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向式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23:2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導向式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導向式教學論文

篇1

《市場營銷學》課程是市場營銷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工商管理、電子商務、會計等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授課覆蓋面非常廣。該課程在市場營銷類專業的課程體系里,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基本掌握市場營銷的基礎知識和理念,通過實訓操練,還能培養一定的營銷實戰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門課程在市場調查、市場分析、營銷組合分析、營銷管理組織等工作領域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其課程內容涉及到各層次營銷人員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采用“教、學、做合一”的項目導向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升。

二、《市場營銷學》課程項目導向教學法的設計理念與思路

項目導向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項目全過程的一種方法。項目導向法中的項目必須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項目分解必須建立在職業崗位調研的基礎上,以行業專家和資深教師的建議作為參考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開發與設計。項目導向教學任務的設計以企業營銷策劃為載體,根據企業營銷策劃工作的過程來設計教學模塊,將市場營銷課程內容鑲嵌到各個教學模塊中去。

(一)課程設計理念從企業實踐中來,到項目導向教學實踐中去。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具體施教過程以及實習實訓的設計都必須緊緊圍繞著“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課程設計理念來展開。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整體設計需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最好與地方企業合作來共同確定本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共同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共同參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設置;并依據學生學習特點,共同制定考核標準等。

(二)課程設計思路《市場營銷學》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營銷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種多樣。因此,該課程可以借鑒企業的工作過程中的經驗,進行項目導向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活化;同時,通過工作任務分解的方式將項目導向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和序化,充分發揮該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特點。具體的課程設計思路如下所示。

(1)邀請企業一線營銷人員與校內專職教師組成課程開發團隊,共同開發課程。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并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開發與設計,確保課程教學的職業性、實踐性及開放性。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廣泛進行企業調研,邀請企業的一線營銷人員參與課程開發,與企業一線營銷人員共同探討與課程相關的崗位工作內容和職業能力要求,利用企業的工作環境和來自企業的工作任務訓練學生,并按照企業的質量要求考核學生,使課程設計體現職業性和實踐性。

(2)圍繞提升職業能力的主題,設計一個綜合性、真實性的項目貫穿整個課程。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和學習中,體會方法應用,掌握市場分析與制定營銷戰略方案的技能,以此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學習項目要完全遵循企業的真實工作過程來設計,且可以更換營銷公司進行項目操作。

(3)除主要訓練項目外,學生還要課外兼職,以提高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三、《市場營銷學》課程內容的任務項目分解

(一)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選取教學內容作為市場營銷類專業畢業的高職生,畢業以后的就業方向一般是市場調查員、市場分析員、營銷策劃員、一線推銷員,等等。在選取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先把這些崗位的能力要求調查清楚。市場調查員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調查問卷設計能力、調查活動過程管理能力、調查數據收集與統計能力等;市場分析員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市場分析能力,包括SWOT分析能力、消費者行為分析能力、STP分析能力等;一線推銷員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公關能力、推銷技巧等。在清楚相對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的基礎上,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二)根據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要求選取教學內容以企業營銷活動的實際工作過程(市場調查—市場環境分析—購買者行為分析—市場定位—制定營銷策略—產品推銷)為主線,針對營銷崗位(市場調查員、市場分析員、營銷策劃員、推銷員)的職責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選取,形成十一項學習任務,并確定完成每個學習任務需要掌握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實現教學過程和工作過程的融合。

四、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引導項目

踐任務項目分解出來以后,還必須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教學合一的目標。

(一)企業案例分析首先,教師和學生共同收集企業的營銷案例;其次,教師根據知識點精選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最后,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小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另外,小組發言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仿真模擬在這個環節當中,所有團隊以組為單位,模擬合作企業中的某個角色。教師根據企業的工作過程,設計不同的學習情景,要求學生團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不同學習情景里的不同任務,例如,為企業設計調查問卷、開展調查活動、統計調查數據、市場環境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市場定位,等等。這種模擬情景是對真實工作情景的模擬,完全按照企業的真實工作過程操作。

篇2

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加以直觀形象的畫面解讀,可以讓學生產生更深刻、更親切的心理活動,從而更快地進入一種想象的領域,強化或延長移情的作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卻能產生共通的情感共鳴,這也是文字與影像發生作用的一個心理基礎。另一方面,對語言的認知是一種思維、記憶、感知、識別、歸類的心理過程,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基于他們對世界的經驗,對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形成,因此圖式理論在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根據維基百科,圖式是思想或行為的有組織的模式,是一種心理結構或前認知概念,它表達世界的某個方面,或組織和感知新知識的系統。這個概念指出,圖式實質是一種認知結構,是我們理解機制進行信息處理時所依賴的認知單元,這種結構能大大加強我們對語言理解的速度與深度,使復雜的語篇呈現出條理和邏輯。何慶華提倡的英語閱讀教學原則就強調圖式理論的作用,她認為教學原則應為:(1)向學生明確此次閱讀的教學目標;(2)建立段落圖式;(3)明確作品閱讀的內容;(4)開展閱讀活動,包括閱讀學習策略的使用及學生對策略使用效果的反饋;(5)構建建構主義觀的閱讀教學課堂。針對英美文學課程的特殊性可適當修改為:(1)明確教學目標,并作好相關預習,準備背景知識的PPT;(2)了解相關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形式圖式。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對主題有一定了解,對篇章結構有一定把握;(3)閱讀前,學生以PPT形式向同學展示所準備的背景材料;(4)開展閱讀;(5)構建建構主義觀的英美文學教學課堂。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時,老師可以博客、BBS、QQ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問答,也可利用校園網提供一些共享資源。

濟慈《夜鶯頌》的文字解讀與影像闡釋

英美文學課堂作為二語習得的場所,是文本閱讀的一部分,習得環境是一種課堂環境,自然情況下的語言習得和課堂教育環境下的語言習得有鮮明差異,學習內容包含不同的語言風格,認知方式,而詩歌作為語言的精華,這種文學性極強的風格適合于課堂教育環境下的語言習得。同時,詩歌又是情感密度最大的一種文學形式,負載著最大密度的審美,但精煉的語言,紛繁的意象,濃縮的文化象征造成了理解的難度。在我校使用的教材《英國文學作品選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中,筆者按不同文學體裁對作家和作品進行了統計(表1)。從表1看出,教材較為強調詩歌這種文學形式,這也是這門課程與其它英語課程相比有其獨特內容之處,詩歌語言的陌生化和新奇感延長了對審美的感知,不同于散文類作品。筆者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夜鶯頌》為例,闡釋詩歌所蘊含的美既體現在對文字的閱讀過程中,又在制作精美的課件及坎皮恩導演的電影中直觀地展現出來,同時教師講解相關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段落圖式強化學生對這首詩歌的認知。

詩人濟慈短暫的一生是追求美和把握美的一生,他不僅是一個抒情高手,而且還是創造藝術美的天才。這首詩創作于1819年,當時他生活困窘,健康狀況不斷惡化,情緒較為悲觀低落,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詩人對痛苦人生的復雜心理。當時他寄寓于友人家中,一天清晨坐在樹下,看到一只正在筑巢并發出婉轉低嗚的夜鶯,在靈感的驅使之下,不到3小時詩人就完成了這首英國詩歌史上的不朽之作。詩人試圖在想象中忘卻現實的煩憂,隨著夜鶯的美妙歌聲進入一個歡樂和理想的世界。然而,隨著歌聲逐漸隱去,詩人又從美好的幻境回到了痛苦的現實,但思維還縈繞在剛才的幻覺中,他還在困惑于剛才的心理變化:這究竟是幻覺,還是醒著的夢?聲音消逝———我究竟是夢,是醒?詩歌在兩個問號中結束,但它給讀者留下的遐想空間中卻充盈著對理想的美的追求。在預習《夜鶯頌》時,對詩人濟慈生活的時代背景,主流思潮,個人經歷,他的哲學思想及寫作風格都應有一定了解,同時對一些他擅用的修辭手段也需要提前掌握,如通感(Synaesthesia),典故(Allusion),隱喻(Metaphor)。濟慈擅長調動全身的感覺器官來寫作,讀者要體會到他詩歌的妙處自然也應知曉通感這種手法的精微,如“Tenderisthenight”(夜色溫柔)、“Softdark”(柔軟的黑暗)等,可對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使用。典故中,大量引用《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營造出神秘神圣的宗教氛圍,也渲染出古典文學的意境。他對形象、意境和音韻的錘煉對后世的唯美主義都有著較大影響,這是語言圖式方面的準備。濟慈本身貧窮坎坷的經歷,多病的人生,短暫生命中對美的熱切追求,以及“Beautyistruth,truthbeauty”的美學思想構成了主題方面的內容圖式,詩里的夜鶯象征著歡樂和幸福,代表一種永恒的原則和崇高的境界。詩人認為詩歌應是美的體現,而美是真實的,詩人應以最完美的藝術手法來描繪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因此,他精致的詩句中滲透著他對自然界的熱愛和贊美,以及對人類崇高思想的敬仰。這首詩歌從想象到現實,又從現實到想象,從歷史到當前,迂回循環的結構形成了詩歌的段落圖式。學生理解到這三個圖式后,便能較好地把握這首詩了。可參考濟慈的傳記片《明亮的心》,這部傳記片視角銳利,從它獨特的角度來解讀詩人的一生,其中有男主角朗讀《夜鶯頌》及其它作品的片段,從詩人吟誦的作品中可直觀欣賞到詩歌的格律節奏美。如同詩人的作品,這也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覺,也充分帶動和滿足視聽觸嗅味覺的電影。影片每一個細節提供的豐富感覺相互牽扯和碰撞,璀璨情詩讓全片的浪漫華麗色彩熱烈燃燒,男主角細膩溫婉的情感唯美又不流于傷感、不陷于欲望,是一部新派文藝劇情片的典范,本片入選了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并提名第 82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藍與紫激烈沖撞的畫面自有其獨到之處。在觀看畫面時,學生不但從線條、光線、色彩、構圖、畫面、音樂、音響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還從主題、人物、環境、情節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多媒體畫面藝術是融合了感性與理性、思想與創意、情感和美感等的綜合藝術體,其功效是使多媒體教學能產生完美的認知活動,整體提升教學境界。其具體體現在認知與教化、傳播與溝通、情感的宣泄和凈化等現象或過程中,促進知、情、意的交融,真、善、美的統一。同時,對三個圖式的認知也有益于對作家審美精神的理解。

