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力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1:58: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質力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質力學

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論文

摘要:針對施工圖設計階段,提出壩陵河懸索橋西岸隧道式錨碇及其邊坡的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建議,包括:錨碇圍巖工程地質條件研究、錨碇圍巖工程力學特性研究、錨碇圍巖滲透及抗溶蝕特性研究、錨碇及其圍巖相互作用三維數值模擬研究、錨碇隧道鉆爆開挖及支護的施工技術試驗、錨碇錨固系統試驗和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防裂的施工技術研究。

關鍵詞:懸索橋隧道式錨碇施工圖設計階段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建議

1前言

壩陵河大橋離擬建貴州省鎮寧至勝境關高速公路起點約21km,地處黔中山原地帶。高速公路在關嶺縣東北跨越壩陵河峽谷,峽谷兩岸地勢陡峭,地形變化急劇,高差起伏大,河谷深切達400~600m。橋址區屬構造剝蝕、溶蝕中低山河谷地貌。巖石建造類型以碳酸鹽巖與陸源碎屑巖互層,以碳酸鹽巖構成峽谷谷坡,以碎屑巖互層構成谷底及緩坡為基本特征。壩陵河流向與區域地質構造線方向(NW)基本一致。河谷西岸地形較陡,地形坡度40~70°,近河谷一帶為陡崖。橋位區西岸(關嶺岸)錨碇地段處于斜坡中部,出露的巖層有三疊系中統竹桿坡組第一段(T2z1)中厚層狀泥晶灰巖和楊柳井組(T2y)中厚層狀白云巖[1,2]。弱風化巖體直接出露于地表,微新巖體埋深30~50m。

壩陵河懸索橋主跨1068m,橋面總寬度24.5m,東岸錨碇采用重力式錨,西岸錨碇采用隧道式錨。西岸隧道式錨碇在技術設計中全長74.7m,最大埋深78m,主要由散索鞍支墩、錨室(34.7m)和錨塞體(40m)三部分組成,兩錨體相距18~6.36m。錨塞體和錨室為一傾斜、變截面結構,上緣為圓形,下緣為矩形,縱向呈楔形棱臺,矩形截面尺寸為10m×5.8m~21m×14.5m。西岸每根主纜纜力(P)約為270MN,水平夾角約26°。錨體中設預應力錨固系統,主纜索股通過索股錨固連接器與錨體中的預應力錨固系統連接。

懸索橋錨碇在承受來自主纜的豎向反力的同時,主要還承受主纜的水平拉力,是懸索橋的關鍵承載結構之一,其總體穩定性和受力狀態直接影響到大橋的安全和長期使用的可靠性。壩陵河懸索橋是鎮寧-勝境關高速公路的重要節點,針對該大橋施工圖設計階段,本文提出壩陵河懸索橋西岸隧道式錨碇及其邊坡的工程地質力學研究建議。鑒于錨碇型式受到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國內外采用隧道式錨碇的大跨懸索橋為數較少[3-7],見諸文獻報道的更少,本研究建議有不適當之處,請專家批評指正。

