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范文
時間:2023-03-28 05:53: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返鄉創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只要敢打敢拼,就沒有辦不成的事”,這是返鄉農民工劉漢平在十多年打拼歲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他一直以來所遵奉的人生信條。正是憑著這種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農民工轉型為家鄉有名的汽車服務公司老板。
劉漢平,男,1971年9月出生在留壩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0年劉漢平高中畢業后,出外到太白金礦打工,沒有任何技術的他在礦廠每天重復著繁重、危險的體力工作,一月也掙不到幾個錢。惡劣的生計環境,讓劉漢平懂得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同時也讓他明白要想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況,必須要掌握一門技術。經過考察,劉漢平發現汽車修理雖然累些、臟些、可是收入高。于是1995年,劉漢平辭去礦廠的工作,回家鄉后到本縣一家汽車修理廠工作,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汽車修理技術。由于劉漢平聰明好學,不怕臟累,通過幾年的學習,他成為修理廠的技術骨干。雖然收入高了,可是劉漢平覺得自己總不能給別人打一輩子工,與其給別人打工,還不如自己當老板。于是在一番深思熟慮后,2000年,他在銀行貸款3萬元開辦了一個小型汽車修理廠。創業之初,由于修理廠規模小,資金短缺,沒有幾個員工,劉漢平是即當老板又當員工,常常身先士卒,帶頭干臟活、累活。由于劉漢平的修理廠在經營中一直本著誠信經營、熱情服務的理念,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單生意,使他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初見成效的劉漢平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要想尋求更大的發展,必須要不斷開拓創新。因此,他不僅自己不斷學習獲得了汽車維修技師的稱號,而且每年都要派遣員工到西安、長春等地的汽車生產廠家進行修理技術深造,不斷提高員工的維修專業水平。在工作中提倡講文明、講質量、講效益的嚴格制度,加強青年職工的思想教育,樹立他們愛崗敬業的精神。職工是企業財富的創造者,是企業得以發展的源動力。在抓經營抓管理的同時,劉漢平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心系職工,體察民情,干群同心,和諧創業。他在全公司強力落實了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較好地解決了職工的后顧之憂。并專門投資30多萬元修建了職工綜合宿舍樓,改善職工的住宿、餐飲條件。同時對成績突出,在工作中有創新精神的崗位能手給予物資獎勵。正是由于劉漢平心中裝著職工,干群關系密切,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非常高漲,企業的凝聚力日益增強,呈現出濃厚的“以和共事、以和謀事”的和諧創業氛圍。作為留壩縣汽車服務行業的領軍企業,劉漢平在注重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增長的同時,也極為注重社會效益。多年來,他一直扶貧助困,幫助弱勢群體,累計向社會捐款捐物10余萬元。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帶動身邊的青年朋友,為他們提供經驗和機會。公司吸收了很多下崗職失業人員和返鄉農民工,48名職工中,除了3名退伍軍人和16名下崗失業人員,其余的都是返鄉農民工,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經過十一年來的艱苦創業,劉漢平的修理廠也由最初的4個人,發展成現在的擁有48名員工,營業面積擴大到3900多平方米,年收入達500余萬元的留壩縣南城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能夠提供汽車修理、汽車保養、汽車美容、汽車裝飾等服務項目,已成為當地修車界一塊響當當的“品牌”。公司先后被陜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陜西省個體勞動者協會、陜西私營企業協會評為“光彩之星”、漢中市機動車維修行業“先進企業”等稱號,劉漢平個人也被縣公路管理段聘為路政行風監督員,當選為縣政協委員。作為一名年輕的創業者,劉漢平將倍加珍惜這些榮譽,他將繼續努力,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就業。
篇2
據工作人員介紹,來德源鎮落腳的創業者,很多都是返鄉創業者。這幾年,有不少在北上廣等地打拼的年輕人完成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回到西部創業,但記者在經過一番調查后發現,對不少人來說,返鄉創業也有著“青春期的煩惱”。
正是因為同一個行業西部地區跟北上廣有差距,那些從東部回來的創業者才更有可能成為“雞首”,因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創業者的尷尬
在光谷創業咖啡館的二樓,記者見到了正嘗試網上賣菜的蜀菜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房鈺。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房鈺從浙江一家服飾公司辭職,回到成都創業,做機械產品,2015年開始涉足移動互聯網領域。
房鈺返鄉創業并沒有預期順利。“這里的客戶對自動化、生產效率并不重視。”他發現,西部的企業家在決定要不要購買一套設備的時候,通常只計算直接成本,而不怎么考慮時間、機會等間接成本。如果給他們提供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建議,他們會說,“這么多年,我就是這么過來的”。
成都五騰科技有限公司老板熊衛民對此也深有感觸。
熊衛民是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2012年底回到成都創業,進入云數據管理領域。“我在成都賣IP時,不少客戶習慣問‘多少錢一套’。他們把買IP當成一次性購買,而不是當做一種長期服務。”熊衛民說,他為客戶提供的好多技術都是申請過專利的,但客戶并不愿意為你的知識產權買單。由于客戶的接受能力所限,他被迫多次降低服務價格。
從上海返回西部某地級市創辦律師事務所的柳旭(化名)也遭遇了“水土不服”。他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上海,律師跟客戶談業務時,一般都是圍繞在一個圓桌前,像談判一樣,最多一分鐘客套話,很快就直奔主題;而在當地則是大家一邊抽煙一邊談,可能光客套話就得耗費半個小時,完了才開始談正事。“在上海,案件的進展,常常是客戶緊緊地催促著我們,而在這邊,客戶好像都不怎么著急似的,常常是我們催著客戶要這要那。”
對于在上海待久了的律師來說,西部的“慢生活”成了“低效率”。
不過,創業者們也都明白,這些不適應只是暫時的。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問題都與西部的市場發育尚不充分、客戶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理念有關,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問題都有望得到解決。
行業發展的差距
除了與客戶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一些不適應外,返鄉創業者們還發現,自己所處的行業,跟北上廣等地也有很大差距。
2013年,肖英(化名)從廣州一家大型的廣告公司辭職,回到老家重慶創辦了一家廣告公司。
預期與現實的落差,讓肖英有些后悔返鄉創業。“重慶的廣告行業處于初級階段,或者根本稱不上廣告公司,而只能叫活動執行公司。”肖英說,在廣東,企業非常重視創意,每年的競標會就是一次創意展示,這對相關的廣告公司而言是很大的市場機遇。而在重慶,一般的廣告客戶對廣告的理解尚未達到傳播的層面。
肖英舉例,重慶的廣告公司做的最多的就是在開業等慶典準備充氣拱門、花籃、地貼吊牌,而品牌層面的創意傳播被完全忽視了。“可不幸的是,我恰恰就是做創意的,所以常常無所適從。”肖英認為,重慶的廣告行業,至少比廣州落后5年。
上文中提到的熊衛民則發現,與歐洲和北京相比,在成都做云數據,有時會遇到“配套跟不上”的問題。
