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9 05:04: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個性化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個性化教學思考
【提要】個性化教學不僅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提升我們教師綜合素養的重要推手,它告訴我們什么叫教學相長;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高效探索知識,進而為學生的今后學習奠定基礎。因此積極探索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個性化教學,是我們一線教師應努力探索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思考
個性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尊重每位學生個性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和需要施教。教師重點關注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個性化教學呢?
一、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1.包容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扎實的專業素養及包容的心態是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教學中,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學習訴求,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課文,要能以包容、客觀的心態去接受。在師生互動中,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內心情感和個性思維,更好的從學情出發,有針對性的進行鼓勵和引導,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習效率,譬如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有學生認為最后一句是作者弄錯了,“淡妝”和“濃抹”有矛盾,我沒有立即否決他的理解,表揚他有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導他深入理解,這以后這位學生總能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養。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譬如教學《燕子》,有學生問:為什么人們只喜歡燕子而不喜歡麻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一些科普知識,讓學生明白,燕子是益鳥專吃害蟲,麻雀呢則專吃農民伯伯的莊稼,這樣就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廣博的知識不僅能豐富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提升教與學的效果,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各方面知識的學習。3.進行針對性教學。個性化教學注重教學的針對性,這就需要我們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學情、準備教學。以便課堂上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思維,進行針對性教學,結合學生的個性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和意識
語文個性化教學綜述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發展人。而教育所培養的人,不應該是機械的,呆板的,千人一面的;而應該是高素質的,充滿活力,富有個性的。當今社會即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時代呼喚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的改革,尤其需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語文新課程確立了全新的學生觀,使學生個性發展成為課程的根本目標。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改的靈魂。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重視知識與能力,講究過程和方法,更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關注學生素養的提高和個性發展,更注重學生質疑能力、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新課程環境下,我們要努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新課程環境下,我們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因此,提倡主動的、多樣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是時代的要求。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上的教學是灌輸式,強調整齊統一,課堂上只有集體行動,而無個體思考,只有老師指揮下的齊步走,而無個體的散步。這種狀態,扼殺了學生個性發展,犧牲了學生獨特的理解和領悟,如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春夜喜雨》許多同學有著自己的品味,理解和思考。因此,教師根本不必要求學生從一個角度、用一種方式去理解,誰又能保證參考答案是唯一標準答案呢?所以語文個性化的課堂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主動學習,而且要有一定的時空讓學生選擇學習方式。我們在學習詩歌單元的時候,就嘗試過學生選擇學習法。學生或吟,或讀,或書或畫,求思或悟。最后的作業也是五花八門,有詩歌賞析,有自己朗讀錄音,有詩歌意境賞析作畫,甚至還有根據詩的內容改寫的劇本。這樣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留有空白讓學生主動地學,使學生找到獨特的學習方式,享受獨特的學習快樂。
二、倡導個體化研究學習
語文教材無外是例子,我們的教學大可不必掛在課本一根樁上,可以大膽地把教材分為精讀和泛讀,并補充大量的閱讀材料。除了精讀部分在教師指導下共同學習外,泛讀部分可以由學生自主閱讀。此外,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個性閱讀,思考,寫作,每個學生制定自己的個人讀書計劃,和教師一起進行修改,然后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具體進行個性化學習。
三、提倡個性化作業
個性化閱讀教學
一、求同階段: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基礎。
