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例話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3:21: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讀寫例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讀寫例話研究論文

[內容]

《讀寫例話》是小語高段課本中安排的一項教學內容,主要以某一篇課文為例來進行分析說明第一類課文(講讀課文),幫助學生分析學習第一類課文的內容。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邏輯思維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掌握一些有規律的讀寫知識。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常把《讀寫例話》放在一類課文之后教學,這樣安排既可趁熱打鐵,又可因勢利導。因為學生對剛學習過的第一類課文的內容還相當熟悉,此時趁“熱”來教學《讀寫例話》,一方面鞏固了所學的一類課文的內容,另一方面又體現了《讀寫例話》的實踐性和理論性。通過理論歸納總結所學的第一類課文,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完成了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這是知識遷移的最好時機,學生也能較快地掌握這兩類課文相互之間的承接關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把《讀寫例話》放在第三類課文之后教學,是極為不利的。從兒童的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的遺忘性記憶較快,此時來教學《讀寫例話》,學生對教師分析的第一類課文的內容、結構早已模糊,即“熱”已過,“鐵”就難打了,則需花更多的時間來識記或回憶第一類課文的內容,而且收效甚微。因此,只有把握好《讀寫例話》教學的時機,才能更好地利用例話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服務。以小語第十冊第五單元的訓練重點為例:本單元《跳水》是第一類課文,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要求認識聯系和變化的原因,認識事物間是怎樣聯系的,又是怎樣變化的。“孩子為什么跳水?”是由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致使孩子“丟開桅桿,走上橫木”,最后船長開槍逼兒子跳水。通過這一系列過程間的事物的聯系與發展變化,學生即可知道這是人與人、人與猴子之間發生了聯系,這種聯系隨著事情的發展變化到了非跳水不可的地步,最后孩子跳水得救。在學生還在熟識這一過程時,及時地進行《讀寫例話》教學,從而使學生得知: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事物在發展變化,這種聯系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就深入淺出地給學生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即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事物在發展變化,這種聯系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這樣,學生就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遵循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規律。教學完《讀寫例話》后,教師再有機地組織好本單元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使學生真正懂得學習《讀寫例話》的作用,這就可指導學生分析二、三類課文,檢驗學生掌握理性認識的程度,把這種理性認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從而鞏固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教師利用學生從《跳水》和《讀寫例話》中所獲得的知識、能力,來指導學生分析本組訓練中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二類課文)一文,學生就知道發生聯系的事物是:漁夫、老太婆、金魚。以及他們又是如何聯系變化的。最后來進行《我和獅子》(三類課文)一文的教學,學生就能夠找到發生聯系的事物:我和獅子愛爾沙。由于我和愛爾沙相處感情日益加深,發展變化到送愛爾沙回歸大自然時,幾次與我難舍難分的地步。學習本單元使學生懂得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聯系變化的,事物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和間接的聯系,有簡單的聯系和復雜的聯系,這些事物聯系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只有認識這些聯系,才能掌握它們的規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這樣以《讀寫例話》為軸心,遵循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教學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可以發揮《讀寫例話》在單元訓練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查看全文

語文讀寫例話管理論文

[內容]

