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2:16: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弟子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弟子規的讀后感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里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板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后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這本《弟子規》,真是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后感想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范。那么,這些行為規范對于現代人會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帶著疑問、好奇的心去拜讀的這本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當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當立即答應,不能遲緩,執行父母命令時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時,我檢討了自己,發現我們不一樣了,玩電腦、打游戲……很忙,父母喊好幾聲我根本就不聽,邊打游戲還邊說:“你煩不煩,叫一聲好了,還連續叫五聲,真討厭!!!”大人過來拍我肩膀,我很惱火地說:“你好煩人哦,你看你看,我這一關沒過去,又被別人打死了,就是你。”
父母有時安排我到超市買東西,比如買醬油,我就明顯的有抵觸情緒,會很不耐煩地說:要買你自己買。”大人說:“如果沒電腦,咋辦?”我就頂嘴:“時代不同了,你們out了。”但如果聽說要到超市去,我就像飛奔的野馬一樣,騎著自己心愛的自行車撒歡兒而去。在路上就盤算著買這買那。到了超市兩眼放綠光,我推著購物車穿梭在人群間,心里還盤算著哪種東西最好吃。父母為我大包小包的買,還問我夠不夠,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從來沒為爸爸媽媽買過東西。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弟子規讀后有感
教育古以“明人倫為本”,借鑒《弟子規》理念與今天企業的道德管理,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應倡導“以德為先”的用人理念,在員工的聘用之初,就把好第一道關。要把《弟子規》倡議“孝梯”、“仁愛”作為道德品行考察的標準,并把“孝悌”、“誠信”、“合作”、“耐心”、“自律”、“盡責”、“謙遜”、“勤奮”等品行作為員工選用與晉升考核的關鍵要素,向員工明確地傳達這樣的價值導向。
其次,建立健全必要的職業道德規范,促進職工養成文明的語言和行為習慣,把道德教育培訓與業務培訓相結合,貫穿在企業運作的整個過程中,以道德培訓推進業務技能培訓,讓員工自覺自愿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以德為先”、“重德深教”的企業文化氛圍,使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員工的價值取向親密融合,從而打造出企業全面道德管理的有機模式,使企業步入健康良陛發展的通道。
最后,企業領導者要堅定信念,要在每一項工作中體現企業“以德為先”的價值觀。企業領導若能把“孝梯”等風氣帶到自己的企業,以自身為榜樣,企業的凝聚力必然增強,員工亦甘于奉獻。否則,上梁不正,下梁必歪。試想,當領導者在言必稱“道德仁義”的同時,身卻有“克扣員工工資”、“產品偷工減料”等行為之實,企業的道德體系又怎會不是水月鏡花。因此,要進行全面的道德管理,領導者本身就應是這種價值觀的化身。
弟子規個人學習體會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后,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里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更對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弟子規》對國學教育中德育的現實啟示
摘要:《弟子規》作為儒家啟蒙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它體現了傳統文化教育思想的精華,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的經典讀物。《弟子規》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德育思想,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代社會都具有卓越的影響力和無可取代的教育價值。本文以德育為視角,分析了國學教育中《弟子規》的當代價值,將其與新時代下的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探討了如何正確理解《弟子規》,并對其所蘊含的德育思想進行了現代化的詮釋。
關鍵詞:國學教育;弟子規;德育
一、《弟子規》研究綜述
1.《弟子規》基本思想
《弟子規》是清朝學者和教育家李毓秀先生所著,它以孝、悌、仁、愛為核心理念,以短小精悍、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內容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精髓。《弟子規》以教育孩子恭敬,仁義、謹慎、誠信,孝敬父母為全文主旨,概括了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并對于孩子在日常生活的道德情感教育提出了明確詳實的要求。
2.《弟子規》的本質與特點
中職校弟子規德育管理模式
一、《弟子規》在中職學校德育管理中的重大作用
