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9:04: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海洋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海洋產業

海洋旅游產業工作計劃

“**”期間,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旅游發展的一系列部署,圍繞建設海洋旅游經濟強市,堅持高點定位,實施精品戰略,創新發展舉措,強化興旅合力,促進了海洋旅游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可以說,這五年是我市旅游發展史上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影響最大的時期,旅游業逐步成為我市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支柱產業。20**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9.7%,其中入境游客14萬人次,同比增長20.2%;實現旅游收入61.41億元,同比增長20%,相當于GDP的22.58%。同年,**市還榮獲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今年1-9月,全市共接待境內外游客9**.37萬人次,同比增長16.1%;實現旅游收入57.28億元,同比增長20%,繼續保持了發展強勢。

一、海洋旅游產業總體情況

(一)統一認識,明確海洋旅游發展定位。全省旅游發展工作會議召開后,市委、市政府認為,**旅游要迎頭趕上,加速發展,首先必須明確發展定位,理清發展思路。為此,市四套班子領導分赴市內外各地進行深入、廣泛的專題調研;市委中心組學習貫徹省委、省政府精神,專題研究旅游發展問題;市旅游局積極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為發展海洋旅游業獻計獻策。在此基礎上,2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海洋旅游發展工作會議,對全市海洋旅游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這次會議確定了發展戰略,明確了發展目標,理清了“一個品牌、三條主線、十大旅游區”的旅游發展思路(一個品牌即**群島品牌;三條主線即佛教文化、濱海休閑文化、海鮮美食文化三條主線),這次會議統一了思想,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對**旅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發揮優勢,打響**海洋旅游品牌。一是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依托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分析優勢、整合資源,確定了佛教文化、濱海休閑、海鮮美食三大旅游精品建設戰略。在佛教文化精品建設方面,做深、做優、做強普陀山這一世界級品牌,加強與世界各國佛教文化交流,今年4月我市成功舉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進一步提升和打響了普陀山品牌;在濱海休閑精品建設方面,重點推出五大項目:災難性體驗項目--岱山“臺風樂園”,今年9月底對外開放;航海模擬體驗項目,今年10月建成試營業;海釣項目,舉辦了國際性海釣比賽,加緊建設海釣基地;郵輪游艇項目,開通上海“假日”號郵輪普陀山航線,推出“群島之旅”環島游,正在打造3艘游艇,建設游艇專用碼頭;整島旅游開發項目,建設定海鳳凰山島等旅游島。同時,進一步做好“漁家樂”、“農家樂”項目。在海鮮美食精品方面,提升沈家門漁港海鮮十里排檔品牌形象;在上海、杭州等城市舉辦“**海鮮美食文化周”活動,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海鮮,吃在**”的品牌影響力。

二是傾力宣傳海洋旅游形象。培育旅游節慶品牌,成功舉辦了八屆國際沙雕節、三屆觀音文化節、四屆海鮮美食節,三大節慶活動已被國家旅游局推介為重點旅游節慶活動。加大旅游營銷力度,在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香港衛視等媒體宣傳**群島整體形象,先后舉辦了接軌休博會系列促銷、香港-**包機旅游推介會等活動,參加了國家級、省級旅游交易會,同時在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推介**旅游。深化區域旅游合作,在上海開展“同游江浙滬.陽光新感受--十一黃金周旅游咨詢活動”,推出“活力浙東南--中國黃金旅游線”,進一步唱響**群島旅游品牌,提升**在長三角的地位。

三是著力完善海洋旅游要素。以“保優”為目標,進一步強化旅游功能,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環境。大力發展旅游交通,構建“海陸空”立體交通網,陸上交通連接國內90多個城市;空中交通直達北京、上海、廈門、香港等城市,開通了島際直升機包機航線;海上交通拓展島際旅游高速航線。切實提高接待能力,目前全市旅行社90家,星級飯店62家(其中四星級飯店3家,五星級飯店正在加緊建設);在市區主要街道及旅游區按照國家標準新建、改建15座旅游廁所;同時加快建設停車場、服務區等配套設施。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建立了市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并與上海、杭州聯網,開通了網上訂票系統等服務項目。加快建設人才隊伍,通過高枝嫁接、以節練兵、以賽練兵、借腦借智、人才推介會等舉措,培養各類旅游人才6143名,引進旅游人才765名,鼓勵、支持旅游企業引進先進營銷、管理公司,借力提高旅游服務水平。

