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09:2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境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現代設計商業模式文化語境
一、概念
現在,終于是語境取代原來的物理設計的時代了,原因就在于商業模式的語境建構,使得商業設計具有時尚審美特征,以及工藝流程體系,它是工業化的創意語境所在,因此,商業設計中的語境類型表現得更為具體、直觀。這其中,商業文化語境作為設計過程的一個大語境,對設計符號的選用及設計符號系統的表現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商業設計中的商業文化語境顯然是構成設計的物理、審美、心理和社會環境,或者說是一種世俗的再現。要實現商業設計的世俗再現,必須將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沿襲中積淀而成的,它是一個民族的道德風尚、倫理習俗、文化教育、價值取向的結合體,決定著受眾的思維方式、接受心理,影響著受眾對廣告的意義解讀。只有在我們所屬的文化里,世俗的杓樸錁懲腹桃滴幕幕恚頤遣拍莧鮮墩饈瀾緄氖浪椎拿潰被竦靡恢稚桃檔寐恪R虼耍執桃瞪杓埔視κ苤詰慕郵芐睦懟⑻岣咝Ч鴕詡壑倒勰睢⒎縊紫骯摺⒙桌淼賴隆⑺嘉絞健⑸竺狼槿さ確矯孀鷸厥苤詰奈幕諼叮纖塹奈幕八祝胨譴锏接行У奈幕低ā?
二、商業設計的文化再現
商業設計通過與世俗文化藝術元素相結合,能夠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溫馨之美等審美特征,但因為商業模式是為了滿足商業傳達需要,以實現傳播信息為目的,具有很強的商業性,所以在不同的設計作品中,商業模式與設計語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會存在某種傾斜,比如公益海報,美學價值可能濃重突出,非美學價值可能淡化減弱,而商業禮品包裝、日用工藝品的平面設計,非美學價值就濃重突出,美學價值就相對減弱。因此,在設計藝術作品中能夠有效的運用美學與商業特性,緊緊抓住人們的視覺心理,這是藝術與設計所要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設計通過商業符號來負載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語境這一大語境的作用下反映著具體的時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說商業設計是商業與大眾世俗文化交融的藝術,因此,商業設計又可說是商業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現。
商業設計中的創新離不開工藝創新,但不能僅僅依靠工藝,還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業文化。文化是有一種歷史特性的,具有傳承的獨特性,并且很難簡單引進和仿造,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就商業模式而言,它在我國的快速發展,產生了一種對設計文化的強烈呼喚。我們的傳統設計適合商業機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設計主體具有文化“活力”,可以體現來自大眾化時代的強烈的現代社會、產業發展力,以及商業模式下的一種工作模式。也就是說,設計文化在我國當代商業模式、產業體系中關系到人的新文化語境建構,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語境為依托,作為文化活動的特征已越來越明顯,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人類生活在設計之中。因此,我們對設計的批評不能局限于物質和形式的層面,應該在人類文化系統這個當代批評語境中去理解設計“符號”的意義和價值,它的專業性、市場化,都更加接近商業模式。
設計作為“商業的手段”和“文化傳承”、“語境共識”,它不僅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為人類建構一個理想的生活空間,同時也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學習趣味,建構著人類的文化。
三、商業模式與設計語境建構
1.文化主體:設計的理論知識主要來自對設計理論與方法的規范學習,設計能力養成包括來自專門的職業學校教育、技能培訓等階段的系統學習,而應用體現在商業模式和產業體系中。專業知識或者行為或實踐知識主要形成于實踐活動,也即來產業、行業經驗,隨之積累起職業知識。設計的能力以理論知識與職業知識為基礎,直接產生于社會實踐過程,當然也與其他因素相關聯。具體而言,這種行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標地完成任務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從未經歷的情景的能力。這些能力的成功養成與實踐能力、社會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發展密不可分。
2.設計主體:設計語境屬于個性特征因素的有個人的職業倫理、對職業的自信與自我批評,以及職業上的理性競爭。商業模式下個人設計與他人,以及社會形成的批評語境的互動,設計在這種語境下,作為一種產品形式,作為一種活動,也作為一種視覺性的形象系統無所不在地出現在當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為如此,設計的內涵被無限擴展了,呈現出一個具有開放性并不斷在擴大的范疇。
3.職業主體:設計語境突出的特點是與市場驅動的機構有類似之處,設計能夠在市場里有競爭力的產品。因此,設計批評需要建立“真實的批評”,因此,必須建立行業規范下的品牌意識。應該很好地反映產品訴求,體現鮮明的產品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異的消費心理。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物質需求的不斷增長,生產已經進入到人類生活的整個世界中,以物質文化與技術文化相結合、消費體驗與情感、成人體驗相結合的形式向人們呈現豐富的內涵。這種面向生活的物質性實踐行為正日益突出和體現出設計職業技術語境的行為維度。
參考文獻:
[1]尹定邦主編:設計學概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第41頁
篇2
1.1國內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研究現狀
我國體育場館基本上都采用了自主經營的方式,經營方式的種類略顯單一,這主要是由中小型公共體育場館的單位性質和其上級管理部門的行政決策等因素決定的。經營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使得體育場館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無法自主經營的困境。此外,中小型公共體育場館經營權與管理權分離之后,很多體育場館的資金運行機制也相應發生了變化,由全額預算管理向差額預算管理過渡,有些甚至直接變為自收自支。2005年1月11日第5次全國體育場館普查辦公室正式公布的統計結果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國各系統、各行業、各種所有制形(不含港澳臺地區)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國體育場館普查要求的各類體育場館850080個,其中標準體育場館547178個,非標準體育場館302902個,占地面積為22.5億平方米,建筑面積為7527.2萬平方米,場館面積為13.3億平方米。歷年累計投入體育場館建設資金1914.5億元,其中:財政撥款為667.7億元,占投資總額的34.9%,單位自籌為1032.6億元,占投資總額的53.9%。以2003年底全國總人口129227萬人(不含港澳臺地區)計算,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館6.58個,人均體育場館面積為1.03平方米,人均投入體育場館建設資金為148.15元。同第四次全國體育場館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數據相比,全國體育場館占地面積共增加了11.8億平方米增長110.28%,場館面積共增加了5.5億平方米,增長70.51%。人均體育場館面積增加0.38平方米,增長58.46%,年平均增長率為5.92%。人均投入體育場館建設資金增加117.09元。每萬人擁有體育場館數增加了1.58個,增長31.6%。方萍在《關于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幾點思考》一文中指出,體育場館應邁入企業化經營管理途徑。他認為,應以現有人力、設備場館空間充分得到利用,發揮最大功能,而不是單純的以盈利為目的。通過企業化經營使體育場館的財務,收支平衡、減少支出、增加收入來源,以達到以場館養場館、自給自足之目標。趙云宏在《我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現狀及對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第一,體育場館相關的交通矛盾突出。體育比賽本身的魅力吸引大量的觀眾,集結人數可多達數千至近萬,而且疏散時間集中。許多體育場館出入口集中,沒有人流緩沖空間,造成交通擁塞,不利于人流的疏散,也影響了正常的城市交通秩序。第二,體育場館配套服務不健全。許多體育場館自身沒有停車場或很小,造成很多車輛不得不沿街停放。葉加寶等在《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公共體育場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互矛盾;
