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8:1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中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中國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

1.食湯圓:新郎在結婚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及閨中女友一起吃湯圓,表示離別,母親喂女兒湯圓,新娘哭。

2.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這新娘,此時,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攔住新郎,可是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都以紅包禮成交。

3.拜別:新娘應叩別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4.出門:新娘應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長輩持竹匾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頭頂不能見陽光,另一方希望像這位女性長輩一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注:準備竹匾,并在上面貼上喜字)

5.禮車:竹匾可置于禮車后蓋。

6.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給新娘(置于茶盤上)新娘則回贈紅包答謝。(注:準備一把扎有兩個小紅包的扇子)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服飾 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后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并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于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云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后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于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后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云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后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聚落營造思想漫談

關鍵詞:傳統聚落;聚落景觀;宗族意識

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國傳統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態特征、景觀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對現代村鎮的建設活動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傳統聚落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其間經歷了漫長和復雜的蛻變過程,得以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與聚落景觀,不僅充分展示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還為人類提供了一個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間,其內斂、樸實、人性化的特征,均是當代城鎮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鑒的地方。

1傳統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態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傳統聚落擅長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間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順應山勢的山地城鎮、臨水跨溪的沿江城鎮,這一獨特的聚落景觀。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鎮的典型代表,整個城鎮順應山勢,從江邊垂直向上攀巖,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個城鎮契合地形高低起伏,與自然完美結合。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探析

摘要: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在社會政治構建現實的需求下,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哲學研究在當今乃至未來的學術界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甚至排在了學術研究的首位,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從文化視角下研究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其關鍵點在于對研究對象的深入理解與把握。在中國特有的文化環境與歷史環境影響下,我國社會政治與政治文化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是我們進行傳統政治哲學研究的真正對象。在多元的文化視角下,以自我反省的方式來實現現實的政治構建,對現有的研究原則與前提進行必要的檢討與反省,并對現實中的矛盾與沖突進行詮釋與反思,為學術界達成共識提供理論基礎,以期為各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文化視角;傳統政治;政治哲學;綜合創新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學術界就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作為重要的研究領域,究其原因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政治變革的推動,另一方面為了響應世界格局不得不對國內經濟、文化與政治進行體制的探索與改革。社會政治的變革必然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并對新的政治思想與體制進行分析和探索。因此,政治哲學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今時代的熱門研究領域,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由于受到學科領域的限制,自建國以來學術界主要通過史學、哲學以及政治學三個學科對其進行研究與探索。然而,隨著市場經濟與中國社會的穩步發展,近幾年來大批學者開始嘗試從社會學、經濟學等不同角度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進行研究,這充分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多元化,同時也暴露了各學科之間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的局限與隔閡,使各學科的研究成果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更無法將研究力量集中于一點,從而減緩了研究速度影響了研究效果。因此,我們從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進行具體研究,同時,對現有的研究原則與前提進行必要的檢討與反省,為學術界達成共識提供理論基礎,對各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中國傳統政治的本質探析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研究從理論上講,就是對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的研究,因此,對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的認知與把握就成為了學術界首先要攻克的難題。政治是人類文明的體現,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在人類發展到一定時期時就會出現社會和國家,同時伴隨著國家的產生,就會出現權利紛爭與資源不均等分配等問題。于是,通過戰爭或協商就會出現各種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類固有的權利。政治實踐在社會活動中是十分復雜的過程,由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地域化差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政治制度,雖然我們一直在不斷的進行著社會文明的探索與政治制度的研究,但直到今天,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我們仍沒有對國家、權利以及政治的起源給出確切的研究結果。當然,這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宗教與習俗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學者難以攻克的難題,所以我們對政治制度與政治思想的研究一直都存在著巨大的局限性。目前,從我國各學科各自為戰的研究現狀來看,其研究結果都是對傳統政治哲學片面的認知,研究的方向也只局限于某一層次或某一方面,從而加大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政治本質的認知與把握難度。例如,對中國傳統政治的研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其研究的側重點也不同,有的集中研究政治制度的構建,有的則側重于弘揚傳統文化,還有的對意識形態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由于大家出發點不同,側重點的研究結果各持己見,導致社會各界對傳統社會政治本質的認知與把握程度不盡相同,進而從根本上影響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范圍、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從研究對象角度來看,盡管目前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其并不影響傳統的社會政治成為共同的研究對象,也不影響對傳統政治進行哲學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多過程,其研究內容包括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活動與意識形態四個方面。另外,傳統的政治制度又與宗教、信仰、習俗等密切相關。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對相關的傳統政治進行必要的哲學分析。從哲學的角度對傳統政治的四項基本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與探索,進而達到現實政治構建的目的。所以,要想達到預期的研究效果,必須將哲學、史學、政治學等學科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機構,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具有學科交叉性。我們對傳統政治本質進行探索的過程中,需要且必須通過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對其基本內容進行研究,這就要求廣大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中走出來,并清晰的認識到各自學科中研究成果的局限性,進而廣泛的學習和接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在當今時代,我們在對傳統政治本質進行探索的同時,應當從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為出發點,運用合理的哲學手段進行分析,雖然會產生不同意見和判斷,但是,由于研究目標的一致性,最終會將其融匯到現實政治構建中來。所以,從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進行研究,應當首先研究傳統政治的本質,而對傳統政治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對傳統政治進行全方位的把握,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傳統政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對傳統政治本質的探討來指導文化視角下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研究。