“你們做IT,不是只需要人才就行了嗎,還需要什么配套?”面對記者的提問,熊衛民解釋:“很多人都對軟件企業有一個誤解,認為我們只需要幾個人在一起擺幾臺電腦就可以搞出來。其實現在做軟件,就像做手機一樣,需要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合作,比如數據是一家做,支付接口再找另外一家做。因為西部的IT業發展沒有北上廣早,我們很難找到合作企業,目前的幾家配套企業都在深圳。”
不過,針對“行業差距給創業者帶來困難”這種說法,也有不同的聲音。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認為,正是因為同一個行業西部地區跟北上廣有差距,那些從東部回來的創業者才更有可能成為“雞首”,因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創業環境會越來越好
創業者并不光是跟市場打交道,他們還會時不時地跟政府有所接觸。一些創業者發現,在西部地區,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明顯跟北上廣不同。
采訪中,一名在西部多個縣市考察過創業環境的創業者提到,現在所提的“大眾創業”,在個別地方是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實地一看,可能是些空殼子,地方政府可能在玩概念;或者是,政府也真心實意地想支持創業,但又很迷茫。他去一些縣市考察的時候,有的政府官員直接說“我給你錢,給你辦公室,你來這創業,幫我們建個產業園,帶動就業吧”。
熊衛民認為,創業的動機不應該是為了解決就業,而是要解決需求,“你不能老去補貼別人。別人明明沒有需求,你去補貼,這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還有創業者表示,在招攬創業者的孵化方面,沿海地區特別注重新企業的質量,一開始就會關注這個企業能否存活下來;而西部地區的政府則更講究數量,一些創業扶持部門常用的做法是,先把創業者“忽悠”過來再說,這很容易造成雙方的損失。
篇3
返鄉創業潮中的三個開縣弄潮兒
開縣是重慶聞名全國的“打工第一縣”,全縣170萬人口中,近70萬人常年在外打工。“十二五”期間,開縣每年都有超過1萬多名打工仔、打工妹返鄉創事業,創辦的經濟實體已超過2.7萬戶,投資總額超過275億元。
謝世洪:“成都小吃”店主玩轉新科技
大多數北京人并不知道,京城800多家“成都小吃”,90%都是重慶市開縣人開的。這些開縣人中,相當比例是――或曾經是――農民工。今年46歲的謝世洪,就曾是“成都小吃”店主中的風云人物。而今,他早已鳥槍換炮,試圖在高科技領域分得一杯羹。他和合作者創辦的重慶開縣特飛航空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航空特殊動力材料,得到國家發改委“高精度工業CT無損檢測系統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支持,獲得了輕型航空發動機、高分子復合材料加工工藝和應用等50多項發明、130余項外觀設計、220多項新型實用專利。他們開發的雙轉子回轉式容積泵,目前正在申請國際專利。
1986年,初中畢業的謝世洪成為開縣趙家鎮長安村第一批“打工仔”之一。他一邊為師傅放牛一邊學中醫,然后去建筑工地拉板車,再返鄉結婚――剛步入社會的謝世洪,重復著與其他打工仔大同小異的故事。
看見別人當廚師能“半年前穿補丁衣服出去,半年后打領帶回來”,新婚的謝世洪也去鎮上學廚師,然后輾轉漂泊10多個省打工。在成都錦江賓館,經過一些類似于電影中“偷師學藝”橋段后,他成了大師的徒弟,成了廚師長,終于可以“打領帶回來”了。
有一次,謝世洪出差到西安,走進一家小吃店吃午飯。他看著別人吃幾元錢的小吃,而自己吃幾十元的炒菜,還喝著酒,心里不免有點優越感。但小吃店老板卻不高興地埋怨:“你坐在這里慢悠悠地吃炒菜,起碼讓這張桌子少進賬好幾百元。”謝世洪有些生氣,認為炒菜比小吃貴得多。但是老板卻說:“這張桌子本來可以坐5個人,吃小吃都吃了幾輪了。”謝世洪驚訝地了解到,這家小投入的路邊小店,其實比很多大酒樓的利潤高得多。
受到震撼的謝世洪,成為最早一批去北京開小吃店的開縣人。
2002年,開縣人陳代利在北京第一個以“成都小吃”開店并賺了錢,這讓在北京的開縣人備受鼓舞。謝世洪也向親戚朋友借了20萬元,在北京西站附近開了家近100平方米的“成都小吃”。生意好的時候,每天流水有1萬多元。
這一時期開“成都小吃”的開縣人,80%都賺了錢,買房買車的都有。謝世洪卻決定把錢用來開分店。他一邊在北大進修MBA,一邊管理著7家店――最大的店有700多平方米。
2007年8月,在京的800多個開縣小吃店老板,加入新成立的開縣商會。鄧文忠任會長,謝世洪等任副會長。一次偶然的機會,謝世洪在一次接待中結識了程中云,兩人在“做飛機項目”上一拍即合。他們合開的公司開發出世界首款超輕型、可折疊的水上動力沖浪板,已獲得數十項專利和CE等多項專業認證。
:打工仔創辦的鞋廠產品銷到了國外
42歲的,這名曾經的開縣“打工仔”,如今在家鄉開縣擁有一家鞋業公司的一半股權,而該公司的資產超過1億元。
1991年,19歲的離開家鄉,去福建晉江鞋廠打工,靠勤奮好學做到了銷售經理,每月能有兩三萬元收入。他由此掙得第一桶金。在那個年代,七八十萬元的積蓄已經足以為更大的夢想搭上起跑器。1998年,外出7年的回到家鄉,希望從正在推進的三峽遷建中找到機會。他承包了開縣橡塑公司的一條生產線。在企業整體改制時,他和志同道合的下海青年楊勇一起,買下整個公司,從兩人名字中各取一個字,成立了勇華鞋業有限責任公司。“在老家,人脈、政策都有一定優勢,比如有三峽后期產業扶持政策、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其中一些政策在沿海地區是無法享受的,土地價格也更低。”說,“這讓我們能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產品從研發、生產到銷售,都是自己做。” 說,每年12月6日至次年1月6日,邀請銷售商來公司開會,將來年需要的品種和數量確定下來,支付定金后,公司按計劃生產,“經營風險也不大”。產品定位于中低端,每雙鞋帶來的利潤很低,但積少成多,仍能累加出極其可觀的數額。
幾年發展下來,公司日漸壯大,現有資產1.0157億元。去年生產了800多萬雙鞋,其中有一部分出售到西亞和東南亞國家。公司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84億元,納稅200多萬元。
更大的意義在于,作為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公司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公司現有員工686人,在農閑時的用工最高峰期間,有1029名工人在這里掙錢,其中以四五十歲的婦女為主。在開縣,在鞋廠工作所得到的薪酬,足以讓員工過上相對體面的生活,還能兼顧家庭。
曾漢宇:水里養的除了魚,還有謀求上市的夢想
40歲的開縣人曾漢宇,已躋身于重慶水產行業的最前沿方陣。
出生于開縣厚壩鎮大壩村8組的曾漢宇,1997年從合川水產學校淡水魚專業畢業后,去師兄創辦的通威集團打工。懂技術、頭腦活絡的他進步神速,很年輕就成為片區經理,年收入不低于50萬元。當絕大多數人只能騎自行車時,這個農家子弟就開上了汽車。
曾漢宇發現,高溫天氣時,魚的損耗非常大,侵蝕了很大的利潤空間。也就是說,如果能減少運輸中轉,僅僅是節省下來的損耗,就是非常可觀的收入。“魚場必須有規模,但也不能太集中,要靠近市場終端,假如有自己的魚場就好了。”一個念頭在曾漢宇心中騰起。
2009年,開縣舉辦首屆鄉情會,出臺了返鄉創業的一攬子優惠政策。曾漢宇聽到這個好消息返回家鄉,注冊成立了重慶市飛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將厚壩鎮閑置的3000畝山坪塘進行改造升級,讓“死魚塘”成了“聚寶盆”,還被授予“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稱號。在湖南,他也有2000畝養魚基地。
“僅靠能吃苦還不夠,科學養殖才是王道。”曾漢宇推行輪捕輪放的養魚模式,每次放養的魚種、大小、品類都很有講究,實現了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成品魚銷售。
2011年,曾漢宇又進行了“水上種蔬菜”的嘗試,套養了珍珠蚌,提升了效益。
2012年,一場大洪水讓曾漢宇的魚跑光了。渡過難關后,他再一次加強了對基地的改造,2014年,他又投入七八百萬元進行“小改大”“淺改深”的改造,“往后,還會提升設備的智能化程度,喝著茶就能知道魚是否缺氧”。
曾漢宇說,他在重慶的基地已經形成了年產量近千萬斤的規模,去年的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雖然投入大,但利潤也不少。”躊躇滿志的曾漢宇說,重慶的水產品每年的市場總量在50萬噸左右,而重慶的自產能力不到30萬噸。“這是一個直接連結到老百姓菜籃子的行業,有很好的前景。”
曾漢宇的企業吸引了風投的關注,注資額以千萬元計。而今,曾漢宇正積極籌備公司上市事宜。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連鎖效應