建構主義理論在多媒體教學中的引導性作用

當然,這門課程的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教師自身文學素養不夠,對多媒體使用不當,在課堂上可能就會成為一名電腦操作員和課件播音員,課堂顯得單調乏味、缺乏創意。同時,多媒體課件常會流于形式而不重內容,或是內容編排主次不分等。因此,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中也起著引導性的作用。在使用多媒體技術的英語課堂中,它的核心觀念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以人為本,不論教學方式、工具怎樣改變,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和運用知識為目的,所以不論課堂教學怎樣改革,始終應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

二是提高教師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不少教師對多媒體技術掌握不夠,做出的課件乏味無趣,不會運用多媒體設計課堂活動,整個課堂都是照本宣科,毫無新意。如果教師無法熟練掌握這一技術,不但不能使多媒體技術造福學生,反而會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學英語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說,把英語做為外語來教授的目標是什么?從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大中專及中等學校的英語教學大綱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已經把注意力從50年代的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上,過渡到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交際能力)并重的階段。

現代語言學家把交際能力概括為“什么人,在什么場合,在什么條件下,對誰,說什么,怎樣說”。這句話既涵蓋了交際者、交際對象、社會語境、目的、方式,也包含了交際的內容、原因等因素。如果認定這一定義較為科學并把它引入外語教學中就會發現,聽、說、讀、寫這些基本技能的運用,是為了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這里的交際者是隸屬于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場合是中國人用外語和操該外語為母語或第二語言或同樣為外語的外國人在以某種形式進行交際;條件是交際雙方都能運用這一中介語[(Lingua franca)抑或是一方的母語];交際對象一般為非漢語使用者;交際的內容和性質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彼此不同的思維、觀念、習慣、角度來對待事物。

可見,這種交際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于雙方對中介語的應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制于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即了解對方思維習慣、認知模式、合作態度等的程度如何,當然也包括對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了解。因此,就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其最終的交際能力的高低也取決于他對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換言之,其交際能力應確切地表述為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應成為在漢語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語的主要目標之一。

況且,要實現這一目標,尚須從理論和實踐上重新認識文化所起到的作用。Alptekin把語言文化知識分為系統性(systemic)以及超結構性(schematic)兩種。前者指句法和詞法等,后者指從社會中習得的、與特定文化相關的認知特點等等。他還指出:“外語文化中的結構性制約著學習者掌握外語的系統性知識。”也就是說,英語學習中對目的語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扎實,越有利于學生把握英語語言技能。Wallace(1988)也曾寫道,“‘文化能力’在理解任何具有異域文化性質的事物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導向模式恰恰是要關注這種文化能力的培養,把‘文化”既視為手段又視為目的,從而形成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模式的概念

這種模式是指在教授英語的全過程中,在訓練聽、說、讀、寫技能的同時,通過貫穿始終的中西文化對比,使學習者獲得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從而培養出英語運用準確、流利、得體、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者。

這種模式符合中國人學習英語的實際。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學英語是在基本掌握其母語以后的活動。而漢語作為典型的東方語言,造就出與其他語言迥然不同的中國人的類屬性,支配著人們的思維,形成了漢語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認知模式。漢語語言文化和英語語言文化的巨大反差,使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有相得益彰的認知效果。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事物越是相異就越能構成刺激,也就越有助于認知和識記。

比如 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 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 Love me, love my dog的說法。 而在漢語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賤的追隨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勢”之說。把這種體現文化涵義的詞匯在對比中解釋,能使學生很輕松地習得相關詞語并有效得體地應用。

這種教學模式之所以應用于教學的全過程,是因為文化蘊藏于從語音、語法、詞匯到對話、篇章乃至認知模式的各個層面上的緣故。初學者一開始就會遇到諸如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Hello!等與漢語言文化中的問候語等值的問題。進而,會對亞語言(paralinguistic)和超語言(extralinguistic)層面的一些現象感到困惑。達到一定水平后,英文的行文模式,如闡釋、推理、視角等篇章因素就會對深層次的閱讀理解構成影響。在各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及時地通過文化上的對比,使學習者有意識地把握那些滲透在語言中的文化現象,自覺地進入目標語的思維和認知模式中。

當然,這種模式與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手段、技巧、方法是并行不悖的。它能使師生在清醒地意識到中西文化差異的前提下,主動地解決對基本語言技能產生影響的文化問題。Ginsburg在談到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時說,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正如文章段落結構中所反映的那樣,趨向于線性的直接的表達方式;而東方人則傾向于間接的表達方式。東方學生的作文在英語為母語的人看來,缺乏中心、連貫性或組織性,類似“繞彎子”文體。倘若我們在教寫作時充分意識到這種東西方的差異,而不是單純從技巧上訓練學生,就會教學策略上會更有針對性,效果會更佳。

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體現在準確、得體、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行為上。而這依賴于對目的語即外語的文化意識和合作態度上。同一詞語的不同文化內涵,同類語篇的不同結構、分別持英漢兩種語言為母語的人表達同一事物時在邏輯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等,都可能構成干擾交際的因素。因此,利用文化導向式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和語用層次上認知、理解容忍這種文化差異,有意識地參照得體恰當的文化背景來進行交際。

三、師資與教材

本模式是站在文化高度上,把語言視為文化的載體、表像或物化;把跨文化交際能力既看成手段又視為目的的新的外語教學觀。因此,它要求教師重新審視文化與英語教學的關系:(1)英語教學實際上是教授學生掌握另一種語言文化體系,并用該體系認知、感受、闡釋同一個物質世界;(2)文化須向學生系統地,循序漸近地教授,而不能簡單地讓其偶然地,無目的地接觸(Mantle-Bromley,1992);(3)語言教學不能與其文化脫節(Byram,1988);(4)目標語文化是外語學習每個階段的要素(Stewart,1982)。

教師應深諳中國文化和英語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語言層次、非語言交際、思維方式和敘事結構以及社會語言等四個層面上的對比意義。同時,教師也應

認識到,英語已不是簡單地代表英美文化,而是西方乃至世界文化的合成。從宏觀文化的角度來說,英漢兩種語言所反映的文化相同大于相異。因此,應消除異域文化的侵人感。漢語文化也決非封建時代的孤立、封閉、保守的形態了它已成為一個開放的多成分的體系。從教學角度而言,中國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排斥、敵視心理已經被認可、同情、容忍所取代。這是在中國教授英語的心理優勢之一。

教師應掌握這種外語教學模式的策略和技巧。用屠蓓(1994)的話來說,“對于外語教師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于在語言外加上文化知識的講解或另開一門文化課,而在于如何將語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來教授。”鑒于此,筆者認為應處理好下述四個要點:(1)時機:應在漢英語言文化發生沖突或表現相并時及時進行辯異和對比;(2)角度:可以站在英漢兩種不同的文化立場上分析看待同一現象。初始階段似應多從中國文化角度人手,因為它畢竟是一種已存在的認知框架;(3)程度:文化體現在語言的不同層面上,文化移入的程度應服從于語言技能培養的目的;(4)方式:漸進的、自然的、啟發式的、關聯的,而不是集中、說教、注入、孤立式的。

教師應妥善處理母語體系在學習中的作用。歷來認為,母語干擾應盡量排除于課堂之外。但母語文化體系是先入為主的體系,以一種新的體系取而代之幾乎是做不到的。正確的做法是通過語言文化的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異部分的對比,使學生母語文化這種潛意識中的體系,成為正面的、積極的、建設性的參照系,從而使英語在對比中成為顯性的、易于感受和理解的東西。即發生正向遷移。

