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競爭力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22:5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心競爭力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核心競爭力論文

篇1

寧波市設有私人經濟實體,包括中小企業達到370,000戶,占各類經濟主體總數的96%。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排名,在2005年的全國“城市的金融生態排名”排名第二,寧波市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銀行業的競爭之地。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寧波銀行對寧波地區市場進行細分,并根據自身條件以及寧波市經濟發展的特點,與國有銀行及其他股份制銀行所不同,制定了以中小企業為目標客戶的發展戰略。中小型企業在寧波市不僅數量極多而且還擁有顯赫的地位,這一特色不僅是寧波經濟發展的特色,也為微觀基礎的蓬勃發展帶來活力。寧波銀行將業務的主營對象瞄準中小型企業。寧波銀行流動資金貸款(主要是中小企業貸款)從上一年度的79.2%上升至84.4個百分點,比一些大銀行的固定資產貸款比重大且有鮮明的特色。據寧波銀監局的數據,寧波銀行在寧波個人貸款市場約有15.6%的份額,占據了寧波市所有銀行的領先優勢。就目前而言寧波銀行80%以上的客戶是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且銀行也將70%以上的貸款投向了這些企業。這些業務主要面向本土經營,以寧波企業為優先,為寧波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于此同時這一舉措也使得寧波銀行擁有一批忠誠度高、信譽良好的中小企業客戶群體,既促進了中小企業在銀行的快速發展,銀行業可以讓自己也保持一個較好的資產容量以及經營效果,達到互利共贏的最終目標。同時寧波銀行也選擇將中高端零售客戶和個體經營業作為零售業務的目標客戶。以“個人VIP“”白領通“”貸易通”等獨具特色的金融產品為載體,在滿足不同目標客戶的融資需求的情況下,全力打造一個擁有市場競爭力的零售業務產品體系,在寧波市建立一個較強大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戶忠誠度,為個人和個體私營業主提供了便捷的融資通道。寧波銀行將主要的消費人群定位在中小企業上面,這個舉措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能夠因地制宜開展業務,但同樣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擾。首先中小型企業跟大型企業比較規模、資金、抗風險能力肯定是相對弱些。考慮到出臺相關國家政策或者是經濟危機等等因素,會使得中小型企業的經營狀況出現顯著的衰退。因此,他們面臨超出大型銀行以及其他銀行的風險,思考一下為何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大銀行為何不愿貸款給中小企業,其主要癥結在于他們的風險太大,大銀行怕會得不償失,尤其是當下這種金融環境很不穩定的情況下,寧波銀行一直標榜自己有服務中小企業這樣一個特色,恰恰也暴露了他們角逐競爭時,缺乏大公司、高品質的客戶,所以寧波銀行不得不做沒有人愿意做的中小企業,不斷增加了風險,2008違約率的大幅上升也說明了問題所在。而寧波是作為一個著名的海港城市,很多的中小企業都做出口生意,他們同樣受到國際形勢和貨幣漲幅的影響,貨幣的漲停直接影響到了出口,從而間接影響到了貸款的及時歸還。

二、從替代品的威脅來看

如果替代品能夠為之取代,從一個側面也反應出寧波銀行沒有一個價格低、質量好、用戶轉換成本低的產品。由于銀行在貸款方面普遍存在著貸款額度低,貸款利率高,要辦理的手續復雜繁瑣不能一步到位,申請時間長等等的缺陷;類似余額寶之類的新型網上儲蓄系統的出現使得個人理財產品門檻更加低額度,更加容易操作,利率更加高,使得中小額貸款公司以及類似余額寶的新型網上儲蓄系統能都一進入資本市場就得到大眾用戶的一致青睞。貸款利息作為一個銀行的主營業務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競爭壓力,近幾年中小額貸款公司的不斷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逐漸彌補了我國金融體系存在的不足,將充沛的民間資本引向合法化,但是它對銀行業的沖擊力度也是可想而知的。還有各種私人貸款和民間貸款也瓜分了不少銀行的貸款收入。令人擔憂的是各種網上貸款以及類似余額寶之類的新型網上儲蓄系統的建立,使得這一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而殘酷。

三、新進者的威脅來看

寧波東海銀行是將城市信用社設立為城市商業銀行的最后一次成功的轉型。到現在為止,寧波東海銀行已累計提供服務小微企業超過65,000家。顯然,無論是從發展歷史還是目標客戶群,東海銀行和寧波銀行都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和交集,這無疑給予寧波銀行一個直面的競爭對手。但站在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仍然會有越來越多的非城市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的寧波安家落戶,比如東亞、渣打等新進入的外資銀行就是有力的競爭對手。通過對寧波銀行相關資料的查閱和分析發現,寧波銀行的主要資產和公司業務的貸款客戶都集中在寧波,寧波銀行所擁有的資產將近有一半集中于寧波本市,而且市場的密度很高。這樣的狀況,一個想得到長遠利益并擴大規模發展的股份制銀行來說是很不利的。對于其他銀行進入寧波市發展的抵抗風險的能力降低,也會引起寧波銀行市場份額較大的變化。

四、從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來看

篇2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創新企業文化

序言

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國家之間的競爭最重要的是經濟實力的較量,而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就是要有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企業集團;大型企業集團的競爭力和實力,則取決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成長正推動著國家競爭力的飛升。在這個全球競技場中,為了迎接全球經濟競爭日益加劇的挑戰,各個國家紛紛完善和加強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培養,通過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營造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隨著我國加入WTO,企業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越來越白熱化的競爭中,國內企業要想獲取競爭優勢,不僅要關注外部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更要發現積累企業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形成有別于其它企業,為本企業所特有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獲得長久的競爭優勢,才能搶占21世紀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一、核心競爭力的相關基本理論解析

(一)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又譯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競爭能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來的,是指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競爭中獲取、配置關鍵資源,能使企業形成并保持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及穩定的超額利潤的能力。

(二)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表現形式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多元和復雜的系統,表現為一定的層次結構,包括核心業務(主營領域)、核心制造(主導產品)、核心技術能力(優勢技術與專長)、核心管理能力(成長能力)、核心營銷服務網絡、以及戰略管理與創新能力等。

核心競爭力按其具有相對壟斷性,在企業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獨立運作的競爭優勢分類,有六種表現形式:

1、技術型企業。其競爭優勢是擁有生產核心產品的技術設備、核心專利技術、壟斷性原材料和技術、知識、技能領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業。其優勢體現在富有不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及其帶領的團隊形成的獨特的企業文化。

3、渠道型企業。其優勢是擁有遍布銷售區域的網絡渠道。

4、品牌型企業。其優勢是基于信譽基礎上的強勢品牌。

5、資金型企業。其優勢是擁有可供運作的雄厚資金。

6、規則型企業。優勢體現在擁有門檻很高的技術標準、市場運作規則、獨占的生產、經營許可。

(三)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1、價值性。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成本和創造價值方面能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同時也應給企業的目標顧客帶來獨特的價值和利益。

2、積累性。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活動過程中,以特定方式、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由小到大,通過學習、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積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過較長時間實現和培育。

3、獨特性。核心競爭力與企業的組織結構高度融合,是相關管理理念的復合體,是建立在企業內部長期學習、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專長,穩定性較強,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性。

4、難以模仿性。核心競爭力難以與企業分離,它所包括獨特的技術技能、生產技巧、操作訣竅等技術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業的特殊的組織組成、經歷經驗、企業文化、管理理念、市場營銷的烙印,是企業技術特性與組織特性的復合體,難以輕易被當前或潛在的競爭對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獲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競爭力與特定的企業相伴生,雖然可為人們所感知,但難以用語言、文字、符號來描述或表征,更無法象其他生產要素一樣通過市場進行買賣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業能力體系中,核心競爭力是母體、是核心,有溢出效應,可使企業在原有競爭領域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也可圍繞核心能力進行相關市場的拓展,通過創新獲取該市場領域的持續競爭優勢。

7、動態性。從客觀上看,核心競爭力總是與一定時期的資源、產業、組織管理模式及環境動態等因素高度關聯,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和時間形勢的變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然會發生動態發展演變。

8、整體性。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系統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單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構成核心競爭力所有基本要素協同動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四)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發展的意義

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現實生存和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核心競爭力決定其產業發展的深度。關注核心競爭力比局限于具體產品和業務單元的職能發展戰略,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使企業免于為求短期利益而導致陷入戰略性誤區。

2、核心競爭力可以增強企業在相關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其意義遠遠超過單一產品市場上的勝敗,對企業的長遠持久發展具有更為深遠的戰略意義。

3、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業內部長期知識、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專長,因此,它不象某項具體技術或產品那樣很容易被對手模仿、仿冒,對企業來說,具有較強的持久性,而且會對其它企業造成較高的進入壁壘或門檻。

4、核心競爭力對目前全球持續的企業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動態聯盟(包括虛擬企業)具有特殊、關鍵意義。企業只有在重組、聯盟過程中積極優化組合各自的關鍵資源和核心能力,并將其綜合集成為企業的整體核心競爭力,才能使雙方或多方盈利,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5、核心競爭力是21世紀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武器。企業一旦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就能夠建立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就可以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迫切性

我國加入WTO后國外名優產品的大量涌入,國內企業市場流失相當嚴重,造成了對整個企業群體巨大的沖擊和壓力。積極培育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對處于復雜環境條件下的國內企業的生存發展意義重大。

(一)國內企業要做大做強形成競爭優勢迫切需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看,入世后,我國企業將改變以往國內單一的不同類別企業之間的競爭,直接在國內市場上同國外企業展開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核心競爭力較強的企業會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直接與國外企業合作,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相比而言,眾多企業特別是傳統的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會遇到國外名優產品和國外資本進入的沖擊,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企業,將會在“內銷不利、外銷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國外同類企業的重撞而出現相當一部分企業破產倒閉。

從企業內部環境來看,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企業不僅在技術水平上落后,在經營理念和管理創新方面也存在著相當的差距,特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尚未培育起來。為此,積極培育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目前我國企業界一項緊迫的任務。

(二)國內企業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濟效益一直成為制約我國企業生存發展的“瓶頸”問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業要想繼續保持在一定領域內生產、經營的特色和優勢,擁有相當數量的市場占有率,就必須從現在做起,經過一個階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否則,企業將會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顯示出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在較量中迅速衰敗下來。

(三)國內企業要想有效地應對我國“入世”后新的環境,必須下大氣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入世”后國外跨國公司及相關企業的大量涌入,國內企業不僅面臨與國內同類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時還要同國外企業進行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依托原有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顯得十分微弱,自身在產品質量、功能、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缺陷表現得相當突出。為此,要想使國內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強化產品的質量、技術、服務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迅速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現狀

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有些企業雖然是世界500強,但名次比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護之下,還有的是我國歷史形成的壟斷行業。一旦我國向國際完全打開市場,關稅減到零,這些企業恐怕就難以與世界真正的強手較量,小企業所表現出的弱點就更加突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嚴重不足。

(一)企業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觀調控缺位,我國一些企業對新的項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惡果是企業規模小而多,政府又無力注資,這些小企業不僅規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頭產品,在競爭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環節,一些在我國可以稱之為大的企業,有些是政府保護的企業,長期受舊體制的影響管理流程相對顯得比較散;有些是近幾年新崛起的企業,由于急于并購一些企業、在管理流程方面顯得也比較散。