過去,農民工“打工一人,致富一家”,對于社會的效應,被業界稱為“做加法”。而今,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一方”,則成為業界口中的“做乘法”。從“加法”到“乘法”,返鄉創業讓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工,成為“全民創業”中一塊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
在重慶,每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群體究竟有多大?權威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重慶市累計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809萬人,“轉移就業率超過95%,基本實現應轉盡轉。”其中,農民工返鄉創業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170.3萬人。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黎勇說:“農民工創辦的企業,不僅對自己有價值,對整個社會也具有價值。”黎勇介紹,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企業,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人數規模,相當于市內農民工就業總量的40%。“全市每年返鄉的30萬農民工中,有近5萬人在返鄉創業企業就業。”他說,比如開縣興泰電子有限公司,450名員工中,從廣東返鄉的占80%以上。
“這些人創辦的企業,為留守務農的農民而言,也帶來了價值。”黎勇說,很多農業產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盤活土地資源和存量勞動力,既發展了農業,反哺了農村,更帶動了農民增收創收,推動了精準脫貧。如云陽縣紅霖食品有限公司,與周邊1000戶養殖戶簽訂長期養殖回收合同,僅養殖一項每年每戶農民就能增收1.5萬元。
“從更宏觀的視野看,返鄉創業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黎勇說,農民工返鄉創業為家鄉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創業形成的集聚效應優化了當地原有的產業結構,配套和相關產業均得到了協同發展。如合川區農民工李萬明創辦的“石丫”雞蛋品牌,產品遠銷西南各地,其蛋雞飼料需求,帶動了周邊300農戶發展種植玉米、蔬菜等飼料類配套產業。
忠縣、奉節、秀山等地的返鄉創業農民工,陸續打造了新型“淘寶村”,構建起云智網商城,將個人網商和數百家企業組織起來,在線下建立實體展示店,打造出覆蓋縣城、輻射鄉鎮的24小時物流配送體系。目前,這3個地方約有1萬余名農戶在家當起了供貨商,形成了產業發展集群。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務處處長張德祥介紹,出身農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并非一窩蜂地盯著農業領域創業。他們創辦的企業中,相當一部分是承接了東部地區梯度轉移產業,有的是整廠遷移,有的是部分產品生產基地遷移,有的是產銷鏈條的一個環節遷移。“尤其是電子加工、服裝生產、小五金等制造行業居多,形成了市內建廠、市外銷售的互補發展模式。”而且農民工創業,“并非都是‘大老粗’,有相當部分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張德祥說,比如開縣馗旭生物科技公司的實驗室有博士14名,匯聚了50多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成果。可見,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返鄉創業農民工正成為實實在在的推動力量。
“除了這些經濟方面的效應外,我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助于緩解農村社會問題。”黎勇說,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社會問題不容忽視,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據測算,全市約有9萬留守兒童、11萬空巢老人問題,因農民工返鄉得到了有效緩解,“社會效益非常突出”。
開縣厚壩鎮大壩村主任李遠林說,村里的年輕人,70%傾向于留在本縣打工,“這和以前真的不同了”。
重慶開全國先河出臺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
早在2008年,重慶就開全國先河,率先出臺全國第一個省級層面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文件,此后,13個省市先后前來學習經驗。
為了讓農民工創業扶持落到實處,重慶在行業準入、行政審批、稅費減免、綜合服務等多個方面的政策上進行了細化。引人關注的是,微企補貼、創業擔保貸款、“三權抵押”等多項“干貨”政策向農民工開放。農民工開辦個體工商戶,除經營建筑業、娛樂業、廣告業、桑拿、按摩、網吧、氧吧等行業外,其余均可享受小額貸款貼息政策。前幾年,只有女性農民工才有資格享受小額擔保貸款。重慶突破這一點,在2015年將貸款對象擴大到所有農民工。在貸款額度上,從2008年前的3萬元逐步統一提高到15萬元。
對于很多返鄉創業農民工而言,工業園區門檻高、要求嚴、入駐難,他們只能望而卻步。重慶則另辟蹊徑,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市、區縣、鄉鎮三級返鄉創業園區(創業街)。在園區,推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吸納農民工100人及以上就業一年以上的,可享受貸款利息補貼,最高可補貼60萬元。近4年來,全市累計為156戶返鄉創業重點企業貼息5500萬元。
重慶還組建市級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公司,支持小微企業創業。全市累計為8.9萬農民工提供小額擔保貸款73.9億元。
重慶將農民工納入創業培訓補貼范圍,參訓人員每人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創業培訓補貼。近年來累計對7.5萬名農民工進行了創業培訓。
市、區縣兩級組建創業指導專家服務團,有300余名企業家、大學教授、科研院所專家、政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一對一的創業指導咨詢服務。
在返鄉創業園區建立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有人力社保、稅務、工商等部門工作人員進駐,為創業者提供行政代辦、綜合審批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如巫山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為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提供標準化廠房第一年免收租金,第二年、第三年減半收費的優惠政策。征收的所得稅,屬于地方留存部分,實行先征后返。
篇4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返鄉創業已成為農民工提升自身價值和融入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一項重要選擇。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地區就業脫貧,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農民工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脈絡?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哪些歷史性機遇和突出短板?地方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應當怎樣更好地為這一群體服務?筆者特別搜集了部分專家的見解,與大家一同探討這個話題,以期對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有所幫助。
2015年6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今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在河南洛陽市調研時強調大力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返鄉創業成為上下關注的熱點,其重要意義何在?
