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培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09:43: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師資培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師資培育論文

篇1

1.培訓內容的同質化

首先,不同參訓者培訓內容的同質化。參訓特教教師接受無區別無針對性培訓,即不區分專業出身、不區分學校類別(聾、啞、智等),集中授課,講授同樣的內容。其次,不同培訓班次培訓內容的同質化。培訓經常由不同級別的部門組織,但是培訓的內容卻互相重復。

2.培訓缺乏實效性

一方面,培訓內容的同質化致使特教教師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培訓方法缺少靈活性,機械的講授使參訓特教教師處于被動地位,硬性接受新知識。參訓者普遍感覺培訓效果不佳。

二、翻轉特殊教育師資培訓課堂的可行性

翻轉課堂,是通過顛倒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來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重新規劃的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為特殊教育師資培訓提供了新的路徑,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可以運用翻轉課堂的理念,以信息技術為支持,實現培訓的翻轉,把課堂培訓擴展到網絡,從被動接受式培訓轉變為主動的交流式培訓。

1.翻轉特教培訓課堂的基礎

(1)物質基礎。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而是延伸到了網絡,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學習。學校一般擁有機房,甚至為教師配備工作電腦。信息技術為翻轉特殊師資培訓提供了物質基礎。

(2)知識基礎。

翻轉特殊教師培訓課堂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和和學習能力。首先,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普遍增強,有600多萬中小學教師接受了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約占應培人數的76%;其次,教師是知識型專業人員,自主學習能力較強;最后,遠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

(3)理念基礎。

當今社會是學習型社會,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育的主導者理應是學習的踐行者。自2010年翻轉教育理念傳入我國,很多教師成為翻轉課堂的施行人,他們理解翻轉的理念及優勢、劣勢,為翻轉特殊教師培訓提供了理念基礎。

2.翻轉特教培訓課堂的優勢

(1)有利于參訓特教教師自定步調式學習。

參訓特教教師具有離散性特點,傳統培訓未重視這一問題,對參訓者進行無區別的統一培訓,致使培訓效果不佳。讓參訓者按照自己的步驟學習是翻轉培訓的核心理念之一,遵從了特教教師的離散性特點。參訓特教教師可以在培訓前通過網絡觀看培訓者設計的視頻,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學習困惑可通過網絡和專家或其他特教教師進行交流以解答;實踐困境可提交給培訓者作為培訓的案例。

(2)有利于參訓特教教師連續性學習。

傳統的特教師資培訓具有非持續的特點,影響了參訓特教教師的學習效果。翻轉特教培訓課堂為參訓特教教師提供了一個具有張力的平臺。無論是參訓前、參訓中還是參訓后,特教教師都可以與培訓者、專家、其他特教教師進行交流,有利于參訓特教教師的連續性學習。

(3)有利于參訓特教教師建構式學習。

建構式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指導者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傳統的培訓以講授法為主,培訓者主導課堂,參訓者成為機械的知識接受者。翻轉特教師資培訓課堂有利于特教教師進行建構式學習。互動的個性化指導是翻轉培訓的另一個核心理念,強調以參訓者為中心。在培訓前、培訓后參訓者可以通過網絡就學習問題向培訓者、專家咨詢,培訓中可以當面與培訓者、其他參訓者交流。

(4)有利于參訓特教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

特教教師參加培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用于教學實踐,傳統的培訓實效性低,大部分教師無法學以致用。翻轉特教師資培訓可以幫助參訓教師解決教學困境。培訓前參訓教師提交案例,參訓中培訓者會就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并給予個別指導;參訓特教教師可以在參訓中與其他經驗參訓者進行交流;參訓后培訓者或專家對參訓特教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指導。

三、翻轉特殊教育師資培訓模式的構建

1.培訓前的活動

(1)培訓者。

首先,整合培訓材料。培訓者應以調查為基礎,分析研究參訓者特點,組織適宜參訓者學習的材料。培訓材料應力求易懂性、科學性、實踐性。其次,明確培訓任務。為提高培訓時效性,培訓者應明確培訓任務,避免參訓者學習的盲目性。最后,組織互動式學習。參訓者應利用網絡組織學習者互動交流活動,一方面便于了解參訓特教教師學習的盲點、難點;另一方面讓參訓特教教師互相探討,各種觀點相互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

(2)參訓特教教師。

首先,觀摩視頻,學習理論知識。參訓特教教師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材料,觀看學習視頻和資料,學習理論知識。其次,案例提交與思考。參訓特教教師把現實中的案例提交給培訓者,思考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再次,尋求指導。對于學習中遇到的疑惑應尋求培訓者指導。

2.培訓中的活動

(1)培訓者。

首先,重點知識及疑難問題講解。培訓者在培訓中首先對重點知識和疑難問題進行講解,排除參訓者因難點和困惑帶來的學習焦慮情緒,引導其進入學習狀態。其次,典型案例研討與分析。培訓者選擇的案例應具有示范性、指導性,有助于參訓者理解、掌握培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再次,小組討論與個別指導。培訓者應組織培訓課堂的交流活動,引導參訓者進行討論式學習;對需要個別指導的參訓者給予特別指導。

(2)參訓特教教師。

首先,獨立探索。參訓特教教師應對培訓內容進行獨立探索,實現知識的內化。其次,互動交流。參訓特教教師應利用培訓課堂積極參與互動交流,主動向培訓者和其他參訓者討教。

3.培訓后的活動

(1)培訓者。

首先,跟蹤指導。由于教學對象的特殊性,特教教師的教學具有專業性及復雜性的特點。培訓者在培訓后應對特教教師進行跟蹤指導,幫助其提升實踐能力。其次,評估。跟蹤指導后,培訓者應評估培訓效果,檢驗培訓的有效性。再次,反思。培訓者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反思,調整不足之處,為以后的培訓打下好的基礎。

(2)參訓特教教師。

篇2

【關鍵詞】 自主學習 學習動機 學習方法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88-02

在新課改的持續深化中,語文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從傳統的以問、講為主的方式,轉變為更自由、自主的創新。提倡經由教師的引導,鼓勵學生結合文章的內容和個人的獨立思考,基于重點開展討論和相互的交流,在學習時間中求知求索,培養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

一、學生學習環境的優化,自主學習氛圍的營造

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為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對學生表示充分的信任。同時,為了能夠達到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活躍以及激昂的學習熱情,教師與學生之間也需要有經常性地有效互動。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的樹立

