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管理范文
時間:2023-04-10 06:14: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田間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玉米苗期田間管理關鍵是適當控制莖葉生長,促進根系發育,即“控上促下”,達到根多,莖扁,葉色深綠,葉片寬厚,個體健壯,群體整齊。具體措施主要有:
1 移栽補苗保證全苗
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發現缺苗斷壟要及時補種、補栽。3葉期前缺苗,用飽滿種子浸種催芽后澆水補種。3葉期后缺苗用帶土移栽法補苗(播種時可在行間播預備苗),另外,缺苗處也可在附近留雙株補救。早間苗適時定苗玉米長到3~4片葉時進行及時間苗,去掉弱、黃、病、劣、雜苗。到5~6葉時,按計劃株距、密度留苗,余苗全部拔掉。定苗時邊行、地頭可留得稍密些,以充分發揮邊際優勢。間、定苗時,拔除的苗要及時清出田間。
2及時追肥
玉米苗期追肥應在5葉展開時施用,即在4~6葉期施用,特別是套種的玉米和接茬播種的夏玉米,追肥應遵循苗肥輕、穗肥重和粒肥補的原則,三期追肥比例約為苗2.5~3∶穗5~6∶粒1.5~2。套種玉米或接茬播種的夏玉米基肥不足或未施基肥的,追肥量應加大但三期比例一般不變。
3適時中耕
玉米苗期適時中耕,可以起到“控上促下”作用。特別對套種玉米和接茬整地不良的夏玉米尤為重要。苗期中耕一般進行2~3次。第1次在定苗時進行,中耕深度掌握“苗旁淺、中間深”的中耕原則,這樣既可清除雜草又不至于壓苗,深耕一般為3~5厘米。第二、三次在拔節前進行,耕深要適當深一些,一般以10厘米左右為宜,這時深中耕雖會切斷部分細根,但可促進新根發生。培土應在9~10葉期到抽穗前逐漸完成,以利支持根的形成,增強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二、適期蹲苗促壯
蹲苗促壯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控制肥水,深中耕,扒土曬根等。玉米蹲苗應遵循“蹲黑不蹲黃,蹲肥不蹲瘦,蹲濕不蹲干”的蹲苗原則。也就是說蹲葉片深綠、地肥、墑情足的壯苗。反之就不蹲。蹲苗時間一般夏播和套種玉米20天左右,時間過短無效果,時間過長容易形成“小老苗”,影響后期生長。蹲苗結束,應立即追肥、灌水以促進生長。對于苗勢生長弱的田塊,不但不要進行蹲苗,還要適時采取肥水措施促苗轉壯。
玉米病蟲害管理:夏季氣溫較高各種病蟲害對玉米植株危害較大,病害主要有紋枯病和絲黑穗病,防治紋枯病可剝掉下部發病葉梢并噴施井崗霉素。發現絲黑穗病株時要及時拔除深埋或燒毀。蟲害主要有玉米鉆心蟲、蝗蟲等,防治方法可到當地農資部門咨詢。
中后期根據肥力需要狀況、水分含量、病蟲害等酌情處理。
三、拔節期的水分需求
玉米拔節期是整個生育期需水肥的關鍵期。這一階段,飽澆水巧追肥,是促進玉米植株良好生長和雄穗的正常分化的關鍵。玉米大喇叭口期要有充足的水分,要保持田地表常濕不干,以此滿足玉米在拔節期的需要,田間持水量保持在70%左右。澆水結合追施速效氮肥。
玉米大喇叭口期是成穗的關鍵期,畝追施尿素10一15公斤。旱地需乘降雨追施,水澆地需澆水追入肥料,追肥可施在株中間或刨穴追肥。澆水后要及時中耕除草。拔節期間結合施肥、澆水,及時鋤地、培土,達到除草,保肥保濕,促根防倒等多種效果,促進玉米增產增收。
玉米拔節期主要有玉米螟、蚜蟲、紅蜘蛛和粘蟲等害蟲。玉米螟需用鋅拌磷顆粒劑與細砂土,拌成1∶50的毒土逐株灌心,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蚜蟲、紅蜘蛛可用達螨靈、蚜蟲凈等農藥進行噴霧防治。粘蟲可用4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顯著。
四、生長期如何避害
雹災。玉米在發芽出苗期遭受雹災,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地溫下降,通氣不良,影響種子發芽和出苗等,災后應及時疏松土壤,以利增溫通氣;在玉米拔節到抽雄前,特別是大喇叭口期以前,雌雄穗和部分葉片尚未抽出時遭受雹災,只要未抽出的葉子沒有受損傷,且殘留根茬,應及時中耕、施肥,加強田間管理,一般仍可獲得較好收成,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災,植株恢復生長的能力變差,對產量影響較大。據調查,凡被冰雹砸斷穗節的玉米,則不能恢復生長;如果穗節完好,應及時加強管理,促進植株恢復生長,減少產量損失。
風災。七八月份,常常出現狂風暴雨天氣,造成玉米倒伏或莖折。對成熟前倒伏或莖折的玉米,應及時扶起,以免相互倒壓,影響光合作用。對于倒折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將植株扶正即可,如果是莖折,應將數株捆在一起,使植株相互支持。
澇災。玉米是一種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澇的作物,當土壤濕度超過田間持水量的80%以上時,植株的生長發育即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幼苗期,表現更為明顯。玉米生長后期,在高溫多雨條件下,根系常因缺氧而窒息壞死,造成活力迅速衰退,植株未熟先枯,對產量影響很大。據調查,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積水1~2天,對產量影響不太明顯,積水3天減產20%,積水5天減產40%。對于遭受澇災的玉米,要及早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和空氣濕度,促進植株恢復生長;當能正常下田時,應及時進行中耕、培土,以破除板結,防止倒伏,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部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理活動,及時增施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長,減輕澇災損失。
遇澇災怎樣補救
玉米是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澇的作物。土壤濕度超過最大持水量80%以上時,玉米就發育不良,尤其在玉米苗期表現更為明顯。玉米種子萌發后,澇害發生的越早受害越重,淹水時間越長受害越重,淹水越深減產越重。一般淹水4天減產20%以上,淹沒3天,植株死亡。玉米出現澇漬害以后應盡快采取補救措施,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
排水降漬。要疏通田頭溝、圍溝和腰溝,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達到能排、能降的目的。
中耕松土。降水后地面泛白時要及時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結,促進土壤散墑透氣,改善根際環境,促進根系生長。倒伏的玉米苗,應及時扶正,壅根培土。
