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牡丹湯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17:52: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黃牡丹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黃牡丹湯發展
一、名稱:大黃牡丹湯。
方劑組成:大黃四兩[12g]牡丹一兩[9g]桃仁五十個[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發展:
大黃牡丹湯又名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卷中方。大黃4兩,牡丹皮1兩,桃仁50個,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發展本方為漢代張仲景所擬,見于《金匱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療腸癰(闌尾、盲腸及共周圍的炎癥)。祖國醫學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總結出對闌尾炎的藥物療法,的確是醫學史上的創舉。此方經歷代醫家應用,證實是有效的,今天,我國各地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炎中所用的方藥,大多脫胎于大黃牡丹湯,在本方的臨床應用上,積累了大量新的經驗。
性能功用:大黃牡丹湯味苦性寒,屬清熱通里瀉下劑,有消腫排膿、清熱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認為本方只適用于腸癰初起、未起膿者,而對本方的消腫散結排膿之功未予肯定。《金匱要略、》在提到腸癰的治療時也說:“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币虮痉绞菫a下劑,故其意思也就是說,膿已成就不太適宜。但實踐證明,不論未成膿或已成膿,甚至膿腫,腸癰潰爛穿孔引起陽明腑實證在適當加減化裁運用下,對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療效。故消腫排膿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這點對于啟發我們臨床上廣泛地應用本方治療各類型和各期的闌尾炎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三、方義分析:
大黃牡丹湯發展論文
一、名稱:大黃牡丹湯。
方劑組成:大黃四兩[12g]牡丹一兩[9g]桃仁五十個[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發展:
大黃牡丹湯又名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卷中方。大黃4兩,牡丹皮1兩,桃仁50個,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發展本方為漢代張仲景所擬,見于《金匱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療腸癰(闌尾、盲腸及共周圍的炎癥)。祖國醫學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總結出對闌尾炎的藥物療法,的確是醫學史上的創舉。此方經歷代醫家應用,證實是有效的,今天,我國各地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炎中所用的方藥,大多脫胎于大黃牡丹湯,在本方的臨床應用上,積累了大量新的經驗。
性能功用:大黃牡丹湯味苦性寒,屬清熱通里瀉下劑,有消腫排膿、清熱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認為本方只適用于腸癰初起、未起膿者,而對本方的消腫散結排膿之功未予肯定?!督饏T要略、》在提到腸癰的治療時也說:“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币虮痉绞菫a下劑,故其意思也就是說,膿已成就不太適宜。但實踐證明,不論未成膿或已成膿,甚至膿腫,腸癰潰爛穿孔引起陽明腑實證在適當加減化裁運用下,對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療效。故消腫排膿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這點對于啟發我們臨床上廣泛地應用本方治療各類型和各期的闌尾炎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三、方義分析:
大黃牡丹湯臨床藥理功能分析論文
