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貨幣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5:08: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貨幣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非貨幣換的會計處理
非貨幣換業務處理的核心問題是對收到的非貨幣性資產應按何種價值入帳。一般說來,其處理原則是:
(1)應按交出的非貨幣性項目的公正價值入帳;
(2)如果交出的非貨幣性項目的公正價值無法確定,則收到的非貨幣性資產應按接收項目的公正價值入帳;
(3)如果交出項目和接收項目的公正價值都無法確定,那么收到的非貨幣性資產應按交出項目的帳面價值入帳;
(4)如果兩者的公正價值都是已知的,接收資產不但應按交出資產的公正價值入帳,還應按接收資產的帳面人才交出資產的帳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交換損益。現分述如下:
1、已知交出資產的公正價值
甲公司用一項設備交換存貨以便于用于銷售。設備的估計公正價值是30,000元,帳面價值100,000元,在交換之日已提累計折舊75,000元,本例中已知交出項目的公正價值是30,000元,應用為收到存貨的入帳價值。此外還應確定此項業務是否產生了應予確認的損失。由于交出設備的公正價值是30,000元,而帳面價值是25,000元,故存在5,000元的交換收益。反映以設備交換存貨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存貨30,000
累計折舊——設備75,000
貸:設備100,000
非貨幣換收益5,000
2、未知交出資產的公正價值
在多數貨幣換業務中,交出項目的公正價值是未知的,或者接收項目的公正價值比交出項目的公正價值更明確,應以接收項目的公正價值作為入帳基礎。為此,假定本例中其他條件與上例相同,只是設備的公正價值是未知的,存貨的售價20,000元,在此情況下,收到存貨的價值為20,000元,應作為入帳基礎,由于設備的帳面價值為25,000元,收到存貨的公正價值低于交出設備的帳面價值故應確認交換損失。
交換損失=25,000—20,000=5,000。反映此項交換業務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存貨20,000
累計折舊——設備75,000
非貨幣換損失5,000
貸:設備100,000
3、未知交出與接收資產的公正價值
有時交出項目的公正價值和接收項目的公正價值都不能在一定范圍內合理確認,那么收到的非貨幣性資產應按交出項目的帳面價值入帳。假設上述甲公司用帳面價值50,000元的設備交換一塊土地,二者的公正價值都是未知的,此時土地應按設備的帳面價值入帳,而且不產生損益。反映此項業務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土地50,000
貸:設備50,000
4、有附加財產的交換業務
有附加財產的交換業務是指在非貨幣易中企業可能會收到或交出小額的現金,這并不改變收入資產近姣出資產的公正價值入帳的基本原則。假使上述甲公司用公正價值100,000元的設備和10,000元現金交換一項存貨,設備的原值是95,000元。在交換之日已提折舊20,000元,存貨應按交出資產的公正價值(包括附加財產)110,000元入帳。
交換損益=設備公正價值-設備帳面價值=100,000-(95,000-20,000)=25,000
為反映交換業務實現損益,應做會計分錄如下:
借:存貨110,000
累計折舊——設備20,000
貸:設備95,000
現金10,000
非貨幣換收益25,000
二、非互惠性轉讓的會計處理
非互惠轉讓是所有者之間或所有者與另一實體間的單一方向的轉讓,主要包括所有者的財產股利、地方政府捐贈和其他企業捐贈等形式。一般情況下非互惠性轉讓所涉及的非貨幣性項目應按他們的公正價值入帳,轉讓的非貨幣性資產的公正價值與帳面價值的差額作捐益入帳。下面舉例說明非互惠性轉讓的會計處理方法:
1、假設甲公司將其在乙公司的股權投資作為財產股利分配給現有股東,對乙公司的投資按成本入帳,在甲公司的帳面價值為60,000元,分發的股票市價為75,000元,本例中雖然投資是按原始價值入帳的,但此項交易應按轉讓項目的公正價值進行會計處理。本例中,股票的公正價值是75,000元,原始價值是60,000元,二者之間差額15,000元即為收益。根據以上資料,應編制分錄如下:
借:乙公司的股票投資15,000
貸:投資市價上漲產生的收益15,000
借:留存收益75,000
貸:應付財產股利75,000
借:應付財產股利75,000
貸:乙公司的股票投資75,000
2、假設甲公司計劃在A市建一座廠房,為吸引甲公司投資建廠,A市政府自愿將一塊公正價值為200,000元的土地捐贈給甲公司作為建廠基地,但甲公司在今后5年內至少要雇傭A市居民200人。甲公司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篇2
1、我國農村資金外流問題探析
2、河北省農村信用社改革問題
3、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上市后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
4、資本市場與貨幣政策傳導問題
5、風險投資在中國(河北)的發展
6、河北省信用擔保機構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7、中國貨幣市場發展問題
8、民營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問題
9、河北省消費信貸發展狀況及問題
10、我國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11、關于商業銀行融入資本市場的思考
12、論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難點及對策
13、中小商業銀行的營銷策略選擇
14、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
15、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性風險與管理
16、貨幣市場基金對金融市場發展的作用
17、信息不對稱與金融市場的脆弱性
18、新時期應建立怎樣的銀企關系
19、新時期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與取向
篇3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學》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篇4
【金融危機論文英文題名】FinancialCrisisComparisonandEnlightenment
【金融危機論文作者中文名】張靜;
【英文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崩潰;資本流動;危機預期;匯率制度;
【金融危機論文英文關鍵詞】FinancialCrisis;Collapse;CapitalFloating;PsychologicalExpectationsforCrisis;SystemofExchangeRate;
【論文中文摘要】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日益增強的今天,我們對經濟的迅速發展不能采取全盤肯定或否定的態度,而是應當認真研究其運動和發展的規律,盡量防范并消除其消極影響。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中國家陸續開始推行結構性的經濟自由化改革和宏觀經濟穩定計劃,以試圖打破傳統體制的僵化,并保持國內通貨的穩定。但所有的這些嘗試都未曾在短期內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宏觀經濟問題,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績效、國際收支狀況與國際外部經濟環境之間表現出日趨復雜的關系,特別是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地區性的危機通過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的傳遞迅速向全球擴散,給國際金融體系和世界經濟發展造成沖擊。人們不禁要問:金融危機因何產生?筆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先透徹地進行金融危機的因素分析---資本流動自由化的利弊、待機而動的國際投機資本、經濟基礎的衰敗、國內居民對危機的心理預期。接著將分析和敘述的方法相結合,著重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英鎊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等發生過的金融危機事件進行實證分析和比較,從案例中歸納總結出結論:危機最初表現為固定匯率的瓦解,而后呈現出外匯市場、銀行、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出現崩潰的復雜癥狀。最后根據前...
參考文獻48-51
篇5
