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范文
時間:2023-03-23 01:2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農村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村容村貌新變化”的xx期間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奮頭目標,縣委、縣府作出了《關于加快我縣新農村建設的意見》,**鄉**村*****年被縣委、縣府被列為全縣第一批25個新農村示范村之一,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編制完成的本規劃。
本規劃的編制經**縣人民政府統一部署,**縣規劃和建設局新農村規劃編制工作組組織,縣規劃設計室具體承擔編制任務。
1、新農村規劃建設文本
2、區位關系圖
3、產業發展規劃圖
4、村莊整治規劃圖
5、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圖
**縣規劃和建設局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目錄
第一章總則…………………………………2
一、**基本情況………………………2
二、存在的問題…………………………3
三、規劃依據與原則……………………4
四、規劃重點與基本思路………………5
五、規劃目標……………………………5
第二章**新農村建設規劃………………5
一、村莊性質與規模……………………5
二、土地利用規劃………………………6
三、產業發展規劃………………………6
四、配套設施規劃………………………7
五、農房建設規劃………………………7
六、環境保護規劃………………………9
第三章實施規劃的措施及建議……………9
**縣**鄉**村新農村規劃建設文本
第一章總則
一、**村基本情況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縣南部,**鄉境內,東靠***,南鄰***,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村域內四面皆山,地貌為侵蝕臺坎狀低山圍繞的構造山原,屬典型的山區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質多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圍及人口
全村幅員6306畝,耕地1368畝,其中:田地80畝。全村共有6個組,352戶,總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1.02畝。
(四)經濟與產業
***村村域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依靠農業種植、畜牧養殖和勞務輸出。主要農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經濟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為主,現全村已發展柑橘100畝,核桃100畝,桃80畝,畜牧產業以黃羊、生豬、小家禽飼養為主。
(五)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現狀
1、道路現狀
全村現有進村主干道一條,全長4.5公里,紅線寬度為4米-5米,為泥碎石路面;現有社道15公里,寬度3.5米-4米。現有3.2公里入戶文明路。
2、電力現狀
全村由縣電力公司統一架設的農網供電,設有一個變電站,電力供應能夠滿足需要。
3、給排水現狀
各農戶現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紅層找水)和使用澗水解決,水質一般。
廁所以旱廁為主,個別農戶建有沼氣池,人畜糞便部分進入沼氣池進行處理,污水仍已直排為主。
4、通信、有線電視
全村已接通固定電話線,部分農戶安裝了固定電話,已通移動電話。有線電視用戶極少。
5、公共服務設施及配套基礎設施
該村有村委會辦公室一處、小學一所、醫療點一個,均分布在三社,無固定垃圾堆放點。
(六)村莊現狀情況分析
1、全村土地構成分析
一級分類二級分類三級分類字庫村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編號名稱面積(畝)
1農用土地
11耕地小計1368
112水田80
114旱地1288
12園地小
計370
121果園280
125其他園地90
13林地小計780
131有林地580
132疏林地200
15其他農用地小計129
153農村道路115
154坑塘水面9
156農田水利用5
2建設用地
20居民點及
工礦用地小計89
203農村居民點89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設施271水庫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567
合計6306
2、全村居民點現狀分析
該村范圍內,居民居住較為分散,村委會所在地相對集中有5個居民點,但都規模較小,最大的居民點居住有20戶左右,全村居民點分布較亂。
3、農房建設質量分析
***村除8%屬磚混結構村民住宅外,其余多為土木、磚木結構住宅,均為村民自建房,建筑時間參差不齊,建筑風格各異,配套設施不全,人畜未有效分離,總體質量較差。
4、居住條件分析
村內無公共綠地,無專門的公共活動場所,社會生活單調,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為主要燃料,無統一垃圾回收和處理點。村內交通狀況相對較好,6個社均通社道,90%的入戶路為泥結石路,以公路和文明路為主的村社路網基本形成。
5、經濟發展分析
***村屬***鄉規劃確定的蔬菜,干果、水果規模發展區,今后鄉域經濟發展以第一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來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農業方面,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科技投入,繼續發展以柑橘、核桃為主。在發展主業的基礎上,持續擴大南江黃羊、生豬、小家禽的種養規模,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問題
(一)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僅1.02畝。
(二)無支柱產業,農副產品生產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低,二、三產業尚處于萌芽狀態,服務水平低。
(三)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積大,住房平面布局較為混亂,利用率低,土地資源浪費。
(四)公共設施不全,無農民集中活動地點,無集中綠化和安全管理機制。
(五)基礎設施不配套,村道路系統不完善。環境衛生差,禽畜養殖方式和養殖地點安排不合理,農戶生活垃圾沒有規范處理,環境污染嚴重。
三、規劃依據與原則
(一)規劃依據
1、國家與四川省的村民規劃建設管理條例;
2、《村莊規劃標準》;
3、《全國村莊整治工作會議材料》;
4、《***鄉集鎮規劃》;
5、《***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
6、《***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7、《農村村莊規劃建設條例》;
8、國家、省、市、縣關于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意見;
9、縣委、縣府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
(二)規劃指導思想
堅持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通過有效的措施發展村莊自身建設,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條件,提高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在此基礎上達到發展經濟、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逐步發展成為繁榮、富裕、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規劃原則
1、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結合該村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統籌兼顧,綜合布署該村的各項建設項目。
2、正確處理近期建設和長遠發展的關系,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使村莊的各項建設規模、速度同當地經濟發展、人口增減相適應。
3、合理用地,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
4、合理布局,配套建設,有利生產,方便生活;
5、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統一規劃村莊產業、綠化、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設施。
6、保護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突出地方和民俗特色。
7、遵循:“規模適度的村莊布局,川北民居的建設風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設施,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規模發展的產業結構”的規劃原則,大力實施“村莊發展治散、基礎設施治缺、村內建設治空,村容環境治臟,農戶住房治亂,產業發展治多”,確保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基本改變。
規劃年限:近期:xx年至xx年;遠期:xx年至2020年
四、規劃重點與基本思路
(一)規劃重點
1、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結合土地整合,對原有破、危房進行拆除整理,在規劃用地范圍內就近集中,規范建設。
2、完善基礎設施以及配套公建,滿足居民生活、生產的需要,鋪設給、排水管網,電力、電信、光纖、電視線路,生活污水的分散(沼氣)處理,對村內水溝、水塘、堰渠等水利設施進行整治和修繕,村內設置公共廁所、垃圾處理點等設施。
3、對村莊環境進行整治,重點處理好人畜關系,采取適當措施美化環境,在適當地點增加公共綠地,滿足村民修閑娛樂活動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以現有條件為基礎,加大科技投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整治村容,突出特色,加快建筑風貌形成,主要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五、規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
標美公路進村、文明道路入戶;人飲工程進村、安全用水入戶;
農網改造進村、電視電話入戶;環境整治進村、美化家園入戶;
