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22:23: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反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青年反哺鄉村意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完成這一歷史重任,必須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形成合力。目前,大量的進城務工青年活躍在我區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上。青年進城務工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區經濟發展,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儲備了人力、智力和資金。

為動員有志向、有能力的進城務工青年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團省委《關于實施“萬名有為青年進城務工青年反哺鄉村行動”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區的實際,制定實施“萬名有為進城務工青年反哺鄉村行動”實施意見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立足統籌城鄉發展,以進城務工青年為紐帶,堅持城鄉互動,促進人力、智力、資金等要素在城鄉間的優化配置,把引導進城務工青年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進城務工青年事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即團結帶領有為進城務工青年積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又為進城務工青年取得事業新發展搭建舞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二、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實施“萬名有為進城務工青年反哺鄉村行動”的總體目標是:探討新形勢下青年進城務工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思路和措施;動員有能力的進城務工青年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智力支持;為進城務工青年事業發展搭建新舞臺。

查看全文

知識管理績效反哺研究

摘要:通過研究職教集團科研投入與科研績效管理中對知識管理層面下的知識資源、人才資源、組織設置,從而對科研績效形成的反哺過程進行分析,揭示職教集團科研知識管理的核心問題。科研投入與績效反哺過程中的知識管理是將知識改換為市場價值,隨后又使市場價值逆向轉化為知識的正向反饋循環過程,以此提出相應提升“反哺”效應的相關策略以推動職教集團化辦學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知識管理;職教集團;投入;績效;反哺

職教集團相關的科學技術研究近期快速發展后,開始在研究內容上擺脫對于傳統職業教育教學形式的依賴,逐漸進入以挖掘經濟價值、轉變集團運作模式的內涵式發展階段。2006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大會,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大力發展科研投入,加強科研績效管理成為職教集團化辦學進一步發展的戰略選擇。目前,關于職教集團化辦學相關科學技術研究的重點是以贏得持續競爭優勢為目標,在競爭中鍛造核心競爭力。據此,職教集團在“雙一流”教育理念下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實施知識管理的良性運作;職教集團化辦學模式下科研投入與績效管理過程中對科研成果轉化如何實施針對性的知識管理,通過相關的科研投入盡可能獲得績效的最大化,使科研成果的回報達到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科學、系統地對科研成果過程中進行相關的知識管理并獲得科研投入而回報的績效成果,對職教集團科研管理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管理投入

