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1 11:3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購買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購買力

人民幣升值購買力論文

[摘要]近年來,對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問題,國內外給予了空前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購買力平價。但同時,對于購買力平價理論也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隨著購買力平價理論研究的深入,統計方法的發展,統計數據的充實,購買力平價理論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

[關鍵詞]購買力平價人民幣匯率偏離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回顧及對匯率決定因素的描述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本含義是:一種貨幣同另外—種貨幣之間的比價,是由兩種貨幣在各自國內購買力之比決定的。當本國價格水平相對上升時匯率水平上升,本幣購買力下降,本幣貶值;當本國價格水平相對下降時,匯率水平下降,本幣的購買力上升,本幣升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表述了匯率與通貨膨脹率間的關系: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決定對外價值,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

影響匯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來講這些因素可分三大類:一是基本經濟因素。二是政治因素。三是匯市的“人氣”狀況。對過去信息的分析,以及對將來行情的預期,都會影響匯率的走勢。

查看全文

論人民幣購買力平價

[摘要]近年來,對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問題,國內外給予了空前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購買力平價。但同時,對于購買力平價理論也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隨著購買力平價理論研究的深入,統計方法的發展,統計數據的充實,購買力平價理論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

[關鍵詞]購買力平價人民幣匯率偏離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回顧及對匯率決定因素的描述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本含義是:一種貨幣同另外—種貨幣之間的比價,是由兩種貨幣在各自國內購買力之比決定的。當本國價格水平相對上升時匯率水平上升,本幣購買力下降,本幣貶值;當本國價格水平相對下降時,匯率水平下降,本幣的購買力上升,本幣升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表述了匯率與通貨膨脹率間的關系: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決定對外價值,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

影響匯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來講這些因素可分三大類:一是基本經濟因素。二是政治因素。三是匯市的“人氣”狀況。對過去信息的分析,以及對將來行情的預期,都會影響匯率的走勢。

查看全文

居民商業養老保險購買力影響因素探析

[提要]2019年是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20周年。從當前形勢看,我國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無法得到滿足,使退休及養老人群對老年保險需求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本文針對南平市老年人口養老現狀,結合商業養老保險所處的市場環境,對主要影響居民購買養老保險的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養老保障;老齡化;商業養老保險

一、引言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加重,60歲的人口在2018年截至時達到了2.15億人,而這一數字相當于同期人口的11.39%。在同一時間水平上,達到老齡化的人口趨勢與日俱增,并且存在著未富先老的問題。在我國建立三種養老保險制度的條件下,基本社會養老保險面臨的重大問題主要集中于資金短缺方面。企業退休金面臨著很多現實的因素,覆蓋區域也嚴重不足,所以,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將是社保的一個強有力的后盾,不僅在居民養老水平方面提供保障,并且在緩解社會養老壓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5年,南平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平均年增長3.88%,與此同時,退休人員實現4.15%的年均增長率,基金比上一年的收益率增加9.93%,基金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1.76%。盡管年收入和支出增長的模式令人矚目,參與人數穩步上升,基金收入也逐年增加,但要趕上快速增長的基金并非易事,仍存在很多無法忽視的問題。

