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就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2:4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女大學生就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女大學生就業論文

篇1

摘要: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大背景下,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來自外界的因素。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還將造成基礎教育的惡性循環等消極的社會影響。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和學生自身應采取相應的對策。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就業體制的轉換本畢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由于近年來我國高校女生的數量逐年增長,女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而這其中還存在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弱勢群體——農村籍女大學生。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對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女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0%,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普遍不樂觀。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排名依次是專業、性別、外貌、家庭出身及國家政策,家庭出身成為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第四大因素。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父母、親屬等社會關系的依賴程度遠遠高于男大學生。據統計,在已簽約的女大學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認為自己能找到工作與父母親朋的幫助分不開,而在沒有簽約的女大學生中,農村籍女大學生比城市籍女大學生要多。相對于男大學生和城市籍女大學生。由于性別和戶籍差異等因素,農村籍的女大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幾乎成為一個被邊緣化的就業群體。

一、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

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下,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具有普遍性,如勞動力總量供給相對過剩;高校擴招;高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與市場供求出現錯位;勞動力買方市場下女性就業時面臨的性別歧視;等等。本文著重分析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特有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1人際交往和自我表現等能力相對較弱,導致信息來源少。農村女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是弱勢家庭出身和經濟背景帶來的負面效應。受到家庭和傳統教育經歷的影響,許多農村女大學生比較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大學期間往往將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當中,用于社交的時間比城市的女生少。加上長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交往的主動性不夠,她們的交往大多僅限于同班同學、老鄉等比較狹小的圈子,相比之下,來自農村的男大學生可能會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交往圈。擇業過程中信息渠道相當重要,交往能力強的人占有明顯優勢。狹小的交際圈使得她們在找工作時的信息渠道較之男生和城市女大學生要少得多。

2缺乏社會背景和經濟背景,選擇過于單一。農村女大學生沒有社會關系可資利用。有一調查表明,缺少社會關系網已超越工作經驗、能力、應聘方法、技巧等因素躋身成為在求職過程中最困擾農村女大學生的因素。高達62.12%的受調查者承認缺乏社會關系網是農村女大學生的一大劣勢。

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城市籍女生在畢業時有多種選擇,就業可求助父母、親友,還可選擇繼續深造,或者出國、自主創業等途徑。農村女大學生沒有社會背景,也沒有財力出國,即使是創業,也面臨資金來源的困難,她們的選擇或是考研繼續深造(特別貧困的學生實際上連繼續深造都不可能),或是畢業后單槍匹馬到人才市場去應聘。由于經濟條件差,她們在求職時不能過多投入,很多人甚至無力承受就業帶來的各種消費。不得不承認,家庭背景和經濟狀況是農村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一大劣勢。

3外語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偏低。由于家庭經濟狀況和所享有的教育資源遠比不上來自城市的女生,農村女大學生的外語,尤其是口語能力較弱。我國的學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差,而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由于其生理、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經濟背景,使得她們在實踐能力方面又欠缺很多。

另外,受傳統思想影響,部分女大學生缺乏進取競爭意識,認同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一部分農村女生在都市化的過程中,將課余時間用在服飾、化妝、美容上,注重穿著打扮等。她們較少讀報,不關心時事政治,對參加校園活動和擔任學生干部不太熱衷,忽略了知識的積累、視野的開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這種狀況在部分城市女大學生中也同樣存在。綜合能力偏低導致農村女大學生自信心不足而在應聘中容易處于被動。

4部分農村女生期望值過高,高不成低不就。農村女大學生一般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父母眼中的“鳳凰”,這使得她們潛意識中有一種自負的心理。父輩的期望使得她們更偏好“體面”的工作,愿意選擇穩定、舒適、待遇好的單位,不愿到條件較差的基層鍛煉。據有關調查表明,78%的貧困女大學生傾向于條件優越的沿海地區和大都市,都市情結、白領情結成為不少貧困女大學生的思維定勢。另一方面,由于她們的適應能力較弱,闖勁不足,不愿意或不敢獨自打拼,很多人寧可選擇一份低收入的穩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險,沒有勇氣和信心到高收入、高風險的行業中去工作。

(二)外部原因

1現有的戶籍制度及其相關的歧視性政策加大了地區和城鄉差別,加劇了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的壓力。我國的人才流動往往是單向流動,即由大城市往小城市、農村流動容易,反之極為艱難,生源地成為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調查,將近七成(69%)的大學生認為本地生源很重要。外地生源的大學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就業會受到種種限制,這對于農村女大學生來說,就業空間由于戶籍的原因被限制。加之某些省市的歧視性政策規定,如有的地區公務員考試對于本科生只限本地生源報考,無形中減少了農村女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再如“本地優先于外地,男生優先于女生”的不成文規定更是對農村女生明顯的排斥。

2用人單位的排斥。一些用人單位,尤其是私營企業對農村籍女生存在不公正心理,在面對同等水平的兩名應聘者時,他們一般會更傾向于城市籍的畢業生,認為他們適應能力更強,社會關系多,對企業潛在的貢獻會更大。

二、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就業難使農村籍女大學生就業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不利于女性的獨立、自強

在屢次面試求職失敗后,農村女大學生自信心以及就業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打擊。她們會更多的內歸因,過分地尋找自身的缺點,加劇了就業自卑和消極心理。在就業無望的情況下。農村女大學生轉而尋求其他的途徑,一部分人考研,繼續深造,這也是高校女碩士、女博士比例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但這并不能解決她們的根本問題,反而使她們的就業門檻越來越高。

另一部分人可能會放棄原來的追求。轉而依靠男性。近年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在高校抬頭。畢業生中還出現了“急嫁族”。不少女大學生開始相親、征婚,甚至走進了婚姻介紹所。據武昌某婚介所人員介紹,前往婚介所征婚的女大學生中,經濟條件多半不很好。如一名師范院校的農村籍女生,由于家庭貧困,大學讀了幾年還一直欠學校的學雜費。

她對另一半的年齡沒有作特別限制,但要求“條件好,愿意出手幫助”。她認為即使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會太高,完全靠自己打拼去還債、買房實在太難。就業壓力使得女大學生擇偶觀逐漸功利化,“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態既有違道德準則,又背離愛情的本質,不利于女性的獨立、自強,是一種歷史的倒退,長此以往女性的整體素質必然會下降。