專家解答:實際上,農民工返鄉創業不是現在才開始的。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有一部分人返鄉創業,但是主流還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一個局面。2000年以來,農民工的返鄉創業才較多地增加了,原因是持續流動以后,中西部地區農民雖然增加了務工收入,但實際上增加的收入非常有限,人口紅利主要留在了發達地區和城市,同時他們只能在城市打工,而不能安定下來,形成了一種分離式的流動現象,城鄉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另一方面,農村中青年勞動力都進城務工,中西部地區則依然保留了傳統的、單一的農業生產方式,還造成了“三留守”、農村“空心化”等社會問題。這種經濟社會的結構性矛盾到一定階段就必須得到解決,解決的趨勢實際上就有兩個:
第一個趨勢是:一部分農民工在沿海發達地區和城鎮實現市民化,提高農民工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這要面臨很多困難、制度,但即使再困難,也要解決。因為沒有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就不能積累技術和經驗,不能夠使產業得到升級,不能夠推進以人為本的城市化。
第二個趨勢就是:農民工向輸出地的中西部地區返鄉就業創業,只有這些農民工回到家鄉創業就業,才能夠解決當前農村一系列的產業和社會問題。沒有產業無法增加農民收入,而這個產業很大程度上需要農民自己來創,農村真正能夠創業的,恰恰是這些在外面經過多年打拼和市場的鍛煉,積累了一定資金和技術的,擁有市場經濟和工業化、城市化思維的人。
我們在2007~2008年做過一次對全國101個縣,301個村及3000多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調查,調查數據表明,2000年之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只占返鄉創業總人數的30%多一點,67%以上的農民工都是2000年之后返鄉創業的,這就說明返鄉創業的速度開始加快。2012年之后,返鄉創業增加更快。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增長速度放緩。進入新常態之后,我們都在尋找新常態下支持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哪,實際上,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發展縣鄉經濟,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帶動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精準脫貧的新動力。市場背后是群眾,任何改革的動力最終還是要歸結到群眾,特別是經受過市場鍛煉的農民工,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和支持他們的創造,讓他們能夠創業,這既是他們的利益,也是發揮他們帶動就業轉移和農村發展的作用。它是一個歷史階段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一個動力,應該從戰略的角度來對待。
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擁有哪些重要的機遇和創業優勢?
專家解答: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機遇及優勢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是農民工自身的潛能的優勢。農民工返鄉創業,最大的優勢還在于農民工自身素質在打工中得到了提升。近些年來,億萬農民工的流動、打工,一方面對國家的工業化和經濟崛起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收獲在于農民工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在于他們自身的成長,他們經歷了城市和市場的洗禮,積累了一定的資本、技術、人脈等資源,懂市場經濟,思路開闊。這是只有通過打工才能獲得的,這正是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動力源。所以,恰恰是返鄉農民工本身具有的相對于中西部農村地區更高的綜合素質,才是他們返鄉創業的最大優勢。
二是國家政策支持的機遇。國家看到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大作用,連續出臺政策性的文件進行支持,其中有兩個重要的節點,一是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以及《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其中都明確地提出了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是轉移就業的一條路子,對農村發展有深遠意義。二是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這個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性更強,具體的扶持政策更多,政府簡政放權,做好創業服務,在土地、資金、技術、培訓等方面都做了非常詳細的布置。所有對三農、小微企業的普惠政策都要給返鄉創業農民工,同時對他們也有一些特殊性的專門扶持政策。一些省份也據此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比過去力度都更大,更加具體。
三是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沿海地區這些年來的發展,企業經營成本、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空間受到了限制。而在中西部地區,實際上相對來說還是有很多優勢和潛力,有種說法叫做“富饒的貧困”,過去我們只看到一些地方經濟的落后,沒有看到這些地區的資源中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潛力,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這些地區擁有的獨特資源就會成為了一種優勢。例如一些貧困地區自然環境十分優美,擁有特色的手工藝、特色的文化、品質優良的特色農產品等,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資源。
四是新技術發展的機遇。近些年來,一些新技術的出現,尤其是“互聯網+”等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拉近了農村與城市的距離,以前需要在城市尋找市場的產業,現在可以通過互聯網、物流等手段,從網上尋找市場,而生產基地、倉儲等都可以放在農村,這就產生了形式各樣的電子商務村,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五是農村整體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的優勢。近些年來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交通、通訊、電力等,這些創業的外部條件得到了發展和優化,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保障。
農民工返鄉創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有哪些項目?
專家解答:據我們在安徽省、貴州省以及蘇北等地區的調查,農民工創業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大體呈現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農民工返鄉創業和沿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相聯系,要么農民工原來在勞動密集型企業里打工,回鄉辦同類企業;或者在沿海地區已經創業了,回家鄉辦分廠,把企業搬遷回老家;要么把發達地區的老板引到自己家鄉來,這屬于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擴散。
第二種,并不是以前打工做什么回家還做什么,而是在積累了市場銷售、經營管理經驗后,回來挖掘當地的資源優勢、市場需求來創業。例如中西部地區就有一些地方特色產品、產業,例如藤編、竹編、米粉、特色豆腐干、s辣椒等等。過去是傳統的、手工的、作坊式的經營方式,返鄉創業之后把這些特色資源搞成工業化、規模化,變成一個品牌產品進入市場,有的取得了專利,創業伴隨創新。
第三種,返鄉搞農業,一種是搞特色農業,例如做特色種植、養殖、林下經濟,辦龍頭企業,農工商一體發展,再一個就是從事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成為新的新型主體。據我們在滁州了解,現在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致有1/3以上,有的地方近1/2是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力量,他們將是一代新型農民,對我國農業的下一步發展有重要意義。
第四種,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產業,發展鄉村旅游、觀光、養生、體驗等項目,過去我們把休閑旅游當作一個奢侈品,實際上它是今后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外出務工才有錢搞這些鄉村旅游項目,而且他們知道如何按照城里人的生活需求來設計休閑居住的房子、產品、游樂項目等,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第五種,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利用現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以及便捷的物流,既可以把農村特色的農產品資源向外銷售,也可以為村民從網上購買生活用品和農資。其本質上是搭建了一個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通道,這種創業形式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目前農民工返鄉創業還存在哪些突出的困難和短板?
專家解答:農民工返鄉創業,首先土地的使用是個大問題,如在西部某省一個縣的農村調查,該地返鄉農民工發展當地的特色藤編產業,帶動了80多戶農民共同參與,他們希望能建一個兩三畝地的場館,用于產品展示、技術培訓等,但當地就是沒有非農建設用地指標,他們不得不擱置這一計劃。實際上,現在我們在土地使用方面對農村創業的小微企業照顧力度還不夠大,我們應當進一步整合農村閑置工廠、校舍等資源,多給返鄉創業者提供一些便利;要對良田和山地的使用進行適當的區分,特別是在貧困山區,對山地的使用,可以在土地使用政策上做出適當靈活處理,更加向返鄉創業者傾斜。同時,對于返鄉創業者流轉的土地,要在抵押融資制度上有所創新,讓返鄉創業者能夠利用流轉的土地,獲得足夠的發展資金。
第二,資金也是個很關鍵的問題,返鄉創業者的自有資金終究是有限的,他們需要金融資金的支持。實際上,我們針對返鄉創業者的資金支持政策有些是落實了,但有些政策農民工并不知道,政策的普及性不足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另外,金融部門支持小微企業針對的客戶數量大,成本高,比較“費時費力”,一些金融企業不愿意貸款給小微企業,這就需要金融部門改進服務,提供貼合創業者需求的金融產品,更好地滿足創業者的資金需求。
此外,還有一些地區存在支持政策的落實上不一視同仁的情況,對有些返鄉創業者的優惠政策過多,過于集中,存在人為“樹典型”、“壘大戶”等現象,沒有讓多數的創業者享受到優惠政策。
為了進一步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地方政府應當在哪些方面主動作為,做好相關的支持和服務?
