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體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03:37: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保障體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保障體系

健全農村家庭養老保障體系

在當今農村存在著多種養老方式,但在絕大多數地區,仍以家庭養老方式為主。家庭養老,是指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單位,由家族成員對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資料、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等方面保障的內生性生活保障機制。家庭養老以家庭積累為基礎,以社會支持為輔助,以中國傳統“孝”文化為倫理規范,以社會輿論與相關法律為監督制約機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養老保障體系。

雖然家庭養老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決不能認為家庭養老已經是落后的養老方式,應該為新的養老模式所取代。這是因為:(1)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強化了家庭的經濟功能。在國家還沒能力包攬農民養老問題的情況下,必須要由家庭承擔贍養老人的主要責任。(2)養老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還包括對老年人的生活照顧與精神慰藉,在農村十分缺乏社區養老服務的情況下,只有家庭成員才能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樣的服務工作。(3)家庭養老在中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傳承,具有豐富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養老并非是一個單一的照料過程,該過程還能夠滿足供養雙方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和需求。所以,繼續發揮家庭養老的主體作用,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基礎。

近些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家庭養老體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養老風險在不斷加大。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些新情況,采取十分得力的政策舉措來解決農村家庭養老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將農民“老有所養”工作落到實處。

第一,政府必須加強對家庭養老工作的指導與監督管理。家庭養老絕非是家務私事,它關系到全國1.49億老人(特別是農村老人)的自由、財產和安全,它還關系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所以,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這項工作。一些地方和家庭發生嚴重侵害老年人權益的事件,都與當地政府和基層政權機構忽視養老保障工作密切相關。各級政府都要高度重視家庭養老工作,加強指導與監督管理,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社區干預或司法干預,切實維護農村老人的合法權益。如果監督管理不到位,轄區出現了嚴重侵害老年人權益的事件,必須被追究領導責任。決不能讓農村養老風險進一步加大。

第二,政府要盡力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農村家庭養老中的主要困難是農業產業效益低下,農民用于養老的積累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問題突出。近些年來,政府為農村養老保障事業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巨額資金。但是,政府還必須進一步加大投入,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特別是地方政府要把“改善民生”作為重點工作抓緊抓好??偫碚f得好:“如果說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職,那么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政府的良心。”希望各級政府切實履行“天職”,積極推進社會公平正義,讓農村老人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

第三,積極發揮土地養老的保障作用。土地養老是農村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所以必須保護農村老年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贍養人有義務耕種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歸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來源。如果贍養人不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或因不能夠耕種老年人承包的田地并照管老年人的其他生產資料,使老年人可能失去基本生活來源時,鄉鎮政府或村委會可以征求老人意見,在確保老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委托他人經營土地等生產資料,保障老人基本生活。但是,要堅決反對讓老人“賣地”換“保障”。

查看全文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對策

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是中國特色主義“三農”思想的關鍵組成部分。進一步發展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但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著制度不完善、法制建設滯后、資金下撥不穩定、文化建設落后等現實問題。根據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和全面建成多層次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要求,相應地提出自己關于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城鄉融合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本世紀前20年的偉大奮斗目標,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擴大、農村發展緩慢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理論的關鍵組成部分。

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

1.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的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和首要任務。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也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可以減輕廣大農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發展生產,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首先,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預期,讓他們放心消費,可以有力地拉動內需,促進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其次,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合理合規流轉,推行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的前提條件。建立一個城鄉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緩解農村居民因病返貧、因病致困的艱難處境,為農民放心地進行土地流轉、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有利的條件。再次,農村優秀人才短缺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致命短板。要大力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用優惠的返鄉創業政策來吸引優秀人才回鄉就業創業,并加強對農村現有居民的技能培訓,為農村的產業興旺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查看全文

建立教學保障體系論文

摘要:高校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立足于教學質量,以政府經?;⒅贫然脑u估制度為契機,以“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目標導向,推動高校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決定于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受政府宏觀管理及投人、政策導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業導向等間接因素兩方面影響。只有將內部保障和外部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避免出現不顧人才市場需求或急功近利、“過分專業化和功利主義”等傾向。

根據高等教育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教學質量。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必須以學校內部的教學質量保障為基礎,以校內全面質量管理系統為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系統。隨著高等教育系統外部環境的發展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辦學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斷更新質量觀念,提高質量意識,形成自我約束、自我激勵機制,是確保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一項戰略性的迫切任務。

