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20:27: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創新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創新力

國稅創新力調研報告

國稅系統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建設,是稅收事業發展中帶有全局性、戰略性和根本性的重要問題。國稅系統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如何,關系到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創新力作為領導干部執政能力之一,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它肩負著能否帶領全體國稅干部全面推動國稅工作創新發展的重任,關系到各項工作落實和稅收事業的成敗。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國稅系統領導干部的創新力,使本單位、本部門跟上時代步伐,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永葆活力,是當前國稅系統必須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創新力的基本內涵

創新力是人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可以利用的材料,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思想、觀點、方法和產品的能力。簡單地說,創新力就是人們拋開舊事物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發現矛盾、提出假設、論證假設、解決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從而不斷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等。創新力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創新激情、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激情決定了創新的產生,創新思維決定了創新的成功和水平,創新技能則是創新的基礎。

由上論述可以看出,創新是創新力的源頭和關鍵環節,創新力是創新的基礎,決定創新的成敗,兩者相輔相承,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創新力不僅僅表現為善于發現問題、求新求變、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也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綜合素質。因此,領導干部的創新力其基本內涵,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一種辯證思維,常常運用于人們的創新性活動過程之中,它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思維的特征,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特征:第一,積極的求異性。它往往表現為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和已有的權威性理論持懷疑的、有分析的、批判的態度而不是盲從和輕信。第二,敏銳的觀察力。在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地將觀察到的事物與已有的知識或假設聯系起來思考,把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異性、重復現象進行比較以發現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作出新的發現和發明。第三,創造性的想象。表現為不斷地改造著舊表象,創造新表象,賦予抽象思維以獨特的形式。以上創新思維的特征是互相聯系著的,它們有機地結合,從而達到不斷深入地認識世界的目的。可以說,思維能力決定工作能力。因此,領導干部必須盡力擺脫單向思維和慣性思維的束縛,確立獨立性、批判性、系統性、開放性、逆向性的辯證思維方式,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創新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二是創新決策能力。決策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決策具有突出的戰略性,即領導決策的事情一般都是有關未來發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決策又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因為決策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的環境或條件往往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可見決策面對的是高成本和高風險,也因此對領導干部提出了決策創新的高要求。領導決策創新是指對傳統的決策活動所進行的一系列創造性的革新。在決策的主體上,改變過去那種單靠個別領導人拍腦袋決策,轉向靠集體智慧決策;在決策方法上,變傳統的經驗決策法為科學決策法,變單純定性決策法為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決策方法;在決策的基礎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僅依靠少量的、零散的信息進行決策的方式,演進為依靠大量的、系統收集的信息進行決策的方式;在決策理論上,由過去傳統的、古典的決策理論發展為應用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現代決策論等新型理論。領導干部創新決策能力高低實際上就是體現在能否始終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

查看全文

領導創新力調研報告

“以人為本”的人本觀念在當今受到了高度重視,國稅事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國稅干部職工,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參與和付出。國稅事業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國稅干部職工不斷創新的歷史。國稅系統領導干部的創新精神,是推動國稅事業不斷樹立新目標、明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取得新成就的內因所在。如何提高創新力,也成為各級領導、廣大國稅干部職工熱議的話題,被擺到并上升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高度上來。本文擬從縣級局領導的角度,淺議如何提高縣級局中層領導干部的創新力。

一、縣級局中層領導干部創新力現狀簡述

調查發現,從創新力方面的表現看,縣級局中層領導干部可以基本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固步自封型。這部分中層領導干部中一部分人樂于墨守成規,猶豫觀望,喜歡邁著“老八步”,不想、也不愿意去嘗試創新以提高工作質量和績效,對他人的一些創新的思想和做法既不感興趣,也不埋怨和排斥,經過長時期的適應以后,才慢慢試著采納一些創新做法。還有一部分人受一些傳統或封建思想殘余的影響,怕人說閑話、怕惹麻煩而不去嘗試創新,體驗創新。

