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消費者權益議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09:56: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消費者權益議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于消費者權益的論述,普通消費者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保障、知悉真情、自主選擇、公平交易、依法獲償、依法成立維權組織等九項權利。作為消費群體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拓展,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也應當承繼并享有這些基本權利;而且,由于互聯網金融服務渠道、金融產品和參與各方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消費者還應該享有隱私權等其他特殊權利。
(一)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隱私權
金融隱私權指自然人控制并排除他人干涉其本人金融信息的能力,具有人格權和財產權的雙重屬性,包括個人的家庭地址、單位性質、消費記錄等。消費者在進行網上支付、網上理財、網上融資或借貸時,部分個人信息如身份證號碼、財產狀福建金融2015年第02期況、收入狀況、開戶銀行及賬號、申請信用及償還情況等,是必須要填寫的內容。如果不對這些信息的搜集、使用加以限制,勢必影響消費者的正常生活。而且,這些信息的存儲、傳輸、處理和使用都是通過網絡進行的,信息被截獲篡改的風險較大,在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處置依據的情況下,容易導致消費者隱私權的糾紛問題。
(二)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資金財產安全權
在互聯網金融交易活動中,資金財產安全不受侵犯,是消費者最基本的權利之一。2013年6月,天弘基金與支付寶聯合推出的“余額寶”,由于其靈活性和高收益率受到消費者的熱捧。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額寶的客戶數已達4303萬人,規模為1853億元,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及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之巨大由此可見一斑。在如此大規模的金融交易背景下,一旦出現網絡技術漏洞,消費者的資金安全權很可能被侵犯,進而威脅整個社會的穩定。
(三)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知悉真情權
知悉真情權是指通過互聯網金融手段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過程中,消費者應當享有獲得服務內容、規格、費用及其他相關金融必要知識或信息的權利。相應地,金融機構或者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履行向消費者告知產品/服務實情、提供信息咨詢等義務。例如在P2P網絡借貸當中,交易雙方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由此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網絡借貸平臺有義務向客戶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包括交易對象的身份確認、借款使用情況、債權人的資產變動情況等。
(四)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
作為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另一項基本權利,自主選擇權是指在遵照基本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金融消費者可以按照個人意愿自主選擇網絡金融平臺和交易對象,并決定消費方式、消費時間等。但目前由于我國缺乏相應法律約束,個別互聯網金融企業存在強制消費者支付結算方式的行為。如在淘寶網購物并用信用卡進行網上支付時,頁面會出現“同意開通快捷支付”的字樣,而且沒有復選框,不給消費者選擇是否開通快捷支付的權利。只要消費者進行網上支付,就必須開通快捷支付功能,這明顯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
(五)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公平交易權要求互聯網金融機構或企業應當遵循公正、平等、誠實守信等基本原則,不得強行向消費者提供或推銷服務,不得在合同或法律關系制定中規避義務;在收取服務費等費用時,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價格政策、符合行業收費標準。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若交易條件發生變化,消費者和互聯網金融企業或金融機構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對等,部分企業或機構在與消費者確定法律關系時,會利用免責條款來免除自己的責任,轉嫁風險,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沒有與之商討的余地。
(六)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依法求償權
當個人財產在網絡金融交易活動中遭受不法侵害時,消費者應享有向對方獲取賠償的權利。若訴求得不到滿足,消費者可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訟,或聘請法律工作者為自己訴訟,以法律手段切實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然而,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還不太完善,特別是部分互聯網金融活動的監管主體不明確,容易導致監管空白等問題。同時,由于相關法律制度缺失,消費者的依法求償權難以得到保障。
