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31 04:0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題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題設計

篇1

【關鍵詞】包裝設計教學 課題設計 問題意識

我國的包裝設計課程教學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迷茫探索階段走到今天,逐步摸索出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之路,包裝設計文化正日益被國際設計界所承認和接納,但不可否認,其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天價月餅”、注水泥蘋果包裝盒引發的“蘋什么”討論、“香煙糖”等現象的出現,證明了我國的包裝設計仍存在隱患。這些現象也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于是近年來關于包裝設計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風起云涌。彭小紅的《包裝設計新世紀研究趨勢與特點——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調查”》①,以“中國核心期刊全文數據庫”2000至2009年間選取的以“包裝設計”為主題,查閱到相關文章179篇,從包裝設計研究文獻分類表中可見:基礎研究占文獻總數的26.82%,應用性研究占文獻總數的34.08%,考察研究占文獻總數的39.10%。她將包裝設計教學研究類文章劃歸于基礎研究類別中。顯然,自2000至2009年這10年間,包裝設計教學研究的文獻數量明顯低于其他類別。

“設計問題”概念的提出,最早見于何曉佑《設計問題》一書,書中指出“設計要從問題導入而不是從形式導入”②。本文所說的“設計問題”,設計是動詞,問題是名詞,指在包裝設計教學中,由問題導入,通過設定出有針對性的訓練課題,啟發學生運用設計手段解決包裝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設定“包裝設計教學”為檢索詞,可檢索到2000年至2010年間關于包裝設計教學研究的文獻為103篇,主要包括教學模式、教學定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實踐等研究。其中比較有價值的如施茜的“《〈包裝設計〉課程教學難點分析》③,文章論證了包裝設計教學中的三方面難點,指出目前國內包裝設計教學過多地注重文化性及藝術性,缺乏跨學科領域的研究,但沒有給出具體的教學設計方法。呂杰的《包裝是設計體驗與生產的綜合過程》④認為包裝設計是體驗設計與生產的綜合過程,探討體驗設計與生產的綜合過程方法,提出批判式、啟發式、體驗式等綜合教學模式,其中“為什么設計”和“怎樣設計”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厘清包裝設計問題所在,是包裝設計教學的重中之重。

以下分析的是筆者在包裝設計課程教學中的課題設計思路,旨在從問題意識出發,探索符合時代特征的包裝設計理念與方法。

一、綠色設計理念的滲透

(一)問題由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品包裝在生產、銷售、使用過程中的廢棄物所造成的污染問題,引起了設計界的高度重視,綠色概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將綠色設計理念引入到包裝設計中,就構成了包裝設計中的綠色設計理念,即綠色包裝設計理念。綠色包裝是指對生態環境不造成污染,對人體健康不造成危害,能循環和再生利用,可促進持續發展的包裝物質。近年來,以“節約材料、降低成本(Economy of material,Cost reduction)、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回收(Environment compatibility,Recyclability)”為主導的設計理念成為良好包裝設計的評判標準之一。然而,真正實現綠色設計,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不僅涉及設計思維,同時涉及生產、銷售、使用等諸環節,在教學實踐中,這是一個艱難而有價值的課題。

(二)課題設計

1.課題名稱:綠色包裝設計

2.課題描述:綠色包裝設計理念要求包裝所用的材料要來自于自然,通過無污染的加工形成綠色產品,經使用后丟棄又可以回收處理,或回到自然或循環再造。綠色包裝概念的豐富內涵,決定了綠色包裝設計理念的多元性。

3.題材資源

(1)期刊文獻

①陳瑰麗.關于日本無裝飾包裝設計風格的思考[J].裝飾,2009(3):96—97.

②李軼.“無印良品”包裝設計的簡約主義特征[D].河北大學,2010(5).

③戴丹丹.綠色設計理念在包裝設計中的滲透[D].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06(5).

(2)設計案例

①鐵盒貴州醇酒包裝。將包裝盒的上面和下面都拆下來后,可以組裝成一個煙灰缸,非常實用,貼合了“煙酒不分家”的說法。

②紅酒盒創意臺燈。酒盒內自帶燈泡和電線,可以將酒盒組裝成一個臺燈,這樣既環保又使顧客體驗到動手動腦帶來的樂趣。

③一般而言,鞋盒在鞋子買回家以后就即刻變成了垃圾,失去了作用。因此華麗的鞋盒包裝成為一種浪費。由Puma以及知名工業設計師Yves Behar聯合設計的全新鞋盒包裝,詮釋了綠色環保的包裝理念:a.去掉鞋盒上下兩個面,只留下四周四個面作支撐,從而節省了近65%的包裝紙板材料;b.占用更少的空間,重量也大大減輕,降低了運輸成本;c.盒子造型本身結合了手提袋設計,無需再使用額外的手提袋;d.去掉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印刷,既節約了油墨,同時也使鞋盒本身更易循環使用。

4.解題

(1)功能延伸

消費品經由流通渠道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后,其包裝隨即完成了保護、宣傳、美化產品的效用,大量丟棄的產品包裝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通過一定的設計創意延長其使用壽命和循環周期,從而減少減緩材料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

(2)簡化結構

綠色包裝設計要考慮商品的結構設計,它要求包裝在滿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盡量使包裝結構簡單化。包裝印刷成品在切版工藝中,是最容易造成材料浪費的,因此在設計時,還要調整包裝結構的展開圖應盡量呈方形,盡量減少剩余紙板和邊角余料的浪費。

(3)傳統包裝材料的創新

時至今日,傳統包裝材料,如草繩、麻、天然竹材等成為了能耗小、低污染材料的代名詞。優先選用可重復再用和再生的包裝材料、可食性包裝材料、可降解材料、紙材料等,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傾聽來自企業和消費者的聲音

(一)問題由來

早在1987年,就有設計教育者⑤提出課題訓練要與企業需求掛鉤,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對生產和市場進行調研,從包裝的結構、材料、形式和印刷等多方面展開探討,包裝設計教學應是務實的實踐性教學。對比之下,某些藝術院校以虛擬課題為主的課題訓練,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創作積極性。由于產品市場分析是憑主觀設想虛擬的,這就造成了包裝設計教學與市場脫軌。動手能力差、被動學習,缺乏來自企業的具體要求,所以學生所進行的課題訓練往往淪為完成一次教學任務、完成一次作業而已。我們知道,只有符合市場規律、符合大眾心理需求和審美需要的包裝才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因此,我們需要傾聽來自企業和消費者的聲音。

2000年伊始,就有包裝設計教育者提倡“打破過去封閉的模式,讓學生走出校門,直接到各大百貨商場和超級市場、專賣店、自助商店進行商品包裝調查,了解商品消費對象的喜好和包裝的造型、色彩、圖形、文字的運用以及流行趨勢。究竟哪種形式受消費者歡迎,并要求寫出調查報告”⑥。他們認為這對下一步的創作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具體實施時卻并不順利,因為這涉及教學進度、教學規范、是否影響企業正常運營等問題。

課題直接引進模式和課題間接引進模式⑦是2008年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課題直接引進模式是在校外承接大中小型各種包裝設計業務,由教師或企業相關人員帶領學生直接參與項目運行的各個環節。課題間接引進模式是采取模擬實際項目團隊的方法布置虛擬課題,要求教師把握好這類課程的市場化要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命題。課題直接引進模式和課題間接引進模式已經成為現階段包裝設計教學中大力提倡和推廣的模式。

總之,多數時候,企業和消費者并不能直接說出他們想要什么或者需要什么,不管是將真題引進課堂也好還是去做市場調查也好,最重要的是設計者能夠認真去傾聽、觀察、思考。

(二)課題設計

1.課題名稱:通過包裝解決消費者在使用或者消費產品時遇到的問題

2.課題描述:在現實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不便之處,例如旅游或外出時嗑剩的瓜子皮、吃剩的干果皮、嚼過的口香糖,在沒有垃圾桶又不能亂丟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包裝解決以上遇到的問題。

3.題材資源

(1)期刊文獻

①袁恩培.消費心理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J].包裝工程,2004,(01):105—108.