求同:指的是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學習手段,達到對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觀點、價值觀的認同或引起共鳴。通俗地說,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價值觀,追尋文本意義的過程。在求同階段的教學我們要經過兩個回合。第一回合: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教學形式,借助語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現的主題思想;第二回合:在理解到作者(文本)的主題思想的基礎上,去體會作者(文本)的觀點思想是通過怎樣的獨特的語言、構思、手法來表現出來的。比如:第十一冊《凡卡》一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合作學習不難理解到課文講的是九歲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及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主題思想。能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資本主義的痛恨,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體會作者如何運用他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去表現主題思想,是閱讀教學著力點,教師應深入地引導學生體會感悟。比如:文中細膩的細節描寫、心理描寫;飽含淚水的省略號的巧妙運用;寫作思路明暗線的交錯安排;鄉村幸福的回憶和城市悲慘的現實的相互反襯;獨具匠心的結尾藝術特色等。在體會到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對文本的表現形式或作者表達的思想,作個性化的解讀,那么,則是水到渠成了。比如:凡卡寄出的信,爺爺能收到嗎?能接回可憐的凡卡嗎?或如:作者這樣來寫結尾好嗎?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求異階段: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關鍵。
誠如上文所述,學生在充分體會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觀點及為表現思想觀點所采用的形式后,對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觀點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現形式必定會有個人的看法,或贊成或反對,以至于出現超越作者本身的認識局限,產生對文本的二度開發和創造,發掘出文本所蘊含的價值,實現了自我建構。比如:教學第九冊《可愛的草塘》一文,學生在對北大荒是一個景色優美、物產豐富的可愛的地方有了充分地認識之后。有的學生就認為,寫北大荒物產豐富的部分即:從“那當然!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再往哪兒裝呀?”這部分不僅是通過物產的豐富來體現出北大荒的可愛,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敘述“物豐”的“趣”事來體現可愛的。他們認為:河水剛開化,藏了一冬的魚都從水底游上來了。水面上擠擠挨挨的都是魚,不計其數的小嘴,冒著不計其數的泡泡,波光粼粼。隨手的一瓢都是滿滿的魚,這是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一幅圖啊!難道表現的僅僅是物豐嗎!還有,“穿得像個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著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雞,追狍子,”閉上眼睛想想這個“獵手”該是個多么有趣的活雪人。而捉野雞像拔蘿卜似的的形象,也令讀者忍俊不禁。這表現的難道僅僅是“物豐”嗎!這樣的個性化解讀沒有根植于對文本(作者)的深入體驗感悟,是很難想象的。
再比如:第十二冊《草船借箭》一文,老師在求同階段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概括出諸葛亮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周瑜心胸狹窄,忌妒心很強;魯肅忠厚老實;曹操多疑等性格特點。而在求異階段,由于有了和文本充分的交流,有的學生就提出魯肅并不忠厚、老實。因為他不但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周瑜說謊,不把諸葛亮借船的事告訴周瑜,(文中句:“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而且對來幫助的友人諸葛亮也并不實情相告,(文中句:周瑜說:“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
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么打算,回來報告我。”)明明知道周瑜在陷害諸葛亮,破壞大局,也沒有告知諸葛亮,這算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嗎?若不是諸葛亮神機妙算草船借箭,那么,赤壁大戰的歷史將可能改寫了。試想,沒有對文章的充分感悟,能提出這么一個有理有據的獨特看法嗎!在個性化的解讀中,學生已經摸到人物特點的復雜性,多面性,學會了分析人物的辯證法。
作文個性化教學探索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的個性也是千差萬別,文章也應是風格各異。但中學生寫作構思雷同、選材雷同的文章比比皆是。寫親情,就是父母關心學習(送牛奶、講道理),關心生活(病熬藥、冷蓋被);寫挫折,就變成了“勵志名人”的“宣講大會”。寫作本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展示自我個性的平臺,結果變成了一種“雞肋”式的機械操練,成為一種缺乏沖動而不得不完成的學習負擔,使作文教學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學生的個性,遏制了學生的創造才能,也與高考作文“自主”“真實”“創新”的原則背道而馳。針對這一弊端,筆者在作文個性化教學上摸索出“四化”路子,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寫作內容真實化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作文講真話、述真事、抒真情,“自由表達作文內容,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真實是個性的前提,沒有真實就沒有個性。因此,寫作力戒“假話、空話、套話”,一定要講真話,“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葉圣陶)。真話的源頭在生活。“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真實的水來”,“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葉圣陶)。有人說,中學生“閱歷不夠、思想簡單,沒有東西可寫”。其實,不是“沒有東西可寫”,而是缺少發現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不善于捕捉真情實感和獨到的體驗。發現即充實,不斷發現,不斷充實。如何發現?錢理群先生說,“把引導學生發現周圍世界以及自我內心世界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發現大自然,發現自我,發現社會與發現大師”。大自然是一部豐富多彩的百科全書。雄奇的山峰,廣袤的原野,歡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潮起潮落,斗轉星移,四季更迭,春華秋實……無不給予我們的啟迪。在萬物爭春的季節,徜徉于田疇原野,欣賞“山花爛漫”“萬紫千紅”的美景;在晚霞沉寂的時分,面對大江東去,體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在倥傯繁忙的日子,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享受“靜聽花開花落,笑看云卷云舒”的恬淡與安寧……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這是要引導學生經常思考的人生哲學問題。