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22:53: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刊登范圍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主要刊登國內外全科醫學、臨床醫學、行為醫學及社會醫學等多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告。
目前開設的主要欄目有:述評、專家論壇、全科醫療專題研討、論著、全科醫學教育研究、全科醫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研究、社會熱點問題研究、社會·行為·心理、慢病管理/健康促進、調查研究、護理與康復、會診與轉診、臨床病例討論、標準·方案·指南、用藥分析、急診急救、臨床診療提示、全科醫生技能發展、中醫·中西醫結合研究、全科醫生知識窗等欄目。
刊登的主要研究類型:綜述、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現況研究、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個案報告、Meta分析及系統評價等。
其他具體要求見本刊稿約(詳見2013年第1A、2A期;)
2.投稿和審稿
2.1稿件質量要求 文稿內容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文稿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文稿層次結構嚴謹、清晰,文字精煉,引用資料請附參考文獻。
2.2投稿方法 請使用《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社官方網站的電子稿件系統進行投稿,使用該系統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登陸《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社網站(http://):登陸后點擊“投稿查詢”專區。
(2)注冊:點擊“注冊(Register)”后按要求填寫注冊信息,請務必填寫真實有效的信息,否則會影響稿件的處理流程,紅色嘆號標注的為必填項目,填寫完畢后,點擊“提交”。請記住您的用戶名和密碼。
(3)再次登陸:注冊成功后,點擊返回,填寫用戶名和密碼后直接登錄即可。請不要重復注冊,否則可能導致信息查詢不完整。
(4)上傳稿件:點擊“論文提交”,填寫信息,選擇科目分類,填寫作者郵編和單位(按第一作者排序不超過5個),詳細填寫稿件信息。上傳稿件流程:
①點擊“瀏覽”在瀏覽界面選擇打開要上傳的文件。
②打開后“文件地址”中出現文件提交地址,點擊“上傳”,等待文件上傳(小于5M的doe、rar文件)。
③成功后,會提示有文件上傳成功,“上傳”按鈕右側出現“預覽”、“刪除文件”,點擊“預覽”可以看到上傳成功的稿件,點擊“刪除文件”可將上傳的文件刪除。
④上傳成功后填寫驗證碼,點擊“提交”,提交稿件信息成功。
⑤因2007版word文件后綴為docx,還有其他文本編輯軟件的文件后綴不同。請盡量用WinRAR軟件壓縮文件為后綴rar文件;對于文件中含有過大圖片的,請用軟件壓縮圖片。
⑥稿件提交成功后,如需修改,請先與本刊編輯部聯系,請勿擅自修改,以免影響稿件的處理速度;修改后的稿件需重新上傳才能將原稿件覆蓋。
⑦文稿應附有詳細的作者信息:投稿時務請附第一作者資料,包括姓名、職稱、最高學歷、研究方向、工作單位和詳細通訊地址、聯系電話、郵政編碼、E-mail等,以便于聯系和發展有學科特長的作者擔任本刊的審稿專家。
2.3至編輯的信(投稿函) 建議每一位作者給審稿人提供關于文章的詳細信息:
2.3.1說明研究目的;
2.3.2研究或設計的背景;
2.3.3國內外同類研究水平與本研究比較;
2.3.4本研究的創新性、先進性及特色說明;
2.3.5查新報告;
2.3.6基金資助復印件;
2.3.7專家推薦信;
2.3.8利益沖突說明;
2.3.9通訊作者詳細聯系方式。
2.4同行評議 每篇稿件初審后都要經過兩位以上審稿人評審,所有發表在雜志的論文都經過嚴格的雙盲同行評議,編輯部會在投稿后8周內通知作者審稿意見,編輯部決定稿件返修、再審、接受和退稿。
3.論文撰寫指南
報告醫學研究的強化標準(CONSORT)系列聲明的對規范臨床醫學科研報告起到了很好作用,建議投稿作者根據不同的研究類型參考: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聲明:適用于隨機對照試驗的報道。該聲明遵循不同類型醫學研究又有不同的報告體例,主要針對兩組平行的隨機對照試驗、整群試驗、非劣效和等效性試驗、實況試驗、中醫藥和草藥干預、非藥物治療、針刺、不良反應等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該聲明采用25條清單和1個流程圖以隨機對照試驗文章的撰寫進行規范。另外,文章應將隨機對照試驗的試驗登記號和登記處放在摘要的最后一行。詳見:http:///
——Equator Network(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聲明:增強健康衛生研究的質量與透明度,提供了有關論文撰寫標準的所有指南。詳見:http:///
——MOOSE(Reporting Checklist for Authors,Editors,and Reviewers of Metaanalyse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聲明:適用于觀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聲明:適用于診斷的精確性研究。詳見:http://stard—/
——STREGA(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Genetic Associations)聲明:適用于基因疾病關聯性研究。詳見:http:///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agy)聲明:適用于流行病學的觀察性研究。詳見:http:///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聲明:適用于行為和公共衛生干預的非隨機研究。詳見:http:///asp/
——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the PRISMA Statement)聲明:適用于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詳見:http:///
4.發稿重點及綠色通道
4.1全科醫學領域 WONCA國際研究課題和國內的全科醫學相關課題研究。
4.2其他臨床基金課題研究的成果報告
請來自基金的課題論文提供詳細的研究信息:
基金聲明:注明基金資助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
作者貢獻:注明每位作者如何參與本次研究。
利益沖突:一經接受發表,每篇文章均需有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要共同認可利益沖突的表述。
倫理要求:實驗需獲得所在單位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如個別情況下沒有申請倫理委員會批準請注明原因。
(1)知情同意:參與試驗的患病個體及其家屬應自愿參加,所有供者、受者均應對試驗過程完全知情同意,在充分了解本治療方案的前提下簽署“知情同意書”,干預及治療方案要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基礎實驗:實驗過程中對動物的處置應符合2009年《Ethical issues in animal experimentation》相關動物倫理學標準的條件。
(3)醫生資質:臨床實驗參研人員應具有專業技術職稱,有從事某領域工作的經驗。課題的實施者應是臨床醫師,經過相關培訓,具有從事某項技術工作所要求的資質。
(4)文章概要:包括3個方面。①文章要點:關于研究課題的描述或提出的假設。②關鍵信息:體現研究信息的特點或重要性。③研究的創新之處與不足:可≤3條。
4.3綠色通道 申請進入綠色通道的論文必須具有創新性、科學性、指導性,該論文的盡快發表將對臨床和科研產生重大的影響,且為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的課題論文。作者投稿時應提供需通過綠色通道發表理由的書面材料,同時提供省級及以上圖書館或醫學信息研究所等單位出具的“查新報告”。同時有兩位高級職稱的同行專家(為非本單位專家)的書面推薦意見。
對符合綠色通道要求的論文采用特定的審稿流程,在收稿后1個月就論文審稿結果(綠色通道發表、按普通稿件處理、退稿)給予作者答復,對于符合綠色通道要求的稿件在收稿后3個月發表。
5.接受、出版與版權
5.1接受與出版 稿件被接受后,作者可登陸“投稿查詢”專區隨時查詢稿件的處理進程。一般稿件6個月發表,國家級基金資助文章及搶發國內外首發權的優秀文章可提出申請4個月發表。對于三審后可以發表的論文,編輯部會將交納版面費的通知和作者承諾書發至作者郵箱,同時打電話通知作者接收電子郵件。作者承諾書需作者填寫好后發回編輯部。
5.2版權 發表于《中國全科醫學》雜志上的文章均可在上獲得永久免費在線閱讀的權力,作者保留文章的著作版權。編輯部對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具有全球以下專有使用權:匯編權(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印刷權和電子版的復制權、翻譯權、網絡傳播權、展覽權、發行權及許可國內外文獻檢索系統或數據庫的收錄權。如果原文被正當引用,被用于非商業以及遵守許可的其他情況時,其使用、傳播和復制是允許的。
5.3已出版文章的復制許可 他人或機構復制已經出版的任何材料或說明均應獲得作者和出版社的許可,需提供書面材料證明其為非商業的學術用途或商業用途。
6.聯系我們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廣義街5號廣益大廈A座907,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社編輯部
郵編:100053
電話:(010)83525550
傳真:(010)63052088
手機:15711057314
郵箱:
篇2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醫學模式實現了由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超越[1]。新醫學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因素不僅僅有生物因素,還包括社會與心理等諸多因素,因此醫學研究對象必須建立在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上,不能忽視兩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學教學內容及模式與其同步發展,人文相關知識在醫學生教育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全科醫學是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2]。以人為中心、以社區為范圍、以家庭為單位的服務對象既決定了其服務領域的特殊性,也表明了全科醫學是相當人性化的學科。全科醫學專業人才既是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健康與疾病咨詢的服務者、教育者,更是社區居民的朋友。他們必須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人文素質[3]。因此,加強和改進全科醫學人文素質教學已成為全科醫學教育中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4]。
1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的涵蓋面很廣,思想品質、道德修養、身體素質、科學技術、藝術修養等屬于其主要范疇[5]。醫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學中蘊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的學科。因為醫學的服務對象并非單純的疾病本身,而是身心合一的有意識、思想、情感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現代科技革命的深入,醫學發展與人文發展的關系更加密切。離開了人,醫學便失去其存在的意義。醫學工作者不僅要為患者提供疾病防治的服務,解決人們的生理疾苦,還要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援助,體現出人文關懷,所有這些都是醫學人文教育的使命和任務。人文素質教育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及自身實踐等方式,使其內化為人格、修養等相對穩定品質的過程。現代醫學知識體系中許多精神層面如信念價值、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等都成為人文醫學的精髓。醫學的研究范圍已由單純的生物學范疇拓展到生物、社會、經濟、倫理、心理、法律、哲學等領域,形成一個體系嚴密、內容廣博、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高度綜合的復合體。因此,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成為國內外醫學教育課程改革探討和關注的重點[6]。