專家解答:首先,地方政府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去做調研。地方政府一定要走到一線,去和創業農民工溝通,要有新時期、新階段、新問題、新農民、新創造的意識,要掌握好哪些人在創業,創什么業,怎么創業,有哪些困難等問題,不能只想著我要你怎么干,而是要知道群眾實際在怎么干,要靠誰干,干了以后誰有收益等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才能具有針對性,更好發揮群眾和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潛能。
篇5
摘要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量外出務工農民工返鄉進行創業就業。結合對江蘇省4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情況的調查,分析了農民創業就業狀況,并提出相應的建設與對策,以期為江蘇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調查分析
該研究試圖通過調查,了解金融危機背景下返鄉農民工就業和創業現狀,并對當前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從而歸納出返鄉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的方向選擇及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剖析現象成因,找出問題所在,提出相應建議。
1調查方法
1.1調查對象
江蘇省4個城市(包括蘇州、常州、南通、連云港)的返鄉農民工。
1.2調查程序
調查時間為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9月1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的形式。第1步:根據研究目的制定調查問卷;第2步:與鄉鎮村民委員會或者街道居民委員會聯系,確定返鄉農民工人數及家庭住址;第3步:發放問卷;第4步:回收調查問卷,統計調查結果,對結果進行分析與研究。
2調查結果
2.1基本調查狀況
從農民工群體的性別組成來看,男性占60%,女性占40%。其中,18~25周歲的占20.3%,26~30周歲的占28.5%,31~35周歲的占22.5%;36~40周歲的占18.3%,40周歲及以上的僅占10.4%。農民工群體中,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0%,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占27.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8%。在被調查的群體中有70.30%的農民工已婚,55.30%的農民工已生育1個子女,26.0%的農民工生育2個及2個以上子女;43.50%的農民工家中需贍養2位老人,26.5%的農民工家中需贍養3位或3位以上老人。
2.2江蘇省農民工返鄉就業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中從事體力勞動的占48.8%,從事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占40.2%,從事腦力勞動的僅占11%。農民工工作的顯著特征是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他們每天工作大多超過8 h,農民工群體每天平均工作時間為9.4 h。農民工就業工資主要集中在600~1 000元/月之間。每月無收入的占7.80%,600元以下的占20.00%,600~1 000元的占40.6%,1 000~1 500元的占21.3%,1 500~2 000元的占7.5%,2 000元以上的僅占2.80%。其中有50%左右的農民工是家庭主要經濟支柱。
2.3返鄉農民工創業狀況
根據調查數據,有26%的返鄉農民工正在創業,表示有意愿但是有困難的占26%,有8.8%的返鄉農民工曾經創業,但是現在已停止,60.7%的返鄉農民工有或者曾有創業意向,有27%的返鄉農民工沒有創業打算,而僅有11.8%的農民工對是否創業表示無所謂。農民工返鄉后創業地點有66.8%的選擇在城鎮,在農村自主創業的占29.30%。對于創業方向,13.5%的返鄉農民工選擇批發零售,其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并居第2位,分別占10.75%和10.00%;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并居第3位,分別占8.75%和9.00%;以下依次為電子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和郵政、中介服務、房地產業等。調查數據顯示,23.80%的返鄉農民工選擇種養大戶,其次分別為商業流通業(9%)、農產品經紀人(8.50%)、農資經銷商(8.30%)、農村服務業(6.8%)、農村娛樂業(6.8%)。返鄉農民工強烈的創業意愿中,選擇獨資的占41%,與家人合伙的占36%,與村里人合伙的占8.5%,與村外朋友合伙的占11.7%,以地產為股招商的僅占2.8%。調查數據反映出返鄉農民工有強烈愿望,但他們也充分認識到創業的不易。
3討論與建議
3.1分析討論
從返鄉農民工整體狀況來看,40周歲以下的占民工總體樣本的89.6%,農民工群體處于青年化,其群體年齡構成處于最佳勞動年齡段。與其他職工群體相比,農民工群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從而限制了農民工的就業創業領域和工資水平。農民工主要分布在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和企業,大多從事苦、臟、累、險、重且技術含量較低、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職業或工種。從行業分布看,農民工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紡織業、服務行業等,所在企業的性質大多是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1]。
調查數據顯示,有28%的返鄉農民工認為在他們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資金籌集困難。由此可以看出,資金問題已成為返鄉農民工的創業瓶頸,政府扶持、激勵返鄉農民工創業,著力點應放在為農民工創業提供優惠的資金政策支持、降低返鄉農民工創業難度上。
返鄉農民工多數為家庭主要經濟依靠支柱,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的經濟負擔很重。一方面,由于農民工資金積累少、文化程度低,在返鄉后選擇創業容易導致家庭經濟來源不穩定,致使很多農民工不敢輕易創業[2]。另一方面,返鄉農民工擔憂創業后會出現經營不善,不善于管理,這一擔憂可能來源于以下原因:一是農民工教育程度和知識文化水平低,思維方式比較傳統,營銷觀念落后,市場開拓能力差,短期行為嚴重,缺乏長遠眼光;二是家族式管理,決策不民主,機制不合理,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三是技術水平低,產品品種單一,檔次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3.2對策建議
(1)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創業便利。要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保護返鄉農民工的創業熱情。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放寬對農民創業工的限制,實施等同于甚至是優越于外資的優惠政策,把一切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都調動起來,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同時,要正確引導農民工返回當地的鄉(鎮)和縣城所在地創業,以促進小城鎮經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
(2)拓寬返鄉農民工融資渠道。政府在制定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時必須要根據各地的具體實際情況,對不同行業中的創業者和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給予不同的財政與信貸支持。要發展鄉村和城鎮社區中小金融機構,盡快發展鄉村、集鎮等社區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貸款公司,扶植民間融資。要大力積極穩妥放寬農民利用承包土地、房屋等進行抵押融資的限制,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融資難題[3]。
(3)減免農民工返鄉創業稅費。一方面,要設立科學合理的稅收體系,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一定期限的稅收減免,著眼現實、立足長遠,先引導、鼓勵和扶助企業發展起來,可以參照農業稅減免、農業反補貼、出口退稅等辦法支持扶持農民工創業。另一方面,要逐步取消對農民創業的相關收費項目,直至實行“零收費”政策。
(4)加大農民工培訓力度。部分省市已經實施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培訓的“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項目,由政府出資,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對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力度,擴大培訓對象的覆蓋面[4-5]。對有創業意愿的人群,應充分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參考文獻
[1] 李敏騫.創業農民培訓的幾種模式[J].農民科技培訓,2009(1):6-7.
[2] 戚迪明,侯立白,景再方.國外創業政策對我國農民創業問題的借鑒[J].農業經濟,2009(3):42-43.
[3] 張曉東,郭成芳.開展農民創業教育,促進農民創業活動[J].中國農村教育,2009(6):19-20.