(二)消極應對型。這部分中層領導干部對別人的一些創新思想和提出的一些創新做法,有著一種“先天性”的排斥心理,總是持懷疑、抱怨甚至打擊的態度。他們總認為別人的創新思想是標榜和表現自己的一種手段,對工作的實際幫助有限;對于經領導批準實施的創新做法,經常嘀咕,這也不行,那也不是;對提出創新做法的人,經常予以冷嘲熱諷,甚至不擇手段進行打擊。

(三)有心無力型。這部分中層領導干部受自身學識、能力和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對工作懷有一腔熱情,想通過一些創新的做法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但總不能盡如人意,他們的一些創新做法經常會由于指導思想不對路、方法不對頭而流于失敗,差強人意,令人感到心疼和惋惜。

查看全文

學生的創新力淺析

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材的改革,“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顯得重要。本文就“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幾點做法和體會表述如下:

1.教師的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①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再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②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氛圍、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學生在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讓有的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都是應細心把握,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潛能。③教師應當充分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解疑,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創新個性、創新能力。

2.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①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在教學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問題難易適度,應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問題會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去創新。②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從事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有必要的。③利用數學中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興趣。生活中大量的圖形有的是幾何圖形本身,有的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的,也有的是幾何圖形組合,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在教學中盡量把生活實際中美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④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的產生等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像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既可以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

3.教師是保護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監護人”。

3.1分清學生錯誤行為是有意的,還是思維的結晶。學生早求知的過程中屬于不成熟的個體,在探索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也是允許的。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出示結論,而是重在幫助弄清出現錯誤的原因,從而讓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去承認并且改正錯誤,與文過飾非相比在對待錯誤的態度上,這個不正是一種創新態度嗎?作為教師對發展中的個體要以辯證的觀點、發展的眼光,實行多元化的發展的評價。從客觀上保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比如:教學中常見的“插嘴”,可理解為學生的不遵守紀律,也可以理解為學生思維快的表現,這就要看他們的動機是什么,再作結論。

3.2多給學生一些鼓勵,一些支持,對學生的正確行為或好的成績表示贊許。學生時期自我評價能力較低,常常默認教師的評價,而且常以教師的評價衡量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同時又常從成人的表情或語言判斷對其的評價,帶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師應對學生正確行為表示明確的贊揚,使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學中宜常使用表揚的語氣詞,如:“很好!”、“太棒了!”、“不錯”、“有進步”等等表示你的關注和贊許。

查看全文

安全管理創新力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在對安全管理控制力與創新力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安全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創新力不足而導致其控制力弱化所致,安全管理控制力與創新力之間具有因果負反饋、源動力與外動力、內力與外力的相互關系,進而提出了安全管理控制力與創新力協調統一防控安全事故的途徑與方式。

[關鍵詞]安全管理;控制力;創新力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統結構中一種力的分類和定位,說明系統結構中的各種力量發揮作用時對系統整體或其它力量的影響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則指在安全管理活動中,運用法律、法規、慣例、社會倫理、技術和文化等規制,影響和規范安全管理系統運行方向和頻率的各種力量,即能夠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使決策的制定與實施動態地符合主客觀情況,實現安全管理預期目標的能力。當前社會經濟活動中,致使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規制失效,責任缺失。安全法規、制度、技術標準等是客觀規律、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從國家到企業各個層次都制定了相關政策、法規、條例、標準等來保證安全生產。然而,目前各類重大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直接說明政府安全規制流于形式或者無效,在安全管理領域政府責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術設備老化。生產組織的技術支撐與投入嚴重不足,是導致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技術風險。一方面,在競爭力低下或產權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況下,生產組織是無法產生充分的動力去滿足安全生產的基本要求的,不會為安全生產進行長期技術設備投資,反而會盡量壓縮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投入,對落后、老化設備不會及時進行淘汰更新,以高風險的運行環境和匱乏的安全保障來謀取高額利潤,生產事故的發生就成為必然。另一方面,隨著生產工藝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危險源和安全隱患也呈現多樣性與復雜性,實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應的技術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術裝備勢必會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終導致安全事故失控。