②楊慧珠,陳建華,高銳濤. 基于生活方式的包裝設計新探[J]. 包裝工程,2011,(02):82—85.

(2)設計案例

①20世紀初,食品商瓦爾特·杜伯納觀察來到他店里的消費者。他注意到,人們能夠用手提起多少商品,能夠用胳膊夾起來多少商品,這直接影響到商店的銷售。于是他準備了一個大號紙袋,用一根繩索作為加固筋兜起來,這種申請了專利的杜伯納購物袋可以承重75磅,而那根繩子還可以兼作提手之用。

②超市里的軟飲料是將12聽包裝在一起的,提著它走就如同一個行李箱,后來6聽裝的出現了,然而,這么笨重的一盒放在冰箱里也不容易。美國鋁業公司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派人在超市里觀察消費者怎樣選擇和攜帶飲料,然后跟隨消費者回家,觀察他們怎樣儲藏飲料。研究者們發現,人們把幾聽飲料放在冰箱,然后把紙盒連同里面剩下的飲料一起放到偏僻角落的食品室里。當冰箱里的飲料喝完了,消費者通常會在冰箱里尋找別的飲料,而不是到食品室去拿剩在紙箱里的飲料。也就是說,紙箱事實上妨礙了飲料聽的作用,這對于鋁聽制造者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于是鋁業公司提出了“包裝冰箱”的點子,即在一個高而窄的箱子里放12聽飲料,每聽都是易拉罐。可口可樂公司稱這種“包裝冰箱”是自庫克發明曲線塑料瓶以來,在包裝上最偉大的創新。

4.解題

(1)研究消費心理

心理學將消費者的購買心理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注意——記憶;第二階段是想象——情感;第三階段是產生欲望——購買。包裝設計者研究消費者的注意階段是非常重要的。

(2)拓展包裝的功能設計

保護產品、美化產品、宣傳產品,功能性是包裝最重要的因素,而通過包裝設計解決產品使用中的一些不便,則是包裝設計適應市場需求的重要體現。

三、未來包裝

(一)問題由來

設計引領生活。T臺名模的前衛時裝引領著時尚,歌德巴赫1+1猜想不能做財務賬,卻是高科技的先導。隨著新的時尚文化的產生,新的視覺形象、視覺語言不斷出現,新新人類有著怎樣的追求與品位標準?暢想未來包裝設計,以概念性思維詮釋未來包裝,這對于培養學生發現與創新的敏銳性十分有益。

(二)課題設計

1.課題名稱:二十年以后的產品包裝是怎樣的

2.課題描述:20年很漫長,卻是一個可以遙想的時間,科技迅猛發展,將會對包裝設計帶來怎樣的改變?

3.題材資源

(1)期刊文獻

①祖乃甡.概念包裝探議[J].裝飾,2001(2):22—23.

②袁恩培,李麗華.未來中國商品包裝設計的預測[J]. 包裝工程,2005(1):173—175.

③張蔚.從形式的角度探討概念包裝中的材料運用[J].包裝工程,2009(3):115—116.

(2)設計案例

①未來的包裝可以升騰在空中而不再手提。首先是安全、防盜,其次是減輕負擔,使購物成為悠閑自得的享受。

②多功能伸縮體設計。將多方位可塑體組織成各種應用包裝來替代盒子,可以用來包裝各種商品,而這些可塑體亦可以作為地板拼接或者墻面裝飾之用。

4.解題

(1)形式革命

給包裝一個概念,強調自我意識的表達。不考慮品牌、商標、使用對象等因素,而是純粹形式與意念的結合,挖掘表現形式的各種可能性,使結果更為純粹。

(2)敢于否定合理

給視覺一個刺激,敢于否定既成觀念。如果包裝只是為了適應市場、適應潮流,勢必會造成設計形式和設計手段的老化和樣本化,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給視覺一個刺激,給視覺一個全新的感受。

(3)尋找設計中的盲點

我們進行設計時,往往會以某種設計形式作為界定,不斷提醒自己這是包裝設計或者這是書籍設計,等等。無形中,這樣的界定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突破這種限制,尋找新的突破點,這個突破點就是設計中的盲點。暫時拋開包裝設計規則的條條框框,嘗試從服裝設計、展示設計、廣告設計中尋找靈感,為一個新的意念找出新的形式。

結語

我們生活本身就是在不斷地遭遇、解決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有發現問題的意識才會有創造,因為問題意識、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包裝設計課程教學,需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設計出問題,引導學生在設計實踐中自覺地去發現問題,探索包裝設計的趨勢與未來發展方向。文中提出的綠色設計、傾聽來自企業和消費者的聲音、未來設計三項設計課題,是包裝設計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將包裝設計從問題導入而非從形式導入,是一項側重于思維意識的訓練,是站在更高的基礎上立足現代,著眼未來,是培養未來設計者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遏制包裝設計流于表面、“過度包裝”等弊端。

注釋:

①彭小紅.包裝設計新世紀研究趨勢與特點——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調查[J].咸寧學院學報,2010(5):112—113.

②何曉佑.設計問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③施茜.包裝設計課程教學難點分析[J].包裝世界,2010(3):86—87.

④呂杰.包裝是設計體驗與生產的綜合過程[J].裝飾,2008(01):136—138.

⑤劉觀慶.對包裝設計教學的實踐性、適應性、先進性的探索[J].中國包裝,1987(01):2—3.

⑥呂為平.包裝設計課的設置構想[J].宜賓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77—78.

⑦李昱靚.關于包裝設計教學改革和發展新模式的探討[J].包裝工程,2008(10):255—261.

參考文獻:

[1]魏振華.新形勢下包裝設計教育的再思考[J].包裝工程,2008(10):5.

[2]李軼.“無印良品”包裝設計的簡約主義特征[D].河北大學.2010.

[3]高穎.對包裝設計中簡約理念的認識[J].裝飾,2007(9).

[4]祖乃甡.概念包裝探議[J].裝飾,2001(2).