特色產業進村、富民項目入戶;科教文化進村、文明新風入戶;
民主法制進村、遵紀守法入戶;黨的建設進村、黨員幫扶入戶;
(二)經濟發展目標: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動字庫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三)社會目標: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字庫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合理配套,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提高,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四)基礎服務設施建設目標:示范點內道路硬化率達100%,用電普及率達100%,安全飲用水合格率達100%,電視通訊信息網絡基本實現配套,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衛生等生活服務設施。
(五)生態環境建設目標:清潔能源普及率達100%,生活污水沼氣化處理達80%以上,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90%,實現垃圾集中堆放清運。
第二章**村新農村建設規劃
一、村莊性質與規模
(一)**村的發展性質:立足生態優勢,以“蔬、果、牧”生產為重點,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勞務輸出產業,實現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按照適當集中和個別整治相結合的原則,加大配套設施和村容整治力度;以農副產品規模生產和加工為重點,大力發展集體和民營企業,逐步將字庫村建設成為生態農業的現代化新農村。
(二)村莊各規劃年限人口規模:近期xx年村莊人口1380人,遠期2020年村莊人口1420人。
(三)同規劃年限相對應的用地規模:xx年,農業用地2756畝(其中耕地1400畝),建設用地控制在100畝以內,2020年農業用地3750畝(其中耕地1620畝),建設用地控制在110畝以內。
二、土地利用規劃
一級分類二級分類三級分類近期用地遠期用地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編號名稱面積(畝)面積(畝)
1農用土地
11耕地小計14001620
112水田100120
114旱地13001500
12園地小計4001050
121果園300500
125其他園地100550
13林地小計800900
131有林地600700
132疏林地xx00
15其他
農用地
小計156180
153農村道路140160
154坑塘水面1013
156農田水利用67
2建設用地
20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小計100110
203農村居民點100110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設施271水庫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4502446
合計63066306
規劃建成蔬菜種植基地近期用地500畝,遠期用地700畝;規劃建成柑橘種植近期用地100畝,遠期用地100畝;
規劃建成核桃種植近期用地100畝,遠期用地200畝;
規劃建成桃種植近期用地100畝,遠期用地100畝;
規劃建成牧草種植近期用地300畝,遠期用地500畝。
三、產業發展規劃
(一)發展重點:一是蔬菜。建立和發展鐘家灣基地,以特色大棚蔬菜為主;
二是果園。在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建立干、水果產業帶,以柑橘、核桃種植為主,發展特色干、水果產業;
三是養殖。發展五社的黃羊養殖,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養雞、生豬養殖為主,擴大養殖規模;
四是勞務。每年勞務輸出300人,以專業勞務為主,壯大勞務輸出產業。
規劃近期黃猴年出欄3000只,遠期年出欄4000只;
規劃近期生仔猴年出欄4000頭,遠期年出欄6000頭;
規劃近期小家禽年出欄115000只,遠期出欄xx0只。
(二)經濟發展目標:到xx年,全村人均gdp達到9000元,工業生產總值達到90萬元,年均增長速度10%,農業生產值達到600萬元,年增長速度10%,第三產業總值532萬元,年均增長速度10%。到2020年,村級生產總值達到2300萬元,年平均增長速度9%,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200萬元,年增長速度為9%,第二產業總值達到200萬元,年增長速度10%,第三產業總值1100萬元,年均增長速度10%。
以xx年為基礎,人均純收入2100元,按每年8%的增長速度,到xx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到2020年達到4200元。
(三)社會發展目標:把**村建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農村,主要指標為:嚴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近期人口自然增長控制在1%,遠期控制在0.8%。人均公共綠地達到3.0m2以上。道路鋪裝或硬化率達到8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農村沼氣使用率達到100%,電話普及率達到100%,電腦普及率達到50%。每戶建沼氣池,合理布局建公廁和垃圾收集點,保持村容整潔衛生。配套建成完善的小學,幼兒園、文化室、科普室、醫務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期內100%的青少年完成高中或中等專業學業,65%的勞動力具有專業技術水平。
四、配套設施規劃
(一)綜合交通規劃:充分利用現狀地形條件,結合各功能分區,創造便捷的交通環境和完善的新農村道路網絡。
路網結構:以村道、社道相結合為骨架,各組穿插環狀加放射狀的路網結構,完善村域道路結構;
道路等級:村道路分為兩級,由村級公路和文明路組成。村主要道路寬度6--6.5米,村內組團之間聯系的環狀及放射狀道路寬度為4—4.5米,文明路寬度為1-1.5米,村公共服務中心均設置停車場。道路建設要達到標美路的標準,做到溝通、路平、坡緩、涵洞通。
(二)供水工程規劃:新建社區用水按規劃要求由村民自建凈水設施供給,用水綜合指標按300l/(日.人);
居民點供水管網最小管徑為dn50pvc管,按用戶區位埋地敷設于地下。保留村民點用水由現有的自設取水水井作為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水源,并按照統一要求進行改造;水塘和水渠建設按農田水利灌概的統籌規劃要求實施建設。
(三)排水規劃:雨水應順地溝沿道路邊溝就近排放,宅院內雨水經雨水溝匯集排入整治后的雨水溝渠。規劃區內現有雨水明溝底寬0.5米均為土溝,規劃整治采用30cm厚水泥沙漿砌片石呈梯形明溝。
污水近期經沼氣化糞池處理后用于農灌,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計算,污水管布置于村道路側,支管接至每棟建筑物,材料用鋼筋砼圓管。
(四)“三電一廣”規劃:供電由縣城110kv變電站統一供給,改造現狀供電網絡,三相電網絡覆蓋率為100%,生活及公建用地量標準按300w/(日.人),生產用電按xxkw.h/萬元的標準配送。
郵政電信規劃設村郵政電信代辦點一個,承擔報刊雜志等郵政業務和代辦電信業務。規范村內電信線路走向,完善數字通信和光纖網絡。
提高電腦的普及率,增加村民對市場信息的了解,努力構建電腦信息網絡系統。
廣播電視和寬帶網絡系統,規劃該村逐步同縣城聯通閉路廣播電視和電腦寬帶網絡,使有線電視和電腦寬帶網絡覆蓋率達90%以上。在村域內適當選址安裝高音喇叭,以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
五、農房建設規劃
(一)對于一些不適合入住和生活的房屋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力求具有川北民風,又提高室內外環境質量,適應現代化生活。
(二)建筑材料多為就地取材,碎石鋪路,磚塊砌墻,白灰沙漿勾縫等。
(三)路面處理,鋪設應就地取材,選取自然古樸,卻又透著當地民族文化氣息的道路鋪裝,形式以現有道路為模板,加以拓寬、平整,體現農村自然風景。
(四)外觀上采用川北民居風格,屋頂局部由坡頂進行裝飾。建筑風格應保持其地方特色,建筑宜小體量、低層數,變化豐富,均應采用坡屋頂,與山型地勢相協調,依山就勢而建。建筑層高不超過3.4米,建筑層數不能超過2層,建筑脊頂坡度按1:2.5計。
功能組成庭院空間空間界定
人居環境1、拆除了一些多余的空間(如一些經常不用的附屬房),增加了一些不夠用的功能的房間(如一些不夠用的設施房);2、對于一些不合理的功能空間進行了調整(如一些與家居房沒分開的家畜房間進行了分開處理);3、每家每戶都設置一個衛生間。打造庭院經濟,局部設置花卉、蔬菜種植空間,并在庭院內部布置休閑空間,可以讓村民盡享天倫之樂。對內部交通通行系統、綠化空間、居住空間及附屬房進行了合理的整合及處理,并利用青石鋪路,磚塊鋪地。
風貌特點
建筑風貌1、立面上設置一些比較突出的實木恒條,給立面上帶來突出變化;2、立面白色沙漿抹灰。居住房采用假坡屋頂,一些附屬房則采用坡屋頂形式,與前面的假坡形成呼應;3、用水泥或青石板硬化前面的前壩,并利用木柵欄進行少量的綠化處理。
(五)新建村民住宅必須按照統一規劃要求進行建設。新建現代農村住宅要求設計新穎,功能合理,建筑風貌體現川北民居特色,并結合現代生產、生活需要,屋頂采取平坡結合,努力打造個性鮮明、特色突出的農村建設新風貌。住宅成套率達80%
(六)對現有農房采取固化政策,嚴禁亂修亂建,鼓勵到新建社區集中聯建;嚴禁亂修亂建,積極推行農民公寓式住宅。
(七)規劃在***社***地合理安排村委會、村小學、村文化室、科普室、醫務室等公共建筑設施,并規劃建設農民超市、文化活動中心和農民技能培訓點;在界牌溝設立垃圾集中堆放場。
公共建筑在平面構成和立面設計上,均新穎別致,功能完善,能充分體現現代新農村風貌。
(八)規劃在***、***、***建立三個集中村民居民點,***社***點逐步并入**街道成為社區,并在該社區規劃建設敬老院和民營工業加工區。
(九)村綠地總體布局由多塊中心綠地、組團結地、綠化帶及各居民點和社區的宅前綠地構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
村綠地強調突出不同特色,考慮步行娛樂均可的豐富空間環境,設置坐凳、小品等。綠地采用草、樹、土丘等富有變化的手法,體現高低錯落,營造環境氣氛。
(十)居民點內安裝路燈,路燈的選型要與村莊的建設風格相協調,以保障安全和襯托村莊建設效果。
(十一)抓住***部門掛聯***村的有利契機,組織成立文化宣傳隊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環境保護規劃
(一)保護環境建公廁,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以村為單位成立清潔維護小組,對共廁的市政公用設施進行管理和維護。在鄧家坡居民點由小學廁所改造水沖式公廁一座,糞便通過化糞池進行處理排放,加強對污水進行治理,污水必須經化糞池進行處理后才能排入水體,村境內水體水質應達到三類水域標準。
(二)保護生態建沼氣池和使用燃氣,加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提倡使用清潔能源,戶戶建沼氣池,***年突破20口,力爭xx年全村普及。
