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全文閱讀范文

時間:2023-04-03 02:0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弟子規全文閱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弟子規全文閱讀

篇1

只強調無條件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只會變成溫順聽話的奴仆。下面是我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的主要理由:

第一,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弟子規》的語言形式屬文言文,兒童很難接受。

兒童心理學認為,幼兒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幼兒園大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幼兒對抽象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弟子規》的行文方式晦澀難解、枯燥抽象,其內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會的現實狀況,與現代兒童的生活相距甚遠,也不符合現代文明規范,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0處之多。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相悖?!兜茏右帯芬苍S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它打著儒家旗號,但是講的東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販賣的是自己的私貨而已。

第二,從中國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講,《弟子規》中多處內容體現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于幼兒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弟子規》的內容很容易禁錮兒童的思想、限制兒童的行動,很容易扼殺兒童活潑、自由、爛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不適合現代社會。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問題是,父母也有誤解孩子或言行失當的時候,難道孩子受到錯怪,也要順從地接受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前半句沒什么問題,但是后半句“號泣隨,撻無怨”就有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父母不聽,生氣了還可以隨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時,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應該逆來順受,這對孩子來說,是多么的不公平!不懂變通,也是陷親于不義?,F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為。

可見,《弟子規》中要培養的兒童完全沒有話語權,一切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提倡要孩子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權威。這與當下所倡導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

第三,從教育方法來講,死記硬背的方式不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方式。

兒童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還有限,抽象的語言并不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兒童是通過游戲、活動,通過動作、感知覺、形象來認識世界的。

幼小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內容應是自由的游戲、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樂的涂鴉,是品味兒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糧:童話、童詩、童謠,而不是讀什么大部頭的成人認為重要的“經史子集”!兒童有那么多適合他們天然的精神食糧,為什么非要盯著偽經典《弟子規》不放呢?

第四,從《弟子規》核心價值觀來看,它所宣揚的是成人本位、長者本位的價值觀,與現代教育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背道而馳。

《弟子規》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長者,凡事都以長者利益、需求為先,幼者的需要、愿望和利益永遠低于長者。不允許幼者辯解、質疑、拒絕,只有絕對服從和順從。

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意思是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強調無論什么時候都要遵循長幼秩序,難道幼小的孩子饑餓時,也只能強忍?這樣的要求對于小孩子來說,是否過于苛刻?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個也片面,父母喜歡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厭惡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愛憎為標準,難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了嗎?

有人問:學了《弟子規》,孩子可以變得尊敬長輩,變得和善、孝順,這不好嗎?

孩子、父母與教師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兒童也有自己的愿望、要求、興趣和需要,《弟子規》是以成人為中心和本位的價值觀,成人的要求如同圣旨一樣,兒童必須無條件服從,沒有協商的余地,這必然會導致兒童對成人盲目服從、不會思考質疑,墨守成規,不會創造規則,這會大大抑制兒童個性和活力的發展,會把兒童培養成渾身帶有奴性的小大人!

第五,用《弟子規》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啟蒙,培養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不可否認,《弟子規》中有少量基本沒有爭議、仍具有一定適用性的觀點,但這些道理或原則在其他書籍中也并不少見。所以從整體上說,《弟子規》閱讀價值令人懷疑。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沒有認真讀過《弟子規》,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經典著作,把它奉為圣賢之書,認為其中句句精華、字字珠璣,不加選擇地讓兒童囫圇吞棗地背誦,把大量毒藥和極少的營養物質一并吞食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再如“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這是叫孩子不要多說話,話說多了會招惹是非。謹小慎微的結果是喪失活力,在諸多方面一事無成。這已經和正統儒家思想南轅北轍了,別說成圣成賢,連做人都成問題了。這樣的主張只能培養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和博愛精神的公民呢?兒童讀《弟子規》讀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第六,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典,屬于典型的“超前教育”。

成人把《弟子規》等枯燥、艱澀、沉悶、不知所云的文字強塞給幼兒,是成人把成人世界認為重要的東西強加給幼兒,只會傷害兒童的閱讀和學習興趣、削弱兒童對事物的天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抑制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弟子規》中有太多摧殘童心、壓抑個性的“規矩”。豐子愷在《關于兒童教育》中寫道:“一般的父母、先生,總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為唯一的教育方針的,這便是大錯。我嘗見有一個先生對七八歲的小孩子講禮貌、起立、鞠躬、脫帽、緩步、低聲、恭敬、謙虛……這些都是從小摧殘他的童心?!?/p>

豐子愷認為,禮貌等等遠非惡事,然而“在人的廣泛偉大的生命上看來,是最末梢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時候教他,專心于這種末梢的小事,便是從小壓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這是何等的教育?”我們要愛惜童心、尊重童心、珍愛童年的生活,反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成人,反對過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規矩過多教給孩子。

篇2

“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2011年1月,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中小學下發的一紙禁令引發爭議,一時眾說紛紜。有關專家表示,當前轟轟烈烈的中小學生“讀經熱”有盲目跟風和利益驅動的弊端,應該加以規范和引導。同時,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斷章取義,營造“世外桃源”,而是要積極引導孩子形成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另據了解,湖北一些學校將《弟子規》中“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內容作出相應刪節處理。一時間,人們對此熱烈討論。

那么,傳統開蒙讀本的閱讀是否應該“與時俱進”呢?而對它們進行刪節是否真的科學合理呢? 透過《三字經》刪節之爭,我們需要思考: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是該嚴苛些,還是該寬容些?本期的“新聞回音壁”將對此話題進行一些相關探討。

《三字經》、《弟子規》腐蝕學生心靈?