查看全文

三維地質力學模型管理論文

研究巖體穩定問題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工程類比法、地質結構分析法、數值模擬仿真分析法和地質力學物理模型試驗法等[1,2]。對于中小型工程,一般只采用前幾種方法進行研究,但對于大型或超大型工程,地質力學物理模型試驗則是必要的。模型試驗尤其是三維模型試驗與數值方法相比有它的弱點,如尺寸效應、試驗難度大、費用高。然而,物理模型則由于是真實的物理實體,在基本滿足相似原理的條件下,則更能真實地反映地質構造和工程結構的空間關系,更準確地模擬施工過程和影響。試驗結果能給人以更直觀的感覺,使人更容易從全局上把握巖體工程整體力學特征、變形趨勢和穩定性特點,以及各洞室或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做出相應的判斷。其次,也可以通過物理模型試驗,對各種數值分析結果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驗證。與研究壩體、壩基和壩肩及邊坡穩定性的三維地質力學模型試驗[3~6]相比,地下洞室群的巖石力學物理模型試驗則有很大的差距。據文獻檢索,只有少數幾個平面模型試驗[7~11]和小型三維試驗[12]。這些試驗均未模擬洞室的施工過程。其原因主要是模擬地下洞室施工過程的三維模型試驗難度太大,如三維地應力場的模擬原理和技術、洞室群開挖尤其是內部洞室隱蔽開挖技術的實現、內部物理量測量等。本文作者提出并研制了離散化多主應力面加載和控制系統,成功解決了復雜三維初始應力場模擬的難題;采用機械臂和步進微型掘進機技術、微型高精度位移量測技術、聲波測試技術、光纖測量及內窺攝影技術等,解決了隱蔽開挖模擬及內部量測等關鍵問題,完成了水電站復雜洞室群模型試驗。這一試驗成果可應用于今后我國大西南地區的其它超大型地下水電站的研究。

1工程簡介

溪洛渡水電站位于四川和云南視壤的金沙江峽谷中[13]。電站總裝機容量12600MW,共計18臺700MW的水輪發電機組。該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洞室群布置復雜、縱橫交錯,尤其是左岸地下廠房軸線與最大主應力呈較大角度相交,對廠房洞室穩定不利,而且廠房又位于高地震烈度區(高達Ⅷ度),如此超大規模的地下洞室群在施工期和運行過程長期安全穩定問題,都是前所未遇的。電站廠房采用全地下式,分左、右岸地下廠房,各布置9臺機組。左岸地下廠房布置在大壩上游山體內,總裝機容量為6300MW.廠房軸線為N24°W,三大洞室平行。

圖1左岸地下廠房洞室群布置方案

主廠房尺寸為318.03m×31.9/28.40m×75.10m(長×寬×高),廠房總長度426.0m.主變室長325.52m,寬19.8m,高26.5m.尾水調壓室長300.0m,寬26.5/25.0m,高95m,中間設兩條巖柱隔墻,厚18.0m。如圖1所示。

左岸廠房頂拱圍巖由P2β4、P2β5、P2β6層玄武巖組成。巖體新鮮較完整,無大的斷層切割,層間錯動帶一般不發育。層內錯動帶以P2β6下部及P2β4、P2β5層內相對較發育,錯動帶一般寬5~10cm,擠壓緊密,為巖塊巖屑型。裂隙以陡裂和緩裂為主,中傾角裂隙一般不發育。

查看全文

工程地質學對工程建設的作用

1我國工程地質學的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學科進入獨立發展階段,各建設部門制定自己的勘察規范,以山區工程建設為主,對工程地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巖土測試技術提高,定量評價有所發展。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年代,各方面的建設蓬勃發展,工程地質在已往在基礎上取得了重大發展。勘察質量提高,新的勘察規范制定,向著工程領域拓展,承擔勘測、工程處理的系統工作。新型、巨型工程向工程地質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創立了自己的新的理論,引入有關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

