海洋循環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9:33: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海洋循環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海洋循環經濟

海洋循環經濟分析論文

摘要:循環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管理公共資源的重要經濟模式之一,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導方向。海洋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是21世紀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用循環經濟理念和基本原則作為發展指導。從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出發,提出了我國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設想思路,并從新的視角分析我國今后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支撐體系。

關鍵詞:海洋循環經濟;人海關系;可持續發展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地處太平洋西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應當指出,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將為21世紀中國的和平崛起、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21世紀,海洋將成為解決我國資源、人口、環境問題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

查看全文

海洋循環經濟發展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地處太平洋西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應當指出,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將為21世紀中國的和平崛起、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21世紀,海洋將成為解決我國資源、人口、環境問題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

毋庸質疑,發展是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宗旨。發展海洋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海洋循環經濟是在可持續意義下強調發展,不超越生態環境系統的更新能力,實現海洋生態的良性循環。其實質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把發展經濟看作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進化過程。其過程是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通過延長產業鏈,在系統內進行“廢棄物”全面回收、再生資源化、循環利用。循環經濟的目標不是高能耗、高產出、污染嚴重的物質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的生態文明。因此,海洋生態的可持續性、高效性、和諧性和自我調節是海洋經濟發展所依賴的環境系統,是新時代人海關系和諧的前提因素。發展海洋經濟就是要實現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奪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閉合型演變的人海和諧生態軌跡,實現從只追求經濟利益的一維繁榮走向社會、經濟、生態、健康、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多維立體繁榮。

(2)構建和諧人海關系是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目標。

人海關系即人類與海洋之間的關系,是人地關系的一種類型,其主要反映在人類對海洋的依賴性和人類的能動性兩方面。縱觀漫長的歷史過程,人類很早就開始了“興魚鹽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為人類帶來了更多的財富和恩澤。然而,20世紀開發海洋的熱潮,使得我國近海區域的一些海洋資源開發過度,環境遭到破壞,物種銳減,海洋污染逐年加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海域的綜合開發效益,難以持續利用。所以,在新時代提出了在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新型人海關系的概念,其實是一種互利互惠,共生共長的關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這樣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永續發展。一方面,人類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資源,供人類發展利用,另一方面,人類要積極地良化海洋環境,讓海洋的生產力不斷的提高,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構建和諧人海關系既是發展海洋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前提與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其最終目標,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查看全文

海洋循環經濟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循環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管理公共資源的重要經濟模式之一,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導方向。海洋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是21世紀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用循環經濟理念和基本原則作為發展指導。本文從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出發,提出了我國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設想思路,并從新的視角分析我國今后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支撐體系。

關鍵詞:海洋循環經濟;人海關系;可持續發展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作為海洋大國堅定不移地確定了實施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以專章篇幅推出了關于海洋開發的戰略安排,并且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施符合我國國情的海洋開發戰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依據循環經濟原則,發展海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人海關系和諧。

一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地處太平洋西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1]。應當指出,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將為21世紀中國的和平崛起、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21世紀,海洋將成為解決我國資源、人口、環境問題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基礎

查看全文

海洋循環經濟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循環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管理公共資源的重要經濟模式之一,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導方向。海洋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是21世紀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用循環經濟理念和基本原則作為發展指導。本文從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出發,提出了我國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設想思路,并從新的視角分析我國今后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支撐體系。

關鍵詞:海洋循環經濟;人海關系;可持續發展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作為海洋大國堅定不移地確定了實施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以專章篇幅推出了關于海洋開發的戰略安排,并且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施符合我國國情的海洋開發戰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依據循環經濟原則,發展海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人海關系和諧。

一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地處太平洋西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1]。應當指出,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將為21世紀中國的和平崛起、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21世紀,海洋將成為解決我國資源、人口、環境問題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基礎

查看全文

海洋循環經濟引導產業新結構

2011年以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以及設立舟山群島新區規劃等4個地區的戰略規劃相繼獲批而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21世紀后,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更有效地開發利用海洋提供了支撐條件,人類進入到全面開發利用海洋的時代。在此背景下,我國也開始日益重視海洋戰略,掀起了“藍色革命”。