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關于規范中小學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和專題教育活動內容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些中小學開展中小學生經典誦讀活動時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對誦讀活動的內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別不夠,致使一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流入學校,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造成了很壞的負面影響,引起社會和家長的強烈關注。為此,要求中小學要認真甄別和篩選優秀傳統文化,原則上應以地方課程《傳統文化》規定的學習篇章作為誦讀的主要內容,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

“我們的初衷針對學校的教學行為,目的是強化中小學的課程意識,不能隨意給學生推薦傳統讀物。”山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關延平解釋說,傳統文化作品中有精華,也有糟粕,不能隨便拿來就用,比如《弟子規》《三字經》中就有宣揚宿命論、順民思想等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悖的,必須加以揚棄,不能不加選擇地灌輸給中小學生。但一些學校和老師出于個人愛好,就引導學生背誦一些傳統讀物,這對學生成長不利。關延平也表示,教育部門的禁令只針對學校,家長讓孩子誦讀的行為屬于自愿行為。

記者采訪了解到,許多家長和學校在對低齡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經典教育時,都將《三字經》《弟子規》作為首選。山東省利津縣北宋中學語文教師崔金英說,現在幼兒園和低年級小學生幾乎人手一本《三字經》《弟子規》,自己8歲的女兒也曾大篇幅背誦,現在回過頭看的確有些盲目。“里面有強調言聽計從、一味順從等陳舊的東西,這與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是沖突的,不應該讓孩子全盤接受,家長和老師應該有所選擇和指導。”濟南明湖小學教師譚曉慶說,誦讀國學不應該盲目地進行,而要挑選經典的部分,讓孩子邊理解,邊背誦,這樣才能起到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保持純凈,還是斷章取義?

不過,山東省教育部門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非議。山東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涂可國說,《三字經》《弟子規》《神童詩》都是明清以來重要的啟蒙讀物,在道德勸誡、歷史文化知識普及、傳統語文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中小學生一開始不明白其內涵,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潤澤的作用。

“必須承認,這些文章中的確有強調繁文縟節、犧牲個性、男尊女卑等消極落后的內容,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合的意識形態,我們必須批判地繼承?!蓖靠蓢f,“但是,我還是主張全文背誦,這些作品是順暢、完整的整體,不應該斷章取義。為了讓學生正確地理解,需要老師進行講解和指導。把不好的東西告訴學生,這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判斷鑒別能力?!?/p>

“既然要篩選,就要明確哪些內容是糟粕?到底該刪除哪些內容?但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鄙綎|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說,閱讀傳統經典其實需要站在時代的立場進行抽象的理解,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只要掌握其精神取向就可以了?!耙嘈盼覀兊睦蠋煟嘈盼覀兊暮⒆樱麄儠浀渥髌纷鞒稣_的理解?!?/p>

濟南市民王志勇對教育部門此項禁令的效果表示質疑。他說,這類經典大多是家長教孩子讀,并且非常普遍。即便把學校的行為約束住了,卻無法影響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許多家長出于讓鍛煉孩子說話、認字的目的讓孩子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地理解和引導孩子,教育部門光約束學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中小學生“讀經熱”如何規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山東省教育部門的做法引起關注,也反映出當前中小學生“讀經熱”的確存在亂象。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唐漢衛說,中小學生誦讀古代傳統經典文本,首先要解決讀什么和怎么讀的問題,但現在這一問題沒有一個明確規范的說法,各地一窩蜂地搞,結果變了味,出版商為了漁利,出現了許多粗制濫造、內容混亂的讀物。一些學校大肆推銷各種版本的經典讀物,背后也有利益驅動,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山東省諸城市實驗中學校長李慶平說,當前低齡孩子中的“讀經熱”過于泛濫,其實家長和一些學校的功利性目的大于對思想精神內涵的考慮,家長的目的是讓孩子多認字、要聽話,而學校則是為了打造學校品牌,多賣書,忽略了對經典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和引導,這一現象應該引起重視,需要權威部門組織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和規范。

篇3

我校自接到區教育局專項行動通知以來,及時召開了會議,全文學習了文件內容,成立組織,制定方案,要求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及其重要意義。我校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及時成立組織、制定方案

根據上級掃黃打非工作精神,由校長組織召開全校教職工“掃黃打非·護苗2020·凈網2020”動員大會,部署全校工作推進計劃,號召全校教職工本著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責任意識,抓細節、重落實,切實做好專項行動工作。

