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能力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8:58: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律能力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律能力論文

篇1

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恩全集》第一卷,P15)意味著道德價值的根據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人之外。

康德認為:真正品德的產生,是來自人們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約束,可以自主規范來約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轉引自《道德與文明》1996年第1期,P29)

杜威也認為:學校德育不應背記某些規則,良訓箴言,關鍵是發展道德判斷力,才能適應變化著的社會。

然而,現實中人們的道德行為似乎大都來自外在的某種壓力或利益驅動(他律),而很少自主選擇、自我踐行(自律)。在教育中,對學生僅提出社會規范要求或目標,而對學生如何去習德、自育、踐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養研究不多。從我國歷史上看,傳統德育的核心是封建德育,其目的是培養維護封建制度的“奴才”——各級統治者與“聽話”的“愚民”,品德評價標準為:被動接受,盲目服從,唯唯諾諾,師云亦云,因循守舊等。在道德教育上一切努力可稱為“聽話”教育:從一個剛出生還不懂事時起的“乖孩子,聽話”到要求兒童青少年“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直至要求成人“在單位聽領導的話”,一個人即使毫無獨立思考、判斷、選擇與行動以及負責的能力與精神,只要是“聽話”就是“好孩子、好學生、好同志”。魯迅在評論中國的家庭在教孩子時曾指出,那種教育只是“使他(孩子、學生、青少年)畏葸畏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這種教育,“其實都不過是制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魯迅全集》第4卷,P565,第11卷,P9)平平庸庸,唯唯諾諾雖不是壞學生,但已不適應現代社會對人的品德要求(開拓、進取、創新素質)。

另一方面,自律符合學生道德心理特點和德育規律。當代青少年處于探索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時期,他們的思想特點是不輕信、不盲從,既不唯書,也不唯師,在觀察和對照中思考,在思考中觀察與對照。個體道德意識發展是影響道德內化的重要因素,自律是促進道德內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個體不斷評判自己的道德認識,找出差距,主動吸取道德上的要求以充實自己。只有將社會要求的價值觀轉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規范經個體分析、判斷、選擇、嘗試,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實踐中切身感受,知行統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體精神的人,才能自覺行動,而真正的權威也正是來自于人內在的精神力量。

因此,自律能力的提出是以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主動性、能動性特征、需要及其規律為基礎的,也是以現代社會及其發展趨勢的需要為基礎的。

所謂自律,是指根據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思維,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動。即指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惡影響,不為快樂、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驅使,也不受神意、天命的支配,而是根據自己的“立法”,為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動的道德原則。它是依賴于理性的“善良意志”,而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任性,強調“出自法則”去行動(利他、利己)。自律使人自覺選擇道德行為,糾正不道德動機,在道德法庭上,自己充當人和審判官,檢查和審判自己的言行。皮亞杰研究兒童道德發展中的“自律”,指的是人的行為受自己內在獨立思考和價值標準的支配而不是外在的社會規則。

自律能力,指道德選擇和行為是依據通過作為道德活動的主體的人理性思考后選擇的道德原則自愿作出的,它可以表述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所謂自立即自我“立法”,也即自我要求,這涉及道德認識,道德理想諸方面;所謂自行即自我“行政”,也即自我鍛煉、自覺踐行,養成道德行為習慣;所謂自控即自我“司法”,也即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與通常所謂“良心”或“內心的道德法庭”相似。具體內容包括:自主思考、自我勸告、自我選擇、自我修養、自我踐行、自我克制、自我防御、自我督促、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塑造、自我判斷、自主責任心和自我負責,以及獨立的社會適應和交往協作等能力。

相對而言,他律是指由外在因素決定自己意志的道德準則,即道德選擇與行為是由主體自身之外的、未經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慮的各種規則和原因支配的(如恐懼、壓力、圖取報償等)。處于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往往沒有約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評價能力較低,需要靠教師和家長的約束來行動。隨著主體自身成熟,這種外在權威形式逐漸轉換為青少年內心的某種覺悟和信念,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地服從自己,即走向自律。但應該看到,學生在其道德意識建構過程中,情緒性動機、遵從權威和功利性動機占很大比重,效果與動機很難統一,這決定自律的不穩定性。

自律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內在機制和主觀途徑。所謂道德人格就是人格在道德方面的規定性,它由價值目標(動力和導向因素)、價值原則(準則因素)和道德責任心所構成的統一體。道德人格完善,則指主體自主作出的道德決定在道德實踐過程中不受任何阻礙地被實現的狀態或境界。具有自律的人表現出健康人格特質如自覺性、自制性、包容性、堅持性和自主性等。

德育應該培養學生在個體道德生活和社會道德生活中學會自律。然而,青少年學生存在的問題表現在自我評價障礙、意志薄弱、人格障礙、挫折心理等。中國古代道德修養論中的“慎獨”、“主敬”與西方的“有得于內,無待乎外”對我們培養學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所啟示,下面來談一些具體做法。

(一)挫折教育。也稱逆境磨煉,是指通過展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養學生正確認識駕御挫折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即是說讓學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學習,在挫折的鍛煉和考驗中成熟,奮進、崛起,自處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從而培養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能力。當今時代充滿著競爭、挑戰和風險,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開放需要挫折教育,社會呼喚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學生挫折承受力和適應能力呢?孔子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處逆境更利于修養砥礪品行,顏回在陋室而不改其樂,表現出對貧困逆境的超越和對“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贊揚。孟子也曾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肌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孟子·告子下》)俄國的奧斯特羅夫斯基在經歷童年的磨煉,戰爭的考驗后,在身殘志堅下寫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光輝巨著。日本教育也規定:要創造機會把孩子投入艱苦環境中鍛煉,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據說在一所私立小學的校門口,有一塊水池,學生每天脫下木屐從水中走進校園,即使寒冷冬天,也從不在教師面前喊冷。挫折可從反面豐富人生的經歷,加強品德實踐能力,“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便是這一道理。當學生遭遇失意、失敗時,教師要增強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輸不起的心理障礙,從跌跤中學會走路,在水中學會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學生中開展負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評價教育。自我評價是學生依據一定的品德評價標準,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自評作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現在三個方面:(1)自我意識,它是指人對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事物關系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學生對祖國集體的愛、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廉恥感等品德知識,都建立在對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之間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2)自我激勵,青少年學生自覺性、自制力較差,品德中好行為習慣不穩定,通過自評可幫助學生自我反省,進而自覺地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3)自我調控,在實際生活中,常有的行為不為人知即“個人獨處”的情況,經常檢查一言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純潔,從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誘因。