《讀寫例話》是小語高段課本中安排的一項教學內容,主要以某一篇課文為例來進行分析說明第一類課文(講讀課文),幫助學生分析學習第一類課文的內容。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邏輯思維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掌握一些有規律的讀寫知識。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常把《讀寫例話》放在一類課文之后教學,這樣安排既可趁熱打鐵,又可因勢利導。因為學生對剛學習過的第一類課文的內容還相當熟悉,此時趁“熱”來教學《讀寫例話》,一方面鞏固了所學的一類課文的內容,另一方面又體現了《讀寫例話》的實踐性和理論性。通過理論歸納總結所學的第一類課文,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完成了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這是知識遷移的最好時機,學生也能較快地掌握這兩類課文相互之間的承接關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把《讀寫例話》放在第三類課文之后教學,是極為不利的。從兒童的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的遺忘性記憶較快,此時來教學《讀寫例話》,學生對教師分析的第一類課文的內容、結構早已模糊,即“熱”已過,“鐵”就難打了,則需花更多的時間來識記或回憶第一類課文的內容,而且收效甚微。因此,只有把握好《讀寫例話》教學的時機,才能更好地利用例話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服務。以小語第十冊第五單元的訓練重點為例:本單元《跳水》是第一類課文,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要求認識聯系和變化的原因,認識事物間是怎樣聯系的,又是怎樣變化的。“孩子為什么跳水?”是由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致使孩子“丟開桅桿,走上橫木”,最后船長開槍逼兒子跳水。通過這一系列過程間的事物的聯系與發展變化,學生即可知道這是人與人、人與猴子之間發生了聯系,這種聯系隨著事情的發展變化到了非跳水不可的地步,最后孩子跳水得救。在學生還在熟識這一過程時,及時地進行《讀寫例話》教學,從而使學生得知: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事物在發展變化,這種聯系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就深入淺出地給學生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即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事物在發展變化,這種聯系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這樣,學生就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遵循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規律。教學完《讀寫例話》后,教師再有機地組織好本單元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使學生真正懂得學習《讀寫例話》的作用,這就可指導學生分析二、三類課文,檢驗學生掌握理性認識的程度,把這種理性認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從而鞏固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教師利用學生從《跳水》和《讀寫例話》中所獲得的知識、能力,來指導學生分析本組訓練中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二類課文)一文,學生就知道發生聯系的事物是:漁夫、老太婆、金魚。以及他們又是如何聯系變化的。最后來進行《我和獅子》(三類課文)一文的教學,學生就能夠找到發生聯系的事物:我和獅子愛爾沙。由于我和愛爾沙相處感情日益加深,發展變化到送愛爾沙回歸大自然時,幾次與我難舍難分的地步。學習本單元使學生懂得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聯系變化的,事物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和間接的聯系,有簡單的聯系和復雜的聯系,這些事物聯系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只有認識這些聯系,才能掌握它們的規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這樣以《讀寫例話》為軸心,遵循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教學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可以發揮《讀寫例話》在單元訓練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查看全文

讀寫例話教學管理論文

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是將課文組成一個個有利于指導學生自學的訓練組。即“講讀課文、自讀課文、讀寫例話、基礎訓練”。“讀寫例話”(以下簡稱“例話”)便是一個訓練組的核心。這樣的訓練組從第7冊至第12冊共依次安排32個,它們或側重于讀或側重于寫,均一題一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如小學六年制第11冊第3組教材:講讀課文《黃河象》,自讀課文《落花生》都是“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典型范例,“例話”《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就從主次詳略的角度分析《黃河象》的寫法,《基礎訓練》便安排了重點詳寫、其它略寫的習作訓練。這樣以講讀課文為例,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通過實踐運用,從而形成學習語文的能力。因此,教學時不能顧此失彼,要立足一組教材,引導學生學好各類課文,把學到的知識方法統一到“例話”上來,形成整體優勢,弄懂“例話”所傳之道,掌握學語文的方法。

課文是明“例話”之道的感性支柱。講讀課文是感性認識的基礎,首先要重視朗讀訓練。因為學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必須通過讀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文章讀得越好,學生受到的感染就越深,理解得便越透。心理學認為,熟讀成誦就是對文章反復感知的結果,是能夠儲存到長期的記憶中去的,學生在進行語言交流和表達時,便能準確地再現和進行矯正。其次要采勸扶”的方法,傳授新知識,教給學生讀寫方法。教學要圍繞重點知識,對教學內容進行“量”的增減與“序”的提前和延后,使教學內容的組合與講授直接地反映重點知識。如《抓住重點,考慮周到》,安排的講讀課文《琥珀》講的是以一塊罕見的琥珀,推測出發生在一萬年前的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語文的方法,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和主要內容,使學生知道這課是寫“形成松脂球,變為化石,發現化石”。然后抓住琥珀的形成與發現的幾個要點,進一步引導學生弄懂這些要點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形成松脂球為例,它要有四個條件才能形成,即:①要在炎熱的夏天,有強烈的陽光;②要在松林里,因為別的樹沒有松脂;③要非常湊巧,蜘蛛撲向蒼蠅時,正好一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④松脂要不斷往下滴,才能裹住蒼蠅和蜘蛛。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作者都考慮到了。因此故事雖是作者推測的,但由于抓住了重點,考慮又很周到,所以讀后就覺得很真實。要達到這一目標,實際操作時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加強啟發誘導,科學組織“讀、問、思、說、談”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這些感性材料,從而打好學習“例話”的基矗自讀課文主要是要求學生運用新知識自己去讀懂課文,這不僅使學生剛獲得的感性認識得到了鞏固和提高,還有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學層次,科學地設計自學提綱。如第七冊“例話”《練習給課文分段》,自讀課文《種子》說的是老師向全班同學布置收集樹種,一個女孩交的樹種并不多,卻使老師激動不已的事。教學這課主要是要求學生運用剛學到的分段方法,自己練習分段。自學層次可設計為:初讀課文,整體自學,掃清文字障礙,初步感知主要內容;精讀課文,自學回歸,運用歸并法把課文分成三段。為減緩自學難度,可設計自學思考題:根據下面的意思,把課文分成三段。①望著交上來的樹種不多,“我”有點兒不高興。②小女孩交的樹種不多,卻是經過精心挑選的。③“我”深受感動,開始了教師生涯的第一次講話。如此,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經歷了一個由初步了解到再認識提高的過程,已具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這時教學“例話”,實現認識的升華便水到渠成了。

