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16 14:3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少年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青少年教育

篇1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內容的研究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內容方面,一是強調青少年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如趙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學》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家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并指出當代家長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競爭的意識、適應社會和競爭的能力。[9]二是家庭教育要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行為習慣。如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兒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長發展過程中起奠基作用,他還提出了101條家庭教育原則,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務和內容是培養訓練兒童良好的習慣。第三,家庭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品德”發展。古人伏、高峰、張良才和其他多位學者也都著重強調了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養方式的研究國內對家庭教養方式的研究主要體現了“單純類型論”的特點。如楊麗珠等也選取了母親教養方式的溺愛性、民主性、放任性、專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個側面,全面探究其與兒童氣質的關系。[10]林磊通過對幼兒家長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其行為特點的研究,歸納出極端型、嚴厲型、溺愛型、成就壓力型和積極型五種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方式。[11]關穎將家庭教養方式歸納為嬌縱溺愛型、啟發引導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簡單粗暴型等。[12]劉金花把父母教養方式分為:拒絕型、嚴厲型、溺愛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養方式分為七類:溺愛、忽視、專制、民主、懲罰、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對家庭教養方式作類型劃分,對各地區、各層次的家庭教養方式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值得許多家長借鑒和參考。同時,我國學者從各個角度對親子關系、家庭教育指導、家庭性別教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關于青少年家庭與學校合作的研究學校與家庭兩者之間的關系由昔日的分離狀態到今日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離,更多的需要兩者的協同共育,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參與到學校教育中支持學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問卷中問到“您會拜訪孩子的老師嗎?”這一問題時,僅有7.9%的家長選擇“經常”,52.2%選擇“有時”,27.2%選擇“很少”,還有9.1%選擇“從不”,可見家庭與學校的聯系不夠,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處于分離狀態。[14]如果家庭和學校之間缺乏聯系,家長對孩子在校的表現一無所知,家庭教育就無法配合學校教育,就可能無的放矢。隨著研究的深入,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迫切希望參與到學校教育領域中來。劉東菊研究員認為:隨著家長教育子女的主動性增強、能力也越來越高,長期以來被動接受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的局面已不再為家長接受,家長不滿意學校,想參與學校管理,希望家庭與學校共同配合培養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來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過開辦家長學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召開家長會、家庭訪問、書面指導、實行開放日來整合教育資源,實施家庭、學校的協同共育。[16]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主要表現為:(1)青少年父母的問題導致家庭教育的失當。石軍在《工讀學校“問題學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轉化對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錯誤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式和教養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或對孩子的過分關注與過分溺愛,對孩子的絕對化要求,對孩子教育的完美主義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當。章國賓在《淺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是“問題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當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為教育主體的家長,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準、家庭教育的目標定位、價值觀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態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著一些與社會發展、時代精神相違背的新的傾向。這些傾向和問題直接與青少年的現實面貌和社會發展的目標需求構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軍榮講師認為家長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對其子女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在青少年道德行為習慣形成過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夠科學,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響最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內容的不當。王軍榮講師認為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對孩子的“智力”培養,忽視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內容的不盡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質營養,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為中心,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道德品質的培養。[21](3)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青少年“家缺失”和“愛缺失”。石軍認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離異導致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個完整健全的家庭環境長大的氛圍。“愛缺失”即對父愛、母愛或者父母之愛的缺失。“家缺失”和“愛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國賓在《淺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認為殘缺家庭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是造成“問題學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當前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的研究表明:單親教育問題會給孩子成長帶來很多隱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當。如章國賓在《淺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當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愛放縱是當前家庭教育中比較普遍的現象;家庭暴力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兇;殘缺家庭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義務,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當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項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失當的情況下造成的。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關于家庭教育立法這一帶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題,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不多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為中國大陸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姚建龍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婦聯、上海家庭教育研究會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對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進行了論證,并指出家庭教育與國家教育(公辦教育)、社會教育(民辦教育)一樣,同是教育體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對家庭教育進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據的。最近臺灣地區通過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倫理教育;夫妻婚姻關系教育;父母的親職教育;現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區關系教育。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關性問題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研究,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的研究。近年來,特別是與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相結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問題研究、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人格自尊的相關研究、青少年情緒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等。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國內外的比較研究也越來越多,如劉金花的《上海市與橫濱市幼兒性格特征和家庭環境因子關系的比較研究》、張文新的《城鄉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較研究》、邊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際關系比較研究》等,這些研究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從單一化向多維度轉變,它與諸如學校德育、兒童身心發展等關系日益密切,對這些關系進行探討,可以增強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時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學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還處于零散的相關問題的探索中,這些理論研究的探索,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體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我國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獻研究綜述的啟發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對象要更關注“兒童”本身

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獻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過度關注了父母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單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場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與教養方式,父母的教育態度等對孩子的教育影響,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為教育子女著想,旨在教給父母如何來實現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對象——兒童,則關注過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萬事大吉了,要知道,“兒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只有真正關注“兒童”,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關注兒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萬事“德”為先。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關穎通過中央綜治辦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對閑散未成年犯罪調查,通過對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調查資料的分析與比較認為:忽視思想道德教育,是當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誤。[26]現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非智力因素的積極特征都是嬰幼兒時期起步的,都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需要從幼兒開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個漫長的生活化過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情感性格等方面,這些方面同時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擔負著“育人”的角色,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須在青少年家庭教育過程中關注、滲透兒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會和學校的“協同教育”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三大主要場所和因素,這也決定了在開展家庭教育研究時不能忽視家庭與學校和社會的內在聯系。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他說:“良好的學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人的科學,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學,需要研究方法,這就需要學校的指導和幫助。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加深,學校尤其是社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文化與學校文化的影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學校也要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導,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相互聯系與配合,才能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各方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孩子健康發展。

篇2

內容提要:當今,中關兩國的科學教育在目標上都既重視面向全體,又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在課程實施的理念方面差異很大,主要體現在課程的綜合性、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科學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理論與實踐孰輕孰重、評價方式等方面。這也是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中美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目標;科學教育理念

當今,中美兩國都意識到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都制定了科學教育目標及實施標準。美國于1989年2月發表了《2061計劃》,其中第一份報告的標題就是《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報告對學生經過從幼兒園直到高中畢業(K-12)這13年的學習之后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科學素質作了全面的描述。為使這些目標不至于落空,有關人士在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花4年多的時間制定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科學教育標準,即《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atndads,NSES)。標準所規定的學校科學教育目標強調了讓學生因認識自然而“產生充實感和興奮感”,“恰當運用科學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學素質”。標準制定的首要原則是“科學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不問其年齡、性別、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不論他們有何殘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們對學科學懷有什么興趣、受到了什么激勵,都應該有機會接受科學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學素養。”川1994年,美國出版的一部教科書——《中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方法》指出,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宗旨是為學生提供如下機會: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性的實踐能力;發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質環境的概念;發展作為民主社會公民所必需的科學態度與技能;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有很多機會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并以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激勵他們去研究。