在新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應有意識地自主自覺地對知識進行探索和學習。在課堂上,一切以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為中心,為學生服務的理念的建立,重點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勇于放開對學生的過度管控,用和藹親切的態度及語言,引導啟發學生,以引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激發他們的思維,讓學生親自參與,并在學習中感到真切的快樂

2.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

古語有言“親其師而信其道”。大意說的是學生會因為熱愛指教該課程的老師,進而愛上這門課程。并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發揮自己最大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對這門課程的知識進行探索與挖掘。教師與學生建立起一種相互協調、合作、信任的關系。作為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的建立前提,一個自由、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這種師生間的密切互動、交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有機統一

3.學生學習性質的激發

在對知識的探索和對知識的索求與學習中,興趣是主要的前提。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發生興趣是,他的思維才會最大限度的被調動起來,記憶力和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相反的,如果將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學習變成學生的精神壓力,那么學習的效果也將大大得降低。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善于發掘學生的興趣點,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利用各種手段,比如開放性的講授一些與課程有關但更活躍,更貼近學生興趣與時代的內容,以便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正如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所說:“興趣像柴,既可點燃,也可搗毀。”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教授學習方法

在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的持續性上,興趣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關于語文這門課程學習的方法和內在規律的方面,才是學習的基礎與中心。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求索,在學習中能有發現和領悟,這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得體的引導,適當的放手,正確得恰如其分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悉心地教導。

1.鼓勵學生讀書,培養閱讀的習慣

教育同時也是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給與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自主的運用已掌握的認知水平來對教材進行閱讀和領悟。是否對文中主次內容有了一個全新的有層次的認識,對文中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內涵有所感悟。雖然學生的水平層次不齊,可能在對教材自主學習的程度上沒有到達老師的標準要求。但這也比教師簡單地對學生提問題,總結文章內容要有成效的多。只有學生們主動去思考了,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識與文章內容。應給與支持,并鼓勵堅持。學生們便能在閱讀中,感受到讀書的魅力,并養成習慣

2.悉心引導,讓學生主動求索

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應細致地提出問題并結合情境,這樣才能把學生和新知識點的距離拉近,以不斷地啟發學生,拉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們便會經常性地處于“憤悱”的狀態中。對于能經由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堅決放手。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調動主觀能動性,以實現自主學習的目的。如教學《農夫與蛇》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們思考,蛇和農夫的關系在前與后有什么變化,為什么?這樣,讓學生有目的的思考,自己解答。充分地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導進教學過程中去。

三、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語文教學應該著重開創讓學生親身實踐的機會,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致。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使學生在知識、見識、和才干上的到不同程度的增強。如把說、演等形式加入到讀寫的過程中去,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能卓有成效的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擴大學生們對語言使用的視野。學生們也就擁有了更充分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1.情景表演

讓學生們當一回演員,在教材中挑選一些有特征性的,典型的,戲劇性強的章節,來讓學生們參與其中,變為文中的一個角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例如我在教學《翠鳥》一課時,讓學生們以表演的方式,將課本內容,結合輕松的課堂氛圍和課本劇的表演形式,學生們模仿翠鳥的一舉一動,從而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愉快競賽

以教材的特點為基礎,選取適當的時機,開展各種豐富有益的語文知識競答活動,諸如古文擂臺,成語接龍,觀點辯論等等。開展這樣的活動的目的,并不在于較一個高下,而只在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對以學過的課程知識點的再鞏固。讓學生們感受到真切的成就感。

3.社會實踐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方式,實踐語文的學習。生活中看新聞,閱讀報刊,收聽電臺,閱讀經典名著,游歷歷史名勝。把日常生活變為語文學習的新戰場。在多彩豐富的社會活動中學習,探求。

總之,持續地為學生們創造一種主動參與,勇于求索、自由、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植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的建立。教師精心地引導,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不斷地完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們自主學習來把新的更切合實際的課教標準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在充溢著興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們自然會以十足的勁頭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只有這樣,思維創新之火才會永遠旺盛。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育部2001年7月頒發.

篇3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現狀分析,提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掌握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各種有效策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從而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這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挑戰,如何培養出真正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方位展開,自主學習被引進了課堂教學中。本文將探討高職英語專業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應對這種自主學習,結合其自身特點,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理論基礎

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來源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積極地接受外界信息,并在自身原有認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消化、整理、吸收,從而改善自身認知結構的過程,揭示了學習是人類自身發展的主動性、必然性的一面,強調了內因的決定性作用1。按照這一理論的觀點,學生是吸收知識的主動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動輸入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轉變觀念,重新調整教材、教師和學生等相互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構建一種主動學習、自主選擇(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學習時間、進度等)和自我評價的自主學習體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主學習呢?Holec認為“自主”是一種擔負起自己學習責任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培養。其特征是:學習者自己確立目標,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和進度,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評估自己的語言能力等2。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自己決定學什么,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我監控學習過程,并幫助他們逐步養成自主評價、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換而言之,自主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策略,是在一種自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充分體現主體意識、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相對獨立的方式進行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二、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現狀分析

高職英語專業的學生生源相對復雜,包括高中畢業生、中專及技校畢業生等。由于地域不同,學生所在教學環境和條件存在很大差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差、詞匯量不足,能主動使用的詞匯則更少,沒有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只會延續高中的機械學習方式。眾所周知,英語教學的連貫性很強,高職英語專業教學的內容本來應該是在相當程度和能力教育水平上的延續,但現實情況離此則有一定差距,影響了教學計劃的正常進行。這種情況又導致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低下,自覺學習欲望不高,連帶影響了整個學習環境,造成了惡性循環。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常聽到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過程,也很少利用課外時間抓住各種機會來學習和運用英語,達不到一個英語專業學生應有的水平。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有這樣的感受,這與教學改革很不相符。2004年年初,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3。因此,高職英語專業教育者應有意識、有策略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優化學生英語學習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通過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現狀分析,可看出,他們在基礎知識、學習自覺性、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上較本科院校學生而言尚有不足,學習主觀能動性較差,因而教師在幫助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自身首先要對自主學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充分掌握相應的理論,并能與實踐相結合,具備創新的能動意識,勇于進行教學改革。

1.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教師要教書育人,首先自身應具備一定的業務水平。當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固步自封,只會不進則退,成為不了一個合格的教師。所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善于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大知識面,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已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幫助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種多重的、豐富的角色給指導自主學習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水平和素質要求。在這種新形勢下,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努力學習各種新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和學者型教師。