“例話”教學既要緊扣重點課文,還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問題,做到有的放矢,一課一得。如《留心周圍的事物》,是以《觀潮》為例來說明留心周圍事物的方法和重要性的,這是針對四年級學生面對身邊發生的眾多事物,不知道怎樣觀察,不知道如何去想而設置的。以“潮來之時”一段為例,作者從遠、近兩個角度,不僅寫了看、聽,還寫了想,如果讓學生去寫,很容易一句話描寫完畢:“潮來了,白浪滾滾,聲音很響。”可作者不僅僅抓住了這個看到的和聽到的,還用了三個比喻句:“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是作者所想,正因為有此想,文章內容才顯得豐富而生動。繼而以學生實際,片段練習“升旗”為例,指導學生實際作文中想得不多,想得不好,想得不深刻的誤區,出示兩句話:“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緩緩升起,同學們都昂首肅立向國旗行禮。”讓學生集體通過“想”豐富片段內容,并適當給以指導,使學生在實際練習中知道寫作文,不僅要多看、多聽,還要動腦子去想。

“例話”雖以一組文章為例,具有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效,但我們不能一葉蔽目,忽視“例話”的規律性和滲透性,要站在小學全套語文教材上,充分發揮教材整體的優勢,為學好語文知識早作鋪墊。如《分辨事物和聯想》,教材從一年級起就有許多這方面的例子,教者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安排合適的訓練,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知道“春風在唱歌”,“泉水在唱歌”指的是春風在吹,泉水在流淌發出的聲音;到三年級教學《金色的細雨》時,就可以讓學生明確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這樣一步步跟著教材不失時機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到學習此知識時,就容易得多了。

“例話”教學還需要化抽象為具體。如《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對這一概念就很難把握。教學時可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總結歸納出想象的幾種表達方式:即修辭、假想、聯想、幻想。如修辭:比喻的例子是“一棵棵榕樹就像一頂頂綠絨大殺;擬人的例子是“果園里麻雀在為他唱歌”;夸張的例子是“那口古井只占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假想是《黃河象》中的一段,聯想是《月光曲》中的片段,幻想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這樣化難為易,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體實在的內容,學生便容易掌握了。運用是“例話”的教學目的。由于知識不可能自動生成能力,只有經過綜合、類推和反復的語言實踐,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形成知識結構并揭示知識規律之后,要指導學生由理性再回到實踐中去。練習設計要根據教材的側重點,偏重讀的,則宜選擇有代表性的范文讓學生練;偏重寫的,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擬定寫作提綱,口頭作文等訓練。如《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便是側重于讀的,是學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即先把整篇課文讀一遍,對課文的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讀懂每個自然段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再把各段意連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訓練設計可選擇有特點的短文,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歸納主要內容。《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是側重寫的,講的是要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首先想好自己要寫什么;然后根據自己要寫的意思選擇好內容,再想想這些內容按怎樣的順序來寫,才能表達清楚。訓練可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印象最深的場面,寫一個片段。訓練還要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綜合,循序漸進,易于學生形成認知能力。由仿到創,行規矩而后巧,從合格到破格,這是形成創造力的基本規律。

