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外交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3:28: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媒外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媒外交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傳媒外交,作為外交概念和傳媒概念的交叉,被媒體和外交界廣泛應用,但對其準確的含義,仍眾說紛紓本文借用傳播學理論,從傳者、傳播渠道、傳媒效果三個方面對傳媒外交展開探討。
【關鍵詞】傳媒;外交;傳媒外交
有學者指出,現代的政治外交經常借輿論傳播來進行,政治立場的表明、政策主張的提出等都必須借助輿論傳播,當代國際政治可以說是實力政治與傳媒價值判斷的雙重結合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媒外交”這一術語的出現,并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可說是順理成章。
外交和傳媒分屬于兩種不同類別的部門和社會科學。英國外交家歐內斯特·薩道義在《外交實踐指南》一書中說:“外交是運用智力和機智處理各獨立國家的政府之間的官方關系”,“是指以和平手段處理國與國之間的事務”。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傳媒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①通俗地說,傳媒即是專門進行大眾傳播的機構。
但就作為外交概念和傳媒概念交叉的傳媒外交而言,其定義不一,有學者認為運用信息傳播媒介來闡述和推進對外政策即傳媒外交,有的認為傳媒外交是新聞界在外交實踐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認為,傳媒外交就是傳媒通過參與外交決策、報道外交活動等手段,對外交施加影響以達到某種效果。下面從傳媒為何影響外交、傳媒影響外交的渠道、傳媒影響外交的效果三個方面對傳媒外交展開探討。
傳媒為何影響外交
傳媒外交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傳媒外交,作為外交概念和傳媒概念的交叉,被媒體和外交界廣泛應用,但對其準確的含義,仍眾說紛紓本文借用傳播學理論,從傳者、傳播渠道、傳媒效果三個方面對傳媒外交展開探討。
【關鍵詞】傳媒;外交;傳媒外交
有學者指出,現代的政治外交經常借輿論傳播來進行,政治立場的表明、政策主張的提出等都必須借助輿論傳播,當代國際政治可以說是實力政治與傳媒價值判斷的雙重結合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媒外交”這一術語的出現,并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可說是順理成章。
外交和傳媒分屬于兩種不同類別的部門和社會科學。英國外交家歐內斯特·薩道義在《外交實踐指南》一書中說:“外交是運用智力和機智處理各獨立國家的政府之間的官方關系”,“是指以和平手段處理國與國之間的事務”。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傳媒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①通俗地說,傳媒即是專門進行大眾傳播的機構。
但就作為外交概念和傳媒概念交叉的傳媒外交而言,其定義不一,有學者認為運用信息傳播媒介來闡述和推進對外政策即傳媒外交,有的認為傳媒外交是新聞界在外交實踐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認為,傳媒外交就是傳媒通過參與外交決策、報道外交活動等手段,對外交施加影響以達到某種效果。下面從傳媒為何影響外交、傳媒影響外交的渠道、傳媒影響外交的效果三個方面對傳媒外交展開探討。
傳媒為何影響外交
國外輿論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大國的關系究竟如何,不僅歷來為世人所矚目,而且也為學者所重視,盡管兩國政府在公開場合或外交場合都強調友好是主流,但實際上目前仍處于比較艱難的階段。而日本媒體的輿論導向又為中日關系起到哪些作用?著名日本問題專家、新加坡學者卓南生教授,圍繞以上問題作了精辟的分析。下面是卓氏在北京大學一個公開演講會的發言,讀來饒有趣味。
[關鍵詞]中日關系日本輿論導向
各位朋友,各位同學,很高興今天能有機會和大家談談朱镕基總理訪日后中日關系走向的問題。中國和日本都是亞洲的大國,兩國的關系,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不是那么理想。盡管兩國政府在公開場合或外交場合都強調友好是主流。但在實際上,就事論事,現在是處在比較艱難的階段。今天我就想談談朱鎔基總理訪日前前后后中日關系的一些問題,特別是針對日本方面的一些論調進行分析。
最近幾年以來,促使中日關系發生最大變化的,首先是1996年4月17日日美安保條約的重新定義。接著有兩個受人矚目的外交訪問活動,一是1998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訪問日本;中日雙方對此次訪問還是十分重視的,因為這是中國的國家主席首次訪問日本。再就是2000年10月朱總理的日本之行。
我個人的看法是,1996年4月17日日美安保條約的重新定義有幾個重要的含義:首先是意味著美日之間達成了新的協議,日本被迫放棄與美國爭奪世界第一交椅的念頭。
