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藝節目范文

時間:2023-03-15 09:5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視文藝節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視文藝節目

篇1

(一)節目定位理性化

1.結合受眾所需和自身實際兩方面來合理確定頻率風格、節目內容和形式

現代傳播學告訴我們,受眾對于新聞信息而言,一方面是傳播對象,另一方面又是接受主體,它對媒介發出的信息具有選擇的權力。因此,充分研究受眾所需是節目定位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正確分析自身實際,明晰長處所在,并通過理想的方式,將自身優勢轉化為與聽眾達成的最大程度的共鳴。

2.有效把握廣播文藝節目的輿論導向

首先,要注意事實軟化引導。“軟”主要是指那些人情味較濃、輕松活潑、易于引起受眾興趣的文藝娛樂作品。有這樣一個廣播劇:一個小男孩每日都在村頭張望,路人不解,問其原因,小孩說道,前些日子,兩個警察叔叔把爸爸帶走了,媽媽每日都偷偷抹眼淚,小孩子最后流下淚問:“爸爸什么時候來呀?”這個文藝小品全文沒有一個“法”字,但卻處處體現著法的嚴肅性。文藝作品就是要充分利用文藝這種“軟”的優勢擺事實、講道理,不是扳起面孔訓人,容易觸動思想,以達到引導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循循善誘引導。對于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以及社會上一些非正常的現象和錯誤觀點,作為廣播文藝節目的宣傳,不能采取急風暴雨,或者強制灌輸的教育方法,而應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加以引導。近年來,由于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少數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金錢至上”、“讀書無用”等觀點,思想頹廢,斗志喪失。2000年3月,中央電視臺第1套節目適時播出了世界歷史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播出后,在全國產生的強烈的反響。這說明,文藝節目貼近群眾,努力尋找準確的切入點,是正確引導行之有效的方法。再次,要注意旁敲側擊引導。一個事物,正面有一個,而側面卻有好幾個,側面引導是建立在多元、側向和逆向思維之上的一種引導方法,其角度多,內容豐富,引導更為全面。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曾有這樣一個相聲段子,大意是這樣的:某上村致富后,參觀團一撥連著一撥,最后竟吃空了這個山村,最后實在沒吃的了,就開始吃路旁的樹葉子。這段相聲沒有直接批評吃喝風的腐敗行為,而是通過這種“旁敲側擊”的說理方式,引導人民去認識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文藝節目應從事實出發,選準角度,捕捉實際生活中的精彩素材,加以升華,凝結為有分量有深度的文藝節目,以強烈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達到正確引導輿論的目的。

二、廣播文藝節目的深度發展

(一)堅持廣播的黨政支持和黨性原則

廣播節目體現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應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應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智力上的支持。文學節目的喉舌功能,雖不象新聞節目那樣直觀,但它寓教于樂、寓理于文,能形象、含蓄、藝術地展現黨的主張和意志,使聽眾在不自覺中受到薰陶和洗禮,這實際上就是在實踐文藝工作的“兩為”方向。所以,辦廣播一定要堅持黨性原則,唱響主旋律,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好務。

(二)廣播文藝節目的正確輿論導入

廣播作為現代化的傳媒,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標準,強調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思想和藝術性的統一,要保證“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文藝節目輿論導向和定位具有非政治導向和寬泛性,這就要求文藝節目在自身特征上要認真地加以把握。比如,某個電視小品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抗戰期間,一個畫家畫了一幅畫送給一位將領,畫中內容是秋風中的一棵蒼老的大樹,樹根旁有一片落葉,意思是說“落葉歸根”,政治思想性就不言而喻了。

篇2

一、電視文藝節目導播概述

中國的電視導播主要來源與兩個隊伍:攝像員和導演,他們各有各自的優勢,也各有各自的劣勢。攝像員出身的導播通常經歷了近10年的攝像工作,熟悉攝像員工作,與攝像員有親切的個人感情,常常可以激發攝像的潛能,完成高難度的鏡頭。但他們的劣勢是,不熟悉節目的后期剪輯,不熟悉各個部門的組織運作,不能充分領會導演意圖,更不熟悉節目流程。導演出身的導播熟悉整個節目流程,能組織音頻、燈光、舞美、字幕有效組織協同,缺點是不熟悉攝像員工作,與攝像員的溝通有障礙,無法避免攝像員欺生偷懶。所以導播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局限與不足,在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導播機位