隨著全球科學教育的改革,我國的科學教育目標與原來的《自然》課程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我國新小學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研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新發展。不論我國的小學科學教育目標,還是中學科學教育目標,都注重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強調讓學生經歷科學、體驗科學、理解科學,也就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研究活動……從新科學目標上看,我國與美國差距不大,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差異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科學教育的理念上:

1.課程的綜合性

在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早就是綜合性的。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課程改革以來,美國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學課程的數量,而是對科學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這不僅出于減少課程數量的考慮,也反映了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即“各門自然科學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主要的概念變得更加統一”。這是當今科學技術的整合性對科學教育的必然要求。與美國不同,我國中學科學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分科教學,而且從小學到中學的科學課程普遍偏難。以我國當前的中學理科為例,課程門類、教材內容多,學生負擔過重;知識體系以分科為特征,各自為政,割裂了本來完整統一的客觀世界;從價值觀上看,分科課程實際上只是為少數未來科學精英準備的,不能一味地為精英而犧牲大多數。因而,課程的綜合化問題越來越成為改革所關注的焦點。我國小學科學教學雖是綜合性的,但科學教師大多數都是主課(語文、數學)教師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綜合科學素質的訓練,而且小學科學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視。

2.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科學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就是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復習與重復性練習是教師用來控制和鞏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學生要反復練習以便能熟練解答與考試相似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擅長背誦公式和解答紙面上的問題,但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教師的權威和考試的壓力使得學生缺乏懷疑精神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教育界雖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倡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這種理念在“應試教育”的環境里很難得到貫徹。而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完全以學生為中心,表現在美國的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創造性。他們的教學方式很隨意,教師在課堂上十分幽默,教學中穿插科學故事,運用大量的身體語言,等等。在師生關系方面,美國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很隨意,他們鼓勵學生成為與他們平等的人,允許學生懷疑、提問、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比較而言,在中國,科學教學是件嚴肅的、按部就班的事。如有文章報道,“美國科學教育協會代表團,在上海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聽了一節特級教師的物理課,其教學內容精當、目標明確、節奏緊湊、學生活動充分,教師的提問都是精心設計的,學生的回答也都是清晰明了的。按傳統的評價,這堂課真是天衣無縫子。可是美國代表團成員卻說,課堂上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既然學生都已能回答了,為什么還要上課呢?上課應該是學生有問題,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師生共同討論……”為什么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呢?這里反映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教育觀念。中國傳統的衡量教學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學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假如學生提的問題連教師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

3.科學概念的推理方式

演繹推理是我國科學教學的主要方法。教師首先一步步地提出概念或理論,然后運用教材上的例題闡明這些概念或理論。在教基本理論和概念時,教師必須做到“正確”、“嚴謹”和“詳細”。美國科學教師傾向于在科學教學中采用歸納推理的方法。他們引導學生從觀察具體的實際事物開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發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要求學生參加動手操作的活動,有些教師甚至引導學生做真正的科學實驗研究。一位訪美學者說:“教師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設計題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背景選擇課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整個的項目研究——查閱文獻、進行調查、收集與分析資料、檢驗假設、撰寫并提交研究報告。”通過這種教學,學生對科研過程了解透徹,從而逐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并形成科學的精神,而我國的學生沒有或很少有這樣的訓練。

4.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

在我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因為他們從上學時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和考試轉。聽課、做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他們都是按教師設計好的內容和方式去學習,自己沒有選擇的余地。他們學習的基本科學知識通過螺旋式的課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反反復復。因此,一般而言,我國學生在基本科學知識的掌握上比較扎實。這樣一來,我國的傳統教學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思想活躍,敢想敢干,但想象力和創造力差,多數學生很少有問題意識。盡管教師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及問題意識,但大多仍局限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種語言交流活動中,教師沒有著意培養學生主動的問題意識。當學生要提問時,得先舉手,然后站起來問老師,這就制約了許多學生提問。一位學者這樣評論我國的科學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咀嚼’知識,像喂他們吃飯一樣地灌輸給他們,學生惟一要做的就是吞下知識。即使在做實驗時,教師和實驗室助手常常為學生準備好一切,而學生所要做的只是打開或關閉開關!結果,大多數學生都非常依賴老師。”而美國學生是主動學習的,老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生提問不需要得到教師的允許,也不需要站起來,他們往往問得很多。在實驗教學時,學生通常有機會自己準備設備和材料,并獨立進行實驗。教師還要求他們撰寫實驗報告并向全班同學匯報。顯然,美國的學生在學習上比我國的學生更加主動,更為獨立,更具有創造性。

5.理論與實踐孰輕孰重

我國曾有訪美學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美兩國學校里的重要問題。”然而,焦點是不同的。在我國的科學課堂上,過分強調理論的學習,演示與實驗活動卻常常被忽視。正如我國一位學者所說:“中國科學教師只要能夠用語言把問題解釋清楚,他們就不會去動手,而美國學校則更加強調實踐。”就對待實驗和動手操作的目的而言,中美兩國中小學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一位訪美學者作了如下的比較:“在中國,動手操作實踐是為了證明課本上的理論和結果。學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儀器,做相同的實驗,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結果。然而,在美國,動手操作活動的目的是發現課本上以及課本外的理論和結果。因此,學生受到鼓勵進行不同的實驗,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結論。”美國的科學教師注重動手操作,只要能夠通過動手操作闡明的理論,教師就不會用語言去解說。美國中小學科學教學的演示和實驗活動有3個特點:①所用的設備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貴,大多是一些簡單而又便宜的;許多儀器是教師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②由于動手操作與日常生活情境相聯系,既生動活潑又切合實際。③大量使用計算機。

一位訪美學者這樣描述了他所觀摩的一堂高中化學課:“在學習新課時,教師并不像中國教師那樣先講授,而是把學生分成小組,帶領他們進行實驗活動。學生自己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并作出分析。做完實驗后,學生再閱讀教科書,查閱有關的參考資料。他們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結論,然后與小組的其他同學分享彼此的實驗結果。最后,教師花一點時間總結實驗并提出理論。這樣,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得到了培養。”另一位訪美學者對生物實驗課作了如下的比較:“中國的生物實驗課總是在教師講課之后進行。首先,教師詳細地向學生解釋實驗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設備。然后,學生像照著烹飪書做菜一樣做實驗。他們不知道實驗的所以然。而在美國的生物教學中,實驗經常是在教師講課之前進行的。在實驗手冊上,投有關于實驗的詳細解釋,而是一系列問題。教師促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然后,學生自己獨立地做實驗。他們必須積極地思考、閱讀、設計、觀察、記錄,并得出結論。顯然,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比較中美兩國中小學的科學實驗課,訪美學者發現,“中國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是試驗性的,而美國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是探索性的。”這值得我們深思。