摘要:大黃牡丹湯乃歷代醫家應用證實有效之良藥,本文旨在描述大黃牡丹湯的源流發展及新的臨床應用、用藥注意事項,以方便醫師及藥師用藥,保證用藥安全。
關鍵詞:大黃;牡丹;源流;發展;應用;醫藥
一、名稱:大黃牡丹湯。
方劑組成:大黃四兩[12g]牡丹一兩[9g]桃仁五十個[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發展:
大黃牡丹湯又名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卷中方。大黃4兩,牡丹皮1兩,桃仁50個,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發展本方為漢代張仲景所擬,見于《金匱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療腸癰(闌尾、盲腸及共周圍的炎癥)。祖國醫學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總結出對闌尾炎的藥物療法,的確是醫學史上的創舉。此方經歷代醫家應用,證實是有效的,今天,我國各地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炎中所用的方藥,大多脫胎于大黃牡丹湯,在本方的臨床應用上,積累了大量新的經驗。
小議傷寒雜病論運用大黃臨床發展
大黃又名川軍,綿紋、性寒、苦泄,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為臨床常用藥之一。早在《草經》就有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的記載。仲景為善用大黃之鼻祖,在《傷寒雜病論》中應用“大黃”共計有36方。
1其用藥特色
從劑型上據病情的急緩分別以湯、丸應用;用量上因藥量的大小之別,作用部位不同;炮制上的“薰”、“酒洗”、“去皮”制作不同,藥效各異;煎法上的“水煎”、“酒煎”、“后下”、“麻沸湯”浸漬等煎法不同,作用各異;服法上因病情不同,有“頓服”、“得利則止”、“分溫再服”或“日三服”及“少少溫服之”等服法。
2其藥功著效卓
2.1攻下導滯仲景靈活應用大黃于攻積導滯,成為下法之源,主要體現在配伍不同,分別有寒下、溫下、潤下等幾法。即:①以大黃配芒硝、枳實、厚樸、甘草組成著名的治療陽明“胃家實”之三承氣湯。其分用治熱結胃腸的痞、滿、燥、濕、堅等癥。并根據其癥不同,即上述癥狀具備、證情急迫者,則以大承氣湯釜底抽薪、急下存陰;若病情較緩,癥見“痞實而滿”者,則以小承氣湯瀉實消痞,除滿痛;若病緩僅見“燥實而堅”者,則用調胃承氣湯潤燥通便,調和胃氣。②以麻仁丸(小承氣湯加大大黃用量,配合養陰潤燥下瀉熱之麻仁、杏仁、白芍)治胃強脾弱之“脾約”證,成為潤下瀉熱之范例。③以大黃配大辛大熱的附子、細辛(名大黃附子湯)主治寒濕閉阻證,為溫下之祖方。
可見,古云“大黃乃蕩滌之將軍”很形象的說明了本品是一味難得的攻下導滯、去菀陳莝之要藥。
痛風病中醫藥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及皮下組織而致的一種疾病。臨床上以高尿酸血癥、特征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結石形成為特點,嚴重者可致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急性梗阻性腎病或痛風性腎病。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可喜進展,具有一定優勢。
【關鍵詞】痛風病;中醫藥治療;綜述
痛風,中醫亦稱痛風,又名歷節、白虎歷節風,屬“痹病”范疇。近年來運用中醫藥治療痛風取得較好療效,現綜述如下。
1分期治療
齊連仲[1]將本病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期,急性發作期以熱毒熾盛,濕瘀絡阻為主,方用自擬宣痹湯加減;慢性緩解期以正氣不足為主,兼有濕熱瘀阻脈絡,方用自擬宣痹湯加減。周乃玉[2]將痛風分為急性發作期,慢性痛風關節炎期和緩解穩定期,急性發作期乃濕熱濁毒,瘀滯血脈,閉阻關節,方用五味消毒飲合大黃蟲丸加減;慢性痛風關節炎期為痰濕濁毒,滯于經脈,附于骨節,方用仙方活命飲合二妙丸加減;緩解穩定期治宜健脾利濕,解毒消腫,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劉志勤[3]將本病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恢復期3期。急性期由濕熱交結,閉阻經絡關節,氣滯血瘀所致,方藥: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黃、青風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貝母、山慈菇、苦參、延胡索;緩解期熱毒之邪雖解,濕熱之邪纏綿,閉阻經絡關節,血瘀氣滯,方藥:蒼術、薏苡仁、防己、牛膝、黃柏、秦艽、忍冬藤、澤蘭、川芎、穿山甲、莪術、土茯苓、土貝母、苦參;恢復期為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痰瘀痹阻,脈絡不通,方藥:獨活、桑寄生、牛膝、當歸、生地、穿山甲、制膽星、莪術、川芎、秦艽、防風、蒼白術、雞血藤。