導播機位布置需要導播與導演有效溝通,根據節目的內容,不同環節的呈現特點來布置。

1.機位的縱向布置:攝像機位有的時候需要在垂直距離上布置,原則是遠景要高,近景要底。比如足球轉播主機位各國聯賽都有自己的特點,放得太高,雖然可以縱觀全局,但是球員太小,球也小,觀眾很累;放得太低,透視效果明顯,前面的隊員比后面隊員大,還會發生視線阻擋的情況。所以高度適中,適當推拉就可以兼顧整體與局部。

2.機位的水平配置:

(1)倒三角機位。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機位配置,由一個給全景的主機位加上兩個給中近景的左右機位構成,這樣的搭配可以完成大部分談話類節目的錄制。優點是投入少,效果好,遠近搭配合理。缺點是當舞臺上出現多個主體依次說話、舞臺多分區的時候,難以調度,可以與導演商討主持人在兩邊分別說話,緩解攝像員壓力。

(2)四機位及以上。倒三角機位是一切機位設置的基礎,四機位以上的攝像機,只是給倒三角起輔助作用的機位。導播的難度并不會因為機位的增加而變得復雜,反而會因機位的增加變得簡單。因為文藝節目尤其是各種選秀類節目舞臺復雜,分成舞臺區、主持區、評委區、樂隊區等等,每個區域都需要專門的攝像員把守,捕捉各個區域的一舉一動。流程、區域復雜的節目,導播切換版通常也只作為播出版的主線,會有更多的鏡頭會在后期編輯上補上。

三、導播思想

電視導播面臨的所有電視節目大體上分為兩種:敘事類節目和抒情類節目。敘事類節目如新聞、新聞雜志、專訪、座談、特別事件報道等,都強調客觀、深刻,這就要求導播的切換要快速、準確、不許添加個人感彩。

而抒情類節目如文藝類節目、戲曲類節目、音樂類節目等等都強調感情呼之欲出,要求導播善于捕捉各個主體的感情變化、調節節奏的緩急,可以投入適當的感彩。

四、導播與其他制作部門配合

導播雖然只是節目制作諸多環節中的一環,但是他需要了解節目的一切,在某種意義上,他需要比當期導演了解得還多。

1.導演。導演需要為導播提供節目流程、主要演員和嘉賓的背景、節目需要突出的重點,重要節目的音樂等等,在彩排期間一定要通知導播觀看。

2.編舞。舞蹈的伴奏、編舞的構思,隊形的變換、對主體演員的烘托、服裝道具的變換應通知導播,導播也應該增強自身修養,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識,熟悉伴奏的起承轉合,情緒發展變化。

3.視頻。視頻是導播工作的重中之重,導播必須與視頻部門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演出前帶領攝像員熟悉攝像機、熟悉導播設備,確定主體色溫與黑白平衡,在導播過程中與視頻人員合作調整光圈,才能保證節目在質量上的穩定。

4.燈光。電視是光與影的藝術,燈光是決定節目質量的重要一環,燈光設備是否通用?色溫是否一致?節目中燈光如何變化?都要與燈光同事事前商定。

5.音響、音效。電視信號包括圖像信號和音頻信號。新聞節目講求聲音的準確和穩定,文藝類、戲曲類節目要求人聲、樂隊、音效之間的平衡,樂隊內部各個樂器的平衡,人聲各個聲部的平衡,導播必須在播出注意畫面的同時,聆聽聲音的細微變化,確保給觀眾送去視聽雙重享受。

6.舞美。舞美在搭制場景時,會大量使用各種裝飾燈泡,由于裝飾燈泡的色溫與燈光面光的色溫不同,攝像機捕捉的畫面和人眼看到的往往不同,這就要求導播及時通知各個部門協調最終畫面的效果。