6.評價方式

篇3

摘 要 從當今教育現狀出發,透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分析其根源,結合東西方品德教育發展歷程縱向分析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最后給出幾條關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的思考解決策略。

關鍵詞 青少年 思想品德 東西方教育 和諧發展

一、青少年教育體制現狀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盡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總體仍存在一些問題。許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無規律、學習沒計劃、行為少規范,紀律觀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識淡薄,集體主義觀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費。結合陜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調查數據分析,自1985到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05年的74.4%,同時初犯的平均年齡由上世紀90年代的l4-l5歲降低至21世紀初的l2歲。

現階段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學業輕品德、重分數輕能力。實用教育主義和崇洋思想無形中導致思想品德課地位下降。社會、家庭對此都頗有干擾。許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獨斷專行,缺乏公德意識。溺愛嬌縱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專制使子女暴躁蠻橫。社會的浮躁及網絡,輿論缺乏正確導向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困難和阻力。

限于經濟因素,應試教育和片面的素質教育對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當今教育體制和計劃指標直接與學校評價,教師利益掛鉤,為考試服務的這種本末倒置的教育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標、方法及途徑都亟待改革。

二、東西方教育發展的對比分析

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義,一要縱向分析中國兩千余年文明進程,這也恰好詮釋中國品德教育發展的歷程。

首先,“大學之道,在于明德”闡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學》開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學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貫要求。其次,“有教無類”,“弘益人間”闡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機會。在儒家思想指導下,后來采用科舉制度,八股取材,都繼續貫徹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愛國的典范,隨后廣泛普及東亞各國,影響深遠。

進入近代以后,傳統教育開始受到西方思潮沖擊,這一時間教育以增進知識、健全人格、促動發展為目的。思想家斯賓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發展”,“是完美生活之預備”。近代教育一改傳統教育中內容僵滯,體制散亂,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極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熱血維新志士,培養先驅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觀念的引進和傳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詮釋有教無類的思想,倡導了義務教育理念。

西方文明的歷程,也鮮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早期歐洲,亞里士多德便提出了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他認為,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須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亞里士多德強調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習慣。因為,在他看來,理性和習慣是人們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兒童時,我們當然應該先把功夫用在他們的習慣方面。”

從文藝復興到科技革命的數百年間,西方國家貫徹杜威實用主義教育觀,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對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墮落,掩蓋了教育理應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質。最終對利益驅促使近代資本主義野蠻擴張,直至世界大戰相繼爆發,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視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戰以后,在歐美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政府逐步認清實用主義教育觀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開始注重發揮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發展青少年愛國主義品德教育。

現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歷史的根源。從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發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決當今教育問題的方法。而當前針對應試體制所提倡和實施的素質教育,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正是在儒學教育和亞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

三、青少年思想品德問題幾點解決策略

1.發揮家庭積極影響,倡導社會公德教育

家庭是配合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社會化環境,其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學校教育的成效。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教育越來越體現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要營造寬容和諧的家庭氛圍,創造積極向上的和諧氛圍。

第二,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時完善對家長的教育問題。

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完善科學合理的青少年行為規范,約束其行為導向。積極發揮多方面影響,保證孩子在寬容和諧的氛圍里健康樂觀地生長。

2.發揮網絡輿論教育,正確引導品德教育

近年來網絡發展緊密關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正確分析網絡地位必將對教育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動權,加強教育網站建設,正確引導網絡輿論。

第二,加強網絡道德法制教育,讓教師和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規范上網行為,養成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方式,“堵”與“疏”并舉,營造文明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削弱網絡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及其對青少年成長的消極作用。

第三,建立監控引導機制,嚴格部署制定網絡規范,確保網絡信息安全。

3.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完善讀書育人措施

新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指明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教育體制改革需要總結我們自己歷史的和現實的經驗,借鑒國外發展教育事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注意。要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加強對外交流,使我們的教育事業建立在當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

4.發揮教育能動作用,建立內因引導體系

內化是指自身思想與他人的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觀點信念和其融為一體,構成完整的價值體系導向。以情感為中介將道德認知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時解決了各種價值的矛盾沖突。這時便形成了穩定的品德。

社會公共道德內化指學生把社會標準轉化為自身的需要。對青少年進行相關教育需要綜合考慮其各個方面尤其是心理層面,應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自我加工和自我創造性,變成學生自身認識重組的需要。而國家公德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實現真正的內化。

四、結論

現階段要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終實現青少年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而不僅僅依賴于學校教育,這一使命的最終實現需要一個正確的教育方針,完善的教育保障機制,需要教育者摒棄功利思想,長期貫徹執行。

參考文獻:

[1]余會芹.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影響因素芻議.法制與社會.2009.10.

[2]李忠熹.古代教育理念之東西比較.亞洲教育論壇.2004.8.24.

[3]李義軍.西方國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特點.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7):70-72.

篇4

一、學識和創造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我出生山西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在那里沒有北京上海的快節奏,大壓力。慢節奏的生活讓我覺得那個小縣城同樣充滿了魅力。我從小踩著黃土地長大,質樸的人民教會我坦誠,正直,熱情。我曾經無數次地想象很多年后的我會是怎樣,但直到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仍然不明了。也許,就像操盤手沒法兒準確預測股市的行情一樣,身處發展如此之快的中國,我們又怎能預測明天?人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按照你自己的喜怒哀樂發展,對于挑戰,對于逆境,我們要做的就是迎接它,戰勝它。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生像心電圖一樣一帆風順,那么就代表你掛了。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有些滑稽,后來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沒有挑戰的人生,枯燥,乏味,干癟。有時候,看到現在的小孩,他們走著父母為他們規劃好的理想之路,心里就會有幾分心酸。

在我們的周圍,許多小孩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參加各種特長班。對于家長來說,即使覺得孩子辛苦,他們也不得不做。因為大家都在做,你不做就等于落后他人。正是在這樣一種思維的影響下,“特長班”的腰包“鼓了”,小孩的大腦“充實”了,父母“安心”了。但是,我想問:“然后呢?”——孩子的天真少了,創造力被“禁錮”了。