二、認真做好宣傳、防范工作

利用學校宣傳欄宣傳“遠離黃毒,健康成長”、“科學、文明、健康、守法”等宣傳標語。嚴格執行省教育廳、市教育局關于教材和教輔資料的征訂、使用和管理的有關規定,嚴把教材和教輔資料的入口關,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未按規定渠道、規定目錄、規定要求,擅自組織學生征訂。如有違反,要嚴格問責,堅決把盜版教材、盜版教輔讀物掃除課堂,趕出校園。引導學生健康上網,讓學生遠離不健康的相關網絡內容,定期對學校的“班班通”進行殺毒。邀請當地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員來學校講座,宣傳遠離“黃毒”教育活動,增強學生抵制“黃毒”的能力。

三、營造校園文化、提升品位

開展多項活動,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品位。我校開展各類興趣小組活動和豐富多彩課余文化娛樂活動,如開展樹葉畫作品展示,遠離黃毒,健康成長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的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提升了學生品位。構建書香校園引領學生閱讀。學校圖書館,配備適合于師生的傳統經典文學書籍,引導師生讀好書,讀整本書。使師生可以隨時與經典同行,開闊了師生的視野,陶冶了師生情操。學校還把傳統文化納入校本課程,讓鄉情教育進入校園,如我們許多學校把頭陀的美麗傳說,風土人情,名人軼事、《弟子規》、《孝經》的經典名言放到宣傳欄,讓孩子們徜徉在經典文化里,把一種神圣的精神和思想傳遞給學生,起著育人和熏陶的教育作用,使學生的品味逐步提高,具有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

我校定期自查,限期整改,對發現的問題即查即改,對于學校一時無力解決的問題要及時上報。掃黃打非·凈網·護苗行動一直在路上,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文化氛圍。

篇4

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場所,它不僅傳承文化,而且也不斷地創造和積淀著新的文化。如何讓學校文化根深葉茂,如何滲透文化精髓植根特色學校,我們從古典文化、經典文化、民俗文化三方面創設學校文化環境。

一.古典文化,創設治校儒雅環境

校園文化,折射出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我校校園文化依托諸子百家文化精髓涵養師生靈魂,這些文化有著厚重的根基,蘊藏著睿智的教育藝術。如我們辦公樓5個樓層分別設有“仁愛、博習、敦行、抱樸、樹人”箴言,啟迪教師應該擁有的育人情懷,教學樓分別設有“厚德、志學、篤行、求索、至人”箴言,激勵學生成長要追求的境界。樓層中還有具象可讀的弟子規全文以及圍繞仁、義、禮、智、信、忠、孝、勇、溫、恥、讓、儉、恭、良等古典故事解讀。師生在古樸、典雅的文化長廊中熏陶、浸潤、涵養、提升,從仁愛中孕育出的滿腹經綸的學者型、奉獻型教師,從厚德中成長出富有儒雅氣息又具創新精神的德才兼備的學生。文化治校,達到了無痕治校的效果。

二.經典文化,創設治校情感環境

師生的儒雅、師生的浩然之氣,展現學校的精神風貌。神、氣,源于心田。神、氣,乃心之門戶。如何涵養師生浩然之氣,成為學校長遠規劃的藍圖。

師生遨游于書的海洋,置身于書的懷抱,享受于書的饋贈,能在經典中超越故我,在妙文中頓悟人生,在言行舉止中折射出師生的儒雅、浩然之氣。多年來我們學校周轉閱讀的書目包含40多種,首發的是益于教師身心健康的,其次是提升教師人文素養的,最后是提升教師學科素養的,如專業書刊類、教育理論類、教育敘事(案例)類,名師成長類等。

潛入書海固然能豐富教師文化的、文學的、人生的底蘊,開辟經典快餐閱讀(即每周一妙文),同樣能讓師生感受相見恨晚的遺憾。每周一妙文的特點是經典、精短、睿智、深刻,如旅途中的小播報,溫馨提醒師生行為要轉變,思想要轉彎,胸懷要磊落。它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能量,滲透師生心間。2年來我們為教師推薦妙文200多篇,為學生推薦妙文500多篇,為家長推薦妙文10多篇。其中,學生妙文分為勵志型、美文型、感恩型、孝敬型等。每當學生發展處于小憩時,我們隨學生的心律動,選擇能夠調試學生狀態的妙文激勵學生走出困惑,走出誤區,走出惰性,走出平庸,走向靈魂高貴之處。

經典的魅力,校長的人文關懷,轉變了教師的工作方式,實現了智慧教學、典范育人的境界;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鍛造了情感教學、責任育人的情懷;提升了教師的心智,分享了同研教學、以誠待人的情趣。學校工作憑借教師情感內驅力,做到了力求精彩。