(二)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將造成基礎教育的惡性循環,加劇了城鄉差別

農村女大學生就業困難,不僅影響了個人的生活和發展,在更深的層面上,將挫敗農民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導致基礎教育的惡性循環。對于我國絕大部分農村地區來說,供養子女上大學相當不容易。農民之所以不惜血本投資教育,是希望獲得回報。希望子女畢業后能夠提高生活質量和改變家庭命運。因此,高學歷的農村女大學生就業情況將直接影響周圍其他農民投入教育的積極性,在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下,農村女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來之不易。只有讓農民看到高等教育給個人和家庭生活帶來的種種改變,才會有更多的農村家庭為女孩進行教育投資。如果她們在花費這么高的成本讀完大學之后還是不能順利就業,就是對農村地區教育投資的一種極大的浪費。她們的家庭就會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價值產生懷疑,對教育失去信心。從而減少對教育的投資,這會使本來就處于弱勢的農村女性處境更為不利,極有可能造成更多的農村女童失學,導致基礎教育的惡性循環,教育無法實現事實上的公平,進而加劇了城鄉差別。

三、解決農村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對策

農村女大學生的就業困境是在女性就業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消除性別歧視不僅需要轉變觀念,還需要深層次的制度變革。如改革原有的生育保障制度,將婦女的生育價值補償從企業中分離出來,由社會承擔并補償;用人單位完善勞動力素質測評手段,改革戶籍制度;等等。制度的變革涉及到各方的利益,難以一蹴而就。就高校和大學生來說,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目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加強自我認知。明確自我定位

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農村女大學生要自立自強,認清自身的優勢,確立自信,針對劣勢,提高綜合素質。其實農村女大學生有其獨特的優勢,如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踏實認真,學習成績好、不好高騖遠、抗挫折能力強等,尤其是工作后經過一段適應期,她們的優勢就會得到明顯發揮。

農村女生不要過于強調自己來自農村,而產生自卑心理。其實,除了家庭背景,其他能力方面的差異完全可以通過個人努力彌補。農村女生可針對自己的弱項,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鍛煉和人交流的能力,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僅要注重理論課的學習,還要多關注時事,開闊視野,尤其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實踐證明,盡管有性別歧視,自身實力強(如心態好、開朗、善于利用外界信息、善于溝通)的女大學生在就業中仍然有很大的選擇余地。

(二)高校有針對性的指導、培訓是改變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狀況的重要途徑

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應針對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進行技巧、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已經有學校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如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啟動的“提高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素質培訓項目”,通過大范圍的講座喚起女大學生們的注意,及早著手準備;通過小規模的培訓改變她們的自卑和消極心理,明確她們的自我認知和就業方向,提升她們的就業能力。

高校的就業指導和培訓應從“大一”就開始,為農村女大學生提供實踐和實習的機會,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指導她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請一些成功就業的農村大學生傳授經驗,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在求職前對女大學生在形象禮儀、個人簡歷設計、面試技巧等方面進行專門的指導和培訓。

篇2

【論文關鍵詞】女大學生;女大學生就業

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610萬,加上歷年累計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有700萬畢業生需要就業,其中女大學生約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她們平等生存發展的利益,關系到數百萬家庭的民生和社會的穩定。在我國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的大背景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實,為用人單位人為地抬高就業門檻,設置性別限制提供了條件,使得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一、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和男大學畢業生相比,女大學生就業呈現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業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學生在找工作時要比男生花費更多的精力和物力來購置漂亮的衣服、化妝、拍寫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對就業比較理想化,愿意到國家機關、外資企業、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層、私企等單位工作;高依賴性,即對父母親朋的依賴性高于男生,而這種依賴性與女大學生的學歷層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專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業率,據部分院校統計,女生就業率僅相當于男生的85%左右(個別專業除外),未簽約的畢業生中,70%是女生,而且這種男女就業率的差別在重點名牌院校并不大,差別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業競爭激烈的專業;低就業質量,有調查顯示,女大學畢業生簽約薪資與專業對口率均明顯低于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職高專畢業生平均簽約月薪較男性本科畢業生和男性高職高專畢業生分別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職高專(59%)畢業生分別比男性低12個和11個百分點。這表明,女大學畢業生通過接受較低薪資和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工作來實現就業,其就業質量較低。

(二)社會對女大學生就業的排斥

“女性生活藍皮書”《2009—2010年:中國女性生活狀況報告(No.4)》新近出版,藍皮書中收錄了全國婦聯發展部的《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報告》,并首次公開發表。調查顯示,被訪女大學生平均投出9份簡歷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試或筆試的機會,56.7%的被訪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生機會更少”;91.9%的被訪女大學生感到用人單位存在性別偏見;四成被訪女大學生認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難,理科類和碩士生最覺困難,女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二、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約著女大學生就業

第一,解放后我國女性在法律上獲得了與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未實現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實際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政府決策機構中,男性的人數大大超過女性,這就導致了一些決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視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權益,造成女性機會上和事實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國家雖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權益的法律,形成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法律體系,但我國相關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則性的規定,而且執法與監督的力度不夠,很多具體政策的落實還不到位,缺乏具體的操作性。第三,對就業市場的法律監管、糾察力度不夠。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職過程中出現的性別歧視等問題。

(二)用人單位的利益驅使影響女大學生就業

女大學生畢業不久即面臨結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問題,生育和撫養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此期間女性不能與男性一樣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婦女為人類的繁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了重要的貢獻。黨和國家為了維護婦女兒童的健康,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按此規定女職工產期休假最多可達6個月。但是這種對婦女權益保護的政策卻成了女性就業的難題,因為對女性的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還不夠完善,女職工生育期的工資、資金全部要由用人單位承擔,而且生育會直接影響工作的時間和精力,這將直接影響到用人單位的經濟效益。從短期經濟利益角度看,使得某些用人單位拒絕接受女性。

(三)高校部分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存在差距,增加了女大學生就業難度

我國四年一個周期的高校專業設置決定著專業人才的產出量,而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是高校專業培養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后變成了滯銷專業,在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十分滯后,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快速變化的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上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擇業能力的不足限制著女大學生就業

從個人能力來看,一個人的工作能力、人生觀、價值觀等對于成功就業具有直接的影響。知識經濟時代,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這里所指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而且還包括一定專業外知識的積累和一定語言、交際、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道德修養的培養,但是看看社會上的實際情況,有的女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專業知識掌握得不夠;有的所學專業并不適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出現暫時性的就業難,所有的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女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出現。