早施苗肥。要及時追施提苗肥,大喇叭口期每畝追施尿素20公斤。對受淹時間長、漬害嚴重的田塊,在施肥的同時噴施高效葉面肥和促根劑,促進恢復生長。
篇2
關鍵詞 夏季作物;田間管理;技術
根據在農業生產一線積累的一些實踐經驗,并結合當前農業生產實際,現將夏季作物田間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1發揮資源條件,推廣高產專用品種
(1)大豆。依據農業部專家制定的黃淮海地區“優勢農作物區域發展規劃”,明確了淮北地區屬于優質高蛋白大豆主產區。主推品種:徐豆9號、豫豆22號、中黃13號。
(2)玉米。要充分發揮淮北地區的溫光水資源優勢,加快發展高淀粉玉米生產,適應飼料和加工業不斷增長的需求。結合氣候條件、農民種植習慣,我地主推鄭單958、登海11號、魯單981等高產飼用玉米品種。
(3)棉花。依據農業部“關于2006年發展棉花生產的意見”,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條件,淮北棉區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生產條件,重點抓好纖維長度在29mm以上、比強度22cN/tex以上的優質棉生產。積極推廣淮雜3號、泗棉4號、皖棉11及皖雜40等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棉花品種,以及中棉所29、國抗棉1號等轉基因抗蟲棉。
2中耕滅茬,化學除草
隨著機收面積的增加,小麥留高茬現象較為普遍,夏種作物沒有耕整的田塊,要及時中耕滅茬,松土保墑。夏季作物生長期正值高溫多雨季節,易形成草荒,要從作物出土到封壟中耕2~3次,做到土松草凈。同時大力推廣化學除草,大豆在二至三葉期用10.8%蓋草能375~450mL/hm2對水225~300kg/hm2行間噴霧;玉米于芽前用40%乙莠水2 250mL/hm2對水750kg/hm2噴灑;花生于播種后噴施48%地樂胺乳油3 000~3 750mL/hm2;水稻移栽返青后用野老1 500mL/hm2毒土法滅草。
3查苗補苗,合理密植
作物出苗后要及時查苗,如發現缺苗斷壟,要及時移栽補缺或以健換弱。移栽時要多帶土少傷根,在傍晚或陰天進行。適時定苗,合理密植。大豆于三葉期間苗,五至六葉期定苗,一般種植密度掌握在24~30萬株/hm2。大穗型玉米品種留苗4.2~4.5萬株/hm2,緊湊型品種不應低于6萬株/hm2。脫毒山芋插栽5.25~6萬株/hm2,插栽時盡量淺插,以利活棵;貼茬花生18萬穴/hm2,每穴留2株;麥茬移栽棉定植6.75萬株/hm2為宜;水稻穴數30~33萬穴/hm2,每穴2~3株,要求淺插,以秧苗第一葉露出泥面為宜。
4科學追肥,控旺促壯
在肥料運籌上,要因地制宜,根據作物長勢、長相和需肥敏感期等進行追肥。一般大豆在花莢期追施磷酸二銨150kg/hm2,玉米在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灌漿期按3∶5∶2追施尿素600kg/hm2;脫毒山芋在裂縫期、花生在開花結莢期用磷酸二氫鉀或尿素溶液噴施,防止葉子早衰;棉花于現蕾后追施尿素105kg/hm2、過磷酸鈣450kg/hm2,見花后追尿素225kg/hm2;水稻活棵后,追施碳銨225~300kg/hm2,拔節時追施尿素150kg/hm2,硅肥150kg/hm2,揚花期噴1%尿素溶液750kg/hm2,噴1~2次。
5抗旱灌溉,防澇除漬
據省市氣象部門測報,2006夏季雨水較常年偏少,屬微旱年份,同時,2006年我市玉米棉花等需水量大的作物面積大,合理灌溉,尤為重要。在玉米抽雄灌漿期、棉花花鈴期、花生花針期、大豆花莢期遇旱及時灌溉補水,以防落花落莢落蕾,造成減產。同時7~9月份又是淮北地區暴雨多發月份,各地均提前做好清溝瀝水工作,防止內澇漬害。
6加強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病蟲害
據農業部門測報,2006各類病蟲害中等偏重發生,各地均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大豆重點防治豆天蛾、豆莢螟、食心蟲和病毒病,于花莢期用50%甲胺磷750mL/hm2、4.5%高效氯氫菊酯750mL/hm2和40%多菌靈1 500~2 250g/hm2對水600kg/hm2噴霧防治;玉米在喇叭口期用3%呋喃丹22.5 kg/hm2灌心防治玉米螟;脫毒山芋在整個生育期都需防治蚜蟲,用40%氧化樂果和80%敵敵畏交替進行;棉花防治3代、4代棉鈴蟲、蚜蟲、紅蜘蛛,用2.5%殺滅菊酯和50%辛硫磷進行防治;花生用辛硫磷拌餌撒于周圍防治地下害蟲,用BT和75%百菌清防治葉斑病、棉鈴蟲和蚜蟲。
7適時收獲,增產增收
(1)大豆。過早收獲,子粒尚未成熟,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不高,降低含油率;過晚收獲,豆莢炸裂,籽粒落地減產。一般在黃熟末期收獲。
(2)玉米。玉米應盡量做到適應晚收,以使莖稈中殘留的養分繼續向子粒中輸送,增加粒重,提高產量。因此,一般應在完熟期收獲。其特征是植株基部葉片變黃,苞葉呈黃白色而松散,子粒變硬并呈現出本品種所固有的粒型和色澤,一般在10月5日前后收獲為宜。
篇3
苗期是指玉米出苗至拔節前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以長根為中心,根系生長較快,地上部分生長緩慢,這一時期為營養生長期。苗期的田間管理目標是苗全、苗齊和苗壯。壯苗的標準是:根系發達,根深葉綠,葉片寬短,苗基較扁,節間粗短,群體整齊一致,長勢旺盛。
穗期是根、莖、葉營養器官旺盛生長,雌雄分化發育的時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并進,是玉米一生中生長最快,也是地上部分干物質增長最快的時期,要求充足的養分和水分,這一時期是決定穗數和粒數的重要時期。科學的田間管理可以控制植株營養生長,使其不過旺,促進莖稈粗壯和果穗發育,爭取穗大粒多。
花粒期是指玉米從抽雄開花至果穗灌漿成熟的時期,是生殖生長階段。花粒期時莖葉生長量已達到最大值,并停止生長,轉入以開花授粉和結實成熟為中心的生殖生長階段,是決定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管理到位就能防止莖葉早衰,促進開花授粉、灌漿,提高結實粒數和粒重。
(一)苗期管理
1.早查苗、補苗,保證全苗。補苗可選陰雨天或晴天下午進行,在幼苗3-5葉時移,選壯苗,帶濕土整體移栽。
2.間苗、定苗。早間苗、定苗可避免幼苗生長擁擠、互相遮光,爭奪養分和水分,有利于壯苗。間苗、定苗時盡量拔除病苗、雜苗和弱苗,留生長一致的壯苗。
3.中耕松土,促根壯苗。中耕松土能起到保溫、保水,增加土壤通氣性等作用,是促使幼苗早發、培育壯苗的重要措施。
4.施肥:在定苗后每畝追施10~15公斤尿素。
(二)穗期和花粒期管理
1.中耕培土,重施穗肥。拔節孕穗后,植株逐漸高大,遇大風雨易倒伏,應及時中耕培土,促進支持根迅速入土,增強植株抗倒能力。中耕培土可結合施穗肥進行,可在大喇叭口期每畝施用15~20公斤尿素。
2.適當化控,防止倒伏。拔節到抽雄期,對密度大、施肥多、生長旺盛的玉米,可在玉米9~12葉時噴施一次“玉黃金”或在玉米田間抽雄率達到5‰左右時噴施一次“壯豐靈”,要嚴格掌握用藥時間和用藥濃度,避免因用藥不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拔除弱株。對田間不能正常結穗的弱小植株要及早拔除,從而減小不必要的水分、養分損失。
