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成本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03:36: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福利成本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芻議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
[摘要]通貨膨脹福利成本問題不僅是貨幣政策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本文在對國內外有關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成果進行系統述評的基礎上指出,由于中國二元經濟特征及資本市場的不成熟,僅僅簡單地按照國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對我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估算存在較多的局限性,因此,必須根據中國的現實約束條件,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框架與實證研究。
[關鍵詞]貨幣;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述評
2007年我國居民CPI上漲4.8%,漲幅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2008年1季度CPI上漲高達8%,漲幅比上年同期高5.3個百分點,創11年來的新高。通脹的襲來給全社會民眾都帶來了福利的損失,實際收入的降低和自有資產的縮水,尤其是對中低收入者帶來了最直接的痛苦感受。面對通脹,政府不僅要控制物價的上漲,還要制定適當的政策緩解通貨膨脹對社會公眾造成的福利損失。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正確計量是政策制定的一個主要依據,是一項極具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
一、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述評
關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貨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它也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通貨膨脹的成本較為隱蔽,經濟學家將其歸納為鞋跟成本、菜單成本、相對價格變動的加劇、稅收負擔的不合意變動、混亂,以及任意的財富再分配等,這些成本在理解上雖比較直觀,但是在總量上如何衡量卻是一個難于回答的問題。那么,究竟什么意義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稱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認為由于持有貨幣能夠產生直接效用,而物價上漲會導致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故通貨膨脹必然會對個體造成福利損失,這種個體的福利損失就稱之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Sidrauski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定義意味著,無論通貨膨脹是預期還是未預期的,只要存在通貨膨脹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當然,關鍵問題是合理地度量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從而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確的依據。對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至今,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討,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于消費者剩余理論估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補償變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的估計方法。
1.基于消費者剩余理論估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優貨幣數量法則認為,在一個貨幣經濟中,為保證完全競爭的均衡達到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名義利率必須等于零,此時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優通貨膨脹率是使得名義利率等于零時的通脹水平。當經濟中通脹率高于最優通脹水平,即名義利率大于零時,貨幣均衡配置不再是一個帕累托最優配置,此時社會福利下降從而產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認為通貨膨脹就像是對貨幣征稅,貨幣征稅(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就是位于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上方之間的面積。當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為零時,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的面積,即名義利率從i減少到0時所能獲得的“消費者剩余”,這一推論與Friedman的最優貨幣數量法則相符。
執政成本、福利產出與執政能力
關于執政能力,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是這樣定義的:執政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采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國、建設國家的本領。用經濟學的語言歸納,執政能力就是執政黨施政效益的高低,其核心內容是執政效益,效益是成本與收益的統一體,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根本利益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求福利,因此,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體系包括的內容是執政成本與福利產出。
一、執政成本與福利產出的內涵
