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17:35: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寫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寫作 能力
前言
閱讀寫作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寫作又是和學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連的一項心靈活動。但是實際情形卻是學生寫作經常千人一面,無情感、無思想、無個性,假話、套話連篇。閱讀與寫作是中學語文學習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材料,促進我們寫作水平的提高;而通過寫作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效地和別人進行溝通交流。可見,閱讀與寫作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需要先從大量的有針對性的閱讀抓起。
一、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寫作是學生進行表達的關鍵,培養學生具備一種良好的閱讀以及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寫作中,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則是閱讀的一種總結和升華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的規定,每個學生在初中階段,都要形成一種學習的能力,其對于課外自讀都不應少于300萬字,如果一個學生閱讀能力不足,就會導致其知識儲備較少,無法接受書面文化的熏陶,因此,就難以激發其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正所謂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閱讀量上去了,學生的寫作思路自然就廣了,寫作的能力也必然有所提升。可以說,長期的閱讀過程能夠提升和豐富學生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并且使其能夠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進而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二、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很多學生甚至對于閱讀和寫作的過程感到反感,因此,很難參與到課堂語文教學中來,就算是對學生進行了專項的訓練過程,也無法起到有效的作用,首先,在語文課堂中,往往閱讀教學次數較多,而寫作教學較少,這種比例的失調無法對學生閱讀和寫作同時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次,在現階段語文教學中,中學的語文教材是以典范的語言作品作為教材的主體,語言規范是語文教材的特殊性。課標中要求中學生背誦古詩詞文80篇,可是現代文背誦要求極少。無法對學生形成一種熏陶,難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再者,很多教育工作著對于學生寫作的文章,往往是進行大量的修改和批注的過程,學生的思想不能夠給予充分的重視,因而,極大的削減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三、提升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方法探究
(一)充分利用語文教材,達到讀寫遷移
語文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語文教學的優勢。教科書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內容,閱讀教學要“依標扣本”。但閱讀教學也不是“教課文”,是“用課文教”。既憑借課文的語言素材,文章作法,學讀學寫,培養能力。教材中文質兼美的名篇,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著恰當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通過借鑒、遷移,逐步將思想、情感、語言表達方式等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滲透進習作指導,教師可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從仿寫入手,實現表達方式的遷移。
(二)寫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從閱讀抓起
閱讀與寫作是中學語文學習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學習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閱讀與寫作二者相輔相成的,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寫作素材和寫作知識,促進我們的寫作水平的提高;而通過寫作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效地和別人進行溝通交流。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需要先從大量的有針對性的閱讀抓起。要想提高整體語文水平,需要大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三)加強閱讀寫作訓練,營造好閱讀氛圍,努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朗讀就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方式。所以,課堂上可以綜合采用朗讀、默讀、復述和背誦以及默寫等多種手段,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想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首先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認真鉆研教材,改變教法和落后的教學手段,改善師生關系;對學生要多鼓勵,賞識教育,通過啟發誘導激勵學生去閱讀而不是通過批評刺激諷刺挖苦而導致學生興趣度下降。只有在寬松的閱讀環境下,學生才能專注于閱讀的內容,深入的思考,從而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要提高學生的寫段能力,必須從讀懂一段話入手。
總之,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鍛煉。大量閱讀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寶庫的“內存”,并能在閱讀和學習中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和遷移知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曹冬琴,在閱讀中提高作文能力, 文教資料,2005年02期[C].
篇2
一、昕、讀、說、寫都是通過口語或書面語言進行的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構成語言的那套詞匯和語法是由社會集體意志決定的。任何一個人只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須用他所處社會的“約定俗成”的那套共同的語言文字來表達,才能為社會所接受。因此,要學會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認識,必須學會所生活的社會共同使用的那一套詞匯和語法。
要具有說和寫的表達能力首先要積累語言的材料――字、詞、句,還要掌握語言的規律――語法。而積累語言材料和掌握語言規律的根本途徑就是聽和讀。通過聽和讀,認識一定數量的文字符號。懂得這些符號所表達的意思。學習了人家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之后,才有可能去駕馭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是運用的前提,而運用又是學習的深化,二者互相促進,推移前進。
二、聽、讀、說、寫都是有一定的思想內容的
對學生來說,思想的發展和知識的獲得主要還是通過書本。聽和讀能夠使學生擴大知識面,陶冶性情,提高認識,而這些正是學生表達的基礎。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感情、認識之后,才可能有表達的要求,才談得上說和寫。因此,聽和讀是說和寫的前提,對思想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當人們要把自己頭腦里形成的思想表達出來時,則又是一個認識的加深和提高的過程。認識水平的提高,無疑又可以幫助加深聽、讀的理解,提高聽、讀的水平。
所以,從思想內容的角度來說。聽、讀是吸取和積累,它是說、寫的基礎;而說、寫又是思想認識的深化,能促使聽、讀水平的提高。
三、聽、讀與說、寫都有表達方法和技巧的問題
聽、讀是學習別人如何觀察、立意、修辭、構思、布局等,說、寫是自己練習如何觀察、立意、修辭、構思、布局等。聽、讀可以給說、寫提供表達方法的范例和表達技巧的楷模,使學生在表達時有所借鑒。而學生通過說和寫的實踐,既加深了對各種表達技巧的特點及其作用的認識,又能幫助學生對聽、讀的內容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從表達技巧的角度上說,聽、讀和說、寫也有互相促進的作用。
聽、讀與說、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是同樣的重要,而且是互相制約的。它們猶如語文教學的兩翼,只有兩翼緊密配合,才能正常地飛翔。