4.防治病蟲害。玉米中后期如遇高溫、高濕可能誘發各種斑病、銹病、蚜蟲和玉米螟的重度發生。防治玉米斑病可于發病初期及時噴藥,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所用藥劑有:10%世高、70%代森錳鋅、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晌地放蜂20~30萬頭;防治蚜蟲的藥劑有抗蚜威、吡蟲林、殺滅菊酯等。
5.放秋垅,拔大草。放秋垅,拔大草可減少雜草等野生植物同玉米爭奪水分、肥料、光照。在雜草沒有結籽前拔除,不但有利于當年生產,也可有效解決下年草荒。
6.抗旱防澇。玉米抽雄后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85%,當田間持水量低于60%時,有條件的地方應及時澆水或組織抽水抗旱;玉米生長后期雖對澇、漬敏感性降低,但淹水時間不應超過3天,如遇大雨應及時開溝排澇。
7.預防大風。玉米生長中后期遇到大風出現倒伏應及時扶正,并培土踩實,恢復葉片自然分布狀態,降低產量損失。
8.人工輔助授粉。玉米開花期如遇長時間的陰雨天氣,可導致授粉不良,出現禿尖、籽粒發育不全等現象,要采取人工輔助授粉。方法是在雨后花粉不粘結、花絲上無水時,用木棒、竹桿、掃帚推動植株或用手搖動植株等方法,使花粉盡量落在花絲上。
篇4
論文關鍵詞小麥;氮肥后移;施肥時期;播種;田間管理
論文摘要介紹了小麥氮肥后移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施肥時期、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適期收獲等內容,從而為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傳統小麥栽培中氮肥的施用采用底肥與追肥相結合的模式,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時間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還有的在小麥越冬前澆冬水時增加1次追肥。這樣的施肥時間和底追肥比例,使氮肥重施在小麥生育前期,會造成群體過大、無效分蘗增多,小麥生育中期田間郁蔽,倒伏危險增大;后期易早衰,影響產量和品質,氮肥利用效率低。
小麥氮肥后移栽培技術是適用于強筋小麥和中筋小麥高產優質相結合的一套新創技術,是以春季追氮時期后移、底追比例后移、適宜的氮素適用量為核心技術的栽培技術體系。其內容包括氮肥底施與追施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時期的后移,建立具有高產潛力的2種分蘗成穗類型品種的合理的群體結構和產量結構,根據高產麥田的需肥特點平衡施用氮、磷、鉀、硫元素和培育高產麥田土壤肥力等。該技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一是顯著提高小麥的籽粒產量,較傳統施肥增產10%~15%以上;二是明顯改善小麥的籽粒品質,不僅可以提高小麥籽粒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還能延長面團形成時間和面團穩定時間,最終顯著改善優質強筋小麥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三是減少了氮肥的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減少了氮素對環境的污染。這套使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效應好的栽培技術,適用于北方冬麥區和黃淮海冬麥區高產田的強筋和中筋小麥生產,能創出大面積7500kg/hm2的高產,并向9000kg/hm2突破。同時,它能提高優質強筋小麥的品質及其穩定性,保證土壤肥力逐漸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應用氮肥后移技術要注意以下2點:一是應在較高的土壤肥力(產量5250kg/hm2以上)條件下運用該技術;二是應在正常栽培條件下運用該技術,晚茬弱苗、群體不足等麥田不宜采用。現將該技術總結如下。
1施肥時期
氮的吸收有2個高峰,一是從分蘗至越冬,這一時期的吸氮量占總吸收量的13.5%,是群體發展較快的時期;二是從拔節至孕穗,這一時期吸氮量占總吸收量的37.3%,是吸氮量最多的時期。氮肥后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主要是將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減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麥田底肥比例為30%~50%,追肥比例為50%~70%。同時將春季追肥時間后移,一般土壤肥力高的地塊采用分蘗成穗率高的品種,可從拔節期移至拔節期至旗葉露尖時追肥,可以有效地控制無效分蘗過多增生,塑造旗葉和倒2葉健挺的株型,使單位土地面積容納較多穗數;建立開花后光合產物積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體結構;能夠促進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層根系比重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緩衰老,提高粒重;能夠控制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的植株生長,有利于干物質的穩健積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進單株個體健壯,有利于小穗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能夠促進開花后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光合產物向產品器官運轉,有利于較大幅度地提高生物產量和經濟系數,顯著提高籽粒產量和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以及谷蛋白大聚合體的含量,改善小麥的品質。
2播前準備
2.1培肥地力