查看全文

海洋旅游產業工作計劃

***期間,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旅游發展的一系列部署,圍繞建設海洋旅游經濟強市,堅持高點定位,實施精品戰略,創新發展舉措,強化興旅合力,促進了海洋旅游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可以說,這五年是我市旅游發展史上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影響最大的時期,旅游業逐步成為我市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支柱產業。2009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93%,其中入境游客14萬人次,同比增長20.2%;實現旅游收入61.41億元,同比增長20%,相當于gdp的22.58%。同年,舟山市還榮獲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今年1—9月,全市共接待境內外游客906.37萬人次,同比增長16.1%;實現旅游收入57.28億元,同比增長20%,繼續保持了發展強勢。

一、海洋旅游產業總體情況

(一)統一認識,明確海洋旅游發展定位全省旅游發展工作會議召開后,市委、市政府認為,舟山旅游要迎頭趕上,加速發展,首先必須明確發展定位,理清發展思路。為此,市四套班子領導分赴市內外各地進行深入、廣泛的專題調研;市委中心組學習貫徹省委、省政府精神,專題研究旅游發展問題;市旅游局積極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為發展海洋旅游業獻計獻策。在此基礎上,2009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海洋旅游發展工作會議,對全市海洋旅游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這次會議確定了發展戰略,明確了發展目標,理清了“一個品牌、三條主線、十大旅游區”的旅游發展思路(一個品牌即舟山群島品牌;三條主線即佛教文化、濱海休閑文化、海鮮美食文化三條主線),這次會議統一了思想,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對舟山旅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發揮優勢,打響舟山海洋旅游品牌1.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依托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分析優勢、整合資源,確定了佛教文化、濱海休閑、海鮮美食三大旅游精品建設戰略。在佛教文化精品建設方面,做深、做優、做強普陀山這一世界級品牌,加強與世界各國佛教文化交流,今年4月我市成功舉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進一步提升和打響了普陀山品牌;在濱海休閑精品建設方面,重點推出五大項目:災難性體驗項目——岱山“臺風樂園”,今年9月底對外開放;航海模擬體驗項目,今年10月建成試營業;海釣項目,舉辦了國際性海釣比賽,加緊建設海釣基地;郵輪游艇項目,開通上海“假日”號郵輪普陀山航線,推出“群島之旅”環島游,正在打造3艘游艇,建設游艇專用碼頭;整島旅游開發項目,建設定海鳳凰山島等旅游島。同時,進一步做好“漁家樂”、“農家樂”項目。在海鮮美食精品方面,提升沈家門漁港海鮮十里排檔品牌形象;在上海、杭州等城市舉辦“舟山海鮮美食文化周”活動,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海鮮,吃在舟山”的品牌影響力。2.傾力宣傳海洋旅游形象。培育旅游節慶品牌,成功舉辦了八屆國際沙雕節、三屆觀音文化節、四屆海鮮美食節,三大節慶活動已被國家旅游局推介為重點旅游節慶活動。加大旅游營銷力度,在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香港衛視等媒體宣傳舟山群島整體形象,先后舉辦了接軌休博會系列促銷、香港—舟山包機旅游推介會等活動,參加了國家級、省級旅游交易會,同時在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推介舟山旅游。深化區域旅游合作,在上海開展“同游江浙滬.陽光新感受;十一黃金周旅游咨詢活動”,推出“活力浙東南——中國黃金旅游線”,進一步唱響舟山群島旅游品牌,提升舟山在長三角的地位。3.著力完善海洋旅游要素。以“保優”為目標,進一步強化旅游功能,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環境。大力發展旅游交通,構建“海陸空”立體交通網,陸上交通連接國內90多個城市;空中交通直達北京、上海、廈門、香港等城市,開通了島際直升機包機航線;海上交通拓展島際旅游高速航線。切實提高接待能力,目前全市旅行社90家,星級飯店62家(其中四星級飯店3家,五星級飯店正在加緊建設);在市區主要街道及旅游區按照國家標準新建、改建15座旅游廁所;同時加快建設停車場、服務區等配套設施。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建立了市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并與上海、杭州聯網,開通了網上訂票系統等服務項目。加快建設人才隊伍,通過高枝嫁接、以節練兵、以賽練兵、借腦借智、人才推介會等舉措,培養各類旅游人才6143名,引進旅游人才765名,鼓勵、支持旅游企業引進先進營銷、管理公司,借力提高旅游服務水平。

