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科技農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科技農業發展

篇1

關鍵詞:高原特色農業;農業科技需求;供給創新

一、引言

云南省通過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全力打響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等“4張名片”,重點建設高原糧倉、特色經濟、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等“6大特色農業”,精心打造一批優勢產業,著力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示范行動、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提升行動、農產品品牌創建行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行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行動、城鄉流通服務體系提升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動等“8大行動”,集中推進云煙、云糖、云茶、云膠、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藥、云畜、云漁、云林等“12大品牌建設”,通過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云南五年后要力爭實現“三個翻番”、“三個突破”,保證主要農產品供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改善農村民生情況,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提升云南農業綜合效益,不斷壯大云南農業經濟實力,促使云南省走出一條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基于該背景,要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推動農業科技供給創新,農業產業化組織的作用不容小覷。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職業農民、農產品產供銷大戶等,正在而且必將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也必將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因此,農業科技創新及相關的供給工作必須切實尊重廣大農業科技需求者的意愿,考慮其利益,這樣才能產生并持續發揮該主體的作用。

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在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農業生產要素有加速集中的趨勢下,充分了解和分析農戶和農業產業組織的農業科技需求,從而為農業科技供給創新提供一些合理建議就變得至關重要。然而,過去缺乏對農業產業化組織及農業科技運用行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沒能認真了解和尊重其背后的利益、需求及意愿,從而導致某些農業科技的低效和不可持續。

二、創新農業科技供給的意義

(一)農業科技是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基本要素

農業科技是建設云南新農村的重要條件,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都是基于農業科技的前提。此外,在提高高原特色農業競爭力方面,農業科技也發揮著支撐作用。經驗證明,在建設放心云南、健康云南的過程中,每次重大的科技發明、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本質就是農業與農村的經濟效益問題。要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都離不開農業科技。要引導科技供給,改善科技供給,促進科技供給,必須依靠農業科技需求的擴大;要大幅度實現科技興農、科技興糧和科技增收,只有讓科技供給符合科技需求。由此說明,農業科技進步是云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必由之路。

(二)農業科技是解決農業矛盾的基本途徑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矛盾:自然資源耗竭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與農業發展的矛盾;日益增長的人口對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不斷增長的需求的矛盾;農產品的競爭力低和經濟效益差與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的矛盾。面對新形勢,農業必須轉向科技之路,轉變過去對資源依賴的情況,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益。農業發展只有不斷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有效增加產品產量,提高產品品質,進一步滿足農產品需求。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同樣離不開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業科技需求的擴大,能夠更好地引導科技的進步,帶動科技的創新,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科技是降低城鄉差距的基本條件

目前,云南省經濟發展較快,但是出現農民增收緩慢、農村產業經濟發展難度增加、城鄉差距擴大的一系列新問題。要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必須實現農民增收,而通過農業科技提高農產品市場附加值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證。因此,擴大農業科技需求,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條件與可靠保障,還是促進城鄉和諧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促進工農業之間的和諧。

三、高原特色農業產業背景下的農業科技需求調查

(一)調查樣本

為進一步了解農業產業化組織,如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職業農民、農產品產供銷大戶等在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條件下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和特點,課題組對全省從事種植、養殖、加工、經營的農戶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578份,收回問卷544份,有效答卷525份,回收率為94.11%,有效率為90.17%。調查的樣本分布情況如下(見表1和表2)。

(二)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問卷共設3大類15個問題,主要包含農業技術需求與農業技術推廣。通過相關統計,結果分析歸納如下。

1. 技術及技術提供者

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產品產供銷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和一般農戶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領域的技術均感興趣,有191位,占36.37%的受訪者對深加工技術表現得最為感興趣,這說明受訪者對于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產品更關注。對于這些技術來源,46%的受訪者選擇公司和行業協會,27%選擇農技科技人員,近1/3選擇祖輩的經驗和靠自己摸索(見圖1)。

2. 最感興趣和最喜歡的技術

在問到生產過程中最感興趣和最喜歡的技術時,50%的受訪者選擇了自動化/機械化技術,也有10%的受訪者選擇了減少損耗的技術。這說明目前的農業科技已經相對普及,由于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生產較大,在運用生產技術時,會更多考慮減輕生產強度和降低成本的自動化/機械化農業技術(見圖2)。

3. 最相信的技術來源

就最相信的技術來源,56%的受訪者相信農技人員推廣的技術,22%相信自己和祖輩的經驗,沒有一個受訪者相信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這與技術來源的數據相比,更多的受訪者接受來自公司和協會的技術來源,但本質上還是相信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基層農技推廣組織(見圖3)。在問到為什么做出上述選擇時,47%的受訪者覺得農技人員推廣的技術讓自己“心中有底”。

4.最擔心的生產技術及原因

由于調查對象更多針對種養大戶,對于農業科技的選擇,重點都在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上,更多的擔心是新設備投資過大,不能較快收回投資(27.76%),害怕新技術與實際應用不符合(22.22%)及不能較快掌握新技術(22.22%)。

(三)調研結論

該問卷基于云南省種養大戶等農業科技需求進行調查,對于現階段農民的科技素質、科技需求及其所期待的社會化農技服務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在創新農業科技供給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借鑒作用。

1. 農業科技需求的差異

云南省種養、經營大戶的科技素質總體水平還是要高于普通農民。對于農業技術,大戶更關心農業機械化,普通農民更在意新品種、病蟲害(疫病)防治和栽培(養殖)管理。就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而言,規模化是未來的方向。隨著新型城鎮化使農民工進城速度加快、土地流轉使得優勢耕地資源集中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出現和擴張,農業產業化組織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關注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科技需求及社會化服務方法顯得至關重要。