實行氮肥后移技術,必須以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條件為基礎。生產實踐證明,小麥產量5250kg/hm2左右及以上的麥田,適合于氮肥后移高產優質栽培。應培養土壤肥力達到0~20cm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2%、全氮0.08%、水解氮70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鉀90mg/kg、有效硫16mg/kg及以上。在該種地力條件下,施肥種類應考慮到土壤養分的余缺,平衡施肥,以利于良種高產優質潛力的發揮。產量7500kg/hm2總施肥量為有機肥45t/hm2、氮210kg/hm2、磷105kg/hm2、鉀105kg/hm2、硫酸鋅15kg/hm2。在一般肥力的麥田,有機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50%,磷肥、鉀肥、鋅肥的全部均施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麥拔節期再施剩下的50%氮肥;在土壤肥力高的麥田,有機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1/3、鉀肥的1/2及磷肥、鋅肥的全部均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麥拔節期再施剩下的2/3氮肥和1/2鉀肥。
2.2選用良種,確定合理群體
選用品質優良、單株生產力較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強、株型較緊湊、光合能力強、經濟系數高的品種,有利于高產優質。在北部冬麥區和黃淮冬麥區,有兩類強筋和中筋品種,以不同的群體結構和產量構成,都可獲得優質高產。一類是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由于其分蘗成穗率高,適宜基本苗要求較少;又由于是中穗,有效穗數要求較多;另一類是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由于其分蘗成穗率低,適宜基本苗要求較多;又由于是大穗,有效穗數要求較少。此外,要選用經過提純復壯、質量高的種子。播種前用高效低毒的小麥專用種衣劑拌種,小麥專用種衣劑含有防病和防蟲藥劑,有利于綜合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易發生的根腐病、紋枯病,培育壯苗。
2.3深耕細耙
適當深耕,打破犁底層,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無明暗坷垃,無架空暗垡,達到上松下實;耕后復平,作畦后細平,保證澆水均勻,不沖不淤。
3播種
播前土壤墑情不足,應造墑播種。種植規格,畦寬以2.0~2.5m為宜,畦埂寬不超過40cm,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種植,平均行距以23~25cm為宜。適時播種,抗寒性強的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6~18℃時播種,抗寒性一般的半冬性品種在14~16℃時播種,冬前積溫650℃左右為宜。冬性品種應先播,半冬性品種應在適期內后播。早播會形成旺苗,早發早衰;晚播冬前營養體小,光合產物少,根系生長發育差,分蘗少,不能形成壯苗。在播種適期范圍內,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基本苗以150~180萬根/hm2為宜;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基本苗195~300萬根/hm2。地力水平高、播期適宜而偏早、栽培技術水平高的可取低限;反之,取高限。按發芽率、千粒重和田間出苗率計算播種量。播期推遲,應適量增加播種量。
4田間管理
4.1冬前管理
在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種浸種催芽的種子,以確保苗全。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結,及時進行劃鋤,破除板結,通氣、保墑、促進根系生長。澆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和年后早春保持較好墑情,以推遲第1次肥水,管理主動。應于小雪前后澆冬水,黃淮海麥區于11月底至12月初結束即可。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適期內晚澆;反之,適期內早澆。注意節水灌溉,不超過600m3/hm2。不施冬肥,澆過冬水,墑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防止地表龜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墑,促進根系發育,促苗壯。
4.2春季(返青至挑旗)管理
小麥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澆水,及早進行劃鋤,以通氣、保墑、提高地溫,利于大蘗生長,促進根系發育,加強麥苗碳代謝水平,促麥苗穩健生長。在高產田,將一般生產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二棱期)施肥澆水改為拔節期至拔節后期追肥澆水,是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施拔節肥、澆拔節水的具體時間要根據品種、地力水平、墑情和苗情而定。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一般在拔節初期追肥澆水;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在地力水平較高的條件下,群體適宜的麥田,宜在拔節中期至后期追肥澆水;對于地力水平一般的中產田,應在起身期追肥澆水。
4.3后期(挑旗至成熟)管理
開花期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麥開花期墑情較好,也可推遲至灌漿初期澆水。要避免澆麥黃水而降低小麥品質與粒重。小麥病蟲害均會造成小麥粒秕,嚴重影響品質。銹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等是小麥后期常發生的病蟲害,應切實注意加強預測預報,及時防治。進行無公害小麥生產,防治小麥蚜蟲應該用高效低毒選擇性殺蟲劑,如吡蟲啉、啶蟲脒等,商品有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吡蟲啉可溶性粉劑、2%蚜必殺等。
5適期收獲
高產麥田采用了氮肥后移技術,小麥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增強,葉片光合速率高、持續期長,籽粒灌漿速率高、持續期也較長,生育后期營養器官向籽粒中運轉有機物質速率高、時間長,蠟熟中期至蠟熟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不要過早收獲。試驗表明,在蠟熟末期收獲,籽粒的千粒重最高,此時籽粒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也最優。蠟熟末期的長相為植株莖稈全部黃色,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含水率22%左右,籽粒顏色接近本品種固有光澤、籽粒較為堅硬。提倡用聯合收割機收割,麥秸還田。
參考文獻
[1]何憲平,李明芳,薛鳳梅,等.旱地冬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4):81,83.