我們知道,在80年代后半期90年代初期日本處在經濟泡沫期。哈佛大學的傅高義教授所寫的《日本名列第一》是在70年代末期出版的。在這之后,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日本熱”,日本曾經一度自我陶醉,認為日本將在21世紀名列第一。在談到21世紀是亞太世紀時,實際上不少日本人就一廂情愿地認為21世紀就是日本的世紀。在那個時候,我們如果看看日本的報紙或接觸其他媒體,經常可以看到類似“金滿國”的字眼。“金滿國”就是遍地黃金的國家。當時日本的經濟學者提出了“亞洲雁行論”(“雁行形態發展模式”理論),它的主旨就是日本是亞洲經濟的火車頭,是帶頭雁。在大雁之后緊接著起飛的是四小龍,也就是韓國、新加坡、臺灣和香港。隨后是東盟國家,再后也有人加上了中國。老大的中國是殿后的。按照這個“雁行論”的模式,日本的領導地位是不能被取代的,這是一個鐵的規則。其他國家只能在日本之后順序起飛,誰都不能超越日本。這樣一個以日本為中心的理論在當時是頗有市場的。日本人在當時一提起經濟大國,一提起21世紀,就眉飛色舞。在經濟泡沫越吹越大的年代里,日本人到處收購土地,大玩金錢游戲,連美國也不看在眼里。不少日本人稱美國患了“美國病”,認為美國樣樣都不如日本,美國是日落西山,日本則是高高升起的太陽。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國內掀起了一股“嫌米論”。“米”是指美國,討厭美國的情緒達到非常高昂的程度。在泡沫期頂峰時,名畫都以天價被買下來,他們認為日本已經到了可以和美國分庭抗禮的時期。換句話說,在泡沫期,日本一方面認為亞洲當然是日本的腹地,同時也要和美國爭奪第一。在日本傳媒的引導下,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日本國內正在爭論如下問題:日本是名列世界第一還是屈居第二?現在是不是到了和美國可以爭奪第一的時候?諸如此類的言論是經常出現的。另外一個提法是日本究竟是要走美國路線還是亞洲路線。這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我們平時所說的親美國還是親亞洲的路線。而是說兩者都是親日本的,只不過兩者提法不同,到底現在是到了聯合亞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爭霸的時候,還是仍然在美國的默許之下逐步推行大國外交政策。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1996年4月17日才有明確的結論。原因是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后遲遲不能復蘇。最初很多日本朋友都告訴我,他們的泡沫就像啤酒一樣,喝掉三分之一的泡沫,剩下的三分之二就是日本的實力,因此他們可以處變不驚,或者處驚不變。但是往后那最初占三分之一的泡沫過去了,日本經濟還沒有恢復,另外一個三分之一也過去了,也未見到谷底。于是日本人開始慌張了,再加上歐美的一些信貸評級機構對日本的金融、經濟頻頻給予不良的評估并施加各種壓力,日本終于知道了自己的實力還是不能和美國抗衡。日美安保重新定義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日本再度承認日本失敗了。換句話說,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認為日本敗于美國的原子彈,但到了1996年4月,他們承認,這回不是軍事的敗仗,而是經濟的敗仗,這促使日本不得不同意繼續走臥薪嘗膽的路線。因此,1996年日美安保條約的重新定義實際上表明日本再度向美國稱臣。日本人稱之為是第二次敗仗。在這一點確定之后,日本回頭看看亞洲,它發現一個對手已經成長起來了。因為在這之前,日本人認為亞洲是他們的天下,這是不在話下的。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后,許多中國專家到日本訪問都說,我們走了許多冤枉路,現在就象在明治維新時代一樣,中國落后了日本很多。這樣的話,當時不少日本人聽了之后非常高興,非常陶醉,因為這意味著一個古老的中國至少還落后日本幾十年,日本對此大可放心。中國還處在明治維新時代這樣的言論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日本人的優越感。可當1996年日本重返亞洲,重新為自己定位時,發現這幾十年的差距并不是一直停留著的。兩者之間的距離很殘酷地縮短了。
小議日本動漫外交看日本對華文化外交
——動漫外交對中國大學生對日情結的影響
【內容提要】
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于2006年4月28日在東京數碼大學發表了題為《文化外交新設想》的演講。他建議日本應當積極開展“動漫外交”,通過推廣日本的漫畫書和動畫片,贏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民眾的心。而在2008年03月,現任外相高村正彥正式任命哆啦A夢為“動漫文化大使”,此舉無疑是在延續麻生太郎的外交政策。日本外務省希望通過“POP文化”,特別是動漫文化,推銷日本,大打文化外交牌的舉動引起中國國內的激烈爭議。不少人認為由于目前日本動漫一統市場,如不制止日本動漫潮在中國學生間的泛濫,中國下一代必然會“日本化”,形成濃烈的日本情結,從而影響對日政治態度。然而不少動漫愛好者認為,日本動漫并不能改變他們對日態度。那么真相究竟如何?本文希望通過調研與解讀相關資料,探求:
一、中國當代大學生熱愛日本動漫的行為與其日本情結,對日政治態度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如果存在,相關程度如何;
