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8:1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探析
摘要: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在社會政治構建現實的需求下,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哲學研究在當今乃至未來的學術界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甚至排在了學術研究的首位,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從文化視角下研究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其關鍵點在于對研究對象的深入理解與把握。在中國特有的文化環境與歷史環境影響下,我國社會政治與政治文化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是我們進行傳統政治哲學研究的真正對象。在多元的文化視角下,以自我反省的方式來實現現實的政治構建,對現有的研究原則與前提進行必要的檢討與反省,并對現實中的矛盾與沖突進行詮釋與反思,為學術界達成共識提供理論基礎,以期為各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文化視角;傳統政治;政治哲學;綜合創新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學術界就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作為重要的研究領域,究其原因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政治變革的推動,另一方面為了響應世界格局不得不對國內經濟、文化與政治進行體制的探索與改革。社會政治的變革必然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并對新的政治思想與體制進行分析和探索。因此,政治哲學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今時代的熱門研究領域,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由于受到學科領域的限制,自建國以來學術界主要通過史學、哲學以及政治學三個學科對其進行研究與探索。然而,隨著市場經濟與中國社會的穩步發展,近幾年來大批學者開始嘗試從社會學、經濟學等不同角度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進行研究,這充分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多元化,同時也暴露了各學科之間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的局限與隔閡,使各學科的研究成果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更無法將研究力量集中于一點,從而減緩了研究速度影響了研究效果。因此,我們從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進行具體研究,同時,對現有的研究原則與前提進行必要的檢討與反省,為學術界達成共識提供理論基礎,對各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中國傳統政治的本質探析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研究從理論上講,就是對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的研究,因此,對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的認知與把握就成為了學術界首先要攻克的難題。政治是人類文明的體現,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在人類發展到一定時期時就會出現社會和國家,同時伴隨著國家的產生,就會出現權利紛爭與資源不均等分配等問題。于是,通過戰爭或協商就會出現各種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類固有的權利。政治實踐在社會活動中是十分復雜的過程,由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地域化差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政治制度,雖然我們一直在不斷的進行著社會文明的探索與政治制度的研究,但直到今天,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我們仍沒有對國家、權利以及政治的起源給出確切的研究結果。當然,這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宗教與習俗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學者難以攻克的難題,所以我們對政治制度與政治思想的研究一直都存在著巨大的局限性。目前,從我國各學科各自為戰的研究現狀來看,其研究結果都是對傳統政治哲學片面的認知,研究的方向也只局限于某一層次或某一方面,從而加大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政治本質的認知與把握難度。例如,對中國傳統政治的研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其研究的側重點也不同,有的集中研究政治制度的構建,有的則側重于弘揚傳統文化,還有的對意識形態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由于大家出發點不同,側重點的研究結果各持己見,導致社會各界對傳統社會政治本質的認知與把握程度不盡相同,進而從根本上影響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范圍、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從研究對象角度來看,盡管目前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其并不影響傳統的社會政治成為共同的研究對象,也不影響對傳統政治進行哲學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多過程,其研究內容包括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活動與意識形態四個方面。