查看全文

論文學術創新力特征研究

1引言

HeatonJeremyPW指出創新力在學術部門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對論文的學術創新力進行評價有助于發現創新價值高、能較大程度推動學科發展的論文,從而促進科研人員的學術創新。目前關于學術創新力的研究成果雖然不多,但學術創新力評價正在逐漸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目前與創新力評價相關的研究較多,包括高校創新力、學科創新力、企業創新力等,但直接研究學術創新力評價的文獻非常少。因此本文在進行文獻搜集和參考時,不僅參考了學術創新力評價相關的文獻,還參考了與學術創新力相似的學術影響力以及學科創新力等方面的文獻。

2相關研究

目前,論文的學術創新力評價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是以同行評價為主要手段的定性評價法和基于文獻計量學的定量評價法。2.1同行評議法。同行評議最早源于1416年威尼斯共和國邀請同行專家對專利進行評審,該方法被大規模采用是在19世紀的美國,由美國科學基金會組織和實施。之后,德意志的聯合研究會、歐洲科學基金會、加拿大的社會科學與人文基金會等組織都開始采用同行評議的方法,同行評議逐漸成為被國際學術界廣泛采用的一種學術評價手段。同行評議這種評價方法雖然被廣泛使用,但一直存在著較多的弊端。不同專家本身的思維認知和掌握的知識體系不同,對同一問題按照同一標準產生的觀點也存在不同,并且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會限制專家的判斷,因此該方法易受到專家主觀性的影響。另外,當面臨海量評價數據時,專家評議的速度慢,耗時長,效率低下,這些都是制約同行評議方法使用的因素。2.2文獻計量法。文獻計量法就是基于與創新力評價相關的量化指標來衡量論文創新力的大小。在目前的評價方法中,學術創新力評價的文獻計量法包括單個特征指標評價法、以影響力測度創新力法、指標體系評價法、基于論文內容的評價法、構造創新力評價指標法五類方法。(1)單個特征指標評價法【2-3】。這類方法主要包括用h指數,影響因子等單個特征指標來衡量學術創新力。單個特征指標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論文的質量,但h指數高的作者產出的論文并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創新力,影響因子高的論文質量高,但質量高的論文可能是對之前的文獻進行了歸納總結,也可能是對現有的理論進行了實證研究,其創新力不一定高。因此,僅用h指數或影響因子這些單個特征指標進行論文的學術創新力評價存在不合理性。(2)以影響力測度創新力法【4-7】。目前,有很多學者將創新力和影響力等同,認為影響力大的論文其創新力一般都比較高,而影響力評價的方法體系和指標體系已經比較成熟,所有很多學者直接用學術影響力的指標和方法進行學術創新力的評價。但實際上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創新力之間不能等同,影響力高的論文創新力不一定高,因此直接使用影響力測度創新力存在不科學性。(3)指標體系評價法【8】。這類方法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提取與學術創新力相關的指標,利用相關指標構建用于學術創新力評價的指標體系,之后通過熵權法、層次分析法或專家評測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最后加權求和得到創新主體的學術創新力。該方法雖然分析角度比較完整,但各個變量對學術創新力的作用機制非常復雜,簡單使用加權求和的方法測度創新力也存在不合理性。(4)基于論文內容的評價法【9】。