三、促進女大學生就業的對策思考

(一)政府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平等就業的制度機制

目前,我國有關公平就業的法規還只有《勞動法》中的第11條和第12條以及《憲法》的第4條,公平就業權利得不到保障,女性就業歧視問題就很難解決。因此,我國急需制定《反就業歧視法》,明確確立就業平等、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原則,并由政府部門履行對就業市場歧視性行為的監管職能。這必然為女性勞動權利的保障提供明確而有力的法律依據。

(二)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

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制度化、法制化建設,規范市場行為。同時,還要加強對畢業生市場行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針對當前女大學生的擇業觀沖突和擇業不良心理現象,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在工作中,應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尤其是各個院系兼職的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素質。其次,增強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實用性,并適當提前課程設置時間。

(三)高校要加強學科建設和改革力度,增加女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由于受高校的專業設置和教育制度的制約,目前用人單位的需求與女大學畢業生的實際能力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要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資源和結構,加強學科建設,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增加實踐教學的安排,提高學生實踐的質量,努力培養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女大學生人才,努力提高她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強化市場競爭意識和主動就業意識,幫助她們贏得就業市場的競爭。

(四)對女孩子的教育應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

社會、學校、家庭教育對女孩子的教育應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適應時代的需要。知識經濟的發展,突破和超越了女性生理、體力對職業的限制,女性已在客觀上具備了與男性平等就業的條件,而“女性化”的角色教育模式,仍把女大學生就業局限在女性“優長”領域,使就業范圍狹窄,而女大學生自身因缺乏應有的專業知識而不具備在高新科技產業領域與男生競爭就業的實力。女大學生只有走出這一教育模式,才有望擴展就業范圍,增加就業機會。

篇3

論文摘要:面對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就業就成了國民經濟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的頭等大事。目前就業現狀堪憂,對于就業壓力日益嚴峻的中國人才市場來說,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貧困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或許將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所以,對于這些貧困女大學生來說,在就業過程中本人要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學校的有關部門亦應積極完善就業幫扶機制。

一、當前金融危機對就業情況的影響

由于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導致大量企業招聘需求疲軟,證券、銀行、保險、期貨、房地產等行業招聘崗位數相比往年大幅縮水。阿迪達斯中華區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面向畢業生的招聘是一種長線投資,公司不會減少類似宣講會的場次,但金融危機確實會對招聘計劃有影響,2009年公司會減少招聘的人數。蘇寧電器有關負責人則表示,蘇寧目前已經不是成長期,所以招聘重點已經不是數量而在于保證質量。往年公司會在北京和外省市開多場宣講會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場宣講。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歐陽暉表示,大學生就業難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沒有找到工作。從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統計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學生就業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工作崗位減少、大量員工失業、應屆畢業生數量又創新高,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似乎已很難避免。對于有經驗、有資歷的職場前輩也許不構成太大的威脅,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和人脈,使得他們另謀出路的難度相對不高,而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就業可能就難了。

二、在當前社會背景下,貧困女大學生就業更難

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就業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對就業期望很高的貧困女大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了。隨著20世紀90年代高校的擴招,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就在社會積極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建言獻策之時,貧困女大學生群體的特殊困難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項目的《中國貧困女大學生調研報告》指出,社會用工方面存在性別歧視,貧困女大學生畢業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單位將其拒之門外。調查表明,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明確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條件下男生優先”;在同等條件下,男生簽約率明顯高出女生8個百分點。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在調查中發現,在應屆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求職、應聘中,超過半數的招聘單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國家政府部門、銀行、高校、醫院、報社及國有大中型企業也在招聘條件中明確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備同樣應聘條件的女生失去競爭機會。

有些單位考慮到女.陛的生理特點,認為雇用女大學生會增加其社會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強女弱”觀念的影響,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存在著“競爭意識、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見,認為女大學生的工作意識、工作能力、社會接觸面等方面都與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學生工作幾年后,又要面臨結婚、生育、撫養子女等現實問題,在該崗位上帶來了斷層的可能性。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這些期間的工資和福利還必須由用人單位來承擔,這樣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單位的生產成本,影響效益,這是單位所不能接受的。這種認識的偏差,嚴重地影響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尤其是存在經濟困難的女大學生更是容易受其影響。

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組織的,對農村大學生就業狀況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學生群體對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普遍不樂觀。根據該項調查,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排名依次是專業、性別、外貌、家庭出身及國家政策,家庭出身成為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第四大因素。對于貧困女大學生而言,家庭貧困和身為女性的雙重壓力使其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與其他學生相比,她們更渴望早日獲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變自身境遇,為社會貢獻一份光與熱。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造就了貧困女大學生這樣一個邊緣化的就業群體,她們的就業價值取向問題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三、貧困女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選擇多條就業路徑

找工作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對現實出現的情況。如今的經濟危機形勢對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工作比以往更難找,尤其對女大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針對這種情況,應該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貧困女大學生自入學之日起就應該明確自身職業定位,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恰當的工作預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競爭力,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學校應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的正確引導,使其能正確地認識到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樹立較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就業期望值。由于貧困大學生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會由于背負著家庭的殷切期望,而為自己定下了一個比較高的就業期望層次,這必須要根據自身的綜合素質而定。大多數貧困大學生的初次就業會挑選一些經濟狀況比較優裕的單位,且其預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過了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求,造成就業失敗。

第二,建立健全貧困女大學生的畢業服務機構,不斷提高其就業質量和水平。特別是面對貧困女大學生對就業競爭存在的恐懼和自卑心理、虛榮心、就業成本難以負擔等問題,應健全心理輔導中心、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完善就業幫扶機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單位的力量,建立專門針對貧困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系統,強化她們的競爭意識,幫助其正確對待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緩解就業壓力。

篇4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當前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重點分析了女大學生面臨的就業機會不均等、就業競爭不公平、保證體制不完善、法律法規滯后等嚴峻形勢,給女大學生就業造成了較大的壓力。提出通過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維護女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為切實做好女大學生就業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當前就業形勢分析

其一是人才需求不旺。在學生就業過程中,我們發現:受“9.11”影響,駐我國的一些跨國公司開始裁員;外資企業接收大學生人數明顯減少;IT業、證券業開始裁員;一批在美國硅谷從業的華人回流;過去需求旺盛的大型企業如華為、中興、大唐等需求急劇下降;政府機關實行機構改革;事業單位人員過剩,用人指標受限等等。