篇2

1.1課題一為Photoshop圖像處理基礎知識Photoshop的啟動與退出主要知識點:

啟動、退出Photoshop。Photoshop的操作界面及文件的操作主要知識點:菜單欄、工具箱、工具選項欄、控制面板組、狀態欄、工作區;文件的新建、打開與保存;PDF格式文件的導入、AI格式文件的輸出。Photoshop的新增功能主要知識點:筆刷面板、文件瀏覽器、修復畫筆工具、修補工具、液化、圖案創建、Web照片畫廊。Photoshop工作環境基本設置與優化主要知識點:常規設置、文件處理設置、光標與顯示設置、單位與標尺設置、網格參考線設置、增效工具與暫存盤設置、內存與圖像高速緩存設置等。重點:Photoshop的操作界面、文件的操作、工作環境的設置。難點:快捷鍵的自定義、文件新建的參數設置。實驗、實習項目為Photoshop工作環境的熟悉與優化。教學建議以多媒體演示教學與實習操作相結合。

1.2課題二為Photoshop圖像的選擇與編輯基本選擇工具主要知識點:

選框工具、套索工具、魔術棒工具。圖像的選擇與選區編輯方法主要知識點:工具選擇、色彩范圍的選擇、通道與蒙版選擇;修改選區、變換選區、存儲選區、載入選區。通道與蒙版主要知識點:通道的建立與應用;快速蒙版、圖層蒙版的建立與應用;圖像還原、復制操作主要知識點:還原、復制、刪除工具;命令方式還原、復制;歷史記錄面板功能及應用。圖案、畫筆定義與編輯主要知識點:定義圖案、填充圖案、定義畫筆。重點:選擇工具的功能、選區的建立與編輯、通道與蒙版的建立與應用、定義圖案、定義畫筆。難點:通道與蒙版的概念、建立方法;畫筆定義參數的設置。實驗、實習項目:選區的建立與編輯;圖像的選取與編輯;定義圖案與畫筆。教學建議:采用實例演示,任務式實習操作方法教學。

1.3課題三為Photoshop圖層、路徑、文字編輯、文字編輯主要知識點:

文字工具組、文字圖層、文字的錄入與編輯。圖層主要知識點:圖層的概念及分類;圖層面板組成與功能使用;圖層鏈接、更改圖層順序;圖層編輯、圖層組建立、合并圖層;圖層樣式應用;路徑主要知識點:路徑的概念、建立、編輯;路徑面板及各功能使用;形狀工具組、路徑工具組的功能與應用。重點:文字錄入方式;圖層、路徑、通道的類型與概念;形狀工具組、路徑工具組的功能與應用。難點:圖層轉換;路徑與選區的變換及編輯;通道與選區關系及轉換。實驗、實習項目:文字編輯技術;圖層的建立與應用技術;蒙版與通道建立與應用技術;路徑的建立與編輯應用技術。教學建議:采用實例演示,任務式實習操作方法教學。

1.4課題四為Photoshop圖像顏色與濾鏡效果專用著色工具主要知識點:

畫筆、鉛筆、漸變、油漆桶、取色工具;圖像的色調、色彩調整主要知識點:色階、曲線、色彩平衡、亮度/對比度、色相/飽和度調整、替換顏色;內置濾鏡和功能與用法主要知識點:內置濾鏡的概念、類型、參數設置、效果應用。外掛濾鏡的安裝與應用主要知識點:外掛濾鏡的概念、類型、下載、安裝及參數設置、效果應用。重點:色調、色彩的調整,濾鏡效果的合理應用。難點:圖像色彩、色調調整的用法,濾鏡參數的設置。實驗、實習項目:專用著色工具使用技巧及圖像色彩色調調整;濾鏡應用技術。教學建議:采用實例演示,任務式實習操作方法教學。

1.5課題五為CorelDRAW圖形設計基礎知識CorelDRAW的軟件界面介紹主要知識點:

CorelDRAW工作環境的組成部分;菜單介紹;工具箱主要工具介紹。CorelDRAW工作環境基本設置與優化主要知識點:各選項參數設置文件操作主要知識點:文件的新建、打開、編輯、保存;其它格式圖形圖像文件的導入與導出。重點:CorelDRAW的工作界面及主要功能;文件的操作。難點:工具選項欄參數設置,其它格式文件的導入與導出。實驗實習項目:CorelDRAW軟件界面熟悉、基本工具使用技巧、文件的基本操作。教學建議:采用演示與實習操作相結合的方法教學。

1.6課題六為CorelDRAW基本操作基本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識點:

挑選工具、矩形工具、橢圓工具、多邊形工具、螺旋工具、方格紙工具、手繪工具、貝塞爾工具、度量工具、交互式流程工具、縮放工具、文本工具的功能與應用整形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識點:形狀工具、刻刀工具、擦除工具、自由變換工具效果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識點:交互式填充工具、交互式透明工具、交互式調和工具、交互式輪廓線工具、交互式變形工具、交互式立體化工具、交互式陰影工具等。對象的操作主要知識點:對象的選取、群組、鎖定、合并、拆分、變換、分隔;對象順序的操作、對齊與分布。重點:工具箱工具的功能與用法;對象的操作與組織。難點:節點的編輯、交互式工具的用法、對象的順序管理與組織實驗、實習項目:圖形繪制與編輯技術;交互式工具使用技巧;對象的組織與選取。教學建議:采用實例演示,任務式實習方法教學。

2教學模式與考核要求

2.1教學模式

(1)本課程要求學習操作性強,但又要兼顧圖形圖像設計方法,因此教學形式以講授和實踐相結合方式。

(2)理論教學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講授,實踐教學以機房網絡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為主。

(3)為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應充分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保證上機時間不少于72學時。

2.2考核要求

篇3

關鍵詞:凸透鏡;凹透鏡;教學;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11-0033-3

透鏡是初中光學的重要知識,如何使學生在透鏡知識的學習中,對透鏡的作用獲得更深刻的認識,并且得到科學探究的體驗和訓練,我們對本課題教學的活動作了如下的設計:

1 觀察太陽光聚焦現象

活動一:要求學生課前做太陽光聚焦的活動,看能否用放大鏡和近視眼鏡的鏡片將太陽光聚焦在一張樹葉或紙張上,使樹葉或紙張燃燒。教師事先在校園里拍了視頻,學生用放大鏡將太陽光會聚于樹葉上的一點,樹葉在亮點處燒起,如圖1所示,而用近視眼鏡的鏡片則無法使太陽光聚焦。

【設計意圖】為學生認識凸透鏡的光學特性提供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透鏡的分類

課堂上,學生匯報課前活動的結果,教師播放活動一的視頻。

師:像放大鏡、近視眼鏡的鏡片,表面都是曲面,并都能使光透過的,科學上將這些光學器件稱為透鏡。這里所說的表面彎曲,可以是兩個面都彎曲,也可以只是一個面彎曲。

活動二:教師展示如圖2所示的幾種透鏡(截面),要求學生對這些透鏡進行分類。

針對學生的分類結果,教師指出:科學上根據透鏡中間與邊緣的厚薄,將透鏡分為兩類:中間厚邊緣薄的為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為凹透鏡。并給出各個透鏡的名稱,如圖3所示。

同時,指出放大鏡的鏡片是凸透鏡,近視眼鏡的鏡片是凹透鏡。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對透鏡進行分類的方法。

3 凸透鏡聚光的光路

師:科學上將透鏡分為凸透鏡和凹透鏡,是因為凸透鏡與凹透鏡具有不同的特性。在課前的活動中我們也發現放大鏡與近視眼鏡鏡片的表現不同。以下,我們來深入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特性。