(三)道德問題討論。所謂道德問題,是由個體在特定條件下不能實現預期目標而形成的,它包含認識、目標、障礙三個因素。問題的解決,是從困難障礙中尋找一條出路。德育實質上是一個由“已知”出發,幫助學生在個人與他人、集體、祖國利益發生沖突時如何處理,利他利己,動機與效果相結合,實現德育目標的過程,可以說,德育是道德問題解決的教育和教學。當代西方德育課大多數都引進美國科爾伯格的道德認識發展理論,采用道德難題討論方法,把培養判斷力作為德育的中心任務。一是不要簡單地告訴學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惡,而要讓學生參與德育實踐,對善惡作出評價;二是德育要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的培養。科爾伯格設立不同的道德兩難問題(情境),如海因茨偷藥的故事,供學生討論,或者提供體驗道德疑難問題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正視問題所固有的道德內容,引出學生談出所作的判斷基本理由,并鼓勵他們以不同的道德觀相互交談,目的在于發展學生道德認識能力,選擇能力,判斷能力,更加適應社會生活。應該指出的是,學生在進行道德選擇時,不但要有行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規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內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撐。

(四)道德責任心培養。強調個人對社會盡責是我國德育的傳統,孔子主張“仁以為己任”,明末顧炎武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小學思品課本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祖國”。然而,當前青少年學生普遍缺乏責任感,為此,德育應指導學生樹立對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全球的責任,樹立學習責任心、生活責任心、工作責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會公德、職業規范等方面接受社會關于個人道德責任的各種要求。如在班級中,讓學生明白是班級的主人,讓學生承擔各種對集體負責的角色,引導他們對班級負責,激發學生履行道德責任的動機,強化因履行道德責任而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對責任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為了責任,處于現實可能的道德主體,他律性。

出于責任,處于自為的道德主體,自律性。(五)設置活動性德育課程。實踐活動為自律能力的形成提供一個鍛煉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道德觀念,可以說是:“認知性德育課程”中的“理智的道德”,易導致學生在走向社會面對道德困境時,常產生言行脫節、表里不一等“雙重人格”現象。而活動性德育課程是讓學生在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過程中認識社會生活的真面目,進而參與社會生活改革與創新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在社會道德環境中具有獨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斷與選擇能力,自主負責的行動能力,不妨稱為“實踐的道德”。因為學生是道德生活的主體,“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客體,“接受者”、“旁觀者”,德育的效果是從外顯行為來評價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的內容包括勤工助學、社會公益、生產勞動、社會宣傳和咨詢、晨會、班團活動、課外活動等。其作用:(1)引導學生分辨周圍發生的突出社會現象,(2)注重學生自育的主動性,(3)為自律品德發生提供保證。

培養學生自律能力應注意的幾項原則:

層次性原則。真正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可以說“從心所欲不逾距”,但面對不同教育對象,我們只要求:在幼兒園,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生活習慣養成)、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性情);在小學,培養學生低層次的自主自制,是非判斷能力;在初中,初步形成自主自制,是非判斷能力和道德評價能力;在高中,比較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較強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斷和交往協作能力等。

主體性原則。人在自身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品德發展也存在自我構建的問題。主體所具有的獨立、自覺、能動和創造的內在特性,是主體得以確立的內在依據和根本標志。如果我們不能說服學生應該自育,而又想塑造學生品德,那只會是徒勞,因為外在道德觀念必須為道德主體所認同,才發揮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給教師的建議》1984年版,P348)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處何時遇到問題,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維,判斷標準,而非依靠外部的標準和力量去解決。所以,教育要啟發學生作為活動主體有權利有責任自愿地主動地民主地參與各種校內外活動,以此發展自主意識、自律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集體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實踐的主人、評價的主人。強調的是自覺的行動積極的行動。

針對性原則。從德育實際需要出發,顧及學生個性年齡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他律與自律相結合,使自律內容豐富,方法靈活多變。

總之,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是教會學生學會自律。自律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是學校德育今后長期的任務,由于作者才粗識淺,本文提及的幾種方法,僅供教學參考,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于實踐的驗證和理論的進一步探討。

參考資料:

1.魏賢超:《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李道仁:《學會學習》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篇2

關鍵詞:化學教學,中學生,社會能力

 

提出的背景:中學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 培養出具備一定社會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只會死讀書的“應試人才”對提高全民素質具有特殊意義。

中學生現狀:

第一,社會性體驗不足甚至是空白。 由于緊張的學習,加上網絡的普及、獨生子女的增多,學生與人、與社會的交往日益減少,其生活體驗和社會體驗明顯不足,出現了人際交往和社會生存能力的障礙。

第二、自立遲緩。家庭的嬌生慣養,信賴性強,缺乏獨立能力。

第三、沒有協作精神。由于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學生變得任性和自我,不懂得與人合作。

第四,語言表達能力弱。現在的學生沉靜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與人溝通,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師不懂得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

“社會能力”的內涵:

社會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分析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進行自主思考的能力。 能夠與他人相協調并能自律地進行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還包括具有豐富人性、正義感和公正心,能夠自律、有奉獻精神、熱愛自己的國家

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里,要求學生在將來能夠具備一定的社會能力,盡快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作為教師在培養學生社會能力上承擔著不可推卸責任和義務。本人就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談一些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差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回答問題總是支支唔唔說不出來,聲音細小,就是說出來也表達不清楚。這在今后的工作和與人相處中都是一種交流障礙,給個人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你就是滿腹經綸表達不出來也是枉然。

首先教師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師的用語要精確、規范,講解的思路在清晰易懂。特別是講解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時老師要能夠用精練的語言讓學生理解。比如講解“物質的量”這個抽象的概念時,我告訴他們這是一個物理量,如同長度這個詞一樣,是一個整體詞。它用來表示物質所含粒子數目的多少,正如“長度”來表示度量的物理量。如同 “長度”的單位是“米”

一樣,“物質的量”也有它的單位,國際上用“摩爾”來表示。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做有心人,將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當然你得有足夠有耐心。學生在剛開始表達的時候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聲音小、說不清、詞不達意等。心急的教師會覺得是浪費時間還不如自己來講得快,以為這樣效果就好。卻不知將學生鍛煉的機會給流失了。我的課堂基本都交給學生來展示。化學實驗讓學生做,讓他們說實驗的準備、操作思路、估計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方案、描述實驗的現象、解釋等都由學生完成。化學用語,化學圖象,實驗裝置圖等都可以讓學生來表述。遇到問題讓學生先說,解題的思路、用到的知識點、注意的問題等 ,可以到講臺、也可以在座位上。學生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講臺,只要老師把機會留給學生論文的格式論文的格式。

二、團隊合作能力

團隊合作是團體成員為實現團體目標共同努力的行為。合作是在成員通過完成某一種活動,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作, 共同完成任務,分享經歷、責任共同承擔的過程來培養。只有團體成員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完成,團體才能獲得成功。 需要個體成員能夠與他人通力合作,不以個人小利為私,達到協調配合的目的。

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完成任務。

首先將學生分組,選小組長。制定一定的獎懲措施。制定每一個任務的實施細節,這些細枝末節的工作就要教師去認真準備。比如實驗的合作,要求每個團隊成員都要有精心的準備,有詳細的實驗設計方案,實驗結束后有實驗報告。能夠準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問題提交,對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師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讓他們主動去學習。比如他沒有提出問題,就去讓他回答問題。對不自覺合作的學生,要請其他成員監督他,幫助他,讓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到小組的團隊合作中。讓學生在通過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幫助別人、體會幫助別人的樂趣,感受被幫助的溫暖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感受到團隊的合作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三、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一些磨難。現在的孩子,在他們人生的路上被一路呵護,幾乎所有的挫折都有人幫他們解決了。面對困難無所適從。遇到困難不是退縮、逃避就是想不開做出過激的行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以便將來能適應社會。比如在解決難題過程時獨立思考,學會解決障礙;考試的失敗中學會面對挫敗;化學實驗中失敗的教訓;還可以通過化學史上,科學家們在研究過程中的無數次的失敗來引導學生,我們的前人是如何面對失敗。