聽、讀和說、寫相輔相成在語文教學中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古人十分重視讀,不少人還對讀的地位、作用等,作過精辟的論述。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凡讀書……熟讀而精思,可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閃爍著睿智之光的論述,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聽和讀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啟發誘導他們掌握語言規律、思維規律和表達規律,隨時提示他們去思考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怎樣提取題材的,又是怎樣準確的遣詞。并通過各種句式表達思想感情的,以及怎樣循著既定的思路安排結構的,等等。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從聽和讀的實踐中,得到生動、具體的感受。而且上升到詞法、語法、邏輯、寫作規律來認識。又有這些規律,來指導自己的說、寫實踐。通過聽、讀吸取營養得到借鑒,再經過自己的說、寫實踐逐步提高表達能力。
(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表達的基本訓練時,可以用課文為范例讓學生模仿。
中學課本中人選的文章大部分是名家名篇,已經為學生提供了模仿的有利條件。如果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有意識地把表達訓練與閱讀范文結合起來,讓學生進行詞匯模仿、句式模仿、結構模仿、敘事模仿、議論模仿、說明模仿、描寫模仿、抒情模仿,使學生在寫作時有具體模仿的樣式,這顯然比教師空洞的指導要有效。學生學習作文有一個由機械模仿課文到靈活模仿,直到獨立靈活表達的過程。模仿是形成靈活表達能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范文幫助學生順利渡過模仿階段,到達靈活的表達階段。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寫作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一,豐富學生的讀物。例如,筆者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后,知道學生對這篇知識性童話故事意猶未盡,于是趁熱打鐵,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選》《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格林童話》等童話故事書籍,學生十分樂意,閱讀興趣很高。第二,引導學生閱讀適合學生年齡階段閱讀的課外書籍。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對充實學生的閱讀量意義重大。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年級段推薦不同的課外讀物,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才能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向他們推薦《十萬個為什么》《櫻桃小丸子》等書籍,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
書籍。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一,摘抄精美語句。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于文章精美語句的摘抄,不僅能夠積累寫作素材,還能進一步體會到精美語句的意蘊,錘煉語言思維能力。寫作文就像塑造一個人一樣,要“有血有肉有支架”。只有這樣這個人才能被你塑造得活靈活現。第二,從閱讀中感悟人生哲理。閱讀,除了對文章進行賞析以外,更重要的是從文章當中得到啟示,受到啟發。書籍總結了前人生活生產的智慧,記錄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文章的見解,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寫作中“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意可表”。
三、激發和鼓勵學生寫作熱情
小學生認為寫作難,因而寫作興趣不高,即使是勉強寫出作文,也是東拉西扯、強拉硬套拼湊而來,內容空洞缺乏生機。因此,激發和鼓勵學生的寫作熱情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必然。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筆者認為,以學生的個性作為切入點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不固定,好奇心強,不愿受到束縛。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個性,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以學生的喜聞樂見作為引導方向。筆者在教學中不拘泥于課堂,鼓勵學生走進圖書館,增加社會生活體驗,多閱讀報紙、收聽廣播等等,以充實學生的寫作內容。除此之外,筆者還開展“制作手抄報”活動,手抄報能鍛煉學生搜集、整理、編輯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的寫作注入“營養”,不自覺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作文教學技巧指導
有技巧的指導,才能高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何在教學中做到技巧指導?第一,加強小練筆的訓練。小練筆篇幅小、形式靈活,適用于景物描寫、心里描寫等。小練筆一般只有兩三百字,容易被學生接受,此外,形式靈活的小練筆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言簡意賅,感染力強。第二,培養學生模仿、創新能力。模仿并不是抄襲,也并不是困守于別人的思維和套路之中,而是吸取佳作的精華,比如,學習了《麋鹿》以后,我就指導學生模仿用“白描的手法”來描寫一種小動物。可以先引出要介紹的對象,激發閱讀的興趣,接下來依次介紹它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等。在借鑒了好文章的長處以外,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展現自己的風采,形成自己的風格。如此,才能化他人優點為我所用,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也即是閱讀與寫作教學,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學中,只有把握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不為閱讀而閱讀,不為寫作而寫作,將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4
2009年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現更名為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適時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通過幾年的辦學實踐,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師生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和探索,構建了一套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學士學位授予權。本文將立足于我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通過分析當前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困境,為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做出一些嘗試。
1 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辦五年來,一直執行創辦初期制定的專業教學計劃,即人才培養方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了若干問題。
1.1 教學計劃中的實踐教學比例不合理
“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教育要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到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中,理解和體會課堂內學到的東西意義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學計劃中合理體現實踐教學,這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目前,本專業已建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驗室,實際上只有一門電子政務實驗課在實驗室上課,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而言,在制訂和修訂教學計劃時,需要對一些核心專業課程適當增加實驗課時。比如管理信息系統、社區管理、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等。
1.2 集中實踐環節相互分割