文化導向教學模式顯然呼喚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教材。這類教材的編寫應以多元文化為導向,以語言文化對比、參照為方法,以多國文化背景為材料,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以現代語言理論為指導。教材應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練習為中心。所謂任務,是指跨文化交流場合中要達到的交際目標。教材的語言背景不應局限于英、美、加、澳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而應涵蓋盡可能廣的國家和文化。如上文所示,英語已成為一種中介語,其國際地位和使用范圍恰恰反映了它的跨文化交際的工具屬性。此外,初級和高級英語教材都應有一定量的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語言材料。許國璋(英語)之所以在中國保持長達30年的魅力,部分原因在于 其一、二冊中有相當數量的語言內容是反映中國人所熟悉的事件、場景的。 Alptekin寫道,“熟悉內容和題材使學習者更加關注結構性知識,他們的認知過程受目標語的干擾也較少。”因此,教材應按照中國文化……人類共性文化……異域文化的順序漸進按排語言材料。如 Stewart(198)所言,“EFL教材應通過利用、比較或挖掘跨文化的人類經驗,并以此作為闡釋不熟悉語料的參照點,從而在已知文化和未知文化之間架起橋梁。”

四、結束語

從嚴格意義上講,文化導向型英語教學模式與其說是應用語言學或教學理論的新方法,毋寧說它是一種新的思路或啟示。其意義在于,既然語言和文化是個統一體,語言的社會功能之一是傳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障礙之一,那么我們就應當在教學中自覺、系統、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并正確處理和擺正文化知識和其他訓練項目的關系,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和層次上利用對比、照應、等值、區分等手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書目:

1. Alpteken.C. (1993). "Target-language culture in EFL materials, "ELT Journal ,0.2, 136 -143

2. Alpteken,C. (1988). "Chinese formal schemata in ESL compo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Vol. 26, No. 2, 112-15

3. Byram, M. & Esarte-Sarries, V. (1991b). 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4. Dirven, R. & Putz. M. (199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Vol. 26, No. 3:144 -156

5. Morgan, Carol. (1993) "Attitude Change and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Vol.26,No.2:63-75

6. Stewart, S. (1982). "Language and Culture" , USF Language Quarterly. Vol. 20, No. 7-10

篇4

關鍵詞:實踐目標;問題導向;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9-0041-04

一、引言

“我國電化教育發展是先有電化教育這個事,后有電化教育這個名,再有電化教育這個學”。[1]在我國電化教育學產生之前,電化教育在社會領域已經存在了,之所以電化教育首先在社會領域發揮作用,主要是由于它的本質特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決定的。[2]從國外教育技術定義的發展來看,由AECT(The Association for Eud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94定義到AECT05定義也一直強調教育技術的實踐性。所以說實踐性一直是教育技術學的一個重要特性。教育技術學實踐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的來源,也是教育技術學價值的具體體現。

長期以來,在教育技術學實踐中,由于普遍持一種“技術思維或技術邏輯”,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技術手段和媒體工具,而較少關注教育技術要解決的問題或目的,往往去追求媒體技術的更替、翻新。教育技術人員不按照具體的教學情境,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技術理論來解決教學問題,而是機械地照搬照抄,這說明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缺乏合適的方法論。[3]從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方法論視角,本文對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做了探索,提出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方法論。

二、以技術應用為導向實踐的不足

1.實踐應用跟風

教育技術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實踐和對實踐的反思永遠都是形成教育技術知識的重要途徑。[4] 從哲學看,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同時,認識也影響實踐,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5]教育技術學從誕生至今一直重視實踐性,理應積累了很多認識來指導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呈現出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空洞不能指導實踐的現狀。[6]有人曾批評教育技術學專業是個“趕時髦”的專業,當一種新興技術出現之后,教育技術學研究者總會迅速地嘗試將之應用于各種教學中,并且圍繞該技術的各種應用性研究也就紛紛出現。楊開成教授分析這種現象認為:一方面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唯媒體技術論長期占據教育技術研究主流有關。[7]這種技術應用導向的教育技術實踐在消耗了大量資金、 背負了過多期待之后卻并未對實踐產生多少根本性的影響,只是陷入一種“被寄予對教育進行革命的巨大期望在學校中大規模實施尖端技術數十年后被證明期望落空”的怪圈之中。[8][9]大量研究表明教育技術遠未實現人們期望它能夠發揮的那些潛能,近年來對于教育技術的有效性的質疑甚至還有所增加。[10]

2.不利于理論的形成

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導致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內容存在“跟風”的現象。總是隨著外界的信息技術產品興衰而變化。由于這種“跟風”的研究更多的是獲得某一特定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經驗,而不是針對某一特定教育教學問題利用技術解決的經驗,這就很難上升到解決某一教學問題需要的理論。因此很難從這種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中反思總結出能稱得上理論的知識,同時這種研究的不斷深入沒有自身發展的邏輯,總是受到外界“技術”更新的影響。每個教育技術學研究者,由于對以技術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進行反思時進入的角度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發展邏輯,而這些研究深入發展的邏輯不是教育技術學研究問題本身發展的邏輯,其實是外界“技術”應用興衰變化的邏輯。這也是為什么教育技術學發展至今沒有形成一個大家公認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原因。

3.不利于形成實踐規范

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是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的元方法,是一個程序化的過程,當方法論進入人的觀念領域成為指導實踐活動的觀念時,就具有了實踐規范的功能和意義。因此,它是形成教育技術學實踐規范的前提。而實踐規范的功能是使實踐活動以一定的方式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并且自覺和有效地趨向一定的目的,從而實現對于人的實踐活動的導向、激勵、約束、調節、控制等。[11]

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還存在另外一個缺點就是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共教育技術學從業者借鑒的實踐規范。這就導致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從業者面對一向具體的工作時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只能是根據經驗或者生搬硬套自己見過的應用方式或者別人實踐過的方式。要從教育技術學實踐中反思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論,構建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首先要形成一套能夠為教育技術學從業者所共同遵從的實踐規范。實踐規范為教育技術學實踐者從事的實踐活動提供依據、尺度和標準,規范方法論的使用,促進實踐活動的發展。

三、問題在科學研究和實踐中的價值

“問題”是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范疇。科學家和哲學家歷來也非常重視“問題”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的歷史啟示我們,科學研究不但“始于”問題,而且正是“問題”推動研究,問題的不斷深入引導研究的不斷深入發展。[12]

“問題”對科學研究如此重要,但是對實踐有何作用?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問題”。關于問題的界定我國學者林定夷做了一個定義:某個給定的智能活動過程的當前狀態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從問題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談到“問題”時,總是預設了智能主體的某種目標。任何實踐活動都具有目的性,正如康德所說:“并非每種活動都叫做實踐,而是只有其目的的實現被設想為某種普遍規劃過程的原則之后果的,才叫做實踐”,而實踐目標是實踐目的的進一步的具體化表述。[13][14]當我們在實踐過程中設定了目標無形中也就產生了“問題”,因此,對“問題”的解決是引導實踐向目標邁進的動力。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也是具有目的性的,那么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也就成了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這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發現的主要源泉。

四、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

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是一個“問題解決”過程,因此在教育技術學實踐中我們首先應該找到“問題”。教育技術學中“問題”的產生是由教育技術學實踐的目的性決定的,實踐目標是實踐目的進一步的具體化表述。所以,我們先要明確教育技術學實踐的目標。

目前普遍認為教育技術學實踐目標是實現教學優化。[15][16]教育技術學的實踐活動怎樣才能實現教學優化?從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范圍我們可以看出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相關要素進行改變,達到教學結構的改變,最終實現教學優化的功能。[17]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是實現教學優化目標的途徑,而在這些領域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就是教育技術學實踐的過程和內容,那么信息技術在這些領域應用之前的現狀與我們期望要達到的狀態就形成了我們教育技術學實踐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教育技術學實踐目標找到了教育技術學實踐“問題”,而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則是依據一定的原理或知識,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通過實施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這就形成了“確定目標形成問題確定方案(選擇技術)解決問題(應用技術)反饋評價(對技術選擇和應用過程的評價)”的問題解決的邏輯過程。這種問題解決的實踐邏輯過程避免了之前“技術應用發現問題探索研究”這種技術應用為導向的實踐中盲目的技術應用。“確定目標形成問題確定方案(選擇技術)解決問題(應用技術)反饋評價(對技術選擇和應用過程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育技術學的作用,不然教育技術學實踐也只是成了技術的簡單更替嘗試的過程,失去教育技術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總是選擇性的、有目的性的,因此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和反思,就會逐漸形成解決某一教學問題需要的理論而不是獲得某一特定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經驗。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強調教育技術學實踐是一個問題解決過程。問題解決不僅是一個復雜的行為過程,也是一個系統過程。系統科學家霍爾從系統的角度提出了問題解決的三維模型,他把問題解決的過程從知識維度、時間維度、邏輯維度分別做了劃分,以霍爾的問題解決三維模型為依據,我們提出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的三維模型結構,如圖所示。