范琴書[4]將本病分為急性期,間歇期,慢性關節炎期和痛風性腎病4期。急性期系寒濕久蘊不化,郁久化熱,濕濁瘀血閉阻經脈,流注關節,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飲加減;間歇期以脾虛濕困為主,可用三仁湯合升陽益胃湯加減;慢性關節炎期多為脾腎虧虛,瘀血、濕濁閉阻經絡,治以參苓白術散合腎氣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減。痛風性腎病期為痛風遷延日久,久病入腎,病屬晚期,辨證宜分陰陽,陰虛者宜歸芍地黃湯合參苓白術散,氣虛者用保元湯加減,氣陰兩虛者用黃芪地黃湯加減。
2辨證治療
急性附睪炎的中醫學研究
【摘要】中醫藥治療急性附睪炎及其并發癥等方面具有起效快、不易產生抗藥性、預后良好、有效預防慢性附睪炎等優勢。筆者重點對急性附睪炎病因病機、名家經驗、專方驗方、中成藥治療、特色外治法和針灸療法等方面進行綜述。
【關鍵詞】急性附睪炎;中醫藥;外治法;綜述
急性附睪炎作為男科非特異性感染性急病,屬于中醫學“子癰”“偏墜”范疇。急性附睪炎起病急,癥狀重,局部表現主要為雙側或單側附睪睪丸腫脹疼痛,并向腹股溝區放射,嚴重者可上達腹部,后達腰部,甚至可出現寒戰高熱等全身癥狀,并可伴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炎癥[1]。西醫認為本病多由細菌感染導致,途徑有:1)最常見由泌尿生殖系炎癥經尿路通過輸精管逆行至附睪引起感染[2];2)淋巴蔓延:盆腔炎癥通過淋巴系引起附睪炎;3)血行感染:身體其他部位感染通過血路進入附睪。中醫藥治療急性附睪炎相對于西藥殺菌抗炎治療具有起效快、不易產生抗藥性、預后良好等優勢。筆者收集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急性附睪炎的研究資料,整理如下。
1病因病機
古人把陰囊中的睪丸附睪統稱為“陰丸”“陰核”,認為其與“腎”密切相關,故又稱為“腎子”“外腎”等,當天癸充盈之時,在此可化生生殖之精,方能繁衍子嗣。經絡學說認為厥陰肝經其經、筋、絡、別,均與腎子直接相連,主要受肝血的濡養,肝主宗筋,宗筋狹義上指男子的整個外陰,包括睪丸、附睪、陰莖等,若肝氣不暢,則致外腎氣血不暢,發為諸疾[3]。綜上所述,睪丸附睪與腎和肝經密切相關,為治療囊癰奠定了理論基礎。中醫學認為病因主要有:1)外感濕熱、寒濕、火毒之邪;2)嗜食肥甘辛辣;3)跌撲損傷;4)房事不節或不潔。其病機為:在上述單一或多種致病因素下,病邪侵犯肝經,循經而下,結于囊中,附于腎子之上,氣血不通,郁久化熱,久而肉腐成癰,此病以實證為主,尤以濕熱證常見[4]。國醫大師周仲瑛認為“瘀熱”貫穿了整個子癰發病的全程,子癰初期初感毒邪“熱盛瘀輕”,日久瘀熱搏結,繼而肉腐成膿,此為子癰中期“瘀熱俱重”,子癰后期,因體虛或失治誤治,毒邪留戀,發為慢性子癰,此時“熱退瘀重”,故而提倡分期論治[5]。
2中醫內治法
中醫藥治療腎小球研究論文
【關鍵詞】腎小球腎炎;血尿;綜述文獻
腎小球腎炎血尿以持續性鏡下血尿或反復發作性肉眼血尿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當臨床以單純性血尿為表現時,其病理類型多數為系膜增生性IgA腎病,尚可見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腎炎、局灶節段增生或硬化性腎炎等。這部分腎炎患者的病程大多呈良性經過,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病理損害呈進展性,最終進入終末期腎衰竭。血尿形成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與免疫炎癥反應導致腎小球基底膜受損有關,因此西醫常采用免疫抑制劑、清除感染病灶、或對癥治療等方法,療效并不令人十分滿意。而中醫藥對腎小球腎炎血尿的療效較好,積累了一些經驗,綜述如下。
1病因病機的認識
腎小球腎炎血尿在中醫古典醫籍的記載中屬尿血、溲血范疇,認為其發生由“熱移膀胱”、“熱在下焦”所致。皮持衡[1]認為腎小球腎炎血尿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腎小球腎炎血尿可從“熱、瘀”論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血尿當從“虛、熱、瘀”論治,但有虛實之分,實者多屬熱傷腎絡,迫血妄行,虛者多是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或氣不攝血,精血下泄。鄭平東[2]認為血尿的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襲、火熱內蘊、氣虛失攝。風邪外襲是本病的誘發因素,氣陰不復、瘀血阻絡是導致本病遷延難愈的根源,氣陰不足易引起外感,外感又進一步損耗氣陰,故病情纏綿難愈。