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之間缺乏統一性和連貫性,相互割裂。本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學年論文、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四項。為了滿足學生實踐的需要,本專業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會、廣州市香江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廣東省佛岡縣招商局等實習基地。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時,基本上全安排在這四個實習基地。按照教學計劃,學年論文安排在第六學期,畢業論文安排在第七學期,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教育部規定先要寫學年論文,主要為以后寫畢業論文積累經驗。但是我們培養方案把學年論文時間僅安排一個學期,而且還是第六學期,第七學期就要開始寫畢業論文,這么短時間的訓練根本難以為畢業論文撰寫打下基礎。往往在臨近畢業的時候,學生還不知道畢業論文該怎么寫。所以必須重視學年論文的撰寫,凡經過學年論文的寫作訓練,到寫畢業論文時便駕輕就熟了。畢業實習時,由于時間安排在第八學期,很多畢業生不是要參加招聘會,就是要參加公務員考試,加上還要畢業論文答辯,往往不得不頻繁請假,根本就達不到實習的預期目的。最后,由于實習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實習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往往隨意指導敷衍學生實習,使得部分實習效果不理想,不能滿足實習的要求。
1.3 課外實踐重視不夠
關于教學過程中涉及的課外實踐活動等實踐,或多或少的表現得有些流于形式。因為沒有安排課時進行社會調查、調研、研究和參觀,也沒有相應的指導老師,多數實踐都表現得可有可無,難以保證效果。加上學生對實踐環節重要性認識不夠,重視理論學習而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導致部分學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參加各種考試而耽誤參加各種實踐,使得實踐不能落到實處。所有這些情況都使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面臨著許多困難。
1.4 實踐教學師資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的學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專業性不強。且大多是應屆畢業生直接走上講臺,幾乎沒有太多的關于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實踐知識和實踐經驗。專業教師較為年輕、職稱較低,自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目前,從事專業實驗課教學教師僅1人,實驗課指導老師不足,難以有效應對學生的疑問。
2 合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議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建立一個合理的、明確的和實踐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保證實踐的有效性,應重新區分各個實踐環節,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層次的實踐。
2.1 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1)實驗教學。首先,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為教學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使用多種方法來轉換和更新實驗室設備,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經管專業實驗室進行諸如辦公自動化操作及辦公軟件應用等課程實踐。其次實驗室配套軟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確保及時更新。如本專業的電子政務實驗室,使用南京奧派電子政務系統已經好幾年,其中個別實驗已經過時,好幾個實驗步驟還基本類似,學生做完其中一個實驗基本上已經沒有興趣再做下一個,配套軟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對于專業課程實踐,比如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可以和經管專業聯合建立一個模擬招聘場所,最大限度地優化學校的實驗資源。
(2)實習教學方面。首先,增加認知實習環節。本專業的實習教學體系包括四個層次:平時的社會實踐課、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其中專業實習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建議在第一、二學期增加認知實習來彌補專業實習的不足。時間為期一周。可以將公共事業管理大致分為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和保障、社區等諸多方面,通過參觀學習的方式來了解公共事業管理的實際運作情況。讓學生較快地了解公共事業的實際運作情況和政策的演變過程。還可以結合一定的專業課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性格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組,由不同的專業教師帶隊,對行政服務中心、人才服務局、文化局等進行為期一周的認知實習。通過這一認知過程,讓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切身體會公共事業管理的運行過程。
其次,適當調整實習時間。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同時都安排在第八學期,學生在此期間既要找工作又要準備論文答辯,不得不頻繁向實習單位請假,從而影響實習效果。建議將畢業實習提前到第七學期,這樣可以避開學生考研、找工作、準備論文答辯、考公務員等 時間段,以提高畢業實習效果。
再次,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結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點,盡量拓展和挖掘不同類型的實習基地,可以分別和民企、社區、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內豐富的管理資源,建立“校內公共管理實習基地”。把學生派遣到學院內各個行政管理部門,讓學生親自體驗和參與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門的日常運作過程和辦公要務。這樣管理資源和教學資源的相互轉換,既拓寬了實踐教學渠道,又節省了實踐教學成本,實現了雙贏。
最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教學管理細則》等規章文件,規范實習管理。為確保畢業實踐實習工作,成立實踐實習領導小組,由系主任擔任實習帶隊教師,輔導員、教研室主任和責任心強的教師組成實踐實習指導教師,確保實習教學質量。嚴格制定和執行實習及實踐計劃,確保社會實踐和實習的時間。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制定專業實習計劃、畢業實習計劃及社會實踐計劃。安排專業教師與實習單位負責人員組成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實習過程進行全程指導和監督。切實加強對學生畢業實習的過程控制與管理。采取實地巡視或不定期電話聯系等多種方式,隨時監控學生是否在指定單位(崗位)按規定要求進行畢業實習,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加以處理。對每位學生每月檢查次數不少于1次,并做好詳細記錄。學生在實習階段逐日填寫實習工作日程,每周書寫實習周記,實習結束后撰寫實習報告。
2.2 增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加強實踐教學的關鍵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實踐教師隊伍。首先,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造就一批教學經驗豐富、適應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師。其次,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專業教師到公共事業專業實習基地掛職鍛煉,參與管理實踐,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建設一支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和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再次,定期聘請實習單位的領導和職員來校講學,并擔任實踐教學的兼職指導教師,利用他們豐富經驗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第四,增加實驗室配備人員。可以利用學院實驗管理中心人員適當兼任實驗課指導老師,滿足實驗課教學。
總之,通過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自覺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趙宏斌,周偉.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274-276.