2.優化教育教學方式

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高低不等,很多教師往往采用較簡單方便、以灌輸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以各類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為目標進行教學。課堂教學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連帶影響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學生的英語水平無法真正得到提高,英語教學達不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教師自身應努力學習各種先進的教學法,采取各種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強調以人為本,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行解決、自我評價和自我提升,形成自主發展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使學生能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長,真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全面發展開創有利條件,構建終身學習平臺,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3.開展情感策略教育

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永遠是一個顯眼的話題,然而高校教師卻很容易忽視這一點。師生在課堂以外很少接觸,這就無從真正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無法切實對自己的教育工作有全面的評價。因而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從“唯師獨尊”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除課堂教學以外,要多與學生保持聯系,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做到教學相長,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寬松和諧的環境。在這種情形下,教師才會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傾滿感情,挖掘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并以此激勵學生,給他們自信,繼而引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4.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在新時代成為一個人是否能不斷進步并真正成為有用人才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高職英語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訓練他們的學習策略是培養、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摸索掌握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學習評價標準,及時對學習方法作出調整和修正。另外,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指導學生獨立練習學習策略,并把所學策略用于新的學習任務。由此,學生將逐漸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體會到將策略運用到英語學習上所帶來的好處,了解如何提高學習效率,以及自己如何獨立地學習并使用語言,有自己的學習目標,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5.優化高職英語專業課程結構

建構合理的教學大綱,采用合適的教材,對教學將起到極大的幫助。在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各專業的教材都是自己選定的,而且高職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選定合適的教材是一門相當花心思的工作,高職英語專業的教材尤其如此,而合適的、真正起作用的教學大綱的制定則更難。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反思,努力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教材,不應墨守成規。學生個性有差異性,學習需求也因人而異,單一的英語教材不能適應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語言學習更不能只靠單一的英語課程學習來獲得。所以,教師要努力緊跟新形勢,盡力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讓他們根據自身的需求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渠道,由他們自己決定學什么、怎么學、在什么地方學等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全面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6.與協作學習相結合

Bergen認為,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特點是學習者樂意自我管理學習,以服務于個人的需求和目的。這要求學習者有能力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作為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與他人協作4(P1—2)。Ben—son還認為自主性分為“個人自主性”和“社會自主性”,“個人自主性”強調個人學習風格的重要性高于協作學習;“社會自主性”強調只有通過社會交往和協作以及個人反思和嘗試,學習者的自主意識才能形成5(P18)。所以,自主學習不等同于獨立學習,它是與協作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協作學習是指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化的個人和小組習得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關行為。學生學習中的協作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此外,協作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業績、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對待學習內容的樂觀態度以及交流溝通能力等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教師可通過各種手段如分配任務、開通網上交流平臺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學生之間的學習合作,相互借鑒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除此之外,學校也應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相應的措施。在學校教學資源允許的條件下,實行自主選課制度;在保證英語專業基本規格的前提下,盡可能讓學生跨專業、跨年級地自主選課,安排自己的學習進程;允許學生在完成本專業一個方向的學習之后,自由選修其他專業方向的課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在高職英語專業教學中,教師應真正理解自主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自主學習所秉持的各種理念,把它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加以貫徹,并在教學中靈活應用相關的各種基本策略,才能逐步實現真正有效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善高職英語專業的教學工作,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吳軍贊,新形勢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培養大學生大

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指導[J].中國教育導刊,2005,

(6).

[2]Holec,H.Autonomy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M].

Oxford:Pergamon,198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Bergen.DevdopingAutonomousLeamingintlleForeign-

LanguageClassroom[M].Bergen:UniversitetitIBergen,

InstituttforPraktiskPedagogikk.1990.

[5]Benson,P.ThePhilosophyandPoliticsinLanguageLearn-

ing[A].1996InBenson,P.andVoller,P.(eds)Autonomy

andIndependenceinLanguageLeaming[c].Harlow:

Longman.1997.

篇4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同地域與文化間的交流越來越多。這種背景下,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的一個新的課題。而要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促進大學英語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學的轉變。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077-01

隨著經濟和網絡科技的發展, 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來自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合作的越來越多。在這種背景下,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的一個新的課題。而要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促進大學英語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學的轉變。

一、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跨文化交際”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它涉及語言交際方式、語用問題、非語言行為交往習俗、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跨文化交際能是指語言使用者在遵循語言對環境和關系的適應性原則的基礎上,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往,使交際目的得以實現的能力。通過以上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分析,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內容等,以及應用英語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這也是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二是熟悉英語文化中一般的交際規則及語用原則。一個符合語言規則的句子在錯誤的場合下使用,非但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反而會造成誤會,起到反作用。因而,教師應具備在不同的英語語言使用環境中,進行準確和得體的表達的能力。三是認識到中西方文化在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差異。與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集體主義不同,英美文化的價值取向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強調個人的奮斗和競爭意識,樂于強調個性。英語教師在培養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時,要充分尊重英語文化的這種價值取向。四是要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規范。社會規范包涵社會習俗、意識形態、宗教約束、道德規范和歷史傳統等,是影響交際成功與否的重要方面。因而,英語教師必須掌握西方社會規范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

二、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

幾十年來,由于受到中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師大部分是在舊的英語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幾乎未得到過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訓練,也尚未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他們對當前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緊迫性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而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

(一)目前大部分大學英語教師語言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沒有問題,但卻普遍存在著對英語文化的缺失。他們英語文化知識素養不高,對英語文化一知半解,跨文化交際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外語教學的要求。

(二)大學英語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以應試教育為主。大部分英語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展開,教學方式以“填鴨”式為主,課文講解局限于詞和句的表面意思,對篇章結構和組句成篇的方法的分析以及對課文篇章背后蘊藏的文化信息不夠重視,既影響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導致了教師不注重自身學習吸收英語文化。

(三)大學英語教師大多數跟著“應試教育”的指揮棒轉,應試傾向嚴重。教師在應試指揮棒的作用下,把教學的重心放在了英語等級考試和考研英語的要求上,顛倒了考試和應用的關系,使大學英語教育偏離了應有的功能和目標。這樣的考核和評價方法只重視應試結果,忽視了教學過程和英語實用功能。這導致教師更關心的是考試的通過率,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三、提高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文化知識素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生活模式、價值觀,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在交際中的差異,更要構建跨文化交際的理論體系,明確跨文化交際的原則和方法,跨文化英語教學的方法和內容,從而把語言和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

(二)要改變固有的本國文化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迥然相異,所以交際過程中就會常常出現一些障礙和沖突,影響交際的結果。如中國人聽到對自己的贊揚,往往否定以示謙虛,而英美人士卻樂于接受。因此認識并接受英語文化獨特的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多通過實踐增長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培養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上,教師應該樂于充當學習的角色,在真實的場景中實踐和提高。教師也要通過參加跨文化能力培訓,或者通過欣賞影視、書報等文化作品來主動學習跨文化案例,通過不斷學習,不斷體會,不斷反思來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要提倡教師間的合作促進整體素質的提升

如何轉變大學英語教學理念,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融會貫通,是需要全體英語老師通力合作去實現的。由于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系統的跨文化教育目標、內容和評價標準,大部分學校還是把應試作為最主要的目標。這樣的環境下,憑個體力量進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和教學創新,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時,就需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英語教師共同努力,使整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顯著提高.