2. 農業科技供給渠道

本次調查結果充分顯示,農業科技的來源主要由提供物資和產品的農資公司、原材料收購商提供。但是農民最信賴的農業新技術渠道還是政府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如何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背景下發揮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科技人員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公信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3. 農民科技培訓

就培訓目的而言,農民更樂意參加目的明確的培訓。在培訓形式方面,農民最喜歡短期培訓和一技一訓,地點不出鄉或村,能夠利用農閑晚上時間進行培訓,更樂意開展田頭指導培訓。對于一天以上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有85%以上的農戶表示每年都會積極參加。但是在培訓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培訓內容太深奧、提問式的交流互動不夠、培訓目的針對性不強等。

4. 基層農技人員對科技的認識

對農技人員的輔助調查能夠準確反映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情況,因為基層農技人員與農民的聯系最為密切。在農民最需要的農業技術方面,農技人員認為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農業新品種、病蟲害和疫病防治技術;農產品保鮮、農業機械化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既節本節能又省力的標準化的農田(設施)栽培與養殖管理和市場營銷技術。此外,農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質,新品種新技術的市場前景與風險,實施新技術需要一定的設施條件與資金投入,這三個方面制約了農民應用農業新技術的腳步。

四、高原特色農業背景下農業科技供給創新存在的難題

(一)抵御科技風險的能力較弱

要實現高原特色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就需要一流的農業科技,然而在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品種的推廣和供給過程中存在難以預期的科技風險。在提高資源產出率、增加收益等方面,新科技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外部性和不確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對科技的需求。

(二)農戶對新科技缺乏理解

在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戶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結合調研分析結果,一是農民沒有太多的購買愿望;二是沒有足夠的購買能力。農戶采用新科技的根本出發點在于獲取更高的收益,但是農戶往往因為缺乏對農業科技的了解,不知道使用新科技的預期收益如何,因而抑制其對科技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與科技需求相脫節

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機構往往存在“為科研而科研”,主要是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科研任務,而且科研機構遠離農村,多是位于中心城市,與生產脫節,缺乏對農業實際科研問題的真實感知。農業科研目標單一,結構也不盡合理。在實踐過程中,大多數農業科研項目集中在產中階段,忽視產后科研轉化,缺乏解決農業實際問題的動力和壓力,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這種科研體制往往與農戶需要的適宜性農業技術不符或是供給短缺,最終導致農業的科技鏈與產業鏈脫節。

(四)新科技推廣所帶來的風險無人買單

推廣新的科技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發生失敗的案例,需求主體的損失得不到保障,沒有合理有效的補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戶參與新技術推廣的積極性,農戶不愿意承擔科技供給帶來的風險,寧愿保守種植也不愿意去探尋有更多收益的機會。各類實施意見和管理辦法也淡化和回避了科技推廣風險誰來承擔的問題,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和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最后一道坎”因科技推廣風險無人買單而滯后,科技轉化能力薄弱,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難度大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五、對策建議

(一)創新農技供給體系

加大農業技術創新的力度,實現公共農業技術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基本平衡。明確劃分農業公益性技術與商業性技術的區域,將商業性技術全部交給市場,政府負責強有力的監管,維護需求主體的權益;對于公益性的農業技術,政府不能缺位,要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創新農技推廣隊伍體系,推行首席農技師制度,全面推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將產學研有機結合,健全激勵機制,避免過度競爭;落實科技評價與考核制度;加大成果轉化與公益服務;制定和落實農業科技供給保險與擔保制度。在成果轉化方面,應鼓勵國家和民營科研單位面向農業生產,逐步建立健全多主體、多樣化、多層次的合作研發推廣新模式。

(二)創新農技培訓方式

農業科技供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過培訓帶動需求主體進行響應,實施分類別、分層次培訓。一是加大科技示范戶培訓。以向普通農戶身傳言教、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為目標,開展系統的農業種養新技術、新品種、標準化、設施農業技術、病蟲害(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培訓。二是強化種養業大戶培訓。突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和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展種養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設施農業技術的培訓。三是注重普通農戶培訓。以著力提高農事技能為要求,推介實用的新品種及其栽培管理配套技術、農藥及其使用方法為主、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可選用的肥料,開展一技一訓。四是實施農業企業家培訓。為達到帶動農業產業化的快速健康發展的目標,以標準化生產-營銷、系統化經營管理及電子商務等為重點,輔以無公害種植、養殖、加工新技術。培訓過程要有差異化:因勢,不斷拓展培訓內容;因事,緊密聯系實際;因人,講解通俗易懂;因技,做好成果轉化。

(三)創新農技推廣傳播載體

多元化的農技需求需要探索創新多元化的農技載體。因此,要充分調動政府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機構、農民行業產業協會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與投資農業的工商企業、民辦科研機構與科技型企業、科技示范戶與專業大戶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起國家扶持與市場引導機制相結合、專業隊伍與合作組織相結合、公益與市場性經營相結合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新型責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通過建立科技下鄉、農技服務、農業項目與公司協同、網上農技/110、農業標準化服務載體等方式,全面建設面向農業科技需求主體的傳播載體。

(四)創新農技成果轉化制度

圍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廣等緊密銜接的成果轉化機制,推進省-州-市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和企業上下聯動,左右互動。

參考文獻:

[1]柴國榮,許崇美,閡宗陶.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及應用研究[J].軟科學,2010(24).

[2]沈光華.農業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的對策分析[J].種業導刊,2011(03).

[3]劉文曾.試論農業科技的推廣以及成果的轉化[J].農林經濟,2009(09).