(三)保持清潔建垃圾堆放點,加強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規劃村垃圾收集點4個,對村垃圾進行袋裝化收集,統一運往固定垃圾堆放場處理。
(四)院落綠化,通過整合院落空間,在室內種植鄉土植物或果樹進行綠化,結合步行交通系統及建筑的收放有序,使綠化滲透到每戶的宅前屋后。
第三章實施規劃的措施及建議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能力建設,大力實施縣委提出的農村黨建強基工程、榜樣工程、接班工程和溫暖工程,按照縣委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以實現“村美、民富、班子強”為目標,堅持以“五改三建”為抓手,以解決“四難”為重點,努力改善農村條件,優化人居環境。
本新農村規劃由***鄉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由字庫村委會具體執行,鄉村應成立新農村建設機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新農村規劃一經批準,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規劃要求和用地調整,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必須經法定程序報原審批機關批準,維護規劃的嚴肅性。
新農村規劃批準后,加強規劃的宣傳,讓村民理解、認識、支持新農村的規劃建設,自覺維護和實施新農村規劃。
篇2
關鍵詞 規劃 還遷安置 經濟發展 文化建設及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New R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s
HAN Xiaona
(Tianjin Jinghai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Tianjin 301600)
Abstract New rural developmen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long-term process, a complete content, the target system, but in actuality, the conditions should be abou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lexible and solve the "planning, also moved to re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everal new key rural issues.
Key words planning; re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social security
1 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概念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有充分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意義、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要求等方面的內容,才能實現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全面進步。
2 新農村建設涉及相關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廣、部門多、人員多、問題繁雜,要保證新農村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必須因地制宜、超前高標準規劃,做好農民整體還遷安置、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經濟的長遠科學發展以及文化建設等工作,破解制約小城鎮建設進程的突出矛盾,如土地、資金、出路及其他相關瓶頸的制約等。
2.1 建設新農村、規劃要先行
“規劃是龍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牛鼻子’;規劃是藍圖,可以使群眾振奮精神,增強信心;規劃是尺子,能夠使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必須先行,也是勢在必行。怎樣做出科學合理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筆者認為,結合本地區實際,重點把握突出前瞻性、力求包容性、體現實用性、規劃著眼長遠、面向未來、因地制宜、彰顯個性,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搞好銜接,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銜接配套,堅決避免先建后拆、邊建邊拆,浪費社會資源。
2.2 新農村住宅還遷模式探索
以天津華明模式――宅基地換房模式為例。天津市創新農村城市化模式,在天津東麗區的華明鎮探索“以宅基地換房”建設示范小城鎮,以宅基地換房在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減少耕地的基礎上,實現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耕地向種田大戶集中,農民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原來12個村莊共有宅基地12071畝,建設新城鎮只需要新占用耕地8427畝,通過對農民宅基地復耕后,可以實現耕地的占補平衡。小城鎮規劃建設中,農民住宅占地3476畝,建設資金需要37億元,另外的4951畝,規劃為經營開發用地,通過招、拍、掛方式出讓后,預期收益在40億元左右,可實現小城鎮建設的資金平衡。
換房后的效果,從宏觀來說,“宅基地換房”做法解決了兩大矛盾――土地占用矛盾與資金困難矛盾,實現了兩大平衡――耕地占補平衡、城鎮建設與百姓利益的平衡。從微觀來看,“宅基地換房”政策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一是房屋性質改變:原來的農房為小產權房,而置換之后的房子是按經濟適用房標準建設的,是擁有產權證的商品房;二是財產增值:原來50平方米的農房價值不足10萬,而置換之后的90平方米房子,價值50~80萬,房屋明顯增值了;三是享受城鎮生活實惠:農民換房后,住進了統一規劃的城鎮,享受到了便利的城市生活公共設施。農民開始轉變為新型農民或者社區居民。
天津“宅基地換房”是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的一種新探索、新途徑,其成功經驗對全國新農村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2.3 新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分析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新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要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通過不斷創新、壯大農村產業,廣辟農民增收渠道,盡快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如特色農業、良種農業、訂單農業、設施農業等,實現農業生產市場化。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2)加速發展農村工業,構筑新型農村工業體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目前,農民收入以非農業收入占主導,農民收入增長模式向非農收入為主導發展,非農產業收入貢獻及其占農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因此,發展新型農村工業體系,不僅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也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2.4 新農村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探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是為了增進農民的福址。因此國家向農村投入各種資源,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增加對農村公共物品生產的投入,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以加強農村的社會保障事業建設。農村社會保障的建立,是消除城鄉差別的重大舉措。它可以通過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體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進而促進社會和諧。
2.5 新農村文化建設探討
新農村文化建設具體包括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科學文化、藝術文化、體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設。通過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載體,如家庭文化、廣場文化、俱樂部文化、文化協會、文字載體、影像載體、網絡載體(互聯網等)等等進行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廣大農民的精神世界,升華他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使廣大農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在新農村建設中,才能充分發揮主人翁的積極、能動作用。
3 新農村建設實務綜述
通過對新農村建設涉及領域的多方面考察和研究探討,筆者認為,超前高標準規劃是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前提,是城市化的基礎。只有確保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龍頭”作用,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的健康有序進行。農民拆房還遷整體安置、宅基地整合復耕,既保證了土地占補平衡,又實現了還遷安置資金收入支出平衡,在這兩個平衡的條件下,農民遷入新居,得到統一安置,過上住房寬敞、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城市人生活,充分體現新農村“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的標準要求。
篇3