篇6
[關鍵詞] 華商返鄉創業;創業企業;網絡嵌入;演化規律
[基金項目] 2013年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轉型時期東南亞華商在桂(廣西)創業企業網絡化成長機制研究”(SK13YB148)
[作者簡介] 胡衛東,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教育經濟,廣西 南寧,530007
[中圖分類號] F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4)05-0012-0002
一、問題的提出
創業的急劇增長已經成為不斷變革的經濟系統的核心,但與之前只關注創業者的不同,當今研究更多關注創業的條件環境及其變化的影響等。華商創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向,而網絡研究方法的崛起使得創業企業和創業經濟的研究蓬勃發展,網絡分析方法因此成為創業研究的主流方法。深入研究影響創業的網絡因素及探究新創企業演化規律是目前創業研究領域的焦點,產業網絡、社會網絡的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可以運用網絡理論來揭示新企業的創建、生存和成長。同時創業網絡是動態演進的,不同階段的企業由于其資源獲取方式和發展戰略的不同,需要構建不同的甚至是多樣化的網絡關系。我國學者許小虎、項保華(2006)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得出了“企業建立網絡是出于經濟動機,企業對互補性資源的需求是其協作的主要驅動力”的結論。彭華濤、謝科范、信繼欣(2008)基于創業企業進化過程中社會網絡關系維、結構維與規模維的規律性變化,分別設計出了功能―層級型、中心―邊緣型與原型―鏡映型創業企業社會網絡進化圖譜。何會濤、袁勇志(2012)從分析海外人才跨國創業企業的雙重網絡嵌入特征入手,構建一個反映東道國當地網絡嵌入、海外網絡嵌入、東道國當地資源獲取、國際知識學習與海外人才跨國創業成長之間關系的概念模型。蔡莉、單標安(2010)從企業的不同階段(創建期、存活期及成長期)來分析網絡的動態影響,指出在新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中,不同形式的創業網絡的不同利用方式對績效產生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性。因此,幫助華商返鄉創業成功促使新企業健康成長,最大限度利用當地自然、社會、人文、產業資源,充分發揮海外知識溢出效應和示范帶動效應,已經成為華商返鄉創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二、華商返鄉創業企業網絡嵌入模式
新創企業的雙邊網絡和地方雙重網絡關系嵌入與企業成長過程具有統一性和動態性,一般經過從單邊網絡到雙邊互動網絡的演化,從單一網絡到雙重網絡嵌入的演化,甚至從分離式嵌入到共生性網絡嵌入的演化也是新創企業逐步成長再到轉型提升的過程。
(一)海外網絡嵌入與海外資源獲取
海外網絡的嵌入,強化了創業企業和創業者的開發性學習,但不同網絡的嵌入將產生不同的影響。一是海外技術網絡嵌入。隨著全球知識和信息流動的不斷暢通,返鄉創業企業可以通過內部及海外關系,幫助創業企業從國際技術源頭搜尋和獲取外部先進技術。由海外著名高校、科研機構及實驗室等構成的雄厚的技術網絡,海外技術網絡能夠幫助跨國創業企業遠程獲取知識,是創業企業獲取國際前沿技術知識的主要外部來源(王海光.2009)。二是海外市場網絡嵌入。通過及時學習和掌握國外市場知識來提高識別國際商機并降低市場開發風險,更為密切地注視全球產品和市場需求變化動態。創業企業能利用海外市場網絡感知外部環境變化,不斷培養其及時搜集、分析和利用國際市場信息的能力和本領。此時華商返鄉創業企業可以充分發揮全球價值鏈嵌入機會,通過不斷學習吸收進而提高自身競爭能力。
(二)海外網絡與當地社會網絡嵌入
非正式創業網絡也可稱為社會網絡,由創業者的親戚、朋友、同事等構成的個體關系網絡,網絡的建立和演化基于相似的背景、共同語言和相互信任,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保障。當地社會網絡是由相關企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彼此互動、協調和整合而成,其是一個處于不斷變化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有機體。王濤、羅仲偉(2011)研究指出,社會網絡演化活動中的治理機制主要由網絡內企業成員遵循“變異―選擇―復制―保留”的路徑規律所實現。創業企業嵌入社會網絡存在兩種形式:一是進入網絡中尋找合適的位置并建立聯結。需要考慮所處特定社會情境,注意社會網絡結構特征,并結合自身實際及其關系強度的不同,進而嵌入到網絡中的位置(朱振坤,金占明.2009)。二是自己構建網絡。企業通過差異化學習,為彌補自身網絡功能的不足,嵌入網絡體系特定的節點,網絡核心位置的規模企業通過合作吸納企業的社會關系構建自己的網絡體系,吸引合適的新企業進入網絡中來滿足需要。
(三)海外網絡與當地產業網絡嵌入
返鄉創業企業往往利用全球價值鏈嵌入機會,不斷沿著價值鏈向更高附加值環節蔓延。一是返鄉創業企業某一節點成為全球價值鏈攀升的轉移點。核心企業總是試圖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尋找更高價值鏈環節,一旦發現核心企業往往舍棄本行業求其他,因而轉移本行業成理所當然。二是創業企業的發展優勢和地方社會文化的嵌入。雖然大多創業企業不具有全球競爭力,但地方網絡尤其地方社會文化關系網絡的嵌入成為全球價值鏈核心區域的著重點。當然返鄉創業企業發展和嵌入是漸進的,并且與本地文化密切不可分,同時隨著全球產業梯度轉移機制的不斷完善,核心企業也將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國外市場。三是創業的規模企業將自身某一環節剝離出,并形成新的地方產業。地方產業價值鏈各價值環節在空間上蔓延,其分段體系就很可能會在另一區域形成一個新的地方產業群落,進而與原有群落保持緊密關聯,而這種關聯也可以說是嵌入。
三、華商返鄉創業企業網絡嵌入的對策
一是創業網絡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資源理論的拓展下網絡的分析單位成為資源,作為有效的資源發展路徑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創業網絡中蘊含的網絡資源與社會資本是新創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網絡理論的介入使新創企業對優勢之源的研究再次轉移到企業外部。理論與實踐已證明,新企業資源有限,必須廣泛利用海外網絡和地方網絡體系中的社會關系和產業鏈接關系來獲取必要的資源,以彌補劣勢,創業企業的網絡體系能為企業帶來新資源、新能量。
二是華商依靠其所擁有的高端技術和知識逐漸返鄉開展創業活動。返鄉創業通過利用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方面起到了先導、示范、聯動的作用,對我國商品出口和國際銷售網絡的形成起到了帶動和網絡聯結的作用,但大多新企業沒有有效嵌入當地社會網絡和產業網絡,另一些新企業未能有效嵌入海外網絡,未能獲得其提升和轉型所需的海外知識和技術。這樣對于創建的新企業就要面臨海外關系網絡和地方關系網絡的“雙邊網絡嵌入”問題,從雙邊網絡的嵌入和雙重網絡的嵌入的演進意味著網絡嵌入程度的深化。
三是地方網絡嵌入分為社會網絡嵌入和產業網絡嵌入。社會網絡成員間往往能形成強關系,這些強關系對于新創企業非常重要,創業者個體關系提供無形的信息和有形的資源為創業者提供極大的支持和自信心,能給予創業者極大的情感支持和信任以降低風險。在新企業發展早期,創業者傾向于依賴親戚朋友及其他社會關系以獲取相關信息,而隨著企業組織的發展,內部結構趨于完善,實現部門功能化和管理正規化,個體關系通過慣例和固定程序向組織間聯系轉化,產業網絡的作用越發重要。
四是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創業企業經歷初創期、成長期、提升和轉型期。各個階段有自己的演變特征和規律,創業網絡作為重要的創業資源、創業模式、創業理念或創業組織,不同階段不同過程對各種表征進行整合,不同網絡個體因其在創業企業創業歷程中所肩負的使命、承擔的任務或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從而對于創業企業的關系緊密程度也就相應不同。同時,隨著企業向提升和轉型階段過渡,企業更需要從全球視野嵌入全球價值鏈,獲取海外知識、技術及人員支撐,根據自身的資源及能力向全球連接網絡的各節點獲取資源。
[參考文獻]
[1]許小虎,項保華. 企業網絡理論發展脈絡與研究內容綜述[J].科研管理,2006,(1).