“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有什么優點或缺點?我有什么長處或短處?“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像曾子一樣,每天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才能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內心,發現本真的生活。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如果一個人被拋棄在一個孤島上,他就不會專為自己而去裝飾他的小茅棚或是他自己,不會去尋花,更不會栽花,用來裝飾自己。只有在社會里,人才想到不僅要做一個人,而且要做一個按照人的標準來說是優秀的人。”(康德《當你步入人生》)大至國家和國際,小至學校和家庭,每天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會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奮,從而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明辨是非的要求。為培養學生發現的習慣和感悟的能力,筆者要求學生每日必做兩件事:一是“檢索”,對一天從起床到睡覺中的所作所為、喜怒哀樂進行一一回顧;二是“反省”,對回顧的內容進行“檢視”。“檢索”是梳理,有利于學生發現生活,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應能力;“反省”是篩選,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充實生活,然后把所思所想記錄在周記本上。
二、訓練目標梯級化
從認識的角度講,人的認識總是多層次的,是不斷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從個人生活講,“各人的經驗有深淺廣狹的不同”,“情感的強弱周偏各人不同”(葉圣陶);從寫作現狀講,學生寫作的興趣有高有低,作文的能力有大有小。因此,在制定學生寫作發展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這樣,我們的作文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寫出富有個性色彩的文章。筆者采取“目標梯級法”。每屆學生接手后,首先摸清學生的寫作情況,然后依據學情和寫作訓練規劃,將全班學生進行分類,從而擬定不同梯級、不同階段的訓練目標。學生的寫作訓練目標分成三個梯級:第一個梯級,要求“寫得清”,即給一個話題(文題),能夠寫得清楚,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條理地寫出來,力爭做到結構、語言等沒有毛病。第二個梯級,要求“寫得好”,即給一個話題(文題),把想說出來的話較好地寫出來,如寫人能做到如見其人,寫事能做到如臨其境,說理能感染有力。這個階段,要求學生全面掌握不同文體的寫作特點、寫作要求及寫作技巧,掌握認識世界、分析問題的指導思想和思維方法。第三個梯級,要求“寫得有特色”,即鼓勵學生在前一層次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寫作規律,能用富有個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寫出有特色、有風格的文章來。第三梯級并不要求每個人都能達到(實際也不可能做到),但至少要對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提出要求。這三個梯級不是固定不變的,有它的層次性和階段性:一是每一個人不同時期處在不同階段;二是從全班來講,每個階段都有三個不同梯級存在。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筆者又將每個梯級的目標細化,分階段、分類別、有針對性地訓練,從而由點到面、由淺入深,構成了一個寫作知識訓練網絡。如,第一梯級的“寫得清”階段,訓練內容分文章的語言、結構、選材、寫作手法等類別;在此基礎上再細化為訓練的層級目標,并形成系列,如作文的結構如何做到首尾呼應、詳略分明、過渡自然等。每個梯級階段對不同寫作的內容(訓練點)達標要求也不相同。如作文語言訓練,對第二梯級“寫得好”的要求,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煉詞(字),要求做到用詞準確靈活,富有表現力,語意明確;第二層次,煉句,要求做到語句生動形象,善用修辭,描寫細致,句式靈活,語意流暢;第三層次,煉意,要求做到“形質兼備”,極富意蘊,啟人智慧,令人回味,語意豐厚。對每個層次又細化為具體的知識訓練點,如第二層次“煉句”,分善加修飾語、善用修辭、善用句式和善于具體化描寫四個知識點。這樣,目標梯級化,知識網絡化,訓練系列化,從而實現寫作的個性化。
三、擬題設計層次化
語文個性化教學課堂共性化研究
個性化教學,就是個性化的教師運用個性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個性化的教學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文本解讀和個性化的寫作表達,從而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健康個性。從教師、學生、文本三個方面來考察,可以發現語文個性化教學具有如下幾個課堂共性化特質。
一、教師個性神采飛揚
語文教師獨具個性魅力,是實施語文個性化教學的先決條件。語文教師的“個性”是指教師各種優秀素養綜合表現在課堂上獨具風采的人格魅力。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魅力來源于其對語言文字和社會生活的獨特感受力以及語文方面的特長。這種個性魅力可能表現在教學語言上,可能表現在表情教態上,也可能表現在文化修養以及個性心理上……最重要的是表現在教材理解上。
二、師生關系民主平等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理念在課堂的體現是實施個性化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突出平等的教學活動個體的身份,摒棄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姿態,才有可能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的精神,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開展個性化閱讀和寫作的語文學習活動。
三、教學組織不拘一格
生物教學個性化教學論文
一、針對學生學習差異,以分層模式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對不同層級的學生,應當布置不同難度與容量的課后鞏固作業,使鞏固內容與目標體系相吻合。在生物學習檢測中也應當體現分層原則,采取不同難度試卷進行考核的方式,檢測學生在自己目標任務內達標情況,同時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自尊心,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強化能力培養要求,以合作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高中生物教學應當體現學生的能力培養,實現知識、能力與情感的三維一體目標。針對過去一段時期以來“滿堂灌輸”教學盛行的狀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強化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依靠學生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目標。首先,要建立合作學習的載體。為了配合生物個性化教學的有效開展,筆者對學生學習的載體進行了優化,學生不再是單個進行學習,而是通過小組集體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研究。設計合作小組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集中學生的集體智慧,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并且在小組的集體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相互學習,借鑒好的學習經驗與思維方式,有利于學生提高生物學習技巧。其次,要設置合作學習的線索。在每一部分生物內容的學習中,教師都要設置學習的線索,交給學習小組去開展深入研究。在學習線索的設置上,教師要將全部的知識要點融合進去,并且體現內在的聯系,保證學生能夠按照思考題的提示,逐層深入地開展學習,并解決難點問題。例如在教學《我國人口的現狀與前景》時,筆者結合教學目標向學生出示了一組探究題:
1.我國人口發展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音樂教學個性化教育分析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自古至今,已經流傳了上千年。因材施教可以說是個性化教育的體現,強調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選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一、個性化教育的涵義
教育界的學者對個性化教育有著不同的看法。總的來說,個性化教育是在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上,以形成學生優良個性為目的的教育。個性化教育是學生對自身發展的需要,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都不一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遵循教學規律,尊重每一位學生心理感受和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一)個性化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也在進行改革和發展。教育是服從社會需求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教育培養多樣化的人才是根據社會的發展而來的,滿足了社會多元化的需要。(二)個性化教育是教育個性化的趨勢。傳統的班級授課方式,過于強調班級成員的一致性。在班級的發展中,學生的個性化品質受到了沖擊。這一授課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的教學。(三)個性化教育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每一位學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教師的任務就是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特色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高中音樂教育中個性化教育的實施
(一)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個性化的教學思想,才能創建出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加強自身調整,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內心,了解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教師要對每一層次的學生充滿信心,對他們的成功給予愛心,讓所有的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耐心。教師的每一份耐心都會對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思想上也要有改變,要知道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鼓勵。因此,教師要堅持鼓勵性原則,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將個性化教學真正地應用于音樂教學中。(二)尊重學生。在高中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應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在課堂上多給學生鼓勵,增強學生的成就動機,并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熱情。高中生正處于15至18歲的年齡段之間,這個時期的學生情緒體驗和情感體驗都比初中的時候要強烈,隨著情感的豐富,他們的個性化特征也逐漸明顯。因此,高中音樂教學要尤其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實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首先,通過誘發學生的情感因人施教。高中擁有特點顯著的個人情感差異。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誘發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使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實現個性化藝術欣賞,促進個性化藝術素養的形成。其次,通過發現學生的短板因人施教。學生有短板,有時就是教師對癥下藥的切入點。比如,有的學生從小不被家庭關注,性格懦弱自卑,認識事物總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過于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類學生聽音樂的類型偏向“抒情風”“治愈系”,也缺乏上臺演唱的自信。對于這類學生,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講到“抒情”類音樂時多給他表現自己的機會,并給予他最為熱情的表揚和鼓勵。(三)挖掘學生潛質。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質,發現每位學生的稟賦、愛好和特長,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發展自己,是每位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音樂的類型豐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學生擅長演唱民歌,有的學生擅長流行歌曲;有的學生擅長鋼琴,有的學生擅長吹竹笛;有的學生對音樂天賦異稟,有的學生生來就不是學音樂的料。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優點和短板,以及他們的興趣所在,才能充分挖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個性潛質,從而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揚長避短,實現學有所“長”,這里的“長”就是學生獲得的個性化素養。(四)以學生為主體。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到“主體”和“主導”的統一。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地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調動學生的情緒,讓他們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因此,要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轉換教學角色,把原來課堂上以教師教為主,一言堂的模式,轉換成以學生學為主。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激活他們的內在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潛能發揮出來。