(七)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享受金融服務權
消費者有享受互聯網金融企業或金融機構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的權利。相較于傳統金融服務的面對面交流,互聯網金融服務主要依靠網絡渠道,一般通過網上客服或機器人客服來提供服務,溝通交流受限。特別是機器人客服,提供的是針對某類咨詢的標準化信息,使消費者難以享受到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缺陷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均成立了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開展了富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的探索。部分商業銀行,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光大銀行等也相應設立了消費者保護委員會或專門的負責機構。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起步較晚,尤其是對于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而言,還存在相關法律制度缺失、監管真空、消費者投訴與糾紛解決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制度建設滯后
我國互聯網金融相關立法相對滯后,還沒有出臺互聯網金融方面專門的法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仍處于粗放型階段,互聯網金融機構和消費者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息采集和使用、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配套法律制度還沒有建立。盡管我國已有部分金融法律原則性地提到要保護或者維護存款人、投保人或投資者等的合法權益,如《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但在具體規范設計上卻少有直接針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規定。如果沒有出臺專門、明確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便難以得到完善的法律保障,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有效性更是難以落實。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真空地帶
互聯網金融突破了傳統金融業的分工和地域限制,跨行業組合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日益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類型致使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等行業間的業務邊界呈現模糊化態勢,這勢必對現行的分業監管模式和按行政區域設置監管機構的體制帶來沖擊,容易出現交叉監管和監管真空。而且,當前金融監管手段的創新滯后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由于缺乏統一的行業規劃和行業技術標準,金融機構各自為政,網絡金融認證大都采用自身的認證體系,數據加密、傳輸安全等技術參數參差不齊,金融機構可能通過先進技術規避監管。隨著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機構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金融監管也面臨更大的挑戰,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消費者權益因此更難得到保障。
(三)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投訴與糾紛解決機制尚不完善
目前在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投訴受理機制還不完善,特別是消費者的投訴受理與糾紛解決途徑未能有機銜接,消費者的訴求難以得到及時解決。為此,需要建立統一的權益救濟渠道和具有約束力的切實措施,否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有效性會大打折扣,進而影響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三、相關建議
(一)加快相關立法,使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有法可依
建議盡快制定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條款。特別是基于互聯網金融的特殊性,建議在該專門的法律條款中,將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問題以單獨條目形式列出,明確互聯網金融企業與金融消費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權益保護范圍、保護程序和救濟途徑,明確實施權益保障的主體機構及其職責、權限和監管措施等。同時,加快互聯網金融相關立法,設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機構形式、準入門檻和破產處置措施、業務范圍、信息采集標準和使用范圍等,規范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從法律上有效保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權益。