另外,傳統的政治制度又與宗教、信仰、習俗等密切相關。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對相關的傳統政治進行必要的哲學分析。從哲學的角度對傳統政治的四項基本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與探索,進而達到現實政治構建的目的。所以,要想達到預期的研究效果,必須將哲學、史學、政治學等學科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機構,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具有學科交叉性。我們對傳統政治本質進行探索的過程中,需要且必須通過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對其基本內容進行研究,這就要求廣大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中走出來,并清晰的認識到各自學科中研究成果的局限性,進而廣泛的學習和接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在當今時代,我們在對傳統政治本質進行探索的同時,應當從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為出發點,運用合理的哲學手段進行分析,雖然會產生不同意見和判斷,但是,由于研究目標的一致性,最終會將其融匯到現實政治構建中來。所以,從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進行研究,應當首先研究傳統政治的本質,而對傳統政治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對傳統政治進行全方位的把握,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傳統政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對傳統政治本質的探討來指導文化視角下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研究。
二、文化視角下的政治哲學解讀
傳統哲學研究論文
中國傳統哲學是以儒家哲學為主要代表的。儒家講內圣外王,內圣是仁義道德、心性修養,外王就是政治哲學。這種政治哲學講德治、仁政、王道,因此可以說是追求善的政治哲學。
儒學也是產生于社會與政治的需要。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陷于混亂,各諸侯紛爭,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人民陷入苦難的深淵。這時有許多有識之士奮起,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目的在于消除戰亂,恢復社會正常秩序,同時探討戰亂的深層原因,設計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儒學創立者孔子及其弟子特別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政見,周游列國,目的在于說服諸侯王施行仁政,拯救苦難的人民,從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政治哲學。
孔子的終極關懷應該是天下太平,他的理想人格就是古代圣王。例如,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舜,“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堯、舜都是古代圣王,偉大的政治家。這正是孔子極力推崇的對象,是他的理想人格的偶像。
孔子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過去都把它們只看作倫理的范疇,實際上都與政治有密切的關系。仁,孔子及其學生都有一些論述。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人,能“立人”、“達人”的人,自然不是普通百姓,應該是有一定權力的政界人物。如果說這里還有疑義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從《論語》的另一段話中得到明確的論述,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諸侯統治的國稱為“邦”,卿大夫統治的封地稱為“家”。這里講的就是統治“邦”、“家”的主宰者,就是諸侯、卿大夫。上述“使民”更明確了他們統治者的地位。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要對百姓濫施淫威。
關于義,孔子講到“君臣之義”,講“君子喻于義”,“其使民也義”,就是說掌握權力的君子要知道義,“使民”也要符合義,總之,“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當官的實際內容就是行義。行義,包括對上級的忠誠,與同僚的和諧,也包括合理地“使民”。禮,主要是等級制度?!熬钩家远Y”(《論語·八佾》),臣“事君盡禮”(同上),“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禮是用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儀式,特別是處理君臣關系以及君臣與民的關系。這些關系主要也是政治關系,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
智,就是知人,知人是為了善任。任賢使能,這是政治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樊遲問知,孔子說:“知人。”樊遲不明白,孔子又作解釋:“學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還不明白,又去問同學,子夏說:“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論語·顏淵》)拿直的木板放在彎的木板上面,能使彎的木板變直。提拔正直的人去管理百官,百官中有些邪念歪風的人也會變成正直的人。
哲學豐富了傳統哲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哲學思想中國傳統哲學,繼承與發展
[論文摘要]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優秀成果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碩果。重視傳承中國優秀的哲學思想,從“實事求是”觀、辯證法思想、知行觀、倫理思想及社會歷史觀上,都體現了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與發展。