四、 人際交往的處理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團隊內外關系的能力。簡單說就是能否與周圍的人相處融洽。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讓人盡快適應環境,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人際交往能力的包括:(1)表達理解能力。即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準確理解別人的想法,不產生交流障礙。這是人與人交往的首要因素。(2)人際融洽能力。能盡快和周圍的人融洽相處。接納別人也被別人接納。 (3)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沒有很強的依賴心里。

教學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互動合作中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回答問題、表達思維過程中培養表達能力;提出一個問題,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自己獨立完成實驗,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提供師生、學生之間交往機會,營造讓學生自由表現的空間,創設讓學生宣泄情感的情景,教育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 ,同時學會自律,與人合作,為他人著想,樂于奉獻 。 給學生一個機會,他們將還你一個精彩!

篇3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后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按成教處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準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紙上后剪貼,完成后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學生查閱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中國互聯網經過10年的持續發展。目前在普及應用上正步入嶄新的多元化應用階段。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寬帶用戶、網絡國際出口帶寬、上網方式和途徑、網絡應用服務更趨多樣化。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廣度、信用度、依賴度正在逐步提高。隨著網絡提供的功能和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網絡應用化、生活化服務正逐步成熟。互聯網的影響正逐步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角落。中國互聯網整體呈現較快的增長態勢。但中國地區之間互聯網發展水平、普及水平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呈現"東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點,因此,加大對于互聯網應用和發展的研究力度,借鑒國外互聯網應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聯網應用的先進經驗是當務之急。

2.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第一,從全國人口來看,互聯網普及率還很低,僅有7.9%,與世界平均水平約14%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聯網,讓更多人來使用互聯網是任重道遠的事情。

第二,網上信息資源還不夠豐富,質量比較好的、能反映我國優秀文化的、對廣大網民有真正用處的信息還不夠多。根據國信辦的調查,截至XX年底,我國共有6.5億中文網頁,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僅占全世界網頁數量(300多億)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們需要網上有更多豐富的內容,特別是健康的、有質量的、有針對性的內容。

第三,目前,互聯網產業雖然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從整體上看網絡應用水平和實效(即網民的用戶體驗)還比較初級。在技術驅動下產生的包括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無線寬帶、voip、p2p等新的應用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術發展遭遇機遇和挑戰。當前國外互聯網新技術層出不窮,一直處于互聯網發展的領先地位,而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頭趕上。

第五,網絡安全和網絡文明面臨嚴峻挑戰。網絡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業自律、網民的自覺來維護,而最關鍵的應該是網民素質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樣,有交通法規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監管,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司機素質的提高,否則交通事故還是無法避免的。同時,提供內容、服務的企業也應當承擔其責任,實施行業自律。

3.論文提綱

我國互聯網在若干領域的應用

1.互聯網在政府中的應用

2.互聯網在企業中的應用

3.互聯網在消費群體中的應用

我國互聯網應用前景

1.互聯網將加速融入我們的生活

2.互聯網經濟逐漸產生效益

3.寬帶網絡建設打通互聯網應用瓶頸

4.互聯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 (親筆簽名)

年 月 日

系部審查意見:

篇4

[論文關鍵詞]慎獨 大學生 網絡道德 培養

網絡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媒介或手段,在近年來迅猛發展,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在這種網絡造就的虛擬社會面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在網絡社會中,網絡所特有的隱蔽、虛擬、開放、無序等特點,使現實社會中以外力監督為重點的傳統道德教育范式很難在網絡道德培養中取得效果。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獨”思想及精神,其終極目的則是強調依靠個體的理性自覺精神,形成其道德自律,最終達到“至德”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慎獨”思想與網絡道德培養之間,其實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和極強的契合性。在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培養方面融入儒家傳統的“慎獨”思想,對于大學生在網絡中形成自律意識和自律行為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儒家傳統的“慎獨”思想及其修養方法

先賢孔子最早提出的“慎獨”思想,已經在我國的道德教育領域成為一種精髓。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它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和關鍵性環節,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還可以評定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道德自律是“慎獨”的本質,它強調對法律的自覺遵循,即使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個體仍然能夠嚴于律己,主動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中,“慎獨”作為一種“修身之法”“入德之方”,首先便是被當作一種修養自我道德的方法而出現的。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慎獨”包括慎隱、慎微、慎欲、慎辨、慎言、慎行、慎始、慎終八個方面。具體說來,就是要隱處自律,注意細節,把握欲望的“度”,謹慎辨析身邊事物的是非曲直和自己的言行,做事情的時候要秉持慎重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僅要開個好頭,還要一如既往堅持到最后,從而謹慎收尾。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及影響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虛擬社會,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相應發生了重大改變。由于網絡本身固有的共享性、交互性、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使得整個網絡社會也被打上了隱蔽、虛擬、開放、無序的烙印,網絡道德也變得更加自主、開放和多元。因此,現實社會中以外力監督為重點的傳統道德教育范式很難在網絡道德培養中取得效果,傳統道德的約束力在網上幾乎不復存在。于是,一部分自律性比較差的大學生,由于缺少了公眾眼光的監督,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在網上的一些行為開始變得肆無忌憚,有欠妥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主要概括起來,包括瀏覽不良信息、惡意攻擊他人、網絡知識侵權、信息破壞、網絡成癮等幾個主要方面。

而網絡道德失范,會造成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價值取向的紊亂,會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會導致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產生疏離感,甚至會影響先進文化在大學校園中的普及和提高,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和危害,相當深遠和嚴重。

三、“慎獨”思想與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的內在契合性

高校進行網絡道德培養,其根本目的是對一種高層次的道德自律性的培養,在于使學生形成一種更加自律的網絡道德人格。歸根結底,它是對大學生網絡德性的一種自我建構過程。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獨”精神,其終極目的則是強調依靠個體的理性自覺精神,形成其道德自律,最終達到“至德”的理想人格。

由此可以看出,“慎獨”精神與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之間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它們在內容上具有統一性,在主體意識上具有融通性,在目的上相互吻合,在本質上也是相互一致的。將“慎獨”思想應用于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它將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理念,有助于防止大學生的網絡失范行為。

四、“慎獨”思想應用于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運用“慎始”思想,培養正確的網絡道德理念