(三)政策扶持,促進海洋旅游產業發展實施政府主導戰略,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洋旅游產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對旅游產業加以扶持。強化財政支持力度,市財政每年安3000萬元,充實市級旅游發展資金,重點用于旅游精品項目的前期策劃、設計及旅游促銷等。支持旅游項目用地,對列入重點旅游項目的建設用地,通過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優先取得土地使用權。引導旅游企業加快發展,星級賓館、飯店的用電、用水、用氣與工業企業同價;積極鼓勵有條件的旅行社承組境內、境外團隊,醞釀出臺鼓勵入境旅游發展政策。鼓勵新型社區發展旅游業,對轉產轉業經營家庭旅館、“漁(農)家樂”等項目,安排150萬元扶持資金;對從業人員進行免費培訓,目前共培訓家庭旅館從業人員510名。

(四)深化改單,創新海洋旅游經營機制加快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旅游產權多元化,原華僑飯店、露亭賓館通過拍賣等方式,實現產權更替,企業重現活力。培育品牌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聯合、兼并等途徑,努力培育有知名品牌和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旅游集團。創新景區管理模式。普陀區桃花島的桃花寨景區、射雕影視城,嵊泗縣五龍鄉東海漁村等項目分別以承包、租賃等方式,吸引民間資金參與項目的開發、建設和管理,均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以項目為載體,引進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參與旅游開發,較大的有北京城建集團、香港中稷集團等。

查看全文

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一、漁業內部產業結構演進

我們將漁業產業劃分為漁業第一產業、漁業第二產業、漁業第三產業。漁業第一產業是狹義的漁業,主要包括捕撈和養殖;漁業第二產業是指漁業工業和建筑業,包括與魚產品有關的精深加工與銷售、漁港魚貨貿易、加工生產、鮮活運輸等;漁業第三產業是指漁業流通和服務業,包括水產流通和運輸,漁村的旅游,漁家樂、游釣業、休閑漁業等等。近年來,我國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到“十一五”末,水產品總產量中養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發展為71:29;漁用二、三產業產值比重達到48%,水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一)基于“三軸圖”法的漁業內部產業結構演進分析

在統計口徑中,缺少單獨對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產值的統計,因此在這里采用的是《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中漁業產值對我國整個漁業的產業結構演進來進行分析,即包括海洋漁業部分,也包括淡水漁業部分。運用三軸圖法,分析我國漁業產業1986~2012年間的結構演進情況。三軸圖法,即在平面上建立一個X1、X2、X3軸的三軸空間坐標,三軸成兩兩相交成的120°夾角射線。用某一年度的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產值占產業總產值的百分比作為這三個軸的刻度,在各自相對應的軸上得到A、B、C三點,連接這三點得到一個年度的結構三角形,不同年度分別對應一個年度三角形,這樣可以形象地通過三角形的變化來考察三次產業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求出每個結構三角形的重心,將結構三角形的重心在仿射坐標系中描繪出來,根據重心在坐標區間的位置來判斷該年度產業結構的比重情況,其變化軌跡即為這一時期內三次產業比重關系的動態反映,進而展示了產業結構演進和變化的過程。仿射坐標軸以及120°軸角的平分線將該平面坐標體系平分為6個區間,不同區間表示不同的產業結構狀況。

(二)海洋漁業產量變化分析

海洋漁業水產品的產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的變化。這里選取1986年至2012年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數據進行分析。從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變化圖可以看出,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明顯分為1986年-1996年和1996年-2012年兩個階段,與漁業產業結構演進趨勢相符。

查看全文

我國海洋產業結構論文

1海洋產業及其分類

前者是把物質生產領域的活動劃分為生產資料的部門和消費資料的部門,生產資料部門為第一部類,消費資料部門為第二部類。后者則就是把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此外,還存在基礎產業與加工產業分類法、資源集約分類法等,但對我國產業分類影響不大。考慮到與現行適用的海洋產業分別標準相對應,本文采用的現行產業分類標準使用的依據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該標準將我國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劃分如下范圍: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第二產業包括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第三產業則是去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外的其他行業,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等。具體到海洋產業,當前我國的海洋產業分類經歷了一個過程,現今的海洋產業分類主要是依據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20794-2006),我國包括12個主要海洋產業,即:海洋漁業、海洋礦業、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化工業、海水利用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電力業、濱海旅游業。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20794-2006)確定的海洋產業標準依據的是2002年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而不是2011年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關于《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修改稿的編制工作目前已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承擔完成。我國海洋三次產業分類,即一、二、三次海洋產業結構,是按照海洋產業發展次序分類構成的海洋產業結構。按照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20794-2006),從大類上分,海洋第一產業包括養殖、捕撈、漁業服務業等,海洋第二產業包括海水產品加工、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等。海洋第三產業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和涉海服務業等。按照我國《海域使用分類》(HY/T123-2009),每種產業可對應相應的主要用海類型,根據《2012年海域使用管理公報》和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每種海洋產業對應的用海類型比例也有差別,其中以海洋水產業占據絕對優勢。