“例話”教學也必須遵循它,設計層層推進的練習,才能獲得高效率。以“例話”《靜態與動態》教學為例,訓練設計可分別由確認靜態、動態文字題,到動、靜描寫結合題。如:先出示訓練題“春天來了,桃花兒一片紅,柳樹吐出了一片片細葉。燕子在空中快活地歌唱著,美麗的蝴蝶在百花叢中飛來飛去。這是一幅多么美的圖畫啊!”在學生分別指出哪些是靜態描寫,哪些是動態描寫后,讓學生體會出:春天的景色固然美麗,但如果沒有活動的燕子、蝴蝶,春天就會顯得單調,缺乏生氣。再出示看圖訓練,讓學生觀察后,說說如果用文字敘述畫面內容,重點是靜態還是動態,如紅軍爬雪山的情景和花園一角圖。接著出示音樂欣賞訓練,如笛子獨奏曲《牧民新歌》,讓學生細聽,說說眼前出現的是什么景物和場面,該場面是動態還是靜態。最后出示習作訓練。如此,學生在形式多樣、難度逐步增大的練習中便掌握了讀寫知識,初步形成了讀寫技能。

查看全文

語文整體觀念管理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段精辟的文字告訴我們:整個閱讀教學過程是分為兩大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內容;第二階段: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上述內容的。完成這個從形式到內容,再由內容到形式的過程就是走完閱讀的全過程,俗稱走完“來回趟”。可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是“有來無回”,忽視后半個閱讀過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突出讀寫訓練重點。事實上,從教學基本功的訓練來看,只重視了一般基本功的訓練,忽視了讀寫基本功訓練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依據教材編排特點來進行訓練組的訓練。因此,要突出讀寫基本功訓練,還得從認識訓練組教材的特點開始。作為讀寫例話這樣一種形式,它是訓練組教材中的一部分,更必須立足整體來考慮它的教學。下面以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二組為例,談談訓練組教學的大致過程,而讀寫例話的教學就可窺見一斑。

現行小學語文高年級的教材是按讀寫訓練組的形式編排的,每一個訓練組又是一個什么特點呢?從編寫來看,讀寫成對,相互對應;從訓練來看,有一個訓練體系,前一個重點訓練項目是后一個的基礎,后一個是前一個發展的結果;從組織形式上來看,它有導讀、預習、講讀課文、閱讀課文、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六部分,包含著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從地位作用上來看,它是重點讀寫基本功的訓練。既然教材是這樣編排的,當然應該按這樣的教材特點來教。我覺得,根據目前的教學現狀,對教材的處理方法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點:

第一,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定。過去,在教學設計時,目標的確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個閱讀過程,只能是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得到一些有關字、詞、句的訓練,而讀寫能力卻得不到提高。怎樣才能較好地確定教學目標呢?我認為,應該由一組教材的重點訓練項目來定向,這是因為一組教材中的導讀、預習、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都是受讀寫訓練重點所制約的。導讀,介紹該組重點訓練項目;預習,提示學生怎樣學好重點訓練項目;課例,是舉例、感知重點訓練項目;讀寫例話,理解重點訓練項目;基礎訓練,運用重點訓練項目發揮其功能。這個功能實際上都指向重點訓練項目,是一種整體功能。從這一點來考慮一組讀寫的重點訓練項目,理所當然的是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共有的教學目標,共有的訓練重點。

第二,要重視教學結構的設計。訓練組的結構不同于單篇教學的教學結構。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它發揮整體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落實重點訓練項目。(二)結構形式。以重點讀寫訓練項目作為核心和依據,貫穿于一組教材的全部內容。(三)整體訓練。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在一組教材的閱讀過程中不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出現。(四)整體效應。整個教學是一個學生由悟到懂到實踐的自學訓練過程,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悟”的階段。這是第一教學環節,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對所學的重點訓練項目有所領悟。其主要活動為:(1)由導讀引出教學目標;(2)由預習導出操作步驟;(3)由課例中的思考、練習找到默讀思考的“綱”;(4)以思考題為導向,自學閱讀課文,鞏固所學的知識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冊第二組的教學,就是先要知道本組學習的目標是學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方法的步驟,然后按照提綱邊讀邊想。經過反復揣摩,對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有個初步認識,最后按照課后提示,用學到的方法去學習閱讀課文。(二)“懂”的階段。這是第二大教學環節,也是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課例”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這一環節先是重溫課例有關內容,分析其特點,然后再歸納其共同特點,最后達到理解的境界。(三)實踐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是放手讓學生練習,這個練不是盲目地練,而是按讀寫訓練項目的要求定向練;這個練也不是少量地練,而是大量地練。通過練,將讀寫基本功的訓練化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環節的教學安排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結構是一個以讀寫重點訓練項目為主線,以學生為主、以練為主的訓練過程,是一個適應訓練組教學的一種訓練結構,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