1.邏輯維度

邏輯維度就是形成實踐活動的規范流程,前面對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的分析是從問題解決步驟維度,即邏輯維度對其分析的。在這個維度可以把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做一劃分,劃分為確定目標、形成問題、確定方案、解決問題、反饋評價五個階段。明確目標主要是思考我們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要達到一個什么效果,形成問題則是根據要達到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方案則是根據存在的問題運用相關理論知識選擇恰當的技術并形成技術應用的方式方法,即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解決問題是把形成的問題解決方案實施的過程,也就是把選擇恰當的技術應用于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反饋評價主要是反思在解決問題時選擇和應用的技術是不是恰當,應用效果如何等。

2.時間維度

時間維度則是實際的實踐過程階段劃分,從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的時間維度看,任何一個教育技術學問題形成和解決都離不開分析過程,明確了問題后就要對問題解決方案進行設計開發然后應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且在每個問題解決過程中離不開管理和反思總結的過程,即管理和評價過程,時間維度的評價是一個總結性評價,而邏輯維度的反饋評價主要是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因此,從教育技術學實踐的時間維度我們還是可以把它劃分為分析、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評價五個階段。

3.知識維度

知識維度則是在實踐過程和實踐規范的各個步驟中需要用到的知識。教育技術學實踐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的綜合應用,從知識維度看,教育技術學實踐離不開教育技術學理論知識,無論是在信息技術的設計開發階段還是利用階段到最后的管理評價階段都需要教育技術學理論知識的指導。

教育技術學實踐主要解決的是教育教學問題,而教育教學問題往往是一些復雜的問題,對復雜的教育技術學問題,人們可以借助于系統工程的方法,還可以通過定義系統和子系統的方法來定義問題和問題解決空間。作者認為:無論是簡單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問題還是復雜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問題,都可以按以問題為導向的實踐方法論來統一和規范我們的實踐活動。

五、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的特點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與技術應用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相比較具有以下的特點:

1.把教育技術學實踐從比較強調“媒體技術”轉移到用適合的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上來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強調以教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出發點,選擇性的、有目的性的使用技術,對技術進行設計利用,從而擺脫了實踐中隨著技術發展盲目的崇拜和利用新技術的現象。

2.利于形成實踐規范,實現教育技術學實踐效益最大化

實踐規范產生于實踐活動及其過程,實踐目的是生成實踐規范的直接觀念原因。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形成了“確定目標形成問題確定方案解決問題反饋評價”的問題解決的邏輯過程。這種問題解決的實踐邏輯過程不僅避免了技術應用為導向的實踐中盲目的技術應用,而且有利于形成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規范。實踐規范有利于促進人類實踐活動進一步標準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規范的形成有利于促進教育技術學實踐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效益最大化。

3.有利于促進教育技術學理論的發展

技術應用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通常會導致我們忽視所用技術與具體場景的對話,更注重技術本身而忽視了學習或教學。因為現代技術是對于效率極其推崇的一種思維邏輯,對效率的極其推崇會導致一個后果,既手段本身成了目的。[18]而以問題為導向的實踐方法論注重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形成關于教學問題解決方面的理論基礎,以及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使用和改造信息技術方面的理論沉淀。

六、總結

教育技術學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作者認為教育技術學實踐是問題(或目標)導向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更多的是關注需要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時選擇性的、恰當的使用技術,并且設計和開發出適合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技術產品。以問題為導向的實踐方法論指導實踐,利于把教育技術學實踐從比較強調“媒體技術”轉移到用適合的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上來,而且還利于形成實踐規范,促進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進一步標準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還可以促進教育技術學知識的產生,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形成信息技術應用于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論。

參考文獻:

[1]王運武.教育技術工作者角色的歷史變遷――兼論新時期的歷史使命[J].現代教育技術,2005(5).

[2]尹俊華,莊榕霞,戴正南.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朱鄂桂,趙呈領.教育技術實踐的方法論體系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8(8):47-50.

[4]劉美鳳.論教育技術學的知識來源[J].開放教育研究,2004(4).

[5]張剛要,李建中.回到教育技術實踐本身:一種現象學解讀[J].電化教育研,2011(12):20-24.

[6]劉和海.論多元視角下的教育技術學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1(11):23-27.

[7]楊開城.對我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發展現狀的反思[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4): 39-44.

[8]任友群.理論 實踐 方法―――21 世紀第二個 10 年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的趨勢展望[J].電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9]轉引任友群.理論 實踐 方法―――21 世紀第二個 10 年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的趨勢展望[J].電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10]王美,任友群.轉引對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再思考:方法、實踐與理論[J].中國電化教育,2011(4):1-7.

[11]夏建國.實踐規范論[D].武漢:武漢大學,2004:161.

[12]林定夷.科學哲學: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方法論導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13]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64.

[14]張影. 教育技術實踐目標設定存在的問題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2:12.

[15]南國農.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的重構:路線圖[J].現代教育技術,2010(4):5-7.

[16]南國農.信息化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9(8):5-9.

篇5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 “問題導向式”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

應用型本科高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所以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除了具有普通大學共性的特點之外,還應該焦距在“實用”和“能力”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的一個渠道就是通過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來完成。然而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某些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片面追求理論的博和深,忽視了學生的需要。“問題導向式教學”通過學生自主研究感興趣的問題,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自在”的學習狀態逐漸轉變為“自為”的學習狀態。

一、“問題導向式”教學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性

(一)“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教學媒介三個動態因素以信息為載體的互動過程[1]。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以教師在課堂上單向灌輸理論為主,這種模式過分地強調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打破了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以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重點、難點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為主,將“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小組交流―集中解答”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全過程。借此喚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共同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消除學生在價值判斷方面對授課內容的反感與質疑,同時促進師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情感互動,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良性轉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教學內容而言,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已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但囿于當時知識水平的局限,致使學生對一些比^關心的問題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沒有得到澄清。在進入大學后,面對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們會再次將這些得不到解答的問題挖掘出來進行追問。除此之外,生活在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必然會表達自己的思考,在這一點上,“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2]。所以,學生們會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對過去習得的思維方式及固有的價值規范產生再思考,進而會采取與中學時代全然不同的一種思維方式來提出問題。如果此時思政課教師只是對舊有理論的重復或者是對教材知識的照搬,學生是不會感到滿意的。所以,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就應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將學生最迫切、最感興趣的符合教學目的的問題挖掘出來,在深度把握教材理論的同時,把課堂教學與學生關注的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加以分析、討論,使得問題最終得以解答。

(三)“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助于滿足大學生的理性訴求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開學之初,我通過“藍墨云班課”對山東華宇2015級230余名本科學生就“課程改革評價”進行了問卷調查。由于該調查不是專門針對“問題導向”教學模式改革的,因此僅選擇其中與教學改革相聯系的幾項作分析。

(1)您喜歡具有哪些素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多選)A.理論素養深厚,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B.對時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C.了解同學的問題并給予解答;D.能有效激發同學的課堂參與度;E.語言風趣幽默;F.其他。學生的選擇是:選A的占70%,選B的占75%,選C的占25%,選D的占30%,選E的占42%,選F的占5%。(2)您認為《概論》課的老師應具備哪些特點?A.對時政有獨特見解;B.對理論知識熟練掌握;C.能提供教材以外的學習資源和信息;D.上課時多聯系國內外時事問題。選A的占41%,選B的占14%,選C的占20%,選D的占25%。從以上兩題學生的選擇來看,學生普遍對于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對現實問題有獨到見解的老師感興趣。由此可見,學生對于純理論性的知識是厭煩的,對于現實問題的關注要更多一些。

(3)您認為當前思想政治課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多選題)A.教材過于偏重理論,與現實結合不足;B.灌輸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度低;C.教師照本宣科,缺乏創造性;D.學生和任課教師有代溝;E.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F.其他。其中選A的占57%,選B的占41%,選C的占10%,選D的占10%,選E的占26%,選F的占5%。從學生的選擇來看,教材內容偏重于理論,與現實問題結合不足及單向度的灌輸性教學是致使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將教材體系聯系實際問題轉化為教學體系。

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我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1、2、3、4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1、2、3班,電子信息工程1班的同學,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舉行了座談會,學生代表們對“綱要”課教學方式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一是多走下講臺,與學生多一些互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多播放一些歷史性的影視片;三是多聯系一些時政和社會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思考;四是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展示自己的想法。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及座談可以發現,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有所期待的,他們希望教師能夠解決他們的疑惑,希望將教材理論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要實現這一目標,有效途徑就是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法,這是學生對于課程的一種訴求。

二、“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

(一)問題的精度創設

“問題”――學生的熱點難點問題,是破解教學重點、難點或疑點的導向,是實現或達成教學目的的關鍵[3]。所以“問題導向式”教學最終能否取得預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問題本身的質量。如果提出的問題質量較高,通過對問題的分析不僅能夠順利地引出所要講授的內容,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4]。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我認為,教師在問題的創設方面除了關注授課內容之外,還應該關注三點:一是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當地熱點問題;二是學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三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如在講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時,可聯系“德州霧霾的產生及影響”及“宿舍(校園)環境衛生”來創設問題。這樣的問題接近學生實際,學生不陌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對于問題的產生,最為直接的方式是由教師提出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也可以通過課下交流、藍墨云班課、課堂調查;以及運用現代通信手段介入學生私人空間的方式(如微信、電子郵件、QQ、手機短信等),較準確地把握學生所關注、所感興趣的熱點、難點問題。

