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控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17:10: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感染控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感染控制

眼科感染危險原因與控制

醫院感染[1]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短期內得上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卻不包括入院前已得或入院時已得上的感染。同時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于醫院感染。對于眼科病房的感染,人們關注都很少,以至于護理人員疏于管理,引發患者在醫院的感染,給患者帶來身體的不適,所以本文幫助人們去了解哪些行為導致眼科病房的感染,存在哪些危險因素,針對這些危險因素,人們又該如何控制預防。

1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1.1醫務人員護理安全意識不強由于一直以來眼科病房較其他科室發生感染的機率較低,全國眼內發生嚴重感染的案例較少,致使部分眼科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不到位,對患者的護理沒有按照最規范的操作進行,從而影響到各項操作的規范執行,致使患者感染的機率大大增加。

1.2眼部組織結構的特殊性由于眼球暴露在外,結構復雜,組織結構特殊,很容易受到外力、異物、細菌、病毒及真菌的侵襲而致感染。眼結膜中潛伏著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眼內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體腔[2]。眼睛內容物包括房水、晶體和玻璃體。它們主要成分為水,由此可見它們均為無血管的透明組織,自身抵抗力較低,主要成分又都是水,一旦受到感染,就會發展迅速,由于眼睛部位環境特殊,常規的治療很難有效果。所以在醫院感染管理中,若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很容易引起眼科的醫院感染蔓延,甚至嚴重危害。

1.3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患者由于身體疲勞、感冒或患有其他疾病都會使全身免疫力下降,手術后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就會引起眼內炎。而有些眼部疾病與免疫有關,由于患者長期應用激素類滴眼液,就會使眼部產生應激性及防御功能,從而導致真菌或病毒的感染。

1.4人員的傳播醫護人員的手在醫院感染中是最常見的傳播途徑。他們每天都會接觸不同的患者,為不同的患者護理,當他們為眼科病人護理時,就會很容易使手上的病原菌帶到某個患者的眼內,繼而引起醫院感染;如果患者的手不及時清潔消毒也會引起眼科病房醫院感染。

查看全文

醫院感染控制護理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與分析醫院感染控制運用在門診護理管理中的臨床價值。方法:從2015年6月-2017年12月期間內接收的門診患者中,隨機抽取126名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均63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將醫院感染控制運用到門診護理管理中。觀察兩組醫護人員合格評分情況,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感染發生率、醫療糾紛率、護理滿意率。結果:觀察組醫護人員手、物體表面、空氣情況的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感染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醫院在門診護理管理中采取醫院感染控制措施,能夠有效的控制院內交叉感染現象的發生,改善醫療環境,促進患者的恢復,臨床價值較高,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醫院感染控制;門診護理;護理管理;臨床價值

醫院門診主要負責接診病情癥狀較輕的患者,經過門診醫務人員的檢查和診斷后得出初步診斷,并根據病情進行治療[1]。由于門診科室的特殊性,就診人數較多,疾病種類較為復雜,因此極大的提高了醫院感染風險的幾率[2]。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選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期間內接收的126名門診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醫院感染控制運用在門診護理管理中的臨床價值,并為深入的研究提供相關依據。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期間內接收的門診患者中,隨機抽取126名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均63例,其中內科33例,外科53例,神經科22例,其他科18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承諾書,本研究已獲我院批準。觀察組中,男30例,女33例,年齡4~79歲,平均年齡(41.5±37.5)歲;對照組中,男34例,女29例,年齡3~80歲,平均年齡(41.5±38.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醫務人員工作時佩戴口罩和手套,患者就診時嚴格遵守完后無菌原則進行治療。觀察組將醫院感染控制運用到門診護理管理中,主要包括:①完善護理管理制度,具體劃分工作范圍,嚴格落實崗位職責;②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措施,對門診室重點進行消毒工作管理;③醫務人員應熟悉的了解醫院感染的流行病學相關知識,并能夠及時協助醫院對感染患者進行觀察和治療;④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向患者普及醫院交叉感染等知識,提高患者對醫院感染傳播途徑等的認知;⑤對門診室進行消毒處理,規范無菌技術操作流程,定期開窗進行通風,保持空氣的清新,并保持門診室的干凈清潔;⑥制定嚴格的衛生制度,尤其是手部衛生制度,醫務人員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工作,治療操作前后進行均要規范洗手;⑦加大對門診所用的藥品、器械等的管理制度,并按照滅菌處理的日期先后保存物品,例如,對操作臺和治療床定期進行消毒,吸痰器進行保存之前要先進行消毒,對醫用容器進行滅菌處理;⑧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時,要立即進行化驗檢查,診斷疾病感染類型;⑨嚴格執行隔離制度,避免患者之間出現交叉感染;⑩加強對醫療廢物的管理制度,嚴禁生活垃圾與醫療垃圾混放。1.3觀察指標。由本院監管部門對門診科醫護人員的手、物體表面、空氣的合格情況進行評估,其中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合格情況越高,低于60分即為不合格[3]。觀察兩組患者的感染發生情況以及醫療糾紛發生情況。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情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將所得數據納入SPSS20.0軟件中進行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例如患者護理后的感染發生率、醫療糾紛發生率、護理滿意率等對比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例如兩組醫護人員的手、物體表面、空氣評分情況等對比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內科重癥監護室感染控制探討