唯有讀書,心靈才能凈化,師生心境才能達到一種高層次的境界。唯有讀書,學校文化才能富有情感富有品味富有生機,學校生命之樹才能常青。文化治校,達到了不治而治的效果。

三.民俗文化,創設治校生命環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具有長期性、社會性。學校教育需要在社會的熔爐鍛造,需要社會的紐帶維系,這樣,學校教育才會常教常新,學校才有生機孕育桃李,才有生命力孕育桃李滿天下。一味的課堂教學只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屏蔽學生的視野,禁錮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放手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區,尋找課堂不能給予的教育資源,學校才會永生。如,清明節我們組織學生參加文登天福山烈士祭掃活動,用實際行動緬懷先烈,傳承歷史文化。一個個花圈,堆放出的是一種肅穆的氛圍,積淀著一種沉重敬重先烈的情懷,似有一種強大的心聲穿越不朽的靈魂,指向肩負的歷史使命。這種教育效果與課堂上讀讀英烈故事,在網上祭掃簽名活動的教育影響有天壤之別。做有生命的教育,教育才會長遠,教育才能永恒。同樣的,二月二、端午節我們組織學生走進社區學習用面團做燕子,用糯米做粽子,邊做邊聆聽老人講授節日的來源;重陽節組織學生到空巢老人家送祝福,春節為孤寡老人清掃衛生,張貼對聯,假期組織學生到老年公寓、兒童福利院做志愿者活動,這些活動讓師生體驗課堂上體驗不到的生命的尊重、文化的敬重、生活的厚重、社會的負重,充分認識到時不待我,我心跳動,強國富國的使命。文化治校,達到了生命治校的效果。

篇5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主動參與、體現自我

李苦禪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可以浸潤人的心靈,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因此每學期初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查班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趨向,然后有的放矢,做好學生讀書的引路人,積極倡導以“親近書籍,與好書為友,與經典同行,汲知識之靈氣,取書本之精華?!钡睦砟?,倡導學生多讀課外書。有時,教師飽含深情的誦讀示范更能激活文本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去感召學生,而學生則用稚嫩的童聲把作者與讀者聯系起來。所以,我把“讀和畫”作為低年級親近國學的主要手段。

讀――即朗讀,語文課堂上先誦讀后反芻的誦讀法,使我校低年級的學生在記憶的黃金時期,把那些內容淺顯易懂、富有韻律美的經典“吞下去”,實現高效積累。比如,一些小古文、韻律詩、弟子規等,這些“吞下去”的經典,隨著兒童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會化成涓涓細流,不斷地滋潤他們的心田,從而開出智慧之花。

畫――課堂上低年級的語文老師引領孩子們讀詩看畫、吟詩賞畫、作詩配畫,使得我們的國學語文課堂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給古詩配畫,給宋詞插圖,用連環畫畫出名著中的故事;把詩歌按作者、內容、主題分類,辦成手抄小報……這也是學校學習國學的另一方式。每學期的讀書節活動中,孩子們都會用一周的課余時間來專心收集資料,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經典詩文。通過“畫”這種藝術形式,孩子們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表達了出來,并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藝術聯想。

唱――低年級的孩子用自己靈動的方式把國學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活動。每到上學時,校園廣播在悠揚、空靈的琴聲后,便開始播放配樂古詩文歌曲。悠揚的歌聲帶著孩子們穿越厚重的歷史,讓他們在歌聲中懂得“詩詞是祖先在向我訴說”。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精髓提煉、感悟自我

在低段以激發興趣為主的先導下,我們在孩子們進入中年級時就加大了對閱讀,特別是對經典理解誦讀的力度。把“吟和演”作為中年段走近國學的重要途徑。

吟――吟誦,能夠彰顯學生的讀書個性,感受自己心中的詩文美,受到獨特感染。不管哪種方式的讀,都需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以達到自然成誦。這樣有助于學生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驗情感,達到經典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对鰪V賢文》《笠翁對韻》《千字文》等,因班而異,異彩紛呈。在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用心靈在感受著古代圣賢的思想、智慧的結晶,并從中獲取自我道德成長和人格健全的養料。語文課后兩分鐘“每課一得”。由老師來用一句經典古詩文提煉全文思想。讓學生背會、寫會,在聽、默寫中寫寫,老師給一個附加分作為獎勵。教師借助著祖先流傳下來的金石之言,踐行著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操守。

演――每月第一周的班會課是學生最盼望的時刻。因為這一節課,學生會進行精彩的國學誦讀匯報演出。孩子們往往會非常有創意地把國學的精髓部分用各種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經典如音樂般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營造了更濃厚的誦讀氛圍。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厚積薄發、超越自我

閱讀古詩文,需要探求本義,發現詩的根源。中國的經典之所以“經”,因為它經過了時空的洗禮,歷史的積淀。中國的經典之所以“經”,因為它的“每一個字都是無底的深淵”,我們要指導學生去多元解讀,虔誠地親近、深入文本,既要注重字眼,又要兼顧文本思想。尤其是詩句背后隱藏的情感和意蘊,更需要一個“悟”字。高年級的學生閱讀古詩文,需要探求本義,發現其根源。把“悟和寫”作為高年段融進國學的重要方式。

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蹦呐聦W生一時或許并不能大悟,隨著他們閱讀積累的豐富,會逐步感受其中的內涵。指導學生針對一些關鍵的字眼,特殊的詩句進行閱讀與思考,各抒己見,在悟的過程中,各自觀點的相互碰撞,激活思維想象空間,開闊閱讀視野,增強閱讀興趣,把一些抽象的詩句轉化為鮮活的畫面、感人的旋律、動人的場景,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空間,全身心投入其中,悟,自然流瀉而出。