[4]李宗泰.我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組織創新探討[J].經濟師,2010(11).

[5]鄭潔.論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與機制創新[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 版),2011(06).

篇2

黨委實踐活動領導小組:

按照縣委和黨委《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我們在4月20~25日針對阻礙農機化事業科學發展的問題,深入部分鄉鎮村屯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機化事業發展現狀

截止到20xx年底我縣擁有農機總動力48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25252臺,其中80馬力以上輪式拖拉機230臺,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7%,其中機械化收獲程度達58.5%。

縣級農機行政管理人員21人,農機監理員32人,農機化新技術推廣人員2人,鄉(鎮)級農機行政管理(含農機新技術推廣)人員14人。

現有農機作業合作社1 2個,現代化農業試點農機專業合作社1個。

二、制約農機化科學發展的問題

1、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全縣現有大中小型拖拉機25252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2206臺,小型拖拉機13226臺,占拖拉機總保有量的52.4%。

2、機械化收獲程度發展不平衡。大豆、小麥、水稻的機械化收獲程度較高,但玉米和經濟作物機械化收獲程度較低,常年玉米機械化收獲程度達20.4%,其它經濟作物達5%。

3、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力量薄弱。全縣現有專兼職農機化新技術推廣人員16人,大中型聯合整地機57臺,深松機156臺,免耕播種機6臺。

4、有機戶對農機法律法規守法意識差。現全縣落戶辦理牌證照的拖拉機10727臺,占保有量42.5%。農機監理執法雖然有法可依,但只有行政處罰權,沒有強制法律手段,有機戶法律意識差,認為拖拉機落戶和不落戶、考不考駕駛證無所謂,致使全縣大部分拖拉機都無證無牌駕駛,對農機安全生產存在隱患。

三、解決制約農機化事業科學發展問題的幾點建議

1、通過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的拉動,逐步改善農機裝備結構,積極鼓勵農民購置先進適用的大型農機具,主要是引導農民購置8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及配套農具及玉米收獲機,爭取今年底新增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200臺套,同時建立應用大型農機作業示范點,讓農民看到應用大型農機的好處。提高玉米和其它經濟作物收獲及播種的機械化程度。

篇3

水資源是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會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須具有足夠的數量和較高的質量,并且必須是可以定期更新補充、可持續利用的。但是事實上,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短缺、旱災頻繁的國家,如果按人均水資源量來計算,我國人均占有量僅僅有2500m3,大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經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建國以來,我國雖然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2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所存在的問題

2.1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比較低,并且浪費嚴重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與浪費的情況并存,同時由于我國對水資源的利用屬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這就又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

2.2農業資源管理體制的滯后

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業資源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資源利用和保護的要求,這是造成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資源污染等問題的主要原因。

3解決農業水資源問題的建議

3.1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水資源管理要想實現一體化,就必須有相應的管理體制作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促進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國水資源的管理體制非常不合理,這就造成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許多問題。概括來說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現象明顯;(2)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政策對于形成有效的水資源保護機制比較難,同時水資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積極性,這樣顯然是不利于節水的;首先,必須將保護水資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個公民有節約用水的理念。另外無論產業結構布局或是結構調整,還是各項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政府都必須考慮到有關水資源的制約因素,從而建立節水型社會。在管理方面,改變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給管理轉向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的有機結合,進而逐步實現需求管理。

3.2面向國內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國內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是解決21世紀水資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對于開拓國內市場,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建立節水型經濟激勵機制,包括:補償獎勵機制,即國家或政府根據節水的實際情況,給予供水單位適當的補償獎勵;懲罰獎勵機制,即對于完成節水指標的用戶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于沒有完成的用戶,給予適當的懲罰,獎勵與懲罰相結合。(2)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科學的水價體系是水資源相關經濟運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保證。

3.3加強水資源管理

加強水資源管理,必須形成城鄉水資源統籌管理的制度。水資源管理是一個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產業關系、生產生活關系、政府市場關系等在內的系統工程,必須運用系統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管理,從而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配置、調度,加快城鄉水務一體化進程。必須改變城鄉分而治之、部門“多龍治水”的局面,努力實現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從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向合理開發、有序開發進行轉變。加強水資源管理,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所以應該積極探索水權流轉,不斷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同時鼓勵民間投資辦水、興水、護水,保護投資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同時,充分運用價格杠桿,完善水資源價格機制使得水企業和居民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科學用水。

篇4

關鍵詞: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路徑;重點

一、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

1.通過走合作農業之路,實現從分散主體參與競爭向聯合組織參與競爭轉變

現代農業是合作農業。近幾年倡導發展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我國農業要從分散主體參與競爭向聯合組織參與競爭轉變,就必須像發達國家那樣,逐漸跨過松散型合作發展階段,發展緊密型合作,以此占據競爭的主導地位。

2.通過走規模農業之路,實現從單打獨斗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轉變。

現代農業是規模農業。我國農業發展要從單打獨斗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轉變,應及時出臺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及配套措施,為加快土地流轉和發展規模經營創造良好政策環境的同時,制定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規劃,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務機制和土地評估體系,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允許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加大對農業規模經營的補貼,不斷完善各項配套扶持政策。

3.通過走高科技農業之路,實現從傳統技術與高新技術結合向以高新技術為主轉變

現代農業是高科技農業。應充分認識發展高科技農業的極端重要性,制訂和實施好發展高科技農業的計劃和規劃,千方百計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并制訂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措施,以提高農業科研開發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能力、農民應用科技能力為重點,圍繞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沒,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積極運用農業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和中低產田,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4.通過走可持續農業之路,實現從資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續生產方式向資源低消耗的永續性生產方式轉變

