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功能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01:00: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概念功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概念功能

功能翻譯概念與文學翻譯研究

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出現的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應該根據翻譯目的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方法,即“目的決定論”。譯文的好壞不僅僅取決于譯文是否準確地傳達了原作者的意圖和信息,也取決于譯文是否達到了譯者本人想達到的交際目的。不同的翻譯目的甚至可能導致同一譯者對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譯。因此譯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圖,而且要非常明確自己翻譯活動的目的,才能決定在翻譯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翻譯方法。

但是這一理論是否適合文學作品的翻譯呢?目前理論界對這個問題存在不少爭議。“語言學派”認為文學翻譯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準確傳達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潛在含義,在文學作品翻譯中不應該也不可能存在譯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認為功能翻譯理論不適用于文學作品的翻譯。

本文經過研究發現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同是文學作品的翻譯,詩歌、散文和小說等的翻譯方法就很不相同。即使對同一體裁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同譯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這種不同除了由譯者的風格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外,還往往源于譯者所希望達到的不同的翻譯目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翻譯目的可以導致對文學作品的不同的翻譯。本文采用龐德(EzraPound)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楊憲益夫婦(YangXianyiandGladysYang)的英譯《紅樓夢》和林語堂的英譯《浮生六記》為例,探討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應用。

一、功能翻譯理論和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

20世紀初龐德翻譯了不少中國古典詩歌,1915年《華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聲大作。但是龐德翻譯中國詩歌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把中國詩歌介紹給英語讀者或者向英語讀者介紹中國文化。作為20世紀初美國“意象派運動”(imagismmovement)的創始人和代表人,龐德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豐富、清新的意象來沖擊當時在美國詩壇上充斥著的在龐德看來矯揉造作甚至無病呻吟的維多利亞詩歌風格。帶著這樣的目的,龐德在進行詩歌翻譯時往往不局限于原作,不過分追求在字面上盡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風格,而是進行大膽的再創作。他往往改動,甚至刪去或者添加整行的詩句,而只保留在他看來最閃光的細節和意象以及詩篇蘊含的內在意義。比如他把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浸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翻譯為:

"Thejeweledstepsarealreadyquitewhiteanddew,Itissolatethatthedewssoaksmygauzestockings,andwatchthethroughtheclearautumn"。

查看全文

市場營銷概念功能演進論文

[摘要]市場營銷在企業中的地位很重要,本文闡述了市場營銷的概念以及市場營銷的功能。

[關鍵詞]市場營銷概念功能

企業是市場系統中的一個單位,只有和市場系統保持輸入輸出關系,進行物質、勞務、信息的交換或置換,企業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市場既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企業與外界建立協作關系、競爭關系的傳導和媒介,還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功與失敗的評判者。企業認識市場,適應并駕馭市場,使企業活動與社會需要協調起來,是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核心和關鍵。

一、市場營銷的概念

現代市場營銷學認為,推銷是市場營銷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推銷是企業營銷人員的職能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職能;如果企業搞好市場營銷研究,了解消費者的需要,按照消費者的需要來設計和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同時合理定價,做好渠道選擇、銷售促進等市場營銷工作,那么這些產品就能順利地銷售出去。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定義委員會1960年給市場營銷下過這樣的定義:市場營銷是引導貨物和勞務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或用戶的企業商務活動過程。這一解釋盡管較之營銷=銷售(推銷)的認識進了一步,但仍然是失之于偏狹,仍不能全面概括和準確表述現代企業營銷活動的全過程。事實上,為了占領市場,擴大銷售,實現企業的預期目標,企業不只是要進行引導流向消費者或用戶這一段的經濟活動,而是還要進行產前活動(如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和售后活動(如售后服務、收集反映)。這就是說,市場營銷活動包括企業在流通過程結束后的售后活動,不僅要以顧客為全過程的終點,更重要的是以顧客為全過程的起點。