(二)問題的精心包裝

對精準創設的問題進行通俗化的理論包裝是“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必要環節,如果教師展示的問題太過直白或太過枯燥,是很難引起學生興趣的,這樣的問題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那么課堂教學也就很難取得預期效果。對問題進行精心包裝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借助多媒體,拋出大量歷史素材或者提供必要的案例,在分析案例基礎上提出相關問題。也可以展示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學者的不同觀點剖析來包裝問題。如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時,通過剖析當下理論界五種“流行”觀點,提出問題“如何認識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在教學中,讓學生站在不同立場對五種觀點進行解說,然后引發討論,最后在教師引導下問題得到解答。

(三)模式的合理設計

1.以“問題為中心”開展師生互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問題設計就是把教學目的和要求轉化為一個個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師生互動就是要把這些經過精心包裝后的問題轉化為教學項目分配給學生,學生按照所選擇題目進行分組,分組后小組內的成員根據問題認真閱讀教材并搜索相關的材料,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及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并由組長匯集組員的意見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寫出解答問題的發言提綱。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請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在課堂上作中心發言3~5分鐘,小組代表發言后,同組內其他同學還可以繼續進行補充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e極參與相應的討論、引導和點評。通過“問題”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統一起來,真正實現“教學合一”的教學理念。

2.以“熱點話題為主題”開展演講活動。要求人人準備、人人參與,演講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內部選拔,然后推選優秀者到課堂演講每人3~5分鐘。演講題目可根據主題自擬,文體也可以形式多樣。如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講授“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時,我就讓學生準備了以“改革開放與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實踐效果很好。通過這種主題演講,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力、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均有提高。

3.觀看視頻資料并寫出觀后感。教師根據所授教學內容,圍繞一定主題事先準備相關影視資料和準備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下觀看后對問題進行思考,在課堂上教師針對其中的重要片段進行必要的解說,然后由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討論,討論結束后請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學發言,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歸納和理論的升華,課后學生根據各自的體會及相應的理論基礎,寫出觀后感。

“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需要將偏重于“以師為本”的“問題導向”教學轉向重視學生需要的“以生為本”的“問題導向”教學,以進一步促進“問題導向”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的深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繼東.“問題導向”的大學課堂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35(53):76-7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篇6

實踐教學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是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核心內容,實踐教學突出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專業型、技術型、應用型都很強的專業,而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主要還是通過實踐教學的不斷培養訓練而形成的,因此電子專業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加強實踐教學,是提升電子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的必然途徑。

二、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校是一個財經類的高校,身處在這樣環境中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力相較對薄弱。我校在推進實踐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關鍵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適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設施短缺落后,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仍顯落后。

長期以來,我校的電子實踐教學主要依附于理論教學,大多實驗設備都未得到及時的更新,現有的實驗教學條件和環境遠遠不能滿足教學計劃中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充分。實訓模擬場地限制了學生更多的培養動手能力的機會。現有的實訓設施還遠未能滿足教學實踐的需要。

2.教學計劃仍需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當前在教學計劃中,盡管實踐環節的教學課時已有較大提高,如在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強調理論教學的同時,一直加強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精心設計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課外科技文化活動、素質拓展、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內容。增大了實踐性教學環節課時比例,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計劃中的名義實習課時后,實際可用于學生實踐、或動手的學時仍顯不足。

3.實踐教學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教師中能夠適應滿足實踐實訓的總體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輕教師從高校畢業后進入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的專門訓練,自身尚不能成為行家里手,難以勝任相關的實踐指導工作。

4.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薄弱,遠遠不能滿足教學實踐的需要,校企間的合作更是匱乏。

許多校外實習基地常常依賴老師們個人在社會建立起來具有較緊密關系的親朋好友關系,勉強維持、勉強接受。有些學生甚至需要自行聯系實習單位,實習效果堪憂。

三、實踐教學改革總結

針對我校電子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關鍵問題,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實踐改革。

1.結合專業特點不斷改革更新實踐教學內容,適應企業用人需求。

根據電子專業特點,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調整和補充。在傳統電子實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安排了最新的電子技術發展及電子技術應用情況介紹。例如在萬用表、直流電源、示波器、信號發生器、功率表等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實習基礎上,還適當增加了單片機、電工、設計、嵌入式設計等實踐教學單元,并不斷緊跟電子技術發展的趨勢等,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設計新的實踐教學模式 突出創新訓練的重要地位,以滿足新形式下創新教育的要求。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發實踐教學質量源泉。

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首先,學校制訂了相關政策,加強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力度,加強對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工程師、技師引進等工作。其次,建立實踐教學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并分批安排教師走進企業進行實踐訓練和素質拓展,為我校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隊伍保障。

3.產學研結合、加強校內外基地建設,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必備的硬件設施條件,是對大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基本保證。根據地理位置的優勢,我們廣泛與周邊相關電子企業和公司建立聯系,不斷健全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大學學習期間創造更多進入企業公司實習鍛煉的機會,我們與企業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并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建立學生創新實驗基地,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創新實驗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研究,大大促進了人才培養和專業的發展建設。也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創業奠定基礎。

4.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實踐創新積極性,使學生較早的參與到競賽和科研活動中。

近年來我們加強了學科競賽的指導和投入,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創新活動,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程序設計、電子設計、飛思卡爾智能車和機器人、全國數學建模等競賽為代表的國家級及省級競賽活動,并給與一定的獎勵。學生們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調動和激發。

5.充分利用我校特有的素質拓展周教學安排,不斷改革素質拓展周的內容,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電子信息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初步訓練;初步具有電子電路系統開發能力;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意識;有工程實踐能力,軟件編程能力,硬件電路設計能力;能從事各類電子、通信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應用和開發。根據這些要求,我們在素質拓展周期間安排了元器件的認識、實用電路的設計、制作與焊接、電路板的制作、程序設計競賽、走入企業實訓等充分的實踐環節,讓每一個同學都切身的參與進來,體會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拓展。

篇7

三年前,《人民文學》設立了“非虛構”欄目,旨在推動文學創作對現實發言,對真實的精神狀況發言。本次論壇上,《人民文學》重點推薦了喬葉的《蓋樓記》、《拆樓記》和梁鴻的《中國在梁莊》。此外,“非虛構”欄目還曾推出王小妮的《上課記》、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等。

對“非虛構小說”這一看似矛盾的文學概念,喬葉以“素雞”的比方辨析:“以小說藝術化手法來呈現的紀實作品,好比‘素雞’是豆腐做的,卻有雞的味道。”

施戰軍認為,改革開放這30年間,中國曾經出現幾次類似“非虛構”寫作的浪潮。如上世紀80年代的紀實小說、報告文學的共同點,就是以事為中心,和現在的新聞作品幾乎是一樣的類型,是新聞報道、英雄人物報道的一個擴版。“如當時的《哥德巴赫猜想》,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優秀的新聞記者寫的一個人物專訪,專門給人物寫的一個大特寫。”

《人民文學》雜志創刊于1949年10月,在文學史上常規提到的十幾部非虛構作品,“《人民文學》占5部到8部,算得上一部當代文學史的樣本。”

“新聞結束,文學開始”

時代周報:為何設置“非虛構”?

施戰軍:文學創作如何對現實發言,如何對實際存在過的歷史發言,如何對我們現在的真實的精神狀況發言?這是《人民文學》一直思考的問題。到今天,我們發現作品里面缺少思想的力量,缺少以文學的方式參與現實的發言能力。意識到這一點,在前任主編李敬澤的倡議下,《人民文學》在三年前商議設立“非虛構”欄目。欄目設立、討論的過程我也參與了,但“非虛構”到底能夠辦成什么樣子,并沒有底。我們是隨著一批優秀的作品到了手上以后,底氣才開始增強的。

時代周報:什么是優秀的非虛構作品?

施戰軍:反映“大地上的實情”很重要,非虛構作品表現的不僅僅是和現實本身的關系,還包括歷史上一直沒有解決的、公眾應該知道而沒有知道的。我推崇優秀的非虛構作品是茨威格的一系列東西,討論的是戰爭和人的關系、戰爭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關系、和將軍的關系、和大人物的關系等,非常豐富、立體。

時代周報:王小妮就是優秀的非虛構作品。

施戰軍:作為文學作品,《上課記》除了寫王小妮自己給大學生講課的過程之外,有她意在言外、冰山之下的東西,那之下的東西非常沉重,這非常符合非虛構的品質。有句著名的話叫做“新聞結束的地方,文學開始”。非虛構文學要把新聞報道沒有說完的地方、不便于說的地方、沒有照顧到的一些地方,以呈現人性的方式說出來。新聞報道是有關事件或事件流向的那些東西,而文學最終要進入到人心里面去。

時代周報:梁鴻的《中國在梁莊》是另一個類型。

施戰軍:這個梁莊是中國現在的文化、經濟、社會、時代甚至是心理演進過程當中的一個表征。梁鴻把它縮到了她的土地—梁莊里。她現在又該快完成《梁莊在中國》了,寫從梁莊散出去的、到全國各地的人,包括農民工。這些人和中國的關系,和梁莊的關系,她的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她生活當中的那種奮斗和安全感之間的關系。現在,梁鴻的這個稿件正在編輯部里邊傳閱,我也看了一遍,覺得可能是非虛構文學推出的又一個重頭作品。

時代周報: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很像探訪社會陰暗角落的新聞調查。

施戰軍:這部作品反響也很大,我們由此發現了很多非虛構的類型。研究非虛構欄目的時候,我們曾經研究過國外非虛構文學的介質,發現非虛構的作品里面有小說,而且這一形式已經存在了很久。

時代周報:剛才你還提到有很多作家的虛構方式不夠完善?