2工程地質勘察對工程建設的重要性

工程地質的任務就在于為工程建筑進行工程地質勘察,為建筑的位址選擇和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國家規定的基建程序是:任何工程建設不進行勘察工作就不準設計,沒有設計不準施工。這就賦予了工程地質重大而光榮的職責,避免了不顧地質條件是否適宜而盲目興建工程給國家造成的損失。建筑設計分為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技(術)施(工)設計等階段,工程地質勘察也隨之分階段進行,對工程地質條件的了解愈來愈深入,這是完全符合認識規律的。建筑位址的選擇具有戰略意義,起著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質條件、避開不利條件的作用。位址選得好,不但能保證工程的安全,而且工程處理也較簡單,經濟上合理。位址的地質選擇只是一個方面,還要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最后綜合考慮選定。工程地質學為工程建設服務,是通過工程地質勘查來實現的,通過勘察和分析研究,闡明建筑地區的丁程地質條件,指出并解決所存在的工程地質間題,為建筑物的設、施工以至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質資料。它的主要任務是:(1)闡明建筑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并指出對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岡京;(2)論證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定性和定計的評價,作出確切的結論;(3)選擇地質條件優良的建筑場址,并根據場址的地質條件合職配段各個注筑物;(4)根據建筑場址的具體地質條件,提出有關建筑物類型、規模、糾構和施工力法的合理建議,以及保證建筑物正常使用所應注意的地質要求;(5)研究工程建筑物興建后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預測義發展演化趨勢,并提山對地質環境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建議;(6)為擬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頂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質依據。工程建筑的類型很多,如工業民用建筑物、鐵路、公路、水運建筑、水利水電建筑、礦山建筑、海港工程和近海石油開采以及國防工程等。每一類型建筑又有一系列建筑物群體組成,如高樓大廈、工業廠房、道路、橋梁、隧道、地鐵、運河、海港、堤壩、電站、礦井、巷道、油庫、飛機場等。這些建筑物有些位于地面上,有的埋于地下,都脫離不開地殼,無不與地質環境息息相關。他們的形式不同、規模各異,對地質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對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也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復雜。我國的各類工程、鐵路公路、水利水電、城鄉建設、工業、國防、礦山、港口等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都是先做了反復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才進行設計、施工、修建完成的,因而基本上沒有因為地質問題而失敗。

3我國工程地質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工程地質問題和環境地質問題是可以預測的,只要查清工程地質條件,又有了規劃設計部門所提供的有關工程建筑的類型和規模,尤其是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和性質,就可以建立二者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進而建立計算模型,做出問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建筑場地給予工程地質評價,指出問題的嚴重,哪些地質因素不利,不能滿足工程建筑的要求。應當采取何種措施予以補救,是減小建筑物的規模以適應地質條件,還是采取工程處理措施,改善條件,以滿足建筑物的要求、消除不良影響。這要從技術條件上和經濟合理性上進行比較才能確定。由上述可知,工程地質學研究的目標在于協調工程建筑與工程地質條件之間的矛盾關系,既保證工程建筑造福人類,又避免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查看全文

李四光--新中國地質科學的先驅

李四光教授是中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889年誕生于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私塾教師家庭,1904年官費留學日本,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造船。1907年在東京加入孫中山先生創建的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辛亥革命后,因不滿袁世凱、黎元洪篡奪革命果實的行徑,辭去政府高官,于1913年再次出國留學,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師從包爾頓教授學習地質,從而與地球科學結緣,走了艱巨而又光輝的科學道路。

1920年李四光回國,受聘于北京大學,任教授。執教期間,他對中國北方,特別是山西蟲科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求揭示石炭二疊紀太原系的地層層序和煤層層位,滿足煤田工作的需要。后來又把這項研究延伸到華南,因為華南石炭紀和二疊紀灰巖分布廣泛,蟲科化石豐富,他采集了大量蟲科化石標本,詳細研究了它們的殼體構造,從而建立了蟲科化石分類標準,該標準被廣泛接受和采用。

1921年他帶領學生野外實習時,在太行山東麓首次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此后,在長江中下游、江西廬山、安徽黃山和華南其他地方,開展進一步調查,收集到更多冰川流行的證據,發表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第四紀冰川的文章,其中《冰期之廬山》是其代表作之一。經他根據調查的大量資料鑒定后,確定了鄱陽、大牯、廬山三次冰期和兩次間冰期,后又提出鄱陽冰期之前還有更老的亞冰期存在。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確立,是我國第四紀地層學和氣候學研究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在生產實踐上對地下水資源、砂金礦床、選定工程建設場址,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成效的。