第三,要重視時間的再分配。要把教學課時變為可用課時,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隨著教學組訓練的需要,教學課時要進行一個較大的調整。總的趨勢是,壓縮閱讀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的教學時間,增加第二階段的課時,即減少教師講的時間,增加學生練的時間,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實驗班里,教師根據其經驗強調講讀課從語言文字到理解內容的教時不超過一課時,強調要打通課時,統籌安排,并且對課時進行一個原則規定。如一課時教完的課文,上半堂為閱讀教學過程的第一階段,下半堂為第二階段;兩課時教完的課文,第一課時為第一階段,第二課時為第二階段;三課時教完的課文,第一課時教第一階段,第二、三課時教第二階段。這樣的安排,為讀寫訓練提供了大量的時間。如第七冊第二組的教學時數由11節壓縮為7節,這7節中,用之于第一階段的只有2節,用之于加強讀寫訓練的就有5節。時間寬裕了應該怎樣利用?我認為,只有按照訓練組的過程來練,才有可能使這些時間成為有效時間,達到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的目的。

為什么必須以訓練組為單位進行整組訓練呢?我們可用系統論的觀點來認識。系統論認為:結構是系統內部的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形式,是要素的組織形式,是從系統內部反映系統的整體性。而功能主要是系統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反映出的能力,是從系統外部反映系統的整體性。這個系統的外部環境,是否可以理解為教材結構外的教師和學生。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中間,教材起著中介和橋梁作用。功能總是一定結構的功能,如果改變系統的要素就會影響系統的功能,如果改變其結構也就會改變其功能。單篇單教之所以不好,就是任意改變了一組教材的要素,改變了一組教材的結構。單篇單教不利于打好基儲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必須加以改革,建立起一套與教材相適應的整組訓練體系。這樣,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才能深化,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發揮訓練組的整體效應。

查看全文

說明文寫作教學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段精辟的文字告訴我們:整個閱讀教學過程是分為兩大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內容;第二階段: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上述內容的。完成這個從形式到內容,再由內容到形式的過程就是走完閱讀的全過程,俗稱走完“來回趟”。可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是“有來無回”,忽視后半個閱讀過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突出讀寫訓練重點。事實上,從教學基本功的訓練來看,只重視了一般基本功的訓練,忽視了讀寫基本功訓練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依據教材編排特點來進行訓練組的訓練。因此,要突出讀寫基本功訓練,還得從認識訓練組教材的特點開始。作為讀寫例話這樣一種形式,它是訓練組教材中的一部分,更必須立足整體來考慮它的教學。下面以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二組為例,談談訓練組教學的大致過程,而讀寫例話的教學就可窺見一斑。

現行小學語文高年級的教材是按讀寫訓練組的形式編排的,每一個訓練組又是一個什么特點呢?從編寫來看,讀寫成對,相互對應;從訓練來看,有一個訓練體系,前一個重點訓練項目是后一個的基礎,后一個是前一個發展的結果;從組織形式上來看,它有導讀、預習、講讀課文、閱讀課文、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六部分,包含著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從地位作用上來看,它是重點讀寫基本功的訓練。既然教材是這樣編排的,當然應該按這樣的教材特點來教。我覺得,根據目前的教學現狀,對教材的處理方法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點:

第一,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定。過去,在教學設計時,目標的確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個閱讀過程,只能是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得到一些有關字、詞、句的訓練,而讀寫能力卻得不到提高。怎樣才能較好地確定教學目標呢?我認為,應該由一組教材的重點訓練項目來定向,這是因為一組教材中的導讀、預習、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都是受讀寫訓練重點所制約的。導讀,介紹該組重點訓練項目;預習,提示學生怎樣學好重點訓練項目;課例,是舉例、感知重點訓練項目;讀寫例話,理解重點訓練項目;基礎訓練,運用重點訓練項目發揮其功能。這個功能實際上都指向重點訓練項目,是一種整體功能。從這一點來考慮一組讀寫的重點訓練項目,理所當然的是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共有的教學目標,共有的訓練重點。