寫――高年級我利用語文綜合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動手制作能夠呈現在學習中所獲得的關于國學知識的各種小報、墻報、詩集等,以幫助學生鞏固、加深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及理解。讓國學在語文課上變得生動、靈活起來,更好地激發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我認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就要大張旗鼓、理直氣壯地引導學生學習傳統的經史子集,學習民族的詩詞歌賦及其他經典作品,使語文教學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為此,我們必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竭盡全力,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為己任,為國學教育開辟出一條通暢之路。也許,將經典誦讀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如登山,只有竭盡全力,才能有攀登高峰而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喜悅。

篇6

中沙中心學?!皶阈@”創建工作簡述

中沙中心學校創辦于1952年,地處清太子太傅雷鋐的故里,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幾年,學校根據寧化縣教育局提出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外閱讀活動指導與實施要求,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讓學校充滿生命活力”的辦學理念,扎實開展“創建書香校園,促進內涵發展”工作,擴大師生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積極營造“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大閱讀氛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優化閱讀環境

2014年,福建日報社和擔當者行動團隊共同發起的“書香飄進農村校,班班有個圖書角”二期項目走進我校,捐建了18個班級圖書角,為每個班配備1個專用書架及70本圖書,共精選優質圖書1260冊。為大閱讀活動奠定了基礎。

全天候開放的陽光書吧、班級書吧,讓學生課余時間可隨時閱讀。到處都是書,隨手拈來,讀書像呼吸一樣自然。學生自主管理書吧,

培養誠信少年。書吧由學生自己輪流“經營”,早自習前把書搬到書架上,晚自習前把書放回圖書室,大家自覺維護好書吧的紀律、衛生和閱讀秩序。

綜合樓50米走廊改造成書香校園長廊,各式各樣的書架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書籍,墻面4塊展板內容是“讀書心得、好書推薦、考級書目、閱讀點贊”。

校園文化布置處處彰顯“書香”味:分布在樓道、德育墻、宣傳欄的“紅色、客家、心健、茶之韻等主題文化充溢著“書香”。精心設計“校園書畫專欄”,記錄學生書法與繪畫的成就,為校園增添書香氣息。

搭建閱讀平臺

1.圖書室:生均40冊圖書,存書2.6萬冊。每學期借閱圖書師生2萬余冊。實現網絡一體化的圖書管理,為學生提供基于互聯網絡的圖書室數據查詢、新書推薦、圖書預覽、圖書預借、圖書續借服務,讓計算機管理軟件代替傳統的手工操作,促進了圖書管理的系統化、自動化、規范化。

2.電子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共安裝50臺平板電腦,連接學校wifi,通過互聯網進入到各種資源庫,電子閱覽室面向全體師生,方便師生查找資料,上網閱讀。為師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從而大大擴展圖書館的服務功能范圍。

3.夢想教室:“夢想中心”是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在我校捐建一所標準化多媒體教室,包括配置圖書、電腦,利用互聯網、大屏幕、自由組合式閱讀桌等硬件,推動學校老師開展素質教育的“夢想課程”。

4.繪本教室:從圖畫入門簡潔明了,通過聽、說、讀、寫、畫、演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快樂。

5.電子云盤:在學校公用云盤中,開辟優質電子圖書文件夾,管理員負責對電子圖書資源進行存儲、篩選、管理、共享等。定期更新優質電子圖書資源,把最新最好的電子圖書資源及時上傳至圖書文件夾中,村校教學點就可以打開云盤,一睹為快。通過這種簡單、快捷的操作,解決了村教學點圖書資源缺乏的問題,進一步加快大閱讀網絡建設進程。

6.朗讀臺:在操場主席臺專設固定朗讀演講臺,在課間操時間安排學生到朗讀臺講故事、讀經典、享心得;紅領巾廣播站在中午傍晚時間開設朗讀專欄,定期播放朗讀節目。

開展系列活動

1.好書交換。把自己和家中收藏的書籍拿到學校,充實班級圖書角。班級之間采用好書交換,實現圖書資源共享,形成了良好的讀書氛圍。

2.自主讀書。打鐵還得自身硬。為提高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指導性,學校鼓勵師生一起閱讀,交流閱讀心得,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立足各自實際,老師們的教案中都備有“學期閱讀書目”、“閱讀心得”、“讀書有感”等內容。學校定期開展教師及師生讀書交流活動。提倡個性閱讀,初步教給學生讀書做記號,讀書做筆記的簡單讀書方法。師生積極撰寫讀書筆記,讓讀書筆記成為師生精神家園。

3.晨誦夕讀。保證學生每天至少有三十分鐘的閱讀時間。晨誦,1-2年級,全文誦讀《弟子規》;3-4年級全文誦讀《論語》;5-6年級選誦《大學》、《中庸》、《老子》等經典章句。通過誦讀經典名著,使學生從書籍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從書籍中尋找到生活的榜樣,也讓中華傳統文化得到發揚光大。

