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經濟范文

時間:2023-03-26 19:13: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政治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世界政治經濟

篇1

一、論文的內容要求

1.問題明晰——清楚地提出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2.文獻綜述——簡要評述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

3.研究創新——具有新觀點、新方法或新論據。

4.內容結構——觀點鮮明、邏輯清晰、結論明確。

5.行文規范——文字通順、結構嚴謹,注釋須符合本刊的規范要求。

二、論文的形式要求

1.論文須提供中文和英文的內容提要、關鍵詞、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內容提要的字數一般在400字左右,簡要地闡述論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與觀點、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論文的主要結論;關鍵詞需要提供4-5個;作者簡介須標注作者的工作單位、職稱、所在城市、郵政編碼和聯系方式(電子信箱和電話);論文的寫作背景包括該論文是否受到基金項目和課題的支持以及對審稿人的致謝辭等。

2.關于外國人名和專業術語的翻譯。外國人名的翻譯參照商務印書館2007年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和《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專業術語的翻譯盡量規范化,在較為生僻或可能引起歧義的情況下請附原文。

3.論文的注釋規范請嚴格遵照本刊的要求,具體參見本刊的《引文注釋規范》說明。

三、其他事項的說明

1.來稿文責自負,文章篇幅控制在1.8萬字左右,電子版用word格式。本刊有文字修改權,如不同意,請來稿時注明。我們會盡快回復處理意見,但受人力和經費限制,本刊恕不退稿,稿件寄出3個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請作者自留底稿。凡通過專家匿名審稿并經修改后可以發表的文章,作者在出版前須與編輯部簽署《論文刊發協議書》。文章發表后作者獲贈樣刊兩本。

2.投稿一律寄編輯部收,不要直接寄給個人,以免丟失。來稿請注明專投本刊,嚴禁剽竊、抄襲行為,反對一稿多投。凡發現有此類行為者,本刊將予以追究,今后不再刊發其論文,并通報作者姓名。

3.凡在本刊發表的文章獲獎或被其他報刊轉載、摘登等,請及時通告本刊編輯部。本刊允許轉載、摘登和翻譯,但必須注明出處,否則視為侵權。

篇2

高一政治一經濟制度知識點

(一)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內容和作用.

1.公有制經濟是主體地位——其表現有二:一、 .公有資產占優勢,既要有量的優勢,又要注重質的提高.二、 .

2.國有經濟是主導作用——其表現有二:一、對 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訊、鐵路、航空、電力、石油、天然氣、冶 金、化工等. 第二:國有經濟要 ,引導和影響 并在 .

3.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體制:家庭承包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4.十六大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新觀點:

(1)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2)發展規模經營;(3)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

(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應該多樣化:1、一切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利用.2、這也是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規律決定的.3、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各種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我國現階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經濟(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的經濟形式或組成部分).

注意一個易錯的說法:不能說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或重要經濟形式.

(四)我國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即所有制結構)

1.這項基本經濟制度存在的客觀必要性.

從根本上說是,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具體說來,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1)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生產力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后,發展也不平衡,生產力呈現多層次性)

3)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綜合國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了兩個必須: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3.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高一政治一經濟制度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1.高一政治經濟常識專題知識點歸納

2.高一必修1政治經濟生活知識點總結

3.高一政治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3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教學方式;創造性思維能力;文理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271-01

高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他們對新事物十分好奇,并且在身體激素的作用下他們逐漸由懵懂到彷徨直到矢志遠航。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學生不愿主動學習政治課程,學生在學習政治課程是遇到很多名詞理解不了,學生知識架空如空中樓閣不能運用到實處,缺少創新等等。如何能解決這些問題,就本人經驗做以下論述。

一、將“理論聯系實際”重新賦予新的內涵:

1、尋找最適合的教學方式

政治老師要具體地運用自己所學過的知識,研究學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點;改變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的實際。

2、教學內容要切合實際

政治老師應積極主動地研究現實,收集相應的各類數據、各類與政治理論有關的信息,并積極主動地運用于教學上去。如果政治老師只是按課本內容傳授給學生,那這門課肯定上不好的。因為政治的內容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是比較容易看懂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主動去研究現實,并自己運用相應的知識分析現實現象。如在講授商品的屬性時,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勞動產品。對于政治老師來說,從理論上講清楚是沒有問題的,但學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

3、注重社會調查

通過社會調查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鞏固知識,學會運用知識來分析現實現象。社會調查是了解現實、實證理論真實性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傳授理論的政治老師,不僅需要自己作社會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時也要帶領學生深入社會進行調查,在調查中了解現實,在調查中理解和實證理論的真實性,從而激發學生學政治的熱情。

二、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考中以其基礎性、能力性、整合性、實踐性的強力沖擊波,全方位介入中學教育,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考試方式本身,而在于對中學素質教育推動和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注重創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立足創新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教學中我們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索“主體、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教學不僅是老師的知識講解,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探索;課堂上教師經常向學生提供時政新素材、新觀點,激發學生豐富想象,增強解決問題的變通能力;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并鼓勵學生敢于突破陳規,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思維獨創性;恰當使用“術語”,規范答題要求,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精密性;強化學科內在聯系的同時,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發散性和聚合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更新穎、更準確、更系統的相關學科知識。

三、文理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政治教學與理科知識的結合,注重運用理科知識來講授政治,這是政治教學法改革新的生長點。

政治理論是來自于對社會各種現實的包括社會自然科學知識的抽象、概括。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理論是落后于現實的。在政治教學中,可以運用的自然科學和理科知識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學,應注意用自然科學和理科知識來講解政治原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運用這方面的知識:

1、注重經濟學的計算問題

現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經濟學內容,較多地出現了計算的問題。如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是學習經濟學所遇到的第一個計算問題。這個問題從理論上講清楚是比較容易的,可以運用對比、圖表等形式,但學生理解起來仍然比較難。究其原因是在于這個關系來說,是比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師能運用理科的相關的知識,自己設計一道簡單的數學或物理應用計算題,把這兩者的關系容納進去,然后以解題的形式來講授,并于最后抽象出兩者的關系,這樣一來,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能達到一舉三得的效果。

2、運用理工科知識來講授哲學原理

哲學特別是其辯證法,其實是來自對自然科學的哲學概括。因此,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均可以從中采取大量的材料來講授哲學原理。例如金剛石和石墨,可以用來歸納和抽象出“物質內部成份排列順序不同會引起物質的質變”的原理。等等。特別是這些科目中的每一道應用計算題,都可以抽象出辯證法的有關原理。例如,在理科的解題方法上,我們知道每類題型均有自己的解題思路,即具有一定的解題模式,但具體到每個題中,又各具有自己的特點的這一思想,我們可以通過講解應用計算題的過程中,抽象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等等原理。因此,只要政治老師善于和勤于探索,特別是在當前大綜合科考試的這種模式的條件下,如能廣泛聯系理科類知識進行教學,政治科的地位復興是大有希望的。

總之,由于傳統教學中存在“重知識內容和結論,輕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重認知教學輕情感、意志和價值觀的培養”的問題,特別是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出現一些問題不可避免,只要政治老師在工作中大膽創新,敢于超越,積累經驗,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真正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田麗萍.高中政治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與思考[J].教育革新,2010,(02)

[2] 陳冬菊.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1,(07)

篇4

關鍵詞:房地產價格高漲;形成機制;政治經濟學視角;地租

中圖分類號:F293.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3)02-0036-07

一、相關文獻綜述與問題的引出

房地產價格高漲及其泡沫問題是目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自2010年初至今我國房地產價格調控效果甚微。據天相投顧統計,2010年8月全國的商品房銷售均價為4 430元/平米,到2011年8月則為5 196元/平米,漲幅達17.3%,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的房價則上漲更快,有關我國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論也充斥著學術界、政府和媒體的視眼。根據資本定價理論,房地產的當前價格等于其未來收益的貼現值。但由于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房地產的當前價格很難反映其市場價值,也就較難對泡沫作出識別和預警。難怪很多西方學者也承認:由于很難判斷資產價格是由其基本面引起的還是由投機因素引起的,因而泡沫只有當它破滅后才能發現。國內相關文獻主要用西方經濟學原理來尋求我國房價高漲的原因。易憲容認為金融制度不完全性、效應的滯后性及利益的滲透性,金融交易制度安排的缺陷為我國房價波動的制度性根源,并認為信貸擴張過度是房價過快增長的主要原因 [1]。昌忠澤則指出信貸擴張、土地財政以及住房預售制度是中國房地產泡沫形成的三大根源,其中隱藏著巨大的雙重風險:一方面導致財政風險加劇,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導致金融風險高度集中于銀行體系。并認為房地產業從長期來看不應該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加大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嚴格土地管理制度,改變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關系是抑制房價泡沫的可能途徑[2]。周彬、杜兩省認為土地財政必然推動房價持續上漲,從而降低居民個人的效用并引起社會公眾的不滿,房價越高,地方政府的效用就越大,因而地方政府有推動房價上升的內在激勵,給定土地財政現狀,在地方政府互相競爭情況下,中央政府通過商業銀行來控制房價過快上漲存在極大的困難[3]。