2治則治法的研究
張琪[3]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創立治療腎小球腎炎血尿8法:①清熱利濕、解毒止血法:方用八正散加味;②疏風清熱、利濕解毒法:方用清熱解毒飲(柴胡、生石膏、金銀花、連翹、大黃等);③泄熱逐瘀、涼血止血法:方用桃黃止血湯(桃仁、大黃、桂枝、赤芍、小薊、側柏葉等);④益氣陰、利濕熱、止血法:方用清心蓮子飲;⑤益氣清熱、涼血止血法:方用益氣涼血湯(黃芪、黨參、赤芍、白茅根、茜草等);⑥滋陰、補腎、降火法:方用知柏地黃湯加味;⑦溫腎清熱、利濕止血法:方用溫腎利濕飲(茴香、附子、桂枝、蒲公英、茅根、小薊、旱蓮草等);⑧健脾補腎、益氣攝血法:方用參芪地黃湯。徐魏[4]則提出治療腎小球腎炎血尿應靈活運用以下3法:①止血法:尿血久延不愈必致體虛氣弱,故止血為首要措施,可從中醫辨證分別采用涼血止血、瀉火止血、滋陰止血、溫腎止血、補氣止血、健脾止血等;②清熱利濕法:“濕熱”病理不僅是腎小球腎炎血尿的誘發或加重因素,也是病情遷延難愈重要原因,故強調清熱利濕治法,早期可用苦寒清熱之品,如紫花地丁、半枝蓮、連翹、瞿麥等,病久則多以甘寒清利之品,如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金銀花、蒲公英、豬苓、車前子、茯苓等。③補腎法:本病病位在腎,腎的寒熱虛實變化左右著病變的進程,故補腎是治療的關鍵,補腎陰多用甘平之品,補腎陽多用辛燥之品。王海云[5]等臨床觀察發現腎小球腎炎血尿患者中醫辨證往往無明顯脾腎氣虛癥狀,而常伴有情緒急躁、善太息等肝系癥狀,故多從肝論治,辨證選用疏肝、清肝、養肝、平肝等治法。
藥物治療護理學論文
1重視病情觀察
仲景通過對患者四診資料的收集,及時掌握病機轉化。如仲景重視陽氣旺衰,細致觀察陽亡及陽氣回復征象?!秱摗返?96條指出少陰病由吐利、四逆,發展至躁煩,為陽氣亡散之象;317條指出少陰病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是陰盛格陽,治療則在通脈四逆湯中加蔥白以交通陰陽。288條指出少陰病,下利已止,手足轉溫,則代表里和陽氣來復,為向愈之兆?!秱?#8226;厥陰病》篇中,仲景通過觀察厥熱勝復時厥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邪正消長、陰陽進退。為判斷是否屬于胃氣衰敗的除中證,“食以索餅”加以試探。仲景重視病情的觀察,以掌握疾病的發展演變及預后,從而指導用藥及搶救措施。現代護理學依然重視護士的病房巡視,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通知醫師,其精神與仲景護理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2重視藥物煎前的處理
仲景在臨床用藥時,重視對藥物進行必要的處理,即“藥前護理”。如桂枝茯苓丸方中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因麻黃節有止汗作用,不利于發散,用麻黃而多“去節”,且煎麻黃時上浮之沫易使人心煩,要“先煮去上沫”。對非用藥部分凈制,并去除影響藥效的部分或成分。仲景對藥物還經常使用液體進行洗滌浸漬。除用水洗滌浸漬為主之外,尚有用酒浸、醋漬之法。洗漬法可洗去藥物的毒性副作用,如蜀漆洗去其腥味以防引起惡心嘔吐。洗漬法還可改變藥性及增強藥效,如《金匱要略》抵當湯中大黃酒浸后可增強其活血之力。烏梅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增加烏梅的酸性而增強效用。附子、皂莢、巴豆用炮制以減毒。為了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仲景又用釡咀、剉、切、擘、搗、杵、研等將藥物破碎。這些均是根據所用藥物的特點及所治疾病的需求而進行的用藥前的護理內容。
3重視煎藥用水及煎煮法
仲景對煎藥用水的選擇非常講究,書中煎藥除用普通水外,還選用甘瀾水、潦水、清漿水、米醋以及清酒等?!秱摗奋蜍吖鹬Ω什荽髼棞委熌毾录?,欲作奔豚者,即以甘瀾水煮藥,意在取其潔凈及輕清上浮之意。治療脈結代、心悸動的炙甘草湯,以及《金匱要略》中鱉甲煎丸、防己地黃湯、栝蔞薤白白酒湯、下瘀血湯等皆用了清酒,能助藥物溫經散寒,活血通脈,同時,酒又有利于藥物成分的煎出??嗑朴袛刊徬[之功效,用于苦酒湯中,加強半夏劫涎斂瘡之功。仲景還使用了人尿、豬膽汁、澤漆汁、馬通汁、蜜以及漿水等增強藥物的療效。仲景對煎藥時間長短、先煎后下等均有要求。煎藥時間的長短,與藥物的性質、主治病證的性質、服用方法及用量等密切相關。含有有毒藥物的半夏湯、蜀漆湯、烏頭湯等久煎是為了破壞有毒物質,減輕其毒副作用;含有補益藥的炙甘草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如理中湯、麥門冬湯等久煎,則是為了有效物質的充分溶出。