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總結
時間:2022-03-03 03:22:00
導語: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新時期“三農”工作方針,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切實按照“兩個趨向”的要求,充分發揮我市綜合實力強、工業經濟強、鎮村實力強等優勢,遵循“農民樂意、企業愿意、政府滿意”的工作原則,因地制宜、創新實踐、順勢而為,大力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9650元,同比增長13%以上。
(一)引導工商資本直接投資農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引導“三資”開發建設規模化、特色化、高效化農業。20*年以來全市“三資”投入農業累計達23.24億元,其中工商資本10.43億元、民間資本7.48億元、外商資本5.33億元。今年“三資”投入達6.37億元。全市農業規模經營集中度達到54.6%。一是引導企業集團發展規模農業。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載體,鼓勵企業集團、上市公司投資建設規模農業。江蘇陽光集團投資4億多元,建成2萬余畝的陽光生態農林園、澄豐生態農林園、綺山生態園,成為全國最大的綠化苗木生產基地和江蘇省林業產業十強企業。華西集團規劃投資5.5億元,建設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已完成投資2億多元,初步建成優質水稻生產基地、花卉苗木生產基地和園藝展示中心。
目前全市已有10多家大企業進軍農業領域,興辦農業項目。二是吸納民間資本建設特色農業。發揮大企業集團的示范作用,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發展特色農業,已有40多家中小企業興辦農業項目,全市已建、在建的投資超500萬元的農業項目有90多個。“一村一品”初具規模,全市已建成4個專業特色鎮、100多個專業特色村、8個現代農業示范園、15個面積超千畝或產值超千萬元的種養生產基地,涌現出江蘇大娘食品生產基地、璜土果品基地、申港江鮮養殖基地、鄧陽蔬菜基地等一批特色農業園區。三是引進外商資本創辦高效農業。強化農業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外資高效農業。臺資XX巧集園藝和日資未來青葉農園生產的蝴蝶蘭、食用蔬菜等全部銷往美、日等市場。總投資分別為2998萬美元、700萬美元的XX真仁堂藥業和協和食品去年均已達標投產。
“三資”大規模直接投資開發農業,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推動了農業優勢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維護和發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二)導入工業理念創辦經營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堅持用現代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工業的生產方式組織農業,用現代工業的經營方式管理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向產業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轉型。一是推進市場農業建設。以主導產業、優勢產品為依托,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經紀人隊伍,組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努力搭建一頭聯農戶、一頭通市場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平臺。目前,全市擁有無錫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1家,共帶動農戶1.8萬戶,農民從“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經營中獲得產品銷售收入9000多萬元,獲得勞務收入7000多萬元。
全市已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68家,經紀人隊伍達2000多人,帶動合作組織成員和周邊農戶增收1.8億元。二是推進科技農業建設。堅持資本和科技相結合,切實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陽光農林生態公司現已建成高科技育苗中心、組培中心、全光照扦插育苗基地,擁有7個專利產品,并實現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九州果業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新品種,基地高科技創制中心已經啟動建設。申港江鮮養殖基地已相繼攻克了河豚、鰣魚、刀魚人工繁育技術。三是推進品牌農業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全市已制定各類農產品生產標準71個,擁有“璜土”“澄禾”、“游圣”、“霞客”、“母親緣”等涉農注冊商標200多件,2個農產品被評為省名牌農產品,15個農產品被評為無錫市名牌農產品。建成無公害農產品45只,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16.67萬畝。有14家企業的33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證書,綠色食品生產面積21.86萬畝。
(三)推動村企掛鉤聯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積極實施以富帶窮、以強扶弱,推動村企發展聯動、利益互動、合作共贏。一是村企聯動。發揮骨干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利用村的土地、特色農產品等資源優勢,組織村企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努力促進發展共謀、文明共建、成果共享。目前全市265個村均實行了村企“聯姻”。二是強弱聯合。大力推廣華西“一分五統”的創新經驗,采取以富帶窮、強弱聯合等方式,組織工業強村幫扶經濟薄弱村。全市先后有100個經濟強村兼并聯合了180多個經濟一般村或薄弱村。三是上下聯手。堅持推行結對幫扶制度,組織市機關部門、駐澄單位與60個經濟薄弱村掛鉤結對。全市第五輪36個薄弱村年內全部脫貧轉化。創新扶持政策,啟動市、鎮兩級出資建造標準廠房,幫助薄弱村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四)鼓勵優秀人才引領農村,增強發展活力。農村的發展既要有資本依托,更需要人才和科技支撐。一是選拔優秀人才充實農村一線。發揮華西村、三房巷村、長江村等一批經濟強村負責人村企“一肩挑”的示范作用,積極探索“能人治村”的新路子。近年來,先后選拔近200名優秀人才進入基層領導班子,全市有98個村書記由企業家擔任。二是實施“三百工程”帶領群眾致富。大力培養農村勤勞致富的明白人、組織創業的帶頭人、共同富裕的領路人,深入實施“三百工程”,從今年開始化3年時間,把100個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100個致富能手培養成農村黨員,把100個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級后備干部。三是引導科技人才自主創業。加強人才引進和體制創新,鼓勵優秀當家人和技術骨干在農村自主創業。孟淑花、朱建平、張亞平等一批科技人員帶動本地農民,走出了一條農業創業新路。全市目前以科技入戶、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方式引領或參與創業的科技人才超過1500人。
(五)利用工業化成果惠及農民,積極構建長效增收機制。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經濟、造福百姓的理念,積極探索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就業富民。堅持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并舉,不斷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充分就業。20*年全市共新增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16000多人。二是創業富民。大力創辦各類市場、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為大企業、大集團配套的民營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努力為人民群眾搭建創業平臺。20*年全市共新增個體私營企業8900戶,累計達到5.52萬戶,注冊資金新增80億元,達到380億元。三是置業富民。加快推進農村“三集中”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增加農民的資產性收入。20*年全市新辦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70家,累計185家,農民成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股東(社員)的人數達到178985人次,其中經濟股份合作社股東94578人,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東成員涉及25743戶、84407人,逐步實現農民增收向增強財富積累能力方向轉變,全市農民資產性、轉移性等收入占農民全部收入的比重較2005提高了五個百分點左右,達到20%。四是保障富民。進一步健全以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為主的“五道保障線”,加快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進程。20*年全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新增參保人數8.12萬人,12萬名老年農民開始領取基本養老金,近22萬人享受歷次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