2加強全科醫學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全科醫學是一門以初級衛生保健和社區醫療服務為目的的醫學學科。由于全科醫療能為居民提供“省時、省力、省心、省錢”的醫療服務,全科醫學在衛生經濟學上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雖然與專科醫師一樣,全科醫師也屬于臨床醫學人才,但其服務對象主要是社區居民,服務內容集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醫學服務于一體,服務方式更加強調人格化、連續性及綜合性[7]。作為一個承載著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醫學學科,全科醫務工作者更應該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為特征。在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醫療服務時,全科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個人意愿、個性特征、家庭及社會背景來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案。所以,全科醫學應該是最人性化的醫學學科,“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全科醫學的精髓。近年來,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國家培養大批全科醫學人才。但由于全科醫學學科建設起步較晚,很多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上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8]。例如為了能夠盡快到社區工作,全科醫學培養中過于強調醫學專業知識教育,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夠,在培養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面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不足。此外教師自身缺乏人文素養、校園缺乏濃郁的人文氛圍等,都造成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相對薄弱。因此,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成為全科醫學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9]。
3加強全科醫學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學的對策探討
3.1轉變教育觀念,確定適當的全科醫學專業學生人文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指引著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在全科醫學專業學生人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統領作用。因此,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能否在教育實踐中得到落實,關鍵之一在于能否根據我國醫學發展現狀和全科醫學教育的特點,合理確立適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全科醫學專業學生人文教學目標。以人文知識教育為起點,幫助學生全面理解醫學的人文內涵。培養對醫學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認識,提高醫學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的判斷能力及醫學行為抉擇能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目標,引導學生正確樹立理想和奮斗目標。要深入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學醫的目的是對人的關愛,熱愛生命、尊重患者、追求和諧、講求公正。以職業道德教育為核心,促進學生深刻認識自身的社會責任。保障患者的醫療權利、人格尊嚴和人生需求,滿腔熱情地關注、關懷和關愛患者,成為能扎根于基層、具有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全科醫學人才。
3.2加強全科醫學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學的具體措施思考
根據高等醫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全科醫學專業課程的特殊性及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正確分析全科醫學的人文屬性,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認真研究全科醫學專業人文素質教學的具體措施,對于提高我國全科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十分重要。
3.2.1完善人文課程體系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是確保全科醫學專業人文素質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人文課程體系包括以下模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模塊、人文社會醫學課程模塊(如《醫學社會學》、《醫患溝通學》等)、人文基礎知識課程模塊(如《電影欣賞》、《大學生心理發展與調適》等)、人文基本技能課程模塊(《體育舞蹈》、《應用寫作》)等。人文社會課程的設置充分兼顧學生的意愿和需要,四個模塊有所側重,在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以必要、夠用為原則,以強化學生的基礎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社會醫學素質為重點。
3.2.2營造校園人文氛圍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塑造大學生人文素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10]。第一,通過組織系列征文、知識競賽、禮儀辯論演講等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團結協作、誠實守信、正直謙虛的個性品質。第二,舉辦人文社會科學系列講座,邀請專家學者講課,既可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求,又能讓學生了解前輩們長期研究和人生體會的精華,進一步完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立志成才的決心。第三,定期舉辦醫學人文學術研討會,提高了醫學生對人文學科的興趣和寫作水平,使學生盡早接觸科研,開闊眼界、增長才干。#p#分頁標題#e#
3.2.3加強人文社會實踐建立開放型的社會人文實踐基地,讓學生有較充分的時間接觸并體驗社會,拓寬視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醫學生志愿者定期參加義務醫療咨詢服務、社區義工、家教服務等社會實踐,使得學生在接觸社會中體會國情民情,從內心滋生善待生命、熱愛生活、尊重患者的人文精神。
篇3
全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聯系城市小組組長張振中表示,近兩年,社區衛生工作人員不斷拓展服務功能,增強了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居民的認同感,門診量也有明顯增加,有的地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量已經達到地區總門量的40%。然而常規監測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數量不足、業務水平不夠高、服務能力差依然是下一階段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主要障礙。
衛生部部長陳竺在會上要求,要盡快遴選并著力培養一批全科醫師骨干,作為社區衛生人才培養的核心師資,培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成為全科醫師培訓基地。我們將通過10年的時間讓社區醫療的陣地變強大,扭轉“倒三角形”的就醫格局,讓社區醫療成為醫務人員的首選崗位。
是什么阻擋了醫學人才邁入社區醫療?全科醫師的發展存在那些困境?全科醫師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本文試圖為這些問題找到答案。
現狀
待遇水平偏低
社區全科醫師隊伍,乃至整個社區衛生隊伍目前還存在不穩定問題,社區很難吸引高級人才加入的主要問題是全科醫師待遇偏低。這是記者采訪過程中,大部分全科醫師及專家所傳達的信息。
由復旦大學衛生戰略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共同開展的“我國公立醫院職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顯示,醫務人員的價值定位過低等,是導致基層醫師隊伍人心思動的主要原因。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更給出了具體的行業之間工資數字增長情況比較(見下表)。
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崔樹起表示,“醫務工作是高投入、高難度、高強度、高風險的職業,但許多地區基層醫務人員的收入卻低于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這是及其不合理的現象。”
“由于基層醫務人員工資待遇低,難以吸引到優秀人才,而現有的基層醫務人員因無力承擔進修、參會等費用,得不到進一步的提升,造成惡性循環。”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莊寧告訴記者,“現階段,全科醫師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如網絡課程、面授課程等形式都可以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但由于收入較低,很難支撐學習經費,而醫療機構沒有足夠的經費供所有醫務人員進修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科醫師隊伍素質的提升。”
技術水平提高慢
中山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馬春花介紹,去年6月,她所在的學院一項關于基層醫務人員薪水的調查發現,基層醫療機構吸引不到醫學人才的原因除了過低的薪水外,醫學生考慮更多的是工作前景是否遠大。
北京市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李杰說,對于一名新畢業的醫學生來說,過多考慮的不是薪水問題,而是自己未來的發展。希望能夠在年輕的時候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無論學歷還是能力都有所提高。
社區醫療機構并非完全無法吸引人才。作為社區醫療機構的北京市月壇醫院,每年希望能在這里工作的醫學畢業生不在少數。當問及為什么選擇此處作為工作地點時,報名應聘的醫學生回答到,因為這個衛生服務中心的杜雪平主任可以帶研究生,這所社區醫療機構也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他們在這里工作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所以他們愿意在這里工作,并不計較薪水的多少。記者也采訪了新派到北京協和醫院的醫學實習生,他們的待遇并不及新分到社區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待遇,但他們更多的是看好協和的師資力量。
“其實,作為80后的醫學生,他們更看重的不是現階段薪水的多少,而是單位是否能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社區醫療如果有很好的學術氛圍,這比增加薪水更能吸引人才,也更有利于基層醫務人員的隊伍建設。”馬春花說。
工作內容鑲雜
從現狀來看,我國的全科醫師隊伍數量明顯不足。我國有近6億的城鎮人口數,按每5000名居民配備1名全科醫師的低限標準計算,至少需要12萬名全科醫師,但目前已通過人事部和衛生部資格考試的全科主治醫師僅有9826人,且多集中在東部地區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人手的不足造成全科醫師身兼醫生、護士、護工多職,一人當多人用,工作內容繁雜混亂。
莊寧指出,國家賦予社區醫療“六位一體”的工作職能,防保、建檔、疾病普查等工作,使得社區醫務人員的工作量于原來相比增加了數倍,但人員的增長卻并未跟上這個速度。按照政府低限標準計算。他所在的社區醫療機構缺編100余人。因此,很多社區醫務人員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撰寫論文和系統學習。
