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8:4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產學研合作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產學研合作論文

篇1

1.1實訓基地建設符合行業要求

在高職院校相關電子專業實驗室建設中,建設模式大多采用實驗臺、實驗箱、開發板的主流建設形式.這些實訓設備能滿足電子專業課程的基礎理論驗證、基本電路設計、典型模塊的演示.在本專業的PLC控制技術、單片機項目實訓、微機原理、EDA技術等實訓室的建設中,基本選用的是這些形式的實訓格局.這些實訓設備的模塊化平臺搭建,任務明確的學習框架,對于專業知識的驗證創設了直觀的學習效果,對于技能訓練提供了可重復操作平臺,對學生基本專業能力的訓練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遵照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培養目標,培養的人才是能勝任生產一線的高級技師和專業管理人員[2].結合這一培養原則,人才培養過程若能為學生提供設備與模式相近于行業生產線的實訓基地,就能更好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可見在高職院校緊貼行業標準,結合生產線,進行實訓基地建設已經成為必要的建設模式.在本專業實訓基地新建中,遵循“貼近生產、貼近技術、貼近工藝”的建設原則,以行業的標準為實訓基地的建設框架,以產業工藝要求為設備的選擇依據進行實訓基地擴建.如本專業新建的“SMT電子表面組裝技術實訓中心”基地具備以下特點:①擁有一條完整的,與電子行業發展相接軌的全自動電子表面貼裝生產線,具備實際投產的工廠環境與設備性能.實現了實習設備與生產設備一致,實訓過程與生產過程一致的教學環境硬件平臺建設.實訓中心設備裝備線如圖1所示:②SMT技術實訓中心在專業教學中主要承擔“電子產品生產工藝技能”,“PCB板設計與制作”,“SMT技術工藝流程操作”等實踐課程的實訓.提供“SMT技術生產線頂崗實習”,“電子產品制造頂崗實習”工藝實踐流程與工廠化學習環境.③對外可承接各行業電子產品的SMT組裝類工作.實訓中心可提供接單生產,半工半讀實踐模式.在真實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勞動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提供“學習在工廠,生產在校園”的崗位能力培養模式,對學生專業能力的綜合性與新技術的認知度起到了很大的提高作用.④通過SMT實訓室生產線引進企業技術包,提高教師的科研、技術指導能力.服務于電子產業部門及科研部門對SMT技術的研究與產品跟蹤,SMT技術人才現場培訓,為相關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提供研究平臺.因此高職院校在實訓基地的建設中,要針對專業的基礎能力、核心能力、崗位能力的各層次需求,進行不同模式、不同格局的實訓基地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融教學、崗位能力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研發功能于一體,保證學生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與設計能力,還有應對行業崗位的適應能力與發展能力.

1.2課程體系構建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應以行業背景為基礎,以崗位需要求為導向.在本系電子設備與運行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立中,教學部門人員深入索尼電子無錫有限公司、海爾公司、寧波奇美電子有限公司、福建時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定點實習單位的人力資源部、生產車間、質量管理部與企業專家針對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與合理性進行研討,對應電子行業明確的職業崗位,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對課程的合理性做了實地論證.另外還前往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進行調研交流,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根據職業崗位群對人才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具體要求,建立了既符合行業崗位需求,又切合本校教育條件的課程體系[1].課程體系按照寬基礎、活模塊原則設置課程,確定重點課程建設,加大實踐課的比例,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開設課程基本涵蓋未來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構建工學結合課程體系[3].以電子設備與運行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體系為例:實踐課的開設首先應對應明確的崗位能力目標,所以結合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學生能力與崗位能力的對接關系梳理,如圖2所示.電子設備與運行管理專業結合行業需求從專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職業綜合能力進行了能力歸位,以貼近工作實際,貼近職業崗位確定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職業素養課程中實踐課程的體系框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三條實踐教學主線完成,各個教學主線對應的實踐課程如圖3所示.六個學期完成專業基礎能力實訓、崗位核心能力實訓、職業綜合能力實訓,通過不同階段實踐教學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崗位能力.在實踐教學中采用項目設計、任務引領的技能訓練式教學,創設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基于產品制作與生產管理過程的能力訓練.利用校內實訓設備和儀器儀表,根據技能點鏈接理論點,進行理實一體,“教、學、做”一體化的行動教學.學生通過電子產品的制作與生產工藝現場學習,拉近抽象的理論符號與真實元器件、材料和產品之間的距離,對制造業獲得真實感受.實訓課程進行科學規劃,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和專項訓練.每門實訓課按照實訓大綱,劃分為多個逐級提高的項目塊,每一項目塊由多個任務組成,以電子產品為載體,設置教學情境,整合課程內容創設學習情境,每一教學情境串聯課程中多個典型技能點與理論點,將知識與技能溶入到情境項目的完成過程中,通過項目與任務完成,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強化.學生自主活動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對知識的掌握呈現過程化、熟練化,綜合化.2.3實踐資源尋求多方合作資源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學校所掌握的資源主要是人才資源,其突出優勢是能直接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與教學形式的確定.企業所掌握的資源主要是生產技術與生產設備等,其突出優勢是設備技術、及對人才需求最快速和直接的反應能力[3].科研部門所掌握的資源是技術儲備與研究能力,其突出優勢是對技術的跟蹤與新技術的研發.如果企業、科研部門與學校共同參與教育過程,采用聯合培養學生的模式.在真實科研或企業環境中,根據職業崗位群的人才的需求設置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實現教學與生產同步、招生與招工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在這樣的合作平臺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更快融入企業,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與新技術研發能力.(1)校外實訓基地的拓展與鞏固.基于產學研合作辦學方向,使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本系與東方日升新能源、寧波奇美電子有限公司、海爾公司等多家企業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頂崗實習與課程實訓應達到的素質能力目標,把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通過合作,完成新技術學習、科技成果推廣、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擴充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將企業作為學生接受新技術、提高現場工作能力與管理水平的頂崗實習場地.(2)加強教師雙師素質建設.高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師不僅具備精湛的專業理論,還應具備與行業接軌的實踐能力.在雙師素質的建設工作中,著力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對于新進的實訓設備或新技術的學習,聘請設備研發部門的技術人員或企業專家走進課堂,作為兼職教師進行實踐教學.安排專業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完整循環學習,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保證后序教學有效進行.其二,要求專業教師承擔實習帶隊任務,深入企業生產第一線,調研崗位能力需求,學習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為專業發展、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改,收集論證資料.為技術革新及產品開發利用,科研課題研究儲備技術資源.其三、鼓勵教師取得專業職業資格證.掌握相關行業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和崗位能力要求,更好的指導學生參加相關專業資格證書的認證.(3)提高科研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鼓勵教師的技術創新與課題研究,開展技術合作與研發依托校內實訓基地,著力形成良好的技術研發氛圍,獲得行業資格認證中心授權,形成對外檢測服務和新技術推廣能力.利用校內基地的設施設備、場地和技術力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擴展專業的對外服務能力與新技術研發能力.

2結束語

篇2

論文摘要: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由于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特征不明確,對產學研合作教育認識不到位,一直阻力重重,動力不足,在淺層次徘徊。應通過加強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管理者的培訓,加強欠發達地區產學研合作教育教學改革及監督、指導、考核,并給予欠發達地區產學研合作教育一定的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動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不斷深入。

論文關鍵詞: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產學研

隨著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誰能率先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已成為競爭的關鍵。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培養適合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產學研合作教育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高職教育模式。自1985年我國一些院校學習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經驗,采用“一年三學期,工學交替”的模式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驗之后,許多院校便開始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在二十多年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探索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欠發達地區的問題尤其多。

一、高校產學研合作動力與障礙因素分析

1.動力

根據呂海萍(2004年)對浙江省11個地市不同行業、不同院校的問卷調查結果得知:產學研合作的動力因素主要有發展需要、生存壓力、已有合作關系、培養人才、提高知名度、政府政策等因素。

其中,企業的調查結果為:“發展需要”高居動力因素之首,占93.1%,說明浙江省企業界對市場導向和科技進步的重視。28.5%的企業選擇“科技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表明科技發展已成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動力。基于“人才培養”的因素占28.5%,說明企業通過和學研單位合作創新,培養了技術人員,提高了企業的技術能力。“提高知名度”的因素占7.7%,說明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動機相當務實。“政府政策”的因素僅占6.2%,說明政策激勵對企業產學研合作的作用不大。調研結果還顯示:許多企業不清楚政府是否有相關的激勵政策,但希望政府有更多的激勵政策出臺。這說明政府在產學研合作的有限作為中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高校的調查結果為:“發展需要”占100%,“培養人才”占62.5%,“生存壓力”占38.1%,“已有合作關系”占42.9%,“提高知名度”占28.6%,“政府政策”占4.8%。[1]與企業相比,高校“發展需要”的動機更強,說明與產業界的密切合作對于高校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培養人才是促使高校與企業合作的主要動力,因為與企業的合作提供了師生接觸實際問題的機會。另外,已有合作關系對企業、高校都是合作的動力因素之一。許多企業與研究單位的項目合作開發(包括委托開發)是建立在企業對研究單位技術咨詢、技術交流以及研究單位對企業了解的基礎上的。只有在項目合作成功的基礎上才可能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