二、養老保險行業概述

(一)養老保險定義。商業養老保險是以年金為主要目的的長期的個人保險,也稱作年金保險。這是保險的特殊形式,是社會年金保險的補充。如果繳納特定的保險費,商業年金保險的被保險人可以從特定年齡開始領取年金。這樣,退休后被保險人的收入就會減少,但依靠養老金可以維持退休前生活水平。(二)養老保險行業模式分析。盡管今天的人口平均收入比改革開放的時候高得多,但隨著人口老齡化逐年加速,在大規模人口基礎上獲得的優勢將會消失,對退休金的需求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到2018年底,中國老年人支持率將為17%,到2050年將達到27.9%。醫療技術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出生率逐年下降,老年人的未來也經歷著考驗。我們的退休產業相對滯后,久而久之,老年人的平均壽命變短,青年的負擔也加重。養老金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改善居民幸福指數所必需的課題。中國養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1、家庭養老:家庭對老年人的撫養是我國大多數人選擇的最傳統的方式之一。但是現在,作為獨生子,夫妻在撫養一個孩子和四個老年父母的情況下壓力越來越大。因此,為老年人提供家庭撫養的可行性越來越小。2、機構養老:顧名思義,養老機構是指由政府或私人設立的養老機構,即養老院,為老年人提供的全額養老保障。但大多數人,無論是老人還是他們的孩子,都喜歡住在一起,對機構養老不感興趣。3、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我國人民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很好地結合起來的一種相對合適的方式,通常他們運用自己的養老基金,自己獨自在家中居住生活,采取護理師上門服務或在社區中進行周日照顧的形式,因此他們不必離開家。雖然已經采取了護理措施,但是這類養老耗費的人力物力很大,目前無法普及。(三)南平市養老保險現狀。退休人員養老金領取待遇自2006年以后連續12年增加,月養老金累計增加達到1,952元。這是退休人員通過共同開發的成果,豐富了退休后生活的舒適度和幸福感,但基本養老金基金的支出卻大大增加。養老金保險基金快速增長,由于退休人員持續增長是重要因素。在過去的4年里,南平當地退休人員老區維持在8,000人,每個人的月基本養老金都在逐年增加。基本養老金保險基金支出增長率約為35%,是基本年金保險支出增的重要因素。年金保險繳費的下限和不明確的責任劃分,與年金保險基金繳費的嚴重不足,以及保險公司過低支付標準,為參保單位漏報、少報繳費基數提供條件。南平市的支付標準下限是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這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60%,客觀上為參保單位提供了廣闊的運營空間。(四)我國商業養老保險市場發展分析。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商業養老保險。由于各種各樣的支援政策的引進,中國的商業年金保險帶來了發展的好機會,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例如,在養老保險的商業范圍擴大后,一直保持著商業養老保險數量的增加。現在,商業養老保險發揮著提高個人養老金安全保障水平的積極作用,促進了企業年金和養老金服務產業的發展。商業年金保險機構的數量正在急速增加。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時候只有大保險公司。就在中國人民銀行宣布1979年修復保險行業之后,保險公司迅速發展。2017年年底,中國發展到234家保險公司。當然,這僅是一流的法人機構,實際上全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還是很多的。目前,中國有10家專門的養老保險公司,2018年接受企業年金的運營資產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向國家機關、企業、機關、其他社會組織提供年金保險和年金保險基金管理服務取得了卓越成效。自2018年的稅遞延養老金保險試點項目以來,國內已向20家保險公司批準了稅遞延養老金保險的運用。1、商業保險公司與政府的競爭分析。政府和保險公司之間存在博弈關系,這兩者的博弈主要存在于政府對社會公眾的服務生產和保險公司經營利潤最大化之間。在政策方針的指引下,保險公司也可以發揮社會管理的作用,但是政府部門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同時也頒布法律、法規、規章等措施限制保險公司的行為。保險公司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必須考慮為公共服務。否則,將受到政府的監督和處罰。保險機構和政府之間存在不完全信息之間的動態博弈關系。2、社會成員與保險公司的競爭分析。對于社會成員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博弈,首先,我們要將社會成員劃分為愿意參加保險和不愿意參加養老保險兩大類。當前,我國的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不僅關心衣食,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并且由于社會成員的收入差異,他們對養老保障的需求也不同。社會成員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基本養老金計劃。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重視養老問題,不僅要滿足基本的養老強制保險,還要尋求更穩定的養老保險及多樣的產品功能。

查看全文

基于居民購買力視角看人民幣匯率的研究論文

摘要:購買力平價是匯率決定的最有影響的理論之一,經常成為各國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能否依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來制定人民幣匯率政策,已成為目前國內關注的焦點。現有文獻對購買力平價的檢驗結論存在明顯的分歧。因此本文通過歷年來各大學者的綜合觀點,總結出了購買力平價對人民幣匯率的適用性。