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管理投入的相關要素大致可以分為:知識資源、人才資源以及與其相關的組織設置三個方面。知識資源是知識管理運作模式的主要對象,人才資源是知識管理運作模式的執行者,組織設置是知識管理運作的環境條件。(一)知識資源。職教集團化辦學模式的開放型知識管理的科研投入方式是進行相關知識學習、共享、融合、創新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科研成果轉化保持相關知識儲備動態更新的保證與前提。在開放型知識管理的科研投入與績效管理模式運作條件下,職教集團的成員間既可以自我提升知識資源儲備,也可以成員間相互優勢滲透,最大化利用外源知識。1.內源知識。職教集團通過成員內部的科學研究與開發活動對外部環境豐富的知識資源進行選擇、分析、確認并相互關聯,從而補充、完善尚未開發的內源知識,對內、外源交互型組合資源進行整合,創新相關的知識架構體系。2.外源知識。內部知識體系相關資源的局限性決定了任何科研成果轉化組織不可能為其提供全部的知識供給。鑒于此,即使組織內部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也一定會與外部環境的知識資源進行實時性的交流,進而讓知識的流動、代謝、創新得到基礎保證,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管理的良性運作,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競爭對手、用人單位、政府、行業協會與科研機構是主要的外部知識資源,都能夠為職教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提供科研成果轉化與教學實踐的外源知識;科研交流平臺、專項研討會、各類媒體等形式是使職教集團化辦學掌握相關最新、最前沿知識的重要手段。(二)人才資源。人才資源是知識管理運作模式的執行者,是科研投入要素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知識管理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提升教學實踐動力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才資源發揮能動性、創造性和人才擁有知識的異質性。科研投入與績效反哺過程中的知識管理是體現價值、促進生產、交流轉換的一項全員參與的管理活動,包括了專項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擴展人才等相關資源的投入。科研投入與績效反哺過程中的不同知識管理階段人才資源的知識管理投入意義在于以下四個方面:對集團內的擁有專項技術的相關人才和社會經濟所需成果的實踐人才相互融合,促進溝通與交流;對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欠缺自身技術能力不足的情況進行需求性引導及咨詢幫助;在專項教學與管理過程中加強合作,提高集團化辦學的效率;在職業教育針對社會經濟需求進行成果推廣目標指引下實現知識產品的市場價值。(三)組織設置。知識管理在職教集團模式下是一種建立相應組織制度,優化整體組織結構,整合宗旨組織文化以及構建相關技術平臺的復雜性管理行為。1.組織制度。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管理在職教集團模式下更加需要科學的制度建設保證建構與運作的成功實施。知識管理是否在管理過程中運行通暢,其基本前提是相關的組織制度的建立,具體安排大致三個方面:一是知識儲備與使用制度,主要針對集團成員的專項知識收集整理,對科研成果、專利技術相關知識財富的申請及保管;二是建立驅策制度,主要是激勵集團成員對知識進行整合、統籌、學習、共享以及再創新;三是考核評價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對集團成員進行知識貢獻評估,以此成為集團成員考核的依據。2.組織結構。職教集團化辦學模式下對于知識管理的組織結構建構關鍵要素是專門從事知識管理的體系架構的建立,從而實現體系立體性溝通與交流。知識管理的主管是整個職教集團科研投入與績效管理的決策者,負責集團整體的互通與關聯,并為集團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知識環境。知識管理的成員是職教集團科研投入與績效管理的實際應用者、傳授者,主要負責科研績效管理所需要的具體知識。鑒于此,知識管理應該以知識的共享與創新為質量服務核心,構建柔性化、扁平化、網絡化的組織結構。3.組織文化。組織文化對培育知識導向文化的知識管理良性運作的重要成功要素,對科研績效評價與科研成果轉化成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知識導向型文化的環境中,等級制度可以被忽略,重視專業知識、經驗積累、科技創新,讓知識學習與共享交流得到高度評價。基于以上確定知識管理模式下的組織文化建設諸多方面內容:以個人義務及良性工作方式為導向的自主學習;以共享、整合為基礎的成員間信任機制的確立;以開放、交流為理念的集團組織知識平臺的建立;以鼓勵創新為目標的知識型成員的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全體集團成員對知識管理過程的理念體驗與物質享受。4.技術平臺。作為科研成果轉化以及相關績效管理的重要工具,以知識信息為載體的技術平臺是進行知識學習與交流、評價與搜集、儲備與積累、整合與創新的重要支持手段。目前,主流化的信息技術平臺分為以下三種網絡類型:內網是集團成員進行內部經驗交流和技術培訓的主要工具媒介;外網是集團個體與外部互通相關專業與有效技術支持的信息窗口;媒介是職教集團了解自身發展與關聯外部需求的展示平臺,是促進知識價值向經濟效益轉化重要手段。

二、投入績效形成的反哺過程

查看全文

農村人才反哺鼓勵制度分析

【摘要】農村人才資源的匱乏使得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質人才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如何吸引外來人才、留住優秀人才對于農村的持續發展尤為重要。本文在分析我國農村人才現狀、農村人才激勵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激勵理論為指導,同時結合我國農村實際,提出健康、和諧的農村人才激勵機制的總體思路。

【關鍵詞】農村建設人才引進激勵機制

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就在人才資源,然而農村人才資源的短缺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瓶頸。而更為嚴重的是,農村缺少吸引優秀人才、留住優秀人才和發揮優秀人才作用的良性機制。如何吸引、留住優秀人才、激發人才資源的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作用,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強人才激勵機制的建設是關鍵環節,這正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一、我國農村人才資源現狀