(二)企業產品質量相對較差

我國產品和國際知名品牌比質量差、科技含量低、產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數量大、創匯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竟爭主要靠低價格策略。隨著市場由價格競爭轉向產品質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競爭,我國產品面臨著新一輪競爭的挑戰。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差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以國家投資為主的科研開發投資體制,科研經費大部分投向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對企業投入很少,影響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而企業自身由于受傳統的科研開發投資體制的影響,尚未成為真正的科研開發投資主體,對科研開發投入很少,有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四)企業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尚處于轉軌時期,傳統的管理思維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許多企業尚未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僅憑經驗管理企業,管理方式、方法陳舊,對市場環境適應性差。另外,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知識、能力貧乏,企業不能按照市場規則運作,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與國外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業人員素質偏低

小企業人員素質較低,企業文化氛圍基本沒有形成。大企業人員素質相對較高,雖然形成了企業文化氛圍但創新力度不夠。人們學習的技術和知識固守幾年甚至十幾年,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充實了一些知識,但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需要。

(六)企業戰略定位不夠準確

對企業未來幾年、幾十年發展方向把握不準;對市場競爭的變化準備不足;對潛在市場的預測不到位;圍繞戰略目標即滿足顧客的需求設計有偏差等。

四、積極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成長最有力、最主要的驅動力,是提高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增強企業競爭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需要不斷地重塑微觀動力機制。

(一)積極打造人才資本

市場競爭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資本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1)創造條件,努力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企業家直接參與企業的最高管理,制定企業戰略,領導企業的未來發展,因而培養、塑造合格的企業家,健全企業家的獨立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2)選拔和培養一批專業性、技術性人才,特別是市場開發、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術和管理知識與企業其他資源相結合可轉化為具有平均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因此知識成為企業的利潤源泉,人才成為企業核心能力的基礎。

(二)培育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

核心技術是企業克敵制勝的殺手锏,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尤其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通過自主研究,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聯合開發和技術引進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術儲備,為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奠定基礎。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適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加強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業體制改革的活力和技術進步的威力充分發揮出來,保持企業不斷發展和基業常青。由于各個企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別,關鍵是要建立符合本企業實際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實施名牌戰略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純經濟的范疇,成為企業競爭力、增值力、后續力的體現。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質量、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市場占有率,使企業保持繁榮。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直接表現形式主要是市場占有率,這是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品牌意識,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即建立品牌發展戰略管理體制,完善品牌發展的市場環境,重視知識管理、知識決策以及實施與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統教育培訓等。

(五)建立學習型組織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其持續性作用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在于創建學習型組織,在不斷學習中增加企業專用資產、不可模仿的隱性知識等。積極進行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團隊學習。不僅重視個人學習和個人智力開發,更要重視團隊學習和群體智力開發。

(六)培育先進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戰略能產生核心能力。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企業的“人化”。所以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注重培養、挖掘、發揮廣大員工在企業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創新的積極性,同時要關注和服務企業所要面對的顧客群。在企業管理中充分運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創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的自身價值。

五、結語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中國的企業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終獲益,取決于企業是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地提高應對能力。重視企業自身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與創造,是企業得以在國際大市場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參考文獻: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華,呂魏主編.企業戰略管理[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N].中國企業報.2002,02.

[4]和炳全.企業競爭優勢與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經濟問題探索,2001,(3)

[5]馬璐,黎志成.企業信息化與企業競爭力[J].經濟管理,2000,(7).

[6]鄭傳鋒.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J].經濟師,2002,(9)

[7]張鳳巧.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企業發展模式的選擇[J].企業研究,2003,(4).

[8]李興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業經濟,2003,(4).

[9]趙順成.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蔣文揮.關于我國國有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企業經濟,2002,(7).

篇3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企業核心競爭力要素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指一種基于戰略性資源的、由企業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知識和技能的動態組織管理體系,通過適應于環境變動的不斷創新和有效整合活動,進而延伸至企業產品和服務領域,使企業不斷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這一能力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許多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統一體。能力體系組成要素與關系的集合最終決定了這一能力的結構與功能。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與企業內部要素特征的特殊性決定核心能力體系結構差異性。

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其生產過程、產品和市場特征上,有其不同于其他行業的特殊之處。從產品特征看,表現為位置的固定性、耐用性、異質性、高價值性、供給有限性、投資與消費的雙重性、實體構成的二元性等;從市場特征看,房地產市場具有區域性、供給與調節的滯后性、壟斷競爭性、投機性、交易形式多樣性、交易復雜性、受金融市場的強烈影響性、政府干預性等特點。由此,就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其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構成除了具備其他行業企業所具有的共性之外,還具有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特殊性要求。

基于核心競爭力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特征

(一)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虛擬企業性質

從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價值鏈出發,我們習慣上將房地產開發活動細分為:設想的提出;可行性研究;細節設計;合同與建筑施工;市場營銷;市場化管理六個環節。在整個業務流程之中,房地產企業幾乎將“提出設想”之外的全部環節都外包給專業化的公司進行生產和經營,將可行性研究外包給專業的咨詢公司完成,將細節設計外包給專業的設計公司完成,將建筑施工外包給專業建筑公司完成,將銷售外包給專業銷售公司,最后將物業交由專業物業管理公司,而開發企業自身只是在各個環節之中起到協調與資源整合運用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各專業資源“虛擬”進自身內部,共同完成開發任務。從這一意義上看,房地產企業具有較為典型的虛擬經營性。可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關鍵業務環節是項目產品策劃、資本運作和不同專業知識的“對接”。在這一過程之中,資源整合能力尤為重要。

(二)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經濟的特殊性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虛擬經營特性,使其成為一個資源整合者,其固定成本的投入相對很少,使得生產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成本分攤效應變得十分有限。就房地產開發企業本身來說,由于房地產產品的區域性所導致的市場容量有限,加之土地供給的有限性,房地產也一般不會有大規模連續性生產,這些因素導致了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規模效應并不明顯。然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并不表示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具有規模經濟,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在管理上可能會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能夠有相對合理與完備的人才結構體系。另外,規模較大的企業往往具有較強的開發實力,大規模開發會給企業帶來生產成本、材料采購成本和廣告成本的節約。由此可見,實現一定的規模化經營有助于提高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競爭優勢。

(三)我國房地產業的壟斷競爭與進入壁壘

房地產由于其位置的區域性和不可移動性,使房地產市場呈現顯著的區域性特征,這使得房地產產品被打上了深深的區域文化烙印。除去區位差別之外,房地產產品同時也具有質量、品種、服務和品牌差異,這些均使得房地產產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工業產品的特殊性,產品差異化特征非常顯著。這一特征造成房地產市場競爭性有限,是事實上的區域性壟斷競爭。

房地產業又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巨大的項目開發投入在理論上具有行業資本進入壁壘。然而,就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而言,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市場競爭結構中相對于建筑商的強勢地位,加之政府的扶持,使其具有較強的市場力量,造成我國房地產行業的資本規模壁壘并不顯著,但是可以預見,伴隨國家政策的進一步完備和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天平正逐漸轉向消費者一方,資本規模壁壘將逐漸得到加強。事實上,現階段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進入壁壘主要體現為政府的土地出讓制度和區域內開發商的阻止進入。

(四)房地產開發企業與金融業的互益

對于任何企業來說,資金都很重要。但這一點對于資本密集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尤為重要。投資所需的巨額資金是帶動、同時也是制約房地產企業業務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因素。這使得房地產的開發與經營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對于房地產的流通與消費,由于其支出數額大,同樣也需要金融業的幫助。除融資之外,運用多種金融工具,通過信托、保險等業務,同樣會對房地產商品的流通與消費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金融業的發展也需要房地產業開拓業務。金融政策與金融市場對房地產企業的影響深遠。

(五)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知識密集性

通過價值鏈與供應鏈的分析,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虛擬企業的特征,其核心業務是根據城市規劃要求及開發項目本身的特點,進行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協調。其涉及知識范圍廣泛,從社會、經濟、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到土地利用、城市規劃、市場調查分析、地質勘測、房屋建筑、資本運營、金融統計、信息處理、組織管理等。這與建筑企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比較而言,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相當程度的知識密集型企業特點。

(六)房地產產品的信息不對稱與企業品牌

尼而森、達比和長尼把產品從質量的角度劃分為三類:搜尋品(Searchgoods)、經驗品(Experiencegoods)和信任品(Credencegoods)。搜尋品的質量情況可以在購買之前通過搜尋獲得,經驗品的質量情況只有在購買之后的消費中獲得,而信任品的質量即使在之后的消費中也難以獲得。由于房地產產品的質量構成因素較一般商品復雜,有些因素在消費一段時間之后才可以了解,而有的因素即使在消費很長一段時間之后也難以把握(如建筑物的隱蔽工程),因此,房地產產品介于經驗品與信任品之間。這種信息不對稱對于生產高質量產品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和消費者來說均是不利的,甚至會導致消費者的逆向選擇。而品牌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手段,在此便顯得尤為重要。品牌投入的沉沒成本會使得具有高質量開發產品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相對持久的競爭優勢,而對以信息不對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開發商來說,最終結果將是在供求雙方的重復博弈中失去市場。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素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最終表現為出色的資源整合能力、市場把握能力、客戶價值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及其企業品牌價值。

(一)戰略資源要素

作為三大資源的土地、資金、人才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企業實力的體現。土地資產的稀缺性、增值性、可持續性使其成為房地產開發企業之間競爭的主要對象。資金規模的大小將決定開發商的開發規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獲取高質量土地資源的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而戰略性人才要素則包括高素質的企業家人才要素和知識型員工要素。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是房地產開發企業持續發展的主導因素,而知識型人力資源要素則是企業財富之源。

(二)企業知識要素

米切爾·波蘭尼(MichaelPolanyi,1966)首次將知識區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經抽象后儲存于客觀世界之中的知識,在無知識主體(攜帶者)的參與之下,也能被理解和共享。而隱性知識則無法被明確表達出來,體現為企業員工的技術專長、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層的領導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團隊精神等等,在無知識主體參與之下難以被理解和共享,這種知識難以模仿,難以復制,甚至難以用語言來表述。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知識依存于企業的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和關系資本之中,具有路徑依賴性、互補性和隱含性。由此,企業知識的累積是一個長期的集體性學習過程。同時,企業現在和未來的選擇往往取決于企業現有的知識存量,這使得企業所積累的互補性知識不僅具有專用性,而且具有整體性和模糊性,難以被模仿,就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知識密集性而言,其技術知識能否被很好的得以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開發企業所具有的制度性知識和管理性知識與其特定的技術性知識的匹配程度。簡而言之,即制度與技術的匹配程度。

(三)組織學習要素

德魯克認為,“創新是一種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波特指出,“公司通過認知或發現行業中更好的競爭新方法,并將其付諸實踐來形成競爭優勢,從而最終演變為創新”。可見,創新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而實現組織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的有效途徑,則是通過組織學習。組織學習是指組織通過不斷創造、積累和利用知識資源,努力改變或重新設計自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從而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過程(陳國權,2002)。組織學習理論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如何分享、使用和儲存現有知識;二是如何創造新知識,即廣義的知識創新。在此基礎之上,該組織提供了五種組織學習類型:邊干邊學、科學學習、搜索學習、邊使用邊學習和知識外溢學習。

(四)企業文化要素

部分專家將企業文化視作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三駕馬車(戰略,人才,文化)之一。作為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文化一方面減少了交易費用,提高了企業的專業化市場效率,又改善了組織成員的個體偏好函數,使員工傾向于企業的共同目標,在“共同愿景”之下,組織學習將從“適應型學習”向“創造型學習”轉化,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企業文化仍然是推動學習和創新的重要力量。