篇5
大豆的生育期分為幼苗、分枝、開花.結莢、鼓粒、成熟五個時期。
1.幼苗期:大豆幼芽拱出地面即為出苗,從出苗到分枝開始為幼苗期,這一時期地上部生長緩慢,地下部生長快,最適宜的溫度為。14-16℃,幼苗對營養物質的要求,在絕對量上不高。但由于根瘤剛剛形成,尚無固氮能力,因此需要供給適量的氮素。同時,因地溫低,速效磷的應有量也不足,因此施種肥補磷素十分重要。
2.分枝期:自形成第一個分枝到第一朵花出現為分枝期。在這以前大豆主要是營養生長,這一時期雖以營養生長為主,但大豆花芽分化開始即標志著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開始。這一時期最適宜的溫度為20℃左右,晝夜溫差不宜過大,夜間溫度不低于15℃為好,晴天溫度高,有利花芽分化,此時植株生長量比幼苗期增加1-2倍。地下部也正在生長,所以需要充足的土壤水分和養分,保證植株生長和花芽分化的需要。
3.開花結莢期:從開始開花到結莢完了是大豆生長最旺盛時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相互交錯進行,這時大豆營養器官及莖枝加速成長,同時花器也不斷出現,隨之豆莢也逐漸形成,豆粒也開始增大。這時期是大豆需要水肥最多的時期,也需要較高的溫度和充足的陽光,白天溫度以20—25℃,夜間不低于15℃為宜。
4。鼓粒期:豆莢內的子粒開始鼓起到最大的體積與重量時,即為鼓粒期,這時莖葉生長基本停止,植株內營養物質主要供給種子發育,這時大豆需要的溫度和水分較花莢期為低,以15-20℃為合適,但如遇到后期干旱或低溫,則影響鼓粒,以致降低百粒重,或造成秕莢,秕粒,對產量很有影響。
5.成熟期:大豆鼓粒以后,葉片逐漸變黃脫落,種子中的水分減少,且變圓變硬,呈現出該品種固有的種皮色澤和大小,搖動豆株豆莢內“嘩嘩”響時,即為成熟期。成熟期的空氣干燥,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成熟,品質也好,高溫干旱大豆則被迫成熟,質量降低,如遇低溫多濕,又會延遲成熟,特別是秋雨較多,又易發生褐斑粒,降低商品質量。成熟時若趕上千熱天氣,會造成豆莢爆裂,應及時收獲。
二、栽培技術
1.品種的選擇:按生態區域因地制宜選擇高產、質優、成熟期適宜、抗逆強的推廣品種。如:黑農38、綏農11號、東農42、墾農4號等優良品種。
2.種子的處理:用50%辛硫磷0.5公斤,加水10公斤,拌種200公斤,拌勻后悶種4小時,陰干后播種。也可用5%的甲拌磷顆粒劑,畝用量2.5-3.0公斤,播種時條施播種溝內,但不能拌種使用,防治胞囊線蟲病效果與呋喃丹相同,防效達67.5%,并可控制在豆蚜蟲和根蛇潛蠅幼蟲危害。近幾年,黑龍江省農科院研制的新型種子包衣劑應用效果很好。它不同于一般拌種劑,將高效內吸殺蟲劑、殺菌劑和大豆生長所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肥料溶在“種衣內”。拌種時不需兌水,直接按藥種比1:50的比例在容器內混拌均勻后晾干即可播種。
3.整地:壟播大豆,麥茬伏翻后起壟或攪茬起壟,壟向要直,50米壟長直線誤差±5厘米。攪麥茬起壟前滅茬,第一遍破土深度12—15cm,第二遍扶壟,培土封滿為宜。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頂漿扣壟,并鎮壓,有深翻基礎的原壟玉米茬,早春拿凈茬子,將茬坑耢平達到播種狀態。
4.施肥:中等肥力的地塊,每公頃施優質農肥15噸以上。中等肥力土壤,每公頃施底肥或種肥磷酸二銨100-150公斤或尿素50-60公斤,加三料磷肥120—150公斤。有條件的地方測土配方施肥。根據農戶的經濟狀況,生育期內也可葉面噴施肥料。
5.播種:氣溫穩定通過8℃開始播種,黑龍江省北部和東部地區5月1日—15日播種,中南部地區4月25日~5月10日播種。采用機械壟上雙行等距精量點播,雙行間小行距10—12cm。等距離穴播,穴距18—20cm,每穴3-4株,中南部地區公頃保苗20~35萬株,北部地區公頃保苗30—40萬株。畝播量7-8斤。播種深度為鎮壓后4-5cm。
6.田間管理:當大豆拱土時,進行鏟前深松或趟一犁,非機械精量播種地塊,在子葉展開至第一片復葉展開前,進行人5121司苗,按要求的密度一次定苗。出苗后雜草2-4葉期,用35%穩殺得乳油或15%精穩殺得乳油、12.5%蓋草能乳油等藥劑防治禾本科雜草,公頃用量0.7—1.0升藥劑,用虎威1升或雜草焚、達可爾1-1.5升防治闊葉草。也可在出苗前用豆磺隆加乙草胺對土壤進行處理,防除雜草。根據當地蟲情預報,在防治適期內防治食心蟲。用80%敵敵畏乳油制成毒桿熏蒸,公頃用量為1.5—2公斤。也可用5%甲拌磷顆粒劑,畝用量2.5公斤,每間隔6壟,在大豆封壟期間進行人工拋撒于壟溝處。
篇6
一是水的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做到精確促控灌溉。生長前期應做到有水栽(插)秧,寸水返青,淺水勤灌,促根長蘗。中期“夠苗擱田”,即當全田莖蘗數達到預定苗數的80%~90%時及時擱田,控苗、促根、防倒伏。對苗數足、葉色濃、長勢旺、肥力高的田塊重擱,以人立不陷腳,葉色明顯落黃為度;相反,則采取輕擱、多次露田或軟擱,田中泥緊皮,田邊裂細縫,群體葉色褪淡即可。曬田先輕后重,曬田效應持續2個葉齡,抑制無效分蘗發生,增強抗倒伏能力。孕穗抽穗期保持淺水,濕潤灌漿,后期干濕交替,養根保葉促灌漿。機收田塊稻穗三分之二轉黃時放水,以利機械作業。
二是施好肥和田間化學除草。分蘗肥在栽秧后7~10天追施,每667平方米(1畝)用尿素7~9公斤與除草劑(金手,27.5%的總有效成分1包50克,或野老18%總有效成分1包30克,或新水歡14%總有效成分1包60克)同時施用,拔節肥在孕穗初期(曬田復水后),每667平方米施尿素4.5~6公斤,氯化鉀3.5~5公斤,促進花芽分化,提高有效分蘗成穗率,爭取大穗;孕穗末期施穗粒肥,667平方米施尿素2~3公斤,氯化鉀3.5~5公斤保穗增粒。
三是病蟲害綜合防治。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田間病蟲測報,采用殺蟲燈,國家標準允許的低毒、低殘留、安全、高效農藥,或生物農藥為主的稻田病蟲草害綜合綠色防控技術,在關鍵時期重點防治好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稻瘟病、紋枯病等病蟲害。