(二)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創造良好的環境
建議盡快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加強事前風險監控,建立更為嚴格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或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確保互聯網金融業有序競爭、健康穩定發展,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此外,監管機構應督促互聯網金融企業或金融機構建立更為完善的內控制度,加強風險識別,充分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三)建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協調制度,完善事后救濟機制
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和互聯網金融企業、金融機構搭建交流平臺,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協調制度。同時,根據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特點,有效整合金融消費者的投訴受理與糾紛解決方式,建立統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救濟渠道,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四)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
篇2
關鍵詞:電子商務 消費者權益 面臨問題 政策建議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現時代,電子商務仿佛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以其成本低、效率高、速度快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環境中,越來越廣泛地得到消費者認可;另一方面,在網絡交易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成為其發展的阻礙,亦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出嚴峻的挑戰。
一、電子商務發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在電子商務交易中,最大威脅來自于消費產品及服務的可用性。既使消費者確認了經營者的真實性,鑒別了消費品的完整性,在實際交易過程中交易信息的可用性同樣可能導致信任危機。可用性一般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消費者本身對商品是否需要。第二,信息本身是否真實、有效。第三,消費行為是否受到法律保護。面臨的問題,歸納如下:
1.網絡消費欺詐問題。網絡消費欺詐是指經營者以非法手段針對網絡消費欺詐。信用缺失、網絡消費欺詐現象嚴重出現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不良商家往往利用網絡的虛擬性,提供不完整的商品信息甚至虛假信息及虛假廣告,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甚至涉及欺詐活動與非法傳銷。
2.網絡消費合同履行問題。(1)延遲履行;(2)暇疵履行;(3)售后服務無法保證。
3.網絡支付安全問題。網絡的開放性增加了消費者財產遭受侵害的風險,消費者在使用電子貨幣支付貨款時可能承擔以下風險:網上支付信息被廠商或銀行收集后無意或有意泄露給第三者,甚至冒用;不法分子盜竊或非法破解賬號密碼導致電子貨幣被盜、丟失;消費者未經授權使用信用卡造成損失;信用卡欺詐;支付系統被非法入侵或病毒攻擊等。
4.網絡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問題。在電子商務中,由于網絡隱私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和黑客技術的發展,對消費者隱私權構成侵犯的最大風險來自于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傳播和利用。網絡隱私一旦被濫用,將給消費者個人帶來難以想象的后果和網絡秩序的混亂。
5.網絡消費糾紛和消費者損害賠償權的實現問題。電子商務是以互聯網為運行平臺進行的商務活動,而互聯網的無國界特性打破了疆界的界限,并動搖了在傳統的地域基礎上形成的司法管轄基礎。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地理界限的消失,使得很難判斷網上活動發生的具體地點和確切范圍,而將其對應到某一特定的司法管轄區域就更為困難。
二、對電子商務中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政策建議
1.立法先行,充實,完善現行法律體系。對于網絡支付安全,除了采取當事人自律規范、從網絡技術上確保交易安全等措施外,更要從法律上明確銀行、經營者的賠償責任,平衡其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立法內容應當考慮以下幾點:規定經營者的義務。制定隱私保護政策與措施并予以公示,對消費者面臨的隱私風險有說明和提示義務,對所收集的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與限制、禁止使用的義務。 我國目前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可以援引作為依據的法律是《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等,但這些法律調整的主要對象是傳統的交易形式,并沒有將電子商務交易的特性考慮在內。就目前情況而言,國家已經制定出相應的電子商務法規,但遠遠不能解決實際中的糾紛,有待從信息披露、合同履行、格式條款、個人數據保護、意外損失的風險承擔等方面規范網絡經營者的義務進一步完善。