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但哲學思想就其理論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而言,又帶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點或特性。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而形成的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優秀成果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碩果。
一、對中國優秀傳統哲學的繼承
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哲學遺產是哲學思想產生和發展的必要理論前提。曾多次講到,由于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落后,中國的哲學思想,需要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繼承中國傳統哲學中優秀的思想。同志說,“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庇终f,“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帶有中國的特性,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
歷來重視我國的文化遺產,并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和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容結合起來、與中國民族化的形式結合起來。在談到與“實事求是”有著密切聯系的“有的放矢”時,就結合中國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葉適曾用過的“弓矢從的”的比喻,其原意是強調立論要象對準靶來放箭一樣,以此來論證其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就結合這一事例,把“有的放矢”與“實事求是”放在一起談,認為有的放矢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他說,“‘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個‘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卑选坝械姆攀浮碧岣叩綄嵤虑笫?、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這一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高度,以此來闡發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重要原則。這不僅改造了其原來的含義,深化了其內容,而且還充分體現結合中國傳統哲學,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民族化、群眾化及通俗化的重要特色。熟悉中國歷史與文化并有相當精湛的造詣。從而使他能運用自如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民族形式結合起來,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優秀傳統哲學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我國傳統哲學研究論文
一
歌頌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人們只要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就有可能和諧。因此,傳統中國的司法官吏的作用就與現代社會的法官不同。司法官吏的首要任務是教育人們注意舉止。據說,在舜帝任命皋陶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法官時,任命一詞強調的就是后者有教人法律的職責。司法制度的最終目標,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營造一個沒有爭端或犯罪、更適于居住的社會。采用法律或懲罰是想建立一個沒有這些東西的理想社會。在漢及其后的朝代,政府都變相地采用法律。他們都認識到法律存在的切實需要,認同僅靠教育和道德引導不足以使人們具有良好形為。而法律則能夠。不同學派都歌頌和諧。荀子,孔子的一個追隨者,將它與社會結構的調整聯系在一起。他說,人類擁有至關重要的呼吸、生命和知覺,再加上一種道德與正義感。這就是他們成為世界上最高貴物種的原因。在體力上,他們不比一頭公牛厲害,在速度上,他們比不上馬:但馬和牛卻被人役使。為什么?我認為是因為只有人才能形成社會而動物不能。人為什么能形成社會?我認為是由于社會分類。社會劃分怎樣轉化為行為?我認為是因為人類的道德與正義感。因此,如果他們的道德與正義感應用于社會分類,和諧就會產生。如果在種類間存在和諧,就會產生聯合:如果聯合,就會產生巨大的體力;如果有巨大的體力,真力就會產生;真力產生,就能戰勝萬物。如果社會不是基于社會劃分而形成,就會產生爭端;如果有爭端,接著就發生無序;如果存在無序,就發生支離破碎;如果存在支離破碎,就會出現軟弱;如果存在軟弱,就不可能戰勝萬物。這就是為什么即便在最短時刻也不能忽視規矩和道德原則。對中國人來說,社會和平不意味著每個成員的主體權利得以協調。他們認為,正如西方人所說的,社會不是為個人利益而存在的:它早就有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它一直處于和平狀態---除非其中一分子打亂了它。這給中國式的爭端解決提供了哲學基礎:爭端或沖突是壞事因為它擾亂了和諧,預防爭端比事后解決要好。
二