從“綠色”到“藍色”當前人類社會正面臨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全球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開發海洋,發展海洋事業已成為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和主攻方向。海洋資源種類繁多,并且含量也巨大,就目前人類所能了解到的,就有水資源、礦物資源、食物資源、海水能源和海洋藥物。沿海城市水資源匱乏的現狀,海水通過淡水處理可以極大的緩解人類目前水資源匱乏的問題。礦產資源是目前人類應用最多的海洋資源,從海水中也能提取出大量的礦物,如果將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質全部提取出來,除了9.94億噸淡水以外,可生產食鹽3052萬噸、鎂236.9萬噸、石膏244.2萬噸、鉀82.5萬噸、溴6.7萬噸,以及碘、鈾、金、銀等等,可見海洋資源的豐富價值;海中也含有大量的食物資源,除了魚類之外,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年產量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年產小麥總量的15倍以上。海洋中的生物,不僅是食物,也是珍貴的藥材,海洋深處還有更豐富更寶貴的資源等著人們去探索,去發掘。我國目前已經開始逐漸重視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的開發和投入計劃成為此次“十二五”規劃的最大亮點,將重點發展新興產業,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海水利用、海洋藥物開發利用、海洋工程、深海采礦、海洋儀器設備制造等。這預示著我國已經開始從海岸線向海洋深處進行探索。

今天,面對陸地資源短缺的壓力,人類又把目光轉向海洋,提出了“重返海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科學家預測,至遲到21世紀末,人類將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移居海洋城市。諸如海上人工島、海上工廠、海上城市、海上走廊、海上牧場、海上機場、海上油庫、海上公園等。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和增長,唯有人類重返海洋、開發海洋,從陸地“綠色”經濟向海洋“藍色”經濟轉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從“局部”到“布局”從“十二五”開始,國家強調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從局部主要的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形成北起遼寧沿海經濟帶,經東部沿海多個省市,南至海南國際旅游島,一條完整的沿海區域藍色經濟帶發展布局已經基本形成。這條海洋經濟帶以海洋為地域空間、以海洋自然資源和空間為利用對象、以海洋產業為經濟主體的經濟帶。海洋經濟帶整合了各地局部發展開發海洋經濟到整體布局不同類別海洋經濟區。

一是海岸海洋經濟區。海岸帶是海陸的交接帶和過渡帶,陸海兩類經濟薈萃,生產力內外雙向輻射,因此成為社會經濟地域中的“黃金地帶”,可視為我國的“海洋第一經濟帶”。從北往南看十二五期間將形成整個沿海區域藍色經濟帶。包括遼寧沿海經濟帶、河北曹妃甸工業區、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渤海新區、江蘇沿海經濟帶、福建海西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海南國際旅游島。這些新區以沿海開放城市為區段開發依托,河口型開發模式、海灣型開發模式、連片開發模式相結合的全國海岸帶經濟體系。

二是海島海洋經濟區。海島是人類開發海洋的遠涉基地和前進支點,開發海島,對于建設海洋經濟強國有重大意義。要加強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按不同類型,固地制宜,提高其產業結構等級,實行組群開發、據點式開發,發展外向型經濟,把我國海島建成“海洋第二經濟帶”。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揭開了中國發展海島海洋經濟的新篇章。

查看全文

海洋循環經濟發展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地處太平洋西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應當指出,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將為21世紀中國的和平崛起、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21世紀,海洋將成為解決我國資源、人口、環境問題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

毋庸質疑,發展是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宗旨。發展海洋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海洋循環經濟是在可持續意義下強調發展,不超越生態環境系統的更新能力,實現海洋生態的良性循環。其實質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把發展經濟看作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進化過程。其過程是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通過延長產業鏈,在系統內進行“廢棄物”全面回收、再生資源化、循環利用。循環經濟的目標不是高能耗、高產出、污染嚴重的物質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的生態文明。因此,海洋生態的可持續性、高效性、和諧性和自我調節是海洋經濟發展所依賴的環境系統,是新時代人海關系和諧的前提因素。發展海洋經濟就是要實現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奪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閉合型演變的人海和諧生態軌跡,實現從只追求經濟利益的一維繁榮走向社會、經濟、生態、健康、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多維立體繁榮。