(五)整合集成要素

房地產企業的戰略資源的整合能力可細分為組合、協調、判斷與決策能力。而企業則應通過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方面的持續積累來獲得能力的增強。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的創造性思維是形成整合集成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創造性融合,實現最適宜要素的配置組合,從而形成優勢互補,達成一種更為合理的結構形式,實現能力的放大效應,從而形成競爭優勢。值得關注的一點,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企業越來越依靠與其內部資源相互補充的外部關系網絡生存和成長,形成所謂的“網絡經濟”,企業需要通過合作來贏得競爭。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虛擬經營要求其在傳統整合方式下,更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加強其資源整合能力,快速融入網絡經濟之中。

參考文獻:

1.李政.企業成長的機理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廣州市零售業核心競爭力戰略構建

零售業核心競爭力是指零售業獨具的、支撐零售業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零售業全面開放后,廣州零售業如何通過增強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是亟需探討的課題。

廣州零售業的整體競爭環境

“六資”零售集團搶奪市場份額

各種資本挾不同業態搶占廣州零售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外國零售業資本以擴大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份額為戰略目標,以其成熟的業態優勢加快進駐步伐。與此同時,北京華聯、上海聯華、深圳萬佳、臺灣好又多、香港百佳紛紛搶灘登陸。廣州本土零售業陷入了“外資”、“京資”、“滬資”、“深資”、“臺資”、“港資”的六面夾擊之中。

本土商業整合步伐加快

面對外來資本的強大威脅,廣州零售企業加快整合步伐。廣州本土企業中,通過對一批原國有商業企業進行整合,培育出“廣州百貨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友誼集團有限公司”兩大集團。廣百集團旗下有“廣百百貨”、“廣百電器”、“新大新”等企業,并與家樂福合資組建“家廣”超市公司。友誼集團的資產則集中于廣州市內及中山市共3家銷售門店。

民營商業迅速崛起

近年民營商業崛起成為本土商業的生力軍,如寶鑫集團已經發展到擁有“島內價”超級市場、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擁有農產品實業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成為廣州最大零售集團之一。2005年8月1日,廣州本土民營百貨企業——中華百貨全盤接手光明廣場,正式入駐北京路商圈,成為廣州首家全面接受購物中心經營管理的百貨公司。

競爭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者對商品需求,從求量到求質,從求品種轉向求品牌,從著重物質消費轉向商品、服務并重,服務產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場凸現品牌價值、信譽價值和服務價值,完成從溫飽型向小康型市場過渡,并出現部分富裕型的市場結構。競爭由單一的價格競爭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競爭。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貪大求洋的誤區,向務實發展進入講使用、講配套、講社會效益的階段,立足于區域發展、重在終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廣州零售業核心競爭力狀況分析

廣州零售業核心競爭力的優勢

盡管WTO三年過渡期之后的進一步開放帶來白熱化的競爭,但廣州零售業的競爭優勢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對我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偏好的了解程度遠遠高于外資零售商,還具有外資零售商無法比擬的諸多本土化優勢(如政府支持、主場作戰、門店地理位置優勢、區域銷售規模優勢、企業文化優勢等);廣州零售業屬于提前開放行業,早已習慣了與外商進行競爭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廣州零售業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資商業企業的廣州市場份額不超過10%。而且,除去超市、大賣場等業態,在電器連鎖、專賣店等業態中本土企業占有絕對優勢,幾乎沒有外資進入。隨著我國市場準入門檻的進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業、地域、規模和股權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給廣州商業的招商引資或走出國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廣州零售業核心競爭力存在的問題

宏觀層面空間結構失衡。廣州市商業網點等級長期以來按市級、次市級、區級進行劃分,由于該等級劃分以計劃經濟為基礎,未能充分體現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圈和商業網點的特質及輻射范圍,具體的商業網點分布則明顯不均衡,商業網點多集中于老城區、鬧市區、市中心,過于密集,新城區、市郊商業網點開發不足。新型業態在零售經濟中尚不占主導地位,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同業態競爭過度。近幾年,由于百貨商場數量、規模驟增,導致有限的購買力分流,各大商場在促銷上都采取降價競銷策略,而不少商業行政管理部門忽視對商業企業的管理協調工作,未能發揮應有的協調作用,使價格戰升級。政策法規不完善,宏觀調控不到位。發達的國外城市不但有零售業發展的戰略規劃,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為零售業發展提供保證。而廣州市目前還沒有實施對零售業發展的系統規劃。商業法規建設相對滯后,法律體系還未完善。部分行業管理缺乏法律依據,有關零售業的管理和統計制度還不規范。

微觀層面廣州市零售企業與國外跨國零售企業相比實力相差懸殊。零售業主體規模偏小,95%為單體經營的個體商戶,行業零散度高達90%,而歐美國家只有40%左右;連鎖化程度比較低,廣州市連鎖企業實現的零售額在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僅為21.9%,而這一比例在美國達到60%;流通效率較低,體現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庫存率高和物流成本過高等方面。經營缺乏特色。在不同業態競爭上,百貨公司失去規模優勢后,在經營上缺乏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逐漸減弱。在同業競爭中,廣州幾家大百貨公司同樣沒有明顯的特色。從商品來看,其經營的商品基本是一樣的。在目標市場定位上友誼公司的消費層次比廣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經營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商店所處的地理位置、商圈特點形成了購物層次的差異。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統。企業信息系統落后,廣州零售企業由于受規模和資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方面投入不夠,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資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時等現象;商品組貨渠道受限較多。國有轉制企業在經營上的限制比較多,在貨源組織方面供應商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運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響貨源組織的競爭力;轉制企業經營者在意識上強調經營的安全性,盡量以賒銷、代銷的方式與供應商合作,將風險讓渡給供應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潤率,又流失了優質商品貨源。企業人員成本居高不下。廣州幾家轉制國有零售企業從國有企業變成國有控股企業,其國有性質不變,在構架調整上受限較多,不創造經濟效益的部門和人員占據了企業的大量資源,如外資、私營企業沒有的黨團機構及其領導職位;受國家政策保護的轉制前老職工,為人員成本帶來沉重負擔;轉制前的舊作風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約人力資本的使用,不能人盡其用。

廣州零售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及戰略應對

廣州零售業在整體競爭能力和微觀企業競爭力方面,都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在廣州零售市場已經成為國際性競爭市場的情況下,這種競爭能力狀況顯然極不適應。因此,必須增強廣州零售業競爭力。

廣州零售業發展的戰略取向

規模發展與綜合效益兼顧2004年,廣州年人均零售額高達20605元,遙遙領先于其它城市,成為中國購買力最強的城市。近幾年,廣州市零售業的快速發展確實適應了現時經濟發展和購買力增長的需要。然而,這種規模發展必須有一個適度的標準,提出規模發展與綜合效益兼顧就是基于這種考慮。綜合效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社會效益;能維持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和生態環境平衡的生態效益;取得盡可能多的利潤的經濟效益。

業態結構與現代零售業發展狀況相適應相對而言本土零售業的優勢在于便利店、專賣店等服務相對比較重要的業態內,而外資零售企業的優勢在于大賣場這種大批量銷售,單品利潤較低的業態。本土企業應發揮熟悉國情、適應本土消費習慣的長處,選擇合適的業態,加強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廣闊的零售市場爭得一席之地。各種業態必須互相適應,以合理的規模,自身的特色占據合理的市場份額,從而不僅促進零售業結構趨向合理,而且也保證自身得以良性發展。

商業網點結構布局與廣州地域拓展配合根據廣州市地域拓寬的發展前景,將廣州市全區域以中心城區為內核向外分三級逐層展開,劃為內圈層、中圈層和外圈層。商業網點形成拓展“內精、中厚、外實”的布局。“內精”是把不適應在內圈層發展的業態移出,發展內圈層成為具有獨特人文環境的現代消費、高級商務及綜合會展功能區。“中厚”是依托中圈層地緣優勢,發展中高級批發市場和大型購物中心。“外實”是借助港口、機場輻射能力發展現代物流業。

傳統商業文化與現代商業潮流有機結合發揮交通線和商業街的櫥窗展示功能和新、舊城市縱軸線的景觀功能,構建廣州商業文化景觀軸,注重建設珠江岸線商業街,通過珠江水體廊道,展示從琶洲島至百鵝潭一系列現代商業建筑景觀、傳統商業文化景觀、公眾休閑文化景觀、自然水域生態景觀,將廣州市商業文化的特色和精華展現在最具南國風格的珠江岸線上。同時根據廣州城區空間的多核心發展趨勢,改造和建設一批零售主導型、服務休閑主導型、商務主導型的商業功能區。以商業功能區為平臺,合理布局商業街和各種業態的零售、餐飲服務網點。構筑具備“商旅互動”的商業特征。促進商貿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反映廣州古城、名城、商都的歷史文化精髓。

構建廣州零售業核心競爭力

強化資本運營廣州零售企業應通過強強聯合、收購兼并、優化組合、與跨國公司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壯大實力,擴大規模,大力發展和完善連鎖經營,改變商貿流通企業“小、散、亂、差”的狀況,推進傳統百貨走連鎖的道路或向連鎖專業店、特色店轉型。要培育連鎖龍頭企業,鼓勵連鎖企業通過以資本為紐帶,建立母子公司體制的直營連鎖網絡,發展特許經管網絡。鼓勵具備條件的連鎖經營企業通過兼并、聯合等形式進行重組,實現低成本擴張和跨地區發展。在一段時期內,廣州零售企業不可能和沃爾瑪比大,但是可以做強,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當,追求適度規模,發揮靈活性,廣州零售企業可以發展得很好。

促進行業結構合理化準確定位。根據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求認真搞好商品品種和檔次定位,在經營中有所側重,避免出現“大而全”的現象;樹立自己的服務特色。零售企業的產品其實就是服務,如果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形成特色服務是零售企業能否立足于市場,站穩市場,提高市場份額的關鍵所在。

建立科學的企業營運系統戰略性競爭轉變。從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獨家采購、不系統的間斷性促銷,向以營銷技術(包括市場調查、連鎖店開發、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庫存與配送、店內布局與商品陳列、營業溝通與市場促銷、運營信息管理等)品牌戰略(包括品牌延伸、品牌特許連鎖和開發自有品牌)為核心的戰略性競爭轉變。建立、健全三大網絡(信息網絡、電子商務網絡、配送網絡)。三大網絡連結成高效的信息流、商流、物流體系,將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制勝不可或缺的一環。

提高人才聚集能力在現代商戰中,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零售企業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建設學習型企業,在公司上下營造學習氛圍,為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為公司今后的可持續發展積累雄厚的人力資源儲備。“敗不敗在己,勝不勝在敵”。這個源于荀子的現代管理哲學的含義在于,與打擊對手相比,企業更需要強調自身實力的積累,調動所有資源固本強身,讓自己盡快強大起來。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非壽險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構建非壽險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非壽險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一是重要性原則。選取指標時應考慮對核心競爭力影響的重要性,即對核心競爭力的貢獻程度,做到所選指標個數不很多,但嚴格區分主次,取舍得當,突出直接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指標;二是可操作性原則。設置的指標體系必須適應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計算方法科學、操作簡單、資料易取得;三是科學性。要求設計的各指標必須概念確切、含義清楚、計算范圍明確,既能系統科學地反映保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對核心競爭力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對穩定性。核心競爭力指標應在企業間普遍適用,其所涉及的經濟內容、空間范圍、時間范圍、計算口徑、計算方法應可比,同時為研究分析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變化情況,其指標前后時間不宜變化太大,具有相對穩定性;五是目的性原則。設計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業競爭力的狀況,找出企業競爭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業競爭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終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六是全面性原則。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應該充分考慮企業的顯在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不僅要反映企業競爭力的“硬”指標,還要考慮企業競爭力的“軟''''指標;七是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原則。對定性的指標要明確其含義,并按照某種標準對其賦值,使其能夠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標的性質;