五、室外特殊氣候條件下的電視導播

夏天的室外導播面臨諸多考驗。室外主要的光源是太陽,以北方為例,夏天上午天亮得早,太陽高度角高,光照強度大,演員主持人容易脫妝。下午3點后色溫變化劇烈,多機色溫需要同時協調變換。

舞臺的朝向也很重要,雖然中國建筑多數是面南背北的,但是舞臺的朝向往往千姿百態。面北的舞臺會導致攝像機全天面對太陽,難以調節光圈,所有影子向攝像機突出,演員和主持人在背景的陰影中演出。如果背景是半透明的,整個背景又會被照得特別亮。

面東和面西的舞臺都會有強烈的側影,但如果演出時間不長,上午演出面東,下午的演出面西不失為一種選擇。但是許多演出都迷信地認為面西演出不吉利。

篇3

文藝類節目:娛樂受眾是基礎,傳播文化是目的

從傳播文化的方式而言,文藝類節目可以在娛樂之中讓觀眾感受到文化的氣息、接受文化的熏陶,但要同時兼顧娛樂觀眾和傳播文化并不容易。幾年前,有海外觀眾給CCTV-4的觀眾聯絡部門寫信反映說:“目前在CCTV-4的各欄目中,介紹內地新景象的優秀節目已不少,但某些欄目,尤其是文藝節目中,經常出現在熒屏上的不是帶有民族風格、傳統文化的東西,而是當前充斥內地文化市場、充滿強烈商業色彩、藝術性不高的流行曲與西式演唱風格。海外僑胞身處異域他鄉,更期望欣賞到的是來自祖國帶有傳統文化和民族風格的,令坐在電視機前的一家老少眼前一亮、心中一熱、耳目一新的聲音與畫面。中國的文化藝術有五千年的積淀,無論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多姿多彩。但是我感覺,今天內地的歌壇舞臺卻缺少對民族傳統的挖掘與弘揚。”①

這位觀眾的來信代表了一部分海外觀眾的觀點,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海外觀眾對文藝類節目的訴求。在經過幾次改版之后,《中國文藝》在節目內容和形態方面更加注重文化傳播。以2010年10月國慶節期間推出的“歌唱祖國”系列節目為例,中華文化中的很多理念和符號都是在屬于大眾文化的流行歌曲中進行傳遞。這一期播出了九首歌:費翔《故鄉的云》,汪明荃《萬水千山總是情》,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劉歡《綠葉對根的情意》,毛寧、劉德華、張信哲《大中國》,劉德華、那英《東方之珠》,王菲、那英《相約九八》,譚晶、陳奕迅《龍文》和S.H.E《中國話》。從這幾首歌中,海外觀眾既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中的國家理念和故土情懷,也可以體會到文字和語言這些文化要素的巨大魅力。有研究者指出,《中國文藝》應當成為一個文化使者,充分利用和發掘中國漫長而輝煌的文學藝術資源。②需要強調的是,完成文化傳播使命的前提是能夠激起觀眾的收看興趣,能夠讓觀眾從中獲得娛樂。《中國文藝》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也印證了這一點:文藝類節目的基礎是娛樂觀眾,在此基礎上,傳播文化才是目的。

文藝類節目傳播文化的手段: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有業界人士認為,媒體在構建“國際影響力”的策略上,既要重視新聞性、評論性節目等“硬傳播”,更要重視電視文藝、文化專題節目等“軟傳播”。③相比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文藝類節目傳播文化的手段更為獨特,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之中實現傳播目的,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之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進而在心理上對中華文化產生認知和認同。

