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條件下教學管理優化策略
時間:2022-09-28 15:25:56
導語:產學合作條件下教學管理優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結合產學合作教育理念,對如何深化學校教學管理,實現產學合作這一目標進行分析,意在通過綜合化的教學管理措施,來解決當前產學合作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為學生打造出全方位的教育空間,既有宏觀性的思考,也有細節化的設計,同時也強調了操作層面,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界人士創新管理思想,改革教學管理手段,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參考。
[關鍵詞]產學合作;教學管理;優化策略
近幾年來,產學合作已經不是當前職業教育獨有的教學手段,許多高等本科院校也開始積極地運用產學合作方式,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對于高校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時,不斷提高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素養的鑄造,而這也使產學合作教學模式有了更為廣泛的應用領域。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理念上有別于傳統學術型本科院校,能夠直接面向市場和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服務,對于促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產學合作會為這一類院校的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教育空間,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能夠為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打造出新的路徑。
一、產學合作條件下高校課程開發機制分析
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下,對課程進行開發主要是依靠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高校配合完成,而在產學合作理念下,企業也可以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出企業的職業資源,結合企業用人需求,由教育部門、高等院校與企業共同對課程進行開發設計,進而帶來全新的課程開發格局。
(一)明確培養目標,更新教育理念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本科應用型人才在這樣的環境下,有著較為突出的職業競爭優勢,企業希望通過選用本科應用型人才來獲得高綜合素養的人力資源。相較于高中學歷,或者是中專學歷,本科應用型人才在知識結構體系上將更加完善、領域更寬、專業性更強、交互能力更為突出。優秀的本科應用型人才不僅能夠具備勝任職業崗位技能的優勢,而且具備一定的技術創新與職業技術二次開發的能力,所以可以更好地解決企業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各類實際問題[1]。高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時,必須迎合企業崗位需求,做好明確的定位。
(二)培養職業能力,更新價值取向
企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本質就是更加關注學生的職業素養。在現代經濟環境下,人才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包含兩個方面,分別是專業的職業技術能力以及職業相關的關鍵能力。職業技術能力是指學生應該具備完成主要崗位任務的專業技術;而職業關鍵能力是指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職業精神、創新能力和勇于進取的工作態度,注重職業能力養成。課程開發是面向整個職業環境的,應該關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職業發展趨勢,并以此制定出科學完善的課程方案。將職業標準和職業能力轉化成具體課程目標,并將職業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時,關注于學生職業關鍵能力的引導[2]。
(三)形成良性機制,促進校企互動
產學合作條件下對于課程進行開發,其核心目標是要開發出符合企業發展實際所需要的課程體系,并且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促進教師企業教育主管部門各相關要素之間的互動聯系,是各方職業能力和職業手段的整合。形成校企專家互動,需要依靠良性開發機制,而關鍵便是對產學合作課程進行創新開發。在其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主動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企業內的領域專家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就業崗位,采用頭腦風暴法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崗位特點,明白崗位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分析,就能夠很好地解決任務與職業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而明確課程開發時相關崗位技能的培養要求,并將其轉化為課程目標,打破傳統學科教學中嚴格的邏輯遞進理念束縛,而是按照職業技能和相關知識進行橫向的課程組織,將職業技能、學科知識以及工作態度整合到課程體系中,科學規劃課程設置,真正形成符合產學合作教學要求的課程方案[3][4]。
二、產學合作條件下高校教學過程管理分析