目前,農村消防工作形勢非常嚴峻,任務艱巨,極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需要,從而導致農村火災時有發生,形勢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人民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淡薄、安全知識匱乏。因為目前廣大農村居民居住分散、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消防管理滯后、消防宣傳工作不到位,導致了相當一部分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識淡薄、消防知識匱乏、消防法制觀念不強。消防大隊大隊多次深入農村調研、檢查指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發現,極大部分人民群眾普遍存在消防安全意識淡薄,缺乏一定的防火、滅火知識,大部分村民連最基本的火災逃生與自防自救能力差。
二、農村村民委員會消防安全制度不健全。農村防火安全公約和其他有關消防安全的管理制度未能真正得到落實,難以形成消防安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查自改的自覺行為。
三、農村房屋耐火等級低、結構簡易、由于農村經濟仍欠發達,很多農民手中沒有足夠資金建造磚混結構房屋,70%的農村房屋的梁、椽子、檁條、門窗、隔墻都是木材的磚木結構,因此造成農村房屋耐火等級極低,一旦遇到外來火源極易蔓延成災,后果嚴重。
四、農村用火隨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在農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他(她)們的文化素質參差不奇,缺乏基本的防火常識,柴火堆放以及灶臺、煙囪、煙筒的設置隨意性大,不具備防火要求,如:柴草堆放不規范,大部分家庭廚房的煙囪口直對上風方向,大風天氣易形成煙、火倒灌。加之農民防火意識淡薄,亂丟煙頭火種,容易造成火災事故。
五、農村電線敷設很不規范,私拉、亂接電線、部分電線老化嚴重。隨著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雖然農村電網改造已經基本完成,但農村電網改造仍不盡完善,大多數村民進戶線以后的電氣線路長時間沒有更新,很多農民家里的電氣線路自用上電以后就沒有進行過改造,加上農民消防安全意識不強、用電知識缺乏,電氣線路老化,存在著潛在的火災隱患,比如說,電源接頭較多、接觸電阻較大;接頭松動,電線接觸不良等,由于家用電器的不斷增多,農民私拉亂接電線造成電氣線路超負荷運行現象非常突出。
六、村民生產、生活易燃物的管理不規范。村民主要以農作物秸稈、柴、草等為生活燃料,大部分農村村民在屋檐下堆滿生活用的干燥柴草,有的柴草間與住房相鄰,有些村民的牛欄、豬圈也與住宿的房屋毗鄰,干燥的飼草隨處堆放。村民對柴草、柴火、鞭炮等易燃物存放的不合理,極易引起火災。所以說改善農村消防安全條件、做好農村消防工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在全國上下全面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際,農村要抓消防工作既要立足現實,又要著眼發展,要重點解決農村消防責任制不落實、宣傳不到位、群眾自防自救能力差、消防基礎設施薄弱等突出問題,堅決避免“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次火燒回到解放前”的悲劇發生。就當前要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消防建設談六點看法:
一、加強鄉鎮消防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防御火災的能力。要本著“政府統一領導、社會齊抓共管、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群眾積極參與”的消防工作新格局。要結合“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制定和實施,逐步將鄉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之中,結合農村扶貧開發、城鄉結合部企業工業園區、城區拆遷、新村建設同步實施;鄉村也要把村民住宅及鄉(鎮)企業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設納入鎮(鄉)總體規劃和村社建設規劃,并與村容村貌的治理改造同步實施。重點要對以易燃建筑材料為主體、房屋連片集中、火災荷載大、房屋建設設計不合理不規范的鄉村有計劃地實施改造,從根本上改善消防安全條件和村民生活環境,牢牢把握住火災發生的源頭關,穩步推進“平安鄉鎮、平安村寨”創建活動。
二、加強農村消防宣傳與教育,全面提高農民消防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要考慮到當前農村人口是以老人、婦女和小孩居多的實際,一是建立以鄉鎮中、小學校為平臺,將消防安全融入各學校德育教育的規劃,堅持把消防安全教育納入日常教學內容中,并不定期組織師生適時進行火場自救和逃生訓練,形成“一個學生教育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村社、一個村社影響整個社會”和人人“關注安全,關注生命”的安全氛圍;二是在今冬明春火災多發季節、森林火災多發期、夏收季節等火災多發期,村鎮、村民委員會要及時采用通告、召開村民會議、宣傳等方式或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播放消防安全知識,還要根據不同時期消防工作特點,有針對性地宣傳預防火災和撲救火災的方法,有效地抓好重點時期的消防工作。三是公安基層派出所要切實履行好派出所民警消防監督職責,積極配合,嚴格按照《云南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監督管理規定》落實各項工作。每個村民委員會要通過設立農村“安全員”、并加強對農村“安全員”的消防安全培訓,使其掌握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宣傳基本知識,再通過“安全員”將消防知識灌輸到千家萬戶。
三、建立健全鄉鎮、村、組消防工作管理網絡,落實農村消防安全責任制。鄉鎮、村、組要通過組織學習《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條例》和《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逐級明確消防安全責任制,并結合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提醒和教育各鄉鎮、村、組領導重視和抓好農村消防安全工作的落實。各級鄉鎮、村領導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的要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縣政府要將農村消防工作列入年度安全生產考核和綜合治理驗收,每年要與各鄉鎮人民政府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各鄉鎮要與各社區、村民委員會簽訂責任狀,積極督促各鄉鎮及其職能部門抓好抓實農村消防工作。
四、公安派出所充分發揮消防監督職能,完善消防監督網絡。一是要加強對公安派出所消防民警及全體人員消防業務培訓,全面提高公安派出所消防監督工作綜合能力;二是要依托基層派出所管區民警,形成消防監督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絡;三是要嚴格公安派出所消防職責考核,做到責任到所,責任到人;四是公安派出所要加大消防執法力度,正確處理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的關系,使之成為消防執法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積極在做好消防滅火救援工作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做好防火檢查、消防安全巡查以及其他社會搶險救助活動。
五、開展火災隱患排查專項整治,改善消防安全環境。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火災隱患突出,整改投入大。在新農村的建設當中,一是要抓住農村電網改造的機會,徹底更換陳舊老化電氣線路,重新規范敷設電氣線路,杜絕亂拉亂接現象;二是加強火源管理,改變不合理的用火習慣。農村生火做飯、電燈照明、焚燒垃圾等明火使用比較普遍,改善用火條件對預防農村火災意義重大。三是要在每年的“春節”、“元旦”、“元宵節”等各種節日期間開展好消防安全排查整治,確保無安全隱患。
篇4
關鍵詞: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和諧發展
Abstract:At present,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cluding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part.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created good conditions,while ru- ral tourism is further promoted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re is positive interac- tion between the two.Rural tourism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and build on the rich tourism resources,favorabl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foundation.In order to enha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a scientif- ic,standard,good brand market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ork.
Keywords:rural tourism;new countryside construc- 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新農村建設正在我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越來越多的 經驗表明,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是新農村建設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國的旅游業形勢的發展迅速,從旅游業產生的對經濟與社會 效益強勁推動作用來看,旅游產業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 效益、改變城鄉的二元結和為農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進作用。本文將著重探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建設策 略.