(二)非壽險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定量指標。一是盈利能力指標。資產利潤率通常被用來衡量某一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競爭力評價的重要指標。二是運營能力指標。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評價持續盈利能力,還要看保費收益率和資金運用率。資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三是市場占有能力指標。市場集中度對保險企業競爭力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過高或過低競爭力都不強。赫芬達爾指數是衡量市場集中度的常用指標。四是償付能力指標。保險公司負債經營風險產品的特征,使得償付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續競爭力。五是信用級別指標。信用級別指標對保險公司的經營因素、財務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個方面進行評級,通過檢驗保險公司產品創新能力、銷售能力、服務水平、管理效率等眾多指標,綜合反映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定性指標。一是產業創新能力:在產品開發方面,中國的非壽險險種多年來一直停留在車險及第三者責任險、企財險、家財險等有形財產險種的經營上,而保證險、信用險等無形利益險種處于較低的水平。二是企業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機制是核心競爭力評價的關鍵指標。三是合理的股權結構有利于實現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是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五是銷售和服務能力。

二、中國人保(PICC)與美國國際集團(AIG)運營的比較

中國人保(PICC)與美國國際集團(AIG)在組織架構、產品開發、市場運作、培訓、監控體系、薪酬和激勵制度等方面具有較大差距。同時根據標準普爾報告顯示,近年人保財險的承保表現有所轉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現一般。人保財險的整體利潤率低于平均水平,過去五年的收入回報率(不包括已實現的投資收益)為2%至4%。人保財險的投資趨向屬保守,但其投資資產素質較國際平均水平為低。2004年人保財險的總投資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開招股后,人保財險的資產負債狀況得到顯著的改善。2004年底,該公司的股東資金總額為165億元人民幣,在首次公開招股前則為100億元人民幣。盡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長而未能令公司的資本充足率相應提高,但與其首次公開招股前偏弱的狀況相比,其資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較穩當的水平。這可反映于該公司2004年底的股東資金與凈保費收入比率雖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與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隨著索賠模式的改變,人保財險可能需要以較資產增長為快的步伐擴大其理賠準備金規模,這將對該公司中期的整體利潤率和資本充足率構成壓力。PICC在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上具有代表性,從以上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PICC與AIG競爭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國內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提高核心競爭力迫在眉睫。

、培育我國非壽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通過中國人保(PICC)與美國國際集團(AIG)的運營比較,可以看出制約我國非壽險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瓶頸,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育我國非壽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第一,鼓勵非壽險企業走專業化道路。促進市場主體走專業化道路是綜合性經營的必要條件,是提升我國非壽險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從優化非壽險市場結構出發,應當注重培育和發展一批專業性的保險市場主體,大力促進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產品服務的專業化。一是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像專業化發展。在我國保險市場現有的市場格局下,應該培養各市場主體的專業化特色優勢,注重在專業領域培育技術實力。二是根據結構調整和細分市場的需要,在市場準入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繼續鼓勵發展一批專業性的財產保險公司。三是推進非壽險產業價值鏈不同環節的專業化,發展一批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理賠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體,用市場交易取代內部分工,使市場主體更加關注專業化經營,增強行業競爭力。

第二,加強信息化建設。繼續推進業務運營系統的重構、整合和改造,建設核心業務系統、數據倉庫、渠道系統、交換系統、財務系統等多個系統;加快數據集中的步伐,以數據倉庫為基礎,借助OLAP、數據挖掘、模型庫等工具,形成相應的管理信息系統,提供多種形式的決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強市場分析、客戶分析、財務分析、風險分析等多種分析手段,加強信息技術在保險業風險管理、決策支持中的應用,帶動企業組織架構按照信息化流程進行調整,提高保險經營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競爭力。

第三,完善資金運用體系。一是改善資金運用環境。推動資本市場改革,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拓展債券市場,進一步為保險資金運用開拓新的空間。二是加強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加強對財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的監管;加強對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內控的監管;完善監管手段。三是開放中長期投資項目。從我國目前保險資金運用的情況來看,由于比較缺乏具有穩定回報率的中長期投資項目,致使無論資金來源何處、期限長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資。開放投資期限較長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允許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產業投資。

第四,改善非壽險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一是優化股權結構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堅實基礎。優化股權結構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多遠化方式進行融資,在優化股權結構、增資擴股的過程中,要謹慎選擇保險公司的戰略投資者,要選擇那些勢力雄厚、對保險公司業務經營能夠產生協同價值、長期穩定的戰略投資者。二是加強董事會制度建設是完善保險公司治理機構的關鍵環節。三是加強保險公司競爭性經理人市場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結構的重要外部條件。四是加強保險公司內部的合規性制度建設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內部約束機制。五是明確公司監事會定位,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能。六是通過采用集團控股的組織模式來提高民族保險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種可取的有效途徑。

第五,完善人才激勵與約束機制。是否擁有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已成為決定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須激勵與約束并行。一是激勵措施:采取績效工資制;安排職業培訓和晉升機會;創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二是約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約束;培訓和晉升機會的約束;勞動合同的約束。

參考文獻:

[1]石新武.開放條件下的保險業競爭力[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鄒平;劉虹.中國保險改革發展啟示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王憲.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命運[J].中國保險.2005,(09).

[4]唐運祥.中國非壽險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04)[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5]張勝;路風.企業競爭范圍與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能力范式的解釋[J].世界經濟.2003,(09).

[6]林江.引入外資后中國保險產業組織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篇6

關鍵詞: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系統工程

一、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提出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美國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在1990年《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提出來的,后來成為“核心競爭力戰略”的理論基礎。“核心競爭力”理論一經提出,立即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認同,成為企業戰略理論劃時代的文獻。他們把核心競爭力定義為“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怎樣協調各種生產技能和整合各種技術的學識。可以說,核心競爭力是包含在企業內部,與組織融為一體的文化、技術與技能的組合。核心競爭力的本質是一種超越競爭對手的內在能力,是企業獨有的、比競爭對手強大的、對手不能模仿的、具有持久力的某種優勢。國內很多學者也是根據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的觀點不斷發展這一思想,并促進了這一理論的發展。

筆者認為:現代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基本涵蓋了核心業務、核心客戶和核心人才三大層面。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實質上就是如何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與效率的問題。核心競爭力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命運,而打造培育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強化質量管理,提高掌控風險能力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過去講的質量管理往往是狹義的質量,偏重于資產質量的提升,現在強調的是全面質量管理,是廣義的質量;即涵蓋資產風險監控、業務操作、管理考核監督、人員素質提升等經營、管理、服務活動范疇,是全面質量管理概念。強化質量管理、提高掌控風險能力也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關鍵。

1.在資產分類認定中查質量。對資產分類要嚴格把關,對可疑類、損失類貸款風險要逐筆計算。針對風險管理要細化辦法,要準確分類、提足準備、做實利潤。合理暴露風險,實事求是反映資產質量。信貸人員要及時、按期收集客戶信息,保證信息的連續性及系統分析的可比性,加強對客戶的流量、市場環境的綜合分析。進一步更新觀念,逐步實現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認定與國際標準相接軌。堅決糾正為獲取短期利益而人為估算風險的行為,盡量縮小權威認證與現代商業銀行自身認定的偏離度。

2.在不良貸款清收中提質量。堅持降低不良資產余額與降低資產損失并重的原則,突出現金回收。以不良大戶清收為重點,制定清收方案,落實責任與進度。要不斷創新清收方法,積極運用減免息、資產重組、盤活轉貸等辦法,適當運用以資抵債等手段加快處置,力爭在短時間內,重點不良貸款項目實現新突破。

3.在管理考核中重質量。要堅持激勵與約束并舉、獎勵與處罰并重的原則,加大監督考核和獎懲力度,將業績和績效考核同資產質量控制情況掛鉤。不斷強化問責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徹底杜絕違規操作現象。

4.在核算管理中抓質量。要認真執行規章制度,“執行從我做起”。結合各部室及營業網點日常監督檢查所發現的問題,逐個梳理原因,健全制度,彌補漏洞,進一步加大對重點部位和重點人員的檢查力度,切實杜絕各類風險隱患發生。

三、拓展零售業務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中心內容

零售業務是現代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也是一項高增長、高回報、高盈利的業務。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是存差行,經營是以規模擴張為手段,以上存收入為主要盈利來源,具有中國銀行業傳統發展模式的典型特征。這種集中、單一的業務發虔和盈利模式適應了相對穩定的、封閉的和低層次競爭的市場環境。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傳統業務遇到了強烈的競爭,也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應該把發展零售業務作為經營模式轉變的重點之一抓好、抓實。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效益為目標”的經營理念,以發展創新為主題,調整經營策略,轉變傳統經營模式,把工作重心向商業化經營轉變,把收入結構向多元化創收轉變,把資源配置向支柱型業務轉變,調整優化業務結構和存款結構,加大零售業務的營銷力度,加快市場份額的爭取和經營效率的提升,對傳統資產負債業務,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資產業務、低成本發展負債業務、超常規發展中間業務的目標。抓住信貸政策導向,積極穩妥發展個人消費額度貸款,切實提高個人信貸服務效率,推進個人資產業務快速發展。

負債業務是銀行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要加快開展個人負債業務,加大負債業務的營銷力度,鼓勵吸收低成本、穩定性好的存款,確保存款平穩增長,力爭實現快速增長目標。針對區域客戶群體特點,充分發揮個人金融業務旺季營銷效果,各業務部門協調聯動,組織人力物力向社會大力宣傳金融產品和優質服務,從而努力提高經營效率。

四、發展公司和機構業務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內,存貸利差收入仍是商業銀行效益的主要來源。要把重點項目營銷工作作為資產業務發展的重點,在積極營銷公司和機構存款基礎上,緊緊抓住存量優質客戶的存款營銷,配套以差別化的服務手段,為其量身設計產品組合,不斷滿足客戶需求,保證現有份額不流失。積極促進新興企業的發展,重點加強基本結算賬戶的營銷工作。激勵營銷基本結算戶、工資戶,全力促進市場份額的持續快速增長。在拓展對公存款業務,保持對公存款持續增長上,把公存工作的立腳點放在維系優質客戶上,以高端客戶單位作為資產業務發展的重點,強化公關和競爭意識,建立為優質大客戶服務的“綠色通道”,用誠實、真誠贏得彼此合作的基礎更加牢固,以此帶動其他單位存款的回歸。

五、超常規發展中間業務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增長點

中間業務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現代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發展實力。應將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充分挖掘現有產品的潛力,進一步加強現有中間業務優質客戶的合作關系,實行商品化、差別化服務,不斷擴大銀行與企業之間、銀行與個人之間的合作領域。要向基本結算戶要效益,向中高端客戶要效益。加快柜員及客戶經理對客戶的引導與培訓工作,有效地引導高層次客戶廣泛使用自助設備、銀行卡、理財產品及電子銀行等新興業務,減輕柜面壓力,拓寬中間業務收入渠道。積極發展國際結算、結售匯、外匯買賣等國際業務,保證現代商業銀行各項戰略性業務指標的順利完成。

