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藝術類線下展會文化語境探討
時間:2022-07-06 08:54:14
導語:當下藝術類線下展會文化語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國內大量涌現的藝術類線下展會現象為契點,分析藝術類線下展會在全球范圍中掀起的浪潮,并解讀當下藝術類線下展會的結構設置;收集、匯總國內外藝術類線下展會的資料,在文化語境下將其國內外發展狀況進行橫向對比,并重點分析國內藝術類線下展會向上的發展趨勢。互聯網時代下社交媒體的盛行,并沒有像前幾年那樣大力蠶食著紙質出版物的一畝三分地,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和受眾意識到電子閱讀無法取代紙質的閱讀體驗,當下逐漸形成了電子媒體與紙媒和諧共生的格局。紙媒不斷崛起,基于紙媒傳播的藝術類線下展會逐漸展現其生機。
【關鍵詞】藝術類線下展會;文化語境;傳統紙媒;包容;文化自信
一、藝術類線下展會的結構
(一)藝術類線下展會的起源
最早出現的藝術類線下活動主要是以藝術家書和藝術自出版作品為主要對象而組織的藝術書展。對于“何為藝術展——展覽(Exhibition)還是展會(Fair)”這個問題,在中文語境中:一是“藝術書的展覽”(Exhibition),“展覽”主要承擔的是藝術品展示和供大眾觀賞的職能。另一種則是“作為展會的藝術書展”(Fair),是專門為藝術家、藝術書創作者、插畫家、作家、出版社、發行商、專業印刷商及其讀者進行展示、銷售和建立聯系而舉辦的一種細分藝術展會。我國近三年流行起來的藝術展大多屬于展會這個類別,這也是在展覽存在的前提下應藝術家與受眾的需求而必然發生的形式。藝術展會通常由具備藝術自出版經驗和創作熱情的藝術家或相關從業者組織,具有自發、自愿、社群化等特征。區別于傳統展覽,藝術展會是開放的,體現為藝術專業的不受限制、參展商團體的不受限制、觀眾門檻的不受限制,不以各類條件限制對話機會。目前階段的全球藝術展會與傳統展覽的根本性區別在于,這種“打破專業性”和帶有“內部交流”實驗性特征的藝術家出版物尚未形成健全的代理機制,無法像傳統出版行業的書展一樣以版權交易為主體功能,但也在不斷完善中。就目前常見的藝術展會,如藝術書展的范圍而言,主要包括藝術家書——狹義即以書本為創作媒介的藝術作品,小批量的自主印刷品出版物;內容主題也更廣泛。除了參展方自主呈現的內容,主辦方亦會策劃豐富多樣的展覽、新書發布會,挖掘藝術書更多的外延(藝術裝置、結合互動性的表演),并開展公共教育活動(工作坊、講座、對談)等交流活動。
(二)藝術類線下展會舉辦的常規流程
目前國內的藝術類線下展會大多持續3天,近來也有在首日增設半天的專業讀者日。在決定舉辦時間之后,策展方會進行參展方招募流程。符合參展作品數量、質量及時效性等要求的個人、團隊、機構均可發送郵件給主辦方,等待主辦方的篩選回復。參展方可根據主辦方提供的場地和展臺情況提前規劃自己的展臺布置。對于參展方類別的限制通常根據線下展會的類別有細微差別。例如“好!藝術節”的參展方主要為插畫師、平面設計師等;“野生青年藝術節”在場館內的裝置布置上額外注重;“油罐玩家藝術節”注重觀眾的互動性,會設置許多可互動的藝術裝置,讓藝術擺脫了只能被遠觀的枷鎖;而假雜志藝術書節則專注于一些出版的書籍分享……但由于藝術展會具有包容性這一大特質,因而,無論是哪種主題的藝術展會,都不會局限于單一領域。現今藝術展會的內容構成主要有:各展位、藝術家分享會、樂隊表演、視頻放映、藝術裝置互動、手作坊(WORKSHOP)、講座等,其類型還在不斷豐富中。由于符合參展要求的創作者均可提交參展申請,因此得到主辦方認可的作品均可在一個較大的線下平臺進行宣傳,且前期主辦方也會在社交平臺上對參展商進行預宣傳,而那些已經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創作者也可以反向宣傳展會。這種機制對于展方和創作者來說是一種雙向的收益。提到收益,現在大部分展會的盈利源于展會的門票,作為參展方,只需支付展位費,參展后能夠收獲知名度和作品交易的盈利。這是一種相對平衡、積極向上的收益模式。對國外先行創辦的展會進行研究可以發現,部分展會是不收取觀眾門票的,這需要當地機構等多方面人員的共同努力。希望我國的展會在未來發展中會給更多的創作者和觀眾提供交流藝術的環境。
(三)藝術類線下展會出現的必要性