文藝類節目傳播文化的這種特點與其編碼方式密切相關。從編碼、解碼和文化碼本的角度來看,文化是符號中介(semiotic mediation)。④人的符號化生存方式決定了其本身是一種符號動物,而其社會歷史過程就是一種不斷“生產”和“消費”符號的過程。⑤從解碼思維出發,文化是人們在生活中實踐和傳承的思維、行為和組織的方式及其產品。⑥節目與受眾的關系是一個編碼與解碼的關系,文藝類節目以音樂、舞蹈、戲曲、相聲、小品、雜技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對文化進行編碼,受眾在娛樂的過程中對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進行解碼。正是這樣一種獨特的編碼――解碼關系,文藝類節目傳播文化時才能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中國文藝》具有文藝類節目共有的編碼――解碼方式,很多海外觀眾觀看節目既是一種娛樂和消遣,也是感受中華文化的過程。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一位觀眾在寫給CCTV-4觀眾聯絡部門的信中說:“我自幼生長在北京的一個愛好京劇的世家,在美國已定居多年,每次聽到京胡的聲音都會熱淚盈眶……希望《中國文藝》欄目能夠播出更多的祖國傳統藝術。”⑦對于這位觀眾來說,欣賞京劇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文化體驗。

《中國文藝》的很多節目是按主題對熱門小品或流行歌曲進行匯編,其中不少主題與中華文化理念相關。例如,2010年9月7日播出的《中國文藝》就是以家鄉為主題,這期節目的名稱就叫“鄉音鄉情之家鄉”。在這期節目中,五個節目從不同側面闡釋了中國人的鄉土觀念。這五個節目分別是:鞏漢林、柏青、韓再芬表演的小品《都市外鄉人》,韓紅演唱的歌曲《家鄉》,騰格爾演唱的歌曲《天堂》,另外還有歌曲《黃土高坡》和《故鄉的云》。

中國的文化理念中有著濃郁的鄉土觀念,對于海外華人而言,這種鄉土觀念涵蓋了祖籍地和移居地兩方面內容,并成為一種“宗鄉文化”。“宗鄉文化”已經成為海外華人共有的歷史傳統與文化資源。最能表明海外華人社會這一共性特征的是遍布于世界各地的華人會館、同鄉會、宗親會等社團組織。⑧《中國文藝》通過以小品或歌曲的形式傳播這種“宗鄉文化”或“鄉土觀念”,海外觀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也從中解讀出或者解碼出文化內涵。

文藝類節目傳播文化的層次:“大俗亦大雅”

文藝類節目需要平衡的一個問題就是“雅”和“俗”的問題,也就是傳播高雅文化還是通俗文化的問題,或者說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或大眾文化的問題。因為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文化的格局是一個由主流文化(或稱主導文化、官方文化、正統文化等)、精英文化(或稱高雅文化、少數人文化、小圈子文化等)和大眾文化(或稱文化產業、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等)的三足鼎立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⑨為了方便起見,本文將文化主要分為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兩種。如果將兩者割裂,過于追求其中一個的極端都不利于文藝節目自身的發展,更無助于文化的傳播。過分的娛樂化會引起人們的擔憂,娛樂的目的和品味也會隨之發生變質;⑩而高雅文化一旦曲高和寡,也會失去生存的土壤。如果說通俗文化的目的在于娛樂、給人帶來快樂,高雅文化的目的在于熏陶、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那么這兩種文化其實是統一的。對外文藝類節目要將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有機融合于一體,這也是很多海外觀眾對《中國文藝》的訴求。一位觀眾在來信中表示:“希望《中國文藝》欄目能多播放諸如歌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草原牧歌》《西沙組歌》《春江花月夜》《千手觀音》等聲情并茂、生動活潑,既有民族風格,又有現代氣息的好節目。”(11)由此可見,文藝類節目既要有通俗、流行或大眾的元素,也要有高雅、傳統的內涵,兩者缺一不可。

《中國文藝》的制片人周曉嵐女士在接受筆者訪談時表示,對于文藝類節目而言,“大俗即大雅”。她舉例說,很多富有民族底蘊的節目,如內蒙古的長調,其大眾化特點非常鮮明,但這些文藝形式絕對非常高雅。正是基于這種理念,《中國文藝》有意從傳統文藝形式或主題中挖掘現代元素,或者通過內容與形式的整合來闡釋“大俗即大雅”。例如,2010年10月28日播出的節目,就以《秦腔與搖滾》為主題。這期節目播出了四個富有民族特點又不乏現代元素的節目:鄭鈞演唱的搖滾歌曲《愛上當》、華陰縣農民老腔團表演的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鯤鵬樂隊演唱的歌曲《信天游》和胡月演唱的《熱戀的故鄉》。