始,開始,起頭。慎始,謹慎的開始。作為萬物的起點,始是行事為人這篇大文章的開頭,“君子慎始而無后憂”,只有開好了頭,以后的發展才能有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爭取一個良好的開端,做到慎其始。我們應該把“謹慎開始”作為一種基礎性教育,搶先一步,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技術教育之前就提前進行。對大學生普及一些網絡道德知識和規范,讓他們明白網絡世界同現實世界一樣,自有這個世界中應該遵從的道德規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也就是說,我們要用“慎獨”的思想克制住最開始的歪心雜念,讓學生在最初接觸網絡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讓正確、良好的網絡道德理念在一開始就得以形成。

(二)運用“慎隱” 思想,培養自覺遵守網絡道德的習慣

隱,藏匿、不顯露。慎隱,隱處自律,是指個人獨自活動、沒有人在場的時候,也不為所欲為,不做見不得人的“虧心事”。結合“慎隱”思想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應該讓大學生從本質上理解自己為什么需要遵守網絡道德的根本原因,讓他們遵守網絡道德規范,不應該是被迫的,也不應該出于對懲罰和道德輿論抨擊的畏懼,它應該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自律行為。我們要喚醒大學生的網絡責任,讓他們在網絡中能充分考慮到其他網民的存在,從而自覺自愿的遵從網絡中的相關規范和原則。即使在沒有人監督,只有“天知、地知、我知”的網絡中,也能做到隱處自律,自覺的遵守網絡規則。

(三)做到“慎微”,自覺形成“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意識

微,就是細小。慎微,就是注重細節,不因小事而放縱,細微之處也保持自律。網絡世界中“微處自律”精神的形成,可以通過“慎微”教育在上網大學生中取得成效。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大學生應該自覺形成“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意識,充分認識到“微”中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第二,教育大學生對自己網絡行為中的細枝末節隨時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覺謹慎自己的行為,防微杜漸。第三,讓大學生們明白,微小或萌芽狀態時的錯誤言行,很容易改正,但它常常因為小而被忽略,于是小錯變大錯,甚至走向不道德的深淵。因此,我們要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慎微”教育,使他們規范和約束自己網絡行為中的所有細節,做到自覺地防微杜漸。

(四)做到“慎言”,自覺做到網絡言論文明

言,言論,言辭,語言。慎言,即是勿放縱,即使在獨處之境,沒有約束,也要謹慎言語。對于上網大學生,我們要結合“慎言”思想來教育,要讓他們在網上嚴格自律,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不造謠傳謠,不隨意評論,不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不“信口開河”,從而凈化整個網絡語言環境,讓他們的網絡言論文明誠信。總之,讓大學生能自覺地謹慎自己的網絡言論,做到不該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不亂說,自覺地傳遞網絡文明。

(五)做到“慎行”,培養規范的網絡道德行為

行,行為。慎行,即檢點自己做所的事情,謹慎自己的行為。我們要進行“慎行”教育,讓上網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真正地規范起來,讓大學生在上網時提高認識水平,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習慣,不該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堅決不做,自覺減少和防止網絡盲動行為。

(六)做到“慎欲”,增強抵御網絡誘惑的能力

欲,貪欲、欲望。慎欲,強調對欲望“度”的把握,它并不要求除欲或者無欲,而是要求對可能產生的各種違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感望,加以慎重的對待,控制過分的、不正當的欲望。網絡中的信息可以說應有盡有,形形。我們要加強大學生對網絡誘惑的抵抗力,就必須抓好“慎欲”教育,讓大學生在面對誘惑時能有堅定的自律精神,能對自我進行嚴格的克制,從而培養起他們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監督能力。我們要讓大學生知道,有欲望并不可怕,只要能夠正確、理性的認識它,不放縱,那么欲望從某些層面上來說,還可能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七)做到“慎辨”,形成正確的網絡理性思維

辨,就是辨別。慎辨,就是強調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在獨處之境,謹慎地判斷身邊事物的是非曲直。網絡是一個魚龍混雜的世界,泥沙俱下。面對這種混亂的網絡現狀,加強大學生的“慎辨”教育,培養他們在網絡信息中的理性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獨立分析和自主判斷能力,我們要教會他們認知和判斷,讓他們能分清網絡信息里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能準確地分析,并且獨立做出正確判斷。除此之外,還要培養他們在網絡世界中足夠的定力,讓他們在網絡中學會自己選擇信息,形成正確的網絡理性思維。

篇5

護士共情能力是指護士在臨床工作中,能站在病人的位置,正確地感知自已和病人的情緒,并能準確地識別和評價病人的情感和狀況,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幫助的病人,最終形成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滿足病人的軀體需要和減輕病人心理痛苦的一和情感體驗能力..而90后護士由于其具有獨特的特性:1`、依賴性。2心理素質差。3、自律性差。所以大多共情能力差,而護理工作是一個情緒勞動密集,工作倦怠高危的職業,不僅要求護士付出大量的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還要付出高情感上的努力.現在90后護士是醫院一支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其管理是最困難,最復雜的,靈活地運用激勵理論來調動她們的積極性,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需要層次論、

需要層次論分為5個層次,既生理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威望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已得到社會的、他人的承認。而90后護士從校門、家門走上社會,成為“白衣天使”,一方面為獲得一份職業感到欣慰,一方面又因經濟收入少,生活待遇低而有自卑心理,認為自身努力得不到體現,以致于工作倦怠。護士長要設法滿足她們各層次的需要,促使她們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提高她們的共情能力,以提高工效。護士長首先要在工作中與她們建立感情,這種感情表現為工作上關心,政治上教育幫助,生活上體諒照顧。體現在1、鼓勵并安排她們自學,在不影響工作情況下,調出休息日讓她們安心復習參加考試。2要關心她們的婚戀問題,多創造條件,注意引導,加強管理,以解決她們的后顧之憂。3、加強崗前培訓,注意培養護士的道德情操,護士長要對護士多表楊,少批評,努力發現每位護士的優點,贊揚使人愉快,人人工作在一個愉快、輕松的工作環境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得到社會及他人的尊重、贊賞。

篇6

論文摘要:“慎獨”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道德教育的精髓思想,也是我國道德教育最為注重的內容。幾千年來,它不僅對人們修身養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就是在當今的網絡社會,仍然是培育高尚的網絡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徑。深刻探求“慎獨”與網絡道德建設的內在聯系,對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品質將起到獨特的作用。

傳統的“慎獨”精神對現代人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顯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虛擬網絡環境中,“慎獨”更能發揮出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積極作用。“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最早見于《中庸》。“慎獨”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先秦儒家“慎獨”之說形成開始,便受到歷代學者的倡導和發揮,形成了包融諸多道德內容的重要思想。

一、“慎獨”的內涵

“慎獨”這種道德修養方法,強調要在無人監督時不僅不能放松,而且要更加注意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謹慎小心,強調要在“隱”和“微”上下功夫。“慎”字,從“心”從“真”,在現代漢語中是“認真”的意思;“獨”字,通常指“獨處”、“獨居”。《學生辭源》中“慎獨”是指:“在獨處時,自己的行為也能謹慎不茍”。 因此,我們可以給“慎獨”下這樣的定義:指人們在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于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出現違背道德的念頭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

