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18:14: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干細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干細胞

干細胞藥學課程設置探討

摘要:干細胞藥物是一種新興的生物制藥產品,具有巨大的潛在治療意義。目前,大部分國家已將干細胞制劑歸為藥品進行管理并大力扶持,然而藥學生缺乏干細胞相關課程的學習,難以滿足干細胞藥物產業的發展需求,藥學高等教育中開設干細胞藥學課程很有必要。文章闡述了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希望通過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該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最新進展,優化知識結構體系,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藥學人才,為干細胞藥物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干細胞;藥學教育;人才培養

干細胞是一類可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細胞群體,根據分化潛能大小可分為全能干細胞、多能干細胞和單能干細胞,根據發育階段分為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干細胞治療是干細胞研究的重要分支,正逐漸發展為生命科學、臨床醫學、藥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轉化應用型新興學科[1]。隨著干細胞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干細胞治療已在多種疾病中展現出很好的治療前景,被認為是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后的第三種治療途徑[2]。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對干細胞產業表現出很大興趣并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預計2020年全球干細胞治療相關市場市值將達4000億美元,我國在該領域的市值也將達到500億美元[1]。因此,發展干細胞治療及其相關技術對醫藥發展和人類健康有著劃時代意義。目前大多數國家將干細胞治療相關產品按照藥品進行監管,為干細胞治療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3]。藥品是要求極其嚴格的特殊商品,從業人員都是經過嚴格的、系統的、規范化培訓的藥學專業人員。干細胞藥物作為醫藥史上最為復雜的產品,其研發、生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業人員除了需要干細胞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藥學專業知識。因此,在藥學高等教育中開設干細胞藥學課程,在藥學生中普及干細胞藥物的相關知識,可從根本上吸引更多的藥學生從事干細胞藥物的研發、生產工作,這必將促進干細胞藥物產業的發展。干細胞藥學的基本內容涵蓋干細胞的基礎理論、行業指南、政策法規、臨床醫學和藥學等相關知識,是多學科相融合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要創建這一課程,就要求相關研究人員探索出與其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4]。本教研組聯合其他多個學科的優秀人才,結合自身多年從事該領域的經驗,探索出了與干細胞藥學課程相適應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干細胞藥學教學體系。本文主要闡述在藥學本科教學中開設干細胞藥學的必要性以及開設該課程的具體思路與方法,讓學生充分了解該領域的基礎知識和產業發展情況,最終實現干細胞藥學專門人才的儲備,為行業發展助力。

1.開設干細胞藥學課程的必要性

1.1干細胞藥學的發展需要藥學專家的參與。目前全球已獲批了14種干細胞藥物,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臨床默示許可4種干細胞藥物,可預計未來幾年全球將有更多干細胞藥物獲準上市。現有從事干細胞產業的人員主要是干細胞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其普遍缺乏系統的藥學專業知識,生產的干細胞治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藥理、藥效學相關研究也不夠系統和深入,這些方面的欠缺嚴重制約了干細胞藥物治療相關產業的規范發展。干細胞藥學研究涉及藥學領域的方方面面,缺乏既懂干細胞又懂藥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是干細胞藥學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干細胞藥物的研發生產、質量控制、注冊申報、審查批準等均應嚴格按照藥物的報批流程進行,干細胞藥物的藥效、藥理、毒理、藥代等方面的研究也需要藥學專家的高度參與。1.2干細胞藥學的發展為傳統制藥行業注入新活力。近幾年來,制藥行業中傳統的化學藥物增速放緩,而生物制藥卻呈飛速上升趨勢。干細胞藥物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制品藥物,其原料來源于人體組織,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優點,對運用傳統治療手段治療效果不好或無效的多種疑難病癥有著較好的療效。如多發性硬化、阿爾茲海默病、脊髓損傷、黃斑病變、小兒腦癱等[5]。干細胞藥物產業是生物制藥領域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相信會給制藥行業帶來革命性變革。而現有的藥學專業人員對干細胞相關知識了解不多,對干細胞產業的興趣不足,這使得藥學專業人員對干細胞治療領域的研究參與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制藥行業在干細胞藥物領域的新發展。究其根源,可能與藥學專業高等教育課程中涉及干細胞內容偏少有一定關系。因此,對部分藥學專業人才,特別是從事生物制藥相關專業的人員普及干細胞藥學的相關知識,將極大地促進傳統制藥行業在生物制品藥物領域的發展。1.3藥學專業設立干細胞藥學課程十分必要。現階段藥學及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中主要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包括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學、藥物化學等,部分醫學院校還會開設一些生理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這些構成藥學專業高等教育的常規課程體系[6-7]。目前的課程設置缺乏干細胞藥學相關知識的介紹,因此,筆者建議在藥學本科教育中也設立干細胞藥學選修課程,希望以此可以彌補這方面的教學空白,一方面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新的藥學研究視角。干細胞藥物既具有傳統藥物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該領域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其需要研究人員運用創造性思維打破常規去解決,所以干細胞藥學課程將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該課程的開設能促進干細胞藥學基礎知識的普及,為該類藥物的發展奠定人才知識儲備基礎。