4.親子共讀。每周三晚上我校電子閱覽室全面開放1小時,讓學生和家長使用。家長跟孩子們可以一起上網查資料,解決難題,把電腦上的好書下載到手機上看(推薦教育孩子的書籍,考級書等)。

5.閱讀考級。借助“悅訊”這個網絡平臺,開展學生閱讀考級活動,結合實際情況,網絡閱讀考級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集中在計算機教室考試,從實踐情況來看,學生讀了8本書左右開始上機考試,考試時間一般安排在月底,每學期一個班級只需集中組織4次左右考試。通過同年級平行班數據比較,就能看出班級閱讀活動開展情況的真實水平。第二種是開放考試權限,讓學生自己在家中考試。限定開放考試時間,規定學生每周星期天晚上七點,開放一個小時考級。其次,要保證閱讀時間,不要讓學生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而盲目考試,或者沒有充分閱讀就開始考試。

6.主題活動:①班級層面:“爭創最愛閱讀班級”主題班會活動,“我閱讀、我快樂、我成長”講故事比賽,經典名言書簽設計比賽,精神代代傳朗誦會,“讀國學經典,做博學少年”演講比賽,“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在閱讀中快樂成長”讀書小報制作比賽,“我與好書”征文比賽。②學校層面:“寫讀(觀)后感”系列征文活動;“好書伴我成長”演講比賽;“古詩詞美文誦讀”比賽;優秀讀書筆記評比;手抄報評比活動;把讀、寫、說、演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體驗閱讀的快樂與成功。

7.閱讀之星:制定大閱讀考評細則,提高閱讀的實效性,形成序列化活動推進策略。每個月進行學生閱讀考級,評出每月“閱讀之星”。

閱讀成效明顯

——閱讀考級,體驗閱讀樂趣

2014年2月,在縣教育局“校園大閱讀”工作統一部署下,我校正式步入“校園大閱讀”行列,閱讀考級成為了學生參與大閱讀最感興趣的活動。我們以組織學生參加“悅訊閱讀在線測評”為抓手,激勵他們廣獵課外閱讀,在書海的漫游中激發閱讀興趣,形成閱讀習慣,達到課標提出閱讀量的要求。

主要做法

做好班級動員,營造讀書氛圍,上好課外閱讀三種課型(讀前推薦、讀中指導、讀后交流)課,家校配合保證孩子每天閱讀半小時的落實,合理安排考級時間,適時組織測評,及時表揚、鼓勵,形成比學趕幫熱潮。

考級方式

第一種是在班級讀書充分后,由語文老師帶隊,電腦教師協助,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到電腦室考試。第二種是開放考試權限,讓學生隨時隨地能考。

——閱讀考級,提升核心素養

初顯成效

自全縣實施閱讀“在線測評”以來,我校學生共通過測評書目數已達到32166本,人均通過測評書目已達到57.44本,大大超過全縣平均水平(全縣人均過關38本),過關數量最多的班級共通過2749本,生均62本。學校、教師、家長普遍反映這套測評系統以其測評題目的簡單、根本(學生只要讀書就能通過),通過測評數量的及時顯現性、縱橫可比性,闖關升級游戲化設計的有趣性(題目簡單根本、及時顯現性、縱橫可比性、游戲化設計),深受學生的喜歡,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熱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了學生核心素養。

中沙中心學校近幾年學生閱讀考級數據

篇7

朱永新教授指出:正如孩子學習語言、音樂、繪畫都有不同的最佳時間窗口,人閱讀的關鍵期在14歲之前。目前,學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視培養兒童的早期閱讀興趣,各種課外閱讀指導課、讀書交流會等活動豐富了兒童的閱讀生活,有效地激發了兒童的閱讀興趣。但是,讓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再豐富的活動、再熱烈的交流、再頻繁的互動,其實最終的閱讀都將定格為自能、靜心、獨立閱讀。興趣固然重要,而能力也不可忽視。四五歲的兒童進入閱讀敏感期,開始“癡迷”各種帶文字或圖片的東西,包括各類圖書、報紙、廣告牌、宣傳畫,甚至合同書。閱讀時,他們不再單純停留在圖畫書多彩而有趣的圖畫上,對圖畫上的文字也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當兒童興致勃勃地開始閱讀后,如果被大量的漢字“攔路虎”阻擋,他們的興趣勢必瞬間減退。因此,識字量決定了兒童早期自能閱讀的進程,縮短識字時間、提高識字效率是開啟兒童自能閱讀樂章的優美前奏和必要協奏。

按照現行教材,兒童普遍要到二年級結束時才能識得1600字,“先識”的時間過長,“多識”的量仍然偏少。這樣,兒童在早期閱讀中,只能閱讀字數少、表達簡單的短文。識字量制約了自能閱讀的內容,拖了語言發展的后腿,影響了兒童思維的健康發展。如果不能在兒童語言和思維發展的最佳時期,在大量識字的基礎上開展與思維和語言同水平的閱讀活動,只能讓兒童的發展“原地打轉”。如何才能改變這種低效的狀況呢?筆者在多年的小學教學中,嘗試創建“音頻識字法”來突破這一難關,將聽讀與識字結合起來,縮短識字時間,為兒童的自能閱讀保駕護航。