現代農業是可持續農業。我國農業要從資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續生產方式向資源低消耗的永續性生產方式轉變,就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為重點,切實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積極推進農田內“四大循環”,大力推廣“八節”農業技術,堅持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和環境友好型農業。

二、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

l.將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作為農業生產結構轉變的重點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尤其是農業產業布局欠優化,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結構的層次比較低。而農業產業布局是否得到了優化,主要體現在能否確保國家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能否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能否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的發展等方面。

2.將加強農業物質裝備,作為農業生產條件轉變的重點

我國的農業生產條件的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還比較小,新型農用工業發展還比較慢。而農業物質裝備是否得到了加強,主要體現在能否確保水利設施完好無憂,能否使中低產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總面積50%以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否大大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等。

3.將提升農業科技含量,作為農業塵產方式轉變的重點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不給力,主要體現在許多地方仍然在沿襲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而許多傳統的農業產方式已經與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相悖。與現代農業相配套的現代化生產力式,講求的是能將資源、技術、管理等先進生產力要素優化糾組合起來,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力。尤其是在知識農業背景下,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必須是在高新農業科技引領下發展。而農業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體現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能否得到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能否得到健全,現代種業能否得到快速發展,新型職業農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

4.將振興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重點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農業經營方式尚不理想。這主要體現在:真正的集約經營還沒有完全實現,粗放經營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還不發達,亟待發展壯大和振興。而農產品加工業是否得到了振興,主要體現在食品工業能否得到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場流通體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

篇5

“有了這一條生產線,我們真正實現了高科技的農產品深加工。”上海君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奇說。

“浦東的農業要走高科技、高端、高附加值的道路。”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在調研“三農”工作時曾說。地產農產品深加工,正是“三高”農業發展的體現。

在君安蛋業、紅剛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東箭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企業和合作社,一條條高科技含量的地產農產品深加工生產線,已經躍躍欲試。而這,也是浦東農業的又一次“先行先試”。

“雖然貴,但值得”

“我們這條生產線,是全上海唯一的,全國也只有不到30家企業有這樣的設備。”對于公司的這套蛋液加工設備,王奇很是自豪。

自豪感,來自于設備的高科技含量。在生產線的一端放入雞蛋,兩個半小時后,另一端出來的就是包裝好的蛋液,并且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選擇純蛋清、純蛋黃或混合液。

高科技設備,價格不菲。據王奇透露,公司引進的設備屬于低配,但也花費了1100萬元,還不包括請丹麥廠家工程師前來安裝的費用。

“雖然貴,但這筆錢花得值。”王奇說,“君安蛋業,不能只是簡單地賣雞蛋。有了這套設備,我們就有了高附加值的產品。”

在浦東,并不只有君安蛋業擁有高科技的深加工流水線。上海紅剛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紅剛,也已經投入大量資金,準備開始自己的農產品深加工――借助高科技的全自動生產線,進行扁豆干加工及其他農產品的脫水加工。

相比王奇,王紅剛投入的精力更多。國內沒有生產相應設備的廠家,于是他找了幾個廠家共同進行研發。從2013年開始,他投入了三四百萬元,修改了9次,才完成設計和制造。

“我們計劃設置4條生產線,按照每條生產線500萬元計算,光設備就需要2000萬元。”目前,王紅剛已經準備好了廠房,就等著生產設備。而設備到位后,公司的青扁豆產業鏈將得到延伸,得以開發青扁豆深加工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

東箭蔬菜專業合作社的馬蘭頭深加工建設項目,也正處于前期的準備階段。東箭負責人陳建國,與浦東首個獲認證的家庭農場主喬占一起,準備將這個上海市民餐桌上的“寵兒”,加工成馬蘭頭干后銷售給更多的人。

如今,他們已經找好了生產線的設備提供商,并起草了一份可行性研究報告,計劃投資480萬元,開展這項深加工項目。

“設備廠家已經聯系好了,估計一條生產線成本在400萬元左右,功能很完善,包括清洗、切段、漂燙、烘干、包裝等流程,全部實現自動化。”陳建國告訴筆者。

質量和銷路有保障

開展地產農產品深加工,幾家公司或合作社所依靠的,除了大量資金投入換來的高科技設備,更在于有自身的農產品作為保障。浦東新區農業產業化工作的成果,在此得到顯現。

比如君安蛋業,其蛋液加工生產線使用的雞蛋,全部是自家蛋雞場的雞蛋。“我們的雞蛋是品牌雞蛋,曾是上海世博會、上海亞信峰會指定專用的。”用王奇的話來說,用自家的雞蛋,不僅成本更低,還能確保原材料的質量。

紅剛的青扁豆,更是有名。 2004年注冊商標“紅剛”牌;2005年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2010年“紅剛”青扁豆被評為上海市名牌產品;2011年“紅剛”牌商標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紅剛青扁豆生產標準化示范基地,先后被授予“國家級青扁豆生產標準化示范區”、“現代農業示范創業基地”等稱號。

陳建國的合作對象喬占,其家庭農場主要種植的就是馬蘭頭,是浦東新區的馬蘭頭種植特色基地。“我們村里有差不多1000畝地由專職種植戶種馬蘭頭,老港、書院兩個鎮共有約2000畝馬蘭頭。”喬占介紹說。

原材料方面有保障,產品的銷路也基本無虞。去年10月已經開始進行蛋液加工生產的君安,目前已經與8家上海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還有6家企業正在洽談,同時前來咨詢的企業也不少。王奇算過,“上海的烘焙業全年需要的蛋液價值估計在5億元到6億元,這是個巨大的市場。”