2海洋產業結構發展趨勢探討

目前,海洋產業結構主要包括三個結構:第一、二、三海洋產業結構,傳統、新興與未來海洋產業結構,部門海洋產業結構。海洋產業結構以海洋產業分類為前提,依據產業相互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確定。

2.1第一、二、三海洋產業結構

第一、二、三海洋產業結構指的是第一、二、三海洋產業總產值結構比例。2001年,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第一、二、三產業總產值結構比例為1頤6.42頤7.30,2005年,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第一、二、三產業總產值結構比例為1頤7.98頤8.54;2011年,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第一、二、三產業總產值結構比例為1頤9.10頤9.00。可見,我國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二、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第一產業比重最小,第二、三產業比重遠遠高于第一產業,我國海洋一、二、三次產業結構順序正向三、二、一產業結構順序發展。同時,在沿海省市,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值也呈現出三、二、一或者二、三、一的格局。

查看全文

SSM方法探究海洋產業發展

摘要:運用Shift-share方法,選取福建省2006年和2009年兩個時間點的12個海洋產業部門為分析對象,以我國海洋產業部門的情況為參照,對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進行份額偏離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的綜合比較分析,得出福建省海洋產業總體發展較好,但個別產業正處于衰退階段,沒有區域競爭力。然后又初步確定了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可以作為福建省海洋主導產業,最后根據分析結果給予了針對性的建議。

1引言

福建省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省份,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部、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島相望。福建海岸線狹長,有3752公里,位居全國第二。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著力實施“大念山海經”、“發展藍色產業”、“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等戰略部署,特別是把“海峽西岸經濟區”納入福建省“十一五”規劃中。2009年,福建省海洋產業占已經達到了25.1%,海洋產業在福建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但海洋產業發展不是很成熟,在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同時,還要注意對海洋產業的產業部門和產業結構進行適時的調整,以適應海洋產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選擇與福建省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海洋主導產業,可以發揮海洋主導產業對海洋經濟的帶動和聚集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國外研究學者研究SSM方法比較,FOTOPOULOS&SPENCE(2001)利用偏離份額分析法,根據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之間絕對數的大小說明區域與產業結構在增長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判斷是什么力量起主導作用。PENEDER(2003)在對28個OECD國家研究的基礎上,發現產業結構是20世紀90年代宏觀經濟發展和增長的重要因素。

國內學者研究和運用SSM方法較晚,王品慧,潘若愚(2008)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區域增長份額、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和區位偏離份額三大指標分析,得出安徽省工業部門的產業結構基本趨于合理,但總體增長力和競爭力較差。

潘雄鋒、李名子(2008)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經濟增長的3個相關因素即份額分量、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對我國2000-2006年各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差異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種植業產值總量較大,但結構性矛盾突出,并且各地區農業內部及整體的結構和競爭力因素對產值增長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王宜虎、徐銀良(2009)運用偏離份額分析對山東省服務業的競爭力作了實證研究,從服務業的行業結構和競爭力兩個角度分析,得出山東省服務業雖然相對全國增長較快,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產業內部結構存在較大問題。

查看全文

海洋循環經濟引導產業新結構

2011年以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以及設立舟山群島新區規劃等4個地區的戰略規劃相繼獲批而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21世紀后,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更有效地開發利用海洋提供了支撐條件,人類進入到全面開發利用海洋的時代。在此背景下,我國也開始日益重視海洋戰略,掀起了“藍色革命”。

從“綠色”到“藍色”當前人類社會正面臨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全球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開發海洋,發展海洋事業已成為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和主攻方向。海洋資源種類繁多,并且含量也巨大,就目前人類所能了解到的,就有水資源、礦物資源、食物資源、海水能源和海洋藥物。沿海城市水資源匱乏的現狀,海水通過淡水處理可以極大的緩解人類目前水資源匱乏的問題。礦產資源是目前人類應用最多的海洋資源,從海水中也能提取出大量的礦物,如果將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質全部提取出來,除了9.94億噸淡水以外,可生產食鹽3052萬噸、鎂236.9萬噸、石膏244.2萬噸、鉀82.5萬噸、溴6.7萬噸,以及碘、鈾、金、銀等等,可見海洋資源的豐富價值;海中也含有大量的食物資源,除了魚類之外,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年產量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年產小麥總量的15倍以上。海洋中的生物,不僅是食物,也是珍貴的藥材,海洋深處還有更豐富更寶貴的資源等著人們去探索,去發掘。我國目前已經開始逐漸重視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的開發和投入計劃成為此次“十二五”規劃的最大亮點,將重點發展新興產業,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海水利用、海洋藥物開發利用、海洋工程、深海采礦、海洋儀器設備制造等。這預示著我國已經開始從海岸線向海洋深處進行探索。

