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學范文

時間:2023-04-03 23:1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分子影像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分子影像學

篇1

英文名稱:Journal of Branch Campus of the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第一軍醫大學分校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9-1793

國內刊號:44-1454/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2

教師身份自我認同是指教師在一定社會環境及其生存狀態下,對教師職業、工作環境和自身群體的認可和接受程度,它是教師對所從事的職業自我建構的過程。一個教師只有認同了自己的身份,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對生活充滿希望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及人生理想。

我國大部分小學在鄉村。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是鄉村教師中最基本的群體,他們的工作狀態和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義務教育的質量。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明確指出:“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近年來,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支持鄉村小學教育發展的政策舉措,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與其他鄉村教師一樣地位待遇明顯得到提高,鄉村小學數學教師隊伍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鄉村小學數學教育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這無疑強化了社會對鄉村小學教師的身份認同,然而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身份自我認同狀況如何?本文通過深入浙江省部分鄉村小學數學課堂聽課、問卷調查、實地訪談與資料檢索,對影響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身份自我認同因素展開調查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影響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身份自我認同的因素

1.高等院校非全科培養的影響

高等院校非全科培養模式影響了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身份自我認同。

調查顯示,教師在高等院校學習時往往分專業,并確定專業學習方向。側重小學數學教育方向畢業的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師身份自我認同感明顯高于其他專業方向畢業的教師,其他方向(如:小學語文教育方向)均存在著對小學數學教師身份自我認同障礙。因為這些教師在小學數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方面比較欠缺,不能滿足現實教學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多數鄉村小學有包班教學現象。包班教學是指同一個教師任教同一個班的數學、語文等主要課程。調查顯示49.5%的鄉村小學采用包班教學,其中28.6%的鄉村小學第一學段(1-3年級)都采用包班教學。其次是由于學校教學的需求,非小學數學教育方向畢業的教師擔任小學數學教學。再者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鄉村小學中的邊遠山區小學生生源越來越少,自然形成小班制,乃至于一個學校只有幾個學生,教師需擔任多門課的教學,甚至一個教師就是一所學校。

2. 小學數學教育不斷改革的影響

小學數學教育不斷改革影響了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身份自我認同。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育從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與管理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改革意味著教師的整個專業場景將發生徹底的轉變,教師以往熟稔于心的、早已內化為自我的專業實踐、規范、標準與價值觀基本上都將在改革中失去意義。

調查顯示,鄉村小學數學教師年齡越大,教齡越長,小學數學教育改革對其身份自我認同影響越大,職業倦怠感趨于年輕化。教齡在25年以上的鄉村小學數學教師中,75%的對數學課程標準不夠熟悉,80%不喜歡教學內容的改革,認為教學內容的改革影響了他們的幸福指數,75.6%的教師對教育信息現代化不適應,對小學數學教學資源網站及平臺不熟悉。

深入數學課堂聽課中發現,教師們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數學好玩”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數學廣角”等綜合實踐模塊教材解讀不深刻,訪談中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這一模塊的內容是新增的,鄉村小學學習資源比較匱乏,教師參與培訓機會不多,因此對這部分內容理解不透。聽課中還發現,部分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在教學中,由于不會獨立制作課件,使用光盤進行教學,當師生雙方的互動“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時,由于光盤固定的流程,教師無法調整預案,只能按照光盤的流程繼續進行。

3. 教師招聘無地區限制的影響

當前,我國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招聘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浙江省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招聘基本采用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由市、縣教育領導部門等組織,高等教育畢業生通過筆試、面試進入鄉村小學教師隊伍,這樣的招聘,鄉村教師出現外來化,即非本省、本地,本鄉出生長大的招聘到鄉村擔任教師。

調查顯示:采用以上方法招聘進入的鄉村小學數學教師,92.2%非本鄉人,26.1%非本地區人,9.6%非本省人。在5年以內教齡的教師中,非本省考入的鄉村小學數學教師身份自我認同感最低,其次是非本地區人,出生在本鄉的教師身份自我認同感最強。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位于首位是聽不懂當地的方言,無法與家長溝,第二,生活不習慣,如;飲食、氣候等,第三,無法融入當地的人際交流圈子,生活孤單。

二、對策

1.高等院校必須開展探究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新模式

目前,高等院校主要是分專業、定方向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專業方向明確,培養出來的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學科知識,有較強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研究能力,但知識結構單一,很難適應農村小學教師經常需要包班教學的實際需要。因此,高等院校必須探索全科培養的新模式,調整現有的學科專業課程,按照少而精、博而強原則,重新選擇、確定專業課的基本內容,與此同時,拓寬和加重基礎課程,“厚基礎、寬口徑 ”,使培養的小學教師能夠掌握小學階段的所有學科教學,能隨時擔任小學各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以適應農村小學的包班制、小班制乃至一人一校等多種復雜形式下的教育教學工作。

2.激發內驅力,促進鄉村小學數學教師主動融入基礎教育改革

鄉村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對鄉村小學數學教育質量起著決定作用。因此,鄉村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重構自我,實現從外在的角色規定到內在的身份認同的轉變,唯有得到教師內在的身份自我認同,教師個體的專業自主發展才能現實。

首先要激發鄉村小學數學教師的職業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關愛學生發展。其次,鄉村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加快自身知識、理念的更新,提升專業素養,可以利用教育教學網絡資源平臺,有計劃地閱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還應不斷鉆研小學數學教材,從細讀《數學課程標準》入手,深入讀懂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再者,開展多元化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校本培訓靈活多樣,讀書會、教學研討會、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探討會等,校外培訓積極主動,不斷學習新的數學知識與教學方法,在學習、探索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實現人生價值。

3.關愛外來教師的工作與生活,體現人本情懷

各級部門應制定向外來教師傾斜的政策,如住房補貼等,鄉村小學應創造條件,關心外來年輕教師的生活、婚姻,切實把每位教師的冷暖和發展放在心上,本地教師應主動接納外來教師,使他們感到大家庭的溫暖。外來教師應主動融入到鄉村文化中去,入鄉隨俗,為第二故鄉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參考文獻:

[1]錢麗華.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6):63-67

篇3

目前,很多研究人員對影像資料分析方法的學習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尤其初學者對繁雜的概念、復雜的計算公式、數據資料性質判斷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統計學方法等問題難以深刻理解。針對這些問題,王良等[1]建議采用以下模式:判斷資料類型、根據研究目的選擇分析方法、其他適宜方法。

1.1根據資料類型初步確定方法

臨床研究中產生的各種不同原始資料,而不同數據資料類型采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也不同。定量資料常用的方法有t檢驗、方差分析、非參數檢驗、線性相關與回歸分析等。定性資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檢驗、對數線性模型、logistic回歸等,影像醫師可根據不同需要選用不同統計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資料類型確定后,統計方法的選用對其有序性有相應要求;而多種方法聯合應用或者使用部分少見的分析方法時還需要在選定統計方法后,利用統計軟件(如SAS、SPSS)對應的不同命令進行初步分析試驗。