(2)國有資產流失;
(3)場館功能單一,使用率低;
(4)維修改造資金不足,場館發展缺乏后勁;
(5)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水平不高;
(6)稅收繳納較多,場館不堪忍受。體育場館的管理與經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體育場館的規劃布局與建設,主要指場館建設規劃布局是否合理;二是體育設施的保護管理,主要是管理和檢查體育場館設施的被侵占和被破環的現象;三是體育場館開發利用的管理,主要指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經營的問題。經營和管理是體育場館的重要職能,管理是以促進體育場館的管理者積極而有效地進行工作為目標;經營是指合理并有效地用體育場館的有限資源以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王國尊的學位論文中寫到,我國目前絕大多數的大型體育場館是都由政府投資興建的主要是因為大型體育場館多為基礎性體育設施,其投資規模大、投資效益低、資金回收周期長,因此造成社會資本不愿投資這些大型體育場館。當前我國體育場館中國有約占75%,集體約占12%,個體約占5%,外資約占5%,其他約占3%,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國有投資。由此可見,我國體育場館建設缺乏社會資本的參與,投資結構單一,這些都是造成后期運營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外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研究現狀
邁克爾•利茲、彼得•馮•阿爾門在《體育經濟學》一書中指出,NBA各俱樂部的場館經營收入主要包括:豪華包廂租金、場地使用特許權、停車費、場地廣告和命名權,其他場地活動收入,約占總收入的28%左右。BernardJ.Mullin在《體育市場化》(英文名《SPORTMARKET-ING》)一書中指出,每一項體育運動都需要一定類型的場館,它是體育產品中確定的一個部分。體育市場中的分銷結構首先要關注的是場館(它的位置、布置、通路和方便的設施),而不是市場分銷渠道。許多精明的體育場館的老板都靠出售體育場館內的廣告空間和綜合利用來獲得收入。李偉民在《體育營銷導論》中指出:“在歐美發達國家,體育場館管理者大多認為體育是社會公益事業,其經營是非贏利性經營,因此,大多的體育場館其經營僅僅是為了保證維持其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為保證體育場館的經營,除了政府提供資助外,更多地是靠其自己的運作,為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他們通過租賃場館舉辦活動、出售健身會員卡、辦健身俱樂部等方式進行開發利用。”現在越來越多的歐美發達國家在走“運動一公園一休閑一旅游一辦公”一體化的經營管理的發展之路。在澳大利亞,各級政府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環境,興建起眾多的體育場館,這樣就可以把運動與旅游、休閑結合起來,再通過舉辦各種的國際大賽,吸引世界各地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并且促使其它國家的運動員也到澳大利亞提前訓練,從而促進健身娛樂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在很多歐美發達國家,把體育場館和辦公大廈建在一起,使在大樓里工作的人們更加方便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體育場館的這種一體化經營,不但改善了體育場館的外部環境,而且使運動與休閑、旅游、辦公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既提高了土地和公共設施的使用率,又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這種—運動一公園一休閑一旅游一辦公一體化的體育場館,將是今后體育場館經營發展的主要方向。鄧鳳蓮在《河南省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優勢與開發對策研究》一文中認為民俗體育旅游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高參與、體驗性的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作者以河南省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為研究對象,河南節慶中、婚俗中、民間歌舞與游藝活動中的民俗體育活動內容,共同構成河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優勢,成為滿足體驗經濟時代游客需求的獨特資源。探討河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策,可以為河南旅游事業的發展以及經濟振興提供參考。石巖和蘭自力在《臺灣民俗體育現狀探析》一文中研究臺灣民俗體育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并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得到較好的傳承與發展。但近幾十年來,臺灣民俗體育因臺灣社會結構急速的變遷、生活繁忙、人力缺失及人力資源費用昂貴,民眾無充足精力再去參加民俗體育活動,臺灣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出現瓶頸。臺灣民俗體育與祖國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兩岸人民有著極其相似的身體運動文化習慣,緣于這種淵源,應大力促進兩岸體育交流,尤其是民俗體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來激發兩岸同胞的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感,為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做出積極貢獻。
1.3湖北省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現狀
據第五次場地普查的數據庫統計顯示,湖北省共有各類體育場館33,123個。其中標準場館15,773個,占總場館數額的47.6%,非標準場館17,350個,占總場館數額的52.4%。平均1,812個人擁有一片體育場館。湖北省各類體育場館總占地面積為69,242,949m2。其中標準體育場館的占地面積為44,736,027m2;非標準體育場館的占地面積為24,506,922m2。人均體育場館占地面積為1.15m2。湖北省各類體育場館總建筑面積為3,665,583m2。其中標準體育場館的建筑面積為3,379,261m2;非標準體育場館的建筑面積為286,322.1m2。人均體育場館建筑面積為0.061m2。全省各類體育場館總場館面積為54,040,285m2。其中標準體育場館的場館面積為35,183,085m2;非標準體育場館的場館面積為18,857,200m2。人均體育場館場館面積為0.9m2。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省歷年累計投入的體育場館建設資金為603,945.94萬元,其中,財政撥款為157,943.61萬元,占投資總額的26.2%;單位自籌368,411.9萬元,占投資總額的61.0%;社會捐贈8,701.325萬元,占投資總額的1.4%;體育彩票公益金15,174.41萬元,占投資總額的2.7%。人均體育場館面積0.9m2,才剛達到1984年原國家體委和建設部下發的《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額指標暫行規定》中規定的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應為0.72-1.1m2的標準。而此次普查全國人均體育場館面積為1.03m2。湖北省人均場館面積與全國人均面積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還遠不能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2.結論與建議