1.對良好班風、校風的形成具有指導作用。《弟子規》是規范教育的尺子。符合黨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符合道德內容的綜合性特點。不同于那些虛假、空洞、華而不實的德育高調,它是實實在在語重心長的教誨,其中的道理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如:《弟子規》中“信”告訴我們“,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如果老師和學生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就可以形成誠實的校風。2.可以糾正學生不良的言行。《弟子規》就像生活中的一面鏡子,學生每一個細微處的不足和錯誤,都可以從中發現。如學生屢犯錯誤時,老師可用“德有傷,貽親羞,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教育他。學生在家教導他“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等等。總之,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從《弟子規》中找到相應的規范。3.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踐行《弟子規》并落實在生活當中,可以培養中職生敦厚善良的心性,讓他們懂得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道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不僅得到文化的熏陶、智能的鍛煉、人格的培養,還能伴隨經典逐步形成文明禮貌、高雅而富有教養的行為舉止與生活態度,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學校教育得到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弟子規》的“出則悌”、“謹而信”篇,列舉了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交友等禮儀。中職生在校能禮敬師長、團結相處,走上社會后定能很快適應企業管理,符合企業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更好地服務社會,學校的教育也就會受到社會的認可和贊揚。5.啟迪智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職生學校加強《弟子規》教育,有利于中職生對于自我根本的重新認識。對繼承傳統,啟迪智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深廣的重要意義。
二、《弟子規》在中職學校德育管理中的應用
1.教師率先力行。學習踐行《弟子規》教師要以身立教,言傳身教,起到榜樣激勵的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做到了,學生就會“聽其言,觀其行”,做到“不令而行”。中職學校必須采取各種形式的培訓,讓教師先深入理解《弟子規》的涵義。用經典文化正心、修身、養德,為以德立教提供可能,為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找到動力源。2.創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學校可充分利用板報、墻文化、廣播等讓每個角落都富有教育意義。早讀課人人讀書,校園里書聲瑯瑯。將《弟子規》納入學科教學,發揮學科的育人功能,將知識傳授與德育結合。通過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分享交流、文化文藝等方式進行宣傳學習,在全校營造學習《弟子規》的文化氛圍。3.家校合力共行《弟子規》。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家長的事、社會的事。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人生幸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弟子規》無疑是家校聯合教育的切入口和結合點。首先,學校可借助一系列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弟子規》來教導學生感恩父母。其次,可以制訂了一些評價式的表格,將每周的德行以加分的形式公布,評價有始有終,取得家長的關注和支持,讓學生慢慢糾正不良的品行習慣,在文明禮儀方面取得突破。同時通過家長會、電話、交談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弟子規》,讓學生家長也受到熏陶。這樣對家庭的和睦和社會風氣的凈化也大有益處。總之,《弟子規》中的德育內容、思想教育對當前中職學校德育管理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所以,中職學校乘上《弟子規》這“東風”,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能讓學校德育管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作者:辛艷工作單位:甘肅酒泉工貿中等專業學校
學習《弟子規》中孝道體會
星期天我們來到可園,由魏隊長帶領我們入園。這是第二次走進可園,不管大家是沖著免門票參觀可園,還是學習,魏隊長都希望大家有所收獲,最好學習為主游玩為輔這樣相輔相成就太好了。
園內集合好魏隊長給我們講解了一下映山紅國學組的發展,以后會走進學校、工廠、社區、博物館、圖書館推廣國學傳統文化,大家努力學習后幫助別人也成長自己。可園這地方前幾期不限人數,但帶朋友來的希望報上人數,咨詢一下組織者,還有穿志愿服,最好穿長褲(蟲子愛新人血,喜嘻)。
我們在園中走著,找到處湖邊休閑場合。魏隊長讓我們一起朗讀完《弟子規》,后給我們一同分解“入則孝”篇的大義。孝排在弟子規首位,從父母“呼、命、教、責”中學習了孝的第一步要培訓的是敬,這是一切人倫之道的基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沒有恭敬心,那養父母跟養狗、養馬有什么區別?;“冬則溫、出必告、事勿擅為,、物勿私藏、力為親好、柔諫親的過、親疾晝夜侍”里講了對父母身體的關心,杜絕自己生活中給父母帶來的擔心,永遠溫和對待父母錯,全力服侍病中父母。
最后大家討論了自己出門在家怎樣對父母的關愛?一個問候的電話一句溫暖祝福的話語。也反省了我們對父母的不奈煩,和父母吵架對罵,孔子說:“色難。”對待父母,難在永遠保持和顏悅色。
麥當勞聽到這里臉有點紅(大家都紅吧,不紅都是臉皮厚表演不到位,呵!),嗯,愧疚。父母有病,我們有過小時候父母所對待自己的痛愛、照顧嗎?感恩,父母!