今天,面對陸地資源短缺的壓力,人類又把目光轉向海洋,提出了“重返海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科學家預測,至遲到21世紀末,人類將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移居海洋城市。諸如海上人工島、海上工廠、海上城市、海上走廊、海上牧場、海上機場、海上油庫、海上公園等。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和增長,唯有人類重返海洋、開發海洋,從陸地“綠色”經濟向海洋“藍色”經濟轉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從“局部”到“布局”從“十二五”開始,國家強調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從局部主要的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形成北起遼寧沿海經濟帶,經東部沿海多個省市,南至海南國際旅游島,一條完整的沿海區域藍色經濟帶發展布局已經基本形成。這條海洋經濟帶以海洋為地域空間、以海洋自然資源和空間為利用對象、以海洋產業為經濟主體的經濟帶。海洋經濟帶整合了各地局部發展開發海洋經濟到整體布局不同類別海洋經濟區。

一是海岸海洋經濟區。海岸帶是海陸的交接帶和過渡帶,陸海兩類經濟薈萃,生產力內外雙向輻射,因此成為社會經濟地域中的“黃金地帶”,可視為我國的“海洋第一經濟帶”。從北往南看十二五期間將形成整個沿海區域藍色經濟帶。包括遼寧沿海經濟帶、河北曹妃甸工業區、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渤海新區、江蘇沿海經濟帶、福建海西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海南國際旅游島。這些新區以沿海開放城市為區段開發依托,河口型開發模式、海灣型開發模式、連片開發模式相結合的全國海岸帶經濟體系。

二是海島海洋經濟區。海島是人類開發海洋的遠涉基地和前進支點,開發海島,對于建設海洋經濟強國有重大意義。要加強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按不同類型,固地制宜,提高其產業結構等級,實行組群開發、據點式開發,發展外向型經濟,把我國海島建成“海洋第二經濟帶”。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揭開了中國發展海島海洋經濟的新篇章。

查看全文

怎么解決海洋產業發展融資難題

2l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陸域資源日益稀缺,加之人口膨脹、環境惡化,人類開始對海洋這個未被充分開發的富饒的資源寶庫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近年來,大力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產業已受到世界主要沿海國家的普遍重視,我國擁有3.2萬km大陸和島嶼海岸線以及近300萬km廣闊管轄海域,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加快發展海洋產業,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lJ。目前我國海洋開發的規模有限,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海洋產業規模小、發展慢、布局分散,究其原因海洋金融是主要的制約因素。

1海洋產業融資問題

資金融通問題是海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無論是海洋產業的發展,還是海洋科技項目的研究,均需要大量的資金l"21,而與陸域經濟相比,海洋開發融資更加困難,這主要是由海洋經濟產業的本質特點所決定。首先,海洋產業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領域,是高風險、高投入、回收周期長、專業性高的產業。海洋產業涉及學科多,海洋開發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惡劣的海洋環境和頻發的海上災害加劇了其風險性。海洋產業的高風險源自于由海洋自身特點而引發的自然災害風險和海洋產業發展需要的資源勘探風險『31。眾所周知,海洋開發面對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風暴潮、海嘯、海冰、災害性海浪、海洋地質災害等各種海洋災害頻繁發生。我國就是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上世紀80年代我國每年因海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十幾億元,90年代以后增至100億元左右,2008年我國共發生風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災害133次。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更高達206.05億元。

雖然2009年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有所回落,但還是達到100億元以上。同時海洋產業主要在海上進行,需要應用許多高新技術,海洋技術具有綜合性,且周期長,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撐,如海洋油氣勘采、海底光纜鋪設、海底隧道T程等產業要經過普查、詳查、目標鉆位選定、開采等階段,需要使用諸如海洋生物技術、海底資源探測技術、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等領域的高新技術,高新技術的運用及其產業化又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正因為海洋高技術產業所具有的高風險、高投入、以及回收周期長等特點,恰恰與銀行信貸追求穩定收益的目標存在矛盾,使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民間投資者等對其望而卻步,沒有足夠的條件大規模支持海洋高技術及其產業化,降低了投資開發海洋的積極性。其次,國內商業銀行對海洋產業信貸投放積極性不高。以水產品加_T業為例,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水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中國水產加工量和水產加工產品出口量均名列世界前列。水產品加工業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漁業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推動漁業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的主力。即使是在這個“有利可圖”的行業,企業的發展也很難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大部分商業銀行對水產品加工企業的貸款持謹慎態度,原因是水產品加工企業的貸款只能以廠房和設備作為抵押物獲取,而水產品加丁設備最多只能按市場價的五折放貸,有的甚至更低。