一、根本依據:“教學質量是生命線”意識

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養的人才必須增強國際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人才培養的質量。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學校的危機意識越來越強,生存還是死亡,教學質量起著決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內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于促進教學質量滿足政府及社會需求,實現高校持續健康發展是必須而緊迫的。

查看全文

多媒體服務保障體系探索

摘要:本文從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影響及現狀出發,分析了多媒體服務存在的問題,并以軟硬件建設和服務保障為切入點,介紹了我校在多媒體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方面的實踐與探索,以期在多媒體教學建設與服務方面給各位教育技術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服務保障;教學設備;管理模式

一、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影響及現狀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了教學方式和過程,具有很多方面的優勢。第一,能夠使教學內容更生動、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有效提升學生對教學信息的關注和對知識的理解。第二,增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加快了知識傳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學課時少、教學內容不斷增多的矛盾。第三,能夠構建積極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的有效互動。[1][2]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推進,教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趨廣泛,多媒體技術成為當前學校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載體。作為全方位展示教學過程信息化的主要場所和載體,多媒體教室是為一線教師教學服務的窗口,它運作的效率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與學的效果與質量。[3]目前多媒體服務保障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多媒體教室分布在不同的樓宇,由于設備眾多、配置各異、使用頻繁、維護人員少等諸多原因,故障率較高,已然成為師生反饋問題的一個焦點;第二,隨著多媒體教學的不斷發展,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服務保障的功能與內涵也在不斷擴展,傳統的以“計算機+投影”為核心的建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如何完善多媒體教學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設備管理水平,為多媒體教學提供優質的支持環境與服務,成為教育技術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二、多媒體教學服務保障體系的確立

多媒體教學服務保障體系主要指為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的服務保障條件,涉及軟(硬)件的投入建設、為保障多媒體教學提供管理與服務、多媒體教學管理機構的設置和職能的界定。為保障教學服務的系統性、專業性,學校成立了公共教學服務中心,作為多媒體教學的管理與服務機構,它承擔著全校公用多媒體教學基本保障條件規劃與建設,以及教學設備技術保障與專業服務工作的任務。多媒體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為保證建設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建設與服務方面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4]:其一,多媒體教學主要服務于師生,最初的需求肯定來源于師生,學校一定要做好調查研究,將師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建而建,不能盲目建設;其二,一定要做好系統規劃和整體設計(兼顧現有的教學環境和條件),設備及技術層面上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擴展性,核心設備選用統一品牌或必須提供二次開發的軟件接口,避免在短期內由于技術和設備的頻繁升級而造成較大的資金浪費,同類設備實現共享、共用,避免重復建設;其三,一定要考慮便于管理與維護,技術能解決的問題盡量依靠技術來解決,工作人員不能陷入繁雜、重復而又缺少創造性的工作,技術解決不了或者解決成本過高,才考慮通過人、通過管理來彌補。同時,避免陷入利用技術的誤區,技術、設備都需要人去維護和使用,采用不恰當或者不成熟的技術,不但浪費錢,而且耗費人力資源。經過不斷地建設和發展,我校已經形成了一套集設備智能控制、教學直錄播、互動教學、可視化評價、教學視頻資源云存儲共享、電子監考、教學服務信息(查詢)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教學設備綜合保障服務系統的特色架構。按照功能和業務可以劃分為7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教學網絡系統、多媒體教室系統、未來教室系統、可視化教學評價系統、標準化考場系統、教學信息系統、語音廣播系統。這7個子系統在應用中相輔相成、密切配合,滿足了全校各種類型、層次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的需要[5]。為保證系統的高效運行,提高多媒體教學服務的滿意度,我們以“主動服務教育教學”為主線,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創新維護模式、加強任課教師培訓等為著力點,轉變以往多媒體教學服務模式,在物力和人力的約束條件下,人、技術、設備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使師生感受到不同于以往的多媒體教學服務內容。

查看全文

社會保障體系短板探索與啟示

為適應新時期困難群體社會保障新形勢,福建省廈門市圍繞困難群體救助工作的總體目標,著力補齊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短板,努力破解困難群體社會保障能力提升困局。重點健全以社區網格化為依托的兜底保障機制,推行以精準精細化為目標的“三社聯動”服務方式,建立以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為旨歸的人文關愛體系,加強以社會保障信息化為支撐的便民服務能力,加大以監督考核為主要手段的政策執行力度等,努力推動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切實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構建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的探索