主要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的手段,從題錄數據或者全文內容中提取出能表征論文創新點的數值特征或者文字特征,得到同領域論文創新力的相對大小。基于論文內容的評價法指標提取過程復雜,且通常只能對同領域的論文進行評價。(5)構造創新力評價指標法【10-15】。在關于學術創新力評價的研究中,還有一些學者基于引文或者知識網絡構造了新的學術創新力評價指標,用構造的指標值指示學術創新力的大小。構造的某些指標存在定義方式過于直白、可解釋性不強等缺點,該方法考慮到的數據維度有限。2.3研究現狀述評。通過分析國內外學術創新力評價的研究現狀,發現目前的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在學術創新力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中,文獻大多集中在對論文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上,鮮有文獻真正結合學術創新力的概念、特點和過程對學術創新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實證研究。不管使用定性法還是定量法對學術創新力進行評價,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準則做出判斷,因此結合創新力的特點提取出真正影響學術創新力的因素非常有必要。通過上文對學術創新力評價方法研究現狀的分析可知,與其他四類定量評價方法相比,構造指標體系法只使用一個構造的指標衡量論文的學術創新力,可操作性強。這類方法從引文網絡或者知識網絡的角度出發,探究學術創新力的相關規律,能相對有效地對論文的學術創新力進行評價。因此本文嘗試使用構造指標法構造學術創新力特征指標體系。目前有代表性的構造指標法主要包括下面三種:“S指數”測度法【11】、基于期刊組合的測度法【14】、動態網絡測度法【15】,在這三種方法中,基于期刊組合的測度方法認為只要在參考文獻中對期刊進行了新的組合,即實現了創新,目前這種定義方式過于直白,可解釋性不強,并且這種方法的計算過于復雜。“S指數”評價法和動態網絡評價法都符合科學簡單、測量維度單一、基于結構屬性等原則【11】,能有效地對論文的學術創新力進行評價。相比較而言,動態網絡評價法不僅關注了論文的參考文獻和引證文獻,還關注了引證文獻引用結構的特征,更能體現出論文對學科知識的革新程度。另外,動態網絡評價法的被引頻次遠大于“S指數”評價法,該方法的被認可程度高。圖書情報領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相對比較成熟,大部分工作都是對現有工作的革新,動態網絡測度法更偏向于測度常規性革新,因此本文選擇動態網絡測度法對論文進行創新力值的標注。動態網絡測度法如圖1所示,圖1是論文的引用結構圖,在圖中,中間的灰色方塊代表論文,左邊的圓形代表論文參考文獻的集合,右邊較大的圓形代表論文的引證文獻集合。根據引用結構,引證文獻有三類:圖中綠色的方框表示引證文獻既引用了論文i又引用了論文的參考文獻j,紅色方框表示引證文獻只引用了論文i,藍色方框表示引證文獻只引用了論文的參考文獻j。圖1學術創新力的動態網絡測度法該文章認為,在論文的引用結構中,如果引證文獻只引用了該論文,沒有引用論文的參考文獻,證明該論文對現有理論、技術的革新程度較大,即該論文具有很大的創新力。如果該論文的所有引證文獻既引用了該論文,又引用了該論文的參考文獻,就認為論文對于已有知識理論的改變很小,該論文幾乎不具有創新力。據此將創新力公式定義如下:D=ni-nkni+nk+nk(1)其中ni表示引證文獻只引用了你的論文,nj表示引證文獻既引用了你的論文,又引用了你的論文的參考文獻,nk表示引用者只引用了你的參考文獻。該值基于引用結構度量了創新性,該值的取值范圍是[-1,1],值越接近于1,說明文章的學術創新力越強。認為被引頻次為0的文章不具有創新力,創新力值記為-1。