在大力發展傳統資產業務的基礎上,要超常規發展中間業務,積極開展中間業務的產品營銷,要全員更新觀念,逐步建立起中間業務的整體營銷服務機制。一是從單方營銷變為多方營銷、由各專業營銷變為銀行上下聯動營銷,力爭從源頭、從上游抓客戶。二是從單一化營銷變為差別化營銷。針對優質客戶個性化、便捷化、效益化等特點,從機制、手段、效率、產品等各方面落實差別化服務。三是從分散化營銷變為整體營銷和交叉營銷。四是從個人關系營銷變為公共關系營銷。

六、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保證

客戶是銀行的利潤來源,擁有客戶才能保證公司和股東的利益持續增長。為此,要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重視與客戶的關系,實施客戶關系管理,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客戶關系管理(CRM)是銀行與客戶共同創造價值的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通過建立客戶檔案,對銀行的大量客戶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識別在市場競爭中最有價值的黃金客戶群,確定目標市場,將客戶通過多種指標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客戶,實施不同的策略,為目標客戶群提供一對一式的、符合客戶需求的服務。國際上一些權威的研究機構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分別得出了這樣一些結論:“把客戶的滿意度提高5個百分點,其結果是企業的利潤增加一倍”;“一個非常滿意的客戶其購買意愿比一個滿意客戶高出6倍”;“2/3的客戶離開供應商是因為供應商對他們的關懷不夠”;“93%的企業CEO認為客戶關系管理是企業成功和更有競爭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商業銀行的競爭和發展已經進入“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買方市場階段。客戶需求的差異化使客戶不再被動地接受金融機構設計的金融產品,而是從自身需求出發對金融產品進行評價和選擇,這也是商業銀行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動力之一。當前銀行的數據庫中積累了大量的客戶信息,但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數據挖掘系統進行信息分析,甚至連同一客戶的不同賬戶也無從辨別,更不用說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服務。銀行的各種數據不能有效結合,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島”,使金融機構很難將各種各樣的客戶信息統一起來,領導決策層也很難搞清楚數據系統的整體運作情況,不能有效地進行管理。這就要求基層客戶經理必須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通過有效的措施尋找真正的贏利客戶,留住高端老客戶,挖掘新客戶的潛在價值,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從而創造銀行價值和客戶價值。

從實施客戶關系管理以及關系營銷角度看,商業銀行產品的市場定位,實際上是銀行與特定客戶群體的關系定位。商業銀行應專注于客戶心中的希望,塑造出目標客戶能感覺到的比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更具有特色的差異性優勢。首先,要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正確估價自身優勢和面臨的挑戰。要細致研究、分析市場帶來的機遇,并據此設計出適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其次,要進行市場細分,確立目標市場,對客戶進行科學分類,確立目標客戶群體,為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相應的具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目前銀行理財中心正在全身心地為目標客戶制定理財產品組合方案,從而使該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確立了適當的位置,也提升了客戶對銀行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但是目前一些銀行的客戶和業務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一是低效業務占比高。這些業務占用了大量柜面資源,而且經常需要集中辦理,結果造成網點排隊問題嚴重,影響銀行形象。二是低效個人客戶占比高。低效客戶群具有年齡高、收入和學歷偏低的特征,難以有效分流,以致排擠了高端客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網點的經營效益。

七、再造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當前,銀行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亟需扁平化以提高效率。為整合有限資源,合理布局,提升網點核心競爭力,應加強對金融業務發展的組織領導和戰略策略的研究,統籌謀劃,深入論證,進一步優化調整網點格局,積極籌劃營業網點改造資金,堅持成本效益原則,撤并虧損網點,集中有限資源發展優勢網點。切實加大網點綜合化改造力度,推進網點經營轉型。突破傳統網點管理模式,把網點整合為多渠道銷售中心,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清晰物理分區,對高端客戶提供個性化和特色化服務,對普通客戶提供標準服務,完善服務層次與體系。充分發揮物理網點與虛擬網點的協同效應。物理網點著重發展理財業務,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提高銀行網點整體競爭實力。虛擬網點提供簡單、重復和標準化服務,降低營運成本。合理規劃和統一配置自助機具,提高標準業務的自動化服務水平。

八、實行人本管理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現代商業銀行的競爭,是核心人才的競爭,它直接影著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積極實施全方位的人才戰略和強有力的激勵機制,實行人本管理,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通過加快推進優化結構、調整布局的步伐,改變單一的經營模式,合理配置有限資源,是為未來的市場競爭積蓄力量,努力鍛造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銀行上市,要求員工從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工作作風都要適應新體制的要求。目前還有許多員工自我競爭意識不強、服務意識不高、風險意識淡薄等等。這些現象和問題都直接體現在人浮于事、消極頹廢、工作效率低下等方面,嚴重制約著銀行的業務發展。因此,要讓員工樹立共同參與的意識,形成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共識,明確個人與企業命運的緊密聯系;讓員工了解銀行的經營方向,認識到本職工作對銀行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要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員工逐步從不適應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發展要求的思想狀態中解放出來,珍惜銀行職業生涯,逐步樹立起符合現代商業銀行建設及發展要求的思想境界和新型觀念,把所有智慧和精力凝聚到現代金融企業建設上來。

篇7

關鍵詞:核心能力大型零售商顧客價值

截至2004年底,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已連續3年被美國《財富》雜志排在全球500強首位。沃爾瑪為什么能在不到半個世紀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地發展起來?這是因為它找到和培育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妨把沃爾瑪看成一顆大樹,樹根就是其發達高效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發揮的作用是為其從核心服務到終端服務,再到服務的整個價值創造系統供給養分;沃爾瑪天天平價的價值取向就是樹干,而提供超值名牌商品的定位就是丫枝,這些樹干和丫枝共同組成沃爾瑪的核心服務。核心服務之下是四種終端服務:沃爾瑪購物廣場、山姆會員店、沃爾瑪商店和沃爾瑪社區店。這樣,沃爾瑪就以其核心服務為中心,以終端服務為渠道,為消費者開發和提供出眾多的服務,如日落原則、超越顧客期望、三米微笑原則、無條件退貨原則、服務當地社區等,不一而足。

沃爾瑪雖然擁有核心競爭力,但其在歐盟和日本市場征戰的經歷說明,當地企業也擁有天時地利人和,能夠開發出差異化戰略來形成與沃爾瑪的競爭均勢。因此,面臨零售業全面開放后沃爾瑪們在中國的擴張,我國大型零售商要想穩住地盤,逐步做大做強,也應積極發現和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為此首先要有一套核心競爭力戰略,而制定這樣一套戰略,可以瞄準顧客價值、取舍經營活動、整合系統能力和創造持久優勢。

瞄準顧客價值

顧客價值,就是顧客眼中的好處。顧客群的特點不同,其眼中的好處有別。高端顧客看重商品和服務滿足自己偏好的有效性,而忽視其價格;低端顧客對價格高度敏感,卻并不在乎商品和服務的針對性。至于中端顧客,往往既重價廉又要物美,因此沃爾瑪能用“天天平價”加“超值名牌商品”打動他們。據此可知,瞄準顧客價值,就是盯住一類顧客群和他們眼中的好處,想方設法滿足其需要。哈佛商學院管理學家麥克爾·波特,將瞄準顧客價值視為競爭戰略的出發點,不過他使用的詞匯是“戰略定位”,意即找準企業應該創造的顧客價值何在。他認為可以利用三條渠道來進行戰略定位:一是從企業提品的結構考慮,看能否利用產品結構創造范圍效益和規模效益,從而滿足顧客的個性需求和低價需要;二是從顧客的需求偏好出發,找準顧客最嚴峻、最迫切、最廣泛、最持久的消費難題,迅速整合供給能力加以緩解,以此為顧客排憂解難;三是借助企業與顧客在地域空間或其他方面的聯系,量身打造產品或服務,使顧客同時享受價廉、物美、方便的實惠。據此,零售商瞄準顧客價值,要善于發現沃爾瑪們沒能察覺的顧客偏好,將它作為本企業目標加以開發;或是從本企業具有的獨特優勢出發,將其開發成能給顧客帶來明顯利益的競爭優勢;或是依據本企業接觸顧客的便利條件,將其打造成沃爾瑪們難以攻破的競爭優勢。

瞄準顧客價值,就是要明確本企業該為什么樣的顧客群服務,解決其什么難題,為其創造什么價值。我國零售市場潛力巨大,廣闊的二、三級城市市場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村市場,應是巨大的開發空間。在這些市場中,我國零售商可避開與沃爾瑪們的正面交鋒,發揮自己在本土文化﹑政府公關﹑貼近顧客方面的優勢,瞄準某些顧客群的價值取向,開發自己獨特的核心服務。如沃爾瑪的天天平價,只能對價格敏感族發生作用,但消費品中有許多大類都并非靠低價取勝,因而可以這樣錯開沃爾瑪們的核心服務:若靠近高檔社區布點,可瞄準顧客群的健康追求,以綠色食品吸引顧客;如設立家電賣場,可突出隨時上門服務抓住顧客。又如沃爾瑪連鎖店,多以有車族為目標客戶群,建得規模大距離遠,令步行族十分不便。于是,就可利用這種楔機緊貼新建小區布局中型連鎖店,吸引買菜做飯的老年族為常客。再如,沃爾瑪們規模大占地廣,無法入住大學校園,更不能追隨建設工地,我們就可將商場搬進校園,甚至建立流動商場轉戰工地。總之,我國零售商完全能瞄準和開發越來越多的顧客價值。

取舍經營活動

一旦瞄準顧客價值,也就確立了本企業的戰略定位和核心服務,接下來就要大膽取舍經營活動和經營品種,以開發自己的終端服務。所謂取舍,就是要明確如果為此類顧客創造界定的價值,哪些經營活動是必不可少的,而哪些商品種類又是完全不必的,這叫有所為有所不為。戰略定位和活動取舍是弱小企業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之策,有可能以小搏大,以弱勝強。但在取舍經營活動問題上,我國零售商大多存在著思維誤區,簡單地認為經營的品種越廣,承諾的服務越多,招攬的顧客就越多。實際上,經營品種越廣,企業形象越雜;承諾服務越多,經營紕漏就越多,結果往往將企業業務和名聲搞砸。

所以,我國零售商在戰略定位后,一定要抓住如何為顧客創造價值的核心問題,敢于取舍經營活動和經營品種。要堅決克服經營范圍和經營品種毫無特色、千店一面的傳統習慣,緊盯顧客群的需求偏好和消費難題來調整商品范圍、添減商品種類、改變服務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旗幟鮮明地突出自己的服務對象、服務宗旨、服務品種和服務特色,才能由此樹立企業形象和服務品牌,才能憑借鮮明的服務宗旨、服務品種和服務特色吸引服務對象,培養忠誠顧客,擴大口碑作用。取舍經營活動和經營品種要注意三點:選擇品種不要隨波逐流,即零售商要堅持自己的戰略定位,拒受短期利潤誘惑,不盲目經營那些容易混淆戰略定位、敗壞服務品牌的流行產品。不幸的是,這種現象在我國許多商場司空見慣,還美其名曰緊跟潮流,實則降檔為個體攤販。擴大品種可以挖掘潛力,意指零售商為強化自己的戰略定位,有條件的服務品種要上,沒條件的要創造條件上。如零售商場多無商品品牌,但為突出質量控制能力,可對重復消費率較高的日用品實行自有品牌策略,既可節省營銷費用,又能強化對上游廠商的控制力。強化經營應重視同業并購,即利用資本運作手段,整合其他企業資源來強化自己的戰略定位。我國零售商大多資金少而規模小,靠單打獨斗,很難在短期內按其戰略定位打造出為明確的顧客群服務的宗旨、品種、質量和品牌,所以同業并購應是大敵當前求生存的唯一出路。