2.障礙因素分析

由調研知,產學研合作的障礙因素可分為利益因素、技術因素、組織管理因素、人際因素和其他因素。從排序看,企業認為前三位障礙因素是:技術不成熟、決策管理協調不夠、權益分配不當。其中高校提供的技術不成熟是最主要的,比重高達68.5%,這說明企業界認為大學的科技成果工藝性差、轉化為量產困難,對學研單位的技術轉讓、開發持謹慎態度。

高校認為前三位障礙因素是:權益分配不當、技術不夠成熟、決策管理不協調。其中權益分配不當高達73.7%,遠高于企業的15.4%。調查結果表明,當前的技術市場處于企業需求方市場,一般說來,企業方在選擇合作伙伴時處于有利地位,且掌握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主動權。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業和高校在發展需要和生存壓力下,都存在著較強的產學研合作的動力,但企業因高校提供的技術不夠成熟,高校普遍感到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處于不利地位,不利因素的長期存在勢必增加產學研合作的障礙。要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深入開展,有必要增強產學研相結合的激勵力。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的關鍵不僅要激發各方的合作動力,還要減少各方合作的障礙或阻力,且在這方面政府應該是大有作為的。

二、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觀念和認識上的問題

目前,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多為普通中專升格或普通專科轉制而來,多年的普通教育辦學中形成的傳統學校教育模式是一種近乎完全的校內教育模式,教育過程中與社會接觸不多,涉及到的問題僅限于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加之,他們對地方性企業能否成為產學研合作的良好伙伴一直持懷疑態度。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教師一方面抱怨獲國家級、省級課題立項的少,一方面又不主動到當地企業尋求科研課題和研究經費。

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的領導中多數欠缺科學管理的理論素養,欠缺對產學研合作教育本質的準確把握,而且由于受相關政策、制度等約束,基本沒有主動探索與當地行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動力。

對于欠發達地區企業,盡管在產學研合作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最終受益的也是企業和整個社會,但就結合的過程來看,由于產學研合作還只是初期,企業幾乎得不到近期利益和直接利益;相反,學生、教師到生產現場實習或參加勞動還會一定程度影響企業生產的安排和進度,降低即日生產產量和直接經濟效益。

另外,我國欠發達地區多數企業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的質量并不高,企業領導素質參差不齊,現代企業制度基本沒有建立起來,也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因此,共同培養高科技人才和共同開展科技開發的動力因素也基本不存在。

2.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特征認識不明確

要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首先要抓住它的本質特征,那就是造就具有實踐經驗、上手能力的人才,既在學校課堂學習理論,又在產業現場適量參加工作實踐,產業單位和學校合作對學生在兩種教育環境中進行協調培養。為了有效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要抓住合作教育的本質特征,形式和做法可以多種多樣。

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盡管地處欠發達地區,但由于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特征把握不準,并沒有將當地的企業作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伙伴。在一些學校管理者看來,只有和國內,甚至國際上最先進、最知名的企業去開展合作,才是真正的產學研合作。結果,他們在尋找產學研合作伙伴過程中總是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產學研合作遲遲無法開展實質性的工作,更談不上深入發展,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總是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這種尷尬也同樣體現在欠發達地區高職教師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上。選派教師到發達地區有產學研合作經驗的企業去進行培訓自然更好,但找到合適的企業培訓教師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這種培訓多成本相對較高。

3.產學研合作教育一直在淺層次徘徊不前

產學研合作教育從低到高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專業教師和學生走出學校,到企業參觀訪問,建立雙方合作關系,但這是淺層次的合作;二是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優先選用畢業生,解決學生就業難題,使學校招生、培養、就業形成良性循環,這是較深層次的合作;三是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學生在企業進行專業實訓,學校可以發揮專業教師和學生理論技術的特長,為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參與企業的產品設計、技術攻關。同時學校也可作為企業工人技術培訓的基地,以減輕企業負擔和解決企業教師不足的難題。這些都能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推動企業、學校的長期發展,同時也使得學校科研有課題、有人才、有資金,為促進學校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深層次的合作。

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由于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特征不明確,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認識不到位以及辦學經費短缺等原因,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阻力重重,一直在淺層次上徘徊不前。

高職院校雖也和不同地區的不同企業保持著校企合作關系,但那種合作關系多是不具有多大約束力的表面合作關系,企業接受高職院校的學生實習多是看上學生群體的廉價勞動力,很少有專門為接納學生實習而特別進行規劃、設計或者調整生產計劃的,更別說專門為他們安排指導老師;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也純粹只能體驗企業生活環境,很少能在實習中將已學理論知識加以運用,并指導自己的實習實踐。還有大部分學生找的實習企業與他們在校所學專業不對口,實習期間老師根本無法針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指導,企業也基本不為學校解決學生就業難題,更別說促進學校的招生、培養、就業形成良性循環。

三、突破瓶頸,推動欠發達地區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入

地方性高職院校從一誕生便被賦予了服務地方經濟的責任和義務,地方性高職院校也只有把服務地方經濟的文章做好做實,才可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欠發達地區尤其不例外。因此,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必須設法克服產學研合作教育中自身存在的問題,才可能推動其產學研合作的不斷深入,最終實現其對地方經濟建設的引領作用,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中層以上管理者的培訓

據筆者調查,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中層以上管理者中對產學研合作教育有過細致研究又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管理理論培訓的人不多。他們大多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特征不明確,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又缺乏探索合作教育的動力,目前正在開展的所謂產學研合作教育也只是人云亦云。其實他們中多數都沒有必須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的思想,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規劃有自身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因此,首先要對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中層以上的管理者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培訓。

要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理論專家對高職院校的管理者進行相關方面的理論培訓,使他們對如何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形成以下共識:第一,產學研合作是實現高職教育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科技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大有前途的辦學新路,完全符合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總要求。第二,產學研合作是行之有效的完成辦學任務的根本措施。它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拓展科研領域,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有利于學科建設,按照社會需要和發展趨勢調整學科和專業;有利于推動學校的各項改革。第三,產學研合作是克服當前辦學經費困難的途徑之一。我國企業界目前處在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高校通過產學研結合的路子,主動加強對企業的服務與合作,增進了解,優勢互補,取得支持,可為解決面臨的經費困難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第四,產學研合作是世界地方性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3]地方性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必須立足當地行業企業,對當地的行業企業、經濟建設起到應有的推動和引領作用,使他們了解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操作程序、本質特征等。

還要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成功實踐者給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傳授具體成功經驗以及要注意的相關問題等。要使所有欠發達地區高職教育者樹立起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教育理念,并自覺地將這一理念貫徹到高職教育教學各環節之中,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進一步深化。

只有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從觀念上重視產學研合作教育,并將產學研合作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欠發達地區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才可能進一步深入。

2.加強欠發達地區產學研合作教育教學改革及監控指導

在產學研合作教育尚處于淺層次的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力量不強,技術研究成果基本沒有,與企業聯姻資本不足,走產學研合作之路宜通過各種途徑,把產學研結合的思想貫徹到教育教學各環節中去,即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教學改革,體現高職教學的地方特色。

首先,高職院校的專業與課程設置要與當地經濟和產業結構相符合,瞄準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把高職專業教學融入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去,以適應當地行業、企業對人才的特殊要求。

其次,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除以生產步驟為序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外,還應充分體現當地相應專業技術的應用特征,以保持校內專業教學、實訓與當地企業實際工作的一致性,以適應當地行業、企業對人才的特殊要求。

再次,教師應在深入當地企業調研、熟悉企業生產的基礎上,通過仿真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模擬等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特別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虛擬企業、車間、工藝,再現工作情境,使學生產生仿佛身處工作現場的感覺,重視實踐教學。

還有,在高職課堂教學中,要立足本專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前沿,及時把最新的技術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緊密聯系本地區企業技術革新與改造的實際,聯系技術研究及其成果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就接受到技術研究的最新信息,受到有地方特色的最新成果的熏陶,提高課堂教學的科研品位。

主管地方性高職院校的上級部門不但要采取措施推動各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教學改革,更要對這種改革加強監控和指導,使這種改革能快速推進,落到實處。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也只有打破封閉式的校內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校內課堂教學與生產脫節、理論與實際脫節、師生與社會脫節的現象,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才可能在校內課堂教學貫徹產學研結合的基礎上,創造條件走出校門與當地企業聯姻,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穩固的校企雙贏合作關系,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才可能越走越寬廣。