3學術創新力特征指標構建

學術創新力歸納為創新主體通過創新過程產生新理論、新方法、新應用等新知識的能力。根據概念可知,學術創新力表示的是創新主體產生新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創新過程中產生,最終體現在創新成果中。因此,要對學術創新力進行測度,需要對創新過程和創新成果進行研究,提取出能表征創新力值的特征。創新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8】:創新積累階段、創新產出階段和創新擴散階段。相應地,根據創新過程將學術創新力分為創新吸收力、創新產出力和創新擴散力。對學術創新力進行評價,不僅要考慮跟創新過程有關的指標,還要考慮能影響學術創新力的內在因素,這些因素無關創新過程或創新成果。綜合上面的分析,將學術創新力的一級指標歸納為創新吸收力指標、創新產出力指標、創新擴散力指標和學術創新力評價的其他內在影響指標。如表1所示。3..1創新吸收力指標。學術論文的創新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具有繼承性和發展性,科研工作者在進行科學研究時需要對同一領域的現有知識進行采集、整理和吸收。學術創新的吸收階段依托的主要介質是跟研究內容相關的參考文獻【16】,高質量的參考文獻能為創新主體提供有價值的知識理論和方法體系,激發學者新的想法,為論文創新的前期工作奠定基礎。因此,本文將參考文獻的相關特征作為創新吸收力的評價指標,評估論文在創新過程中對現有知識的吸收和采納程度。采用參考文獻數量表征吸收數量,參考文獻被引頻次和參考文獻期刊影響因子均值表征吸收質量,參考文獻中近三年論文占比表征吸收速度,參考文獻的學科廣度分布表征吸收的廣度。學科分布廣度計算是將論文參考文獻的分類號作為參考文獻所屬的學科領域,使用參考文獻來自不同學科的程度表示創新吸收的廣度。信息熵是香農提出來的用于量化信息的指標【17】,用于描述狀態的不確定程度。本文借鑒信息熵的概念,定義了如下公式來表示論文d創新吸收的廣度:H(d)=-∑i=1kpilogpi(2)其中k是論文d的參考文獻所屬的學科類別數,pi是參考文獻中屬于第i類的論文篇數與總參考文獻數量的比值。當所有的參考文獻都來自同一學科領域時,該公式的值為0。該公式的值越大,表明參考文獻涉及的學科領域越廣,創新吸收的廣度越大。3.2創新產出力指標。創新主體在對已有的學術成果進行借鑒和吸收后,會激發腦內對某一問題的思考和靈感,從而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創造出新方法或者新理論。創新主體的創新過程無法物化,但科研成果是創新的最終結果,也是創新力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在研究成果中,作者可能基于之前研究方法的不足,對方法做出了改進;或者將之前零碎的知識融合創新,構建出某研究領域完整的知識體系;或者通過對學科基礎知識的研究,提出新的觀點理論。科研成果體現了創新主體思考的過程與結果,因此,本文將創新成果即論文的各種特征作為創新力評價的特征指標。除了采用論文的字數、論文所在期刊的影響因子和期刊論文被引頻次的均值表征創新產出力外,還采用論文和參考文獻的相似度表征論文的新穎性,論文涉及的主題范圍表征論文主題分布的廣度。論文新穎性和論文主題分布廣度的選取依據和計算方法如下:(1)論文新穎性一般來說,論文內容的新穎性可以通過論文和其他文獻的相似度來表示。若相似度較高,證明論文和其他文獻的差異度小,文章的新穎性低。相反地,低相似度意味著論文的高新穎性。來自不同領域的論文之間肯定存在著較低的相似度,依據其他所有論文計算出來的新穎度值不準確。通常認為論文和其參考文獻所在的研究領域相同或者相似,所以本文借鑒文獻【18】的公式,用論文和其參考文獻之間的相似度表示新穎性:Novelty(d)=1|DR|∑d∈DR∑w∈Vp(w|d)logp(w|d)p(w|d')(3)其中DR是論文的參考文獻集,V是根據論文及其參考文獻的內容構建的無重復詞匯集,p(w|d)是單詞w在論文d中出現的概率,定義如下:p(w|d)=num(w|d)∑w∈Vnum(w'|d)(4)該公式的原型是KL散度【19】(Kullback–Leiblerdiver⁃gence,KLD),它用于衡量兩個概率分布之間的差異性。在這里該值用于衡量單詞在論文和參考文獻中分布的差異,該值越大,論文和參考文獻的相似性越低,論文的新穎性越高。(2)論文主題分布的廣度每篇論文雖然都有核心的研究目標,但不同論文涉及到的主題范圍不同。論文用到的主題概念越多,說明論文涉及的學術領域越廣泛,論文具備創新力的可能性越高。因此,本文將主題分布的廣度作為創新產出力評價的一個指標。借鑒文獻【20】中的公式,論文主題分布的廣度定義如下:diversity(d)=1|Z|∑zi∈Z-p(zi|d)logp(zi|d)(5)其中Z是論文涉及到的主題集合,P(zi|d)表示文檔d所分配的主題z∈Z的概率分布。此概率分布可以使用主題模型LDA【21】來計算得到。LDA是一種概率生成方法,輸入論文的內容和主題個數,可以得到文檔在各個主題下的概率分布。3.3創新擴散力指標。學術創新的過程表現為“吸收—創新—擴散—再創新—再擴散”,學術創新擴散是指科研工作者的學術成果被他人引用和借鑒,催動其他學者新想法的涌現。知識創新后的擴散程度和范圍能反映出學術創新的價值和被認可度,是學術成果創新力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本文采用的科研成果形式是學術論文,論文創新產生的影響可以通過被引用的特征量化。因此,本文使用引證文獻的相關特征來測度創新擴散力。具體包括采用被引頻次表征擴散數量,采用引證文獻的平均被引頻次和引證文獻期刊影響因子的均值表征擴散的質量,采用論文擴散到不同學科的程度表征擴散廣度,擴散廣度的計算方法同創新吸收的廣度,在計算時需把參考文獻的相關特征替換為引證文獻對應的特征。3.4學術創新。力其他內在影響指標以上的評價指標是基于論文的創新過程提取出來的,實際上除了以上指標,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會影響論文的創新力。本文選取合著者因素、作者聲望、論文受資助情況三個方面分析影響學術創新力的特征。合著因素主要是通過合作者數量和合作者所在機構數來表征。作者聲望主要通過第一作者總被引頻次、h指數、參與發表的文章數量,論文最大被引次數,平均被引頻次五個方面來表征。基金資助主要分為不同的等級:重大國家級基金、國際級基金、省部級基金、一般基金和無基金。