2.發揮公權力量,加強網上交易監>文秘站:
3.加強信用制度,健全全社會信用體系。通過法律規定網絡經營者的義務。具有在線信息披露義務,包括經營者身份信息,商品或服務信息和交易條件信息。建立一個統一的、覆蓋面廣的信用體系,將信用缺失者的信用記錄置于公眾監督之下,從而大大提高其失信成本,只有這樣,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才能得到有效提高,網上消費才能變得更加輕松和可靠。
4.規避風險,選擇CA中心。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CA認證中心作為 PKI 中最重要的角色,同時作為第三方機構來面對消費者和經營者。CA 中心主要通過在互聯網上給電子商務交易雙方發放各種電子證書,以確保消費者在交易中的合法權益。選擇標準:第一,需要具備相關資質。第二,選擇服務領域廣泛、公正、全面的認證中心。第三,選擇技術比較全面的認證中心。第四,選擇管理嚴格、服務規范的認證中心。
5.加強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在傳統的消費市場中,隱私保護一般不屬于消費者保護的突出問題,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未做特別的規定。但在網上交易中,消費者隱私保護變得非常突出,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特別的規則或法律條文,加強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同時消費者也需要提高自己的隱私保護意識和保護技能,盡量減少隱私暴露的機會。
篇3
關鍵詞:自由價值、消費者權益保護
一、現代經濟法是對自由價值的真正超越
現代經濟法產生以美國1890年的《謝爾曼法》頒布為標志,其歷史背景在于以完全自由觀念主導的市場經濟出現了較大的經濟危機。自由過度導致市場的無序,市場本能通過自身調節作用解決的問題已無法解決,壟斷、不正當竟爭、商業欺詐成為市場的頑疾。社會強烈呼喚政府的干預與調節。以調節經濟、規制市場為基本手段的現代經濟法應運而生,有效地解決“市場失靈”帶來的經濟危機。經濟法對市場秩序的調控正說明了其基本作用在一定層而上限制了自由,但這種限制自由的機理在于欲實現全社會所有商事個體的最大自由。商事個體以自利為基本理性,運用各種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雖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自己的自由,但卻在另一方面損害了其他商事個體的自由,損害了整個市場的竟爭秩序,而這種自由只是建立在限制其他商事個體自由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法律與政府有必要對這種自由加以限制,經濟法利用國家這只“有形的手”干預與調控經濟,實現市場經濟有序、健康的運行。因此,在規制市場秩序時,對個體的限制,即排除不正當競爭、規制壟斷、打擊商業欺詐等行為,是在限制自由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總體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法之自由價值。經濟法對市場的規制與調控就是對自由的真正超越與實現,經濟法為了自由而限制自由。歸根結底,經濟法所充當的角色絕不是在扼殺自由,政府干預的目的也是在最終意義上實現真正自由。因此,制定完善的經濟法律就成為法之自由價值真正實現的保障。
二、違反自由行為的理論解讀
(一)電信資費問題———基于政策的反思
經濟法就應以消費者權益的維護為立法宗旨,這也是基于經濟法之社會整體利益價值觀的體現。消費者處于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終端與中心位置,整個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離不開消費這一必經環節,消費者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原生動力,從總體意義上來說,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是消費者,消費者權利的實現程度能很好的反映市場竟爭秩序與社會發展水平。所以,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就應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價值基點,保護最廣大消費者權益即是在總體上實現社會整體利益。很顯然,這種社會整體利益并非是國家利益,而是國家在法律的框架下來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因此,很多情況下由于政府監管缺失以及自身利益的考慮而損害消費者利益,這是現今中國社會所極力解決的大問題。其根源就在于政府在市場監管中的角色極為重要,處于弱勢群體地位的消費者如想保護自己的利益,形成有序的競爭秩序都需政府的監管。所以,基于經濟法立法宗旨的探討而對政府監管的反思是對消費者權益最好的維護。我們可以發現,現今中國許多公用企業,雖然他們表而上脫離了政府,完全企業化,但是政府(行政機關)仍對其享有自身利益,在公用企業形成壟斷之際,政府監管的缺失及利益混同是形成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最大問題。這一切的一切都與信息產業部的內部政策有關,他們并沒有把保護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而考慮的焦點是怎樣維護競爭者的利益,以及由此帶給自己的利益。政策的制定雖在表面合法化,卻在實質上試圖將市場競爭封鎖,人為地為這些電信企業制造壟斷地位,這些都是與現代市場經濟極為不相符的,行政機關沒有擺正自己的監管角色,沒有建立經濟法立法宗旨的觀念,是不可能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的,最終受到損害的卻只能是可憐的消費者。然而,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們也同樣是消費者,或許出現此種矛盾情況只能說明“權力尋租”帶來的收益會忽略自身消費者這一弱勢角色。