三、結語
中學體育個性化教學論文
1體育個性化教學的相關理論
1.1體育個性化教學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全面、充分、和諧地發展學生個性,要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個性化教育,就必須尊重、理解、愛護學生的個性。廣義的個性指人的心理結構,個性即性格。狹義的個性指個性發展的方向,其中包含了動機、興趣、需要、信念與理想。個性化教育是與劃一性教育相對應的教育,它強調尊重人的個性和人的個性潛能優勢的發掘,主張培養良好個性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所以體育個性化教育就是尊重個人的興趣、需要、創造與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1.2中學體育個性化教學的特點
(1)動力性。動力就是指個性的內在性因素,它是由個性的穩定性和可變化性所派生出來的人體的內在的動力因素。它既可以指學生個體的心理、行為的正在形成階段,又可以指已經穩定成型的心理和行為。這就與中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生理有著密切關系。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生長發育與知識積累的重要階段,他們的興趣愛好是很廣泛的,但缺乏穩定性,容易發生變化。老師要善于觀察并抓住學生的這種優缺點,積極的鼓勵學生的優點,限制學生缺點的擴大,促使學生的興趣、行為等或者說使他們的動力性走上正確的軌道。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變動,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2)自主自愿性。個性的自主自愿性就要求學生獨立自主做事的能力,發自內心的主觀愿望和真實需要。個性的自主性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這兩點都是個性的核心內容,也是學生個性成長與發展的內在動力。體育教師要幫助學生改正“要我學”的錯誤想法,給予他們學習的自主權利,尊重他們的學習需求,最終讓他們喊出“我要學”的心聲。因此,教師要細心分析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與獨立練習的習慣,同時,還要多給學生自由交往,相互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能在自己的思維判斷下完成新課程的要求。
小學陶藝個性化教學分析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向全面化方向發展,在教育實踐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科目,陶藝便是其中之一。就目前的陶藝教學看,以往的教學方式顯然難以滿足陶藝教學的具體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基于陶藝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基于此,開展陶藝個性化教學顯得非常重要。簡單來講,陶藝個性化教學不僅符合陶藝教學的基本需要,而且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有顯著的作用。該文針對小學陶藝個性化教學進行分析與研究,旨在為教學實踐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陶藝;個性化教學
當前,小學教育的素質化傾向表現越來越突出,因此,在小學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趣味性教學科目,陶藝便是其中之一。相較于文化科目,趣味性教學科目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這樣,興趣教學的綜合效果才會顯現出來。就小學陶藝教學而言,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基于興趣鍛煉自己的能力,而且能夠保證陶藝教學的穩定發展。因此,研究小學陶藝教學實踐中的個性化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個性化教學概述
所謂個性化教學,具體指針對學科特色和學生個體差異進行的教學,其與大眾化教學模式存在顯著的區別。從個性化教學的具體實踐情況看,其具有兩方面的突出特點。其一,學科針對性。個性化教學的具體開展會結合學科的特點,如實踐性學科,其教學開展會以實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理論學科則重在強調對理論的專業性把握。其二,個體針對性。個性化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個體能力之間的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會基于不同的個體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與考核方式,其目的是推動教學的整體發展。
二、小學陶藝教學的特點與意義
高中數學個性化教學探討
個性化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包括興趣、特長等,因材施教.教師授課的觀念已經不是傳統的傳授知識,而是帶動學生自主學習,把教學方式由“苦力”轉化為“技術”,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這樣,對學生優良的評價已經不是根據學生能夠記憶多少知識,而是學生的獲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信息加工的能力.個性化教學是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協作者”,傳授學生學習的方法,促進教育個性化發展.個性化教學需要從“多元化”“以生為本”出發,通過具體教學活動體現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等.
一、高中數學個性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校方面.學校以及教育部門的重視程度不高,學校的管理觀念落后,一味追求學生的成績和整體的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多元化教育,將學習成績列為評定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這是不恰當的,只會逐步消磨學生的個性.
2.教師方面.教師個性化教學能力相對低下.在個性化教學中,教師需要具備數學知識、基本素養、心理學以及教育多元化思想結構、個性化教育方法等,但是只有少數教師能夠達標,尤其是在鄉鎮比較落后的地區,幾乎沒有教師能夠在多元化、個性化教學方面達到標準.
3.學生方面.由于學生長期受到“填鴨式”教學方式的影響,基本數學知識和理論的掌握理解程度不一.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大都對學習產生功利性.比如,大多數學生的刻苦努力都是沖著應付考試、取得好名次,或者是為了評先、評優而刻苦學習的.
4.課程和教材方面.教學目標缺乏一定的層次性,教學方法簡單機械,教學內容乏味無趣;教材的設置和知識點的配置很難與實際生活和應用達成一致,使學生學習教材知識點僅僅是為了考高分,從而使教學變得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