困難群體社會保障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須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廈門市圍繞其保障體系和能力的執行主體、實施對象、運作機制、外部支撐等,全面把握其特點和規律。經過探索,初步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科技支撐、法制保障的困難群體社會保障和能力建設體系。(一)形成困難群體社會保障的政策配套。作為沿海發達城市,廈門市率先進行了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的探索,1993年10月就被列入了全國第一批建立城市低保制度;1997年10月,全市實現了低保制度城鄉一體化;2004年6月,率先頒布了地方性法規《廈門市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并在實踐中日臻完善,成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中流砥柱”;2009年6月,率先頒布了地方性法規《廈門市社會保障性住房管理條例》。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逐步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制度為支撐,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8+1”社會救助體系和能力保障制度,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政策標準和覆蓋面均高于全國全省。2020年8月,出臺了《關于做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工作的補充通知》,對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工作進行了調整完善,改變了對重度殘疾人享受補貼需要“經醫學鑒定屬生活不能自理的其他一、二級殘疾人(經市二級以上醫院評估的醫學鑒定報告)”,將“在職在崗的各類殘疾人”排除在外的限制性規定。同年9月出臺了《廈門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辦法》和《廈門市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辦法》,為解決困難群眾認定政策“碎片化”問題,統一規范了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等困難群眾認定條件、認定標準和保障內容,統一衡量困難群眾家庭經濟狀況;將家庭收入、財產認定劃分為三檔,按保障標準就高原則認定困難群眾類型,構建統籌銜接、分類分層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體系。(二)不斷健全困難群眾社會保障內容體系。首先,健全制度保障體系。在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及低收入認定等各方面,涵蓋了食、住、醫、養、康、教、樂等各層次需求項目。廈門市近年來先后出臺了系列政策,僅市級層面就達50多份文件,涉及民生事務60多項。其次,健全政策落實體系。在全面兜底保障基礎上,大幅提高低保標準。把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困境未成年人的養、治、康、教問題全面納入政府保障范圍,解決未成年就學和特殊教育問題。落實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優惠扶持政策;把所有困難群體納入醫療保障范圍,提高殘疾人、低保家庭的就醫報銷標準。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三位合一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打造廈門養老新模式,優先把各種困難對象納入養老服務體系范圍。再次,健全載體助推體系。從2017年起,全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險種覆蓋全部災害種類,對象全面覆蓋在廈門行政區域的自然人,并做到城鄉標準一體。結合“愛心廈門”建設,聚焦弱勢群體和特殊對象,實施愛心行動,突出做好就業增收、“愛心超市”提升、加大重病救助、推進愛心助學、“暖心家園”關愛以及關愛特殊婦女群體等熱點難題。經過努力,廈門基本上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逐步完善涵蓋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的多層次救助體系。(三)不斷增強對困難群眾社會保障的能力。首先,加強統籌協調能力。市區兩級建立由政府分管領導負責、民政部門牽頭、市直相關部門參加的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發揮統籌救助保障資源,推進體系建設的“定海神針”作用。其次,加強政策兜底能力。在低保等困難群體“擴面”方面,每年都全面排查核準,把握家庭和個人收入關口,堅決把不符合條件的對象排除在外,“不養懶漢”。同時設置低?!跋似凇保瑢τ谶_到脫貧標準的“扶上馬,送一程”,增強保障內生動力,培育“造血”能力。在困難群體生活“提質”方面,立足于解決他們“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建立困難群眾生活最低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在“兩不愁”方面,根據本市居民消費支出和物價指數等情況,及時調整救助標準,消除物價波動的影響。2015年起,廈門市實現低保、特困供養等救助標準城鄉一體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增加了60%和77.78%,統一提高到800元;特困人員每人每月標準增加了71.42%,并提高了照料護理標準,為社會最困難群體撐起“保護傘”。從2018年開始,每年的法定節日,為特困對象發放慰問金。同時全面落實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再次,加強技術支撐能力。完善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建立健全核對信息平臺,為精準識別救助對象“保駕護航”。廈門市還在全國率先開設了“12349”服務熱線,設立廈門市養老服務信息化統一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廈門市市民養老服務中心”。結合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統一整合全市養老、兒童保護等社會救助服務熱線,開展服務。全市525個村居都建立了社區網格化信息平臺,簡化優化辦理程序,提高審核審批時效。最后,加強基層隊伍服務能力。目前,全市6區38鎮(街)民政部門都選齊配強了工作人員,按照招聘、考核、薪酬等“六個統一”要求,全市村居共配備社區網格員1萬多人,做好困難群體的收入核對、情況報告、數據統計等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每個村居配備2名助老救助員,推動老年人服務措施落實。