“而且晉升中級職稱要求醫務人員必須在核心期刊發表兩篇以上論文,并對外語的要求很高,這對于社區醫務人員來說原本就是非常困難的事,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但工作過于雜亂,使得我們在這方面可利用的時間少了,不僅技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自身的發展。”莊寧說。
“一方面是社區缺乏高品質、高水準的全科醫學人才,希望能有更多優秀的醫學畢業生走到基層:而另一方面是現有的全科醫師隊伍水平發展受限,這對穩定人才隊伍都是不利的。”崔樹起教授表示。
社會認可度低
一個典型的美國衛生保健月度數據是這樣顯示的,每1000人中約有800人自述有癥狀,217人會去找醫生診斷,其中113人會去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21人去門診看病,13人就診于急診室,8人住院治療,不到1人會到學術醫療中心住院。
這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衛生服務體系的金字塔圖形(見圖1)是一致的。在西方國家,人們在病情較輕、病癥不是十分緊急的情況下,均選擇在社區看病:如果病情嚴重,則會由社區醫師推薦到專科門診看病。但在我國,據初步統計,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患者生病后首選社區醫療機構看病的僅占30%左右,大多數患者選擇去大醫院看病。因此,我國的醫療服務系統呈倒金字塔結構。
“這是因為我國對全科醫師的社會認可度不高導致的,”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張愈表示。我國居民多認為,全科醫師技術水平低,基層醫療機構設施不到位,而大醫院醫師醫術商、服務好,因此多選擇在大醫院首診,從而造成看病難。
張愈談到,國家曾制定“非全科醫學專業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醫師經過有針對性的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經考核合格,并由衛生、中醫藥、人事部門認定后,可轉為相應資格的全科醫師”的政策,但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各省市、地區由非全科醫學專業的中、高級醫師轉為相應資格的全科醫師人數是0。訪談中絕大多數臨
床醫生表示不愿意晉升全科中級資格,原因包括認為全科醫學沒有專業性。這也反映了全科醫師這個職業在醫學生、臨床醫生中的認可度較低。
趨勢
全科專科分工合作
以上這些醫學生及醫生的顧慮使得全科醫師人才隊伍建設緩慢、不穩定。那么,如何才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切實改善現有的問題以提高全科醫師的積極性呢?
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表示,我國社會對全科醫學的看法還存在一些偏見,人們覺得專科醫師是最高級的,而全科醫師是最底層的。其實,這樣分類和看法是錯誤的。哈佛、耶魯等名校醫學院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后,有40%~50%會去做Community Doctor(社區醫生),他們在那里工作并不會覺得低人一等。“實際上,當一名醫學畢業生經3年住院醫師培養后將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專科,另一個則是金科。兩者都有各自的學術和藝術。”鐘南山指出,醫生應當把患者當成一個整體來考慮,而不僅是分成器官考慮。專科醫師在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而全科醫師在這個層面上有自己獨特的技術水平。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王仲介紹到,專科醫師是進行確定診斷、病因治療、研究發展的健康促進者,而全科醫師是解決患者日常身體健康問題,進行常規保健、健康教育與培訓的健康守門人。隨著疾病譜的改變,慢性疾病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全科醫師的任務就是將治療前移,治未病,普及基本醫療,并非如專科醫師一樣關注疑難雜癥。兩者工作職責不同,責任不一。
由此可見,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各有特點、不分高低。“全科醫學是一門藝術,要通過科研、教育來顯示全科醫學的特色。而令人欣喜的是,這樣的學術交流已經在不少城市開展起來了。”鐘南山教授表示。
人才導向傾向社區
今年4月,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家庭醫學學院公布了《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教育現狀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在已回收的112所高校的問卷中。已開設全科醫學課程的學校共51所,占45.5%。高校設置的各類與全科相關課程以選修為主,共有18所學校,有14所學校設為必修課。報告中還提到,計劃到2015年,全國開設臨床醫學本科教育的高等醫學院校中,90%(注:計115所,按照學校數目不增長計算)在臨床醫學本科專業開設《全科醫學概論》課程。“全科醫學的發展將推動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未來10年醫療行業發展中的中流砥柱。”崔樹起教授介紹。
鐘南山教授指出,在醫改五項較大措施中,強化以及建立比較完整、完善的社區醫療體系是一個核心問題,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這要求一方面加強對社區進行硬件投資,另一方面人事部門要提高社區醫務人員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夠在社區服務的真正合格的全科醫師人才。目前全科醫師的數量和質量遠遠達不到我們國家的需求,全科醫學的力量尚顯薄弱,因此要重視人才培養。他還提到,當前需要的全科醫學人才分為兩個層次:一類是能解決普通問題的全科醫生,另一類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培養的高級全科醫師,通過這些種子再進一步培養符合中國基層實踐的醫師,這是全科醫學的歷史使命。
對于如何培養優秀的全科醫學人才方面,崔樹起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種是醫學生經過醫學院的教育后再接受2~3年的培訓,經過考核到社區工作;另一種是在大學設立全科醫學專業,使醫學生在進入大學時就確立全科醫學方向,這樣不僅在一開始就讓醫學生建立了防、治的大衛生觀念,有其特點,而且醫學畢業后即可流動到基層,為向基層醫療機構大規模輸送人才奠定了基礎。
此外,在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方面,在近日舉行的“2009年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高峰論壇”上,上海市衛生局科教處處長唐仲進表示,2000年起,上海開始在靜安區進行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試點,對新分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進行為期4年的規范化培訓。2004年12月,第一批23人完成培訓。目前已有19名獲得了主治醫師技術職稱,有7名擔任全科團隊長,有3名擔任院長助理。“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保證了今后社區全科醫師的素質,值得借鑒。”唐仲進說。
北京市衛生局科教處處長呂一平介紹,2008年,配合社區衛生人才“四個一批”工程,北京市在15個三級醫院基地基礎上,認可了16個區縣的二級醫院為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臨床基地和他下屬的社區基地。“我們調查了學員的收獲,121名在培訓全科醫師中有將近60%的人認為自學能力提高了,最令人欣慰的就是95.9%認為提高了自己的臨床思維能力,83.5%的人認為技能操作規范得到提高。”
“不論是從政策上、還是實際行動方面,都給與了全科醫學建設極大的保障,使其處在最佳的發展時期。全科醫學要把握有利時機乘勢而上,重任在肩,應對三大挑戰,維系人民的健康需要。”崔樹起教授說。
相關鏈接
美國全科醫學何以在強林中異軍突起
“美國的全科醫學發展歷史應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和借鑒,如果我們不從學員素質、培訓能力、水平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強化,勢必使全科醫學的發展受到制約。”一個學科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是看該學科是否有高素質的學科載體,即能否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美國的全科醫學發展就曹固此經歷了一次失敗的過程。
美國的家庭醫學始于20世紀40年代,由于當時人們對其發展缺乏深刻的認識,導致缺乏高素質的學科載體,即全科醫生的素質不高,致使全科醫學發展中途夭折。他們在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后,于20世紀60年代又重新發展起來。
一個學科的重要載體是這個學科所培養的對象,其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美國的家庭醫學夠在強手如林的專科醫學時代得到蓬勃的發展,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重視了全科醫生的質量。
20世紀40年代,專科醫療經過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后,人們感到過細的分科并不能使他們得到很好的照顧,于是在醫學界開始試圖建立家庭醫學制度。開始,他們在大醫院和高校中呼吁建議全科醫學學科,但并未得到認同,多數人認為社區醫療不必要在城市建立,應該去農村和偏遠的地方發展,培訓全科醫生的條件和師資都受到了限制,學員們沒有經過合格的篩選,同時也得不到高質量的培訓,畢業后去做家庭醫生,自然無力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因此,全科醫師在民眾中沒有威信,在醫療市場的競爭中失去了魅力。好成績的學苗不愿意去作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更加缺少競爭力。這種惡性循環使全科醫生在病人中徹底失去了威信,生源迅速減少,全科醫學發展宣告失敗。
當時warren Heffron,MD等一些全科醫學的先驅者們一直致力于尋找失敗的原因,經過大量的研究,他們總結出全科醫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專科醫生相比,奎科醫生缺少完善的組織和規范的培訓,這兩點足以使全科醫生自愧不如專科醫生,失去應有的自信,從心理上就失去了優勢。因此,必須要對全科醫生的作用、地位、用途和水平都有明確的定位。經過他們的努力和奮斗,美國制定了全科醫生制度和三年培訓的規定,即將全科醫生的培養正式納入到住院醫生培養的制度之中,使全科醫生的培養同其他專科持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要求。
歷史的經驗使美國人清醒地認識到要想成功發展全科醫學,必須要有大的投入,從師資、設備、條件、生源都應該堅持高標準,嚴把質量關。對生源的要求也很嚴格,不管做專科醫生還是做家庭醫生,均堅持同一個標準。
篇4
一、 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新背景和研究現狀
(一)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新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創新型人才的主要來源。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高校的國際競爭力和學校辦學實力。
2006年國家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三個文件中明確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13年,《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明確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規模結構適應需要、培養模式各具特色、整體質量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研究生教育體系,深化開放合作,增強對外開放的主動性和營造國際化培養環境等。這些文件的和政策的實施,從不同的角度表明國家已把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劃至為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層面[1]。
(二) 研究現狀
學者們研究“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1. 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理論研究
學者們從不同的理論角度闡述了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主要包括研究生國際化的背景與動因分析、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問題、發展戰略、意義與價值等進行闡述[2]。