“慎獨”思想經歷了二千多年直到現在仍然被我們提倡和推崇。因為,它本身蘊涵著深邃而強有力的道德自律精神,它強調道德主體內心信念的作用,是一種理性的自律,是自覺自愿的自我監督。所以,古人的“內無憂患,外無畏懼,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袁,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倫”, 明顯昭示出人的這種本質力量和精神:不管別人在場不在場,注意不注意,都自覺謹慎自己的內心和行為,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自覺防止違背道德的觀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言行,做一個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在儒學傳統中,“慎獨”精神首先便是被用作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即:所謂“慎獨為入德之方” 強調人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實行自我約束,謹慎地遵守道德原則,自覺地按照道德規范行事,不做任何不符合道德的事。

“慎獨”是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在儒家看來,修養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的根本。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前提,而在《中庸》中,特別注重修養中“慎獨”的功夫。對于每個人來說,《中庸》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只有經得起這一考驗才算是道德上的真進步。如果做不到“慎獨”,也就談不上真正的道德修養。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的“慎獨”教育

網絡時代的到來開辟了大學生們生活的新空間,網絡在向大學生們傳遞信息與知識的同時,也將網絡文化的垃圾帶入了他們的視野。特別是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主體,其網絡行為道德與否不僅關系到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關系到網絡社會的安全和秩序。為此,高校必須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以增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強化其網絡自律行為。作為道德修養方法的“慎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慎微,即:要注意小節,在點滴小事上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一種錯誤的言行,在微小或萌芽狀態時容易糾正,但也正因為小,往往被忽視。這就是說,真正的道德首先總是從那些不顯眼的細微處開始的。越是細微的東西越不被人們所注意,而正是這些細微的行為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慎微”教育,就是要他們對這一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2.慎隱,即:在獨處、無人監督、有機會做壞事而不會被人發覺的情況下,要嚴格自律,不做越軌的事。這是“慎獨”的最高境界。因而做到慎隱往往也是最難的。其原因就在于,在當今的現實社會中,社會輿論監督只有在人們思想和行為是公開的情況下,才能起到作用。而網絡使大學生身處虛擬社會里,失去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能否真正做到慎隱主要靠個人的自律。正如作家莫言所說:“人一旦上網就變得厚顏無恥。”“慎隱”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針對網絡的虛擬特性,明確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重要性。

3.慎言,即:在沒有約束,獨處的時候能謹慎自己的言語,不放縱。孔子說:“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互聯網給大學生提供了自由表達思想的空間,通過這個空間可以實現雙方信息的互通,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沒有人可以干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網絡就是一個絕對的自由空間。它也應該有一個道德法規來進行約束,在這個基礎上構建一個誠信交流的空間。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慎言”教育,使他們認識到只有在網絡上謹慎語言,才能保證健康上網,才能正確的利用網絡資源更好的為其服務。

4.慎辨,即謹慎辨析身邊事物的是非曲直。“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意思是說,君子要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篤實踐行。在網絡的世界里,信息紛繁復雜,有真實的,也有虛假的,大學生要想從這豐富的資源中找出對自己有用的資源信息,就要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對大學生進行“慎辨”教育,能幫助大學生在網絡的世界里遨游時,對那些紛繁蕪雜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分辨,擇善而取。

三、大學生網絡道德與“慎獨”的契合

網絡空間是一個具有鮮明“獨立”個性和“自由”特性的領域,是需要大學生借鑒“慎獨”精神嚴格自律的領域。因此,探索二者的接合點對于更好的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1.網絡的相對獨立性與“慎獨”的契合。大學生不僅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而且也生活在一個全新的虛擬空間。網絡和現實生活交流有著巨大的差別。大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立的生活空間,上網的過程中互不干擾,不受他人的限制。這樣,大學生們難以覺察到社會輿論監督機制的存在,使得社會輿論監督對網絡行為的調控作用喪失。網絡生活的這種獨立性也要求他們有良好的守獨自控能力,這種道德要求與“慎獨”的精神也是可以吻合的。

2.網絡的虛擬性與“慎獨”的契合。在網絡的空間里,大學生們只需要隨便登個記注冊一下,就可以獲得一個身份,在網上進行人際交流。很多的信息在網絡上都是虛假的,正如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指出:“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每個上網者都隱藏在網絡的虛擬外衣之下,和你聊天的美女或許是個彪形大漢,自稱為天使的人或許就是一個逃犯……等等。因此,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大學生要謹慎的辨別真偽,抵制那些不良的信息的誘惑,同時大學生還要自覺的遵守道德規范,這種道德要求與“慎獨”中“慎隱”“慎辨”是十分吻合的。

3.網絡的自主性與“慎獨”的契合。網絡社會給大學生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輕松感和自由感,大學生鐘情于網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網絡中言論的高度自由。他們可以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樣,他們也可以隨心所欲的發表自己的言論,而不負任何的責任,大學生們自由夸張的個性在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種過分的自主性需要一種道德要求來規范和約束他們,這就需要“慎獨”中“慎言”來滿足這種要求。大學生要對自己的語言謹慎負責,同時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四、結語

網絡這種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塑造明日的社會。” 毫無疑問,網絡不但給大學生們創造了一個覆蓋全球的“在線空間”,而且也正在更加深入地改變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所以,秉承傳統道德“慎獨”精神所煥發出來的當代價值,不斷強化上網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的自律教育,提高他們的整體道德水平,才是從根本上祛除網絡惡性,還網絡世界一片藍天的最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世友:《“慎獨”精神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研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

[2]齊鐵志:《“慎獨”與網絡道德建設論析》,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3]范松仁:《儒家“慎獨”倫理精神與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的契合》,《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5。

[4]金連鈞:《論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慎獨”教育》,《考試周刊》,2007.24。

[5]盛 平主編:《學生辭源》,海洋出版社,1992。

[6][梁]劉勰撰,林其錟、陳鳳金集校:《劉子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篇7

論文摘要: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不成熟的地方。通過回顧我國證券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為進一步促進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證券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

中國證券監管體制的演進是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并隨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其體制變遷及其特征與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格局相適應,并與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的政府監管目標相吻合。我國政府對監管體制的選擇和調整決定于我國特殊的經濟、政治、文化、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

1.1981—1985年,無實體監管部門階段

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萌芽期。除了國債發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雖然于1984年公開發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試點與股票交易僅限于極其狹小范圍。該階段不存在真正的監管體制或明確的管理主體。

2.1986—1992年,監管體系雛形階段

總體上,我國證券市場仍處于規模極小的“嬰兒期”,與之相對應,在政府管理層面上出現了若干監管上述證券市場領域的部門主體,但未形成統一、有序、通暢的集中管理體系。監管體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門和自律組織等若干因素已出現,但仍表現出明顯的初創特征和摸索性質。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管理企業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管理金融市場”被正式法規確立為證券市場主管機關。但監管職責不明確,實踐中的管制權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權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體現出監管框架中的分權性和非集中性。證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門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見雛形。行業自律監管組織尚未擔負實質性自律職能。