活動三:要求學生針對放大鏡聚焦太陽光的活動,在圖4上完成光路圖,來解釋凸透鏡聚焦實驗現象。學生會出現不同的畫法,有的是錯誤的,如圖5所示。

師:在太陽光聚焦實驗中,光傳播的路線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畫出的光路只是我們對觀察到的現象所做的猜想。大家所畫的光路不同是因為大家猜想的圖景并不相同。到底誰的猜想正確,需要用新的實驗,設法將光路顯示出來。

活動四:用凸透鏡將平行光會聚的實驗確認平行光會聚的正確光路,如圖6所示。

【設計意圖】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利用學生所畫結果的不同,造成矛盾和沖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所畫的只是一種猜想,而猜想的真偽辨別需要新的實驗事實。

4 深入認識凸透鏡的性質

活動五:教師根據實驗現象作出圖7,并給出凸透鏡光心、主光軸等概念。引導學生針對圖6實驗現象進行概括,獲得凸透鏡對光的作用的有關知識:

(1)從整體上看,平行光透過凸透鏡后,將會聚于一點。這不僅僅是三條平行光線穿過凸透鏡后會聚于一點,太陽光聚焦實驗現象告訴我們,是一束平行光透過凸透鏡之后會聚于一點。由此,將圖6的現象上升為圖7的圖景。

(2)從個體上看,中間射入凸透鏡光心的光,穿過凸透鏡后其方向保持不變,邊上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穿過凸透鏡后向里彎折。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以及全面、細致、深入考察事物,善于改變考察角度的能力。

師:如果不對著光心斜射到凸透鏡上的光透過后又將怎樣傳播呢?

活動六:向凸透鏡斜向上射入一條光線,呈現如圖8的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概括:不對著光心入射的光穿過凸透鏡后會向里彎折這一結論,光線向里彎折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并不要求入射光一定要與主光軸平行。

【設計意圖】通過變式實驗,幫助學生從變中尋找不變,概括出普遍意義的結論,拓寬學生的視野,認識事物更為本質的因素,揭示更普遍的結論。

5 探究凸透鏡焦點和焦距

師:(針對圖9,給出凸透鏡的焦點、焦距概念)不同的透鏡焦距是不是一樣呢?我們換一塊表面彎曲程度不同的凸透鏡再做一次實驗。

活動七:在實驗演示板上標記出原來的凸透鏡的焦點,換一塊表面曲度不同的凸透鏡重新實驗,發現透射光線并不在原來的位置會聚。

引導學生概括結論:曲度不同的凸透鏡,焦距并不相同。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凸透鏡的焦距是凸透鏡的特性之一,不同的凸透鏡具有不同的焦距,焦距的大小跟凸透鏡表面的曲度有關。

師:凸透鏡的焦點是在主軸上,對于焦點和焦距,我們存在這樣幾個問題:在凸透鏡的右邊有一個焦點,它的左邊是不是也有一個焦點呢?如果也有的話,兩個焦距是不是相同呢?

活動八:要求學生考慮雙凸透鏡、平凸透鏡和凹凸透鏡,討論凸透鏡有幾個焦點,若有兩個焦點,兩個焦距是否相同。

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不同的觀點)因為雙凸透鏡具有對稱性,將它左右翻轉一下,仍是原來的模樣,所以,它應該有兩個焦點,并且兩個焦距相同。但平凸透鏡和凹凸透鏡是否也一樣,我們一時難以肯定,你希望它們也跟雙凸透鏡一樣嗎?

生:希望也一樣。

師:這是我們良好的愿望,我們希望不同的凸透鏡應當具有相同的特性。但事實是不是跟我們的愿望一致呢?我們用平凸透鏡做個實驗來檢驗。這個實驗該怎樣做?

活動九:學生討論探究平凸透鏡是否有兩個焦點,兩個焦距是否相同的實驗方案。教師采用正確的方法(例如,先用平行光射入平凸透鏡,標出焦點位置。再將平凸透鏡左右翻轉,看平行光透過是否也在同一點會聚),對學生的猜測作出檢驗。

引導學生概括結論:各種凸透鏡都有兩個焦點,兩個焦距相等。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猜想能力和設計實驗檢驗猜想的能力。

6 探究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從近視眼鏡的鏡片不能使太陽光聚焦的實驗現象,我們知道凹透鏡具有與凸透鏡不同的特性,凹透鏡具有怎樣的光學特性呢?

活動十:要求學生參照凸透鏡的特性,猜測凹透鏡可能具有什么特性。針對學生的猜測,教師進行實驗,顯示凹透鏡使平行光發散的現象,如圖10所示。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

(1)從整體上看,與主光軸平行的光射入透鏡,射出之后會散開。但光的散開也是有規律的。將所有出射光線向反向作延長線(教師可將事先作好反向延長虛線的紙片放在透鏡的左邊),這些延長線將相交于一點(并要求學生作出如圖11的光路圖)。

(2)對著光心射入的光,透過凹透鏡之后其傳播方向不會改變;不對著光心斜射入的光,透過凹透鏡之后,會向外彎折(教師可演示給學生看)。 參考文獻:

篇4

這些教學組織的共同點,不再局限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的框框,而是從學校的全局高度出發,盡量提供每個學生健全發展的學習條件,這也是今后要鞏固和發展的方面之一.其次是學生的組織,現在通常采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班級授課制,一名體育教師同時面對幾十名學生組成的班級集體施教(也稱為集體學習).其特點在于,通過集體學習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誘發、相互鼓勵相互補充,并形成集體中每一個人的積極思考.但也必須看到,有時“集體學習”的作用發揮的很小,只是時間和空間上的單純的集合罷了,往往忽視了每個學生能力與能力傾向.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家提出了“個別化教學”、“個性化教學”的組織形式“.個別化教學”并不意味著放棄“集體學習”而是要在集體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個別化教學”,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學方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重點應從體育教師采取怎樣的“教授行為”的角度來考慮.如課堂教學中提問、處理學生回答、激發學習興趣、糾正錯誤、控制運動負荷、密度、搜集信息的方法等等.在此同時,我們還應大量引用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像布魯納的“發現式”、布魯姆的“掌握式”、奧蘇貝爾的“接受式等.

教學評價

現階段常采用的教學評價方法主要是全面分析與專題分析兩種,也就是眾多體育教師對某一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但往往忽略了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評價.1968年曾有人提出”前后關系———投入———過程———產出“的教師自我評價模型*(簡稱CIPP模型),我認為很值得體育教師借鑒.這種模型其要點為:

(1)前后關系:是評價該節課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來龍去脈”,涉及著教師的教材觀的領域。

(2)投入:涉及教學計劃、教學及其他教育環境的領域,主要包括下列諸項:教學目標的確定妥當與否;目標與學習活動的選擇一致與否;是否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是否有適當的靈活性;是否準備了第二、三套方案;是否考慮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學的展開是否合乎邏輯;教學是否形成;課時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浪費時間;是否編制了形成性測驗與總結性測驗的計劃、適當與否等等。

(3)過程:這是實施教學的部分,評價時要著眼于學生是怎樣學習的;仔細分析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相互關系(包括人際關系)。

篇5

目前,在中學數學教育中,課堂仍是主陣地。因此,立足于課堂,深入挖掘教材是開發研究性課題的基礎。本文從如何充分使用挖掘教材的角度來淺談研究性課題的開發。

1.從例題中發掘研究性課題

經過新一輪的數學教科書的改革,現行數學教材更加注重例題中情境的創設,許多例題不但具有明顯的開放性,蘊含著更多的時代氣息,而且與現實生活和社會有著更緊密的聯系。以教材中的例題作為研究性課題的開發源泉,有利于研究性課題與學生所學的數學基本知識緊密結合,既體現了可行性原則又使學生看到和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不僅是一個理論的空架子,而且是具有實際用途的工具,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投身于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如人教版高中數學新編教科書A版124頁例6:某地區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體重平均值如表1:

(1)根據表1提供的數據,你能否建立恰當的函數模型,使它能比較近似的反應這個地區未成年男性體重ykg與身高xcm的關系?試寫出這個函數模型的解析式。

(2)若體重超過相同身高男性體重平均的1.2倍為偏胖低于0.8倍為偏瘦,那么這個地區一名身高為175cm體重為78kg的在校男生的體重是否正常?