[論文摘要]自2006年3月起,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我國外匯儲備增加1357億美元,同比多增795億美元。不過欣喜之余,何有效 管理 龐大的外匯儲備,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其中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成為人們主張管理中國外匯儲備的一種解決方法。本文就外匯儲備的多元化問題進行了論證。
一、關于外匯儲備
(一)什么是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并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二)外匯儲備的作用
1.調節國際收支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于穩定。
2.干預外匯 市場 、穩定本幣匯率
為了保持穩定,本國管理機構可以通過自己手中持有的外匯儲備,去進行干預。
3.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 融資 能力
一個國家的償債能力,很大一部分是體現在他的經濟實力上,經濟發展是基礎。外匯儲備是最直接的保證能力的體現 。
4.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外匯儲備代表著我國央行的資產,外匯儲備越多,央行資產就越多。我國進行國際事務就越有經濟支持。 同時,當國際發生 金融 危機 時,我國就越有能力去面對。
二、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
(一)現狀
(二)存在的問題
1.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意味著我國大量的資源正被國外利用。國外需求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內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但也意味著我國大量的資源被外國所利用。大量外匯儲備的背后,實際反映的并不是國民財富的增長,而是我國大量的實物資源不斷地輸送到美國等國家。
篇6
論文關鍵詞:紅豆樹,人工林,經濟效益
紅豆樹具有極高的材用價值、景觀價值、森林文化價值,木材堅硬、紋理美觀、材質優良、是我國最珍貴鄉土用材之一。紅豆樹心材的經濟價值最為突出,紅裼色心材主要應用于古典家具制作與雕刻、陳設工藝品制作與雕刻、建筑裝潢與雕刻三大類[1-2]。目前,相關文獻對紅豆樹人工林經濟效益分析尚未見報道,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旨發展紅豆樹人工林的產業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來源
本研究材料來源于1965-1968在福建華安、南靖、浦城、政和、延平、建甌、三元、沙縣、將樂、泰寧、德化等地20余個國有林場系統布設的紅豆樹造林試驗林。
2 研究方法
2.1技術經濟指標確定
為分析紅豆樹的經濟效益和經濟成熟,參照用材林林木資產評估的方法,收集調查了如下的技術經濟指標。
(1)木材價格:規格材每立方米550元,非規格材每立方米450元,紅心材每立方米10000元
(2)營林生產成本:第一年2700元/公頃,第二年750元/公頃,第三年750元/公頃,第四年150元/公頃,年平均管護費60元/公頃。
(3)稅費按木材起征價征收,育林費、維簡費、社會事業發展費、森林植物檢疫費等合計為:規格材每立方米102元,非規格材每立方米51元。
(4)木材經營成本:伐區設計費按蓄積9元/立方米,檢尺費9元/立方米農業論文,直接采伐成本110元/立方米,短途運輸成本20元/立方米,道路維修養護費用5元/立方米,銷售費用為銷售價的1.5%,管理費為銷售價的5%,不可預見費為銷售價的1.5%。
(5)經營利潤率按直接采伐成本的15%計。
(6)地租:根據現行政策規定,按主伐時木材生產的數量,依現行林價的30%作為本輪伐期內的地租,即山價。
(7)利率:暫取5%為基礎進行分析。
2.2計算方法
(1)凈現值模型怎么寫論文。本文采用凈現值法評價投資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①
式中:PNW為凈現值,Rt為t年時的貨幣收入,Ct為t年時的貨幣支出,t為年齡,n為主伐年齡,P為利率,也是貼現率。在①式中,當PNW大于0時,說明繼續經營還能盈利;當PNW小于0時,繼續經營則虧損,但經營初期除外;當PBW等于零時,是盈利與虧損臨界,一般將它作為經濟成熟的標準,但它常常不是單位面積林地年均經濟收益最多的。
(2)森林經濟成熟齡模型。森林資源經營是以林地為基礎資本的,只有單位面積林地上平均每年收獲的效益最多時,才能保證在持續經營情況下效益總量是最多的,才是經營者最希望得到的。因此,應取年均凈現值最大時的年齡作為森林經濟成熟齡,即
②
式中:T森林經濟成熟齡。為分析測算方便,這里假設二個條件:其一是本次研究對象為紅豆樹單純同齡人工林,實行皆伐作業;其二是分析結果僅反映主林木經濟成熟。這樣,森林經濟成熟齡問題在這里轉化為主伐時利潤最大化問題,因此,需建立森林生長收獲預估模型,估計在不同年齡主伐時所能得到的木材產量農業論文,據以求得相應的貨幣收獲量。
(3)生長收獲預估模型。描述林分各因子生長過程的方程較多,尤以理查德方程廣泛應用,主要原因是理查德方程適應性強,準確性高,且方程中的參數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故本文選擇理查德方程構建紅豆樹生長收獲預估模型。[3-6]方程形式如下:
③
式中:Y為林分測樹因子,t為林分年齡,A、k、c為參數。
3 研究結果
根據上述的紅豆樹林分的生長收獲預估模型,以及所收集的技術經濟指標,利用生長收獲預估模型,計算紅豆樹各年齡的收入、支出及凈現值等指標,結果如表1-3。
表1 紅豆樹Ⅰ級立地質量的經濟成熟分析測算
年齡
平均高
平均直徑
蓄積量
總收入現值
總支出現值
凈現值
年均凈現值
24
12.4
12.6
155.8
73108
11961
61147
2548
26
13.3
13.9
171
81818
12069
69749
2683
28
14.2
15.2
186.4
89656
12101
77555
2770
30
15
16.4
202
96426
12068
84358
2812
32
15.7
17.7
217.6
102001
11980
90021
2813
34
16.4
18.9
233.3
106318
11846
94472
2779
36
17
20.1
249.2
109369
11673
97696
2714
38
17.6
21.4
265.1
111192
11469
99724
2624
40
18.1
22.6
281
111864
11240
100624
2516
42
18.6
23.8
297
111484
10992
100492
2393
44
19
25
313.1
110169
10730
99440
2260
46
19.4
26.2
329.2
108047
10458
97589
2121
48
19.8
27.4
345.3
105245
10181
95064
1980
50
20.2
28.5
361.4
101887
9901
91986
1840
52
20.5
29.7
377.5
98092
9622
88471
1701
54
20.7
30.8
393.6
93969
9344
84625
1567
56
21
31.9
409.8
89615
9071
80544
1438
58
21.2
33
425.9
85117
8804
76313
1316
60
21.4
34.1
442
80549
8544
篇7
關鍵詞:物價上漲 CPI 恩格爾系數
中圖分類號:F014.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025-03
價格與消費是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經濟因素,價格水平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變化。根據價格曲線也可看出,價格越高,消費需求越低,價格越低,消費需求越高。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漲速明顯加快,成為經濟運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特別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肉禽蛋、鮮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氣等商品價格均保持在高價位上運行,人們日常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價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與宏觀經濟運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首先,價格作為一個現象,折射出的是整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實質性問題。此外,價格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同時扮演著“市場調節器”與“宏觀經濟運行指示器”的雙重角色。因此,物價波動一直是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更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物價這一關系到民生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認真研究、科學合理地分析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我國物價水平的歷史與現狀