第二,要重視教學結構的設計。訓練組的結構不同于單篇教學的教學結構。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它發揮整體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落實重點訓練項目。(二)結構形式。以重點讀寫訓練項目作為核心和依據,貫穿于一組教材的全部內容。(三)整體訓練。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在一組教材的閱讀過程中不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出現。(四)整體效應。整個教學是一個學生由悟到懂到實踐的自學訓練過程,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悟”的階段。這是第一教學環節,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對所學的重點訓練項目有所領悟。其主要活動為:(1)由導讀引出教學目標;(2)由預習導出操作步驟;(3)由課例中的思考、練習找到默讀思考的“綱”;(4)以思考題為導向,自學閱讀課文,鞏固所學的知識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冊第二組的教學,就是先要知道本組學習的目標是學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方法的步驟,然后按照提綱邊讀邊想。經過反復揣摩,對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有個初步認識,最后按照課后提示,用學到的方法去學習閱讀課文。(二)“懂”的階段。這是第二大教學環節,也是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課例”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這一環節先是重溫課例有關內容,分析其特點,然后再歸納其共同特點,最后達到理解的境界。(三)實踐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是放手讓學生練習,這個練不是盲目地練,而是按讀寫訓練項目的要求定向練;這個練也不是少量地練,而是大量地練。通過練,將讀寫基本功的訓練化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環節的教學安排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結構是一個以讀寫重點訓練項目為主線,以學生為主、以練為主的訓練過程,是一個適應訓練組教學的一種訓練結構,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

第三,要重視時間的再分配。要把教學課時變為可用課時,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隨著教學組訓練的需要,教學課時要進行一個較大的調整。總的趨勢是,壓縮閱讀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的教學時間,增加第二階段的課時,即減少教師講的時間,增加學生練的時間,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實驗班里,教師根據其經驗強調講讀課從語言文字到理解內容的教時不超過一課時,強調要打通課時,統籌安排,并且對課時進行一個原則規定。如一課時教完的課文,上半堂為閱讀教學過程的第一階段,下半堂為第二階段;兩課時教完的課文,第一課時為第一階段,第二課時為第二階段;三課時教完的課文,第一課時教第一階段,第二、三課時教第二階段。這樣的安排,為讀寫訓練提供了大量的時間。如第七冊第二組的教學時數由11節壓縮為7節,這7節中,用之于第一階段的只有2節,用之于加強讀寫訓練的就有5節。時間寬裕了應該怎樣利用?我認為,只有按照訓練組的過程來練,才有可能使這些時間成為有效時間,達到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的目的。

為什么必須以訓練組為單位進行整組訓練呢?我們可用系統論的觀點來認識。系統論認為:結構是系統內部的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形式,是要素的組織形式,是從系統內部反映系統的整體性。而功能主要是系統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反映出的能力,是從系統外部反映系統的整體性。這個系統的外部環境,是否可以理解為教材結構外的教師和學生。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中間,教材起著中介和橋梁作用。功能總是一定結構的功能,如果改變系統的要素就會影響系統的功能,如果改變其結構也就會改變其功能。單篇單教之所以不好,就是任意改變了一組教材的要素,改變了一組教材的結構。單篇單教不利于打好基儲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必須加以改革,建立起一套與教材相適應的整組訓練體系。這樣,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才能深化,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發揮訓練組的整體效應。

查看全文

義務教育教材管理論文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供五年級第一學期使用。五年級第一學期是高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因此本冊教材既注意了與中年級教材的銜接,又開始體現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下面就本冊教材的編寫意圖作幾點說明。

一、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

(一)強調素質教育

本冊教材的編寫以《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為依據。通過本冊教材的教學,繼續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二)體現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統一

本冊教材思想內容豐富、充實、語言文字訓練扎實、有序。

查看全文

語文訓練組教學管理論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從中年級開始,以重點訓練項目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的,形成“訓練組”。一個“訓練組”就是一次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整體,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體現了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整體。這樣,一冊教材,一個年級的教材,一個年級段的教材,由一組組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訓練組”組成,從而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整體和縱橫交錯的訓練網絡,體現了語文基本功訓練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訓練組”的教學,主要是以重點訓練項目為主線,貫穿“訓練組”內各部分的內容,彼此密切聯系,形成一個“大”的教學過程,各部分內容又相對獨立地形成一個“斜的教學過程,“大”的教學過程制約“斜的教學過程,“斜的教學過程要服從于“大”的教學過程,以實現整組教學訓練的整體性。