此例突破以往數學例題中條件與結論的和諧性,例題具有真實性,貼近在校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樂意學習。通過學習,學生經歷直觀發現、觀察猜想、大膽設計、合理推證。整個解題過程中貫穿了數形結合思想和函數與方程思想,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函數建模的理解。其中三角函數的應用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了學生數學應用能力。鑒于此題的優點再結合研究性課題開發的原則。可設計如下源于課本知識又高于課本知識的研究性課題。

課題1:與體重有關的因素的調查研究:

(1)參照124頁例6你能否調查出咱班男生的體重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2)選出一種你認為與體重關系比較密切的因素搜集相關數據,整理成表格并分析此種因素是如何對體重產生影響的?

(3)嘗試建立恰當的函數模型;

(4)驗證你的模型是否正確。

上述設計的課題較課本例題多了調查與搜集數據的過程,使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習,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和搜集數據的能力。而第四個問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但學生只要“跳一跳就夠得著”。針對第四個問題老師可以指出有關的參考書如:《中學數學建模》,葉其孝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中學數學建模讀本》,孔凡海編,江蘇教育出版社。還可以給出一些網站供學生查詢。此類課題不僅可鍛煉學生查閱,搜集資料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自學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建立數學模型的一種常用方法——數據擬合法。這就與大學的課程聯系了起來,從而讓研究性課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有助于學生消除頭腦中所形成的“數學僅是高考敲門磚”的錯誤思想。同時要求學生利用圖形計算器研究他所選擇的因素與體重有怎樣的變化規律。這種由實際問題引入,建立數學模型,利用圖形計算器直觀地反映實際問題的變化規律,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函數的意義,認識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既體現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又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動機和信心。

2.從閱讀材料中發掘研究性課題

人教版高中數學教科書A版中每章都有一到兩篇“閱讀材料”,為我們開發研究性課題提供了好的素材。

閱讀材料中有些介紹了一些數學的發展史,通過這些閱讀材料,我們可以探尋數學歷史中的重大事件,發現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使學生了解某一方面數學知識的發展歷史,了解此數學知識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如:高三數學第二章的閱讀與思考介紹了斐波那契數列的產生背景,重要性質及與斐波那契數列相關的一些社會現象或生命活動,同時還介紹其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課題2:通過閱讀與斐波那契數列的有關資料及通過觀察驗證斐波那契數列,請研究如下的問題:

(1)你能否發現斐波那契數列的其他一些性質?

(2)瀏覽互聯網或查閱相關書籍看看可能你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從你搜集的資料中你又能得到斐波那契數列的那些性質?

(3)考查斐波那契數列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有些閱讀材料講述了一些數學家的偉大發現及生平趣聞。從中我們可以開辟新的途徑去設計研究性課題使學生不但能了解杰出的數學家及其貢獻,還可以探尋出數學家在發現其偉大發現時是如何思考,如何進行探索的。這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數2第三章的閱讀與思考“笛卡爾與解析幾何”通過這則閱讀材料可以設計研究性課題。

還有些閱讀材料介紹了與現實生產或生活中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學知識。如:數學3第二章中的閱讀材料“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圖”。通過這則閱讀材料可以設計如下的研究性課題:

課題3:(1)談談你對標準差的認識;(2)舉出一個總體分布在產品質量控制中的應用的例子,并說明總體分布是如何實現產品質量控制的?

3.從教材中的數學概念及定理中發掘研究性課題

整個中學數學教學中,貫穿其中的是“定義—定理—證明—應用”,如此規范的模式展示給學生的只是組織好了的,近似完美的數學系統,卻掩蓋了數學產生及數學家學創造活動的其他重要因素。對這些概念及定理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幾乎茫然無知。弗賴登塔爾認為教學不應該將數學作為一種現成的產品提供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把數學“做出來”,這種活動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再創造”為學生記憶數學知識提供直接經驗的支持,是彌補語言信息局限、健全記憶結構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記憶結構不僅包含抽象系統的學科知識,還包括大量隱性的、形象的經驗背景。所以挖掘和揭示教科書中的概念和定理的產生與形成過程,并將學生的思維引入知識的發現及再發現的過程中去,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還可研究一些定理的應用,從而加深對定理的理解及增強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針對某個概念或定理,我們可以設計相關的研究性課題。

課題4:函數概念的由來與發展

函數知識是中學數學的核心內容。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函數概念關鍵在于其表象(函數的解析式、圖像等)的形成與發展水平。這一研究性課題的開設不但可使學生頭腦中對函數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為學習以后的各種函數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可使學生意識到數學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每一次發展變化都凝結著人類的智慧。

課題5:韋達定理的應用

韋達定理也就是根與系數的關系定理是中學數學學習的重點內容,開展對此定理的應用的研究,不但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

4.從教材的其他教學內容中發掘研究性課題

中學數學教學內容除例題、概念、定理外還含有大量豐富多彩的內容,其中必蘊含著大量的可供研究的課題。這種來源于數學教學內容的研究性課題不但讓學生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可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是一個有機整體,很多知識不是像教科書所呈現的那樣好像彼此之間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這有助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從而使解決問題的策略更加靈活多樣。若我們從數學教學內容上發掘研究性課題,則將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及鍛煉數學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了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之后,可讓學生對數進行一番研究。

課題6:漫談e:

(1)通過查閱資料談談數e的由來;

(2)談談數e的發展史;

(3)以為底的對數為何稱為自然對數?

篇6

《課題3離子》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材,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3的教學內容。《課題3離子》的教學重點是離子的形成,難點是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教學設計】

【導課】跟原子、分子一樣,離子也是構成物的一種粒子,要搞清楚離子,先得從原子內部結構說起。

【新授】創設原子內部結構情境

1、 核外電子的排布

【視頻展示】(核外電子的排布) (設計意圖:化抽象為直觀)

【提問】核外電子是否都經常出現在同一區域?【歸納】能量低,離核近,能量高,離核遠。

【追問】核外電子在不同電子層內運動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歸納】分層排布

【提問】稀有氣體化學性質表現如何?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何特點?

【明確】穩定結構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畫出氫、氧、鈉原子的結構草圖。

【討論】該圖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帶的電荷數、核外電子的運動。

【歸納】化學上把表示原子結構的圖形叫做原子結構示意圖。

【討論】1-18號元素哪些元素屬于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三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特點及其結構是否穩定?

【小結】元素的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特別是最外層上的電子數目有密切的關系。

2、離子的形成

【設問】原子得失電子的結果是怎樣的?