(一)我國歷史各物價水平變動階段
第一階段:1953―1965年(共13年)。這一階段,我國物價水平經歷了一次劇烈的升降,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增長率出現了一次高聳的峰和深陷的谷。1959~1961的3年中,零售物價水平持續上漲,于1961年到達頂峰,漲幅為16.2%。1962年,零售物價下跌,1963年跌至-5.9%的波谷,峰谷落差達22.1個百分點。
第二階段:1966―1976年(共11年)。在這一段時期內,我國物價水平的變動幅度極小。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增長率曲線幾乎是一條水平直線,其漲幅從未超過1%,跌幅也僅有一年略微超過1%,最高點(1975年,0.6%)與最低點(1969年,-1.1%)之間的落差只有1.7個百分點。這一時期零售物價的高度穩定,是特定的歷史條件造成的,當時的中央政府直接通過行政手段凍結價格。這樣,盡管經濟在劇烈地波動,而價格水平卻“紋絲不動”。
第三階段:1977―1999年(共23年)。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物價水平長期僵持不變的局面被徹底打破,零售物價開始持續上升。1999年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為1978年的359.8%。在這一時期,價格漲幅的波動性也變得非常明顯。從1977年到1999年,我國物價漲幅可觀測到4次明顯的循環波動。
第四階段:2000―2007年(共8年)。中國經濟在經歷了1991―2001年的完整波谷―波谷經濟周期后,從2002年起重新進入本次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2003年與2004年實際GDP增長速度接近潛在GDP增長速度,而2005年實際GDP增長速度超過潛在GDP增長速度,其間通貨膨脹卻相對溫和。在2006年中國經濟繼承了2005年的強勁擴張趨勢,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保持高經濟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增長型經濟周期的位勢上,2006年將構成本次經濟周期的波峰年度。2007年,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取向,兼顧經濟穩定的內部平衡目標與外部平衡目標,進一步促進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以及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全面拉動,在總體經濟景氣進入本次經濟周期收縮階段后延續其繁榮形態。2007年實際GDP增長速度略低于潛在GDP增長速度平穩回復至潛在GDP水平。
(二)我國現階段物價變動的狀況及原因
物價上漲影響居民的生活,從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漲速明顯加快,成為經濟運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2007年1―11月份CPI同比上漲4.6%,漲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3個百分點;尤其是11月份CPI同比上漲6.9%,環比上漲0.7%,創1996年底以來的新高。另外,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和央行公布的企業商品價格指數等均呈現加速上升的勢頭,已超出各方預期。
從統計數據來看,2007年的CPI上漲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以11月份為例,當月以糧食為代表的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8.2%,推動CPI上漲了6.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88.6%,其中糧食價格同比上漲6.6%,肉禽及其制品價格同比上漲38.8%油脂價格同比上漲35%,鮮菜價格同比上漲28.6%,鮮果價格上漲12.9%,鮮蛋價格同比上漲10%,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6.8%。而工業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項目后,前11個月的核心價格指數僅同比上漲1%左右。
物價上漲是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原因之一: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由于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這導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進而拉動了國內糧食價格上升,并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動。近10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一直低位運行,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現在的價格,多數低于10年前的水平,只有個別品種略高于10年前水平。但與此同時,種植養殖成本隨著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
原因之三:供求結構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豬價格跌到谷底,導致生豬存欄下降,去年下半年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周期性上漲階段。部分地區出現的疫情,也加劇了生豬供應的緊張。
民以食為天,糧食、肉、禽、蛋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今年以來食品和副食品價格的上漲過猛,波及面過大,豬肉的漲價帶動了其他生活資料(如牛羊肉、蛋、奶)價格上漲。這是事關人民群眾(特別是在校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城市低保人群等弱勢群體)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事關全局、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勢必影響到千家萬戶居民的生活質量。漲價使多數中低收入城鄉居民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但沖擊最大的是城鄉中低收入家庭,尤其對一些縣城的民工生活沖擊較大,感到壓力沉重。
二、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物價波動主要由市場中的商品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即供給小于需求是物價上漲,供給大于需求是物價下跌,供給等于需求時物價穩定。物價波動可以調整市場中商品供求關系,即供給小于需求時抬高物價可以使供求平衡,供給大于需求時降低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物價波動。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衡量一般家庭(不含共同事業戶)實際購買各項消費性商品及勞務價格變動情形。所得稅、購置土地、住宅及人壽保險等支出不屬查價范圍。
大多數國家都編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反映城鄉居民購買并用于消費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動情況,并用它來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
從2001年起,我國采用國際通用做法,逐月編制并公布以2000年價格水平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定基指數,作為反映我國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主要指標。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負責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編制及相關工作,并組織、指導和管理各區市的消費價格調查統計工作。