查看全文

我國企業創新力影響論文

摘要:創新力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企業必須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總結我國企業創新力不足,分析相關影響因素。

關鍵詞:企業創新力;影響因素;分析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企業飛速發展,目前初步具備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條件和動力。但是,在激烈的內外競爭環境下,我國企業又直面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機遇。與有競爭力的國際大企業相比較,我國的企業,特別在以培養核心競爭力為主的企業創新還普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和劣勢。

一、我國企業創新能力的現狀

為了擺脫在低端市場的微利窘境,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我國多數企業已經意識到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它們都紛紛完善制度,立足于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展開創新競賽。經過多年的積累與實踐,我國的一些企業已逐步形成和發展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并使我國多項技術水平居世界前沿。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開發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項目占72.5%,其中企業獨立完成項目占21.1%,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項目占51.4%。近年來,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占到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20%以上,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其市場銷售額達560億元。數字化產品以及信息家電等新一代產品正在快速發展。計算機、移動通信、軟件、集成電路、網絡產品、數字化終端產品成為新的發展熱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增加,2001年全國研究與開發R&D投入為977.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而在1990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25.34億元和0.68%。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受高等教育的人數猛增,高科技人才輩出,2001年我國科技人員增致136.8萬人。2004年,中國企業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簡稱WIPO)遞交專利權申請增到1,782件,比前一年增長38%,17。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有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最新公布的經濟普查公報顯示,2004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僅有11.9%開展科技活動,大中型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只有38.4%,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只占其銷售收入的0.71%,我國企業研發經費人均支出僅為美國的1.2%,日本的1.1%。到2003年底,我國大中型企業71%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2/3的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開發活動,使我國企業的新技術與新產品開發能力薄弱,決大多數企業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底的產品生產,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與科研院所和大學校園內,由于工資與激勵的扭曲,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評職稱、發論文和獲獎勵等方面,而不是專注于研究發明,即使他們從事研發工作,也主要在基礎理論研究,而與企業和市場嚴重脫節。由此而知,我國企業的創新的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二、我國企業創新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加大創新力扶支柱產業化轉危

今年以來,市針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重點支柱產業增勢趨緩、創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增長乏力等情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技術進步為切入點,強化校企對接,抓好項目攻關,扶持企業創新,支柱產業、企業轉危為機初見成效。

