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化分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9:4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化分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化分析論文

篇1

關鍵詞:建設單位檔案管理網絡化

前言:

建設單位檔案管理系統是建設單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內容對于單位的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都至關重要,所以檔案管理系統應該能夠為用戶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詢手段。但一直以來人們使用傳統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檔案,這種管理方式存在著許多缺點,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時間一長,將產生大量的文件和數據,這對于查找、更新和維護都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計算機科學日漸成熟,其強大的功能已為人們深刻認識,它已進入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計算機應用的一部分,使用計算機對檔案信息進行網絡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無法比擬的優點。例如:檢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儲量大、保密性好、壽命長、成本低等,還可實現共享查詢。這些優點能夠極大地提高建設單位檔案管理的效率。雖然我國建設單位檔案管理起步晚,經驗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設建設單位檔案館(室)網絡化的條件已經成熟。

一、建設單位檔案管理的網絡化條件已經具備

1.網絡硬件的發展。9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筑建起中國互聯網、中國教育科研網、中國科技網和中國金橋網并均與國際互聯網接軌。就全國建設單位來看,90年已有許多單位開始使用計算機制圖,到2000年以后許多單位已普遍使用計算機,并紛紛著手建設局域網。我國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計算機網絡建設的迅速崛起,為建設單位檔案館(室)網絡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2.建設單位檔案管理自動化建設初見成效。目前已開發出數千個自動化專用軟件。許多檔案館(室)均采用比較成熟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已基本實現了收集、整理、編目、檢索、利用等主要服務功能的自動化管理。自動化建設大大改善了檔案館(室)的服務手段,提高了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促進了各項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計算機應用正在改變著檔案人員的觀念,鍛煉和培養出了一批計算機系統開發、維護和應用人才。數據庫建設也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所有這些為檔案館網絡化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強有力的技術保證。

二、建設單位檔案館(室)網絡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歷史的原因,建設單位檔案館(室)自動化建設走的是一條各自為政、自給自足的發展道路。各個檔案館(室)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條件選擇硬件設備,機型五花八門,水平參差不齊。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檔案館系統應用軟件,都沒有遵循國際標準,功能單一、標準化水平低,數據不完整,致使大多數檔案館無主題標引,共享性差。而國家至今沒有統一的發展規劃和標準,各館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盲目性。所以標準化水平低。

2.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建設單位檔案館大都建成了規模大小不等的檔案數據庫。由于各個檔案館各自為政,在建庫過程中,數據庫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數據庫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類型單一,而且大多處于低水平重復建設,數據無規范化控制,商業服務水平差。大多數據庫僅僅供本單位使用,嚴重地影響了數據庫的利用率。所以數據庫建設滯后。

3.在檔案館現代化建設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網絡化的實現和管理都離不開人,各種技術以及軟硬件都必須通過檔案人員才能發揮作用。檔案館網絡化建設,對檔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精通傳統的檔案業務,而且必須掌握自動化網絡化技術,成為信息和知識的導航員。目前建設單位檔案隊伍整體素質仍普遍較低,不適應高速發展的計算機工作環境,館(室)內嚴重缺乏既懂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又精通檔案業務的復合型人才,不適應檔案網絡化建設和建設單位檔案事業發展的需要。所以,人員整體素質需要提高。

三、建設單位檔案館(室)網絡化建設的構想

1.建立建設單位檔案館網絡化協調機構。建議由建設部牽頭組織建設單位檔案館網絡化協調機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統一指導和規劃建設單位檔案館自動化網絡化建設,制定一系列有實際約束力的規范和標準,特別應該制定出網絡化發展各階段的規劃,既有近期又有遠期的目標,以對全國建設單位檔案館網絡化工作進行實質性領導,統一思想,協調行動,開發高質量的應用軟件,集中人力和資金建設大型文獻數據庫、全文數據庫以及多媒體數據庫,破除那種傳統的自成一統、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

2.加強標準化建設。標準化是自動化網絡化的前提。建設單位檔案館網絡化協調機構集有關專家,共同醞釀制訂檔案的有關業務工作、技術方法以及設備等方面的統一原則和規范,并根據國際、國內標準及行業發展趨勢,制定出網絡化過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項標準,如網絡通訊及數據庫方面的標準、計算機硬件及軟件系統的標準等,這樣可以在向資源共享過渡時少走彎路,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各建設單位在協調組織的領導下,選用統一的高質量應用軟件,建立標準化的數據庫。

3.開發館藏資源,加強數據庫建設。數據庫是檔案館網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網絡的信息資源。要加強網絡建設,必須加強數據庫建設。數據庫的建設要以國際、國家標準為依據,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成若干個標準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條目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同時各館應揚長避短,充分利用館藏檔案信息資源的優勢,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數據庫,改變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緊對小型數據庫的規范化、標準化改造,增加數據庫容量,提高數據庫的上網率。此外還要加強對數據庫的維護工作,保證數據質量和完整。當然數據庫的建設應與網絡建設配套進行。

4.培養網絡化人才。檔案館自動化網絡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術又精通檔案業務的高層次信息人員,為此要加快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層次信息人員,加強對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更新其知識結構,提高其業務水平,使他們盡快掌握計算機網絡及相關技術。還要努力引進或選調計算機專業人才,對他們進行檔案業務知識的培訓,使之盡快適應檔案館網絡化工作。

信息社會把建設單位檔案館推進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面向21世紀,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建設單位檔案館必須真正實現網絡化,大力進行網絡資源建設,并與互連網接軌,全面實現資源共享,為建設單位及社會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最優質的服務,使檔案館的服務走向全方位現代化。

參考文獻:

篇2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06FYY00)

摘要:文章從博弈論角度研究了網絡貿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重點分析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和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條件下的語言及文化選擇,指出企業應根據不同的貿易發展階段和產品特征采取不同跨文化對策,以期為從事國際電子商務的企業提供參考和服務,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

關鍵詞:網絡貿易;跨文化;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F74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8)10-0014-04 收稿日期:2008-06-24

隨著我國企業的迅速發展,國際市場的開拓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企業在跨國經營中所面對的是與本國存在差異、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帶來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差異形成跨文化沖突,給企業開拓市場帶來嚴峻的挑戰。在網絡經濟的條件下,一方面隨著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幅提高,市場的開放性擴大,跨文化影響不斷擴大;另一方面,由于貿易在網絡中進行,缺乏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增加了跨文化沖突發生的可能性。因此,企業實施國際電子商務時必須充分研究網絡貿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本文基于博弈論的基礎,對網絡貿易信息中跨文化因素進行初步探討,希望能為國際電子商務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一、網絡貿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諸如語言文字、、價值觀念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存在著形形的文化差異。這些文化差異對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往往造成重大的影響。網絡貿易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追求交互式的溝通和個性化的服務,信息傳遞迅速而成本低。一個不起眼的跨文化沖突,可能會因為網絡的快速傳播而造成呈幾何級數式增強的負面影響,從而對企業開拓跨同網絡市場形成難以估量的障礙。所以,在跨國網絡貿易中,企業必須重視彼此間的文化差異,合情合理合時地處理網絡信息的跨文化沖突。從而利用網絡快速高效地開拓對方市場。

語言文字是人類交際的工具。它作為網絡貿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既包括信息時語言種類的選擇,也包括組成語言文字的符號相同而含義不同所造成的問題。不同的國家往往會因使用語言的不同,或者相同語言但因地域、文化淵源不同而在語意、語義等方面產生差異,從而帶來相應的跨文化沖突。如日本的松下-電器公司在德國推銷National商標的產品,銷路不暢。,原來,納粹的民族社會主義開頭即是National,松下公司得知這種情況后換成Panasonic商標,銷售額馬上急速上升。

在網絡貿易中,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除了語言文字之外,包括審美情趣、、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基于不同的文化,這些因素均呈現不同的特征。這要求企業在跨國網絡貿易中應事先了解當地消費者的價值觀、宗教及風俗等因素,選擇適當的電子商務網站整體風格、合理搭配網頁色彩和使用圖片,設計符合當地文化的產品描述和說明,合理調整信息和搜索方式。從而在網絡貿易信息時做到有的放矢,順利打開銷售局面。

二、網絡貿易信息語言選擇之博弈論分析

語言文字作為一種重要的跨文化因素。在企業網絡貿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據本企業的現狀和目標市場的發展,選擇適當的網絡貿易信息語言,是企業要通過網絡進入目標市場前必須考慮的首要因素。下面以中越網絡貿易為例,利用博弈論來分析網絡貿易信息的語言選擇。

(一)中越網絡貿易信息語言選擇的基本博弈假設

博弈即一些個人或組織,在一定的條件和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的行為或策略中選擇并加以實施,各自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定義一個博弈需要設定四個方面:博弈的參加者、各博弈方可供選擇的全部策略或行為、進行博弈的次序、博弈方的得益。隨著現代經濟活動的規模擴大,對抗性、競爭性越來越強。企業進行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競爭者或合作者的相應策略和市場均衡。因此,博弈論逐漸成為研究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中越網絡貿易為例,應用博弈論分析網絡貿易信息和接收的語言選擇問題。假定中方企業為了開拓國際市場。利用網絡進入越南市場,進行以下假設:(1)網絡貿易中只存在兩個參與方:信息的發送方(中方)和接收方(越方),且二者都是理性的。(2)無政府或其他外界干預;(3)雙方的決策抽象為對中、英、越三種語言的選擇。