我國編制價格指數的商品和服務項目,根據全國城鄉近11萬戶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資料和有關規定確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251個基本分類,約700個代表品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是在對全國550個樣本市縣近3萬個采價點進行價格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國際規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來的。
CPI=(Pt1Q01+Pt2Q02+…+PtmQ0m)/(P01Q01+ P02Q02+…+P0mQ0m)*100
式中:P――商品價格;Q――商品數量;m――商品的種類;t――現期;0――基期。
公式中,分母表示在需要進行比較的基期里居民對有關商品的支出總額;分子表示居民在現期以現行價格購買相同種類、同樣數量的商品支出總額。
把上述公式用文字簡化表達就是:
CPI=現期購買商品支出總額/基期購買商品支出總額×100(商品是同類商品,與取樣樣本有關)
19世紀中葉,德國著名統計學家厄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在研究英、法、德和比利時等國工人階級不同階層的家庭調查資料時,得到一系列數據,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他發現了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或個人收入越低,其食品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反之,其比重越小;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會逐漸減少。對國家而言,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平均支出中購買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這一規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后來,人們把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稱為恩格爾系數,用公式表示如下: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費支出)×100%
恩格爾定律的原理非常簡單:一個家庭或個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食品數量是基本不變的。在這個前提下,恩格爾系數值越小,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或個人支出的比重越小,自然就意味著家庭或個人的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則說明生活水平越低。因此,可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成就。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更是將恩格爾系數作為評價國家貧富和地區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在我國,恩格爾系數同樣受到高度重視,無論是政府機關的工作報告,還是新聞媒體關于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報道,都可以見到恩格爾系數蹤影,使用頻率極高:中國宣布“總體達到小康”所依據的一個重要指標便是“恩格爾系數”;政府機關很多工作計劃的依據也是本地的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定律是在假定價格不變的前提下而提出的,其受影響較大除收入以外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物價水平:當食品消費數量不變時,物價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名義收入不變時實際收入的降低,即意味著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因此,物價水平上升,恩格爾系數就會上升,反之則下降。而影響恩格爾系數的主要因素有收入狀況、物價水平、耐用消費品的消費狀況、福利政策和消費習慣等。其表現為:
1.近年來我國恩格爾系數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服裝支出、醫療保健支出、交通通訊支出和住房支出的不斷增加造成的:當居民購置住房等耐用消費品時,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用于食品的支出就會減小,因此恩格爾系數會下降;當老百姓對醫療、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時,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就會擠占對食品的消費,從而導致恩格爾系數的下降。
2.隨著家庭設備用品消費的增多,恩格爾系數是上升的:當居民的個人可支配收入剛開始增多時,生活消費會從溫飽型消費轉向營養型消費時,谷物在食物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會不斷減少,肉乳品及精細食品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因此,在生活剛剛開始好轉的某段時間內,恩格爾系數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家庭設備用品相對于一般消費品來說,使用期限較長,單位產品價格較高。居民為了購買耐用消費品,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儲蓄,在維持基本生活的食品支出不變時,其它各項消費性支出就會減少,因此積累期的恩格爾系數會上升。
3.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時,恩格爾系數是上升的:食品消費數量不變時,消費物價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名義收入不變時實際收入的降低,即意味著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從而導致恩格爾系數的上升。
4.物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居民消費的水平。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因此,居民對食品價格非常敏感,稍有異動就會引起居民的廣泛關注。由于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收入對生活的保障作用逐步減弱,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更難以承受。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必然帶來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增加,因為食品這類生活必需品消費彈性小,替代效應不明顯,不管價格是否上漲,必須得消費。價格上漲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欲望,通常物價上漲時,人們為了緩解這一壓力,不得不降低消費檔次,減少消費數量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就造成了消費量的下降,生活質量的降低。
綜合以上分析,消費品價格特別是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給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帶來一定困難,其生活質量有所下降。具體表現在:一是采取買價廉質次的商品,來確保量的滿足。二是提取存款或借錢應對急需。三是改變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減少非必需品的消費。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支出成為壓縮對象。四是主要消費品價格的快速上漲,還給低收入居民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心理壓力和價格預期。
三、建議