重癥監護室主要收治危重癥疾病患者,此類患者普遍具有病情危急兇險、免疫力低下等特點,因此其發生感染的風險相比其他科室患者更高,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患者死亡,因此開展有效的預防性護理干預降低感染風險意義重大[1,2]。本次研究擇取2018年1月—12月期間我院內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92例患者,分組對比常規護理和預見性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我院重癥監護室一病區在2018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患者入院時間先后順序為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20歲~71歲,平均年齡(44.2±2.3)歲,包括癲癇患者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26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21歲~73歲,平均年齡(44.3±2.4)歲,包括癲癇患者2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23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醒,無精神障礙,可配合護理研究;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合并昏迷狀態;無法正常語言溝通;合并肝腎功能障礙;中途退出。1.2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藥物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①基本護理,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并進行叩背以避免肺部有堆積物造成肺阻塞,保證患者呼吸正常。開展階段性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病情和住院不同階段實施對應的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對疾病、重癥監護室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告知患者配合治療和護理的重要性,提升其治療依從性。②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或家屬探視進出重癥監護室時可能因消毒滅菌處理不到位而帶入細菌,護理人員要強化責任意識,同時定期清潔和按規定消毒以及更換患者使用過的霧化器等設備,針對導管等與細菌接觸頻繁的設備最好一次性使用。家屬探視按照規定進行消毒滅菌,探視后清理病房,同時定期更換患者的床品及病號服等物品。③口腔護理,針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需要定時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清潔,在清潔過程中發現口腔潰瘍情況應及時采取處理措施避免惡化。針對無法自行咳痰患者應使用設備進行吸痰處理,避免痰液過多造成肺部感染。④誤吸預防護理,重癥監護室患者免疫力差,大部分無法自主進食需要通過鼻飼補充營養,需要護理人員嚴格控制鼻飼量和速度,同時鼻飼時適量抬高床頭避免誤吸和發生胃潴留。1.3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重癥監護室感染發生率以及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分。SF-36生活質量量表[3]主要對患者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狀況、生理機能等進行評分,每項均采取百分制,分值與患者生活能力呈正相關。1.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重癥監護室感染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感染發生率2.17%,低于對照組的17.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醫院感染控制工作計劃

一、做好院內感染監測;①控制感染率并減少漏報:對臨床科室強調醫院感監測的意義并對每一份病歷都進行監測。③每月對全院的環境、空氣、物衣、醫務人員手、消毒液、無菌物品等進行常規監測;④指導傳染病分診點的科室部局及消毒隔離工作;⑤按照衛生部的規定進一步規范內窺鏡、口腔科、供應室的操作、消毒。

二認真貫徹執行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加強傳染病網絡直報管理,每日收集傳染病報告卡進行網絡直報,搞好結核病轉診管理。

三、加強消毒隔離制度,每月開展消毒滅菌效果監測與評價,重點科室特殊情況加強監測。各項監測項目達標。空氣、醫務人員手、物體表面合格率≥98%,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100%;無菌器械保存液合格率100%;滅菌物品合格率達100%。今年落實每季開展一個項目目標監測,如手衛生、聽診器、電腦鍵盤等。增加產房、手術室衛生員手采樣。