總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是英語教學的終極目的。教師應當轉變觀念,不斷增強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才能充實學生的知識背景體系,引導學生提高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為切實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高一虹. 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一、積極引導,讓學生感知自學的魅力

在教學中,尤其語文教學,課前預習很關鍵。老師關注學生的預習效果,會推動學生的預習積極性,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自覺地去學習知識。課前預習也是自學習慣的一種方式。但組織學生預習,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明確學習目標 讓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懂得預習的重要性。語文教師要讓學生知道,預習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熟悉某一課的內容,而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自學能力的培養。只有讓學生懂得預習的目的,才能提高學生預習的主動性,老師的目的旨在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自覺學習。

2.做好學習計劃 預習課也要嚴格的進行,如果預習課上,老師放任自流,學生就會沒有目的的翻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的心得是,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時,第一是根據課文要求,有的放矢地去閱讀課文,并根據文章的要求,有目的有重點地去預習;第二是學生自讀課文時,遇到生字生詞,養成借助字典或詞典進行解決的習慣。

3.有針對性自學 根據課文要求,逐一進行分析,找出相應的段落進行分析,不懂得的地方記下來,等待老師的課堂講解,這樣的做法會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再者,為了不影響其他科目,老師要盡量將預習課安排在課堂內。遇到個別情況,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預習輔導,這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是有益的。

二、敢于質疑,讓學生在自學中有所感悟

老師在講課中,要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講課的同時,有目的有側重的答疑解惑,循序漸進的幫助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并傳授學生自學方法,也就是老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牢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問題。

所謂質疑,就是老師根據教學大綱自行設計一些重點問題,學生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所謂解疑,就是老師學生一起就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老師的質疑,可以讓學生們養成邊預習邊發現問題的習慣。學生帶著老師設計的問題進行預習,就課文中的有關段落和句子進行思考,并在學習中找到答案。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再組織同學們一起討論,最后老師再進行總結或補充。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預習的同時,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自學能力的培養得到了落實。

三、精心設計,讓學生在自學中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培養自學能力,就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讓學生勤學苦練,只有多練習,才能將新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必須嚴格要求,狠抓練習。熟能生巧,多練習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學生在練習中往往會產生厭倦情緒,這就要求老師嚴格的監督。思考類的問題,讓學生勤動腦多思考;閱讀類的,老師要督促學生反復閱讀,以加深印象;屬于動手記錄的,老師要經常性地進行檢查。也就是說,所有的課堂練習,要一絲不茍地完成;對于課外作業,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練習的目的,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課外延展,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豐富知識結構

課外閱讀是豐富文學知識的一個必經之路。課外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意義重大。但現代社會,各種書籍報刊浩如煙海,老師要知道學生讀哪一類的會有所幫助,會提升學生的知識結構,老師的職責還要給學生提供正確的讀書方法。關于課外閱讀問題,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現總結如下:

1.讓學生懂得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中學生好奇心強,武俠小說比之枯燥的知識類讀物更能讓他們感興趣,所以,老師的正確引導尤為關鍵,要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的目的,一是提高語文能力,再則拓寬視野,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老師要建議學生閱讀一些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較強的書籍。

2.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 中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課外時間很少。所以,正確的閱讀方法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而達到課外閱讀的目的。閱讀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對于與學習相近的要詳讀,精讀,對于一般的課外讀物,可以略讀,了解大概意思即可。

篇6

論文摘要:飛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挖掘自身的優勢,逐步走上個性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創造屬于自己的一道亮麗的風景!語文教師教學個性的培養條件如下:1.教師要博學多才;2要與學生融為一體;3.要挖掘自身優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此可見,新課程的改革打破了以往的舊的教學模式,突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我們的教學也應該走上個性化教學的道路。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自己的個性教學呢?

一、教師的教學個性

教師的教學個性是教師個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探索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個人氣質、性格、閱歷、興趣、知識結構等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反映和表現。教學個性化是與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二、語文教師教學個性的主要表現

1.處理教材的個性。《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在這樣一個認識基礎之上,其在實施建議部分順理成章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反省意義的具體要求。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寫作方面,強調自主性,“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而對關鍵性的課程實施與終端評價,更強調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等等。這些要求必然促進語文課程由統一、求同走向多元化和個性化,使語文課程真正成為教師和學生“自己的課程”。

2.運用教學模式的個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習目的,提出創新性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在執教《最佳路徑》一課時,我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畫出你心中的路徑。學生一下子高興極了,紛紛動手畫起來,幾分鐘后,他們躍躍欲試,我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畫以“設計師”的身份給同學們講解,學生先是一陣吃驚,后來覺得新鮮,都搶著舉手,于是班上涌現出了“陳設計師”、“李設計師”……甚至連平時不敢舉手的同學也自豪地說自己是未來的設計師,雖然學生的繪畫水平不高,比例結構不恰當,但聽到他們有條有理地講解,繪聲繪色地介紹,相信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能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喚起了他’們的自信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提供以下問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不懂?讓學生充分述說自己閱讀的感受,有多少說多少。教師則要大力表揚、鼓勵和引導,讓學生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個個都能自信地發表意見。在教學中,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爭論,各抒己見。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薇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語文教師教學個性的培養

1教師要博學多才。首先要有豐富的知識。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知識淵博的學生。其次,要有敏捷的思維。人的個體思維過程主要有兩種形式,即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偏重于抽象思維的教師,其思維特點是邏輯嚴密,判斷準確,善于概括和推理、分析和綜合。而偏重于形象思維的教師,其思維特點是善于演繹和分析。當然,思維類型的“偏重”并不等于單一,更多的教師是“兼而有之”。另外,要有過硬的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心智活動,它包括敏銳的觀察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很強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2.與學生融為一體。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是融合。什么是融合?我認為融合就是共性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實踐表明:通過交往融合,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改的一個重要特征。比如我在指導《匆匆》一文的朗讀時,有的同學向班上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挑戰,有的學生向老師挑戰,還有的甚至向朗讀磁帶的播音員挑戰。就在學生多次的朗讀中,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讓他們很好地體會了課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勇于進取、不甘落后的個性品質。是什么原因讓學生們進步的呢?是進取心為內驅力萌發的創新靈感,因此,進取心是創新人才所必備的個性品質,也是讓現在學生成為未來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這時候,你是否感覺到與學生融合在一起,能夠使我們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張揚呢?是否感覺到做教師的快樂呢?