在他致力于華東石炭----二疊紀地層工作時,發現這些地層北方主要是陸相碎屑沉積,夾有海相灰巖,而在南方則主要是海相灰巖。這表明從北往南,海水加深。經他對大陸上海水進退規程的初步探索,得出一種假說:大陸上海水的進退有可能由赤道向兩極和由兩極向赤道的方向性運動。這種方向性運動的變化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轉速度在漫長的地質時代中反復發生了時快時慢的變化所引起的。從而提出構成大陸的巖石受到長期地應力作用會發生剛性和塑性形變,他根據多年野外工作經驗,發現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切形變(構造)現象,它們的方位,對地球自轉軸來說,是有規律的。他指出:一切具有成因聯系的構造體系,經常按照一定形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特殊的體系構造,即構造體系。他把構造體系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緯向構造體系;在中國境內有三條東西走向的構造帶,即天山----陰山東西構造帶,昆侖山----秦嶺東西構造帶和南嶺東西構造帶。第二,經向構造帶;第三,各種扭動構造,包括山字型構造、多字型構造、人字型構造、棋盤格式構造和旋扭構造,其中規模較大的扭動構造體系是中國東北部----北東向的新華夏系,以及各種旋卷構造等。并建立了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和步驟,他提出,巖石對應力作用的反應,主要決定巖石的力學性質,應力作用的時間長短以及巖石所處的物理條件,特別是所在地的熱狀態。李四光關于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的思想,先后較系統地發表在《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等著作中,對這樣一門邊緣學科,他覺得用“地質力學”這一詞更為確切。

1927年,李四光應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邀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并首任所長,任職二十余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帶領全所人員,輾轉數千公里,堅持地質科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他對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不辭艱辛、嘔心瀝血,培養了大量人才;從事科學研究,不依賴洋人,不迷信權威,在第四紀冰川、微體古生物、地質力學等領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杰出的科學成果。

李四光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地質學家,同時還擔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聘任、財務、庶務委員會委員和儀器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協助蔡元培校長為北京大學校務建設做出了貢獻。此外,他還籌辦了武漢大學,任過中央大學代校長、教授,京師圖書館副館長等職。

查看全文

地質工程特征與教學綜述

地質工程是地質學中直接面向工程應用的一個力學分支,是將地質學理論應用于工程實踐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確評價、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護地質環境,即探討地質體面向工程活動時其力學性能和力學行為,并在此基礎上為工程結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科學依據。我國的地質工程研究是隨著20世紀50年代初大規模建設發展起來的,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加深了對地質工程的學科特點的認識。本文通過對地質工程的學科特點的討論和思考,分析了關于地質工程的教學問題。

一、地質工程研究對象的特點

地質工程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賦存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的巖體和土體,就屬性來說,其屬于自然造物,是一種具有工程意義的地質體,是地質歷史的產物,其形成是受地質作用支配。同時,作為工程所依存的地質體而言其又賦存于地質系統中,保持著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關系。因此,對地質體的組成、結構、特性和分布,以及發育規律的認識,要求有深刻的地質研究。地質工程是從根本上以地質為基礎,以工程應用為目的的動態研究過程,對它的分析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包括地質的規模、動力模式、演化規律等。工程地質體是復雜的,其演化過程也是復雜多變的,這種復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研究對象的復雜。系統的復雜性源于地質體是特殊的開放復雜巨系統。

(2)實踐手段的復雜。為解決復雜的現實的工程問題采取的工程手段復雜多變,并且多具有不完善、與地質體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等。

(3)地質體內在的復雜性。地質體內部是復雜的,其演化過程包含大量的相互關聯、相關影響、相互作用,甚至有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地質體內部來說,它的演化本身是統籌兼顧的,全面協調發展的。

查看全文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的案例對比研討

[摘要]:本文以《中國地質力學的奠基人李四光》一課三個典型教學案例的對比研究為例,對“專橫牽牛式”、“趣味領羊式”、“科學策馬式”三種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深入探討,分析了三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和優劣,并對有效體現新課程標準和要求的的“科學策馬式”教學模式作了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牽牛領羊策馬個性