1.2根據研究目的選擇方法

1.2.1差異性研究

差異性分析是指評價比較組間均數、頻數、比率等的差異。根據研究需要可選用的方法有χ2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非參數檢驗等。臨床上研究兩組、多組樣本比率或構成比之間的差別關系時最常用χ2檢驗,也是針對計數資料進行假設檢驗的一種常用的統計學方法,而對兩組定量資料分析常用t檢驗和秩和檢驗,多組資料分析則常用方差分析;Fisher精確概率法主要適用于總體樣本頻數小于40或四格表中最小格子T值<1。雖然Fisher精確檢驗不屬于χ2檢驗,但仍可以作為有效的補充,而也有人認為在統計軟件普遍易得的當下,Fisher精確概率法也同樣適用于大樣本四格表的資料。如彭澤華等[6]在探討冠狀竇-左心房肌連接的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DSCTCA)形態特征時針對冠狀竇-左心房肌連接的類型在兩組類別變量采用聯表的χ2檢驗,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5,P=0.944)。Teefey等[7]在研究超聲表現及白細胞計數預測急性膽囊炎壞疽變化關系時使用Fisher精確分析。t檢驗適用于兩組定量資料分析且資料滿足方差齊性和正態性兩個基本條件;同樣t檢驗適用于完全隨機設計的單因素兩水平的資料,在選用t檢驗時應注意對資料進行相應的變量變換,若資料不能滿足基本條件則選用適合分析偏態分布的非參數檢驗(如:秩和檢驗)進行分析。如Wang等[8]在研究不同侵襲性的前列腺癌組織和正常前列腺組織以及外周帶前列腺癌Gleason評分與腫瘤信號對比時采用t檢驗。Kung等[9]在研究化膿性髖關節炎的臨床和放射學預測指標時也使用t檢驗分析。秩和檢驗包括基本秩和檢驗(Wilcoxon等級檢驗、Mann-WhitneyU-檢驗)和高級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Friedmantests、Kolmogorov-Smirnov擬合檢驗)。當研究資料為兩方差齊且呈正態分布的總體,而總體分布類型未知或者不滿足參數檢驗的條件時,采用t檢驗對樣本進行比較;但若無需比較總體參數只比較總置的分布是否相同且總體資料分布類型未知時需要采用非參數的Wilcoxon秩和檢驗進行比較。針對兩組或多組樣本的定性資料使用秩和檢驗比較時,需要混合兩樣本數據、編秩(從小到大)、計量T值、查表或計算求得P值。如Saindane等[10]在對“空蝶鞍”的臨床意義判定因素研究中針對顱內壓增高和偶然發現空蝶鞍患者兩組資料對比時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Filippi等[11]在研究DTI測量兒童Ι型神經纖維瘤病胼胝體派生指標時運用Wilcoxon秩和檢驗。事實上在影像資料分析中經常見到多重組間比較的情況,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就是用來推斷兩個或者多個總體之間是否有差別的檢驗,又稱F檢驗。多重組間比較不能單純選用兩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但是可以根據資料類型選用ANOVA檢驗。若來自兩個隨機樣本資料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同的定量資料,應采用兩因素(處理、配伍)方差分析(two-wayANOVA)或配對t檢驗。通過F檢驗可以比較可能由某因素所至的變異或隨機誤差,同時可了解該因素對測定結果有無影響。當不滿足方差分析和t檢驗條件時,可對數據進行變換或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資料的FriedmanM檢驗。Obdeijn等[12]在研究乳腺術前MRI能減少術中切緣和乳腺保守術后再次手術,使用ANOVA分析兩組資料,結果對照組(29.3%)相比術前MRI病例組(15.8%)有效減少切緣和再次手術(P<0.01)。

1.2.2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不等同因果性,也不是簡單的個性化相比,其涵蓋的范圍和領域較為廣泛。統計學意義中的相關性分析包含相關性系數的計算,其過程為:每個變量轉化為標準單位后,乘積的平均數即為相關系數。相關性分析可以用直觀地用散點圖表示兩個或者多個變量的離散,當其緊密地靠近于一條直線時,即變量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相關分析常用的方法有Pearson相關性分析、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和卡方檢驗。臨床中對兩個或者多個均為定量變量的資料,且變量均呈正態分布時可選用Pearson相關分析,但多數情況下Pearson相關分析適用于兩組資料的相關性分析。判斷兩變量之間線性關系的密切程度主要用Pearson積差相關系數,其范圍為-1~+1。若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越接近1,即兩變量間相關性越密切;反之,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越接近0,其相關性越差。實際上在高質量期刊論文中使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的研究也很常見,其通過相關系數進行變量間線性關系分析來判定兩個變量間相關性的密切程度。而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標則通過計算樣本相關系數r,根據實際計算r絕對值所屬范圍來推斷兩個來自總體變量的線性相關程度,從而推斷總體的相關性。根據實際分析需要,將相關關系密切程度分為6等:當IrI=0時,說明兩變量完全不相關:當0<IrI<0.3時,說明兩變量不相關;當0.3<IrI<0.5時,說明兩變量低度相關;當0.5<IrI<0.8時,說明兩變量顯著相關;當0.8<IrI<1說明兩變量高度相關:當IrI=l時,說明兩個變量完全相關。王效春等[13]在研究磁敏感加權成像與動態磁敏感加權對比增強MR灌注加權成像聯合應用在腦星形細胞瘤分級中的價值一文應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內磁敏感信號與相對血容量最大值和病理分級呈正相關(IrI分別為0.72、0.89,P值均<0.01),相對血容量與病理分級呈顯著正相關(r=0.78,P<0.01)。又如Lederlin等[14]在比較幾何參數、相關功能與組織學特性在哮喘患者的支氣管壁CT衰減性關系中同時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其r=0.39~0.43,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常規CT衰減參數在哮喘患者平常支氣管的CT參數、氣道壁衰減方面更好的區分哮喘患者,同時也更好地區分氣道梗阻。值得提及的是對資料有序或無序無法作出初步判定,且明確資料類型為定性資料時還可以選擇使用卡方檢驗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

1.2.3影響性分析

由于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而某一結局可能受到來自其他多個方面的影響,此時為分析某一結局發生的影響因素可采用的資料分析方法有線性回歸(一元或多元)、logistic回歸、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生存分析)等。在影像資料分析中一元線性回歸是將影像資料中一個最主要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來解釋因變量的變化。多元回歸定義為某一因變量的變化受多個重要因素的影響,而此時需要用兩個或多個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來解釋因變量的變化,且多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是線性關系(多個因變量之間相互獨立)。實際研究中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在影像資料分析應用較為廣泛。Langkammer等[15]在磁敏感系數繪圖在多發性硬化中應用研究中使用多元線性分析,結果顯示各種影響因素中年齡是預測磁化率影響最強的因素。Logistic回歸是研究二分類和多分類觀察結果與某些影響因素自己建關系的一種多變化分析方法,其經常需要分析疾病與各影像指標之間的定量關系,同時又需要排除一些混雜因素影響。Logistic回歸在統計學上屬于概率型非線性回歸,其分析思路與線性回歸大致相同,能有效解決過高或過低水平因素以及分析因素少而樣本量大等問題。相比多元線性回歸,Logistic回歸在處理分類反應數據方面更為常用,且適用于結局為定性影像資料。如Lee等[16]研究高分辨率CT在發現小蜂窩樣特發性間質肺炎纖維化的連續變化和預后應用中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高分辨率CT在網狀和磨玻璃狀范圍內評價普通肺炎與非特異性纖維化肺炎之間差別明顯(P<0.01)。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生存時間與影像資料之間的關系,Kaplan-Meier法就是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其又稱乘積極限法,對大小樣本資料分析均適用。實踐中習慣上以時間為橫軸、生存率為縱軸回執的階梯狀圖稱為Kaplan-Meier生存曲線(survivalcurve),也稱K-M曲線。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是另一種生存分析方法,包括參數與半參數模型兩類,其主要是進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的一種方法,同時可分析眾多變量對生存時間和生存結局的影響。Saad等[17]在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在肝移植受者的技術分析和臨床評估研究中比較成功施行肝移植與非移植病人開展門體分流術(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后的臨床療效評估,使用了Kaplan-Meier法,結果顯示6~12個月、12~24個月、24個月以上,移植成活率分別為43%、32%和22%。生存期大于1年的晚期肝臟疾病模型存活評分低于17分、等于17分或大于17分的存活率分別為54%和8%(P<0.05)。

2其他適用方法

2.1ROC曲線

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線是歐美影像學期刊中應用較為常見的統計學方法,國內期刊應用相對較少。ROC曲線根據一系列不同的分界值以真陽性率(靈敏性)為縱坐標,假陽性率(特異性)為橫坐標繪制的曲線。ROC曲線分析結合靈敏度(sensitivity)和特異度(specificity)廣泛應用于醫學診斷,也應用于影像診斷及人群篩查。ROC曲線根據曲線下面積(areaundertheROCcurve,AUC)的大小對診斷試驗作定量分析。理論上,AUC值在0~1間。根據實際情況將診斷分為不符合診斷(AUC<0.5)、無診斷價值(AUC=0.5)、低準確性(0.5<AUC<0.7)、一定準確性(0.7<AUC<0.9)、較高準確性(0.9<AUC<1),AUC越接近于1,表明診斷準確性越高。Hyodo等[18]在研究乏血管少結節的慢性肝臟疾病患者發展成富血管性肝細胞癌風險因素一文中使用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后續發展成血管性結節平均增長率明顯高于非血管過渡性結節。