四對使用中的紫外線燈管每半年監測一次照射強度。

五、門診嚴格實行分診制度,病區落實探視制度。

六、嚴格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儲存、外運管理,杜絕泄漏事件。

查看全文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感染控制探析

〔摘要〕目的分析質量控制管理在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12月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實施傳統管理的126件器械作為對照組,選取2018年1—12月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實施質量控制管理的126件器械作為觀察組,比較兩組的器械洗滌、包裝、滅菌及微生物檢測合格率,評價25名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結果觀察組的器械洗滌、包裝、滅菌及微生物檢測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工作人員的安全評分、無菌區評分、包裝區評分、污染區評分、環境評分、物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實施質量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器械洗滌、包裝、滅菌、微生物檢測合格率和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

〔關鍵詞〕質量控制管理;消毒供應中心;醫院;感染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的輔助科室,主要工作職責是對醫療器械進行回收、清洗、滅菌、消毒、包裝、發放等,其工作質量直接影響器械的再次使用效果[1]。若消毒供應中心不能對醫療器械進行合理的消毒、滅菌,當再次使用器械時,容易造成醫院感染[2];因此,加強對消毒供應中心的管理、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質量控制管理在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實施傳統管理的126件器械作為對照組,選取2018年1—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實施質量控制管理的126件器械作為觀察組。兩組均由同一批工作人員實施管理,共25名,其中男2名,女23名;年齡25~52歲,平均(38.54±3.71)歲。1.2方法。對照組實施傳統管理:消毒供應中心中的工作人員對醫療器械進行常規的清點、分裝、清洗、消毒、滅菌、包裝,并按照醫院規定為其他科室提供器械。觀察組實施質量控制管理,具體如下。(1)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由消毒供應中心制定針對醫療器械的管理規章制度,完善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和質量控制標準,使所有工作人員均能夠對規章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并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工作。(2)具體的管理方法:由消毒供應中心對有特殊污染物的器械做好標記;對銳利的醫療器械進行單獨浸泡,工作人員在傳遞、清洗、擦拭器械時應格外小心,拿取器械時盡量使用止血鉗夾取,若器械損傷了工作人員的皮膚,立即擠出血液,使用乙醇、聚維酮碘進行消毒、包扎;對一次性的醫療器械進行初步消毒后,集中銷毀;在對醫療器械進行清洗、消毒時,嚴格按照相關的規章流程進行,徹底清除器械上的細菌、污垢至pH為中性;在專用的操作間對醫療器械進行包裝時,工作人員應佩戴口罩、面罩、護目鏡、帽子、手套等,做好全面的防護工作,且操作間內配備空氣凈化器,并保證操作間的干凈、衛生,定期清潔、消毒工作臺、地面,包裝時做到標識清楚、正確,且包裝后對每個器械包建立信息卡,信息卡的主要內容包括器械名稱、數量、種類、消毒時間等;在對醫療器械進行滅菌處理時,保證滅菌架與地面的距離及消毒時的滅菌壓力、時間、溫度等,合理標記滅菌器械的名稱、批次、日期等信息;在發放醫療器械時,檢查3M膠帶是否達標,并將無菌包及時送至相關科室,與科室人員做好交接工作。1.3臨床評價。比較兩組的器械洗滌、包裝、滅菌及微生物檢測合格率;評價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器械洗滌、包裝、滅菌及微生物檢測合格率的評定,消毒供應中心管理人員隨機抽取消毒器械,并對其洗滌、包裝、滅菌、微生物檢測等進行評定,器械清洗干凈、包裝完整符合規定、器械上無病菌和微生物為合格。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治療室控制感染方案

一、治療室應保持整潔,進入治療室應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非工作人員不得擅自入內。

二、治療室物品器械應定點放置,嚴格實行“三分開”(無菌、清潔、污染),并處于備用狀態,用后物歸原處。

三、治療護士負責治療室內物品消毒、供應、保管、維修,經常檢查無菌物品的消毒日期,每周大消毒一次。

四、各種消毒液容器應定期更換消毒,器械消毒液夏季每周2次,冬季每周1次更換。“84”消毒液每天配制更換。

五、室內地面、治療桌、藥櫥把、水龍頭、肥皂盒,每天應用1:200的“84”消毒液噴灑或擦拭1~2次。

六、治療室空氣應達到消毒要求,細菌總數不應超過500個/m3。

查看全文

護理管理在醫院感染控制的運用

摘要:醫院是一個特殊的場所,由于患者眾多,醫院就成了人員密集的場所,患者患有的疾病種類有很多,攜帶的病菌種類也不同,因此,醫院是最容易發生感染的場所,一旦出現感染情況就會給患者的治療帶來不利影響,嚴重危害醫院內患者與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目前抗菌藥物在臨床廣泛地應用,應用頻率也越來越高,細菌耐藥情況變得十分嚴重,在發生感染之后導致死亡率很高,這是當前醫院要面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怎樣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需要加強護理管理措施,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護理管理;醫院感染;控制;效果