(2)構建和諧人海關系是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目標。

人海關系即人類與海洋之間的關系,是人地關系的一種類型,其主要反映在人類對海洋的依賴性和人類的能動性兩方面。縱觀漫長的歷史過程,人類很早就開始了“興魚鹽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為人類帶來了更多的財富和恩澤。然而,20世紀開發海洋的熱潮,使得我國近海區域的一些海洋資源開發過度,環境遭到破壞,物種銳減,海洋污染逐年加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海域的綜合開發效益,難以持續利用。所以,在新時代提出了在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新型人海關系的概念,其實是一種互利互惠,共生共長的關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這樣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永續發展。一方面,人類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資源,供人類發展利用,另一方面,人類要積極地良化海洋環境,讓海洋的生產力不斷的提高,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構建和諧人海關系既是發展海洋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前提與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其最終目標,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查看全文

探析人海關系和海洋循環經濟的關聯性

摘要:循環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管理公共資源的重要經濟模式之一,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導方向。海洋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是21世紀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用循環經濟理念和基本原則作為發展指導。從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出發,提出了我國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設想思路,并從新的視角分析我國今后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支撐體系。

關鍵詞:海洋循環經濟;人海關系;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地處太平洋西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應當指出,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將為21世紀中國的和平崛起、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論文百事通21世紀,海洋將成為解決我國資源、人口、環境問題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和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內在聯系,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1)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

毋庸質疑,發展是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宗旨。發展海洋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構建和諧人海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海洋循環經濟是在可持續意義下強調發展,不超越生態環境系統的更新能力,實現海洋生態的良性循環。其實質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把發展經濟看作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進化過程。其過程是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通過延長產業鏈,在系統內進行“廢棄物”全面回收、再生資源化、循環利用。循環經濟的目標不是高能耗、高產出、污染嚴重的物質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的生態文明。因此,海洋生態的可持續性、高效性、和諧性和自我調節是海洋經濟發展所依賴的環境系統,是新時代人海關系和諧的前提因素。發展海洋經濟就是要實現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奪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閉合型演變的人海和諧生態軌跡,實現從只追求經濟利益的一維繁榮走向社會、經濟、生態、健康、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多維立體繁榮。

查看全文

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論文

一、循環經濟釋義及其重要性

所謂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closingmaterialscirculareconomy)的簡稱,就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溶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得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

循環經濟主要有三大原則: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生態工業在實踐循環經濟的3R原則時,主要表現在產品、企業以及企業間三個層次上。其中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以及企業間的循環經濟構成了循環經濟的兩大工業發展模式。

經濟的發展有兩種不同的選擇(圖1和圖2):如果沿襲傳統工業經濟強物質化的線形經濟發展模式(圖1),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無疑要付出較高的資源環境代價;相反,如果采用當今減物質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圖2),就有可能用較小的資源環境代價來贏得較好的經濟增長。

二、寧波經濟發展中資源能耗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GDP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長,但是,物質消耗占GDP的比重卻也在逐年增加。突出特點是:發展速度愈快的地區,物質消耗比重增長也就愈高。我國單位GDP的資源消耗高于世界平均值3-8倍。寧波工業企業每創造1億元工業增加值要排放廢水17.1萬噸,廢氣1.94億立方米,固體廢物1.37萬噸,均高出發達國家幾倍甚至十幾倍。

查看全文

海洋生態經濟論文

1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的機遇和基礎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發現只有遵循生態原則的經濟才是可持續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態經濟模式。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平臺,與人類經濟活動相疊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態經濟系統,而海洋生態經濟則是在海洋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通過挖掘海洋資源潛力來建設的海洋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產業經濟。

1.1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擁有難得的發展機遇

發展海洋生態經濟,擁有國家的政策支持,與環渤海區域發展戰略相一致。一方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創造了難得機遇。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洋強國。國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提高海洋生態承載力,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海洋工作的全過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加快實施,環渤海經濟圈迅速崛起,對于天津來說,要充分發揮環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輻射和帶動周邊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全力構筑現代海上絲綢之路,這些都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1.2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天津在探索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績,為全面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奠定了基礎。例如,在漢沽建立了以北疆電廠為代表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打造了集海水冷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海水化學資源提取、廢物再利用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實現“五位一體”的良性循環,真正將海水“吃干榨凈”。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別采取攤曬制鹽和工廠化真空制鹽的方式進行,對濃海水進行綜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濃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態破壞的同時,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另如,天津臨港經濟區作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規劃建設按照遠近結合、長短結合原則,集約節約利用岸線資源,形成了產業聚集,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建設,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態修復和污水處理功能的臨港生態濕地公園,據統計每天可對1.75×104t污水進行生態凈化,并將其全部作為景觀用水,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查看全文