《弟子規》我們以為是小孩子的讀物,“我們錯了”總結時大家都同感地說:“《弟子規》是全天下人的第一讀書經典范本!”
弟子規的禮儀教育及價值
摘要:“禮”在封建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政治需要,也是道德規范。《弟子規》將儒家傳統文化思想和精神的精髓都呈現出來,對家庭、個人、處世和學習的禮儀都進行了細致的區分,對當下的禮儀教育仍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弟子規》;禮儀教育;現代
中國是禮儀之邦,《弟子規》繼承了儒家禮儀教育的精華,對個人生活的禮儀進行了細致的規范,對當代青少年的文明禮儀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
一、《弟子規》內容的闡述
1.家庭禮儀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父母的呼喚,應該立即回應;父母的命令,應該立即執行;父母的教誨,必須恭敬聽從;父母的責備,必須虛心接受。雖然提倡孝順父母,但我們還是需要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盲目順從也不是明智的行為。父母的選擇有時候也會有錯誤,這就要求我們有方法地做出選擇,不能因為父母的過失就對父母不尊重,應小心勸導父母改過向善;勸導時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可以在父母高興的時候規勸。忽視父母的建議、對父母的話置之不理、對父母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這是非常不正確的選擇,即使你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沒有意義的。做到孝順最簡單的事情就是關心父母的身體,冬天要保證父母能夠在溫暖的環境生活,不要讓父母受到寒冷的侵蝕;夏天要讓父母感覺清爽,不受烈陽的照射,這是孝順首先要做到的。其次是出入門的時候應告知父母,減少父母的憂慮。出門告知、返家相見,這一條在當今的家庭中被嚴重忽略了,最近總有學生無故走失,而父母卻不知道孩子去了何處,許多人離家并未告知父母,等到出事的時候,父母都不知去何處尋找孩子,這使父母難過、擔憂,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也是當今兒童必須要學習的禮儀,這既是對父母的尊重,也是自身安全的保障。再次,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子女應該在身旁照顧,不應該有嫌棄之意。父母把孩子當作至寶,呵護備至,而作為子女也應該如此善待父母,讓父母感受到子女的關懷。做到“孝”是對于父母而言的,對其他的長輩和兄弟,就應當做到“悌”。古代家庭子女眾多,長幼有序,互幫互助,家庭和睦,父母歡喜,家庭和諧,就是做到了“孝”。對于長輩,在就餐、坐行走方面,應當是長者優先;不可直呼長者的姓名,遇到長者要主動打招呼,要低聲說話,不可大聲直言。現在的許多兒童見到長者不知道主動打招呼,甚至都不知道如何稱呼長輩。做到“孝悌”即要求兩點:一是態度上的恭敬,二是行動上的到位。
《弟子規》傳統禮儀教育的現代價值
摘要:《弟子規》作為蒙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儒家人際交往倫理思想,對其傳統禮儀教育思想對現代價值正反兩方面的分析思考,有助于促進我們保存傳統文化,完善禮儀教育,提升社會文明水平。
關鍵詞:《弟子規》;禮儀教育思想;現代價值;傳統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當下,由于受到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全球化的影響,重塑我國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迫在眉睫。清代蒙學教材《弟子規》中的禮儀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入門典范,近年來出現了各類學校熱推《弟子規》的現象。本文以“取之精華,去其糟粕”為原則,旨在通過古今對比思考,分析《弟子規》的傳統教育思想對現代禮儀教育的價值。
一、《弟子規》禮儀教育的基本內容
《弟子規》源于《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講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韻形式寫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
1.家庭禮儀教育。“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在闡述入則孝的56個句子中,主要是講對待父母應有的禮儀規范,主要談到有四個方面:(1)聽從父母的教導。“父母呼,應勿緩”句是講父母招呼子女、有事情吩咐子女做的時候,子女要言語和行動上不拖延。父母在教導子女的時候,子女要恭敬的聆聽,接受父母的責備與批評。(2)體貼照顧父母。“親所好,力為具”句是說子女要了解父母的愛好,體貼父母的想法,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修煉好自己的品行,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憂。(3)經常與父母溝通。“親有過,諫使更”句是講子女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在父母犯錯時,子女要耐心與之溝通交流,注重方式。(4)思念父母。“喪三年,常悲咽”是說父母去世后,子女應盡喪禮。而對于當今社會父母去世后子女在家守孝三年很難做到,但心中對父母的那份感情不能淡化,要經常感念父母的恩情。