施戰軍:現在很多文學作品都有現實的指向,但是我們會從很多常規的小說里面,看到作家在虛構過程里面有極大的局限,但這樣的作品居然在國內有一定的反響,有正面的形象。所以我覺得很多作家的虛構,已經到了一種啼笑皆非的地步。

“知道生活的光亮在哪兒”

時代周報:相對紀實作品,非虛構作品有沒有自己的尺度?

施戰軍:所有的紀實作品和中國這個時代的精神氣息完全同構,而非虛構的價值尺度不在這里,它從出發點上就有不同的分別,有文學自己的路徑,也就是說,非虛構寫作是用一種人文的素質去關注人,而不是用一種所謂的單線的進步性的歷史觀看待人。非虛構文學對于作家來說要一個基本素質就是知黑熟白,非虛構作品最后要留下人性,描繪人本來的樣子。

對作家來說,非虛構作品不是知黑然后描黑,而是知黑守白,非虛構作品最后需要達到的是:生活的光亮在哪兒?最后還是要給人以希望,讓人更堅定地爭取到自己做人的權利、尊嚴和信心,應該達到這一點。

篇8

【摘要】本科計量經濟學“問題導向型”教學研究的分析范式通過序次Probit模型對《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問卷調查數 據得以實證檢驗;并基于實證角度提出貫徹“問題導向型”教學改革應主要應集中在教材選用、以案例和實際問題為導向,調 整改革現有課程設置與評分級制等方面因素,能使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并能為探索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專業課教學新型教 學模式。

前言

眾所周知,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統計學與數學的交 叉學科,在現代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地位逐漸加強。經過21 年的《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探索,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 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一些教學手段 與形式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興趣 不夠高;

二、沒有有效的適合本科層次學生學習的互動式教 學手段,從而使教學效果提升不明顯;

三、學生通過課程學 習,卻不能很好掌握計量經濟學理論及其實踐的前沿發展動 態,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不能通過課程學習得到有效啟發。 這些成為擺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人員面前的主要研究課題。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試圖解答以下幾個疑問:(1)是 哪些因素阻礙了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的有效提高?(2)從實 證檢驗角度驗證對教學效果產生阻礙的因素進行改進,能否 有效提高教學效果?(3)推行“問題導向型”計量經濟學教 學是否可以通過這些措施加以實現?由此,本文通過向地方 綜合類高等院校(xx大學經管學院)財經類本科學生隨機投 放《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為基礎,利 用Ordered Probit模型進行計量,實證分析了教學質量績效; 通過實證分析為“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尋找理論支撐點; 并提出從教材設置、多媒體互動環節、實驗課時設置與利用 案例提高操作能力這幾個環節入手來完善本科計量經濟學教 學手段的教學建議。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1)對現有《計量經濟學》教學 研究文獻的回顧與總結,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本文的創 新點;(2)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反饋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 型和實證分析;(3)最后提出從教材設置、教學安排與其他 交叉學科互動這幾個環節的教學改革建議。 二文獻回顧 計量經濟學具有多學科(統計學、數理經濟學、經濟學) 知識交叉滲透的特點,一般本科學生都是在先修學完統計、 數理經濟學及經濟學基礎課程后才學習該課程。計量經濟學 教學日的要求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和各類案例操作實踐,掌握 經典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能夠運用 統計工具與經濟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為進一步學 習和與工作打下基礎。計量經濟學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 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課程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 置和規范課程內容。教學應改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 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Ⅲ。大規模采用多媒體 教學,統籌安排實驗課時與理論教學課時,建設教學案例庫 來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計量經濟學教學”’。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學模式能充分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引導性、教學互動性、方法多樣 性和措施靈活性,有利于學生對基本理論與方法的深刻理解 和靈活應用,激發其學習激情和創造力口1。通過組織學生參與 統計調查實踐活動,通過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結合實際經 濟問題來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也未嘗不是教學工作的新穎方 式“1。計量經濟學自主性實驗教學可以成為一種教學效果較好 的教學模式,適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層次的計量經濟學課堂教 學嵋““;指導學生重點學習一個統計應用軟件的學習,掌握有關計算軟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 興趣‘71【8】。

