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9:1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科技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科技產業論文

篇1

[關鍵詞]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后管理內容增值服務和監控

風險投資后管理包括了除現金投入外的其他一系列投入(Fried和Hisrich,1995),Tyebjee和Bruno(1984)將風險投資后管理的內容歸納為4個方面:幫助招募關鍵員工、幫助制定戰略計劃、幫助籌集追加資本、幫助組織兼并收購或公開上市等。隨著風險投資實踐的發展,國內外一些學者在Tyebjee和Bruno的基礎上對風險投資后管理的內容作了進一步的研究。

一、國外研究綜述

Gorman和Sahlman(1989)發現風險投資家在投資后參與管理活動上大約花費60%的時間,他們根據對風險投資家的調查得出如下的結論:風險投資除了向被投資企業提供資金外,還提供建立投資者網絡、評估和制定經營戰略、為管理團隊物色合適人選等三方面的支持。

Barney等(1996)發現風險投資家為被投資企業提供的幫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營管理建議,包括提供有效的財務建議,提供合理化的經營建議、提供合理化的管理建議等;另一類是運營幫助,包括為被投資企業介紹客戶、介紹供應商、幫助被投資企業招募員工等。

Dotzler(2001)發現風險投資家的管理參與活動包括融資顧問、戰略建議、招募高層管理者、充當CEO智囊團、組織和激勵體系建設、管理層業績反饋、選擇其他專業服務(如法律等)、與其他公司的戰略聯系、營銷、工程技術咨詢等多個方面。Knockaert等(2005)將風險投資后管理活動分為監控活動和增值活動兩部分,其中,風險投資家的監控活動包括監控財務狀況、監控市場營銷狀況、監控股權變動、監控CEO的報酬、監控追加借款等;增值活動包括制定戰略計劃、充當管理團隊的參謀、招募CEO或CFO等高層管理人員、招募新員工、聯系潛在客戶、組建有效運行的董事會、運作管理等。

二、國內研究綜述

和許小松(1999)將“Post-investmentActivities”譯為“投資后管理”,并指出其內容包括“設立控制機制以保護投資、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募集追加資本、將企業帶入資本市場運作以順利實現必要的兼并收購和發行上市”。項喜章(2002)指出風險投資后管理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即增值服務和監控,增值服務是風險投資家為被投資企業所提供的一系列咨詢服務,具體內容包括:幫助尋找和選擇重要管理人員、參與制定戰略與經營計劃、幫助企業籌集后續資金、幫助尋找重要的客戶和供應商、幫助聘請外部專家、幫助實現并購或公開上市。

付玉秀(2003)通過調查發現風險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監控主要包括對重大決策的制定、重大人動、資金運用、財務狀況、市場營銷等活動的監控,對經營計劃的制訂的監控強度一般,而對被投資企業的融資行為和日常經營監控較弱;風險投資家向被投資企業提供的增值服務主要是參與制定戰略與經營計劃、輔助財會管理、幫助企業籌集后續資金、幫助聘請外部專家、提供管理技術/經驗知識、傳授營銷技能開拓市場、幫助尋找重要的客戶和供應商。

三、國內外研究述評

綜合國內外有關風險投資后管理內容的研究,本文歸納出風險投資后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增值服務和監控兩部分,并認為,增值服務主要包括風險投資企業為被投資企業提供的戰略上的支持、關系網絡資源上的支持、人力資源管理上的支持、后續融資上的支持、生產運作上的支持等幾方面(Liu、Cui和Fan,2006;Liu和Fan,2006);風險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的監控主要包括對被投資企業重大決策、經營計劃的制定、重大人動、市場營銷狀況、財務狀況、資金運用、運營績效等的監控。

參考文獻:

[1]FriedVH.andHisrichRD.Theventurecapitalist:Arelationshipinvestor[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5,37(2):101~113

[2]TyebjeeT.T.,BrunoA.V.Amodelofventurecapitalistinvestmentactivity[J].ManagementScience,1984,30(9):1051~1066

[3]GormanM.andSahlmanW.A.Whatdoventurecapitalistsdo?[J].BusinessVenturing,1989,4:231~248

[4]BarneyJ.B.,BusenitzL.W.,FietJ.O.,etal.Newventureteams''''assessmentoflearningassistancefromventurecapitalfirm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6,11(4):257~272

[5]DotzlerF.Whatdoventurecapitalistsreallydo,andwheredotheylearntodoit[J].TheJournalofPrivateEquity,2001,winter:6~12

[6]KnockaertM.,LockettA.,ClarysseB.,etal.Dohumancapitalandfundcharacteristicsdrivefollow-upbehavourofearlystagehightech.VCS[A].VlerickLeuvenGentManagementSchoolWorkingpaper,2005,20

篇2

內容摘要:本文建立了一個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評價體系,從競爭實力和競爭潛力兩個方面對我國各地區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水平不高,并且存在巨大的地區差異;我國競爭實力是在不斷提升的,但是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東部地區的競爭實力顯著強于中西部地區;我國大量地區的高科技產業都不具備競爭潛力,而且引起競爭潛力變化的因素在各個地區是不盡相同的,要求各地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相應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

關鍵詞:高科技產業 競爭實力 競爭潛力

高科技產業對一國或地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科技產業由于其顯著的技術擴散效應和極強的產業關聯作用使產業發展空間日益拓寬,對于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具有重大意義。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占商品進出口總額的29.2%,高技術產業在我國經濟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國家對高科技產業越來越重視,但是對于該產業的經濟學研究明顯不足。現有文獻對高科技產業的研究往往側重于討論高科技產業的地位、作用和發展戰略,對高科技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則較少。為此本文對這一課題做出一點努力,構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高科技產業競爭力的評價體系,對我國各地區高科技產業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

高技術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分析

產業競爭力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的衡量。本文主要從競爭實力和競爭潛力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競爭實力主要是指產業在當前競爭中的表現,而競爭潛力則反映了產業未來發展的前景。

(一)競爭實力的衡量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某一產業在商品貿易上的表現往往是該產業競爭實力的體現,可以利用顯示性指標進行度量。在國際貿易中的表現通常用貿易專業化系數指標(TSC)、出口績效相對系數、固定市場份額模型(CMS)等衡量,但是這些指標往往需要其它國家的進出口數據,而高科技產業的這類數據獲得較為困難,因此我們選擇TCI指數進行衡量。

TCI指標計算方便,只需要各地區的進出口數據,同時又能很好地表現出某一地區是否具有競爭實力,其計算公式為:TCIi=(Ei-Ii)/(Ei+Ii),i=1,2,...,n。其中Ei表示地區i的出口總額,Ii表示地區i的進口總額,n表示地區數。一般認為,TCI值在1-0.5之間表示該地區具有很強的競爭實力;0.5-0 之間表示該地區有較強的競爭實力,-0.5-0 之間表示該地區競爭實力弱,-0.5-1 之間表示地區競爭實力很弱。

(二)競爭潛力的衡量

競爭潛力一般通過分析性指標進行衡量,通過挖掘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來分析。眾所周知,高科技產業研發活動占據重要地位,研發能力和研發效率是產業的發展前景的直接反映。為此我們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通過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產出活動進行效率評價,并以DEA效率值作為競爭潛力的度量。該方法最為常見的應用有CCR模型和BCC模型,前者假定DMU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后者則是假定DMU生產規模報酬可變,由于我國各地區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規模不盡相同,本文采用BCC模型進行評價以判斷產業的規模是否對產業發展潛力具有影響。