另外兩家雖然還沒有開始正式生產,但也分析了深加工產品的市場需求。對于王紅剛來說,“紅剛”青扁豆在華東地區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70%,上海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97%,深受消費者喜愛。

“把賣不掉的青扁豆腌制了儲存,是很多老百姓的做法。以前來我們這里考察的時候,也專門提起過怎么腌制、儲存青扁豆。整個華東地區對扁豆干都有興趣。”王紅剛說,他還準備開通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陳建國,則已經與上海知名品牌“萬有全”確立合作關系,借助這個百年老字號來進行深加工馬蘭頭的銷售。當然,在他看來,不僅是上海市民,長三角甚至全國的人都喜歡馬蘭頭,加工后銷售不成問題。

產業鏈繼續拉長

農產品深加工,是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以體現其效益最大化,同時可以撫平初級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君安、紅剛、東箭等企業及合作社在這一領域的動作,也成為浦東農業在創新探索方面的又一次“先行先試”。

“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這三個浦東新區農業發展的關鍵詞,更是在地產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中得到全面的體現。

“高端”、“高科技”,體現在深加工設備和技術人員,而“高附加值”,除了體現在終端產品,更表現在對整個產業帶來的好處。比如,促進種植農戶的增收。

正如王紅剛所說,“農產品的價格會因為季節、氣候、產量等因素而發生變動,青扁豆也不例外。如果有了深加工的生產線,我們可以按照穩定的價格向種植戶收購,確保他們的收入穩定。”

東箭馬蘭頭深加工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在社會效益方面提出了“帶動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兩種“附加值”:“提供就業崗位167人,預計農民種植馬蘭頭平均每畝增收3500元。”

“有了生產線,再加上萬有全的平臺,讓種植戶不用操心銷售問題。我們相信,深加工的馬蘭頭干必然能給種植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陳建國說。

篇6

(一)非政府性質的農民組織參與類型

很多國家出現了一些隸屬于協會或者宗教的農民組織。英國、法國、丹麥、冰島、塞內加爾等都存在負責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農民組織。這些農民組織與政府無直接關系,不需接受來自政府的任務,其推廣內容和推廣項目自行決定,而這些推廣的信息更加貼近農民的興趣,推廣的技術可以更容易地被農民掌握。

(二)以大型農業企業為依托類型

很多國家的大型農業企業非常重視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多貢獻。例如,美國的孟山都公司一直在從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并且收購了許多種子公司,美國的種子公司已經逐步取代了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所在育種方面的科研和推廣工作。以大型農業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業科技基地建設和農副產品經營的模式正在全世界范圍內涌動出現。這些大型農業企業內部設有科研部門,企業投入科研資金,引導科研項目,控制科研進度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進程,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并從中獲取收益。這樣,農業科技成果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重合,避免了從科研到產業化中一系列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失,投資風險也相應變小,是理想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三)農業高科技園帶動類型

農業高科技園區在農業發展較先進的國家出現較多,它以先進的高新技術和農業設施向人們展示創新性的生產模式。農業高科技園區主要包括示范農場、假日農場和農業試驗站。農業高科技園區是由政府劃出一定區域,由政府推動完成的。農業高科技園區通常坐落于農業科研力量較強且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對農業科技成果進行集中研發,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試驗和生產基地,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科研效率,并最終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資產化、產業化,甚至國際化。農業高科技園區通常會有政府的優惠政策,會吸引企業和金融業與之建立合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走入市場和實際的農業生產中。

二、世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啟示

世界各國國情不同,農業發展水平有很大差異,導致各國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模式。每一種模式兼具優勢和適用條件,但都旨在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質量,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轉化模式,結合我國國情,進而提高和完善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一)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努力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

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項目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需要根據市場來判斷產業化的方向、時機、進度和規模。美國和日本就是抓住了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給本國的農業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美國是一個市場化程度極高的國家,強大的市場意識使得農業科技成果從研發到應用到農業產業的整個過程都精準地抓住了市場需求,使農業科技成果發揮了巨大的市場價值和經濟價值。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崛起就是得益于高新技術。在農業方面,對具有市場價值的農業科技成果進行遴選,使得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整個國家也被科技改變了命運。

(二)政府需采取措施積極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政府對農業科技成果的積極措施主要有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兩個方面。在資金支持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投資數額高風險大,直接影響了私人投資的積極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政府應積極加大投資力度,保障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資金鏈條。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在農業技術領域有較大的資金投入,也帶來了相應的農業發展。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需要利用經濟和法律手段進行農業產業的宏觀調控,加強對農業科技的重視程度。美國和德國都通過法律導向和政策導向等措施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三)把科研、教育和推廣結合起來

科研、教育和推廣三者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在我國,農業部管理部屬的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省政府的農業部門管理省屬的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農業行政部門管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工作。這種狀況不利于科研、教育和推廣工作的工作銜接,加大了整個過程的人力資本、時間成本和成功風險。政府需要將科研、教育和推廣部門緊密銜接起來,將會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四)提高推廣人員素質,鼓勵人才擴散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主要來源于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研究人員均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但缺乏實踐經驗,而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工作主要由推廣機構的推廣人員負責,推廣人員具有較多的實踐經驗但無法對科技成果的技術精通。政府需鼓勵人才擴散,支持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親身指導農業生產實踐,并且對推廣機構的推廣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對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掌握程度。英國、美國和德國在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示范。