上述文獻的不足之處是只從某一個角度來解釋我國房價泡沫形成的原因,不能將影響房價高漲的因素納入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政治經濟學將商品價值的研究作為其核心任務之一,尤其是對價值和價格的概念在理論上作了嚴格區分,加上其平均利潤理論、地租理論及虛擬資本理論,構成了研究房地產泡沫的最有說服力的理論框架。因此,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角度來把握我國房地產泡沫的度量、判斷房地產價格高漲的根源,對我們認識現實情況、把握政策方向、掌握投資力度,以及引導和促進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馬克思關于“泡沫”的定義與解釋

1.關于泡沫的定義。關于“泡沫”,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沒有明確定義,最為經典的關于泡沫的定義要數《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泡沫狀態”就是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一個連續過程中徒然漲價,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出還要漲價的預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產本身的使用和產生盈利的能力不感興趣。隨著漲價而來的常常是預期的逆轉,接著就是價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機告終。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格是其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在壟斷市場中,商品的價格形式表現為壟斷價格,而壟斷價格也不會脫離商品價值,也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4]47102,871。據此,可以將泡沫定義為商品價格對其價值的嚴重背離,泡沫的大小與其背離的程度成正比。

2.房地產價格的構成。房地產價值由房產和地產兩部分構成。房產是人類勞動的結果,地產則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未經開墾的生地,沒有經過人類的勞動,沒有價值;二是經過人類開墾的熟地,具有價值。依據商品價值公式c+v+m,預付資本C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購買生產資料而支付的貨幣額c,屬于不變資本;二是購買勞動力而支付的貨幣額v,屬于可變資本。在房地產價格的構成中,不變資本主要由建筑材料和設備折舊構成,鋼筋、水泥和裝修材料等建材一次性轉移到房價中,而用于蓋房子的設備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以折舊的形式多次轉移到房價中,不變資本不產生價值。馬克思認為只有可變資本v才能創造剩余價值,按照產業分類,建筑業屬于第二產業,房地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由此可以判斷房地產價值由建筑工人創造,這里的建筑工人應是廣義的,房地產的設計、建造、管理、營銷等諸多勞動是否應歸于可變資本范疇需要區別看待。對生產勞動的定義主要從增值資本角度和增加使用價值角度來看,前者是資本交換勞動,后者是生產物資產品或具有物資載體的非物質產品的勞動。從馬克思“總體工人”的概念來看,“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須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它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按照此定義,建筑設計工人的勞動是生產工人勞動的向前延伸,尤其是建筑設計師的勞動屬于創造性腦力勞動且能創造出更大的剩余價值,應被納入到創造性物質產品的總勞動過程中,為資本增值服務,應算作生產性勞動。同樣,房地產的管理人員也應屬于生產性勞動,而營銷人員的勞動屬于流通環節了,不屬于生產性勞動[5]。

房價中的m部分為剩余價值,m/v則為剩余價值率,如果用m/(c+v)則變成了利潤率,馬克思認為由剩余價值率向利潤率的轉變掩蓋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利潤為預付資本的增值額,在貨幣形式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價格、生產性勞動工資和利潤。利潤作為資金使用的回報,房地產企業也需要利潤以維持資金流通和生產繼續,其利潤的計算應是平均利潤,但不是房地產業的平均利潤,而是社會平均利潤。房地產企業的定價是在平均利潤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行業超額利潤,以此造成房價的虛高,再加之房地產業具有消費和投資的雙重屬性,從而更加劇了泡沫的產生。

3.我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的度量。衡量房價是否有泡沫的思路之一是房價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一般認為房價收入比為H/In=1左右為房價的合理區間,11.5則為惡性泡沫。

注:ΔH為房價的增長率,H/In為房價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其中2011年的數據為前三季度數據。原始數據來源為天相投顧有限公司開發的金融數據庫 我國2007~2011年房價增長率和泡沫的度量如表1。全國的房價增長率2007~2011年分別同比增長16.1%、6.4%、16.3%、8.1%和11.1%,除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10年我國房地產調控增幅有所放緩外,其余年均增長率均超過10%。全國的房價收入比則變化不大且在1上下波動,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全國的房價是比較合理的,不存在泡沫。我國4個直轄市的房價則差異性很大,京、津、滬三市均存在嚴重的房價泡沫,尤以上海、北京最為嚴重,且房價波動劇烈。房企與政府間存在多重博弈,在緊縮政策下,房企采取不降價的行動,而在寬松政策下,房企則加快房價的上漲。重慶的房價也在快速上漲,但還在合理的范圍內,基本不存在泡沫。事實上在類似于重慶的二線城市,房企在近幾年加快了漲價步伐和開發力度,尤其是在政府對一線城市加大宏觀調控的背景下。

三、房地產泡沫產生的根本原因:

絕對地租與級差地租 房地產業是地產業和房產業的總稱,它作為一個統一的組合產業在國際上已成為慣例,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是始于資本主義社會。但人類對土地的使用自有人類就開始了,且人類文明的長足進步與土地密切相關,正如威廉·配第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進入商品經濟社會后,商品經濟和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使得國民經濟的部門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也迅速商品化。房地產業不但成為與其他一切部門、行業并立的一個獨立行業,而且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它甚至成為經濟興衰的關鍵,牽動著整個經濟的消長變化。房地產業除了正常的經營業務外,還出現了投機經營,這既危害了社會生產的正常發展,又加速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刺激了更大規模的擴大再生產。

土地私有制與生產關系密切相關。人類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且這種生產關系是以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它同時又是決定社會形態性質的基因。土地不是人類勞動的生產物,它作為人類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自然載體,在生產力尚未發展起來之前是自然而然地被人類共同所有,但并不存在所有和占用問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使用土地,使生活上能夠定居下來,形成所謂部落、氏族,因而就占有一定范圍的土地,再加上土地是不可人為移動的,部落氏族彼此定居和占有的土地就不能互相移住,形成了土地在部落氏族范圍內的公有,這便是土地所有制產生的原因。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所有生產資料都私有化了,土地也出現了私有化,于是就產生了土地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和支配權的分離或結合,租賃關系也隨即產生。土地的資本主義租賃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土地資本主義經營者和生產工人三者之間的關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是土地使用者經營成果的一部分。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并依據土地肥力的優劣、離市場的遠近和土地上的生產設備,向土地租賃者收取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地租即為土地所有權的報酬,實質是將土地分期分次進行買賣,如果將若干年的地租一次性付,就成為土地的價格,使沒有價值的土地成為可以買賣的商品,實現了土地商品化。土地價格與地租成正比,與銀行利息率成反比。人們根據利息率的高低來預測地租和地價的變動趨勢,也就為土地炒作提供了可能。

我國的土地制度是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地價為零或者非常低,但土地的國家所有并不等于無所歸屬,也不意味著全由國家及其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統包使用,而是也存在土地使用權、占有權、支配權等分離的經濟條件,與之相關的房地產業就存在著同樣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土地的開發過程逐步實現低地價向高地價的轉化,地租同樣存在著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前者是與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土地的絕對壟斷有關,后者是由土地位置和投資不同而產生,在市場經濟下通過不同地段的不同價格表現出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征收土地增值稅把大部分級差地租收上來,作為專用款投資于城市基礎設施,便又產生了更大的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這幾種地租在要素市場化過程中逐步顯現并在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之間分配,加上強制拆遷和占用耕地,形成了“圈地剪刀差”,便成為房地產業超額利潤的來源,這就既成為其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泡沫經濟產生的特殊因素[6]。

地租在我國表現為土地購置費 2007年全國的土地收入為4 866億元,到2010年則為9 992億元,上漲幅度為101%。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的漲幅則更大,北京2007年的土地收入為293億元,到2010年則達到1 292億元,漲幅為341%,上海2007年的土地收入為131億元,2010年則為449億元,漲幅為243.7%。

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不斷地增加,從土地收入與財政收入之比來看,全國2007~2011年分別為0.19、0.19、0.19、0.25和0.20,說明我國的財政收入也是不斷增加的。像北京、重慶等市的財政收入對土地收入的依賴很嚴重,北京的土地收入/財政收入比2007~2009年為0.2左右,但到了2010年則達到0.54,重慶的這一比重最高達到0.39。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土地成交價格的持續上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房屋建設等對土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導致地價不斷上漲,尤其是土地政策2002年由劃撥制度轉為“招拍掛”制度后,地價更是突飛猛進,而地價的上漲,直接帶動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導致很多地方政府依靠賣地來增加收入,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也越來越大。其次,貨幣政策的變化也導致土地價格過快上漲,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的寬松貨幣政策。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地價上漲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房價的過快上漲,所以,要穩定房地產市場,主要措施之一就是使地方政府逐步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地價的過快上漲是房價飆升的主要原因。全國土地成本占房價的比重為0.45左右,在2010年則高達0.52。而北京、上海兩市的地價/房價比則更高,北京2007~2009年為0.6左右,到2010年則達到0.99,2011年上升到1.23;上海2007~2009年為0.9左右,到2010年則達到1.22,這說明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于土地購置成本過高,加上對商品房過度炒作,全國各地驚現“地王”,嚴重歪曲了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 注:土地收入為房地產企業的土地購置費,地價為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費除以購置土地面積,L/H為地價/房價比,L/I為土地收入/財政收入比,L為土地收入。原始數據來源同表1,2011年為前8個月份的數據 絕對地租的背后表現為土地所有權的壟斷,在我國土地為國家和集體所有,其名義所有者為各級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使得地租上漲過快;建筑地段的級差地租表現為其地理位置的好壞,建房用地的稀缺性助長了地產商的投機性,地租包括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是房價高漲的根本原因。