【動畫展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設計意圖:化抽象為直觀)

【討論】如何表示離子?【點撥】離子符號右戴帽,先寫數字后寫號。

【提問】2 中數字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練習】寫出下列離子符號

①氧離子② 硫離子③ 氯離子 ④鋁離子 ⑤鈣離子⑥鉀離子

原子得失電子后元素種類是否變化?為什么?

你知道鎂離子與氯離子形成化合物時,原子個數比嗎?

水是不是也是由離子構成的呢?為什么?

3、原子和離子的比較

【課堂小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離子化合物是由離子構成的。元素的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特別是最外層上的電子數目有密切的關系。

【布置作業】1、寫出常見離子符號2、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的關系。

【教學反思】

篇7

其次,傳統的字體設計課程注重網格原理,從傳統的九宮格到米字格再到密集繁雜的專業制圖表格,無不強調字體設計的端正規范,強調文字筆畫的整齊劃一,多個文字排列的時候還要講究文字的字距及行距。盡管這種偏重于文字書寫、文字結構、文字筆畫等強調文字理性美感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字體設計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卻也往往因此而忽視了字體設計的創意性、文化性及實際應用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適合充滿感性思維的現代年輕人。因而對許多個性張揚、創新思維靈活的年輕學生來說,是不能被全部接受的。

另外,在過去的此類專業課程教學中,安排了變體字設計方面的訓練。表面上看是為了打破基礎訓練的死板摹寫,但由于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學生們在創作時便完全不考慮任何實際應用效果就進行設計。這樣的結果,導致即使學生通過變體字的訓練能夠得到一些變化筆畫的鍛煉,但此時的變形設計卻又與之前的基礎字體訓練脫節,以至于他們在學完本門課程后,也只能拿現有的黑體、宋體來進行簡單的變形,甚至只能在原電腦字體的基礎上更換一兩個筆畫而已,并不能在字體上彰顯自己的個性情感和創意文化,更不用說考慮在實際應用中是否合適。加上現今學生對傳統字體字形文化的理解不足,使得他們在畢業多年后依然不能勝任字體設計專業需求的任務。其平面設計作品中也自動地回避弱項,鮮少利用設計專門字體這一設計技法。

字體設計意識和原則的變化

而今,由于受到現代構成藝術的影響,字體設計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更注重內在的情感表露和人的精神感受。傳統字體設計所強調的識別性,在當今的設計中已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需要,其缺乏的正是情感的表現及創意文化。甲骨文、篆書、草書相對于宋體、黑體來說,識別性不高,但在某些情況下卻可以讓人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種滿足感源于文字的精神意義,至于其本身是否可被辨識已經不重要了。另外,當下國內的很多設計作品中頻頻出現英文字母,盡管多數人并不知其含義,卻可以從中感覺到這些字母傳達出的異國時尚理念。

在現代越來越多的設計作品中,設計師們不再滿足于文字單純傳達基本信息的功能,他們還會用字體編排出各種形式來表達情感,并努力讓人認同其設計主題。這種不單純強調文字可讀性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設計語言。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接受這類不可讀的信息時,通常會因主觀判斷的差異性,為設計作品的理解留下了很大的空間,進一步打開設計師的思路。一些設計師把幾種甚至幾十種字體放在一起運用,同時隨意地伸縮變化,強調文字塊的整體構成形式。除了以往所說的黑白構成關系外,還強調字的邊緣外形及構成肌理,甚至還將作品中某一部分文字完全變成具有會意作用的符號、圖形。這種帶有人文意義的溝通,儼然已經成為畫面中相當重要的風格因素。復雜的設計過程最終會產生難以辨認和識別的效果,字體設計在這樣一番“反傳統”的表現后,受眾對文字內容的認知相對就比較困難了,但也因此感受到設計者的真情流露和鮮明的格調。

文字精神內涵的表達,是與人們的自身生活經驗緊密相連的。當文字完成其傳達信息的基本功能時,人們也從中獲取了其所傳達的某種情緒。無論是字面內容直觀、簡單的文字,還是抽象、復雜的文字,都是與之相適應的生活經驗和精神的詮釋,由此創造出的許多完全不同的設計形式,便造成了強烈的、獨特的視覺感受和心理印象。所以在今天,如果僅以識別性來界定文字的職能范圍,便顯得有些局促。設計師會在其作品中,不自覺地表現出其經驗、個性、價值觀、個人偏見,以及情感、愛好和對設計語言的理解。不僅如此,一個完整的設計構思,在一定程度上還納入了受眾的情緒和情感要求,使得最終的設計作品不僅有其社會文化層次的內涵,也包含了公眾對自我形象的追求和塑造,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如在父親節時設計的作品《父愛如山》(圖1),通過夸張的字體變形,便將父愛的厚重感表現了出來。又如作品《湯圓節》(圖2),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使人感圖2受到龍年元宵節的喜慶氛圍。這些字體日記在課程教學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示范樣本,亦通過互聯網社交平臺的分享,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力,很多知名的設計網站也轉載了這些作品。

字體設計課程的教學創新

從教學系統論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多個有目的、有順序的教學環節的集合,各環節之間有機配合、相互影響,共同對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發揮合力作用。目前,課堂上最需要改變的,是將字體僅作為純粹的文字符號進行設計。應該讓學生充分領會到作品的美感僅僅是設計此類物件的基礎,優秀的字體設計作品,應該將作者的情感、獨特的個性以及審美情趣較好的融合起來,使其充滿感彩,讓人從字體設計的外在形式,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設計者想要表達的情緒和情趣。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字體設計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學重點、授課內容以及教學評價進行了探索。我們可以看到,新的教學體系更加注重字體設計情感的表達。

著名廣告大師韋伯•揚在《產生創意的方法》“作者書后雜感”里也提到,“文字是創意的符號,我們能夠以收集文字來收集創意”,直接道明了文字創意的關鍵所在及文字創意在未來設計中的重要性。在給學生進行字體設計課程基礎理論的講授時,應對中外文基本字體做細部構造的剖析,講解各種字體的筆畫、結構、字型等特征的同時,要求學生拋棄電腦軟件,通過傳統毛筆書法的方式,摹寫漢字基本字體,使學生認識基本字體書寫的一般規律,掌握基本字體繪寫的原則,了解各種字體的筆畫、結構、字型及審美特征。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字體知識之后,再開始進行適當的創意訓練。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字體設計的一般視覺規律和方法,以及對基本字體進行個性化設計的要求,演示字體的筆畫變化,包括統一形態元素,加入不同元素,筆畫拉伸與縮短等手法,要求學生對基本字體進行個性化設計。如對漢字進行構成解析,可用點、線、面來“畫”字,采用多種表現手法,包括筆觸、肌理等,注意主筆與副筆的關系及疏密的關系;或自選兩組文字,反義與同義各一組,對其進行字體的共用設計,分析筆畫的結構,尋找共同點,可聯系圖形中的共用、正負形的運用來進行設計。