篇3
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為5480.03億元,比上年的4637.66億元增長18.16%。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辦中小學支出以及校辦產業減免稅等項)為3491.40億元,比上年的3057.01億元增長14.21%。
二、落實《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情況
1.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預算內教育撥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為3114.24億元,比上年的2582.38億元增長20.60%。同年,全國財政收入為18904億元,比上年增長15.36%,全國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5.24個百分點。
2.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情況
2002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職業中學、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情況是:
(1)全國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長26.01%,其中,農村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長28.57%。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國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長17.56%,其中,農村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長21.28%。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國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長6.40%。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自治區(25.66%)。
(4)全國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長7.54%。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貴州省(50.69%)。3.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情況
2002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職業中學和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情況是:
(1)全國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長33.27%,其中,農村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長51.96%。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國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長24.95%,其中,農村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長48.12%。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143.44%)。
(3)全國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國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貴州省(78.04%)。
三、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情況
按預算內教育經費包含城市教育費附加的口徑計算,2002年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22053億元(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數)比例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個百分點。從全國情況看,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篇4
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為5480.03億元,比上年的4637.66億元增長18.16%。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辦中小學支出以及校辦產業減免稅等項)為3491.40億元,比上年的3057.01億元增長14.21%。
二、落實《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情況
1.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預算內教育撥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為3114.24億元,比上年的2582.38億元增長20.60%。同年,全國財政收入為18904億元,比上年增長15.36%,全國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5.24個百分點。
2.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情況
2002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職業中學、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情況是:
(1)全國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長26.01%,其中,農村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長28.57%。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國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長17.56%,其中,農村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長21.28%。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國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長6.40%。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自治區(25.66%)。
(4)全國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長7.54%。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貴州省(50.69%)。3.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情況
2002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職業中學和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情況是:
(1)全國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長33.27%,其中,農村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長51.96%。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國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長24.95%,其中,農村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長48.12%。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143.44%)。
(3)全國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國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貴州省(78.04%)。
三、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情況
按預算內教育經費包含城市教育費附加的口徑計算,2002年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22053億元(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數)比例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個百分點。從全國情況看,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情況據統計,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3.41%,比上年的3.19%增加了0.22個百分點,為1989年對此項指標進行監測以來的最高水平。
篇5
(一)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
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都會涉及到財務工作,無論購進設備、原料,還是生產產品、提供服務,或進行市場宣傳與銷售,都有財務活動貫穿于整個經營活動之中。同時,財務管理工作是對企業發展必須的資金鏈條進行管理和控制,同時又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必須的參考,從而促進企業的科學決策創造條件。因此,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也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基礎工作。
(二)財務管理是避免經營風險的保障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始終存在,如果不進行有效控制將導致企業經濟效益受損,嚴重的會導致企業經營目標的偏離甚至倒閉。而財務管理則能夠提高企業風險預警能力,并針對企業風險提出規避風險的措施。這樣,當企業出現財務風險甚至財務危機時,財務管理的風險預警機制就能夠提前進行預判,從而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三)財務管理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綜合反映
財務管理工作的各項價值指標,既是企業決策的依據,又是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客觀反映。通過財務管理工作,能夠對企業經營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并發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經營管理的薄弱環節,從而提出解決措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必須做好財務管理工作,才能夠實現長期的發展目標,提高經營管理的水平,在市場競爭中立住腳。
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
一是企業要重視財務管理的作用,樹立起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管理理念。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中,財務管理既承擔管理功能又承擔監督功能,對企業資金運動全過程進行組織、分析、評估和控制,從而使企業經營決策更加科學合理。因此,企業管理者必須樹立重視財務管理的理念,真正把財務管理作為服務于企業發展大局的工作,才能把財務管理放在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
二是健全財務管理機制。要從財務預測、財務計劃、財務控制、財務分析、財務檢查等環節著手,建立起科學的財務管理機制,使財務管理各個環節能夠緊密聯系,提高財務管理工作效率。
三是完善企業內控機制。這是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舉措。完善企業內部控制,能夠有效維護會計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并促進財務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實。企業應重視內控部門的建設,完善內部各項規章制度,對企業內部分工互相促進互相監督,從而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的效率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篇6
會計準則,不僅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規范,同時也是一種技術手段,能直接影響經濟成果。而對于其所造成的經濟后果而言,則是會計報告在出臺之后可能對相關投資者、政府以及企業的實際決策產生影響的一種行為,而這部分團體單位在受到影響之后又會對其它團體以及企業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可以說,正是這種會計準則的出臺以及變化將直接對社會中不同主體以及利益方的分配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這種由會計準則所產生的經濟后果也會使會計準則不再僅僅是一種生硬的會計工作標準,而成為了對于社會不同利益主體關系間的良好調節基礎。當會計準則出現變化時,則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各方面的利益活動產生影響。另外,會計準則也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條件下企業對外報告會計信息的規則,這種對外報告的實質是反映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會計準則的變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并以此對不同企業信息使用者的決策以及利益格局產生影響。
2會計準則經濟后果同盈余管理間的關系
盈余管理是我們在實施會計報告過程中,為了獲得局部或者個人利益所采取的系列活動。同時,對于會計準則來說,因為其發生改變所產生的經濟后果則將直接對相關企業、個人等利益集團產生影響,而正是這種特點的存在使我們在對其制定以及改進的過程中往往會引起很多方利益集團的關注。可以說,會計準則的變化,將直接對經濟利益的分配產生影響,而為了能夠幫助我們對會計準則進行更好的制定,保護我們自身的利益,在我們對其制定時經常會出現不同利益主體干預制定的情況。可以說,哪一方掌握了對于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就能夠幫助其更為簡單的對當前的利益格局進行更改,并在結合自身需求的基礎上去制定更利于本部門、本行業的會計準則。而在其制定權方面,在世界范圍內也存在不同的做法,部分國家會由政府的相關機構進行制定,另外一部分國家則會由民間團體對其制定,但是,無論我們選擇的是哪一種方式,都有可能出現不同利益主體通過制定權的爭奪而制定出利己而不利人的準則,并出現了會計準則制定工作失去中立性目標的情況,而正是這種情況的存在,也為相關的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間。
3會計準則經濟后果對盈余管理治理的啟示