(五)拓寬融資渠道,完善風險資本市場

農業科技成果從研發到投入生產產業化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除了政府投入外,還需拓寬融資渠道,保障資金供給。嘗試從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渠道進行融資,推廣機構也可以通過有償服務來解決資金難題。農業科技成果是一項風險性極高的技術資產,若能從風險資本市場融資,不僅解決了資金困難,還會帶動風險資本市場的發展。

(六)完善中介機構,多元化組織推廣

篇7

互助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推進全縣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窗口”的示范帶動作用,但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1扶持政策不完善,難以形成發展合力一是在園區開發方面,沒有完善配套的吸引企業和社會資金入園的政策措施。二是在科技創新方面,缺乏對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以及風險性科技創新資金扶持的優惠政策。三是在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方面,促進園區與科研單位、推廣單位和生產單位結成利益共同體,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缺乏政策支持。

1.2建設資金缺乏,可持續發展困難一是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足。農業園區建設周期長、投入大、周轉慢,由于縣級財力有限,扶持明顯不足,導致資金缺口較大,影響了科研、生產的發展以及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二是缺乏項目支撐,科研示范帶動能力不強。由于我省沒有園區業務對口幫扶單位,缺乏項目支撐,科研、示范、推廣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三是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效果不明顯。

1.3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支撐薄弱科技人才短缺,科研能力不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農藝的示范效應不明顯。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引智入園、引智創業、成果轉化上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缺乏與院校的有效合作,科技對園區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目前,園區的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少,專業技術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一是缺少園林、果蔬、畜牧和加工的專業人才;二是缺少農業高科技人才;三是缺少會經營善管理人才;四是缺少農業信息方面的人才;五是農民總體種植水平不夠高,受技術、管理等因素制約,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應用和推廣速度還不夠快。

1.4龍頭企業帶動效果不明顯園區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有待鞏固提高。

2對策建議

2.1加強組織領導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涉及面廣,需要各行業、多部門的密切配合。為了保證順利實施,示范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園區管委會全面負責示范園區建設的組織、協調、督促、落實及技術咨詢、指導、論證和檢查。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建立高效、協調的管理機制,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列入縣域經濟工作發展規劃和農牧業發展重點,加大項目爭取和資金投入力度,真正把示范園區建成互助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

2.2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培養一是加強與科研單位、科研院校的有效合作,建立合作機制,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二是采取各種方式,加強引智入園、引智創業工作,引進農業高科技人才,建設一支農發展現代農業的科技領軍人才隊伍。三是加快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培養一批示范、推廣隊伍。四是加強經營管理能手的培養。五是積極開展農民科技素質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應用和推廣步伐。

篇8

抓住機遇,發展牡丹產業

“菏澤的牡丹種植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了,但是一直是一家一戶種植,沒有形成規模;牡丹的利用價值很高,可以藥用、做茶、做牡丹籽油等,發展潛力巨大,我們公司一直想著把牡丹產業做大。”山東盛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寶劍告訴記者,“菏澤牡丹文化深厚,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牡丹一直是富貴吉祥的代表,充滿著正能量,發展空間巨大,我想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記者了解到,譚寶劍發展牡丹產業不僅僅是看到了牡丹的發展潛力,他還關注的是牡丹產業對農民增收、對國家的貢獻。“牡丹是木本植物,能夠保證開花結果幾十年,對農民來說投入少、產出高,能夠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新農村的建設。”譚董事長告訴記者。

產業化發展,塑造牡丹品牌

截至目前,公司苗圃面積1000畝,觀賞牡丹種植面積500畝,油用牡丹面積3500畝;牡丹深加工發展迅速,牡丹花茶深加工已順利投產兩年,并發展了國色天香系列、花開富貴系列、錦上添花系列等品牌,牡丹籽油、牡丹膠囊、牡丹化妝品、牡丹工藝品生產已步入正軌;牡丹文化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牡丹展覽館建設圓滿竣工,并在2014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并建設了牡丹影視藝術中心、牡丹小鎮生態觀光和牡丹觀賞園等。

公司自成立以來,立足于牡丹產業,在牡丹培育、種植、收儲貿易、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受到省、市、區領導的重視和表揚,被命名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菏澤市牡丹產業化示范企業和牡丹區牡丹基地建設先進單位,國家牡丹種質資源庫和牡丹測試中心均設在山東盛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展望未來,創造盛華天地

篇9

目前國內外關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已較深入,關于不同時期福建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較多,本文關于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研究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并不相同,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范圍較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效率小。當前測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采用余值法,但實際上科技投入并不是除了物質費用、勞動力、耕地以外的唯一因素,采用余值法所測算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往往偏大,本文根據實際情況對余值法進行適當調整,測算出的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并對福建省有關部門進行合理的科技投入提供對策建議。

一、福建省農業科技投入現狀

從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與強度來看,福建省財政收入相對較高,2007年為128284億元,但是全省農業科技經費投入卻不多,全省全年農業科技經費收入支出為314337萬元,僅占財政支出的0.35%與沿海其他省份相比相對較低。福建省農業科技投入總額正處于逐步提升之中,特別是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得到較快增長。當前,政府農賺入強度與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強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相距甚遠,政府對福建農業科技推廣投資處于反復震蕩之中,其支撐強度嚴重不足。

從農業科技與服務力量來看,福建農業科技與服務力量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沿海地區地位并不顯著。2008年福建省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農業技術人員數為23509人,平均每萬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技術人員數為75人,在沿海省市中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同時,高級農業科技人員的絕對數也相對較少。

二、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測算體系構建

(一)體系指標選擇

對農業所有投入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農業產值,將農業產值作為農業發展的具體指標有其合理性。影響農業產值的因素除了資金、人力、土地3大基本要素外,還有農業科技投入。其中,將農業科技系統人員數、農業通D投入作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可量化的指標。