2.干細胞藥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查看全文

造血干細胞移植研究論文

【摘要】本研究探討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對惡性淋巴系統血液病的療效。通過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例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在前期化療基礎上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分別觀察造血重建、并發癥及生存期等指標,以了解造血干細胞移植對該類疾病的療效。結果表明:HSCT后11例患者(其中自體移植7例,異基因移植4例)造血順利恢復,均能達到完全緩解(CR)。隨訪3年,5例NHL患者無病生存,1例NHL患者于移植后2個月死亡,1例自殺;4例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中,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K細胞型)移植后79天死亡,1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無病生存,2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分別于移植后第54天、第17個月死亡。結論: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惡性淋巴系統血液疾病的一個有效手段,但自體HSCT的患者尚有一定的復發率,而異基因HSCT患者有可能因嚴重的移植相關并發癥而死亡。

【關鍵詞】造血干細胞移植;淋巴瘤;淋巴細胞白血病

Effectof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MalignantHematologicDiseaseofLymphaticSystem

AbstractThestudywasaimedtoinvestigatetheeffectofhematopoieticstemcellstransplantation(HSCT)intreatmentforhematologicmaglignaciesoflymphaticsystem.Throughobserving8patientswithnon-Hodgkin′slymphoma(NHL)and3patientswithlymphoblasticleukemia,whoreceivedautoorallo-HSCTafterchemotheraphy,thehematopoieticreconstitution,complicationandsurviraltimewereevaluated.Theresultsshowedthat11patients(7patientsafterauto-PBSCT,4patientsafterallo-PBSCT)allachievedhematopoieticreconstitutionandcompleteremission(CR).Withinthreeyearsfollowing-up,5patientswithNHLweresurvival,butonecaseofNHLdiedatthe2monthsafterauto-PBSCT,onepatientsuicided.From4casesreceivedallo-PBSCT,onepatiantwithNHL(NKcell)wasdiedat79dayslater,onepatientwithchroniclymphoblasticleukemiawassurviving,another2casesof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weredeadat17monthsand54daysrespectivelyafterallo-PBSCT.InconclusionHSCTisaneffectivetreatmentforhematologicmaglignanciesoflymphaticsystem,butthereplasewouldoccurinsomepatientsreceivedauto-PBSCT.Theothersbyallo-PBSCTmightdieofseverecomplicationoftransplantation.

Keywordshematopoieticstemcellstransplantation;lymphoma;lymphoblasticleukemia

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已被公認為是治療惡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急慢性白血病及中高度惡性、初治耐藥、易于復發等預后不良淋巴瘤效果尤為突出[1]。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PBHSCT)是HSCT中的一種類型,因其采集方法簡便,移植后造血重建迅速,痛苦相對較少,易于被患者個人或供者接受,而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本研究在已有的造血干細胞移植研究基礎上[2-7],重點探討HSCT治療淋巴系統惡性血液病的效果。

查看全文

骨髓干細胞修復研究論文

【摘要】探尋體外誘導骨髓基質干細胞成軟骨細胞的最佳細胞因子,尋求體內修復家兔軟骨缺損的最為有效方案。[方法]rhFGF1、rhTGF-β1、rhIGF-I單獨或聯合應用對骨髓基質干細胞進行體外誘導培養,應用常規染色、MTT、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方法篩選誘導骨髓基質干細胞成軟骨細胞的最佳細胞因子,并將其與骨髓基質干細胞復合于纖維蛋白凝膠制成凝膠復合物,直接種植到兔膝關節實驗性關節軟骨缺損處,并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軟骨修復效果。[結果]常規形態學觀察,rhTGF-β1和rhIGF-I聯合應用誘導的細胞在形態上類似于軟骨細胞,免疫組化染色提示誘導細胞具有軟骨細胞表型。凝膠復合物直接種植在體內能誘導骨髓基質干細胞向軟骨細胞分化,修復缺損的軟骨,缺少細胞因子的對照組軟骨缺損修復效果差。[結論]rhTGF-β1和rhIGF-I聯合應用可作為誘導骨髓基質干細胞向軟骨細胞分化的最佳組合,骨髓基質干細胞凝膠復合物能修復軟骨缺損。

【關鍵詞】細胞因子骨髓基質干細胞軟骨細胞軟骨缺損

Abstract:[Objective]Toretrievalabestcellfactorwhichcaninduce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intochondrocyteinvitroandtoexploreaneffectiveplantorepairrabbit''''schondrocytedefect.[Method]IsolatedbMSCswereculturedinvitro.rhFibroblastGrowthFactor1(rhFGF-1)、rh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rhTGF-β1)、rh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Ⅰ(rhTGF-Ⅰ)wereutilizated.TheproliferationofcellswasdetectedbyMTTassay,andthemacroscopichistology,HEstainingandimmunohistochemicalexaminationswereperformedtoseekthebestcellfactor.Invivo,toinvestigatetherepairofthearticularcartilage,bMSCscombinedwithfibringlueandrhTGF-β1、rhIGF-Iwascomparedwithcontrolgroup.[Result]ThecellsinducedbyrhTGF-β1andrhIGF-Iweresimilartochondrocytesinmorphology,andimmunohistochemicalexaminationsshowedthecellspossessedphenotypeofchondrocytes.RhTGF-β1andrhIGF-Icoulddifferentiatebonemarrowstromalcellsintocartilagecellsinvivo,andrepairthearticularcartilagedefect.Thecontrolgroupcouldnotrepairthearticularcartilagedefectefficiently.[Conclusion]rhTGF-β1andrhIGF-IarebestgroupwhichstimulatebMSCstodifferenateintocartilagecells.BMSCscombinedwithfibringlueandrhTGF-β1、rhIGF-Icanrepairthearticularcartilagedefect.