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議:要加強價格監控和調控,大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時,積極促進居民消費。政府應堅決制止搭車漲價和哄抬物價的現象,維護市場的穩定;對房地產業等價格過高的行業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抑制商品房價的過高過快上漲;對低收入階層在擴大就業、提高低保水平、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等方面出臺操作性強的政策;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鼓勵和引導合理消費,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從而帶動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大幅提高,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當前的宏觀調控重點,既要控制投資過快增長,緩解資源瓶頸,加強對通脹的預警和疏導,又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培育市場和有效擴大消費,緩解消費品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
主要解決方案:
1.應適當調整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我國投資增長速度過快,經濟局部過熱與多年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且投資結構欠合理無不關系,因此,為降低投資增長速度,抑制通貨膨脹的惡化,緩解經濟結構的失衡,適度調整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2.遏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緩解對生產資料的過度需求。一是堅決遏制某些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人民銀行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加強“窗口”指導,商業銀行要增強風險意識,強化信貸審核。三是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行業制定限制性價格政策,控制這些行業的盲目擴張。同時,加強對煤、電、油、運的協調,緩解瓶頸制約。
3.努力促進糧食增產,增加糧食供給,使糧食價格回升到一個合理水平。由于以糧食為基礎的食品類價格占居民消費價格的權重大,食品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在低收入群體中所占支出比重較大,所以,保持糧食價格基本穩定、合理回升至關重要。一是要搞好糧食總量平衡工作,引導糧價穩步回升,逐步達到一個合理區間。二是要加強農資價格監管,穩定農資價格,穩定糧食生產的物質成本。三是要在糧食生產方面給予稅收、信貸、價格等政策優惠,減輕種糧農民負擔,保護和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4.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首先,房地產市場價格的快速上漲構成物價水平上漲的一個方面,而且對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和消費能力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其次,房地產業的產業關聯度較大,對房地產的過度投資構成了能源、原材料供給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再次,從房地產市場的價格的具體波動情況來看,土地價格和商品房價格上漲較快,而土地租金價格上漲有限。這說明,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以及與此相關的價格波動具有泡沫成分,這可能隱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因此,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是控制物價上漲和金融風險的良策。
5.對貨幣供應量的超速增長進行適當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超速增長是導致近期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所以今后一段時間,要對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進行調控:一是要加大公開市場業務力度,對沖因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二是對金融機構進行“窗口指導”,提高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適度控制貸款規模;三是要解決長期機制問題,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解決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剛性問題,使貨幣政策調控更加有效。但要注意,這種調控只能是微調,力度不宜過大。這是因為,一方面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固然可以在壓縮投資需求方面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無助于結構性矛盾和供給瓶頸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需求增長必須通過增量貨幣才能實現,如果實際信貸規模出現大幅下降,在短期內對快速增長的經濟會產生很大的擾動。一旦投入產出的鏈條被人為割斷,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甚至重新回到通貨緊縮的泥潭里。
6.加強價格監測分析工作,建立價格異常波動應急機制。價格監測是價格決策和宏觀調控的基礎,要突出監測重點,完善有關制度,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市場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善于發現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建立應對價格異常波動的應急處理機制,及時提出控制價格上漲的意見和建議,做到未雨綢繆。
參考文獻:
1.王爾中.物價上漲對福建城鎮居民生活的影響.2005
2.江學軍,唐煥文.中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會議論文,1997
3.劉宏宇.從宏觀市場價格到市場“負熵”.會議論文,1996
4.蔣衛東.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學位論文,2007
5.王振龍,趙昌昌.統計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6.黃小雄.關于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指數反常規問題研究.學位論文,2006
7.南蘭.我國物價周期波動的實證分析.學位論文,2006
8.姚大鵬.對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現象的研究.學位論文,2005
9.盛陽.對當前中國物價波動分析及對策研究.學位論文,2005
10.劉飛.我國價格指數和經濟波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學位論文,2005
11.艾慧.中國當代通貨膨脹理論研究.學位論文,2004
12.劉士寧.我國貨幣流通速度變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學位論文,2003
13.孫武斌.1992~1996中國價格總水平上漲治理政策研究.學位論文,2000
14.中國進入物價較高時代.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7
15.余豐慧.物價上漲中百姓生活不下降.期刊2007
16.農副產品漲價農民受益多少.山西農業(致富科技版),2007
篇8
[關鍵詞]貨幣銀行學;教學改革;思考
[作者簡介]中韜,廣西大學商學院財政金融系講師,經濟學碩士,廣西南寧530004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8―0203―03