1、農村自有勞動者整體素質偏低,外來人才少

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人才資源的支撐,這些人才一部分來自農村本土,即產生于農民,另一部分則要從外部引進,如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和科研人員等。但從現有情況來看,農村本土的勞動力資源雖很豐富,但很多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農民都大量流向城市,這使得農村現存勞動力的文化程度還比較低,包括文化知識水平和文化知識的使用能力都非常低。要提高這一部分勞動力的素質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同時也必須有一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來起帶動作用,因此,建設新農村的當務之急是引進一批優秀的人才,以逐步帶動農村人才整體素質的提高。雖然近年來出臺了不少政策鼓勵人才下鄉支持農村發展,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優秀人才都不愿意選擇農村,更不愿扎根農村,農村現有外來人才的存量還是相當少的。

查看全文

淺談社會實踐反哺公共藝術教學

摘要:隨著國內外藝術院校教學交流的日益頻繁,項目制教學被逐漸引入,成為藝術類院校教學設計改革中的重要嘗試。在公共藝術本科教育中引入項目制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該文針對公共藝術專業本科四年級的社會實踐項目課程的教學,提出一些問題,并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項目制教學;公共藝術;社會實踐

全球化語境是當前高校發展面臨的大趨勢。在越來越頻繁、深入的對話過程中,歐美現代高校較為成熟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被積極引入中國。項目制教學是德國職業教育大力推行的一種“行為引導式”的教學形式。這種以項目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將不同課程的內容體現在一個教學項目中,便于學生接受學校理論學習的同時,真實地參與企業的項目設計、管理和實施,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從2012年起,筆者陸續參與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公共藝術專業四年級的項目課程教學,先后加入了“再造景”——浦東三林鎮公共藝術項目、“城市-廣場”倫敦切爾西國際交流項目、“水與空間對話”2013朱家角國際公共藝術項目、“標本:傳統與現代的對話”2014朱家角公共藝術項目等。文章通過闡述項目制教學引入公共藝術本科教學的方法和有關案例,探討這些方法對本科教學產生的積極影響。

一、跨越了“教”與“學”的教學

以往學院體制下的藝術教學比較推崇技能培養,偏重理論教學,課堂講授多、課外實踐少,學生習慣坐著聽,教師習慣站著講。這種傳遞知識的方式對在較短時間里讓學生掌握大綱中的知識點和技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學生也比較習慣這樣的授課方式。但這種教學方法并不完全適合公共藝術教育。公共藝術不是一門特定的藝術門類,也不是諸如表現主義或現代主義的一種藝術流派,與國畫、油畫、版畫、雕刻可以明確歸類的學科不同,它打破了藝術原有的范疇和分類。公共藝術的表現手段不僅可以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刻等傳統藝術形式,還涉及裝置、新媒體藝術、行為藝術、表演等綜合、跨界的藝術表達。所以,在高年級的課程設置中,高校需要引入一些能夠整合各種知識,讓學生綜合、跨界、有效學習的教學方法。項目制教學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它不局限于單項技能的培養,而更傾向于自由的模式。

項目制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具體表現在:學校將本科四年級的上半學期的課程劃分為兩大塊,一塊為公共藝術項目研究,一塊為公共藝術項目實踐。引入項目制教學后,教學的本質已不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在實際的項目中,教師改變了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是協助、幫助、引導學生。通過調研、分析、提案、實驗、模型制作、現場操作和后期問卷反饋,師生共同完成整個項目。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現問題,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一個項目從調研到實施,是由眾多的環節編織而成的,團隊合作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加強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查看全文

工業反哺農業項目資金管理制度

為進一步落實區政府今年的重點工作,加大公共財政對新農村建設投入的力度,根據《中共*區委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的精神,按照存量適當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特制定*區工業反哺農業專項資金試行辦法。

一、專項資金管理原則

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嚴格管理工業反哺農業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創新和完善資金管理和運作監管機制,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專項資金管理的主管部門