查看全文

市場營銷的概念和功能論文

[摘要]市場營銷在企業中的地位很重要,本文闡述了市場營銷的概念以及市場營銷的功能。

[關鍵詞]市場營銷概念功能

企業是市場系統中的一個單位,只有和市場系統保持輸入輸出關系,進行物質、勞務、信息的交換或置換,企業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市場既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企業與外界建立協作關系、競爭關系的傳導和媒介,還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功與失敗的評判者。企業認識市場,適應并駕馭市場,使企業活動與社會需要協調起來,是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核心和關鍵。

一、市場營銷的概念

現代市場營銷學認為,推銷是市場營銷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推銷是企業營銷人員的職能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職能;如果企業搞好市場營銷研究,了解消費者的需要,按照消費者的需要來設計和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同時合理定價,做好渠道選擇、銷售促進等市場營銷工作,那么這些產品就能順利地銷售出去。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定義委員會1960年給市場營銷下過這樣的定義:市場營銷是引導貨物和勞務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或用戶的企業商務活動過程。這一解釋盡管較之營銷=銷售(推銷)的認識進了一步,但仍然是失之于偏狹,仍不能全面概括和準確表述現代企業營銷活動的全過程。事實上,為了占領市場,擴大銷售,實現企業的預期目標,企業不只是要進行引導流向消費者或用戶這一段的經濟活動,而是還要進行產前活動(如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和售后活動(如售后服務、收集反映)。這就是說,市場營銷活動包括企業在流通過程結束后的售后活動,不僅要以顧客為全過程的終點,更重要的是以顧客為全過程的起點。

查看全文

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和信息功能思考

摘要:本文結合分析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所發生的歷史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⑵后一種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在這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

梯度功能材料概念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梯度功能材料(functionallygradedmaterials簡寫為FGM)的基本概念、分類、性質和制備方法的基本原理,綜述了國內外FGM的研究和應用現狀,提出了FGM在應用方面尚需解決的一些問題,并展望了梯度功能材料的發展前景與方向。

關鍵詞:梯度功能材料,復合材料,研究進展

TheAdvanceofFunctionallyGradientMaterials

JinliangCui

(Qinghaiuniversity,XiningQinghai810016,china)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types,capability,preparationmethodsoffunctionallygradedmaterials.Baseduponanalysisofthepresentapplicationsituationsandprospectofthiskindofmaterialssomeproblemsexistedarepresented.ThecurrentstatusoftheresearchofFGMarediscussedandananticipationofitsfuturedevelopmentisalsopresent.

查看全文

行政訴訟通道功能性概念論文

摘要: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是中國行政法上作為進入行政訴訟“通道”的功能性概念;而德國行政法上的行政處分概念曾經也承擔這一“角色”。本文從具體行政行為面臨的問題著手,在法規范的語境中,對兩者之間的法律特征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借助大陸法系的優勢理論來完善中國行政訴訟制度中的問題。文章認為,鑒于目前學界對具體行政行為概念的諸多歧義,有必要對這一作為行政訴訟“通道”的功能性概念重新命名。

關鍵詞:行政處分概念,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法律特征

一、問題和方法

長期以來,行政處分(verwaltungsakt)概念一直是德國行政法上的中心課題,[1]從純粹學理的角度,行政處分因其“設權性”而被視為行政法上的法律行為;更具重要意義的是,它是一個為適應行政訴訟實踐的需要而設置的“功能創設性”概念,即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以行政處分的存在為前提。基于行政法控制行政權、保護人權的基本精神,德國學理界和司法實務界長期致力于對行政處分概念作擴張性的解釋,以起到擴大人民訴權、加強司法權對行政權的控制之目的。晚近德國、中國臺灣等國(地區)的行政訴訟制度趨向于廣泛地打開訴訟之門,在受案范圍上確立了“一切非憲法性質之公法爭議”的標準。相應地,行政處分在救濟法上的功能也將悄然改變,即從提請救濟的前提要件功能轉換為決定訴訟種類等功能。[2]