但是DEA方法效率評價只能反映當前的競爭潛力,即只能做靜態考察,由于隨著時間變化DMU輸入輸出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還有必要考慮動態變化。Fare(1994)在BCC模型基礎上提出了Malmquist指數(下以M指數表示),它是生產率的一種替代指標,其變化可視為競爭潛力的演變趨勢的表現。根據Fare(2002),M指數還可以進行分解,以挖掘競爭潛力的來源。ML=Et*Ep*Es,其中ML表示M指數,即競爭潛力的變化趨勢,Et表示由于技術進步,即由于技術進步而引起的競爭潛力的變化,Ep表示效率變化,即由于研發活動中研發效率的增加而引起的競爭潛力的變化,Es表示規模效率改進,即由于研發規模的變化而引起的競爭潛力的變化。

利用DEA方法進行評價時要求對投入和產出指標進行選擇。投入指標上我們選擇了科技經費支出額和科技活動人員進行替代,兩種投入可以反映投入的質量和數量;產出指標上我們選用了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專利申請受理量、發明專利受理量和國內中文期刊科技論文數,多種指標可以充分反映高科技產業的各種產出狀態。

競爭實力分析

整體上,2000~2007年間高科技產業競爭實力是在不斷上升的(圖1),2000年我國高科技產業的TCI值只有-0.1728,競爭力較弱,到2007年TCI值為0.0958,競爭力仍然不是很強。東部地區競爭實力的趨勢與全國幾乎相同,但略高于全國水平,2007年其TCI值為0.1026,而且東部地區的競爭實力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競爭實力并不是平穩發展的,尤其是在2005年之前存在明顯的波動,但是總體趨勢是改善的,不過兩大區域的競爭實力都處于較弱的狀態。

從省級層面看(表1),2007年我國高科技產業競爭實力沒有很強的地區,TCI指數最高的地區為河北,其值為0.3109,其競爭實力較強,接下來的三個地區分別是福建、浙江和江蘇。地區TCI指數值最后五位的地區則分別是青海、寧夏、海南、內蒙古和吉林,這些地區的TCI指數值均小于-0.5,競爭實力相當弱。從時間趨勢看,2000年,我國地區競爭實力很強、較強、較弱、很弱的地區數目分別為0、2、16和13,2004年分別為1、5、13和12,到2007年則分別為0、13、13和5,可見在這8年間我國高科技產業的地區競爭實力大幅提高。

仔細觀察表1,可以發現一個現象,比如地區的國際競爭力竟然是出類拔萃的,這顯然違背常理,為此,我們必須回到經濟現實進行深入考察。一般而言,一個具有競爭實力的地區也應當具有一定的貿易和產出規模,只有貿易和產出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聯系到這一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2007年地區的出口額很少,在全國處于倒數第二的水平,僅有九百萬美元,其規模還不足廣東省的萬分之一,而2006年高科技產業的增加值僅2.5億元,占全國的0.025%。由于TCI指數值是按進出口計算而來的,沒有考慮到貿易和產出的規模問題,因此的TCI值偏高也就可以理解了。

考慮到地區高科技產業的貿易和產出規模問題,本文認為出口額小于100萬美元(占全國出口規模的0.03%)和增加值小于50億人民幣(占全國高科技產業增加值的0.5%)的地區其規模較小、競爭實力是較差的,即使其TCI值相當出色。這些地區主要有內蒙古、新疆、海南、山西、云南、甘肅、海南、青海、寧夏、和貴州地區,其他的地區其貿易和產出均有相當規模,我們以TCI值作為判斷標準。這樣一來我國2007年高科技產業競爭實力較強的地區有河北、福建、浙江、江蘇、天津、湖北、江西、廣東、遼寧、安徽、山東、上海12個地區,競爭實力較弱的地區有湖南、廣西、黑龍江、北京、河南、陜西、四川、重慶8個地區,其他11個地區的競爭實力則很差,不過這種調整并不改變我們對競爭實力的趨勢的整體判斷。

競爭潛力分析

本文收集到了2000~2007年共八年的各地區高科技產業投入-產出數據。利用DEAP軟件計算了每相鄰兩年的M指數值以及2000~2007年整個時間段的M指數值以反映研發活動生產率的變化,從而揭示各地區的競爭潛力。

從整體上看,2000~2007我國M指數值的平均值為0.974,表示競爭潛力處于下降的狀態,而我國地區中也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湖北、廣東和新疆8個地區的競爭潛力在上升,其他所有地區的競爭潛力都是不容樂觀的。不過考慮到8個地區的出口額占到全國的91.83%,產出規模占全國的72.38%,這可能是本文懷疑我國生產率下降的原因。但是,我國大量地區的高科技產業都不具備競爭潛力則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這也說明我國各地區在高科技產業上發展的不平衡性,其競爭潛力地區差異巨大。

那么2000~2007年間競爭潛力的變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呢?鑒于剛剛討論的理由,全國的ML值由于其計算方式而受到質疑,因此本文研究過程中拋開這一點。

在各個地區內,競爭潛力的變化原因是千差萬別的。在8個競爭潛力增加的地區,北京的競爭潛力的增加來源于技術進步和規模效率的改進,而其研發效率卻降低了;天津的競爭潛力增加只有技術進步這一個來源,其研發效率和規模效率都在下降;上海的競爭潛力增加源自技術進步和研發效率的提高,其規模效率卻降低了;江蘇競爭潛力的增加只是研發效率上的提高,技術進步和規模在下降;浙江和廣東競爭潛力的增加源自技術進步,研發效率和規模效率在原地踏步;湖北和新疆競爭潛力的增加主要來自研發效率的提高,技術發生了退化而規模效率不變。8個地區的競爭潛力的增加卻出現了6種情況。其他地區高科技產業下降的地區也有很多種情況,很多地區是單方面的原因促進了競爭潛力的提升,但是另外兩個原因的牽制阻礙了這一變化。不過像河北、山西、廣西、海南、云南、和陜西等地區從種種原因上考察都沒有促進競爭潛力提高的可能,這些地區的高科技戰略必須要進行調整。

上述分析表明,引起競爭潛力變化的因素在各個地區是不盡相同的,這一方面是我國地區之間高科技產業發展不平衡性的體現,另一方面也說明,各地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作出選擇來提高競爭潛力。

結論

本文從競爭實力和競爭潛力兩個方面對我國各地區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從整體上而言,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水平不高,并且在地區間存在巨大的差異,高科技產業地區發展極不平衡。

我國競爭實力是在不斷提升的,但是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東部地區的競爭實力顯著強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競爭實力較弱。而競爭潛力是未來發展可持續性的體現,競爭潛力的影響因素在各個地區是相當復雜的,不盡相同,這要求各地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相應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裴長洪,王鐳.試論國際競爭力的理論概念與分析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02(4)

2.金碚.高技術在中國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工業經濟,2003(12)

3.房漢廷,金延新,屈宏.中國戰略性技術及其產業化的七大問題[J].中國工業經濟,2003(6)

4.邁克爾•波特. 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2

篇3

[關鍵詞]系統 知識 集成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TM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5-0237-01

前言:系統集成是將已存在的知識和技術以系統集成的思想進行整合,企業對生產技術、生產戰略等組織變革,開創企業技術生產和經營管理的新范式,學習吸收外國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和生產工藝,創新出符合我國國情和適合企業發展的新形式,做好系統集合和知識集合工作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成功的基礎。系統集合創新在企業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成效高等特點,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情況。知識集合與創新是系統集合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是將存在的知識和如何更好的運用企業中的相關參數適應運營模式進行重組改進,從而產生更科學有效的知識系統的過程。