Keywords:cellfactor;bonemarrowstromalcells;chondrocyte;cartilagedefect

作者簡介:童培建(1961-),男,杭州人,教授,主任醫師,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關節外科,(電話)0571-87070956骨髓基質干細胞(BMSCs)中含有少量的多功能基質干細胞,能向成骨系細胞、成軟骨系細胞分化[1],為骨、軟骨組織的損傷提供了潛在的修復可能。臨床軟骨缺損自行修復的效果較差,可能跟軟骨損傷局部BMSCs的含量少有關。因此作者通過對BMSCs在體外擴增培養、應用不同的細胞因子進行誘導,從中尋找體外促進骨髓基質干細胞增殖分化的最佳條件,并將細胞因子與骨髓基質干細胞復合于纖維蛋白凝膠制成凝膠復合物,植入缺損處,探討體內修復家兔軟骨缺損的效果。

1材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骨髓基質干細胞研究論文

【摘要】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稱骨髓基質干細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實質細胞的干細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成多種細胞。

【關鍵詞】骨髓干細胞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稱骨髓基質干細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實質細胞的干細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成多種細胞。近來研究表明它可以向三個胚層的多種組織分化,如來源于外胚層的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等,MSCs移植為腦缺血患者開辟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本文對MSCs移植治療腦缺血的研究綜述。

1骨髓基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1.1目前發現至少存在3種形態的MSCs。Colter等從培養的人骨髓細胞中分離出MSCs后,發現來自單細胞的克隆中除了含有小的梭形和大的扁平MSCs外,還有一種非常小的圓形細胞,這種小圓形細胞有更強的折光性,它們比大的MSCs能更快分裂、增殖,并且有更強的多向分化潛能,當將MSCs放在不同的微環境內時,它們可相應地分化為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或成肌細胞等[1-3]。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MSCs經靜脈途徑或局部注射移植到不同的組織時,MSCs即可在相應的組織內分化形成該類組織細胞[3,4]。

1.2MSCs的易粘附、易貼壁生長,易增殖特性使得它們經過數次換液和傳代后得到分離、純化[3]。

查看全文

干細胞移植臨床研究論文

【摘要】本研究探討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后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LNIPC)的發生、危險因素、預后及治療方法。對70例alloPBSCT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在存活超過3個月的63例患者中,9例發生了LNIPC,發生率為14.3%,其中5例并發感染,由LNIPC導致死亡者4例。移植時疾病處于晚期及慢性廣泛性GVHD與LNIPC的發生顯著相關;性別、年齡、預處理方案的選擇、HLA相合程度及GVHD的預防等均與該并發癥的發生無明顯相關。結論:移植后定期監測胸部CT、肺功能等甚為必要,對LNIPC早期診斷者采用強的松復合或不復合環孢菌素A治療,其中多數患者能獲緩解。

【關鍵詞】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并發癥移植物抗宿主病

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after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bstractTheaimofstudywastoexploretheincidence,riskfactors,outcomeandefficacioustreatmentof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LNIPC)after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PBSCT).SeventypatientsreceivedalloPBSCT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eresultsshowedthat9outof63patientssurvivingmorethan3monthsoccurred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14.3%).Fiveoutofthe9patientsdevelopedsecondarypulmonaryinfections.In4patients,LNIPCcauseddeathdirectly.Advancedstageofdiseaseattransplantationandextensivechronic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happenedinassociationwithLNIPC.However,othertransplantationrelatedfactorsincludingageattransplantation,genderofpatient,conditioningregimen,HLAmatchingandGVHDprophylaxiswerenot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theincidenceofLNIPC.Itisconcludedthatperformingpulmonaryfunctiontest(PFT)andthoraciccomputertomographyshouldbetakenroutinelyaftertransplantation.MostpatientswhogetcorrectandearlydiagnosisforLNIPCwillshowapositiveresponsetoprednisonewithorwithoutCsA.

Keywords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graftversushostdisease

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LNIPC)是造血干細胞移植晚期主要的合并癥之一,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為3%-23.7%[1-3]。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報道多限于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而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后LNIPC發生情況的報道尚不多。為此,我們對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alloPBSCT后患者發生的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進行總結分析。

查看全文

神經干細胞培養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2型重組腺相關病毒(recombinantadeno-associatedvirus2,rAAV-2)載體能否有效地轉染NSCs。方法采用含有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報告基因的rAAV-2(rAAV-2/EGFP),以感染復數(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分別為1×104、1×105、1×106轉染體外分離、培養的大鼠胎鼠NSCs,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EGFP的表達;同時檢測子代細胞的活力、增殖倍數、分化情況來評估對其存活、增殖、分化能力的影響;當EGFP表達穩定后,流式細胞儀檢測rAAV-2/EGFP對NSCs的轉染效率。結果轉染10天后各轉染組便可觀察到NSCs克隆球發出綠色熒光,起始熒光強度不一,隨MOI值的增大而增強;各轉染組熒光強度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強,至轉染21天后達高峰并維持,此時流式細胞儀檢測rAAV-2對NSCs的轉染效率:MOI為1×104、1×105、1×106時轉染率分別為25.68%、50.60%、54.72%,熒光指數(FI)分別為4.08、12.72、14.06;轉染組和未轉染組細胞培養7、14、21天時其細胞活力、增殖倍數、分化差異均無顯著性。結論rAAV-2能有效地轉染NSCs,所介導的目的基因能高效表達。