對儒家來說,成功解決爭端的關鍵不是維護受害者權益或判給無過錯方以損害賠償,而是用道德規則教育當事人。這些規則中蘊含有中庸和忍讓思想。中庸思想防止人們采取直接沖突或極端措施(如訴訟或暴力)以捍衛自己的權利。忍讓思想不讓人們堅持維護自己的利益,哪怕自己有權享有。如果人們遵循這些思想,他們就會始終為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考慮,并運用自制來防止爭端。君子不與人爭。他不應只為自己利益,尤其是當這樣會使他人受損時。追求物質利益要讓位于保持和諧。道德的基本規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绻鐣系乃谐蓡T都照著做,當然不會有爭端。進一步講,儒家思想的本質是完善自我。即使他人沒做好,君子也要做好。儒家相信每個人最終都能被教育成君子。儒家愿意接受任何侵犯自己權益的行為以向他人證明自己是怎么做的。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被教育成君子,爭端也就會變少,即使有一點也能很好地加以解決。按照這種世界觀,原始的和諧是完美的。任何變化都只會擾亂它。其實,孔子是古代最著名的中國傳統思想家。他曾承認自己只在傳播傳統思想而沒有創新。他也曾自豪地指出他所推崇的禮是周代的東西。在一個封閉的條件下,習慣成了規范人際關系的最好準則。在社會或經濟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僅靠遵循習慣來避免沖突。這樣,習慣就更為人所接受,因此社會和諧就得以維持。正如儒家看到的,一個人與不同的人保持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兩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隨著他們關系的改變而改變,而禮則明確了他們待人接物的適當方式。如果人人都接受儒家規范并遵循禮,社會將會和諧。那么防止爭端的最好方式將是教育人們遵循禮并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但是,如果有爭端,解決它的過程將被視為一次對沖突各方進行道德教育的機會。其目標是教人怎樣按禮去做。
三
道家的中心思想是個人主義。他們從不細化人們為人處事的規范。但同其他學派一樣,道家也帶有和諧思想。這不難理解,因為儒、法、道三家都是在動蕩的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對道家來說,事物的初始階段是最好的。這種見解并不少見。事實上,在每個文明的神話時代,和諧常被頌揚以充當自然秩序,也被用在人類社會的原始狀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特別是在道、儒兩家看來,就是這個被頌揚并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和諧。對道家來說,與自然保持一致,與他人保持和睦關系,是一件最快樂的事情。與他人發生爭端,會受到公眾的譴責。道家以自制作為必要元素來構筑和諧社會。老子提出,人應盡量無欲。因此,他們不應斤斤計較。老子視爭端為壞事。他為人們給出指導性原則。老子描述的理想社會沒有爭端。從其字面理解,可以認為是每個人過著完全隔離、不與他人來往的生活。不鼓勵為私權斗爭。老子主張,如果沒有爭端,大家會很開心。盡管說人不應為私權斗爭,但他在表達這一意思時態度并不拐彎抹角。他相信做出忍讓的人最終將擁有更多。天道偏愛保持自然,越無為越能持久。其實,一個與世無爭的人才是順應天道的。這一思想稱為“天道無為”。原則上應是:“不要發生爭端,采用調解?!备鶕献拥恼f法,法律沒必要存在也不會被接受。建立理想社會的第一步就是摒棄法律。其思想是為了讓人回歸到天真狀態。這可能是自然法的中國版本。盡管認為天道無情,老子仍主張天道老是偏袒好人。因為制定法律是為了顛覆天道,如“損不足而奉有余”,這與天道是相違的。因此應摒棄法律。莊子也持同一觀點,不過,一個人如果犯了錯或貪得無厭,最終仍將被上天懲罰,因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p>
透析中國傳統哲學爭端解決
關鍵詞:和諧爭端
摘要:在任何社會,爭端都應和平解決。如果存有過多尚未解決的爭端,人們就不能彼此保持良好關系,社會的寧靜也會受到威脅。傳統中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它解決爭端采用調解。
中國人喜歡用法律以外的方式解決爭端的歷史原因在于公平正義感。其目標是為了維持社會和諧,即“中國人的人際關系的最終目標”。只要可以,爭端就以相互妥協的方式加以解決。按照中國人的世界觀,人與自然相互交織,形成一個無法分離的整體而延續存在。和諧或一元的思想,被中國人不斷變化地加以表達,來強調其主旨。儒家在這一點上起了主要作用,道家、法家、佛教和墨家也涉足其中。
一、歌頌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
人們只要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就有可能和諧。因此,傳統中國的司法官吏的作用就與現代社會的法官不同。司法官吏的首要任務是教育人們注意舉止。據說,在舜帝任命皋陶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法官時,任命一詞強調的就是后者有教人法律的職責。司法制度的最終目標,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營造一個沒有爭端或犯罪、更適于居住的社會。采用法律或懲罰是想建立一個沒有這些東西的理想社會。在漢及其后的朝代,政府都變相地采用法律。他們都認識到法律存在的切實需要,認同僅靠教育和道德引導不足以使人們具有良好形為。而法律則能夠。不同學派都歌頌和諧。荀子,孔子的一個追隨者,將它與社會結構的調整聯系在一起。他說,人類擁有至關重要的呼吸、生命和知覺,再加上一種道德與正義感。這就是他們成為世界上最高貴物種的原因。在體力上,他們不比一頭公牛厲害,在速度上,他們比不上馬:但馬和牛卻被人役使。為什么?我認為是因為只有人才能形成社會而動物不能。人為什么能形成社會?我認為是由于社會分類。社會劃分怎樣轉化為行為?我認為是因為人類的道德與正義感。因此,如果他們的道德與正義感應用于社會分類,和諧就會產生。如果在種類間存在和諧,就會產生聯合:如果聯合,就會產生巨大的體力;如果有巨大的體力,真力就會產生;真力產生,就能戰勝萬物。如果社會不是基于社會劃分而形成,就會產生爭端;如果有爭端,接著就發生無序;如果存在無序,就發生支離破碎;如果存在支離破碎,就會出現軟弱;如果存在軟弱,就不可能戰勝萬物。這就是為什么即便在最短時刻也不能忽視規矩和道德原則。對中國人來說,社會和平不意味著每個成員的主體權利得以協調。他們認為,正如西方人所說的,社會不是為個人利益而存在的:它早就有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它一直處于和平狀態---除非其中一分子打亂了它。這給中國式的爭端解決提供了哲學基礎:爭端或沖突是壞事因為它擾亂了和諧,預防爭端比事后解決要好。
二、對儒家來說,成功解決爭端的關鍵不是維護受害者權益或判給無過錯方以損害賠償,而是用道德規則教育當事人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哲學的融合
摘要: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對社會存在有著深刻的反作用。哲學是文化的核心,所以文化自信的實現要以哲學自信的實現為前提,哲學自信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相互融合。這種融合應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地位,在中國道路的實踐中實現對改造自我與對改造世界的統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二者融合的成果又將指導中國道路的實踐不斷走向勝利。