篇7

關鍵詞 本科生 SCI論文 拔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525 文獻標識碼:A

Outline of FDUROP and Its Edification for Non-First-Rate College to Cultivate Top-Notch Students

Abstract It is a notable phenomenon in domestic colleges that undergraduates publish SCI-indexed papers. In this aspect first-rate colleges such as Fudan University have made big progress and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After briefly introducing FDUROP (Fud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edification from FDUROP for non 985 and 211 colleges to cultivate top-notch student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SCI-indexed papers; top-notch students cultivating

0 引言

本科生發表科學論文尤其是SCI論文現象在國內高校日趨普遍。如華南農業大學的林鉆濤將文章發表在影響因子為5.1的《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上,①南京醫科大學的李華楠將文章發表在影響因子為2.92的《Toxicolog》上。②這種現象雖然在各個層次的高校、各個不同的學科都存在,但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的總量和質量均高出全國水平。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2001-2005年本科生發表的第一作者SCI文章達29篇。③那么一流高校除了生源質量和師資力量方面的優勢之外,在組織管理上還有哪些成功之處?非985、211高校如何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因勢利導,更好地培養學術論文類拔尖創新人才?這些問題需要教育科學研究者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以復旦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FDUROP,Fud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④⑤為參照,通過對該計劃的解讀,思考非一流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

1 FDUROP概況

復旦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為本科生從事科學研究而搭建,由“莙政項目”、“望道項目”和“曦源項目”組成。該計劃覆蓋學校理、工、文、經、法、醫、藝、哲各個院系,至今已有1300多名本科生參與并結題,網上公布的222篇論文成果中,SCI論文達117篇。該計劃有幾個顯著特色:(1)培養平臺系統性強;(2)強調個性化培養;(3)建立了動態進出機制;(4)實行了導師制;(5)關注后期拓展;(6)制度建設完善;(7)硬件條件支持到位;(8)經費管理貼心;(9)門戶網站功能強大。他們成功的關鍵,在于打造了一個超級平臺系統,該系統由六個平臺組成:(1)基礎課程平行班;(2)探索式課程;(3)校外知名教授課程;(4)專題研討班;(5)學術資助平臺;(6)國際交流平臺。六個平臺在學生一般培養方案基礎之上設置,基于一般方案卻高出一般方案。

2 非一流高校學術論文類拔尖人才培養的啟示

非一流高校生源質量和師資力量雖然不能和復旦等一流大學相提并論,但發表SCI論文的學生卻屢見不鮮,學術論文類拔尖人才的專門培養勢在必行。

2.1 建立適合校情的拔尖人才培養方案

非一流高校不宜照搬一流高校的培養模式,需要根據本校學科結構和資源稟賦建立適合校情的拔尖人才培養制度。復旦的超級平臺系統提供了較好的參考模式,平臺的組成、子平臺之間的關系、子平臺在不同年級發揮的作用都可以參考,但平臺的規模、面向的對象、執行的力度卻要因學校而異。

2.2 針對優勢學科,在小范圍內開展學術論文類拔尖本科生培養

每個高校都有若干個優勢學科,擁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先進的設備、國家級或省部級的重點實驗室,這些學科是學術論文類拔尖人才培養的首選基地。非一流高校可以針對這些學科制定專門的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提供師資、經費、設備與管理配套,先在小范圍內展開學術論文類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然后積累經驗,在更大范圍內開展拔尖人才培養計劃。

2.3 建設導師群體,為拔尖生指導老師制定特別政策

非一流高校有能力指導SCI論文的老師人數有限,為此學校需要進行拔尖人才指導老師群體建設。除了引進高水平師資這一基本手段之外,關鍵要解決指導老師的動力問題,要充分考慮老師的業績與報酬問題。參照碩士導師計算工作量、發放學士導師津貼、作為職稱晉升可選條件、按照課程教學進行管理等等都是可行的措施。導師群體的組織建設也必不可少,建立學士導師委員會、對導師培訓、外派導師調研、學士導師內部研討、制定導師選拔制度、優先公派出國等方式均是可選手段。

2.4 保持拔尖生優勢,培育和選拔并重

要讓拔尖生長出來而不是,需要培育和選拔并重。培育重在提高學生平均水平,為拔尖生的成長提供土壤。針對有一定優勢的學生群體進行專門課程培訓,為學術論文研究奠定基本知識與技能基礎,可以彌補學生平均水平偏低的劣勢。如果這種培育屬于面上的工作,那么讓高考成績拔尖的學生保持優勢,就是點上的工作。非一流高校也有一些高考成績很高的學生,如果不對他們“重點保護”,環境的熏陶會使他們滑坡漸至平庸。拔尖人才培養工作需要采取措施,讓這些同學保持優勢、永不褪色。一入學可以讓他們開始“研究型學習”程序,從學業定位和自我認知上與其他同學形成區別,以保持他們的機敏狀態和科學嗅覺。

2.5 為本科生開放硬件平臺條件

非一流高校培養拔尖人才需要強化硬件平臺建設,除了放寬放活本科生試驗管理制度外,有時甚至需要專門建設小型實驗室或創新基地,為本科生進行學術研究提供設備和場所。

2.6 “借雞下蛋”,推進跨校拔尖生培養

除了利用本校師資條件進行拔尖生培養外,還可以雙管齊下,探索跨校拔尖生培養模式。“跨校拔尖生培養模式”即選派本校的拔尖學生,參加一流高校的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在對方高校的師資、實驗室、課題組和管理平臺下開展課題研究,經費由本校提供,成果雙方共享,學生畢業保研時對方高校有優先挑選權。跨校培養可以為非一流高校帶來真實的培養體驗,有助于非一流高校學習拔尖人才培養方法、提高本校拔尖生水平、帶動更多本科生開展學術研究,是一種“借雞下蛋”模式。這種模式帶來的收益將是長期和深遠的,非一流高校不應糾結于“論文第一單位是誰”這種眼前利益。