[2] 崔長勇.完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途徑[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63-165.
[3] 范梅芝.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0(22):63-65.
篇5
關鍵詞:多維度;翻譯能力;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4-0181-02
一、翻譯教學研究現狀
目前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置僅將翻譯簡單地界定為語言技能訓練,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不注重翻譯能力的培養。
中國內地的翻譯教學起步較晚,最早的MTI專業碩士設立于2007年1月,距今不足十年。筆者統計了翻譯教學論文(2000―2007年)在公開發表的翻譯論文總量中所占比重僅為3.7%,足以證明學界對此領域的忽視。在筆者統計的為數不多的翻譯教學論文里,比重最大的是教學方法研究,而現代科技與翻譯教學、翻譯測試評估等方面的研究極為有限;跨學科翻譯教學的研究更是少,僅占翻譯教學論文總量的2.8%,而且基本上集中在語言學與翻譯教學的結合上,這就足以說明諸多翻譯研究者囿于本學科的范疇,難以在其他領域尋找有效支撐點。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筆者總結出當前我國翻譯教學研究的突出問題。
1.教學論文選題集中于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討,但都是各執一詞,難以找到比較完善的范式來指導翻譯教學。
2.翻譯教學與語言學的交叉研究相對較少,雖有少量的研究者試圖從語言學、跨文化、傳播學等角度探究翻譯教學,可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以及數學、計算機科學等自然科學的相關研究很少,這表現出交叉學科研究者的缺失及學界對實證翻譯教學研究的忽略。
3.教育信息技術與翻譯教學的結合研究較少,制約這方面發展的瓶頸是懂翻譯又懂現代科學技術的人才太少,不利于二者的結合。
目前的翻譯教學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探究和教師自我教學經驗總結為主,研究結果缺乏實驗數據支撐,說服力欠缺,皆成為制約翻譯教學研究進步的瓶頸。
二、翻譯能力
國外關于翻譯能力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培養翻譯能力》(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書的問世。該書共收錄了17篇論文,根據論述的側重點分為三個部分:(1)翻譯能力界定;(2)翻譯能力培養;(3)翻譯能力評價。翻譯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點是對構成翻譯能力的各個“分力”的探討。幾位學者達成共識:翻譯能力包含對各種專業知識的掌握,專業知識至少包括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專業領域知識。在國內,關于翻譯能力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不少學者已就此開展了有益的探索。
對于非專業學生來說,翻譯能力培養不能停留在語言知識層面,教師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轉換、語言差異和具體的翻譯技能上,才可以確保學生擺脫第一語言概念系統的干擾。翻譯初學者與一般雙語學習者具有相似的雙語表征,在接觸翻譯的初級階段,兩種語言相互作用相互累加,較長時間內譯文都帶有翻譯腔,不管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慣性地套用第一語言的語義或概念表征。
2007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始進入全面推廣階段,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涉及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變化、教學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學機制和模式的創新。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存在著課程內容陳舊重復、課程結構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在持續改革進程中的各個學校都面臨同一個新問題:如何設置課程和建立切實可行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呢?教育部于2006年批準了31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希望借此舉措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縱深發展,由以前的單純偏重于讀寫教學,轉型為聽說讀寫譯五項能力的均衡發展。部分高校試驗了分級教學,把大學英語教學分為基礎階段和提高階段,基礎階段沿襲固有的讀寫和聽說課程模式,提高階段的教學各個高校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有院校偏重于學術英語,有院校偏重于專門用途英語,占主流的是依據教師學術專長與興趣開設各類選修課程。
為順應大學英語個性化、自主式學習的模式,現在大部分本科院校已針對四級后階段教學,探索合適的課程設置。鑒于學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趨勢,各高校在“語言技能類”、“文化知識拓展類”、“專業英語”等方面開出了不少課程,不過不少課程都處于摸索階段,缺乏系統的論述與研究,也難以成為一個體系。而翻譯作為大學英語基礎階段所忽視的一個專項能力,應該在四級后階段的教學中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翻譯能力培養理應成為翻譯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多維度視角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翻譯能力培養路徑
翻譯能力是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學生外語學習能力的必要標準。21世紀需要大量外語翻譯能力與專業知識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普及翻譯教學具有優化教育和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意義。近幾年,翻譯領域的專家呼吁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試行)》將原來選擇性使用的翻譯題改為必測題,說明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注,重視翻譯教學勢在必行。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塊或課程的確立,因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差異,沒有已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鑒,不可套用英語專業翻譯教學范式。一種新的教學范式的確立,首先必須借助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其體系應涵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等諸多問題。該范式可涵蓋兩方面:基礎階段的教學翻譯和提高階段的翻譯教學。在基礎階段,教師可借助精讀材料,設計專門的翻譯練習,其一可鞏固學生對重點詞匯句型的掌握,其二讓學生對翻譯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練習可以單句操練為主。現在新版的主流大英精讀教材都增加了翻譯單句和篇章練習,完全可以滿足此階段的教學需求。在提高階段,有條件的學校應開設專門的翻譯課,以筆譯為主口譯為輔,將學生對翻譯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以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為教學目標。