其二是供需結構矛盾越來越突出。從就業人數講,200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共有115萬人,而2002年將有145萬名學生畢業,其中研究生8.8萬,本科生63.6萬,專科生72.7萬。專科生增幅最大,達39.8%。在社會需求與往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畢業生供給大幅度增加,尤其專科生的增幅,使供需矛盾和結構矛盾變得比較突出。另外,從學科專業冷熱不均、學歷層次需求不同,地區間的需求不平衡方面看,也使供需矛盾和結構矛盾變得比較突出。

其三是畢業生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學生們仍是眼盯大城市、大公司、經濟發達地區,機關和事業單位。對地縣級單位、對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經濟欠發達地區仍看不上眼,在工資待遇上總期望待遇優厚。如在最近某高校對畢業生進行的一次就業情況調查中發現:學生就業首選的地域仍是上海、北京、東部沿海一帶。

二、當前女大學生就業狀況

目前,有關部門對高校畢業生進行了就業問卷調查摸底工作,從調查結果看,某些高校女大學生就業簽約率較男生要低10—20個百分點。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就業機會不均等、招聘條件設限

雖然社會各方都一直在呼吁就業市場上的男女平等,可一些用人單位仍然是我行我素,在大大小小的招聘會上,公開打出“只限男性”或是“男生優先”的字樣。很多時候,使女大學生連展示一下自己的機會都沒有。此外,在許多地方公務員招聘選拔方面,也有女性比例不得超過30%的要求。

2.就業競爭不公平,女大學生求職自信心不足

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同等條件下,男生優先甚至女生免談。這嚴重挫傷了女生的學習、就業積極性。據有關調查顯示,女畢業生比男畢業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有20.8%對找工作沒有信心,比男生高出5.7%;對走向社會感到害怕的女生為l8.7%,高出男生9.3%。在擇業前的心態上,有51.5%的女生感到比較緊張、苦惱和焦慮,而男生則為39.5%。

3.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制約女性就業

據有關調查顯示,29.2%的女生認為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制約女性就業,51.4%的女生認為各種傳統觀念和某些現實因素是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求職困難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沒有建立女職工生育基金補償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間的工資和福利必須由用人單位承擔。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這顯然不合理,而且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間必然會對工作產生一些影響。因此,單位不愿意接收女生。

4.政策、法規的不完善影響了女生就業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法規建設依然滯后,主要表現在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規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監督;法規內容計劃體制色彩濃厚,等等。同時,勞動人事制度和戶籍制度改革滯后,堵塞了就業渠道,也影響了女生就業。

三、調整女大學生心態,指導其積極就業

從以上分析看,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很多。那么在當今就業形勢嚴峻情況下,如何指導好女大學生就業,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幫助女大學生認識自身弱點,調整擇業心態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尤其是重點高校,有相當一部分女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看重學習成績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導致能力素質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而面試時碰壁。還有的女生擇業期望值過高,不愿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業,錯失了許多就業機會。此外,還有些女生由于缺乏經驗及心理準備不足,以至稍遇挫折,戟造茂心態失衡。從而變得焦慮和自信心不足,由產生的后果不僅影響了就業,而且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為此,應開展多方位教育,讓女大學生了解社會動態,樹立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和主動就業意識;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和能力培訓,幫助女生形成健康的就業心態及提高女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女生依靠自身實力去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2.指導女大學生善于挖掘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據有關調查顯示,有42.5%的女生和35,9%男生認為“女大學生有語言能力優勢”,35.5%的女生和44.4%的男生認為“女大學生有交往能力優勢”,25.8%的女生和13.6%的男生認為“女大學生有忍耐力優勢”,此外,“思維能力優勢”、“管理能力優勢”也有許多贊成票。可見,女大學生若好好把握這些優勢,那么完全有能力把握機遇,迎接就業市場的挑戰。

3.保障女生合法權益,完善法規建設

憲法中明確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條也規定了婦女作為勞動者的一部分享受平等的就業機會和選擇職業的權利。現在一些用人單位把“用人自主權”擴大,甚至是濫用,其直接后果就是對女性就業機會的封鎖。求職過程造成性別歧視現象的社會原因,客觀地看,絕不單單是性別歧視的因素。婦女負擔過重的社會現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早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其實是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承擔的雙重任務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社會分工應進一步細化,擴大服務行業的服務范圍,從而使女性擺脫負擔過重的問題。為此,在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時,應該把保證女生的合法權益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同時社會要盡快建立女性就業的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女職工生育保障制度,減輕單位的經濟負擔,使女生就業的難題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4.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指導女大學生積極就業

篇5

關鍵詞:女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對策

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影響到自身的職業發展,也關系到家庭、社會的穩定。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女性有機會獲得高等教育,參與社會生活,成為知識性職業女性,然而由于自身的、家庭的、社會條件的制約,女大學生在職業的而選擇上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對女大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提高女大學生就業率、提升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本課題自行設計問卷,共發放問卷1100份,有效問卷777份,其中針對在校大三大四女大學生共發放問卷700份,有效問卷566份,針對畢業后1-2年的女大學生共發放問卷400份,有效問卷211份。

一、影響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分析

女大學生的職業生涯受自身的職業素養、家庭、學校的教育培養、社會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個人職業素養是影響職業生涯的主要因素,包括職業傾向、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個人專業能力等。家庭在個人職業生涯中發揮著啟蒙引導的作用,通過影響其就業價值觀影響女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社會大環境通過其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的思想,影響著職業生涯。

1.自身職業素養

自身職業素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職業生涯規劃:

(1)職業傾向。女大學生在就業時往往傾向于大中城市、高薪工作。基于對女大學生職業傾向的調查分析,有46.4%的同學選擇工作在大城市,50.53%的同學選擇中小城市,選擇小城鎮的寥寥無幾。在薪資選擇上48.23%的同學期望畢業后的薪資為5000以上,42.76%的同學期望薪資3000-5000元。女大學生在職業生涯初期,盲目追求高薪資、大城市,對自身期望過高,不利于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

(2)心理因素。當今就業形勢嚴峻,很多女大學生在就業時持消極態度,無思想,無追求,職業目標模糊,甚至持有被包養的想法,完全沒有做好求職的準備。在調查中,43.64%的同學對以后的工作不明確,盲目跟風,甚至有31.1%的同學認為“嫁得好”比“干的好”重要,就業惰性強。究其根源,主要受中國傳統的男尊女卑的影響,認為女性主要應以家庭為重,不需要獨立的自由,獨立的生活。這種想法導致其日后的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上,對自身沒有明確的定位,忽視了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