二、日本動漫外交的效用以及收益率;
三、日本動漫外交對中國外交的啟示。
公眾輿論與外交研究論文
摘要:美國稱自己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華盛頓說美國是一個自由、民主和偉大進步的國家,為人類社會樹立了一個始終由正義和仁慈所指引的民族高尚而新穎的榜樣。而布什又宣稱美國既有道德標準又有手段去維護世界和平,他們是這個星球上唯一能夠團結和平力量的民族。正是這種自命不凡和唯我獨尊的心態促使美國不僅要在國內推行民主,還對國際社會輸出民主,想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美國統治下的和平和民主。民主離不開公眾,而輿論又反映了廣大公眾心目中的思想意識和政治文化。因此,公眾輿論就必然會對美國外交產生影響。
關鍵詞:公眾輿論美國外交民主現實主義自由主義
美國自詡為上帝的選民,負有拯救人類的偉大歷史使命。自從十七世紀英國清教徒大量移民北美新大陸之后,美國人就想在這里建立一個山巔之城,因為他們在英國飽受宗教迫害,為了實現自己心目中的宗教理想,他們迫切需要一片凈土。經過漫長的歲月,隨著人類航海技術的發展進步,他們終于實現了心中的夢想,找到了一直向往的凈土,而這塊凈土就成了現在的美國。美國人認為自己特別受到上帝的青睞,他們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優秀,他們是例外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楷模。正是由于這種自命不凡和唯我獨尊的民族優越感,美國不僅要在自己國內實行民主,而且還要向荒野傳播文明,即向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出民主,想建立一個以美國主導下的世界民主體系,而美國就是典范,其國家形象高高在上,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演變成兩種不同的主義思想,即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
現實主義認為,普通公眾對外交事務和國際關系普遍都是漠不關心和缺乏了解的,就算他們想關心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對國家外交事務做出理性而明智的判斷,有時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如此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普通公眾往往束手無策,很多問題都只看表面,根本就無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而且他們對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系的看法變化無常,情緒容易沖動,立場缺乏穩定性,從這方面來說,普通公眾根本就不應該干預國家外交。就像李普曼所說的那樣,普通公眾整天為日常生計而奔波勞碌,他們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關心國際關系,即使有興趣也沒有能力獲得準確可靠的知識和信息。從表面上來看,公眾輿論確實具有無知和搖擺不定的特點,無論是沒有興趣也好,還是缺乏知識也罷,公眾輿論都可能隨時間而劇烈變動。再說普通公眾大多是基于道德觀念來判斷外界事物,大多時候都容易感情用事,也有從眾心理。普通公眾的政治態度與他們的價值觀之間僅存在著極小的關聯,對公共政策就不應該具有約束性,因為找不到一個真正的思想體系來規范公眾的參政行為,所以公眾輿論從理論上就不應該對國家外交施加過多的影響。在摩根索看來,好的外交政策的理性訴求從一開始就注定不能依靠沖動和非理性的公眾輿論。美國的建國元老們似乎早就發覺了這個問題,于是他們就將國家外交權力交給了參議院,而不是眾議院。因為美國的參議院不是直接由普通老百姓選出來的,而是由各個州指派的,可以說是精英中的精英。再說參議員一般任期都比較長,每兩年只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這樣就可以保證參議院的相對穩定。相對來說,眾議員直接民選出來,普通公眾總體上的知識水平也可能不是太高,這樣對國家外交這種頭等大事顯然是參議員比眾議員合適了。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既然美國自稱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而民主要建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基礎之上,離開了公眾又談何民主?獨立宣言體現了自由主義天賦人權的思想,人民是主權者,權力屬于人民,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政府和政府官員應該對人民負責,因此,像國家外交這種頭等大事就必然離不開普通公眾的參與。正如林肯所說的那樣,民主政府必須要遵循選舉人的意愿,一切都要以人民的意志為轉移。公眾的情緒就是一切,美國依靠公眾的力量而無往不勝,若離開了公眾美國就必敗無疑。國家利益必然體現人民利益,不可否認,普通公眾對國家外交沒有太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和精英團體是有一定差距。精英團體大多是名牌大學畢業,即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已從事國家外交事務多年,經驗十分豐富。