【關鍵詞】神經干細胞;2型腺相關病毒;轉染;感染復數;綠色熒光蛋白;熒光指數;細胞活力

綠色熒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基因是一種新的報告基因,由于其表達產物GFP可被直接激發產生熒光,不需要任何底物或輔助因子,較傳統的標記基因如β2-半乳糖苷酶基因、熒光素酶基因等更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在GFP的基礎上進行F64L和S65T的突變從而形成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EGFP增強了GFP的熒光性能,更容易觀察、檢測[1]。2型腺相關病毒具有與人類疾病無相關性、宿主范圍廣、可整合入細胞染色體DNA介導外源基因長期表達等優點,是較理想的基因載體[2]。隨著神經干細胞(neuralstemcells,NSCs)的分離、培養、純化及生物學功能研究深入[3~5],尋找NSCs基因修飾載體及標記分子,已成為研究NSCs在體內、外分化調控和細胞工程基因治療中樞系統疾病的研究熱點。運用基因修飾神經干細胞治療中樞系統疾病具有細胞修復和轉基因治療的雙重優勢。理想的基因轉移載體是基因修飾的關鍵。

1材料與方法

1.1病毒載體rAAV-2/EGFP購于863生物領域病毒基因載體研究開發基地、北京本元正陽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滴度為5×1011v.g/ml。