博弈按參與方決策是否有先后順序分為靜態和動態博弈:按參與方是否對各方得益了解分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比完全信息要復雜,而且企業在網絡貿易前通過調研,可以較為準確地估算出雙方在博弈中的利益函數。所以,本文將主要研究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和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這兩種情況下的網絡貿易信息語言選擇。

(二)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下的網絡貿易信息語言選擇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指各參與方同時決策,且所有參與方對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我們進行以下假設:(1)信息的發送和接收僅一次;(2)信息和接收行動是同時進行的;(3)參與人在選擇戰略時,把其他參與人的戰略當作給定;(4)虛擬市場信息是完全的,即博弈方對各方得益完全了解。

基于以上假設可構造出以下收益矩陣。

其中,Q1、Q2Q3分別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種語言時獲得的收益,c1、c2、c3分別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種語言時所要支付的成本;u1、u2、u3分別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種語言接收(搜尋)時獲得的收益,v1、V2、V3分別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種語言接收(搜尋)時付出的成本。只有信息的和接收使用同一種語言,參與方才有可能獲益,否則收益均為0。對方(中方)而言,使用的語言越靠近接收方,被對方接收到的可能性越大,獲益越大,即Q1<Q2<Q3但隨著使用語言不熟悉程度的增加,所付出成本不斷增大,即c1<c2<c3。而對于接收方(越方)而言,接收信息的語言在本國的普及率越高,付出的成本越小,v1>v2>v3,而接收信息的語言在發送方國的普及率越高,所搜索到的信息內容越多,信息的利用效率越高,獲益越大,即U1>U2>U3。

發送方和接收方均為理性的經濟人,故只要發送和接收所使用的語種相同,發送方和接收方均獲得大干零的收益、即

Q1-C1>0、Q2-C2>0、Q3-C3>0

U1-V1>0,U2-V2>0,U3-V3>0

在此收益矩陣中,對發送方(接收方)而言,其最優策略會隨著對方使用接收(發送)語言的變化而變化。故不存在占優戰略均衡,只存在三個納什均衡:(中,中)、(英,英)、(越,越)。系統最后處于何種狀態將取決于參與方對對方策略的猜測。在中越網絡貿易開始階段,由于對對方市場不熟悉,無論方還是接收者都認為對方存網絡貿易采用國際貿易的通用語種英文進行發送(接收)信息。基于這個前提下,雙方為了利益的最大化,必然都會選擇英文。因此,最后系統的狀態應為(英,英)。

(三)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下的網絡貿易信息語言選擇

在動態博弈中,參與人的行動有先后順序而非同時行動,且后行動者在行動前能獲知對方的行動,參與人的行動順序將會影響博弈的結果。因此,在博弈過程中,參與者往往采取一些戰略性行動,影響對方對己方行為的判斷或預測,從而獲取對己方有利的結果。

隨著中越網絡貿易規模的不斷上升,對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產品,如農業機械、摩托車、小家電等,中方有進入越方市場的強烈愿望,認為一旦采用越語作為雙方的網絡貿易語言,將提高信息的接收和利用效率,從而增加交易的機會,獲得更多的利益。Q3-Q2>c3-C2,即Q2-c2<Q3-c3。同時,v2>v3,越方獲知中方采用越語信息后必然會改用越語接收。故中方必然搶先使用越語信息,并通過各種方式將相關信息傳達給越方。具體的博弈樹如圖2所示。

越方獲知中方采取越語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語接收(搜索),最后雙方必將達到(越,越)的均衡狀態。

對于中越雙方均供不應求但越方的需求強度遠大于中方的產品,如有機農藥等,越方對貿易的需求強度大于中方,竭力去獲取中方產品的貿易信息。越方認為一旦使用中文作為網絡貿易語言將減少中方信息的成本,提高中方信息的積極性,從而增加交易發生的可能性,提高獲利水平。u1-u2>V1v2,即u2-v2<c1-v1。同時,c2>c1,中方獲知越方采用中文接收信息后必然使用中文信息。故越方搶先將使用中文接收信息,并將相關信息傳遞給中方,具體的博弈樹如圖3所示。

中方獲知越方采取越語接收(搜索)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語,最后雙方必將達到(中,中)的均衡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網絡交易并非是一次性的,網絡貿易信息的發送和接收是多次進行的,這是重復博弈。在博弈過程中,參與方不僅要考慮本次博弈的得益,還要考慮以后博弈的得益。另外,由于學習曲線的存在,使用對方本土語言(接收)信息的成木會隨著交易次數的增加而減少。隨著博弈次數的增加,市場信號傳遞的效率不斷提高。因此,中越雙方在網絡貿易過程中預計博弈的重復次數越大,參與方向對方發出將使用對方本土語言的可能性越大,雙方更容易達到上述的(越,越)和(中,中)的各自均衡狀態。

如果越方為信息的方,中方為信息的接收方,亦可得到類似的效果。

三、考慮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跨文化因素后的博弈論分析

在國際電子商務中,企業不僅要考慮網絡貿易信息的語言文字,還要考慮網絡貿易信息中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跨文化因素。加入這些因素后的博弈分析并不會改變以上各圖的收益矩陣,只是進一步提高了采取非本土文化發送和接收信息的成本,即c2、c3、V1、V2增大。

在中越貿易前期,中方對英美文化的研究已較為完善,而對越方市場的文化因素了解程度不深,c2<c3。另外,中越雙方的貿易額不大,無論中方還是越方都傾向于采取英美文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信息的接收(),并且認為對方也會采取同樣的策略,故雙方達到(英,英)均衡狀態。

隨著中越貿易的不斷發展,中方對越南文化研究不斷深入:小語種教育蓬勃發展,精通越語人才數量急劇增加;再加上越南多年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與中方的文化差異本來并不大,c3和c2的差距不斷縮小,甚至出現c3-C2<0,則Q3-Q2>c3-c2,并且差額不斷增大,中方傾向于按越南的文化傳統與越語的形式網絡貿易信息,再加上隨著中越貿易額的不斷攀升,對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產品,中方進入越方市場的動力不斷增加,Q3-Q2與c3-c2差額進一步增大,最后,中方選擇越方文化進行信息并將此信息及時有效傳遞給越方,雙方達成(越,越)均衡狀態。

同樣,隨著越方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精通漢語文化人才數量的增加,對于越方市場需求較大的產品,越方將越來越多地采用中方文化來接收信息,并將此信息傳遞給中方,雙方達成(中,中)均衡狀態。

四、結論

企業進行跨國網絡貿易時,選擇適當的文化因素發送和接收網絡貿易信息,將有效地提高國際營銷的效率和效益。通過以上的博弈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在網絡貿易發展初期,由于對目標市場的不熟悉和雙方貿易量較小的原因,參與方使用國際通用的語言(英文)及文化習慣(英美文化)進行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和接收。隨著貿易的不斷發展,對目標市場文化研究的深入,針對不同產品在雙方市場的需求偏好和需求強度,采用本土文化或目標市場文化的可能性不斷增大。

(二)在網絡貿易中,隨著交易雙方信息交流速度和效率的提高,使用對方市場文化來(接收)信息的可能性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大大增加雙方的貿易機會。參與者要想擴大對方的市場份額,發出將采用對方語言文化的貿易信息的信號,這種信號必須能迅速被對方接收才能獲得預想中的效果。因此,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在貿易信息的交流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加強對雙方市場的產品需求分析,準確把握使用不同文化信息獲得的收益,趨向于博弈中的完全信息,從而提高企業網絡貿易信息跨文化策略選擇的準確性。

篇3

    [論文摘要]旅行社產品個性化時代的到來,對旅行社的經營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旅行社個性化產品的涵義以及旅行社必須重視個性化產品的原因,并對如何有效運作和推廣旅行社個性化產品提出了幾點建議。

    在中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個性變成一種時尚,“個性化”的概念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人們趨向于追求那些既能夠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又能符合自己品味和價值追求的個性化消費品。對旅行社來說,能否為旅游者提供符合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將成為旅行社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因素。

    一、旅行社個性化產品的涵義

    一、旅行社個性化產品的涵義

    (一)旅行社個性化產品的定義

    旅行社個性化產品是旅行社針對旅游者的個性需求而設計的產品, 因此我們也把個性化產品稱為定制化產品。旅行社個性化產品是對目前旅游市場的細分極限化,即把每個具有獨特個性的旅游者視為一個細分市場,在本文中,我們所說的旅行社個性化產品是指旅行社根據游客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市場細分和超細分,明確各個細分市場的特點,根據自身企業已有的資源,設計,推廣和提供的旅游產品,或者是與游客共同設計的產品。

    (二)旅行社個性化產品的目標市場

    目標個性化旅游市場局限于一些城市中的高收入者。中青旅商務部經理根據其 “自由行”產品銷售狀況,把客戶定位在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白領。這是由于個性化產品失去了標準化產品的規模效益,價格高是其明顯的特征。一般來說,旅游產品行程天數標準完全一樣的情況下,個性化產品要比標準化產品價格高出50%左右。單身旅游者等散客、以家庭、公司或者俱樂部等為單位的小型團隊是個性化旅游市場的主要消費市場。