二、文化視角下的政治哲學解讀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美術作品探討

摘要: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形式,美術作品有著豐富的現實內涵。中國傳統美術作品的美學基礎,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個方面分別研究了中國山水畫、農村年畫、民間美術作品中蘊含的和諧思想,并發出了以和諧思想為指導、積極開展美術創作的倡議。

關鍵詞:傳統美術作品;和諧;美學;因素

一、中國傳統美術作品的美學基礎

藝術的精髓在于所承載傳遞的人類文明,藝術的真諦在于求美,而美是和諧。中國藝術的和諧與理性精神是各種美術作品的美學基礎。中國文化最高的境界是“和”,對“和”的追求是藝術家通過對中國文化“和”的基本精神的體會并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藝術創作行為都有著潛在的審美哲學基礎,美術創作也不例外。縱觀美術發展的歷史,無論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各個時期的哲學思潮都推動著美術的發展,美術作品像鏡子一樣展現了各個時代的特征,同時美術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更加豐富。美術作品能夠以豐富的形象、深刻的內涵反映生動感人的社會生活,折射出作者的哲學觀念、審美情趣和倫理道德,反映哲學社會科學等其他領域提出的和諧理念、和諧精神,在很短的時間內影響讀者和觀眾,在潛移默化之中引領和啟迪人們的思想,陶冶和激勵人們的精神,塑造和培育人們的品格。受古代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美術作品所依存的美學基礎很早就有了儒道思想的烙印。以中國山水畫為例,山水畫誕生的時代正是道家的玄學理論風靡四方的時候。道家的“重心略物”思想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甚至整個中國藝術的重表現而略再現的美學觀念和基礎。這不但體現在繪畫上,甚至作詩為文也將天人之間的靈犀相通視為創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國山水畫里沒有必要去探究畫面所描繪的是哪個地方,試圖尋找作者的視角以及作畫立足點的做法也都是對中國山水畫的誤解。因為這不是中國畫的特點,中國山水畫家講究的就是要做到心中容納天地萬物,吞吐自如、來去無阻。

美術創作的思維活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從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到發現其中的美好現象。

查看全文

窺觀中國傳統政治文化

一、專制的起源

中國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的黃土地,黃土地土質松軟、林木稀疏,是比較容易開墾的土地。依據蒙古人種最早生活在現在是寒冷地區的西伯利亞東北部這一情況,結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的傳說,推斷古時黃河流域氣候炎熱,后來才逐漸變冷,雨水也應該比現在多。隨著氣候變冷,在西伯利亞過著漁獵生活的蒙古種人,逐步南遷,有些部落到黃河流域的黃土地后,發明了種養技術,開墾土地,進入農耕。由于以農戶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模式能夠達到農業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因此,農耕的生產方式加快了漁獵生產時期原始共產制的解體,形成以家庭為主體、以血緣為聯結的氏族社會。以家庭為中心的生產模式,促生了父權和家族觀念。在漁獵生產向農耕生產轉化過程中,以集體生產協作為主的社會聯結,逐漸讓位于以血緣為主的社會聯結。隨著集體協作生產活動的減少,血緣關系對協調社會秩序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宗法制度因應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自發生成。