從銀行的角度,這種貸款可貸可不貸,導致由于缺乏銀行的信貸支持,水產品深加工項目90%以上都是自籌資金,本來非常好的大項目也不得不依靠企業自身緩慢發展。與水產品加工業處于類似局面的還有海洋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在創建期和成長階段缺乏必要的資金。特別是中小型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創業風險大,又缺乏固定資產,難以獲得擔保、抵押或質押,得不到銀行貸款的支持。另外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經營戰略的轉移,1997年以后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除了極少的海產品加工業貸款外,對海洋捕撈業貸款、海水養殖貸款投放很少,甚至有的商業銀行海洋漁業貸款額度為零。支持海洋漁業發展的貸款大多僅由農村信用社支撐。雖然隨著近年遠洋捕撈業和海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商業銀行的貸款有所好轉,但也僅為35%。究其原因,一方面,海洋漁業貸款不良率較高,海水養殖業貸款不良率達到87%,海水養殖業一些不可預見的災害風險,給金融部門的信貸資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經營。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上從單純的市場占有率的競爭轉向了贏利能力的競爭,出于加強信貸管理和防范信貸風險的目的,各商業銀行上級行紛紛將信貸管理權限上收,對分支機構信貸政策實行了嚴格的授信額度管理。第三是國家財政對海洋產業的投資不足,而且這些投向海洋產業的資金還分散在財政、科技、經濟、計劃等政府部門和銀行,各部門之間自行其事,不能有效協調,無法形成資金使用的合力。

查看全文

三亞海洋旅游產業化探析

一、概念界定

第一,海洋旅游。根據《現代地理科學詞典》,海洋旅游是指以海洋為依托,以海水、陽光、沙灘為主要內容,以海洋探險、游覽、娛樂、體育和療養為目的的旅游活動。而《中國旅游大辭典》以距陸域的遠近為標準,將其分為濱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遠洋旅游。以其依托的海洋環境的差異,又可分為海岸帶旅游、海島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隨著潛水技術的進步,深海旅游也有望得到發展。第二,旅游產業化。產業化即產業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旅游產業化是伴隨現代旅游活動的蓬勃發展,與產業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業態,指以旅游核心產業為龍頭,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推進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和市場化,從而形成現代旅游產業的產業集群化的過程。旅游產業化是現代旅游業的基本業態,是旅游產業各部門有效集成的實現,同時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和產業進步的過程,一般發展步驟是初級產業走向高級產業,傳統產業走向現代產業。通過旅游產業化發展,實現將部門的管理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從而提升旅游產業的整體規模和競爭力。