關鍵詞: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融合
近年來,文化自信日益得到重視,習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1]。按照習的論述,文化自信相對于其他三個自信具有更為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作用。
一、文化自信的哲學涵義及其與哲學自信的關系
(一)文化自信的哲學涵義。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于社會意識十分重視,一般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都屬于社會意識范疇,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影響社會存在的發展,但由于文化的歷史繼承性以及對人民思想的滲透性,使得文化對社會歷史的作用更加持久,文化相對于理論、制度能夠更好地反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訴求,正如習在報告中所指出的:“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文化自信的哲學涵義即本民族、本國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社會成員的普遍信仰而進一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從而深刻影響社會歷史的發展。重新找回文化自信已成為中國人重要的文化使命,“這一創造若能獲得成功,不僅國人飄泊已久的心靈可以得以安頓,也不僅由于中華文明自身的規模巨大而能夠一舉扭轉近代以來東方文化的受動局面,實現東西方文化的平等,而且還能夠由此而為各非西方民族樹立起一種文化再生的典范,以此為實現各民族文化平等相處的和諧世界貢獻力量?!盵3](二)文化自信首先表現為哲學自信。作為文化的核心,哲學相對而言更為遠離社會存在,恩格斯認為:“更高的即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采取了哲學和宗教的形式?!盵4]他舉例指出:“從十五世紀中葉起的整個文藝復興時代,在本質上是城市的從而是市民階級的產物,同樣,從那時起重新覺醒的哲學也是如此。哲學的內容本質上僅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階級發展為大資產階級的過程相適應的思想的哲學表現?!盵4]因此,樹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樹立哲學自信。中國有璀璨的傳統哲學,也有西學東漸之后傳入的各種哲學,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被確立為主流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是目前中國的主要哲學形態,無論哪一種都有深厚的根基和巨大的影響,都有充分的自信之處,這兩種哲學在中華民族崛起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都面臨著時代和實踐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和外部的嚴峻挑戰。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實現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中國傳統哲學也有現代化的迫切需求,在這種形勢下,這兩種哲學需要進一步的融合,這種融合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并不足以解決當前和未來的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融合是哲學自信的基礎
傳統醫學文獻的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探析傳統醫學文獻中的哲學思想,指出《易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形成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具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天人相應、心身統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認為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醫學哲學;醫學哲學思想史;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以說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中醫學固有理論和知識相融合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1《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庇谑恰帮嬍乘裴?,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1]。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1],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3]。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4]。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淺談傳統茶文化蘊含哲學思維解讀