[2]彭華濤,張琰,王敏.社會網絡型創業經濟演化的三類形態及其比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何會濤,袁勇志.海外人才跨國創業研究現狀探析與未來展望――基于雙重網絡嵌入視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6).
[4]蔡莉,單標安.創業網絡對新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企業創建期、存活期及成長期的實證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5]王海光.企業集群共生治理的模式及演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篇7
該鎮“返鄉經濟”的快速發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從客觀上分析,一是返鄉創業具備本土基礎。“家有三尺硬地”。外出能人根在家鄉,具備深厚的創業根基。二是返鄉創業擁有草根優勢。外出能人天生具有草根性,適應環境能力強,回到家鄉創業更是如魚得水。三是返鄉創業有現實好處。回到家鄉創業,機制更靈活,服務更細致,當地黨委、政府甚至可以動員全鎮的力量為其服務。四是返鄉創業可獲得精神享受。外出能人返鄉創業,可以受到當地黨委、政府較高的禮遇,有一種“衣錦還鄉”、“榮歸故里”的感受,這是在外地創業所不可比擬的。
該鎮“返鄉經濟”之所以能取得明顯成效,與鎮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主要體現在:
一是高位推動,引領能人返鄉創業。能否促成能人大批返鄉,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作用尤其重要。該鎮堅持把“返鄉經濟”作為壯大鎮域經濟的根本途徑來抓,努力把在外能人資源優勢轉化為本地經濟發展優勢。成立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為第一副組長的促返鄉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目標,制定規劃,并配備專職人員。通過上下聯動,該鎮黨委、政府摸清了符合××發展的潛在返鄉投資群體,在第一時間內掌握了在外能人的投資意向信息。為動員在外能人返鄉創業,鎮黨委、政府每年在打工創業人員相對較多的地方,召開促進××經濟發展知名人士座談會,聯絡鄉情,推介××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同時,充分利用在外創業務工者的親情、友情、同學情等關系,通過情誼架設返鄉創業橋梁。
篇8
一、回流返鄉情況
二、積極應對危機促進就業措施
(一)摸清底數,建立臺帳。一是建立了縣、鎮、村三級聯動,做好返鄉農民工情況統計調查,并實行旬報制度。二是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動態監測管理。三是以鎮鄉為單位召開返鄉農民工座談會,掌握返鄉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等基礎信息,建立了返鄉農民工人員基礎臺帳,做到對返鄉農民工收入狀況、家庭情況、就業意向、技術素質、安置去向“五清楚”,為推進返鄉農民工轉移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提供培訓、促進就業。一方面組織開展技能培訓,通過技能培訓,千方百計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和技能,掌握“一技之長”,增強就業能力。充分發揮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再就業培訓”等現有培訓資源,全方位,多渠道開展培訓,建立培訓與就業掛鉤的機制,現已培訓農村勞動者2413人。另一方面鼓勵返鄉人員參加創業培訓。將農民工參加創業培訓納入就業再就業培訓補貼范圍,按規定享受免費創業培訓,通過創業培訓,幫助返鄉農民工增強創業信心,強化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現有170名返鄉農民工參加了創業培訓。
(三)“三送”到家,春暖人心。春節期間,組織開展了以“送崗位、送培訓、送健康”為主要內容的關愛返鄉民工專項行動。專門制作發放了5000個裝有崗位卡
、培訓卡、健康卡的“關愛返鄉民工春節禮包”,使廣大返鄉民工切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愛之情。通過此次活動,把3000多個崗位送到了返鄉農民工的手中,使1050名返鄉農民工在家門口輕松地找到了工作。
三、農民工創業措施
(一)組建創業工作機構,指導和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為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的領導,**縣調整了農村勞動力開發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全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統籌協調和指導工作,并將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為發展勞務經濟和招商引資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政府目標管理體系,定期督查考核。縣勞動保障、發展改革、建設規劃、土地管理、農委、商委、科技、財政、衛生、金融、工商、稅務、扶貧等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加強督查,形成合力,確保涉及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各鎮鄉也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加強工作力量,積極開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指導、協調工作。
(二)規劃創業基地,出臺優惠政策,構筑平臺“引鳳還巢”。
在**工業園區內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各鎮鄉在規劃小城鎮建設中預留部分土地用于農民工返鄉創業,集中打造農民工“返鄉創業一條街”和“創業超市”,引導返鄉創業農民工集中經營、聚集發展。把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招商引資范圍,與外地客商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進入園區的返鄉創業農民工享受園區的所有優惠政策。具體享受的優惠政策為:一是對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在登記注冊后,3年內按規定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由財政部門安排返還給企業,支持企業進一步發展;二是對返鄉創業農民工從事個體經營的,適當提高營業稅的起征點,對不征營業稅、增值稅且經調查核實無應納稅所得的,不征收個人所得稅;三是支持返鄉創業農民工從事個體經營,年內現行政策規定應繳納的各項地方行政事業 (三)設立專項經費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
進一步完善和加大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將貸款對象擴大到返鄉農民工,貸款額度個人貸款擴大到5萬元,并對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貸款額度擴大到80萬元,并享受80%貸款貼息的政策優惠。
(四)依托創業培訓為創業者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syb創業培訓項目,對有培訓需求和創業愿望的人員大力開展創業培訓,以此來提高創業人員的素質,使廣大創業者不僅想創業、敢創業,還要能創業、會創業、創成業。截止目前,已成功開辦7個班170人創業培訓,其中80人正在籌備創業,計劃吸納600人就業。同時結合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資源,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引導他們搞大棚蔬菜、西瓜,開辦養豬、雞、鴨、羊、魚、蠶等農村服務項目養殖場,實現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目前,已有10家大棚、33個養殖場誕生,共解決400余名返鄉農民工就業。
四、加強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建議
(一)加強統計調查。落實好統計旬報制度,強化統計責任,深入基層,對返鄉農民工建立臺帳,實行動態統計。全面掌握年齡結構、技能專長、就業需求等信息,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信息庫,實行分類管理,提高工作的針對性。
(二)開展就業援助。一是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將返鄉農民工納入免費服務范圍,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的“一站式”就業服務。二是把返鄉農民工中的轉移就業困難戶納入就業援助對象。三是以“三送”活動為契機,把崗位、政策、培訓及時送到返鄉農民工家門口。四是廣泛收集縣內外用工信息,適時舉辦專場招聘會,搭建勞動力市場供求平臺,有效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
篇9
近年來,有資金、有技術、懂市場的農民工回鄉創業正形成一股潮流。來自安徽省勞動部門的數字顯示,目前安徽全省外出勞動力突破1000萬,返鄉創業農民工已達70余萬人。
但是,隨著創業步伐的不斷前行,他們也面臨著新的困境。
一是融資難。不少返鄉創業人員反映,現在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而且貸款手續非常復雜,周期很長,難以解決返鄉創業者的融資之渴。