1.農業產值相對指數Y農業產值很大程度上受到農業科技投入的影響,能夠正確、直觀地反映農業發展水平。按當年價格計算的以貨幣表現的指標,在不同年份之間進行對比時,因為包含各年間價格變動的因素,不能確切地反映實物量的增減變動,必須消除價格變動的因素后,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發展動態,因此,將福建農業產值換算成不變價。本研究中,農業總產值主要采用《福建統計年鑒〉沖農業總產值相對指數(以1952年為基數100)。

2農業物質費用相對指數K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85-1992年的各分項農業物質消耗統計數據可得,歷年農業固定資產折舊費占農業物質消耗的比重都在2%—3%之間變動,因此,將農業固定資產折舊費占農業物質費用的比重固定為25%131,進而計算出農業各年份的物質費用,農業物質費用必須進行以下2步的調整:

第一步:農業物質費用=農業中間消耗/(1-Q025)

第二步:農業物質費用相對指數=當年的農業總產值相對指數當年的農業總產值X當年的農業物質費用。

3農村勞動力數L農業勞動力采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的農林牧漁業勞動力。

4.常用耕地面積M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為了測算的精確性,為了更真實的反映客觀現實,本研究采用《福建統計年鑒〉沖的常用耕地面積來代替耕地面積13。5農業科技系統人員數S農業科技系統人員對農業創新提供了人才,人才是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的關鍵要素。科技人員的多少與素質高低對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具有較大的影響。通過《福建省科技統計年鑒》可查得2001—2005年關于農業系統人員的數量,其他年份的數據則通過線性回歸得到1993-2007年農業科技系統人員的數量。

農業R&D投入H(億元)。在農業科技活動中,農業研究與開發(以下簡稱f&D)活動處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是為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實現農業技術創新,提高農業產值的一項創造性及應用性強的活動。因此,農業R&D投入的多少會影響到農業發展水平。福建農業R&D投入是根據2000年福建I&D普查中,農業I&D為045億元,結合2007年,全省科技活動經費17276億元,是2000年的394倍,進行估算得出的結果。

(二)CobbDogas生產函數對體系指標的篩選

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理論和測算方法,在學術上并非完全統一,計算方法也比較復雜,目前關于科技進步的測算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CD生產函數、綜合指標法、CES生產函數方法、DEA法、全要素生產率模型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法。就各種研究方法而言,其理論基礎都建立于CobDoglas生產函數或Slow增長速度方程之上。

結合本項目的實際情況,依據CobDougla生產函數改造得出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貢獻測算的模型為其中Y是農業總產值,民LMSH分別為與Y相對應的投入要素,即物質費用相對指數、農林牧漁業勞動力數、常用耕地面積、農業科技系統人員數、農業R&D投入,A為常數項,為時間變量。7,Ha分別是物質費用、農林牧漁業勞動力數、常用耕地面積、農業科技系統人員數、農業R&D投入的投入產出彈性。對模型兩邊取對數可轉化為:

本文將以年份數據進行計算所以需取dH

    

   為了檢驗各指標對農業產值是否有影響,形成各項指標數據的對數表2

利用SPSS13.0對以上數據進行逐步回歸,逐步回歸后方程只保留了物質費用、勞動九農業R&D投入3個自變量。常用耕地面積和農業科技系統人員數的Sg即顯性P值分別為0775和0921接近于1,由此可知,常用耕地面積和農業科技系統人員數對因變量產生的影響極小,可以剔除。為了更加切合實際情況,將模型改為Y=akLh,按照前文的推導方法將方程改寫為y=ak+p屮0h。其中,y、kJh分別是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物質消耗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農業通d投入增長率。

基于MbDoglas生產函數及SPSS130分析,可以得出,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測算體系以農業總產值作為因變量,以物質費用、農村勞動力和農業R&D投入為自變量。

三、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測算歸分析,得出估計參數為a=0.547P=0918a=0127。

    (一)參數確定

   利用SPSS13.0對各項指標數據的對數進行回歸分析, 得出估計參數為α=0.547, β =0.918, σ=0.127。

   (二)凝計結果檢驗

模型中常數項與回歸系數的檢驗值分別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F統計量的值較大,為143516F檢驗通過,由此可知回歸方程的效果顯著,即模型的效果顯著。R高達0999接近于1表明回歸模型對樣本據點的擬合程度很高,自變量能夠很好地解釋因變量變化的情況。

(三)測算結果

物質消耗、勞動力、農業f&D投入對農業產值的貢獻率分別為:

(四)結果分析

1.彈性系數分析

(1)福建農業增長中存在顯著的規模效益。根據所測定出的回歸模型,福建農業發展中的各要素的彈性系數分別為a、民a,其數值分別為054709180127a+|3+a=1.592大于1。這表明,在福建農業增長中,擴大規模,可以獲得規模效益。

(2)洛項要素的彈性系數分析

農業物質費用相對指數的彈性系數為0547表示當農業物質費用增長1%時,所帶來的產出增長中, 擴大規模, 可以獲得規模效益。因此,物質費用的投入能夠帶來較大的產出。

農林牧漁業勞動力的彈性系數為0918表示當農林牧漁業勞動力增長1%時,所帶來的產出增長0918%;農林牧漁業勞動力的彈性系數是5個因素中最高的,同樣增加1%投入的情況下,可以帶來最大的產出。

農業I&D投入(億元)的彈性系數為0.127表示當農業R&D投入(億元)增加1%時,所帶來的產出增加0127%。同樣投入增加1%的情況下,農業產出的增加對農業I&D投入的增加反映不敏感。