    (三)個性化產品對旅行社的要求

    目前對推出個性化產品的旅行社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考驗。首先,旅行社要面臨個性化產品所帶來的高問題。其次,這種服務超越了以往旅行社坐等顧客上門報名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為其進行個別的服務,工作量大、花費精力多不說,還要求工作人員對產品的了解和服務意識都要更勝一籌。相對于所花費的來說,利潤并不高。

    二、旅行社發展個性化產品的原因

    (一)個性化產品符合個性化消費的旅游趨勢

    個性化消費目前已成為全世界各行業的趨勢。旅游者的需求從“我要參加旅游”,向“我要參與體驗滿足個性需要的旅游經歷”轉變。他們從被動的服從者轉為主動的參與者,不僅要求享受到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和服務,而且要參與到旅游產品的設計制作和信息服務中,獲得“我喜歡的”或“單獨為我定制的”產品與服務,從而使自身的個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滿足。這種個性需求反應了現代旅游者對傳統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厭倦和反叛,也體現了隨著消費水平提高旅游需求趨向高級化的發展趨勢。

    (二)個性化產品有助于提高旅行社的市場競爭力

    首先,個性化旅游產品的推出有助于旅行社從惡性價格競爭中擺脫出來,并向增加以產品設計,服務質量,和品牌為導向的核心競爭力方向努力。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間相互融合創造出來的個性化產品沒有價格參照性,因此旅行社間的主要競爭手段由價格轉移到產品設計,服務質量,旅行社品牌形象等方面。

    其次,以顧客差別化為基礎的個性化產品有助于旅行社提高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旅行社單憑創造熱線產品品牌來吸引游客的做法已顯得過于被動和消極,而主動提供充滿創造力、個性化的定制產品和服務,會對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對于旅行社有效運營個性化產品的建議

    (一)在產品設計階段,讓游客參與旅游產品的設計

    與傳統的標準化產品相比較,旅行社個性化產品最顯著的特點是,由旅游者親自參與旅游產品的設計。旅游企業可以為旅游者提供個性化的菜單式服務,使游客可以將各種旅游產品模塊任意拆拼、組合。甚至旅行社也可以允許游客完全拋棄現有模塊,提出純個人的、全新的設計意愿和要求(包括價格要求)。游客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愛好等,選擇定制不同的工具、逗留時間、入住酒店的位置、星級、游覽景點及項目等,使得到最大的選擇度和自由度。 一定意義上說,個性化產品的設計是旅游產品消費者(游客)和旅游產品供應者(旅行社)共同推進完成的活動。

    (二)充分考慮旅游者的需求差異,提供自由組合產品與精細化服務

    如上所訴,旅游者不是購買整體產品而是購買“零件”自己組裝也是旅行社推出的個性化產品之一。旅游企業必須認真分析這些散客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采取積極的策略,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個性化“零件”產品讓游客自行選擇。這些“零件”產品要盡可能地涉及到旅游各要素吃、穿、住、行、游、娛、購,還要非常的精細化,大到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等的選擇,小到導游的性別、年齡,都要使游客在自由組合中充分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這就要求旅行社改變原來的產品開發模式,從全包價、標準化的旅游產品逐步轉向開發半包價產品、小包價產品甚至零包價產品,并為不同人群推出更具有個性化的單項服務,來滿足不同需求。

    (三)為旅行社個性化產品設計合適的網絡化分銷渠道

    隨著旅游產業的日趨成熟,旅行社產品的銷售渠道日益增多,旅游企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傳統渠道,同時還要密切注意新興的渠道。這些個性化產品的新興銷售渠道的選擇要注意增大與旅游者的接觸率。網絡化分銷渠道的建立是未來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尤其是面對外來的國際旅行社的競爭時取得勝利的優勢因素。因此盡可能快而廣地建立銷售網絡是目前旅行社推廣個性化產品的工作重點之一。

    (四)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個性化產品的營銷和運作

    互聯網是幫助旅行社滿足游客的個性化要求,更大范圍的推廣個性化產品的最好工具之一。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提供的信息平臺,通過旅游經營者和游客的參與,網上成團和拼團得以實現,使得零散化的個性化旅游能夠形成一定的規模化,取得成本上的優勢。也就是說通過互聯網平臺,旅行社可以放心地在網上推廣個性化產品并尋找客源。

    另一方面,網絡旅游營銷能夠很好地能解決旅游者服務要求的個性化、時令化等問題。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需求在全球范圍內找尋旅行社的個性化產品,不受地域限制。旅行社也可以根據消費者反饋的信息和要求通過自動服務系統提供特別服務。旅游企業可以采取:B2B模式(網站對交通、住宿、景點等企業),B2C模式(旅游企業對游客),還可建立C2B(游客個性化定制,企業競標接盤)、C2C(游客發起招募愛好者自行組團)等模式來開展旅游市場。

篇4

網絡化管理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教學管理人員應該加強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外語知識在內的繼續教育,這樣才能在網絡化管理中充分發揮作用。

關鍵詞:

網絡化;教學管理人員;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G6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20101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正革命性地改變著整個世界,互聯網在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也必將引發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面對互聯網技術在大學生中快速普及的現實,高校教學管理手段也正日益信息化和網絡化。

1 網絡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都建有校園局域網,網絡的開放性,使教學管理的文件、資料、信息能在校內進行流通,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和教學管理的自動化,這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為教師實現教學目的,學生及時了解學業情況,保證學校各項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的運行環境。而管理軟件的智能化功能,也正改變著管理傳統運作的種種方式。

1.1 網絡化管理體現了人本性

高校教學管理是“育人為本”,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從“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而言,就是為教師和學生服務,就是充分考慮管理對象的需要及滿意程度。 網絡的實現,使教學管理人員和師生之間產生了親和力,把原來泛泛服務的對象具體地延伸到每個人;教學管理不再是有時間要求的書面文件,而是在網絡上進行直接交流。人們只要打開互聯網絡,就可以閱讀、查詢、交談。 使用者與機器“對話”,實現了人和人的對話。因此,網絡成了管理者和師生溝通思想,密切感情,相互理解,增進信任的橋梁和紐帶。利用網絡的交互性,是實現教學管理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途徑。

1.2 網絡化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建立一個有效的培養質量監控體系,來正確處理規模與質量之間的關系是很重要的。而這種體系的完成,必定要引進現代化管理手段,只有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科學規劃、系統分析,才能使這種監控體系基于校園網絡環境,滲入到與學生培養相關的各個環節中,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信息化的支持

學生的培養是一個多種因素相互關聯的過程,主要包括招生錄取、學分制學籍和課程管理、論文答辯等環節。對這些過程實施監控,形成了培養質量的監控體系。在學生質量監控體系中,培養周期最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學籍課程管理,而實現學籍成績管理系統網絡化,則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利用學籍成績管理系統網絡,學生可以查詢到自己每一門課程的成績;管理工作者可以對學生課程考核成績進行量化分析和橫向比較,為教學研究、教學評估、教學管理提供參考材料;各系在推薦優秀畢業生時,可以將各學科成績進行比較和排序,提高了推薦工作的準確、公平、公正、公開性;學校檔案室、招生就業處和社會用人單位可以將畢業生全部成績隨時打印出來。

1.3 網絡化管理的先進性、可操作性

高校實行的學分制,就是通過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發展個性的空間,為知識復合創造條件。在學分制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選課是關鍵。為了保證選課制的實施,每學期所開課程的信息和教師信息就要全部上網,以供學生查詢。通過網上選課,能夠及時、準確地統計匯總出各門課程的選修人數,以便管理部門確定、安排授課教師,做好管理課程的工作。

為了實現質量管理的任務,當教師在完成了一階段的教學任務之后,教學管理人員就要承擔搜集有關教師教學質量的各個信息,反饋“教”與“學”的情況并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定。 而通過計算機網絡,建立信息反饋系統,就可以廣泛、準確的搜集到師生教與學的重要信息,統計總結和評估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制定的各項指標與計劃,并及時利用這些信息資料出臺文件,制定規則。因此,網絡是教學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

2 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

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為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學管理隊伍,就要使教學管理人員熟悉網絡。因而對教學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做好教學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筆者認為:除了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政治素質,樹立起對教育事業高尚的事業心、責任心及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外,還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2.1 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的繼續教育

計算機網絡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它帶來的是真正共享,共享文件、共享打印設備、共享應用程序等等。網絡中的所有資源都是能夠共享的,同時網絡實現了合理的資源共享和分配,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為了提高教學管理水準,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充分利用網絡進行管理。目前計算機網絡已在高校中普遍應用,它已成為教學管理的必要工具。

計算機網絡技術己經是教學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術。這就要求每個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網絡知識,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的操作技能。但目前我們的教學管理人員距離這個要求還相差一定的距離。因此,在教學管理人員中普及與提高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操作技能,就是繼續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通過繼續教育,培養一支技術過硬的人才隊伍,使每一個教學管理人員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以及有關程序的編程、運行和維護,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排除計算機操作過程中出現故障的能力,并具有熟練的文字輸入技術。 對于校、系專職型人員的繼續教育,可以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培訓。

在網絡環境下,教學管理人員應該了解網上關于采訪的信息,應該通過網絡與師生之間保持廣泛聯系,應該不斷向師生提供關于教學管理、改革的信息,幫助師生掌握、使用這些信息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應該滿足師生快速、有效的信息咨詢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教學管理人員加強計算機及其網絡資源收集、加工、查詢技術的培訓。通過管理人員對這些網絡資源的預處理,就可以更好地為師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內容。