對于筆譯教學,應注重進一步錘煉學生的雙語能力,側重翻譯專業知識、策略能力的培養,在翻譯素材選擇上可以嘗試多選擇貼近其專業的材料。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出發,翻譯也是一個意義的再構建過程,對于主講教師來講,需先解決學生在理解英文原文上的障礙,再解決學生在表達階段出現的諸多受原文影響的翻譯腔問題,典型錯誤分析可讓學生認知到自己的問題。在翻譯材料的選擇上,應遵循克拉申的“i+1”的原則,不應過度拔高難度,貼近六級難度的語篇比較適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操練;同時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甄選與學生所學專業關聯度大的材料。
鑒于個體學生的認知風格具備較大差異性,學習動機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從心理學視角為課堂組織形式提供理論框架。翻譯初學者在翻譯過程中,需經歷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其主體性的發揮無不受其情感、動機、語言風格、信念等影響。教師應先培養學生的翻譯直覺,例如,處理特定模式的句子翻譯,通過反復練習讓學生晉升到經驗層面,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最后讓學生養成各種翻譯技能的潛意識習慣,針對不同的情境做出適應性調整。
鑒于計算機技術給翻譯過程帶來的巨大便利和翻譯行業對從業人員技術水平的要求,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開設目的是深化學生對語言作為基本交流工具的理解,并促使他們掌握與翻譯、實踐有關的各種技術,以適應社會進步和職業需求。計算機科學與翻譯學科結合的優勢在于評價測試系統的研發,可以更有效的界定學生的翻譯能力。有能力的研發者還可開發在線測試系統,設立各種級別的翻譯能力測試,與CATTI考級相銜接,搭建考試模擬、作品上傳、學習跟蹤、作業上交等各種模塊,以便學生能對自我翻譯能力有更為清晰的認識,提升學習動力。
四、結語
長久以來的讀寫優先教學模式導致了大學英語教學課程體系中的翻譯模塊的缺失,學生翻譯能力嚴重不足,譯文質量不高。在新一輪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應對翻譯模塊的教學予以更多的重視,翻譯能力的培養更需從多維度予以確認,凸顯翻譯技巧和解決翻譯問題的能力和雙語轉換與職業翻譯能力培養。不同學科研究之間的相互滲透日益普遍,消融彼此的學科壁壘,實現單學科本身的縱深發展,多維度視閾可以提供更廣闊的視野、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篇6
語文課標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致力于從聽、說、讀、寫這幾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中高年段教學中,對閱讀教學和習作都相當的重視。因此,當學生閱讀了大量由編者精心挑選的課文之后,并沒有對他們的習作能力起到多大的指導作用。雖然已有部分中、高年級語文教師發現了讀寫結合對閱讀、習作能力的促進,但文本中讀寫結合的訓練點并不都是顯性的,不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我校提出了“小學語文中高年段文本讀寫訓練點的研究”實驗,希望能夠結合語文教材,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設計出讀寫結合的訓練點。
二、課題的設計
(一)課題研究內容和目標
本課題主要是以魯教版小學三、四、五年級語文課文為文本,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著重研究如何在小學中高年段語文閱讀教學中設計讀寫結合的訓練點,確定研究目標如下:
1.解讀教材,尋找中高年段語文教材中讀寫結合訓練的切入點。
2.圍繞切入點,設計讀寫結合訓練的方法與過程。
3.指導學生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精心指導,歸納方法,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讀與寫能力。
(二)課題研究方法
1.實驗法。在三、四、五年級中分別抽取2個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的語文老師盡量多的挖掘到課文的讀寫訓練點,并在備課、上課中體現出來。
2.搜集資料法。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老師們搜集大量的有關課題的文字資料,包括書籍,網絡資料、教科研成果等等。
3.語文課例研討。課題實驗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要進行階段性的課例研討,這樣既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又為課題研究積累了一線資料。
4.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法。課題順利結題后,把研究的材料形成一本有特色、有實用的校本課程,并把總結到的經驗推廣到我校全體語文教師,把新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全校的語文教學中。
三、課題研究過程
(一)準備階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這一階段首先組織課題組成員閱讀了有關的理論書籍,如《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等,認識了此項研究的意義,通過作文比賽摸底的方式了解當前我校學生的閱讀習慣、以及寫作興趣狀況,并對實驗班學生進行了動員。
(二)具體實施階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1.根據課題的要求,3-5年級段成立相應的課題研究小組,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現將老師們讀寫結合訓練點的設計方法總結如下:
(1)填補課文空白
教材中,有的課文部分內容寫得較為簡略,其實是敘述描寫留有空白,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的這些空白點,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詮釋空白,實現對文本的充實,讓學生對人物品質體驗更加深刻。
(2)豐富故事情節
古詩、文言文語言精煉,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給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間。文言文教學中,我有選擇性地讓學生在熟讀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把一些文言文編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樣既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學生大都是非常喜歡的。
(3)續寫課文結尾
有許多課文的結尾處,雖意猶未盡卻戛然而止,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如《窮人》一文,第二天,桑娜和漁夫會怎樣跟孩子解釋?他們會怎樣對待西蒙那兩個孩子?兩個孤兒的命運將會怎樣?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會怎樣?老師要引導孩子圍繞著桑娜一家人的生活,這兩個孤兒的命運,合理展開想象,為文章續寫結尾,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現主人公美好的心靈。
2.針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教師進行了培訓。
采取了自學加培訓學習的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選擇對課題理解透徹、工作開展到位的老師和班級作為試點,組織教師進行教學觀摩、教法研討、學法指導,共同學習,推進課題工作的開展。