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貨幣信用經濟。在市場經濟運行中,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貨幣銀行學》是一門研究金融領域各要素及其基本關系與運行規律的基礎理論課程,通過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該門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學生們可初步認識金融領域的基本問題,把握整體金融運作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探討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經濟和金融問題,并為經濟類各專業的其他基本理論課和實務技能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該課程在經濟類專業教學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既體現貨幣銀行學的課程特色和理論體系,又能與其他學科相互銜接、融為一體,讓學生能夠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目前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同學歷層次課程的教學內容大部分雷同。同一學歷層次不同專業的教學主觀隨意性大
對于同一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區分不同的授課對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應把握好不同的側重點。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相同的教案輪流適用于不同專業的學生。特別是在教學內容上隨意性太大,任課教師基本上想講什么就講什么,忽視了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性。教師沒能做到將學生最需要的知識傳授給他們,導致同一學歷層次、不同專業的同一課程知識點的涵蓋面和深淺程度差異很大,教學水平和效果參差不齊,學生反映較大,收不到應有的良好教學效果,影響了該課程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教學計劃的安排脫節
貨幣銀行學課程本身的教學內容覆蓋面很寬,教學面臨著內容龐雜而課時不足的難題,而其教學內容更離不開一定的經濟學基礎知識。經濟類專業目前已開設《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課程為專業基礎課,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貨幣銀行學相關知識有很大幫助。但是,有的專業的《貨幣銀行學》課程卻和以上兩門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無形中破壞了這兩門課程的繼承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課程內容的陌生或重復,影響到學生學習貨幣銀行學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計劃安排上應注意貨幣銀行學課程與其他專業基礎課程的銜接與協調,明確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程、專業選修課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教學方法單一枯燥,欠靈活。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貨幣銀行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但卻不如專業實務課具有技術性、技能性和趣味性。如果按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那是單靠教師一味的說教講解,即在課堂中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平鋪,大條套小條,甚至大段念誦教材,講解中不突出重點、難點和熱點,不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忽略每章內的各個目與節、節與節之間以及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教條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很容易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索然,只會死記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識點,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勢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而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一來,既不利于教學相長,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四)考核方式單一,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全面、真實、公正的考查,考核方式有待合理化
課程考核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一種檢驗。貨幣銀行學課程在經濟類專業屬于考試課,由任課教師掛牌上課,學生采取自由選課形式,其他專業屬于考查課。考試課的考核采取題庫抽題,考查課程一般由任課教師自己命題。無論抽題還是自己命題都是一種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但是采取題庫抽題的考核形式,任課教師普遍認為對全面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欠缺。因為按要求題庫中各套題中同一類型的題目不能有重復現象,這使得題庫出題教師為達到要求在一套試題中無法充分體現貨幣銀行學課程的重點、難點和學生應掌握的程度。此外,有的教師不注意對學生學習過程投入狀態和平時學習成績的考評,用期末考卷作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評價尺度,考前任意給學生劃定考試范圍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考試結果難以客觀全面、真實、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
二、對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與思考
(一)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的安排要因層次和專業不同而有所區別
貨幣銀行學課程涉及的內容眾多,在教學中不可能將全部的內容一一介紹清楚,因此任課教師必須針對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有選擇、有重點地加以介紹,以保證學生在不同的培養階段上獲得相應層次的教育。
首先,同一層次不同專業開設的《貨幣銀行學》課程要統一界定基本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以保證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實現整體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例如,對本科層次各專業的《貨幣銀行學》課程統一界定基礎性教學內容(約占整體的60%左右),這部分內容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覆蓋的,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以此保證各專業的學生都能達到掌握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同時,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給教師留出40%左右的自主性教學內容比重,給教師一定的發揮自己特長的空間和余地,以突出各專業的特性并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前沿性和研討性。其次,應以大綱的形式界定各層次教學內容的基本點與側重點,提出差別性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環節的要求,設計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組織方案和課時分配的基本建議,選定不同學歷層次的基本教材和參考文獻,確定出各學歷層次的考核標準和側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不同層次或同一層次不同專業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對授課的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以提高教學質量。對不同專業的教學對象應開設不同學時數和內容的《貨幣銀行學》課程,目前對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一般開設54學時左右課時,而非經濟類專業的學
生開設45學時左右課時比較合宜。但對于函授和干部培訓班的學生,應在授課時數和內容方面有一定的靈活性,力求做到課時少、內容精、通俗易懂。
(二)教材的選取要考慮到“先進性”和“適用性”