四、房地產高漲的直接原因:行業

平均利潤差距過大 馬克思認為平均利潤率就是社會總資本的年利潤率(亦稱一般利潤率),是指資本家階級每年生產的剩余價值同社會范圍內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它體現了職能資本家之間分配剩余價值的關系。平均利潤率是由全社會各個產業部門不同的個別利潤率,在競爭規律作用下,趨向平均化而形成的。各個產業部門不同的利潤率的形成取決于三個主要因素:剩余價值率、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由于各個產業部門獲得不同的利潤率使得等量資本獲得不同的利潤,必然導致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也就會出現資本在不同部門間的轉移。這種轉移包括資本增量投向高利部門與資本存量由不利部門抽出投向高利部門。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是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將全部利潤在各部門間重新分配的過程,表現為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即平均利潤[7]。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虛擬經濟獲得了無可比擬的高回報,資源大規模地從實體經濟抽出流入房市、股市、債市等,推高了資產價格,而虛高且不斷增高的資產價格更進一步吸引著更多的資源向虛擬經濟部門集中。資源向房地產市場高度集聚會使其資源相對于利潤率來說嚴重供過于求,實體經濟部門因資源抽逃而難以為繼,且實體經濟部門對資源的使用成本由于虛擬經濟的拉動而不斷提高。在房價泡沫破滅之前,一個共有的規律就是流動性在虛擬經濟領域過剩而在實體經濟領域奇缺,投資于資產的回報畸高,經濟規律強行發揮作用,新的平衡以生產力的巨大破壞為代價,通過財富與收入分配格局重新調整而重新趨于均衡。由于股市的熊市要多于牛市,而債券的收益率遠低于通貨膨脹率,故社會上的資金瘋狂地向房地產市場聚集,造成了房價的高速上漲。

我國工業企業、建筑企業與房地產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如表3。全國工業企業的行業利潤基本上為6%左右,歷年變化不大;而房地產企業的平均利潤率要高得多,考慮到數據收集的便利性,我們以中國證監會的房地產行業中的132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對其采取簡單的算術平均,結果發現2007~2011年房地產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分別為344%、99.4%、190.9%、69.5%和174.8%。用馬克思對資本家貪婪的描述:“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膽壯起來;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它就會不顧人間的一切法律;有300%,它就敢冒絞首的風險。”[4] 我國房地產行業不但吸引著原來從事房地產的企業,還吸引了大量的國有企業,全國有約70%的國有企業從事房地產開發,加上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房地產企業的金融支持以及置業者對從事房地產的投機的熱情,加劇了房價的高漲,尤其是非理性對房價泡沫的推動。

自2002年以來,我國商品房改革加快,房價上漲也隨之加快,房地產業作為基礎行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一方面它加劇了社會資源向房地產企業、政府和銀行聚集,結果便是政府越來越富而人民相對來說越來越窮,在城市里很多需要購房的年輕工薪階層有許多成為了“房奴”或買不起房子成了“城市飄著的一族”,造成民生問題嚴重;另一方面社會資本過度地向房地產業聚集,不但加劇了房價泡沫,一旦破滅則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作用,而且資本向房地產業的過度集中剝奪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尤其是作為基礎行業的現代制造業,這是造成國民經濟“生產性缺失”、增長乏力乃至導致債務危機的主要根源。 注:原始數據來源同表1。截止2011年11月25日,滬深兩市共有房地產企業132家(剔除掉被ST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房企的平均利潤率為2007~2011年的凈利潤率做簡單算術平均五、房價高漲的加速器:虛擬資本與

信用杠桿 馬克思指出:“交換過程同時就是貨幣的形成過程”,“貨幣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資本最初表現為貨幣,但貨幣不一定是資本,資本與貨幣的區別在靜止狀態下看不出來,只有通過運動狀態即流通才能顯現出來。資本流通公式是:貨幣-商品-貨幣(G-W-G),在這里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商品,然后把商品賣出去,重新獲得貨幣。資本流通過程從買(G-W)開始,以賣(W-G)結束,其結果不是發生在這種商品價值上,因為交換是等價的,所以只能發生在購買到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上,也即要獲得剩余價值,貨幣持有者必須在市場上找到一種特殊產品,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創造價值的能力,并且它所創造的價值能夠大于自身的價值,這種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使貨幣資本化。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作為純粹的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職能日益凸現,虛擬化的資本形式不斷涌現,虛擬資本不是現實資本,只是資本的“紙質復片”。虛擬資本不但包括以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定期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而且還包括銀行券和不動產抵押,其中就包括房地產[8]249253。

房地產的剩余價值來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房產,表現為建筑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二是地產,表現為土地價格的剪刀差。房地產業的虛擬化與金融機構對其的信貸支持,加速了房價的高漲和泡沫的形成。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也提出了“金融加速器機制”原理,信用市場各個變量的內生變動會放大和擴展宏觀經濟的動蕩[9]21。房地產業的投資和投機,從供需雙方來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作為供給方,使得房地產企業獲得的信貸支持占全部資金投入的50%~80%,在京滬深等發達城市房企獲得的信貸支持更高;作為需求方的置業者一般也是從銀行獲得貸款,首套住房的首付比例為30%~40%,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在50%左右。據此推算,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房地產業的信貸支持使得房價上漲的速度提高了2~5倍。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視角解釋了泡沫的定義、房價的構成和度量,并對我國房地產價格高漲乃至泡沫形成的根源、直接原因和加速器進行了分析。房價泡沫可以定義為房地產價格對其價值的嚴重背離,背離程度越大泡沫越嚴重。房地產價格由房產價格和地產價格兩部分構成,房產利潤的來源是建筑工人的剩余價值,從事房地產設計、管理等腦力勞動者創造出的剩余價值更多;土地本來沒有價值,隨著土地商品化也有了價值。我國房地產價格自2003年以來持續快速上漲,從房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來看,全國房價包含的泡沫不大但京津滬等一線城市中則存在惡性房價泡沫。我國房價高漲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租過高,即土地成交價格快速上漲,加上土地成交量的快速放大,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增加迅猛,出現了地價與土地財政收入雙雙快速上漲的格局,“圈地價格的剪刀差”成為房地產業超額利潤的另一個來源。我國房地產價格高漲的直接原因是其平均利潤率過高而吸引了過多的社會資本,而房地產價格的虛擬化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其提供的金融信貸杠桿則成為房價高漲的加速器。

我國房地產價格高漲會造成一系列的后果:一是社會資本過度地向房地產行業聚集,造成資源過度地向政府、銀行和房企集中,造成了國富民窮,出現了典型的民生問題;二是房價過高乃至出現泡沫,泡沫一旦破滅則會給實體經濟帶來災難;三是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乃至支柱性行業,資源過度在房地產業聚集會剝奪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機會,尤其是起著基礎性作用的現代制造業,造成了生產性缺失和社會經濟增長乏力;四是伴隨著房價高漲地價也飛速上漲,形成了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一旦房價泡沫破滅會導致嚴重的政府債務危機。

因此,要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讓房價趨向合理,首要的問題是控制過高的地租,主要途徑有二:一是逐步擺脫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可以嘗試通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稅制改革來實現,讓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財權;二是降低地租甚至使地租為零,土地本身并沒用價格,國家大力建設經濟適用房就是較好的舉措。其次是要實現國民經濟各部門間有比例地協調發展,降低社會資本在房地產業的過度集中,讓國有企業退出房地產領域,鼓勵資本向新興制造業轉移,同時也要豐富投資者的投資渠道并拓寬投資領域,避免過度炒作房地產。再次,抑制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房地產業的信貸支持過度,合理利用信貸杠桿和虛擬資本,避免金融機構對房地產泡沫的過度放大,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更應對信貸流向進行合理引導和管理,比如更多地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易憲容.信貸擴張的合理界限與房價波動研究[J].財貿經濟,2009(8):515.

[2] 昌忠澤.房地產泡沫、金融危機與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J].經濟學家,2010(7):6976.

[3] 周彬、杜兩省.“土地財政”與房地產價格上漲: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10(8):109106.

[4] 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王輝龍.房地產價值構成與價格分解——對房地產價格泡沫的政治經濟學考察[J].社會科學輯刊,2009(3):8386.

[6] 楊帆,李宏謹,李勇.泡沫經濟理論與中國房地產市場[J].管理世界,2005(6):6475.

[7] 黃衛平,胡玫.美國次貸危機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5):4651.