(3)生理因素。女性在就業上較男性有很多的生理劣勢。女大學生在就業的幾年內面臨著結婚、休產假等一系列的事情,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會將重心傾向于家庭,因此許多公司在招聘時更傾向于選擇男性。并且女大學生在工作中無法承受較大工作量的工作,例如長時間的出差、加班、體力勞動等,相對來說公司更傾向于選擇男性。生理因素的制約使得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傾向于從事管理類、服務類、教育類的文科類的專業,縮小了女大學生的日后的擇業范圍,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更多地考慮符合自身生理特征的工作。

(4)專業能力。女生思維和男生有著本質的差異,活躍性和創新能力較弱。在大學學習期間她們注重的是學習成績而不是如何使用知識、應用實踐,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較弱,在就業時有時無法達到企業的要求。在“你認為你已具備的職業素養”的調查中,僅12.54%的女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創新能力,僅24.91%的女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專業知識。自身專業能力的缺失會影響對自身的正確定位,降低公司的期待值,在以后工作中的晉升機會較少,生涯發展會受到阻礙。

2.家庭因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家庭對女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確定了一個人的早期素質,并影響著日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地域、家庭觀念等的差異表現在家庭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教育背景、家庭擇業觀念的差異。

(1)地域的影響。在職業生涯初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職業初期選擇及初期規劃。在調查高考志愿填報時的影響因素時,對地域與影響因素之間進行交叉分析,越是趨近于農村,受父母影響越小,由32.74%降到12.39%,受老師影響越大,由1.77%升到7.08%。在調查中,有46.43%的女大學生在畢業季求職時盲目跟風,選擇熱門職位就業,從沿海大城市到內地城鎮、農村,盲目跟風的比例逐漸增大。農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給子女的借鑒比較少,農村子女在選擇專業時獨立性較強,但是因為可借鑒因素較少,因此對所選擇的專業了解甚少,職業生涯目標不明確,就業時主要靠自己的主觀選擇。而女大學生還處于人格和價值觀尚未定型期,心理素質有待提高,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容易盲目跟風,忽視了完整的職業規劃。

(2)家長傳統的擇業觀念。家長持有傳統的認為女性適合公務員、教師等工作的觀念,對孩子形成誤導,忽視其性格特點,忽視了女大學生本身的愛好及就業傾向,及早灌輸“當老師、醫生、公務員”的思想,導致女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自我定位不準確。

3.學校的教育體制的影響

學校的教育影響著職業素養的形成,影響著職業生涯初期規劃。學校對女大學生合作能力、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及職業價值觀、職業素養的形成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整個職業生涯。在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上,學校存在一定的誤區。

(1)教育培養模式單一,成績至上的理念制約了女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學校教學內容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沿用以前的教學教案,不能做到定期更新,使學生接受最先進的思想。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職業規劃課程,也僅是照本宣科,實用性不強,學生興趣不足。在當今高校,入黨、評優活動都以成績優先,對學生造成誤導,盲目追求成績。尤其對女大學生來說,成績高的代價是大量的時間積累,把大量時間花費在課本上,忽視了綜合能力的提升。相對于女生來說,男生則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科研創新、課外活動上,有助于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

(2)學校自身定位不準確,盲目追隨高就業率。面對最近幾年的就業形勢,就業率成為檢驗學校的一個標準。很多學校為了追求高就業率,盲目鼓勵學生考研,甚至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考研教育,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身發展及女大學生特殊的生理特點和自身職業生涯規劃,尤其沒有針對女大學生開設專門的就業指導課程。

4.社會環境

(1)社會傳統觀念、性別歧視制約著女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及職業規劃。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仍殘留在人們的思想中,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制約著女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如果一個女性,不論他的事業如何成功,如果沒有好的家庭,也不會得到大眾的稱贊,反之,作為男性,如果他的事業成功,那他就是成功人士。這種不公平的傳統觀念制約了女大學生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及職業選擇。男女同時競爭一個崗位,工作性質相同,但男性起薪高于女性,即使資歷相同,仍工資不等。就業時用人單位以成本、效率優先,更傾向于工作時間長、效率高的男性,女大學生求職困難。

(2)社會經濟不景氣,就業形勢嚴峻。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人才市場處于飽和狀態,大學生入學率不斷增加。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消息,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工作任務更加艱巨繁重,而畢業的女大學生所占比重達310萬以上。外加當今社會下的考研熱,工作單位招聘起點不斷在提升,大學生已經不再是高消費型人才,加劇了就業形勢。而且相當比例的女大學生對就業持消極態度,認為隨便找個工作就行,而不是自己喜歡的,不利于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創造價值。

二、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策探究

1.女大學生自身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

良好的個人職業素養是女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不斷實現自我提升的關鍵因素。一是樹立正確的職業傾向,在就職時應正確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加強學習,全面發展自己;培養能力,認真做好求職準備,選擇合適的職業。二是提高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主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女大學生所從事工作的可替代性太強,只有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出類拔萃。三是提高心理素質。在校期間多參加社會實踐,更多的社會實踐經歷增加了女大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的能力,失去了家庭、學校的保護,有利于女大學生承受壓力及心理素質的提高。

2.學校提供平臺給予積極有效的引導

學校應該調整高等教育模式,加強女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學校應構建出女大學生四年學習期間的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為女大學生提供“全程輔導”,從大一開始入學就開設相應的就業指導課程。不斷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體系,把女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畢業生工作的一個重點來抓,幫助女大學生調整就業觀念,提高求職技能。學校應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幫助女大學生調整不良心態,克服求職恐懼,輔導員應積極發揮作用,真正起到溝通橋梁作用。

3.社會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國家落實有關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禁止歧視和排斥女性就業現象的發生。針對勞動力市場中出現的性別歧視現象,出臺具體的司法解釋,監督和處理歧視行為,加大對含有性別歧視內容的招聘廣告的查處力度,在人才市場、招聘會等重要場所設立性別平等監控窗口。

社會觀念方面應當樹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會風氣,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用人單位要轉變用人觀念,改變選擇員工時對性別的差別對待,充分發現和合理利用女性優勢。只有整體的女性就業環境得到了改善,女性更加自立、自強,女大學生就業才有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氛圍。

本論文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分析了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原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及社會、學校,內部因素主要是生理、心理、職業傾向、職業能力等自身職業素養,并對女大學生自身、學校、社會提出針對性培養意見,為女大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指導,提高女性就業競爭力,解決其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部分困難。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要]大學生就業是國內各高校關心的問題,如何把大學生畢業和就業相結合,特別是在大學時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就業、創業的政策,相信大學生們就業的前景更美好。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新變化