關鍵詞:購買力平價;長期;匯率

一、引言

由于金融危機的全球蔓延,并伴隨著人民幣的大幅升值,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了極大壓力。人民幣匯率在未來是否會停止升值步伐,緩解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壓力,已成為我國政府和大量進出口企業關注的焦點。

一些國際組織機構經常基于購買力平價理論來比較各國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并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他們都是以“PPP理論在實踐中是成立的”作為前提。然而,關于這一前提,自其創建之日起就不斷受到各種觀點與檢驗方法的挑戰。

二、購買力平價職稱論文

查看全文

剖析后金融危機時代購買力平價理論再造論文

摘要:本文以對巴拉薩—薩繆爾森命題的內涵、性質與國際上對該命題的討論、檢驗為基礎,重點討論了巴拉薩—薩繆爾森命題與購買力平價理論中的一些相關概念,探討了兩種理論的矛盾性與一致性。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分析了國際研究存在的對該理論理解上的偏差和現有購買力平價方程存在的不足,給出了可以更好地體現購買力平價思想并符合現實的新的修正方程,并采用相應結論探討了人民幣匯率問題。

關鍵詞:購買力平價;巴拉薩—薩繆爾森關系;勞動生產率

購買力平價是關于匯率決定的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理論,也是在對各國進行宏觀經濟比較時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匯率理論。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許多檢驗方法面前,購買力平價是否成立受到了質疑。特別是巴拉薩—薩繆爾森命題(Balassa-SamuelsonThesis)被提出之后,國際理論界普遍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與挑戰。但仔細研究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巴拉薩—薩繆爾森命題的內核,我們發現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補性和一致性。本文將在分析巴拉薩—薩繆爾森命題的基礎上,討論并給出我們對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新的理解與新的解釋。

一、巴拉薩—薩繆爾森命題及其基本含義辨析

巴拉薩—薩繆爾森命題的第一個含義(以下簡稱命題1)是,在采用傳統意義上的購買力平價計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匯率時,其雙邊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之間會出現系統性偏差。

巴拉薩、薩繆爾森在對購買力平價理論進行分析時,采取了如下假設條件:(1)采用絕對購買力平價形式,即St=Pt/P*t。其中,St為t期的名義匯率,Pt和P*t分別為國內外t期的價格水平(這里假設本國是發展中國家,外國是發達國家)。(2)均衡匯率是由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決定的,并主要受外匯供求的影響,這表現了一種收支平衡的觀點。(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同時生產貿易品和非貿易品。(4)勞動力可以在本國的部門間流動(但不能在國家間自由流動),而這種流動會使得國內的工資平均化。[1-2]巴拉薩和薩繆爾森分別注意到,發達國家貿易品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高于發展中國家貿易品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而它們的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卻是很相近的。后兩個假設意味著,以相同的貨幣衡量,非貿易品的價格在發達國家比在發展中國家要高,而貿易品的價格卻相同。結果,貿易品和非貿易品藍子的加權平均價格在低工資國家(發展中國家)也會比較低。如果說名義匯率被看作由貿易品的相對價格決定的,那么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之間會出現相對偏離。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名義匯率相對于實際匯率被高估,即實際匯率相對于名義匯率貶值。其貨幣對發達國家包括非貿易品的廣義商品籃子的購買力會小于對其僅含有貿易品的商品籃子的購買力。由于在不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普遍較低,如果勞動生產率不同,就會出現這種結果:

查看全文

開發在校高校學生的潛在購買力方案(超市)

XX超市是一個典型的會員制超市,會員的消費占了85%強,會員的數量、質量會直接影響到超市的銷售。周邊的社區居民是最忠實、穩定的消費群體。社區的開發工作正在全面地展開。分析會員的構成,中有一特殊的消費群體——學生,他們的年齡一般在18~25歲之間,都是在杭高校學生。每年來杭的學子又以一定的比例增長,同時他們都會有三、四年的學習生涯。初步調查發現學生購買的商品一般以文體用品、休閑食品、紙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低值易耗品,常年需求,源源不斷。同時在男女比例上,女生又占多數。