一、創新模式,為企業爭取科技立項。緊抓省加大科技計劃項目配套資金投放力度機遇,成立工作小組,深入各地企業及部門作推介,充分調動企業申報項目的積極性,實現由“等項目”到“爭項目”的轉變。目前,市共申報省級科技項目162項,比去年同期增長32%,計劃爭取省財政扶持資金946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5%。其中,廣東溫氏集團的“大型養殖場污水零排放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和市百里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石材工業廢料生產人造石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項目被列為省級重大項目。同時,積極與南京工業大學有關教授對石材加工產業作專題研究,以“石材加工產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為主題,向省科技廳申報省部產學研結合重大項目。

二、搭建平臺,為企業提供科技支撐。作為全省首批兩個省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市之一,為增強產學研結合工作的示范帶動作用,該市圍繞轄區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加強與國內高校院所的產學研結合力度,充分利用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等優勢,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發機構。重點抓好與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全面合作協議的落實,并力爭與中科院廣州分院、北京化工大學分別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同時,充分發揮中南大學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研究院的作用,主動開展科技開發、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科技培訓等業務,促進企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適應經濟快速發展態勢。

三、重點幫扶,為企業增加科研經費。加強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的交流與合作,組建和完善產學研創新聯盟,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打造畜牧業開發研究及產業化中心。積極組織各方面教授、專家深入調研,緊抓項目開發重點,充分利用廣東溫氏集團現有的技術、人才、資金優勢,著力建設該市第1家、我省第10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動承擔國家863、973重大攻關課題,并大力推進國家級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及推廣。同時,認真組織不銹鋼、石材、硫化工三大產業集群“節能減排與可再生能源”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申報、實施,著力爭取省級科技經費,拉動投入,努力構建循環經濟發展科技支撐體系,力爭創建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環保型企業。

查看全文

透視信息技術教學學生創新力

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創新人才。因此,實施創新教育已成為時代的要求。作為教師,有責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計算機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信息技術也在日新月異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素質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個性發展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又與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系,它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內容更新速度快、應用廣泛。從這些特點來看,信息技術教育應該是實現創新教育的領頭羊,但從我國現有的教育機制來看,有些地方卻存在著十分突出的缺點,沒有真正體現出計算機的現代化特征,重教不重自學,重灌輸不重啟發和創新,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僅有的一些思維火花也給無情地熄滅了。因此,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的緊迫任務。我就結合自己的教研實踐談一下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明確目標,激發創新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規律,組織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有明確目標的“任務”,以此來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設立目標、任務可以去掉學生學習中的盲目性。為了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盲目性,上好每章開頭的啟始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當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其學習的自主性就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在了解了本章學習內容之后,他們會想一想,自己在學完本章后將要完成一件什么樣的作品,從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大的方面不說,就說小的方面。例如:在講完文字編輯軟件Word的學習任務目標后,又向大家演示了從網上下載的一些其他學校學生制作的優秀電子報刊,讓學生為自已的班級作一個電子報刊。

二、營造氛圍,培養創新思維

查看全文

自主實驗設計與學生創新力鍛煉

機能實驗教學作為基礎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傳統的機能實驗教學強調的是驗證性實驗,是理論課教學內容在實驗室的再現,對啟發學生的科研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還遠遠不夠。為此,自1999年我校機能實驗中心成立后,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機能實驗教學改革,包括最初的綜合性實驗、隨后的自主實驗設計以及新近設立的醫學動物實驗設計理論課,為促進學生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與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受到學生廣泛的好評。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這些實驗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進行總結,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為深化機能實驗教學的研究與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開闊的視野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綜合性實驗的開展

傳統的機能實驗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主要目的在于強化與鞏固課堂理論知識,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且,由于各學科之間缺乏有效地融合,使得實驗內容有較多的重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還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為此,北醫在1999年成立了統一的機能實驗中心,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三個教學實驗室融合在一起,實現了資源的優化和共享,并相應開設了一系列綜合性實驗,如“血壓調節和失血性休克”、“影響離體心臟灌流的因素及缺血—再灌注損傷”和“家兔腎功能測定及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機體正常的生理調節機制、疾病時功能代謝的改變和藥物的作用有了直觀和連貫的認識,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了他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彼此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綜合性實驗的不足之處在于實驗往往比較復雜,需要較多的課時來完成一個完整的實驗,因此在時間安排上常常具有一定的難度。另外,綜合性實驗中依然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相對來說還是處于一個被動的地位,對于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性還遠遠不夠。