3.對精彩的練筆集中展示,在班級里進行交流。
全班同學閱讀、欣賞其他同學的練筆,并集中進行評論。通過交流互動,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點滴進步,也可以與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激勵孩子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總結階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改進和完善前階段的研究工作,進行成果匯編,撰寫課題結題報告,申請結題驗收,對課題研究進行反思與總結,并將研究初果推廣到全體三、四、五年級的語文教學中。
四、研究成果
1.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提高
本課題研究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變得樂于習作。“讀寫訓練點”的研究課題將讀與寫緊密地結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讀”,著眼于“寫”。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也就養成了。整體來說,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優秀學生作文集錦。
2.教師素質得到提升
通過研究,老師們不僅尋到了一些讀寫遷移訓練的最佳結合點和最佳方式,而且學校語文組科研能力正在提高,實驗教師的教研水平得到提升,形成了“讀寫訓練點”教學論文和案例集。
五、討論與思考
經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3-5年級段在寫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在研究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教研組反思和改進:
(一)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與學習能力在同一班級存在著客觀的差異,實行“文本讀寫訓練點”實驗時,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如何讓尖子學生“吃得飽”,讓學困生的“吃得好”,使全體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最佳的發展,這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我們的課題雖然經過了不少理論學習和研究探討活動,但是總覺得缺少專家、學者高層次的指導和點撥。今后,我們將加強理論學習,加大向專家、學者請教,虛心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學校請教,進一步探索與實踐,尋求閱讀教學中讀寫訓練的最佳點。
今后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潛在價值,賦予傳統的“讀寫訓練”新的力量,讓閱讀和寫作比翼齊飛。
參考文獻
[1]專著:朱作仁.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篇7
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使學生適應現代化社會學習、生活、工作、發展、創造的需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要重視自身的講、讀、寫等基本能力的訓練與養成。
一練能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工具,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是指點迷津的向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語言首先要規范,堅持講標準的普通話,這是教師必備的職業語言。課堂語言力求言之有實,言之有序。將每一個知識要點深入淺出,條理清楚,言簡意賅,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力求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饒有情趣,避免平鋪直敘、平淡無奇、枯燥乏味,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樂趣與享受,從而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二練會讀。語文教學也是一門朗讀藝術。朗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語文教師要重視培養鍛煉自身朗讀能力。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根據課文需要在課堂上進行有情感的朗讀,力求讀得字正腔圓,快慢適宜、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優美動聽。讓學生體會文字的旋律美,喚起豐富的想象,把語言文字轉化為似乎能見的鮮活的視覺影像,激感中真、善、美的因素,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
三練善寫。“硬筆頭”應該是語文教師的“專利”。作為一個初中語文教師,筆者不僅撰寫教學經驗總結、教學論文,還經常動手寫一點隨筆、雜感,或者詩歌、小說等,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闡釋生活和人生。凡是要求學生寫的文章體裁、文學樣式,自己都先寫下水作文(范文),從中體驗寫作的甘苦。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主題與情感,傳授學生謀篇布局的技巧,點評學生作文的優劣所在。
另外,板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練就一手好的粉筆字,力求筆順正確、字形方正、字體優美;版面布局精心設計,做到詳略得當、脈絡分明、要點明確。真正讓板書起到書寫示范的作用,起到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和開拓學生智力的作用。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走進了課堂。多媒體的操作與應用,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新的基本功,將教學內容制作成課件,融入上述基本功,借助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展現在課堂上,其教學效果將彰顯若然。(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云山鎮中學)
篇8
一、消除焦慮心理,樹立學習信心。由于外語難學的社會輿論至今很盛,初學者常被這樣的說法搞得過分緊張,憂心忡忡。有些學生剛開始,覺得新鮮,而隨著單詞量的增加,靠死記硬背往往記不住,信心便喪失大半。因此,必須幫助學生消除焦慮,樹立信心。要做到這一點,光憑說教是不夠的,還要具體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學得比較輕松和順利。有了成功感,焦慮自然消除,信心也會隨之樹立和增強。
根據新教材的體系編排特點,把初中英語入門教學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進行比較。首先從英語語音教學入手,采取相對集中,難點分散的音標教學方案,把部分音標教學安排在字母教學當中,讓學生根據音標讀出字母來,這樣克服了以往的初學者把"a[ei]",讀成漢語拼音的"a-啊"。同時注重進行字母和音標的比較,其余的音標安排在各課之中去分散教。這樣,利用三周左右的時間,不僅可以完成26個字母的教學任務,而且基本完成了48個音標的教學任務,為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引導,抓好預習。要學生學好英語,對學習方法進行正確的引導非常重要。同其它學科一樣,課前預習是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環節。初一學生的預習,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例如學單詞要求學生首先正確劃分音節,找出元音字母及組合在單詞中的發音,借助于錄音進行拼讀,這樣在課堂上就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去領讀單詞。對話和短文,則往往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 What’s(are)…?Who ishe(she)?Where is(are)…? How old…?What colour?Is he(she)…?這樣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對所學的知識理解會更深刻、更透徹,并且能夠邊聽課、邊消化、邊鞏固,較快地吸收知識營養。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超前預習(主要是指預習單詞)。