3.強化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考核

考核是對過去工作的了解、總結和再思考,它通過肯定、獎勵先進及督促、警醒后進等方式為今后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欠發達地區高職管理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訓,使他們對產學研相結合有了較全面、綜合的了解,又推動他們開展了結合自己所在地區特色的產學研教育教學改革后,主管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的部門還有必要不定期地對產學研相結合的情況進行考核,及時了解各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的開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對那些產學研結合遲遲沒有實質性進展而又找不出原因的院校要督促其加快步伐,對拒絕探索產學研結合的院校要給予一定的懲罰制裁,并追究相關院領導的責任。

4.給予欠發達地區公辦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一定的政策支持

篇3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教育;機制創新;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 2015 13-0054-02

[作者簡介]劉溢海 1964― ,男,河南洛陽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發展經濟學。

一、提出背景及現實意義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大學履行服務社會職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徑。河南科技大學具有優良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傳統,學校63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與洛陽一拖等國內重工業發展相伴生的歷史。多年來學校不斷拓寬產學研合作領域、提升產學研合作層次,已探索出比較成熟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都廣泛開展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踐探索,專業涵蓋非常廣,但以工、農科專業為主。從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看,大多屬于以高校為主、廠校結合的類型。在具體做法上多種多樣,主要有高校辦企業實施產學研結合、建立以高校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體、在企業內建立校外實習和生產實踐基地等。從實踐效果看,產學研合作教育能較好地改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積極采取措施吸收產業部門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對高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教育主動適應社會、延伸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伴隨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地方高校應該積極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主動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為探索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貢獻力量。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承擔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經濟與管理方面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傳統培養模式下,經管類專業存在培養目標趨同化、培養內容理論化、實踐環節形式化等問題。使得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經管類人才的學校供給與社會需求脫節。如何改革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高校作為育人、積聚、創新和服務高地的作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

近年來,河南科技大學經管類專業,借鑒工科專業在產學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的經驗,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提升學生素質為重點,在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合作主體間互動機制構建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進一步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總結實踐中的經驗,形成具有系統性、科學性、規律性、可操作性的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對于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改革培養模式、提升教育質量、服務社會發展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二、機制創新與體系構建

一 機制創新

1.建立校企之間的嵌入機制

通過產學研合作,一方面學校研究成果嵌入企業發展過程,完善企業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為企業需求嵌入學生培養過程,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環節奠定基礎。

2.建立校企之間的滲透機制

通過產學研合作,一方面通過成果轉化、人才輸送,實現學校教育、科研對企業發展的滲透;另一方面通過客座教授的引入、實踐教學的外化,實現企業發展、社會需求對學生培養的滲透。

3.建立校企之間的共生機制

通過產學研合作,一方面通過重塑經管類專業培養目標、完善經管類專業培養環節、提高經管類專業培養質量,使得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保障企業人才供給、改善企業經營理念、塑造企業發展文化,使得企業發展獲得持續競爭力。

二 體系構建

1.搭建經管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

河南科技大學經管類專業目前有一個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兩個洛陽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洛陽市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洛陽市牡丹產業化研究中心,兩個校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和鄭洛三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這些基地為經管類專業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積累企業實踐經驗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幾年陸續與洛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洛陽市多家制造業、餐飲業、旅游業、商貿業、物流業、金融類企業或從事金融業務的非金融企業建立了學生校外實習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

2.完善經管類專業培養方案

河南科技大學經管類專業在相關企業指導下,培養方案突出體現了“強化基礎,淡化專業,寬口徑,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把學生的能力培養放在首位,注重針對性和適用性。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3.構建合理而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通過深入研究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設計 等實踐教學環節,改革部分實踐環節的實踐內容和時間安排,圍繞產學研合作教育目標,將實踐環節貫穿于不同時段的學生培養過程,從而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貼近生產實際。

4.推進校企合作項目研究

依托搭建的經管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互動平臺,在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實訓項目等的開發、實施和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作用,提高我校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成為適應性更強、綜合素質更高的經管類人才。與此同時,我校教師團隊的優勢是科研,利用教師隊伍科研優勢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科研項目,事半功倍;開發培訓項目,以提高企業職工的整體素質;或為企業開展技術咨詢等服務項目。

5.改革實驗教學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現有實驗設備和條件,綜合研究并修訂經管類專業實習實驗教學大綱,改革實驗項目。在此基礎上拓展新的實驗項目,也可利用我校實驗設備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或利用企業現有設備開發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項目,補充完善本專業的實驗軟硬件條件,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6.規范畢業論文 設計 管理體系

部分經管類畢業論文 設計 指導嘗試雙導師制形式,即邀請企業部分高工與我校教師一起共同指導學生,通過企業調研完成畢業論文 設計 選題工作,在學校完成資料查閱、文獻綜述和外文資料翻譯,再到企業進行現場實驗并接受指導,要求學生認真完成畢業論文 設計 任務。研究規范管理體系,給出合理的明確的評價標準,做到真正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改特色與創新之處

一 培養目標與地方經濟、企業需求有效對接

長期以來,我校與河南、洛陽眾多企業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加強產學研合作,這不僅有利于校企之間建立更加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也有利于學校學科建設和專業結構調整,為我校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教育模式。本科經管類專業根據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結合我校多年從事經管類教學的實際,在調研、咨詢、交流討論之后,確定復合型柔性人才的培養方向。

二 探討產學研合作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耦合機理

同技能型人才、知識型人才以及研發型人才相比,柔性人才能更好地適應實際工作,柔性人才培養也更注重所培養的人才在實際工作中的適應能力培養。所以,“重實踐、厚基礎、增靈活、強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我們所重視的,這種模式更注重針對性和適用性。同時外化產學研合作成果,探討產學研合作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耦合機理、內在規律。

三 構建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與互動機制

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改革培養環節、建設校外實習基地、聘請客座教授、實現科研成果轉換等途徑探索產學研合作教育中學校、企業間的嵌入機制、滲透機制和共生機制。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學、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現狀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徐元俊,張海籌.高職學院產學研合作教育概念及內涵探析[J].甘肅科技,2007 8 .

[4] 朱相宇,何海燕,宋希博.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利益分配機制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 2 .

[5] 朱云章.河南科技大學經管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 2 .

[6] 王書華,楊有振,衛博.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質量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 12 .

篇4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應用化學;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097-02

一、引言

應用化學專業[1,2]是分屬于化學工程與技術(國家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是一門著力于培養具備化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具有化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學科。

黃山學院應用化學專業作為工學專業,自成立起就以應用型為導向,以到企業就業為引導,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校中的產學研結合主要體現在于:科研合作及教學合作方面。對于科研合作方面,主要是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及轉讓等;對于教學方面來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共同研究確立未來企業用人需求,針對相關需求,共同制定出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并結合企業特長及專業所需,共建實訓實踐基地;(2)在教學內容中結合企業產品及工藝技術,注重滲透新科學、新技術、新工藝的介紹;(3)是在教學方式上要加強針對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如實踐技能的鍛煉;(4)在教學過程中要由校內向校外,由教室向生產現場延伸,采用以校內實訓實踐為主,校外實訓實踐為輔的方式進行;(5)是在教學效果上要通過嫁接、轉化、推廣和應用新科技、新工藝,培養出一大批能熟練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3]

因此,為了改善培養的學生不適應社會需求及進一步培養鍛煉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增加對應用化學專業的輔助教育,與相關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不僅僅是停留在科研層面,要通過恰當的銜接,將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訓練[4,5]。

二、產學研聯動的舉措

自2010年起,黃山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在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有顯著影響的實驗實訓環節如畢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加強產學研聯動,促進校內共建實習基地建設

為了加強學生校內實訓實踐能力的培養,黃山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通過與產學研合作企業的交流,決定共建應用化學專業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這也是學校和企業攜手的一次全新嘗試。產學研共建校內實習基地可以營造一個企業運作環境,讓學生就業之前了解企業運作規律、熟悉企業運作流程、具備實際的動手操作和決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門后立即與市場接軌。建設方式一般為學校投資實習中心場地、部分硬件設施、部分系統軟件等,并負責實習基地的運營和管理;由企業投資部分硬件設施、部分系統軟件、實習資料、企業案例等。通過校內共建實習基地,可以實現學校、學生與企業的三贏模式。對于學校來說,可以引入企業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經驗進行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培養、實習基地的市場化運作、案例教學等多方面都可為學校教學提供切實的支持。對于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來講,在與企業共建的實習基地中進行學習,可以提前了解并掌握該企業的產品及發展動態,不僅提前開拓了視野,鍛煉了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在相關企業實現就業。對于企業來說,人才培養有賴于穩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機制,學校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和合作,有利于選拔出更加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二)加強產學研聯動,促進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為了保持學生的畢業見習及畢業實習能夠順利進行,從黃山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層面,著力于實習教育基地的建設,對于應用化學專業來講,主要立足于黃山當地的多家精細化工企業為主,如永佳基團的相關企業如黃山華惠科技有限公司、艾仕得華佳化工有限公司、黃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新力油墨有限公司等、其他公司如安徽恒遠化工有限公司、黃山向榮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圍繞著粉末涂料原料如聚酯樹脂、環氧樹脂、固化劑等、印刷軟包裝材料方向為主,長期建立穩定的實習關系,約定相關實習基地企業的負責人,根據各個企業的實習內容共同修訂見習及實綱;并在后續見習及實習的過程中,企業選派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全程指導,包括理論全流程講解培訓、現場各個環節參觀講解等,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該產業的過程。同時,校外實習基地主要承擔著應用化學專業的畢業見習、畢業實習的完成,學生在學校教師及企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深入企業一線一定的時間,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不斷開拓學生視野,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三)加強產學研聯動、推動畢業論文及設計工作