2. 國外研究生國際化的經驗探究
闡述國外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以及經驗的文獻較多,文獻主要介紹了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現狀以及國家、政府、學校為推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采取的有效措施、政策等。
國內外學者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問題的關注和探討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寶貴參考價值。但目前的研究多從宏觀層面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行分析,而以具體大學為例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實施方案的研究成果較少,所以形成的對策建議的針對性與應用性不夠強。
二、 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主要途徑(以廣州醫科大學為例)
(一) 制定研究生國際化發展戰略
在推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學校應該思考本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目標與對象,實事求是地制定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長期戰略規劃。美國學者Harari.M曾提出,大學的國際化應當以“明確的贊同,積極的態度,全球的意識,超越本土的發展方向及發展范圍,并內化為學校的精神氣質”[3]。這就要求在研究生教育進程中樹立全球意識并形成國際化的精神氣氛和文化氛圍。
廣州醫科大學把國際化辦學納入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了國際化辦學的重要戰略地位。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法,了解學校研究生和教師對國際化的看法和需求,形成分析報告。根據調查分析的結果,調整研究生國際化的發展戰略,目標旨在全方位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培養與建設廣州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人才需求相適應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醫藥衛生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4]。
(二)推動師資國際化
教師的國際流動不僅能拓展國際化視野,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了解國際學術研究的動向,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對研究生的指導能力,增強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學術吸引力[5]。
廣州醫科大學不斷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切實提升導師隊伍的國際化程度。學校通過請進來和送出去的方式打造國際化導師隊伍,目前具有留學背景或國外培訓經歷的導師達到79%。
廣州醫科大學通過國際頂尖雜志上招聘廣告,在全球范圍內公開招聘優秀教師。學校目前已經引進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其他客座教授,他們活躍在科研和教學的第一線上,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生。
除了“請進來”,學校還設立專項資金定期選派科研骨干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等世界名校進行定點培訓。長期開設外教授課的英語強化班,通過小班教學的方式強化培訓教師的英文能力,并從中擇優選派骨干教師到國外知名高等學府進修學習和英語教學培訓。
(三)積極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
研究生聯合培養是一種互動型的人才培養過程,有幾個特點:能夠學習和借鑒國外研究生教育的先進方法,深化我國的教育改革;有助于加大國際合作力度,推動實質性的高水平科研合作;我國學生既能了解我國的情況,又能體驗國外的科研教育及文化,有利于我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國外學生通過在中國的學習和科研,了解我國的科研優勢和文化,有助于培養國際友好人才;既能培養出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人才,又能使人才留在國內,減少人才流失。這一模式具有多贏性效益,對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是個重要的創新。
廣州醫科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愛丁堡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等)聯合培養研究生,主要有兩種模式:“雙導師、雙學位”,就是雙方聯合培養,學生畢業后可以獲得兩校學位,學生需要支付兩校的學費,可由導師項目資助或申請國家獎學金;“雙導師、單學位”,雙方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到對方導師所在的學校或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由導師的項目進行資助或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通過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學校加強與國際大學間以及學科專業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了研究生培養水平。
(四)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創新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廣州市政府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實施意見(穗府[2012]38號文)提出到2015年實現每萬名居民擁有2名全科醫生(目前仍不足1名全科醫生)、2020年實現每萬名居民擁有至少3名全科醫生的規劃目標。廣州醫科大學探索國際化的全科醫學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全科醫師制度起源于英國,英國具有成熟的社區保健體系和全科醫師培養制度。為了培養優秀的全科醫生,廣州醫科大學從2011年與英國伯明翰大學簽訂協議,每年選派全科醫學導師到該校短期培訓;2012年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聯合培養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廣醫大選派優秀的碩士研究生到愛丁堡大學學習半年,符合畢業條件可以獲得兩校的學位證書。以上兩個項目為學校于2012年啟動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國際合作,提升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質量,為廣州市乃至廣東省培養更多優秀的全科醫學師資和全科醫療人才,為廣州市社區醫療衛生改革做出貢獻。學校的研究課題《5+2+1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已獲得美國中華醫學會資助,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與城市社區人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體系。
(五)聯合建立國際科研合作平臺,促進科研國際化
與國外高校或實驗室聯合建立科研平臺,不僅促進科研國際化,還能帶動教師、學生交流等多方式國際合作。廣州醫科大學近年來成立了“中美肺癌聯合實驗室”、“中國-加拿大呼吸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哈佛-廣醫神經醫學合作中心”、“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與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法國霍夫曼教授合作) 等協同創新科研合作平臺,引進國外優秀的科學家,組成國際化的科研團隊,對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和研究生采用與國外實驗室聯合培養等方式進行培養,促進高端醫學學術交流,提升大學的科研水平和國際知名度。
學校鼓勵研究生參與境外科研項目的研究。調查顯示學校48%的研究生導師曾參與跨國科研課題。近幾年,研究生參與發表的SCI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有較大提高,由2010年45篇,到2013年達到175篇,且有影響因子大于10的重要學術論文。
(六)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和專業學術會議,擴大教育國際化的受益面
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促進整體教育水平達到國際水準,而不僅僅是少數人與國際接軌。因此,在眾多途徑的選擇中,應該將主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投放到使更多研究生受益的國際化途徑上,如舉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6]。通過參與、承辦或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與國際知名學者進行溝通和交流, 增加高校師生接觸世界學科前沿理論的機會,實現資源的共享。廣州醫科大學每年都舉辦一系列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專業學術講座,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國際化參與程度,了解相關專業的學科發展前沿動態。2013年,學校共舉辦9個國際學術會議,包括第二屆國際天然免疫學術研討會、與愛丁堡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廣州-愛丁堡醫學教育聯盟論壇、廣州國際COPD和睡眠呼吸疾病會議等。
廣州醫科大學要求研究生積極參加國際會議或專業學術(科研)講座,并規定研究生參加學術講座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2013年學校共舉辦20場專業科研講座,其中,50%的講座邀請國外大學的專家教授主講,近三成是關于研究方法類的講座,讓在校研究生們足不出戶,就能接觸國際最新學術信息與國際科研訓練方法。
三、結語
提升研究生國際化水平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其路徑是全方位的。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利用先進國際經驗,加強國際合作與競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們還面臨著研究生英語水平達不到要求、課程國際化程度不高、研究生國際交流項目專項資金不足等問題,我們將根據學校整體情況不斷調整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戰略規劃,穩步推進改革,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廣州市高等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重大研究項目(2013年編號B384)、廣州市高等學校第三批教育教學改革重大改革項目(2011年編號B119065)
參考文獻:
[1]李 偉等.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新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1(2):1-3.
[2]張小燕. 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戰略[D]. 大連理工大學 2009.
[3]KATHARINE H H, JOEL
W M.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to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Phonenix,Ariz.:orgx Press,1995.
[4]魏東海 吳他凡 張慧群 馬曉潔 林愛華.“一聯多” “全覆蓋”本科教育國際化辦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高教探索,2012(5):86-89.