二、構建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的啟示

廈門市探索實踐表明,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改善困難群體民生為出發點,增強社會保障體系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改變簡單修補、當下權宜、被動應對、單線運作等傳統思維,樹立全面兜底、應收盡收,主動作為、立體保障等新思維,把困難群體的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向縱深,促進公共服務體系范式轉換,破解困難群體社會保障制度困局。(一)健全以社區網格化為依托的兜底保障機制。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社區。廈門市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活動實踐證明:要構建兜住底、兜準底、兜牢底的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必須建立社區(含村,下同)網格化機制,按照“責任網格化、平臺信息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人性化”要求,以自然村、小區、樓宇等為基礎單元,細劃責任網格,社區“兩委”以及統一招聘的社區工作者進“網”入“格”,把困難群體社會保障納入網格任務,壓實責任。設立社區救助站(點),依托社區網格化機制,細化民生網格,把社區救助協理員編為助理網格員,建立完善主動發現機制,把走訪、發現需要救助納入保障的困難群眾列為社區(村)組織重要工作內容。認真落實社區減負,修訂鎮(街)、村(居)職責清單,理清政社職責邊界,減除社區承擔的執法和專業性工作。推動“黨建引領,重心下移”做法,把困難群體民生服務事項審核權下放給鎮(街)村(居),并提供必要財力、人力和政策支持。推廣“微治理”“微服務”做法,延伸到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二)推行以精準精細化為目標的“三社聯動”服務方式。積極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的“三社聯動”服務機制,動員和吸收專業人才和志愿者加盟,推動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提高困難群眾社會保障專業化水平、精細化程度、人性化溫度。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者統一考試,培育和壯大社會工作機構隊伍,做好注冊志愿者注冊管理和調配使用。制訂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崗位開發及人才保障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及時配齊社區救助協理員,解決基層一線社會救助工作無人去做或人手不足、業務不精等問題;擴大政府購買服務事項覆蓋面,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擴大到心理干預、家政代辦、基礎康復、日常護理、鄰里溝通、信訪等問題。深入開展救助生活無著流浪人員,開展“大愛尋親”活動。成立以“社區鄰里互助促進會”類社會組織,實現鄰里互幫互助,讓困難居民隨時可享受上門服務等社會福利。(三)建立以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為旨歸的人文關愛機制。首先,推動社會救助對象“三個延伸”。在核算困難家庭收入時從“收入型”向“支出型”轉變,即增加扣除家庭成員因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和必要的就業成本,復核低保等對象年度因醫療、教育等支出享受政府救助的經費,視同為家庭實際支出;實施重度殘疾人申請低保由“家庭保”向“單人?!毖由欤粗鸩椒艑捝暾埖捅l件;臨時生活救助和醫療救助對象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延伸,彰顯了救助工作的人文情懷。其次,推行社會救助工作“三個轉變”。建議將危房改造、低保標準調整、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救急難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推進救助方式從被動審批向主動服務轉變,對象認定從分類申請到統一申請轉變,救助項目從依申請審批向依政策給予轉變。開展“三個逐一”摸排。對超過三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求助滯留人員經研判后,辦理落戶、納入特困供養。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實現困難救助人性化。再次,狠抓疫情防控常態化兜底保障。鑒于2020年以來疫情防控形勢,建議逐一排查困難群眾和指定特困人員委托照料責任人;開通“綠色通道”,落實延保享受待遇到期的低保對象,對受疫情影響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申請社會救助的人員實行容缺審批;加大補貼力度,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就業困難人員社保補貼、低保資金、特困供養資金以及醫療救助金,確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四)加強以社會保障信息化為支撐的便民服務能力。按照政策規定:要著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保障領域的運用。依托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完善社會保障資源庫,匯集政府、社會組織等開展救助的信息,互通共享,建立預警機制。推動社會保障服務向移動端末梢延伸,實現“掌上辦”“指尖辦”,為困難群眾提供便捷的保障事項服務。改進“一門式辦理”,鼓勵異地辦理基本生活保障申請,優化審核確認程序。(五)加大以監督考核為主要手段的政策執行力度。健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動政策落實落細,構建業務指導、審計、黨委巡察、國家監察、村(居)務監督、社會輿論監督等相互銜接的監督制度體系。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層層傳導壓力,激活“神經末梢”,打通“最后堵點”,消除“民生痛點”,避免搞形式、走過場等現象,克服群眾知曉度不高、參與率不高、監督難等問題。同時建立糾錯容錯機制,鼓勵改革創新,著力從“三個一”著手加強保障監督:一是對報表數據“每月一整理”,杜絕“死人?!薄把訒r?!保欢菍χ攸c問題“每季一梳理”,宣傳政策法規,主動發現對象,推動提標擴面,做到應保盡保;三是治理效果“每年一考評”,將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率、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率、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水平增長率、低保覆蓋面的合理化水平等指標性數據列入各級績效考核指標,強勢督促落實。建立市區鎮(街)三級社會保障政策落實的常態化會商機制,依案釋法,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政策。