解表方、清熱類方或質輕疏松易于溶出揮發的藥物,則宜輕煎,以免有效成分丟失,如桂枝湯、小建中湯及麻黃湯、葛根湯等,以當以煮沸為度。又如白虎湯煎藥時間以米熟湯成為度。仲景因為藥物性質的差異以及方藥配伍、病情、性味的不同而有先煎、后下、包煎、去滓再煎,以及烊化、泡服、沖服等特殊的煎法。即使同一藥物的先煎與后下,其效用亦有別,大黃在大陷胸湯中先煮則熟而行緩以治上,在大承氣湯中后下則生而行急以治下。麻黃先煎去上沫,則能避免過汗亡陽及心煩、嘔吐。大黃黃連瀉心湯漬之以麻沸湯,取其輕清寒涼之氣,以清泄中焦無形邪熱而消痞。大、小柴胡湯,三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柴胡桂枝干姜湯7方均去滓再煎,可使藥性趨于協調和合,以助發揮調和臟腑、和解少陽樞機之功。阿膠、飴糖在諸方中皆去滓烊化,芒硝去滓后稍煎。其他如雞子黃、豬膽汁等用分沖兌服法。后世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曾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亦云“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影響湯藥的質量,這也是中醫護理的重要內容。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療論文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原因不明的肝臟炎性病變。金實教授認為,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機關鍵為肝絡郁滯,擬流氣和絡為治療大法,疏清化補為具體治法,經驗獨到,療效顯著。
【關鍵詞】自身免疫性肝炎流氣和絡疏清化補@金實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高球蛋白血癥、有多種自身抗體和匯管區呈碎屑樣壞死為特征的肝臟炎癥性病變。本病女性多見,起病多緩慢,病程一般超過6個月,癥狀輕重不一,常伴有肝外表現。目前對該病的病因本質知之甚少,西醫治療效果不佳。金實教授從事肝病、風濕病等臨床診治研究近40載,運用中醫藥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獨到之處,療效確切。筆者有幸侍診,獲益頗多,現將其經驗整理如下。
1肝絡郁滯為病機關鍵
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表現,該病應歸于中醫學“黃疸”“脅痛”等范疇。金實教授認為,其病機關鍵為肝絡郁滯,證屬本虛標實?;颊咭蚨喾N原因導致氣血陰陽虧損,正氣虛弱,復感濕熱、疫毒之邪,肝絡郁滯而發病。濕毒之邪最易留戀,正虛邪戀,故病情遷延,纏綿難愈;氣機郁滯日久,血運不暢,又可形成瘀血,終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證候。故郁、濕、毒、瘀是本病之原,臟腑功能失調是本病之象,氣血陰陽虛弱是本病之本,肝絡郁滯是病機之重要環節。
2流氣和絡為治療大法
綜述痤瘡病癥中醫藥臨床診療法
【摘要】綜合近年來的文獻報道,從臨床治療及實驗研究兩個方面闡述了痤瘡的研究進展,臨床治療包括辨證論治、選方用藥、內治與外治結合、飲食調攝,實驗研究主要探討了中草藥對痤瘡丙酸桿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響。
【關鍵詞】痤瘡;中醫藥臨床;綜述
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皮膚病,多見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瘡好發于面部、胸背部等處,形成粉刺、丘疹、膿瘡結節或囊腫。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對稱。初起為毛囊口黑色圓錐形丘疹,擠壓可見黃白色半透明性蠕蟲樣脂栓排出。周圍可形成炎癥性丘疹,其頂端可形成結節囊腫,消退后遺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進,刺激皮脂腺分泌過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發細菌感染而發病。此病與微量元素鋅在發育期相對缺乏也有一定的關系,稱之謂“青年痤瘡”。
中醫學認為,過食肥甘厚味,脾胃濕熱內蘊上蒸;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冷水漬洗,使血熱蘊結,均可釀成本病。近年來,在診治過程中,人們發現,用中醫藥治療痤瘡,療效明顯,且劑型多樣,副作用小,現就其研究進展闡述如下:
一、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