篇5

關鍵詞:知識經濟順德產業結構調整及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2-138-02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創新的日益重要,建立和發展國家創新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出現了經濟的知識化的趨勢;同時,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制度、組織、管理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出現了經濟的知識化的趨勢。這兩種趨勢的結合,就是知識經濟。這兩種趨勢已經并將繼續給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順德經濟一直處于全國“百強縣”之首,在全球知識經濟背景下,順德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發展趨勢,政府將如何應對,是我們所關心并值得討論的問題。

1 順德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趨于基本合理

順德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總量及增長速度已經位居全國前列。順德經濟增長使居民整體消費結構向“小康型”和“寬裕型”轉變,最終推動了順德產業結構的變化。資料分析表明,順德產業結構中三大產業占GDP份額比較合理(按聯合國規定三大產業中的第一產業以農業為主,第二產業以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順德的產業已從傳統的農業產業向第二產業即制造業和第三產業即服務業轉移。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夫的研究指出:經濟增長會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基本趨勢是隨著GDP的增長,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經過多年來各國發展實踐也證實了這一結論,國際上稱為發展的“一般模式”。從順德三十年的發展現實,可以說順德與世界各工業化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的“一般模式”基本吻合。

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較,順德產業結構是比較先進合理的。特別是順德近年來大力實施“三三三”龍頭企業發展戰略和產品標準化戰略,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養和扶植新的經濟增長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快工業園區的經濟建設,提升工業經濟發展質量,使順德工業經濟呈現高增長態勢,各項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上升。工業企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增速加快,龍頭企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一批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壯大,規模企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雖外貿出口增勢減緩,但內需擴大,原材料、能源緊張的矛盾有所緩解。

2 順德的區位和產業優勢

順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面積806.15平方公里,靠近廣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毗鄰港澳,信息靈通,對外經濟交往便利。車流、人流、物流、貨流極為巨大,成為人、物匯集中心和集散地,成為溝通國內外的橋梁,具有相當優越的區位及交通環境。這些條件,已經為大市場、大流通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經商環境,吸引著中外投資者。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外,順德在規模經濟、品牌、技術、產業、全球化環境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色。目前順德逐步形成了以日用家電、家具、鋼材、紡織、服裝、塑料等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日用家電產業是順德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全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順德大力倡導“發展規模經濟,創國際品牌”戰略方針的指引下,順德已有一批名牌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順德家電制造業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總數量居全國縣級區域之首。目前,順德家電制造業共有6個“中國馳名商標”,分別是科龍、格蘭仕、美的、容聲、萬和以及萬家樂;19個產品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定為“中國名牌”。順德是家電制造業人才的聚集地和家電技術研發的前沿陣地。近500家大中型企業設置了科研機構,這些機構與國內及國際家電頂尖科研機構和著名高等院校掛鉤合作。順德是中國本土和國際家電產業零部件生產供應大本營和OEM基地。從制冷壓縮機、微電腦控制器、磁控管等核心部件,到結構簡單的五金配件,順德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家電產業鏈。順德家電企業的發展足跡由順德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順德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已逐步被世界認知和稱道。例如美的集團總裁何享健、格蘭仕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梁慶德兩人均榮獲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教授命名的首批世界經理人成就獎,標志著順德企業家正加速融入世界國際化的征程。

通過以上分析,順德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圈,并融入世界一體化經濟中。在此基礎上,順德比國內其它地區更快地將其經濟活動范圍擴展到全世界,與國外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國際貿易日趨增多,與世界各國經濟間的相互影響不斷加強。由此引起的順德的對外貿易比重和經濟增長不斷增加,這將吸引更多的豐富資源和優秀勞動力涌入。從這個方面來看,順德在知識經濟時代比其它地區經濟發展更具有先天優勢。

3 知識經濟時代,順德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短時間內順德經濟會有一定的增長潛力,但隨著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相融合的進程逐步加快,全面充分地建立世界自由市場體系,實行國家間貿易平等、自由,按照新的國際準則辦事,那些受政策保護而獲得國內外市場份額的企業將面臨在WTO下減少和消除非關稅壁壘下外國企業進入本國市場的沖擊,除此之外,那些由國有企業獨家壟斷的領域和創造的利潤,隨著外國企業的進入,它們將受到嚴峻的挑戰。總之,全世界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及資源、市場、人才等全球性競爭格局的出現,對順德各企業來說,決不能掉以輕心。

3.1 與全球相比,順德產業結構的不平衡性

與國內各地區相比,順德產業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如果把比較標準和全球相比時,我們可以發現順德與國際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的研究資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000美元左右的國家,三大產業占總產值比重為9:37:53(摘自《世界發展報告》1997經濟出版社),而順德是8.6:53.7:37.7。將這二組資料和數字比較后發現,發達國家與順德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正好顛倒過來了,表現出順德三大產業結構的不平衡性,順德第三產業發展比較滯后。這種不平衡性也可以從勞動力在三大產業就業結構的數據中得出同樣的結論,即1999年勞動力分布比例為43:33:24,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為接近的國家為30:28:42。

中國加入WTO后,外界環境將發生極大的改變,進入國際經濟一體化將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了。那時,由于我們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給外國企業留下了很大的市場空間,他們將會強占市場,構成對我們的威脅,尤其是跨國公司的大規模進入,我們將面臨的挑戰將更一步加劇。因此,從長期戰略觀點來考慮,順德應加強第三產業的建設和投入。

3.2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開拓新興行業

在知識經濟時代,順德要堅持“穩中求進,有效增長”的方針,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站在國際市場上同國外高科技企業公平競爭,這需要開拓和發展一些新型行業,即朝陽行業,諸如資訊、IT、地產、旅游、投資等行業,它們是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均衡。

3.3 推動產業結構實現高度化

這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點和基本方向,其重點是把產業結構的資本密集化和技術密集化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加快高新產業、金融、保險、中介服務、旅游、教育、信息咨詢等新型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間接提高第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技術含量和效益水平具有決定性意義。

4 對產業結構而言,順德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有三個重點方向

4.1 加快發展與家電、家具等制造業直接相關聯的配套服務業

家電、家具是順德的支柱產業,要大力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工業服務業,如工程裝備配套服務、技術服務、現代物流、工業信息服務、工業咨詢服務以及其他工業服務等,在第二、第三產業融合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緊密的關聯產業、共享的要素資源、有效的競爭機制,充分發揮順德制造業集群的外部性優勢,培育和促進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形成與發展,形成相關產業共同進化的機制。

4.2 在制造業方面雙線推進,積極發展高增值和高科技產業

順德在土地、人力和成本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保持競爭地位,順德必須加快轉向從事較高增值的生產的步伐,有必要維持一個高增值、高科技的制造業環節,維持一個較平衡的經濟框架。在制造業發展上雙線推進:(1)對順德現存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透過科技創新和管理革命使它們轉向高增值產業:(2)發展高科技產業,尤其是生物制藥、環境保護、新材料等順德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4.3 積極發展資訊科技產業,將其逐漸培育成為整體經濟的主導產業

順德經濟較為開放,與國際市場聯系密切,資訊及通訊都比較發達,而順德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對軟件信息產業都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這些都是順德發展軟件信息產業的重大優勢。

4.4 進行產業結構理論創新

在市場需求中有需求(市場)創新;在科技進步中,有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在市場競爭中,有規則創新、組織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產業結構理論的內在本質是創新,沒有創新,產業結構理論就蒼白無力;沒有創新,就不能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所以順德要保持其競爭力,就必須要進行產業結構理論的創新。

5 建立產業調整與發展的政府扶持機制

這既是政府的行為,也是市場的行為,有利于減少產業結構調整所引發的社會動蕩,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幫助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和產業轉移;建立和提供各種類型的產業結構調整基金:對退出競爭性產業的企業、破產企業、被兼并企業提供經費支持,核銷債務負擔:對進入新產業的企業、優勢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財稅支持:實施再就業工程,幫助安置分流職工等。知識經濟時代,更迫切要求順德區委區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法規、科技興企等方面提出政策性指導意見,為順德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為企業搭起寬松、公平的競爭平臺。

6 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步伐

篇6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實際實現路徑

[作者簡介]劉申輝(1970-),男,河南鄧州人,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河南鄭州45001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課程單元項目教學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9SJGLX414)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9-0059-03

實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與活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說服力來自于社會實際,生動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事業,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蘊涵著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的結合程度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高低。經過多年來的改革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不容忽視的是,與社會需求相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空對空、與實際脫節等問題。學生覺得空洞,與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就業不相關,大道理學了不少,但現實生活中遇到具體問題如何解決,還是不知道。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能夠學會如何做人處事,而現實與他 們的期望相差很遠。高校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聯系大學生思想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創新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的結合途徑,密切結合程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使大學生對其真心喜愛、從中終身受益。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項目任務,堅持學行并重,在實踐中鍛煉提高

1.通過做項目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聯系實際,增強實效性。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與實際脫節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項目任務,讓學生手腦并動、學以致用。把蘊涵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典型的社會生活素材和經常性活動抽象概括并微縮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去,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觀念凝聚、沉淀、滲透并固化、物化到實體任務中,設計真實的或模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項目。項目是社會生活和職業活動中的實例,可以是一項產品、一個服務、一項有意義的活動,有一定教學內容和意義的具體任務,比如產品生產、頂崗實習、調查研究、社會服務、公益活動、案例分析、問題討論、觀點爭鳴、熱點關注、事件透析、方案設計、應對對策、模擬操作、模仿秀、角色扮演、習慣養成訓練、道德小品、座談會、辯論會、報告會、演講比賽等具體形式的項目任務。項目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和學習方法。項目支撐理論知識,整合理論與實踐,使特定理論知識覆蓋相關社會生活和工作領域,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結合起來,把理論付諸實踐,把知識轉化成學生的能力。以完成具體的項目任務為線索,把教育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項目任務之中,以項目引領教與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圍繞如何完成具體的項目任務進行。讓學生邊做事邊思考,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從項目活動中找到理想、信念、情感、情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因素,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與職業活動必須具備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并且融理論、實踐一體,融技能、態度和情感一體”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的無縫對接。啟發和教育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學會用理論知識化解困難和矛盾,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堅持學行并重。六十多年前,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在南開中學的一次演講中指出:“現在社會上的變遷很大,而多流于偏廢,只重物質,不重道德。盡管學富五車,而行為可以絲毫不顧。”②他強調教師要“教學生行”――“行做人之道”,即教書育人。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參與者,而且“是學生的指導者、引路人”,是大學生政治上的向導,是大學生生活上的幫助者、促進者和激勵者,“在教學中通過‘言傳身教’和‘身體力行’成為學生做人、做事的‘榜樣’和‘模范’”③,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地挖掘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自身的價值,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品質和應對生活的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會,以社會實踐育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5+2=0”甚至“5+2