整合系統能力

為打造自己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我國零售商在瞄準顧客價值、取舍經營活動后,還要整合系統能力,也就是把選取的經營活動和經營品種有機組織起來,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供應鏈系統,以便多快好省地實現為既定顧客群提供既定價值這一重要任務。鑒于供應鏈管理是零售商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環節,而我國零售商恰恰在這一環節凸現劣勢,這就需要強化下述四方面管理。

緊跟顧客群的需求偏好。對于鎖定的顧客群,要緊盯其需求偏好,想方設法加以滿足,這是供應鏈中第一重要環節。應將“讓顧客滿意”、“顧客就是上帝”等理念貫穿于企業經營始終,落實到企業運作細節。緊跟顧客群需求偏好,所需的不僅是在日常細節上切實為顧客著想,例如按顧客購物規律布局商品、設定通道、安裝燈光,或是表達熱情、營造氣氛、塑造形象,而且要敏感顧客動向,揣摩顧客心思,發現顧客不滿,滿足顧客所需。具體說來,管理人員要系統收集顧客信息,分析主流顧客群期望,并據此隨時更新商品組合,改進商品陳列,營造方便環境,促進顧客滿意。此外,把顧客利益放在首位,還要在采購中堅決維護顧客利益,確保商品質量,降低采購成本,杜絕假冒偽劣,防范質量失控。

強化與供應商的戰略聯盟。供應商構成零售商供應鏈的上游環節,對其經營成本和效益舉足重輕。零售商與供應商結成戰略聯盟,可強化共享利益,降低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也可激發供應商積極性,提高其長期合作的忠誠度;還可加強產銷交流,加速存貨周轉,提高運營效率;甚至可建立起排他性供貨渠道,應對來自其他零售商的競爭。零售商與供應商結成戰略聯盟,可首先規范合作信用,不拖欠貨款,不借機扣款;繼而及時準確地訂貨、收貨和出貨,并與制造商共享這些銷售信息;三是與制造商休戚與共,共同維護市場價格體系;四是共同研究顧客需求,共同制定業務規劃,密切協調產銷銜接;五是開發零售商與制造商之間的OEM協作,降低雙方營銷成本;六是借鑒日本綜合商社經驗,打造集研發、生產到銷售為一體的排他性大型產業集團。

加強對物流配送系統的管理。物流配送體系的效率,相當大程度上決定著零售商的盈利水平。沃爾瑪獨特的配送體系,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加速了存貨周轉,有效支撐著沃爾瑪“天天平價”的核心服務。反觀我國零售商,往往只顧高速擴張規模,卻忽視物流配送的系統建設,結果嚴重制約規模效益的發揮,甚至整個企業成為高速擴張的犧牲品。因此,物流配送系統建設應是當務之急,為此可首先多渠道地利用“第三方”物流,形成卓有成效的配送系統,進而依靠雄厚起來的實力自建配送體系,量身打造核心競爭力。

加強對供應鏈信息流的管理。信息共享是實現供應鏈管理效益的基礎。一條供應鏈要做到上中下游各環節協調,必須先在各環節主體間建立和運行高質量的信息傳遞與共享系統。當然,我國零售商目前尚不能象沃爾瑪那樣,投資4億美元發射商用衛星,實現全球聯網,即時監控和交流從收銀臺到生產線的整個物流狀況,但也應盡快提高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盡快實現對各門店各種商品庫存、上架、銷量的信息化管理,減少缺貨情況發生。要利用信息技術建立與供應商的自動訂貨系統,據此向供應商發出采購指令﹑獲取收據和裝運清單,同時通知供應商其產品的銷售情況,特別是分類銷量﹑存貨﹑缺貨等。從這種基礎出發,零售商應逐步做到商店銷售與配送運營保持同步,配送運營與供應商生產保持一致。

創造持久優勢

最后,為打造核心競爭力,我國零售商還必須創新服務,以創造持久優勢。細節決定成敗,沃爾瑪非常重視提供超值的服務來強化其核心服務和核心競爭力,為此開發了一系列方便顧客、服務顧客的經營原則和規章,結果不斷鞏固和加強了與主流顧客的關系。相形之下,我國企業注重細節的服務開發,仍沒提上議事日程。做得好的,無非提供一點微笑服務,而在要求退貨、換貨、認錯時,表現往往大失水準,令顧客反感,遭輿論譴責。至于提供的超越顧客期望的服務,實在猶如鳳毛麟角。按理說,像我國這樣的勞動力便宜的國家,多雇些人,多為顧客著想,在與顧客接觸面上多注重些服務細節,只需多用心思,是不會增加多少成本,但就是難得有企業想到。凡此種種,都在細節管理之列,值得零售商重視、改正和創新。

參考資料:

1.饒菲,供應鏈管理--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J],商場現代化,2001

2.麥克爾·波特,《競爭論》[M],中信出版社,2003

篇8

關鍵詞: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系統工程

一、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提出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美國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在1990年《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提出來的,后來成為“核心競爭力戰略”的理論基礎。“核心競爭力”理論一經提出,立即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認同,成為企業戰略理論劃時代的文獻。他們把核心競爭力定義為“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怎樣協調各種生產技能和整合各種技術的學識。可以說,核心競爭力是包含在企業內部,與組織融為一體的文化、技術與技能的組合。核心競爭力的本質是一種超越競爭對手的內在能力,是企業獨有的、比競爭對手強大的、對手不能模仿的、具有持久力的某種優勢。國內很多學者也是根據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的觀點不斷發展這一思想,并促進了這一理論的發展。

筆者認為:現代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基本涵蓋了核心業務、核心客戶和核心人才三大層面。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實質上就是如何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與效率的問題。核心競爭力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命運,而打造培育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強化質量管理,提高掌控風險能力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過去講的質量管理往往是狹義的質量,偏重于資產質量的提升,現在強調的是全面質量管理,是廣義的質量;即涵蓋資產風險監控、業務操作、管理考核監督、人員素質提升等經營、管理、服務活動范疇,是全面質量管理概念。強化質量管理、提高掌控風險能力也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關鍵。

1.在資產分類認定中查質量。對資產分類要嚴格把關,對可疑類、損失類貸款風險要逐筆計算。針對風險管理要細化辦法,要準確分類、提足準備、做實利潤。合理暴露風險,實事求是反映資產質量。信貸人員要及時、按期收集客戶信息,保證信息的連續性及系統分析的可比性,加強對客戶的流量、市場環境的綜合分析。進一步更新觀念,逐步實現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認定與國際標準相接軌。堅決糾正為獲取短期利益而人為估算風險的行為,盡量縮小權威認證與現代商業銀行自身認定的偏離度。

2.在不良貸款清收中提質量。堅持降低不良資產余額與降低資產損失并重的原則,突出現金回收。以不良大戶清收為重點,制定清收方案,落實責任與進度。要不斷創新清收方法,積極運用減免息、資產重組、盤活轉貸等辦法,適當運用以資抵債等手段加快處置,力爭在短時間內,重點不良貸款項目實現新突破。

3.在管理考核中重質量。要堅持激勵與約束并舉、獎勵與處罰并重的原則,加大監督考核和獎懲力度,將業績和績效考核同資產質量控制情況掛鉤。不斷強化問責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徹底杜絕違規操作現象。

4.在核算管理中抓質量。要認真執行規章制度,“執行從我做起”。結合各部室及營業網點日常監督檢查所發現的問題,逐個梳理原因,健全制度,彌補漏洞,進一步加大對重點部位和重點人員的檢查力度,切實杜絕各類風險隱患發生。

三、拓展零售業務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中心內容

零售業務是現代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也是一項高增長、高回報、高盈利的業務。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是存差行,經營是以規模擴張為手段,以上存收入為主要盈利來源,具有中國銀行業傳統發展模式的典型特征。這種集中、單一的業務發虔和盈利模式適應了相對穩定的、封閉的和低層次競爭的市場環境。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傳統業務遇到了強烈的競爭,也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應該把發展零售業務作為經營模式轉變的重點之一抓好、抓實。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效益為目標”的經營理念,以發展創新為主題,調整經營策略,轉變傳統經營模式,把工作重心向商業化經營轉變,把收入結構向多元化創收轉變,把資源配置向支柱型業務轉變,調整優化業務結構和存款結構,加大零售業務的營銷力度,加快市場份額的爭取和經營效率的提升,對傳統資產負債業務,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資產業務、低成本發展負債業務、超常規發展中間業務的目標。抓住信貸政策導向,積極穩妥發展個人消費額度貸款,切實提高個人信貸服務效率,推進個人資產業務快速發展。

負債業務是銀行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要加快開展個人負債業務,加大負債業務的營銷力度,鼓勵吸收低成本、穩定性好的存款,確保存款平穩增長,力爭實現快速增長目標。針對區域客戶群體特點,充分發揮個人金融業務旺季營銷效果,各業務部門協調聯動,組織人力物力向社會大力宣傳金融產品和優質服務,從而努力提高經營效率。

四、發展公司和機構業務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內,存貸利差收入仍是商業銀行效益的主要來源。要把重點項目營銷工作作為資產業務發展的重點,在積極營銷公司和機構存款基礎上,緊緊抓住存量優質客戶的存款營銷,配套以差別化的服務手段,為其量身設計產品組合,不斷滿足客戶需求,保證現有份額不流失。積極促進新興企業的發展,重點加強基本結算賬戶的營銷工作。激勵營銷基本結算戶、工資戶,全力促進市場份額的持續快速增長。在拓展對公存款業務,保持對公存款持續增長上,把公存工作的立腳點放在維系優質客戶上,以高端客戶單位作為資產業務發展的重點,強化公關和競爭意識,建立為優質大客戶服務的“綠色通道”,用誠實、真誠贏得彼此合作的基礎更加牢固,以此帶動其他單位存款的回歸。

五、超常規發展中間業務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增長點

中間業務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現代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發展實力。應將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充分挖掘現有產品的潛力,進一步加強現有中間業務優質客戶的合作關系,實行商品化、差別化服務,不斷擴大銀行與企業之間、銀行與個人之間的合作領域。要向基本結算戶要效益,向中高端客戶要效益。加快柜員及客戶經理對客戶的引導與培訓工作,有效地引導高層次客戶廣泛使用自助設備、銀行卡、理財產品及電子銀行等新興業務,減輕柜面壓力,拓寬中間業務收入渠道。積極發展國際結算、結售匯、外匯買賣等國際業務,保證現代商業銀行各項戰略性業務指標的順利完成。

在大力發展傳統資產業務的基礎上,要超常規發展中間業務,積極開展中間業務的產品營銷,要全員更新觀念,逐步建立起中間業務的整體營銷服務機制。一是從單方營銷變為多方營銷、由各專業營銷變為銀行上下聯動營銷,力爭從源頭、從上游抓客戶。二是從單一化營銷變為差別化營銷。針對優質客戶個性化、便捷化、效益化等特點,從機制、手段、效率、產品等各方面落實差別化服務。三是從分散化營銷變為整體營銷和交叉營銷。四是從個人關系營銷變為公共關系營銷。