1.2神經干細胞分離、培養、鑒定[6]按參考文獻進行,體外分離胚胎大鼠大腦額葉皮質、懸浮培養,經Nestine鑒定為神經干細胞(見圖1),作為實驗細胞株。

查看全文

骨髓濃縮干細胞治療股骨頸骨折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自體骨髓濃縮干細胞在股骨頸骨折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在加壓螺紋釘固定股骨頸骨折的基礎上,取骼嵴骨髓血進行分離濃縮,獲得的濃縮干細胞注射到骨折處。結果63例股骨頸骨折57例得到隨防,骨折均愈合,有2例出現股骨頭壞死。結論骨髓濃縮干細胞有明顯的促進骨折愈合作用。骨折類型、復位效果對股骨頭壞死影響較大。該方法簡單、易操作,有推廣價值。【關鍵詞】骨折;濃縮骨髓干細胞;移植TheTreatmentofFemoralNeckFracturebyConcentratesStemCellsfromtheBodyMarrowSONGJianhua,ZHONGWei,LIANGJinfeng(1.DepartmentofOrthoptaedics,SonggangPeople′sHospital,Shenzhen518105,China;2.DepartmentofOrthopaedicsthePeople′sHospitalofBaoanDistrict,Shenzhen5181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treatmentoffemoralneckfracturebyconcentratesstemcellsfromthebodymarrow.MethodsAfterthreadcompressionnailsfixedfemoralneckfracture,theiliaccrestmarrowbloodwastakentocarryontheseparationconcentration,Theconcentrationstemcellswasinjectedtofractureplace.Results57casesof63femoralneckfracturewerefollowedup.2casesoffemoralheadavascularnecrosisoccured.ConclusionBonemarrowconcentratesstemcellsboostboneunionobviously.Femoralheadavascularnecrosiswererelatedtofracturetype,replacementeffect.Thismethodissimple,easytohandleandisworthytoextended.Keywords:bonefracture;concentrationmarrowcell;transplant隨著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增多,出現骨不連和股骨頭壞死概率呈下降趨勢,由于治療手段、復位情況、個人技術的不同,各家報道的發生率都不一樣。尋求一種治療股骨頸骨折、避免骨不連和股骨頭壞死的有效方法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近年對骨髓干細胞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干細胞的成骨作用得到了肯定[1~3]。臨床上也有用骨髓干細胞治療骨不連的報道[4]。但直接用抽取的骨髓血注入骨不連處,干細胞濃度低,需多次注入,成骨作用顯然受到一定影響。如將骨髓干細胞進行濃縮再注入骨折處,成骨作用將大大提高。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06年6月采用加壓螺紋釘固定自體骨髓濃縮干細胞治療股骨頸骨折63例,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取得滿意效果。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齡15~30歲22例,31~59歲23例,60~82歲18例,平均40.6歲。Garden分型:Ⅰ型9例,Ⅱ型23例,Ⅲ型21例,Ⅳ型10例;其中車禍傷24例,墜落傷25例,摔傷14例。均采用加壓螺紋釘固定。Ⅰ型用1枚螺紋釘固定,Ⅱ~Ⅳ型用2枚螺紋釘固定,入院后完善檢查后即行手術治療,陳舊性骨折1例。Ⅰ型病例在手術同時進行骨髓濃縮干細胞移植,Ⅱ~Ⅳ型固定后5~7d行骨髓濃縮干細胞移植。1.2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骨髓干細胞濃縮操作技術:在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下,于雙側髂前上棘或骼后上棘消毒,鋪無菌巾。用內徑1.5mm、長6~8cm穿刺套針穿至松質骨,用20mL的塑料針管抽吸骨髓。在抽吸的過程中,每次將刺針斜面轉動60°,每次抽4mL左右。完成一整圈的轉動抽吸后,再進針1.5cm,同樣的旋轉方式吸取骨髓,一個進針點可有幾個穿刺方向。可在距原穿刺點4cm處重新穿刺抽吸直至每側抽吸75mL左右骨髓血。抽出的骨髓血放在一個有抗凝劑(內含15000U肝素)的無菌袋中。利用密度梯度離心原理對抽集的骨髓血進行快速細胞分選,速度為3000r/min,離心5min,離心力可將較重的多核細胞置于周邊,便于從剩余物中分離和收集。無核細胞由于質量較輕而位于中間,將其消除。獲取的淡黃層除骨髓干細胞外,還包括其他一些單核細胞,其中一些細胞可能是對臨床有用的血管生成素和成骨細胞活素的來源[5],每150mL骨髓血可收集濃縮干細胞30mL。手術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平臥在骨科牽引床上,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邊牽引邊復位,患肢內旋15°,一定要透視證實復位效果好;兩骨折端移位不超過1/5,個別游離骨塊不強求復位,頸干角要求達到正常角度。常規消毒、鋪巾、取外側切口,長5~7cm。切開皮膚,逐層分離達股骨,剝開骨膜。在大轉子頂點下3cm左右,用配套的導針,按照頸干角130°~135°的角度向股骨頭方向旋入,沿導針攻絲后,擰入長度合適的加壓螺紋釘,釘尖部達頭下0.5cm。另在第1顆螺紋釘下方1cm處并與之平行的方向再鉆入第2根導針,同樣方法擰入加壓螺紋釘。C型臂X線機透視螺紋釘位置和復位情況,務必達到上述復位標準,螺紋釘要固定在位。如果是Ⅰ型骨折的病人,采集干細胞和內固定手術同時進行。在做內固定前先采集骨髓,送到另一間手術室進行分離收集,待手術做完馬上將采集到的骨髓濃縮干細胞30mL注入到骨折處。如果是Ⅱ~Ⅳ型骨折,因出血較多,馬上行干細胞移植會加重關節囊內壓力。5~7d后出血停止、血腫開始吸收,再行干細胞移植為宜:即在5~7d后把病人送到手術室,按上述方法采集骨髓干細胞,將收集的骨髓干細胞30mL在透視下一次注入骨折處。髓象分析:數字數據通過均數和標準差的形式表達,設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多變量分析手段對個體間的性別、年齡與干細胞間的相關性通過spearman相關檢驗來獲得。每個病人抽取骨髓數量平均為150mL,不同個體間骨髓內的有核細胞數目在100~2400萬/mL之間。結果是干細胞的數量與性別無關(P=0.26),但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少(P=0.03),男性干細胞和年齡無相關性(P=0.28),而女性隨年齡增長而出現顯著的下降(P=0.04)。術后處理:術后所有病例不牽引。Ⅰ、Ⅱ型骨折病人術后可在床上活動,Ⅲ、Ⅳ型骨折病人不主張術后馬上活動,可作被動的輕微活動,2周后在床上主動活動。Ⅰ型病人8周后撐拐下床活動,3個月棄拐下床活動;Ⅱ型病人3個月撐拐下床活動,6個月棄拐下床活動;Ⅲ、Ⅳ型病人4~5個月撐拐下床活動,8~9個月棄拐下床活動。前3個月每個月攝1次片,2~10個月每兩月攝1次片,1年后每半年攝1次片。2結果有57例得到隨防,隨防時間1年至5年,平均3年8個月。骨折愈合時間:2~3個月愈合16例,4~5個月愈合17例,6~7個月愈合15例,8~9個月愈合9例。有2例雖然骨折愈合但分別在1年6個月和2年后出現股骨頭壞死,均為Ⅳ型骨折,有游離骨塊,骨折端移位1/5。壞死的標準是股骨頭密度增高不均勻、塌陷。按Harris標準進行評分,優36例(63.2%),良19例(33.3%),差2例(3.5%),優良率達到96.5%。