成本原是經濟學中的生產費用,即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支出。與生產過程一樣,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也希望在執政過程中,通過最小的要素投入實現其執政目的,因此,執政也存在產出與成本,執政成本就是執政黨為了實施政黨意志主張、促進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發展,需要采取一定的領導方式和領導制度來施行政策方針,其過程中所耗費的物質的如人力、物力、財力以及非物質的如信息、時間等內容的總和。
執政成本包括戰略實施成本與戰略機會成本。戰略實施成本,指執政黨在實施其大政方略時所付出的實際投入成本。譬如,實施戰略石油儲備計劃,國家需要組織專家評審考察、投入資金與資源建立戰略儲備體系以及儲備體系的維護費用等等,都是實施這一戰略計劃的實施成本;戰略機會成本則是相對與實施成本而言的,任何一項選擇意味著放棄另外的選擇,施政措施的一種方案意味著其他方案的放棄,這樣,其他方案可能帶來的福利產出就是戰略機會成本。假如國家在選擇戰略石油儲備計劃時還有另外能源開發計劃,但由于資金有限,只能選擇戰略石油儲備計劃,那么,其他能源開發計劃可能為國家帶來的福利就是戰略石油儲備計劃的機會成本。
戰略實施成本不是簡單的經濟數據,而是包納了經濟、信息以及其他各種形態的資源在內的綜合。其內涵中,首要的是執政黨內部的信息傳遞與控制成本,然后是執政黨與其他執政團體之間的政治協商——交易成本。執政成本的外在表現是會計成本,是為了保障政令暢通、制度落實,而消耗的經濟數據。
福利產出是相對于社會而言的宏觀概念,對個人來說,福利主要是效用,體現對個人的滿足程度。福利同時又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正如經濟學教科書中餓漢與富翁的故事所描述的那樣,于富翁而言,一元硬幣的效用非常之小,而對一個餓漢,一元硬幣至少能夠買上兩個饅頭,以解決其饑餓之急。這就說明相同的物質形式給不同群體帶來的福利是不同的,執政黨的每一個執政措施,給不同群體所帶來的福利有所差異,執政黨追求的目標是福利帕累托最優(即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政策,以使得所產生的福利得到增加),而社會福利是個人效用的累加,從某種意義上講,執政黨福利產出最大化的基本條件是讓盡量多的人口感受到盡量多的效用。因此,為最多的人謀取最多的福利是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
通貨膨脹福利成本啟示論文
摘要]通過梳理傳統宏觀貨幣理論和具有微觀基礎的現代貨幣理論,從各自對貨幣的理解來認識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與其發展演變,可以確定一條研究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邏輯主線,沿著這條主線,就可以建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理論框架與計量方法,從而可以展開對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問題的研究。
[關鍵詞]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貨幣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理論中,最有爭議、最難理解的一個概念就是完全預期通貨膨脹下的福利成本。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指面對通貨膨脹,經濟個體被迫改變持有貨幣的經濟行為所造成的效率損失。在傳統分析中,很多觀點都認為這種效率損失,即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實上,人們卻對通貨膨脹顯示出普遍厭惡。由于面對通貨膨脹,經濟個體最直接的改變就其持有貨幣的經濟行為,這樣,雖然在一般公眾中,沒有提及在通貨膨脹時經濟個體為管理他們的貨幣余額要耗費的額外時間和成本,放棄貨幣的便利性所帶來的影響,但對于經濟學家,卻有必要對這些額外耗費的成本,這些效率損失重新進行再認識。
二、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思路
要解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問題,就必須首先要回答諸如人們為什么會喜歡持有貨幣,貨幣為什么會具有價值,特別是法定貨幣——由政府發行的、邊際生產成本為零、本身毫無價值的貨幣符號為什么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一系列貨幣現象的基本問題。這樣就必然要對貨幣理論中貨幣功能觀的演進進行梳理與評析。采用這樣的研究視角進行梳理和分析,而不以模型的堆砌或其他研究框架來劃分,可以回歸到通貨膨脹是一基本的貨幣問題這一本質,為理論模型的改進與優化,特別是根據中國現實約束條件,建立適合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論框架以及基于中國經濟數據的實證研究,提出明確的方向,即更加符合國情的對貨幣的認識以及對現實更逼真模擬的約束條件,同時也為評價各種模型的優劣,各種計量結果的可信度,提供了一種最基本的準則。
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探析論文
一、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述評
關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貨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它也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通貨膨脹的成本較為隱蔽,經濟學家將其歸納為鞋跟成本、菜單成本、相對價格變動的加劇、稅收負擔的不合意變動、混亂,以及任意的財富再分配等,這些成本在理解上雖比較直觀,但是在總量上如何衡量卻是一個難于回答的問題。那么,究竟什么意義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稱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認為由于持有貨幣能夠產生直接效用,而物價上漲會導致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故通貨膨脹必然會對個體造成福利損失,這種個體的福利損失就稱之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Sidrauski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定義意味著,無論通貨膨脹是預期還是未預期的,只要存在通貨膨脹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當然,關鍵問題是合理地度量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從而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確的依據。對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至今,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討,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于消費者剩余理論估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補償變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的估計方法。
