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銀屑病發病的關系

時間:2022-07-17 09:00:27

導語: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銀屑病發病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銀屑病發病的關系

[摘要]目的探索幽門螺桿菌感染(Hp)及血清白細胞介素17(IL-17)與尋常型銀屑病(PV)的發病關系。方法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該科收治的50例PV患者(PV組)與50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進行Hp檢測;根據檢查結果將兩組分為Hp(+)PV組(32例)、Hp(+)對照組(22例)與Hp(-)PV組(18例)、Hp(-)對照組(28例),分別檢測各組血清IL-17水平,并對Hp(+)、Hp(-)PV組患者進行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指數(PASI評分)比較。結果PV組患者Hp感染率[64.0%(32/50)]明顯高于對照組[44.0%(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Hp(+)PV組血清IL-17水平明顯高于Hp(+)對照組及Hp(-)PV組,Hp(-)PV組血清IL-17水平高于Hp(-)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Hp(+)PV組PASI評分與Hp(-)PV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Hp感染可誘導PV患者血清IL-17水平升高,從而影響PV的發生與發展。

[關鍵詞]尋常型銀屑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白細胞介素17;炎癥因子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與遺傳、感染、免疫環境等多個因素有關[1]。尋常型銀屑病(PV)為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病呈慢性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但其病因復雜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普遍認為免疫紊亂和炎性反應是導致PV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2]。研究表明,白細胞介素17(IL-17)是參與銀屑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炎癥因子之一,其是一種強致炎因子,能促進其他細胞分泌IL-6、IL-8,進一步加重銀屑病炎性反應[3]。目前,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PV發病有關[4]。而Hp感染可引發炎性反應,分泌IL-6、IL-8、IL-17等多種炎癥因子[5]。為進一步明確Hp感染與PV的關系,探討可能的發病機制,作者對PV患者Hp及IL-17進行檢測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確診的PV患者50例為PV組。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18~70歲,平均(43.00±12.79)歲,PV病程3個月至20年。另選取同期本院的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18~70歲,平均(44.00±11.45)歲。兩組對象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PV的診斷;(2)年齡18~70歲;(3)無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4)近6個月內未服用鉍劑,近1個月內未服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藥物治療,近3個月內未使用生物制劑治療。排除標準:(1)孕婦及哺乳期婦女;(2)精神疾病患者;(3)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4)年齡小于18歲患者。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1.2方法1.2.1Hp檢測對入選的研究對象進行Hp檢測。采取14C尿素呼氣試驗,用涼開水送服1粒含標準劑量14C尿素膠囊,安靜休息25min后,對準氣卡,力度適中地吹氣(嚴禁倒吸),當集氣卡指示窗內指示劑由橙紅色變成黃色或超過3min變色不全時停止吹氣。集氣完畢后將集氣卡插入測量室中測定14C的放射性活度(CPM),測試時間250s。CPM≥50判定為Hp(+);CPM<50判定為Hp(-)。1.2.2血清IL-17檢測按Hp檢測結果將PV組患者及對照組受試者分為HP(+)、HP(-)PV組及HP(+)、HP(-)對照組,同時檢測各組血清中IL-17水平。所有受試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10mL,以2000r/min離心5min,取血清置-20℃條件保存待檢,采用ELISA檢測血清IL-17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1.2.3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指數(PASI)評分[1,6]對HP(+)、HP(-)PV患者進行PASI評分:包括皮損面積評分和皮損嚴重程度評分。皮損面積評分:分為頭頸部、上肢、軀干和下肢4個部位,分別記0~6分。0分=無皮疹,1分<10%,2分=10%~<30%,3分=30%~<50%,4分=50%~<70%,5分=70%~<90%,6分=90%~100%。皮損嚴重程度評分:按照紅斑(E)、浸潤(I)、鱗屑(D)、皮損面積(A)4個皮損特點,每個皮損特點用0~4分進行評價[1]:0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極重度。公式計算各軀體部位分值,再累加得到總分0~72分。PASI評分=(E頭+I頭+D頭)×A頭×0.1+(E上肢+I上肢+D上肢)×A上肢×0.2+(E軀干+I軀干+D軀干)×A軀干×0.3+(E下肢+I下肢+D下肢)×A下肢×0.4。1.3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PV組與對照組Hp感染情況比較PV組患者中32例(64.0%)Hp(+),對照組中22例(44.0%)Hp(+),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62,P<0.05)。見表1。2.2Hp(+)、Hp(-)對照組與Hp(+)、Hp(-)PV組血清IL-17水平及PASI評分比較Hp(+)PV組患者血清IL-17水平高于Hp(+)對照組及Hp(-)PV組,Hp(-)PV組血清IL-17水平高于Hp(-)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3.54、2.21、2.99,P<0.05)。Hp(+)PV組PASI評分與Hp(-)PV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8,P>0.05)。見表2。