畢業論文及設計是本科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采用的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

環節。畢業論文及設計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培養。應用化學專業將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相結合,適當向工程設計傾斜,鼓勵學生進行工程設計類選題,采取一人一題,獨立完成的方式進行。黃山學院應用化學專業教師結合與校外企業的產學研課題進行畢業論文選題,使學生在畢業論文內容選擇方面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相關行業及產品,從而學習企業對產品的制備及檢測方法,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在產學研合作的企業里面,就學生畢業論文及設計方面與企業技術人員達成畢業論文選題意向,企業技術人員在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開展征題工作的時候,根據企業技術研發及工藝改進的需要,可以給出相關的畢業論文題目,針對畢業設計類的課題,注重學生的就業方向與相關企業進行聯合培養,尤其是在工程設計課題方面,鼓勵學生進入企業,指導教師為企業技術人員,在企業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采用畢業論文全程在企業完成的方式進行,并按照應用化學專業教研室對畢業論文時間節點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內容,如開題報告、中期檢查、畢業答辯等,這部分學生通過畢業論文的實驗實踐環節,可以更進一步的認識企業的產品及工藝要求,鍛煉了自身的實踐實驗技能及創新能力,為后面到相關企業就業及更好的適應企業打下了基礎。同時,對于已經簽約企業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充分認識企業的環節,對于企業來說,在此期間,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前培訓,縮短就業適應期,通過實質性的完成項目內容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

三、產學研聯動的效果

經過近些年的鞏固與發展,在產學研聯動項目的牽引下,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產學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將相對封閉的教育環境變成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學生在這些環節如畢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及設計環節更好的認識和運用知識,使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實踐技能得到提升。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在實踐環節的加強及與企業聯合培養,專業實踐技能更強,且所學技能與市場能夠緊密結合,培養質量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很大改善,應用型技術得到加強和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為后續就業打下了基礎,較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近幾年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普遍收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二)雙能型師資進一步加強

對于應用化學專業培養來講,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保障。應用化學專業教師通過多年來產學研聯動實踐環節的參與,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與企業的聯系更加緊密,與地方產業的橫向課題也明顯增加,只有教師真正的走進企業,才能在教學中將學生真正的帶出課堂,保障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結束語

加強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采用產學研聯動的方式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聯合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及時總結并采用多種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術能力,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得到充分鍛煉,成為基礎知識扎實,實驗技能出眾,實踐創新能力強的群體。

參考文獻:

[1]魏子棟,魏錫文,黎學明,楊明莉.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03,9(6):169-170.

[2]李杰,王俊,李翠勤,王鑒,張榮明.應用化學專業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261-262.

[3]霍冀川,雷洪,梁曉峰,葉旭.整合優勢資源構建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學生創新力培養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53-55.

篇5

(許昌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摘 要:近年來,隨著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高校產學研一體化成為熱門話題.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所實施的產學研合作教育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探索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4-022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許昌學院2014年度校級教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英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探析(02013061)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地區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特征越來越突出,社會對涉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迫切需要高素質的應用型英語人才.如何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是英語專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契機.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教學模式.本文通過對英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和思考,明確了產學研合作教育對于英語專業應用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通過對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相關問題的分析,努力探索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2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現狀及問題

產學研合作教育對于高素質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其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教育模式,是學校和企業社會共同培養合格人才的過程.由于涉及的環節多,牽連面廣,它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具體如下:

2.1 高校和教師缺乏動力

筆者通過考察發現,目前各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針對地方高校的業務考核,以及各高校對教師的業績考核甚至在職稱評審中,都主要是對學校和教師的科研及教學成果進行考核,而且尤其注重對科研成果的考核.產學研合作教育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還未被納入到學校或教師的業績考核之中.即使有些高校對此有所涉及,其所占的比重也很小.另外,因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對此重視不夠,沒有出臺相應的激勵、獎勵措施,因此高校和教師普遍缺乏動力、積極性不高.僅以教師職稱晉升為例,在目前的很多地方高校的教師職稱晉升考核工作中,主要的考核內容還是集中在科研與教學考核兩個層面上,并且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參考指標就是科研成果,為了能夠獲得相關的職稱晉升機會,教師不得不將大部分的上課之外的時間與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以便于能夠及時的進行學術研究論文的發表、各種科研課題的申請等,在這種整體的發展背景之下,校企合作工作難以納入到教師職稱晉升與業務考核的指標體系當中,并且不管是高校,還是教師都存在對產學研合作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這會導致教師在開展產學研工作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動力,不利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發展.

2.2 企業缺乏積極性

產學研合作教育簡言之即學校、企業雙方合作,將企業的產、學校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教師科研、企業研發等等結合為一體,其實則是一種合作共贏的模式.在這種關系中,校方希望學生能夠到實習基地進行集中的學習和鍛煉,在短時間內能夠基本掌握企業生產等方面的情況,盡快將所學與所用聯系起來,縮短未來就業時的崗位適應時間.這樣既方便管理,又保證安全.而企業作為用人單位,則是遵循市場規律進行運作,他們希望學生能有較長的、穩定的時間來實習,能夠真正定崗并且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如果高等院校不能為其解決現實問題,甚至反而因為學生實習影響其正常的運行,他們就會缺乏積極性.因此,雖然一些用人單位接收了合作教育的學生,但因擔心影響正常秩序,尤其怕泄漏商業機密而拒絕安排學生參加一線的實際工作,從而導致合作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2.3 內外部監督和保障措施不足

我國在2010-2020年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產學研用”,隨后各地也相繼出臺了許多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但是,這些外部政策法規大多都缺少相應的協調監督機制和具體的實施細節,再加上在許多學校內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構,以至于高校和企業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發生的利益、機制運行等環節出現的問題沒有完善的細則指引,比如學生在企業生產、實踐過程中的質量怎樣得到有效的保證和監控,以及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所承擔的風險和損失的補償問題等等,這些內部和外部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

2.4 英語專業自身條件限制

英語專業作為傳統的文科專業,其不同于工科專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效果很難量化,也無法通過具體的實驗結果或技術成果來體現.此外,大部分院校的英語專業未能建立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從而無法對學生的產學研實踐效果進行有效評定,導致教學計劃中對產學研合作教育課程的設置流于形式.再者,產學研合作企業中往往缺乏具有英語專業背景的高素質教師,而多數從事英語專業教學的教師又往往是以英語本體研究或文學研究為背景,其教學多以英語語言知識傳授為主,很難為產學研合作輸出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過硬的學生.因而,英語專業自身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英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

3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探析

新時期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簡言之即是要培養符合職業素質要求的、具有較強英語交際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就必須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走產學研合作教育之路.

3.1 建立專業指導委員會,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成立英語專業指導委員會,聘請主管部門領導和企業專家為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參與專業建設,比如具體參與專業設置論證、教學計劃制定、課程建設和實習基地建設,參與安排學生實習實訓,指導學生就業,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等工作.此外,需要定期對當地的企業和人才市場等進行調研為專業建設提供依據.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使英語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較好地適應當地企業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3.2 充分利用企業、社會資源和環境,著力建設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

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方面,聽取行業和企業專家的意見.分析把握市場前沿,結合專業特點,建立先進的校內實訓室,能進行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及綜合實訓等.以商務英語為例,可在校內實訓室里設置仿真的商務場景,開展模擬實訓場景教學,如國際貿易磋商、商務談判、會展、函電往來、單證制作等,學生相互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等都要體現國際商務活動中各種職員的角色.在這種模式訓練下,學生既能在商務背景中反復進行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操練,又能在英語技能訓練中掌握商務操作技能、熟悉國際慣例,進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現實商務活動要求的行為方式和職業行為能力.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學校應依托行業,選擇多家企業建立英語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的專業認知教學、專業課程實訓教學以及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提供真實職業背景的實習場所,也為專業教師提學研結合的實踐場所.另外,鼓勵學生畢業論文結合基地企業的工作實際來選題,通過專業教師和基地企業業務骨干聯合指導來完成學生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

3.3 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英語“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利于專業科研教學水平的提高.專業社會影響力的擴大,對產學研合作教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可以積極聯系校外實訓基地,有計劃地選派專業課教師到工作崗位進行實踐鍛煉,同時還要注重形成教師定期進行實踐鍛煉的機制,讓教師的實踐知識不斷更新,從根本上解決英語專業“雙師型”教師缺失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3.4 推行“雙證書”制度,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英語專業教學計劃可嘗試規定學生在畢業前除了獲取畢業證書外,還要獲得與專業相關的技能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專業等級證書如英語專業四、八級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BEC證書等;職業資格證書如國際商務單證員、外銷員、報關員、翻譯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書等.鼓勵學生參加證書考試,使學生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得了職業準入資格,實現就業與崗位零距離,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5 建立起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發展的新模式

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其主要是作為服務型高校存在,具有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將社會實際需求、學生就業以及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作為導向,鑒于此,在地方高校英語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工作中,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大膽創新,建立起三位一體的新的發展模式,在該發展模式中主要包含了培訓、實習與研究三個大方向的內容.