權力的集中起初是出于抵御不斷南遷的部落的侵掠,或許還有治水的需要,上古的歷史傳說多與治水有關。不論是抵御外部入侵,還是治理河道、修建排水或灌溉系統,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協作。為完成這些工作,必須由少數人來指揮協調,這就是集權政體產生的原因。

夏朝是否存在爭議頗多,傳說中大禹是以領導指揮治水而獲得政權的,那一段時期,或許正是氏族部落組織向集權社會過渡的時期,夏族或許己建立了王權并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有人說商族是來自大草原的蒙古種人游牧民族,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發源于中東的青銅冶煉和戰車技術。商族依靠先進的青銅武器和戰車技術,侵入華北平原,征服了黃河中下游流域,以今河南省為中心,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王朝國家:商王朝。被商王朝征服或依附商王朝的種族集團成為臣服商王朝的屬國。

為什么推斷商族是外來的游牧民族,可能是依據己考證的商族的一些文化特征推斷的。笫一,商族崇鬼;笫二,商族是兄弟相傳;笫三,商族婦女地位高;笫四,商族喜狩獵;笫五,商族有殺人作祭祀的習慣。這些特征有較多的母系社會和游獵社會的殘余,與華夏農耕文化有顯著不同之處。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梳頭禮儀

如果你是位中國媽媽,正為女兒的婚禮而興奮,你會做些什么呢?自豪的母親也許會面臨一個這樣的任務——梳頭。

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場就算是從"未婚"過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務呢?幫助女兒洗澡(象征性的),給她梳一個"有福氣的女人"的發型,整個過程如果請親友一起參加,會變成一個Party。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著慶賀什么,但是中國的婚前洗澡卻絕不僅是你平常所認為的20分鐘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氣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屬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氣",而且還意味著幸運、長壽以及繁榮,除了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還有助于讓皮膚光滑、鮮嫩,許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頭

下一步就是梳頭了。有些中國新娘穿上傳統的紅衣褲,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餃子,有3枚餃子,一個預示著愛情,一個預示著多子多福,還有一個意味著幸福。給新娘梳頭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滿的,被稱為有福氣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員都可充當這一角色,她一邊梳一邊說一些祝福的話,這一禮儀據說能給新郎新娘帶來和諧、財富以及多子多福。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梳頭禮儀

如果你是位中國媽媽,正為女兒的婚禮而興奮,你會做些什么呢?自豪的母親也許會面臨一個這樣的任務——梳頭。

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場就算是從"未婚"過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務呢?幫助女兒洗澡(象征性的),給她梳一個"有福氣的女人"的發型,整個過程如果請親友一起參加,會變成一個Party。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著慶賀什么,但是中國的婚前洗澡卻絕不僅是你平常所認為的20分鐘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氣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屬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氣",而且還意味著幸運、長壽以及繁榮,除了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還有助于讓皮膚光滑、鮮嫩,許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頭

下一步就是梳頭了。有些中國新娘穿上傳統的紅衣褲,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餃子,有3枚餃子,一個預示著愛情,一個預示著多子多福,還有一個意味著幸福。給新娘梳頭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滿的,被稱為有福氣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員都可充當這一角色,她一邊梳一邊說一些祝福的話,這一禮儀據說能給新郎新娘帶來和諧、財富以及多子多福。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的送禮禁忌

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是大賀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好雙忌單,但廣東人則忌諱:4"這個偶數,因為在廣東話中,"4"聽起來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如,白色雖有純潔無瑕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因為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兇災之色,哀喪之色。而紅色,則是喜慶、祥和、歡慶的象征,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另外,我國人民還常常講究給老人不能送鐘表,給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國"送鐘"與"送終","梨"與"離"諧音,是不吉利的。還有,如不能為健康人送藥品,不能為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

查看全文

婚慶禮儀:中國傳統婚俗

1.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征(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