2.2 專業基礎知識的繼續教育

教學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因此,必須重視教學管理人員的業務理論學習,讓他們與時俱進,掌握現代教學管理的新知識, 全面系統地了解管理工作的體系,學習一些教育學、管理學、統計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的深度,優化知識結構。真正讓教學管理人員通過繼續教育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有了現代化設備,并不等于實現了現代化管理,還要靠具體的人來操作。在計算機網絡管理中,采用計算機編排、統計、評估等,都離不開管理人員的專業基礎知識。以機器排課代替了手工排課,以機器計算、統計數據代替人工的計算,以機器檢索代替了手工查閱。這樣不僅減少了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而且也為管理人員節省了不少寶貴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2.3 外語知識的繼續教育

21世紀是網絡化時代,以因特網為主干的國際計算機互聯網絡,極大地促進了全球信息的有效傳播和開發利用,使全球信息資源共享成為可能。要在浩如煙海的信息群中篩選和梳理繁雜的信息,沒有較好的外語水平,是無法成為“信息的導航員”,無法做好服務工作的。 因此,對管理人員外語的繼續教育勢在必行,必須有計劃地組織、學習,提高在職教學管理人員的外語水平。

總之,繼續教育工作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教學管理不斷向前發展的必要途徑,是保持管理人員素質的先進性、適應性、科學性的重要保證。它決定著知識信息服務的質量、層次和水平。所以,對教學管理人員實行繼續教育,是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管理水平,服務能力的必然要求,是逐步建設一支掌握現代知識和技能、懂管理的知識型的人才隊伍所不可缺少的。

參考文獻

[1]楊芳.發揮網絡優勢構筑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3,(10):32.

[2]張家鈺.觀念先行推進教學管理現代化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3,(8):25.

[3]章湘進.網絡化趨勢及圖書館員的繼續教育[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3,12(3):4951.

篇5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圖書館發展;問題與對策

[作者簡介]梁儉,廣西圖書館館員;尹睫,廣西圖書館館員,廣西南寧530022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04-0139-03

我國在1997年開始試行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提出了建立一個多館協作、互為補充、聯合一致,實現由多類型、分布式、規范化資源庫組成的試驗型數字圖書館,并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作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首要任務。1998年7月,國家圖書館向文化部提出申請,建議國家立項實施“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根據數字圖書館需要,及我國圖書館等信息提供單位現狀及發展趨勢,在國家圖書館設立中國數字圖書館國家中心,組建若干個分中心和地區分中心。可見數字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主要發展方向,其最終目的就是對多媒體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的管理,建立一個有序的信息空間,提供一個全方位的網上服務,實現人類真正意義上知識財富的互聯共享。

一、數字圖書館的特點

數字圖書館,從圖書館工作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提供信息資源的組織,也稱為電子圖書館等。從讀者的角度來說,是通過因特網能看到他所需要的資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相比,有其專屬的特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數字資源數字化。數字化一詞來源于英文Digital,數字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介質的圖像、文本、語音、影像和科學數據等進行壓縮處理,使其轉化為數字信息,并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化的儲存,通過網絡通訊技術進行傳播、接收。

(二)數字資源網絡化。數字化是基礎,網絡化是手段。數字化的資源與網絡如同“車”與“路”的關系,數字圖書館依附于網絡而存在。數字圖書館資源傳播最主要的特征是信息資源網絡化,它可實現各種數據庫之間、服務之間、工作站之間的互操作,并利用網絡的分布式特點打破了時間、空間、語言、數量等的限制,讀者不用出門就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網上查詢、預約、續借等等,這是傳統圖書館無法做到的。信息資源的網絡化使眾多的圖書館能夠借助網絡獲取各類數字信息,以此滿足讀者用戶對知識信息日益增長的需求。數字圖書館的網絡化實現了數字信息資源跨平臺、跨語種、網絡化存取的信息資源共享共建。

(三)數字資源是數字化多媒體信息庫。數字圖書館的存儲介質已不限于印刷體,它具有文本、聲、光、圖像、影視等多種媒體,其存儲的載體也相應有光盤、錄音帶以及各種類型的數字化、電子裝置,它通過多媒體、超文本、超媒體等技術,并不斷地擴展數字化信息資源,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檢索手段,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如電子期刊、聲像資料、多媒體資料等。

(四)數字信息知識化。數字圖書館將圖書、期刊、照片、數據庫、網頁、多媒體資料等各類信息載體,在知識無序的基礎上有機地組織并鏈接起來,以動態分布式的方式為各類型用戶提供服務,而自動索引、元數據、內容檢索及不同數據庫的互聯等知識發現與組織技術將成為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技術關鍵。數字圖書館信息提供的知識化,將為廣大讀者建立起“知識庫”、“學術銀行”、“數據倉庫”等,而圖書館員也將針對各種文獻資源的信息,對讀者進行導航。

二、我國數字圖書館的類型

到目前為止,我國數字化圖書館既有國家級項目也有地方省市級項目,還有單個數字圖書館項目。其中國家級數字圖書館的項目有: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中國實驗型數字圖書館、國家教育部數字圖書館公關計劃、中國少年兒童信息大世界等。地方省市級數字圖書館項目有:遼寧省圖書館數字化工程、江蘇省數字圖書館計劃以及臺灣地區的“亞太智能服務中心”計劃等。其中,遼寧省圖書館數字化圖書館工程是國內首家引進美國IBM公司數字化圖書館系統,也是在全國公共圖書館中首家啟動數字圖書館工程,它把對古籍文獻的加工整理作為數字圖書館的重頭戲;重點加強信息網絡建設,采用先進、成熟技術組建Internet信息分布式服務系統。

數字圖書館已經提出和實施了多項計劃和工程,在短短的幾年中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經開通了二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數字圖書館,影響較大的包括國家數字圖書館、超星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等,還有許多高校圖書館也開通了數字圖書館業務。

(一)各省市級的公共圖書館。如中國數字圖書館、上海數字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遼寧數字圖書館等,他們主要是服務于社會的非學術性書籍、期刊以及非書資料等。

(二)高等院校圖書館。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他們提供的資源主要是國內外的學術期刊、論文和各種數據庫,這些數據庫多數由國外購置,在校園內使用,不對外開放。

(三)科技文獻研究圖書館。如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圖書館、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等,他們的數據資源主要有國內的學術期刊、論文和各種數據庫,專業性比較強。

(四)進行數字化資源建設的公司、企業數字圖書館。它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企業型,典型的有超星圖書館、書生之家;另一種是由科教事業單位成立的公司,如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所屬的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西南信息研究所屬性的重慶維普數據、清華同方的CNKI。他們將自己生產的數字化資源作為產品為社會服務。

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比較成功,大多數的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所采用的引進和自建數據庫的方式也構建了具有相當規模的數字化信息資源,讀者可通過互聯網、電子閱覽室等多種途徑查找所需要信息。數字圖書館為廣大讀者提供了越來越方便的信息服務。

三、我國發展數字圖書館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由于數字圖書館所收藏的傳統載體文獻資料通過數字化來形成,其過程是一個極其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浩大工程。因此,構筑起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總體架構,對防止重復建設、宏觀調控和規劃建設我國的數字圖書館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數字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許多專家有過論述,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技術問題。數字圖書館是一項運用現代高新技術的工程,它采用海量存取、自動標引、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和電子商務等手段向用戶提供快捷、高質的服務。在建設數字圖書館中技術問題主要來自于海量的數字信息資源建設、媒體的標準化和統一化、存儲與壓縮、分類、標引和檢索、傳輸和保護、知識產權、交互界面、輸出與信息表現、多語

言問題、工具與平臺、高層信息服務協議等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國的數字資源庫處于一種分散建設的狀況,如何為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又能避免信息資源共享中的重復建設,這需要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比較規范的、可操作的標準。目前有待解決的計算機關鍵技術包括:軟件重用技術、多語言處理技術等方面,因而有必要開展有關數字圖書館計算機技術方面的科學研究。

(二)法律問題。數字圖書館的法律問題,實質上是版權和知識產權網絡時代的運用問題,版權問題是數字圖書館建設中最關鍵、最基礎的問題。隨著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不斷推進,這個問題也越來越顯突出。如何利用文獻信息,又避免遇到版權保護問題及避免有關法律糾紛問題值得研究。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版權保護分兩個方面:一是要注意尊重版權并獲取許可;二是要注意自身數據庫版權的保護。具體包括:作品數字化與網絡傳播中的版權保護;圖書館數據庫的版權保護;版權管理信息技術措施及其法律保護。版權保護問題在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中是一個爭議較多的問題。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我們有必要通過不斷完善有關版權的新法規和新技術,從而保證我國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有一個安全的法律環境。

(三)人才問題。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對人員素質要求比較高,圖書館員不僅要掌握圖書情報知識、信息處理技術,還要具備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及外語能力等多種與圖書館服務相關的知識技能。其角色要從單純的信息處理和信息服務轉變為具有科技開發、科學管理和科學研究能力的現代化人才。目前圖書館高級職稱、高學歷、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還不多,既有文獻信息專業知識又有計算機技術的專門人才屈指可數。雖擁有一些具有高級職稱,且受過圖書館情報知識專業教育和培訓的人員,但是這些人員往往知識更新慢,觀念較為陳舊,對現代化的信息管理、信息技術等知識和技能掌握不足。數字圖書館的人才結構只有做到高低兼顧、層次合理、高質量和多元化,才能從根本上改善人才匱乏的現象。