能否使用優秀教材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先進性”和“適用性”是教材選用的基本原則。“先進性”是指教材內容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反映本學科國內外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新知識、新成果,正確闡述本學科的科學理論知識,反映其相互聯系及發展規律,既要有突出的學術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適用性”指選用的教材要符合本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的要求,取材合適,深度適宜,份量恰當,符合認知規律,富有啟發性,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前市場上貨幣銀行學課程的版本眾多,各種版本良莠不齊。因此,教師在選取教材時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謹慎選擇。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構建溝通平臺,實現課堂延伸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教室為載體,變黑板教學為CAI課件教學,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化教育設施有機結合,提高單位學時內教學知識量的傳遞速度。在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文字、圖片、視頻、色彩等信息載體的綜合使用,減輕了單一方式對學生造成的課堂疲勞,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性,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易于接受。貨幣銀行學課程的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很多知識點需要為學生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口頭表述和黑板上書寫浪費大量時間,學生學習效果不佳;而采用CAI課件教學可節省黑板上寫板書的時間,有利于加深對基本知識點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增加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此外,由于經濟金融發展變革的速度加快,知識革新日新月異,新版教材的內容也不一定跟得上經濟發展的速度,CAI課件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加大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增長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積極探索其他教學方法,比如結合實踐教學法、分層次教學法、自我學習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等,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思辨、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網絡改變世界,以網絡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極大豐富了教學過程的生動性和促進了多樣化信息的傳遞。在教學環節中,任課教師可廣泛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個人主頁、課程互動電子信箱將為學生與任課教師之間課余的溝通提供便利,不僅保證課程相關資料的最大程度共享,而且保證了學生疑難問題的及時解答,實現了有效的溝通。課堂外教師的課外指導以提出問題、提示思路、激發興趣、引導查閱資料、組織課外研討、批改作業論文為主要手段,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獲得不斷適應經濟和金融發展變化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四)建立綜合考評體系,采用靈活多樣的考評方式進行綜合考評
篇9
【論文摘要】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已逐漸演變成了國民經濟的重要宏觀調控部門,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筆者闡述了貨幣政策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對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進行探討。
1998年以來,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以及國內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影響,我國經濟呈現出通貨緊縮的明顯特點,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2008年以來,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在今后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這次也是中國10多年來貨幣政策中首次使用“寬松”的說法。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進一步的深化,各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更是以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的特殊身份在經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貨幣政策的制定直接影響著本國經濟的發展,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國的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1 我國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和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實施宏觀調控,是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之一。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間接調控的重要手段,在整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國的貨幣政策以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1993年,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把貨幣政策目標規定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1995年3月,公布并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把這一貨幣政策目標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這樣就從本質上堅持了貨幣政策維護幣值穩定這一單一目。
1998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當寬松”,意味在貨幣供給取向上進行重大轉變。
2 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
貨幣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國中央銀行關注的問題,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關,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靈敏有效是貨幣政策有效的基礎。我想先從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方面分析貨幣政策有效的條件。