六、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保證

客戶是銀行的利潤來源,擁有客戶才能保證公司和股東的利益持續增長。為此,要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重視與客戶的關系,實施客戶關系管理,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客戶關系管理(CRM)是銀行與客戶共同創造價值的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通過建立客戶檔案,對銀行的大量客戶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識別在市場競爭中最有價值的黃金客戶群,確定目標市場,將客戶通過多種指標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客戶,實施不同的策略,為目標客戶群提供一對一式的、符合客戶需求的服務。國際上一些權威的研究機構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分別得出了這樣一些結論:“把客戶的滿意度提高5個百分點,其結果是企業的利潤增加一倍”;“一個非常滿意的客戶其購買意愿比一個滿意客戶高出6倍”;“2/3的客戶離開供應商是因為供應商對他們的關懷不夠”;“93%的企業CEO認為客戶關系管理是企業成功和更有競爭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商業銀行的競爭和發展已經進入“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買方市場階段。客戶需求的差異化使客戶不再被動地接受金融機構設計的金融產品,而是從自身需求出發對金融產品進行評價和選擇,這也是商業銀行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動力之一。當前銀行的數據庫中積累了大量的客戶信息,但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數據挖掘系統進行信息分析,甚至連同一客戶的不同賬戶也無從辨別,更不用說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服務。銀行的各種數據不能有效結合,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島”,使金融機構很難將各種各樣的客戶信息統一起來,領導決策層也很難搞清楚數據系統的整體運作情況,不能有效地進行管理。這就要求基層客戶經理必須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通過有效的措施尋找真正的贏利客戶,留住高端老客戶,挖掘新客戶的潛在價值,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從而創造銀行價值和客戶價值。

從實施客戶關系管理以及關系營銷角度看,商業銀行產品的市場定位,實際上是銀行與特定客戶群體的關系定位。商業銀行應專注于客戶心中的希望,塑造出目標客戶能感覺到的比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更具有特色的差異性優勢。首先,要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正確估價自身優勢和面臨的挑戰。要細致研究、分析市場帶來的機遇,并據此設計出適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其次,要進行市場細分,確立目標市場,對客戶進行科學分類,確立目標客戶群體,為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相應的具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目前銀行理財中心正在全身心地為目標客戶制定理財產品組合方案,從而使該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確立了適當的位置,也提升了客戶對銀行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但是目前一些銀行的客戶和業務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一是低效業務占比高。這些業務占用了大量柜面資源,而且經常需要集中辦理,結果造成網點排隊問題嚴重,影響銀行形象。二是低效個人客戶占比高。低效客戶群具有年齡高、收入和學歷偏低的特征,難以有效分流,以致排擠了高端客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網點的經營效益。

七、再造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當前,銀行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亟需扁平化以提高效率。為整合有限資源,合理布局,提升網點核心競爭力,應加強對金融業務發展的組織領導和戰略策略的研究,統籌謀劃,深入論證,進一步優化調整網點格局,積極籌劃營業網點改造資金,堅持成本效益原則,撤并虧損網點,集中有限資源發展優勢網點。切實加大網點綜合化改造力度,推進網點經營轉型。突破傳統網點管理模式,把網點整合為多渠道銷售中心,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清晰物理分區,對高端客戶提供個性化和特色化服務,對普通客戶提供標準服務,完善服務層次與體系。充分發揮物理網點與虛擬網點的協同效應。物理網點著重發展理財業務,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提高銀行網點整體競爭實力。虛擬網點提供簡單、重復和標準化服務,降低營運成本。合理規劃和統一配置自助機具,提高標準業務的自動化服務水平。

八、實行人本管理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現代商業銀行的競爭,是核心人才的競爭,它直接影著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積極實施全方位的人才戰略和強有力的激勵機制,實行人本管理,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通過加快推進優化結構、調整布局的步伐,改變單一的經營模式,合理配置有限資源,是為未來的市場競爭積蓄力量,努力鍛造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銀行上市,要求員工從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工作作風都要適應新體制的要求。目前還有許多員工自我競爭意識不強、服務意識不高、風險意識淡薄等等。這些現象和問題都直接體現在人浮于事、消極頹廢、工作效率低下等方面,嚴重制約著銀行的業務發展。因此,要讓員工樹立共同參與的意識,形成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共識,明確個人與企業命運的緊密聯系;讓員工了解銀行的經營方向,認識到本職工作對銀行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要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員工逐步從不適應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發展要求的思想狀態中解放出來,珍惜銀行職業生涯,逐步樹立起符合現代商業銀行建設及發展要求的思想境界和新型觀念,把所有智慧和精力凝聚到現代金融企業建設上來。

篇9

關鍵詞:知識經濟零售企業以專業知識為核心的循環強化模式核心競爭力

自加入WTO以來,外資零售企業加緊了在中國地區勢力范圍的擴張,到目前為止,國際上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已有三分之二進入中國。外資零售企業的拓展疆域正在從東部地區向東西部縱深發展。面對強大的國外競爭對手,國內零售企業積極應對,在加強管理、選擇新業態等方面做了許多努力。針對國內外零售企業在規模上的差距,國內零售企業積極開設分店,實行聯合、兼并。但是,我國零售企業在擴張中存在一個明顯誤區,即依然抱著對商業資本的盲目迷信。而國際零售業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商業資本的競爭優勢呈逐步弱化的規律,尤其是在新的知識經濟條件下,持續提升企業的綜合素質、建立核心競爭力才是未來決勝的關鍵。

知識經濟對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出新要求

1.“知識”是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1996年,由全球24個最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了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研究報告。它從經濟的角度把知識視為一種可以市場化的資源,從而把“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又以知識含量為尺度把現代經濟視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全新社會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出現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決定創辦企業的要素不再是資本,而是“知本”。土地、人力和資本等傳統的固定資產和金融資產的重要地位讓位于知識資產,這些資產主要表現為:信譽、服務、商標等體現企業品牌價值的資產;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資產;企業管理和經營方式、企業文化和企業信息系統等企業組織資本。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就是知識。

2.“知識及知識的創新和管理能力”是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發生了轉移,核心競爭力的內容和重點也隨之發生了轉移。“核心競爭力”理論的代表人物巴頓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指具有企業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業專有知識和信息,是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構成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是員工擁有的技術技能、企業技術體系、管理體系和在企業中占主導能力的價值觀念。巴頓的觀點強調了知識的重要性,表明知識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元素。所以在知識經濟時代,核心競爭力的重點從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轉向了以“核心知識”為主。

原有知識和創新知識常常分散在企業內部不同部門,競爭中,必須將這些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轉變成企業內部共有的知識,這就需要信息管理技術的支撐。另外,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如何比競爭對手早一步獲得有效的市場信息并實現有效管理顯得尤其關鍵,這就依賴于企業信息化的實現。所以,知識經濟時代,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礎上的知識管理也是企業的一個核心競爭力。

總之,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及知識的創新能力和基于信息技術的知識管理能力取代產品及技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具體表現

就零售企業而言,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知識包括:著名品牌及信譽、員工及其技能、與供應商的和諧穩定的關系網、對客戶資料的掌握和反應能力、專利技術、技術知識和手段等。

如世界第一大零售企業Wal-Mart在競爭中表現出來的是其價格上的優勢,而支撐這一優勢的是其與供應商的關系。Wal-Mart突破傳統的零售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創造性地與供應商建立了長久、穩定、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并通過強大的信息網絡系統管理這種關系。Wal-Mart正是憑借其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得以建立起全球采購系統,不僅能以最低價格得到最好的產品,而且能以最快速度對市場需求變化產生反應,在競爭中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

建立以專業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循環強化模式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零售行業是較晚進入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行業。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交通等基本設施不斷改善,使全世界的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全球經濟一體化又加快了消費者口味的認同和市場的趨同化。因特網使顧客更易接近,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減少了公司跨國、跨區域從事商務活動的成本。此外,世界各國不斷開放本國市場,撤除貿易壁壘,使通向全球化的障礙不斷消除,美國、歐洲等本土零售商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收購和兼并行動,不斷擴大其海外市場。當這些零售巨頭拓展了在全球的立足領域之后,也就建立和驅動了以專業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循環強化模式。

國外零售企業在其全球化進程中,不斷進入新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加其門店數目。隨著零售門店數目的增加,企業實現了規模效益。規模的擴大,使企業的固定成本得到更大范圍的分攤,提高了企業風險規避能力,企業在與供應商的討價還價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從而在選擇貨源、獲得信息技術和做廣告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增加了企業的利潤。利潤的增加,進一步增大企業的投資能力,使企業識別和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等無形資產的增強,有利于企業尋找人才、合伙人和資產,從而可以更容易地進入新的市場,規模擴大變得更加容易。如圖中的上半部分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國外零售企業在進入新市場的時候,始終以專業知識的增強為核心。首先,市場拓展并非進入所有的市場,而是選擇自己有優勢和專長的市場,即便是零售巨頭Wal-Mart也不過以DiscountStores、Supercenters、Sam''''sClub三種業態為主,以充分利用和發揮專業知識的優勢;其次,市場拓展并非完全利用自身的金融資本,而是憑借其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強大優勢,吸引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從而降低市場進入的資本投入和風險,同時也削減了流動資金等日常開支。資金的節約使企業有能力向專業知識方面投入更多。專業知識的增強又有利于企業選擇合作伙伴和增強對合作伙伴吸引力與凝聚力。如圖中的下半部分所示。

圖中上下兩部分顯示出以專業知識為核心形成了良性循環,該循環周而復始,而且每循環一次,都使企業的專業知識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增強。國外零售巨頭的發展和強大正是建立和驅動了這一循環的結果。

2.模式的應用實例

以世界上最大和發展最快的零售商Wal-Mart為例。Wal-Mart上一財年銷售總額為2445億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長11.6%,截止到2003年4月30日,Wal-Mart已在全球開設4719家分店,其中在美國以外開設1297家。隨著規模的擴大,Wal-Mart實現了規模效應,獲取了更多利潤,使企業有能力在供應商關系管理方面投入更多,從而對供應商產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對于供貨商來說,能擠進Wal-Mart不僅是因為它不收進場費,也不僅是因為它能帶動自身產品的銷售,更重要的是因為Wal-Mart能幫助供應商改進工藝、提高質量、降低勞動力成本、分享Wal-Mart的信息系統。Wal-Mart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已突破了傳統的購銷關系,而創造性地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因此,國內有專家指出:“國內企業需要引起重視的不是Wal-Mart在哪里開店,開設多少門店,來自Wal-Mart的最大威脅出現在供應鏈上”。

同時,許多業內人士強調,Wal-Mart選擇進入中國,其目的不在于從中國零售市場上獲得多少市場份額,而在于構建它的全球采購網,滿足全球市場對中國貨物的需求。目前,Wal-Mart每年有100多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Wal-Mart商場出售。如今,Wal-Mart的全球采購中心也從香港移入深圳,并且2003年的全球采購會將在廈門舉辦。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Wal-Mart的每一步發展都是為了強化其業已強大的全球采購系統,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采購系統正是企業與供應商關系網絡的強化和發展。

信息管理技術在Wal-Mart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Wal-Mart正是憑借強大的信息網絡系統將分布于全球的各個門店與總部、供應商聯系起來,其目前Wal-Mart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央數據倉庫。今年,Wal-Mart宣布將與IBM合作,建立全球采購和物流控制的互聯網統一標準平臺。這意味著Wal-Mart從傳統昂貴的放“衛星”的EDI信息交換方式改為更先進和便宜的互聯網網絡技術,Wal-Mart的網絡系統將更加細微和發達。