(四)標準問題。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標準問題所涉及的范圍很廣,這就要求在技術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規范,作為基于網絡環境提供的數字信息資源和服務的系統,其內容可以包括系統硬件平臺標準、系統軟件平臺標準、開發工具平臺標準、應用軟件平臺標準、生產工具平臺標準、元數據標準、數據質量標準、資源建設標準、與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兼容標準文檔標準等一系列內容,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只有制定統一的標準,才能保證所建立的資源和服務的可使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

四、建設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思路

(一)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建立和發展數字圖書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在不斷探索的過程,現有的研究還不能觸及到數字圖書館的深層原理和方法,我們應該要拓展研究領域,積極借鑒國外數字圖書館的研究成果,以我國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理念為基本,總結出符合我國數字圖書館發展的經驗,以此作為指導數字圖書館發展的理論基礎。

(二)多學科攜手合作,規范信息標準。目前數字圖書館標準研究滯后,而且是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多學科聯合的局面,而開發商由于片面追求電子資源的數量,不重視質量,有許多電子資源信息內容陳舊雜亂,質量較差,這對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多學科的聯合協作,開發商與圖書館橫向聯系,互為補充,從網絡技術與圖書館技術、情報技術等方面規范信息的標準,以保證數字資源的最佳質量。

(三)化分散為整合,整體規劃數字資源的建設。數字圖書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科學的整體規劃。目前我國所有進行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單位,在資源建設方面缺乏溝通,資源建設各有偏向,但又內容相同居多,這就導致數字資源中學科內容的不平衡,資源建設缺乏連續性,整個資源體系雜亂無章。因此,應進行合理的整體規劃,化分散的開發研究為總體設計,在總框架下,各行業數字圖書館又有側重,這樣會形成一個良好的數字資源體系,大家互有重點,而又互為補充。

篇6

論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合理有效地運用網絡教育資源,積極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一切有效的現代化教育手段,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具備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將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21世紀是網絡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無疑將影響教育的現狀。網絡的出現,為實現對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也對傳統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當今的教育應以更好地培養出具有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人才為目的,即培養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創造性人才,而不是只培養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會記憶與背誦前人經驗、不善于創新也不善于自主學習的知識型人才。計算機和網絡已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的重要工具,學生的學習不再僅僅是從教師那兒學,也不再僅僅表現在對教科書內容的記憶與內化上,而是憑借信息技術這一現代手段多方面多層次獲取知識。在學校,網絡逐步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的有利資源,并成為教與學雙方的重要手段。網絡信息的傳播沖擊著傳統的教育,使主動的、探索式的、個性化的學習成為可能,它促使教育向著信息化、社會化、網絡化發展。現行的《基礎教育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面對豐富多樣、良莠不齊的網絡教育資源,學生如何取舍、如何運用將極大地影響到其學習效果,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 

 

一、網絡教育資源的定義 

 

網絡教育中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教師,輔助是教育信息資源。教育信息資源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存貯載體和傳輸媒介的數字化信息資源為主,而且包括以書籍、報刊、磁帶、廣播、電視、個人計算機等為物質載體的多種媒體教學資源。一般而言,我們將網絡資源中與教育相關的部分都稱為網絡教育資源,包括網絡環境資源、網絡信息資源、網絡人力資源,其中網絡信息資源是核心。[1] 

 

二、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意愿對自我元認知能力的評價,明確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和內容,自我安排學習進度、時間、地點,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監控自己學習,自我評估學習成果的主動建構過程。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自主學習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同時也給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的要素發生了重組,學生的特征發生了變化,所有這些都使得自主學習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變化。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從狹義上講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自主學習。傳統的自主學習要素是學生、內容、技術和教師,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要素重組為學習、資源、網絡學習環境和教師。基本要素的變化使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范圍更加寬泛,網絡環境下的資源、課程、教師通過交互平臺和技術平臺集成到新的網絡時空環境中,使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不同于傳統個別化學習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在計算機網絡的支持下,利用網上學習資源和網絡交互功能,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網絡交互性所產生的人文交互環境使自主學習的概念在原有的基礎上成為“人文交互環境中的個性化自主學習”。網絡交互平臺把個體建構和社會共享兩個過程融合起來。 

根據上述網絡環境下學習要素的重組和學習特征的變化分析,可以將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表述為: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提供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自主地選擇認知工具,確定學習目標和內容,通過可選擇的交互方式主動探究學習過程,實現有意義知識建構的學習方法。[2] 

 

三、運用網絡教育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提供網絡學習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系統。 

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學校及教師提供的多媒體網絡學習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系統自主學習。實際上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學科教學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學習提供多媒體網絡課程資源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多種學習支持服務。 

2.學生要掌握多媒體網絡學習技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下,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是一種十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多媒體網絡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學習工具,如:ie瀏覽器的使用,一些搜索引擎的使用,上網瀏覽查找資料,資料復制下載方法,在線討論,使用電子信箱等,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后,就有利于自主學習了。 

3.注意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意識。 

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習者已有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策略,而其中錯誤的部分勢必會給新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教師應該先幫助學生認識和糾正錯誤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策略。當學生建立了正確的學習觀念后,再進一步探討自主學習的條件,認識教學大綱與自我需求,根據學習重點和自己的弱點,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了解那些課外學習的形式和可供開發的學習資源,如參考書、在線學習網站、教學軟件和電子期刊雜志等。元認知訓練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心理發展基礎,是學習者訓練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發揮網絡環境下多媒體的演示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對幫助教師突出重點,幫助學生解決難點、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思維、培養創造思維起著顯著的作用。在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中,教師應該主要提供學習資源,講重點,解難點,釋疑點,講評作業,提供指導學習方法等,這種教學手段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這就意味著要滿足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習內容、時間、地點、方式等的自由選擇,樹立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自主獲取知識,主動進行意義的建構。 

5.運用網絡開展協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有動力互補性,協作學習的作用在于把學習者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困惑和收獲向小組成員展示并供其研討。可以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學習交流討論,如利用留言板、bbs、郵件、討論區、在線會議等方式,這種網上的交流互動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習者對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反思,并進行更高層次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為觀察學習伙伴的學習進展、成就及自主、協作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和環境,進而增強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促進了學習者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意識和技巧的發展。因此,協作學習是對自主學習的促進和升華。[3] 

6.發揮網絡環境下多媒體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把教學放到多媒體網絡教室進行,不僅應將多媒體和網絡當作學習的工具,而且應讓多媒體和網絡環境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發揮網絡環境下多媒體的主導作用。我們把教學內容編成有序的課件,使學生通過程序逐漸進入解決問題的狀態。在解決問題中,計算機對學生的學習隨時指導,隨時點撥,形成了人機互動式學習方式,達到了在計算機程序的引導下由學生完成一堂課學習任務的目的,這種學習狀態讓學生感到意猶未盡。 

7.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4] 

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尤為重要。平時上課時,教師要多聯系實際,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優勢,讓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如讓學生查找資料做一些課題研究和撰寫學年論文,做一些簡單課件、個人主頁等,學會撰寫個人簡歷、賀卡、假條、借條、收據、證明、請柬、推薦信、介紹信等。若不明白,則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作借鑒。這樣一來,學生在實踐中,既拓寬了視野,又培養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時還加強了主動學習的參與意識。 

合理運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學習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開闊學生的視野,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有目的地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核心作用,引導學生以自我為主體進行有效的知識構建和自主學習,使其對待學習能夠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完善。讓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不僅能夠保證學生順利完成現階段的各項學習任務,還能夠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和技能,特別是具備掌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祖林.基于www的自主學習環境的設計原則[j].遠程教育,2003,(1):38-40. 

[2]孟萬金.網絡教育的真諦:人文交互環境下的個性化自主學習[j].教育研究,2004,(4):52-47. 

篇7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信息獲取方式的增多,《現代通信技術》課程作為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大三學生的前導專業課程,其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針對近年來國內外涌現的幾種新的典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結合《現代通信技術》課程的特點,最終提出基于混合式教學方法的課程教學改革。

 

混合式學習是21世紀初期繼網絡化學習(E-learning)之后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何克抗教授認為[1],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學習方式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混合式學習是將傳統的面對面課堂學習和基于高校某種網絡教學平臺學習進行有機的結合,實現不同的教學方式、技術和資源相混合,以達到最高效的學習目的[2]。學生可以根據學習時間、興趣和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也從原來的教學活動的主體轉變成這一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和監督者[3]-[4]。因此,建構新的基于混合式學習的《現代通信技術》教學模式,有效利用網絡教學的優勢,達到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

 

2.混合式學習在《現代通信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2.1現狀分析

 

《現代通信技術》課程中有很多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比如通信網中擁塞和流量控制、移動通信中的干擾及計算機通信中的ICMP協議等,學生課上暫時聽懂,課下復習的時候又會遇到難于理解的問題,由于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很難及時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時間一長堆積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習效果不佳、課程總評成績偏低等現象。

 

而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后,老師可將講義、微課視頻和常見的疑難問題解答等資料到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上,使學生能隨時查閱。更重要的是老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現與學生的在線答疑或討論,提出探究式課題讓學生分組研究,完全突破傳統課堂時空的限制,不僅提高學生對現代通信技術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而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增強課程教學效果,并為電子信息類其他課程混合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依據和方法。且老師在選取定制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提高了教學綜合設計的能力。