首先在教師隊伍的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積極引進兼職教師,或者是選派本校具有較大潛力的教師參加相關培訓,但是要將本校教師的培養作為終端,一方面可以挑選一些具有實踐經驗或者是發展潛力較大的年輕教師到外省一些國家重點的高校中開展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排教師到相關的企業中開展學習,以便于教師能夠對企業中一些真實的工作情境有所了解,這對于教師的授課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為了強化學生關于商務英語的學習,也可以從外貿公司、旅行社、翻譯公司等聘請一些專業人士來學校擔任督導教師,這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及知識面的拓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學生的實習方面,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專業相關的社會實習當中,如:對于商務英語方向的學生來說,可以讓其通過在企業中開展實習,來對相關的工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對于相關的禮儀、外事技能的學習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英語教育方向的學生來說,可以參與到中小學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研究中,對語言的學習經驗與規律予以總結,做到因材施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于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于學生社會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方面,學校應該積極的參與到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中,堅持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促進科研的基本原則,積極吸納學生參與到各種級別的課題與項目的研究工作中,以便于學生能夠自主的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論文在相關刊物上發表,這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4 結語

本文主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視角,探討了英語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旨在為培養英語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探索可行的途徑,以期為英語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希望能夠對今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有所裨益.但是由于獲取資料有限,認識問題不夠全面,尤其是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政府政策層面分析較少,這些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海寧,劉沫,陳曉猛.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努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2(1):57-59.

(2)蘆麗君.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3)張大鳳.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視野下的產學研合作[J].群文天地,2011(20):130-131.

篇6

關鍵詞:校企產學研 建筑工程專業 認識實習 生產實習 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57-02

近幾年,建筑業從業人員接近0.6億,盡管我國建筑行業形勢良好,但是我國高校尤其一般本科院校尤其職業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實習問題存在很多困難[1]。一般院校土木建筑工程專業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部分,其中認識實習主要是使學生增加專業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1];生產實習原則是要求跟班勞動,熟悉并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畢業實習是為畢業設計收集相關資料,并為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實戰演習。由于學校擴招學生多,實習時間局限性(按學校統一安排),且實習經費十分有限,統一組織十分困難,再加上安全問題,很難找到理想的實習單位和實習項目,項目部多處于安全考慮一般不接待大批學生實習,存在建筑工地多與學生實習難得嚴重問題。

校企產學研合作是教育部為了加強高等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精神:一方面,不僅是為進一步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更好的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功能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高校與企業的結合,利用市場需求與科技應用導向,促進企業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促進高校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教學實驗研究設備、科技創新成果等一切資源,進一步推動其自身的建設、發展和創新[2]。

本文基于高校土木建筑工程專業實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高校如何發揮作為產學研基地施工企業一方的優勢,有利于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開發性高級專門人才,對提高我國土木建筑工程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且促進經濟建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模式,健全配套的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產學研聯合培養需要采用“學習+實踐+學習”的培養模式,增加學生尤其土木建筑工程這類工程類學生的實習時間,進一步提升學生畢業設計的水平,真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及專職管理崗位缺編等從產學研管理體制方面導致產學研的合作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注重重大項目、高檔次論文、各種科技獎勵及發明專利等,科研激勵措施很少涉及到校企產學研相關成果轉化、產業化等。這些評價體系引起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教師喪失興趣,直接導致高層次科研人員如教授及博士對于投身產學研積極性不利。而高校管理能力滯后也或多或少制約高校產學研合

作的推進。高校經常收到大量名目繁多的產學研合作推廣會和各類產學研合作信息,信息量過大帶來的就是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機制,對于與自身學科相關信息的篩選和利用也不夠充分。有限的產學研管理人員面對這種海量信息往往力不從心。企業往往重視高校在某個領域內的高水平人才,但是高水平人才往往有著大量教書育人的工作和科研工作任務,缺少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顧及產學研合作的工作[3]。

我校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創新”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對于這方面做的比較成功,以校企產學研示范基地為平臺,實行校企“兩個培養主體、兩個階段”和“雙導師”制。校企合作基地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權威性組織機構管理系統,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該組織管理機構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建立合作示范基地的工作領導委員會,由學校副校長以上的領導和企業負責人以上的人員共同兼職擔任,以便充分消除各種障礙和壁壘,保證合作示范基地在利用雙方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科技資源上暢通無阻,實現對合作示范基地的宏觀指導。工作領導委員會下設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工作班子,由業務精、作風好、工作踏實的校企有關中層干部擔任,具體實施合作的有關事宜,確保合作之途始終暢通。在基地的研發隊伍和管理團隊中,管理負責每年年初由主任和副主任召集并共同主持示范基地工作計劃與協調會,省建三公司(企業方)提出科研需求與任務,人員培訓計劃,湖南科技大學提出科研方案,學生實習計劃,經雙方協商制定基地工作計劃并落實到省建三公司各二級單位。通過以上措施,每年針對建筑工程專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雙方安排5個指導老師,每組分別分批指導5個學生,落實指導內容與任務,作為年度產學研考核的主要目標。

2 改革學生實習時間,促進校企雙方通過實習環節互利雙贏

2.1 生產實習

建議安排大學第5學期末,時間:3個月,從6月底到9月底,包括暑假時間,可到學院簽訂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建筑企業的具體項目部,和技術負責人或項目經理跟班實習,要求學生吃住在工地項目部,提供不少于1個月的施工日記和1個以上合理化建議論證書、制作多媒體匯報材料,要求技術負責人或項目經理對實習學生做出具體鑒定,并蓋項目部章;為減輕項目部對學生安全壓力,學院可為實習學生購置20~50萬意外安全保險,并告知家長,要求簽訂共同協管責任書(電子掃描件);要求學院實習老師巡查(原則要求每個學生到巡查到,也代表學院慰問實習學生和感謝項目部)、調研,并提交調研報告;十一放假后,實習學生要求全部回校,專業系部按班級組織生產實習專題匯報會,專業教師對學生生產實習匯報進行點評,結合學生施工日記、合理化建議論證書,項目部鑒定書,最終確定學生生產實習成績。從6月底到9月底正是建筑企業施工黃金時段,需要大量的人員,土木工程大學生(三年級末專業基礎課和主要專業課已完成)大有用武之地;長達3個月時間,有利于學生對專業課的理解與實踐,同時加深對行業和實習單位的了解,為畢業找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單位對實習學生的考察,選擇合適的苗子及時簽訂引進協議(即畢業協議書),避免招聘會上臨時的決策。

2.2 畢業實習

建議安排在大學第7期末,時間:3個月,從12月底到第二年3月底,包括整個寒假時間,可到設計單位或學院簽訂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建筑企業設計部門收集畢業設計資料,確定畢業設計題目;也可到學院簽訂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建筑企業大型項目部(要求是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的,建筑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進行單位見習,并就項目具體問題,進行專項施工組織設計,報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審查,可作為畢業論文(按學校要求不少于2.5萬字,雷同率少于20%;要有創新點或新技術或新工藝應用等),在指導教師同意的基礎上,實習時間可延長1個月。

2.3 畢業設計內容根據畢業實習情況

3月底完成確定畢業設計題目或畢業論文題目,5月中旬完成初稿,交指導教師審閱,5月底交評閱老師審閱,6月初提交答辯。建議每個專業舉行畢業設計公開答辯,每個指導教師選派1~2名學生參加,邀請和學院簽訂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建筑企業老總或技術總工來校參加,為了促進畢業設計與企業界、實際工程的聯系,強化學生的實踐與應用能力,學校土木建筑專業應該加強與企業合作,安排一些學生在企業進行“完成即用”的畢業設計,由企業技術人員和教師聯合指導。學生在企業實習,了解實際工程運作的全過程,設計成果的應用以及企業給予一定的津貼增添了學生的成就感。同時,在畢業設計過程中企業與學生相互考察對方,為企業招聘人才、 學生尋找就業單位提供了平臺,系企合作取得了雙贏的效果。“是驢是馬,拿出來溜溜”,這樣對學生、指導教師都有一定壓力,但對整體提高學生素質,對下屆學生的鞭策,和學校的宣傳都有積極作用。對于學校實踐環境培養質量而言,這樣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或論文,才真正與實踐相結合,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演習。

3 結論

土木工程(公共與民用)建設是到為關系國民經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產學研作為一種教育模式,能把理論學習和生產實踐有機地統一起來。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利用了學校與企業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能力為主的真實工作環境有機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它突破了在校內進行的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培養學生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又對學生進行實際訓練,是學校和社會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創新模式。

實踐證明,校企產學研合作推進土木建筑工程專業的實習環節質量是高校提高培養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我校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創新”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的實踐,產學研合作教育在培養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無可置疑,同時,這是一種集學習―實踐―開發相聯系、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將大大有利于培養土木建筑工程方向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開發性高級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鄒玉.地方院校校企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與研究[J].理工高教教育,2010,29(3):75-78.