二、根據社會生活實際重構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建構應用的心理機制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行動的內在心理機制。當前,

高校在傳授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時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一是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關聯度低,沒有建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直接敘述的方式講解理論知識,學生覺得教師講授的知識遠離現實生活,教師“越講越多,越講越深”,學生越聽越乏味。二是缺乏理論與行動聯結機制。傳統觀點認為,實踐是理論的延伸和應用,學生只要掌握了理論知識,便會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思想政治知識的儲備當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和首先要完成的任務,而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應用,即理論與行動聯結關系的形成,放到學生日后的工作實踐中去完成,使得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不能內化為精神觀念,更不會在實踐中踐行,缺乏行動的內在心理機制,不知道為何而學、學而何用。

2.思想政治工作不以結構合理的理論知識教育學生,就不可能提高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關注讓學生獲得哪些理論知識,而且更關注讓學生以什么結構來獲得這些知識。理論知識的組織結構往往比理論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為正是它讓我們學會了如何應用知識。“高分低德”現象的存在說明知識不等于素質,“知識應用”不是簡單的線性演繹過程,而是復雜的結構轉換。我們不能簡單地僅僅給予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要打破知識內在的自身的關系,按照社會生活中知識的表征方式來給予這些知識,引導學生建構應用的心理機制,把“教”與“行”內在地統一起來,通過教師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滋潤,思想得到升華,行為得到體現,價值得到踐行。

3.以項目為紐帶“粘合知識”。在動態的生活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應用的關系是背景與焦點的關系。以社會生活為中心,按照任務相關性原則選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學生會覺得思想政治教育有針對性、不空洞。選擇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以什么樣的結構凝聚到一起?學生以什么樣的結構學習這些知識?如果只是孤立地以社會生活為中心陳述每個知識,學生會覺得選出的理論知識缺乏本身的內在邏輯聯系,是簡單地疊加在一起的不相關的零散知識,影響學習效果,達不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如何圍繞社會生活聚焦知識,使教育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在動態聯系中形成有機整體?如何使學生建立聯系的心理機制?實踐證明,設計具體的教育教學項目,以項目為紐帶組織知識是“粘合知識”的有效手段。只有以項目為載體所進行的活動,才可能提供實現這些錯綜復雜的聯系的有力紐帶。當學生積極地完成具體任務(即項目),努力地思考其中的 實踐性問題時,這些理論知識就會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與實際生活建立有機聯系。

三、立足實際,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1.以社會生活實際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點,而非以純粹知識理論為切入點。思想政治理論是政治立場、思想觀點、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等社會精神生活、價值觀念的客觀反映;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立足現實社會的必要條件;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社會生活的客觀要求。扎根于實際,從社會生活汲取營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從課本出發,也不能從知識體系出發,必須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把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和教育素材選取的來源地。做好社會生活、學習與就業分析,從現實生活與職業活動中提煉出思想政治素質要求,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實際,確定講什么、做什么、學什么,使教育內容與學生需求相一致。比如,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道德小品《背著妹妹求學》,藝術再現湖南懷化學院大學生洪戰輝,在家庭屢遭變故、生活艱辛的情況下,12年來克服種種困難,把一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棄嬰一手養大的感人事跡。同學們真摯的表演、細膩的感情,深深地震撼了大學生,他們紛紛表示要向洪戰輝學習,自強自立,面對困難不低頭、面對挫折不放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刻苦學習、嚴于律己,勇于承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2.不回避問題,大膽接觸現實,正面引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脫離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就會喪失其科學性和說服力,只有聯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實際,聯系當代大學生思想實際,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認同,引起共鳴和反思。當前,改革開放的環境,越來越濃的民主空氣,源源不斷的信息流,對大學生產生了很大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相對繁榮發達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相對貧困落后,網絡時代文化與價值觀多樣化,大學生就業困難,貧富兩極分化,令人激憤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丑惡現象滋生蔓延,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不容大學生不思考。大學生對一些社會現象不能科學分析,可能產生模糊認識,得出錯誤結論。當前,一些大學生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令人擔憂,他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正確看待,對社會認識膚淺片面單純且思想易走極端;理想崇高的同時思想趨于實際、實用和實惠,價值選擇和價值實現方面功利性傾向比較明顯;重專業課學習輕思想道德修養,重物質輕精神,重感觀刺激輕意義思考,想享受不想奮斗,要結果不要過程,心態浮躁、急功近利;生活中有不少困惑和迷茫,甚至是非善惡不分,道德觀念模糊,在人生觀、戀愛觀、道德觀中出現一些新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真正負責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回避問題,大膽接觸現實,給學生一個有說服力的回答;引導學生把目光放到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中,把學生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為現實社會生活的參與者,逐步實現學習者角色、工作者角色與生活者角色的統一,使學生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快樂地生存在這個社會中。

3.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需求“零對接”,增強針對性。首先,從與學生未來的職業實踐或日常生活中選取具有教育價值的生活和工作細節問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情于理,寓教育于生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眾化,使抽象的理論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飽含生活元素,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使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更容易、更深刻,讓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充滿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在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或者開展校內實訓,實現工作和學習的行為融合、員工和學生的身份融合、生產和教學的過程融合,彌補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空洞、無說服力的缺點,在真實的生產活動中對大學生存在的員工素質新問題進行探究并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愛崗敬業精神,使學生能夠適應職業、勝任職業,熱愛所從事的職業。最后,針對專門問題,設計實踐性教育項目,組織大學生走向社會,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實踐中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深切感受到理論的真理性和現實力量,培養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服務為實質內容,把思想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馬克思曾經有一句名言: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思想政治教育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須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實事求是,做到有的放矢,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思想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了解大學生的愿望要求,關心大學生的冷暖疾苦,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將思想教育滲透到為大學生做實事、做好事的過程中,在辦實事中貫穿思想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境界。以服務為實質內容,以解決困難為突破點,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使其學有所成,還要在生活、心理方面給予真誠的幫助,生活中的困惑、心理上的障礙、奮斗中的挫折、情感上的扭曲、價值上的失落等問題,都要重點解決,引導他們走出認識上的誤區和迷茫,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注釋]

①郝超,蔣慶斌.試論高職教育項目課程的基本內涵[J].中國高教研究,2007(7):64.

②張伯苓.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151.

③徐曼.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的思考[J].教育與現代化,2009(2):21.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低碳經濟 GATT WTO 貿易摩擦

一、低碳經濟的含義、研究現狀及戰略目標

美國學者萊斯特·R·布朗(1999)對低碳經濟進行了最早的探索,提出的能源經濟革命論,提出了在面對“地球溫室化”的威脅的情況下,要盡快實現從以化石燃料為核心的經濟轉變為以風能、太陽能等為核心的經濟,并且布朗(2002)提出基于化石燃料的經濟方式向基于新能源為基礎的經濟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建議積極建構無污染排放和無碳能源經濟體系 。而“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首次出現在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UK Government,2003)中,指出“低碳經濟”是基于更少的環境污染和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而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既為創造更高的生活質量提供了途徑和機會,也為開發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低碳經濟強調以低能耗、低污染及低排放為基礎的綠色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重視。2009年9月聯合國的《2009年世界經濟和社會概覽:促進發展,拯救地球》報告,其核心內容為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前提下如何實現經濟的增長,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表面上看,低碳經濟的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實質上實現低碳經濟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必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現代工業,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

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學者莊貴陽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問題是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結構問題,其核心為能源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其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即在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雙重支持下,致力于建立一種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減緩氣候變化。游雪晴等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就是發展低能耗和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付允等認為低碳經濟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變暖的最佳經濟模式。楊迎春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會帶來貿易摩擦,并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可以看出,自英國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后,國內外學者對低碳經濟的概念、實現的可能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方面給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盡管他們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異,但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即盡可能地使低碳與經濟協調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就是給本來單一保證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加入了一個新的約束條件,也就是說在經濟的持續增長的基礎上還要保證低能耗和低碳排放。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貿易作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各國經濟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范圍內發展低碳經濟,勢必會引起國際貿易行為的新調整。為適應這一新的調整變化,各國需制定新的貿易戰略,對貿易政策、貿易結構和方式甚至貿易環節都會進行優化和改進,各國貿易戰略的不同使得未來貿易領域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不可避免。

二、WTO體制中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條款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在實踐中貫穿低碳經濟理論,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低碳型的經濟發展新模式。發展低碳經濟在世界各國已成為潮流,國際貿易也正向低碳化發展,低碳經濟將不可避免的給一國的國際貿易帶來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結合WTO體制中與低碳經濟發展的有關條款和協議,將使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變得更隱蔽,將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開展對外貿易產生重要影響。