(1)稻瘟病:一是苗瘟,秧田出現發病中心或有急性病斑出現時,為防治適期。二是葉瘟,稻田出現5個以上發病中心或有急性病斑出現時,為防治適期。三是穗頸瘟,發生葉瘟的田塊及周圍田塊,種植感病品種的田塊,在抽穗期遇上適宜的發病天氣時,應在水稻抽穗初期、齊穗期各施藥1次,防治穗頸瘟。防治藥劑:每667平方米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豐登)20克或3%春雷霉素可濕粉100克或40%稻瘟靈乳油100毫升兌水噴霧。
(2)水稻紋枯病:當病叢率達到20%~30%時施第1次藥,隔12~15天施第2次藥;天旱時,當病叢率達到40%~50%時施藥。防治藥劑:25%井崗霉素水溶性粉劑每667平方米用40克噴霧。
(3)水稻螟蟲:一代枯鞘株率5%~7%,秧田卵孵化高峰期,本田卵孵化盛末期;二代枯鞘株率0.5%~1%,螟卵孵化高峰期防治。防治藥劑:每667平方米用31%氟腈·三唑磷微乳劑(三拂)60毫升或15%三唑磷乳油100毫升或90%殺蟲單可濕粉40克兌水噴霧。
(4)稻飛虱:水稻百叢蟲量1000~1500頭時防治。防治藥劑:每667平方米用25%噻嗪酮可濕粉(撲虱靈)50克或10%吡蟲啉可濕粉30克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阿克泰)4克兌水噴霧。
篇7
關鍵詞:“空稈”病株及無效果穗 打底葉除“烏米”放秋壟干巴纓穗肥
玉米授粉后,即開始進入灌漿成熟生育后期階段,這期間要切實加強田間“以下”管理,對加速灌漿,促使早熟,提高千粒重,增加產量尤為重要。
一、鏟除“空稈”
人們通常把沒有長出雌穗和雖有雌穗但到收獲時只是青棒或瞎棒的玉米植株,稱為“空稈”。在一般年份里,這種空稈對產量影響很大。這些空稈株,嚴重影響通風透光,與正常植株爭水爭空間爭肥,要及早鏟除。
二、去除病株和玉米無效果穗
作物病株既不能構成產量,又耗費養分,而且還可傳播病害,要及時鏟掉。玉米植株上,除去上部果穗外,其第二、第三果穗發育遲緩,(稱為“無效穗”)吐絲較晚,除特殊品種外,一般情況下小穗是不能成棒結實的。抽出后必須逐個去除,減少養分消耗,促使主穗充實,棒粒大飽滿,增加產量,又有促早熟作用。
三、打底葉
用一米左右樹條延垅溝約彎腰90度左右,把玉米黃葉、老葉全部打掉,增加通風通光。
四、除“烏米”
玉米“烏米”又稱“絲黑穗病”,玉米穗不能結實,而成為“灰色”。田間要全面檢查,如發現烏米在散粉前必須連同玉米植株清除田間,帶到地頭深埋,不能作飼料或漚肥,防止病蟲害再次傳染。
五、放秋壟
在玉米灌漿后期進行放秋壟。秋后田間雜草旺盛,正值產籽期,放秋壟要割除田間雜草,不僅對當年玉米有利,而且對減輕下年草害十分重要。要采用人工拔除大草,“用鋤板產”等方法消滅雜草。放秋壟要淺鋤,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溫,消滅雜草,促進早熟,增加產量效果十分顯著。進行時,防止傷根過多和折斷葉片。
六、去掉干巴纓
玉米棒上部花絲最后抽出來,先抽出來的花絲已完成授精作用,逐漸開始萎蔫(干巴纓),這樣后抽出來的花絲就巴纓所遮蓋,不易接受花粉,不能結實。剪掉干巴纓能提高玉米結實率,增加產量。據試驗,剪一次干巴纓可減少禿頭30%;剪一至兩次,可基本消滅禿頭現象。剪絲的時間應在玉米花絲授精枯萎后。方法是用手將花絲輕輕提起,再用剪刀將枯萎的花絲剪去。同時留下幼嫩新鮮的花絲,使其成壺嘴形,以便使沒有受精的花絲繼續授精結實。
七、施好穗肥
穗肥是玉米生長中最重要的一次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用,也可根據播種后的天數來確定施穗肥的時間,在晚熟期可噴酒,1%~2%磷酸二氫鉀,為了增產增收,因此穗肥要重施,以促進果穗發育,增加每穗粒數,減小禿頂程度,提高結實率。穗肥以速效氮為主,施用量為總用氮量的50%~60%。一般為每畝施用尿素10~15公斤,在基肥和苗肥中未施用磷鉀肥的,此時還可補施磷鉀肥各10公斤。在兩行玉米間開溝條施,也可以穴施,施后立即蓋土,以防肥料揮發和流失。對前期生長量不足,生長不均勻的田塊要早施,對生長旺盛田塊要遲施。
篇8
一、水稻移栽
1.水稻需肥規律
水稻一生對N、P、K營養元素的吸收量大體是:每生產100千克稻谷各吸N、P205、K20的數量分別是1.8~2.5千克,0.9~1.3千克,2.1~3.3千克,其比例大體是2:1:3。
水稻吸收氮最多的時期是分蘗一穗分化,約占總吸收量的65~70%;穗分化―抽穗占20%;對磷的吸收量最多時期是分蘗―穗分化。對鉀的吸收主要是穗分化―抽穗開花,約占60%;其次是分蘗―穗分化約占30%。
2.施肥技術
水稻施肥應遵循有機無機肥料配合施用,氮、磷、鉀配合施用及底肥全層施用的原則。
常用的施肥技術有以下三種:
2.1 攻前保后施肥法:重施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80%以上,并早施重施分蘗肥,酌情施用穗肥。一般生育期短或早熟品種用這種施肥方法。
2.2 前促中控中控后補施肥法
前捉是以基肥為主,一般占總量的60~70%,并早施分蘗肥、促進分蘗早生快發,到有效分蘗后不追肥,并在有效分蘗終止后及時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撥節后酌情省施穗肥。后補是抽穗始期酌情補施少量粒肥,適用于溫度較高,生長季節長的中晚熟地區。
2.3 前保中促施肥法:目前旱育稀植栽移多采用這種方法。
3.適時早插。縮短插秧期
在最適合水稻幼苗生長發育的時期插秧,并盡量早插。縮短插秧的時間。結合當地氣象資料,來確定一個地區的最佳插秧時期。一般我省第一、第二積溫區可在5月15~25日插秧比較適宜,第三、第四積溫區在5月20~30日插秧比較適宜。
4.移栽規格
4.1 移栽密度:確定移栽密度應考慮計劃產量指標,從品種分蘗力強弱出發,考慮稻田的肥力基礎、施肥水平,以及秧苗素質和移栽時期。總的原則是,壯苗宜稀,弱苗宜密;早插宜稀,晚插宜密;肥地宜稀,瘦地宜密;分蘗力強的品種宜稀,分蘗力弱的品種宜密;積溫條件好的宜稀,積溫條件不好的宜密。