一、三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對比及策馬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近三年來,在新教材的實施過程中,筆者除了自己鉆研教材外,還聽取了各地區、各校不同教師的公開課,參加了課后的交流研討,經研究比對,目前的課堂教學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教學模式:專橫牽牛式——基本不變的硬性灌輸模式:牽著牛鼻子,硬拽著牛兒跟主人往前走。趣味領羊式——應用藝術引導的趣味灌輸模式:引導著羊兒們跟主人往前走。科學策馬式——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新穎教學模式:鞭策馬兒們自由馳騁。

牽牛式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沒有自主性,也無主觀能動性,只是一味的盲目地跟著教師走;領羊式作為有一定改革的引導型教學模式,學生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但自主性體現不夠充分,總體上依賴教師的引導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只有策馬式教學模式,是在新的理念指導下,通過設計不同的教學預案,以求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張揚學生的個性,推動學生向著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奮勇前進的新模式。牽牛式和領羊式教學模式,屬于某個時期的產物,實際也順應了高考恢復初的應考和改革開放深入后的應用需求。本著21世紀世界協作創新發展的需求,分析現有教學模式,探討實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策馬式”則顯得尤為重要。

歷史新課標對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①在實施建議中提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現代化。學生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正是這樣的課程理念促使筆者不斷的實踐、反思、探索教學的方式。

查看全文

國土科技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按照國務院和科技部的部署,國土資源部在科技部的指導下,結合地質科技工作的特點,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一、科研機構基本情況

國土資源部所屬地質科研機構共有50個,其中原地礦部在各省的科研機構23個,部直屬科研機構27個。在職職工7496人,其中在各省的2483人,部直屬5013人。離退休職工5743人。直屬的27個研究機構按科研機構類型劃分,有6個屬開發研究類型,19個屬社會公益和開發混合的多種類型,社會公益和管理機構各1個。

建國50多年來,這支科研隊伍涌現出了李四光、黃汲清、程裕淇為代表的一大批國際知名科學家,提出了我國獨特的地質力學和陸相生油理論,發現了大慶、大港和塔里木等一批油田,鈾礦資源的突破為“兩彈一星”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科研機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地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隊伍龐大,公益性科研與具有市場能力的部分長期混存,公益性工作得不到加強與保障。二是管理體制陳舊,機構重疊,分工過細,發展方向和工作任務趨同,結構性矛盾突出。三是運行機制落后,創新能力差,地質科研與地質調查工作嚴重脫節,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機構面向市場能力薄弱。四是科研單位包袱沉重,活力不足。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科研的發展,必須通過改革加以解決。

二、科研機構改革的進展情況

查看全文

巖體結構工程地質模型論文

摘要:巖體由結構面和結構體組成,其結構特性是巖體力學行為、變形和破壞形式的主要控制因素。巖體結構控制論是巖體工程的基礎理論。本文從巖體結構的工程地質模型、力學模型出發,總結了現今較廣泛應用的巖體結構力學分析方法,并簡要介紹了巖體結構控制論的工程應用。

關鍵詞:巖體結構控制論工程地質模型分析方法

一、巖體結構的工程地質模型

巖體形成和發展過程伴隨著各種內、外地質營力的作用,從成巖的類型分為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三大類,由于結構面的存在使巖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其結構特性控制著巖體的性質和變形破壞,因此,我們在解決巖體工程問題時,應該從巖體的地質模型出發。孫廣忠教授建立了8個基本的地質模型:水平層狀巖體、緩傾層狀巖體、陡傾層狀巖體、陡立層狀巖體、彎曲層狀巖體、完整塊狀巖體、碎裂塊狀巖體和巖溶化塊狀巖體。孫玉科在研究了大量露天礦和水電工程的邊坡滑坡資料后,歸納出5種具典型意義的工程地質模型,即:金川模型、葛洲壩模型、鹽池河模型、白灰廠模型和塘巖光模型。目前,這些模型廣泛的應用在巖體工程中,從地質模型建立的角度考慮,首先應該調查巖體中結構面的發育特征以及與結構體的組合特征,查明巖體的賦存地質條件,如地下水、地應力條件等,再與上述的基本類型進行對比,選擇適合巖體工程的模型。為了便于后面的力學分析,在建立地質模型時從各基本模型的共性特征入手,并根據工程自身的特點充分體現其個性的一面。因此,建立巖體的工程地質模型是一項系統的工作。