開創信息化時代的識字新途徑

所謂“音頻識字法”,就是借助電子播放器,反復播放兒童喜聞樂見的音頻材料,在充分記憶的基礎上,通過兒童指讀材料,形成音形義一一對應的認識,從而輕松識記生字的一種識字方法。它是對傳統“聽讀識字法”的改進與創新。

從1984年開始,天津教育科學院谷錦屏老師率先研究“聽讀識字法”。此后,類似的識字法研究者眾多,每一種識字方法都各有優勢。在教育改革日新月異的今天,“音頻識字法”賦予了“聽讀識字法”以新的內涵和形式。用音頻播放器播放優質電子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各種網絡音頻資源的教育功能;可以讓兒童接觸最規范的語音內容,獲得美的享受,為日后的朗讀、表達打下基礎;還可以解決一些家長因為忙碌而沒有時間為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讀材料的現實問題。音頻識字的這些優勢超越了普通聽讀法,突破了識字的時空限制,達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效果。

架設符合科學規律的識字流水線

20世紀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特瑞赤拉在說明人類的記憶與感官之間的關系時指出:人們一般可以記住自己閱讀到的10%,自己聽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聽到的50%。他的結論說明了從記憶角度考慮,在學習過程中同時使用聽覺和視覺,能明顯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記憶效果。

音頻識字的操作路徑是“聽—記—讀—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的學習經歷了一個以聽覺支持的“整體輸入”、“無意識記”為起點,以目視指讀的自發模仿為橋梁,最后通過音形義的一一對應實現意義建構為終點的過程。讓學生同時使用視覺和聽覺來學習,符合兒童的記憶規律和認知特點,其簡單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條高效流水線,悄悄地改變著兒童的認知結構。

1.音頻資源是“整體輸入”取之不盡的素材源泉

兒童喜歡聽故事、兒歌,且有“百聽不厭”的特點。當兒童總能從一個內容中獲取新的發現時,他們就會樂此不疲地反復聆聽同樣的內容。依據兒童的這一特點開展“音頻識字法”,可謂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1)精心選擇音頻材料

通過網絡搜集和選擇音頻材料是識字的第一步。要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從多如繁星的網絡音頻資源中進行遴選,并循序漸進地傳遞給他們。如果兒童年齡小,可以選擇短小精悍的兒童詩歌;如果年齡較大,則可以選擇詩歌、國學、童話等篇目。

在選擇的時候要注意,所選材料一定要能找到相匹配的文本和音頻材料。有的是在購買文本材料時配套贈送光盤;有的在書籍上會注明音頻下載網址或微信公眾號,如《聰明豆》系列童話故事等圖書;有的是內容比較固定的篇目,如《三字經》、《百家姓》,可以從互聯網上查詢到相關音頻下載。另外,所選的音頻材料一定要是正規錄制的,語音準確、表述規范、形式優美,真正能發揮示范作用。教師或家長要做搜集材料的有心人,在學校里,可以通過教研組合作搜集、集體共享的方式來形成音頻識字資源庫。

(2)持之以恒實現“輸入”

“整體輸入”的關鍵在于堅持和專一。堅持指的是每天堅持、時間固定。依據兒童喜好和習慣定好時間,可以是在早晨他們賴床的時間,也可以在晚上入睡前。一旦定下時間,就要持之以恒、專時專用,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細心的家長在播放音頻時,會營造合適的傾聽環境,不讓周圍的光線、聲響等因素分散兒童的注意力,如:拉上窗簾、調暗燈光、調小音量,讓孩子在寧靜安詳的環境下集中注意力聆聽。

專一指的是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充分使用一個材料,直至認字完成之后再使用第二個,一股腦兒給孩子聽太多的材料,會打亂孩子的思維,影響聽記的效果。

2.音頻復播產生“無意識記”的神奇效應

從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研究大腦發育水平的結果可以看出,4歲兒童的大腦成熟度已達50%,8歲兒童則為80%。兒童的記憶是成年人無法想象的,當我們每天在固定時間給他們播放他們喜歡的固定內容時,大腦就如同錄音機一樣一點點記錄下來。從兒童開始聆聽起,成年人每周或每月記錄一次兒童背誦情況,在文本中記錄下具體時間。按照記憶的規律來看,兒童的背誦是分段逐步實現的,可能是先背下最前面的一些,接著又背出一些,隨后又增加一些。當兒童背不下去時就停止,并且給予真誠的贊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自信與樂趣。

筆者在研究初期,曾讓兒童每晚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靜靜地聆聽配有古箏音樂的《三字經》音頻材料一遍,在舒緩的樂聲和輕柔的朗誦聲中,兒童漸漸進入夢境。筆者起初擔心兒童在半睡眠狀態能否記住如此長的篇目。但事實證明,這種擔憂是多余的。經過兩個多月的持續聆聽,兒童分階段背誦出了全文,背誦的曲線呈上升狀態,即起初聽的時間長,到了兩周時才開始背出一些內容,且篇幅不長,但隨后的幾周里,一周甚至三五天就有新背出來的內容,每次增加的內容越來越多。所以在聽記階段要充分相信兒童,多鼓勵、多贊揚。