4.2 移栽規格:決定移栽密度后,還要確定田間的合理配置,即移栽規格,目前生產上應用較多的是30厘米×(10~13)厘米×(2~3)苗或寬窄行(40十20)厘米)×(10~13)厘米×(2~3)苗。一般溫度條件好,施肥水平高的地區,秧苗素質好時多采用(33.3~40)厘米×(13~20)厘米×(2~3)苗。
4.3 移栽質量:總的要求是,嚴格執行移栽計劃時期、移栽規格和密度。插植深度2~3厘米,不窩根,不漂苗,不倒苗,不丟穴,插后秧苗直立,橫豎成行,每穴苗數正確。
二、田間管理
1.分蘗期生長發育及管理
1.1 分蘗是水稻的重要特征分蘗在主莖節上自下而上依次發生,分蘗的出現總是和母莖分蘗,不能抽穗結實的為無效分蘗。在水稻群體中,有10%的稻株出生分蘗時稱為分蘗始期,分蘗增加最快的時期為分蘗盛期,分蘗增加最快的時期為分蘗盛期,分蘗數達到最多的時期為分蘗末期。分蘗成穗數與分蘗出生相同的時期為有效分蘗終止期。
1.2 分蘗期田間管理
此期田間管理主要是科學施肥淺水灌溉,及時防治病、蟲、草害。促進有效分蘗,防止無效分蘗。
2.長穗期生長發育及管理
2.1 長穗期的生長發育
水稻生長到分蘗末期,開始莖桿節間伸長和幼穗分化,水稻撥節后地上部分的幾個節間伸長,當莖植基部第一節間伸長達1.5~2厘米,外形由扁變圓時,稱為撥節。地上部分伸長節間一般4~7個。水稻完成一定的營養生長期之后,開始轉入幼穗形成的生殖生長期。莖的生長錐轉入穗的分化。
2.2 長穗期管理
長穗期一是要施好撥節肥孕穗肥,一般在抽穗前20~10天,每公頃施純氮30~35千克,再配施氧化鉀30~50千克。二是要灌好孕穗保胎水。三是及時防治病蟲及除草。
3.結實期生長發育及管理
從抽穗到成熟的整個過程稱抽穗結實期。經歷出穗、開花、灌漿、結實等時期是決定結實率、粒重以及最終產量的關鍵時期。結實期管理上關鍵是養根保葉,為葉片繼續進行旺盛的光合作用和養分順利輸送創造條件。在粒多基礎上達到粒飽,減少空秕粒在霜前正常成熟。一般要酌施粒肥,管好水,注意防治后期病害。
篇9
關鍵詞:苜蓿;播種技術;田間管理
1 苜蓿播種前田間管理
1.1 選地
紫花苜蓿為溫帶植物,尤喜溫暖、半濕潤、半干旱的氣候條件。最適宜在地勢高燥、平坦、排水良好、土層深厚、中性或微堿性砂壤土或壤土中生長。紫花苜蓿為深根性作物,土層厚有利于深扎根。不宜種植在低洼及易積水的地里,積水會使大部分跟死亡,因此要求地下水位在1m以下才能種植。紫花苜蓿可以在輕度鹽堿地上種植,但土壤中鹽分不超過0.3%,pH<6.5的酸性土壤中也不宜種植。紫花苜蓿種子小,幼苗期生長緩慢,因此,應選擇雜草少的地塊種植,如選擇種植玉米、棉花、根菜類等中耕作物或一年生麥草類作物之后的農田種植紫花苜蓿較好。紫花苜蓿也不宜重茬,最好間隔2年至3年或更長年限為宜。
2 整地
(1)淺耕滅茬即前茬作物收獲后,在翻耕之前,用圓盤滅茬器或圓盤耙等機具在茬地上進行的田間作業。在耙的重力作用下,耙片切入土壤,切斷草根和作物殘茬,并使切碎的土塊沿耙片凹面微略上升,然后翻落,具有一定的翻土和覆蓋作用。淺耕滅茬的深度一般以20cm為宜。
(2)耙地翻耕后的田面土塊常較大,不平整,還留有根莖性雜草,須用圓盤耙破碎土塊,平整地面,耙除雜草,蓄水保墑。耙地還有其他多種應用,如多年生牧草地在早春或刈割后耙地,可消滅雜草,改善土壤水肥氣熱狀況,有利于苜蓿返青和生長;灌溉或降雨之后耙地可破除板結,通氣保墑;播種后出苗前,用釘齒耙耙地,可破除板結,利于幼苗出土。
(3)耱地耱地又稱耢地,一般在翻耕、耙地之后進行,兼有平地、碎土及輕度鎮壓的作用,可為播種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耱地的工具是用柳條、荊條或樹枝等編成。北方旱區,耱地有時也在犁地前、雨后進行,主要起蓄水保墑作用。如夏耕后先曬土風化,接納夏雨,爾后在冬前實行耙耢;有時在土壤凍前耱地,趁地皮松軟時重耱1-2遍;出苗前遇雨耢地,可破除板結,耢碎土塊,促使順利出苗。
(4)鎮壓利用鎮壓器、石磙等工具壓碎土塊、壓實地表。鎮壓影響土壤的深度,輕則3-4cm,重則7-10cm。
(5)開溝、做畦和起壟開溝是灌溉地區保證灌溉、多雨低濕地區及時排水的必要措施。開溝可用開溝器或鏵式開溝犁進行。壟作是將土壤整成壟形,作物生長在一條條的高壟上。起壟可增厚耕作層,利于排灌,增加土壤通氣性及提高土溫,苜蓿種子田或北方旱地和低洼地可采用這種措施。
3 播種技術
3.1 品種選擇
選擇適宜的良種十分重要。雖然苜蓿適應性很廣,但要獲得豐產,首先要選擇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種植的品種。如抗旱、抗寒、抗鹽堿、抗病蟲害等特性品種,再選擇具有高產優質特性品種,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適宜品種。如肇東苜蓿、草原1號、龍牧801、龍牧803、公農1號苜蓿適宜在高寒地區種植。
3.2 種子處理
種子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飼草的產量。優質的種子應純凈、飽滿、整齊、無病蟲而且生活力強。
(1)種子清選 種子經品質檢驗后,其發芽率和發芽勢較高但純凈度不夠的種子,需要進一步清選去雜方可作種用。清選去雜常采用的方法有:風選、篩選、水溶液選。風選可通過風揚將比重較輕的雜物通過風力吹走;篩選可選出體積較大的秸稈以及比重大的石礫和其他雜物;水溶液選可將比重輕于種子的雜物以及癟粒清除。
篇10
1.中耕培土
玉米對土壤的通透性要求較高,中耕除草是促下控上、增根壯苗的重要措施。中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肥水供應狀況,起到蓄水保墑、促進玉米根系下扎的作用,促進根系發育,提高地溫,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增加有效養分,有利于防旱保墑和清除田間雜草等。還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消滅雜草,擴大根系的吸收范圍。培土有利于氣生根發育,有效地防止倒伏。玉米拔節時應進行深中耕,深度達到7—8厘米,促進新根大量噴出,擴大吸收范圍,清除雜草。進入大喇叭口時,結合追肥進行培土,據試驗,培土可以促使支持根的大量產生,不但可以有效的防止倒伏,更重要的是增強后期吸收合成能力。同時,培土還有排水防澇的作用。但土質堅硬大田塊培土不能過多,以防根系缺氧,影響呼吸和吸收。