1.基于消費者剩余理論估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優貨幣數量法則認為,在一個貨幣經濟中,為保證完全競爭的均衡達到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名義利率必須等于零,此時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優通貨膨脹率是使得名義利率等于零時的通脹水平。當經濟中通脹率高于最優通脹水平,即名義利率大于零時,貨幣均衡配置不再是一個帕累托最優配置,此時社會福利下降從而產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認為通貨膨脹就像是對貨幣征稅,貨幣征稅(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就是位于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上方之間的面積。當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為零時,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的面積,即名義利率從i減少到0時所能獲得的“消費者剩余”,這一推論與Friedman的最優貨幣數量法則相符。
隨后,很多學者在Bailey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如Marty(1967)得出了在有產出增長和考慮貨幣流通速度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計量結果。Barro(1972)認為通貨膨脹提高了人們的交易成本,人們會加快支付的頻率,也會減少使用貨幣來進行交易。因此,他重建了貨幣需求曲線,重估了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Craig和Rocheteau(2005)先利用Bailey(1956)的方法,通過log-log型貨幣需求函數和semi-log型貨幣需求函數計量了在傳統方法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指出Bailey(1956)的方法實際上是一個假設掉外部性、一般均衡效應(generalequilibriumeffects)和分配效應(distributionaleffects)的局部均衡模型,它一個重要的隱含假設是實物資產的報酬率與通貨膨脹無關。
消費者剩余方法雖然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提供了一種簡單、便捷的計算方法,并開了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先河,但這一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微觀基礎,因而無法對個體在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也無法對形成宏觀的加總的個體進行推測和判斷。與此同時,這一方法也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如一些學者認為即使通脹率為零,名義利率仍可能為正,這樣持有實際貨幣余額仍然可能有正的機會成本,無效率仍然存在。因此,以通貨膨脹率為縱軸計算貨幣需求曲線下方位于零通脹率和另一通脹率之間面積的計算方法有可能低估實際的福利成本。如Foster(1972)計算了完全預期為4%的通脹率相對于零通脹率的福利成本小于產出的0.05%。Garfinkel(1989)得到4%的通脹率相對于零通脹率的福利成本為國民收入的0.3%。這些估值遠小于其他經濟學家的估計。Laidler(1990)認為消費者剩余方法的前提條件是當名義利率改變時,貨幣需求曲線的位置不變,只是沿著貨幣需求曲線移動。這就需要假定實際余額的邊際效用獨立于其他商品的需求,而這一假設條件事實上限定了這種計算方法是一種局部均衡的方法。Gillman(1995)指出了這種錯誤的根源在于Bailey認為在穩定價格時的福利成本就是為零,但是,這種認為的零福利成本和真正的零福利成本卻有很大的不同,其差額有時竟可以高達50%。基于這一方法存在的缺陷,一般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時,這一方法主要用來進行補充性說明。
2.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補償變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這一方法在Sidrauski模型(1967)的基礎上應用了福利經濟學的補償原則思想。Sidrauski模型將貨幣直接進入效用函數,由于這種內含貨幣效用函數方法允許我們根據一個符合經濟人最優行為的貨幣需求模型來計算通貨膨脹的成本,從而使通貨膨脹升高所引起的實際貨幣持有額下降直接表現為個人效用和福利的變化。福利經濟學的補償原則思想認為,市場價格的變動肯定會影響人們的福利狀況,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損,另一些人受益,多數情況下很難實現帕累托最優,此時關鍵是如何對受損者補償,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改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補償變量法認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在某一通貨膨脹水平下,應補償給家庭多少額外的收入才能使家庭在給定利率的均衡狀態所獲得的效用水平與名義利率等于零時的效用水平相等。這一方法考察了通脹給社會中每個人所帶來的獲益或損失,從而增加了必要的微觀基礎,為我們從個體效用函數出發,分析在預算約束和資源約束下計算通貨膨脹的穩態福利成本提供了一個方便好用的框架。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方法得到了普及。
企業年金會計處理論文
一、企業年金的類型
一般來說,企業年金基金可分為設為設定繳存基金和設定受益基金,不同的基金類型所遵循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
(一)設定繳存基金