2.2Kappa檢驗

Kappa檢驗主要用于評價不同資料間一致性程度,常用Kappa值評價一致程度。Kappa系數適用于兩項和多項無序分類變量資料。在影像學試驗中常需要判斷多名醫師測量同一研究對象或者同一醫師多次測量同一對象的一致性,Kappa一致性檢驗便是最佳選擇。Kappa檢驗還可通過計算Kappa值對兩種非金標準的診斷方法進行診斷結果一致性分析。一般而言,評價Kappa一致性需要計算Kappa系數,但在研究考察新的診斷試驗方法是否優于金標準,或者檢驗是否與金標準一致時,還需要計算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等指標。目前公認的Kappa系數分為六個區段即一致性極差(Kappa值<0),一致性微弱(Kappa值0~0.2),一致性弱(Kappa值0.21~0.40),中度一致Kappa值(0.41~0.60),高度一致(Kappa值0.61~0.80),一致性極強(Kappa值0.81~1.00)。

2.3Levene檢驗

篇4

關鍵詞: 外語自主學習 影響因素 培養途徑 

前言  

語言學者holec曾經提出,外語教學的目標有兩個:一是幫助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和交際技能,二是幫助他們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獨立學習。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尤其如此。因為人們需要的是產生新知識而不是重復舊知識的能力。人才培養不應僅僅是使學習者獲得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是培養他們具備可以不斷學習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和素質,使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同時,建構主義也指出,學生是語言學習和知識構建的主體,是實現知識內化并拓展運用的實施者,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影響和決定語言學習的進展和成就。 

一、自主學習的界定 

最早開始自主學習研究的holec認為“自主”指“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是一種潛在的,在特定環境中可以實施的能力,而不是個體在此環境中的實際行為”。d.little認為“自主”指“一種獨立的,進行批評性思考,作出決定并能實施獨立行為的能力。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心理聯系”。dickinson認為學習者的自主性廣義上指能導致個人自我思維能力發展的教育過程,狹義上指使學習者能夠獨立地作出與學習活動有關的決策和成功地實施這些決策的能力。自主學習者應承擔的學習責任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學習時間、學習材料、自我監控和自我測試等。 

盡管研究者們對“外語學習自主性”的定義各不相同,卻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界定上取得了較一致的意見:1)學習者的自主性涉及學習者負責并愿意對自己的學習行為作出決策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2)培養自主性需要喚醒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意識,如參與意識、活動意識等,教師在這方面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學習者自主性的程度存在差異,而且是不穩定的,因此,不同教學環境中培養學習者的自主性應該采取不同方式。4)學習者的自主性具有多維的范圍和作用,有個人和社會價值方面的,有心理和政治方面的。5)不同文化賦予學習者的自主性以不同的解釋。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教育價值觀的差異,決定了我國學生的自主性應該與西方有所不同,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培養教育模式。 

二、自主學習的幾種價值取向 

與西方國家的學生相比,由于文化教育等價值觀的差異,我國學生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都具有依賴性,不具備完全獨立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條件。因此,在我國開展自主學習,傾向于以下幾種價值取向。 

1.學習者的自主性在個人層面上強調個人的學習需要、學習模式、學習風格上個人的取舍,強調學習者要有鮮明的個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代表了未來教育的走向。但是,學習者的個性化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只有個性和共性達到有機統一,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才能發揮最佳效益。 

2.學習者的自主性在社會層面上強調有效的學習活動既包括學習者個體的思考和嘗試,也包括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群體學習活動。課堂群體活動提供了學習者自主性的生長點和激勵機制,也提供了語言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一社會特征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3.學習者自主性的心理層面側重學習者內在的能力,如學能、認知風格、學習策略、創造性等。因此,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激勵和自由選擇的余地,使他們的學習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三、學習者主體對自主學習的影響 

任何成功的外語學習都離不開學習者主體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學習者主體自身的一些因素會較大程度上影響其自主學習。這些因素包括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態度動機、自信心等。 

卡明斯(cummings,1979)將語言能力分為認知語言能力和基本人際交往能力,前者與一般智力有關,與后者互相獨立,都作用于外語學習。這個觀點對我們的啟示是;不同智力程度的學習者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會更好;智力一般的學習者可更多采用語言交際活動中學習語言的方法,智力較高的學習者適合側重于語言形式分析和歸納、推理、記憶的學習活動。

動機強烈、態度端正是外語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加德納認為,外語學習動機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目的、學習努力程度、學習愿望及學習態度。只有當愿望加上正確的態度與努力的行動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算有了真正的動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而不下功夫,或努力卻缺乏目標,都不能學好外語。 

在外語學習方面,自信心表現為學習者對自己外語總的能力和學習外語能力的積極評價。根據教師們的觀察,自信心強的學生交際能力強,課堂上積極活躍,成績優良。即使遇到一些障礙,他們也會化焦慮為動力,做好迎接挑戰的心理準備。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就會產生畏難情緒,逃跑學習任務,這對學習非常不利,尤其是對于自主學習。 

四、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學生的外語學習中始終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課堂內外都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培養他們自我學習能力的發展。具體說來,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課內: 

1.在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安排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擴展課堂英語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通過語言練習和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3.幫助學生養成觀察并歸納語言在不同領域運用時所表現出的特有表達方式、文體風格和語用規則的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不同交際需要的能力。 

課外: 

1.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通過布置適當的作業使他們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2.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外語水平、知識結構、興趣點及資料獲取的可能性基礎上,給學生設置一些綜合性的話題,使他們通過查資料、做筆記,并整理成篇的方式完成任務,從而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依附于學習者自主性的培養。學生在學校所掌握的語言知識,言語技能僅僅是一部分,離開學校后仍需繼續學習如何在現代信息社會使用英語這個語言工具以應付未來的挑戰,而學習者的自主性的獲得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cummings.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linguistic interdepence,the optional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j]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9,19:197-205.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argamon,1981. 

[3]little,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k,1991. 

篇5

【摘要】文章通過對體育自主學習溯源,指出體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對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外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 體育自主學習;溯源;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098-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教研課題“體育自主學習對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B201331);山東省青少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學校體育視閾下青少年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研究”(編號:15AJY026)的研究成果。

一、關于自主學習的溯源

1.自主學習的綜述。賓特里奇將自主學習定義為一種自我調節的學習過程。余文森等學者認為,自主學習是指學生主宰自己的學習,是與講授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方式。而以龐維國為代表的學者,主張從橫向學習的各個方面和縱向學習的整個過程兩個維度來定義自主學習。本研究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形式,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①自主學習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積極、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的學習形式,表現為對學習目標的自我制定和監督,學習內容的自我選擇和增減,學習過程的自我調節和監控,學習結果的自我預期和評價;②自主學習是一個將認知、元認知和行為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應用的學習過程,表現為學習者對認知過程和行為的調節和監控;③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有強烈的內在動機,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2.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近幾年國內外關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基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認知建構主義理論,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如何利用腳手架來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兩個理論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導教的思想。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首先從教學與發展的角度提出了有利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原則,建構主義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教學方法,把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環節以一種明確的線性關系排列出來: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結果評價。在這兩個理論的基礎上,更多學者針對具體學科的具體問題開展了大量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提出了多種教學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Hiarris和Graham的SRSD模式,Zimmerman的自主學習循環模式,Bulter的SCL模式及Andrade和Bunker的自主語言學習模型。這些教學模式都以提高中小學生對學習策略和學習過程的自我調節能力為目的,試圖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來改善學習。通過分析這些模型或模式,筆者認為自主學習培養的教學模式應具備以下幾個典型特征:①教師扮演的是合作者的角色,而非主導者;②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管理和監控;③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分享。

二、關于體育自主學習的綜述

2001年開始實施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在這一背景下,十幾年來,我國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圍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了眾多的實證和理論研究。在萬方數據數據庫中,以“自主學習”作為標題對2010~2015年期間的文章進行檢索有26556篇。以“體育自主學習”為標題進行檢索有410篇。代表學者周德新根據體育發展的社會心理基礎,指出未來體育發展的特點是:①國際間競爭更加激烈;②體育的社會功能增加;③體育向身心和諧發展;④堅信健腦的新興體育項目出現;⑤體育的形式多樣化;⑥主動模仿、主動學習成為未來體育學習的重要方式。這些研究加深了人們對體育自主學習的認識,促進了體育學習方式的應用,對新課程的推進與實施具有重要價值。但深入分析也可發現,這些文章要么是對課堂中應用某種學習方式的經驗總結,要么是對某種學習方式理論內涵的探討,從實質角度探討三種學習方式關系的論述并不多見。事實上,三種學習方式只是反映了有效學習的不同側面,持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可能僅僅依靠某一種學習方式。為促進教學實踐中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通過分析每種學習方式的實質,揭示三種學習方式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進而探索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途徑是十分必要的。