1.系統集成創新概述

1.1 系統集成創新與高科技產業的關系

高科技產業是促進國家企業前進和發展的關鍵性產業,對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指導性和導向性的作用,做好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創新工作,是解決我國當前工業化發展面臨壓力的最好解決措施。自我國加入WTO組織以來,逐漸與國際大環境接軌,在得到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壓力,其中最顯著的壓力為資源的短缺和各國之間激烈的競爭,只有保持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開發新能源,解決資源短缺問題,才有機會化壓力為動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系統集成創新的研究與發展,能夠深入分析各種技術知識之間的關系,促進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對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系統集成與創新的研究能夠有效的實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實現自助研發獲得符合我國國情的技術創新,始終占領科技革命的制高點,實現在科技創新和技術先進領域上進行新的跨越。

1.2 系統集成創新的表現形式

系統集成創新是在原有的技術水平上進行整合,通過系統集成的方式實現再創造,創新出新方法、新工藝等來滿足新時展的新要求。系統集成創新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本研究列舉幾項典型的表現形式。系統集成創新表現在單元技術與單元技術的集成,建筑行業進行施工設計時,進行建筑結構與排水系統、供暖通風、照明系統以及太陽能利用等的綜合集成,實現結構[1]與功能相互協調;生產和研究開發的集成,要實現企業生產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低消耗,就要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技術的創新,將研究開發和企業生產相集成;區域經濟和生態的集成,不能單純的追求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忽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要與生態系統相聯系,建成生態工業園區,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3 系統集成創新的特點

系統集成與創新絕不僅僅是對已有的新技術、新知識層層累積到一起,知識單純的將各領域的先進技術簡單的堆砌起來,而是將系統集成,引進吸收再創造,為企業甚至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技術上更深入的開發和更高難度的創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企業生產的大型設備和尖端技術產品等功能十分強大,內部結構也十分復雜,要實現進一步的開發創新具有較高的難度,進行系統集成創新后,將各部分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了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實現各部分之間的相互組合和多樣性的實現,降低了技術創新的難度。系統集成創新較全部進行原創具有鮮明的特點和顯著的優勢,具有成本低、難度小、周期短、成效高、風險小、靈活度高等優勢,符合我國當前的發展水平,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得到新產品、新流程、新知識,發展下去甚至會產生新的交叉學科領域[2],改變我國技術落后的狀態。

2.知識集成與創新的概述

2.1 知識集成的內在機理分析

知識可以存在于個人和組織之中,通常分為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兩種,隱形知識是指個人或組織解決事情的能力和途徑,對事物具有的特定的認知和處理能力,這種知識難以用編碼進行傳播和學習,但是隱性知識是知識集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知識是個人知識的組合和集成,個人知識是組織知識的起點和基礎,個人知識通過交流、溝通,取得相互聯系,不斷向外擴展、過渡,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實現知識的拓展和增值,從而形成組織知識。

2.2 知識集成與技術創新之間的聯系

不論是隱形知識還是顯性知識對企業技術的創新改革都起到重要作用,在企業的產品開發、經營管理、組織創新等部門中都具有一定的職能,不同類型的知識之間具有很強的相互關系和互補性,實現知識集成,能夠深入發掘不同類型知識之間的更加密切的配合,促進各類知識的高效使用,提高為實現同一目標而形成的協作關系,有利于促使各類知識進行自身的改進和更新,從而更好的進行創新工作。

2.3 建立企業知識集成系統,促進技術發展

通過建成知識集成系統能夠快捷實現知識的共享和集成,對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創造性的融合,開發新的知識領域,實現知識的創新,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知識上的支持,將各個領域的知識進行充分的收集和整合以后,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平臺,實現快速的共享和創新,建立成一個有機的知識集成系統,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

3.結語:

系統集成創新與知識的集成和創新能夠充分利用系統中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將不同類型的知識進行融合再創新,豐富知識領域的種類,實現企業生產技術、管理模式、服務等的創新以及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抓住機遇勇面挑戰,實現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二戰后世界貿易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量迅速上升;產業內貿易快速增長。這些經濟現實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70年代以來,迪克西特(Dixit)、諾曼(Nonman)、埃蒂爾(Fihier)、克魯格曼(Krugman)、布朗德(Brander)和斯本塞(Spencer)等人相繼獨立地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國際貿易的論文,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某些條件下,對本國尚不具備比較優勢又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一國政府可以通過補貼、關稅等支持保護手段使產業中的企業迅速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和技術開發能力,依靠企業競爭優勢的強化來參與國際競爭,從而構筑起新貿易理論體系。新貿易理論在政策上的含義就是戰略性貿易政策。

新貿易理論體系主要由兩大理論構成:一是主要以內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利潤轉移”理論;另一是主要以外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外部經濟”理論。

“利潤轉移”理論

第一:用出口補貼為本國寡頭廠商爭奪市場份額。這種論點認為:向國內廠商提供補貼,使國內廠商采取進取性市場戰略,從而迫使外國競爭對手作出相應的讓步,國內廠商的市場份額由此擴大。這是戰略貿易政策理論中影響最大,也是被引證最多的一種論點。

第二:用關稅來抽取外國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這種論點認為:在存在潛在進入的情況下,使用關稅來抽取一家外國寡頭廠商正在享受的壟斷利潤是合理的。如果沒有任何潛在的進入,關稅只會擴大國內價格與國外價格的差距,導致福利惡化。但如果存在國內廠商的潛在進入,則這種進入的威脅限制了外國廠商的定價反應,使他們執行一種吸收部分關稅的定價,以阻止這類進入的戰略。只要關稅被部分地吸收,價格上漲的幅度就會低于關稅的幅度,消費者剩余的損失就會遠遠被征收到的關稅所抵消而有余。

第三:以進口保護作為出口促進的手段。該論點為傳統的幼稚產業保護論提供了理論依據。由于本文主要是分析科技興貿問題,因此這里重點論述一下該論點。該論點認為一國政府可以通過貿易保護或局部封閉本國市場,賦予本國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銷售特權,受保護的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都會增加,企業由此可獲得靜態規模經濟;同時國外競爭對手由于市場份額的縮小而失去規模經濟,此消彼長,國內企業就可能擁有了與國外企業競爭的優勢。企業除了可獲得靜態規模經濟之外,還會由于累積產量的不斷增加而積累職工的生產經驗,在“干中學”的過程中生產成本會不斷下降,以及企業研究與開發所產生的技術創新可改變企業的生產函數,降低邊際成本,從而使企業獲得動態規模經濟。在這里,政府通過貿易政策影響了本國廠商及其外國競爭對手的決策行為,從而改變了競爭格局,使不完全競爭產業特別是寡頭產業中的超額利潤向本國發生了轉移。

“外部經濟”理論:

某些產業或廠商能產生巨大的外部經濟,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出口的擴張,但由于這些外部經濟不能完全被相關廠商所占有,這些產業或廠商就不能發展到社會最優狀態。如果政府能對這些產業和廠商提供適當的保護和支持,則能促進這些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優勢,獲得長遠的戰略利益。

二、戰略貿易理論對我國的啟示及相應的對策

(一)我國出口現狀及面臨問題

1998年我國出口位居世界第九位,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是從出口商品構成來看,我國能夠大批量進入國際市場的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1996年機電及運輸設備業的出口總額首次超過輕紡產品的出口總額,不過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我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加工裝配業務的出口,并未脫離勞動力密集的生產方式,所需的技術、原料、零配件、生產設備都從國外進口,與國內產業的聯系較少。換言之它只是部分改直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為出口以價值更高的產品(如機電產品)為載體的裝配勞動。這種貿易結構與我國的勞動力豐裕、工資成本低是相吻合的,并且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使我國得到了一些貿易利益,如增加就業,提高人民的收入,增加國家的外匯收入。但現在的問題是:這種貿易結構在國際競爭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能否長期化?