也許,作為一名90后,我無法體會家長們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我對這種“中國式教育”感到無奈。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天真,快樂,自由是他們一生最珍貴的東西。從小學到大學,他們將在“中國式教育”的模式下,坐進教室,規規矩矩的上課,上晚自習。這就意味著,這中間的十二年他們是缺乏自由的(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既然有十二年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為什么要把他們僅有的幾年無憂無慮的時光也剝奪了呢?“怕孩子差人一步”和“適度引導啟迪”之間是否存在沖突呢?為什么不能用“適度”來代替鋪天蓋地的學習呢?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家長老師到底應該怎樣引導他們成長呢?寫著這些的時候,我的內心感到一陣心酸,為那些像花兒一樣的少年們惋惜。坦白說,我曾經也上過特長班,但不是五花八門都學。學一種特長,從小陶冶情操;學一種本領,它在你生活中絕對有用。中國文化知識門類太多太廣,我們是學不完的。我認為,我們只要精通一兩樣,其他的有所涉略就好。我的童年,學了兩樣東西——一是音樂,二是寫作。我覺得這兩樣東西在我現在的生活中仍然對我有很重要的意義:通過學習音樂培養了我的藝術感受力,通過學習寫作讓我知道如何寫出好文章,怎樣說話更得體。我學的門類很少,但這兩樣東西我現在依然受用。事實上,有選擇性地學習比盲目學習更有意義,不是么?在大力推動努力實現中國夢的今天,中國夢要靠有學識有創造力的新一代來實現。在我們的社會中,有學識的人很多,有創造力的人卻不見得有多少。如果小孩從小就被固定模式套牢,那么,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個固化的思維模式,真正有能力從這個模式里跳出的,能有幾個?所以說,千萬不要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

二、別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孤獨患者

在我們周圍,有許多90后,00后,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從小被寵愛著長大。現實點兒說,有些孩子連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孩子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他們有的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有的則利用一種更極端的方式尋求內心的“自由”。這應該也是各種“門”事件層出不窮的導火線吧。

在這個精神食糧高于物質食糧的時代,我認為家長更應該注重的是與孩子內心的交流和溝通,了解他們所想,適當尊重他們的想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你是在教會他們自己做選擇,自己承擔。雖然有時候孩子的選擇可能有偏差,但總有一天,他們會比那些完全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孩子敢于擔當。在這里,我可以毫不掩飾地告訴各位讀者,我的初中時代很瘋狂。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我認識了幾個對我產生重大影響的人。他們在學習上不優秀,但是他們對我個性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們把我從怯懦中帶出,讓我有膽量在許多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教會我“朋友義氣”,這是一種女生很少有的人格魅力。他們讓我比同齡人更早地學會了待人接物。他們讓我明白,青春應該是瘋狂的,這種瘋狂不是來自學習上的成功,不是你坐在教室讀者別人的瘋狂內心泛著漣漪自己卻無能為力,而是一種從小養成的大氣,沉穩,理智的待人處事的品格。

三、既然沒有退路,就義無反顧的前進

篇5

    鄭州市金水區教育部門在所屬小學中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八榮八恥”教育,用“八榮八恥”規范小學生行為、純潔小學生心靈,激勵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收到了良好效果,讀后不禁令人拍手稱快。

    “八榮八恥”概括精辟,內涵深邃,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鮮明導向。這對于

    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對于轉變社會風氣,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八榮八恥”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青少年講誠信、知榮辱。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士皆知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家大恥。”可見,是否講誠信、知榮辱,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品質,也關系到民族、國家的興衰。

    在廣大中小學生中開展“八榮八恥”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校責無旁貸,更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懲惡揚善、知理守法、明辨是非的良好氛圍,才能推進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進入一個新境界,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薪火相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有希望。

篇6

一、當前我市青少年社會教育的發展狀況

(一)教育活動場所和社會培訓機構迅速興起。近年來,我市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建設青少年宮、圖書館、文化館等各類青少年教育活動場所。與此同時,各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發展勢頭迅猛,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了一部分青少年社會教育的功能。

(二)職能部門參與社會教育的氛圍初步形成。目前,我市多個部門參與了青少年社會教育工作,并形成各自的品牌活動,如團市委開展了流動少年宮下基層活動,關工委等牽頭開展了青少年暑期教育等,這些社會教育品牌活動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影響趨廣,參與人數逐年增加。

(三)青少年參與社會教育的形式日漸增多。廣大青少年參與社會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從原先的校外實踐、青少年宮參加培訓等簡單方式發展到包括政策宣講、輔導講座、主題實踐等多種形式。

二、我市青少年社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夠。一是參與時間偏少。當前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社會綜合能力的培養相對偏少,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有所下降。青少年在校時間偏長,活動時間偏少,業余時間被家教、補習班和作業占用嚴重,也就無法接觸到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社會教育。二是難以與家庭教育形成有效滲透。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只是停留在學習和衣食住行上,管理方式簡單粗暴,缺乏必要的關心和理解,家長的不理解與不配合,導致了青少年社會教育難以有效滲透。三是教育效果不明顯。當前,一些成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媒體信息嚴重毒害青少年的心靈,對青少年構成了沖擊和危害。四是存在盲區。有些青少年“有學不上、有家不歸、有工不做”,成為社會閑散青少年,始終處于家庭管不了、學校管不著、社會管不到的狀態,這恰恰是青少年成長的危險時段,也是教育管理上的最大的盲區。我們對2012年我市法院判決的3人以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進行了調研,在問到是否參加過社會教育時,所有的失足少年都反映沒參加過或很少參加。

(二)校外活動場所未能滿足社會教育發展需要。雖然我市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總數不少,但還存在“相對缺乏”的情況。一是場所數量不足。在布局和結構上也不平衡,市級青少年非營利性活動場所偏少,鎮、街道尤其是社區、行政村的青少年活動場所更少。二是校外活動項目不全面。主要集中在藝術類教育和培訓,而科技類、思品類和社會類等活動項目較少。三是場所的功能設置有限。如市青少年宮等,由于硬件限制,許多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一些鎮街道的文化中心,在氛圍和器材上適合青少年的比較少,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不明顯。

(三 )社會教育聯動和配合機制有待加強。目前,我市尚無承擔青少年社會教育的專門機構,各職能部門分別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開展工作。一是社會教育的均衡性不夠明顯。教育活動只能覆蓋到一部分青少年群體,工作對象還存在精英化、高端化現象,農村和新居民青少年參與社會教育相對不足。二是社會教育的途徑相對單一。目前,我市各類青少年社會教育的方向、內容、目標基本是立足本單位工作實際,以單純的說教式和灌輸式教育為主,很少從青少年實際需求出發,導致青少年參與率低甚至不愿參與。各類社會教育機構為吸引生源,課程設置偏重文化課,部分教學內容和教材與學校雷同。三是教育隊伍建設不能滿足需求。目前,我市社會教育的各類師資數量有限,師資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文化、藝術、體育類師資力量相對較多,而科技、訓練、技能類師資則十分緊缺。同時,各類師資均分屬于不同的行業系統,沒有形成有效的流通機制。