在運用產學合作之前,教學過程管理大部分是由教學行政部門進行單方面的管理,雖然管理效率較高,但是同時也體現出了一些弊端,比如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情況、教學實際與企業用人需要不匹配、職業技能和知識內容落后于當前市場發展環境和企業用工現狀等,所以這樣的教學過程管理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對于人力資源的要求。現在運用產學合作教學模式,必須在教學過程管理上,真正落實學校和企業的雙重管理,對教學過程管理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內容進行改革。
(一)明確校企權益,建立組織機構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相關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學校和企業雙重參與,并建立起完整的組織形式,才能夠使管理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出二者的責任與功能。經過多年的實踐,認為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所建立起的組織機構能夠從根本上保障教學過程管理質量。組織機構一般是由學校教學管理人員與企業職業標兵或行業專家所組成。學校教學管理人員主要負責引領性的工作,通過開展日常管理,將企業與行業專家所提出的指導建議落到實處;行業專家則應該發揮出指導和監督的作用[5]。
(二)做好關鍵管理,突出核心內容
進行教學過程管理雖然采取的是學校和職業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取締了學校原有的管理責任,也并不是對所有事情一并統管,而是要在管理的過程中突出重點,強化管理內容,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引導。具體而言,將包含教學設計管理、組織管理、質量管理三個層次[6]。在教學設計管理上,企業與行業專家應該全程參與,共同指導學校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突出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學校與行業共同參與對企業以及行業調研,聽取一線專家的職業能力分析,并確定課程專業方向和核心課程內容,明確教學任務。進入到教學組織管理時,則需要搭建起由企業負責落實的教學組織管理平臺,融入企業文化,模擬企業實際工作場景,對學生進行現場崗位職業技能培訓。而在教學質量管理上,則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科學管理,充分體現出企業文化、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以及職業態度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導,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三、產學合作條件下高校教學評價機制分析
高校所開展的教學評價工作是整個教學工作中的核心,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能夠有效地促進產學合作的落實,強化教學管理是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可以在產學合作的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一)制定多元評價,引入企業參與
曾經學校在開展教學評價工作時都是單一化的評價方式,主要由學校、教師來對學生進行學習成績評價,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教學質量評價[7]。而在產學合作條件下,則需要企業的共同參與,突出企業評價的重要意義,教學評價時因為有了企業或企業專家的共同參與,使企業有更多的話語權,甚至是表決權,這樣便可以使產學合作能夠從根本上得到落實,提高廣大師生的重視。
(二)制定多元標準,引入企業元素
由于企業或者是行業專家參與到高校教學評價之中就會導致教學評價標準發生改變,無論是課程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都將不再僅僅限制在學校之中,或者是課堂之上,而是能夠實現有效的延展。在企業、社會等各方面都能夠進行教學評價,企業會有更多的元素滲透到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之中,甚至在很多領域中企業的認可度會成為評價結果的決定性因素[8]。
四、產學合作條件下高校學分認定機制分析
(一)建立學分銀行,對接企業用人需要
建立“學分銀行”是一個較為新穎的理念,是指利用訂單式的產學合作教學手段,促進學校教育走向市場、走入企業,幫助企業可以高效率地獲得一批能夠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型人才。利用“學分銀行”需要學校積極探索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教育學分互認制度,企業內的員工可以一邊參與學校學習,一邊進行職業實踐,既能夠獲得提高文化素養的機會,也能夠不斷加強崗位技術能力,同時也能夠為學校促進教育溝通銜接,帶來更多的可能性[9]。
(二)研發學分工具,迎合企業用人標準
建立“學分銀行”最為有效的任務內容是要開發出靈活的學分工具,對學生的學習實際或企業員工的崗位需求進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應的進步總任務,將總任務進行劃分,分成若干個學分模塊。比如可以設計出文化模塊、專業技術模塊、實踐能力模塊以及選修模塊。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的模塊來進行人力資源的選擇,也可以向學校提出建議,要求學校設置出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塊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時有更多的針對性和實踐性,縮短學生適應社會工作的時間。而且不同模塊學分完成可以在學校內進行,也可以在企業實踐中進行[10]。