篇5
首先要使臨床醫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并明確預防醫學教學對臨床醫學生的影響意義所在,思想是指導行動的風向標,在思想上充分重視后,學生自然就會帶有明確的目的性進行學習,因此需要通過采用適當的導入法對其進行動員,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經過多年對非預防醫學生教學實踐,我們認識到主要應從以下幾點進行引導,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過簡單舉例說明預防醫學對臨床授課內容的不足起到補充作用
臨床醫學生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擴大了知識面,對提高其業務水平很有幫助。一般來說,臨床課教材只從臨床的觀念側重對常見疾病進行講述,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會遇到其他涉及預防醫學問題,這時候就可以將預防醫學的概念及其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做一個大體的介紹,即傳統的預防醫學主要包括三大衛生(職業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以及兩大工具(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而在行醫過程中涉及到的與預防醫學有關的最常見的問題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導以及注意事項,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營養學知識方面的技術支持進行膳食治療與食譜設計;對于食物中毒的正確診斷、治療及處理,也需要食品衛生學的知識,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食品衛生學的常識才會及時地對防疫部門進行匯報,從而控制病例進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進行常見或是疑難的職業中毒的診斷治療時,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識,就會對病人的職業史進行詳細地詢問,從而減少誤診;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現,又涉及環境衛生學的知識等等,類似這些問題在臨床講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實際工作中又經常遇到。尤其在基層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有助于加深對疾病的認識,發現重大事件
通過對比明確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區別和聯系。臨床醫學一般只談個體,即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而預防醫學則研究群體,即疾病譜、流行規律和預防措施。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可以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臨床上的診斷治療都有較大幫助。例如,一個以主訴為咳嗽、咳痰、胸悶的病人入院后經胸部X線初步診斷為粟粒性肺結核,但是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并不支持結核診斷,經詳細的病史詢問后發現該患者曾參加過小煤窯的開采,患者描述當時開采時灰塵極大,非濕式作業又無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鄉也有類似的癥狀,經診斷為煤工塵肺,該病為法定職業病。為此,對農民工的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依法取締了許多非法經營的小煤窯,而發現這一重大事件的還是工作在第一線的臨床工作者。當臨床醫生變換從預防醫學角度看問題時,不僅能較為容易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還能成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傳染病的一線發現者,如2003年發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線的臨床醫生發現,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3有利于基層全科醫生的培養,培養實用型的基層醫學人才
目前培養的臨床醫生,主要面向基層,尤其是農村和社區,而適應基層的需求主要是全科醫生。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社區醫療改革,全科醫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醫生培養過程中更是需要克服傳統醫學教育所存在的預防與臨床醫學相脫節的現象,應建立預防醫學的新理論體系,對醫學生進行宏觀指導。該理論體系包括:預防醫學貫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過程、三級預防的概念、全科醫學的涵義和在我國的可行性、醫學模式轉變理論與健康觀、整體醫學的觀念、初級衛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會層面有著不同的衛生需求,如:很多山區和農村常見營養缺乏癥;衛生環境差導致的傳染病盛行;有些地區微量元素過多或過少導致的地方病。高級社區出現的某些心理問題,不健康的行為導致某些疾病的高發,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腦血管疾病、腫瘤將成為主要衛生問題,類似這些問題,往往需要一定的預防醫學知識。作為一名實用性人才,防治應該是一體的,通過預防醫學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防治的辨證關系,防為本、治為標,防治之間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因此,預防醫學教育不僅對培養實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對將來的社會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有利于醫學論文的閱讀與撰寫,培養科研思維
醫學論文的經常性閱讀與寫作,對提高醫學業務水平有較大幫助,一些科研論文中的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結果判斷,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醫學統計知識。總結工作中的經驗,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臨床醫生必備的能力。預防醫學教學中的兩大學科: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是進行臨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進行醫學科研的課題設計、資料的分析等。不僅如此,預防醫學教學還可以指導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了這些思維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虛假宣傳廣告等偽科學的影響。這對提高臨床醫學生的自身素質也有較大的幫助。
篇6
繼續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醫學院校基本教育和學歷教育之后,在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斷進行知識、理論和技術更新的一種連續性醫學教育[1][2]。繼續醫學教育作為科教興院的載體,為醫院培養了大量業務精通、技術精湛、學風嚴謹的專業技術人才[3]。為了解邢臺市繼續醫學教育的基本情況,我們進行了邢臺市鄉鎮衛生院醫生繼續醫學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調查,并結合邢臺市實情提出針對性強、思路新的解決措施。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擇邢臺市巨鹿、廣宗兩個縣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200人,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3份。其中男性82人(44.8%),女性101人(55.2%)。
(二)調查方法
采用中南大學李沅201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鄉鎮衛生院醫生培訓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中的問卷,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3份,回收率91.5%,獲得有效問卷183份,有效率100%,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培訓模式現狀、理想的培訓模式等。與此同時對鄉鎮衛生院醫生和領導進行訪談,對其關于科技創新的認識等方面做了詳細記錄。
(三)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并經過計算機邏輯檢查和校對。
二、結果
(一)被調查醫生的個人基本情況
1.全科醫生的受教育程度:接受問卷調查的183名醫生中初中及以下人員占2.7%,中專和高中人員占24.6%,大專學歷人員占42.6%,本科學歷人員占27.9%,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占2.2%。
2.全科醫生的月收入情況:月收入小于1 000的占17.5%(32人),1 000-2 000的占47.5%(87人),2 000-3 000的占18.6%(34人),月收入大于3 000的占16.4%(30人)。
(二)被調查醫生參訓情況
1.在被調查的183名醫生中只有59.6%(109/183)的人員參加過繼續醫學教育培訓活動,參加過培訓的人員中20.2%出現過遲到早退現象,參加次數小于5次/年的有58.8%,由此看來,邢臺市繼續教育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通過調查,我們還了解到有76名醫生認為缺少機會是影響其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其次(68人)為培訓費用過高。
2.全科醫生參加培訓內容情況。
表1 培訓內容調查表
■
由表1得知參加過溝通技能培訓的僅19人。而接受問卷調查的109名參訓人員認為最有實用效果的前三項培訓內容分別為三基培訓(94人)、全科醫學知識(91人)和溝通技巧(75人)。
3.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形式和教學方式。183名全科醫生參加過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形式如表2所示:
表2 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形式分布表
■
由表2可以得知參加培訓的人員中僅有52人參加過臨床觀摩,而我們通過訪談得知,有80%的人表示更喜歡臨床觀摩的培訓形式,希望多增加些臨床觀摩的機會。
183名全科醫生參加培訓的教學方式如表3所示:
表3 繼續醫學教育教學方式分布表
■
由表3可知,邢臺市進行繼續醫學教育最主要的教學方式為課堂教授,其次是舉辦講座和基層現場指導。
4.每次培訓后的考核情況。參加培訓的醫生表示培訓后完全無考核者占4.9%(9/183)。
5.培訓經費情況。調查顯示全科醫生培訓經費需由個人完全負擔者占23.9%(26/109),個人承擔部分的占72.4%(79/109),培訓費用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所在衛生院共擔者僅占3.7%(4/109)。
6.輪崗情況。接受問卷調查的醫生中有50.3%(92/183)人員入院時接受過輪崗培訓。輪崗時間在三個月以內的人占45.7%(42/92),大于三個月的占54.3%。被調查的醫生表示最愿意接受的培訓頻率大于六個月(127人)。
7.相關專業科學研究情況。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有133人從未做過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科學研究,42人偶爾做過,8人經常做。69.9%的醫生表示做科研工作對自身工作有幫助,談及實施科研的困難時,36.1%的醫生表示所學知識不夠是自己面臨的最大困難。
三、討論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其中鄉鎮醫生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問題備受關注。據衛生院統計,中國鄉鎮衛生院擁有博士、碩士學歷的高級衛生技術人員為零,本科學歷人員占2.2%,大專學歷人員占20.3%,中專學歷人員占58.7%,高中及以下學歷人員占18.7%[4]。本調查結果顯示邢臺市鄉鎮衛生院醫生中初中及以下人員占2.7%,中專和高中人員占24.6%,大專學歷人員占42.6%,本科學歷人員占27.9%,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占2.2%。說明該市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學歷高于全國水平,但仍可以看出重點本科畢業生和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所占比例較少。楊燕初等在《廣西區域醫學教育與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研究》[5]中提出由于社會體制、市場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現狀,大量引進全科醫生并不現實,因此提高現有全科醫生的整體素質是改善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狀況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關鍵的環節。繼續醫學教育既是全科醫生旅行權利、義務,提升素質能力的基本手段,又是建立現代終身教育體系和創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6]。通過對邢臺市繼續醫學教育情況的調查發現存在的以下問題:
(一)政府財政投入不足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鄉鎮衛生院醫生月收入大于3000的僅有16.4%,平均月收入偏低。而全科醫生培訓經費需由個人完全負擔者占23.9%,個人承擔部分占72.4%,培訓費用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所在衛生院共擔者僅占3.7%,對該市全科醫生調查結果顯示影響醫生參加培訓的原因中培訓費用過高位居第二,可以看出邢臺市政府對繼續醫學教育的財政投入不足以滿足需要。
(二)培訓紀律和制度不完善,提供的培訓機會不足
被調查的醫生中有過早退遲到現象的有20.2%,通過和該市鄉鎮衛生院醫生的訪談了解到院方或衛生行政部門并未對培訓中出現的遲到早退人員做出任何管理。影響醫生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原因中缺少機會占據第一。
(三)培訓內容欠缺合理性
接受問卷調查參訓人員認為最具實用效果前三項培訓內容分別為三基培訓、全科醫學知識和溝通技巧,而實際參加過溝通技能培訓的人員僅有19人,遠遠不能滿足醫生的需要。此外,有80%的全科醫生表示更喜歡臨床觀摩的培訓形式,希望多增加些臨床觀摩的機會。
(四)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的科研能力偏低,培訓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較少
通過對鄉鎮衛生院醫生的訪談了解到有86.3%的醫生未做過與自己所從專業相關的科學研究,接受訪談的醫生表示自己所需知識不夠是阻礙自己進行臨床科學研究最大障礙(36.1%),另外,69.9%的醫生認為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對自己從事相關專業科學研究有幫助。由此看來邢臺市全科醫生的科研能力和積極性均不高。此外,全科醫生進行過網絡培訓的人員較少,邢臺市對網絡教育的應用還很少。
四、結論
針對以上邢臺市鄉鎮衛生院繼續醫學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增加財政投入,深化衛生體制改革