曾對學生的購物做過調查。發現學生會員卡的使用頻率較高,雖然他們的客單價較低,但消費次數(學生來客數)卻比較高,他們的消費金額累加排行也較靠前。由于資料沒有備份,僅有2000年初學生會員卡雙休日使用情況統計表留存,供參考。

2000年學生會員卡使用情況統計表

周次

雙休日日期

消費金額

查看全文

匯率決定理論新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回顧匯率形成機制的有關文獻、分析購買力平價理論,在購買力平價理論中引入可支配收入因素,建立了一個新的匯率決定理論——相對收入購買力平價理論。首先,本文的切入點新穎,為了排除各種干擾因素,通過把我國的各地區假想成小國家的角度來考察新理論的正確性。國內數據的實證結果證實,相對收入購買力平價模型效果明顯好于購買力平價模型。然后,將該模型運用于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結果發現,現階段人民幣幣值確被低估了7%~8%,但低估的幅度并不像歐、美等國所聲稱的那樣大。

關鍵詞:匯率;消費物價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收入購買力平價

本文的目的在于想以匯率決定的購買力平價理論為基礎,并由此展開,對匯率決定理論的研究給出一些自己的觀點。本文在對比國內地區之間的“匯率”后,對購買力平價的匯率公式做出修正,進而運用修正的模型來確定人民幣兌美元的內在匯率。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影響因素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本內容

PPP指一定時期內,兩種貨幣的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在本國國內所能購買的商品與勞務的數量來決定的。購買力平價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

查看全文

人民幣匯率升值分析論文

1、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ustavCassel)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提出,在20世紀20年代得到廣泛關注,很多學者參與到這一理論的研究和討論上來。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提出背景

從1916年到1936年的20年中,卡塞爾至少發表了25種英文著作來闡釋購買力平價理論(Officer,1982,p86),他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

卡塞爾提出購買力平價理論,主要是試圖為一戰后各國重新確定匯率水平提供一個方法和理論根據。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很多國家放棄了金本位制度,大量發行銀行券,使貨幣的購買力以不同程度大大下降,所以戰后不能直接按照戰前的金平價制定匯率。如果要恢復戰前的金本位制度和鑄幣平價,就必須收縮貨幣,降低物價水平,但這會造成經濟衰退和失業上升,使已經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雪上加霜。卡塞爾認為無需用沉重的代價回到過去的金平價上面,他提出了在紙幣制度下兩個獨立的貨幣之間的匯率決定原則,即購買力平價理論。(Cassel,1922[1923],pp.137-138)

(二)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內容

查看全文

貿易金融與虛擬金融分析論文

中國為什么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人?2萬億外匯儲備為什么不能做別的事?為什么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聯系在一起?如果分析一下華爾街在美元本位的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回答上面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明晰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創新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路,走出貿易金融與虛擬金融分離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之路。

美元購買力的轉移

數據顯示,有60%的美元在海外流通,或以儲備形式為其他各國持有。原則上,這60%的美元應該對應60%的美國商品的購買力,但是,非常復雜的原因使之不能成為現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制造了許多不合理的貿易保護主義規則。比如,禁售所謂危害國家安全意義上的科技產品。實際上,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意味著美元已沒有真實的購買力對應,而后來發生的產業轉移,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經濟與之發行的貨幣規模對應的缺口。

作為全球貿易的清算和結算貨幣,各國都會把美元作為儲備貨幣與其他國家進行商品貿易。實際上,這是用其他國家生產的商品轉移了美元購買力,而且,無非是把一國美元儲備的購買力轉移到另一個國家,一國的美元儲備減少,另一國的美元儲備增加,并不意味著購買美國商品的美元購買力最終消失。

金融市場虛擬美元購買力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發展,特別是當金融衍生品從防范風險的工具搖身變成投資工具的時候,投資性產品的虛擬價值成為美元商品購買力的替代品,疏導了巨額美元購買力。通過對華爾街金融產品的投資,美元重新流回美國,資本賬戶的順差平衡了美國的國際收支,也不會在商品市場上造成“擠兌”危機。沒有金融投資品虛擬價值產生的美元購買力的轉移功能,美元本位就要受到極大挑戰。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中匯率觀