(二)全國牙防組”違規認證問題———政府監管的缺失
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運行不可或缺的是政府監管,如果監管的缺失會使竟爭秩序混亂,損害同類經營者的不正當竟爭行為、壟斷行為會大量出現,在最終意義上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利益的維護本應成為政府監管市場所著重保護的價值目標。對消費者的保護應是政府監管角色的價值基點與利益平衡趨向所考慮的首要目標。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全國牙防組對媒體承認,他們不具備認證資格,二十多年來,他們對多種牙膏的認證卻讓許多消費者信以為真。全國牙防組表示,他們之所以未經批準對企業的產品進行認證,是為了推薦好的口腔護理產品幫助中國老百姓更好地進行口腔衛生護理。但記者調查卻發現,其所進行的試驗缺乏科學、嚴謹的設計,得出的認證結論也有夸大成分。據某企業透露,如果不給錢,牙防組就不給認證。全國牙防組向多少認證企業收取了多少贊助費,這些錢又是怎么花的?全國牙防組負責人曾表示,這些經費都經過了審計,而且有專門的審計報告。但全國牙防組沒有向公眾公布關于審計的任何信息,誰進行的審計,審計結果又是什么,至今都是一個謎。專職人員為兩人,1992年開始對口腔保健品進行認可和推薦的全國牙防組截至目前已對9種產品提供了認證。
我國現有的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實際上只對符合規定的認證機構準予設立,而對非法機構不審查,再加之,工商機關只對生產商品的企業進行檢查與監督。因此,導致此類機構不合法的情況存在10多余年,在消費者心理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消費者不斷考問行政機關的監管角色,引人深思。“權威機構”違規認證說到底是由政府監管缺失造成的,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我國當前立法中確實存在許多漏洞,許多違法問題沒有得到法律的規制。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行政機關執法不力也是造成問題的關鍵。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依靠于市場中每一個相關環節的綜合協調,政府監管也是如此,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應及時做出市場調杳,審查市場中有哪些“權威機構”符合法律規定,非僅僅是將合法認證機構公布在網上就萬事大吉,而是真正的對廣大消費者負起責任,發現違規認證機構應及時取締,這樣才在最大限度內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理想途徑———自由競爭的回歸
經濟法實現其價值目標的終極狀態就是對自由的追求,是對現有自由價值的真正超越。然而,自由的實現離不開政府的有效監管。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實現政府良性市場監管下以保護自由競爭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考量經濟法自身蘊含的自由價值有助于我們探討自由競爭狀態的真正回歸問題,實現市場自由競爭狀態不是追求絕對自由,不是個體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時隨心所欲的自由,而是從消費者權益維護的角度來界定自由的范圍及其限度。自由競爭的真正回歸首先源于對制度的思考。前面我們已經談到政府監管的缺失問題,這些都是由于現存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同法律法規之間存在沖突與需要相互協調問題。再加之,我國實現訴權的成木與門檻過高,使消費者很難在現有的訴訟制度中獲勝,比如,部分法官就認為“知假買假’行為人不是消費者,糾紛發生時而不給予其合法的消費者地位。懲罰性賠償的規定對于籠統,標準很難把握。同時,對于一些小額訴訟不能很有效地發揮懲罰作用。當然,中國當前在消費維權方而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建立公益訴訟制度,當行政監管缺失時,當懲罰性賠償不能很好的懲罰不法經營者與生產者時,某些商事個體就會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所以,公益訴訟的有效建立,就是在政府監管外實現消費者權益維護的目的。
其次,自由競爭除了基本制度設計的保障外,還源于市場環境無形的建構,這也是社會成員需要共同努力的結果。對于經營者與生產者來說,應在道德的約束范圍內,努力以自己的質量、服務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實現市場真正的公平竟爭。“優勝劣汰”的決定權應交給消費者。同時,社會信用機制應廣泛的建立,社會誠信應成為評價競爭者唯一的尺度。另外,市場秩序中自由競爭狀態的出現少不了媒體的監督,媒體正確而又恰當的監督是實現消費者自由選擇權的有效保障,其對不良商品的披露真正的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使競爭者不敢公然違背傳統的商業道德,當其侵權時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自由競爭的真正回歸不在于拋棄政府對市場的監管,而恰恰是彌補政府監管的不足。對自由競爭的探討源于對消費者合法的保護,實現自由競爭的有效途徑也許是各方而綜合因素的結果,但是其基木的核心在于全體社會成員都意識到市場秩序的有序運行有助于所有個體利益的實現,只有市場競爭環境良好的狀態下才能實現社會財富的總體增量。市場經濟發展依靠于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守市場規則的實現,也許自山競爭的回歸正是解決市場秩序維護問題最好的良方。
[參考文獻]
[1]李臣杰.消費維權不能依賴行政權.參考黑龍江晨報,2007-3-15.
- 上一篇:居民消費影響因素論文
- 下一篇:大學生消費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