他們往往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嚴謹細致的外交分析能力,這對做出正確而明智的外交政策確實是一大保障。相對來說,公眾群體在這一方面確實是有所欠缺,也可以說有很大不足,但是政府也應該有責任教育廣大人民,讓他們了解國內外的形勢狀況,大眾傳媒就是一種很好的手段,國家可以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和學術演講等方式來提高廣大人民的參政素質和知識水平。只要把握了主要矛盾,我相信集中千千萬萬普通公眾的智慧,國家一定能做出明智的外交政策。就如所說,群眾最有發言權,我們應該集思廣益。另外,康瓦斯發現所謂公眾輿論的高度不穩定其實是由于民意測驗中所提問題的模糊性所造成的,問題不在公眾,也就是說普通公眾的頭腦還是清醒的。既然一個國家能夠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有某種共同的東西在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就像我們中華民族就有堅定不搖的國家認同。同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必然會在各自心底深處存在著某種特殊的文化認同,正是這種認同感把他們系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國家,這是不可動搖和磨滅的,而公眾輿論卻正是反映了這種思想意識。政府應該順從廣大人民的意志,這才是一個真正民主國家的根本所在。因此,公眾輿論理應成為國家外交的基石。
在現實的國際社會中,公眾輿論在國家外交上起到了很大作用。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公眾參與國家外交事務的意識越來越強,許多國家的執政者都努力爭取人民大眾的支持,竭力把戰爭的責任推到其他國家身上,以便贏得民心。
新聞媒體和戰爭的相互關系分析論文
摘要:早在古時的口頭新聞時代,戰爭與新聞傳播就有著密切的關系,進入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時代,兩者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也更加復雜。就CNN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來探討現在社會中戰爭與新聞之間的關系,著重與戰爭對新聞傳媒的成就和新聞媒體對戰爭的反作用。
關鍵詞:新聞傳播;戰爭;CNN
從古以來,戰爭與信息的傳播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的時候,戰爭與傳播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傳遞戰爭的狀況、結果等方面。古波斯人和雅典人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生“馬拉松戰爭”。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帥米勒狄派一個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報信。菲迪皮得斯一直從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廣場,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體力衰竭倒地而亡。古雅典人的這次戰況傳遞是新聞傳播早期——口頭新聞時代的典型代表。還有諸如中國古代的擊鼓傳訊、烽火報警等等都是口頭新聞時期的比較典型的補充方式。
總的來說,由于當時種種條件的限制,古代的新聞傳播與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是有很大差別的,特別是遠距離的傳播,幾乎都是“滯后傳播”,所以,新聞傳播及其所導致的大眾輿論對戰爭的影響并不大。
進入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時代,新聞傳播與戰爭的關系進一步強化。新聞傳播并不僅僅只是用來報道戰爭的狀況、結構,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勝負;另一方面,也有眾多媒體因為報道戰事而聲名鵲起,一躍成為傳媒界的大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廣播網(U.S.CableNewsNetworks),即我們通常所說的CNN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由戰爭成長起來的傳媒界大腕兒。本文將就CNN的發跡史說明戰爭與傳媒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特別是戰爭在促進媒體的發展方面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
一、CNN的發跡——海灣戰爭對CNN的促進
戰爭與新聞研究論文
摘要:早在古時的口頭新聞時代,戰爭與新聞傳播就有著密切的關系,進入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時代,兩者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也更加復雜。就CNN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來探討現在社會中戰爭與新聞之間的關系,著重與戰爭對新聞傳媒的成就和新聞媒體對戰爭的反作用。