設定繳存基金為每個計劃參與者提供一個個人賬戶,并按照既定的公式決定參與者的繳存金額,并不規定其將收到的福利的金額;將來在其有資格領取養老金時,個人所收到的養老金福利僅僅取決于其個人賬戶的繳存金額、這些繳存金額的投資收益以及可被分攤到該參與者賬戶的其他參與者罰沒的福利。這樣基金的主辦者(企業)承擔了按預先的協議向職工個人賬戶繳費的責任。當職工離開企業時,其個人賬戶的資金可以隨之轉移,進入其他企業的企業年金賬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職工更換工作的成本,促進了人力資源的流動。設定繳存基金的會計處理較為簡單。因為企業僅承擔按期向賬戶繳費的義務,不承擔職工退休后向職工支付養老金的義務,也不承擔與企業年金基金有關的風險,這些風險將由企業年金基金的托管機構或基金參與者自行承擔。因此,企業向基金管理者繳存的資產不再確認為企業的資產,企業當期應予確認的養老金成本是企業當期應支付的企業年金繳存金,確認的養老金負債是按照基金規定,當期及以前各期累計的應繳未繳企業年金繳存金。
(二)設定受益基金
設定受益計劃是基金主辦者(企業)按既定的金額提供養老金福利的企業年金;福利的金額通常是一個或多個因素的函數,如參加者的年齡、服務年數或工資水平;該福利既可以是一筆年金,也可以一次性支付。在這一基金下,按期足額支付養老金的責任由基金主辦者承擔,如果到期不能按照原先的約定支付養老金,則違約責任亦應由基金主辦者承擔,換言之,基金主辦者承擔了不能足額支付的風險、投資失敗風險、通貨膨脹風險等一系列風險;而該基金的參與者如果提前離開企業,則他過去服務所賺得的養老金福利很有可能部分、甚至全部喪失。由于設定受益基金需要涉及大量的精算假設和會計估計,如職工未來養老金水平、領取養老金的年數、剩余服務年限、未來工資水平、能夠領取養老金的職工人數的折現率等,故其會計處理比較復雜。企業當期應確認的養老金成本除當期服務成本外,還涉及過去服務成本、精算利得和損失和利息費用等項目。企業對職工的養老金義務符合負債的定義,因此,理應確認為企業的一項養老金負債。養老金負債是企業采用一定的精算方法、估計合適的折現率所計算出的未來需要支付的養老金總額的折現值。
電子政務對社會信息的啟示
一、促進資源共享,提高了社會信息福利水平
信息資源共享是一個互利的行為,對于原有均衡而言是一個帕累托改進,信息資源共享拓展了信息用戶的信息消費能力,增加了信息福利。政府門戶網站是政府資源共享、信息公開的重要載體。政府與企業之間和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資源共享,主要就是政務公開,讓企業和公民能夠便捷地在網絡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隨著我國電子政務的深度發展,資源共享的數量和信息公開的水平逐步提升,從數量上保證了社會信息福利的總水平的逐步提高。然而,實際操作中的信息資源共享并不是一種無約束、無成本的共享,相反,共享成本的引入肯定會帶來相應的成本約束,也就是當共享成本超過某一閾值時,無論采取怎樣的共享策略,都至少會有一方無法達到共享前的效用水平。社會信息福利也會隨著共享成本的變化而變化。具體到政府網站建設上,主要表現為硬件設備、辦公條件、應用軟件、人員培訓以及政府內部的溝通、辦公效率,這些共享成本都將成為提高社會信息福利的制約因素。因此,作為政府部門,應當重視共享成本的投入,加大對邊遠地區、基層政府的關注,努力減少因共享成本而導致的資源共享不順暢,縮小信息貧富差距,提高社會信息福利總水平。
二、一站式服務,增強了獲取社會信息福利的便捷性
一站式服務是電子政府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減少政府規模的一種有效手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進步的步伐,只有通過模式創新、理念創新,才能讓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與時展相適應,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吻合。而電子政府一站式服務就是這樣一種途徑,能夠增強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職能,從傳統的以自我職責為中心的管理型政府向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型政府轉變。相信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在國家“十二五”發展期間的“一站式服務”建設將會更多地體現這種全方位服務的理念,政府職能轉變與組織重塑也將以其全方面的創新發展,有助于政府部門“又快、又好、又省”地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提高社會信息福利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大勢所趨。
三、監督機制,保證了社會信息福利的質量
政府“信息福利”監督機制是指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由各種新聞媒體、社會組織和個人對政府信息服務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將意見反饋給政府,這既是政府“信息福利”持續進行的基本條件,也是考察政府“信息福利”效應的依據。政府網站讓政府的諸多政務數據公開在公民和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之下,能夠讓公民和國家權力機關隨時對政府的動態進行監督管理,從而有效地保證了社會信息福利的質量。在此監督機制下,政府的政務活動相對透明,信息公開內容真實有效,有效保證了公民和企業等在獲取社會信息福利時的公平公正。從2004年起,由中國軟件評測中心聯合新浪網、人民網等啟動了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工作,至今已經第十二屆了。評估范圍包括:部委網站,省級政府網站,地級市以上城市政府網站以及區(縣)政府門戶網站。對各級政府網站的績效進行監測和評估,從而達到“十八大”關于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加強社會建設的戰略部署,進一步發揮我國服務型政府網站在構建和諧穩定、公平正義、民主法治中國進程中的作用,提升網站服務民生和企業的能力的目標。各級政府網站積極響應號召,努力提高績效水平,提高了公眾獲取社會信息福利的水平,保證了獲取社會信息福利的渠道。
財務成本管理薪酬制度建設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進步,事業單位的相關制度得到逐步完善,而薪酬制度作為事業單位成本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成為財務成本管理最為關注的重要問題。從財務成本管理角度而言,對薪酬制度加強重視和關注,不僅可以科學合理的控制員工成本,同時還可以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由此可見,為了有效提升經濟效益,保證事業單位健康有序的發展,必須對薪酬制度進行逐步地完善,促使其更加科學合理。本文主要從財務成本管理的角度出發,對薪酬制度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財務成本;管理;薪酬制度;建設