3.音頻示范形成“自發模仿”的積極狀態

古人云: “ 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寫詩也會吟。”“音頻識字法”的中心環節是“指讀”,主要靠“讀”來搭建“聽”與“認”的橋梁。成年人指導兒童用右手食指指著文本上的文字,字字入目地讀,建立起頭腦中的讀音與文本中的文字一一對應的關系,在兒童的潛意識里感知每個符號的名稱。

通過聽記過程,學習材料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兒童的腦海中。這時,讓兒童讀這些材料,他們會煞有介事地“讀”起來。其實,這時候的“讀”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認識字而朗讀,而是在依據記憶線索進行自發模仿。處于閱讀敏感期的兒童非常熱衷于這種自發模仿,因此即便文本與聽記的內容略有不同,兒童也會按照聽記的內容來讀。所以音頻與文本務必相同,否則在識字早期兒童一旦“張冠李戴”,以后就很難糾正。

需要說明的是,在日常指導兒童閱讀和朗讀時,教師是不建議兒童指讀文本的,要讓兒童的目光以線性路線移動,追隨文字,一目十行。在“音頻識字法”中的指讀是特例,目的是讓音和形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只在聽讀過程中使用,一旦兒童的識字量增加,就不要再指讀了。

4.多次往復實現常用漢字的“意義建構”

語文學習要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規律。與“集中識字法”不同的是,“音頻識字法”始終借助音頻搭設的語境支持,使每個漢字并非孤立存在,在與前后文的銜接中已經呈現出與語境對應的意思,音形義同步對接,建構意義便水到渠成。

在反復指讀之后,將所讀材料的文字打亂順序,制作成字表,讓兒童認讀,這是真正檢驗他們識字效果的階段。字表的字號、行距、字間距都要大,字體要規范,一般使用楷體或宋體,便于兒童辨認。在認讀過程中可以組織游戲活動來激發兒童的興趣,如“把認識的字寶寶送回家”,“看看你有多少漢字朋友”等,邊玩邊標出兒童的識字量。梳理出還不認識的字作為后期指讀的重點,在文本材料中做出醒目的標記,在繼續的指讀中逐步地識記。這樣,在“讀”和“認”的多次循環往復之后,兒童的識字量會呈井噴式提升。

時間短、收益高,給識字教學賦予綜合內涵在與一些識字方法的對比研究中,“音頻識字法”的高效便捷顯而易見。

1.與集中識字比較

以歸類識字為主的先集中識字后閱讀的識字方法收效快、識字量大,影響非常廣泛。但是因為在識字過程中更加注重漢字的個體歸類,將漢字從文本中剝離,低年級學生缺乏閱讀能力,當面對由這些生字組合成的文章時,仍然會出現陌生迷離的感覺?!耙纛l識字法”從“整體輸入”到“意義建構”始終圍繞完整的文本,對于生字的學習是“從閱讀中來,回到閱讀中去”的過程,因此更加有助于后期的閱讀和運用。

2.與先學拼音后學漢字比較

先學拼音后學漢字是學生自主學習漢字的重要途徑,由此延伸的同類識字方法眾多。在學生不識字或識字量少的情況下,借助拼音引導學生提前大量讀寫,為兒童的語言發展提供了極為有效的路徑。但是事實證明,在兒童機械識記最佳的階段輸入拼音,兒童對讀音的認識強于對字形的概念,讀寫都借助拼音,雖然語言得到了發展,但在漢字運用時會出現嚴重的同音替代現象?!澳芰f減法則”認為:人的記憶方法大致分為推理式的記憶和機械式的記憶兩種,機械式的記憶能力以零至三歲之間為最強,過了三歲便逐漸減退。照此法則,應讓一年級學生盡量多識字,學生不會感到記憶負擔很重。“音頻識字法”讓兒童直接聽音、看形,不需要拼音的拐杖,在較短時間里記住漢字讀音,憑借文本閱讀感悟字義,更加強調的是音形義的直接對接,因此效率相對更高。

3.與先學簡單漢字再學復雜漢字比較

用過于簡單的漢字組合而成的文章,限制同步閱讀的水準,影響思維和語言的發展。“音頻識字法”依據音頻材料的難易程度給兒童呈現漢字,只要文本是兒童能夠聽懂、讀懂的,那么學會了這些音頻材料里的文字,就可以閱讀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讀物,對語言和思維的發展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

4.音頻識字在增加識字量的同時豐富語文綜合積累研究數據顯示,借助“音頻識字法”,僅五六歲的兒童就能夠在半年內不知不覺地識記1500多個漢字,從而開展正常的自能閱讀活動,并且積累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經典篇目三篇以上。這樣,不僅為小學低段的學生節約出了四分之三的時間,讓大量閱讀提前成為現實,而且在識字的同時,學生因為大量的記誦,變得“滿腹經綸”,這是其他識字方法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