2.摘除分蘗
在播種出苗20天以后,玉米莖基部的分蘗即可伸出地面迅速生長。玉米多數雜交種分蘗能力很強,分蘗一般不能成有效穗,徒然消耗主莖養分,影響產量。因而要勤檢查,及時發現并摘除分蘗,以利于主莖生長。
3.配方施肥
在玉米一生當中孕穗期是對礦物質養分吸收量最多,吸收強度最大,吸收養分最快的時期,是決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關鍵時期,也是植株需肥的高峰期,孕穗期對氮、磷、鉀的吸收量分別占玉米一生吸收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大喇叭口期前后吸收強度最大。此時正是雌穗小花開始分化,施肥效果最佳。重施孕穗肥,不但能保證雌穗小穗、小花分化發育良好,并對后期充實籽粒和增加粒重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肥水管理應圍繞苗期群體長勢均勻、健壯、拔節期、孕穗期不脫肥的總體目標,施肥上來測土配方施肥,做到肥土少施瘦土多施、弱苗多施,拔節期控施,穗期重施。
玉米吸收氮、磷、鉀元素累積總吸收量趨勢是拔節期1%~4%,小喇叭口期5%~8%,大喇叭口期30%~35%,抽雄期50%~60%,灌漿期62%~65%,蠟熟期100%。玉米有兩個吸肥高峰:第一高峰為小喇叭口期一抽雄期,以大喇叭口期為中心,這個時期在抽雄前15天左右,此時正值雌穗小穗、小花分化盛期,是決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的養分。為了滿足玉米這一時期的營養需求,達到穗大、粒多、粒飽、產量高,必須追肥,補充營養。追肥時間和追肥量應根據各地的實際和田塊的基礎肥力水平而定。第一次在拔節期如底肥施用較少,玉米苗發黃有缺肥表現,這時又降一定雨量,墑情較好時,也可趁雨后墑足追肥,每畝施尿素5—7公斤,施肥深度為8—10厘米;如無降雨,墑情較差,而玉米苗又因缺肥而生長較弱時,可以噴灑1.5%的尿素液,將植株噴濕即可,可以隔7—10天連噴兩次,補充營養,促苗壯長。待有充足降雨后再次根際追肥。玉米大啦叭口期可見葉片10—11葉(也就是播后65天)畝施尿素20—25公斤、鉀肥5—10公斤,并進行大培土。在正常情況下,這一時期植株的葉片數:早熟品種,展開葉為8~9片,可見葉12~15片;中熟品種,展開葉10~11片,可見葉14~17片;晚熟品種,展開葉12~13片,可見葉16~19片,此時即是追施孕穗期的最佳時期。穗肥的追施數量,還應根據土壤肥力、底肥數量和植株生育狀況等靈活掌握。一般來說,土壤肥力低、基肥少、葉片淡綠、植株生長勢較弱,的地塊應重施。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60%~65%為好;中等肥力基礎的、葉片濃綠、生長勢佳、莖稈生育健壯的地塊,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50%~55%即可;土壤肥力高、底肥足、群體大、葉片深綠、根系發達、植株生長繁茂的高產地塊,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45%~50%為宜。
4.適時排灌
玉米孕穗期,是雌穗小穗、小花分化的盛期,是決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時期,不但是需肥的高峰期,也是玉米需水最多的時期。尤其是在玉米抽雄前15天左右,對水分極為敏感。此期玉米生育的特點是:莖葉生長加快,葉面蒸騰量逐漸增大,且葉面蒸騰與蒸發持續時間長。這時期玉米植株生長的需水量約占全生育期總需水量的27%~38%,故土壤水分應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75%。此期若土壤缺水,不但會影響玉米雌穗性器官的分化,而且會使果穗發育不良,穗小、粒少、禿尖嚴重,嚴重時,致使雄穗抽不出,雌穗吐絲困難,不能正常受精,造成禿頂、花粒棒、空稈多。最終導致減產,減產率可達38%~54%。穗期必須保證水分的供給。有灌水條件的一定要保證在拔節期和抽雄前10—15天兩次灌水。資料顯示,灌拔節水可增產22%左右,灌抽穗水可增產70%以上。可見,在玉米灌拔節孕穗期澆水是多么重要。在灌水條件較差時,寧可其他時期不灌水,也應保證孕穗、抽穗時的供水。所以,玉米進入孕穗期,要澆足、澆透孕穗水,最大限度地滿足其需水要求,為玉米健壯生長提供良好條件。玉米孕穗期如果田間含水量低于田間最大持水量持水量45~55%,中午葉片呈現萎蔫曲狀,而早晚葉片展開時即可灌水。中熟或中晚熟品種一般在播后50~60天左右;早熟品種大約在播后30~40天左右灌水。要求灌透、灌勻,保證質量,滲水深度應在50厘米以上。玉米灌溉時要進行開溝細流,不可大水漫灌。
5.防治病蟲
5.1銹病
在發病初期用50%粉銹清或12.5%烯唑醇,畝用50—80克或25%粉銹靈可濕性劑每畝50—100克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每畝80克+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每畝80克兌水60公斤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
5.2大斑病、小斑病防治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退菌特或70%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錳鋅80倍液或80%新萬生700倍液兌60公斤水噴霧防治間隔5—7天進行第二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