作者:岳世平 岳世洲 李維娜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委黨校廈門市民政局

查看全文

依托農地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探討

摘要:通過對農村土地社會保障中的諸多因素進行理論分析,了解眾多學者對于農村土地和農村社會保障之間的認識,同時對于如何完善我國現階段的農地建構以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認真加以探討,希望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占據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對于農業的重視也是一直以來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執政措施。通過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農業所占的分量和地位是其他部分不可企及的,沒有任何一種生產要素能夠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在經濟社會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土地依然是我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資料,對于農地社會保障的體系也需要盡快加以完善和健全。

1有關學者對于農村土地問題的理論分析

1.1關于農地保障性質的理論分析

部分學者認為,農村土地只是單純的生產資料,并不屬于社會保障的范疇;再者,社會保障是屬于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人們對于福利的一種追求,它的運行是依托社會經濟的運行來實現操作的,而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經濟中的要素組成部分,人們只是對于生產要素的使用創造了社會經濟的成果,這兩者之間是不存在同等關系的。然而,還有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農村土地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種。目前在我國農村,土地雖然是一種生產要素,但是它和其他的生產要素確實是有很大的區別,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土地資料能夠成為社會保障的一部分。在國有土地的前提下,農民在實現自己勞動前提的基礎上達到了社會保障的目的,這就是土地所承載的關于社會保障的內含。

查看全文

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摘要:新時期,有效地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必要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在實踐分析過程,我們應重視提高對于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認識,文章通過分析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與主要任務,總結了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全面加強實踐研究能力,從而為社會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建

現如今,我國積極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制度框架,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管理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相關研究人員,應結合具體工作開展實際,科學地進行創新研究,從而為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有效建議。

1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社保體系制度也在國家的總體規劃中發揮不同的職能作用,逐步由國企的配套措施、社會經濟支柱轉變為國家的重要經濟制度。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全面覆蓋、保障基本、多層次和持續發展的理念,更為強調社會公平、保障可持續發展,全面促進社保體系的優化建設,將城鄉居民的社保體系進行優化配置,從而充分凸顯可持續的特征,逐步提升水平,為群眾帶來更多的享受社會發展效益的可能。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時期,我國人民需適應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轉變,在建立科學的社保體系的基礎上,需制定新的努力方向。在黨的工作報告中也提出,需建立更多層次的保障體系,作為我黨科學判斷國情、準確把握社會發展特征和人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對新時期的社保體系建設做出重要規劃,不斷提升保障水平,促進我國的治理體系和能力得到現代化的發展,全面推動社會向高質量、高效率和可持續方向發展,具有更為深遠的發展意義。構建更為健全的社保體系,重點需堅持全面覆蓋、多層次的指導,依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實現城鄉統籌、保障適度的目標,從而達到社會公平、全面滿足人民差異化需求的目的。這也是社保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與建設小康社會高度一致。