篇7

關鍵詞:應用型地方院校,產學研,動物醫學

產學研合作是當今大學建設和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政府的政策傾斜力度不斷加大,企業也越來越感興趣。我校地處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最為迅猛和活躍的長三角地區,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學校自身發展與地方發展的良性互動是應用型地方高校的內在要求。

高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正在不斷涌現。論文大全。培養應用性人才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正在由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漸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文將以動物醫學專業為例,嘗試研究應用型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

動物醫學是一門實踐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要求動物醫學專業的本科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動物疾病的防治知識,而且要了解本學科前沿學術動態。為此,動物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必然要建立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產學研結合不僅是地方高校創建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創新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1,2]。多年來,老套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社會日新月異發展的需要,生產、教學、科研三位一體的學生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的繼續深入,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緩解當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就業壓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國內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一定不足

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的重要部分,一般指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以獲取感性知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實踐能力為基本目的的各種教學形式的統稱,通常包括生產勞動、實驗、實習、課程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參觀、調查和其它社會實踐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解決學生“怎么做”的問題。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等農業專業教育普遍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另外,受舊有思想的束縛,對書面成績的高低也相當看重,這就忽略了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造就了一大批只會“紙上談兵”的所謂高分“人才”,可見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已經嚴重制約了當前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現如今動物疫病發病情況日趨復雜多樣化、發病范圍廣,嚴重威脅著不斷發展的畜牧業貿易,也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活,我國急需大批的真正具有實踐能力的動物醫學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縱觀我國動物醫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幾十年來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雖然經過了不斷的調整和改革,但總的框架并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并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①實踐教學模式簡單,實驗方法和手段過于陳舊,不能反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的真實現狀,導致同學們在專業實踐中的求知欲望和動手操作的積極性不高;②實驗內容安排不合理,內容重復,課程之間往往缺乏關聯性,以獨立進行實驗為主,簡單孤立,沒有形成系統的專業層面上的體系,缺乏形態和機能、局部與整體、正常和異常有機統一的多學科、綜合性實驗;③學生缺少真正動腦動手的機會,實驗內容與生產脫離,絕大部分實驗課屬重復驗證課程教學內容的項目,即驗證性的實驗,缺乏創新性的設計實驗;④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未能融入產、學、研相結合的真正內涵,流于形式,管理不規范,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動物醫學專業實施產學研合作的必要性

探求解決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途徑一直是動物醫學教育工作者致力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建立教學、科研、生產三位一體實習教學模式是解決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

2.1產學研結合是知識經濟時代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知識經濟的到來,為發展中國家實現歷史性跨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而要抓住這種機遇,需要加強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全面推進產學研深入合作。產學研合作為高等農業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謀求大發展提供了新的著力點,符合時展的規律,是高等農業專業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因而它正在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基本趨勢,所以產學研合作在當前越來越被人們關注。[3]

2.2產學研結合是學校培養全面素質人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技能的重要途徑。與企業聯合開展實習教學過程中,能夠將實習內容與生產實際或科研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實際科研生產環境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實習具有趣味性、創造性的特點。

2.3產學研結合是地方高校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創建特色的有效途徑。論文大全。通過產學研結合將創建特色與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融合,容易形成特色;而產學研結合創建特色也能夠滿足地方社會發展對高校的要求,從而使高校獲得更加有力的支持。

3.動物醫學專業實施產學研合作模式探討

3.1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總體目標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應該是集生產、教學和科研于一體的多功能的畜牧科技園區,園區應該包括現代化的畜牧養殖示范區,畜產品配套加工區,動物保健醫院或畜禽疫病防控與監測中心等。同時也是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和動物示范醫院,能為教學、科研提供各種服務,實現畜牧業和動物保健的資源高效利用,為建成比較完備的多功能的畜牧業科技園區、現代化的動物保健醫院或畜禽疫病防控與監測中心等做出示范,實現畜牧業和動物保健與疫病防控等可持續發展。學校應與相關的企業集團或公司等共同制定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總體目標與規劃,同時可適當給予資金支持企業集團或公司共同建設基地。

3.2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標準的主要內容

3.2.1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為改變以往部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名存實亡,經濟狀況不佳甚至倒閉、缺乏科研等現狀,我們本著“在建設中謀發展、在調整中促提高”的原則,近年來,學院相繼對省內企業和科研單位實地考察,與企業單位聯合、結合科研項目為動物醫學專業的教學建立實習基地,是實現產學研結合的平臺,也是學生與企業合作、參與科研,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技能的教學平臺。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應當為產、學、研結合緊密且在省內外知名度較高的企業或科研單位,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學生接觸生產實際的需要,同時實習基地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與學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計劃。

3.2.2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校內實習基地可設立金陵科技學院動物醫院、寵物醫院或畜禽疫病防控與監測中心等。設置獸醫門診、臨床化驗室和臨床綜合研究室,在動物醫院開設現場實驗課,而且每年還可接受動物醫學專業實習學生50余人,能基本滿足動物醫學專業臨床教學、科研和對外科技服務的需要。論文大全。

3.2.3完善和規范管理制度

實踐教學基地實行事業單位、企業或半企業化管理,為獨立核算單位實行自負盈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改革和發展應有利于為教學和科研服務,要保證動物醫學本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實習實驗等任務的完成。基地要有強實的領導班子,較強的師資隊伍,管理人員要有具體標準和數量限制,對師資隊伍的人數、學歷結構、職稱結構,要有明確的要求,相關企業集團或公司可以選派部分技術骨干人員參與指導;要有良好的運行機制,各種實驗實習要統籌考慮,合理安排,要制定詳細的實踐教學大綱和技能規范,要建立實踐教學評估、考核等指標體系,制定考核標準和辦法。讓學校和相關企業集團或公司的管理者也參與到學生的管理中去,提高管理的效益。

實踐證明,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不僅可以為專業實踐教學提供必要的場所,而且也是學校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系的重要渠道。本著“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原則,近幾年來,學院與實習基地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協作,做到“兩受益、兩促進”,即學校和基地雙向受益;促進教學、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促進基地的鞏固與發展。

篇8

[關鍵詞]產學研 聯合培養 導師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6-0035-02

黨的十報告中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至今,產學研合作教育已經在我國發展了20多年,隨著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迅速發展,高校教育資源無法短期內保持同步增長,全國許多高校便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有效利用社會上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在校外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

一、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國外,本科教育一般被視為通才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綜合全面的知識結構,而真正體現科研水平、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是研究生教育。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不僅是地方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研究生在具有一線實踐經驗的企業導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創新實踐,其創新能力可以得到系統培養與鍛煉,同時,這也縮短了研究生適應社會的時間,加快了其成長節奏;而企業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資金基礎進行技術創新,拓展了企業人才引進的渠道等。可見,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對于整合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的教育資源,培養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創新性人才,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進而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研究生導師聘用、考核標準不規范,雙方合作動力不足

一方面,高校對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企業要求較高,一般是要求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并且經營穩定的高科技企業;同時要求企業指導研究生的導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一定的理論水平,并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和較突出的工作業績。而一般能夠符合條件的導師在企業中都承擔著比較繁重的科研任務或生產任務,這就造成企業導師在指導研究生的時間、精力上無法保證,在研究生整個培養階段作用不明顯。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對企業導師的考核標準,一般是參照校內研究生導師的考核辦法,但是這種考核辦法對于企業的科研人員不一定合適。另外也缺乏一定的獎勵性績效機制,造成企業科研人員對于擔任研究生校外導師熱情不高,合作動力不足。

(二)現有課程體系不適應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要求

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對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培養質量起著關鍵作用。目前高校在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設置上,還是重點面向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缺乏實踐性課程。從產學研聯合培養的角度看,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偏于基礎理論研究,與企業需求脫節,造成學生缺少實踐指導,進入企業后動手操作能力差。