“弟子規”養成教育中的問題與思考
摘要:古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弟子規》作為我園持久開展的一項活動已深入到每位教師的心中,它啟蒙了理想,點燃了智慧,為每一位孩子鋪設了一條通往經典國學的道路。
關鍵詞:“弟子規實驗班”;養成教育
“采擷東籬下,悠然不思返。”在特色課題引領下,我們開設了“弟子規實驗班”,旨在將經典國學落到實處、深入人心。從實踐中我們看到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弟子規的養成教育其優勢毋庸置疑,無需贅述。然而,隨著對其實踐和研究的深入發展,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對于所有開展弟子規教學活動的教師來說,只有重視這些問題,才能究其原因,“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問題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眾所周知,《弟子規》以三字一名,兩句一韻精編而成,對于青少年、成人來說內容通俗易懂,而在面對中班孩子時,理解其意思顯然有些難度。如:〈入則孝〉: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是這樣向他們解釋的:爸爸媽媽要我們學好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能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爸爸媽媽責怪我們,我們要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孩子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等到第二天,和孩子們重溫父母教,只有孤零零的幾個孩子能接上,再問其意思,能回答的孩子更是寥寥無幾。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在晨談活動時特意將書中的一幅圖片給孩子們看,而他們得到的信息是爸爸媽媽在教我們要聽好,我們做錯了事情,要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對。畢竟書中只有一張圖的內容,要讓孩子全部理解實屬不易,而當他們真正理解后深入到心中的又會有多少呢?想必需要打個問號。問題二:有意栽花花不開又到了一周一次的《弟子規》特色活動時間,我把弟子規書往投影儀上一放,看看今天我們學習什么內容呢?雖有個別孩子愿意回應,但是課堂氛圍差強人意,喜歡唱唱跳跳的小萬同學已近乎躺在椅子上;喜歡嘮嗑的波波和小潔已眉飛色舞,見此情景,稍作整頓,想想還是集體誦讀來得更有效吧。于是我說:“現在我念一句請你們跟著念一句吧!”“事雖小、勿擅為。”孩子們齊念:“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看似簡單的十二個字,教師越是刻意讓孩子們記住,他們越是不樂意接受,特別是在不了解意思的情況下,想要記住還真挺有難度,而時常掛在教師嘴巴的自主學習現在也“蕩然無存”,此時的狀態是“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如此栽花培育會等到開花結果的那一天嗎?從現狀來看,《弟子規》的價值、涵養均未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利用,《弟子規》的教學方式林林總總,精彩紛呈。在國學經典這片土地上,他們猶如一株株奇花異草,彌散著誘人的芬芳,煥發著燦爛的光彩。請隨吾漫步那幾壟花畦,采擷那片片馨香吧。
一、采擷經典內容,馨香滿懷
在選擇《弟子規》內容時,面面俱到明顯不合適,做到根據班上孩子的年齡、能力特點選取精華部分,以點概面、精心選材顯得尤為重要。如有關尊敬長輩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起居飲食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尊老愛幼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做人處事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生活習慣的“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行為習慣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等等。從“尊老愛幼”、“合理作息”、“衣冠工整”、“飲食適中”、“舉止大方”等各個方面進行引導,由于貼近生活,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又大大提高了《弟子規》的學習效率。
二、攜取多種形式,風光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