“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將前人提出的“研 究型教學法”與“案例型教學法”有機結合并加以拓展9。縱 觀過去的計量經濟學教研文獻,“研究性教學”與“案例型教 學”的教學建議提出得非常具體、也較富有針對性。但不足 的是,這些論述基本停留在對教學現狀歸納總結和教學建議 層面上,利用調查問卷信息的教學論文尚處在定性分析階段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調查問卷數據進行 相關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歸實證檢驗結果來驗證前人的 理論論述;為“『口j題導向型”教學方式運片j在計量經濟學教 學實踐提供了實證依據,教學改革的教學建議因此也變得更 有針對性。 三數據說明與實證分析 從文獻綜述可以看出,眾多計量經濟學教學工作者普遍 認為:選用適宜的教材、通過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通過 學生與教師在課內外的教學輔助活動都會對教學效果的提高 產生正效應。為此,我們進行相應實證檢驗。 首先,將教學改革調查問卷設計為兩部分:教學現狀問 卷與教學改革意向”。在)【x大學(地方綜合類院校)經管學 院大四學生中隨機投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06份, 有效問卷比率達76.5%。該學院財經專業采用國內大多數二本 院校采用的傳統計量經濟學教材。教材以數學的公理化、形 式化為基礎,該校計量經濟學教學環節共48課時,形式為考 試科目,教學注重數理邏輯推導與定理證明的知識連貫性, 但理論聯系實踐尚待提高。 學生反饋信息顯示學生修學完計量經濟學課程后對該課 程的認識:有10.87%的認為對將來學習工作有用,用處不大 的達到69.48%,認為無用的為20.65%。這說明現有的計量經 濟學的核心課程地位與重要性并未在教學中充分表現出來。 另外對現有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滿意程度來看:表示對現有教 學滿意的為11.96%,比較滿意的為40.22%,不太滿意的 34.78%,不滿意的達13.04%。從這一結果更看出現有的教學 尚有改進的余地。表l對教學現狀其余部分加以說明。在教學意見部分,問卷顯示認為現有計量經濟學選用的教 材不合適的主要原因:(1)認為課本內容過于復雜;(2)難以 理解的比率為61.29%;(3)認為課本內容太淺的為3.37%;(4) 課本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為33.87%;(5)認為教材質量尚待改進 的為1.61%;(6)其它理由為1.61%。對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 中不滿意的意見集中在:(1)公式推導部分的枯燥乏味為 56.52%;認為計量分析解釋部分繁瑣為34.78%;(2)實際經濟 含義解釋過程冗長無味的占22.83%;(3)聯系實際經濟現象的 講解不夠精彩7.61%;(4)其他部分為4.35%。而對教學改革 的建議則認為應該增加實際案例講解達60.87%:應增加計量統 計軟件使用講解為35.87%;增加多媒體互動環節教學的為 33.69%;增加實驗教學(上機實踐)為43.48%;增加總課時安 排的為9.8%;其他要求為2.17%。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 有教學模式創新的努力方向。問卷調查數據還顯示,學生愿意在白備電腦或網絡機房學習使用統計軟件的比率高達56.74%,不愿意的僅為1 8.265%;無所謂的比率為25%。由此也看出創 造條件激發學牛學習統計軟件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可 操作性。反饋信息對增加案例教學環節與問題導向犁教學法的 建議集中在:(1)通過閱讀經典計量文獻,增加計量經濟學論 文研讀與分析為14.13%;(2)增加與國際貿易、會計學、市場 營銷、財政學相關專業課程教學經典案例的論證分析上的為 48.91%;(3)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分析的為20.65%; (4)提出以學期課題形式,在老師指導下實際解決現實問題 的為35.87%。另外對是否愿意利用所學知識,協助教師完成科 研的反饋意見顯示:同意的為51.09%,不同意的為27.17%, 無所謂的為21.74%,這也反映出學生急切希望認真學習計量經 濟學課程、更好地學以致用的熱情。 為得到定量分析結果,我們采用序次Probit與序次Logistic 回歸對問卷數據進行實證檢測“。首先因變量為對現存計量經 濟學教學的滿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類為{2-“滿意”,l_ “比較滿意”,o=“不太滿意”,一l=“不滿意”};對有無統計 學課程的前期課程準備為xIl’其取值分類{l=“滿意”,o=“不 滿意”,;對選用教材的滿意程度為)c12t,其取值分類{l=“滿 意”,o=“不滿意”};x3t、)(0、X5I x翻分別表示對是否需要 進行統計學課程的前期準備、是否采用多媒體教學、是否采用 案例作業進行教學與有無上機實驗課教學環節,其選項定義分 類均為fl=“有”,o=“沒有”}。回歸檢驗結果見表2與表3。從表2與表3的分析結果來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 R2均大于表3中的結果,同時回歸結果也較為合理,所以選 擇Ordered Probit作為回歸模型。序次Probit回歸檢驗結果顯 示有無統計學學習背景與對現有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呈現弱 相關性,但在序次Probit回歸顯然比檢驗要比輸出的漸進z從實證檢驗結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計量經濟學教學統計 軟件講解、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實驗教學環節、 利用實際經典案例進行授課以及改進計量經濟學教材選取, 會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現遞增的態勢。從這幾 個方面入手能夠有效改進計量經濟學教學質量與學生對該課 程的重視程度。而有無統計學等課程的前期準備雖然在實證 檢驗中表現出與教學效果的弱相關,但這并不能說明前期課 程的知識儲備不重要,結果只是反映出計量經濟學教學在課 程前半段的統計學基本知識的回顧可一定程度彌補統計學課 程缺失給計量經濟學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 四教學建議 對于以培養滿足地方建設需要人才為目標的地方普通高 校來說,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 能力,增加學生就業機率成為教學首要目標。通過計量經濟 學這樣的交叉學科課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問題導向型” 教學模式,十分具有現實意義。從實證結果中可以發現“問 題導向型”教學模式可以從教材改革、案例講解、用好用活 多媒體互動環節、增加實驗教學環節,以及引導學生參與相 應課題的研究等形式來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l以選擇適合的教材為切入點。根據筆者在國外留學以 及回國任教擔任計量經濟學專任教師的授課經驗發現國外對 于計量經濟學本科階段教學中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由易到 難,具有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本科初級計量經濟學值更為準確,可應用LR卡方檢驗結果驗證xlt是否應該被剔 除。同時,利用Likelihood.Ratio檢驗是否應該將xlt剔除出 回歸方程式,其結果顯示LR般1)2=10.32,Prob>t2.司.0132;說 明原有orderedprobit模型中Xlt不可或缺,學習統計學前期課 程對回歸方程式的貢獻顯著,無法剔斛101。ECON315與理論為主、實踐輔助的本科中級計量經濟學 ECON435和其他計量經濟學應用(時間序列分析)類課程組 合。課程設置具有梯度,能較好地將理論、實踐和案例教學 結合,凸顯出計量經濟學經濟與管理類主干核心課程地位。 在這方面我國地方高校由于教學條件限制尚無法達到,因此 選擇一本好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入手引導學生自助學習,尤為 重要。采用國外主流本科計量經濟學教材的中譯版,如東北 財大出版社出版的希爾等人著的《初級計量經濟學》與詹姆 斯H.斯托克、馬克w.沃特森著的《計量經濟學精要》的中譯 本,教材偏重實踐應用,大量案例分析與實際應用實例貫穿 全文,較適合數學功底不強的文科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可 作為普通高校財經專業學生《計量經濟學》入門教材的首選。 2提倡互動式教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對于各教學章節,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完成理論知識的傳授, 輔以實驗教學環節,讓學生先模擬課本例題,完成課后習題。 對于理論教學部分更要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以往 多媒體教學只是課堂板書的電子版,完全照抄課本內容,知 識傳授過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聲光影結合,通過 實際生活中發生的經濟現象,模擬采集經濟數據的全過程, 通過統計軟件運行演示,對統計結果的注解與分析來指導學 生更為直觀與具體地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用途。指導學生通 過課后使用統計軟件完成布置的習題與小課題,以抓問題主 線為中心,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教研改革下一 步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3以加強實驗環節來夯實教學效果。建議增加實驗課程 課時,利用實驗課指導學生掌握一種統計軟件基本操作。在 實驗課環節中,充分利用學校網路機房的硬件資源,通過對 上機實踐、自主學習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方式來熟悉該軟件, 引導同學自主完成統計回歸分析與簡單統計編程的練習。提 倡實驗教學中采用導師指導下的學牛自主研究,將學生劃分 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研究課題(現實經濟問題的處 理)。小組內部采用組長負責,自主尋找感興趣的小課題,利 用業余時間搜集實驗數據,選擇應用模犁及進行小型科研創 新,完成計量分析,最終合作完成最終研究報告,做劍學以 致用。 4通過與其他財經課程的橫向合作豐富教學案例庫。貨 幣銀行學、宏觀與微觀經濟學、財政學、市場營銷的實際案 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鑒使用。備選案例還可從教師的研究課 題、歷屆學生的統計調查分析實踐材料、以及統計教學案例 集中抽取,構建教學案例庫,以備教學實踐。 5提高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建立興趣小組 來提高學有余力的同學參與科研與教學實驗中,利用團隊的 能力來實際解決經濟問題、提高他們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 工作能力。

利用知識競賽和論文競賽的方式,鼓勵學生將所 學的統計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利用競賽、知識問答、學 術研討會等方式啟發學生“比學趕超”。 6改革現有成績評價制度。學校往往采取閉卷考試這種 單一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水平,這種評價方法重知識考核, 輕能力考核,造成學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擊,只注重書 本知識學習、輕視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改革傳統的考試評價 模式,避免以期終考試成績定終身的情況,將卷面成績和平 時上機實驗成績和課程論文的成績結合起來評定計量

經濟學 課程的總評成績。可以采卷面成績40%+研究報告30%+學期 論文30%的評價方式考察學生學習情況。使課程評價真正起 到激勵和導向作用,既能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又 檢測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又能通過課程評價中的反饋 信息發現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內容與 方法。

篇9

【高二下期生物教學計劃范文一】 高中生物學課本濃縮了生物學方方面面的知識,其中就有大量科學家發明創新的事跡。教學過程中,若能結合教學內容,適當介紹科學發現的過程或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態度、方法和精神,那么無形中就對學生進行了科學研究理念的滲透。

一、目標要求:

1、以高效課堂、有效作業為目標來指導我們的常規教學和教學改革,在教學六認真的各個環節下,加強研究,完善過程。

2、以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生物素養為目標,切實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手段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和基本要求。特別是文科班要緊扣書本,很抓重點,突破難點,力爭人人達標;理科班更要夯實基礎,不斷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管理,時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給予個別輔導、或者是促優、或者是補差,作到心中有數。

二、教學內容

本期只有四個月的時間,文科班周課時三節,理科班周課時兩節,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同時兼顧教學進度,本期教學任務計劃下文科班完高中必修1、2、3、共三冊復習,進行會考,理科班完成高中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的教學任務。

三、具體措施

目前高二生物教學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課時少、任務重,如何在兩或三課時下保質保量的完成高二生物教學,成了我們高二生物目前的一大問題,根據我們學校的的實際情況,結合教研室的要求在下學期中注意如下問題:

1、領會兩綱(大綱和考綱),深鉆教材,精心備好每節課。

2、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精心下好每節課。課堂教學采取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做到精講多練;突出難點,突破重點,澄清疑點;結合教學內容,做好反饋練習,使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學扎實。

3、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我們這一級高二教學速度比較快,事實下學生學著后面的,前面的又遺忘了。所以對這部分學生,我們尤其要放低起點,不能對他們期望值過高,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我們的學生。平時要加強課堂提問的力度。認真做好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激發他們學習生物課的興趣,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4、培養學生的答題規范性。通過考試閱卷老師們也可以看出,學生根本沒養成規范答題的習慣,習慣的養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們在平日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答題、做作業規范性。自編課堂練習和章節過關檢測卷,做到有的放矢。

5、注意對專業名詞描述的準確性。生物學術語要求學生記憶清楚。定期進行規范表達訓練,解決答而不全、答而不準的現象,遺傳圖解的書寫、繪圖不規范的現象

6、加強圖表教學和實驗教學的落實力度,平日復習時,對圖表教學和實驗教學要時常落實,防止題海戰術,注重方法培養。

7、加強審題能力的培養,摸準考查意圖,找準題眼,看清題目要求后作答,避免答非所問或答而不準。

8、積極開展、參加教研活動。積極開展相互聽課活動,以老帶新,共同提高。研究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9、教學中,時間分配要合理,要對課堂下通過什么方式、什么途徑實現目標作精心設計。要有當堂達標的意識,當堂訓練必須當堂完成。堅持四講四不講的原則。

四、工作目標

1、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質量的教師,教師首先要有愛學校作主人,愛學生作表率,愛事業作能人的良好的道德素質;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素質,教師要提高常規教學和教改教研水平,以保證教學效果且穩步提高。本學期除了完成下級主管部門、學校的學習任務之外,還要通過報刊、網絡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積極參加各類教科研,積極撰寫教學論文、認真進行教學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2、認真落實三精心教學。做到精心備好每節課,精心下好每節課,精心輔導好每個學生。反復研究高考考綱,把握每個知識點的廣度、難度和深度,使基礎教學落到實處。