摘要:茶文化在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內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茶文化逐漸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各家的哲學思想,融合了各家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茶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積淀當中,其蘊含的哲學思想也越來越豐富,對于當代社會的建設和當代青年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傳統茶文化蘊含的哲學思維的解讀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學價值和當代價值,無論是對于哲學世界觀的補充和更新,還是對于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哲學思維;解讀當今世界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快,中國的經濟也是在飛速發展,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社會問題,例如社會矛盾加劇、人的思想素質跟不上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而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傳統茶文化當中蘊含的哲學思維,包含了中國的處世哲學和治世哲學,對于當今的社會構建和人們思維的構建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1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1.1茶文化的產生.中國自古以來都有非常豐富的茶葉資源,是世界茶的發源地,具有非常豐富的茶葉資源,而且品種豐富,質量優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名譽。茶葉當中具有很多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對于人體的保養和療養都十分有效,所以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熱愛茶,都有飲茶的習慣。因此,在長久的制茶和飲茶的傳統之中,茶文化就應運而生。茶文化主要包含茶的自然科學文化和人文科學文化,人們在社會歷史的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其中與茶相關的就是茶文化。茶文化的內涵也非常豐富,例如茶產品、飲茶和品茶等,一切和茶相關的文化活動都屬于茶文化的范疇。茶文化當中蘊含的哲學思維是茶文化當中最具有精華的部分,是茶文化當中的精髓,對于當代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意義都十分重要的。
1.2茶文化的發展過程.茶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從漢代開始講起,在漢代的《僮約》當中,對于茶文化就有十分明確的記載。茶文化最早是在文人墨客當中發展起來的,像司馬相如、陸羽等文人都對茶和相關的茶事活動做過描寫。茶文化當中的哲學思想最早是從儒家思想當中的積極入世思想發展起來,隨后隨著社會的發展,茶的社會功能也逐漸突顯,成為政客文人表達感情的手段和工具。文人用茶來抒情表志,政客用茶來傳達自己的政治理念,所以,茶文化的內涵不斷的豐富。后來,隨著各家思想的不斷興起,文人墨客信奉的思想派別也各不相同,所以,茶文化當中包含的思想也更加多元化,哲學思維也融合了各家學派的處事哲學。
2茶文化當中蘊含的哲學思維
西方哲學根本傳統的一種闡明
關鍵詞:西方哲學;存在;思維;語言
摘要:西方哲學的全部歷史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標準的三段式關系推理:因為思維是存在之家(古代哲學),語言是思維之家(近代哲學),所以語言是存在之家(現代哲學)。當今西方哲學的困惑是:什么是語言之家?
TheLinguisticPrisonCell:
AClarificationfortheFundamentalTraditionofWestPhilosophy
Keywords:Westphilosophy,Beings,thoughts,language,home
Abstract:ThewholehistoryofWestphilosophycouldbesummedupassuchastandardsyllogismofrelationinference:becausethoughtsisBeings’home(ancientphilosophy)andlanguageisthoughts’home(modernphilosophy),solanguageisBeings’home(thepresentphilosophy).NowthepuzzleofWestphilosophyiswhatlanguage’shomeis?
西方哲學根本傳統分析論文
摘要:西方的全部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標準的三段式關系推理:因為思維是存在之家(古代哲學),語言是思維之家(近代哲學),所以語言是存在之家(哲學)。當今西方哲學的困惑是:什么是語言之家?
關鍵詞:西方哲學;存在;思維;語言
西方哲學歷經諸多變遷,卻有一個“吾道一以貫之”的根本傳統存在著,以至直到今天的哲學家,仍然不能超越它。在我看來,對西方哲學從古至今的這個根本傳統,可以用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來概括:“語言是存在之家?!边@似乎是老生常談了,但是據我的,這句話蘊涵著這樣一個推論:因為思維是存在之家,語言又是思維之家,所以語言便是存在之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邏輯推論的過程,正好反映出了西方哲學全部歷史的過程。如果說古代存在論哲學意在說明“存在如何”(命題z),近代認識論哲學意在說明“思維如何”(命題y),那么現代語言哲學就意在說明“語言如何”(命題x)。于是,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形式推理:
{(x→y)(y→z)}→(x→z)
其中:①(y→z)意味著:沒有思維的存在就沒有存在的存在。這就是古代存在論哲學的結果“思維是存在之家”。②(x→y)意味著:沒有語言的存在就沒有思維的存在。這就是近代認識論哲學的結果“語言是思維之家”。③(x→z)意味著:沒有語言的存在就沒有存在的存在。這就是現代語言哲學的結果“語言是存在之家”。
仿照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的說法,可以說,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最根本的傳統是:存在即被思維?,F生了所謂“語言學轉向”以后,此說法又演變為:存在即被陳述。這個傳統是早在“前蘇格拉底”就已成型了的,而直到今天,例如海德格爾哲學,也未能超脫。海德格爾終身試圖超越西方哲學傳統,結果仍然像孫行者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