一、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建設的良性互動關系 1.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為鄉村旅游建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①鄉村旅游建設獲得了政策和資金扶持。新農村建設以發展 農村經濟為宗旨,國家鼓勵更多的企業在農村地區投資興業。鄉 村旅游以投資小、見效快,成為眾多企業青睞的項目。政府部門為 了促進鄉村旅游建設提供了許多優惠政策,而且也使農村地區得到更多社會資本。同時,政府還增加了對農村經濟的總體投入,鄉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項建設資金.
②鄉村旅游建設獲得了科學技術和智力支持。新農村建設重 視對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產業經營模式的改變,這給農村旅游業 建設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而農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僅提升了 農村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同時也為鄉村旅游重點培養了經營管 理人才.
③加強鄉村旅游設施建設能力。新農村建設成果具體體現在 極大地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狀況,尤其是交通、通訊、環境衛生基礎 設備的改善。這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鄉村旅游業的建設和發 展奠定了基礎,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鄉村旅游建設注入了充實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的發掘與 保護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鄉村慶 典節日、喜慶的婚嫁活動、文化藝術節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藝 術戲劇舞蹈、民間文學和其他文化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 藝術資源將成為鄉村旅游的新資源,以滿足游客的多層面的需 求。充實的文化內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游山玩水視 覺享受,更帶來豐富的心理體會.
2.鄉村旅游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 ①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當地商業、 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的旅游需 求同時直接增加了對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 業化的發展.
②可以提供農民就業崗位。鄉村旅游所幅射的行業十分廣 泛,涉及餐飲、住宿、交通、購物、娛樂等方面。這些服務性行業對 勞動力的需求較大,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富余勞動力的安置 問題。久居都市的人們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讓農民提供在服務 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回報,而農民從收入增長中體會到新農村建設 的帶來的實惠.
③可以提升農民文化素質。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將帶來先進 的文化、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農村旅 游,可以縮小城鄉之間距離,促進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實現人與自 然和諧發展。特別是在偏遠山區,能夠打開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進人們觀念的轉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④可以促進、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 展,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各級政府將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 入,鄉村則以集體或個人出資的方式,不斷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 件,加快舊村改造步伐。通過這些人們的共同努力,使農村進出的公路、通訊條件、公用設施、垃圾處理等設施明顯改善.
二、鄉村旅游鮮明的時代特征 1.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新農村發展戰略是我們黨在深入分析當前局勢的基礎上做 出的重大決策,本身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由于新農村建設產生 的背景特殊,必須承載了當前這個時代要求的許多重任,并根據 我國經濟和社會狀況現狀提出新的解決方法。鄉村旅游建設正是 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立足農村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一種嶄新的經濟 發展模式,是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2.生態和諧共存 鄉村旅游以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城鎮居民前往消費,既實現 了農民增收,又讓游客得到了滿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建設農村旅游中,必將更加重視生態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這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3.鄉土文化豐富 鄉土文化一種圍繞農業為主題的文化,有一個明顯的區域差 異,體現了歷史、經濟、科技、民俗、文學和其他文化豐富的內容.
鄉土文化不僅包含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包含了自然生態文 化,這正是鄉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農家休閑體驗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渴望回歸自然放松心 情,鄉村旅游中的農家休閑體驗正給了人們一個這樣的機會。在 鄉村旅游活動中,游客采摘果實、垂釣網魚,體會簡單淳樸的農家 生活方式。而這種獨一無二的農村地區的魅力,讓游客流連忘返 三、鄉村旅游建設的基本條件 1.豐富的旅游資源 旅游業的發展必須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基礎。反之,旅游資 源是否豐富決定了在鄉村旅游建設能否成功。鄉村旅游是以自然 資源為基本條件,輔以一定的旅游活動內容的一種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設鄉村旅游只有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才可能會得到 進一步發展,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共同進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鄉村旅游業與商業、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發展 息息相關。這就需要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旅游發展相關的 旅游、環保、教育、商業、衛生等各個部門通力協作。要重點解決一 些鄉村旅游建設中的迫切問題,如基礎設施改善、人力資源儲備 等,給予鄉村旅游建設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時,在旅游開發項目時 應享有必要的優惠傾斜,為剛剛起步的鄉村旅游創造寬松的政策 環境,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3.完善的基礎設施 政府在制定農村基礎設施規劃時,除了滿足村民的一般日常 生活需要外,還要以發展的眼光充分考慮到發展旅游業的需要.
只有配備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才有能力滿足游客餐飲、住宿、交 通、購物、娛樂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時,這些基礎設施應有機結 合農村的傳統特色和一定的時尚設計元素.
四、鄉村旅游建設具體措施 1.科學規劃建設,做到全面發展 在旅游開發的建設過程中需要與農村的其他建設項目相結 合,通過科學規劃,全面整合資源,策劃好旅游項目,幫助鄉村旅 游平穩有序的發展。當地政府要在深入調研本地農村旅游資源后 進行科學論證,制定出符合本地農村實際的旅游發展規劃。
政府 部門之間需要通力合作來為鄉村旅游構建科學的政策環境,做到 全面發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廣自身的特色 鄉村旅游能夠讓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遠離那些喧囂的環 境,在農村的自然環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為鄉村旅游的亮點 與特色就是鄉土氣息和田園氛圍,能夠讓旅游者體會農村湖光山 色和傳統習俗文化。當地政府要將各個景點統一包裝,積極宣傳 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主動出擊尋找客源。不斷開發新的旅游資 源和具有強烈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滿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廣 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以期能夠高水準的發展 我國的農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們的素質對鄉 村旅游的質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現在急需對鄉村旅游就業人員 開展專門培訓,讓農民增加對游客的接待能力。對于高層次旅游 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進或者挑選接受能力較強的人員前往專業 院校進修.
4.加強環境生態的保護,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 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基礎,空氣和環境如果遭 到污染破壞,也就無法吸引游客。因此我們需要對資源合理規劃, 避免資源的破壞性利用,這樣不但能夠使得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增 收的一個渠道,也可以推進農村的環境保護,達到可持續發展的 目的.
五、結語 鄉村旅游建設是富有時代性和創新性的新農村建設模式,科 學的結合了旅游業尤其是鄉村旅游業與新農村建設,使二者得以 和諧互動發展。雖然鄉村旅游建設還在探索階段,但它所具有很 強的發展潛力和前景是無可爭議的。在鄉村旅游的建設過程中, 要結合當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依 靠科學規劃的指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從 而促進整個社會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慶雷,馬繼剛,楊帆.鄉村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機制 及實現路徑探討[J].鄉鎮經濟,2007,(10).