關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新說法: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曾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H—O理論進行實證分析,根據H—O理論,美國應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里昂惕夫對美國的200種進出口商品進行統計分析后卻得出了一個相反的結論。對此經濟學家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有一點已非常明確,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主要不是用產品本身來區分的,而是用投入要素來區分的。也就是說,同樣一種產品在發展中國家可能是以密集的勞動生產的,在發達國家則可能是以密集的資本生產的。就象服裝、鞋帽、玩具、食品之類,就產品來看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在許多發達國家則是資本密集型的。即使在這些國家也要投入較多的勞動,但這些勞動是同較多的資本結合進行生產過程的,結果就是更多的勞動生產率。面對發達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上資本對勞動的替代,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并不具有競爭優勢。

貿易障礙增多:雖然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因工資低而勞動成本較低,發達國家進口會進一步提高其福利水平。但面對國內充分就業的壓力,仍會以各種壁壘阻礙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從而使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總是處于不利地位。事實上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例如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的限制。

我國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正在減弱:從1995年開始,加工貿易開始成為我國產品出口的第一大方式。從1998年統計數據來看,加工貿易額1730.4億美元,出口額1044.7億美元,分別占該年進出口總額的53.4%和56.9%,且1998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是1991年的3倍,同期進出口總額為2.4倍,由此可見加工貿易增速快于全國進出口總額的發展速度。我國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僅廣東、上海、江蘇、山東和福建五個沿海省市加工貿易合計占到80%以上。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快速增長,我國沿海地區工資增長很快,據1995年與198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沿海地區工資水平大幅提高,其中上海上升了77.9%,北京上升了48.9%,廣東上升了42.1%,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正在減弱。面對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國家更具競爭力的勞動力優勢的壓力,如何使外貿更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進入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知識經濟初顯端倪,世界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發達國家科技與產業飛速發展,據OECD統計,其主要成員國的知識經濟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高新技術產業在制造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目前已接近30%;出口商品結構逐步轉到以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方向,OECD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目前已接近40%;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發展迅速,到2002年OECD國家此類服務出口將占其服務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根據世界銀行《1998年世界發展指南》的資料,1996年的一些新興市場高新技術產品占工業制成品出口達到相當高水平,新加坡為71%,馬來西亞為67%,韓國為39%,墨西哥為32%,臺灣省為50%。世界科技革命及全球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市場科技與產業巨大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對我國的長期出口競爭力提出嚴峻挑戰。

因此,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快我國出口產業的技術創新,全面增強國內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是我國外貿跨世紀發展的重大課題。

(二)啟示與對策:走科技興貿之路

我國要想由一個貿易大國成為一個貿易強國,充分發揮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實現出口的可持續增長,科技興貿是必由之路。科技興貿是產業科技化的必然結果,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產品質量提高和結構的優化,最終才能體現于出口商品質量提高和結構的優化。因此要想實現科技興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關鍵。

高科技產業在我國尚屬于幼稚產業,為扶持其發展,根據戰略貿易理論,在貿易政策方面政府應給予適度保護。首先在關稅方面:盡管隨著“入世”的臨近,我國關稅稅率在不斷下降,但政府仍應以有效保護率理論為指導制定適宜的關稅稅率,設置合理的關稅結構,對高科技幼稚產業維持適度的高關稅。其次,靈活運用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政府采購等非關稅手段。對政府采購、進口配額和進口許可證實行招標制度,將招標的收入補貼給消費者,尤其是被保護行業的下游工業。最后,對高科技產業的保護要有合理的期限。當被保護企業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應該逐步降低關稅和非關稅的保護作用,更多的使用生產補貼,這不僅能引進競爭機制,提高效率,而且還能針對不同的產業靈活實施有差異的補貼率,更好發揮政策對產業的作用。

篇5

摘要在政府 “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國際和國內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參與國際競爭。但應當看到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遇到了很多挑戰。研究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指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對現代企業和國家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現狀及現狀分析 解決途徑

一、導論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等于對外直接投資額減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與該國人均GDP具有密切的關系。鄧寧將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其中第三階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間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不斷增加,而外資輸入的規模同時加大,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依然表現為負值,但絕對值有縮小的趨勢 。IMF的報告中,中國人均GDP有4382美元 ,正好處在第三階段。所以,研究現在中國企業的二

二、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1.對外直接投資規模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化促使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從1979年中國友誼總公司與日本一家株式會社合資在東京成立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從無到有,并逐漸發展壯大。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565.3億美元 ,較上年增長1.1%。其中非金融類478億美元,同比增長14.2%,占84.5%;金融類87.3億美元,同比下降37.9%,占15.5%(表1)。聯合國貿發會議《2010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1.1萬億美元,以此為基期進行計算,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1%,位居發展中國家、地區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八年保持了增長勢頭,年均增長速度達到54%。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并呈現加速發展態勢。

2.企業對外投資地區分布

2009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565.3億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個國家,覆蓋面達到80%以上。從投資分布的國家看,地區分布并不均衡。2009年末,中國在亞洲地區的投資流量404.1億美元,占全部流量的71.40%;拉丁美洲73.3億美元,占13.00%;非洲14.4億美元,占2.60%;歐洲33.5億美元,占5.90%;大洋洲24.8億美元,占4.40%;北美洲15.2以美元,占2.70%(圖1)。

3.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

隨著我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領域不斷拓展。從流量上看,商業服務業、采礦業、金融業、批發零售業、制造業、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領域的投資占當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95.40%,成為主要投資領域(圖2)。

三、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現狀分析

1.機遇與風險并存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邁出了國際化發展步伐。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上充裕的外匯儲備,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持。此外,中國經濟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世界主要大國還處在經濟危機的陣痛中。這給了中國企業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軍國際市場。然而,有投資就會有風險,越來越多的失敗案例為正在或已經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企業敲響了警鐘。當聯想并購IBM個人PC業務的消息傳出,中國人無不振奮,認為這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的一大壯舉,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聯想并沒有因為收購IBM個人PC業務為自身帶來實質性提升,反而為此背負了沉重的債務,業績出現了下滑。沒有獲得IBM個人電腦的核心技術,對IBM公司整合也遇到了巨大阻力,使得這項并購事件保受爭議。

收購只是企業對外戰略的第一步,真正困難的是如何進行企業資源整合,巨大的企業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加之中國企業本身國際經驗不足,國際經營人才匱乏,管理體制與國際跨國公司還有很大差距,這一切都表明,中國企業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中如不進行科學合理的決策,面臨的風險可能遠遠高于其收益,甚至會波及其長遠發展。

2.核心競爭力不足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較長的特殊歷史進程中積累的,是企業的“管理遺產”。北大教授張維迎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有生動解釋,他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溜不掉”。