二、三亞海洋旅游產業現狀

(一)濱海旅游產業。三亞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地處緯度、經度與美國夏威夷相仿,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海岸線長258.649千米,海域面積達3500平方千米,是我國著名的濱海旅游勝地,有天涯海角、亞龍灣、大東海、鹿回頭、三亞灣、落筆洞、西島和蜈支洲島等濱海景區(點),聚集著陽光、海水、沙灘、森林、動植物、溫泉、巖洞、少數民族風情、田園和名勝古跡等風景資源,并形成了山、城、河、海、港自然結合在一起的奇特景觀。2017年三亞接待過夜游客1830萬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總量的27.13%,旅游總收入406.17億元,同比增長25%,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50.02%。(二)郵輪旅游產業。三亞郵輪旅游始于2002年鳳凰島國際郵輪港的興建,2006年11月試航,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可停靠8萬噸級郵輪的專用碼頭,可一次性接待3000多名國內外游客出入境,建設有1個8萬噸級、2個15萬噸級泊位,2個22.5萬噸泊位正在建設中,定位為“亞洲最大郵輪母港”。目前已開通三沙、越南、香港郵輪旅游航線,郵輪停靠涉及世界排名前三郵輪公司美國嘉年華郵輪、皇家加勒比國際郵輪和新加坡麗星郵輪公司,以及日本、荷蘭、德國、法國和葡萄牙等國的郵輪公司,2017年郵輪接待入境游客20985人,產生外匯收入441.24元,先后接待郵輪航次共計478次,接待旅客人次接近86萬人次。2017年三亞旅游委出臺《三亞市鼓勵郵輪旅游產業發展財政獎勵實施辦法》(三府〔2017〕265號)政策,對在三亞郵輪港開設郵輪旅游始發航線或掛靠航線業務的境內外郵輪公司(或包船旅行社)進行資金獎勵。(三)游艇旅游產業。三亞市的游艇業始于2007年鴻洲游艇碼頭,目前三亞市登記注冊的游艇企業有121家,活躍的游艇服務企業至少有48家,三亞市已經建成的泊位數量共計973個,占海南省近80%,擁有的游艇共計約423艘,游艇從業人員4271人,同時,游艇產業對三亞市GDP的貢獻率達到1.3%,2018年春節黃金周期間,鴻洲國際游艇碼頭、半山半島帆船港碼頭、星華游艇碼頭三家游艇碼頭共接待出海人數2.59萬人次,參加游艇旅游的游客占三亞游客總數比例約為2.67%。三亞連續舉辦的“海天盛筵”和帆船比賽,使三亞游艇在業界獲得一定的國際知名度,且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經初步統計,2017年海天盛筵現場成交逾2億元,意向成交超過10億元,觀展人數超過2.5萬人次。(四)近海體育產業。三亞到目前為止共有42家海上運動俱樂部,主要經營潛水、摩托艇和快艇,另有其分布以亞龍灣和三亞灣為中心,旅游產品和項目有潛水、海底漫步、海底摩托、香蕉船、滑水、皮劃艇、拉傘、浮臺海釣、船釣、排釣、沙灘排球、“沙療”和拖曳傘等海底、海上、沙灘、海空4大類20余個項目。

三、三亞市海洋旅游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旅游企業管理水平較低,三亞海洋旅游各企業分散經營,難以進行質量管理,打造特色品牌。第二,旅游產品同質化,景區景點海洋旅游產品開發模式相同,產品特色不足。第三,產業化水平低未形成產業鏈,雖然三亞海洋旅游資源豐富,產品開發較多,但海洋旅游各類旅游產業化認識不足。第四,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不深,產品與本地文化結合不深,單純產品低層次開發。

查看全文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探討

[提要]海洋是浙江發展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優勢所在,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省、構建浙江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推動力。本文針對浙江省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海洋產業特點、科創水平,基于浙江海洋強省建設的內涵,分析國內外海洋經濟發展歷程與舉措,提出浙江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

關鍵詞:海洋強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優勢與基礎

(一)海洋資源稟賦突出。浙江省海域面積超26萬平方公里,約為浙江陸域面積的2.5倍,海岸線共6,696千米,長度為全國第一;擁有寧波-舟山港、臺州港、嘉興港等眾多深水良港,水深10米以上的水岸線分布于100多處,萬噸級深水岸線超500千米,占全國30%以上;海島4,350個,數量居全國首位,海洋漁業、文化旅游、海洋能源等資源在全國均居前列。

(二)海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2021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4,958.85億元,同比增長19.6%。2015~2020年,浙江省海洋生產總值由6,180億元增長到9,200億元,年均增長超8%;在浙江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維持在14.0%以上,占全國的比重由9.2%提升至9.8%,有效支撐浙江社會經濟發展。

(三)沿海港口輻射力、拉動力、影響力強。2020年,浙江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超14.1億噸,較2016年增長約23.7%。2021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為12.24億噸,連續13年位居全球首位,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108萬標箱,同比增長8.2%,排在全球港口第三,成為全球第三個3,000萬級集裝箱大港,其對浙江海洋強省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及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支持力進一步提升。

查看全文

海洋文化對漁業養殖的影響

海南是一個大海環抱的島嶼,歷經歲月滄桑,孕育出非常繁榮的海洋文化,主要涵蓋了宗教信仰、民間傳說、海神崇拜以及歲時節慶等,是海南老百姓運用海洋資源創造出來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之和。隨著世界范圍內海洋開發大潮的快速興起,以保護與利用海洋資源并舉為重點的沿海漁業養殖產業正在不斷拓展,海洋文化影響下的漁業經濟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開發領域。鑒于海洋文化對于沿海漁業養殖產業發展的影響,需要國家從精神視野、機制改革以及政策方略等諸多層面實施重要的部署。我國的海洋強國戰略提出要創建在開發、利用、保護與控制海洋等方面均具備雄厚力量的國家。所以說,海洋文化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上全球范圍之中的海洋文化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起來,讓海洋文化顯現出非常獨特的一面。這就需要更好地體現海南海洋文化對沿海漁業養殖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海南海洋文化闡述