二、自主實驗設計的開展

在掌握基礎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前提下,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們在2001年又開設了設計性實驗課程[1]。針對與機能學內容相關的研究目標,由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自選題目,課下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絡查閱文獻,提出實驗設計方案,然后在實驗課上進行實驗設計答辯,通過學生之間的提問、回答以及老師的點評完善學生的實驗設計,選擇優秀的設計方案在櫥窗展出。比如學完肝功能衰竭,很多學生就會想到去設計一個肝性腦病及其防治的實驗方案;學完呼吸衰竭,就會想到去設計一個肺水腫及其搶救的實驗方案。設計性實驗的優點在于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能夠結合課堂所學內容,針對某個有爭議的環節去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或者突破所學課程的局限,設計跨學科的綜合性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文獻檢索能力和表達能力具有較大的幫助。不足之處在于最初的實驗設計只是紙上談兵,缺乏實際操作,很多學生感到意猶未盡,抱有不小的遺憾。

三、自主實驗設計及操作

查看全文

中職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中創新力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是當前時展的重要特征,它對于一個民族的創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華民族的崛起,必然要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才,重視創新教育。這樣才可以促使國家富強,民族興盛。因此,我們的教育發展,必須把教育創新、人才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教育也更肩負著重要的民族興盛使命。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在逐漸轉變思維理念與工作方式,也在改變教育模式。教育與社會緊密相關,時代的進步對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學業成績、文憑并不再是評價人才的標準,具有創新能力、創新水平才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要求。我們的學生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當中,就要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頭腦,提升緊迫意識,成為新時代的創新型人才,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提升學習能力。在中職院校當中,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專業是一門非常熱門的課程,很多學生都熱衷于學習相關的技術,并且樂于探索信息網絡,因此信息技術是一門非常適合于年青人,尤其是學生的學科。在推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對學生來說親和力非常強大。中職院校本身的優勢就在于沒有升學壓力,教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嘗試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大膽進行實踐創新等教學活動探索中去。

一、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計算機教師是與信息技術接觸最多的,對于最新的信息掌握比較全面,應該具備良好的信息嗅覺,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樹立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服務于學生的創新價值,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使學生能夠做到全面發展。計算機教師應該掌握扎實的學科素養,明確先進的學科發展動向,有良好的教師基本功素質,開展賞識教育,改變人的行為理念,使學生們能夠親其師信其道,獲得學生的支持,從而增強自身的學業素養,更加自尊、自信、自強,有積極向上的源動力,盡量完成自己的學業目標,使自身成為社會上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在課堂當中展示自己的所學、所得,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在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方面,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使學生每一次努力都可以收獲較好的亮點,讓學生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有更大的動力投入到今后的學習當中去,并在學習過程當中采用更具有主動性的學習技巧與操作手段。現代教育技術不斷進步,促進了傳統教育方式的革新,教學組織形式在不斷進步,教學方式也在創新。首先,傳統的班級教學演進為小組教學、互動教學與網絡教學等多種組織形式的教學。作為現代化教學的引領學科,計算機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創新意識,做到與時俱進,提高教學創新力。

二、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袁提升中職生創新能力

培養中職生的創新精神是我們教學的一貫追求,在教學當中,教師要利用鼓勵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靈活運用課程所學知識內容。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要大膽整合教學知識,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情實際,更能夠解決現實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運用競賽方式加以解決,充分發揮“頭腦風暴”的作用,讓學生們之間共同探索,啟發思路,碰撞思維的火花,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編輯文稿能力,用做圖軟件畫出彩圖及制作書簽等較小的實際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計算機軟件功能讓學生分析自己的成績,運用photshop、coredraw等繪圖軟件制作精美的畫報等。這些教學工作與我們的學習相關,但又揉合了其他學科的內容,是提高學習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訓練學生創新運用素材的能力,還能夠訓練學生的直觀性與想象力,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

三、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