最近幾年,我國大學生畢業就業產生不少新變化。首先,我國本土大學生面臨國際聯合辦學機構競爭。近幾年來,我國高教市場逐步向國外資本開放,各種形式外國教育機構的進入,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訓,還與國內大學進行聯合辦學,這種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直接挑戰了中國本土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本土高校大學生就業增加了不少的競爭對手。其次,人才市場更加偏重“好”專業。所謂的“好”專業,是指當前就業市場較緊缺的專業。近年來,影響大學生就業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學所學專業是否與社會需求相一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專業偏好比大學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學校不適合市場專業學生就業不理想。再次,海外歸來學子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沖擊加劇。近幾年來,留學生回國潮一浪高過一浪,直接擠壓國內大學生就業空間,這些海外學子對世界經濟運行規則,各國法律制度等比較了解,在國外多年的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和駕馭各國社會文化、政治制度差異的能力比較強,競爭力較強,是國內大學生就業強勁對手。

二、目前大學生就業主要問題

(一)整個社會就業現狀嚴峻

1.我國正處于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轉軌迫使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大幅下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2.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向。其次,高校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存在問題。學科專業供求錯位,專業設置趨同化、集中化。學校不能以市場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為導向,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急需調整。再次,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

3.用人單位誤區

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主要有:首先,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第二,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于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于大學生公平競爭。第四,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劣勢,不少企業經營有困難,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而一般的大學生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培訓即能勝任工作崗位。

4.大學生就業認識有誤區

我國大學毛入學率雖已接近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15%的起點指標,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總人口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遠未到過剩的程度。教育部對部分高校6 000多名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顯示,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僅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愿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的。

5.高學歷等于高就業能力

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并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并不一致。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性專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

三、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并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

(一)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需求。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致周到的就業服務。

(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2.學校教育應與市場需求相對接。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里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

4.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篇7

關鍵詞:女大學生 情緒智力 職業規劃

自1995年Goleman出版《情緒智力》一書以來,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備受關注。情緒智力在職業決策、乃至整個職業生涯發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具有相當智力水平的人,對自己的情緒認識也相同,因此情緒智力在職業搜索和職業決策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1]。本研究著眼于浙江省各個高校的女大學生,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這一人群情緒智力、壓力情況、職業規劃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探討女大學生情緒智力與職業規劃的關系,為制定有效的干預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從而為當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提供一定的幫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0年浙江省高校在校的女大學生。納入標準:2010年浙江省高校女大學生;無精神疾病;自愿參加。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本組人員在年齡、文化程度、民族、文理科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法,包括以下5部分內容。

1.2.1 基本資料:主要包括研究對象的年級、是否是獨生子女、專業類型、出生地等人口統計學信息。

1.2.2壓力度量表:自行設計,共31個條目。評分方法:答1計一分,答0不計分。0-5分為正常,6-10分為輕度壓力,11-20分位中度壓力,21-31分為重度壓力。

1.2.3 情緒能力量表:由葉玉珠2003年所編制[2] ,共21題,包括四個分量表。計分方式:完全符合、大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和完全符合分別計1、2、3和4分。在本研究中,60分以上為高情緒智力,60分以下為低情緒智力。本研究總量表的?琢為0.902,分量表?琢系數在0.696-0.839之間,信度較為理想。

1.2.4 大學生職業規劃問卷:畢業選擇、就業傾向、就業目的及就業態度幾個方面的問題。

1.2.5 干預措施的探討:研究對象希望從企業、國家、社會得到的就業幫助。

1.3 資料收集方式:調查對象通過閱讀問卷導讀后,進行自行填寫。共發放800份問卷,有效收回683份,有效回收率為85.38%。獨生子女45%,非獨生子女55%;大城市7%,中小城市18%,城鎮26%,農村49%。

1.4 統計學方法:將調查資料、核對后無誤后建立EXCLE數據庫進行處理。

2.結果

2.1 女大學生情緒智力與其職業規劃的關系

2.2 女大學生情緒智力與職業選擇原則、就業目的關系、職業選擇要求的關系

3.討論與分析

3.1 情緒智力對女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的關系

從表1結果顯示,女大學生情緒智力水平大多數為高情緒智力,占75.3%,低情緒智力占24.7%,這有利于未來的職業規劃。因為高情緒智力者在進行職業規劃過程中相對于低情緒智力者而言,能更深刻地感知、評估、控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他們在做職業決策時傾向于忠實自己的需要,興趣和價值,對職業選項和屬性愿意花費更多的人資資源,搜集和加工更懂得信息[3]。

3.2 情緒智力對女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原則、就業目的、職業選擇要求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在職業選擇原則上二者均傾向于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進行擇業,高情緒智力者的比例多于低情緒智力者,并且低情緒智力者在選項聽從家庭/他人安排上明顯多于高情緒智力者,這可能與高情緒智力者能夠較好地把控自己的優勢,遇到求職挫折時,及時調整心態,更好地表現自我特征,以獲得更多的更好的就業機會[4],而低情緒者缺乏這方面的能力,總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在就業目的的選項上高情緒智力者更多選擇為了生活保障,低情緒智力者選擇生活保障和實現個人價值,說明高情緒智力的人在面臨壓力時將更加自信、更為積極,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也將更加清晰。職業選擇要求上高情緒智力者50.2%選擇要求符合自己的興趣,有發展空間的職業,而低情緒智力者選擇該項的僅36.7%,20.1%的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沒有特定目標,處于一種消極的狀態,缺乏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因為個體的情緒智力與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即個體情緒智力的整體水平越高,則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就越高[5]。

3.3 培養情緒智力,合理地進行職業規劃

首先女大學生應重視自身情緒智力的培養,因為大學生的成就動機與情緒智力呈正相關,而人際交往能力更是與情緒智力密不可分。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自己優、缺點做出恰當、客觀的分析,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增強自信心。在求職時要迅速轉換自己的社會心理角色,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人、事、物,積極建立寬廣的人脈,為自己打開更多的求職窗口,鋪設更寬的職場之路。其次高校應重視情緒智力的教育,在教會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諸如為人處世、協調和參與等方面的能力,把情緒智力教育的目標和要求融會貫穿于校園文化之中,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情緒智力,使得學生畢業時具備了做出良好職業決策的自信心,最終使其成功地從學校邁向社會。

參考文獻:

[1]Di Fabio A, Palazzeschi 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eer decision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J]. 2009,9: 135-146.

[2]李雅怡.年紀、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系[D].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2003.