三、影響體育自主學習的因素分析

1.內在影響因素分析。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始人Brandura最早提出的,Brandura認為人們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在其自我調節系統中起主導作用。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自我效能感通過以下方式影響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第一,影響學生對體育學習任務的選擇;第二,影響學生對體育學習目標的設定;第三,影響學生為體育某項學習任務所付出的努力,遇到問題能夠堅持的時間和面臨復雜情景時的適應能力。自我效能感越強,學生的體育學習越努力,堅持時間越長;第四,影響學生從事體育某項學習任務時所體驗到的緊張和焦慮;第五,影響學生對體育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

(2)歸因。歸因是個體對自己成功或失敗所做出的因果解釋。心理學理論認為,歸因是指人們把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或結果,通過知覺、思維、推理等內部信息加工過程,而確認造成該結果的原因的認知活動。如果學生把體育學習失敗歸結為體育學習任務太難、自身運動能力先天條件差等因素,只是短時間讓學生產生一些消極的意識,不會從根本上動搖學生的體育學習動力。在各種歸因中,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成功歸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穩定的、內部的原因,如自身努力程度、動機強度,等等,要盡量回避穩定的、不可控制的歸因,幫助學生提高自尊感,提高體育學習的自主性。

(3)體育學習動機。體育動機是在學生個體體育活動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并受到外部刺激或誘因的影響,在人的內部心理活動中常常以意向、愿望、要求等形式存在。內部微弱的體育動機活動從外部難以觀察出來,但當它在某一方向上的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激發個體在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發生變化。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煉活動中表現的努力和堅持性就是他們體育動機的外在表現。

體育動機對體育活動的影響既有方向性方面的,又有強度方面的;它既反映在心理(尤其是認知)上,也反映在生理和行為上。動機對體育活動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劃分:①從體育動機性質的維度來看,它的一端是積極性動機,另一端是消極性動機。②從體育動機強度對人們體育學習和體育行為的影響程度看,它的一端是影響非常強烈,另一端是影響非常微弱。一般來說,積極和適宜強度的動機對人們的體育學習、體育行為表現有最佳的影響,這時的動機狀態可稱為最佳的體育動機狀態。

當人們處于最佳動機狀態時,能將體育鍛煉行為的責任內在化,主動參加身體鍛煉活動的意向強烈地驅使著他們從事體育活動,并促使他們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體育鍛煉任務,極大地動員自己和身心能量去實現體育鍛煉的目標,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更加努力,堅持性更強。

(4)體育學習風格。學習風格是由美國學者HerbertThelen首先提出的。從認知方面,體育學習風格可分為:獨立學習型和依賴學習型。獨立學習型是指練習者擅長于具有自我調控特點的自主學習,他們愿意采取以主動探索為基礎的學習策略,比較自主。而依賴型的學習者傾向于以外部環境作為信息加工依據,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學習者對體育學習依賴他人教授、依賴他人陪伴、依賴監督等。教師應學會寬容各種體育學習風格,而不應有所偏好。

(5)學習策略。學習策略定義為“學習者用來獲得知識的具體技巧和手段”和“用于指導更具體的技巧選擇的更高層次的方法。Malley和Chamot將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三大類,其中,元認知策略高于其他兩類策略。

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有助于學習者增強學習責任感,提高學習自主能力、獨立能力和自我指導能力,也有益于終生體育習慣養成。深入了解學習策略,加強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習策略培訓,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體育自主學習能力。

(6)學習者的自尊。自尊是學習者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評價,它以學習者與所處環境積極有效的相互作用為基礎。體育學習者自尊對認知和情感活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認知活動在自尊受到尊重和鼓勵的情況下效果最好。體育的成功體驗能增強學生的自尊,激勵他們進一步參與體育,而不斷地失敗則會挫敗學習者自尊和學習的積極性。

四、外在影響因素

1.體育教師。教師是影響學生體育自主學習的主要外在因素,教師的教學態度和理念、教學方法及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會不同程度地促進或制約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

2.現代科技技術。自主學習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這種教學結構注重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學生通過其他途徑如網絡也能獲取大量體育學習材料。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教師自主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3.合作群體。自主學習不但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體育自主學習并非是完全獨立的學習,同伴在以下幾個方面會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①同輩群體的體育自主學習行為和運動習慣;②同輩群體的自主學習行為產生榜樣示范作用;③同輩群體關系影響學生的體育學習求助。

4.鍛煉環境。學習者自主還會受體育學習環境的制約。在鍛煉環境中,可供模仿的榜樣及同伴、教師、家庭成員的影響和幫助對自主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在物質環境中,體育信息資源及運動場所對體育自主學習者有著重要的吸引作用。

綜觀我國體育教育現狀,對體育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但收效總不盡如人意,大班教學、課時減少等加劇了這一現象。針對這一現狀,教育部進行大學體育改革,倡導將現在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被動模式轉變為以“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為主的個性化和主動式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的體育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通過對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策略培訓,使他們具有管理自己并對自己的體育學習負責的能力,將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模式相結合,使學校體育教學更有效,為學習者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宏安.自主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2]王言根.學會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體育與健康程標準研制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趙華.關于學校體育開展“自主學習”的探索[J].教育研究與實踐,2001.

[6]宋永澤.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化社會的社會基礎與邏輯關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

[7]劉小紅,李軍蘭.體育教學目標設計的四種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2.

[8]胡海波.高校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河南科技學院學寶(自然科學版),2005.

[9]郝策.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2014,(87).

[10]洪麗嫣.終生體育視角下的學校體育改革與實施《綱要》相銜接[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11]彭輝.面向21世紀的終身體育[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12]毛振明.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

[13]高勤麗.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要素及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

篇6

[關鍵詞] 顱腦損傷;動態CT;血腫消散;及時診斷

[中圖分類號] R651.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0(b)-0085-03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是指發生于腦皮質與硬腦膜或蛛網膜之間的血腫,多由腦挫裂傷、腦皮質動靜脈破裂出血,血液聚集腦皮質與硬腦膜之間所致,屬復合性硬腦膜下血腫,發生率占顱腦損傷的5%,占所有顱內血腫的40%,其中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發生率最高,占硬腦膜下血腫60%~70%,外傷性硬模下血腫病情變化較快,死亡率較高,明確診斷后應盡早行鉆孔引流、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顳肌減壓等手術治療,可明顯降低急性硬膜下血腫的病死率。顱腦CT掃描動態檢查中發現少數外傷性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病例有短時自動消散的現象,這部分患者原發腦損傷程度較輕,病程發展相對較慢,采取非手術治療獲的成功,從而也避免了開顱手術帶來的極大痛苦。2006年12月~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12例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短時自動消散患者,現將體會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齡最小6歲,最大69歲,平均45歲;加速傷3例,減速傷9例;車禍傷9例,墜落傷2例,打擊傷1例。頭部外傷著力點均為額部、額顳部。傷后至就診我院時間0.5~3.0 h。按傷情輕重就診時有8例患者為輕型顱腦損傷,其余4例為中型顱腦損傷。所有病例均有頭痛、惡心、嘔吐,傷后肢體均能活動。4例伴有躁動,8例有短暫昏迷史,昏迷時間10~30 min,其余4例傷后未出現昏迷。1例患者右側外耳道流出血性腦脊液,3例伴有頭皮血腫,1例伴有短暫性失語,有腦膜刺激征7例,巴氏征(+)3例,2例伴四肢抽搐。

1.2 影像檢查

患者入院后均行頭顱CT檢查,發現均有硬腦膜下血腫。①單發灶10例,多發灶2例。②血腫量

1.3 治療措施

1.3.1 臨床治療方法及治療過程 患者入院后住ICU病房行持續生命體征觀察,顱內壓監護,意識、瞳孔及肢體活動的觀察,1 h記錄1次GCS評分并作前后對比。患者宜取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或間斷給予吸氧吸入,增加血液氧分壓,從而減輕腦水腫,同時抬高床頭15°~30°,以利于靜脈回流、降低顱內壓。動態復查頭顱CT且做好術前準備,出現手術指征盡早進行手術治療。病情穩定后行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腦脊液(CSF)至澄清為止,穿刺方法正規、掌握適應證、操作嚴謹,必要時適量放腦脊液或腰穿前脫水降顱壓防止腦疝。腰穿后頭疼要等滲鹽水補液或注射烏洛托品促進腦脊液分泌。病情穩定后,進行高壓氧治療,早期病情不允許進入高壓氧艙時可行面罩吸氧,逐步過渡到進入高壓氧艙治療,每天1次,10 d為1個療程,一般需進行3~5個療程的高壓氧。