3.1992一l998年,初級集中型監管體制階段

1992年l0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步人了集中型監管體制階段。從有關資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場取得飛速發展,無論是日均成交金額還是日均開戶數都是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充分說明了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與此相呼應,集中型管理體系逐漸形成。確立中央監管機構,一部分權力根據證券活動性質和歸口的不同劃分給國務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當程度地介入證券市場管理,形成了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的市場管理體系。首次確立獨立于其他部門的專門性證券主管部門,擺脫了依附于財政或中國人民銀行的舊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顧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與規范進程中所牽涉到的錯綜復雜的諸多方面的難題。但是,仍表現出權力分散、獨立性和權威性弱、缺乏覆蓋全國性的監管機構的動態特征。總體上,這個階段表現出多層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門分工協作的中國特色,且明顯地顯示出過渡期的特征。

二、我國證券監管體制的現狀及其內在機理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實行的是集中統一的監管體系,即以政府監管為主導,集中監管和市場自律相結合的市場監管框架。

1.監管主體

1998年國務院批準了中國證監會的職能、內部機構和人員編制的“三定”方案,確定了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機構,負責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并成為取代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職能的惟一最高證券監管機構。根據該方案的規定,證監會將建立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監管體系,在全國各地設立派出監管機構并實行垂直管理,但在現實中,我國監管主體存在多元化現象,主管部門之間關系較為復雜和不協調。

2.自律組織是資本市場監管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律組織有兩種形式,即社會性的監督組織和行業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證券業的中介服務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后者包括兩方面:一是證券交易所的場內自律,二是場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國證券業協會進行的自律監管。

3.監管法規體系

1998年以前我國證券市場和監管是通過一系列的行政法規,包括全國性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規。1998年《證券法》的通過標志我國證券市場依法治市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證券法》和《公司法》作為我國證券監管的法律基礎和其他證券法規共同構成證券監管法規體系。現行證券監管體制具有集權性和一元化、權威性和獨立性高、兩級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雖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夠重視的問題,但這個體制框架與我國證券市場現在高速發展相適應。現行證券監管體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針對如何克服原體制存在的內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來證券監管體制的進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環境下,我國證券監管體制應當立足國情,放眼世界,不斷健全、完善。證券監管體制的建設,不僅關系到證券市場的發展,更關系到經濟安全,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進一步完善證券監管體制必須全面考慮,放眼未來,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強證券監管體制的自身建設,逐步健全與完善

證券市場是變化無窮的,只有依據客觀規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場健康運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樹立科學監管理念。監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第二,確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統風險;第四,樹立國際化意識。

(2)明確監管職能,提高監管水平。監管機構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其職能就是保障市場的公平、公開以及公正地對待所有市場參與者,體現了監管理念和目標。相應的權限,應當依據其職能而定,即僅能作為“裁判員”。并非事無巨細一概全攬,不能把“運動員”兼于一身,應減少證監會在監管中的行政干預色彩,增強其對上市企業以及證券市場的各參與者的監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監管過程中,要加強對行為和過程的監管,而不僅僅是對結果的監管,對監管者而言,行為本身比結果更值得關注。同時,改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水平,努力實現手段的間接化、多樣化、市場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操縱。此外,應當提倡監管行為的科學化、民主化,保證公正地權衡各方利益,保護投資者信心。(3)完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監管。隨著證券市場的成熟,政府主導和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監管體系日益成為大多數國家選擇的主流。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避免各自的缺憾,對于完善監管體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監管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加強自身監管機構的組織建設;第二,要盡快完善自律管理規則;第三,要理順證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證券監管的外部環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1)健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環境。證券市場的發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監管,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與現有政策和法規相矛盾的條文,法律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結合目前市場需求不斷完備證券監管的法律制度,盡快細化證券法的相關規則,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文,形成完善的證券法規體系。其次是要加強執法,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執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條文也無用,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2)重構社會信用體系,恢復我國證券市場的公信力。

篇8

市工商局總會計師述職報告

各位領導、同志們:

自去年以來,在組織和領導的關心下,在同志們的大力幫助下,我走上了總會計師兼黨組秘書的工作崗位。新的崗位對我自身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作中我緊緊圍繞“學習、實踐、自律”的工作思路,加強自身建設,提升自我修養,較好地完成了領導和組織交辦的各項工作。

一、把學習當責任,在學習中提高自己

一是向書本學習。不僅在工作中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政策法規,還堅持做好學習筆記,聯系個人思想,寫好心得體會,把學習與改造主觀世界、增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政治素質;二是向實踐學習。在工作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摸索規律,學習新的方法和技能,不斷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向身邊人學習。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周圍的領導和同志們給予我很多的幫助,在此給予衷心的謝意。一年來的時間里,我從周圍的領導和同志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使我很快地進入角色、適應角色,適應當前的工作。但我感覺到自己目前還是停留在學習表面的東西,深層次的東西還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挖掘。

二、把實踐當契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

一是深入實踐,強化知識認知。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充分認識到,只有深入實踐,才能掌握知識的真諦,才能學有所用。作為黨組秘書,綜合文稿書寫是一項重點工作,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公文寫作技巧,留心他人寫作之所長,并與自己的工作實際相結合,將所學方法用于自己的寫作過程中,使綜合文稿寫作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是勇于實踐,實現工作目標。無論是全市系統史志工作還是從事綜合文稿撰寫以及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我都一一制定相應的工作預案和工作計劃,通過研究新情況、積累新經驗、創造新成績。一年來,我所從事的史志工作被省局評為先進單位,所撰寫的××工商行政管理志被評為全省系統優秀志書;所撰寫的綜合文稿多次被省局和有關單位評為優秀論文。應該說,通過對工作目標的實踐和把握,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把自律當追求,在自律中嚴格要求自己

篇9

論文關鍵詞 道德認知 網絡倫理 行為主體 解決措施

隨著社會發展,網絡倫理問題也呈現出新的類型和特點,由于網絡倫理自身的特性,導致其與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出現雙重標準,引發一系列的網絡倫理問題,導致網絡道德失范。網絡環境及網絡主體對網絡道德認知有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基于道德認知角度,對網絡倫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網絡道德認知在解決網絡倫理問題、規范網絡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以期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凈化網絡環境,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

一、道德認知對網絡倫理的影響

(一)道德認知是網絡倫理形成的基礎

網絡技術、人與網絡社會、人與人間的關系是構成網絡倫理道德的三大要素,人們主動加入到網絡交往活動中,在網絡技術的作用下,這些交往活動將不同地區的人們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網絡社會。現實倫理和網絡倫理的主體都是人,網絡只是一種載體,倫理道德的主體并不是網絡。在網絡環境中,人們通過網絡技術進行交流,網絡道德的本質就是人在網絡活動中的具備的道德規范,網絡主體道德觀念的形成、發展都建立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只有做好道德認知培養工作,才能形成健康的網絡倫理道德觀。