2.7 點石成金,建設強大數據信息平臺

本科生做科研,除了學校引導、老師指導外,還需要學長言傳身教,需要通過觀察和思考認識科研、理解科研、實踐科研。認知問題心理問題的解決、往期項目資料的查詢、項目成敗利弊得失的分析、以及拔尖培養計劃等諸多管理制度的學習,都需要數據信息平臺的支持。一個強大的門戶網站如果能提供一站式服務,對于信息檢索能力有限、科研韌勁不足的本科生來說尤為重要。學生通過對網站的學習,可以實現學校和老師力不能及的某些自我培養,這些培養環節的缺失正是不少學生科學道路不能為繼的絆腳石。

2.8 營造氛圍,推進校園科技文化建設

不論是否一流高校,每所大學都有與自己類型和行業相適應的校園文化。為了進行學術類拔尖人才的培養,學校需要在原有的校園文化組成中添加“本科生學術研究”文化元素。非一流高校的校園文化中,學術研究文化元素比例本身偏低,為此要特別重視這一點。學校如果缺乏科學研究的文化氛圍和輿論環境,本科生不大可能“特立獨行”跟著個別老師“做研究”而成為另類。文化建設屬于系統工程,學校需要組織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黨團委、輔導員進行專門規劃,確定宣傳定位、設計宣傳方案、擬定宣傳步驟,展開長期、有序、有效的宣傳工作,使學生形成以研究為榮、以研究為樂的文化情感。

3 結論

非一流高校中拔尖本科生不乏其人,發表SCI論文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些高校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建立制度化的培養模式,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和規模。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無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們的培養機制、模式、得失與經驗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對這筆財富進行恰當取舍,并進行組織創新與制度創新,則有助于非一流高校學術論文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邁上新的臺階。

注釋

①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資環學院制藥工程系本科生發表影響因子5.099的SCI論文[DB/OL]. http:///xwzx/news/t20110921_57557. htm.2012-12-10.

② 南京醫科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康達學院學生首次發表SCI論文[DB/OL].http://202.195.179. 5/show.aspx id=446&cid=40.2012-12-10.

③ 醫源世界網.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百篇SCI論文彰顯本科生科研成效[DB/OL].http:///education/Science-education-news/2007-11-23-43 1830.shtml.2012-12-10.

篇8

關鍵詞:臺灣 師范生 班級經營 班級管理。

臺灣對學生的管理稱為班級經營,大陸相對應稱之為“班級管理”、“班級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臺灣教育專家認為,管教學生或班級經營的能力,是教師專業知能之一。①。班級經營策略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教師應通過訓練獲得有效的班級經營技巧。臺灣教育界為了適應新形勢變革,將以班級經營為核心的專業知能作為師范生教師專業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從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和實習制度等方面著重培養師范生班級經營能力。

一、課程設置: 班級經營理論學習和訪談感悟。

臺灣對師范生班級經營專業培訓一向比較重視。1989年,師院進修部正式開設班級經營課程。1995 年,公布“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選輯”,訂定各類教育學程之科目與學分,班級經營列為中小學教師教育學程的“教育方法學課程”必修學分之一。臺灣師范院校都設有“班級經營”課程,作為師資生教育課程必修課。由于班級經營理論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知識,為了提升理論學習,臺灣教育專業課程開設較多。教育基礎課程有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等科目,教育方法學課程有教學原理、班級經營、教育測驗與評量、輔導原理與實務等。教育課程的比例大約占總課時的 40%,并具體規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課程的學分,才能取得教師資格。這些教育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從理論上更好地學習與開展班級經營。班級經營課程主要有兩大核心: 班級經營理論建構和學生實務經驗的開展。各師范院校在實施班級經營的課程架構上有分歧,教師取舍課程的內容差異很大,但大多數教學內容既有理論也有實踐操作指導。例如單文經主編的《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該書包含所有班級經營的重要科學理論,又有許多配合理論的案例與班級經營技巧,是多數師范院校首選的參考書之一。實際上,各院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都較為靈活多樣。

師范生在進行理論學習中也有許多實踐操作的活動。此外,還組織優秀導師訪談報告或采訪,通過訪談問題的擬定,讓學生了解班級經營的各項操作實務,幫助掌握班級經營的重要內涵。通過學生訪談報告,幫助了解未來教學環境,熟悉班級經營中的教師角色,學習和了解許多優秀教師經營班級的策略與方法,從經驗中分享,這對還沒有走上工作崗位的師資生具有相當的幫助,有助于師資生建構班級經營能力。報告訪談之后,要求師范生撰寫心得體會,結合班級經營策略與方法給師資生布置相關作業,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規擬定與發表、班級經營計劃書的擬定。有臺灣學者認為,班級經營是每一位教師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級任導師還是科任教師都要掌握班級經營技巧,所有教師都要有做導師的準備,提升教師班級經營的專業知能,既需理論學習也要求有實踐鍛煉。

二、實習培訓: 班級經營技巧實踐和觀摩。

臺灣師范生在師范院校或師資培育中心學習稱為師資生,到學校實習稱為實習生。臺灣師范生在師范院校畢業,或在一般大學畢業且修完教育學分( 或修滿教育學程) 后,經過教師資格初檢合格者,才能申請實習教師資格,發放實習證書,聯系學校實習。臺灣教師實習最初為一年,實行師資培育改革后,2002 年調整為一年或半年。實習包括四個部分: 行政實習、教學實習、導師實習和研習活動。實習期間,以教學實習( 教學效能) 及導師實習( 班級經營) 為主,行政實習及研習活動為輔。