綠色經濟良性發展對策研究

摘要:濰坊市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發展基礎好、循環經濟發展亮點頻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制造業綠色步伐較快等優勢,也存在近海海洋生態惡化、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劣勢。要推動濰坊市綠色經濟良性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重視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將綠色經濟發展與新舊動能轉換和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

關鍵詞:綠色經濟;循環經濟;鄉村振興

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所謂綠色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兼顧生態、環境和資源等要素,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新形態。綠色經濟以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為基礎,有利于形成資源節約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是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落腳點。

1濰坊市綠色經濟發展的優勢

1.1綠色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基礎。濰坊市綠色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先后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殊榮。2013年,由國家統計局、北京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等相關單位聯合《2013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個測評城市中,濰坊市位居前十名,綠色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濰坊市重視水系綠化,完成濰河、彌河、虞河等17條河道的生態修復工作,新增水系綠化20多萬畝,建成水系綠色廊道和生態保護體系。濰坊市積極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推進綠色智能公交體系建設,全市新能源公交車和純天然氣公交車累計占車輛總數的76.69%。濰坊市以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為重要契機,加快發展綠色產業,節能環保、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生物基新材料等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1.2循環經濟發展亮點頻出。循環經濟是按照資源投入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和廢物排放資源化原則,以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過程,其目標是以最小的發展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2013年,濰坊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立項創建的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濰坊市印發了《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實施方案》,引導企業對垃圾和下腳料進行深度加工,拉長產業鏈條,減少和轉化污染物排放,打造濰坊發展升級版。昌邑市實現城鄉垃圾全方位、無縫隙、全覆蓋管理,走在全國前列;濱海區探索出了“一水六用、動脈擴張、靜脈串聯、動態循環”的特色循環經濟新模式,被確定為省循環經濟示范區;海化集團被確定為省循環經濟試點企業,濰柴動力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發動機再制造試點企業。2018年1月,濰坊市成為全國首個正式通過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驗收的城市。1.3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節能環保產業是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技術、裝備和服務的產業。濰坊市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較快,主導產品為高效節能電動機、低排放燃氣發動機及再制造柴油機、LED照明產品和污染治理設備等,城鄉生活垃圾生態化利用技術全國領先。濰坊市按照“一主多副”的園區布局,建成濰坊節能環保產業園、諸城節能環保產業基地、高密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三個園區,依托骨干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聚區,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濰坊節能環保產業園已形成以國建高創、雷諾特動力、綠特空調等企業為龍頭的節能設備產業,以泰北環保、愛普環保等企業為龍頭的環保設備制造產業,以大洋泊車、銀河泊車等企業為龍頭的智能泊車產業鏈,園區內組建了節能環保產業服務聯盟。諸城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以開元公司的高效節能電動機和金昊三揚和貝特爾的固液分離污水處理環保裝備以及宏基工貿新型保溫建材為引領,發展節能環保企業39家。高密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以豪邁科技高效換熱器、恒濤節能環保鍋爐設備和藍天環保污水換熱設備為引領,發展節能環保企業23家。1.4制造業綠色步伐較快。綠色制造,又稱面向環境的制造,是兼顧資源效益和環境影響的現代化制造模式。隨著“互聯網+”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呈現出深度融合趨勢,綠色制造已成為生產方式變革和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濰坊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綠色制造優勢明顯,全力打造國際動力城、光電城、健康城和VR科技城,涌現了濰柴集團、歌爾集團、盛瑞傳動等一大批綠色制造領域的骨干龍頭企業群和“隱形冠軍”企業群,為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打造產城融合的國際化現代新城注入“綠色、智能”的全新動力。2017年8月,工信部公布全國第一批綠色制造示范名單,濰柴動力入選全國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2018年2月,工信部公布全國第二批綠色制造示范名單,濰坊高新區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

2濰坊市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