此外,筆者還要求學生對指定的文字進行形象化設計,或對其進行裝飾變化。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了解較為完整、系統的字體設計理論,理解如何打破和變換字體固有結構,對字體進行有目的、符合對象要求的設計。教師在布置不同的課程訓練之前,可以做相應的設計示范,使學生對教學目的有充分的理解。如字體日記作品《愛蓮說》(圖3),融入了荷花的色彩和形態,妙趣橫生;《咖啡》作品中,咖啡杯、奶泡、香氣這些圖形元素的融入,似乎把受眾帶入了彌散著濃郁咖啡味道的情境里。新的教學體系更注重字體設計的情感引導。在傳統的書法里有“字如其人”一說,意為一個人所寫的字與其個性、情感會自然地相匹配,不同狀態、不同情感之下寫出來的字也不一樣,現代的字體設計亦是如此。經過前期要求學生對傳統字體字形的描摹臨寫,后期的創意訓練,學生們已經能夠體會到字體的各種變化,也會讓人產生或輕松、或緊張、或前衛、或懷舊等感受。此時教師應適當安排一些能夠體現個人情感方面的內容,讓學生進行練習。要求他們將個人的情緒,如喜悅、憂傷、憤怒等融入到字體字形變化設計中去,字的內容也可以以相關詞語來選擇,這種略帶有“束縛性”的創作,更容易讓學生找到設計的方向,增強他們對字體設計的興趣,并最終能夠得心應手地將這種設計感覺貫穿到未來的設計當中,使其作品充滿濃厚的情感色彩。市場意識是設計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教師應在“項目進課堂”的教學理念指引下,為字體設計課程引入如“靳埭強設計獎”等專業比賽等項目內容,在授課中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參與到此類專業比賽中去。在指導學生參與這些選題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國內外市場和業界的經驗方法,把杰出設計師的一些想法與追求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了解到現實社會需要的設計策略和概念。由于設計實戰教學這個平臺,使得學生們在身處校園之時,便可以嘗試著把自己所學所想投入到設計實戰中去,嘗試著把某些文字或詞匯最核心、最需要表達的東西,或者受眾潛在的欲望,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實現與社會溝通、與公眾溝通的目的。經過學生們不同程度的努力,這些設計作品參與評審,使其體驗失敗與成功的事業經歷和人生滋味,使學生從心理到思想逐步成熟起來,去應對未來市場的各類情況。

小結

篇8

關鍵詞:工作室課題制;室內設計;教學模式

室內設計專業教育在教學方面有自身的特性,其人才培養目標是:能夠使其具備自我創新意識和較強實踐能力。對于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來說,“工作室課題制”是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這是以行業需求、職業能力為導向,通過各類課題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設計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在校學習與行業崗位需求的“零接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室內設計“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一、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

工作室教學模式和課題制教學模式在西方的藝術設計教育中已廣泛應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本,以工作室為依托,以各種專題為媒介,在教師指導下,以準就業的方式在工作室完成專題設計課程。課題制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學生需要掌握的不同設計知識設定課題(實題或虛題),以每個課題為核心,結合相關的知識點和操作技能進行一體化教學,使學生在課題中即學即用。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是將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與課題制教學模式有機組合。即以工作室為依托,將各種與教學相結合的實際或虛擬課題引入工作室。在室內設計學科專業知識體系中,隱性知識占很大的比重,鑒于本學科知識的特殊性,這些知識僅靠課題制教學的方式無法完全傳授給學生。而工作室課題制的教學方式,是學習隱性知識的較好方式。學生可以在完成各種實際或虛擬的課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和領悟教師多年積累的專業經驗以及室內設計知識的真諦。

二、室內設計教學中實行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室內設計是一門將抽象的設計概念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藝術,在掌握一定的設計方法之余,也要同實踐結合起來,其必須具有工藝可行性和重演性。這一切都要通過在方案的實施過程進行檢驗。再則,影響室內設計的因素多,其最終的效果取決于空間設計、色彩搭配、綠化設計、材料選擇與施工工藝等。因此,室內設計的方案在上機虛擬空間階段常常會遇到問題,需要調整完善,也就是說室內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專業軟件模擬階段。實踐是室內設計教學的突出的特點,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不同階段需要掌握的不同設計知識設定課題,根據明確的任務要求,以工作室為實踐的設計平臺,而工作室設計的本身就具備公司設計的一些特點,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相對開放的實訓基地。教師在設計階段開始之初,以講座的形式將要用到的知識點系統地向學生講解,學生在課題中即學即用。在完成室內設計課題中包含的各種設計任務的同時,掌握室內設計專業體系的理論知識,提前感受未來職業中的設計工作方式,為畢業后更好地滿足室內設計師這一職業需要奠定良好基礎。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與社會對室內設計人才的需要的緊迫性存在著矛盾,從現在室內設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來看,存在著理論教學內容多、職業技能教學不足、實用性的實訓教學少等問題。學生不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也沒有真正鍛煉過。在教學中實行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通過雙向選擇,選擇對室內設計感興趣的學生進入工作室,通過參加相關的實題的設計實踐,培養學生室內設計的專業能力。此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室內設計需要,實習期短、職業素質高,具有更強的責任心、更高的工作效率,深受社會歡迎。

三、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與效果

1.室內設計教學中以“實題”——實際工作項目為載體。在前期的室內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理論的教授和啟發誘導等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室內設計的流派、室內空間基本概念以及室內材料特點與選擇等理論知識,然后再分別講解空間、綠化等基本方法,指引學生實際運用。例:實際項目——萊州博雅花苑三居室室內材料設計專題內容,就是室內設計當中需要學生具體實踐操作的部分。我們先帶學生去建材市場進行調研和參觀,使學生對項目材料進行總結和歸類,然后讓他們分成小組,每組人數控制在8人以內,以工作室為實踐平臺,設計出具有人性化、創新性的室內空間。作品介紹和展示,讓各小組成員將自己的設計理念和過程與其他學生分享。學生像設計師一樣講解自己的思路,強化個人理念的同時,也吸取其他學生的精華,加強了對知識點的掌握。

2.室內設計教學中以“虛題”——設計大賽與虛擬工作項目為載體。在教學中,教師應著眼于創設各種設計大賽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國內省內比賽,把大賽的內容和教學相結合,增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距離。大賽中學生根據已明確的設計任務,以設計工作室為實踐平臺,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工作室與市場之間的互動,利于學生激發創作靈感,開拓思維,捕捉轉瞬即逝的設計思想。比賽限定時間,進行資料的搜集、設計草圖、修改、完成最終的手繪效果圖,將課堂轉變為一家設計公司,學生從設計方案、繪制圖紙、修改方案的過程當中學到了理論講授所不能給予的知識,培養了他們作為設計師的主導意識及相關能力。

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為“校企合作、教師團隊合作、師生合作”建立了一種新的緊密型關系,成功解決了實習設施、實習場地的問題,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與社會接軌的教學實踐環境,企業在設計教學環節中增加了話語權,學校更能了解到企業對室內設計人才的真正需求,職業能力在工作室制課題制中得到了最好的鍛煉。希望本文能夠為改進我國高校室內設計專業提供借鑒,讓教學與時俱進,更好地培養適應工作崗位需求的新型室內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龍安梅,《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探討》[J],《文化與藝術》,2007.208

2.焦煜博,《淺談對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體會》[J],《包裝世界》,2010.03

作者簡介:

王瑩瑩(1982.7— ),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山東商務職業學院信息藝術系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遲靜(1984.2— ),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山東商務職業學院信息藝術系助教。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篇9