關鍵詞:新聞傳播;戰爭;CNN
從古以來,戰爭與信息的傳播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的時候,戰爭與傳播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傳遞戰爭的狀況、結果等方面。古波斯人和雅典人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生“馬拉松戰爭”。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帥米勒狄派一個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報信。菲迪皮得斯一直從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廣場,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體力衰竭倒地而亡。古雅典人的這次戰況傳遞是新聞傳播早期——口頭新聞時代的典型代表。還有諸如中國古代的擊鼓傳訊、烽火報警等等都是口頭新聞時期的比較典型的補充方式。
總的來說,由于當時種種條件的限制,古代的新聞傳播與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是有很大差別的,特別是遠距離的傳播,幾乎都是“滯后傳播”,所以,新聞傳播及其所導致的大眾輿論對戰爭的影響并不大。
進入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時代,新聞傳播與戰爭的關系進一步強化。新聞傳播并不僅僅只是用來報道戰爭的狀況、結構,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勝負;另一方面,也有眾多媒體因為報道戰事而聲名鵲起,一躍成為傳媒界的大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廣播網(U.S.CableNewsNetworks),即我們通常所說的CNN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由戰爭成長起來的傳媒界大腕兒。本文將就CNN的發跡史說明戰爭與傳媒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特別是戰爭在促進媒體的發展方面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
一、CNN的發跡——海灣戰爭對CNN的促進
小議傳媒行政法主體
新聞傳播媒介又稱大眾傳播媒介,它是傳播媒介的一種,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是專門用來傳播新聞信息的,泛指所有用以向廣大受眾傳遞信息的技術手段總和。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傳媒是新聞傳播者和新聞接受交流者的中介和紐帶,是新聞傳播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新聞傳播活動,也就有了新聞傳播媒介?虬。傳媒行政法是調整傳媒管理機關和傳媒組織之間基于傳媒管理社會關系而在兩者之間形成的權力和義務關系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的總和。行政法調整的最主要關系就是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權力和義務關系。在傳媒行政管理關系中,行政主體就是依法實施國家對于新聞事業的管理職權的行政機關。行政相對人就是各種新聞傳播事業、企業單位和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其他自然人、法人。
現在社會。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成為占據我們日常生活的四大類媒體。由于各種傳播媒體的巨大差異性。下面分類介紹各種主體:
一、報刊業的行政管理主體報紙是指固定名稱、刊期、開版。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等新聞報道為主要內容。以散頁的形式定期連續向公眾發行的出版物?甜。在現在社會。報紙是傳播新聞的主要載體。也稱為靜態的媒體形式。
對全國的報紙、期刊出版活動包括對報刊實施監督管理的部門,是國務院直屬機構新聞出版總署。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設有新聞出版局。新聞出版總署成立于1987年,它的職責是:起草法律、法令和規章制度。經審定頒發后組織實施;制定關于新聞、出版管理的方針、政策;進行新聞檢查;制定并組織實施新聞、出版事業發展規劃,對申請新建圖書出版社、創辦報紙和期刊進行審批;會同有關部門管理圖書、報紙、期刊市場,取締非法出版活動;管理如數報刊的印刷和物資供應,管理圖書發行;規劃管理新聞、出版方面的對外交流、貿易和合作。
二、廣播、電視的行政管理主體廣播和電視是通過無線電波或者導線向廣大地區傳播聲音或者圖像的現代化大眾傳播手段。對廣播電視的行政管理。既包括對播放廣播電視機構的管理,也包括對通過編制聲音圖像而構成的節目的制作、播放、交換的管理。還有對廣播電視的頻道資源和傳輸覆蓋網的管理等。負責全國的廣播電視管理工作的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原來是廣播電影電視部。我國廣播電視管理部門對電臺、電視臺的管理,比起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按照屬地原則對報刊實施管理是有很大不同的。