五、產學合作條件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分析
學校學科發展需要依賴于優秀的師資力量,而在產學合作條件下,教師隊伍的建設應該實現雙試行師資隊伍建設。這主要是指企業專家和教師應該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共同構建起專業、先進的教師團隊,促進學科教育的發展進步。但是目前許多高校所擁有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上仍然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如果不能對這些不足進行有效的解決,產學合作就無法發揮出最大的效果,相關專業也無法獲得長足發展。實際上,深入分析產學合作教育理念能夠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帶來許多新的思路。
(一)打造多方運行模式,建立長效機制
雙師型教師隊伍需要進行系統化的建設,往往需要社會力量、學校力量,甚至于政府力量共同參與其中,才能夠從根本上保障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水準[11]。政府作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宏觀決定力量,需要通過有效的政策來引導雙師型師資力量建設,以政策法規的方式促進學校和企業實現雙方利益的均衡化;學校則需要成為雙師型師資力量建設的主導,采取積極的措施,確保教學條件和經費的充足,保障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企業則作為雙師型師資力量建設的關鍵性因素,應該將師資力量建設作為自身事業來進行真實有效的開展,積極尋找與學校之間的利益切合點,盡可能實現與學校之間的雙贏。只有真正打造出政府引導學校貫徹企業參與的運行模式,才能夠使雙師資力量建設形成長效機制。
(二)借助校外實訓基地,強化師資建設
在產學合作條件下進行雙師師資力量的建設有很多的資源優勢。產學合作可以成為雙師師資力量建設的重要途徑,也可以成為專業教師的就業新機遇。在進行產學合作教學實踐時,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規劃引導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同步開展:一是具備條件的教師可以先行脫產,直接到企業內進行生產操作實踐鍛煉,不斷積累一線工作的經驗,強化自身的職業能力,以此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二是教師也可以通過半脫產的方式,到企業進行掛職,頂崗鍛煉,既不影響日常教學活動,又能夠獲得在企業內進行職業鍛煉的機會,更能夠為企業帶來一些先進的技術理論,引導企業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三是教師可以到企業進行兼職或者是參與企業教育培訓,以此來獲得間接的崗位實踐鍛煉;四是教師可以在企業內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強化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銜接;五是從企業聘請優秀的技術人員作為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培訓,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積極引入教師資源,開展科研,為創新發展增加羽翼[12]。
六、產學合作條件下高校學生管理機制分析
在產學合作條件下,學生管理相較于傳統管理模式會有更強的個性化引導效果,管理內容會更加具體細致,管理效果也將更加符合社會發展實際。
(一)利用企業文化,培養職業精神
企業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標準便是其是否能夠認同企業文化,是否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促進企業發展。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過程中,需要提高對于學生企業文化認同感的教育。學校通過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對學生素質教育進行共同的規劃與設定,使學生在學校內接受教育和管理時便能夠逐漸理解企業文化,主動向企業發展靠攏。校內的一些學生管理內容也可以引入企業員工管理內容,提前對學生的職業意識進行鑄造。
(二)強化聯動管理,避免缺崗缺位
在產學結合條件下進行人才培養往往會采用頂崗實習的方式,以此來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管理聯動,但是這一過程中,必須要準確把握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如果沒有準確把握利益共同點,就會導致學校與企業之間缺少聯動。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時,學校和企業都會將學生管理視為對方的責任,進而就會導致對學生管理出現缺位的情況。而如果學校仍然沿用校園內管理的思維,對學生頂崗實習進行包辦,則會導致其失去配合教育的積極性,無法發揮出產學結合的作用效果。所以學校和企業在開展頂崗實習時必須協同制定學生管理辦法,明確各方責任,共同參與學生管理工作。雖然目前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研究解決,但是這仍然沒有影響到產學合作的發展進程,在高校進行獨立辦學的體系下,學校對于人才培養有著較為獨立的自主空間,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規劃,開展獨特性的教學管理,對教學質量進行主動控制,運用產學合作會帶來全新的管理思想,促進獨立院校教學管理發生改革性的變化。
作者:陳金萍 趙成喜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
- 上一篇:初中生物學課堂有效教學探討
- 下一篇:財務信息化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