[3] Payne J W, Bettman J R, Johonson E J. Adapative strategy selection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J]. 1988,14:534-552.

[4]姚艷虹,張 晶.情緒智力對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 2010,(6):99-103.

[5]蘇世將,馬惠霞.大學生的一般學業情緒現狀及其大學適應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5):591-593.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城市化;大學生就業;民辦高校;動畫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258-01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據教育部2009年4月的資料,2012年全國有280萬民辦高校畢業生,比2009年增加68萬人,增幅達32%。全社會新增勞動就業崗位900萬個,就業問題是當前大學畢業生面臨最大難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二、大學生就業相關理論概述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包括:第一,專業能力,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并能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本專業領域問題的才能。第二,基礎能力,指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它是建立在每一個學生經過接受大學教育應達到的各項基本能力的基礎之上。第三,特殊能力,指大學生所擁有的某種特殊素質和能力。第四,求職能力,支大學生在實現從“學校人”向“職業人”過渡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只有能力和技巧。

(二)大學生就業背景

我國大學擴招后,黑龍江省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關. 2011年全國民辦高校畢業生將超過640萬,這些民辦高校學子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焦點。

三、黑龍江省動畫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

省教育廳學生處根據國家教育部和《黑龍江省大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則(試行)》的規定部署截至每年9月1日和12月31日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工作,而據黑龍江省大學生就業中心統計:2008年畢業大學生16.6萬人,2009年畢業大學生18.95萬人,2010年畢業大學生22萬人,加上往年未能就業的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的大學生數量之多創歷史新高。因此,黑龍江省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

黑龍江省民辦高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后,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這說明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四、黑龍江省動畫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及成因分析

目前民辦高校課程設置不合理,片面追求理論知識培養,目前我國民辦高校課程設置重理論, 輕實踐的失衡現象, 學校多注重理論課程學習, 且專業教材較為落后、課程設置不合理,適應不了企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太注重應試理論教育, 實踐課程的比重不高, 輕視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這日益成為困擾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解決黑龍江省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大學生在學校教育階段缺乏對社會的足夠認識,自身定位不準確,沒有根據自身的綜合實力進行準確的工作定位。過去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 走著獨木橋過來的, 所以有著較高的心理期望值, 較高的心態。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 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 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必須進行調整。就業市場化即大學畢業生全部進入人才市場, 由人才市場配置人才就業。各類人才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 要遵循人才市場的規律。

六、結論

動畫專業畢業生就業是人力資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這一問題解決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和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僅只是學校的本職工作,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關注。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深入,民辦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廣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大膽創新、與時俱進才能開創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本論文是2012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指導)項目《黑龍江省民辦高校動畫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012010105

參考文獻:

[1]姜國忠, 鄭瑛琨.黑龍江省縣域產業集群發展類型初探[D].哈爾濱:龍江省委黨校社會發展戰略研究中心,2011.

[2]趙曜.淺析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D].江蘇蘇州:蘇州大學,2010.7.

[3]郭玉東.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淺析[J].人口與經濟,2010年10月.

[4]高霞光.民辦高校女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9.

[5]許巧仙.我國城鎮殘疾人就業問題研究綜述[J].河海大學學報,2012.3.

[6]蔡寧.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7]湯錄忠.才產業集群下的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

[8]魏民州.產業集群與縣域經濟發展[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

[9]馬永堂.國外改革失業保險促進就業措施[J].中國勞動,2012.

[10]張躍飛.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民辦高校學風建設[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

篇9

    論文摘要:近年來,大學生面臨許多心理健康問題。一般認為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壓力。因此,研究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關重要。

    壓力也稱為“應激”“緊張”,是指個體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脅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如果個體長期處于一種高度的應激狀態,就會對身心造成嚴重損害。

    近年來,大學生面臨著許多心理健康問題。一般認為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壓力。因此,研究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關重要。

    筆者希望通過對2007年京、津、滬、鄂、粵、陜、蘇、贛、寧、云、新11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分析,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情況,為大學生自身調適心理壓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法收集資料,問卷內容包括大學生的基本情況(性別、年級、專業、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和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等。全部問卷回收經過檢查核實后進行問卷編碼,然后輸入計算機,利用SPSS12.0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本次調查實際發放問卷17186份,回收有效問卷15660份,有效回收率91.1%。被調查者中男生8515人,占54.4%;女生7145人,占45.6%;本科生占84%,研究生占8.8%,專科生占7.2%,其中學生黨員占25.5%。

    一、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來源

    1.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

    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理壓力主要包括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和就業壓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因素進一步歸結為競爭、經濟條件、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獨立生活能力、校園環境、家庭環境、專業方向等8個方面。本次調查針對“您在大學生活中感到最苦惱的問題”在問卷中列出“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對學習環境不滿意”“對教學質量不滿意”“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找不到學習動力”“人際關系不和諧”及“其他”等12項因素。調查結果表明,就業壓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學習壓力和找不到學習動力,分別占19.7%和13.8%;經濟壓力居第4位,占9.3%。這一結果與以往的調查結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樣的問卷調查中,經濟壓力排在第2位,這也與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國情有關。但就業壓力一直處在第1位,可見,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業壓力是普遍存在的,就業壓力同時帶來學習壓力和學習動力不足兩種后果。

    2.不同地域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學生心理壓力主要來源有一定的差異,農村大學生心理壓力中經濟壓力所占的比例相對于城市大學生要大,農村大學生經濟壓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學生經濟壓力(7.7%)的兩倍;相對而言,農村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小于城市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學習壓力占15.2%,遠小于城市大學生學習壓力(23.5%),這是由于農村大學生雖然經濟條件不及城市大學生,但他們有較強的學習動力,因而學習壓力小于城市大學生。

    3.男女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的差異

    調查結果還表明,男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主要來源也有一定的差異,女大學生就業壓力占41.7%,比男大學生就業壓力(30.9%)多出10個百分點,這是由長期以來人們在認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見導致的。

    二、大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

    雖然大學生心理壓力種類繁多,表現也不盡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學生身心發展、心理品質和思想素質等幾種因素。

    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也已確立,這些都極大地影響到我們的思想、觀念、心理及行為。大學生作為較高知識層次的社會群體,常常是最先敏銳地感受到社會變革帶來的沖擊。但面對社會變革他們有時會迷惑不解、難以適從,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大學生便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同時,從大學生成長的角度看,大學生屬于青年期,生理發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處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矛盾性最為突出,他們面臨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識的矛盾,他們所設想的理想的“我”總是滯后于現實的“我”,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交錯出現,內心矛盾沖突尖銳、激烈,心理和行為中易出現不協調現象。