然而,中國企業在三十多年的成長中,論整體競爭實力與國外跨國公司還有很大差距。一、中國企業缺少企業所有權優勢,所有權優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獨占無形資產所產生的優勢,另一個是企業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優勢 。中國企業本身技術創新優勢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很多都是模仿別人的技術,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因此企業實力、科技水平和產品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企業規模經濟自然無法與跨國公司相比,這樣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經常處于不利的地位。二、企業現代管理制度不完善。現代管理制度強調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而中國一些企業產權制度缺失,內部治理機制不足,缺乏科學決策制度,從而使企業在管理上效率低下,員工積極性、創造力沒有發揮出來,企業管理風險較高,有可能因為決策錯誤為企業帶來風險。三、缺乏國際經營的人才儲備。人才問題是國際化經營發展的重要瓶頸,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中國企業戰略:現狀、問題及建議――― 2010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企業認為“缺乏合格的國際化人才”是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最大困難。

四、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策略

1.從政府角度尋求解決途徑

(1 )建立健全境外投資法律體系

跨國公司境外投資的經驗告訴我們,為了保證境外投資戰略的順利實施,必須建立一套符合本國情和當代國際投資特點的法律體系。應盡快制定對外投資法律,對對外直投投資的方向、經營主體、投資方式、組織結構、產業布局等進行法律規范和指導;并對海外直接投資公司的立項、審批、稅收等做出原則性規定,鼓勵更多的企業走出去。

(2)以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為重點發展方向

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水平體現了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發達國家代表了世界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國家應積極支持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企業的對外投資,通過并購國外高科技企業或與國外企業合作,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改善自身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在通過有效的傳遞機制,傳遞到國內,形成輻射效應,來帶動國內相關產業和行業的改革,才能加快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2.從企業角度尋求解決途徑

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競爭實力才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保障。一、企業要樹立全球競爭意識,學習國外企業先進技術,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努力讓企業在技術上成為行業的領先者;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管理永遠是企業的永恒主題,要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內在機制,使企業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三、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復合人才。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需要一大批熟悉國際慣例、國際市場又具備較高管理水平,較強公共關系技能和適應能力,以及強烈的開拓精神和獻身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2009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商務部,統計局,外匯管理局.2009.

[2]李桂芳.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報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3]黃婷婷.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問題分析.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

[4]鄔紅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6.

篇6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科技產業工作將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拓寬產業內涵,依托學校學科和區域優勢,堅持高校產業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的方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逐步將學校產業辦成教師科研的中試平臺,辦成高科技產業的孵化基地,辦成學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技創業平臺,以無形技術資產與社會資金結合辦企業,加快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進程,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之路。

發揮優勢 凝練目標

經過48年的發展,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理、工、農、文、經、法、管、教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現設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0個碩士點。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省重點學科。現設51個本科專業,有7個國家管理的專業點,4個省重點專業。擁有1個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開放性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近三年,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661項,其中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48”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49項,省部級項目200余項。2001年以來,學校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3675篇,出版專著80余部。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科技產業與創業平臺建設的總體目標就是要以知識集成與產業設計體系為手段、以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體系平臺為資源載體,建立一所集“科研、教學、產業、學生特色四位為一體”的新型現代化大學,為中國林業產業現代化和中國式特色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示范,為大學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提供經濟支撐,為需要創業和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為地方經濟服務,為各專業教學提供實驗和實踐基地,為科技成果的中試和孵化提供設備場所。

思路明確高點起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缺少強有力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會影響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會影響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科技產業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是有組織地進行產業化轉化、推動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形式。

建設高水平的科技產業和創業平臺,可以搭建學校與社會進行深層次交流的通道和橋梁,基礎平臺越扎實,大學發展的社會基礎就越堅實,方向更明確。建設科技產業和創業平臺,還可以有效地糾正所謂“科研出論文,論文出職稱,有了職稱就加薪”的空洞科研怪圈,有利于糾正學生“動腦動嘴不動手、高分低能”落后形象,回歸教育的本質。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科技產業和創業平臺建設工作把教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教師是學校科技研究和教學發展的主人和載體,教師參與產業建設能有效地改善大學人才結構,加強和加快高素質的、有創業體驗的畢業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社會的發展輸送高尖端綜合性精英。

按照學校創建科技產業和創業平臺建設的指導思想,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決定高點起步,以學科資源為平臺,以樹立社會認可的新林產業形象為目標,促成第一產業與尖端產業的融合,建立穩定生態資源源頭和高利潤高速度發展源頭,實現中國林業的發展夢想。采取引進(產業、創業、科技)經紀人制度;科研從本科生開始、創業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創造靈感;在中小學生中推廣大學科技產業園區基地的宣傳,加強人才從小培養的觀念;把大學科技園區建成中小企業的技術大學校;把校園建成家園、把家園變成樂園――高度精神文明、高度物質文明的典型大學等配套措施。力爭把高校科技產業和創業平臺建設成為為政府提供良好的思想理論體系的平臺、為國民提供良好的素質教育方法的基地、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經營理念和科技技術的示范基地,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專業發展基礎平臺。

完善體系 建設基地

根據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科技產業和創業平臺建設的總體思路,學校將積極完善科技產業合作化體系,大學生科技創業體系,教學、科研、產業、創業四位一體的運營體系和企業與營銷體系。建立以高科技成果轉化為背景、以現代企業管理為手段的大學科技產業資產管理公司(知識經濟中樞型產業集團),作為經濟組織載體和科技輻射平臺;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心,采用相關林業行業俱樂部的形式,在分支機構中設立創業協會,例如林產品銷售俱樂部、竹質材料研發俱樂部、木竹家具設計俱樂部、經濟林培育俱樂部等,把優秀的博士研究生作為核心會員、把優秀的碩士研究生作為高級會員、把其他會員作為一般會員,納入不同創業級別的指導之下。建立穩定的產業/創業經紀人制度和科技經紀人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中將產業/創業/科技成果轉化利潤的70%分配給產業/創業/科研成果擁有者,15%分配給經紀人,15%留在學校作為基金,利用政策激勵產業發展和人才引進,為地方經濟服務。建立以各專業(教研室、研究所)為支撐、跨院系聯合、多學科結合的各類企業技術支持形式,從基礎水平上實現產業、科研、教學、創業的結合,學科結構以學校的重點專業牽頭,帶動其他專業發展的形式,實現從科技開發到市場營銷的循環。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產業發展將配合學校總體規劃,建立學校產業功能定位、發展戰略、行動綱領、分年度目標及制度體系,配合重點學科的發展。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特色和重點學科優勢,以高新技術服務區域經濟,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具有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科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益陽竹質新材料基礎園區、永州芝山區木材深加工工業園區,在園區中分設林產工業園區、生態旅游園區、優質種苗園區、大學生創業園區、尖端產業園區、林產品交易大市場、素質教育及中小企業經營者集市園區、模式建筑及家具(居)用品展示園區等。通過政府支持、科技產業園的項目立項以及技術轉讓等各種方式,設立科研項目風險投資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基金、研究生獨立開發基金、貧困學生創業基金、產業發展重點攻關項目基金等。

拓寬內涵 重點突破

目前,高校科技產業是機遇與挑戰同在,希望與困難并存。做好當前的高校科技產業工作,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寬發展內涵,另一方面是要點面結合,重點突破。2006年學校科技產業工作將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長沙校區和株洲校區已各自建立一個木材脫脂中試試驗室,依靠社會資金,將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松木脫脂改性技術,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實現產業化。抓緊與海南、云南等資源大省洽談合作事宜,充分發揮該項技術能量,創造更好的科研平臺,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提升科研經濟環境,支持木材學科建設。

依托學校師資力量和科技優勢,把專項的竹質新材料技術全面推向社會,將竹子從大眾生產提高到深加工利用全面開發,為木材學科專業提供科研平臺,開發適合湖南地區的竹質新材料產業經濟,形成全省竹農共同致富的產業鏈。