篇5
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問題令人堪憂。一些地方只重視經濟建設,輕視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建設問題沒有提上重要議事日程,財政投入少而不落實,公共文化設施總量偏少,原有的公益文化資產流失,陣地萎縮,隊伍不穩,有的地方文化工作嚴重下滑。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靈魂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著力抓好文化建設。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推動先進文化占領農村群眾思想主陣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農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必將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些群眾中也出現了公德缺失、是非觀念模糊、價值觀變異等不容忽視的問題。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文化素質的提升,就不可能取得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之舉,文化建設必須全過程地滲透在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中。只有文化建設抓好了,新農村建設才有后勁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設抓好了,農民的綜合素質逐步提高了,鄉風文明、社會穩定和諧的目標才能實現。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實現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村原有的文化資源本來就嚴重不足,特別在鄉鎮以下的農村基層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文化教育更為貧乏,需要填補這方面的短缺;很多傳統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解體或走向消亡,適應新時期的文化還沒有發展起來,農村更急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因此,從社會轉型的角度看,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順應歷史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農村文化建設要著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更新文化發展理念,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組織領導。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摒棄狹隘的文化觀念,強化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意識,深刻認識文化事業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委、政府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協調機制,明確要求各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著力構建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新格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宣傳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切實抓好對農村文化工作的宏觀指導、綜合協調及具體運作。群團組織要充分利用自身網絡廣泛健全的優勢,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紀檢、監察部門要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重點文化工程的專項監督檢查,以此形成強大工作合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的全面建設。
(二)抓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打造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格局。一方面,要抓好文化事業的發展,在政府投資的基礎上,抓好公益性文化陣地、載體建設。另一方面,還要將文化作為一個產業做大做強。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要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將“大眾文化”、“通俗文化”與“時尚文化”相結合,將歷史文化、革命文化與民俗文化相結合,大棗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格局。比如圍繞鄉土特色,著力挖掘并不斷創新傳統文化,在農村傳統慶祝方式的基礎上,廣泛開展農民文化活動。在比如廣泛開展農民歌手大賽、現代舞蹈大賽、農民秀選拔賽、現代文明禮儀大賽及以緬懷革命英烈,弘揚革命傳統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成立了農民表演隊,農民籃球、乒乓球隊等等。
(三)動員各種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建設光靠農村自身的發展和政府的支持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要繼續積極探索“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對重要項目和產品采取財政補貼,以政府采購的方式,直接送到農村。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重點捐助文化站、圖書室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公益性文化實體和文化活動。鼓勵社會力量通過依法成立的非營利公益性組織或國家機關向農村文化事業的捐贈,納入公益性捐贈范圍,按稅法的有關規定稅前扣除。積極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服務活動,在“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中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的內容,鼓勵應屆大學畢業生深入廣大農村從事文化信息傳播、活動組織、人員培訓等活動。
(四)豐富活動載體,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群眾性文化活動對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要把豐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傳統文化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展傳統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鮮明的農村文化,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樸、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另外,還要著眼于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品質,把和諧村組、和諧家庭、和諧支部等和諧創建活動,同“十大杰出農民”、“十大杰出婦女”、“十大致富標兵”、“十大農民歌手”等評選活動及平安村組建設,廉潔文化建設等相結合,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引導農民群眾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家庭和社會,正確對待矛盾、困難、挫折和榮辱,塑造自強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設步伐。
篇6
2012年,為了推進“三化”統籌發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設,提高農村社區服務功能,按照省、市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要求,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圍繞“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的實施,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在以前工作基礎上,2012年繼續加強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為此專門下發了《關于繼續推進試點社區建設的通知》(松新農村辦[2012]6號)文件,對農村示范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門部署,一年來,在市、縣(區)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試點社區建設達59個,全市農村社區總量達到186個,2012年年社區建設總投資達4740萬元,使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又取得了較好成果。
(一)抓好社區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的實施,各地加大了對社區建設資金支持力度,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2012年農村新型示范社區建設文化廣場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長米,建設垃圾站56個,信息網絡49個。
(二)加強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為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加強了社區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設。截至今年12月,全市農村示范社區建設社區辦公室59個,社區衛生室60個,社區警務室72個,圖書閱覽室77個,文體活動室75個,計生服務站48個,政務公開欄72個,信息宣傳欄85個。提升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過社區圖書室、文體活動室、學習園地、文化廣場、農村文化大院等建設,農村社區服務功能有所加強,村民可以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陶冶村民情操,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但是社區的服務功能還很不完備。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設好“四大網絡”:
一是文化服務網絡 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在文化服務上追求文娛活動的品味性,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入農村社區的文化陣地。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農村社區的新文明、新風尚。提倡推廣扶余縣精神文明志愿者協會的做法和經驗,讓文明之花開遍全市,結出碩果,突出農民的主體作用,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篇7
一、傳統殯葬的弊端
傳統的喪葬主要是土葬,因為人們始終堅信,陰間在地底下,死者在那兒可以以另一種方式獲得新生。但土葬的種種不可避免的弊端成了當前殯葬改革的理由。
1、傳統殯葬浪費大量的土地和木材
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如果人人都要土葬的話將會出現死人同活人爭地的現象。一定數量的土地用做墳地,將相對減少農民的住宅面積和耕地面積。另外,土葬所必須的棺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每副棺材要上好木材一個多立方米,而且我國人口眾多,總消耗量將是個龐大的數字。加上其他方面的木材消耗,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這些因素將大大影響子孫后代的生存狀況。
2、傳統殯葬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土葬的儀式煩瑣,整個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比如挖墳、下葬、宴請答謝親朋好友等。另外,由于人口流動的范圍越來越大,如果實行土葬,每逢清明,子孫后代為了祭祀先人,往往不遠萬里勞累奔波。
3、傳統殯葬污染環境
土葬對地下環境的污染問題,雖然現在還很難拿出非常科學的數據來證明,但土葬對地表水的影響則是可以想象到的。尤其在土葬墳墓集中的區域,這種因土葬而帶來的污染是客觀存在的。
二、殯葬改革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和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方針,這對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殯葬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農村建設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可以發現,殯葬改革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以下功能。
1、殯葬改革有助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殯葬改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殯葬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通過文明、健康、科學的現代殯葬服務,對群眾的喪葬方式和喪葬行為進行引導、示范,對我國移風易俗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一種新的、科學的并且符合人性人情的喪葬方式,將有助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2、殯葬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農村的環境