3討論骨髓干細胞的成骨作用國內外都作了不少的研究,結果是肯定的[1~3],如果抽吸的骨髓血直接注入到骨折部位,干細胞的濃度低,成骨作用受到一定影響。Connolly等[6]經過動物實驗指出骨髓的成骨能力和骨髓細胞濃度存在正相關,臨床研究也證實干細胞濃度控制在1000/cm3以上是很有必要的[7]。我院運用骨髓干細胞濃縮技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經5年的隨防,結果也證實這一點。57例隨防病人中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縮短。潘顯明等[8]報道82例股骨頸骨折愈合時間最早3個月,而本組最早只有2個月,提前1個月愈合。有1例右側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的病歷較典型。患者男性31歲,在外院手術12d復查,螺紋釘脫落,骨折端移位,到我院就診,考慮到股骨頸短縮,轉我院治療后即行切開復位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螺紋釘內固定術,但術中不慎損傷旋髂深動脈,只好將髂骨塊植入到骨折端之間,加長股骨頸。眾所周知,股骨頸骨折本身就難以愈合,更何況此病例在骨折端加入無血運的骨塊,更是難以愈合。術后我們通過3次注入濃縮的骨髓干細胞到骨折處,9個[1][2]月復查X線片見骨折已基本愈合,并取出內固定,遺憾的是此病例失去聯系,沒有得到繼續隨訪,以后股骨頭是否壞死就不得而知了。此例病例說明一點,在常規下不能愈合的骨折在用干細胞治療后,竟然愈合了,說明骨髓干細胞有明顯的成骨作用。本組隨防57例病人中有2例出現股骨頭壞死,壞死率3.5%,比文獻上報道的21%[9]和青壯年組86%、老年組10%~42%低得多。我們在沒有進行濃縮干細胞治療之前,只作單純加壓螺紋釘固定病例54例,股骨頭壞死率達18%,比用干細胞治療的股骨頭3.5%的壞死率高得多,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01)。股骨頭的血運主要依靠骨內的血管網而無骨膜下血管供應。骨折愈合時間越早,為股骨頭血運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骨髓內的干細胞和血管生成素也能促進骨折處的血管再生,這些因素都可能是本組股骨頭壞死發生率低的原因之一。本組病例在術后最早是在8周后才撐拐下床活動,而且X線片提示骨折線已模糊,負重活動要在骨折線基本消失后才能進行。胥少汀等[10]用X線圖像分析方法發現股骨頭在愈合過程中曾經處于壞死狀態的發生率為87%。所以即使骨折開始愈合股骨頭仍處于缺血狀態,過早的活動對于尚無生機的股骨頭是致命的損害。張永飛等[9]對非負重下活動的病例進行觀察,股骨頭僅發現有骨質疏松,無典型頭下囊性變、塌陷等情況。股骨頭壞死都發生在股骨頸骨折愈合后負重行走時才開始。但也有主張固定后即下床活動。有學者報道用三刃釘治療112例,結果分成兩組,一組術后2周負重57例,另一組術后12周負重55例,隨防3年以上,股骨頭壞死無差別。這可能是三刃釘固定股骨頸血管損傷大,2周與12周股骨頭血運都難以建立的緣故。我們的經驗還是要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決定下地活動的時間,不宜太早。2例股骨頭壞死都屬Ⅳ型,有骨碎片,復位難度大,移位達1/5。Ⅳ型骨折暴力大,骨折處呈粉碎性,血管損傷重,關節囊內出血多,1周內注射干細胞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再加上復位不良,角度也可能出現旋轉,改變了骨小梁的應力方向,在負重后尚未重塑應力的骨小梁不能承受身體的壓力而出現塌陷。陸維舉等[11]分析的影響骨折愈合因素:骨折類型(P=0.0003),其后依次是復位質量(P=0.004),內固定質量(P=0.032),年齡(P=0.047),復位差對股骨頭壞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組病例也證實了這一結果。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良好復位、有效可靠的固定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基本條件。骨折愈合與干細胞的數量有關,干細胞的數量與年齡、性別也有一定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干細胞會逐漸減少,在青春期骨生長旺盛,骨髓中的干細胞較多,青春期后隨著生長停止而減少。但男性下降較慢,而女性比較明顯,這可能與絕經前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出現骨質疏松有關。但本組未發現男女各年齡組在骨折愈合上有明顯的差異(P>0.05),這可能與老年組股骨頭壞死率較低、彌補了老年組干細胞數量相對不足有關。骨髓干細胞濃縮技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技術要求不是很高,操作也較簡單,取材容易,對身體也沒有太大影響,有推廣價值。但本組在干細胞移植的時間、劑量上沒有對照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不同的骨折類型,對干細胞的保留情況不是很了解。如何更好地預防股骨頭壞死,出現股骨頭壞死應采取什么樣的補救措施,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參考文獻】[1]WerntzJR,LaneJM,BursteinAH,etal.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orthotopicboneregenerationbtmarrow[J].JOrthopRes,1996,14(1):8593.[2]BoehmCA,MuschlerGF.Rapidconcentrationofbonemarrowderivedosteoblasticpropenitorcell(CFUOs)inallograftbonepowder[J].JBoneMinerRes,1999,14(SupplD):474.[3]ConnollyJF,GuseR,TiedemanJ,etal.Autologousmarrowinjectionasasubstituteforoperativegraftingoftibialnonunions[J].ClinOrthop,1991(266):259270.[4]梁雨田,張伯勛,盧世璧,等.經皮自體骨髓移植治療骨折愈合[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12):709711.[5]TateishYuyamaE,MatsubaraH,MuroharaT,etal.Therapeuticangiogenesisforpatientswithlimbischanmiaby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ofbonemarrowcells:apilotstudyand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Lancet,2002,360(9331):42735.[6]ConnollyJ,GuseR,LippielloL,etal.Developmentofanosteogenicbonemarrowpreparation[J].JBoneJointSurg(Am),1989,71(5):684691.[7]吳浩波,嚴世貴.經皮自體骨髓移植治療骨不連[J].骨科動態,2006:4249.[8]潘顯明,胡修德,譚映軍,等.82例青壯年股骨頸骨折治療結束的評價[J].中華創傷雜志,2003,16(3):145147.[9]張永飛,張義修.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壞死的力學因素[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1,16(4):270272.[10]胥少汀,劉樹清.股骨頭壞死圖像分析的類型和轉歸[J].中華骨科雜志,1995,15(3):165167.[11]陸維舉,許斌,趙建寧,等.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后骨不連、頭壞死的因素分析[J].中華創傷雜志,1998,14(2):104105.