篇7

【摘要】本文討論了風險投資在高技術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所起的不同作用,提出風險投資公司應根據高技術企業成長的階段性特點,采用不同的資金、管理輔助策略,在高技術企業的不同成長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從而規避風險,促進高技術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實現資本增值。

【關鍵詞】風險投資高技術企業成長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具有高科技含量、以高成長、高風險、高回報為特征的高技術中小企業的發展已成為各國政府和理論界關注的焦點。美國硅谷大量高技術中小企業的成功實踐以及由此帶來的高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更是引起了人們對高技術中小企業的強烈興趣。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市場體系不完善以及經濟轉換時期特有的問題,我國的高技術中小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融資困難,資金問題已經成為束縛我國高技術中小企業成長的瓶頸。

風險投資的產生既彌補了傳統融資的巨大缺口,又為高技術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開辟了新的方式。如果說,高技術中小企業是發展經濟的動力機,那么,風險投資就是動力機的重要能源。

一、風險投資在發展高技術產業中的作用

風險投資是指把資本投向蘊含較大失敗危險的高新技術開發領域,以期獲得成功后高資本收益的商業。其實質是通過投資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群,將其中成功的項目進行出售或者上市,實現所有者權益的變現,這時不僅能彌補失敗項目的損失,而且還可使投資者獲得高回報。”由此可見,風險投資是隨著高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在高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始終起著“發動機”、“催化劑”和“孵化器”的作用。

首先,風險投資為新創建的高技術企業提供創業資金,加速了新技術、新知識和發明創造轉化為新商品的進程。

其次,推動和促進了全社會的技術創新,為高技術成果的規模生產培植了土壤。

第三,風險投資的擇優投資原則,使有廣泛市場需求的高技術或高技術產品首先投產,引導了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第四,風險投資家參與高技術企業管理,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減少企業風險,促進高技術企業的順利成長。

第五,風險投資進一步改善了高技術產業的投資環境。

二、高技術企業成長的階段性特點

對于企業成長階段的劃分,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格雷納將企業成長過程劃分為創業、指導、分權、協調、合作五個階段;而美國管理學家伊查克•愛迪思將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產生、成長、成熟、衰退和死亡五個階段,并更進一步地把企業生命周期細化為10個時期: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本文根據典型的企業成長階段理論、我國風險企業的發展現狀和目前對風險企業成長階段的常用劃分方法,將高科技企業的成長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種子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

三、風險投資在高技術企業不同階段的作用

(一)種子期

種子期是高科技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醞釀與發明階段。這一時期企業的資金需求量相對較少,企業創立所需要的資金往往來自創業者個人、創業者的親屬、朋友等。如果從這些渠道獲得的資金數量還不夠使企業實現高科技產品的商業化生產,企業往往會尋求風險資本的支持。這一時期的風險投資成為“種子資本”。此時風險投資公司往往會運用自己的經驗、知識、信息和人際關系網絡,幫助高技術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開拓市場。

(二)導入期

導入期是高科技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試銷階段。此階段內,企業需要制造少量產品,解決技術問題、排除技術風險;還要進行市場營銷,贏得市場對產品的接受。因此,企業的經費投入顯著增加。企業資金主要來自原有風險投資機構的增加投入。這一時期投入的風險資本成為“導入資本”。

這一階段,風險投資公司除了提供資金,更要幫助創業者組建一個強勢團隊和組織機構,以有效規避團隊風險和由于關聯經濟性帶來的風險。通過幫助風險企業把需要的技術、管理、財務、營銷專家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資金與管理相結合的催化作用。

(三)成長期

成長期是高科技企業技術發展與生產擴大的階段。這一階段的資本需求又有所增加,資金支持是風險投資在這一階段的重要作用之一。風險資本的注入會促進實現高科技產業規模經濟性和速度經濟性,還能幫助企業解決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如果創業者不能有效領導和控制企業,風險投資公司應果斷采取措施,避免創業者能力風險。同時,還應在追加投資時應對風險企業再次評估,避免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這一階段,風險投資起到了使資金與管理再次融合,使高科技企業快速成長,實現速度經濟性的催化作用。(四)成熟期

這一階段是指被投資的高科技企業上市前的階段。這一階段對資金需求不象以前那么迫切,風險投資公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業知名度,美化公司財務報表,為公司上市做準備。嚴格地講,這一階段的資金投入從性質上已不屬于風險投資。

這一階段要實現將高科技企業由風險企業向現代公司制度組織轉變。風險投資公司在此階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完善公司治理、包裝企業,實現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或把企業推向資本市場,尋找風險資金退出的途徑。

綜上所述,本文把決定風險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分解為品牌、網絡資源、資金、團隊建設、戰略制定、培訓、營銷輔助、治理結構、技術支持等,各因素在不同階段的重要性不同。風險投資的介入不僅解決風險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而且用其特殊的運行機制有效結合科技、資本、管理、金融等資源,促進高科技產業按照其所具有的經濟特性快速發展。

四、結論

篇8

[論文摘要]奉文基于新經濟時代面對的各種挑戰,論述了企業營銷創新的必要性,著重從壘球營銷觀念、知識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戰略性競爭觀念及創造需求的觀念五方面,論述了我國盤業營銷剖新的思路。

世界經濟是在高新技術、信息技術空前發展,市場呈現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進人2i世紀的。對世界經濟而言,世紀交替、千年更迭已不僅僅是一個時空概念,更是一個新舊經濟時代的劃分標志。以信息經濟或網絡經濟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是一個高度競爭的時代,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更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處于這樣一個時代開端的我國企業應該怎樣應對挑戰,以富有遠見的眼光制定適應新經濟時代的營銷戰略,已歷史地落到我們營銷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肩上。

一、新經濟時代的挑戰要求企業營銷必須推陳出新

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是2(y世紀$a年代提出的,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經濟的融合,表現為資本、人才、勞務、商品、信息、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或整合,且規模不斷擴大,直接的生產過程不僅在本土進行還要跨出國界。更準確地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參與國際分工體系,發展與其它國家和地區間日益緊密的經濟關系,使各種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從而使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日益聯結成一個緊密的、統一的、相互依存的體系。隨著航空、電訊尤其是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距離日益縮短。經濟全球化促使各國市場更加開放,有利于國際貿易的增長,有利于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但對各國企業來說,面對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和殘酷。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抓住機遇,為國家的富強作出歷史性的貢獻、就要認真分析競爭形勢的變化,必須在營銷管理方面深入創新。

知識經濟的挑戰。高新技術、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促使世界經濟發展發生了帶有根本性的變化。進人2(y世紀94年代以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普遍意識到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不同于以土地資源為要素、以人的體力投人為動力的農業經濟和以原材料資源為要素、以電力為動力,以機械、化學等方法為工具的工業經濟,而是以智力資源為主要生產要素,以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為核心,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創新經濟,強調創新應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企業競爭力的大小取決于其創新能力的強弱。企業創新力包括多個方面,營銷創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業只有大力開展營銷創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

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自2D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以犧牲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與經濟效率,改進與提高傳統的發展模式,日益引起經濟資源供給貧乏,生存環境惡化和生態系統的破壞。面對著社會經濟系統同自然生態之間的緊張與沖突,人們開始反省僅為現期狀況下當代人的全面享受而著想的價值導向的可取性。19’72年世界環境大會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19$7年世環委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世環委會通過了全球X21世紀議程》,提出應‘“全球攜手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各國制定和組織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計劃、政策,迎接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19914年中國發表了《中國?1世紀議程》,將“可持續發展”定為我國的發展戰略。經濟與環境,局部與整體,眼前與長遠種種矛盾使我們處于兩難境地,只有恰到好處地精心協調,才能創造出一個持續增長的社會,才能構建一個“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中國。我國企業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走營銷創新之路。