醫院感染當前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醫院管理者與醫護人員廣泛重視。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原因是很復雜的,因此需要加強護理管理工作,在源頭上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1]。醫院感染控制要注重護理的各個環節,醫院中除了治療環節之外,比較重要的環節就是護理,可以說護士是醫院最基層的工作人員,要承擔的工作是繁重的,包括清潔、消毒、滅菌、無菌技術等等都要護士去完成,從這個方面來看,醫院中護理質量高低,與醫院內發生感染的幾率是密切相關的。

1建立健全有關制度并切實將其落實

要建立健全感染控制標準相關規章制度,平時要加強對護士的培訓,讓護士充分認識監控醫院感染的重要意義,讓護士明白醫院感染是與醫院建立與逐漸發展而同時存在的,并且在造成醫院感染的原因中,護理質量是主要原因,因此,要想較好地控制感染出現,就要從提升護理質量抓起。護理管理和醫院感染控制存在交叉管理,是具有協同效果的。在控制醫院感染的工作中每個環節都涉及到護理工作[2],例如:無菌技術操作、消毒隔離技術、物品消毒與供應等等,只有不斷地提升護理質量,才能提升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不但要使護士明白個中規范制度的重要意義,還要讓其在實際工作中真正的踐行好。

2成立控制醫院感染的管理系統

查看全文

護理管理在感染控制的效果分析

院內感染是患者住院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的情況,這要求醫院要不斷加強對院內感染的護理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院內感染[1]。因此,本文主要探討護理管理在院內感染控制中的效果,為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提供合理的護理方式。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來我院疾病治療住院的患者89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對照組(44例)與觀察組(45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5~81歲;平均年齡(43.56±3.21)歲。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6~79歲;平均年齡(43.37±3.2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院內感染的方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管理措施進行院內感染控制。觀察組患者的詳細護理措施如下。1.2.1完善院內感染防控制度。我國已經頒布了《醫院感染管理制度》,醫院各個管理部門需要以此文件為基礎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并且嚴格地按照規章制度開展院內控制感染防控。與此同時,醫院需要進一步地完善監控,促使硬件設施準備齊全。例如:購進相應的廢氣物處理設備以及洗手設備等,確保能有效地進行院內感染控制。除了要完善院內的感染控制的措施,院感科還需要加強與護理科室的合作,完善監督體系,了解到患者的感染率的發生率、多發科室以及人群特點等。這能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合理的依據。再次,加強對感染控制的檢查,與科室目標考評相掛鉤,保證管理制度能得到有效地落實。1.2.2對重點環節進行嚴密地監控。由于護理管理不當,比較容易會造成患者感染。例如:對重點環節處理不當、沒有及時預防、監控不到位等,這些都會導致醫院出現感染。因此,院感科需要加強對重點環節的管理,針對可能存在的疏漏,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加大監督的力度。供應室是控制感染過程中比較容易忽視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強重視,補足工作人員數量,促使科室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保證消毒質量。手術室、內鏡室都是院內感染的主要場所,要不斷強化院內的工作流程,按照相關的制度進行管理與控制。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進行無菌操作,加強消毒,保證工作場所的整潔,減少發生交叉感染的概率。1.2.3加大患者方防感染宣傳力度。想要進一步提升院內感染控制的效果,醫院需要加強對患者感染的宣傳,制定出相應的預防感染的措施。在不斷提高醫護人員感染控制的意識同時,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宣傳與教育。當患者住院以后,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所在的科室,向患者講解一些相關疾病可能會產生的感染問題,促使患者了解到該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潛在的并發癥狀況。患者自身清潔有利于減少住院感染率,加快疾病康復的速度。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在護理過程中需要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到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進一步減少院內感染概率。1.3評價標準。在患者住院期間,比較兩組患者發生感染的狀況,并采用滿意度評分表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滿意度進行調查。1.4統計學方法。選擇專業的統計學軟件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率比較。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率(1例,2.2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8例,18.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93.65±2.7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73.69±5.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