通過我們上述對于會計準則更改產生經濟后果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會計準則在制定以及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盈余管理的情況,并可能出現通過會計盈余情況對部分投資人的決策產生誤導、出現個別團體獲取私人利益的情況。而要想能夠對這種盈余管理的情況進行遏制,就需要我們能夠從會計準則的制定方面入手,以此來盡可能的降低這種準則不公平情況所可能帶來的經濟后果,并在最大程度保證會計準則所具有中立性的同時,盡可能的減少準則中空白地帶以及可能對我們會計決策行為產生影響的空間。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提升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保證會計準則制定具有公平、中立的重要基礎,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其最大程度的避免各方面所施加的利益與壓力。對此,會計準則制定的相關部門以及制定人員就需要從其它集團以及單位相分離,并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的方式使這部分制定人員能夠具有良好的工作保障,而正是這種長期的工作保證以及高度的工作安全感則會使這部分準則的制定人員能夠在具體實施制定的過程中避免受到其他機會主義準則的壓力與誘惑,并真正的能夠在更為平靜的情況下提升對于會計準則制定的質量,并使所制定完畢的會計準則能夠真正的保持中立、公平。以美國為例,其會計準則的制定單位由FASB(會計準則委員會)擔任,而其在機構日常運轉的過程中所花費的一切資金都由美國的財務會計基金會所供應,并且在該機構中任職的成員也需要能夠同之前供職單位隔斷一切聯系,并保證不會從FACB以外的任何機構享受相關的薪金與報酬。而正是這一系列的規定,使得FASB在具體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具有了非常強的獨立性。在2008年,FASB對其議程的制定機制進行了改變,并對主席的權利進行了增加,使其能夠具有指定FASB項目計劃、議程及優先項目的權利。而正是這種變革,良好的避免了出現會計準則制定單位領導被社會各集團干預的情況,從而以此來更好的使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準則制定所具有的獨立性得到了強化。
3.2增強會計準則制定的公平性
為了能夠使會計準則的制定能夠具有更好的公平性,我們在對其制定的過程中也需要能夠通過社會各方面的廣泛參與,使會計職業屆、民間團體、會計準則研究人員在準則制定的全過程都能夠參與到其中,并能夠充分的發表自身的見解,并使我們能夠對這部分意見在充分研究、參考之后再開始正式的制定工作,從而以此使我們所設計的會計準則能夠更好的維護各方利益,并且在多方意見參考的情況下使制定出的準則能夠具有更好的嚴密性,而不會因為具有過多的空白地帶而被人所利用。同時,會計制定的相關機構也可以建立起一套會計準則制定的動態反饋系統,從而以此使我們的準則制定工作能夠獲得社會會計界更多的人的支持,以便使會計準則制定的質量也能夠得到提升。正是這種系統本身具有開放性特點,社會中的各類團體都能夠通過此系統來反映資本市場中,一系列需要規范會計核算的新的經濟現象或交易事項,進而更好地支持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增加具體會計準則或變動具體會計準則,并根據此研究所制定的會計準則向市場中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間等等。
4結束語
篇7
在竣工以后,對于園林工程來說,如何對其進行養護管理就是一項重要工作。栽植樹木是很容易的事情,然而對其進行良好的養護卻是一件長期的工作,所謂“三分栽,七分管”。各種樹木的特點及其生態習性都不同,因而要想讓它們的綠化效果得到充分發揮,此時需要讓植物擁有一個優越的外部環境,使它們能夠進行正常地生長。進行植物養護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修剪
對于成年的大樹,要除去不規則的樹枝,灌木應當保持有形整齊,我們可以把它修建為方形或者圓形,也能變成扇形或者不同抽象的圖案,要確保喬木枝干能夠挺拔筆直地生長。此外,無論是喬木還是灌木,都應當對它們的廢果殘花進行及時清理,避免養分被消耗。
1.2灌溉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水分,主要都是從土壤中吸收來的,倘若地表的水分出現了太大的消耗或者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不足時,就應當進行灌溉。各種植物都有對應的水分需求,對于抗旱類植物來說,它們需要的水分不多,無需頻繁地灌溉,但是有些種類的植物需要大量的水分,就必須時常進行灌溉,在園林植物的養護工作中,灌溉是一項基本工作。
1.3排水
在園林土壤里面,要是存在太多的水分,會導致植物不能良好地生長,更甚有的時候會出現死亡。由于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長習性,因而應當對水分的含量進行嚴格控制,倘若土壤中的水分太多,就要及時排水。
1.4施肥
在植物的根系損失得以恢復并開始生長以后才可以對其進行施肥。當樹木的生長正常以后,因為園林里面不同土地具有不一樣的土壤成分,同時不同的植物需求不一樣的肥料,于是進行養護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合理地進行施肥。施肥能夠使植物的生長速度更快,如果播撒的肥料不合理,有時導致植物的葉片變黃,有時讓他們生長變慢,更甚的是導致死亡。同時施肥需要選擇在土壤干燥以及多日未下雨并在除草松土之后進行。
1.5病蟲害防治
喬木是病蟲害防治的重點,因為經過移植后,喬木的根系以及樹枝都已經遭受到了較大的損害,恢復期也會比較長,從而導致抗病蟲害功能也會降低,所以要認真地查看喬木,要是有病蟲害,馬上噴撒農藥,避免病蟲害繼續蔓延。進行養護的時候,應當重視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要堅持以預防為主的原則,還要建立起科學長效的病蟲害防治機制。
2園林景觀的綠化管理與養護要有機結合
進行園林綠化的過程如下:園林的設計人員將本身的設計意圖變為園林景觀,園林養護促使園林的設計理念得以實現與延續。因而,我們必須要加強綠化管理與養護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綠化效果,使他們之間保持密切的關系,相輔相成。進行園林綠化管理與養護的時候,還要有針對性地安排資金,以便讓綠化管理和養護工作落實到位。
3結語
篇8
論文內容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都是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所以研究競爭情報、知識管理、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尤為重要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逐步成為主流經濟,市場競爭成為重要的時代特征,企業為了提高對外界的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及時洞察國內外宏觀趨勢和發展動態,規避政策和競爭風險,監視競爭對手,制定正確的對策,最終贏得市場和得到市場份額,開始逐漸重視經濟信息、市場動態、對手情報的收集和利用。隨著信息量的劇增使得企業難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時找到準確的信息,所有這些因素都加速了競爭情報的快速發展。
進入21世紀,由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知識創新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識經濟正成為社會和企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一方面知識經濟倡導創新、合作、學習、共享和重視知識資本的企業文化:另一方面,知識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們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識和學習知識的難度,這些客觀變化都無疑要求加強對組織知識和個人知識進行有效地管理,使人們快速找到正確的知識,并快速學習、共享需要的知識,以提高組織和個人的競爭力,知識管理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產生和發展。
知識、信息的快速更新,企業內、外部環境的日益復雜,使得整合提高企業競爭力成為一個日益迫切的問題,所以如何正確認識和協調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和諧運作與發展就成為制定正確的競爭策略,協助企業保持和發展競爭力的關鍵。
一、競爭情報
(一)關于競爭情報
美國匹茲堡大學JosephM.Katz商學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認為,“競爭情報”既是指一個操作過程,也是指一種產品。我們可以理解:競爭情報是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戰略決策為目的,系統地和科學地收集和分析有關競爭者活動和總體經營趨勢以實現企業自身目標的過程,是企業參與競爭的一種工具。