三、設置情景,注重操練。新編教材向學生提供了具有實際意義的、形式多樣的語言交際材料,尤其是貼近生活的情景對話。因此,教師應該多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對話。如教What’s this?What’s that?時,讓學生學著里德太太的模樣發問;再讓學生模仿小鳥波莉發問,學生聽到這些發問后,激起了濃厚的興趣,都爭著發言,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會用英語表達思想。為了使教學效果更理想,運用實物教學,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運用語言的各種情景。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用實物進行會話比起口頭操練更容易接受得多,活潑得多,更容易達到用語言交際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還須注意進行形式多樣的操練。操練的形式可以連鎖式、二人式、三人式或四人式等。在操練時,除了要用課文后現成的練習外,還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殊需要,靈活多變。如在學表示顏色的單詞時,讓學生根據自己身上穿的衣服、鞋子,自己的學習用品等顏色進行問答。
四、統籌安排,提高效果。初一入門階段使用新編英語教材強調的是聽、說為主,但往往學生聽、說能力提高了,卻在寫的方面出現了問題,在許多學生身上有會說不會寫的毛病。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能統籌兼顧,避免顧此失彼,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了避免上述現象的出現,在學生寫的方面要求上不能放松,堅持讓他們聽寫。這不僅鍛煉了聽的能力,而且也鍛煉了寫的能力,避免了讀寫不協調的不良現象。學生每天要聽寫,每天就得準備,督促他們養成自覺讀書的良好習慣。
此外,教師每講完一個單元,就要出該單元重點,讓學生提問,由教師集中解答,同時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單元測試,如:詞形變化,單詞、短語、短文的聽寫、填空,完成對話、看圖寫話、看圖回答問題等不同形式的檢查,教師認真批改,從檢查中發現薄弱點后再進行講解,加強訓練,保證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
篇9
一.繼續教育幫助語文教師奔向目標
對語文教師而言,繼續教育的核心是提升語文專業素養,促進語文專業成長,通過外在的教育,關鍵是要內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中去,自我研修,自我提升,自我發展,要遵循4個關鍵詞。
品德道行:語文歷來注重“文道結合”,教師首先要德行高尚才能教育好學生,所以繼續教育把修養師德作為首要目標。語文教師要把教師當作一份事業來經營,不斷修德修行,提升精神境界,無怨無悔“白加黑”“五加二”,真正關愛學生,讓學生接受優質教育,讓學生考好分,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
知識技能:在“大語文”的背景下,語文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能與豐厚的人文素養。不僅要夯實專業知識,還要了解其它學科知識,積累人文知識素養。博覽群書,閱讀切合語文教學、做學問的書;同時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學方法技能,如導入、點撥、提問,溝通、組織、管理等,做到知、能、行三者合一。同時不斷充電學習,自我思考和反復實踐。
心理信息:語文教師要懂點心理學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有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心理調適能力,不知不覺走近學生,打開學生心靈大門,做學生知識豐富和思想良好的引路人。在信息時代和網絡社會,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不僅要提高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網絡多媒體教學能力,而且要學會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提高從網上收集、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實現師生的互動雙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合作教研:語文教師要有團隊合作意識,積極參與國家、地方和本校培訓,自行研修,可以學習名師的成功經驗,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請進來。通過互相聽課、教學沙龍、網絡研討、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合作教學科研,開展課題研究,撰寫教學文章。而由普通教師、骨干教師、帶頭人向名師發展,促進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可持續發展,必須牢記這樣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學習。
二.繼續教育亟需解決的重點
《綱要》指出: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要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根本在于高效課堂,進行科學有效教學。繼續教育要轉變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真正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教師強化高效課堂理念,積極進行高效課堂教學,就要掌握高效課堂的教學范式,如15/20/10課堂教學模式、導學案教學模式,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等,通過分析案例、學習經驗、集體研討、網絡學習等形式,取長補短,優化內化,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靈活運用,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真正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三.繼續教育值得關注的問題
如果出現了以下的問題:形式大于內容;理論與實踐脫節;為評聘晉升,功利色彩太濃;任務主義,動力不足,興趣不夠。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和語文教師深思,加以改進。繼續教育有效進行,就要創新形式,重在實用,做到自覺和考核雙重增壓。如語文教師培訓,培訓的內容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有專家學者理念的啟迪,也要有一線名師的經驗介紹,更要有優秀教師的實踐示范,關注課堂教學這個中心點,如何提高教學力和學養,通過講座、觀摩、研討、自修和提升,提高語文教師的有效教學水平。決不能出現為完成學校指派任務,人到心不到,浪費教育資源的現象。再如提升學歷,要真正本著提高自己的宗旨學習;撰寫教育教學論文,要善于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并反思,以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為目標,杜絕東拼西湊抄襲造假成文。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格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3.2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能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熱愛學生,努力地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碩士論文積極的一面,學生就會從教師身上領悟到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而語文教師堅強開朗的性格、溫和幽默的語言、大方優雅的舉止、淵博脫俗的器識會告訴學生生活是怎樣的,人應該怎樣生活。