由于財政投入不足,醫生參加培訓積極性不高,政府要增加財政投入,將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訓等支出列入預算,并逐漸建立鄉鎮衛生院在編人員工資發放保障機制[7]。
(二)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加強繼續教育制度和紀律,完善培訓機構,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
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加強繼續教育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建設,是繼續醫學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2]。市衛生局應當積極扶持、鼓勵在職培訓,建立、健全鄉鎮衛生院在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制度、進修學習制度、繼續教育制度為鄉鎮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提供終身教育,不斷提高其工作與學習能力[5]。同時為各鄉鎮衛生院提供足夠的培訓機會。
(三)調整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使培訓更深入人心
肖傳實[8]在《山西省社區醫師對全科醫師崗位培訓的需求》指出現今社會,全科醫生不僅要學習全科醫療知識、預防保健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各專科疾病的轉診尺度、有關制度以及與患者溝通的技能等,這是醫學發展的需要。對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的培訓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隨著醫生的需求調整培訓內容。此外,在所有調查的全科醫生中有80%的人表示更喜歡臨床觀摩的培訓形式,希望多增加些臨床觀摩的機會,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大省市級全科醫生與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的交流,為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提供更多臨床觀摩的機會。
(四)加強和擴大繼續醫學教育的宣傳,樹立醫學人員終身教育概念
鄒旋,宋朗明[9]在《適應知識經濟需要發展繼續醫學教育》中提到意識的強化是發展繼續醫學教育的有力支撐,終身教育觀的確立為發展繼續醫學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在與鄉鎮衛生院領導訪談中了解到全科醫生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每次都有多人請假、缺席等,終身教育意識薄弱,不利于繼續醫學教育的有力開展。各鄉鎮衛生院及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和擴大繼續醫學教育的宣傳,幫助全科醫生樹立終身教育的概念。
(五)加強信息素質教育,提高科研能力
根據美國科學委員會、凱斯工學院和日本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一個科研人員在一個研究項目中用于查找和閱讀文獻信息的時間占完成該項目時間的50.9%,獲取科研信息已成為據頂科研人員工作效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信息素質是影響科研人員科技創新能力的基本素質之一[10]。朱科倫[11]認為繼續醫學教育則是提高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徑。
(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繼續醫學教育的發展
篇7
在“雙軌合一”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的培養得到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被部分削弱。因此,如何在“雙軌合一”模式下提高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該文在分析“雙軌合一”培養模式實施中科研能力培養方面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如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雙軌合一;科研能力;培養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和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醫學高層次人才。然而,在實際培養過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往往與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存在著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對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掀起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的探索。雖然“雙軌合一”模式解決了兩者培訓內容的重復性問題,但也凸顯了一些新的問題:明顯的是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思維和技能得到加強,但科研能力相對較弱。在此背景下,我們分析了科研能力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如何提高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進行探討,以期為“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參考和借鑒。
1科研能力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據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臨床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3-4],而學位論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用于臨床實踐的時間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養和實踐的時間必然減少。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文化成績和臨床實踐能力對等的情況下,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石春蕊[5]等認為,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階段,加強和創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是一項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與就業預期相結合。此外,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養,不僅有利于研究生畢業后的職業生涯發展,也是醫學院校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因此,不管是從研究生以后的長遠發展或是提高醫學院校綜合實力的角度來看,都需要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2.1導師對科研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導師的引導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6-7]。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導師一般由高級職稱的醫師擔任,但某些導師可能存在臨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對科研能力不重視問題,導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導師一般只進行三級查房和臨床思維的培養,對科研能力的培養常常被忽略,導致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時,在醫院組織的講座和培訓中,關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動很少,且科室缺乏針對住院醫師和研究生設立的基金項目,導致科室科研氛圍不足。
2.2系統的科研能力培訓缺乏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第一學年上學期為理論知識學習,兩年時間在臨床科室輪轉,剩下半年的時間用于科研能力的培養和論文撰寫。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三年一直在臨床科室輪轉,很多高校為了保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培養的時間和效率,壓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課程學習時間,精簡科研課程教學。對于如何培養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關的介紹,對于循證醫學、臨床科研方法以及統計學軟件等課程研究范圍涉及少,往往忽視科研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
2.3對科研意識培養不夠重視科研意識是指科學研究者探究、認識未知的覺察和主動性,對臨床醫學科研具有重要意義。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延續不斷的過程,短時間內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從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意識培養起,一點一滴的積累。由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對臨床技能的提升較為重視,對科研意識培養重視不夠。在這種條件下,很多研究生經過三年輪轉后,臨床科研意識逐漸退化,重臨床、輕科研的思想逐漸根深蒂固。此外,在“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認為只要把日常醫療工作完成即可,認為科研對于研究生的學習可有可無。
3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建議
3.1實行雙導師指導制“雙導師指導制”[8-9]即每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有兩位導師指導臨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導師是傳統的導師,由具有豐富臨床實踐和指導研究生科研培養經驗的醫師擔任,其主要負責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另一位導師主要是醫學院校或醫院中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或研究人員,其主要負責傳授科研基礎理論知識和培養科研理念。團隊指導的導師模式也是“雙導師指導制”的一種形式,由一個團隊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科研指導。單一的導師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有局限性,團隊指導的導師模式能夠發揮團隊每個導師的長處,能取長補短,促進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全面發展。王健[10]等認為“雙導師制”可以靈活的將高校研究生理論知識和科研成果有效應用于臨床實踐,有利于實現“學、研、用”有機結合,適合培養高層次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3.2開放科研實驗室科研實驗室是教學醫院培養研究生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實驗室的平臺,讓每一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根據自己的課題需求進入實驗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科研實驗室開放包括對科研儀器和設備的開放,如基因測序儀、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電泳系統、生物安全柜、超凈工作臺、流式細胞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激光切割顯微鏡,等;對科研資源的開放,如開放相關的文獻查詢數據庫,供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查詢文獻;對科研時間的開放,如科研實驗室在晚上、周末或者節假日均面對研究生予以開放。
3.3提高對畢業生的科研要求在“雙軌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門可適當增加畢業生學位論文的要求,如在論文選題方面要求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和科學性,同時要求從研究目標、科研設計方案、選取指標、技術路線等方面列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并探討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選題也必須要求結合臨床實踐并使研究結果能夠用于臨床上,培養研究生的臨床科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適當要求增加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發表數量和發表刊物的檔次,如增加篇數,要求發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養機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養機制是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科研能力培養的機制包括設立專項基金、定期開設科研講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臺和建立激勵機制,等。為了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門可以設立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項研究基金,積極鼓勵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申請課題和參與科研;此外,還可以定期聘請國內外專家開展科研專題講座,并把聽取科研講座納入研究生培養體系,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聽取足夠場次的講座才能取得碩士學位;醫院也應當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臺,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授課,加強國內外學者與研究生的交流,為研究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建立激勵機制包括對帶教教師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獎勵,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撰寫的論文錄用后,的版面費可以報銷,帶教教師可以獲得額外的獎勵,激勵研究生積極參與臨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重點培養目標之一。在“雙軌合一”的培養模式下,容易出現“重臨床,輕科研”的培養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畢業后職業生涯的發展還是提高醫學院校培養人才水平和層次的需要,都離不開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重視。因此,不管研究生培養的模式和途徑如何變化,科研能力的培養應當始終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重點,研究生教育應予以充分重視和不斷采取措施予以強化,切實保障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關嵩,齊德廣,錢頻,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中臨床與科研的矛盾及解決對策[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8(2):196-199