土葬對部分地方,如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造成一些不可預測的污染,尤其是對地表水的影響。所以殯葬改革將部分改變農村的衛生現狀,對于生者在衛生和精神上的影響是非常有意義的。
3、殯葬改革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群眾切身的利益
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很長,舊的喪葬陋俗危害諸多,影響較深,辦理喪事往往花費巨大,浪費嚴重。在今天我國廣大農民群眾還不富裕的情況下,有些人因大辦喪事負債累累,更有些人又重新跌入貧困。進行殯葬改革,喪事從簡、清除陋俗、把有限的資金投入擴大再生產,加快勞動致富的步伐,已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
三、目前殯葬改革存在的問題
全國各地都在提倡殯葬改革,但我國的殯葬改革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農村火化率不高
在農村,仍有不少農民堅持土葬,不予火化。這是中國千百年來土葬之俗的長期實行在人們心里形成的定勢。雖然有國家政策強制實施殯葬政策,但仍有些農民不經過火化偷偷土葬,這些人的做法導致了火化率的難以提高。
2、火化后再土葬,增加了儀式和內容,增加了開支并且浪費了火化的電力和人力資源
殯葬改革后,先火化再找塊風水寶地進行土葬的現象已不少見。為什么一些人要在親人火化后再進行土葬呢?主要原因無非是“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作祟。由于慣例和風俗,人們總以為人死了盡管已經火化,可骨灰放在那兒總歸不是個事兒,不如找塊地方安葬了更安心。這種先火化后土葬的做法,增加了火化時的儀式和支出。殯葬改革的初衷是減少占用土地、減少各種繁雜的儀式從而減少喪戶因此而承擔的支出。但由于幾千年土葬習俗對人們的影響,要在短時間內減少喪葬習俗中的儀式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樣一來火化所提供的設施都成為了一種浪費。于是,殯葬改革之初,這種先火化后土葬的做法造成了浪費,增加了支出,帶來了更多的負擔。
四、殯葬改革的發展之路――二次殯葬改革
針對目前殯葬改革的這些問題,筆者提出在此基礎上的二次改革。
1、選擇不同方式的“土葬”
人們堅持土葬無非是“入土為安”的觀念指導,觀念很重要,其實“入土”是否就一定指土葬呢?答案是否定的。把骨灰撒向深海、撒向森林、撒向田野,一樣都是“入土”。這既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又不留下讓人忌諱的任何痕跡。“綠色殯葬”是一種以樹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樹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它將親人骨灰和著鮮花瓣與泥土葬于樹根四周、草坪之中。綠色安葬象征著生命長綠、精神永存,也符合人們“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這種把尸體火化后將骨灰埋入樹根底下或將骨灰埋入地下后,再將樹木植于其上的一種方式雖然也稱為“樹葬”,但有別于民俗學意義上的樹葬。另外,改變人們的觀念,倡導新型葬式也很重要,如花葬、風葬、海葬等。
2、簡化辦喪事的儀式
在農村,大辦喪事需要大量的人力,但由于近年來,打工潮的高漲,農村中的勞動力大都流入城市,村里的勞力大大減少,遇到喪事大辦很難湊夠人手。簡化喪葬儀式,減少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浪費,減輕農民背負的債務,簡辦喪事勢在必行。
3、改變祭祀的方式
子孫后代要祭祀先人,沒有必要長途跋涉到墓前燒紙獻花。清明時節只要在各自的家門口擺上供品香燭,叫上先人名號,鞠上一躬,心意到了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網絡祭祀”,這種方式既干凈,又方便,而且形式新穎,可以留言、獻花,足不出戶就能表達自己的心意,讓人們相信愛和思念是可以跨越時空的。
篇8
一、村基本情況
xx村位于xx鎮中部,為鎮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4255人,20個村民小組,890戶,全村耕地,面積2450畝,黨員91名,兩委干部7人,主要特色產業有四大懷藥種植加工、塑料加工、紙業生產等。2005年人均純收入3880元。
二、主要作法
1、強化組織,加大宣傳力度
村里成立了以村委主任為組長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選出工作踏實、責任心強的村民代表為工作骨干,負責新農村建設日常事務。利用各種宣傳方式,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辦法和建設目標,進一步調動全村村民關心新農村建設、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加快新農村建設速度。
2、責任到位、分工合作、建立獎罰激勵機制
按新農村建設標準的九項要求,村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依任務性質不同進行了分工,將工作人員分成5組,分別負責不同工作,避免了推諉扯皮事件的發生。與此同時,經村兩委和村民代表會議研究,制訂了切合實際的獎罰措施,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各工作組定計劃定目標,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日程表,保證了各項工作的按時完成。
3、發動社會力量,多方籌集資金,確保工程順利開展。
針對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量大,需用資金多的情況,村建設領導小組發動社會各方力量,在取得多方支持的同時,借助市縣幫扶單位,籌措資金,使各項建設工程有了可靠保障。
三、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
1、完成村莊編制規劃,村莊規劃編制合理,即符合農村生產生活習慣,又不失城鎮發展要求。
2、全村計劃硬化道路9條2900米,已完成8條2200米,剩余一條道路鋪設已近尾聲,月底前保證按時按質收工。道路綠化已做好計劃,確保美化綠化率達100%。
3、村莊排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全村共挖排水溝3630米,路溝預,制已基本完成,村內已建設積水坑塘3個。
4、全村共拆除低矮破舊房屋50間750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30間300平方米,確保了村容村貌的整潔有序。完成了長久垃圾的清理以及村內外的亂堆亂放清除,落實了四有一落實的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規范了各種線路架設,清除了村內各種有礙觀瞻的標語廣告,美化墻體10000平方米,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5、完成118個露天糞坑和簡陋廁所的拆除,改造衛生廁所850個。
6、完成了村文化中心建設,建起了村衛生室,理發店、澡堂和公廁,使村公益公共設施逐步完善。
7、建設了文化游園,保證了村民休閑時節的健身娛樂。
四、不足之處
1、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村內建設3處景觀墻工程還沒有完工。
篇9
[關鍵詞] 新農村 建設模式 鄉村旅游
一、江蘇新農村建設現狀
1.新農村建設的提出與實踐
自2005年以來,關于新農村建設研究是全國各地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對于新農村建設,做了很多嘗試,并形成眾多建設模式。在農村社區發展模式上,我國創造了以華西村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以柳市鎮為代表的溫州模式,以深圳萬豐村為代表的萬豐模式,以河南為代表的模式,以遵義市鎮隆村為代表的鎮隆模式,以長溝沿村為代表的鐵嶺模式,以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為代表的興十四模式等。江蘇新農村建設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模式,但不論選擇構建何種模式,都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2.江蘇新農村建設困境
2006年江蘇省2.7萬進城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創辦各類企業8927個,帶動9.1萬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不容置疑,江蘇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農民持續增收有一定的難度。目前江蘇農民增收主要途徑:一是勞務輸出。在未來勞務輸出的空間有限:(1)勞動力轉移,農村現形成大量留守人員,以及留守兒童教育等;(2)科技進步,企業對于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技術水平很難跟上其要求;(3)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加劇,勞動力成本增加,使得企業勞動力優勢明顯降低甚至不復存在,尤其鄉鎮企業;(4)企業發展存在容量及邊界的瓶頸。二是支持農民返鄉創業致富,提高經營性收入。其次,區域發展差距,南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縮小差距任務仍很艱巨。目前已達全面小康的縣(市),均名列全國百強縣的前50強,而未達小康的縣(市)中,不少地區的人均GDP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社會結構失衡、城鄉二元化格局、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依然存在。與農業經濟問題相比,農村的社會問題顯得更為嚴峻。一些地方不僅生產靠老人婦女,而且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家庭內部的很多矛盾很難協調;再加上一些基層組織松懈、制度渙散、文化生活缺失;農村的治安、社會保障、養老、救助等問題日趨復雜。
二、發展鄉村旅游與江蘇新農村建設互動
1.發展鄉村旅游,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國內外經驗證明,鄉村旅游與城市旅游互動,可以增強旅游吸引力,增加外來游客的駐留期,拉動旅游消費,促進旅游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省鄉村旅游區(點)能夠向游客提供的農產品、自制工藝品和深度加工農產品等品種已經多達數百個,其中一大批已經成為旅游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從2003年~2006年上半年,僅蘇州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5億元,接待旅游者2100萬人次,培育了以農家樂、漁家樂和農業旅游示范點為代表的各類鄉村旅游區(點)300余處,建成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5家。
2.能夠順利轉移農村勞動力,緩解社會結構失衡、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
“九五”以來,我省旅游從業人員總數年均遞增8.9%,比全省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幅高5.8個百分點。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的興起,還轉移了大量企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目前全省間接旅游從業人數已突破325萬,僅蘇州市鄉村旅游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人,間接就業人員5萬人。2005年,江蘇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12.5148萬人。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之際,充分利用旅游業的就業優勢。通過開展旅游活動,引進城市資金,發揮旅游增量資源價值,增加新的就業渠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改變農村破舊的面貌、穩定農村社會、緩解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層組織渙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促進江蘇的新農村建設。
3.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也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起來,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巨大的驅動作用。同時農民不離鄉、不離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數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又會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新農村建設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商業環境,發展空間和政策支持。這樣,形成以鄉村旅游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互動機制。
三、江蘇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稟賦
2006年度江蘇旅游國際旅游接待445.1921萬人次,外匯收入278664萬美元,國內旅游接待19935.7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012.15億元。到2010年,預計旅游增加值達到210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發展鄉村旅游進入壁壘相對較低