因此語文老師的整個人格都對學生產生影響,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定位和價值取向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質也決定著語文教學是師生間精神的接納和人格的對話。近年來,對語文教學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在走出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階級性”的誤區,在擺脫了七八十年代的“工具論”束縛后,終于走回了“人文性”本真。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張:教育不是為了社會功利的目的,而是為了受教育者本人,為了受教育者個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把他培養成自由、完善、和諧發展的個人。這種教育功能觀、價值觀認為語文教育應與人的發展相適應,并從人的發展推衍出語文教育的相對獨立價值。語文教育的社會、價值(即工具、外在功能價值)的實現必須通過語文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來實現。語文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活動,是提升個人價值的活動,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活動。
語文教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能力,還應使他們具有創造性、心理健康、道德完善,即健全的人格,使他們成為“文化人”,而非單純的“政治人”、“經濟人”、“有用的人”。語文教育的內容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藝術品質的培養。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社會、體察生活、感悟人生。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把語文當作人生來讀,把人生當作語文來讀。
傳統教學給了學生形形的知識,培育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人格對話以師生心靈世界的開放為特征,以互動為方式,從人格出發,沿著人格形成的道路,完成人格的塑造,師生雙方均從對話中獲得人格的升華。
語文教學中的“人格對話”,其內涵可理解為這樣三個方面:教學倫理上的平等關系、教學方式上的互動關系和“文本”化的課本觀。教學倫理上的平等關系。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性質的人際關系中。人際關系的性質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在關系中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學校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的性質自然也制約著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傳統的師生關系,由于受傳統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規定,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威依從關系。如果遵循這種教學倫理原則,對話教學是無法進行的,培養能動的、創造的、富有對話理性和健康人格的人的教學目標也會難以實現。因此,平等、民主是語文教學中人格對話的第一原則。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后知者的關系,并不存在尊卑關系。教師不應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不應對學生存在有偏見和歧視,否則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從情的角度講,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為對話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教學方式上的互動關系。
互動、合作是語文教學中“人格對話”的生態條件。在許多人的腦子里,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已過時落伍了,人們對這種傳統的傳授法早已產生疑慮,充分注意到了傳授法在較高效率地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犧牲了學生的智力、個性發展以及主體性的培育。于是就改“教師講學生聽”為“教師問學生答”,以為這就是互動,這就是對話。實際上,這種近乎機械的問答只是形式上的對話,根本沒有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真正的互動和合作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糾正,并產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相對于傳統教學,人格對話是師生交往的互動的、合作的教學,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洋溢著生命活力和人格魅力。“文本”化的課本觀。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本所確定的呈中學語文教學論文現方式都是“范文”,都是“作品”,既然是“范文”,那么我們就只有摹仿,既然是“作者的產品”,那么我們就得尊重作者所想表達的東西,并以其為標準——盡管我們是通過對作品本身、或從作者的自述、或者對作者思想發展軌跡甚至是從別人提供的相關軼事或權威評論而獲得意義。除此之外,其他理解都是錯誤的,或是不被允許的。對話式教學的課本觀要求實現從“范文”到“文本”的轉變,以文本的開放性、創造性、生成性去給對話創造更多的機會。在“對話”式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只是文本,其意義是多樣的,關鍵在于我們做出怎樣的詮釋,我們如何從自身的理解、如何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實現與文本的視界融合,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創造。
語文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借助文本實現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作文教學就是借助學生創作的文本),也就是教師和學生人格對話的過程,當我們的語文教學的思維定位在“人格對話”上時,我們語文教學的收益就可能不是干癟的“語修邏文”而是豐滿的健全人格。“人格對話”成為語文教學的普遍現實尚不敢說,但作為新的教學思維和教學理念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績效恐怕是無可爭議的。
參考文獻
[1]劉慶晶.對話教學初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1,(12):22.
[2]許惠英.人格教育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