(二)網絡倫理影響著道德認知的形成

網絡社會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管理模式比較松散,缺乏監管機制,自由性強,僅依靠道德自律來規范人們的言行,因此必須要重視人們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提高人們的道德自律能力。在網絡社會中如果缺失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責任感,必然會導致網絡社會混亂。網絡倫理的自律性要求人們必須加強對自身道德能力的培養,根據道德自律原則來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這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中,各地文化和多種道德觀相并存,多源性的網絡道德必然會引發道德沖突,改變甚至同化了傳統理論觀念,網絡社會陷入失范、混亂無序的狀態。此外還會影響人們的網絡道德觀,對道德主體認知產生種種影響而造成的矛盾沖突,導致人們的道德感受和行為產生偏差,因此必須要正確的引導人們道德認知,不要因為網絡道德多樣性而導致人們道德認識混亂,避免網絡倫理問題的出現。

二、網絡倫理問題的現實表征

(一)道德意識的沖突與裂變

1.道德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人們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能夠相對自由的發表言論,充分釋放內心的想法,強調自我,展現個性,人們在網絡空間的表現在更大程度上接近于真實的自己。但是由于網絡社會的自由無政府和無中心特點明顯,網絡行為主體將自己作為網絡道德行為的判斷者,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忽視法律和社會傳統規范,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2.缺失道德責任感

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認知在網絡社會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網絡社會環境中,人們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一系列的虛擬交往。隱匿性、虛擬性和互動性是網絡空間最大的特點,從而使得傳統倫理對人們交往活動的約束力減弱。人們在網絡社會釋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隱藏的本性,降低對自身道德的要求,沉迷與網絡中虛擬的身份,道德認知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網絡主體喪失道德責任感。

3.主體情緒浮躁及文化霸權主義蔓延

網絡社會對多種信息的監控力度較弱,缺乏對信息者的限制,不斷產生大量的網絡信息,讓人們眼花繚亂,網絡行為主體長期受網絡資訊的影響,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焦慮、疲乏,最終使人們迷失自我,導致主體情緒浮躁。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在網絡信息交流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占據大多數的信息資源,西方國家的信息輸出量較大,便于向其他國家傳遞本國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從而導致文化擴張,形成文化霸權主義。

(二)道德行為的脫軌和失范

1.網絡犯罪現象猖獗

信息技術是網絡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社會科學技術不斷改革更新的飛速變化中網絡技術也不斷經歷著飛躍式的變化,然而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功能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進而導致網絡漏洞的出現,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不良的犯罪平臺,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頻頻出現,屢治不止。不法分子根據網絡特點和缺陷借助一定的網絡工具和先進技術對他人的網絡系統進行破壞和侵犯,諸如病毒傳播,盜取和篡改信息等,造成個人或者政府等部門重要信息的泄露和破壞,帶來不良影響和巨大的損失。還有一部分網絡犯罪組織借助網絡平臺利用論壇,貼吧,郵件等方式進行廣告宣傳、傳播電腦病毒、發送垃圾郵件破壞系統或散播謠言等舉動,由此來達到這些組織既定的商業或政治目的,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不便,也阻礙了社會的和諧順利的發展和繁榮,是值得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

2.網絡言行隨意放縱

網絡社會同現實社會不同的是,其不存在真實的主體,人們的言行不會受到社會輿論和監督的影響,主體間的約束力降低,人們不必擔心是否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的標準,使人們長期壓制的欲望、本能和沖動得到釋放,追求快樂最大。人們的外在行為規范及社會道德的不受限制,網絡行為主體就會出現為所欲為、不負責任的不道德行為。

三、解決網絡倫理問題的措施

(一)傳承和發展傳統倫理內涵,將網絡倫理和實現傳統倫理結合起來

網絡社會依靠網絡倫理制定一系列的規范措施,其在傳統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和傳統倫理而形成了網絡倫理體系,同傳統倫理體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理論體系,其在構建網絡倫理體系的過程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必須恪守傳統倫理道德,在繼承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要基于網絡倫理的基本特征,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中要注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原有的運行機制,整合傳統倫理資源,不斷探究和創新,發現新的網絡倫理元素,使網絡倫理體系的建設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側重人的全面發展,調整網絡技術和人的關系

傳統倫理道德指的是指導人們行為的觀念,是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能夠維持社會秩序,是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基礎,體現出定型化、體系化和制度化的特點。同傳統倫理不同,網絡主體的道德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網絡倫理規范的發揮,具有非定型化和非制度化的特點。解決網絡倫理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以人為本,將網絡主體作為重點,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科技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有機結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信息與網絡安全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構建,有效的解決網絡倫理問題。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水平的網絡主體能夠約束自己的言行,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網絡社會,維護網絡用戶的合法利益。

(三)堅守人文道德,體現人文情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作為網絡的主體,人們要嚴格遵守和發揚人類社會所普遍推崇的人文操守及其基本規范,傳承人文凝聚精神,提升人文道德涵養和道德認知水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文涵養,有效的避免人性在數字化和符號化的虛擬網絡社會中被扭曲和異化的情況。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客觀的評判各種道德現象,形成正確的道德態度和意識,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堅守自己的準則,抵制各種侵蝕和誘惑,鄙視不潔、不善、不義、不道德的行徑,不接觸不道德、不合理的事物,不隨波逐流,發揚人的尊嚴價值,不斷提高自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彰顯人文關懷。

(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定制符合我國國情的針對性對策

篇10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學術失范現象較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對此非常重視,制定并下發了相應的文件和規定,許多高校也對教師學術道德失范行為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但是收效甚微,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屢屢發生。為此,本文認真分析學術道德缺失的原因,加強高校教師學術道德規范建設,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做到懲防并舉,共同打造一個學術規范、道德約束、法律懲罰的三層監督誠信體系。

一、學術研究中的三個層次

學術研究中有三個層次[1],如圖1所示。本文把學術規范放第一個層次,學術規范,是指學術共同體內形成的進行學術活動的基本規范,或者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制定的有關學術活動的基本準則。具體有:學術研究中的具體規則,如文獻的合理使用規則,引證標注規則,立論闡述的邏輯規則等;高層次的規范,如學術制度規范、學風規范等。第二個層次是學術道德,是指學術共同體內形成的從事學術活動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是學術研究者應遵循的道德底線。學術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學術道德規范。學術道德失范則是學術人用不符合學術道德規范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文化目標。學術道德失范表現為種種學術腐敗行為,體現于學術活動的各個環節。申報課題中以權謀私、投機鉆營,研究過程中的弄虛作假、偽造數據、獨占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學術論文、專著寫作中抄襲、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學術評價中的營私舞弊、弄虛作假,學術批評中的人身攻擊、打擊報復,一稿多投等都是學術道德失范的行為表現。第三個層次是法律規范,法律規范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凡是學術不端行為觸碰到法律規范就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嚴懲。三個層次就如三個屏障,層層保護學術研究的純潔性和科學性,在學術規范層一定要嚴格控制。依據科學研究的三個層次圖,分別找出學術規范、道德約束、和法律防線三個方面沒有很好地制約學術道德失范的原因。

二、高校教師學術失范的三個主要原因

(一)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標準唯物化

我國的社會轉型大致可以劃分為轉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個階段,將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貧困社會向富裕社會轉變。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中期階段,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等各個層面發生了急劇變化,這種劇烈的變化給社會結構產生激烈碰撞,衡量個人的價值標準由原來的多元變向單元的唯物化,這種評價的標準滲透到中國的各個高等學校。