丹·費里德曼在《激進現代主義》中提出,設計作為更加宏大的文化背景中重要的創造性活動,對歷史性轉型時期的一種新的意義上的平衡和愿景有著非常大的作用。藝術類線下展會的興起在某種意義上是藝術家和受眾的雙方需求促成的。傳統的展覽對參觀者的門檻限制過高,非藝術家的作品難以被世人發掘等現實因素催生了這種“大眾化”展覽即現代展會。同時,不同的地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這就意味著展會在中國這片文化品類豐富的土壤上勢必會越發遍布和壯大。在這種本土的趨勢與時代的文化需求相吻合的時候,展會應運而生,成為了當代文化特征的一種顯示。這種對于領域具有極大包容性的線下藝術活動,為不同專業的藝術家、設計師提供了多學科、與受眾直接交流的平臺,流行文化得以快速傳播給廣大設計師,讓設計師們共同集中于某些話題、風格成為了可能。設計師們通過網絡途徑發布帖子與大眾進行信息交流,將大眾自發的想法和價值觀連接起來。而對于藝術愛好者、民眾來說,一個城市的藝術氛圍也是其選擇久居城市時會考慮的因素。以往的城市藝術類建設多為傳統美術館、博物館、各類博覽會等。這些藝術類鑒賞活動往往對于觀眾進行著潛在的人群分類,不具備相關藝術素養的觀眾在這樣的潛在篩選機制中與藝術活動進行了雙向的排除。但是近年來,許多藝術組織以城市為單位而創辦的藝術書展等線下展會卻大大地降低了受眾鑒賞的門檻。藝術來源于生活。美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波普風格就源自美國的大眾文化,包括好萊塢電影、搖滾樂、消費文化等。因此,對于中國的“大眾”來說,我們也需要我們自己的“波普運動”。在這樣的需求之下,定期以城市為單位、非官方組織舉辦的藝術類線下展會在國內應運而生。
二、全球藝術展會熱潮下中國藝術展會的前進腳步
藝術書展作為藝術展會的一部分,萌發于美國。元老級的藝術家書機構PrintedMatter1976年成立于紐約。自2004年開始,其每年9月都會在紐約舉辦藝術書展。隨后美國其他地區以及歐洲、亞洲國家相繼開始創辦本土的藝術書展,詳見表1及表2。我國的藝術展會雖然起步較晚,但勢頭很足,并且以書展為首,發展出了藝術節等配置更多樣化的線下展會。abC藝術書展是我國最早的綜合性藝術書展,2015年9月由夢廠在杭州創辦。筆者此前參加過幾次藝術展會,現場藝術氛圍濃厚,有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現場的藝術交流不受國家、專業的限制,任何對作品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和創作者進行深入交流。藝術書展的發酵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往來,也帶動了書展當地城市的藝術文化氛圍,成為一道新的文化風景線。
三、藝術類線下展會帶動文化建設
在這種有利的交流幫助之下,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藝術創作者開始著眼于自出版刊物這個領域,不需要依附于出版社就能創作出實體刊物。這些刊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不局限于單一方式。內容上涵蓋經濟、攝影、人文、建筑、音樂文化等;形式上采用不同材料作為印刷藍本,借助現代印刷、數碼打印等手段制作。國內現在有許多印刷工坊不僅提供專業且全面的紙張、工藝選擇,有時還會舉辦學習工坊。許多生產環節的印刷機構也會前來參展,從而銜接出版物從設計到出現在大眾視野之間的生產認知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在內容層級上有的展方也開始對年齡分級進行細分,這一舉措不僅是給成人類藝術創作家提供合理的發聲途徑,也是在當下展會觀眾的“大眾化”趨勢下必須采取的措施。同時,許多城市的藝術展會也受到了當地官方機構或政府單位的支持,對本土舉辦具有當地文化符號的藝術展會起到了激勵作用。包容性絕不僅僅指與對藝術門類的包容,還包括對不同年齡層級的觀眾有不同的鑒賞能力的尊重。不僅要承認各種藝術門類的存在,還應給予他們面向大眾的平臺和機會。2020年全球疫情背景下,美國藝術出版平臺PrintedMatter,Inc.傾力推出首屆PMVABF虛擬藝術書展,國內abC書展也與躺平APP進行合作,將線上展覽搬至移動APP內,不僅讓讀者閱讀更為流暢,還將藝術家們后續的作品售賣渠道也搬了上來,加強了藝術創作者的參與積極性。這種線上展覽的方式不僅不會受到時空、疫情等外界因素的影響,甚至將不同時區、地域的讀者都聚集到了一個共同的平臺上,去感受藝術的魅力。線上展覽模式是對線下活動的補充,因為它無法替代線下展覽所特有的時效性、可接觸性。這些積極的嘗試,有助于改變大眾的傳統閱讀習慣,拉近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進而提升國民素質。
四、結束語
現今藝術類線下展會的蓬勃發展給在校學生、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可以與藝術家近距離交流思想的沃土,無論專業與否,都可有所收獲。于當下青年而言,這類線下藝術交流活動打通了外界與作為孤島的藝術家世界的橋梁,給年輕一代帶來了許多啟示。
作者:王玨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 上一篇:商業綜合體建筑工程管理質量監督研究
- 下一篇:PC構件工廠總體規劃與功能分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