1.GATT第20條的環境例外

在1947年關貿總協定簽訂之初,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還沒有引起國際社會普遍關注。所以當時的關貿總協定上基本上不存在環境保護的相關條款。GATT第20條“一般例外”條款中的(b)條款和(g)條款是僅有的兩條與環保有關的條款。根據第20條的引言,只要“不對情況相同的締約方構成武斷的或者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或者“不對國際貿易構成變相的限制”。GATT締約方均可以采取“為保障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所采取必要措施”((b)款);或“與國內限制生產和消費的措施相配合,為有效保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的有關措施”((g)款),以上為GATT基本條款中有關環境保護的所有內容。

2.《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中WTO序言中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

WTO序言中明確指出:任何締約方在處理對外貿易與經濟關系時,應在提高本國居民生活水平、保證居民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居民實際收入與本國有效需求的基礎上以擴大貨物、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同時應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使世界資源盡可能得到最優利用,并以處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各成員方相適應的發展方式,謀求既保護和保存環境,又增強保護和保存環境的手段。

由WTO的序言可以看出,其重要目標之一是既要實現經濟增長,又要最佳地利用世界資源和最小程度的損害環境。WTO的這一目標雖然沒有明確要求各國發展低碳經濟,但是卻間接知道了各國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走低碳經濟形勢。序言在世貿易組織框架內相當精準的界定了貿易與環境的關系,這對GATT來說是一個重大改進。

3.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

技術標準問題中發生最頻繁也是最難處理的就是食品與藥品的衛生與安全標準。該標準在國際貿易中常被用作保護主義的幌子,起初各國在進行對外貿易時在該標準上經常出現相互刁難的現象,以至于最后各國希望制定統一的標準,東京回合時趨于成熟。

為解決各國技術標準差異所帶來的難題,1973-1979年,在東京回合談判通過了《關于貿易的技術壁壘協議》,也稱“技術標準守則”。該守則主旨為:強制性或者自愿性的技術管理和技術標準以及產品的檢測等均不得造成對國際貿易不必要的障礙。烏拉圭回合會議在東京回合守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WTO技術守則(即《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其目的在序言中和第二條第二款都有所體現。序言中提到:任何國家均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以保證其出口產品的質量和保護人、動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環境以及防止欺騙行為等,但是前提條件是這些措施不能成為締約國之間進行貿易歧視或變相限制國際貿易的手段;該協議在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成員國應保證技術法規制定和執行的目的與效果不應該給國際貿易帶來不必要的障礙。因此技術法規不應該是阻礙貿易而應成為達到合法目的的必手段。此類合法的目的特別是包括國家安全需要,防止欺騙行為,保護人身健康或安全,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或環境”。該協議強調用于判斷相關產品是否符合本國標準的程序必須是公正公平的,并且敦促各成員國之間相互承認各自的技術規章、技術標準以及鑒定結果。該協議承認各成員國有權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居民、動植物的生命健康及環境,但又規定這些措施不應成為國際貿易的障礙。TBT的實施有效地改變了各國出口產品結構,增加了低碳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例,促進了各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4.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協議(SPS)

該協定雖然不是專門用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協定,但內容大部分與低碳環保密切相關。SPS規定,多邊貿易中只要不在締約國之間造成武斷的或者是不可理的歧視待遇,各締約方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使之避免遭受飲食或者飼料中的添加劑、污染物及致病生物體的影響,并使人類健康免受來自動植物攜帶的病蟲害或者其他危害等。為了尋求各締約國在更廣泛的基礎上有效協調衛生與動植物檢驗檢疫措施,鼓勵各方采用國際標準和準則。但同時也規定只要在科學上證明是合理的,或者是以適當的危險性評估為基礎的,允許締約方各國采用高于國際標準的措施。綜上內容得出各締約國應遵循的總原則是:一方面承認締約國為了保護本國的公共秩序和環境資源,有權制定并實施本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另一方面協議要求各締約國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妨礙WTO體制的正常運轉,禁止以發展低碳經濟的環保要求為借口實行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締約方同時還須注意標準和法規的透明度、對其他締約方的技術援助以及締約國中的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等。由于生產力水平、工藝水平等存在差異,發達國家的低碳標準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一些發達國家出于多重目的制定了一些單方面的標準和規則,對低碳經濟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出發點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單純從保護生態環境及人民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它是世界貿易發展的新動向,反映了各國對環保的普遍重視,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有些發達國家打著發展低碳經濟的幌子,其實是為了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從而構筑非關稅貿易壁壘。

三、低碳背景下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局限性

WTO是目前世界上協調各成員間貿易摩擦最權威、最有效的組織,在協調各成員間貿易摩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WTO爭端解決機構解決與環境有關的貿易爭端的法律依據僅僅是WTO框架下與環境有關的若干貿易規則,其框架下沒能將環境和貿易單獨立法。所以,WTO爭端解決機制在處理此類問題上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低碳經濟新形勢下的各締約方的貿易摩擦將日益暴漏其協調機制的局限性。

低碳背景下WTO宗旨中的所提倡的環境保護和其所提倡的自由貿易存在矛盾。正如本文在第二部分WTO宗旨中所述,宗旨中存在一個難以取舍的矛盾,一方面強調以實現各締約國自由貿易為終極目標的同時,另一方面將“可持續發展”列為其基本目標之一。當各國把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同時作為追求的戰略目標時,WTO就可能陷入難以取舍的兩難境地,因此WTO體制下解決與環境相關的貿易摩擦和爭端存在局限性。另外,為了平衡國際貿易利益與締約國的其他利益,WTO及GATT制定了一些例外條款,這些例外條款也很容易變成為被利用的對象,尤其是在發達國家,一方面站在支持自由貿易的立場,極力推行便利國際貿易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堅持從本國利益出發,當涉及到本國利益或者本國利益受到損害時便毫不退讓,使WTO爭端解決機制在處理爭議時的受到制約和限制。各成員國實施低碳經濟戰略,從長期看符合全球利益,而短期則更多表現為國別利益。當各國在貿易領域出現沖突時,WTO能否有效地發揮其職能將面對嚴重考驗。

參考文獻:

[1]李會忠,陳淑菡,何青,馬述忠,陳潔.WTO規則與環境保護[J].中國與WTO,黑龍江對外貿易,2001·6

[2]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年第18卷第三期

[3]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研究[J].城市環境與城市心態,2010年2月第23卷1期

[4]施用海.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J].國際經貿探索,2011年2月第27卷第二期

[5]楊迎春.低碳經濟趨勢下貿易摩擦及WTO機制困境[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及研究,2010年7月第14卷第4期

[6]黃河,趙仁康.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規則的重塑[J].外交評論,2010年第五期

[7]蔡高強,胡斌.論WTO體制下的碳關稅貿易措施及其應對[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月第34卷第3期

[8]方時姣.發展低碳經濟的幾個問題[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9年/7月/20日/第B03版,創新論壇

[9]馬樹才,李國柱.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Kuznets曲線[J].統計研究,2006,V23(8):37-40

篇8

我國機床發展整體大而不強,低端產品多、價值低,高端產品少,很多企業還停留在“模仿”“仿造”階段,就像當年日本發展的初期。很多關鍵部件不過關,數控系統主要依賴于進口,提升產品質量的難度很大。企業創新能力差,信息化程度低,產品成熟度偏低,制造成本高,更無理論性、戰略性、方向性研究,是我們制造業的通病。把信息技術融于機床產品和企業管理的水平很有限,尤其是把現代信息技術融于數控產品,而研發并制造出高精尖產品就更差,所以我國機床的產品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程度都偏低。

此外關鍵零部件及核心運行部件的技術水平、運行速度、產品精度、可靠性、穩定性差,整體機床制造工藝水平與質量比較低。

影響國產數控機床質量的關鍵性指標一可靠性與國外產品相比明顯偏低,直接影響了國產數控機床的競爭力。例如,國產數控機床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小于300小時,遠低于國外高檔數機床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2000小時,而國際標準為800小時。

因生產制造工藝、過程控制等因素,國產數控機床的幾何精度和工作精度單機生產質量遠高于批量生產質量,很難實現數控機床的大批量高精度生產,從而不能有效占領市場。

無論從產品功能、制造過程控制,還是知識管理與創新、整體企業管理與服務水平來講,我國機床產業的信息化水平都還很低,難以設計和制造出高端產品,實現“高、精、尖”數控機床的技術突破,無法有效提升企業升品牌內涵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利用信息技術在設計、制造、管理、服務、運作等方面不斷實現創新與突破,向一體化、服務化、集成化綜合方案供應商型企業發展,是制造業長期發展適應市場的重要手段。

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全面融入信息技術,用高端制造業代替簡單制造業、技術密集型代替勞動密集型,發展高端數控機床產品,是企業在本輪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時的必經之路。

企業轉型從產品與服務入手

首先,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增加可靠性、破壞性實驗),融入信息技術(信息塔、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等技術),深入研究用戶需求,從而設計和制造出更符合國家重點扶持行業及特殊用戶需求的高端產品、高附加值產品。

第二,提升對用戶及產品的服務化水平,建立企業內外一體化、數字化、集成化運作與服務支持系統,形成從單一供應產品的生產商,到包括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管理資訊、企業運作環境與系統建設、兩化融合及軟件服務在內的制造業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

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急迫問題是創新和人的問題,即確立企業發展戰略與理念后,怎樣培養和管理高素質的人來利用最重要的信息技術,實現產品、管理和運作的不斷創新問題。

信息化技術是解決產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無論是產品研究與創新,還是制造與工藝,管理與服務,無處不在。企業只有通過兩化融合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型與升級。