(三)企業和大學之間缺乏長期有效的信息互通機制

既然是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高校和企業之間就屬于雙向選擇的關系,高校在企業的選擇上,需要考察企業的基本情況、技術研發人員的技術水平、研究方向、所涉學科以及與學校學科方向的契合點。同樣,企業也要詳細了解高校的信息,學校在與產學研聯合培養上的相關政策、制度以及以往的培養情況,這樣才能在雙方互相認可的前提下建立一種長期合作關系。而現實中,企業與高校之間往往缺乏這種長期的信息互通機制,造成合作單位更換頻繁、企業導師隊伍不穩定。

(四)聯合培養研究生所產生成果的知識產權易出現歸屬問題

當今企業競爭往往聚焦在人才和核心技術上,而項目技術由參與研究的科技人員所掌握。如果研究生參與了其中的工作,如何保證當研究生畢業以后,企業技術不被泄漏?盡管事先可以制定相關協議加以約束,但是,一旦發生類似事件,處理起來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企業不愿意面對的。所以,企業寧肯讓研究生參與一般性的技術項目研發,也不敢輕易冒風險讓研究生參與更加需要科研力量攻關的核心技術項目。

三、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徑

(一)完善企業研究生導師制度

首先要建立企業導師的遴選、聘用標準,可以由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的實際情況來負責本單位的企業導師的遴選初審工作,經學科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報學校研究生院審核批準,遴選工作可以與校內研究生導師同步進行。通過制定企業導師的遴選、聘用標準,明確企業導師的準入標準,切實把好導師質量關。其次要建立企業導師的業績考核制度,明確企業導師職責。比如制定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確定研究生所承擔的相關科研內容及社會實踐計劃;為研究生提供相應的社會實踐平臺及必要的科研試驗條件或經費;指導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創作。

(二)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性質、目的決定了在培養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方面要區別于普通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培養,更要針對企業實際需要,融合一些實踐性、前沿性強的課程,提高研究生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實踐中的技術難題,滿足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除了調整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外,還要嘗試其他培養模式。例如將研究生在企業的課題研究與畢業學位論文密切結合,將課題的成果納入學位論文,以產品研發、研究報告、規劃設計等與實踐操作緊密的形式撰寫。研究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進入與專業相近的課題組,這樣有助于研究生理論與實踐順利結合。在研究生的指導方面推行雙導師制,校內導師負責理論指導,企業導師重視實踐指導,校企互補,這有利于增強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提升其科研實踐能力。

(三)完善合作協議,明晰科研成果歸屬權

高校和企業之間應該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協議中將涉及的雙方權利、義務、責任等事項明確清楚,尤其是對于研究生參與的科研項目的成果歸屬問題,要予以說明。對于參與企業課題的研究生而言,也要與企業簽訂相應的保密協議,并由學校承擔連帶責任,以防學生在離開企業后,將課題中的核心技術泄露出去,造成企業不必要的損失。畢竟研究生在企業的實踐時間是有限的,提前將科研成果的產權問題劃分清楚,有利于企業放手讓學生參與課題,避免產生合作糾紛問題,影響企業與高校的長期合作。

(四)完善校企之間聯合培養研究生平臺基地建設

高校與企業之間要聯合建立研究生培養平臺基地,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門應給予經費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應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色,積極主動去尋找與企業的契合點,與相關企業進行有效合作。以燕山大學為例,燕山大學在秦皇島市開發區設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經過十余年的建設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汽車零部件及先進制造、電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個主要方向的產業集群,是名副其實的具有地方經濟和傳統產業特色的自主創新基地、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基地,是燕山大學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創業企業孵化的綜合性科技創新平臺。若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整合學校或者科研機構和企業擁有的各個層面的資源,使培養研究生和企業的技術進步達到“雙贏”,能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這對秦皇島市整個經濟創新性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郭斌.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龍江教育,2008.

[2] 李大勝等.產學研合作辦學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高教探索,2007.

[3] 吳小芬,杜朝輝.創建產學研基地,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

篇9

關鍵詞:高職院校;企業;產學研合作;評估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6)12-0030-04

產學研合作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如何有效開展產學研合作,什么樣的產學研合作才是成功的,其評估體系如何,對這些問題還有待研究。筆者利用系統思維的方法確定了制約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核心因素,并提出構建高職產學研合作評估體系的策略。

一、系統思維的內涵

(一)系統思維的分析方法

系統思維是縱觀全局看清事件背后的結構及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并主動構建和解構的思維方法。系統思維方法由三個階段組成:發現該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繪制影響圖形,以圖說明和分析這些關系,并驗證它們的關系;在不同情況下,對系統進行建模并分析。該方法能全面地分析系統,得到一個更為中肯的評價結果。

(二)運用系統思維評估產學研創新效果

1.產學研合作效果影響因素

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產學研合作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說明對產學研合作的效果有諸多因素影響,如國家產學研創新效果關鍵取決于技術基礎設施的質量,政府對于產學研的支持程度,研究型大學和產業之間的合作,教育培訓等。

2.繪制影響圖,分析產學研合作效果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教育和培訓經費有限、缺乏活力的教育機構設置導致研究質量低,技術和市場為導向的活動互動少,從而導致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少。技術基礎設施是為企業提高技術能力提供便利和基本服務,由技術性要素和非技術性要素構成公共技術服務設施和條件的總稱。提供完善的技術基礎設施,有助于企業提高技術能力,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建設好一個國家的技術基礎設施,涵蓋了教育體系、質量研究、研究機構的網絡,并在法律框架保護知識產權和提供激勵措施、打造交換技術、打造技術轉移體系,將有效擴大產學研創新效果。開發研究高質量的科技基礎設施,刺激不同企業主體之間良好合作。教育水平和科研質量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缺乏教育培訓和技術基礎設施少,嚴重制約了國家產學研的創新能力。運用系統思維繪制缺乏教育培訓和技術基礎設施少兩個因素之間的影響圖,分析兩者的關系,如圖1所示。

3.系統建模,建立產學研創新效果評估體系

通過對各因素分析研究,找出約束產學研合作的核心因素有文化差異、時間約束、缺乏互動、基金與財務問題、技術缺失、知識產權沖突、缺乏教育培訓,這些因素對產學研創新有制約作用。由于企業與學校文化的差異導致缺乏研發、銷售部分的參與。由于缺乏互動和時間的約束,導致研究成果多、專利多,但商品化少。由于知識產權的沖突,很多成果難以商品化。教育和培訓的缺乏導致專利和出版物少,科技基礎設施少,培養的拔尖人才少。技術能力的缺乏使學習獲取能力低,基金和財務的問題導致產學研合作對于企業的投資依賴性高。核心因素的影響結果具體見圖2。

提高產學研的創新合作效果可以通過如下途徑:加強研發、銷售部分的參與;加強咨詢和時間精力的投入,將專利商品化;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產業與研究的深度融合;加大教育與培訓力度;多建設技術基礎設施,增加對出版物研究和投入,注重培養專業的尖端人才;加大外商對科研的投資,保證產學研的長足發展。圖2表示出產學研創新效果的評價模型。

三、產學研合作評估體系構建研究

(一)產學研合作的前提保障條件

1.企業是產學研合作的基石,企業提供項目是產學研合作的核心

真實的項目給予學生實戰的情景。學生不再是模擬訓練,不再是只為考試拿高分,他們需對項目的成果負責,需保證研究成果的真實性。所以,企業能給予學校的項目質量是評估其效果的主要因素。企業給予項目越多,學生訓練機會越多,學生能力提升越快。企業給予優質項目,學生解決問題時需要克服的困難越多,學生學到的知識越多。

2.知識共享與文化發展是產學研合作的結果

高職院校和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開展的工作內容截然不同,高等院校在產學研合作中是知識創新主體,主要從事科學技術研發工作。企業是產業技術創新主體,從事產業技術創新,將技術轉化為利潤。因此,只能在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即知識共享。企業主動將最新技術轉移給高職院校,使之培養出“零距離”上崗的學生。高職院校主動將高新技術轉化為商品,分享給企業,為企業增加利潤,達到雙贏。

產學研合作教育深入開展,企業工作師徒制,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收徒,學校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學校教授到企業宣講高新技術,知識共享,技術共贏。

3.合作協議與金融支持是產學研合作的有力保障

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學校收費是必然的。根據市場經濟“誰受益誰負擔”的受益原則,企業作為教育最直接的受益者,應當成為教育經費的主要投入者。在德國,企業為培養一名高等院校學生平均要支付5~8萬馬克的費用,但企業仍將高等院校的培養視為一種費用優惠的獲取人才的途徑。法國在教育經費方面規定,企業完成各項繳稅義務后必須承擔兩項支出:一是要求企業按上一年職工工資1.5%的比例提取繼續教育經費,用于本企業職工的在職職業培訓;二是按上一年職工工資的0.5%的比例繳納學習稅,用于支持各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因此,政府應轉變思想,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融資體制,把企業、社會團體的資金吸引到高等教育中來,鼓勵他們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資者。企業的金融支持和合作協議有效保障了產學研的順利開展。