3討論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T細胞為主浸潤及多種炎癥因子參與,是其主要發病機制。PV為銀屑病中最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為全身或局部紅色丘疹、斑塊,上覆白色鱗屑,奧氏征(Aus-pitzsign)陽性。PV可分為三期:進行期、靜止期和退行期。銀屑病反復發作,常冬重夏輕,可持續數十年甚至終身。大量的研究表明銀屑病與Th17密切相關。銀屑病患者血液中Th17細胞表達升高[7],在銀屑病皮損及血清中IL-8、IL-17等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明顯升高[8-9]。IL-17作為一種強致炎因子,能促進中性粒細胞趨化,并誘導血管內皮細胞因子生成及促進IL-6、IL-8等產生,促進銀屑病的發生、發展。目前,全球治療PV的生物制劑中,IL-17單抗可選擇性結合人IL-17A,并中和該細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從而顯著改善和消退銀屑病皮損[10-11],證實了IL-17在銀屑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Hp是人群中常見的胃腸道感染菌。大量研究證實,Hp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密切相關。Hp定植胃腸道黏膜,可釋放多種炎癥因子,并誘發一系列免疫反應,參與消化系統以外器官、系統的疾病的發生、發展。目前與Hp有關的皮膚病包括慢性蕁麻疹等[12]。吳佳紋等[13]研究表明,銀屑病患者Hp陽性感染率為73.17%,進行期、靜止期HP陽性感染率高于退行期。提示Hp感染可能為銀屑病發病的原因之一,并推測Hp可能通過誘導IL-8,從而促進銀屑病的發生、發展。嚴萍等[14]通過Hp感染小鼠模型的研究發現,Hp感染后21、28d小鼠脾臟Th17細胞較正常組明顯升高,模型小鼠胃黏膜IL-17水平明顯升高,Th17細胞及IL-17可能參與了Hp感染的免疫反應。有研究表明,Hp陽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及Hp陽性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顯升高[12-13],隨著胃炎炎癥程度逐漸加重而逐漸升高,通過有效抗Hp治療后,IL-17水平明顯下降[15]。本研究通過對PV患者及健康體檢者進行Hp檢測,發現PV患者Hp感染率(64.0%)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44.0%),與吳佳紋等[13]研究結果相同,提示Hp感染可能參與PV發病。同時本研究檢測了Hp(+)、Hp(-)對照組及Hp(+)、Hp(-)PV組血清IL-17水平。結果表明,Hp(+)、Hp(-)PV組血清IL-17水平均分別明顯高于Hp(+)、Hp(-)對照組;Hp(+)PV組血清IL-17水平明顯高于Hp(-)PV組。結果提示健康人群Hp感染后其血清IL-17水平明顯升高,而IL-17是PV重要的發病因子,PV患者感染Hp后,可能通過誘導IL-17進一步升高而參與、促進PV的發生、發展。本研究因疫情影響,時間倉促,樣本量較小,PV患者感染Hp后的IL-17水平檢測仍需擴大樣本,進一步評估完善,并通過抗Hp治療等研究,進一步評估和確定Hp感染可能通過誘導IL-17水平的升高而促進PV的發生、發展的機制。

作者:江鳳 譚歡 黎斌 向光 肖能鑫 單位: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