三、進一步加強我市青少年社會教育的對策措施

(一)建立部門聯動協調機制。一是要成立領導協調機構。盡快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牽頭,共青團、教育、文化、關工委、婦聯等共同參與的青少年社會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制定發展規劃,尤其要根據薄弱環節和青少年教育盲區,研究分析教育對策。二是要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力度。十二五期間,我市將新建和擴改建一大批文體活動場所,建議超前規劃,各場館在新建和改建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服務青少年的功能,設置專門的場地,開辟適合青少年活動的項目。對于社會資金興建的大型商場、超市等機構,也要建設專門的青少年活動場地和設施,并堅持免費或低收費向青少年開放。同時,新建和改建一批專門的市、鎮(街道)、行政村(社區)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確保每個集鎮和社區有1處青少年活動場館,各城鎮社區建有社區青少年服務中心。三是要多方籌措資金。希望市政府廣開渠道,籌集資金。從桐鄉實際出發,可以采取財政投入新建、擴建、改建和利用現有場所設施等方式建設青少年活動陣地。同時,要積極鼓勵和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活動場所建設。如杭州金城少年宮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該少年宮由金城房產公司投資建造,由杭州少年宮負責運營,既給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場所,又帶動了當地人氣,促進了房地產業的發展。

(二)加強工作隊伍建設。一是加快青少年社會教育師資建設。加大青少年社會教育專業人員的培育,制定培訓計劃,通過一定的社會教育資格考試,鼓勵他們獲得相關的資格認證。要拓寬師資來源渠道,打破師資流通壁壘,通過引進人才、雙向交流、兼職聘任等形式,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質的社會教育專業師資隊伍。二是要建設專業社工隊伍。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專業的青少年教育社工隊伍的建設力度,招聘選配和培養一批專業青少年教育社工,充實到青少年社會教育工作隊伍中,為青少年提供專業化、有針對性的服務。三是要發揮社團作用。當前,我市各類社會團體興起迅速,這些社會組織對規范青少年行為、培養青少年興趣、啟發青少年動手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建議各社團主管部門要引導廣大社團加強與青少年的良性互動,積極開辟適合青少年參與的項目,學校、家長應支持青少年參與社會組織,利用閑暇時間參與活動。

篇7

一、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問題已向家庭、學校、社會敲響警鐘,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社會問題。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犯罪,牽涉到千家萬戶,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更是關系到國家存亡、民族興衰的大事,加強對青少年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智則國家智。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紀律的“四有”新人,是國家興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證。“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緊要處只有幾步”。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的人生關鍵時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非常活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觀念差,自控能力弱,在外界的不良誘因下容易沖動,對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計后果,甚至會誤入歧途。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突出,根據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統計,年以來,我國未成年犯罪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且向低齡化、智能化、團伙化方向發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其中不學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觀念確是一個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養成教育,需要從小抓起,通過不間斷地教育、灌輸,逐步形成遵紀守法、恪守規范的行為習慣,使青少年自強自律、自重自愛,養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質和優良品格。把住人生的每一個關口,這是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

二、當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形成黨委領導、齊抓共管的局面,社會各界和各部門沒有形成合力。盡管政法委設立綜治辦,有關部門設立“關工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實際運作中各有關職能部門缺乏共同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二是職能部門對法律教育工作的職責不明,缺乏統一協調的主管部門,無法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導致對一些青少年,特別是社會閑散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制教育出現真空,既沒有抓到位,也缺少有效的方法。

(二)學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學校法制教學中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除學校開設的《德育》、《思想政治》課中有少量法律知識外,小學到高中均無法制教育的正式教材;學校對法制重視不夠,本來法制課程應該從《德育》和《思想政治》課中獨立出來。二是中小學缺少法學專業教師。大多數學校的法制課教師,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課的教師兼任,個別學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長兼任,各校按照規定都有聘任法制副校長,但實際上名不符實,并沒有發揮應有作用;三是校園文化單調,學生厭學情緒加劇,導致學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四是部分學校教師對“問題”學生幫助教育不夠,把后進生、雙差生和失足生歸為“問題學生”,視為“包袱”,置之不理,甚至歧視對待,助長了“問題學生”不良品行的發展;五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學校與家長缺乏穩固的聯絡渠道,部分學校不重視家訪工作,根本就不知道學生課外究竟在做些什么?六是職業技術教育觀念淡薄,一些初中畢業生踏入社會后,由于文化水平低、競爭能力弱,在充滿競爭的當今社會,難有立足之處,加上不良因素影響,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長期以來,我國在人才教育培養上存在“三過”現象:過重的知識導向,過窄的課程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這些缺陷直接影響我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發展,也制約著法制教育在更大層面上發揮作用的實踐效果。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青少年體質和道德法制觀念不容樂觀!身體是學習和工作的本錢。“沒有良好身體素質的學生是廢品,沒有良好智力素質的學生是次品,沒有良好品德素質的學生是危險品。”

三、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以提高認識為關鍵,形成良好氛圍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全社會和各級黨政組織高度重視,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各級黨政組織要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總體規劃和階段性工作計劃,要成立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并責成專人負責對青少年普法工作的領導,要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為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把加強社區教育、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納入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議程,定期研究,狠抓落實。社會、學校、家庭要努力形成三結合的教育網絡。社會要宣傳積極健康的內容,加強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和基地文化設施的建設,弘揚法紀,倡導正氣,努力向青少年灌輸各種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學校要切實關心每一個在校生的健康成長,真正做到先育人后教書。作為家長,要為子女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用科學的方法管教子女,要關心孩子的品德表現、學習狀況和交友狀況,要善于發現孩子違法犯罪的早期征兆,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還要加強自身的法制學習、道德修養,以身作則作垂范,以增強子女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

(二)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培養合格學生

積極發揮學校對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學校法制教育要做到“三結合一聯系”,即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落實普法工作相結合;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相結合;法制教育必須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密切學校同家長、社區的聯系。

一是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落實普法工作相結合。按照國家“五五”普法規劃,以教材為載體,把法制教育納入課堂教育,主要學習與青少年有關的法律法規。如《憲法》、新《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等。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由學校組織播放法制教育電視片、電影或者專題廣播,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有獎征文,組織模擬法庭演練,開辦法制宣傳園地,制作圖文并茂的黑板報、墻報和宣傳欄;印發普法宣傳材料,采取“請進來、送出去”形式,與當地街道司法所、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結成友好共建單位,利用每年“12·4”法制宣傳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門上街開展法律咨詢活動,參觀監獄或者勞教所進行現場警示教育,聘請有辦案經驗的公、檢、法人員和律師開辦法制講座,深入淺出,以案析法。向家長印發宣傳材料,讓學生送法回家,與父母共學法,開展“爭當守法公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充當小警察,協助交警維持交通秩序,學習交通法的基本常識,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