區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相關部門負責編制工業反哺農業專項資金年度使用計劃;區財政局負責專項資金的帳戶管理和資金管理;區審計局負責專項資金的審計監督。

三、專項資金的來源

查看全文

工業反哺農業的若干意見

為了貫徹落實城鄉統籌發展方略,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發揮優勢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探索創新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的新路徑,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現代化水平,現就鼓勵促進工業企業在本市范圍內發展建設現代高效農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建立財政專項資金,促進工業反哺農業

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工業反哺農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鼓勵工業企業投資建設具有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基地型、加工型、流通型等特色農業企業所進行的基礎設施、設施農業建設和農業保險、貸款貼息等項目補貼。具體獎補細則另行制訂。

二、加大信貸扶持力度,支持企業經營開發農業

1、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應安排一定規模的信貸資金,按基準利率支持工業企業投資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并加強對信貸資金的跟蹤管理,確保專款專用。

2、對工業企業興辦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現代高效農業企業,在技術改造、收購農產品原料方面要求的貸款,各金融部門對其提供的抵押物,允許以自有不動產、易變現動產以及著名注冊商標等無形資產進行抵押。

查看全文

關于縣推進工業反哺農業的思考

*是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為一體的經濟欠發達縣,農業基礎設施滯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弱,工業起步較晚,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如何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現狀,準確把握工業反哺農業的精神實質,在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的同時,穩步推進工業反哺農業進程,促進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筆者結合縣情實際和自己的認識,談談膚淺見解。

一、對工業反哺農業的認識

(一)基本涵義

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提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這“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闡明了工業和農業經濟之間的發展關系,也是在新形勢、新任務下中央和中央領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思維性和政策性調整。*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和政策趨向的變化,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隨后,一些媒體和學者認為中國“反哺”時代已經到來,“農業新政”已經開始,全國各地,特別是中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就“工業反哺農業”的路徑和措施進行了大膽探索和有益嘗試,“以工辦農”、“以工帶農”、“以工扶農”等模式應運而生,全國正式吹響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號角。

如何理解工業反哺農業?“工業反哺農業”,是相對于過去的“農業哺育工業”而言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對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科學概括。說到底,就是工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一定階段后,要用工商企業創造的利潤、提供的稅收等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就是要改變以往那種要求農業為工業提供積累、農村和農民不能獲得公平待遇的情況,就是要深化體制改革,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投入力度。因此,“工業反哺農業”是統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是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競爭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工業反哺農業機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它將對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任何一項政策措施的提出及其貫徹落實都有其必然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前提是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縣域經濟明顯壯大;其核心問題是增加農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按照“統籌”的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大農村投入力度,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良性互動發展,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健康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分析

1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的概念及關系

1.1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的概念。反哺,是一個仿生概念。本文借用“反哺”這一概念,用于表明在長期接受教育教學的“哺育”之后,地方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得到了“成長”,需要考慮如何回饋教育教學。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是指地方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利用所取得的社會服務成果,促進教育教學發展,實現院校人才培養水平提升的過程。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是當前地方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背景下產生的一個課題,是對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二者之間關系的一種概括。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作為重要的育人途徑之一,不僅有助于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還能促進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1.2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與教育教學的關系。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與教育教學兩者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開展社會服務實,教師的職業素質、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方法、技能都能在實踐中得到積極促進和有效提升,從而有利于專業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教材資源的建設。同時,師生共同參與社會服務,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學習機會,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操作技能、職業素養、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提升。由此可見,社會服務與教育教學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對于地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和院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的功能與意義