在實習階段,每位實習生都安排有兩位指導教師,一位是實習學校的教師,另一位是師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導教師。為了培訓實習生班級經營的知能,實習學校一般指派擔任導師三年以上的有經驗的導師指導,師生共商實習目標、重點、活動、方式和進度。實習生實際上重點跟隨實習學校教師學習,尤其要隨班學習指導教師的班級經營管理。通過隨班觀摩其指導管理學生的方式,觀察指導教師的一言一行。例如觀察指導教師每天去教室與學生一起用餐,觀察指導導師班級經營的絕招: 包括維持中午吃飯秩序、吵架等處理方法。很多實習生回顧自己在實習階段,得到實習輔導教師幫助很大,收獲很多,尤其在班級經營方面終生受益。如認為輔導教師的班級管理應成為師資培育必修課程,教師給予學生班級經營方面的指導較多。“我覺得師院的輔導老師給師院生的指導偏重班級經營方面的指導”。“我覺得小學的指導老師在教導我們班級經營方面,則先看我們如何應付處理小朋友爭吵,然后,再把他的處理方法告訴我們,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撫小朋友的方法讓我們了解。”③臺灣實習時間較長,導師實習時間得到保證,觀摩一段時間的指導教師班級經營技能后,必須親自帶班管理學生,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實習后,還要撰寫報告、心得、體會、感悟、收獲、反省等,強調實踐反思和應用,從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將發現的教育實際問題提煉升華,促使理論與實踐呈交替前進、螺旋上升的態勢,提升班級管理理論和業務水平。[論文=格式]

三、研習活動: 班級經營理論和實踐。

知能提升臺灣班級經營的理論研究始于 20 世紀八十年代。教育專家在班級經營方面逐漸形成獨特的理論基礎和學科領域,形成一批班級經營研究群體和豐富的研究成果。他們既從理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也進行一系列具體實踐活動。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過研習會、工作坊等形式,直接應用到師資生的培養和人才培養中,協助師資生更好地進行良好的班級經營,提高教學效能,發展職業技能。臺灣的師資培育機構、研習所都不定期地開辦研習活動,如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屏東師范學院、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等,不僅招收在職教師,也針對職前教師開展培訓學習。如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于 2012 年 1 月舉辦“師資生暨初任教師主題講座———未來會在學校中遇到的大小事”。從實施內容看,學校通過調查發現初任教師面臨的問題中,以對學生管教最為棘手。由此,“邀請專家與師資生交流有關學生輔導與管教的問題”,“協助師資生在輔導管教問題上做一較為深入的探討。”④師范生參加研習活動,頒發證書,與學分、成績掛鉤并存檔。

臺灣師范生實習期間需要參加一些研習活動。實習生在實習中面對問題最多的是如何進行有效的班級經營,針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要求參加各種教育機構研習會,規定參加教師進修機構研習不少于 7 天,參加師資培育機構的研習或座談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學校要求實習生定期參加研習會。例如,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教師統一在實習學期中每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五返校,參加實習教師座談會或參加相關的研習活動。一些院校還通過自辦實習輔導雜志,交流實習消息和指導實習。如臺灣大學的《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東吳大學的《中心通訊》等。⑤臺灣積極推進“小班小校”、“零處罰”、“友善校園”等改革,傳統的體罰管教方式受到社會譴責,要求教師善于運用心理與輔導、教育性管教措施,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師范生通過參加研習班活動,能夠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理念,從而既使理論獲得提升,實踐操作也得到指導。

四、資訊網站: 班級經營輔導和交流立體平臺構建。

臺灣教育部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科學技術,開設資訊網站,為師范生提供班級經營方面的豐富教學資源。臺灣圖書館、電子期刊網站實行全民免費,有關班級經營方面的學術著作很多,研究論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網絡查詢。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調控學習進度,自行安排學習時間,這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臺灣教育網站較多,其中許多專設有班級經營輔導的網站,既有臺灣教育部門、師范院校、中小學設立的,也有民間教育組織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學生通過這些網絡資源的應用,可以咨詢相關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也可以咨詢教育專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得各種班級管理信息。同時,不斷學習、反思,提升師范生班級管理知能。影響較大的班級經營網站有: ( 臺灣) 教育部愛的教育網、臺北師范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所、臺北市立師范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政治大學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與諮商組、臺中師范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級百寶箱等等。這些網站的開通,為學生提供一個輔導和交流的互動立體平臺。學生可以將自己在班級經營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網絡應用來進行探討。

五、資格檢定: 班級經營專業知能考核和評量。

臺灣教育專家認為,教師的專業程度如何,教師的班級經營與管教措施是觀察的重要指標。⑥為了提升師資培養的質量和水平,考核和評價體系相應地應進行一系列調整。師范生所修課程中有相當比例為教育學程之類課程,而且規定一些課程必修才能畢業。這些考試既有理論也有實踐操作考試,如要求師范生寫“班級經營計劃、班規制定”等。實習成績由指導教師和師培中心指導教師共同評定。其中,教學實習占 50%,導師實習占 30%,其他占 20%。最終確定實習成績要結合整個實習階段的表現來評定,實習生的班級導師帶班情況是評定的一個重要指標。教師資格審定也進行改革,由過去登記制改為檢定制。2002 年,臺灣進一步修改法規,廢除了教師的初檢和復檢制度,改為教師資格檢定制。臺灣《師資培育法》規定,教師資格取得程序改為三個階段:職前教育、實習與教師檢定。職前教育指在師范院校學習完畢,成績合格,修完學分,發放實習教師資格證,才能參加教師實習。實習一年或半年,評量合格,才能參加全國教師資格考試。通過后,才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師范生畢業后,必須參加統一的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才能獲得相應的合格教師證書。在臺灣的教師資格檢定考試中,有一門必考課為“課程與教學”,設有“班級經營”領域的考試內容。例如,2008年臺灣教師資格考試中有一問答題為“認識學生、記住學生的名字是班級經營的重要工作,試列舉五種在開學兩周內認識學生的有效方法。”類似的班級經營理論和實踐操作的題目所占比例較大。教師任用方面,由原來的分發制改為聘任制,這對師范生各方面素質要求很高。其實,師范生掌握的專業知識,一般而言從事中小學教學沒有問題,而掌握班級經營的技能和水平則確有一定難度。因此,聘用教師要綜合考核素質。臺灣在教師教學專業評鑒指標的建構中,“班級經營”也是重要的層面。教師效能評鑒中的十三個指標,除了教學知能、人際關系、個人表達能力、專業成長的能力屬于個人能力培養,其余九個幾乎都涉及班級經營方面的成長和素質要求。可見,班級經營的能力是考量一個教師的重要尺度。