(二)競爭情報作用
將數據、信息、知識轉化為有利于企業戰略決策的情報是競爭情報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與效果體現于:
1.為企業的戰略決策與行動提供及時有效的情報支援
例如:為企業制定未來的戰略計劃提供情報支持;在新產品開發和推出階段評估對手的反應行為及其反制計劃和措施,等等。
2.機會和威脅的早期預警
包括預測競爭者的早期行為、技術動向和政府行為。例如:預測和規避可能的技術突破對企業現有和未來競爭優勢的影響;預測和規避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環境變化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等等。
3.參與者的評價與追蹤
包括競爭者、客戶、供應商、管理者和潛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參與者的評估,以鑒別各類潛在的競爭者、合作者及客戶群,等等。
4.支持企業戰略規劃和執行
由此可見,競爭情報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
二、知識管理
(二)關于知識管理
知識是由信息而來的,它通過對信息的提取、識別、分析和歸納轉換而來。知識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和提高組織機構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組織機構通過知識共享、獲取和利用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知識管理的作用
企業的成功主要依賴于企業在關鍵的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知識的質量。在創造競爭優勢、保證企業可持續的發展中,成功使用企業的知識資產至關重要。在各個行業中,知識管理的任務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的職能作用卻是保持不變的,主要包括:為聯機和非聯機的知識建立知識地圖,向用戶提供知識利用方面的指導和培訓,并提供相應的知識檢索工具,監視企業外部知識源。
三、旁爭情報與知識管理系
(三)競爭情報與知識管理的相同點
1.產生的背景相似
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都是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格局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都是在物資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產生的。
2.研究對象都是知識和信息
競爭情報活動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內容重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對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分析。知識管理活動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處理,知識的挖掘、重組、轉移、創新、共享和顯化。由此不難看出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的研究內容和范圍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與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相關聯
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是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的重要基礎,缺乏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是不能生存、發展的。
4.都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
競爭情報是一種特殊的高度濃縮人類智慧的產品,人的經驗與高度綜合的判斷力起著關鍵的作用。競爭情報要求鼓勵每位員工積極主動為企業收集情報,共享情報、利用情報。知識管理考慮的是如何轉化人的觀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識和共享知識,以及如何方便人們交流、學習知識并最終產生新知識。成功的知識管理需要企業建立以知識為導向的企業文化,企業員工能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和學習的重要性,并重視個人經驗、專業技術和創新,從而為知識的交流、學習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
5.最終目標相同——保持和提高企業競爭力
競爭情報本身具有極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即提高活動主體的競爭能力、保持競爭優勢。
知識管理,從表面上看似乎與企業的競爭力無關,這是知識管理的緩效性造成的錯覺。事實上,企業實施知識管理戰略是直接為企業競爭力服務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企業知識能力的競爭,而企業知識能力的提升又有賴于知識的有效管理。歸根結底,知識管理旨在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
6.實施策略的相似
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都屬于信息活動的范疇,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現在:
(1)對顯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對于諸如專利、技術、會議資料、管理文檔之類的顯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都注重加強信息在活動主體內部的流通,如競爭情報機構和知識管理機構都會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強內部的信息交流機制。
(3)對人的協調機制相似。兩者都涉及到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因而在對人的協調機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競爭情報所采用的頭腦風暴法、德爾斐法等,有些類似于知識管理為實現知識共享而開展的研討會、講習班等。
f二)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的不同點
1.研究范圍不同
競爭情報是關于競爭環境、競爭對手、競爭態勢和競爭策略的一個信息的轉化過程,信息既是這一活動的原料,又是最終產品,信息是競爭情報的靈魂和實質。
競爭情報研究范圍可以概括為
3個方面:
(1)競爭主體情報,主要包括競爭主體能力的評估,諸如技術設備和人員素質、管理水平、市場范圍、營銷方法等。
(2)競爭環境情報,諸如政治環境、地理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等。
(3)競爭對手情報,包括競爭對手的現行戰略、競爭對手的SWOT分析、競爭對手的未來目標等。知識管理的對象是知識,它的活動是圍繞著知識的有效識別、獲取、開發、分解、轉移、使用、存儲和共享而展開的,信息和信息技術只是知識創新的工具和原料,其核心仍然是知識。知識管理主要關注知識獲取、轉化、傳遞、共享和創新等問題。
2.研究內容和方法不同
競爭情報以企業內、外部的知識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組織知識,使其發揮作用。在競爭情報活動中,雖然強調人員的主觀作用,但是人的經驗知識是作為一種方法而不是對象來對待的。
知識管理則是對企業內部知識的組織、管理,強調挖掘存在于人腦中的隱性知識。從而建立知識與信息的共享網絡,形成知識的管理體制。:
3.外延差異
競爭情報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個方面,其目標、任務和對手都比較明確,主要是為科研、生產和決策者提供他們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對策建議。而知識管理包括知識創新體系的建立、知識基礎設施的建設、知識創新和共享的激勵機制及保護制度的確立等。
4.時效性不同