2.1能為高職教育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發展其核心競爭力。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不能獨立于所在區域的生態系統之外,必然需要通過與政府、行業、企業和社區等多元主體建立和優化多種合作關系與服務平臺,依靠院校自身的理念創新、內涵提升及資源整合,主動尋求外界支持。以開放的精神,處理好“走出去”與“請進來”之間的結合與平衡,一方面,要主動走出校園,走向企業和社會,去了解當下及未來地方社會發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潛在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向社會開放,向精英開放,把社會各界精英和大師請進校園,吸引和留住大師,向精英和大師“借力”。在正和博弈中共同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創新、合作發展。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以優質高效的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及專業發展,形成良好互動與良性循環,不斷為高職教育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2.2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地方高職院校以直接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產業部門培養各類勞動力為辦學宗旨,與地方普通高校相比,其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更為突出。地方高職院校通過構建全方位社會服務體系,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如為區域、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創新、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引領、傳播和輻射,使地方高職院校成為區域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研發推廣中心、區域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3能為高職院校拓寬發展空間,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社會的需求是放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風向標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參考。地方高職院校的創新發展離不開社會、行業、企業的外部支持。通過構建全方位系統化社會服務體系,為師生營造一個指向明確、相對寬松的專業發展環境,構筑一種對外有助于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對內有利于推動教學、育人、科研協同發展的互動關系,使師生通過社會服務實現課堂教學向實踐能力培養的轉換,并將在社會服務中所取得的實踐經驗、技術成果、職業精神引入課堂教學和育人過程,為教師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推進專業發展、為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提供了條件,兩者之間的密切互動與良性循環又能形成合力,有效助推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為地方高職院校拓寬發展空間,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3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對策分析

3.1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服務動力。(1)創新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的機制體制,制定社會服務與教育教學互相促進的配套政策,建立一套能有效激發教師主動開展社會服務的動力機制,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從事社會服務的主觀能動性,自覺自愿自發地積極投身社會服務實踐。積極探索建立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及社區五位一體各方協同創新社會服務發展工作的體制機制,建立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的經費投入機制,制定社會服務的方針、政策、規劃和管理和保障制度,促進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發揮與效益最大化。(2)探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共同發展的促進機制。利用職稱評價制度作為高職院校專業技術人才管理基本制度的作用,發揮其對教師工作取向和教學責任的重要影響,科學、合理設置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成果等各項要素在職稱評審中的權重,探索通過建立通過常態化的促進機制,鼓勵教師積極主動開展將社會服務成果運用于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實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3)培育社會服務和教育教學雙創新團隊,建設一支社會服務與教學相互促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特色優質服務品牌,以教研科研經驗涵養專業發展。鼓勵跨學科組建項目研究與社會服務團隊,通過集訓、研討、年度檢查、項目研究等多種形式,聯合攻關鍛煉隊伍,助推團隊建設與成長。凝練團隊研究主方向,以特色科研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行業企業中爭取有為有位;以教研科研成績反哺教學涵養專業發展。切實把地方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改革與質量提升的需要,將社會服務成果和社會服務活動引入教育教學實踐中。3.2構建服務體系,提供服務平臺。(1)充分利用地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優勢和技術資源,對接地方產業行業,建立產業學院、專業性公司、應用技術研究所、校企合作基地及創業孵化基地等服務平臺,成立專門的地方合作與社會服務部門,安排專職工作人員,做好服務社會服務的各項工作。(2)以開放的精神,處理好服務校內與走向校外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要以“眼睛向內、學校第一”的原則,把社會精英和各界大師請進校園,向精英和大師“借力”,服務好學校內部發展;另一方面,要主動走出校園,走向企業和社會,去了解當下及未來地方社會發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潛在需求,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服務潛能。(3)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相關職業技能的鑒定,搭建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培訓平臺和其他服務平臺等。地方高職院校應根據所處區域社會經濟特點、行業特點和產業特點,認準地方社會的現實需求,結合學校自身已有資源,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與區域社會經濟特點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多方協同,共建共享,形成多元化的社會服務模式,切實提升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水平和社會服務反哺教科研水平。3.3優化教育資源,增強服務活力。(1)主動對接地方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增強社會服務活力。通過專業結構的優化、課程內容的更新、設施設備的升級換代,引導并促進教師關注產業發展,緊跟專業前沿,拓寬服務領域,增強服務活力,在實打實主動服務和硬碰硬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社會服務的實踐中吸納創新因子和養分,通過助力政府、行業、企業、社區創新發展,激發自身辦學活力,實現升級轉型。(2)推進校本研究,提高科研成果運用轉化成功率。建立“問題導向-課題攻關-質量評估-績效互換”的校本工作研究長效機制,以校本研究推進“立地式”研究與地方服務工作;借助學術研討以及網站、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推介教師的科研成果,促進成果轉化。積極開展社會服務載體創新實踐活動。通過創辦各類實踐班和實驗班、“雙元制”班,如“農場主創新”班、“農業領軍人才”班等,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行社會服務營銷模式創新,建立在技術創新、思維創意和現代網絡營銷模式之上,探索稀貴農業的產業模式;進行創業模式創新,通過校內跨專業聯合,開展“企業、人才復制創業研究”,復制出一批企業“團隊群落”和創業學生。(3)加強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成果的教育教學轉化。地方高職院校科研管理部門和教學管理部門聯合開展社會服務成果的教育教學轉化督促與服務工作。組織力量,定期整理社會服務專門檔案,對社會服務成果進行整理和歸類,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提取相關內容為教研教學服務,推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查看全文