1、堅持整體性,注意突出訓練重點每個“訓練組”以重點訓練項目為核心,形成了相對獨立又比較集中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并以“讀寫例話”的形式具體講述知識要點和能力形成的一般過程。教學時,要聯系本組課文反復體會,務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對“讀寫例話”中幾個要點的簡單記憶。切實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將其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訓練組”教學的全部內容。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發展和聽說讀寫訓練方面“成龍配套”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點,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使重點訓練項目滲透到各類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去。教師在點上導讀、導練,學生在面上自讀、自練,并將導讀過程中學到的技能,遷移運用于自讀中。這樣將“知識點”形成“知識鏈”和“知識塊”,實現教學上檔次,增效益的目標。

2、堅持綜合性,處理好重點訓練與一般訓練的關系就一個“訓練組”的教學來說,各部分教學內容在各自顯示其教學獨立性的基礎上,則更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因此我們在訓練過程中,既要堅持綜合性,又要處理好重點訓練與一般訓練的關系。“訓練組”的教學,無論以哪方面的訓練為重點,都不可能是孤立地進行的。要努力體現語文基本功訓練的綜合性,始終以“訓練組”為基礎,以課例為突破口,抓住訓練點,揭示其內在聯系。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突出訓練重點的同時,全面的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注意每課突出一項或讀或寫的能力訓練,同時兼顧一兩項或聽或說的能力訓練,力求“一課一練”,“一課一得”。例如:教學《少年閏土》一課,著重進行指導寫人的訓練,在精讀描寫少年閏土外貌一段的基礎上,領會作者怎樣抓住人物特點寫,然后寫一位老師或同學的外貌、形態、穿著的片斷,讓大家猜猜寫的是誰。這樣先讀后寫,先說后評,從讀學寫,以寫促讀,體現了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

3、堅持系統性,要加強縱橫聯系一個“訓練組”的各部分教學內容互為整體,又相互聯系。“訓練組”教材的組合在內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內在的聯系,教學時要注意給每個“訓練組”定位。即每個“訓練組”是在什么基礎上發展來的,又是向著什么方向發展的,使本“訓練組”成為整個訓練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從而使一冊書、一個年級或一個學段互為整體,從而實現不同階段教學內容的階段性和連貫性的統一。“訓練組”中的每篇課文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我們要抓住訓練重點,找出每部分內容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弄清知識的聯系點,加強縱向橫向聯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把“訓練組”這個“教學塊”中零星、分散的知識,連成一體,成為系統而全面的知識。

4、堅持完整性,注重體現訓練過程從一組教材的“導讀”開始到“基礎訓練”的作文結束,要作為“一個教學過程”來進行教學設計,以體現完整的訓練過程,具體地講為:

查看全文

語文重點訓練管理論文

第十冊第二單元由講讀課文《古詩二首》、《記金華的雙龍洞》,閱讀課文《蟋蟀的住宅》,獨立閱讀課文《縫紉鳥》,讀寫例話《理清文章的條理》和《基礎訓練2》組成。下面就本單元的教學談幾點看法,供老師們備課時參考。

一、明確重點訓練項目“理清文章的條理”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因此,本單元的教學要訓練學生在讀課文時,不僅能逐段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搞清敘述的順序,理清文章的條理,也就是了解作者的思路;同時要指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讀、寫實踐中去,使讀與寫緊密結合,相互促進。

二、樹立單元整體教學觀為了把重點項目的訓練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必須樹立單元整體教學觀。單元整體教學觀的教學思路分為“感性→理性→實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通過一、二、三類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理清文章條理的方法,獲取感性認識,并逐步訓練學生理清文章條理的能力。

第二階段,通過“讀寫例話”的教學,使學生把在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方法,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第三階段,通過《基礎訓練》的教學,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自覺指導自己的讀寫實踐。

查看全文

語文重點訓練管理論文

[內容]