查看全文

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糖尿病干細胞胰島健康網訊:

【摘要】本文對本世紀以來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若干研究,包括胰島的體內發育、分化及其標志物,以及應用胰導管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進行定向誘導分化為胰島對糖尿病進行細胞治療的實驗進行了綜述。隨著干細胞技術的不斷完善,人類最終能治愈糖尿病。全球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約1.25億(我國也已達4000萬,預計2025年將達3億[1],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特別是久病引發的多系統損害,及最終的腎功能衰竭。DM發病機制復雜,涉及遺傳、環境、免疫調控和化學因子。自1922年發現了胰島素至今,DM的治療以藥物和注射胰島素為主,目前,學者們開始關注經胰島移植恢復患者體內代謝紊亂的方法,但因組織來源匱缺,制約了胰島移植研究的開展,因此尋找合適的胰島移植物的研究便成為了當務之急。隨著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技術的進展,增加了干細胞定向誘導分化成胰島的可能性但由于這一技術還處于實驗室的實驗階段,而且方法也并不統一,因此有必要將近期研究進行匯總,希望能對在這方面進行研究的同僚們有所幫助。1胰島體內的形成、發育、分化與鑒定

1.1胚胎胰島分化胚胎胰島的分化分4個階段:(1)胚胎9~10周為零散的多激素細胞階段;(2)胚胎11~15周為未成熟的多激素階段;(3)胚胎16~19周為單激素核心胰島階段;(4)胚胎30周后為多形胰島階段(Bocian,HistochemCellBiol,1999)。在胰島形成過程中,內胚層細胞形成許多小導管網,其末端膨大部分的細胞團發育為外分泌腺泡,與此同時,一些細胞群或細胞索不出現管腔,卷曲成團并與其他細胞索分離開,分散在腺泡之間,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最后發育成具有內分泌功能的胰島。

1.2胰島細胞分化的調節Ferber[2]認為胚胎發育早期的信號源于脊索,后期的信號源于間質,經誘導的胰管上皮細胞增殖分化形成胰島細胞,但至今為止其誘導因素并無統一認識。

PDX1:一種同源框轉錄因子(homeoboxtranˉscriptionfactor),即胰十二指腸同源異型盒基因(pa-ncreaticandduodenalhomeobox1),編碼胰腺十二指腸同源框蛋白1,又稱IPF-1、IDX-1、IUF-1。Lu(Lu,Endocrinology,1996)認為PDX1是胰腺發育及胰島素基因轉錄表達的關鍵性轉錄因子,即決定于胰腺前體細胞向B、A、D細胞的分化。Mckinnon[3]認為PDX1對于腸內胚層背胰芽和腹胰芽的生長、分化起重要作用。Dutta[4]認為早期胰腺表達的PDX-1對胰腺上皮的形成和分化是必需的。Gu[5]認為所有胰腺細胞均來源于PDX1表達的前體細胞,是最先發現的胰腺發育決定基因,隨著胰腺發育PDX1的表達逐漸減弱,如缺失將導致胰腺無法形成。Docherty[6]的研究證實小鼠PDX1基因的純合子缺失、突變會導致胰腺無法形成。ngn3:ngn3即神經元素3(neurogenin3),是胰腺發育過程中短暫表達的蛋白,可能是胰腺內分泌細胞系的定向因子,且在成熟胰島中不存在。用PDX1啟動子促進轉基因小鼠中早期胰腺前體細胞中ngn3表達,會導致內分泌細胞數增加,外分泌胞數減少。ngn3缺失的純合子小鼠中胰島細胞和nestin胰島前體細胞在發育各階段都缺失[6]。Lee[7]認為ngn3基因與胰島分化有密切關系,因為ngn3基因缺陷小鼠不能表達胰島其他特異性轉錄因子,包括islet1、PAX4、PAX6,而缺乏PAX6、NeuˉroD1、NKN6.1或NKX2.2的動物胰腺中表達ngn3,表明ngn3位于這些因子的上游,且對啟動內分泌細胞分化必不可少,而分化后期關閉。Gasa[8]通過表達的腺病毒感染胰腺導管細胞,建立了體外調控分化模型,發現ngn3和N

euroD1活化胰島分化的基因并不重疊,表明這兩個bHLH蛋白在胰島發育活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Mellitzer[9]通過將cDNA插入到前體細胞的3′端非翻譯區,通過EYFP定位NGN-3表達,發現內分泌前體細胞在缺乏間充質信號刺激情況下,可在體外擴增,向內分泌細胞分化為其默認的途徑。Leon[10]用抗新霉素基因篩選用含Nkx6.1前體基因質粒轉染鼠胚胎干細胞。培養后用篩選Nkx6.1陽性細胞,發現這些細胞分泌胰島素,注入糖尿病鼠體內可使其血糖恢復正常。

查看全文

神經干細胞的臨床應用透析

摘要:干細胞是上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是當前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為世人矚目。神經干細胞(NeuralStemCell,NSC)是其中最有發展前景的重要分支,它具備未分化特性、增殖和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產生中樞神經系統主要類型細胞的能力。Mckay將NSC的概念概括為:能無限增殖,具有分化為神紹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提供大量腦組織細胞的細胞。

關鍵詞:神經干細胞臨床應用

1NSC的來源

據來源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胚胎來源及成體來源,分別稱為胚胎干細胞(EmbryonicStemCell,ESC)及成體干細胞(AdultStemCell,ASC)。ESC來源于胚胎胚泡階段,即胚胎發育過程中植入于宮壁內之前階段。ASC來自于成體組織,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準確復制自己,進行自我更新,能生長成成體的細胞類型,具有一定形態特征和指定的功能。由于ESC研究與應用面臨倫理、宗教、法律、免疫排斥和潛在致瘤性等問題,在實際操作上仍有一定困難。而ASC“可塑性”的發現及相關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避免了這些問題,是細胞替代治療和基因組織工程研究的熱點之一。

2臨床應用

對于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及嚴重損傷,NSC移植有可能替代衰老、變性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網絡,恢復受損的腦功能。這種治療方法具有以下的特點:a.NSC在腦中能根據周圍環境的誘導而分化成相應的細胞類型,其形態功能與附近原有細胞非常類似。b.免疫源性弱,免疫反應小。c.低毒性,致瘤性弱。