1.3.2 常規用藥及作用 常規應用滲透性脫水劑進行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必要時可加用速尿或交替使用。定時抽血查電解質、血氣分析、血糖、肝腎功能,及時糾正高血糖、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等。激素治療可減少腦水腫組織內的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復血-腦屏障的結構和功能,保護腦細胞,幫助腦功能的恢復。在應用激素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消化道應激性潰瘍和感染并發癥。伴發早期休克時可緊急輸血或血液代用品治療。減少血液黏滯度,改善微循環。止血劑、保護胃黏膜藥物防止應激性潰瘍,抗菌藥物預防感染,促蘇醒藥物及神經細胞營養藥物治療。在傷后10 h行亞低溫療法,一般將體溫降至33~35°C(肛溫)為宜,可降低腦組織耗氧量,減少乳酸堆積,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可減輕腦損傷后的繼發性病理損害程度,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鈣通道阻滯劑的應用:血性腦脊液尤其是鞍上池、側裂池的血性腦脊液,對腦血管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可產生腦血管痙攣,引起腦供血不足,進一步加重腦組織的缺血、缺氧,加重腦水腫和繼發性腦損害,鈣通道阻滯劑可解除血性腦脊液引起的腦血管痙攣,并可阻止神經細胞內鈣超載,減輕腦水腫。臨床上常用尼莫地平10 mg加入液體緩慢靜滴。其他給予抗癲癇治療魯米那鈉0.1 g肌內注射,每8小時1次,正確處理腦脊液鼻漏、耳漏,防止顱內感染。

1.4 典型病例

患者1,男,42歲。因開轎車與農用車相撞傷及頭面部伴意識模糊1.5 h入院,偶爾躁動。檢查:意識模糊,GCS評分12分,左瞳孔直徑3 mm ,右瞳孔直徑2.5 mm ,對光反射存在,腦膜刺激征(+),病理征(-),四肢活動正常。收住ICU持續生命體征觀察,積極術前準備,及時合理地采取非手術治療。入院立即頭顱CT檢查:左額、顳、頂硬膜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區,中線向右移位6 mm,左側腦室輕度受壓,估計出血量約30 mL。間隔2 h頭顱CT復查,較前對比血腫有明顯縮小改變,繼續采取目前治療,48 h進行頭顱CT掃描,與原片對比左額、顳、頂硬膜下血腫完全吸收,中線居中,腦室無受壓。再治療1周后顱壓正常后行腰穿治療,2周患者無不適痊愈出院。隨防1年無任何后遺癥。

患者2,女,20歲。因交通事故致頭面外傷后伴短暫昏迷半小時入院,頭痛劇烈,惡心、嘔吐,呈噴射狀。檢查:意識模糊,GCS評分13分,左瞳孔直徑2.5 mm ,右瞳孔直徑3 mm,對光反射稍遲鈍,腦膜刺激征(+),肌張力正常,四肢肌力Ⅴ級,病理征陰性,入院后1 h頭顱CT掃描:右額顳硬膜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區,中線向左移位4 mm,量約20 mL,右側腦室輕度受壓,入院后降顱壓、營養腦細胞、預防消化道出血等治療,間隔2 h頭顱CT檢查,與原片對比發現血腫變小,估計出血量約13 mL,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繼續目前治療,15 h后再次CT檢查見右額顳硬膜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區消失,中線居中,腦室無受壓,2周治愈出院,半年隨防無任何后遺癥。

患者3,男,6歲。從3米高處墜落致頭面部外傷后伴意識模糊 1 h入院,左上肢抽搐1次。檢查:神志呈模糊狀態,GCS評分11分,左瞳孔3 mm,右瞳孔 4 mm,光反射存在。頸抵抗,四肢肌力Ⅴ級,病理征陽性,傷后1 h頭顱CT見右額顳頂硬膜下血腫約 28 mL,右顳頂骨線性骨折經過血腫,中線移位約 8 mm,右側腦室受壓。入院后降顱壓、激素治療、營養腦細胞、抗驚厥等治療,積極術前準備,傷后2 h頭顱CT復查,發現硬膜下血腫變薄、明顯縮小,形成頭皮下血腫,后縱裂高密度影。密切監護生命體征,繼續保守治療,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傷后24 h復查CT見硬膜下血腫完全消失,中線結構恢復,頭皮下血腫變小,72 h發現頭皮下血腫被吸收。治療10 d患者出院,恢復良好,隨防無神經功能障礙。

2 結果

本組12例均入院后3 d內頭顱CT追蹤掃描,其中4例患者傷后5 h以內血腫完全吸收,5~24 h以內血腫吸收患者3例,第2天血腫吸收患者3例,第3天血腫吸收患者2例,吸收時間最短為4 h,中線結構恢復,腦室、腦池清楚,出院后無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在治療中行腰椎穿刺術可見血性腦脊液,這說明血腫消散時存在廣泛蛛網膜下腔積血。通過傷后12個月或6個月的治療和隨診觀察,本組12例血腫短時自動消散的患者均恢復工作和社會活動,青少年可以繼續就讀,其中有個別患者遺留輕度頭疼和近記憶力差等情況但不影響工作和學習。

3 討論

少數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多系靜脈竇或竇旁橋靜脈斷裂所致,好發于大腦半球凸面,出血較為緩慢,血液聚集在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由于蛛網膜無張力使血液占據硬腦膜下的潛在間隙形成大范圍的血腫,但血腫厚度較薄。病程發展相對較慢,且原發性腦損傷程度較輕,患者生命體征基本正常,病情穩定,顱內壓增高癥狀逐漸減輕,無局限性腦壓迫致神經機能受損表現,隨著CT的發展和應用廣泛,以及檢查費用的降低,這些患者在CT掃描動態觀察下和嚴密顱內壓監護下,采用非手術治療大多數能成功。

筆者認為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短時自動消散的機制與下列因素相關:①蛛網膜破裂,腦脊液進入硬膜下腔沖淡了硬膜下血腫。蛛網膜下腔與硬膜下腔相通,腦脊液可進出硬膜下腔,所以血腫隨進入硬膜下腔的腦脊液一起逐漸進入蛛網膜下腔被進行循環吸收,這樣循環往復,最終血腫縮小消失。本組有4例患者頭顱CT多次復查提示血腫與顱骨內板間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改變,說明蛛網膜破裂腦脊液進入硬膜下腔。其中2例MRI檢查隨著血腫的消退蛛網膜下腔的血性密度影逐漸增高,血腫被腦脊液沖淡并進入蛛網膜下腔。②急性腦腫脹和顱高壓,在顱內高壓的作用下外傷性急性硬膜下血腫被擠壓到其他硬腦膜下腔或硬脊膜下腔,體積變小、血腫變薄,好似血腫被吸收,其實是一定量血腫分布范圍變廣所致。本組有4例,年齡18~40歲,動態CT檢查硬膜下血腫變薄,范圍波及整個硬膜下腔,這幾位患者共同特點均有輕度腦挫裂傷,臨床表現頭痛、惡心、嘔吐顱高壓征。開顱手術中可見腦波動良好。③經過血腫部位的顱骨骨折,往往有硬腦膜相應受損,血腫在顱壓作用下被擠壓到頭皮下進行吸收,個別造成顱骨外骨膜下血腫,造成血腫位置改變而消退。本組3例,年齡18歲以下,年齡越小,特別是兒童,顱骨與硬腦膜粘連越緊密,當有骨折時硬腦膜相應受損。