二是人才缺。無為縣四海面粉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繆其滿介紹說,他的公司迫切需要引進高級人才,但是對他這樣的返鄉創業企業來說,必須要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才能吸引住人才。不少創業者還表示,由于他們大多是初高中畢業,辦企業存在盲目性,經營管理知識也比較薄弱,迫切需要指導。
三是土地制約。據無為縣有關領導介紹,隨著這幾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增多,無為縣的供地指標也開始捉襟見肘。對很多想進一步擴大規模的企業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約。
此外,有的返鄉創業者還反映政府效能不高,雖然很多地方領導給予高度重視,但在落實過程中,一些部門和個人執行政策有偏差,服務意識不到位,甚至還存在吃拿卡要、推諉拖延辦事的情況,不利于企業更好創業。
返鄉創業農民工呼吁,希望今后國家能針對上述問題出臺相關政策,給予農民工創業更多政策支持。長期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的安徽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呂連生指出,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勞動力轉移的高峰期,也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機遇期。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更有效地發揮他們的作用,以促進社會經濟的更好發展。
潛力行業點亮2008
奧運年正是謀劃創業的大好時機,2008年哪些行業有商機可乘,哪些行當有錢可賺?這是創業者最為關注的話題。日前,南京勞動部門主持了一場新年創業茶話會上,就今年百姓創業的項目選擇、評估、風險等方面
進行了預測,選出了幾個最具潛力的賺錢行當。
社區亟需專業服務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社區已成為城市居民居住、生活的平臺,也是創業就業的沃土。隨著社區建設的發展,社區服務不再局限于看門、搞衛生和修修補補等基礎作業上,而是提出了更加專業的服務要求,為創業者提供了機遇。
比如,生育高峰促使社區出現了大量新生兒。時尚新潮的產婦,追求高質量的母嬰護理,因此專業月嫂很受歡迎。在社區開設母嬰護理社,既方便用戶,又有市場。不僅如此,家用辦公、碟吧、電腦維修等專業服務也有其生存發展的空間。
特色餐飲前景看好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始終有市場,開家小飯店是想創業的普通人一個不錯的選擇。成功者提醒,新年開飯店的出路在于特色餐飲,有特色就有錢可賺。
特色餐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特色風味。特色風味能夠吸引新顧客,留住老食客,穩住利潤源。特色餐飲并非自己去創造,主要是靠積累、移植和提升,再進行屬地化運作,形成人脈和影響力;二是特色服務。即是經營者和服務人員,視客人如親人,經常和客人進行自然親切的接觸,使客人感到溫馨和愜意,盡情享用美味佳肴。此外,由于現代消費者對飲食的嗜好變換迅速,要隨時根據客人的口味調整菜單,變化菜式,調整口味,讓客人保持新鮮感。
網上開店生機勃勃
篇10
【關鍵字】返鄉青年 電商創業 政策扶持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指出:引導和鼓勵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渠道下沉,帶動返鄉人員依托其平臺和經營網絡創業。總理也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而第一個方向重點落在電商創業上。青年是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相對較強的群體,創業也是廣大青年成長發展、實現夢想的重要渠道。市政府十分重視返鄉青年電商創業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返鄉青年電商創業的政策。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加速發展,引導返鄉青年電商創業成為一條較好的路。
一、我市返鄉青年電商創業現狀
近幾年來,各縣市區都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強力推動電子商務創業新發展。
2016年5月在市區建立了首個返鄉青年電商創業基地:0563創客街。通過開展產業招商,引進了一批有活力和前景的電商企業,帶動和吸引了幾十名有理想、有干勁的青年創客加入創業街。
在鄉鎮組織開展電商培訓,積極推動優秀青年返鄉創業,大力開展政府電商扶持政策等活動,培養電商創業典型,樹立了一批優秀創業帶頭人,為鄉鎮電商創業工作樹立了標桿。
同時在高校,以宣城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由技工教育處等部門組織聘請專業教師對在校大學生、校外有志青年開展模擬電商等創業培訓項目。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1、無論城鄉,電商創業氛圍不夠濃厚,沒有形成規模格局。
特別是在偏僻一點的農村,缺乏電商創業的良好環境。由于一些農村鄉鎮沒有相應的物流配送,配送“配送最后一公里”沒能實現,阻礙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影響了青年的創業熱情。
2、返鄉青年電商創業積極性不高。
很多返鄉青年沒有經過專業的電商培訓,專業技能缺乏,電商創業等于是“紙上談兵”。同時,受年齡、學識、經驗的限制,風險承受能力弱,而創業初期又面臨著網站設計制作、工商稅務登記、物流選擇和成本控制等問題,這些從未打交道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摸索,存在較高風險,讓很多青年望而卻步。
3、電子商務創業知識匱乏、人才匱乏。
宣城目前除了職業技術學院有針對性的開展了電商創業和知識培訓以外,專業的培訓機構和培訓講師寥寥無幾,不能滿足電商創業的需求。
4、政府及相關部門扶持力度不夠。
很多電商創業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面臨著資金瓶頸,銀行貸款難、融資渠道不通暢成為返鄉青年電商創業的主要問題。由于電商企業屬于輕資產,沒有抵押物,創業風險大,金融機構對其貸款積極性不高,即使偶有小額貸款政策扶持,也只是杯水車薪,并且申請手續繁瑣、操作難度大。目前迫切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相應政策解決這一問題,這樣才能促進電商創業積極發展。
三、促進返鄉青年電商創業的建議
1、加快返鄉青年電商創業平臺建設,營造濃厚的電商創業氛圍。搭建交流合作平臺,讓電商企業與本地政府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建立電商創業孵化基地、產業園,通過各類有影響力的電商企業加入,來吸引有志青年入園創業,形成規模。在此基礎上,加快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由政府牽頭建設一批滿足電子商務發展需求的專業物流配送園區,同時,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也不能忽視,鼓勵郵政系統和其他社會資本大力發展農村物流,形成城鄉商品配送網絡。引導產業園區有針對性的引進不同層次和規模的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使返鄉創業青年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物流服務企業進行合作。
2、加速培育返鄉青年電商創業典型,加大宣傳力度,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具體做法有:發放青年電商創業倡議書,積極引導,號召廣大返鄉青年結合自身專業特長,投身電子商務創業中來;評選縣市級優秀青年網商,通過表彰和宣傳,擴大返鄉青年網上創業的影響力;創建返鄉青年電商示范企業進行重點培育;積極推動優秀返鄉電商創業青年參加各類創客大賽活動,篩選扶持一批優質電商項目,樹立行業區域標桿。
3、與高校電商培訓合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免費向廣大創業青年提供電商培訓,定期開展電商技能和模擬實戰演練,并舉辦電商創業沙龍進農村、進社區、進高校等活動,發揮沙龍在信息交流、創業輔導、政策咨詢、項目對接等方面的作用。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決返鄉青年電商創業“資金難”問題。由政府牽頭,聯合金融機構,根據電子商務創業青年不同階段的需求,開展不同層次的電商創業信貸產品。同時,引入類似菜鳥物流這樣的物流企業,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極大地降低入駐電商企業的物流運營成本。通過與產業街、產業園業主單位協調,制定出臺房租優惠政策,為青年電商和電商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5、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全市各縣區相關部門要根據當地電子商務的發展情況,結合各地r產品、特色產品區域分布和產業發展情況,因地制宜推進電子商務創業工作。找準切入點,搭建有效的服務平臺。
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返鄉青年為重點,依靠政府扶持,強化相關部門推動,通過大力宣傳、加強培訓、財政支持等方式,幫助和培養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通過網上創業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http:///百度文庫
[2]http:///new/tian/Listtian_w.aspid=4060關于支持我市青年電商創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