加人切爪〕的挑戰。經過十幾年的談判,我國加人Wto在即,這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加人W’lr〕后,隨著降低關稅及逐步取捎配額與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國外商品必然涌入多國市場,對我國內工業造成相當大的沖擊。同時,隨著加聲W’hc)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國外一些大公司必然加快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國外金融機構也會作出相應的反應,迅速進產中國金融市場。隨著商品、資本等有形資產的大量涌入,價為無形資產的品牌必定以更快的速度涌向我國各個領域,匡外公司利用中國的原料、設備、勞動力生產國外品牌的商品賺取高額利潤。因此我國加入暇叮D后,將面臨更加激烈主市場競爭和強大的國外對手,為使我國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生存并不斷發展壯大,有足夠的競爭優勢參與新的國際分工,從而保證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中應有的地位,惟有以著銷創新方能取勝。

二、新經濟時代我國企業有銷觀念創新的思路

營銷觀念創新是企業營銷工作創新的先導。新經濟時代的中國企業必須樹立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全新的營銷歡念,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營銷戰略。

篇9

關鍵詞:高科技企業;員工激勵;人力資源管理

小型科技企業在高科技產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小型科技企業在發明和引進新技術、專業化經營、滿足社會的就業需求等方面具有大型高科技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另一方面,小型科技企業由于其規模小、數量龐大、經營靈活等特點,通過同大企業的分工協作,成為大企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高科技企業的核心資產是具有知識的高素質的員工,對高素質員工的管理水平如何決定了一個公司的競爭力,如何管理和激勵企業的知識型員工已經成為困擾小型科技企業管理者的核心問題。

一、不同崗位的激勵措施

1. 對創業者的激勵。

創業者要為小型科技企業付出自己的努力,要在小型科技企業成長過程中承擔風險,要經歷受創業中的磨難、痛苦或歡樂。當然他也會為小型科技企業的成長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無論創業者是否在小型科技企業中投入了資金、技術或實物資源,他都應在小型科技企業中占有一定的股權。

這里,對那些直接投入了資金、技術或實物資源的創業者,可以直接給予股份,而對那些付出了管理、經營、研發努力的創業者,可直接給予所謂干股或期貨。以股權將創業者與小型科技企業的成長緊緊地捆扎在一起 ,對小型科技企業的成長無疑是有利的。例如,聯想集團改制中的做法就產生了較好的效果。1994年底,聯想的總資產已達到5.5億元。在當年改制中,即明確了中科院代表國家持有65%的股權,聯想職工持有35%的股權,其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相當的職工股,大大調動了創業者的積極性。

2. 對外部經理人的激勵。

對于擔任企業高層經理的公司制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除了期權之類的激勵外,職業經理人追求自身價值的體現。如果經理人在某企業干砸了,他想在經理人圈中恢復名聲或接手另一個企業,恐怕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可見,作為經理,作為經理人階層的一員,干好一個企業,特別是小型科技企業并使之一步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對于經理人是有相當程度的激勵的。

此外,對經理人員來說,合理公平的薪酬是必要的。在職業經理人市場中,經濟報酬是衡量職業經理人價值大小和成就高低的尺度,它標志著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有激勵作用的報酬體系不僅僅要體現知識員工的價值和成就,而且是多層面的,它包括工資、獎金、股權、分紅、實物分配以及福利待遇等。對經理人員來說,靈活的福利政策,年薪制是一些較好的短期激勵措施。

3. 對關鍵人員的激勵。

在小型科技企業中,必須關注在關鍵位置上的員工(暫且稱其為關鍵人員)的激勵問題。而激勵的目的則在于形成和強化小型科技企業關鍵人員的大團隊精神和意識。讓關鍵人員感受到企業確實視自己為本企業的關鍵人員。這主要需要通過提高其參與企業重大活動的程度以及報酬的高低來體現。所謂興趣激勵,就是要讓那些關鍵人員干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不要勉為其難。讓某些技術人員干他不感興趣的管理工作,既不可能調動他的積極性,又會浪費企業稀缺的科技人才資源。小型科技企業組織結構簡單,專業面窄,企業內部流動的可能性很小,企業需要的是最合適的人才而不是最優秀的人才。所謂報酬激勵,即要給關鍵人員以適當的報酬,使他們得到的報酬與他們對小型科技企業成長的貢獻相稱。在企業的薪酬測算過程,創業期間的公司的薪酬標準應該為當地平均水平略高,但是核心員工的薪水應該處于最高水平之列。所謂工作環境激勵,即要讓關鍵人員在小型科技企業得到在其他企業得不到的工作環境,其中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例如,有些高科技企業對技術人員實行彈性工作制,廢除計時監督科技人員上下班的制度,充分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所謂信任與位置激勵,即要充分信任處于關鍵崗位的人員,并賦予他們適當的技術或管理位置。在企業中,人人都想有合適的位置。每個人在企業所處的位置合適,他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充分調動自己的工作積極性。如一些人想做部門經理,一些人想做高級技術人員,如此等等。讓優秀員工從事有難度的工作對他們也是一種激勵,更多的以項目團隊的形式開展工作,參與公司的決策。最后,給予關鍵人員以產權激勵時,應采取期權激勵的方式,即給關鍵人員以獲得企業股權,在企業成長中獲得個人利益的好處。從一些企業的實踐來看,能給關鍵人員以激勵的主要是企業經營的剩余索取權,而對企業財產的占有權、支配權兩者對大多數關鍵人員的激勵效果并不大。

4. 對企業普通員工的激勵。

在小型科技企業中,對一般員工激勵的目的在與誘導所有員工形成“企業長,我也長,我與企業共存亡”的意識,形成企業的整體行動力,使所有員工都投入到創業者推動的創業活動之中,為實現創業者的創業目標而努力。

就對一般員工的激勵而言,評價激勵、報酬激勵、目標激勵、參與激勵、位置激勵、創業者行為激勵、培訓激勵、產權激勵等,都是很重要的,企業的普通員工往往是指與社會同質化的崗位,一般以短期激勵為主。

所謂評價激勵,即通過正確評價員工的能力、努力和績效,激發員工不甘落后、努力進取的意識與行動。例如,青島海爾實行的“三工并存、動態轉換”制度,即在全員合同制的基礎上上,將所有員工分為優秀員工、合格員工、試用員工三個等級。根據工作績效,“三工”之間進行動態轉換并與個人報酬掛鉤。

在國外,微軟每6個月對員工進行一次評價,并將員工分四個等級,即特優、優、一般、需要進步等四種情況。通用電氣公司實行“360度評價”,即每個員工都要接受上司、同事、部下及顧客的全方位評價,其中包括員工能力評價、努力程度評價以及業績評價。具體方式如:多人比較、多人評估、自我批評。評估后從以下兩方面鼓勵員工:一是外在獎金,與收入掛鉤;二是 內在獎勵,為員工提供提高技能的機會。

報酬激勵是在正確評價員工業績的基礎上,通過報酬的合理化,給員工以適當的激勵。一般情況下,采取低基準工資、高獎金報酬,這才能產生較好的報酬激勵效果。個人收入與企業效益掛鉤。