 

2.2教學設計

 

2.2.1混合式學習模式下課程內容的設計

 

根據現代通信技術課程中各章知識點的特點將該課程分為基礎理論型和拓展應用型兩大類,根據各章知識點的難易度和在專業能力培養中的重要度,又將該課程分為面授型和自學型。對于基礎理論型、面授型的知識,以老師的課堂面授為主,強調師生的互動;對于拓展應用型、自學型的知識,以線上互動、討論學習為主。

 

2.2.2混合式學習模式下課程課題的引入

 

在《現代通信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引入課題研究、討論的環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討論研究并撰寫論文,這樣可以引領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教學活動中來,提高他們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還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相互溝通能力,激發學生對拓展知識的探索熱情。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對照每一章內容的特點和每個班學生的情況,給出一些問題探究式的課題,比如通信網中常用的擁塞和流量控制方法、影響移動通信質量的三大干擾的比較等,讓學生在課下分組討論研究完成,并把最終的論文報告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上傳給老師,老師及時批改給出反饋意見,并給每位學生打出相應的分數。對于完成較好的學生小組,組織他們在課堂上匯報答辯。這種鼓勵示范效應會在學生中形成良性循環,帶動其他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的教學活動。

 

2.2.3在混合式學習模式下老師對學習活動過程發揮的作用

 

實施混合式教學活動中老師的引領、組織、監管應貫穿整個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分組并設計討論課題;老師在制定課題分組討論時,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分組,并依據他們對知識的掌握能力設計討論的課題。

 

提供必要的課程指導和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課題討論時,老師應給出必要的技術指導,保證課題討論的順利開展,引導學生小組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資源充分獲取所需的知識素材。

 

組織匯報答辯并點評;學生小組進行課題匯報答辯時,老師應以積極鼓勵和表揚為主,同時指出課題匯報過程中的存在的優缺點。

 

監管和檢查;在整個混合式網絡教學活動中,老師必須充分發揮其監管作用,定期查驗進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活動,完成自己的工作,及時組織監督小組學生相互交流,核查各自工作的完成情況。

 

2.3評價體系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傳統的評價體系因為涵蓋學習活動的內容過少不能反映一個學生的綜合學習過程,因此,已不再適用。我們根據課程教學活動制定新的評價體系,調整后評價體系包括:期末考試成績(60%)、線上網絡學習成績(查閱資料的情況)(10%)、課題論文成績(上傳論文的質量及匯報答辯的質量)(10%)、分組討論表現(10%)和平時作業成績(10%)五大方面。

 

新的評價標準下,主要以學生是否完成預期的學習任務為考量,注重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2.4教學效果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學習狀況的統計等,多元化分析混合式教學在《現代通信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效果。下表中對近兩年來課程改革前后教學效果進行的分析對比,其中是2015年我校電信2012級72人未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2016年對我校電信2013級81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從表中對比的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在課程內容安排、課程內容設計及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比傳統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是有所提高的。

 

3.結語

 

混合式教學法在《現代通信技術》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師需要巧設學習任務,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傳完備的教學素材,及時引導學生并對學習小組進行評價,這些都對老師在課程開展前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設計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多樣的資源完成學習任務,和小組成員互動討論,并在課堂上匯報答辯,這些都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程探索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教學改革的探索和應用為混合式教學在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其他課程中的應用推廣做出鋪墊。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y chain, makes a vertical decomposition, and proposes to reconstr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ular divis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explores ways of cooper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proposes to expand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alize high-level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leisure industry of cross-strait from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ed and breakfast and other industry cooperation perspectives.

關鍵詞: 休閑農業;產業鏈整合;兩岸合作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cross-strait cooperation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1-0159-03

0 引言

近年來,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經濟形態的轉變,帶來民眾休閑意識增強,城市居民的休閑生活形態轉向城郊、鄉村,尋求新的休閑項目,因此未來休閑農業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目前,兩岸在休閑農業領域進行了較為廣泛的合作,但兩岸休閑農業已面臨許多大同小異的發展困境,本文基于產業鏈研究的視角,從產業鏈整合、戰略聯盟和產業集群發展的角度對兩岸休閑農業合作進行探討,為新一輪的兩岸高水平的農業合作創新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思路,為兩岸休閑農業產業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一定的探索。

1 休閑農業的內涵

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以農民利益為依據,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條件,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農業新型經營形態。從近十年發展來看,休閑農業已經成為旅游業與農業之間的交叉型新興產業,體現著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形態,是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延伸和滲透。

目前對休閑農業的研究和對鄉村旅游的研究都較為廣泛,休閑農業的研究側重于將休閑農業視為一種新興農業經營方式,而鄉村旅游的研究則側重于從旅游規劃角度,將根植于農業與農村的休閑旅游視為旅游服務產品之一。兩者的研究有較大的交叉性,但又有一定的獨立性。本文研究基于產業合作的理論將兩者的融合視為一項新興產業,其內涵仍包含于休閑農業中,即本文所研究的休閑農業產業不僅包含休閑農業經營與休閑農業園區的層面,其第三個層面,也是更大的一個層面是包含鄉村旅游的旅游產業。

2 休閑農業產業鏈

2.1 產業鏈的構成 產業鏈是各產業依據前、后向的關聯關系組成的一種網絡結構,是以分工協作為基礎、以產業聯系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組織系統。產業鏈的實質就是產業關聯,而產業關聯的實質則是產業相互之間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時空順序。

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對其上游環節提出需求,而又對其下游環節進行供給,與橫向產業環節進行互補,從而,不僅出現了相向的以某一產業鏈為主的供給與需求傳遞,而且構成了多產業鏈間的需求與供給的相互傳遞。

2.2 休閑農業產業鏈的結構 休閑農業產業是多產業交叉融合的產物,通過利用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經過休閑產品生產,休閑服務的提供,使消費者獲得體驗消費,產生附加價值。休閑農業產業鏈主要是由基本產業鏈,輔助產業鏈,與其他的子產業鏈共同構成的產業多維網絡。

普通農業產業的基本產業鏈的構成為: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產品銷售。而這一產業鏈在休閑農業產業中僅僅是作為輔助產業鏈而存在。

休閑農業的基本產業鏈構成為:種植業、養殖業農藝景觀主題活動農事參與體驗、休閑健身度假、鄉村文化體驗等等,我們可以把它按次序分為四大環節(P1-P2-P3-P4),如圖1所示,而這一產業鏈隨著資源不同,經營對象不同,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可以各種各樣,最終使消費者可以獲得不同的農業生產體驗、農村生活體驗和自然生態體驗。

2.3 休閑農業產業鏈的特點 第一、顧客參與程度高。休閑農業的產業鏈上企業服務的提供都需要顧客的全程參與才能順利實施。如圖1所示,首先當地的自然資源與農業資源需要顧客在欣賞中獲得愉悅,而在種植業、養殖業環節,需要顧客參與農事體驗,欣賞農藝景觀;休閑農場提供的休閑健身活動,以及鄉村文化體驗,均為高程度的顧客參與。顧客參與包括顧客智力上、體力上和情感上的努力與投入,是顧客與休閑農業項目的互動,最終目的是圓滿完成休閑者的休閑體驗。因此,企業需要了解顧客的多種真實需求,按照顧客的需求去組織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的服務,從而實現顧客價值最大化,不斷提升產業鏈條的附加價值。

第二、產業關聯性強。休閑農業產業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縱向的供應鏈、橫向的協作鏈以及混合鏈。無論是縱向關聯還是橫向關聯,該產業各環節的相互依賴性較強。尤其是橫向協作關聯,日益成為產業鏈的主體。如臺灣南投縣的清境休閑農場,在住宿環節,共有99家大小不一的民宿企業,提供了各種層次的住宿餐飲服務,形成了相互依賴的戰略聯盟。其中不少英式、法式以及各種北歐風格的旅館,不光是建筑風格、室內起居、餐飲為歐式,提供的各種服務均為歐式,滿足了一大批酷愛歐洲鄉村風格的消費者需求,該休閑農場也成為了臺灣休閑農業的一大品牌。

因此,休閑農業產業各環節更多的是一種橫向協作關系,休閑農業企業已經不能僅僅關注單個企業價值的實現,還必須關注整個行業價值系統的整體效率,才有可能提供最大的顧客價值,形成有競爭力的品牌。

第三、產業鏈的網絡化特征明顯。隨著休閑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相關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顧客、競爭和變革一同構成了影響休閑農業生存和發展的三個最主要因素。近年來海峽兩岸學者對休閑農業的研究表明,休閑農業的發展趨勢是集多類休閑農業園區連接在一起,并結合休閑農場、民宿、鄉村餐飲、古跡、文化產品及自然景觀等多項休閑資源而形成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因此,休閑農業產業鏈應該進一步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形成網絡化關聯。只有進行多產業的參與,延伸可拓展產業鏈條,增加每一個產業鏈環節的企業種類,提升各個環節的服務能力與質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閑農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3 休閑農業產業鏈的整合

3.1 休閑農業產業鏈的縱向分解 目前兩岸多數休閑農業還停留在一條龍的一體化經濟模式。這種模式需要的資金巨大,擁有的管理與技術不能應對每一個經營環節, 這導致許多休閑農場和休閑農業園區項目粗放經營,屬于簡單化低層次消費,如果園采摘類,無法持續為顧客提供各種新體驗,導致一個休閑農業項目經營2-3年就很難再維持下去了。