秦腔在八百里秦川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深得陜西人的喜愛。當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秦腔時,這種藝術形式也具有它高雅的一面。這就如同愛爾蘭的踢踏舞,根植大眾,展現高雅。《中國文藝》作為文藝類節目,通過節目的創作和編排,來展現中華文化豐富的層次,同時也解讀和闡釋“大俗即大雅”的內涵與真諦。

結語

對外電視節目與對內電視節目在目標觀眾、節目需求和傳播目標等方面都存在著差別。對外電視節目是情感的橋梁,也是文化傳播的渠道。就對外文藝類節目而言,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使命則更為多樣。一位美國觀眾曾這樣評價《中國文藝》的一期有關民歌的節目:“跟隨《中國文藝》的腳步,我仿佛走遍祖國各地,探尋著每一個民族,品味著每一個音符的情感,民歌讓我的思鄉情懷得到了最好的釋放。”(12)可以看出,《中國文藝》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娛樂,還滿足了思鄉情結,同時讓他們了解了民族文化。對外文藝類節目正是在娛樂之中傳播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作者單位:中央電視臺)

本文責編:曾鳴

注釋:

①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聯絡部,《海外觀眾反映》,2007(2)。

②⑩趙允芳:《〈中國文藝〉應當成為一個文化使者》,《傳媒觀察》,2006(4)。

③趙樹清:《外宣電視文藝節目的創新與提高》,《電視研究》,2007(6)。

④[美]J•瓦西納著,孫曉玲、羅萌等譯:《文化和人類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頁。

⑤莊曉東主編:《傳播與文化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頁。

⑥周大鳴主編:《文化人類學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頁。

⑦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聯絡部,《海外觀眾反映》,2009(17)。

⑧曾少聰著:《漂泊與根植:當代東南亞華人族群關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頁。

⑨王長瀟:《當代中國電視文化傳播論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頁。

篇4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文化意義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電視談話節目大行其道,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體現出市場化大環境中受眾的文化選擇逐步走向多元化和開放的社會文化特征。傳播學者陸曄認為“電視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文化情景。在這個意義上,電視談話節目不僅把傳統上私人領域的文化元素和社會公共領域交織在一起。……林林總總的電視談話節目,為我們提供了電視受眾和電視節目的關系基礎上,一個透視社會文化格局特征的樣本,并最終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電視作為社會文化傳感器,對于當代社會多元與開放的文化品格表達和塑造的作用。”①

一、人際傳播介入大眾傳播,提高電視文化傳播效力

電視談話節目中,人際傳播對大眾傳播的有效介入使節目本身具有了獨特的視覺價值和審美價值,進一步提高了電視文化傳播的效力。

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以人際傳播的方式介入整個傳播過程,在大眾傳播中實現了人際傳播的最優化。作為媒介與受眾之間的“感情、信息交流的橋梁與紐帶”的談話節目主持人,神情自然、親切隨和、落落大方,與現場的嘉賓及觀眾作真誠的交流,在媒介和受眾之間營造了一種虛擬的人際交流情境,使大眾傳播擺脫了媒介機器的冷漠與單調,縮短了熒屏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最大程度地拆除了電視與受眾之間的藩籬與壁壘。美國著名談話節目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把對觀眾和嘉賓生活的關注凝聚在傾聽中,通過平等的交流和對話把談話的主題逐步引向深入。在她的節目中,經常涉及到性、虐待兒童、吸毒、社會暴力等非常敏感非常刺激的話題,更有與上司不和、飲食過度、缺乏自信、尊嚴受損這類個體化和心理因素很強的話題。但在她極富耐心和魅力的帶動和啟發下,來自普通人群的嘉賓和現場觀眾傾談出他們真實的生活感受,表露他們個人心中的隱秘,并通過這種傾訴來緩解郁結心底的壓力。她非常真誠地對于每一個內心痛苦的在場者都表現出深切的同情,這使得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覺得她更像一個關心他們的鄰居和好朋友。美國傳播學者唐·庫什曼說,“一個人想要進入人際溝通,不需要首肯對方的每個想法,但必須把對方作為一個獨特自我或重要的個人加以支持,積極的尊重對這種互動來說是最基本的”。②