筆者認為短時自動消散的外傷性硬腦膜下血腫有以下指征:①輕、中型顱腦損傷,病情發展緩慢,無神經功能受損表現。②頭顱CT掃描,血腫形狀為邊緣銳利,厚度較薄,呈窄弧帶樣。臨床估計血腫量為25 mL左右,中線輕度移位。③保守治療過程中,患者生命體征、、病情平穩,顱內壓監護壓力在3.33~4.00 kPa以下。④有較輕腦挫裂傷伴腦萎縮、急性腦腫脹、顱內壓增高患者。⑤動態頭顱CT檢查,血腫、顱骨內板之間有混雜密度或低密度改變。⑥血腫部位,接近腦池的額顳頂硬膜下血腫。本組對12例患者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并行術前準備,嚴密監測生命體征,隨時CT復查,必要時進行手術處理。由于這些患者含血性腦脊液,容易造成顱底粘連,病情穩定后應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腦脊液,這樣可以減少血腫吸收,縮短病程,又能解決并發癥問題。

總之,大多數急性硬膜下血腫病情變化較快,死亡率較高,明確診斷后竭盡全力,盡早行鉆孔引流、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顳肌減壓等手術治療。而本組12例短時自動消散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在頭顱CT掃描動態觀察下和嚴密顱內壓監護下采用非手術治療,預后恢復良好。動態頭顱CT掃描在顱內血腫治療中至關重要,CT的應用提高了診斷的正確率,從而使各種血腫的死亡率顯著降低。應用CT前后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死亡率由10.0%~15.6%降到0。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死亡率由63%~68%降到36%。腦內血腫的死亡率由25.4%降到13.0%。CT動態掃描不但可以觀察血腫是否增大、是否形成繼發性血腫,也能及時發現一部分短期自動消散的血腫患者,避免開顱手術帶來經濟損失,減輕患者痛苦。筆者認為,顱腦損傷患者病情變化復雜、快速,任何觀望、猶豫都是十分危險的,如果條件允許應強調動態復查頭顱CT的重要性,對保守治療者傷后24 h內最少進行1次頭顱CT檢查,追蹤其變化72 h再做1次檢查。治療過程中如有病情惡化,立即手術。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77.

[2] 吳舉,袁波,王紅寶,等.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腫CT特征與臨床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雜志,2008,9(2):25-26.

[3] 劉明鐸.實用顱腦損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6-18.

[4] 廖圣芳,陳漢民,張銀清.急性硬膜下血腫快速自行消散8例[J].人民軍醫,2003,46(16):705-706.

[5] 沈宏,楊小鋒,劉偉國,等.急性硬膜下血腫近期預后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2,18(6):402-404.

[6] 劉長軍,楊瑞,李元柱,等.急性硬膜下血腫快速自然消散[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5,10(6):453-454.

篇7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人力資本;投資行為

中圖分類號:F0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02-0139-02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逐漸加劇,從1999開始我國大學一直在擴招,高等學校的教育經營逐漸向大眾化發展,相關資料表明,從2005年開始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率逐年降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考研或者考博來解決目前就業難的問題,但是這樣從根本上又加劇了高學歷人群就業難的問題。

1 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性分析

1.1 人力資本投資的分類

任何投資都有一定風險,作為人力資本投資依然如此。所謂投資風險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具有多樣性,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具有很大的區別,大體可以分為兩種:

①經過一定時間段投資主體的收益達不到最初的投資成本的情況。

②對人力資本進行的投資,最后以另外一種回報的形式,比如說教育投資,對于教育的投資肯定是最后的投資回報是個體的教育水平,而不是最初的投資成本的最初形式。對于這種投資回報利益有大有小,一定的投資回報利益會間接地轉化為其他連帶的投資影響。

1.2 人力資本投資高風險性的原因

很多情況下這種投資行為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從其自身的投資特點上看,人力資本投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這決定了人力資本投資的高風險性,導致這種風險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2.1 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導致人力資本投資失敗

從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上來看,其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是其高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力資本投資過程中,自然少不了個體投資者自身的各方面的因素的投入,比如說是時間、精力及體力等的投入;很多個體成員在進行投資的時候,往往背后會有穩定的家庭作為其支撐,在個體自身投入時間、精力等的同時,家庭及其成員也付出了同樣的精力、時間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投資主體之一。往大了方面說,說到底國家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人才之間的較量,現在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各國的人力資源,出于長遠發展考慮,各個國家都加大了對人力資源的投入,直接成為最大的投資主體之一。

1.2.2 投資客體的不確定性導致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產生

人力資本包括個體所具備的體力、知識、經驗等各方面的總和,所有這些因素都與個體能力的發揮有著極大的關系。人本身對客觀事物具有極大的能動性。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其自身潛在的人力資本,實現人力資本投資的根本目的;倘若沒有積極的環境,個體潛在的資本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換句話說,人力資本投資客體的潛在能力的發揮和其所處的客觀環境具有極大的關系。

1.3 人力投資的長期性預示著人力資本投資存在風險性

由于人力資本投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是說在短時間內就能見效的。在這一過程中牽扯到各個方面的因素,不同投資主體的投資理念,在一定時期內各種因素的不斷變化等等,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積累的過程,很多時候無法確定在這投資過程中獲取收益的各個因素的貢獻度,這給日后的收益分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2 就業與就業理論分析

所謂就業是指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以獲取報酬為根本目的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通過對其進行細化,我們可以從就業條件、收入條件、工作時間等三方面來對其進行分析。就業問題始終是關系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在當前的復雜的國際環境下,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

2.1 就業理論與評價

相關的就業理論指出,在市場內部有時候會出現一定階段的經濟失衡現象,但是由于市場自身有一定的調節作用,通過價格、貨幣、工資等多方面因素的調節會逐漸趨于平衡,保持就業市場的正常狀態。

和就業相關的主要理論有非自愿失業理論、自愿性失業理論以及不足就業理論等,非自愿理論將造失業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國民產出的,將解決的重頭戲放在政府的干預上,對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夸大;而在自愿性失業理論中,認為人們對于通貨膨脹預期的偏差性是失業現象的主要原因,主張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完全依托于市場本身,不贊成政府過多的干涉;對于不足就業理論則認為勞資雙方之間的協議對于就業具有極大的影響,這是連接市場和就業的主要的紐帶之一,是平衡市場的基礎原因。

2.2 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分析

2.2.1 初次就業率低

在離開學校需要尋求工作的學生中,正常畢業時間時內能夠明確自身工作的學生的數量在全部學生中所占的比例我們叫做初次就業率,通過這一數據,我們能夠準確掌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通過具體分析,能夠及時的了解當前待業中的大學生的數量以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得知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率出現逐年降低的情況,這種逐年下降的就業率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

2.2.2 初次就業時間延長

大學生初次就業時間比較長,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來看,很多學生將自己的目標和要求放得過高,在選擇工作上存在一種好高騖遠的狀態,無法真正腳踏實地的從基層做起,這是導致初次就業時間長的主要原因;從大學生的外在狀態來看,很多大學生的生長環境比較優越,家長過度的疼愛使學生畢業后在家呆著成了一種趨勢,沒有壓力就沒有走出去的動力,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當前大學生初次就業時間延長。

2.2.3 就業的極端化

人總是不滿足于現狀,而渴望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對于當前的大學生的就業也是如此。很多大學生在就業的時候存在自身的偏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渴望去條件優越的城市去就業擇業,普遍認為比較發達的城市不論是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比較好,更能為自身的發展提供優越的條件和機遇,使得大學生就業出現扎堆的極端現象。像北京、上海等發達的一線城市人才濟濟,而對于比較偏遠的地方人才出現極大的缺口。

3 人力資本投資結構與大學生就業影響

3.1 人力資本投資機構現狀

從目前高等學校的就業形勢出發,教育投資方式已經不是單一的政府方面投資,市場力量已經參與到人力資本投資中。

首先,按照慣例,大學期間教育應該占總教育經費的八分之一,基礎教育投資少于高等教育,導致人力資本的投資數量過大,針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教育是接受人群最多的教育所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其他教育,高等教育在任何一個國家是人力資本投資最少。

其次,大學教育中職業性教育資本的投入很少,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果受到足夠重視,不會出現人力資本投資都會集中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中。

最后,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的區域性非常明顯,一些法國區域,城市化水平比較高,人力資本投入就很高反之,人力資本的投入就會減少。由于區域性很明顯,我國的高等學校都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大城市,高等教育區域性分布不合理,導致人力資本的投入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3.2 地域性的高校地區分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

人力資本的投入需要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從我國高等學校管理體制出發,政府控制著高等學校教育資源的分配權,由于市場定位存在缺失,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脫節制度的產生。主要表現在高等學校數量以及規模比較大的地區就業的難度要地獄投資規模比較小的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的一些地區,國家進行多次畢業上的次調查,這些地區就業數量非常高,一些西部的地區就業數量非常低。也就從跟本上反應這些地區人力資本投資高,其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就相對比較低。