2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任務

查看全文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思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我黨著眼新世紀新階段農村建設規律推出的重大舉措,也是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三農”工作的新實踐。從我區的實際來看,筆者認為,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拉動農民消費需求和提升整體發展水平等均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這也是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為此,筆者就如何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一、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現狀

農村社會保障與一般社會保障,在內涵上具有一致性。所謂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四部分。其中,社會保險又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5個險種,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目前全國普遍建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農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個方面。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年,民政部印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方案”比較符合農村實際,是可行的。我區隨后全面開展了農村養老保險工作,但從以后的發展情況來看,推行多年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已陷入舉步維艱、進退兩難的境地。在**年,我區共有參保人員5000人,但到**年底,全區參保人員明顯下降。從全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部分地區可以說是已經失敗。**年,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村人員達8200萬人,而隨后逐年下降,到**年底,全國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員為5378萬人,參保人員下降了34.4%。而同時,我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年參保人數已達1.74億人,比“九五”期末增長28.1%。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制度存在覆蓋面小、共濟性差,制度存在不穩定性和保費籌集原則與參加自愿性原則存在矛盾這三大缺陷,也就是說農村養老保險因制度設計的根本缺陷(不是真正的社會保險)在局部地方甚至總體上可以說是已經失敗。我區農村養老保險在經歷了最初幾年的蓬勃發展之后,已經進入到目前的這種立法沒有進展、實際工作難操作的局面。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查看全文

遠程教育長效保障體系探討

一、遠程教育質量保障要素的構成

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在2003年公布的《遠程教育學習指南》中就提出了遠程教育質量保障的六個要素分別是:“系統設計、教學方案設計及批準與評審、課程教學管理、學生發展與支持服務、學生交流與表現、學生評價。”[1]我國教育部出臺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專門性法規《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將質量保障的內容歸納為“學校的定位與規劃、教師的基本素質、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利用、專業設置、教學管理與機構建設、教學檢查、學風評估、學生思想道德”八個方面。因此,我們把遠程教育質量保障要素歸納為四個方面:教育系統設計、教學實施過程、辦學基本條件和教育系統評估。要構建現代遠程教育質量長效保障體系,就必須有科學合理的辦學規模和專業設置、優質的教學資源、教與學的過程控制、支持學習全過程的良好服務及保證學習效果的有效管理。其中教育系統設計是重點;教學實施過程是核心;辦學基本條件是關鍵;教育系統評估是保證?,F代遠程高等教育是由以上具有特定功能的若干要素結合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這些要素既互相聯系又互相作用,共同構成遠程高等教育整體質量保障的基礎,這個整體質量要依賴每個要素發揮出來的質量水平。優越的機制作用可以形成優化結構以促進個體要素的質量提高,這樣可以提升遠程教育的整體質量。