2.各要素貢獻率分析

(1) 農業科技投入的貢獻率。在農業科技活動中,R&D活動處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結合CcbbDoga生產函數對體系指標的篩選結果,在本研究中,農業科技投入的貢獻率用農業抱D投入的貢獻率代替,由表3可知,農業科技投入的貢獻率僅次于物質費用的貢獻率,其為61.4%,處于較高水平。

(2) 農業物質費用的貢獻率。福建農業的增長主要是靠物質費用推動的,從表3可以看出,物質費用的貢獻率為821%,這說明,物質費用對福建農業增長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因此,福建省可以在今后加大對農業的物質費用投入。

(3)農林牧漁業勞動力的貢獻率。農林牧漁業勞動力對福建農業的貢獻率為一306%,出現了負值,這是因為農業勞動力過剩,遠遠超過了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因此,應當轉移剩余勞動力,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優化人力資源的配置。

四、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貢獻的建議

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作用明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繼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并依托科技投入機制真正實現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據前文對各要素貢獻率的分析可知,福建省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為61.4%,處于較高水平,但并非為對農業發展貢獻最大的要素,農業物質費用對農業發展的貢獻最大,由此說明福建農業的發展仍未擺脫較粗放的經營方式。應當通過農業科技投入來改變福建省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投入的作用提高其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支撐科技投入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加大投入是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提供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尤為重要。加大科技投入需要財政投入、政策等相關保障,具體而言:(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財政支持是科技投入的最主要渠道,政府的支持在當前由于農業科研成果的外部性而導致的市場失靈的狀態下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農業科技投入僅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需要在政府扶持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才能提高農業科技投入的利用效率。因此,應當在中央和各級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集體和個人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2)加大政策對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農業科技投入包括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管理、信息等6大要素方面著手,出臺相應的政策可以保障各個要素投入的順暢。

(二)是高科技推廣強度,促進科技轉化效率

提高科技推廣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的主要方面。農業科技推廣強度直接影響了農業科技投入能否起到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在于農業科技的推廣。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保證從立項到科研再到成果的推廣及應用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使得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是高農業物質費用的科技含量

篇10

1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世界人口的增長幅度是驚人的,1830年世界總人口才10億左右,1930年達20億,1960年30億,1984年為46億,2000年已超過60億,預計到2025年會增加到80億,由此而來的就業問題、糧食問題、能源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將更加嚴峻。我國資源短缺,尤其是人均資源短缺的情況令人十分擔憂,土地產出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利用率低。而另一方面,光溫等氣候資源的的控制能力較差,農業生產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況。隨著工業化步伐的加快,耕地減少是不容置疑的,人口增長也是難以逆轉的,人地矛盾加劇會更加突現出來。加入WTO后,農業面臨世界范圍的競爭,農業如何發展是各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作為擁有眾多農業人口的中國,面對世界性難題,面對新的挑戰,每個人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縱觀世界農業的發展和我國農業的實際,發展以人為本的農業戰略具有長遠意義。

2設施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有效途徑

設施農業生產系統作為高耗勞動力的產業和高效利用土地的生產方式,對我國在人口增多和土地銳減的國情下,能夠保持長遠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設施農業能夠有效地延長作物的生育期和改善作物生長環境,可大幅度提高產量和品質。一般加溫溫室可周年生產,節能溫室每年可增加5個月左右的有效生長期,塑料大棚可增加2~3個月的生長期,可使園藝作物產量提高2~5倍,太陽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成倍提高。在荷蘭,溫室黃瓜產量可達76kg/m2,是露地正常產量的20倍;溫室單產達300枝/m2,是露地正常產量的8~10倍。在與外界隔開的現代化植物工廠里,產量的提高幅度更大,像美國的“生物圈二號”,番茄從播種到果實成熟只需56天,而在常規生產中播種到采收需要5個月左右;在日本植物工廠里,菠菜生長期僅20~25天,較常規縮短5~10倍,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數十倍。土地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緩解人類社會生存的矛盾,意味著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可能。(2)設施農業作為克服多變氣候的一種手段,可有效地避免自然災害、有穩定的產量和質量,保證產品的按期上市或交貨,在國際市場中贏得穩定收入。因此,設施園藝在今后的國際貿易和市場競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會成為園藝產業的龍頭,在解決加入WTO后農業發展中的問題有舉足輕重的作用。(3)設施利用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園藝植物、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業、種苗業、特種植物(藥用植物、工業用原料植物)的生產、育種都能利用設施。目前設施主要用于園藝作物的生產和一些經濟價值高的作物生產,今后隨著設施農業產業的發展,人口增長的壓力,應用領域會逐步擴大,如苗木的快繁、組培苗的馴化、冬寒地區禽畜的產羔和越冬、菌類栽培、鮮食玉米的速成(一年可生產四作)、特種養殖(魚、蝦、龜)等。

3走設施農業發展道路勢在必行

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以及整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資源依賴型、粗放經營型的農業增長方式導致的是生態失衡、環境惡化、資源萎縮。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這種農業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難以延續的地步。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技術含量低的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將越來越弱。面對資源緊缺、人口膨脹的嚴峻現實,面對未來的嚴峻挑戰和嚴酷競爭,中華民族要發展、要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必須改變農業低效高耗的增長方式,走技術替代資源的路子,走設施農業發展道路。作為農業擺脫資源(耕地、水、氣候、環境等資源)限制的唯一出路就是發展設施農業生產。注入生物、電子、信息、計算機技術等高科技的設施農業是高科技含量的生產體系,它將是全球性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重點、農業創新的主要途徑、未來農業生產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