查看全文

干細胞移植治療動脈缺血性疾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干細胞動脈缺血移植護理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大、中動脈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在動脈內膜或中層增生過程中復雜的病理變化。經典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內膜剝脫術、旁路轉流術和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等,但均有一定指征、創傷和局限性。肢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是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1〕。1資料與方法11病例資料2004年9月~2005年10月我院嚴重下肢缺血的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年齡33~71(平均52)歲,分別診斷為動脈硬化閉塞癥21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8例,廣泛動脈閉塞2例;所有患者體驗均未觸及明顯的足背和脛后動脈搏動,皮溫低于正常肢體;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19例,腦梗死史2例,冠心病史4例,長期吸煙史22例。12移植方法①術前骨髓評估:移植前進行骨髓像評估,發現1例骨髓增殖減低,應用粒、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4d后復查明顯好轉。②單個核細胞的獲得:局麻下抽取自體骨髓300~400ml,在體外經過淋巴細胞分離處理、離心后,提取單個核細胞層,稀釋成單個核細胞懸液80~120ml。③干細胞移植:硬膜外麻醉下,根據缺血范圍,選取缺血肢體大腿中下段及小腿部前、后、外肌群肌肉注射,每個穿刺點1ml/次,間隔1cm,多點穿刺注射。術后7~10d出院。13判斷標準痊愈:術后動脈搏動良好,疼痛緩解,皮溫、膚色恢復正常、間歇性跛行消失;顯效:動脈搏動恢復較健側弱,疼痛明顯減輕,皮溫、膚色明顯改變、間歇性跛行距離超過1000m;有效:動脈仍不能觸及,但疼痛減輕、皮溫較前升高,膚色由術前的蒼白、青紫轉為暗紅色、間歇性跛行距離超過500m;無效:動脈無觸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間歇性跛形距離無明顯變化。14護理方法在進行常規護理基礎上,輔以足部護理、心理護理,并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觀察患肢血運情況,對出院患者進行指導。15結果術后第1天患者均反映患肢不適感好轉。出院時,所有患者靜息痛消失,麻木感和冷感減輕,跛行距離延長。2例術后1個月癥狀出現反復,表現為跛行距離恢復至術前水平。1例閉塞性血栓血管炎(TAO)患者,術后3個月再次出現晚間患肢麻木、怕冷。所有患者均無病情加重。所有患者均未恢復正常水平。2討論評估患者心理狀況,針對不同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由于長期的情緒波動,會促使機體丘腦/垂體/腎上腺素系統發生變化,外周血管長時期處于收縮緊張狀態,神經系統興奮增強,機體兒茶酚胺增加,一方面促進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另一方面降低疼痛閾值,使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減弱。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以消除患者的不安,取得配合。吸煙是動脈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力勸患者戒煙,以減少煙堿和尼古丁對血管的刺激。患者宜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少食動物脂肪及膽固醇含量較多的食物,改善營養狀況,指導患者有規律的下肢功能鍛煉,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動脈缺血患者多存在肢體末端血運障礙、缺血營養障礙,進一步發展可造成潰瘍和壞疽。護理內容包括:①每日用溫水洗腳,用毛巾擦干,不可用力摩擦,揉搓皮膚;②保持皮膚干燥、滋潤,穿棉襪及透氣性良好松軟的鞋子,并及時更換,保持鞋襪干爽,潔凈。足部可涂凡士林油保持皮膚滋潤;③保護足部免受損傷,注意修剪指甲,注意足部保暖,嚴禁冷熱敷;④有肢端慢性潰瘍和壞疽者,濕性壞疽可用消炎液濕敷,分泌物減少后改用生理鹽水換藥,每日1~2次,干性壞疽應保持干燥,滋潤,防止感染〔2〕。自體骨髓干細胞(BMSC)移植后,即可行局部按摩,以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從而減輕肢體涼、痛癥狀。術后1d鼓勵患者緩步行走,在預計發生間歇性跛行疼痛之前停步休息,如此每天進行數次。另外,也可采用Buerger運動,即病人平臥,先抬高患肢45°,1~2min后再下垂2min,并作伸屈或旋轉運動10次,如此每次重復5次,每天數次,循序漸進,逐步增加活動次數和力度。由于此手術方法的目的是改善肢體血運,因此,術后要密切觀察患肢皮膚溫度、皮色、感覺、肌力、疼痛及肢端動脈搏動情況,每小時觀察1次,并做好詳細記錄。本組資料發現,自體BMSC移植治療動脈缺血,所有患者術后7d時疼痛均緩解,冷感減輕,間歇性跛行距離縮短,踝/肱指數升高。在術后1~3月出現癥狀反復,但與術后7d時無顯著差異。自發性出血是尿激酶及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藥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口腔黏膜、皮膚、牙齦等處有無出血點,穿刺點有無滲血及血腫發生。31例患者住院期間均接受抗凝、溶栓治療,5例因凝血指標異常而減小抗凝溶栓藥物的劑量;1例因有皮膚出血點而減少用藥次數和藥物劑量。因此,在抗凝、溶栓治療期間應每隔2d查凝血指標1次,以及時調整藥物用量。出院時指導病人:①功能鍛煉:采用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相結合的方法,按摩由小肌群到大肌群,由局部到整體,使用助行器到脫離助行器自己行走為原則〔3〕。②用藥指導:出院后仍需服用小劑量抗凝、祛聚藥物,指導患者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現象,定期復查凝血時間,血、尿常規等。③復診:一旦發現肢體疼痛,皮溫降低,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參考文獻】1姚燕丹,林少蕓,胡以則肢體干外周干細胞移植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刊,2004;6(6):42012蔣雪松動脈硬化閉塞癥肢體缺血的護理〔J〕醫藥論壇,2005;26(9):7673胡瓊華,張紅,郭暉介入治療急性肢體動脈栓塞病人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8(2):119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