競爭情報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它能對外部環境變化、條件變化等做出快速反應,并為決策提供有效的報告、建議、對策等,一般不具備可重用性。
知識管理則沒有很強的時效于企業的長遠戰略、計劃,通過長時間的運作能促進企業整體能力的提升,是可以為企業全體人員長期共享的。
由上可見,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并不是簡單的包含和融合的問題,兩種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進和互相融合。當概念上升到理論層次的時候,其邊界已很難界定。雖然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在側重點、操作步驟和實現方法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但是他們在產生基礎、內容甚至研究對象上,又都存在著很大的關聯。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來說,無論競爭情報還是知識管理都是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確認識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的關系,尋找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激勵績效,將是企業能否迅速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四、正確理解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的關系
f一)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的互補性關系
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處于主導地位,收集競爭對手的一切信息。這些信息經過情報人員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終轉變為企業可綜合利用的情報。這一過程由企業的競爭情報系統發揮主導作用。其后,由于情報的分散性和無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建立企業機制,改善企業信息系統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將分析后的情報內化到員工的認知結構及企業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業員工的知識狀態,形成企業的專有知識和專有技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管理則明顯占據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在企業的運行過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們沒有明顯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蓋,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關聯性,可以使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發展,由此形成并不斷完善的系統才能擁有治理資源上的優勢,并展開一系列的創新活動,形成新的競爭力、生產力和競爭策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的協調促進競爭力的發展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積累和在企業內的釋放和共享,都將會增強企業競爭力,即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企業內部知識的挖掘和管理,從企業各個層面滲透知識,建立專有認知結構和特定工作流程,從本質上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知識管理是一種可以從企業內部和整體上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手段,它屬于企業核心能力的范疇,在這一點上它與競爭情報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識管理是從企業內部和整體上來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所以由此產生的效果不是一時的而是長久的。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高低是企業贏得市場競爭主導權和優勢地位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需要精確的規劃和長期有效的實施。這就需要企業的各種資源及競爭情報系統與知識管理充分銜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強大的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支持下,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執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報的職能,才能更準確地抓住環境變化,才能完成對競爭對手、競爭環境、競爭態勢和競爭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將更準確的情報遞交給企業高層管理者,以輔助決策的制定與執行。
(三)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營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都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識的載體和來源。“人”在競爭情報系統中最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是通過“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和發揮出全體員工關注企業生存狀況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營造一種“全員重視競爭情報”的企業文化。即發動企業中所有的人都做“情報員”,鼓勵每個員工為公司收集情報,并利用情報。例如,摩托羅拉公司的每一個人,不管他處于何種職位,都被鼓勵為公司提供情報。
知識管理考慮的則是如何轉化人的觀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識和共享知識,以及如何方便人們交流、學習知識并最終產生新知識。企業的競爭情報系統不斷將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轉化為情報在企業內部加以消化,以此為基礎,企業的知識管理構建了一個以人為主導,以技術為手段,以信息、情報、知識和智慧的聯合應用為主體,能夠集體共享和交流的學習網絡,來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篇9
新形勢下的高職教學,對教學團隊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酒店管理的專業教師不僅有一定的理論教學水平,更要有較強的實操能力;不僅要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也要有酒店服務與管理的實踐能力。 而現實的情況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雖然掌握了系統完整的學科理論知識,在實操方面卻缺乏,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力不從心。高職教育要求辦學單位有一支既懂專業理論,又懂行業操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努力構建雙師型的教學團隊是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基本要求。
二、基于職業經理人目標的酒店管理人才創新培養模式
(一)以職業經理人為人才培養目標