三是學校法制教育必須同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堅持把思想道德品質放在首位,把德育教育落到實處。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學校老師都應當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教書育人職責。學校既要關心品學兼優的尖子生,又要更多的關愛落后學生。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學校法制教育必須長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強學生道德教育。任何違法犯罪都是從不遵守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開始的,學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個性、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思想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師法律素質,不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文明執教。四是定期開展健康教育,開通心理咨詢熱線,主要解答青春期的心理衛生知識,加強學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調節能力,增強心理素質,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拒絕各種不良的誘惑。

(三)以家庭教育為主渠道,養成良好習慣

要努力提高家長素質,不斷改進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素質會影響子女的素質,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易走上歧途。“養不教,父之過”,據統計,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創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給青少年兒童以潛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長要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不讓學生打電腦游戲,不長時間地看電視或者上網QQ聊天。引導子女把課余時間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學習或者體育活動中去。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法制意識,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注重言傳身教,與子女建立平等的關系,尊重小孩子的隱私權,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認真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共同關注子女的成長。

(四)以社會教育為主格局,優化學習環境

篇8

自1972年6月的“斯德哥爾摩會議”到今日,已經經歷了40年的環境變遷,人們的認識得到了很大提高,從無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到逐漸認識到要有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這主要歸功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目前,在很多發達國家,環境教育與本國的教育改革相結合,已經內化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教育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那么,我們國家的青少年環境教育情況如何呢?從20世紀8O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各地中小學在環境知識普及、環境意識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學校的環境教育主要還是注重環境知識的傳授,而在環境倫理觀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培養比較薄弱。面對國際環境教育的發展,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將環境教育正式納人中小學課程。這一決策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發展觀,促使他們關心身邊的環境問題,積極采取行動,創造可持續的未來。

二、國內環保形勢的嚴峻

由于人口眾多、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快以及以往一些政策上的問題,我國的環境與資源問題十分突出,環境保護的形勢十分嚴峻。這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日益嚴重,荒漠化土地不斷擴大,森林被砍伐和植被被破壞,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堿化)不斷加劇,生物物種滅絕在加速,水體污染在加劇,大氣污染嚴重,城市噪音擾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固體廢物污染、放射性污染與電磁輻射等等。可以說,現在我國是以最嚴峻的生態環境,供養著最大規模的人口,這對我國的環境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非常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決定了青少年環境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

三、青少年環境教育的實施

(一)營造氛圍,美化校園

進行環境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級學校應積極進行校園環境改造,把校園與文化、環境與藝術作為校園建設的主題,使青少年置身于舒適、潔凈、優美的環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誘發他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例如,校園內有花有草,修建名人園、浮雕壁畫;懸掛樹立講究衛生、愛護花草等內容的提示牌等;學校的走廊、樓梯口懸掛學生的環保手抄報、環保繪畫作品等;班級內開設綠色植物角、衛生角等。學校要盡量利用青少年的活動空間營造一種濃厚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課堂教學是環境教育的主渠道

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分為各門學科的滲透教育和專門開設的環境教育課兩種形式。學科的滲透教育,就是在各學科教學中積極挖掘教材內容,將環境教育與各門學科相互融合,達到環境教育目的。例如,在生物學課或科學課中,通過學習生態環境,提高學生對保護環境的認識,啟發學生對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反思;在語文課中,通過對優美景物的描述,激發學生熱愛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專門開設的環境教育課程,就是指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特色、地域優勢等特點編寫校本教材,建立自己的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全面的環境教育。

(三)課外活動是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

課外活動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豐富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可以把環境教育寓于各項活動之中,其形式可以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呈多元化。例如,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講座、征文比賽、知識競賽、主題班會、文藝演出等多項專題活動;成立各類環保興趣小組,進行社會調查、實驗探究、“變廢為寶”手工制作比賽等;利用與環境相關的紀念日(植樹節、環境日、地球日、氣象日、愛鳥周等),傳播環境文化,加強青少年的環境憂患意識。

(四)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

對青少年進行環境教育,不應只局限在校園的范圍內,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可行的、與生活相聯系的綠色活動,使青少年的行為影響到家長、影響到社會。例如,現在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了,但青少年極易養成浪費的習慣,很少有人對自家的垃圾和廢品進行分類和回收利用。有些學校要求學生進行“廢品回收”,如果住所附近有垃圾分類收集筒,就和家長合力,將自家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如果沒有,就將可回收再利用的廢品等收集起來,送到回收站。這樣最簡單而又實際的辦法既節約了能源,又保護了環境,同時還培養了青少年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青少年進行環境教育,教育方式要多樣化,除了學校教育、家庭影響之外,還需要社會的力量。例如,利用社區等資源,開辟社會環保教育基地;利用環境保護區、風景區,創設環境教育中心,以方便青少年開展環境保護的參觀、考察和交流活動,促使青少年接受環境教育。再如,可組織到工廠參觀粉塵、污水或垃圾處理等環保設施的應用等。

篇9

改革開放將我國的社會生活推向了嶄新的時代,但急劇變革的時代步伐帶來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舊觀念的交鋒,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人們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不知如何做人才是理想的。時代的發展要求青少年學生不僅要有現代的知識技能,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并有效的為社會服務。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現象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都離不開他們的努力與拼搏。但是,或許是應了那句老話“不堪承受之重”,如今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人們評價青少年詬病中最嚴重的一種。主要的問題包括:“信仰虛無,游戲人生。“賺大錢”、“有跑車”、“嫁給有錢的男人”……很難相信這些回答就是一群十七八歲的學生向往的人生目標,一位在高校的教師講述了近日她與學生之間的一次關于理想的對話,讓她倍感憂心的是多數學生缺乏人生規劃,只有物質追求而沒有精神目標;缺乏誠信,言行不一。人無信而不立”。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據《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統計表明,在校學生中未說過假話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兒園小朋友占84%,小學生占51.3%,中學生占20.1%,大學生占0.48%。孩子的心靈本是純真無邪的。但隨著接觸社會,童心卻受到玷污,誠信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匱乏,到大學階段達到了不誠實的最低點;禮儀失范,公德意識差。盡管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青少年禮儀修養的現狀卻不容樂觀,與禮儀相悖的現象日益嚴重,如無視課堂秩序,曠課、遲到、早退,課堂上隨便說話、接發短信等;沉迷網絡,迷失自我。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逐漸滲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來。在給他們帶來方便和娛樂的同時,網絡使用不當而產生的不良后果也日益突出,上網時間過長,或訪問不健康網站等,嚴重地影響到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導致他們學業荒廢,精神萎靡,人際關系緊張;心理脆弱,適應力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說以上關于青少年人格的缺失完全是由其自身造成的也是不負責任的,畢竟,青少年是由小學、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引導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等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造成以上人格缺失現象的原因極其復雜,需要我們深思。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原因。過度保護型。現在,獨生子女現象很普遍,家長生怕孩子養不好,對其過度保護,甚至達到溺愛的程度。這樣長大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以至于長大后來到復雜的社會上,各方面的能力差,工作起來往往困難重重,常常會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望子成龍型。培養孩子心理發展的綜合統一性是現代教育的特點。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過分追求這種“綜合性”,不顧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培養”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會這、會那。使孩子們都成了毫無童真的“小大人”。