學習領域: 綜合 探索

學   生: 左明昊    

班   級:17級美術學5班

指導教師:吳鶇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準嗎?》教學設計

所用教材:美術,七年級下冊,義務教育美術課標實驗教科書

目 次:   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以形成學生它能運用美術美、自然美、社會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為目的。根據《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教學是以各種派系的作品,來引導出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對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課程也并不陌生。通過之前學習的《人民美術家齊白石》、《三位中國美術家》等課程,學生已經學習到了一部分感受美鑒賞美的方法,。但學生的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還不夠完善,對創造美的能力還有所缺乏,本課正是指導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美術鑒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講授、討論、對比等方法去學習欣賞藝術作品。了解漂亮在美術鑒賞中重要與否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養成一個正確的美術鑒賞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漂亮和美術鑒賞的關系。

(2)教學難點:讓學生認識到如何鑒賞美術作品。

五、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講授法、欣賞法等方法來提升學生欣賞美理念。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六、課前準備:

教師:各種美術繪畫工具及PPT課件等

學生:預習筆記等

七、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1、播放關于傳統美術作品小的紀錄片,詢問學生這分別是有些派系的作品。 

2、引領學生走進美術鑒賞的世界。(板書課題) 

1、看視頻。

2、傾聽老師的問題并思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

教師示范講解

3、老師結合ppt和課本講解各個派系的作品分析它們的歷史意義和美。 

4、提出第二個問題同學們覺得美術鑒賞和漂亮的關系?分組討論。 

學生認真觀看ppt并認真聽老師講課。

思考老師的問題展開討論

讓學生觀看ppt,讓學生對美術鑒賞有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發現美

深入學習

解決教學重點

5、給五分鐘時間進行討論。 

6、抽取三到四名同學起來回答問題。 

7、進行總結 

學生學習、了解不同同學的看法

讓學生了解美術鑒賞提升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思考

8、提出第三個問題美術鑒賞除了與漂亮有一部分關系還與什么有關? 

思考問題。

自我思考引導創造美的能力

分組討論

9、走動觀察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思考美術鑒賞的因素

分享

10.分組總結后分享每一組的觀點。

    學生先自評,再進行互評

開展互評式參觀、交流活動。

拓展

分享當代藝術家的一些特立獨行的作品

    學生欣賞、感受。

篇10

關鍵詞:中學生;力量素質;運動處方

一、選題依據

人體的所有運動都是由對抗阻力產生的,而力量在各項運動中都是重要的素質之一。力量素質是衡量體質強弱和身體活動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尤其是在中學生階段,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相對來說,力量素質比較薄弱,重視力量素質的提高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決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學因素

1.肌纖維的橫斷面積

力量訓練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纖維橫截面積增加造成的。訓練引起肌肉中蛋白質的增加,主要是使肌球蛋白增加。力量訓練引起的肌肉橫斷面增大,除蛋白質增多外,同時伴隨著肌肉膠原物質的增多。肌肉周圍結締組織中的膠原纖維起著肌纖維附著框架的作用。

2.肌纖維類型和運動單位

3.肌肉收縮時動員的肌纖維數量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動員的肌纖維數量多少成為影響肌力的主要因素。但即使運動中樞處于最大興奮狀態,也不能使所有的肌纖維同時參與收縮。

4.肌纖維收縮時的初長度

5.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

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主要通過協調各肌群活動、提高中樞興奮程度、增加肌肉同步興奮收縮的運動單位數量來提高肌肉的最大肌力。

6.年齡與性別

10~12歲以下的兒童,男孩的力量僅比女孩略大。進入青春期后,力量性別的差異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有效地促進了男孩肌肉和骨骼體積的增大,使其力量明顯大于女孩。成年女子由于性激素等原因,其肌肉發達程度遠較男性差,故肌肉平均力量大約僅為男性肌力的2/3,但不同肌群力量差異不同。如女子前臂屈、伸肌群的力量只有男子的50%,而大腿屈、伸肌群的力量是男子的80%左右。

7.體重

體重大的人一般絕對力量較大,而體重較輕的人可能具有較大的相對力量。除了上述因素,肌糖原和肌紅蛋白含量及毛細血管的分布密度也會影響肌肉力量。肌糖原和肌紅蛋白是分布在肌漿中的能量物質和氧貯備物質,其含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長時間進行較低強度收縮時的能量和氧供應。肌肉毛細血管數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運動所產生的酸性物質和CO2等代謝產物的運輸與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這些因素都與肌肉的耐力有關。

三、研究對象

以臨沂市神山中學初三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樣男生15人,女生10人。

四、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有關力量素質和力量練習的相關文獻,收集相關資料。

2.實驗對照法

對初三男、女生力量素質試驗組試驗前后所得的相關數據進行對照、比較。

3.數據統計法

通過試驗前后的測試數據進行統計、比較,獲得相關數據。

五、試驗的目的與任務

力量素質是人體綜合素質的基礎,掌握不同肌肉群力量素質的訓練方法,可在體育實踐中指導和促進中學生力量素質的平衡發展及訓練中力量練習的準確性。

六、試驗器材

杠鈴,海綿墊,腰腹練習凳。

七、試驗步驟

1.在進行試驗前,指導老師給學生講清在實驗過程中的一切注意事項,在實驗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在實驗結束后,做好充分的放松活動。

2.本次試驗期共八周,運動強度控制在中等強度,心率在120―150次/min;每周練習兩次。在每次練習過程中,每組之間休息5分鐘。

3.上肢力量練習:(仰臥推舉練習)

①發展的肌肉: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和胸大肌。

②練習方法及注意事項:平仰于臥推板上,雙手正面握杠鈴桿,將杠鈴緩慢落到胸前,然后推起。要注意屈膝時兩腳踏住地面。(男子另外加4公斤的杠鈴片)

③練習組、次數及重量的選擇。

1―2周,8次*4組,用最大力量的60%max;3―4周,8次*5組;5―6周,8次*6組,用最大力量的80%max;7―8周,10次*8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評定方法:測試原地正面推實心球。男生用2公斤,女生用1.5公斤。

4.發展腰背部及腹部力量的練習:

①腰部及腹部力量練習可選擇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骶棘肌。

②練習方法及注意事項:在練習時,受試者仰臥在海綿墊上或騎在腰腹練習凳上,手握4公斤的杠鈴片放在腦后做仰臥起坐。在練習過程中,頭要盡量去觸摸膝,動作要完整。

③練習組數、次數及強度選擇。

1―2周,10次*4組,用最大力量的60%max;3―4周,10次*5組,用最大力量的80%max;5―6周,10次*6組,用最大力量的80%x;7―8周,10次*8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評定方法:測試1分鐘仰臥起坐的個數。

5.負重半蹲練習:

①發展的肌肉:股四頭肌、臀大肌。

②練習方法及注意事項:頸后負杠鈴,雙手分別正握杠鈴桿,緩慢下蹲屈膝成90度,然后伸膝還原成站立姿勢,要求在下蹲時上體保持正直,不要踏腰,腳跟墊起,下頜微朝前,重心落在前腳掌上。

③練習組數、次數及重量。

1―2周,8次*4組,用最大力量的60%;3―4周,8次*5組,用最大力量的70%max;5―6周,10次*6組,用最大力量的80%;7―8周,10次*8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評定方法:測試立定跳遠。

參考文獻:

[1]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