二、遠程教育質量長效保障體系的構建

(一)遠程教育質量長效保障體系的理論構架。教育質量即整個教育體系的質量,可稱之為“體系質量”,所謂體系質量實質上是指其與系統規模、結構和效益等之間的協調問題。也就是說,它以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是否協調一致為標準,什么時候系統各要素之間協調一致,什么時候就表現出較高的體系質量。早在2003年3月,北京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通過了ISO9001認證體系,成為國家首個通過ISO9001認證的遠程教育機構,這有效地提升了教育質量長效保障工作的標準化和科學化。現代遠程教育是基于教育技術、教育內容和教育管理三方面的有機結合,由于其師生分離的特點,強大的技術支持成為質量保障體系中的重要基礎部分,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支撐作用。遠程教育質量長效保障體系的理論構架如下:遠程教育教學質量長效保障機制包含教育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內部監控體系的嚴密性,制度體系的相對完整性、監控點設置的實效性、要素保障的穩定性、管理主體的權威性,以及教育的培養目標設定,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資源的配套、實驗設備和教學環境設施,等等。保障機制建設要從以往更多關注質量結果轉向更加重視質量形成的全過程,從分散的質量控制措施轉到系統、全面的質量管理[2]。(二)遠程教育質量長效保障體系的運行機制?;谶h程教育質量保障要素建立起來的管理機構系統、人員組織系統、質量標準規范系統、教學質量保障系統、反饋與評價系統五大部分,包括這個體系運行中的各種條件和工作方式,它們與辦學特點和教育目標緊密聯系并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與管理活動的程序和結構,各系統之間彼此聯系、互有制約,構成遠程教育質量保障活動的重要環節。1.管理機構系統。該系統是教育質量管理的決策機構,包括學校和行業內的專家、教務處和督導組三部分。它既是質量保障的決策系統,又是組織和執行系統、負責統籌和協調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管理工作,其工作重點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2.人員組織系統。該系統主要指與遠程教育學習活動有關的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人員。遠程教育的學習一方面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教師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的過程,教學活動的實現要依賴于教育技術的支持,而教師素質的提高又是新技術發揮作用的前提。教學管理人員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及時的學術性和非學術性支持服務。3.質量標準規范系統。遠程教育質量標準應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緊緊圍繞課程建設、教學點、教學條件、師資隊伍、教學過程、實踐環節、考試、畢業等環節進行質量標準體系的構建,以便為開展教學和實施管理活動提供準則。4.教學質量保障系統。該系統包括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學習支持服務三個內容。教學資源是聯系學校、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基本要素,因此以學習者為中心就成為教學資源建設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教學的全過程包含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教師、學生與社會之間不斷地交流互動,規范的教學管理過程就是建立與學生的聯系,定期反饋信息,完善考核方式。學習支持服務既包括學習平臺的使用培訓及學習環境的易用性、穩定性和兼容性,又涵蓋加強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以減少學習過程中的孤獨感,加強互聯網中的校園文化建設。5.反饋與評價系統。該系統包括教學信息采集、評價體系、事故問責和激勵機制四個部分。教學質量的常態信息反映的是學校教學基本質量的狀況,要實行長期積累、定期、常態化運行,從觀摩、調研、座談到網上的教學論壇和技術論壇及時獲得信息反饋,利用大量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建立數據庫,為質量保障體系提供依據。教學評價是對考核結果的檢查和延伸,要保證評價內容的綜合性和評價時間的連貫性,通過課程開發標準、學習績效、技術標準等建立起來的評價體系,對可能出現問題的教學資源提前修正或及時更新,以便對資源的發展方向產生指導性影響。針對教學檢查和評估中出現的教學事故要及時、依法對事故做出認定和處理,并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三、結語

我國的遠程教育經歷了早期的函授教育,20世紀80年代的廣播電視教育和以互聯網為技術特征的現代遠程教育,遠程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ヂ摼W的大眾化為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先進技術條件,現代遠程教育以傳統教育不可比擬的優勢,為大眾實現終身教育,建立學習型社會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與此同時,由于短期內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教育質量問題顯得愈發突出,特別是在生源質量、教學質量和考試質量等方面各個學校的標準都不同,畢業生質量良莠不齊,沒有在社會中形成一個普遍認同的教育價值標準,這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3]。在宏觀層面上,教育質量保障需要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指導和支持,使得遠程教育的發展能夠與地方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水平相適應;在辦學主體層面,學校作為內部保障的唯一主體,應該充分發揮管理者、教師、學生三方面保障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制度的不斷完善,形成計劃→運行→控制→反饋→改進內在質量的管理循環系統。創建遠程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就是要全面建立質量管理、質量控制和自我評價的新機制,并高度重視質量保障的標準與保持學校的特色相融合,實現制度化、周期化、流程化,使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形成長效管理,從而使現代遠程教育持續健康地發展。

查看全文

小議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發展綜述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分析等方法探討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現狀,剖析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醫療保障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有效途徑及政策建議。認為,要使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現狀得到改善,需要政府部門投入資金,加大管理力度,特別是不斷擴大中國城鄉覆蓋面,仍是推動醫療保險體系不斷完善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醫療保障;醫療改革;服務體系

一、當前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醫療保障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架,其主要標志就是確立了新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農村地區也逐漸建立起了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盡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總體上看還不盡人意。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社會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狹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但從總量上看,醫療保險覆蓋面只相當于2001年城鎮就業人口的42%,在三大社會保險中是參保率最低的一種。從結構上看,我國基本醫療保險主要覆蓋的是國有企業、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和部分集體企業的職工,大量其他類型企業的職工,靈活性就業人員,城市弱勢群體等,如低收入或下崗、失業職工,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進城的農民工,以及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等,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還沒有享受到制度上的醫療保障,有違社會公平原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