Wal-Mart的規模越大,其管理和信息網絡系統的優勢就越明顯,利潤就越多。隨著規模的擴大,對供應商的吸引力越強,從更多、更有利的渠道進貨的可能性越大,對消費者需求的滿足程度越高,選擇合作伙伴、向新的市場開拓的成功率越高,從而使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Wal-Mart的發展正是對以專業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循環強化模式的有力證明。

對我國零售企業的啟示

1.規模差距依然很大。國外零售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競爭優勢的加強,使其有能力、并且正在改變和重新制定零售行業的游戲規則。我國零售企業已意識到這種發展趨勢,加快了自身的發展速度。近幾年,我國零售企業擴張步伐加快,但是與國外零售巨頭的規模差距依然很大。截至2003年1月31日,中國零售30強店鋪總數為8988個,而Wal-Mart一家的全球店鋪數就相當于中國30強總和的一半多,而中國3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卻只有Wal-Mart一家的8%,可見,中國零售企業與跨國零售巨頭之間的規模差距仍然很大。

2.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意圖不明確。更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展規模的同時,我國零售企業的發展意圖非常不清晰。許多企業只是單純地擴大規模,而沒有考慮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培養和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于是出現了國內大的零售企業,雖然已發展到100家分店,但還不能實現完全的連鎖、配送,只學到了連鎖的形式,而沒有發揮連鎖的優勢。沒能象國外零售企業那樣建立以專業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自我強化的有效循環,沒有對專業知識等無形資產進行足夠的投資,而總想用傳統的方式向外拓展,如照搬原來的營業模式,保留全部所有權等。這樣做既費錢,又不利于無形資產的培養和創造。

篇10

關鍵詞:戰略聯盟核心競爭能力

戰略聯盟(strategicalliance)最早由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蘭德(J•Hopland)和管理學家羅杰•奈杰爾(R•Nigel)提出。縱觀近20年的發展,戰略聯盟表現活躍的領域多集中在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高技術領域的產業市場狀況大都是分散的專業化公司,產業內部相互依存性和高速的產業擴張,使得高技術產業出現各種各樣的戰略聯盟。高技術企業通過戰略聯盟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相當一部分高技術企業在自主知識產權、研究開發能力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許多企業還停留在運用、改進從發達國家引進的技術層面上,知識產權問題、創新能力不強問題成為困擾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問題。中外企業戰略聯盟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敵為友”,削弱外國企業的技術壟斷和技術限制,縮短我國企業在高技術方面與國外的差距。

核心競爭力與戰略聯盟的關系

戰略聯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之間,出于對整個市場的預期和對企業總體經營目標、經營風險的考慮,為達到共同擁有市場、共同使用資源和增強競爭優勢等目的,通過各種協議結成的一種聯合體。核心競爭力與戰略聯盟之間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

核心競爭力是建立戰略聯盟的基礎

由于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產品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對單一企業來說,僅僅靠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很難在競爭中取勝,因此必須借助外部的力量。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戰略聯盟的原理是通過控制外部獨特的戰略要素,強化企業的關鍵活動或者擴展價值鏈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核心競爭力的特性看,核心競爭力具有延展性,延展形式有多種,戰略聯盟就是其中之一。

戰略聯盟是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根據西方企業和我國企業的實踐經驗,培養核心能力主要有三種途徑:對企業內部資源進行戰略性的整合,自主培養企業的核心能力;通過并購及企業外部市場交易活動來獲得企業核心能力要素,進而培養核心競爭力;通過建立戰略聯盟,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更加重視自身核心能力的培養,而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協調成本,為企業尋求合作奠定了技術基礎,因而許多企業把建立國際戰略聯盟作為跨國經營的最佳選擇。戰略聯盟在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具有靈活性、快捷性、戰略性的特點,企業針對威脅和機會,根據擁有的資源和技能,通過有計劃的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和弱點,建立獨特的核心專長進而形成競爭優勢,獲取知識形態的核心競爭力,戰略聯盟是以雙方核心專長為基礎而建立的松散型合作組織,在構建核心競爭力方面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多樣性。

核心競爭力主導的企業競爭力

對企業戰略競爭力的分析,主要有兩種觀點:產業組織學派和資源學派。產業組織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邁克爾•波特。他從剖析產業結構和市場行為的角度,提出企業競爭時通常使用的三種戰略,即成本領先、差異化和集中戰略,得出一般性企業的競爭優勢為低成本和差異化。

波特的分析方法,即通過分析產業市場結構的變化,尋找出企業應對這種變化的方式,也可以從價值鏈圖形語言看出蹤跡。因而,波特在80年代提出的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對于企業戰略計劃的制定,尤其是解決當時的經營問題,頗有幫助。不難看出,波特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的產業組織剖析,具有相對靜態的屬性。這主要是因為波特不自覺地忽略了產業的形式和概念在悄然發生變化。特別是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產業的邊界日益模糊。在波特看來,競爭優勢是企業在競爭中取勝的決定因素。而競爭優勢本質上是一種相對于競爭對手在最終產品和市場的先行力量和價值的增值,換句話說,競爭優勢是由消費者決定的價值,特指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形式。

資源學派則認為,企業在針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內部資源進行整合,形成能有效實施企業戰略的能力,如果這種技能是獨特的,對手難以模仿和替代,并且是稀缺的,可賦予企業可延續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通過核心競爭能力的進一步作用,能夠形成企業的戰略競爭力,即可使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能力。資源學派除了在思考方向上與產業組織學派相反外,主要的差別還在于用能力這一概念動態地描述企業經營活動環節的價值內涵。而克拉克•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利•哈默(GaryHamel)就是從能力這一視角擴大企業競爭優勢思想的。可以看出,企業能力理論從根本上來說衍生于資源學派,但在核心競爭能力這一思想內核上,既和一般的資源學派思想不同,又和波特的競爭優勢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

從本質上看,核心競爭能力是企業獨特的知識和技能的集合,用動態的整合資源的能力,使企業與環境變化相適應。由于核心競爭能力的知識性,它使企業的優勢更多地表現為知識或積累性技能的力量,因而,核心競爭能力不僅是競爭優勢的根本,也是企業競爭力之源。在這種思想框架中,企業的競爭優勢分為三個層次:基層是核心競爭能力,中層是核心產品,外層是最終產品和服務。因此,可以把企業競爭力看作是三個層次競爭優勢的總和。

根據上述的分析,關于企業的競爭力,實際上是一種戰略管理思想,它可以較好地用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加說明。戰略聯盟作為企業的一種合作戰略,在配置資源時,既是一種制度供給又是一種組織形式。這種企業經營戰略,帶給企業超額利潤的戰略競爭力,在于它是制度優勢和組織優勢的整合。

戰略聯盟在制度和組織上的競爭力

戰略聯盟在制度上的競爭力

制度對于企業的發展,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影響企業資源配置的原則總和。但制度本質上是維持組織活動的平臺,使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保持穩定。傳統的企業制度是以產權交易為基礎的,以產權明晰為前提。根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思想,產權的范圍應包括企業在內部資源整合方面的能力。在戰略聯盟這種戰略形式下,企業制度的表現并不是以產權交換,而是以產權共享,或者多數情況下以無產權交換為特征的,是一種制度供給。因而,戰略聯盟在制度層面上的這種能力,為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提供了獲利的保障平臺,通過合資經營或許可證經營等具體的運作形式,最大程度地縮小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另外,戰略在制度層面上的競爭力,還表現在以知識體系作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機器,這是核心競爭能力的結果。因此,戰略聯盟在核心競爭能力的思想框架中,有助于企業降低制度交易成本,進行知識型擴張。

戰略聯盟在組織上的競爭力

根據核心競爭能力,企業的競爭力是以知識為基礎形成的獨特能力,這樣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既是專有技術,也是一種組織資本形式。如何有效組織企業內部資源的聚積能力,是企業管理中組織職能的主要內容。傳統上,企業組織職能是由直線等級制提供制度基礎,以企業員工的成本最小化與企業的經營績效掛鉤,這種組織形式有兩大不足:間接忽視了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把員工僅僅看作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阻礙了企業內部信息的有效溝通,尤其是員工與管理層之間的溝通。管理層做出決策,而基層的員工創造顧客認同的價值,因而兩者缺乏有效的溝通,引起良性決策通道受阻。同時,輕視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和缺乏有效溝通,將使得企業競爭力培養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缺乏成長的基礎。但是,在核心競爭能力思想框架中的戰略聯盟,在組織資源的形式上以松散型為特征,以長期互惠性為紐帶,為企業提供了相互學習的機會。這種契約關系的組織形式,使企業更易于識別市場機會,增加了組織的靈敏度。因此,戰略聯盟在組織層面上的競爭力,主要表現在為企業提供核心競爭能力發育的環境。組織結構應當趨于扁平化、虛擬化,要把員工或人力資源作為資源的最大化中心。這樣,可以實現員工之間的知識共享,聯盟企業之間的能力互補并相互轉移,以形成各自所需的核心競爭能力的知識體系,并增強聯盟企業各自的核心競爭能力。戰略-[飛諾網]

此外,聯盟的組織競爭力還表現在能有效地降低企業擴張的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從價值鏈方面來看,戰略聯盟可以在縱橫兩個層次進行,無論是縱向鏈還是橫向鏈的聯盟,組建的難度都相對較低。

戰略聯盟發展的制約因素

戰略聯盟是發展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但并非所有聯盟都能朝著培育、強化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方向發展。戰略聯盟有成功的機會,也有失敗的風險,對任何企業來說,為了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和保持在市場中的有利地位,必須把握聯盟成功的關鍵因素,以形成企業的動態核心競爭力。

戰略聯盟的各個伙伴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因而會在戰略目標、組織文化、管理哲學和日常的政策、程序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見解和做法,極大地阻礙聯盟的持續性發展和成功。

目標差異的制約。在構建戰略聯盟時,聯盟伙伴大都抱著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損失形成新的核心能力的心態,企業在選擇聯盟伙伴時,不僅要對伙伴的核心能力進行識別,更要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信任方面的制約。信任是合作關系中的一項戰略性資產。尤其是水平式戰略聯盟,信任就成為戰略聯盟成功的關鍵。對于伙伴信任關系的維持,可以建立多樣化的、有效的溝通渠道,實現伙伴間的信息共享和傳遞,增強彼此的信任。還應建立公平、規范的制度,讓各自獨立的伙伴能夠平等的合作,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明確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管理方面的制約。戰略聯盟的管理從形式上看,是組織結構問題,但實際上是人的問題,即伙伴關系的管理。這一制約因素現已成為戰略聯盟研究的新領域。由于聯盟之間目標的差異性,容易引發信任危機,使得戰略聯盟的管理難度加大,協調成本升高。在戰略聯盟的發展過程中,控制職能尤為重要,加大事前控制力度,可以有效降低引發聯盟解體的不利行為。良好的伙伴關系管理,不僅能使戰略聯盟各成員穩定的、以較低成本與風險獲得互補性、異質性資源,而且能夠使各成員有更多時間與精力專注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養。聯盟的各個伙伴只有深入地了解伙伴關系管理的主要問題,并掌握相關的管理方法才能使聯盟取得成功。

由于企業競爭力不是簡單的產品市場上價格與績效的比率關系,而是企業在各個層面上利用資源和能力表現的總和。因此,我國企業在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時,應根據產生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形式,運用能夠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的合作關系——戰略聯盟,加強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企業資產的獨立性,爭取成為跨國公司價值鏈上相對牢固的環節,達到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