因此休閑產品與服務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決定了休閑農業產業鏈需要進行縱向分解,以各環節的專業化發展替代單一企業一條龍式的經營模式,才能讓目前眾多休閑農業企業走出困境。這意味著原先一體化的產業鏈應該被更精細化的產業鏈替代,形成更加專業化的生產單元。當專注某個生產環節的企業越來越多時,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目前休閑農業領域,已經出現了大量環節的縱向分解,如對鄉土美食餐飲產業的開發,單以健康養生為主線的餐飲就能發展出花卉餐飲、水果餐飲、藥膳餐飲,田園餐廳,采摘燒烤DIY等多種具附加價值的環節。當共同參與同一環節的企業達到一定數量,便能形成穩定的產業聯盟,我們可以視之為一個產業模塊。

3.2 從模塊化分工的角度重構產業鏈 根據最新的產業創新戰略理論,在模塊化分工條件下,原有產業鏈不斷分解和重新整合,形成縱橫交錯的網絡狀產業鏈。產業鏈變化的背后,實質上是產業分工的變化,從一體化分工到專業化分工再到模塊化分工的。

模塊化分工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各業務的模塊化,實現能力規模和能力邊界的擴大;其次是能力要素的模塊化分工,如研發、設計、制造、銷售等要素的模塊化;第三是組織結構的模塊化,指在深度分工基礎上進行組織間的松散耦合。通過業務和能力要素對縱向一體化的休閑農業企業實現模塊化分解,實現深度分工,組織結構也體現出模塊化,大大增加靈活性、創新性。當合作企業發現能夠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資源和能力的方式,從而創造出新的核心競爭力時,通過該價值接口,實現企業間的耦合,形成一個外開的網絡狀產業鏈,使相關企業的價值生成以及知識創造與共享分布在整個網絡上,通過不同價值模塊之間的協作、創新和競爭,實現有效率的資源配置。

如圖2所示,休閑農業基本生產鏈環節由P1-P2-P3-P4構成。在P2、P3上,子產業的不斷擴展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形成一組企業群。接著,隨著業務和能力要素的深化分工,原來的企業群逐步發展為一個個獨立的模塊,形成模塊化組織。產業A與產業B在從擁有單個企業到企業群再到多個模塊的發展過程中,產業鏈在形態上發生了從縱向分解到模塊化重構的演進。

休閑農業經過新型產業鏈整合之后,將吸引眾多關聯性、服務性企業或組織,如房地產業、金融業、餐飲零售業、物流業、交通運輸業等等,同時在這個開放的網絡狀產業鏈上,還會繼續耦合深層關聯行業如文化創意產業、生物工程產業、環保產業、養生美容產業,甚至會展產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賦予休閑農業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新能力。

4 基于產業鏈整合的兩岸休閑農業合作途徑

4.1 兩岸休閑農業的互補性 目前臺灣休閑農業產業處于較高的發展階段,在全臺灣遍地開花,處于飽和狀態。隨著臺灣工業化進程中土地與勞動力資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臺灣休閑農業增長面臨高成本的挑戰。臺灣的農業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開始向島外移動,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大陸的休閑農業發展較晚,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資金和技術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陸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對于臺灣而言,大陸具有更多的資源要素,清新自然的生態環境、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極其豐富的民風民俗,構成了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源源不斷的資源儲備。但大陸休閑農業目前亟需注入新的經營理念,實現管理創新和產業鏈的整合,便構成了兩岸合作基礎,為臺灣企業投資大陸休閑農業提供了廣闊的參與空間。

4.2 合作途徑 基于比較優勢的視角,實現兩岸資源全面的優化配置,可以著重在以下產業領域進行深度合作。

4.2.1 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產業 臺灣非常注重生態保護與環境保護,已成為各休閑農業產業的基礎性環節,并通過各種休閑活動來強化提升其無形價值。如臺灣有許多以賞螢火蟲或觀青蛙、蜻蜓、蜜蜂為主題的休閑農場,將休閑與娛樂、教育融為一體,讓顧客參與各種生態保護與環境保護的活動,提升了產業價值。而大陸尚缺乏通過挖掘以動植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為主題的休閑農場,寓教于樂,來豐富休閑項目和提高產業價值,兩岸在這一領域可進行較多的合作。

4.2.2 民俗文化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 近年來大陸逐漸認識到文化創意對傳統產業的巨大增值效應。文化資源如果能進行合理的利用與轉化,通過“創意”的推動,可以創造新的產品和新的市場需求,沖破傳統資源的約束,從而突破休閑產業發展瓶頸。大陸的民俗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在休閑農業的產業鏈中屬薄弱環節,缺乏深層次的挖掘,目前面臨進一步利用與轉化的瓶頸,而文化創意產業剛剛興起,尚未完全與民俗文化資源相整合,導致休閑農業項目對當地非常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缺乏利用,亟需文化創意產業的引入。而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是發展較為成功的產業,對如何將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該領域合作空間大。如借鑒臺灣成熟經驗,在農業休閑消費環節中通過文化創意產生消費者與農村互動參與的民俗歌舞體驗,民俗生活體驗,當地民間手工作坊、民間美術參與體驗,特色民俗紀念品開發等可以增加一系列消費增值的環節,擴展休閑農業產業鏈。

4.2.3 食品養生、醫藥保健與美容產業 當前這三者的社會需求極大,大多數的休閑農業觀光顧客都有獲取更加天然健康的鄉村食品的渴望,加之養生熱潮的出現提出了對天然綠色保健品、有養生保健療效的當地特產、有美容功能的當地中草藥等產業的需求,將這些產業與傳統休閑農業產業的結合將會創造出更多的產業附加價值,提升產業競爭力,如果能將臺灣資金、技術與管理優勢結合進來,發展前景廣闊。

4.2.4 餐飲、民宿與會展業 在大陸的休閑農業普遍表現出餐飲與民宿產業鏈環節較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處農村,餐飲服務的提供往往過于粗糙,缺乏層次性、精細化服務,缺乏對餐飲環境、餐廳風格、服務水平的提升,而城市來的顧客將餐飲作為一項重要的整體消費,其要求相當高,因而目前的餐飲環節遠遠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檔次,導致大多數的顧客并不留宿在休閑農場。而臺灣休閑農場的餐飲與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鮮明,服務水平高,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之一,有巨大的價值增值效應,許多的顧客因喜愛休閑農場的美食和獨特舒適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該產業鏈環節也賦予了休閑農業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在臺灣,不少會展與體育賽事等均加盟休閑農場,使產業鏈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陸在這一環節需要盡快吸引臺灣相關企業的引入,帶動該產業的發展提升,形成有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芮明杰.論產業鏈整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張琰.產業創新戰略[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10.

[3]郭煥成,鄭鍵雄.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1.

[4]劉貴富.產業鏈研究現狀綜合述評[J].工業技術經濟,2006,(25):9.

篇9

關鍵詞 新媒體;科技期刊;融合;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9-0017-02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手持移動設備等為載體的新興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新媒體以其媒體個性化突出、表現形式多樣、交互效果較好、攜帶方便、存儲量大、傳播迅速等優勢正逐漸替代傳統紙質媒體成為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信息傳播手段。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其在深刻影響受眾的媒體接觸方式,為讀者帶來便利的同時,將為傳統出版模式帶來根本性的轉變,傳統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已成為新時期科技期刊能力建設的必然趨勢。科技期刊必須建立起全新的運營體制和傳播體系,將先進的理論和技術運用到辦刊實踐之中,通過全新的發展模式,達到全媒體傳播的效果[1],實現科技期刊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發展。

1 科技期刊在新媒體時代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

傳統科技期刊的出版內容多為作者來稿,作者投來什么樣的稿件就刊登什么樣的稿件,期刊的個性化程度較低;在出版模式上,傳統科技期刊主要包括紙質版出版和數字出版兩種模式,紙質版出版由于不利于查詢和攜帶等因素其發行量正在逐漸減少,而目前的數字出版多為單篇論文在相關數據庫中的上傳或下載,未能真正體現數字出版的內涵;同時在出版發行方面,傳統科技期刊多借助郵局訂閱和數據庫下載的方式進行發行,未能體現期刊的主動性。而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傳統科技期刊在出版、發行及傳播上的劣勢。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嚳⒄梗一種綜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借助網絡或多媒體技術進行快速廣泛傳播的新型數字出版模式已悄然出現,其不僅可以呈現傳統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所具備的文字、圖片信息,同時音頻、視頻技術的運用也將使得出版內容更加豐富化、立體化,尤其對于醫學科技期刊而言,相關的手術或實驗操作音頻、視頻材料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呈現勢必會對科技期刊傳播能力帶來顛覆性的突破。新媒體技術與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趨勢,科技期刊只有借助新媒體技術的東風,才能實現根本性的轉變。