    另外,從大學生所受到的教育來看,學校教育還沒有重視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講德育時,往往重視的是思想品質的培養,卻忽視了性格、情緒的調整;在講智育時,重視的是智商的高低,卻忽視了能力的開發;在講體育時,重視的是身體素質的提高,卻忽視了心理素質的提高。所以,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缺乏引導,心理素質不理想。對于問卷中“您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評價”一項,統計結果表明,“心理素質很好”的占9.4%,“心理素質較好”和“心理素質一般”的分別占23.3%和45.8%,而高達21.5%的大學生認為“心理素質較差或很差”。對于較高知識層次的群體來說,這樣的結

    果令人擔憂。

    三、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對策

篇10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調適

一、現狀的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出現了大學畢業生供遠遠大于求的現象。而高職院校大學生由于專業化和職業化,相對來說就業情況良好,但是由于自身期望值過高,而專業技巧能力的不足與社會需求嚴重脫鉤,因此導致了他們內心的失落與不滿,對自身職業前景抱不樂觀的態度。

中國社會調查表明,75%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就業;50%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畢業后的發展前途沒有目標;41.7%的大學生表示壓力來源于自身期望(覃紹嬌、張慶林.2013)。在殘酷的就業競爭中,如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就業挫折,可能會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自信心,產生就業挫折心理,從而對他們的順利就業產生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就業挫折是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時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反應、情緒體驗,它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吳遠,施春華,1999)。因此,本文研究把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挫折心理表現、挫折心理的應對方式以及就業挫折的歸因等,并在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希望有助于大學生調節就業壓力,進而為大學生的成功就業提供幫助。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挫折心理概述

(一)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挫折心理的表現

大部分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受挫后的心理

反應復雜多樣,歸納起來分為三大類:

1. 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障礙;

2 .產生自卑、嫉妒、絕望等認知障礙;

3.產生沖動、退縮等意志障礙。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挫折應對心理、行為特征

大學畢業生在遭遇就業挫折以后,其心理、行為會出現兩種特征:情緒消極、逃避抱怨;接受現實、尋求幫助。而接受現實、尋求幫助這一特征是最突出的。 而且通過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就業挫折應對特征方面的訪談,l現男大學生普遍認為,面對就業過程中出現的挫折,應該要接受、正視問題并積極尋求幫助。而女大學生多數也會接受現實,但也有一部分因此出現情緒消極、逃避抱怨的特征。我國學者李偉等(2002)通過研究發現,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女生除了采取有效策略積極解決問題外,還注重從他人那里獲得情感支持來調節情境帶來的負面情緒。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挫折歸因

不同性別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挫折歸因方面存在不同的觀點,男大學生認為除個人綜合素質外,招聘需求以及求職準備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女大學畢業生則認為社會關系和就業歧視以及招聘需求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覃紹嬌、張慶林(2003)

不同生源大學畢業生在進行就業挫折歸因時同樣有差異。無論是來自城市還是來自農村,大學生都普遍認為個人綜合素質是導致自己遭遇就業挫折的首要原因。但在求職準備上,農村大學畢業生比城市大學畢業生更少將就業挫折歸因自身的求職準備。

而有無社會實踐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挫折歸因上有不同的看法,相比較而言,有社會實踐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更傾向將就業挫折歸因于學校的就業指導欠缺、政府對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覃紹嬌、張慶林(2003)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挫折心理的調節適應策略

(一)對就業挫折有正確認知

挫折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積極地應對挫折會成為人繼續前進的動力。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大學生應該認識到經歷挫折后如何總結經驗教訓,積極面對下一次就業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二)調整就業期望

大多數大學生都把就業定位在城市,而且要求高薪的機關事業單位,這種高期望必然會導致大部分學生求職失敗。高職院校大學生更是憑借一定的技能,一心只想就業到大公司或者知名企事業單位,不愿意去車間基層鍛煉。李志(2007)對750名大學生擇業標準的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關注的前5位要素依次是工資待遇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能提供較好的受教育機會、工作環境舒適、工作穩定有保障。因此大學生要調整就業期望從傳統的“計劃觀念”向現代的“市場觀念”轉變(戴伶俐,2006)。而高校就業指導或心理輔導工作也要幫助畢業生及時調整心態,轉變觀念,拋棄原有的就業觀念,從實際出發,從普通工作做起,才能減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挫折,并實現順利就業。

(三)積極尋求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就業過程中增強挫折容忍力的有力武器,在同樣的就業挫折情境下,有較多社會支持的大學生,受到的挫折傷害較小,解決問題的策略較多且速度快。所以,家長對子女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減輕他們的就業壓力(李丹,2009)。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讓大學生之間相互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

大學生要盡量轉移自己的消極情緒,對自己的情緒給以客觀評價。如可以通過自我言語的“自嘲”方式宣泄出來,或者通過書信等方式進行自我傾訴,鼓勵學生把內心煩惱向輔導老師傾訴,并給予保密和安慰,或者引導學生把不快的情緒發泄到有益的活動上來,如唱歌或加大體育運動等(劉志達,林嵐,2005)。學校心理輔導中也要給予學生積極鼓勵性暗示,減輕學生挫折壓力。

(五)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般認為,實踐經驗豐富、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生能比較準確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應對就業挫折時更加成熟。因此,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覃紹嬌、張慶林(2003)

最后,學校應當重視大學生心理咨詢和輔導機構的作用,開展專門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一系列輔導活動,讓大學生在找工作前就有應對就業挫折的心理準備,在遭遇就業挫折后能及時得到心理援助。系統持久且有效的心理輔導工作必定對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的調試會起到重要作用。

四、結語

就業挫折心理是由諸多因素引起的,如果不能及時地得到引導,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生的生活和發展及其順利就業,還將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改變此種現狀,社會、學校、家庭都應該給予學生相應的支持與幫助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本身要積極調整心態,設置合理的心理期望值,提高專業技能,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覃紹嬌、張慶林.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與調適策略的研究[J].西南大學心理學部2013.10.122.

[2]敖曉妍.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挫折現象及其輔導模式[J]. 江西社會科學(2003), 9期, 243.

[3]戴伶俐. 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分析及對策[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6), 2期, 188.

[4]李丹 高校就業壓力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挫折應對特征的實證研究[D]. 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重慶. (2009).

[5]李偉, 陶沙 大學生應對策略的特點及其社會支持水平關系的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 3期, 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