3.3 人力資本投資不平衡

借鑒發達國家大學生人力資本的投資行為,其主要呈現一種金字塔的形狀。像美國和日本由于短期大學和學院的數量很多,實現了大眾化的教育模式,這種人力資本的投資形式促進了大學生的就業。而在我國,由于對本科層次的投資比較多,導致大學的人力資本投資不協調,最終人力資本出現中間大兩邊小的模式,產生本科教育的學生就業比較難的尷尬現象。另外很多企業出現了高學歷高消費的現象,導致缺乏勞動力等技能型人才,導致人力資本的投資結構性失衡,最終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

3.4 學科結構與專業知識滯后

從人力資本投資與專業結構設置這方面,也存在很多滯后的現象,導致人力資本投資過高,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在最近幾年,專業設計方面,人力很多高校出現盲目跟風的形式,大量設置與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導致高校的學生檔次下降,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學生就業難與人力資本投資存在很大的關系,就業受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非常大。

4 結 語

人力資本投資的不合理性會導致學生就業難度的增加,所以也需要加強對人力資本投資的認識,用法律的手段推進人力資本投資的正面影響。在就業模式中采用國外的就業模式推廣相似,加強就業前的職業生涯教育。同時加強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實現人力資本投資由單一性向多元化的轉變,調整優化人力資本投資結構,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 劉昕.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資風險及其防范――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另外一種反思[J].中國流通經濟,2009,(7).

[2] 楊秋樂.人力資本投資視角下的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商,2012,(9).

[3] 張宏,郝天資.人力資本投資與大學生就業現狀悖論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6).

[4] 馮紀明,吳克明.大學生就業難與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4).

篇8

關鍵詞:體操教學;影響;學生;成因;因子

在以往的體操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對學生進行體操動作的簡單引導,并在課堂前幾分鐘做出明確的示范,緊接著就把全部的時間留給了學生進行學習,如果學生的動作存在的問題不大,教師不會進行過多地干涉,任由學生自由學習,如果整體動作偏差較大,教師則會集中學生進行重新演示,鼓勵學生繼續學習,完善自己的體操動作。在這樣的體操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未能得到充分地關注,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十分小,導致最終的體操教學效用并不高。同時,學生在這樣的狀態下,一直處于對教師動作的模仿學習中,內心僅僅要求與教師的動作相一致,并不注重對于注意要點的學習,因而學習興趣也未曾被充分地調動,只能要求自身的動作盡量規范化。此外,學生的體操學習過程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亟待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完善,而要想實現體操教學的合理性,教師必須優先著重分析影響學生體操學習成因的關鍵因子,并以這些因子為基礎,創立科學有效的改善策略,進而產生高強度的體操學習效用。

一、體操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成因的因子分析

1、渴望獲得迅速地發展

在當前的高校體操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狀況,學生對于體操教學的進度感到十分不滿,認為體操教學每堂課僅僅是教幾個動作而已,而讓他們進行重復地練習,會顯得較為繁瑣無趣。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僅僅課堂的前半部分會有充分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練習這些動作,到了課堂后半部分,則認為已經較好地掌握了訓練內容,不值得繼續浪費時間,因而完全失去了進一步訓練的興趣。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狀況,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內心的學習迫切感上。體操教學是一門形體藝術教學,受到了很多女學生的歡迎,因而,他們對于教師布置的教學訓練任務能夠迅速地完成,并渴望了解和學習下一部分的內容,不希望本堂課的教學截止在當前的動作內容上。

2、傳統的體操教學方式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可

傳統的高校體操教學,采取的教學方式總是以教師為引導和示范,由學生進行跟隨性動作模仿,教師只是偶爾對學生進行動作方面的指導,而對于體操注意事項的講解很是簡單,幾句話匆匆而過,許多學生僅僅記住了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導致整體動作學習的不完善,與教師的動作存在較多的不協調。整體的體操模式完全成為了一個模仿學習的過程,未曾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幫他們找到自我完善的方向和動作優化思路。

3、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一致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高校的體操教學中,自主思考能力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因的主要因子之一。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體操時候,所表現出的獨立思考能力是不同的,而其中的原因,很多時候是由于一部分男學生對體操學習的興趣太低,并不會對動作進行主動地思考個探索,而女學生則不同,她們喜歡并樂于學習體操,因而會主動進行積極地思考,最終的學習效率相對較快。

4、對動作糾正認識不明確

在高校體操的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對于每個動作的專業性強調也是不同的,女學生更多地是要求形體的美觀性,每個動作盡量做到標準、合理,因而對于教師的指導糾正,她們會迅速地接受認可。而男學生也不同了,他們本身對于體操學習的興趣就十分小,僅僅要求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即可,許多時候都抱著糊弄的心態去進行學習,因而對于教師的動作糾正,他們的內心并不會坦然地接受,而是覺得多余,不會積極按照教師的規范完成動作練習。

5、對動作學習進行反思

在體操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對當堂課學習到的內容進行反復地練習,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定然能夠優化整體的學習過程,產生高效的學習效果。但是,很多學生并不注重這一內容,許多時候僅僅在本節課上進行學習,下課以后,他們會立馬投入別的活動中,對于體操的學習活力只能保持在很短的時間內,因而學習效率很低,亟待獲得發展和提高。這是高校體操教學長期存在的一種現象,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改善,糾其原因在于學生對于體操學習的不注重,喜歡用敷衍的心態去完成體操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因此變得較為消極,導致體操教學的實際效益很低。

二、結束語

總而言之,體操教學是現代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很多的問題,教師應當正確分析影響學生學習成因的因子,進而針對這些因子進行教學的改善和創新,促使體操教學的整體流程變得更加科學有效,能夠實際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

作者:劉和軍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魏曉曉.我國高校體操教學內容現狀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11)

[2]王可.探討高校體操教學改革途徑與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2)

篇9

關鍵詞:分層教學;自信;自我效能感

本文為2013年臺州市教育規劃課題《高職院校分層教育對學生自信心理狀況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GG13071)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3月27日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高職教育的任務,這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新的要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自信是高職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體現,在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不能夠忽視學生自信心理的塑造。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職業技能和心理素質形成發展和逐漸趨于成熟的重要階段。良好心理素質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學業質量,還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人生觀、事業觀。高職學生既有一般大學生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我國傳統教育觀念、高職院校師資規模和部分用人單位渴求“高學歷”人才等現實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和社會中常常感覺“技不如人”,自信心不足,甚至存在自卑心理。而剛剛走出“高考”籬墻的大學生在充滿期待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分層教育”的復雜心情。因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

一、分層教學研究現狀

我國長期奉行的“應試教育”思想是高職院校按學業成績進行分層次教學的主因。因此,有關按學業成績進行分層次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從已有的文獻來看,高職院校推行分層教學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教學領域:

分層教學的一個應用領域是英語教學,“從分層次考試入手,通過大學英語分層次考試、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的層次設置、教學班的選擇、‘走班制’的實施和分層次作業,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較大提升”,但同時也有研究指出分層教育導致低層次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學習動力等負面因素,提醒要保護學生的自尊。

并且也有學者嘗試將分層教學引入到高等數學教育改革中,指出以學生實際基礎的不同,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但也有部分學者對分層教育存在問題進行探討:指出目前分層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就分層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解決辦法進行論述。

分層教學的第三個應用領域是內分班教學,有學者從社會人才需求、學生構成、培養目標三個方面分析指出可以運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分別對基礎層、求知層、努力層、渴望層和精英層的學生“因材施教”。

從以上文獻梳理來看,有關高職院校分層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學生學業成績方面,沒有完全脫離“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即使有部分研究人員指出當前分層教育需要改進之處,但提出的措施仍然是以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為中心的,有關分層教學對大學生自信心理素質方面影響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二、分層教學情景下的學生自信心理狀況

對我校市場營銷專業部分同學的實地訪問與調查,發現分層教學環境的確給學生的自信力產生一定的影響。除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能夠獲得成就感之外,大部分學生的整體自信度較低,他們認為分層教學造成自信力不足,甚至出現自卑的現象。主因如下:

(一)分層教學導致學生學業自信不足,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效能感是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分層教育導致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不受老師的重視,得不到來自教師的贊揚與肯定,這種負面的強化使學生產生不自信心理。充滿否定的外界反饋造成學生的自我評價發生偏移。學業方面的挫敗,降低了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失去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習得性無助感,這種無助感、聽天命的心態又影響其他方面的自我成就感,進而導致自信心全面喪失。這又反過來限制了他們其他方面能力的正常發揮,增加失敗率,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中。

(二)分層教學對社交自信心理構成較大的負面影響。進入大學階段之后,大學生的社交作為學業以外的大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開始成為影響學生整體自信的又一重要因素。調查表明,分層教學造成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戀愛等方面自信心不足,擔心自己因在校低層次得不到別人的認可,進而影響其對自我能力的正確判斷。極個別性格開放、自我意識強的同學在人際交往、戀愛方面較為順利,這方面成功的經歷有助于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對高職學生整體自信心提高有很大的影響。同時,社會交往能力也是現代職場成功的必備利器,在以工作應用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自信心構成中占據重要地位也不無依據。

(三)分層教學導致部分學生自我定位模糊,職業規劃不清晰。通過對部分學生的訪談,部分學生反映分層教學降低了他們對自身職業能力的信心。大三級學生自信心低于大一、大二年級學生。由于部分用人單位盲目追求高學歷、高職生職場定位模糊等因素使得剛走出校門的高年級學生更容易遭受挫折。進而對自身職業能力產生懷疑,自信心下降。分層教學造成的職業定位模糊以及挫敗感降低了學生對所學職業技能的自信。

三、提高高職生自信心的途徑

專業成績固然重要,但學生自信心理的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自信能夠促進人能力的超常發揮,增加成功的概率。相反,沒有自信甚至自卑會抑制能力的正常發揮,進而降低成功的可能。因而,大學生開展自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分層教育在注重專業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目前已經開展分層教學的專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盡量減輕負面影響:

(一)確立綜合評定體系。大學教育不能單純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尺度。高職學生學業上的“失敗”,蠶食了他們本該擁有的自信、掩蓋了他們難得的優點、長處。筆者以為,高職階段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將學生從高考的陰影下解放出來,樹立自信,正確評價自我。讓學生從學習、生活、能力等全方位多層次的角度重新認識自我。這就要求分層教學管理者要努力挖掘學生的優勢、提高學生自信心,將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培養的一項指標給予相應的權重。

(二)挖掘特長,搭建平臺,提高自信。教師在分層教學中應根據高職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在同學中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如辯論、才藝比拼、職場模擬等活動,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展示絢麗的舞臺,使學生都能在各種具體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特長的舞臺。當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積累成功的經驗的時候,他們用這種體驗強化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度,提高自我評價準確性。

(三)提供培養職業技能的平臺,培養職業自信。側重實踐能力是高職學生的優勢,教師應該讓他們感受到職業技能帶來的成就。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等為學生提供運用專業技能的機會和平臺,學生從中也能獲得一種成就感,幫助提升職業自信。學校教師尋找職業與自身優勢的最佳結合點,提高職業適應力,鞏固職業自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心理測試、職場能力調查等活動讓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目標職業,最終尋找自我與職業的最佳結合點,為學生在求職中揚長避短提供了科學依據,提高了求職成功率,提高職業自信度。

主要參考文獻:

[1]朱山軍.對高職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J].職教論壇,2005.1.

[2]賈紅瑜.因材施教的高職英語分層教學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4.

[3]王新隴.建立高職院校數控專業英語分層教學模式[J].2011.7.

篇10

[關鍵詞]自信心 大學生 影響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晚期,從學校到學校,社會閱歷尚淺,其個人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最后定型。一旦遇到挫折,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產生自信心危機,從而影響他們的人格健康有全面發展。目前,國外對自信心的研究正不斷深入,而國內對這方面的探索卻較少,而且很多都是經驗的描述,缺乏理論指導。因此,從理論角度探索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對加強學校教育,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自信的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一個自信的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特征:

自信的大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既不自命不凡,也不過分貶低自己,也就是說,既不自負,也不自卑,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有機地統一起來。

自信的大學生在正確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對外界評價結果全部接納,無論評價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是有價值的還是無價值的。自信的大學生不回避自己的缺點,也不夸大自己的優勢,他們能理智地,辯證地對待自己。

自信的大學生能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能與周圍的人融洽相處,即使進入一個陌生的新環境,他們也會有較強的安全感,很快適應周圍的環境,并能根據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來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使個體和周圍環境保持平衡。

二、影響大學生自信心的主要因素

自信心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研究表明影響大學生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因素如下: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富有自信心,能積極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灰心喪氣,產生無助感。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種信息源基礎上。

1.行為的成敗經驗

現實的直接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影響很大。成功的經驗往往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敗的經驗就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但對于那些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的人而言,偶爾的失敗并不會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經驗

除了直接經驗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間接經驗,進而增強自我效能感,如,看到和自己學習水平差不多的同學通過努力取得了好成績,就會增強自己提高學習成績的自信心。

3.言語的說服或暗示

他人的建議,勸告,解釋,激勵,心理暗示或自我規勸等也能改變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幫助個體提高自信心。但言語說服或暗示需要一定的個體直接經驗作為基礎,才有顯著的結果,缺乏體驗的基礎的言語勸告而形成的自我效能感是脆弱的。

4.情緒喚起

正向的情緒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負向的情緒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比如,自豪,樂觀等情緒容易增強學生對自我效能感的判斷。那些開朗活潑,善于交往的學生一般說來更富有自信心。而性格內向,消極被動,不善于與人交往的學生,一般說來自信心水平較低。另外,積極的情緒體驗還有助于自信心的維持。

(二)歸因模式

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從行為結果尋找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稱之為歸因。維納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從穩定性,可控性和內在性三個緯度分析歸因問題,如下表:

表1:維納的歸因模式

如果成功時把原因歸結為內部的因,如能力高、努力的結果,就會增強或保持自身的自信心;歸因為外部的因素,如任務難度低、運氣好就不會增強自信心;如果失敗時,把原因歸結為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不夠或教學質量差就會保持原有的自信心;歸因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或任務難度大就會降低自信心,產生無助感。

(三)認知風格

威特金提出人們在加工信息過程中存在著場依存和場獨立兩種認知風格。人們在加工信息過程中,場依存風格的人,對事物的認知加工傾向于以外部信息為參照點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認知更容易受周圍的人們(尤其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從他人處獲得標準。而場獨立型風格的人,對客觀事物做判斷時,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界影響,他們傾向于對事物獨立做出判斷,在外部不可控制因素作用下,個體自信心的水平取決于自身的主觀認知。如果學生獨立性強,他就不受外界影響,始終保持進取的信念和強烈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學生場依存性強就容易受他人和客觀環境影響,難以建立穩定的自信心。

(四)家庭環境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學生自我認識偏差。一般地,性情穩定,自尊心強的家長,其孩子的自信心也強,這些父母傾向于與孩子建立親密友善的關系,鼓勵孩子們自立,允許他們有相當的個人自由。他們與孩子在一起時親切熱誠,充滿溫情,并通過鼓勵來激發孩子的自信心。而情緒暴躁、專橫的父母則沒有給孩子提供行為指導,他們似乎對建立一種穩定的家庭結構缺乏自信心,這樣的父母在問題出現時一般用粗暴、專橫的方式來管孩子,消除爭論,而不是探討問題。因此,在這種高壓式的教育方式下,兒童常常表現出慎重,膽小不自信的態度。

三、大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策略

通過分析,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來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

(一)實施成功教育

學校應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提供各種鍛煉機會,設法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能,獲得成功體驗。同時,根據多元智力理論,要避免以學生作為單一評價標準,采用多元標準評價學生,因為對學生以外的能力給予積極評價會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反過來促使其在學習上有所進步。而家長也應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積極合作,共同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二)樹立適當的榜樣

由于替代性經驗對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影響,因此,對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可以通過樹立與其水平相當但取得進步的榜樣來進行訓練,讓學生獲得替代性經驗。這個榜樣最好是來自學生身邊,甚至是各方面的榜樣,這樣更能起到激勵作用。

(三)開展積極歸因訓練

歸因訓練的基礎步驟如下,a、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b、其次讓學生參加某項活動,并取得成敗經驗;c、再者讓學生對自己的成敗進行歸因;d、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歸因。

[參考文獻]

[1]車麗萍.國外自信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發展,2002

[2]陰國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班杜拉著,郭占基等譯.社會學習心理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