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已被國外企業證明是有效的管理模式。 我國的酒店業是較早引入職業經理人進行經驗管理的旅游行業, 聘請了國外的知名酒店管理公司或從國外旅游院校引進管理人才。相應地,高職酒店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酒店輸送具有綜合素養的職業經理人。因此,將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懂國際慣例, 有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酒店職業經理人是與現代酒店業發展是相一致的。因此,我們將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旅游業發展需要, 勝任現代酒店管理第一線崗位要求及酒店企業中基層管理崗位、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富有創新精神的酒店職業經理人。 通過系統地學習酒店管理的基礎理論, 學習各類酒店及餐飲企業管理的方法、 服務流程設計, 使得學生能熟練掌握酒店、 餐飲企業管理方法及運作方式,具備較高服務技能與管理水平、具有比中職生扎實的酒店管理理論基礎、比本科生動手能力強的技能水準。將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酒店職業經理人, 不僅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色,還凸顯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因為要培養酒店職業經理人, 就必須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深入到酒店實踐環節中, 通過在學校和酒店之間理論學習和頂崗實習的交叉進行,將更加強化專業教學方案中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素養, 為學生的未來就業打下良好的就業基礎。
(二)“訂單式”培養模式下的校企密切合作
基于酒店職業經理人這一培養目標, 訂單式培養與學工交替模式比較符合酒店行業特點及專業發展需要。 加強與行業企業聯姻,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結合的人才訂單培養機制。酒店管理專業針對合作酒店的行業特點,以及其崗位(群)的實際需要就訂單式培養學生的課程作了全方位的整合。 進一步推進“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
(三)構建“柔性模塊”課程體系
“訂單式培養”教學以崗位核心能力為基礎,構建“柔性模塊”課程體系。 整個課程體系分為職業通用能力、職業核心能力、職業管理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四大模塊,其中職業核心能力模塊為柔性模塊。 職業通用能力模塊旨在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修養、 情商與智商素養以及英語計算機等基礎從業素質和能力,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核心能力模塊側重與酒店核心業務崗位能力的無縫對接, 旨在培養學生的定向職業崗位技能,包括餐飲服務與管理、前廳服務與管理、客房服務與管理和康樂服務與管理 4 個子模塊, 學生可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自身興趣、能力和發展需求,任修其中的一個或多個模塊。職業管理能力模塊通過課程學習和專業實習,旨在培養學生的酒店運營、較高的語言交際能力及職業晉升能力。職業綜合能力模塊通過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和企業課程學習,培養學生在酒店服務管理過程中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體系中的職業核心能力模塊和模塊所包含的課程是動態的,可根據行業發展和酒店崗位能力需求隨時調整,體現柔性的特點。 課程體系中大量專業課程為校企聯合開發和到酒店進行實境訓教的企業課程, 可在酒店實境訓教中實現學工交融,校內授課則依托校內實訓基地和瑞科實習賓館,實現訓教交融。
(四)打造職業經理人的教學團隊
篇10
在城市發展與建設中,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多表現為污染物轉移,將垃圾進行轉移傾倒的方式來保障城市環境質量。然而隨著城市規模及人口增加,城市每天所產生的垃圾數量及規模快速增長,繼續采取污染物轉移,將大部分垃圾集中堆放,其對環境所產生的危害較大,且容易引發一定的污染事故,具體表現為:第一,對大氣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垃圾為易腐性是有機物,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自身講解并散發出刺鼻惡臭氣息,尤其是在垃圾堆放場周邊,表現更為明顯;第二,對水體造成污染。垃圾中除了容易腐蝕有機物自身講解會產生一定水分外,徑流水及自然降水也會進入到垃圾之中,水分量超出垃圾吸收能力后出現滲流并進入到周圍地表水及土壤之中,引起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問題;第三,侵占土地。大量垃圾堆放,需要占用大量農田,未經過處理,其生活垃圾直接堆放于農田會導致田地性能下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足;此外,集中堆放垃圾,采取覆蓋方式會引起垃圾中沼氣量增加,引發垃圾爆炸事故,其損失較大。為此,需要探究城市垃圾處理及利用方式,實現其和諧可持續發展。
2城市環境工程中垃圾處理方法與利用相結合的路徑分析
城市環境工程中采取生態工程,實現對垃圾處理及利用整合,生態工程系統中包含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產業化及系統化五個子系統,具體表現如下所述。
2.1城市垃圾減量化
城市垃圾減量化屬于城市生態工程實現的關鍵,指的是從垃圾產生的源頭到垃圾最初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采取措施,如在垃圾產生環節、收集環節、清運環節、回收利用及完成處理環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垃圾實際數量與體積。城市垃圾減量化,其具體措施為:其一,城市生活用能結構向燃氣化、電氣化發展,降低生活煤炭量,提高燃氣普及率,則可以有效降低灰渣等無機垃圾產生量,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研究表明,煤氣普及率每增加10%,則可以降低3%垃圾量;其二,限制一次性物品應用。雖然一次性物品能夠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但其資源浪費嚴重,會增加垃圾量,引起環境污染問題,為此,可以通過經濟措施及立法措施,限制一次性物品應用;其三,組織凈菜入城,凈菜銷售可以降低5%左右的垃圾產生量,然而其當前銷售量及影響范圍較小,這與消費習慣及凈菜價格較高有關;其四,倡導適度消費,降低浪費;其五,制定并推行垃圾收費制度,依據區域實際,進行地方立法,征收垃圾處置費用,依據科學的計量方法進行落實。社會實踐證明,設置垃圾收費制度,能夠有效降低垃圾產量;其六,對商品外包裝進行限制。包裝過度是當下存在的較大問題,很多商品包裝成為垃圾,浪費了資源并增加了垃圾量,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鼓勵商家進行包裝回收再利用。
2.2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
城市垃圾無害化屬于垃圾處理的基礎性目標之一。針對垃圾,采取技術措施降低垃圾危害性,讓其不對環境及人體產生危害。具體措施為:有序控制垃圾流向,從生活垃圾產生環節便采取分類措施,區分進行處理。如針對有害處理,電池、燈管等應盡量采取單獨處理方式,針對醫院等特殊垃圾,應專門安排處理;開發并推廣垃圾清運設備,如采取地下集裝箱收集運輸等。
2.3城市垃圾資源化及產業化建設
在城市垃圾資源處理中,采取資源化措施是生態工程的重要內涵,為積極主動的垃圾處理方式。城市垃圾可利用性屬于垃圾產業化的內在驅動力。然而實現城市垃圾產業化處理其難度較大,需要相關的可行性論證及風險評估。如針對廢紙垃圾,可以采取再生造紙技術,對有機物垃圾進行堆肥并生產無機復合肥料,廢舊玻璃可以通過清洗加工后重新加工等。
2.4城市垃圾處理與利用應體現系統化
在城市垃圾處理與利用中,整合相關機構,協調其職能,為系統化處理城市垃圾提供保障。結合城市區域狀況,科學分析城市垃圾生命周期,依據實際編制出切實可行的垃圾處理計劃、處理方案,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管理結構,設置相關監管隊伍,切實落實城市垃圾處理與應用,做好宣傳教育,樹立群眾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將垃圾分類,為城市生態工程開展提供支持。
3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