醫院控制醫院內感染工作總結

在院領導的重視和關心下,在市、縣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院院感委員會就控制院內感染做了大量工作。原創:從組織落實開始,到嚴格管理制度,開展必要的臨床監測等,采取多種措施,使我院的院內感染管理逐步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將醫院內感染率控制在較低水平。為了今后進一步搞好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現將我院本年度院內感染控制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保證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醫院的感染管理組織仍由三級體系構成: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科+臨床科室感染管理監控小組。感染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的控制工作,并對下級科室進行指導。院感科在院感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認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對各科的院內感染控制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對全院的相關數據進行收集、統計,并向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匯報。各臨床科室監控小組負責本科室的監控工作,按時向院感科匯報有關情況。由于工作層層落實,保證了我院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貫徹落實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醫院感染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制定一整套科學實用的管理制度來規范醫院有關人員的行為。加強制度的建設和學習,并認真貫徹執行,對于提高防范意識、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極為重要。因此,院感管理委員會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完善了供應室管理制度。院感科定期檢查制度落實情況,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使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

三、加強了供應室的消毒管理工作,供應室驗收達標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管理與感染水平控制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手術室護理管理與醫院感染水平控制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016年6月之后(實施后)在我院進行外科手術治療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觀察組,在這段時期內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再選取2016年6月之前(實施前)50例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對照組,僅對其進行普通手術室管理,對比兩組醫院感染控制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差異顯著(P<0.05)。結論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能夠提高醫院感染水平,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管理;醫院感染水平;控制;相關性

臨床上,醫院感染不僅僅指的是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出現的感染,還指患者在醫院獲得,但是在出院之后才進行表現的感染[1]。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場所之一為手術室,手術室是醫院中比較容易發生醫院感染的場所[2]。對于患者而言,手術屬于一項有創性操作,如果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將患者的組織器官、重要臟腑、皮膚在空氣中進行暴露,再加上如果沒有嚴格消毒手術器械與手術室環境,則很容易促使患者出現醫院感染,這會對疾病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3]。為了將醫院感染發生率降低,嚴格做好手術室護理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對此也進行了探究,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6月之后(實施后)在我院進行外科手術治療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50.05±8.12)歲,包括3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再選取2016年6月之前(實施前)50例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50.21±8.26)歲,包括31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P>0.05,差異不明顯,符合臨床對比要求。1.2方法。觀察組(手術室護理管理):①定期對手術室空氣、相關手術器械、設備進行消毒,確保手術室內處于無菌狀態;對手術室內出入人員的無菌操作進行嚴格要求,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吸收操作與規程洗手、穿手術服、穿戴鞋帽與手套等。②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手術室感染管理制度,成立手術室感染控制小組,定期監測手術室內的微生物,對各項消毒隔離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將管理者的業務能力提高,以此來正確指導并監督醫院感染控制工作。③手術室內工作人員要對消毒制度進行嚴格遵守,手術過程中要盡量減少人員流動,完成手術后,對手術室內物品進行整理;每個月對手術室空氣、手術室人員的手及手術室無菌物品表面采樣進行細菌培養,檢查凈化效果,發現不合格及時找出原因,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每日早晨用濕布抹擦所有物體表面及回風口,每周徹底清洗回風口、天花板的回風紗窗。地面每日用專用的清潔劑拖擦,再用清水拖凈,如有血跡及其他污染物污染時,應及時用消毒劑擦洗;每隔3~6個月要清洗一次空氣消毒機過濾器。采用壓力蒸汽鍋對耐濕、耐高溫的器械進行滅菌處理,在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之前,要對產品信息進行認真核對,仔細檢查包裝的密封性,一旦發現有問題出現,便要禁止使用。④因為手術室內的醫療廢棄物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包括感染、藥物以及藥理等多個方面,所以在對其進行處理時,首先要做好分類工作,采用黃色的專用塑料袋對其進行收納處理;將銳利的廢物放置在專用的利器盒內,包括刀片、針頭等;由專人對所有醫療廢物進行回收、處理,如果醫療廢物暫時不能進行回收,也要將其暫存時間控制在兩天以下。⑤對手術室醫護人員加強醫院感染培訓,將其對醫院感染的重視度提高,可以采用操作演練以及考核等多種方式;手術室內的每個醫護人員都應該能夠各司其職,對職責進行主動承擔,對護理管理的實施流程進行全面掌握,及時報告并且糾正存在的相關問題。1.3觀察指標:對手術室護理管理前后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1.4統計學分析:將所收集數據納入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x-±s)和(%)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t檢驗與卡方檢驗差異,以P<0.05表示差異明顯。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