江蘇鄉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島嶼灘涂、果林苗圃、鄉居民宅以及獨特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優勢自然生態資源、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場景和濃郁的鄉風民俗等人文民俗資源,已經突破初期單一的“農家餐”、“農家樂”模式,開發出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風情欣賞、自助農莊和農業主題公園等多種旅游項目,產業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江蘇旅游業的自身特點看,旅游行業屬于服務貿易業,不存在產業雷同也不容易被壟斷。因此,旅游業是一個市場準入較為寬松的行業,貿易壁壘比較少,同時鄉村旅游企業所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同其他(如工業)企業要求相對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為其提供條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為居民出行、購物和休閑提供了便利,對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1.1%;2006年江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6%。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國對法定節假日調整,形成了“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連休7天的長假。2007年進一步調整,總天數不僅有所增加,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歷除夕等民族傳統節日還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職工帶薪休假規定,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時間和經濟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可進入性強
2003年~2005年,江蘇累計建成通車農村公路4.1萬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級公路通達率達到93%,2006年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大中橋梁1050座,鄉鎮衛生院改造、鄉村綜合文化站室建設和以“三清一綠”為重點的環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間,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全面實現縣到鄉通二級、鄉到鄉通三級、鄉到村通四級的發展目標,逐步把農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村居住點,實現真正的“村村通”。
4.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其提供了大量勞動力
2006年江蘇鄉村勞動力2656.80萬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人數為1518.19萬人(包括地域轉移和產業轉移),目前還有約560萬人需要轉移,可供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僅有175萬人,且技能素質,年齡性別結構、文化層次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日趨專業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農村發展旅游業,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鄉村旅游業就業崗位層多面廣,所需技術相對難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訓就可上崗工作,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化。一旦鄉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江蘇農村地區的重要產業后,就可以實現當地勞動力的長期甚至永久轉化。
綜上所述,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按農村實際和旅游經濟規律辦事,發揮農業和旅游兩個行業的優勢,著力解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因素。具備資源稟賦的鄉村發展旅游,構建以鄉村旅游發展為江蘇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拓展農業、旅游產業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效率與效益。
參考文獻:
[1]王素琴: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模型[J].濟論壇,2007.1:P122~124
篇10
(草案)
一、基本情況
__街村是鳳凰鎮政府所在地,商貿繁榮,經濟發達。總面積1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353畝,林地4500畝。總人口5000余人,其中農業人口2909人。現有34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駐村。村域經濟以商貿業和農業為主。村內有明、清時代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民居一條街,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良好的保護開發和旅游價值。村內有個體工商戶233戶,是柞水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二、規劃的指導思想中國文秘之家-
規劃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導方針,結合村情實際,建設工貿性旅游村莊。規劃堅持實事求是,結合實際,高點起步,總體規劃,分步實施。
三、規劃建設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爭通過5年時間,把__街村建設成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規劃的主要內容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鋪設__街村五、六組(皂鳳公路__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組兩座跨皂河溝大橋。
(3)改造、擴建自來水廠,延伸輸水管網,接通五、六組自來水。徹底解決五、六組的群眾的人畜飲水困難。
(4)鞏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實施交通小區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爭取立項建設通子房溝的跨河大橋一座。
(6)建三間兩層村兩委會辦公樓一幢。
2、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以子房為主發展大棚菜和設施農業,保障集鎮菜籃子工程,努力提高農民收入。
3、,圍繞古民民居保護開發,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1)制定古民居保護開發規劃。
(2)成立古民居保護開發旅游公司,實行企業化動作。
(3)抓好公廁、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整治環境衛生。
(4)對旅游產品進行包裝宣傳,利用互聯網建立古鎮開發宣傳網頁。
(5)對古民居進行保護開發,建設子房寨等景點,圍繞中心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6)搜集整理鳳凰古鎮的一系列歷史及人文景觀。
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結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營造生態景觀。
(2)對山坡地帶遍植速生生態林,綠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計劃地對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進行綠化美化,靚化人居環境。
(4)逐步發展沼氣等清潔能源。實現資源節約。
(5)對村居民建房進行合理規劃,建設高層居民建筑,節約土地。
(6)完善自來水價格調節機制,鼓勵節約用水。
5、規范整頓市場,繁榮商貿經濟
(1)劃行規市,消除馬路市場。
(2)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外資。
(3)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鼓勵公平競爭。
6、加強村民教育,深入開展“五學”活動,不斷提高村民素質。倡導科學文明新風,教育村民移風易俗。
7、繁榮文化市場,支持鼓勵老年協會等群體性娛樂組織,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強村級組織自身建設。
9、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幫扶支持,努力構建和諧新村。
10、維護社會大局,為村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11、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保障機制
本規劃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會審議。由村支部、村委會具體組織實施。廣大村民監督執行。不通過村民大會不得隨意變更。
__街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
(草案)
一、基本情況
__街村是鳳凰鎮政府所在地,商貿繁榮,經濟發達。總面積1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353畝,林地4500畝。總人口5000余人,其中農業人口2909人。現有34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駐村。村域經濟以商貿業和農業為主。村內有明、清時代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民居一條街,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良好的保護開發和旅游價值。村內有個體工商戶233戶,是柞水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二、規劃的指導思想
規劃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導方針,結合村情實際,建設工貿性旅游村莊。規劃堅持實事求是,結合實際,高點起步,總體規劃,分步實施。
三、規劃建設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爭通過5年時間,把__街村建設成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規劃的主要內容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鋪設__街村五、六組(皂鳳公路__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組兩座跨皂河溝大橋。
(3)改造、擴建自來水廠,延伸輸水管網,接通五、六組自來水。徹底解決五、六組的群眾的人畜飲水困難。
(4)鞏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實施交通小區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爭取立項建設通子房溝的跨河大橋一座。
(6)建三間兩層村兩委會辦公樓一幢。
2、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以子房為主發展大棚菜和設施農業,保障集鎮菜籃子工程,努力提高農民收入。
3、,圍繞古民民居保護開發,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1)制定古民居保護開發規劃。
(2)成立古民居保護開發旅游公司,實行企業化動作。
(3)抓好公廁、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整治環境衛生。
(4)對旅游產品進行包裝宣傳,利用互聯網建立古鎮開發宣傳網頁。
(5)對古民居進行保護開發,建設子房寨等景點,圍繞中心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6)搜集整理鳳凰古鎮的一系列歷史及人文景觀。
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結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營造生態景觀。
(2)對山坡地帶遍植速生生態林,綠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計劃地對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進行綠化美化,靚化人居環境。
(4)逐步發展沼氣等清潔能源。實現資源節約。
(5)對村居民建房進行合理規劃,建設高層居民建筑,節約土地。
(6)完善自來水價格調節機制,鼓勵節約用水。
5、規范整頓市場,繁榮商貿經濟
(1)劃行規市,消除馬路市場。
(2)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外資。
(3)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鼓勵公平競爭。
6、加強村民教育,深入開展“五學”活動,不斷提高村民素質。倡導科學文明新風,教育村民移風易俗。
7、繁榮文化市場,支持鼓勵老年協會等群體性娛樂組織,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強村級組織自身建設。
9、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幫扶支持,努力構建和諧新村。
10、維護社會大局,為村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11、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