一、人民幣價值處于低估狀態的購買力平價學說

1918年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首先提出了購買力平價學說的基本概念,這種理論認為兩國貨幣之所以能夠互相兌換是因為它們各自在其國內具有購買力,因而,兩國貨幣的兌換率(匯率)應該等于這兩國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大小之比。由于一國貨幣購買力的大小與該國通貨膨脹率和物價的變動有關,因此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理論實際上是關于如何決定浮動匯率的理論。我國人民幣匯率自2005年7月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就中長期來說應適用于人民幣的匯率。簡言之,購買力平價就是購買同樣一件物品要用多少各自本國的貨幣。例如據美世人力資源咨詢公司2004年的調查,同樣吃1000克菲力牛排在紐約40美元,在上海為190元人民幣,從而可知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4.75,又如1000克切片面包北京賣12.4人民幣,紐約則要5美元,其購買力平價為2.48。但是,在采用購買力平價時,要求商品的質量和服務環境應大體相同才行,因此,英國《經濟學人》編制了一個巨無霸漢堡包指數來反映世界各國的購買力平價,這是因為各地漢堡包的用料質量、包裝、服務環境基本上相同。2007年2月他們采用廣州的漢堡包價格計算出的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2,而當時的實際匯率為7.8。然而,單個商品是不能反映整體的購買力平價的,為此國際機構在編制購買力平價時要采用更多的一攬子商品,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是采用2500種貨物和服務(34種政府,教育和醫療行業,186種器材貨物和20項建筑工程)來編制各主要國家的購買力平價。世界銀行按1000多種商品價格計算的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倒是和漢堡包的指數接近,它與世界銀行以前在2001年計算的該項平價為1.74相比實際匯率更向購買力平價靠攏。然而,不同的人會對一攬子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他們各自編制的購買力平價也不會一樣,如國內學者計算出的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1999年為4.57,日本學者計算的則是5.64,可見各方的這一數值有很大差距。

關于使用購買力平價學說的爭議,據學者指出這是由于它本身所嚴格的限制性假設條件所致,1.必須滿足一價定律成立的條件,即商品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商品交易市場是完全自由的,國際市場統一化且不存在各種管制和貿易保護;2.衡量商品的一攬子商品的種類一定要相同,而且同種商品在藍子中的權重也要相同;3.可貿易商品和不可貿易商品的假設,在購買力平價中不考慮不可貿易商品;4.國際商品的流動對匯率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即不考慮國際間的資本流動。而這些假設條件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尚不能被全部滿足,尤其是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包括從計劃商品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后者雖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但國內的市場化程度尚不發達,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尚不能全部市場化并和國際市場同步化,供求也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低,資本項下的外匯尚不可自由兌換,某種程度失真的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使購買力平價學說在使用上受到限制和批評。盡管如此,它仍有其合理和科學的基礎。有學者研究指出在國際交換中真正決定貨幣購買力的是貨幣價值,這里貨幣(紙幣)的價值不是貨幣本身的價值,而是貨幣所代表的,以其標價的商品的價值,并認為不論以什么貨幣來標價,或者說,不論其價格高低如何,一國一基準攬子商品的價值與他國一基準攬子商品的價值都是相等的,也即相同的商品具有相同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國際價值。看來,購買力平價實際是兩國商品價值之間的比值。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包括其國際價值學說是購買力平價學說的科學基礎。根據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必然產物,貨幣從一般商品分離出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角度來看,在兩種貨幣之間的交換中,實際上一種貨幣作為世界貨幣仍起到一般等價物的作用,而另一種貨幣則是一種普通商品,例如,在美元兌人民幣的交換中,人們是用多少人民幣去買一件美元(作為單位商品),這時人民幣在執行貨幣職能的支付手段,而美元則是一件普通商品,反之,是人們用多少美元去買一件人民幣,這時美元在執行貨幣職能的支付手段,而人民幣則是一件普通商品。因此是否可以認為即時匯率是貨幣的價格,購買力平價是貨幣的價值。