[2]蔣秋燕,蔣桂秀,唐乾利,等.對廣西中醫學院2007屆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分析與思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11(1):112-114
[3]趙宏偉.提高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途徑[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17-20
[4]LiddellPW,HeuertzRM.Studentsasvitalparticipantsinresearchprojects[J].ClinLabSci,2011,24(2):66-70
[5]石春蕊,唐宇寧,趙麗,等.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新生學習目標與就業預期的現狀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10(8):897-901
[6]陳旻敏.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與傳統臨床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2):123-125
[7]經緯,陳櫻,沈洪興,等.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開展導師制探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4):21-22,46
[8]羌建峰,王曉冬,戴正慶,等.論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雙導師制[J].醫學與哲學,2010,31(17):74-75
[9]祖雅瓊,陳潔莉,李麗劍,等.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級醫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情況的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9(7):526-528
[10]王健,韓忠燕.研究生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8(10):960-961
[11]王雅杰,董成亞,李昊文,等.科研型實驗室在研究型醫院研究工作主體人員科研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15(2):76-78
篇8
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多需要在臨床實習和學習過程中深刻理解認識疾病。在理論教學與臨床教學的時間安排上,基礎型研究生的理論教學時間確實偏長,但并沒有達到實際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導致部分學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惡習,以至于在后期的臨床教學中,對忙碌的病房生活不習慣,甚至恐懼,產生混完一年隨便做個課題趕緊畢業的想法。精簡壓縮理論教學的時間勢在必行,新學期即將開始的半年制理論教學應該是積極的,嚴格學分控制是保證質量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時將理論教學時間,安排在臨床教學期間,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可能更有價值。
2按主治醫師的標準加強臨床實踐技能
在臨床教學中,應給臨床研究生更多臨床實踐、動手操作、搶救危急病人的機會。導師在這一環節中起關鍵作用,制定嚴格的培養計劃,有計劃地實施培養計劃,不能安排輪轉專業小組后就不管不問,應該協調全科,針對性帶教,除了導師外還應該有專職資深上級醫師帶教,安排他們值班,全面完成各種疾病的處理、各種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個階段導師都應進行跟蹤式考核,研究生階段的臨床能力培養成果可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的臨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專業方向臨床實踐培養時間外,有針對性地擴大輪轉的范圍,使其對其他相關和常見的臨床知識增加認識,全面掌握,對將來提高臨床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開闊思路、視野是相當有幫助的。
3培養學生研究分析問題和科研教學能力
加強對導師研究方向的了解和專業學術科研課題的選擇:學術課題的選擇過程,實驗思路、實驗方法的設計,是研究生培養必須經歷的步驟,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不管是學術型研究生還是臨床型研究生都應該培養這樣的能力。為了完成任務必須做到:提前與導師溝通,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閱文獻關注學術前沿,多接觸專業研究問題;了解國內外新的研究動向,必須閱讀至少50篇國內文獻和50篇國外文獻是必要的,力爭要看的更多,綜述要盡早完成。自選課題進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應避免不切實際的高難度,應具有可操作性、減少主觀盲目性、加強針對性,使之確實能解決臨床診療工作中的疑難問題,這對學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實的功底[4]。如果有導師的指導完成會相對容易些,應該鼓勵自選課題,因為這更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篇9
1.臨床醫學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分析
2.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實習教學模式探討
3.七年制臨床醫學生基礎醫學階段的科研訓練實踐
4.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紀臨床醫學教育的思考
6.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技能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7.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與成效——以湖北文理學院醫學院為例
8.臨床醫學專業本科課程考試改革思考
9.淺議多媒體技術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10.對臨床醫學專業設置《護理學》課程的調查分析
11.以本科評估為契機 提高臨床醫學教學質量
12.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影響及解決措施
13.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體會
14.適應現代醫學教育模式,改革臨床醫學教學方法
15.對臨床醫學生推行實習生導師制的探討
16.關于臨床醫學專科畢業生就業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17.循證醫學對中醫臨床醫學的啟示
18.雙向整合案例(PBL)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統為模塊的臨床醫學教學改革實踐
20.三段式實驗教學模式在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驗診斷》教學中的探索
21.核醫學科放射防護的臨床調查分析
22.提高臨床專業醫學生預防醫學基本技能的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
23.OSCE在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臨床技能考核中的應用
24.臨床醫學專業國際班《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改革初探
25.培養創新型臨床醫學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討
26.Jigsaw教學法與P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效果比較
27.湖北醫藥學院臨床醫學實驗班“基礎學習”生物化學模塊式教學實踐與思考
28.歷版《臨床醫學概論》教材的比較和反思
29.低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行為現狀
30.案例教學法聯合傳統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本科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效果評價
31.預防醫學專業臨床腫瘤學課程體系的開發與探索
32.提高醫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神經病學教學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醫科大學六所附屬臨床醫學院輸血醫學師資隊伍調查分析
34.臨床醫學專業《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改革方案研究與實踐
35.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體會
36.臨床虛擬醫學實驗教學模式研發與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勝任力模型構建與分析
38.地方高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循證醫學認知及態度調查
39.可視喉鏡在中醫藥大學醫學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40.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藥理學課程教學的體會與思考
41.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性的探討
42.Mini-CEX在醫學影像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43.醫學教育管理提高傳染科臨床教學實踐中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能力
44.關于醫院臨床醫學工程科的建立與管理策略的探討
45.急診醫學臨床教學模式探討
46.重癥醫學的臨床帶教應分階段量化
47.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
48.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實踐經驗與啟示 —以成都醫學院為例
49.新醫改背景下臨床醫學定向生免疫學教學實踐研究
50.加強臨床實踐培訓基地建設,促進醫教協同培養臨床醫學人才
51.“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醫學信息素養教育
52.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臨床醫學教學水平的研究
54.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55.臨床醫學生對不同類別公共衛生課程的學習興趣調查研究
56.臨床醫學專業系統整合課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再思考
58.臨床醫學類期刊編輯審稿決策能力及提高舉措
59.專科層次臨床醫學專業和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學生的全科醫師職業趨向調查
60.留學生臨床醫學本科(MBBS)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
61.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體驗
62.建立臨床醫學實踐教學中心的實踐與思考
6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
64.醫教協同 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實踐
65.我國臨床醫學教育之現狀及其策略分析
66.論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協調發展
67.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向在高等醫學課程改革中的體現
68.教改醫改互動 推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模式改革
69.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臨床技能培養現狀調查分析
70.現代臨床醫學正在走向危險的邊緣
71.臨床醫學教育中的醫學哲學
72.案例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組織與實施
7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考試模式的研究與探討
74.淺談臨床醫學檢驗重要環節的質量控制
75.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新生學習目標與就業預期的現狀調查
76.過程控制與精細化管理: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發展之路——歐洲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框架應用述評
77.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78.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實證研究
79.循證醫學與臨床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
80.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醫學教育的現狀
81.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
82.關于轉化醫學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幾點建議
8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培養質量現狀調查
84.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85.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以角色認知為視角
86.基于ESI的學科熱門論文的計量研究——以臨床醫學學科為例
87.國內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文獻分析
88.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中的醫學生職業精神認知現狀調查及分析——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研究之一
89.國際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熱點論文產出狀況分析及對我國醫學期刊的啟示
90.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的難點及對策研究