3、采取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高考需要和生物學教學特點,課堂教學多聯系現代科技成果、生產生活實際,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4、做好章節過關和段考、期考考試工作。根據高考生物試題的特點,精選章節過關練習題。在注重基礎的前提下,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以適應高考的需要。

5、根據教研室下發的教學進度靈活處理盡量不給學生拉下一節課。

【高二下期生物教學計劃范文二】 學生通過高二生物課程的學習,將在以下各方面得到發展: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高二年級生物的教學工作在高中階段顯得特別的重要,為了更好的搞好生物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為學生掌握好生物這門學科,更好的高級的結業考試以及今后的升學考試打下基礎,特制定了高二生物教學工作計劃,希望能取得更好的結果。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努力開創創新教育,認真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堅持以學生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教育信息化為導向,結合生物學科教育教學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適應新教材順利通過會考,為高三生物綜合復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工作目標

1、進一步搞好常規教學和教學改革,認真作好備課、下課等各個環節的工作,特別是在備課環節下,教案應注意教學思路的設計,以知識為載體,完善教學過程。注重課后記的記實,時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更好的促進教學工作。2、繼續做好學生的學習檔案,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給予個別輔導:或者是促優、或者是補差,作到心中有數。

3、以教學信息化為指導,深度開發信息技術,進一步強化網絡教學

4、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及時轉化為教學能力5、邊學習、邊實踐、邊探索、邊提高,積極參與實驗課題研究,并積極撰寫論文。

6、積極參加教改、科研活動,結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一中心工作,積極聽課、評課、研討、總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具體措施

(一)、常規教學方面

1、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教程標準,重視教育科研,樹立以科研促教育意識;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等。

2、運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結構,完善課堂教學過程,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在課堂中教學方法由灌輸式轉變為啟發式、誘導式和研究式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知識的主人,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主動學習。

3、在課堂中,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溝通,積極引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教師還要有公平教育的意識,對學生應因材施教,各有所得,無論是課堂提問、解答習題,還是學科活動,都要關心不同層次的學生,特別是要照顧學困生,使他們能夠學進去,激發興趣,有所提高。

4、堅決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原則為指針,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多種方法與多種手段相結合,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5、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并注意貫徹德育教育。

6、注重深層次的備課過程,重視教案的內容和教學程序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要體現出層次性、連貫性,做到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的啟發和設問。復習課要體現出知識的聯系性和實用性.

7、進行業務素質提高訓練活動。利用教研時間,對所從事的課題進行研討,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深度開發網絡教學課件,同時進行自身的學習提高;力爭開發深層次網絡課件兩個以下。

教研教改方面

(1)、深入挖掘教材,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注重提高業務素質。

(2)、每月堅持寫教后記,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并針對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隨時進行教學整改,積極參加教研活動。

篇10

關鍵詞:中職 市場營銷 教學工廠建設 對策方法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中,市場營銷專業教育與企業實際發展相脫離,在人才培養方面滿足不了現代企業對職業人才的需求。歸根究底,是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育過分強調理論教學,在實訓教學環節重視不夠、教學不力,培養的學生不了解企業實際運作情況,缺乏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建設落后,教學實訓條件和校內外實訓基地不具備或不完善,教學環節缺乏必備的軟硬件設施和教學手段。因此,要提升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質量必須根據中職市場營銷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明確實踐教學培養目標,加強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建設。

一、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的內涵與外延

“教學工廠”的概念最初是為滿足企業對學生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學校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情況下提出的一個先進辦學理念。它是以學校為本位,在現有的教學系統中,包括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的基礎上設立的,全方位營造項目引導、工廠實踐環境的辦學理念。

從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的內涵來看,它其實就是根據“工作過程導向系統化”的現代職教理念,在合理分析企業社會對市場營銷學生需求和中職學生素質特點的基礎上,改革原有課程構架,開發基于實施模塊式一體化、項目化教學形式的適合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實訓教學場所和內容。

從外延來看,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應根據學生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不同層次劃分不同類型:

第一類是用于培養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營銷以及企業管理理念為主的專業實驗室。

第二類是用于培養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營銷實踐能力為主的模擬或實體校內實訓場所。

第三類是借助社會和企業力量,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礎上建立的用于培養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營銷實戰能力的校外實訓基地。

二、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建設的對策與方法

從以上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來看,要建設好這樣的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整合與市場營銷專業相關或相近的其他經管專業實訓資源條件,建立和完善營銷大類專業實驗室

與一般的工科類實驗室相比,市場營銷專業實驗室應該由多媒體中控系統、網絡服務器、教學投影機、教學電腦等一般教學硬件以及與市場營銷教學相關的軟件平臺共同構成。根據學校規模和條件,在考慮實驗室建成后利用率的基礎上這些儀器設備等硬件條件可以與財會、物流等經管類相關或相近專業的實驗室整合利用,即相同的硬件基礎上配不同專業適用的軟件平臺。

以南京世格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SimMarketing市場營銷專業模擬實驗教學軟件”為例,該教學軟件平臺可以為學生構造了一個虛擬的營銷商業環境,學生可以集中演練他們所學習的營銷理論和技能,充分體驗企業從市場調查、競爭企業分析、營銷戰略制訂到具體的營銷戰術的決策組織的全部過程。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的階段,利用該軟件組織學生進行集中的模擬訓練增強他們的實務感性認識,提高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此外,作為市場營銷專業實驗室也應包括近幾年在中職學校興起的ERP沙盤模擬實驗室。與一般傳統的實驗室不同,ERP沙盤實驗室是采用一種體驗式項目化引導來開展教學的實驗室。實驗課程以手工沙盤和電子沙盤為教具,通過模擬制造生產型企業的實際經營運作,在團隊協作中把握企業戰略規劃、市場開拓、產品研發、物資采購、生產組織、財務核算和管理等一系列企業活動,理解企業實際運作中各個部門和管理人員的協調并對企業資源管理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此實驗室不僅適用于營銷專業學生,也適用于財會、物流等所有經管類學生,是整合后的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之一。

2.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建立一批由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日常經營管理的校內模擬甚至實體經營企業

中職學校在建設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在于此類“教學工廠”的模式不固定,無法像工科類教學工廠一樣,只要有固定場所、有固定的幾十臺儀器設備就可以創建。但也正因為這一點,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的形式就可以實現多元化,建設主體也不必完全是學校。可以在充分利用校內學生創業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完善一批由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日常經營管理的模擬甚至實體經營企業,成為中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校內實訓的場所和“教學工廠”的一部分。

實際上,作為學生創業的企業,它們投資可以不多,規模可以不大,經營范圍也可以很有限,甚至經營買賣也可以是模擬的,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中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可以通過在這些校內模擬或實體企業的自主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其所學之長,從而在體驗市場營銷經營實踐樂趣的過程中,提高對營銷管理知識的認識,鍛煉營銷管理的技能。

更主要的是,加強這些模擬或實體經營企業的建設,把它們作為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的一部分規劃進來,教師就可以把《營業員技能實訓》、《營銷員技能實訓》等實踐課程的教學從傳統課堂“搬進”這些模擬或實體企業,充分合理利用企業中的貨物、道具、場地等一切資源,采用情景式體驗式教學方法,把更多的營銷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這不僅建設中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校內實訓場所和“教學工廠”的初衷,更是提高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質量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

3.充分發揮“雙元制模式”優勢,加強校企合作,建設一批學生校外實習基地

要進一步建設好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絕不可以關起門來“閉門造車”。利用“雙元制模式”的平臺,深化校企合作不僅是現代職教的理念,也是把“教學工廠”建設從校內引向校外的捷徑。

中職學校在建設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過程中,可以加強與各類相關企業合作,采取訂單培養、中間實習、頂崗實習等各種形式的合作,與企業掛鉤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把“教學工廠”從傳統的校內引向校外,利用校外企業資源讓學生可以在實習中更多的獲得實際上崗操作機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本企業和產品的情況,包括產品知識、企業概況、行業環境、崗位職責、業務規范等,培養學生在市場營銷方面的產品鑒別能力、市場調查能力、推銷能力、談判能力、與人共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并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和成才開拓現實途徑。

當然,校外實習基地是校企合作的橋梁,是師生接觸營銷管理實踐的載體。實習基地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學校要關注基地企業的營銷與管理發展,多派遣專業教師積極開展業務交流與合作,善于從理論視角為企業把脈、為企業解決營銷難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加進一步完善學生校外實習基地,鞏固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的外延。

三、結語

當前,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出臺,國家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和扶持。中職市場營銷專業的發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我們只有緊緊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期,解放思想,依據企業社會對市場營銷人員的要求,不斷加強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工廠”建設,提升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的質量,中職市場營銷專業的教育教學才可以變得充滿吸引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胡志勇.市場營銷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9

[2]姚丹,鮑麗娜.市場營銷實訓教程[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3]王新玲等.ERP沙盤模擬學習指導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4]王衛東.淺談中職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