(六)發揮工業力量推進農村建設,創造農民美好家園。工業是我市經濟增長的主體,是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我們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不斷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快推進農民居住集中。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愿意、農民受益,加快推進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目前已形成七種模式,即以城鎮建設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以園區開發建設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以市政重點工程建設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以中心城區擴張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以富村帶窮村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以中心村建設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以老村為基礎統一規劃逐年改造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目前全市農民集中人口63.99萬,集中居住率達54.69%。二是加快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堅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實事抓起,不斷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使城鄉優勢互補、共同繁榮。三是加快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以村莊整理、環境整治、村容整潔為重點,積極實施全民綠化造林工程,加快建設綠色家園、生態村莊、特色田園,不斷提升農民生活質量。今年全市共組織近40個行政村(自然村)開展以“拆違章、清河道、穿新衣、披綠裝、增設施”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理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效果,被基層干部群眾譽為“99%的群眾擁護、120%的人受益的民心工程”。
二、今后工作打算
雖然我市在工業反哺農業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農民收入也有了較快增長,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矛盾:一是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還沒有充分體現,農業龍頭企業還不強,農業園區特色還不明顯,農業效益還有待提高;二是城鄉二元體制還沒有徹底破除,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人居環境還亟待進一步提升;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村級經濟缺少有效載體和發展空間,對薄弱村的“造血型”扶持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健全;四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還不夠健全,城鄉之間、貧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仍然較大。今后一個時期,市委、市政府將緊緊圍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的“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幸福XX”的宏偉目標,牢牢把握“和諧、創新、幸福、可持續”的發展主題,堅持以民生為本、以民富為綱、以民享為先、以民安為基、以民強為重,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促進農民增收這一事關全局的戰略工作,重點是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一)在完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上下功夫
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推進農民就業、創業、置業,加快建立完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多渠道、多形式促進農民增加收入,使廣大農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重點要落實“三權”。一是保護企業職工勞動保障權。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機制,使職工的工資性收入與消費水平、物價指數、經濟發展、企業效益掛起鉤來;加大勞動執法力度,督促企業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切實維護職工權益;全面推進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城保覆蓋范圍。二是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在調整農業結構、建設現代高效農業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規范土地流轉手續、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建立土地流轉費的合理增長機制,使農民的土地流轉收入與全市農業綜合效益的增長協調起來。
農村公共設施項目建設需要占用集體土地的,要盡量采用租賃制并合理確定租金標準,逐年有所提高。三是尊重農民的自主發展權。搭建農民自主創業平臺,對農民依托第一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農家樂”經營模式,給予政策扶持。繼續加大“六放”政策落實力度,改善創業環境,鼓勵和支持農民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房東經濟”,引導和組織農民從單獨創業向合伙創業、聯合創業轉變,多方位探求低成本創業之路。進一步加快機制體制創新,大力推進“三大合作”組織建設。以產業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載體,組建各種形式的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加快推進村級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并把這兩大合作結合起來,組建統一的村級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社,按股享受固定分紅,集體資產按人量化,按股實現浮動分紅。
(二)在推進提升工業反哺農業機制上下功夫
工業反哺農業關鍵是要建立起工業與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良性互動機制,著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一是不斷豐富反哺模式,拓展反哺領域。充分發揮好、轉化好我市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優勢,不斷豐富工業反哺農業的模式,率先探索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先進路徑、鮮明特色和高效機制。大力推進以工帶農、以工投農、以工改農的創新實踐,積極引導社會各方面參與反哺農業、支持農村、回報農民,鼓勵工商資本直接投資農業,實現工農要素相互滲透,把工業理念傳遞給農民,在工農互動中培育新型農業企業,盡快實現和提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鼓勵組織富裕村兼并薄弱村,以富帶窮、以強扶弱、共同富裕。鼓勵骨干企業幫扶薄弱村,按照利益互動、廠村共贏的原則,加快企業發展,促進村級增收。鼓勵企業家兼任村書記或村主任,實現村企發展共謀,黨建共抓,文明共建,成果共享。