信息化建設的管理與技術難點

從管理方面來看:首先是實現管理創新難,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在管理與技術上不斷實現創新并前進的過程,是管理與技術交融統一的集合體,只有管理創新跟上數字化運行環境發展要求,才能更好地開展信息化的各項工作。

其次,是數據管理難,由于裝配制造業企業普遍存在標準化、基礎化、個人信息化水平低等因素,尤其是國營企業、老企業,這一矛盾更為突出。

再者,知識更新難,由于信息化對每一位員工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無論是在技術操作層面,或管理操作層面,都要跟上并適應數字化企業運作模式的具體要求,并要不斷學習新的信息技術和新的管理思想,而固守原有舊觀念、舊習慣、舊知識,又是每一員工難以接受和使用新系統、適應新環境的主要障礙。

從技術方面來看:首先是系統集成難,由于現有國內外數字化軟件產品,是依據不同業務分為孤立的系統來設計和實施的,數據不能共享,事后集成統一,事倍功半,投資大、失敗多,尤其是財務管理軟件,直接與企業靜態制造數據脫節,無法形成信息流與資金流的集成和統一,不能適應數字化的產品開發及管理對快速設計和創新設計的要求,更不能滿足未來企業數字化對信息技術及產品的需求。

其次,從軟件實施方法來看,所有信息化項目,都是在軟件實施后,再來消除信息孤島,解決數據唯一共享。再者,信息化項目實施邊界不清,需求多變,也是信息化項目實施周期長、成本高,不易成功見效的主要原因。

實現兩化融合的關鍵點

企業信息化就是要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T(時間)、Q(質量)、C(成本)、S(服務)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信息化就是對企業數據集合進行數字化設計、實施、應用及管理。只有解決好帶有制造成本數據的工藝數據和產品數據,使之在設計和生產經營中成為唯一共享數據,并在設計、生產、銷售、管理等活動中成為唯一數據源和唯一標準,才能在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發揮出信息化的具大作用。

所以,建立集研發、制造、管理及過程控制為一體的數字化企業運作模式,利用信息技術來不斷實現企業管理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信息化發展戰略面臨的首要問題。而解決帶有成本數據的產品數據與工藝數據的集成,和它在整個企業內外數據中的唯一共享問題,又是現代裝配制造業信息化的核心問題。

篇9

關鍵詞:區域經濟;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

文章編號:1003-4625(2011)03-0106-05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效果顯著,對經濟的高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位于中國地理版圖中部的河南省,相比東部沿海省份,無論是從外商直接投資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不盡相同。普遍研究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這種不平衡的外商投資格局,加劇了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不斷拉大區域間社會與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河南省作為一個內陸省份,一直以來經濟外向度相對較低,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發展帶動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河南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問題。河南省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部崛起戰略中怎樣更好地吸引和有效利用外商投資來服務于經濟健康發展,是一個值得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二、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綜述

(一)國外實證研究綜述

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西方學者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結論,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認為國際資本流入促進了東道國的經濟增長。Husian與Jun應用時間序列和橫截面序列相結合的方法,對東亞國家1970-1988年的經濟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Eduardo Borensztein在多國回歸模型中,使用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數據檢驗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是技術轉移的重要機制,比國內投資對本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大。

第二,認為國際資本流入并不能促進東道國經濟增長。美國經濟學家Gupta和Islam通過對發展中國家時間序列與橫截面序列相結合,考察了1950-1973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沒有明顯作用。

第三,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而有所不同。Steven J?Most和Hendrik Van Den Berg考察了11個撒哈拉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同3個主要的投資資金來源(外國援助、外商直接投資和國內儲蓄)關系的實證數據,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國內儲蓄比外商直接投資或外國援助對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更為重要,而后者的作用顯著是因國家不同而異。Borensztein等通過回歸研究表明:先進技術的引入和東道國的吸收能力是經濟增長中的一對孿生要素,外商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人力資本存量結合起來對經濟增長起明顯的推動作用;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對一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受東道國人力資本的臨界值影響,只有當東道國達到某種最低人力資本存量的限制之后,外商直接投資才能比國內投資有更高的生產率。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情況

厲以寧等在《中國經濟增長與波動》一書中提出了FDI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即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資本形成的影響以及直接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對我國國民收入的影響。間接影響即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影響、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以及示范效應。

李朝暉、靳向蘭運用1979-1997年間的樣本,通過回歸分析,得出外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出口、外匯儲備和就業的影響基本上是積極的。于克萍、傅曉濤應用簡單線性生產函數和Koyck幾何滯后模型,研究了FDI的理想吸收規模。沈坤榮、耿強的《FDI的外溢效應分析》和《FDI、技術外溢和內生經濟增長》認為FDI可以通過技術外溢效應,使東道國的技術水平、組織效率不斷提高,從而提高國民經濟的綜合要素生產率。李小建通過定量模型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中國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它對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但并非是促使這些地區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影響變量。他還通過對大型企業的調查發現,大型外資企業對沿海地區經濟增長以及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明顯帶動作用。這些影響通過與當地其他企業的產業關聯向更多的國內企業擴散,產生更大的乘數效應。同時也發現,外資對區域經濟具有負面影響。

夏京文提出FDI在五個方面促進了經濟增長:一是FDI彌補了我國資金缺口。二是FDI對我國技術進步有推動作用。三是FDI改善和提高了我國的貿易結構。四是FDI對我國產生了就業效應。五是FDI促進了我國的制度變遷。同時,夏京文也提出FDI對我國經濟增長也有負面影響:通過對股權、品牌、技術和市場的控制來限制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通過實物投資與資本投資降低了我國經常項目的對外償付能力;增加了貨幣投放,加大了通貨膨脹壓力。

趙晉平編著的《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構建了多變量計量經濟模型系統,從FDI對中國工業增長、就業、貿易、技術進步、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等方面分析了FDI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魏后凱利用1985-1999年時間序列和橫截面數據,對外商投資對我國區域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在這期間,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落后地區之間GDP增長率的差異,大約有90%是由外商直接投資引起的。

王成岐、張建華、安輝在《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差異與中國經濟增長》一文中運用計量模型考察了影響中國引入外商直接投資(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相關關系的諸種因素。他們發現,無論在全國還是各省區分組的層次上,東道主的經濟技術水平和政策因素均強烈地影響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由以上綜述可知,國內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FDI與中國經濟整體之間關系的討論上,而具體到某一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利用FDI的情況及FDI對該地區經濟影響等問題,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實證研究還不多見。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方法論上,無疑都對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三、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貢獻的實證分析

本節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對外商直接投資與河南省GDP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基本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省經濟整體增長的貢獻。

(一)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資與GDP增長

從1985年到2008年的24年問,河南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565萬美元增加到403266萬美元,增長了713.75倍。1985-1991年,河南省吸納外商直接投資進展緩慢;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加快;受199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1999年開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資出現下降,2001年達到最低谷,當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僅為3.58億美元。從2002年開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資開始恢復增長,并于2004年開始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同一時期,河南省GDP從1985年的153.82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2629.16億美元,增長了17.09倍。總體上來看,河南省GDP與FDI保持了基本一致的發展趨勢。

為更清晰判斷FDI對河南省GDP增長所發揮的作用,我們以FDI/GDP的歷年數據進一步進行觀察。圖1描繪了1985-2008年河南省FDI/GDP的變化軌跡。1985-1994年,FDI/GDP呈增長態勢,尤其是1990年開始至1994年期間幾乎呈直線上升態勢,這與全國FDI/GDP的變化趨勢是相吻合的;而從1994年開始,FDI/GDP進入一個下降時期,直至2001年,該比值再次趨于上升。

總之,河南省FDI與GDP在總量上的增長是基本趨于一致的,說明FDI對GDP增長的促進作用。但FDI/GDP值的變化軌跡在1994年前后和2001年前后并不一致,本文通過計量分析對不同軌跡變化時期FDI對GDP的增長作用進行實證分析。

1 實證分析

我們選取1985-2008年河南省FDI和GDP數據,并以1994年和2001年為結點,比較結點前后不同時期FDI對河南省經濟增長的影響,從彈性的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省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使用的模型為:

In(GDP)1=α+βIn(FDI)t+u1 (1)

由于模型(1)是雙對數模型,因此,參數B的經濟含義就是產出的FDI彈性,即如果FDI增加1%,則GDP將增加β%。其中,α是常數,u1為隨機干擾項。In(GDP)t和In(FDI)1分別是各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對數,單位均為億美元。考慮到圖1中FDI/GDP發展趨勢,1994年和2001年前后FDI對GDP的貢獻可能發性顯著變化,我們將整個測算期劃分為1985-1994年、1994-2001年和2001-2008年三個時段分別運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探討不同區間FDI對河南省GDP的貢獻。

回歸結果如表1、表2和表3:

從以上實證結果可知,1985-1994年和2002-2008年兩個區間回歸模型都顯著,回歸方程擬合度較高,因此可用來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GDP的貢獻。其中,1985-1994年,FDI每增加1%,GDP將增加0.124723%;2001-2008年,FDI每增加1%,GDP將增加0.556471%。1995-2001年的回歸模型在統計學意義上不顯著,模型難以成立,這與我們由圖形得出的直觀感覺是相一致的,表明在此期間,FDI和GDP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背離,FDI對GDP的促進作用沒有顯現出來,其背后的原因比較復雜。