“一號文件”開啟“反哺時代”

“一號文件”的兩個系列

《21世紀》:和1980年代的五個“一號文件”以及一個“五號文件”相比,從去年開始的新一輪“一號文件”政策的系列出臺,從背景到內容有什么不同?

劉堪:我是過來人了。1980年代的“一號文件”,我認為解決的問題比較集中,始終圍繞大包干這個中心展開的,經營體制的轉換是那一個階段的核心任務。1982年五個“一號文件”出臺之后,1987年中央又出臺了一個五號文件(它本來也應該是一號文件,因為時間沒有趕上,變成了五號文件),這個“五號文件”把過去五個“一號文件”中的主要內容概括了一下,有告別的意思。當時以為,繼續采取這種形式出臺政策,好象不大適宜了,需要替代以法規、條例的形式,逐個解決問題。那時候文件更多采用縱論的形式,主要目的是要農民放心,讓干部有決心執行政策。但是,這種政策性語言執行的伸縮性很大,只適合1980年代那個特定的年代。

吳象:1980年代的一號文件,確定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通過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使農民掌握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經過十年動亂,整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時我國九億多人口中就有兩億五的人吃不飽飯,這是最大的問題。“一號文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很快實現了經濟的增長。

當時的“一號文件”講總的精神,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生產積極性,但在文件執行過程中,計劃體制總的精神是壓制農民的,通過廉價收購農民的農產品,利用“剪刀差”實現工業化的原始積累,但是農民沒有分享到工業化的成果。對國務院各個部門、各個下屬單位出的文件,老百姓給它一個籠頭的稱呼叫“二號文件”,“二號文件”更多地體現了部門利益,很多和一號文件是相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的計劃經濟下對農業農民的歧視沒有從體制上根本改變。甚至一些農民反映,“一號文件很好,二號文件好狠”。

后來,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把體制的問題逐漸解決,但計劃經濟體制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城鄉分割、二元結構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正如同這次“一號文件”開頭所講的,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非常艱巨。”

查看全文

工業反哺農業 城市支持農村(專題)

農民增收重在治本

□王利文譚炳才(作者分別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副處長)

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提出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繼去年農民增收減負政策之后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標志著農民增收從主要依靠政府減免、補貼向減免、補貼與促進農業形成內生增長機制并重方向轉變,昭示了國家治理“三農”問題由“治標”向“治標與治本結合”的重大變化。

當前,我省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以及建設和諧廣東的新階段,綜合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具備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反哺農村的條件和能力,在積極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基礎上,我們要結合本省實際,提出進一步落實促進我省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增加對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財政投入

今年,我國政府增加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計劃投資700億元人民幣,約占國家財政投資的1/3。我省以農田排灌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欠賬”,要調整我省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農業、農村財政投入,逐年提高預算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等財政支農資金的比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