第十冊第二單元由講讀課文《古詩二首》、《記金華的雙龍洞》,閱讀課文《蟋蟀的住宅》,獨立閱讀課文《縫紉鳥》,讀寫例話《理清文章的條理》和《基礎訓練2》組成。下面就本單元的教學談幾點看法,供老師們備課時參考。

一、明確重點訓練項目“理清文章的條理”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因此,本單元的教學要訓練學生在讀課文時,不僅能逐段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搞清敘述的順序,理清文章的條理,也就是了解作者的思路;同時要指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讀、寫實踐中去,使讀與寫緊密結合,相互促進。

二、樹立單元整體教學觀為了把重點項目的訓練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必須樹立單元整體教學觀。單元整體教學觀的教學思路分為“感性→理性→實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通過一、二、三類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理清文章條理的方法,獲取感性認識,并逐步訓練學生理清文章條理的能力。

第二階段,通過“讀寫例話”的教學,使學生把在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方法,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查看全文

語文訓練組教學管理論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從中年級開始,以重點訓練項目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的,形成“訓練組”。一個“訓練組”就是一次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整體,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體現了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整體。這樣,一冊教材,一個年級的教材,一個年級段的教材,由一組組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訓練組”組成,從而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整體和縱橫交錯的訓練網絡,體現了語文基本功訓練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訓練組”的教學,主要是以重點訓練項目為主線,貫穿“訓練組”內各部分的內容,彼此密切聯系,形成一個“大”的教學過程,各部分內容又相對獨立地形成一個“斜的教學過程,“大”的教學過程制約“斜的教學過程,“斜的教學過程要服從于“大”的教學過程,以實現整組教學訓練的整體性。

1、堅持整體性,注意突出訓練重點每個“訓練組”以重點訓練項目為核心,形成了相對獨立又比較集中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并以“讀寫例話”的形式具體講述知識要點和能力形成的一般過程。教學時,要聯系本組課文反復體會,務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對“讀寫例話”中幾個要點的簡單記憶。切實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將其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訓練組”教學的全部內容。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發展和聽說讀寫訓練方面“成龍配套”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點,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使重點訓練項目滲透到各類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去。教師在點上導讀、導練,學生在面上自讀、自練,并將導讀過程中學到的技能,遷移運用于自讀中。這樣將“知識點”形成“知識鏈”和“知識塊”,實現教學上檔次,增效益的目標。

2、堅持綜合性,處理好重點訓練與一般訓練的關系就一個“訓練組”的教學來說,各部分教學內容在各自顯示其教學獨立性的基礎上,則更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因此我們在訓練過程中,既要堅持綜合性,又要處理好重點訓練與一般訓練的關系。“訓練組”的教學,無論以哪方面的訓練為重點,都不可能是孤立地進行的。要努力體現語文基本功訓練的綜合性,始終以“訓練組”為基礎,以課例為突破口,抓住訓練點,揭示其內在聯系。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突出訓練重點的同時,全面的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注意每課突出一項或讀或寫的能力訓練,同時兼顧一兩項或聽或說的能力訓練,力求“一課一練”,“一課一得”。例如:教學《少年閏土》一課,著重進行指導寫人的訓練,在精讀描寫少年閏土外貌一段的基礎上,領會作者怎樣抓住人物特點寫,然后寫一位老師或同學的外貌、形態、穿著的片斷,讓大家猜猜寫的是誰。這樣先讀后寫,先說后評,從讀學寫,以寫促讀,體現了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

3、堅持系統性,要加強縱橫聯系一個“訓練組”的各部分教學內容互為整體,又相互聯系。“訓練組”教材的組合在內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內在的聯系,教學時要注意給每個“訓練組”定位。即每個“訓練組”是在什么基礎上發展來的,又是向著什么方向發展的,使本“訓練組”成為整個訓練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從而使一冊書、一個年級或一個學段互為整體,從而實現不同階段教學內容的階段性和連貫性的統一。“訓練組”中的每篇課文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我們要抓住訓練重點,找出每部分內容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弄清知識的聯系點,加強縱向橫向聯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把“訓練組”這個“教學塊”中零星、分散的知識,連成一體,成為系統而全面的知識。

4、堅持完整性,注重體現訓練過程從一組教材的“導讀”開始到“基礎訓練”的作文結束,要作為“一個教學過程”來進行教學設計,以體現完整的訓練過程,具體地講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