1.好老師的標準打上唯物的標簽

“搞了多少課題,國家自科基金嗎?多少錢?你上了多少課?那課時費就多啊?你發了多少論文?學校獎勵多少?”。搞到自科基金可以買房了買車了買黃金了啊,許多高校校園到處停滿了名車,都是在爭取自己的利益在拼搏,很少有人問“上課的學生認真嗎?”“學生工作找的怎么樣?”“學生喜歡你的課嗎?”“用了什么新的教學方法?”許多老師花大量的時間去搞論文、搞課題、找發票套取國家的大量的科研經費,這種現象包括許多重點大學都存在。如關于審計署2012年4月審計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問題,其中涉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等人承擔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有關課題等。這種唯物化的觀念使社會具有功利性,科學研究產生浮躁。致使大批博士教授忽視了學術研究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約束,甚至觸及了法律的底線。

2.教育唯物化

有些人把學術變成了可以轉化為名利的產物,不擇手段地用學術換取金錢、住房、職稱、官位、獎品、名聲……他們拋棄了社會科學改造社會、凈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僅僅轉化為商品的價格。有些人就因為只看到了這種價格,便在出賣學術的同時也出賣了自己。”現在的教師還有幾個能像孔子?為了金錢利祿,有人喪失做人準則,什么學生畢業20年不掙3 000萬就不要來見我。我只把三分之一時間用在教學上……而這些教師卻被封為“當代精英”“突出貢獻者”。

3.權益籌碼而非價值的體現

行業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內部之間工資差距相差比較大,職稱與工資津貼掛鉤,沒有職稱工資就比別人低,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幾倍甚至幾十百倍。致使許多教師因工資低生存壓力大而去鋌而走險。工資的高低與職稱掛鉤,職稱的評定與論文課題的掛鉤,教師的晉升和定崗考核也與職稱以及論文課題掛鉤,有一部分評上教授后什么都不做也拿教授的工資,實行教授終身制。而工資與教學水平和實際研究水平關系不大。致使許多沒有科研能力的人通過非法途徑獲取論文和課題就可以評職稱,對教師所寫的論文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管,放任自由。

高校的實力與的情況掛鉤,過分強調的數量影響了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助長了學術不端的風氣,多數高校將科研成果與辦學水平、領導政績掛鉤,有些學校在重點崗位聘任中,甚至明確要求教師發表文章和科研項目的數量。較少地審視自己在獲得成果的過程中是否堅持誠信,是否嚴格遵守學術規范。

(二)自我道德約束和監管機制缺失

高校教師學術素養的形成須借助于求學期間的系統訓練,使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內化為基本的學術信念,使學術誠信轉化為具體的學術行為。大學生未來將在各行各業承擔起建設社會的責任,特別是部分碩士和博士將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如果他們不能在求學階段樹立學術規范意識、形成學術誠信品質,就必定會對其今后的學術研究和社會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2]。教育部出臺了諸多相關學術規范的法律法規,也成立諸多學術道德的監管機制,然而對學術不端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執法無力,任其泛濫。

(三)互聯網對學術的影響

互聯網加速了高等學校及個人和外界的連接,政府教育科研機構、學術機構期刊和社會非法團體通過互聯網很輕易地產生連接,從而輕易地產生制造學術不端的網絡平臺,形成所謂的論文制造產業鏈。非法團體利用網站、微博、微信、QQ和郵箱等網絡媒體手段滲透到高校學術領域,利用教師的功利思想從事非法的學術交易。

三、高校教師學術道德規范的三層次對策

(一)對學術規范的相關對策

首先,由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以及地區教育局相互協作建立公開透明的網絡學術誠信管理平臺,任何學術不端行為都可以在網絡公開公布,教育部、學術期刊、社會團體、課題部門及學校等課題和論文的審核與該網絡關聯,有不良記錄的拒絕課題申請和,從而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其次,成立獨立的學術機構,其人事、經濟和審核等權力不由高校領導層控制,直接由上一級學術機構控制,學術機構成員共同制定出學術活動的基本規范和基本準則,編制成小冊發給在職的教職員工,對學校教職工發表的課題、論文和書籍等科研項目進行定期和隨時抽查審核,對審核有學術不端行為上報學校和上級部門,如果學術不端行為成立,將名單錄入網絡學術誠信管理平臺,并開出相應的懲罰措施。這是杜絕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重要措施。最后,學校做到官學分離,我國學術機構、科研院所中行政權力不僅能控制各種行政資源,而且能控制各種學術研究資源。這就使得手中掌握行政權力的人和與之相關的人在申報課題、評獎、職稱評審中出現“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甚至出現“權色”交易現象[3],管理和學術研究分離意味著管理學校的領導要充分給教職員工以學術自由,不限制學術的自由發展,現在大部分的課題都在學校管理層,只有少部分的課題由教師擔任,而控制課題的領導最終由于種種原因又交給其他的課題組成員,教師的積極性不能激發出來,課題和論文的質量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抄襲的現象就隨之而來。

(二)對道德約束的相關對策

馮友蘭說:人生的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一般人都處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只有極少的人能達到天地境界,而道德境界又有三層,第一層,利己而不損人,二層是利己利人,三層是損己利人。一般能到道德境界第一層就很不錯了,能達到第一層的基本滿足了前面兩個境界,根據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滿足下層要求后才能對上層要求提出要求,道德也是如此,一個天天為生活奔波、壓力山大的教師哪有心情講道德,當然影響道德還有許多因素。首先,政府要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教師待遇,在發達的西方諸多國家,政府對教育的投資資金非常大,教師待遇比較高,許多人愿意從事教師這個行業,從而樂意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其次,取消職稱與經濟利益掛鉤,實現工資雙軌制。職稱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對目前水平的認定,但現實的教授基本是終身制,沒有產出實際課題和論文等研究成果,工資卻是高工資,所以取消職稱與實際的工資水平掛鉤,實現工資雙軌制,依據教學和科研業績,進行單獨的教學和科研獎勵。杜絕了部分人為了評教授而走關系或剽竊不端的學術行為,同時也斷絕一部分評上教授不搞科研的行為,鼓勵部分教師堅定地走自由和獨立的科研道路,有教學能力的多去教學。第三,加強學術道德和師風師德建設,開展學術道德和師風師德建設,將道德他律行為變成道德自律行為,做到學術的利己而不損人及利人利己的學術道德層次[4]。樹立師風師德榜樣的豐碑,切實打造不同專業學科的師風師德團隊,尤其是團隊的領頭人的學術道德,他的學術道德水平影響一個團隊的學術道德水平,一個嚴于律己的道德高尚的人對自己團隊同樣也這么要求,這樣學校就會容易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杜絕學術不端行為。最后改善評價教師的標準,好老師不一定是那些科研學術做得好的教師,不一定是那些拿著幾千萬的課題經費開名車的教師,做到好教師評價的標準多元化,充分體現做老師的尊嚴和價值,使教師安心遵守學術規范,自由從事學術研究。

(三)對法律制裁的相關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