4.技術交流是產學研發展的源泉

高等學校的教師與實踐接觸機會相對較少,對最新技術的掌握相對滯后,聘用在各個行業第一線工作的工程師、技師可彌補這一缺陷,有利于將企業最新技術傳授給學生。學院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長期合作,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產生新的火花。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學院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企業創新。

(二)產學研合作成功的標準及有形成果的確定

在系統思維評估產學研創新效果的基礎上,對部分高職院校進行調研,分析產學研成功標準參數,分析影響成功標準參數的標準差及標準偏差,如表1所示。

通過調研的方法確定了產學研合作主要從企業、知識共享、文化發展、合作研發協議、金融支持、共同交流等六個方面評價,并得出成功產學研的有形成果,作為衡量的標準,如圖3所示。

(三)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發展對策

1.產學研合作效果評價“標準化”

通過對五邑大學、獲得2015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和合作創新獎的河海大學等學校的產學研合作進行分析,對我國產學研合作的有形評估成果進行考核,主要包括發表的研究成果、碩士/博士論文、專利產品、商品化成果、國家或國際項目、其他有形研究成果,使產學研的評估標準化。

2.企業科研考核“常態化”

對于合作企業,應加強對企業研究人員的培養,提高企業人員的科研能力。企業應建立網絡科研考核系統,對企業人員的科研課題、論文數目、對院校科研的支持程度進行考核打分,而且要常態化,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結果與企業員工工資關聯。這對提升高職院校產學研的效果將會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3.校企知識共享,文化發展“理論化”

現階段,企業與學校的知識共享大部分是通過講座、現場教學的方式,不能反復地系統地學習,故我們可根據企業文化編寫相應書籍。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制定企業教材,院校將最新技術編寫成冊,對企業的技術、經驗進行提煉總結,便于產學研合作的實行。

4.企業產學研金融支持“法律化”

近十幾年來,我國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陸續出臺。這些法律法規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管理體制、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規定,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保障作用。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在有關高等學校產學研合作方面的規定不夠系統和完善,缺乏明確性和可操作性,對積極參與高等教育的企業的激勵不夠,對不履行高等教育與培訓法定義務的企業缺乏相應的處罰措施,如此等等,給企業參與高等教育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應明確賦予企業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主體地位。

5.技術交流“信息化”

對于產學研的知識共享,我國需加強企業人員定期顧問環節。因為企業專家的現場授課有時是一次性的,如能讓企業專家定期給學生和教師答疑,即可發揮長期效應。

在課堂上可通過網絡與企業專家交流互動,消除地域和時間的約束。利用微信公眾號、QQ等網絡應用途徑建立交流平臺,擴大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效果。

參考文獻:

[1]Abeda Muhammad Iqbal.An Efficient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Malaysia[J].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5,10(3):298-306.

[2]Rodrigo Arocena.Lat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From an original revolution to an uncertain transition[J]. Higher Educ,2005,50(4):573-592.

[3]Manuel Crespo. Intensific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its impact on academic research[J]. Higher Education,2007(1):61-84.

[4]Doris Schartinger.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ustria[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3):255-268.

[5]許偉. 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案例分析[J].科技成果縱橫,2011(1):37-38.

篇10

一、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國外,本科教育一般被視為通才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綜合全面的知識結構,而真正體現科研水平、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是研究生教育。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不僅是地方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研究生在具有一線實踐經驗的企業導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創新實踐,其創新能力可以得到系統培養與鍛煉,同時,這也縮短了研究生適應社會的時間,加快了其成長節奏;而企業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資金基礎進行技術創新,拓展了企業人才引進的渠道等。可見,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對于整合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的教育資源,培養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創新性人才,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進而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研究生導師聘用、考核標準不規范,雙方合作動力不足

一方面,高校對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企業要求較高,一般是要求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并且經營穩定的高科技企業;同時要求企業指導研究生的導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一定的理論水平,并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和較突出的工作業績。而一般能夠符合條件的導師在企業中都承擔著比較繁重的科研任務或生產任務,這就造成企業導師在指導研究生的時間、精力上無法保證,在研究生整個培養階段作用不明顯。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對企業導師的考核標準,一般是參照校內研究生導師的考核辦法,但是這種考核辦法對于企業的科研人員不一定合適。另外也缺乏一定的獎勵性績效機制,造成企業科研人員對于擔任研究生校外導師熱情不高,合作動力不足。

(二)現有課程體系不適應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要求

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對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培養質量起著關鍵作用。目前高校在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設置上,還是重點面向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缺乏實踐性課程。從產學研聯合培養的角度看,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偏于基礎理論研究,與企業需求脫節,造成學生缺少實踐指導,進入企業后動手操作能力差。

(三)企業和大學之間缺乏長期有效的信息互通機制

既然是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高校和企業之間就屬于雙向選擇的關系,高校在企業的選擇上,需要考察企業的基本情況、技術研發人員的技術水平、研究方向、所涉學科以及與學校學科方向的契合點。同樣,企業也要詳細了解高校的信息,學校在與產學研聯合培養上的相關政策、制度以及以往的培養情況,這樣才能在雙方互相認可的前提下建立一種長期合作關系。而現實中,企業與高校之間往往缺乏這種長期的信息互通機制,造成合作單位更換頻繁、企業導師隊伍不穩定。

(四)聯合培養研究生所產生成果的知識產權易出現歸屬問題

當今企業競爭往往聚焦在人才和核心技術上,而項目技術由參與研究的科技人員所掌握。如果研究生參與了其中的工作,如何保證當研究生畢業以后,企業技術不被泄漏?盡管事先可以制定相關協議加以約束,但是,一旦發生類似事件,處理起來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企業不愿意面對的。所以,企業寧肯讓研究生參與一般性的技術項目研發,也不敢輕易冒風險讓研究生參與更加需要科研力量攻關的核心技術項目。

三、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徑

(一)完善企業研究生導師制度

首先要建立企業導師的遴選、聘用標準,可以由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的實際情況來負責本單位的企業導師的遴選初審工作,經學科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報學校研究生院審核批準,遴選工作可以與校內研究生導師同步進行。通過制定企業導師的遴選、聘用標準,明確企業導師的準入標準,切實把好導師質量關。其次要建立企業導師的業績考核制度,明確企業導師職責。比如制定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確定研究生所承擔的相關科研內容及社會實踐計劃;為研究生提供相應的社會實踐平臺及必要的科研試驗條件或經費;指導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創作。

(二)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性質、目的決定了在培養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方面要區別于普通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培養,更要針對企業實際需要,融合一些實踐性、前沿性強的課程,提高研究生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實踐中的技術難題,滿足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除了調整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外,還要嘗試其他培養模式。例如將研究生在企業的課題研究與畢業學位論文密切結合,將課題的成果納入學位論文,以產品研發、研究報告、規劃設計等與實踐操作緊密的形式撰寫。研究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進入與專業相近的課題組,這樣有助于研究生理論與實踐順利結合。在研究生的指導方面推行雙導師制,校內導師負責理論指導,企業導師重視實踐指導,校企互補,這有利于增強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提升其科研實踐能力。

(三)完善合作協議,明晰科研成果歸屬權

高校和企業之間應該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協議中將涉及的雙方權利、義務 、責任等事項明確清楚,尤其是對于研究生參與的科研項目的成果歸屬問題,要予以說明。對于參與企業課題的研究生而言,也要與企業簽訂相應的保密協議,并由學校承擔連帶責任,以防學生在離開企業后,將課題中的核心技術泄露出去,造成企業不必要的損失。畢竟研究生在企業的實踐時間是有限的,提前將科研成果的產權問題劃分清楚,有利于企業放手讓學生參與課題,避免產生合作糾紛問題,影響企業與高校的長期合作。

(四)完善校企之間聯合培養研究生平臺基地建設

高校與企業之間要聯合建立研究生培養平臺基地,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門應給予經費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應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色,積極主動去尋找與企業的契合點,與相關企業進行有效合作。以燕山大學為例,燕山大學在秦皇島市開發區設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經過十余年的建設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汽車零部件及先進制造、電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個主要方向的產業集群,是名副其實的具有地方經濟和傳統產業特色的自主創新基地、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基地,是燕山大學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創業企業孵化的綜合性科技創新平臺。若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整合學校或者科研機構和企業擁有的各個層面的資源,使培養研究生和企業的技術進步達到“雙贏”,能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這對秦皇島市整個經濟創新性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郭斌.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龍江教育,2008.

[2] 李大勝等.產學研合作辦學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高教探索,2007.

[3] 吳小芬,杜朝輝.創建產學研基地,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