薪酬制度主要是指在企事業單位正確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對員工薪酬的支付原則、薪酬策略以及薪酬結構等相關內容進行明確的規定。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并且留住好的人才,就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從而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近年來,我國大部分企事業單位依據人力資源相關理論知識對薪酬制度進行建設,而在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之中,一個企業可以利用有限的財務成本真正達到人才個人薪酬目標與企事業單位盈利目標二者相統一,從而促使各個企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鑒于此,從財務成本管理出發制定的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備重要的意義。
一、薪酬制度建設的主要思路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企事業單位主要根據獲取薪酬的對象進行分類,將其分為個人薪酬和團隊薪酬兩大部分,個人薪酬本身的功能與個人激勵的功能互相對應,而個人激勵的主要目的就是發現個人的內在潛力,并且最大程度激發個人的潛力的同時,促使個人在企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貢獻一分力量。另外,企業團隊薪酬的主要功能和團隊激勵的功能相對應,而團隊激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激發團隊自身的內在潛能,促使團隊每位成員可以全面綜合的考慮問題,團隊成員在考慮如何完成自身工作目標的同時還要對團隊整體目標的實現加強重視和關注。由此可見,薪酬制度在創新建設的過程中比較偏向于團隊的薪酬分配模式,并且對內部中的各個員工或者是各個部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改變和完善。下面主要以團隊薪酬考核對象為例,用最優化的薪酬成本從而達到激勵的效果。
二、團隊薪酬制度的建設
企業薪酬管理研究方式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薪酬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現實意義,其次闡述了基于財務角度的企業薪酬管理包含的內容,并且對其中要點以及管理方法進行了總結,旨在推進企業薪酬管理的變革與發展,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薪酬管控;財務;企業管理
一、企業薪酬管理研究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管理制度也愈加完善,薪酬的管理也列入了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重點,然而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有科學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如何能在除去必要的薪酬開支的前提下,盡最大限度的節省薪酬成本,從而在企業發展中獲取更大的利潤,是薪酬管理工作主要研究的目標與方向。并且,合理的企業薪酬管理,對于激勵員工積極工作有著重要影響,更可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所以,基于財務角度的企業薪酬管理的研究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基于財務角度的薪酬管理的要點
1.薪酬成本變動的預測。薪酬成本并不是長久固定不變的,不同企業設定的企業發展計劃和策略,對于市場環境以及工作人員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并且,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之下,更新的技術也對薪酬成本的變化有著一定的影響。企業的收益決定企業的支付能力,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員工的基本生活開支,當企業和社會的發展有所變化、以及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發生改變時,企業的薪酬成本變動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上漲,社會保險費用的支出比例也相應有了提升,薪酬的成本也隨之增加,反之,成本則會相對降低。企業在基于財務角度的薪酬管理過程中,要根據自身發展的計劃,結合實際社會情況,對薪酬成本的變動進行必要的分析,對出現的各類可能性做出及時的整改措施。2.薪酬成本估算。在企業的某一段未來發展期,通常要提前進行薪酬成本的預算工作,制定相應的薪酬成本計劃,在包括各項人工成本的同時,還要顧及到未來時期薪酬成本受各類因素所影響而可能發生的變動。薪酬成本的估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企業薪酬的總水平和階級崗位薪酬水平的比例,在實際進行薪酬發放之時可以起到參照和示例作用。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薪酬成本估算是解決薪酬管理工作的基本出發點。3.控制薪酬預算成本。在財務角度的薪酬管理工作中,對薪酬成本的管理是最麻煩和重要的任務。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并且對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也有著一定的作用。在財務角度的薪酬管理方面,對于薪酬成本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方法技術要求,基本方法分為以下三類。(1)積極型控制辦法無論薪酬成本管理的工作發展到何種程度,都應該不斷的進行勞動率和效益提升的工作,在保持一定的穩定狀態下,不斷改進企業的經營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保障薪酬水平不降甚至可以提高的可能條件下,提升企業整體效益的增加,企業薪酬水平比重相對降低,對薪酬成本有效的控制目標也就實現了。(2)防御性控制辦法在財務角度的薪酬管理方面,倘若出現了薪酬成本偏離預算、成本難以控制的時候,就要求相應的管理方法必須做出有效調整,通過實施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來重新把握對薪酬水平的控制效果。