中國行政法上的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最終確立于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頒布,該法亦將具體行政行為作為提起行政訴訟的前提條件。因此,它與德國行政法上傳統的行政處分概念的地位十分相似,也是中國行政法上的“功能性”的概念。2000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問題的解釋》)雖未直接涉及具體行政行為的定義[3],但通過對不具有強制性的行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內部獎懲、任免行為的排除,對具體行政行為概念作了擴大解釋,從而使其涵蓋的范圍“不僅包括法律行為,而且包括事實行為;不僅包括單方行為,而且包括雙方行為;不僅包括侵益性行為,而且包括賦權性行為;不僅包括剛性行為,而且包括柔性行為”。[4]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努力旨在擴大我國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雖然尚未達致“廣泛地打開訴訟之門”的效果(抽象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均未納入受案范圍),但在客觀上反映了中國的行政訴訟制度以德國法為師的一貫立場。

由于理論研究的薄弱和司法審判經驗的缺乏,中國的行政法學和司法實務界對具體行政行為概念的認識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學界一般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是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因而屬于行政法律行為,所謂法律效果,是指在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5].依此推論,則行政法上的事實行為應當是不產生法律效果、不導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法上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但學界同時又把諸如“行政主體或執法人員違法使用武力”[6]等對相對人權益產生重大影響的行為視為行政事實行為,其間區分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標準顯然是模糊不清的,從而導致具體行政行為涵蓋范圍的不確定;再如,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的劃分標準這一直接決定具體行政行為功能范圍的問題至今未能形成共識,仍然困擾著中國大陸的學者和法官;[7]等等。這些問題使得具體行政行為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以至于有人主張廢棄這一概念,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查看全文

信息概念哲學定義和功能的歷史演變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結合分析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所發生的歷史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⑵后一種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在這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

透析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和信息功能的歷史演變

摘要:本文結合分析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所發生的歷史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⑵后一種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在這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論文: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研究

利用知識管理技術對已有知識進行有效利用已成為企業保持產品創新及競爭優勢的源泉。在開發過程中,概念設計是產品開發過程中最具創造性的階段,需要花費的成本少,但對產品價值增值的幅度最大,雖然概念設計階段實際投入的費用只占產品開發總成本的5%,卻決定了產品總成本的70%[1],而且詳細設計階段很難甚至不能糾正概念設計階段的設計缺陷和錯誤,因此對概念設計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和重用對于推動產品創新和實現設計優化非常重要。

目前,設計知識管理已成為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的研究熱點,如美國NIST的設計知識庫項目[2];歐洲WISE工程知識管理項目[3]、MOKA項目[4];韓國LG公司資助的知識管理項目[5];國家863資助的知識管理平臺研究[6]等,但還沒有一個實用的能支持概念設計知識重用的系統,對它的研究也還停留在理論準備階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體的的概念設計知識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戶對本體的定義、對知識結構內容的自由擴充以及概念設計知識的檢索方法等關鍵技術。

1、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建模

1.1概念設計知識分類與表達

概念設計是對設計問題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設計階段[7].概念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定義[8].一般認為,概念設計是指以設計要求為輸入、以最佳方案為輸出的系統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個由功能向結構的轉換過程。

查看全文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論文

1、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建模

1.1概念設計知識分類與表達

概念設計是對設計問題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設計階段[7].概念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定義[8].一般認為,概念設計是指以設計要求為輸入、以最佳方案為輸出的系統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個由功能向結構的轉換過程。

圖1描述了一般概念設計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綜合與評價兩個基本過程。綜合是指根據設計要求,運用各種分析、設計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個方案,是個發散過程;評價則從方案集中擇出最優,是個收斂過程。概念設計是將所設計的產品看成一個系統,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設計。具體說,概念設計就是將設計對象的總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機聯系的若干功能單元,并以功能單元為子系統進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級的功能單元,經過這樣逐層分解,直至對應的各個最末端功能單元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實現的技術原理解。概念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功能到結構的映射,概念設計過程主要包括:功能創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結構設計、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確定、功能載體方案構思和決策。

根據概念設計的過程及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將概念設計知識分為元知識和實例知識(其分類如圖2所示)。元知識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結構知識等。實例知識中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產品實例等知識。

(1)功能知識。主要描述產品完成的任務,描述產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項。描述產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內容、實現參數、性能指標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