企業和居民的行為是貨幣政策傳導的經濟基礎,是決定性因素;金融機構行為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中間環節,也是關鍵環節;金融市場建設和中央銀行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基礎和政策因素。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對這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較強大,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能有效地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聯系起來,并能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放款業務;其二,在金融市場方面,要求一個市場容量大、信息傳遞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躍持續的貨幣市場和一個規模較大、競爭充分、市場一體化程度高、運作效率高、市場預期良好的資本市場,要有比較完善的金融機制;其三,在金融機構方面,要求商業銀行等商業性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企業真正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成本為約束,以客戶為中心。其四,在微觀經濟主體方面,要求工商企業是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居民個人具備較成熟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
隨著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改革,我國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標—最終目標?”的間接傳導機制和“中央銀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企業居民戶”的間接傳導體系。但在中央銀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微觀經濟主體層面上存在的諸種障礙卻導致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微效。這里僅就中央銀行層面上的障礙做簡要分析。
貨幣政策傳導在中央銀行層面上遇到的障礙主要是我國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同時實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場化。我國雖然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和票據貼現利率,逐步擴大貸款利率波動幅度,但是我國仍然是以管制利率為主的國家,影響了利率對資源配置的結構調整作用。同時,使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難以發揮作用,影響了貨幣政策信號的傳導。此外,在公開市場上,由于資金寬松導致央行收回資金容易,投放資金困難;在外匯市場上,外匯儲備受貿易逆差影響和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政策約束,央行只能被動地買賣外匯,銀行結售匯差構成了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數量限制,導致公開市場操作對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機制作用難以發揮。
隨著我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特別是2001年底我國加入WTO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有專家專門就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貨幣政策效應從理論到實證進行了分析,他們從固定匯率制下開放經濟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入手,根據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結論:在固定匯率制下,封閉經濟條件下的貨幣政策效應比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貨幣政策效應大。
從而進一步推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影響,開放度與經濟增長存在著負相關關系,說明隨著經濟開放度的提高將導致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降低。
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下,我國必須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調整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適應開放經濟的貨幣政策運行機制,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擴大匯率浮動范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準確把握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調整;在積極推進貨幣市場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積極參與國際貨幣政策協調,以提高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貨幣政策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更多地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模式,立主從制度上創新,改變我國經濟結構,促進我國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市場運作,中低收入人群,經濟適用房制度,住房用地市場化,住房補貼,貨幣直補政策
“市場運作提高效率,貨幣直補保證公平”是指日照市在解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上,改革現有的經濟適用房制度,政府將國家規定的經濟適用房用地通過市場拍賣給開發商,制定透明而規范的制度、標準和辦法,將土地收益以貨幣的形式直接補貼給具備資格的中低收入家庭,讓其直接通過市場購買相應層次的住房制度。這一制度和措施不僅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供求的時空均衡,而且降低了政府的監管成本,也減少了政府的尋租和腐敗,同時確保了應補盡補,初步實現公平和效率的最佳兼容。
一、住房用地市場化
日照市將每年確定的經濟適用房建設用地,交由國土資源部門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公開出讓,然后將土地出讓所得的所有凈收益作為經濟適用房購房戶的專項補貼費用劃歸財政專戶管理。日照市經濟適用住房的市場化運作,徹底打破了過去經濟適用房政策下的房地產業土地供應的 雙軌制 。所有房地產商公平競爭,在市場上獲得土地資源,避免了土地供應中的暗箱操作和尋租行為。經濟適用房的市場化運作,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完善,推動了日照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
為了解決拍賣經濟適用住房用地招拍掛價格不一,資金收繳時間長,來源不穩定的問題,從2006年開始,新《辦法》規定不再每年單獨拍賣經濟適用住房用地,經濟適用住房補貼資金直接從政府土地出讓收益中列支,建立經濟適用住房補貼專項資金。資金預算以上年度補貼總額為基礎,根據每年房地產平均價格指數調整。相比其他地方經濟適用房投入不足甚至逐年減少,日照市此舉既保障了補貼資金的來源,又保證了補貼資金不會因房價上漲而相對減少。
二、住房補貼貨幣化
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三、補貼運作透明化一是嚴格補貼對象審批程序
補貼對象按照“個人申請、單位核實、張榜公示、公眾監督”的程序進行審批。二是實行全過程的公開。對中低收入家庭標準線每年向社會公布,全市每年補貼戶數、每戶補貼標準,市里都公開計算公式。補貼對象的確定實行申請公示、標準公示、輪候搖號公示、許可證發放公示。三是加大監督力度,其措施有:與申請人簽訂法律合同責任書,要求申請人中號交保證金,并找擔保人;利用房管局房產檔案查詢申請人及親屬相關情況;對舉報不符合經濟適用住房補貼條件的中號者,查實后,獎勵舉報人1000元等等。四是建立經濟適用住房補貼退出機制。退回的補貼納入經濟適用住房補貼基金,用于向其他低收入家庭發放住房補貼,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運作的透明化使那些謊報實情的人無法得逞,也杜絕了托關系、走后門的可能。2003年被舉報查實取消資格的有7戶,到2007年359戶因超收入或已有住房被取消了申請資格。這與許多地方經濟適用房流入“富人”和“投資者”之手,甚至出現炒“房號”的情形無疑有天壤之別。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礎教育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