9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中山大學為例
92.臨床醫學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教育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
93.臨床醫學生對循證醫學課程認知和態度分析
94.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軌的探索與思考
95.“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下五年制教學改革的思路
96.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97.構建以臨床技能訓練為核心的“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98.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篇10
1 國外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進展
1.1英國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2,3] 政府嚴格監控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內的醫療系統。從各行各業的專家庫中,議會每年抽調一小部分人員組成考核評估組,召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職工、患者、患者家屬、周邊臨近單位及社會各界人士等,召開座談會,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舒適度、醫院員工的服務態度、治療效果等情況進行具體周詳的調查。
1.2加拿大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4-6] 加拿大社區衛生服務與初級衛生保健是緊密相連的。初級衛生保健分為以下2種方式:①以社區為中心的保健服務,主要指為特定社區居民提供醫療健康服務,以結合性和非結合性社區模式著長;②以專科形式開展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特指專業醫療服務,分為專業合同和專業協作模式。
1.3美國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7] 在美國,主要應用臨床評價和經濟評價兩種模型進行績效評估。前者是通過觀察醫生提供的服務過程和結果,分析醫生的服務模式。后者是分析醫生服務的經濟活動。現在,美國的科研團隊已經開發了許多復雜的工具,并用這些工具來量化醫生績效。
1.4澳大利亞全科醫學績效評價[8,9] 澳大利亞的國家衛生系統績效評估,包括健康狀況和結果、健康影響因素、衛生系統績效3級19因子。這些級別是不分層的,而是充分反映衛生服務績效多因素的影響。衛生系統績效包括結果有效性、設計合理性、范圍可及性、響應能力、安全管理和可持續性等幾方面。
2 國內社區衛生績效評價進展研究
2.1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體系 梁萬年等[10]采用"投入-服務-效益"的模式,對"中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其設計的指標體系包括投入情況、服務的組織和管理、人力資源、服務內容和特征情況、服務的利用及滿意度、服務的效果和效益情況、服務的費用等方面的指標,其對權重的設定采用的是德爾菲專家咨詢法 [11]。
胡曉玲、朱新俠及陳麗云等發表的文章《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和初步應用》,最先采用了現場調查的方法,并通過德爾菲專家咨詢法進行定量剖析,建立了一套非常科學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并采集了4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礎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其設立的指標體系對現階段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評價比較適用。
《深圳市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概述》文章中,周俊安對社區衛生服務的供給能力、配置效率、技術效率、就診費用、公平性、反應性以及滿意度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它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績效評價理論,回顧了深圳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歷史,通過現場調查分析取證所得[12]。
郭清等人[13]采用"投入-服務-效益"模式,并通過對大量的相關資料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用定性與定量的方法結合起來做實證研究,并在《中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評價指標研究》一文中初步確定了三大類十五項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標體系[14]。
鮑勇將社區衛生服務績效指標分為綜合指標(包括硬件建設、服務質量評價);業務指標(包括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被動評價指標(包括居民滿意度、衛生服務行業行風評議、其他)。在權重設置上采用專家直觀判定法,利用在政府年度績效考評中常用的千分制考評法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績效進行有效評價[15]。
2.2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指標篩選方法[16] 文獻研究法:查閱現有的有關社區衛生服務考核評價的資料,收集本單位歷年相關的所有指標,進行整理、匯總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考核指標體系備選庫。
系統分析法:從整體出發,將與評價有關的諸指標按系統(或屬性、類別)劃分,通過座談的方法或填寫調查表的方法獲得個指標的評分結果,據此確定其主次,再從各系統挑選主要的指標作為考核指標。
專家討論法:它是建立在指標庫的基礎上,以召開座談會的形式,組織專家擬定指標體系的框架和備選指標。
現場調查法:該方法主要是針對考核指標體系中從日常報表中無法收集的資料深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居民開展調查,收集資料,核實指標。在調查時注意指標的可及性。
專家評判法:主要是Delphi法。其核心是通過2~3輪函詢征求專家的意見,并對每一輪的意見進行匯總整理,作為參考資料再寄給每位專家,供專家分析判斷,提出新的意見,如此多次反復,意見逐步趨于一致,從而得到一個比較一致的,較為可靠的結論。一般參加的專家以10~15人為宜,他們均為社區衛生服務的知情者,這是因為預測精度與參加咨詢的專家呈函數關系,隨著專家數增加,預測精度提高。但是,超過15人后,進一步增加專家人數對預測精度影響不大[17]。
數理統計法:是將現場采集到的指標信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數理統計處理,篩選出合格的指標,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定權法、嫡權法、相關系數法。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考核評價指標篩選中,較多的采用系統分析法、專家討論和評判法,較少采用客觀評價法。
2.3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目前被廣泛采用的確定權重的方法是德爾菲法(Delphi法),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幾輪函詢征求專家們的意見,專家們按其重要程度,依照經驗主觀確定系數,最后得到一個趨向一致性,且比較可靠的方案[18]。Brown.B提出選擇專家是德爾菲法(Delphi法)預測成敗的關鍵,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評價各位專家對評價指標的選擇以及指標權重估計的相對合理性和一致性,常常利用專家擅長系數和意見一致性系數等指標。擅長系數指的是某一評估專家對所提問題作出正確應答概率,通常擅長系數q不應低于0.80。專家意見一致性系數是反映所有專家對全部指標權重評估的一致程度的指標。一致性系數在0-1之間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所有專家對全部評價指標評分的協調程度越好,說明各評價因子的權重估計越為穩定可靠。
國內外經驗表明,德爾菲法(Delphi法)能夠充分利用各專家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和聰明才智,是解決非結構性問題的有效手段[19]。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操作簡便,評價結果可信度高。
梁萬年[20,21]等專家學者采用了德爾菲法(Delphi法)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模式評價指標體系,一共126項指標,其中一級指標5項,二級指標32項目,三級指標89項,并將126項指標編制成調查表進行現場預試驗,并函詢確立計算指標權重,同時采用克朗巴赫a系數和主成分因素分析法評價了對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效果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信度和效度;溫亞彬[22]等綜合運用文獻調研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對張家口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及評價體系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并對所建立的模糊綜合評價體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任曉暉[23]等四川省12個城市CHS中心的綜合評價的應用采用層次分析法等多種方法確定指標權重。
3 總結
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可以看到國外績效考評相關領域的研究比較成熟,其理念、宗旨、方法對我國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是中國社區衛生服務由政府主導,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衛生行政部門,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績效考評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對員工的績效考評體系尚未真正建立。但隨著國家衛生資源投入的逐步增加,對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考評指標的篩選與方法的探索力度進一步強化,這些都是績效考評需要深入研究的領域。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國發〔2009) 12號).
[2]Martinc Misener R, McNab J, Sketris IS, et al. Collaborative practice in health systems change: The Nova Scotia experience with the 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 Initiative[J]. Can J Nurs Leadership,2004,17(2): 33-45.
[3]Diane EW, Anne-marie B, Robert JR. A results-based logic model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Laying an evidence -based foundation to guid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 College of health disciplin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4.
[4]PauL A, Lamarche. Marie -dominique beaulieu, raynald pineault. choice for change[R]. The restructuring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 in Canada, 2004.
[5]Developing Ontario 's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orecard. Health care: New research, new priorities new directions [R]. January 2006.
[6]Primary care for children. Primary care in Ontario[R].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science, 2004.
[7]NICE clinical guideline 34.hypertenti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R].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2004.
[8]楊輝. 澳大利亞全科醫學服務質量管理框架、措施及借鑒[J].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2006(11),869-872.
[9]楊輝. 澳大利亞政府和專業組織在提高全科醫學服務質量中的作用及借鑒[J].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 2006(11),875-877.
[10]梁萬年,土虹,楊興華.中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2, 18 (8) : 460-462.
[11]欒蘭.大連市社區衛生服務質量評估與對策研究[J].遼寧大學學位論文,2009.
[12]程曉明.社區衛生服務在中國社會醫療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全科科學,2005(1):1-3.
[13]郭清,土小合,汪勝,等.社區衛生服務評價體系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02,5 (10):802-803.
[14]程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評價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8 .
[15]鮑勇.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29-39,102-137.
[16]陳博文、楊文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第2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13.
[17]孫振球.醫學綜合評價方法及其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18]盧祖溝,主編.社會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17-122.
[19]劉光富,陳曉莉.基于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的項目風險評估[J].項目管理技術,2008, (1):23-26.
[20]李曉惠,陳旭嘉,陳建,等.加權秩和比法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5):1305-1306.
[21]張立威.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大連醫科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