2 結論解釋

1985-1994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資還基本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由于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梯度安排,外商投資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等首先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相比而言,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發展緩慢,但對河南省經濟增長的效果是顯著的。

1995-2001年這一時期,所建模型無法客觀合理地解釋FDI對GDP增長的貢獻,但從圖1可以清晰地看出,本期FDI實際投入額在1997年前增速下降,1997年后投資額趨于下降,而GDP則始終保持一個較為平穩的增長趨勢,河南省FDI與GDP發展存在階段性背離,這可以從以下方面的歷史因素來加以解釋。一是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投資信心造成較大的打擊,外商直接投資無論是從投資數量上還是經濟貢獻上都不盡如人意。同時,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嚴峻,在此背景下,主要依靠政府各項政策維持GDP的增長趨勢。

2002-2008年,河南省FDI對GDP增長的促進作用要顯著大于1985-1994年這一時期。這主要有以下層面的原因,一是外商直接投資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00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資獨資化進程加快,2004年外商獨資企業投資首次超過合資企業,并于2006年以后占據主導地位。一般來說,外資的經營管理能力和資本產出效果強于內資,獨資經營比重的加大進一步擴大了這種優勢效應。二是2002-2008年這一期間,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趨于優化,投資行業更加多元,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省經濟發展中各個生產部門的影響不斷加大,外商直接投資的內外部效益邊際遞增。

從1985-2008年這一整體區間來考察,河南省FDI運行軌跡與經濟增長基本一致,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省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

(二)外商直接投資與河南省技術進步

張薇、于麗先通過回歸模型,選取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18個城市作為樣本,選取2000-2007年之間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省工業部門的技術溢出是正的效應,從總體上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帶動河南省工業增加值增加0.179個百分點。

對于技術進步的貢獻,國際經驗表明:外商直接投資不僅向受資國家和地區輸入了資本,而且還輸入了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器設備和高新技術,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產業不斷優化和升級,甚至填補了它們企業技術上和產業上的空白。就河南來講,外商投資對于技術進步的影響非常復雜且難以度量,雖然通過大規模利用外資,河南省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管理人才,加快了河南企業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定程度上促進部分技術產業發展,但外商對河南投資所帶來的技術水平總體來說不高,即使是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其投入技術也只處于相對較低層次,或者只有生產技術,沒有研究開發、設計技術和動態技術。由于核心技術的缺乏和開發能力的欠缺,從長遠看對河南省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和升級推動力小,甚至產生了阻礙作用。

(三)外商直接投資與河南省外貿發展

一般認為外商投資企業由于其國際市場的渠道優勢,能夠為當地外貿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特別是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對出口商品的貢獻率更大。長期以來,河南省外貿出口規模小,外貿依存度低,這與來河南省投資的外商企業少、經濟外向度低有

直接關系。近年來,外資企業大量進入河南省,省內企業借助于利用外資迅速發展壯大,都使得河南省經濟的外向度明顯提高,有力地推動了河南外貿發展,促進了河南省經濟與國際經濟的互接互補。一批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河南省出口的重要企業。但總體來看,外商企業對河南出口貿易的貢獻與全國水平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

從圖2可以看出,河南省外商投資企業1992年以來,進出口貿易額、出口貿易額、進口貿易額占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出口貿易總額、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大體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一種拋物線趨勢。1992年河南省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全省占比為11.77%,1996年達到最高點31.49%,此后逐年下降直至2008年的18.3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比由1992年的3.43%增加到1999年的20.98%,并隨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15.96%;同樣,外商投資企業進口額占比1992年為31.47%,1996年達到最高55.16%,此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22.05%。而同期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外貿進出口占全國進出口貿易額的比重逐年增加,進出口占比、進口占比和出口占比等各項指標均超過50%,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貿易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促進作已經超過內資企業。

以上數據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河南省外商投資企業對外貿的促進效應逐年遞減,相對而言,內資企業對外貿的促進作用則越來越大,這與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外貿進出口占比逐年上升的趨勢存在方向上的不一致,說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深入,河南省內資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進程正在加快,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河南作為內陸省份由于缺乏國際交通運輸便利,省內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外貿貢獻相對較小。

(四)外商直接投資與河南省就業增長

作為普通意義上的資本,外資同其他國內資本一樣提供就業機會。一般來說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經濟有直接和間接的就業影響。直接就業影響是指外資企業的雇員總數;間接就業影響是指外資活動在東道國內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間接就業影響涉及三個方面:宏觀影響,指外資企業工人和股東在當地消費間接帶來的就業機會;水平影響,指與外資企業競爭的其他當地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垂直影響,指外資企業在當地供應者和消費者之間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為考察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省就業的綜合影響,我們選取1985-2008年的歷史數據,進行計量分析,模型如下:

In(LAB)=α+βIn(FDI)+μ (2)

其中:In(LAB)分別代表總就業人口的對數,In(FDI)表示FDI的對數,c為常數項,μ為隨機項。運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從上表計量分析結果可以看到,所有回歸參數均顯著,回歸方程擬和效果很好,彈性系數約為0.07,即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河南省就業人數約增加0.07%。

上述回歸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省就業的影響是正向的,但效果并不太明顯。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面臨的就業壓力非常大,外資的進入給河南省創造了一定的就業機會,同時由于外資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所要求的勞動熟練程度和技術密集程度較高,對提高勞動質量和就業穩定性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歷史情況來看,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省就業貢獻幾何,還存在諸多影響因素。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一直以來是以中外合資方式為主,由于內資力量的作用,中外合資的投資方式對河南省就業的影響要更大一些。但2000年以來,外資企業獨資化進程加快,獨資方式進入的外資數量增長迅速,由于獨資的自加大,外商投資對就業貢獻遞減。另一方面,從產業結構來看,河南省外商投資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為本地就業增長做出較大貢獻,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河南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主要地區之一,這將會對省內就業帶來積極影響。

篇10

關鍵詞 三鏡聯合;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護理

三鏡即指腹腔鏡、十二指腸鏡和膽道鏡,三鏡聯合膽總管探查術是現代成熟的微創外科綜合技術,其探查的是腹腔鏡膽總管。三鏡聯合膽總管探查術用內鏡鼻膽管引流,是對傳統的T形管引流的改進,有效避免了膽汁大量外引流,從而減少了患者術后的住院時間。現將研究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齡31~83歲,平均(50.3±2.1)歲。通過檢查,發現有11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擴張患者有14例,總管擴張直徑1~3cm。所有患者病程3周~6年,同時患有高血壓10例,患有糖尿病3例。

方法:①內鏡治療階段:手術前首先進行十二直腸鏡逆行性鼻膽管引流治療。②腹腔鏡治療階段:在病情穩定1-2 d后,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和膽總管探查術,術中膽道鏡將結石取凈,確保無結石殘余,一期縫合膽總管。

護理

內鏡治療階段并發癥及護理:①出血:30例患者中僅1例出現內鏡術后出血,有鼻膽管引流液顏色暗紅及排黑便的臨床表現。在護理過程中,囑患者取平臥位,禁止飲食,密切監察心電情況,并及時通知醫生,使用大劑量的止血藥和一定劑量的降血壓藥。分析患者出血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患者年齡大,且同時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并且在術前控制不夠好,術后血壓185/95mmHg,即便已泵入硝酸甘油靜脈,血壓卻依然較高。②急性胰腺炎:術后患者的急性胰腺炎通常表現為上腹疼痛、嘔吐、惡心、血尿淀粉酶增高等。出現急性胰腺炎,應及時通知醫生,禁止飲食,以防感染和抑制腺酶分泌,同時密切觀察和記錄患者的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如果患者體溫>39℃,應對其進行物理降溫,并遵照醫囑服用退熱藥;患者若多汗,需及時更換衣服、被褥,要注意保暖,以防著涼,同時護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調節其不良情緒。③穿孔:穿孔通常發生在十二指腸穿孔和膽道,由潰瘍、憩室破裂或者膽管引流術后損傷等導致的。臨床表現為上腹痛、腹肌緊張、體溫迅速升高,因此術后護士要密切觀察和記錄患者的臨床表現,若發現上述癥狀,應立即通知醫生,根據穿孔的具體情況,進行保守或者手術治療。

腹腔鏡治療階段并發癥及護理:①術后切口感染:術后切口感染通常是由于膽囊和膽囊周圍感染較為嚴重,長時間的手術造成膽囊破裂。臨床表現為體溫迅速升高,切口出現紅腫,疼痛較為嚴重,產生膿性分泌物。為及時發現切口感染,護士在進行護理時,應當密切測量患者在術后3 d內的體溫,以及換藥過程中要對患者的切口進行檢查,若已經化膿,要將其撐開并引流換藥。②皮下氣腫及肩背部酸痛:本組患者有3例出現術后肩背部酸痛,女2例,男1例。患者術前就已經出現肩背部酸痛,而在膽囊炎發作下更加嚴重,應當將患者的術后吸氧時間延長到16 h,這樣能逐步緩解患者的肩背部酸痛。③傷口疼痛:本組共出現3例傷口疼痛。為緩解患者的傷口疼痛。應當讓患者取舒適,并進行適當的心理安慰。若患者腹痛嚴重,要特別注意觀察其疼痛性質。最后,這3例患者的傷口疼痛均得到了明顯緩解。

結果

30例患者均被成功治愈。術后并發癥:內鏡術后出血1例,肩背部酸痛3例,傷口疼痛3例,最終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