(二)學校的原因。智育第一。現在學校拼命抓分數,抓升學,缺乏真正的素質教育。這是孩子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行脫節。道德品質是人格的一部分,與其它人格品質聯系在一起,共同構成個人統一的人格結構。學校在政治思想、道德認識的教育當中,在目標和方法上偏重于認知的灌輸,未將道德品質當作一種內在的人格特征來培養,導致學生知行相脫節;缺乏民主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簡單的批評說教,不僅問題得不到解決,可能還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總是和一定的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的,決定了人是環境的產物。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市場經濟高度發達。一方面它們促進了人類理想人格的總體進步,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唯利是圖、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等社會現象的負面影響,使青少年道德意識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誤區,失去了自我。

三、對青少年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對策

優良人格的建塑和養成,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復雜工程,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和個體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此外,我們還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作更多的探索。

(一)人格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兒童時期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事關重要。

青少年人格構建的過程中,父母的人格狀態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孩子小,可塑性強,父母人格示范都會直接反應到孩子身上。家長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做孩子的領路人。其次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進行耐心的平等的交流,融洽親子關系,以民主的態度給他們以一定的決定權和發言權,充分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適當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培養他們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從中學會生存。另外要努力創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建設學習型的家庭,讓孩子感受家的溫暖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學校在青少年人格的構建中的作用無疑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學校又應該如何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和諧、健康又全面的發展呢?

1、首先要轉變智育第一的教育方式。據有關資料表明:在小學階段,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學生約占13%,初中時約占15%,高中約占19%,大學階段約占20%,這種增長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片面追求知識技能而忽略健全人格的培養所造成的結果。為了扭轉這種心理障礙增長的趨勢,有必要把傳統的教育方式轉變為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教育方式。通過各種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徑促進學生發展潛能,探索自我與環境,對自我與周圍環境有客觀、全面的認識,把握自我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從自立、自助到人格全面自由的發展。

2、其次是將素質教育與德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培養學生社會社會道德和法律品質,把奉獻社會、利他和責任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樹立新時期的世界觀,人生觀、愛黨、愛國等。解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知與不知,信與不信,知與行三者的矛盾。

(三)社會的發展與青少年人格的構建是一個互動共進的過程。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二者既不是包含關系,也不是主次關系,而是相對獨立、相互并列的兩個方面,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關系。人格的健全發展以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條件,但社會的全面發展最終還是要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目標。

1、發展青少年的人格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將人格構建同青少年的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立足于中國目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現狀。在青少年的人格構建中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制相協調,與傳統文化相承接的德育系統和實踐體系并化為青少年的信念和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據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歸宿。隨著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生活世界”的回歸。以人為本的人格構建將會與人的幸福、人的尊嚴、終極價值聯系起來。根據社會和自身發展需要進行道德人格的選擇權,道德教育不是禁錮人、約束人;而是創造條件發展人。

(四)人格的建構必須在文化的交融中進行。人格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產物。

1、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必須回歸傳統。在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等對道德人格的多重規定,彰顯出中國人獨特的人格特質。更是經過2000多年文明濡染與傳承,已經內化為中國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傳統猶如血脈,絕不可以隔斷。

篇10

案情:被告人張軍偉與同案犯李智輝、趙剛、郝南(已另案處理)在洛陽某電子游戲廳相遇(在案發前,張軍偉只認識李智輝)后,趙剛開玩笑地提出找人“練練”(指打架),其余三人均表示同意,四人即攔住剛從電子游戲廳出來的受害人王治、萬全(均十四歲),將二人帶到附近的某公司院內進行毆打,并將兩人身上的現金70余元及西服2件搶走。

當前未成年犯罪的特點

筆者綜合澗西法院歷年來所辦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根據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結合本案的具體情況,對未成年犯罪作以下簡要分析:

1、偶發性

據李智輝供述“我和趙剛、郝南在樂樂游戲廳玩,碰到張軍偉。趙剛說‘找兩個人練練’,我們都同意。然后我們就出去找人,正好有兩個人從對面的開心游戲廳里出來,張軍偉說‘站住’,就上去打了其中高個子一巴掌,跺他了兩腳……”

趙剛供述:問?“打人之前,你們是怎么商量的?”

答:“沒有商量,他們同意弄個人來打打。”

其他二名被告人的供述和李智輝、趙剛的供述一致。

四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和兩個均十四歲的孩子之間無緣無仇,僅僅是在玩過電子游戲后為了“找兩個人練練”,或者說是“找兩個人來打打”,尋求一下刺激,事發前并沒有作任何商量,而此時剛好遇到比他們年齡小、也比他們人數少的王治、萬全從游戲廳出來。于是王治和萬全成了他們四人的練習對象。在經過一番拳腳之后,他們還順手將兩名受害人的現金及衣物“拿”走。

在事發前,他們并沒有任何犯罪目的及犯罪目標,僅僅由于趙剛“找兩個人練練”這一句玩笑話,使四個人產生了找人打架的共同目的。在尋找練習對象時,剛好碰到了他們能夠打得過的王治和萬全,在毆打二人過程中才產生了索要錢財和衣服的目的。這一系列的動機和目的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正是由此才一步步地從找人打架發展為搶劫,行為性質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事發前沒有明顯的犯罪動機和明確的作案目標,因簡單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件小事發生口角,頭腦一熱,不考慮行為的后果,最終導致刑事案件的發生。事件發生的偶然性,這是當前青少年犯罪的一個最顯著特點。

2、盲目性

本案的四名被告人中,除張軍偉外,其余三人均為獨生子,三人的父母均為在職職工或干部,家庭條件較好。正如被告人李智輝在檢查中所寫的:“我感到十分后愧(悔),自已做出這么傻的事,自已家里也不缺錢,我卻去打人、還搶錢,當時不知道這種行為就是搶劫。經過公安機關的教育,我認識到了這種行為的嚴重性。”