按照價值規律的表述,商品的價格是圍繞著商品的價值在供求的影響下上下波動,當價格和價值相一致時,人們稱之為均衡價格。從貨幣也是一種商品的角度來看,那么貨幣的匯率(價格)也應是圍繞著貨幣的購買力平價(價值)在供求的影響下上下波動,當兩者一致時,可稱為均衡匯率。這里所說的“上下波動”就是指價格背離價值的一定幅度,學者們用“偏差程度”來表明購買力平價和實際匯率之間的差異。他們發現在發達國家中,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的偏差程度較小,大部分國家在20%以下(在1999年時日元為29.6%,加拿大為25.5%)。在經濟轉型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偏差程度較大,多在50%以上,原東歐國家多在100-200%,俄羅斯為344%。發達國家偏差小表明它們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市場化程度高,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市場化,其偏離度通常只是貨幣本身受供求的影響所造成的方向上有上有下,即正偏差或負偏差,當超過一定幅度后會向價值回歸;而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府管制較多,商品機制不完善,商品價格扭曲現象較為嚴重,與國際市場價格脫離,其偏離度都是單向的,即其本國貨幣都是長期被嚴重低估的,中國的人民幣就是如此。根據世界銀行的計算,從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實際匯率為7.77,其偏離度為128%,而2001年時世界銀行計算的人民幣購買力平價為1.74,按當時的匯率計算其偏離度高達380%。人民幣購買力平價的偏離度大幅下降,正是表明了我國改革開放正在逐步深化,市場化程度正在加快,可貿易商品品種和數量擴大和增加,其價格更接近于國際市場從而使購買力平價價值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的金融改革步伐在加快,外匯匯率機制形成正向適應市場需要轉換,人民幣開始逐步升值。更重要的是當一國經濟高速發展時往往伴隨著該國貨幣對其他國家貨幣的升值,這是一個普遍規律。

二、美元本身的貶值要求

在匯率中一國貨幣的升值必然伴隨著另一國貨幣的貶值,反之,亦然上面是從人民幣自身升值要求來分析,現在要從美元本身要求貶值角度來分析。從表面上來看,是人民幣被低估了,而實質上來看,則是美元被高估了,不是人民幣應升值,而是美元在貶值。在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金融體系下,美元貶值表現為對其他貨幣的相對升值,在該體系中,美元總是處于多發行貨幣的狀態,美國可以開動印鈔機發行大量美元來適應其過高的國防開支(如伊拉克戰爭要花費4000多億美元)和提高其本國國民的福利待遇,從而形成其赤字財政政策。2005年美國的財政赤字達到4270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1628億美元,為了滿足其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國大量進口外國商品從而形成巨額外貿逆差。據報道,美國貿易逆差2005年為7258億美元,2006年為7600億美元,2007年為7116億美元,連續多年每年逆差高達數千億美元。據外國學者研究說美國的經常帳戶逆差早在幾年前已累計達到3萬億美元,美元本位制使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元的60%在境外流動,亞洲各國的的外匯儲備約為3萬億美元,而石油輸出國的石油美元增長速度甚至比亞洲更快。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6年底以前的統計,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美元頭寸約4.8萬億美元,過多的美元發行量必然會使美元有貶值要求。實際上自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協議崩潰以來,數十年來美元始終是處于貶值的狀態,也就是說長期說來是趨于貶值。例如,1972年時每盎司黃金為38美元,而2008年3月卻達到了1000美元,可見美元貶值幅度之大。歷史經驗表明當美國經常項目逆差龐大時美元就出現貶值,而每次美元貶值都存在一個特點,即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得快,誰的競爭力改善得快,它就對誰定向貶值。上世紀70年代的西德馬克,80年代的日元和臺幣都是如此。例如,1973年一美元兌換360日元,1985年廣場協議前為1:243,在日本被迫簽訂廣場協議后的1987年日元升值到1:150,1995年日元最高升值到1美元兌85日元。自2001年以來,這一輪由于連年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的趨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所引發的美元貶值,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把矛頭指向了人民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