激勵骨干廠村參與農民居住集中建設,對由骨干廠村出資組織農民遷移、宅基地整理復墾后增加的土地,按照“誰投入、誰得益”的原則,使用權歸骨干廠村,允許將土地置換到集鎮規劃區或工業集中區進行開發建設,允許在全市范圍內有償調劑。二是落實促進工業反哺農業的激勵政策。加大對工業反哺農業的財政、金融、稅費、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大企業、大集團和各類工商資本反哺農業、支持農村、扶持農民,加快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民群眾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三是要建立和落實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投入政策。政府反哺是工業反哺農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反哺。
要貫徹落實“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按照“財政支農資金增量高于上年,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于上年”的要求,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努力建立政府對農村投入持續增長的機制、吸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機制、引導農民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激勵機制,讓廣大農民真正得益、真正滿意。進一步擴大投入規模,突出向農村環境、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傾斜,向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和文明建設傾斜;進一步優化投入結構,打破單純或主要依靠財政的思路,廣辟投資渠道,廣開投資市場,積極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投入機制,創新投入機制;著力提高投入的有效性,確保項目建設一個、成功一個、群眾受益一個。
(三)在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上下功夫
工業反哺農業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農民為國家工業化做出了重大貢獻,農民應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強烈的責任感,善待農民、回報農民,讓農民感到自身利益實實在在的增加。要落實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證他們當前生活不降低、長遠生活有保障。要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要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合理確定繳費基數和繳費標準,提高農民的養老參保比例。要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提高低保標準,堅決守住困難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線”,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在確立多方協同推進實事工程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
圍繞解決人民群眾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發展問題,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實事工程。一是以整治、整理為主要內容,加快農村村莊整治。按照科學規劃、豐富內容、強化標準、務求實效的要求,立足更高起點,著眼創造特色,科學組織推進以村莊整理、環境整治、村容整潔等為內容的村莊整治,加快建設綠色家園、生態村莊、特色田園,實現村莊“住宅實用美觀、道路硬化亮化、河塘水清岸凈、環衛設施齊全、功能設施配套、線路架設有序、綠化景點美化、管理制度健全”的整治目標,著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不斷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要深入總結我市推進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的實踐,不斷豐富七種模式,進一步落實政策,積極推進、創新推動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同時,要努力提升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理念,著力從鄉村治理的層面來研究探索新農村建設。
二是以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為中心,加快為民綜合服務社建設。建設農村社區為民服務社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具有積極作用。堅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整合資源、相對集中,結合村級經濟條件和農民居住集中的規劃情況,按照“以村為主、社會參與、條線指導、市場運作、市鎮支持”的原則,與村級其他社會性服務功能一起規劃、一起實施,扎實組織推進為民綜合服務社建設。三是以增強農民就業、創業本領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民培訓工程。圍繞“守法有道德,就業有技能,創業有門路,生活有品位,持家有本領”的新型農民要求,按照“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訓,建立和完善農村教育培訓網絡,落實免費技能培訓等措施;創新培訓方式,堅持基地項目建設與專業培訓相對接,大力開展科技入戶、科技引進、科技示范、科技培訓等活動,努力提高農民增收本領,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
(五)在構建落實村級增收長效機制上下功夫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夯實新農村建設物質基礎的根本途徑。增強經濟薄弱村的自我發展、增收能力,是實現村級經濟平衡發展、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舉措。要積極引導幫助經濟薄弱村正確處理好近期和遠期、輸血和造血、內因和外因、村富和民富的關系,激發脫貧轉化的內在動力,大力推行實踐中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通過行政村區劃調整、強村帶弱村、村企合作、市鎮兩級共同出資建造標準廠房等措施,加快建立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機制和增收機制,促進農村繁榮,帶動農民增收。
(六)在創新農村經濟管理體制上下功夫。深化產權改革,引導各類資本向農村回流集聚,破除新農村建設的投資短缺瓶頸,切實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動力。積極推進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著力對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和擬撤銷的村、組進行改革,加快對撤村建社區資產的處置工作。進一步完善股份合作社的管理機制、運行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提升股份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確保資產保值、增值。規范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高、土地流轉面積較多的地方,在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抓緊土地合作社的組建工作,確保參加土地流轉并取得收益分配的農戶比例有較大提高。加快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進“三集中”,基本完成人口在3000人以下行政村的撤并工作,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權轉讓、租賃、作價入股等形式,顯化集體土地的資產價值,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 上一篇:公民職業培訓工作總結
- 下一篇:節日符號現代轉型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