2 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能力建設

2.1 建立內容為王、用戶至上的傳播理念

不管是傳統出版年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用戶至上的傳播理念始終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科技期刊傳播的根本就是將優秀的論文廣而告之,缺乏優秀的出版內容,或者科技論文的學術質量經不起推敲,那傳播也就無從談起。科技期刊要堅持既定的出版宗旨,始終以報道學科領域新成果、新進展、新技術和新經驗為己任,時刻保持靈敏的學術嗅覺,及時了解學術動態,善于捕捉學術熱點,注重學術調研和選題,廣泛吸納高影響力論文,同時要從前期的約稿、審稿、退修到后期的編輯加工全方位加強出版內容建設,從根本上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品味,提高辦刊質量,夯實內在實力[2],確保優質內容的產生,形成傳播的基礎。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將為科技期刊的發展帶來根本性的變革,科技期刊將從單純的提品向提供服務,從加工文化產品向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閱讀需求進行轉變。傳統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與發展,就是要在做好傳統出版內容的價值拓展和平臺延伸的同時,進一步深挖新媒體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滿足讀者、作者需求等方面下工夫,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優質內容更快、更廣泛的

傳播。

2.2 完善政策支持,提供技術保障

科技期刊的新媒體建設離不開政策和經費的支持,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和發展需要從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動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需要的標準和規范,加大對公益性出版、非營利出版或者開放存取方面的優惠補貼,完善對數字版權的認定、使用和保護政策。

同時要加大對新媒體與科技期刊融合和發展方面的技術開發,鼓勵相關技術研發機構加大對相關技術的開發、更新、技術轉化和推廣力度,要從政策上鼓勵和扶持一批期刊優先開展新媒體技術的建設,同時要有意識的重點扶持一批國際化、數字化程度較高或有專業發展潛力的重點

期刊。

2.3 加強信息化建設,杜絕形式上的媒體融合

新媒體之“新”,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之上的一種全新的出版流程,而這樣一種全新的出版流程,完全可以根據出版方或讀者的需要加入更多的鏈接、體驗與互動的跨媒介產品,實現出版內容的更廣泛、全面的傳播。在倡導傳統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面對新媒體與數字出版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傳統出版行業紛紛通過建立各種類型的網絡平臺,開通微博、微信等公眾號等形式體現與新媒體的融合,但這種“觸網”式的融合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其往往會存在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及網絡“空殼”

現象[3]。

目前,我國部分科技期刊已率先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在積極嘗試通過公眾號的方式推送期刊內容,打造期刊品牌形象。但就目前已開通的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情況而言,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公眾號活躍程度較低,公眾號多僅用于對當期目錄或單篇論文的推送,甚至有部分公眾號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這一方面與公眾號的運營成本及對運營團隊要求較高有關[4],但更多的反映出部分科技期刊在嘗試新媒體過程中的盲目與跟風。因此,科技期刊在嘗試新媒體運行之前,應該通過慎重的調研,在具備一定的經濟投入、專業的運營團隊、完善的信息化建設、成熟的運營模式的情況下,審慎的開展新媒體嘗試。

科技期刊編輯是科學技術的選擇者、推薦者和傳播者,對推動科技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編輯是實現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主要實施者,這就要求科技期刊編輯在新媒體時代除具備扎實的編輯、出版能力外,還要能綜合運用新媒體技術實現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這就對科技期刊編輯自身的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應以人為本,加大對復合型網絡出版人才隊伍的建設[5]。

新時期的科技期刊編輯應具備一定的統籌策劃能力,要對期刊出版結構、內容、表現形式、推送方式、目標讀者、信息反饋等整體的出版格局形成綜合掌控,對新媒體技術如何運用到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發行的各個環節都要有清楚的認識;其次,科技期刊編輯要具備專業領域的預判能力,即對專業領域和出版市場要有清楚的認識和敏銳的反應,能夠綜合運用新媒體技術掌握市場反映,進而整合資源、調整方向,實現出版內容最有效的傳播[6]。

2.5 借助新媒體加強傳播營銷

目前,我國大多數科技期刊發行方式單一,主動化程度較低,傳播能力有限,而新媒體時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新媒體技術將為科技期刊實現更快捷高效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微博、域出版、刊群網站等正以全新的傳播方式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認同和接受,而讀者訂閱、個性化下載又為讀者實現個性化閱讀提供了便利。同時新媒體技術所具備的高效的數據分析系統,又使科技期刊能夠及時準確的掌握讀者需求、行業方向以及學科發展等,從而更有利的指導和調整期刊的市場營銷和傳播。

3 結論

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僅是對傳統科技期刊出版的簡單升級,更是使科技期刊重新煥發生機的一次重大機遇。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作為承載著傳播科技信息重要責任的科技期刊應該抓住時機,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多措共舉,加大資金支持和技術更新,加快期刊信息化建設和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通過新媒體構建立體式傳播格局[7],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傳播效能和市場競爭力,為科技期刊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陶華,孫良英,朱強.推動西部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展[C]//第11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萬方數據資源合作中心,2013:57-62.

[2]_巧.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路徑及實施對策[J].傳播與版權,2017(45):27-30.

[3]曹健敏.傳統出版的新媒體融合與創新實踐研究――以時代出版“時光流影”項目為例[J].編輯之友,2015(7):31-35.

[4]張艷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研究――基于4種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4-531.

[5]羅巧.“互聯網+”模式下科技期刊出版創新[J].出版與印刷,2016(4):13-17.

篇10

關鍵詞: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合作創新;產業集群升級

一、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原因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之一的理論來源。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把復雜的,相互獨立的,相互影響的組織因契約結合在一起,在集群內部稽核有凝聚力的勞動力和生產團隊,收集并處理關于團隊成員才干的信息,把他們分派到組織的合適位置,并在組織的各個環節中傳遞知識。近距離相互作用及暗含的交易成本節約限制了外部可選擇資源的替代和競爭。企業的聯合生產協調了企業內部生產要素的活動成本,即把相互獨立的復雜的分散化的企業集中,簡化與外部市場的交易行為,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加強了縱向一體化以及建立起一系列的規避企業風險的長期或非長期合約,加強了企業間的合作,并增強了同供應商間的議價能力,化市場間的交易成本為部分集群內的產業成本。

產業集群內部的協同創新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之二。產業集群是一個由分布創新逐步走向協同創新的復合創新系統,以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眾多企業因其創新管理的類似而產生創新集聚效應。集群內大量的中小企業在集群良好的公共創新服務體系的支持下,中小企業縱向或橫向開展創新合作,憑借新的談判籌碼,擴散效益以及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激烈的產業競爭氛圍,知識的溢出效應在集群內的企業間擴散,新觀念、新戰略、新技巧促使產業集群的升級。

二、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現狀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人民幣升值,加工貿易的調整等,價格優惠戰已無法維持,貼牌生產抑或OEM的代工廠所獲得利潤不足以使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獲得競爭優勢。我國的產業集群由于自身的限制以及存在路徑依賴,很難改變被低端鎖定的尷尬局面。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升級最大的“瓶頸”就是來自外部的客戶結構、合作圈子的鎖定和品牌等軟實力因素,被孤立在“低端客戶群”或社會網絡內,而陷入“社會牢籠”。而我國的產業集群要改變這一“低端鎖定陷阱”,就要掙脫原有的集群網絡的局面,尋求社會網高端突破,全方位構建新的社會網絡。

三、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升級

(一)加強產業集群的網絡化合作創新

技術創新從宏觀經濟上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微觀層面上對于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更是如此。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體現了中小企業與集群內包括供應商、客戶、高校和科研院所、協會以及中介服務機構等其他成員主體間的創新合作關系。

據微笑曲線,產業集群所構成的最小的集群單元是企業網絡,在企業網絡中除了企業之外包含供應商、經銷商、客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介伙伴、金融機構等,這只是一個低端的合作單元,在這個低端環節,企業只能進行化工與組裝,普通部件制造。如果產業集群要從低端向高端升級,嵌入到全球價值鏈系統中,則需要涉及的研發核心技術以及品牌創造。

因而,在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周期之始,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就應當形成網絡合作創新體系,與供應商、客戶、經銷商以及中介伙伴形成戰略同盟,向后帶動上游企業的競爭優勢,向前促進下游企業的發展,以此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升級,推進企業深入到技術創新以及品牌創造的環節中。

(二)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集群升級

從上述分析中可知,產業集群網絡的升級存在的短板是產業集群網絡的局限性。Humphrey 以及 Schmitz 所提出的四種升級模式: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的升級。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只在前三個環節進行有限的升級,限制了技術知識經驗等的轉移。按照價值網理論的觀點,高端客戶關系資源、知識信息和品牌聲譽等“軟實力”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難以突破和解決。因而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應當嵌入到全球價值鏈體系,提升產品、改進效率,尋求高端客戶資源,從而不斷升級。

結論及展望

綜上所述,我國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應該不再局限在簡單模仿創新的階段,而應重視產業集群的學習機制,努力把自己嵌入到全球的價值鏈體系中,達成微觀的集群環境跟宏觀的經濟對接,實現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在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升級的過程中,除了關注本區域產業集群的內在升級以外,更重要的是考慮產業集群的外在發展,將產業集群融入到全球經濟的產業鏈中。另外,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利用戰略的靈活性與適應性,迅速實現從仿制向創新的國度,建立競爭地位,從而帶動集群的調整與升級。

參考文獻:

[1]賴紅波,王建玲.基于社會網和價值網互動視角的本土企業高端突破研究――以集群網絡內企業為例.軟科學,2012(5)

[2]奧利弗?E?威廉姆森.企業的性質[M].北京:商務印館出版社,2010

[3]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于正東.基于地方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區域品牌競爭優勢培育研究,會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