新聞出版管理部門與報刊社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級管理(新聞出版部門自己創辦的報刊社除外),報刊社的上級領導單位是自己的主辦、主管單位。新聞出版管理部門也并不是直接介人報刊的新聞報道等業務活動,只是以事后檢查的方式對報刊的方針、導向進行監督管理。報刊社的建設發展也完全是報刊社自己以及主辦、主管單位的事情。而廣電管理部門則對廣電事業實施全面的領導。1998年3月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原廣播電影電視部改組為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簡稱“廣電總局”),成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由和國務院領導。主要負責廣播電影電視的宣傳、傳播功能的管理和監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廣播電視媒體。
全球化的外交意義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全球化是客觀的、多維的歷史發展進程,是同一化與多樣化的統一。當代全球化對外交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推動了外交主體、外交議題、外交方式的革命。
【關鍵詞】全球化主權碎片化外交議題擴展公共外交多邊外交
Abstract:Globalizationisaobjectivelyandmultidimensionallyhistoricalcourse,andalsoaidenticalanddiversifiedunion.Contemporaryglobalizationisprofoundtodiplomacy,whichpromotestherevolutionofdiplomaticbody,diplomaticsubjectanddiplomaticmode.
KeyWords:Globalization;Fragmentizedsovereignty;Expansionofdiplomaticsubject;Publicdiplomacy;Multilateraldiplomacy
全球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時髦用語”(buzzword)。但是,全球化的許多基本問題都處在巨大的爭議之中而難以達成共識,譬如全球化究竟是一種實際狀態,還是一種意識形態或目標,全球化究竟始于何時,全球化是單維的還是多維的,全球化是西方化、美國化嗎?全球化是同質化還是異質化?正如羅伯特•基歐漢所言,全球化這一說法意在表明,人們普遍認識到世界政治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當然,這種模糊的說法也意味著,人們對這一變化的理解還是膚淺的。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對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和特點作一理解和把握。
一、當代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西方政黨交流
在西方國家競爭性的選舉環境中,如何有效地與公眾溝通以最大程度獲取其選舉支持,一直是西方政黨極其重要的一項任務。目前,西方政黨與公眾的溝通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大眾傳媒成為最重要的溝通渠道。由于大眾傳媒在二戰后的迅速發展及其巨大的影響力,西方政黨已將其作為溝通民眾最重要的工具。一方面,政黨重視透過媒體向公眾傳遞信息。另一方面,鑒于媒體是反映公眾輿論的重要平臺,政黨重視從媒體收集公眾信息,以便及時應對民意輿論。目前,西方政黨一般有一套媒體應對機制,如英國工黨有專門應對危機的新聞危機協調制度,并有24小時監控小組探察媒體動態,以便第一時間對事態做出反應。
二、傳統的人力溝通仍然存在,但重要性已降低。人力溝通包括政黨利用黨員或志愿者與民眾直接交流,政黨領袖召開集會發表演講并回答問題等形式。人力溝通是二戰前西方政黨政治溝通的主要形式,但因接觸的受眾有限,在戰后媒體迅速發展的擠壓下其生存空間已經縮小。
三、政黨以流動選民為重點溝通對象。伴隨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會流動性的增加以及跨越傳統社會分野的性別、多元文化等問題的出現,選民的忠誠出現交叉,如在經濟領域支持左翼政黨而在政治領域支持右翼政黨,左與右、自由與保守等傳統分野已不如以往清晰,選民的流動性與選舉易變性增加。對此,西方政黨普遍的做法是在維持原有支持基礎之外,將流動選民尤其勢均力敵選區的流動選民作為溝通重點,政黨也由此出現向心競爭等趨勢。
四、政黨溝通戰略導向發生變化。為盡可能多地吸引分散化、流動性的選民支持,西方政黨在與公眾的雙向溝通中越來越關注民意與媒體輿論。很多政黨開始迎合公眾輿論,一種“政治營銷式”的溝通模式逐漸出現。
西方政黨在與公眾溝通中表現出的上述特點,是它對社會變遷做出的反應,這種反應對政黨、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