本案的四名被告人均系初犯,在此之前未受過任何法律及行政處分,在犯罪時均為在校就讀的學生,其中除趙剛剛滿16周歲外,張軍偉、李智輝均不滿16周歲,而被告人郝南在犯罪時尚不滿15周歲。由于他們這個特定的年齡階段使他們在認識社會、辨別是非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形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不完善的。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不能夠很好地予以規范,當外界的情況發生變化時,他們不能夠加以控制。就本案來講,四被告人本來是出來玩電子游戲的,在其中一人提出找人打架時,其他人連考慮都不考慮,就積極響應。當另外有人提出搶錢時,他們又忘記了他們當初找人的目的是為了打架的。由此看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做一件事之前沒有特定的目的,隨著情況的變化,目的也隨之而變化,當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的時候還渾然不知。

在對受害人的毆打過程中,四被告人不計后果地的朝其面部、頭部進行拳打腳踢,并用拳刺、木棍等對受害人實施侵害。如受害人萬全講“木棍都打斷了”,公安機關的提取筆錄也和受害人的陳述相印證。由此看來,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自己行為的危害程度也不能作出適當的預測,像拳刺、木棍等,如果擊中人體的要害部位完全有致人重傷、死亡嚴重后果的可能。他們在做某件事情時的行為和要達到的實際效果往往不能統一起來,在是非識別能力方面是比較模糊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在頭腦中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雖然當今各國刑法在立法時對這種客觀情況也給予了充分的考慮,對此年齡階段的犯罪行為作出了予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的規定,但量刑上的從輕或減輕畢竟是事后的懲罰,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觀念,加強預防措施,避免這種盲目行為的發生。

3、團伙性

據有關資料表明:“處于青少年階段的未成年人和同齡人相處的時間要遠遠多于其他年齡段的孩子,他們更愿意和同齡的孩子交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處于該階段的青少年逐漸地和父母有所疏遠,有些事情不再依賴父母了,同時他們和同年齡段的孩子接觸多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在思想上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了,當他們受到欺負或委屈時寧愿告訴同伴而不愿意告訴家長和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忍讓,就可能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如果反抗則可能采取過激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搶劫、校園傷害等未成年犯罪的發生。

本案中的被告人張軍偉和李智輝、趙剛、郝南三個人是在電子游戲廳時認識的,并且在事發前張軍偉和趙剛、郝南根本不認識。在張軍偉的檢查中,他是這樣說的:“我在游戲廳碰到了李智輝和另外兩個孩子,那兩個孩子叫什么當時我也不清楚,后來才知道他們分別叫趙剛和郝南”。四個年齡相當的孩子遇到一起,在剛剛認識后,在連對方的名字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當其中一人提出一個非法的行動后,其他人就能很輕易地參與,這不能不說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性格特點是分不開得。正如專家所講“當他們和父母、老師的關系疏遠的時候,他們就會出于本能地向同齡人靠近”。這個階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他們逞強好盛,以講哥們義氣為榮,總認為只要共同參加一些活動(即使是非法的),就是所謂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朋友。于是他們以最本能的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原則,選擇了兩個比他們年齡小的孩子進行所謂的“練練”。不僅將兩人打傷了,并且不搶走了兩人的現金和衣物,四個被告人也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當今的家庭教育之我見

本案被告人李智輝、趙剛、郝南和被告人張軍偉分別代表了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兩個方面。李智輝、趙剛、郝南均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三被告人的父母也都是在職職工或干部,家庭收入穩定,生活條件較好。優越的家庭生活環境和不當的教育方法造就了當今部分城市青少年特定的性格。而被告人楊保坤家在河北某縣,家中兄妹四人,家庭環境不是很好。從《少年犯家庭情況調查表》得知其幼年母親早逝,現在和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父親、繼母共同生活,而父親和繼母常年在外為生計奔波,在子女的教育上不能夠給予更多的照顧,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這樣的家庭環境給張軍偉的內心蒙上了陰影,使他總認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心理。

兩種完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卻同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歸根結締還是教育方法的不當。有社會學家將十四歲至十八歲這一年齡段稱為“危險年齡時期”,因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孩子處于兒童時期和成人時期的銜接段。首先在思想上,他們不再依賴于父母,他們會自己思考一些問題,甚至于有時他們對父母的一些作法提出異議,有時家長也會覺得孩子的想法挺獨特。其次,在行為上他們對父母的意見也不再“言聽計從”了,正象有的父母說的“我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聽話了?”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在心理上大多都有一種逆反心理。在一些個性比較強的孩子身上表現為我們所俗稱的“叛逆性格”,由于他們的思想比較活躍,所以即使玩兒起來也比那些老師、家長認為聽話的孩子更會玩兒,因此他們往往被認為是“不聽話”的孩子,所以大部分家長還是能夠提前給予足夠的重視,管得比較嚴,一般不會出問題,但是對這類思維較靈活的孩子,如果有父母或老師的積極正確引導反而能夠取得比聽話的孩子更好的成績。在另外一些性格內向、不愛活動的孩子身上則表現為看上去比較聽話,但他們一旦受外來因素的負面影響,就可能觸犯法律,這也是少年犯罪偶發性的另一個原因,如該院辦理的被告人王某搶奪一案,王某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在因故和父親吵了一架后,一氣之下將一女青年的背包搶走,包內有現金一萬元。

針對這一年齡的青少年,父母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要給予更多的關注。首先要取得孩子對你的認同感,當然這種認同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從小就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使他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拿主意,這樣即使到了青少年時期,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轉變也不會很大,父母也不會因為孩子思想和行為的轉變而不能接受。我們中國的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喜歡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當孩子到了能夠自己處理問題的時候,父母還是不放心,而孩子則對父母關心不能理解,因此就產生了兩者之間所謂的“代溝”。

要解決這一矛盾,我們認為這也就是父母如何做才是對孩子的尊重的問題。父母首先要給孩子講話的權利,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要給他解釋的機會,詢問一下孩子做這件事之前是怎么考慮的,并給他下一次做同樣事情時一個合適的建議。其次,對事關全家的大事最好能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使其關心家里的事情,這樣一方面適當地增強了他的家庭責任觀念,使其心理上有一種歸屬感,另一方面當他要提出不正當的經濟要求時,也會設身處地地為父母著想。而我們父母們在子女教育上的誤區則是總認為孩子操心家里的事兒,耽誤學習。最后一點就是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拿主意,父母如果過多地關心反而適得其反,這一點在此不再贅述。

針對未成年犯罪的盲目性和團伙性,筆者認為這關系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在此僅就家庭中青少年教育加以探討。青少年犯罪的盲目性不僅僅表現為法律意識淡薄,更重要地表現在由于他們在認識社會、辨別是非以及處理問題上的局限性,因而,對自己行為的規范能力以及抵御外界誘因的能力較弱。在做一件事情時,目的不明確,往往隨著外界情況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