自古以來,海南人民為生存所迫,只得冒險到海洋中去打漁,因而漁民往往具備天生不怕風浪和挫折等開拓的精神。由于海洋一直處于流動和變化之中,存在相當大的自由空間,給人造成的感覺是其他地區人民所無法擁有的保守思維方式。當然,海洋又具有主動進取的一面,能夠很好地拓展人們的心靈,而且也為島上民眾提供了求新和創新的勇氣。同時,海洋所具有的廣闊無邊和一覽無余而展現的大氣與開放氣象,證明了海洋文化還存在兼容并蓄之特點。近些年來,海南三亞、陵水等沿海發現了多處屬伊斯蘭教徒所有的墓群,墓與墓碑都以海邊珊瑚石加以制作,經考證屬唐、宋古墓,這就證明了海南其時已成為波斯、阿拉伯等地商人的定居之所。海南海洋文化是當地人在海洋生產、生活方式之中形成的,涵蓋了冒險奮進、兼容并包、創業創新等精神。隨著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不斷推進,今后海南會努力發掘現有海洋文化之內涵,大力拓展海洋文化的價值。同時,要運用全球化視野來考慮海南的今后發展。可見,海洋文化不僅是促進海南海洋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通過全力發掘本區域之中海洋文化的含義,能切實推動本區域沿海漁業養殖等海洋產業的更好發展,進而提升海洋文化具有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方式的全面升級。

二、海南海洋文化對沿海漁業養殖產業發展具有的影響

(一)海南海洋文化成為沿海漁業養殖產業發展的思維起始點。一方面是要提升海洋意識。重點是要提高海洋文化在推進沿海漁業養殖產業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我國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戰略,這就意味著在注重發展海洋經濟的基礎上還需要高度重視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力量,運用好海洋文化來指導海洋強國的建設。由于喪失了引以為傲的海洋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建設海洋強國。所以,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體系之中應當促進海洋文化和沿海漁業養殖產業的共同發展,進而提高海洋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是政府應當積極發揮主導性作用,在總體上統籌安排海洋文化的建設工作,并且以其為指導,依據沿海漁業養殖產業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出全面配套政策,并且在發展趨勢上進行引導。沿海漁業養殖產業已經成為海洋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也就肯定會受到海洋文化之影響與推動。(二)努力建設富有特色的沿海漁業養殖產業文化品牌。沿海漁業養殖產業要按照自身實際來開發自身的資源稟賦,制定出主題突出而且布局較為合理的沿海漁業文化開發戰略,持續把海洋文化信息結合到沿海漁業養殖產業建設當中。要致力于探究沿海漁業養殖產業與海洋文化相互融合的新模式,不斷拓寬沿海漁業養殖所具有的功能。一方面是應當在漁業環境與海洋文化都較為理想,沿海漁業的休閑設施比較齊全的漁業生產與生活區域之中建設漁家樂、漁業觀光園等特色化、休閑化的現代沿海漁業基地。另一方面是要在漁業文化暫時還不具備但是漁業相關設施又比較齊全的漁港以及附近城鎮積極推進漁港經濟建設,加快建設具備休閑功能的沿海漁業養殖產業特色小鎮。這就需要將海洋旅游、海洋民俗、海洋漁業以及海洋文化等聯系起來,深入發掘傳統意義上的漁業史資源,并且積極開發漁業文化資源,關注海洋文化所具有的效益,利用和漁業存在聯系的節慶類活動,持續深化海洋文化類產品的含義,不斷提高海洋文化類產品的競爭實力,進而做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的彼此共同促進。(三)全力發揮海洋文化在沿海漁業養殖產業中的管理能力。深入到沿海漁業養殖產業企業,海洋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是無需置疑的。沿海漁業養殖產業企業用到的管理戰略就本質意義而言是在思想范疇之中的,可從文化含義上加以歸并。企業文化可以說是一種管理上的方法,愈來愈多的實踐已經證明了企業文化已發展為企業實施經營管理的一項重要方法,甚至已成為沿海漁業養殖產業企業發展的原發力。企業文化管理思路之落實,對企業之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企業積極應對激烈的競爭,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企業文化還能夠切實調整企業之中的各類不穩定的因素,讓沿海漁業養殖產業企業中的各個部門彼此適應,友好共處,一起實現本企業的未來發展目標。

三、進一步提升海南海洋文化對沿海漁業養殖產業影響的對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