二、巖體結構力學模型

孫廣忠提出了四種巖體介質,并根據介質的特性提出了四種巖體力學的分析方法,表1中是四種力學介質巖體特性。

查看全文

水利地下洞石圍巖分類目的及特點論文

摘要:地下洞室圍巖分類是評價地下洞室圍巖穩定性的基礎,也是地下工程規劃選點、可行性評估、加固設計、工程造價、定額預算及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據。本文介紹了我國水利水電地下洞室圍巖分類的常用方法、分類目的、分類特點,以及水利水電地下洞室圍巖分類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方向。

關鍵詞:巖石學;圍巖分類;巖體質量類別

引言

地下洞室圍巖分類是評價地下洞室圍巖穩定性的基礎,也是地下工程規劃選點、可行性評估、加固設計、工程造價、定額預算及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據。這種分類是以工程地質條件為基礎與巖石力學建立了一定關系并同支護設計相結合的一種分類,它既能客觀反映各類圍巖的穩定性差別,又能滿足支護設計的要求。它考慮了圍巖二次應力場的變化,但一般沒有包含工程因素、施工因素的影響。

一、地下洞石圍巖分類目的及特點

1.1地下洞石圍巖分類目的地下洞室圍巖分類的主要目的是對地下洞室圍巖穩定性進行分級,另外還有一些目的:①地下洞室規劃選點、可行性評估;②地下洞室巖土體加固設計;③地下洞室工程造價定額預算;④地下洞室工程施工。當然不同的分類目的,要求的分類精度不同,采用的分類方法也不同。為規劃選點、可行性評估服務的圍巖分類,要求工作范圍大,因此分類方案比較粗糙。為設計、定額預算服務的圍巖分類,應能反映巖體的基本特征、開挖后的穩定性、圍巖與支護系統的相互作用等,因而應比較細致。為施工服務的圍巖分類則要考慮開挖的難易程度,具體的支護方案,因此要求分類方案更加細致、準確。可見,一種符合客觀實際、正確的圍巖分類是對巖體基本特性的客觀反映和正確認識的結果,也是進行隧洞設計、施工的重要依據。

查看全文

水利水電工程水文地質研究

1工程和水文地質的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主要包含:水文地質、地質結構、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等。水利工程的建筑地基一般是巖石和土,其類型對工程的安全穩定以及技術、經濟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巖石的巖體的結構主要是第四紀的土層,并且包含各種類型的土層的特征、變化以及空間分布。工程的地質結構按構造的形態可以分成褶皺、傾斜、斷裂三種構造。地貌地形主要是指地表的形態以及類型,具體指地表的森林植被、山脈和水系以及建筑的分布。水文條件主要包含:地下水水質、水運動特性、巖層的透水和溶水性、含水層的厚度以及隔水層的深度。水文條件對壩基的穩定性、水庫的嚴密性以及地下水的影響等工程相關因素都有極大的影響。另外,對于建筑材料,施工單位要對材料的開采、質量以及運輸等進行詳細的勘察,以保證施工過程高效且順利的進行。

2工程地質的問題分析

2.1壩體的地質問題

在水利水電工程,針于不同類型的壩型,由于地質要求不同,導致工程施工的工作特點也不相同。如果大壩的巖體存在某些地質方面的缺陷,那么在工程施工中就可能導致壩基的滲漏以及穩定性等方面的問題。由于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以及巖體結構的影響,大壩的邊坡就可能出現錯落、傾倒等現象,另外如果有泥石流的發生,也會對邊坡產生極大程度的破壞。邊坡的變形以及破壞。

2.2水庫的地質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