大陸與臺灣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發展歷程中面臨的問題有許多相似之處。海峽兩岸應該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學習,以期少走彎路,提高師資水平,提升教育品質。臺灣比大陸較早經歷現代化發展、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變遷,許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發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強的借鑒價值。臺灣在師范生教師專業中,對班級經營能力的培養形成完整培養系統,構成理論 + 實踐 + 培訓 + 反思+ 實踐的良性循環。同時,對班級經營的研究累積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對提升師范生班級經營的實際效能有積極推動作用。這些經驗和成果,都值得大陸地區學習借鑒。新時代教師不僅要掌握淵博的知識,還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更多的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臺灣教育界人士認為,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創造和諧的班級文化和學習環境。可見,優秀的教師也是優秀的管理者、經營者。不管是剛走上講臺的新手,還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都必須具有班級管理的專業和知能,通過提升專業能力,保證教學活動順暢高效的進行。未來教育的發展取決于師范畢業生的素質,改革現有的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當前,應改革和調整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和訓練出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教師。

注釋:

①單文經: 《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94年,8 頁。

②林進材: 《班級經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年,23 頁 ~ 26 頁。

③沈翠蓮: 《臺灣小學師資培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 年,475 頁 ~477 頁。

篇9

以《邱村中學*-200年度工作計劃》對教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為總體框架和研究方向,以“有效教學”理念為指導,努力從深化管理和開展行動研究兩個方面積極探索提高教學效率的策略和途徑,初步形成符合本校實際的校本研發。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把它作為培育和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關鍵。打造品牌教師,支持和鼓勵骨干教師迅速成長,推動我校教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努力改變教科研作為職稱評審的附屬品的尷尬局面,使教科研成為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內在需求,引導教師從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中體驗到職業內在的尊嚴和歡樂。

具體措施

<一>以培育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中心工作。以打造品牌教師為突破口。以研促教,積極探索提高教學效率的策略和途徑。

1.大力開展校本研發。

鞏固和提高書寫、寫作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轉變并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科學合理的需求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

實行教學研究的常規化,學習新理論,積累經驗,結合教學案例,解決問題,進行課題研究,獲得成果,形成論文。

開展課題研究,指導已立項課題的開題及研究工作,并做好下一年度的課題的申報工作。

發揮教研組和備課組的作用,行之有效的開展研修活動,提高教育教學整體水平,打造品牌教師。

鼓勵閑聊式的教學研究,撰寫教學心得體會和教學反思。

啟動校本課程的開發。

2.積極外出考查學習,開展校際交流,舉辦教學開放周,培養我校骨干教師,推出我校品牌教師。

<二>制定教科研常規檢查量規,對業務學習,研修活動,教學競賽,論文(含多媒體課件)交流評比,課題研究,輔導學生,撰寫心得體會教學反思及其它教研活動,進行量化賦分。每項只計一次分,零分起點,上不封頂。

<三>制定明確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職能及其考核辦法。

<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指導教研組、備課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五>繼續辦好邱村中學教科研博客(qczxjky*.),出版《邱中教研》校刊。

<六>加強自身學習,為創辦品牌邱中,向校長室提供一些建議。

篇10

【關鍵詞】師范生;實習過程;師德培育;綜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范生是未來教師的中堅力量,其職業道德直接影響未來的建設者和加班人,關乎祖國的前途命運。實習階段是師范生師德培育的重要時點,對師范生師德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1已有研究概況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對師德、師德教育問題進行大量的探索與實踐。近年來,關于師德培育的著作主要有《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指南》(傅維利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走向新師德師德現狀與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研究》(檀傳寶等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師德培育與生成》(王毓珣,王穎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教師概論》(肖正德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高師院校師德的培育與創新》(游德存等主編,現代出版社,2014)等。截止2016年2月,在中國知網上以“師德培育”、“師德培養”或“師德建設”為主題共找到8293條記錄,但以“師德培育”、“師德培養”或“師德建設”為主題,包含“師范生”詞頻進行精確搜索,僅找到77條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師范生師德培育的關注度。

2已有研究內容和主要觀點

2.1師德的概念

從已有研究來看,師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師德是指對教師個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而狹義師德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引用較多的主要有:“師德是指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工作關系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和行人準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1]“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與概括。”[2]

2.2師范生師德培育的意義

對于師范生師德培育的意義,學者們普遍認為,師德是師范生素質的核心,直接關系著祖國的未來。有學者認為:師德培育不僅影響著未來教師的整體素質,影響著廣大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影響著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有學者提出:師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要務,它關系著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向,關系著高等學校的生存和發展。[4]

2.3現狀和主要問題

對于師德培育現狀和主要問題,學者大多認為,目前我國師范生師德培育總體狀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觀念理念上問題,有學者認為:“學校注重學生常規教育,忽視師德教育,未站在應有的高度來強化學生的‘師表’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5]在培訓目標和內容上,有學者認為:“師德教育目標過于理想化,忽視了新的時代背景對師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師德教育內容陳舊,不能反應當前教師的現實生活。[6]在保障上,有學者認為“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師德教育的投入不夠,專項資金很少。”[7]

2.4師范生師德培育的對策措施

有學者提出師德培育的兩大主要方式是疏導式與開放式,其具體途徑和方法主要包括課程、活動、情境等。[8]有學者提出恢復教師職業道德課或開設教育倫理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師范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學者認為:教師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有間接教育;將教師道德與責任義務教育融入“公民教育”與“責任公民”教育之中;強調道德踐行。[9]有學者基于文化認同提出師德建設重要途徑有:以凝練學校精神為基礎建構文化認同,弘揚師德風尚;以建立學校制度為保障樹立文化認同,規范師德行為;以專業成長為方向發展文化認同,豐富師德內涵;以先進典型為示范輻射文化認同,升華師德品格。[10]

3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已有關于師范生師德培育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也存在有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3.1研究對象方面

已有研究主要針對職后教師,較少涉及職前師范生。實習過程作為師范生師德培育一個重要階段,是師范生體驗、踐行師德的重要節點,目前這一階段的研究相對不足。

3.2實證研究方面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絕部分研究重在理論探討,較少有一線的深入觀察、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實證研究相對不足。

3.3對策實效性方面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很多學者對師范生師德培育提出了頗為建設性的對策和思路,但由于更多是理論的總結提煉,缺乏一線現場觀察和實地調研,其提出的路徑方法、對策措施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實效性不足。

參考文獻:

[1]趙宏義.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王正平.教育倫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陳紹斌.高師學生師德培育的關鍵點[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11:127

[4]李秀梅.關于高校師德建設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2:41

[5]鄧如清.新世紀中等師范學校師德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6]裴文霞.論幼兒師范學生的師德教育[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房敏.教師教育中師德教育實效性低下的理性分析與對策探討[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8]李萌.最新學校教師資格認定考核與職務聘任及競爭上崗工作標準實施手冊[M].北京:中華圖書出版社,2005.

[9]張桂春.國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科學,2001,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