在維持社會基本薪酬水平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薪酬成本的提升的可能性,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實現薪酬與勞動額度的同步增長。在企業的小額支出方面更要進行合理管控,通過減少某些不必要的項目支出和人事費用來減少實際發生的薪酬成本。(3)救急型控制辦法眾所周知,企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受到企業自身和社會環境的各類因素影響之時,可能會出現企業薪酬成本嚴重超出預算的情況,從而導致財務發生重大惡化狀況,因此,企業不得不面臨全面降低薪酬水平和裁員的情況,以解決薪酬成本過高、企業財務壓力過大的問題。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企業現狀,都必須嚴格對薪酬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對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要有清楚的認識和分析,面對不同的狀況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尤其是在出現財務壓力過大的情況時,對于所選擇的整改措施,企業應該對員工有所說明和解釋,并且對未來的企業發展有著新的認識和計劃,只有企業和員工齊心合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得薪酬成本控制起到更好的效用發揮,從而使企業能夠進行更好更快的發展。
企業員工福利管理創新研究
摘要:員工福利管理一直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在企業人力資源開發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針對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員工福利管理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探討與分析,認為設計一套良好的福利機制并做好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是現代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提出應該從轉變福利觀念、穩定福利預期、創新福利機制、細化福利管理等四個方面進行員工福利管理創新,這在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過程中,特別是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時期尤其重要。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員工福利;福利管理
員工福利管理作為企業綜合各種管理舉措和管理手段的產物,是企業日常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工具,對企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持續了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成長之后,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中低速發展的“新常態”,特別是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更加嚴峻,轉型升級任務更加迫切,于是有不少企業就開始在員工福利上斤斤計較,甚至大幅削減員工福利,以期借此降低企業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傳統觀念及理論上,也許這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筆者卻不敢茍同。針對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員工福利管理及其存在的問題,本文進行了系統的探討與分析,認為設計一套良好的福利機制并做好相應的管理創新,可以為現代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為此本文提出應該從轉變福利觀念、穩定福利預期、創新福利機制、細化福利管理等四個方面,進行企業員工福利管理創新,這在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過程中,特別是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時期尤其重要,企業應切實注重福利優化及管理創新,而不是相反。
一、員工福利管理及其重要意義
1.員工福利管理的內涵
員工福利管理作為企業綜合各種管理舉措和管理手段的產物,是企業日常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工具,對企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廣義上看,員工福利管理是指企業對內部員工進行福利管理的全過程,包括福利的產生、福利的發展、福利的應用等階段。從狹義上看,員工福利管理是指企業對內部員工進行實際福利管理的具體措施和方法。企業員工福利一般以“非貨幣”的形式為員工提供服務,可以用來幫助員工解決將來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潛在問題,保證企業內部員工的生活質量,是現代企業員工總體薪酬的三大支柱之一。
關于調整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問題的工作通知
局屬各單位:
根據《浙江省財政廳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轉發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完善現行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浙財稅政字[*]17號)、《浙江省地方稅務局關于福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銜接的通知》(浙地稅函[*]491號)等文件精神,從*年10月1日起,我省現行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調整試點,現就政策試點后我市現行福利企業優惠政策調整的有關問題明確如下:
一、調整后的福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自*年10月1日起,我市福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采取由企業實施成本加計扣除的辦法,即可以按照企業支付給殘疾職工實際工資的2倍在稅前扣除。
二、調整后的福利企業營業稅優惠政策
營業稅實行由主管稅務機關按企業實際安置殘疾人員的人數限額減征的辦法,我省*年每位殘疾人員可減征的營業稅最高限額為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