設置合理的目標可以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曾經說:當我們想要達成這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標時,往往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展現出一些非凡的能力。而且,即使到最后我們仍然沒有成功,我們的表現也會比過去更加出色。

一般情況下,設置的目標要比能力高,不要怕一次達不到,要有挑戰性,敢同國內外的先進企業叫勁。王選先生曾說:“沒有挑戰,中國企業就沒有前途;只有難受,我們才能前進。中國企業的問題正是以前過得太舒服了。”一位年逾古稀的美國著名企業家說:“年終時,我們衡量的并非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而是與前一年的成績相比,在排除環境變因的情況下有顯著的成長和進步。

當然,目標激勵要與計劃結合起來。如英特爾公司的目標管理有以下特點:即每個季度、每個部門、每一位員工有設定的目標和成果要求,對每一項工作都有明確的、量化的評估方法。

參與激勵:參與激勵即讓員工參與小型科技企業的決策、管理和創新,使員工意識到他對小型科技企業的作用,從而激勵他為小型科技企業成長貢獻力量。

位置激勵:所謂位置激勵,即選用最適當的人做最適當的事,從而激勵員工為企業成長盡心盡力。在企業小型科技階段更需要如此。因為最適當的人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就會為自己的工作設定目標,并自覺地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從而使企業成長得更快一些、更穩一些。

二、不同部門的激勵

在小型科技企業中,各個部門都會強調他們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性。例如,研發部門會強調自己的源頭地位;生產部門會強調自己的中堅地位;銷售部門會強調自己的價值實現地位。這時,怎樣協調對不同部門員工的激勵辦法與力度,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1. 激勵的最大力度應首先施予創業的瓶頸部門。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瓶頸部門是變化的。如在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初期,在自主開發的情況下,研發部門可能是瓶頸部門;在實施規模化生產階段,生產部門可能是瓶頸部門;在市場開拓階段,銷售部門可能是瓶頸部門。因此,“最大激勵點”應該是變化的。

2. 對研發、生產、銷售部門應采取不同的激勵辦法。如對研發部門,應主要考慮其開發成功新產品、新工藝、自制設備的情況,而給予相應的激勵;對于生產部門,應主要考慮其保障合同訂貨供應、保障產品質量的情況,給予相應的激勵;對于銷售部門,應主要考慮其創造新的市場、強占有效市場的情況,給予相應的激勵。

3. 在小型科技企業成長的成熟階段,不同部門得益的總體水平應基本相近,但受益辦法應有所區別。關鍵是各有依據,各得其所。

三、結論

對有些高科技企業來說,某些類型員工流失率較高并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高科技企業需要高度依賴研發人員,并不等于企業就要想方設法的留住所有的研發人員。如果企業能夠招聘到合格的研發人員,企業可以盡力做好員工的招聘工作。企業最應當留住的是那些其工作績效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業績的市場稀缺的核心員工。哪些人是企業的核心員工?根據核心員工創造價值的源泉可分為四種:具有專業訣竅的核心員工、具有廣泛外部關系的核心員工、具有人格魅力的核心員工、具有創新精神的核心員工。對許多高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高科技企業來說,在制定激勵方案時需要區別對待不同類型、不同環境下的科技企業,同一企業的不同崗位、不同部門、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激勵政策是節約資源的有效辦法。

參考文獻:

1.趙曙明著.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篇10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但這一切相對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歷程來看還很短。因此,不斷研究和學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經驗教訓,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這些研究和學習對于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艱巨性和必然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方面思考并進行論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45年以后),短短幾十年,資本主義生產力取得巨大發展。這種發展不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前所未有,影響巨大。這些對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那么,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到底取得了哪些發展呢?下面就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狀況進行初步的認識。

一、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認識

首先,經濟方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處于制約地位,世界經濟中最大的一塊是發達國家經濟。世界經濟展的速度與規模仍在相當程度上受發達國家的制約,并且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處于支配地位。今天的世界經濟是由包括各種類型經濟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全球經濟,不是也不能受哪一部分國家的完全支配。但是,諸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之類的國際經濟機構的活動,諸如國際價格、利率、匯率之類的國際經濟要素的變動,還在一定程度上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支配。

同時在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五十多年的歷程中,也并非都是一帆風順,它也經歷了各種坎坷和波折,呈現出螺旋式發展的特點。

其次,科學技術方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科技發展中處于先進地位。從總體上看,代表當今世界科技水平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例如,諾貝爾科學獎的95%以上被發達國家的科學家獲得,世界主要科研活動的80%以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世界科技和國際技術專利申請的70%以上出自于發達國家,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其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在發達國家高達50%-70%。

最后,勞動者素質方面。在世界勞動者教育素質中處于高層地位。勞動力是生產力發展諸要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發達國家的勞動者教育素質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3年以上,比發展中國家高一倍多;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發達國家高達51%,而發展中國家僅為8%;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占本國人口的比重,發達國家為3.6‰,而發展中國家僅為0.2‰左右。

那么,促使戰后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動力到底是什么呢?總體看來,促成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大類。

二、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的獨立因素,而是一個滲透因素,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起巨大而全面的推動作用。隨著以原子能的開發與利用,微電子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知識經濟的到來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對消費生活的刺激等方面。

二戰結束后,世界進入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新科技革命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伴隨著科技革命的第一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進入了一個大變化和大調整時期,這主要表現在三大產業比重的分配上。據統計,在1965---1987年中,全部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從5%下降為3%,第二產業下降為35%,第三產業上升為61%。目前,美國第三產業已達到72%。

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又一次發生新的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向服務化、高科技化和信息化轉變,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性產業。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占50%以上,其中信息產業就占到30%以上,它表明信息技術產業已超過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業,成為最大的產業部門。

其次,全球化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化。資本的國際運動是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資本主義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的120年的歷史進程,是以壟斷的發展為主線的。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經歷了從私人壟斷到國家壟斷、由國家壟斷再到國際壟斷的發展過程。壟斷資本的核心是金融資本。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最深刻的變化發生在金融領域,而金融全球化則是這一變化的集中表現。金融全球化是資本全球化的樞紐和杠桿。它標志著資本主義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金融壟斷資本主義。

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生產的最高統治。它把生產的社會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拓展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而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矛盾和危機。

最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跨國公司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體,大多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公司為主,跨國公司的經濟活動是全球經濟活動的核心。跨國公司的生產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全球經濟活動中國際生產資本的跨國流動得以延伸。

(二)內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財政,金融政策的調整,加大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增加了宏觀調控的手段,放松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從而盡量減輕和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

其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私有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使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了一定空間。如實行工會制,建立高工資,高消費和高社會保障,高福利的制度。

最后,在理論研究方面。近年,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經濟倫理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并不斷用新的理論成果指導資本主義改革實踐,從而從理論高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對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集中在20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不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都得到迅猛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只對生產力有阻礙或推動作用,所以,要正確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認為只要是資本主義就都能發展生產力,只有資本主義才能發展生產力,把資本主義制度當作生產力發展的萬能法寶是錯誤的。

第二、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不斷放大。我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上,相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因此,要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要重視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第三、重視經濟倫理方面的研究,用以反思當今的經濟問題,為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依據。

第四、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生產力自身發展規律的作用(特別是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局部調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活力的繼續發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將會繼續發展,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保有世界最發達的生產力水平。

第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資本主義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他也在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資本主義的消亡還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參考文獻:

[1]《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李俊,海南大學學報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馬克思、恩格斯,1975年版

[3]《國際經濟的成長》,阿•肯伍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