電視談話節目不僅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更是一個感情表達和交流的盛宴。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的共同參與,無論在觀念意識上和情感態度上,還是在傳播視點和傳播手法的表達上,開放型的電視傳播都打破了以往“我傳你受”的單向關系,使傳播者與受眾保持一種平和對等交流的狀態,進一步引入了人際傳播機制,使得互動性增強,親和力顯現,最終提高了電視文化傳播效力。

二、構建大眾話語空間,拓展公共領域

相對于西方國家,中國電視談話節目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它從一開始就給受眾帶來了一個健康的交流空間和多視角的文化碰撞。從其本質來講,電視談話節目形式是通過建立一種全國或地域性的談話系統來實現它作為“公共領域”功能的。它為大眾提供了一種類似于中國古代議事廳那樣的大眾話語的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最早是由漢娜·阿倫特提出的,后來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將它發展為“公共領域”的概念。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表達以及溝通意見,以形成民意或共識的社會生活領域,其條件是所有人應有相等的表達機會,參與者以私人身份參加自主性的聚會,而討論的主題以公共事物為主。他認為:“不管怎樣,大眾傳媒充當了個人疾苦和困難的傾訴、生活忠告的權威人士:它們提供了充分的認同機會,在公共鼓勵和服務的基礎上,私人領域獲得了再生。原先內心領域與文學公共領域之間的關系顛倒了過來:與公共領域相關的內心現象逐漸讓位于一種以內心領域相關的客觀化現象。在某種程度上,私人生活的問題被吸收到公共領域當中,在新聞機構的監督,這一問題即便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也至少被公開化了。另一方面,正是通過這樣一種公開化過程,由大眾傳媒建立起來的領域獲得了次內心領域的特征,而私人意識也得以提升。”③在哈貝馬斯看來,隨著公眾由主要依靠閱讀書籍(文學)變為依靠畫報、雜志、廣播、電視等現代傳媒來進行溝通,文學公共領域消亡了,隨著文化批判的公眾逐漸轉變成文化消費的公眾,公共領域本身在消費公眾的意識中被嚴重的私人化了。這主要表現在原來高高在上的公眾領域變成了私人生活故事的領域,大眾傳媒就是理想型的公共領域,尤以電視為代表。

電視談話節目正是構建了這樣一個公共的大眾話語空間,讓普通人在電視熒屏上表達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談論真實生活的體驗,傾訴生活中隱秘的部分,從中獲得一種心理慰藉和精神宣泄。“電視媒介為大眾的交流提供了技術條件,可以說為大眾構建了一個可供自由交流的公共大廈,一個談話的場所,具有社會公共空間的性質,提供了可以發展談話節目的大眾話語空間,在培養觀眾的話語習慣,給予社會一種良性推動上具有其他節目形態所不及的作用。”④

電視談話節目是將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相結合而產生的最接近原生態的節目樣式,在寬松和開放的聊天氣氛中,一個嶄新的公共話語空間也初步形成。在這個意義上,電視談話節目的出現和盛行,是對逐漸消逝的社會空間的一個拯救,拓展了社會的文化空間和生活空間,也大大拓展了社會的公共領域。

三、確立民本文化風格,弘揚人文精神

在電視“平民化”過程中誕生的談話節目使得電視不再是“一臺發號施令的機器”,轉而以平民的視角關注生活,以受眾的興趣作為話題設置依據,并邀請受眾或其代言人出場。主持人、嘉賓和受眾代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整個談話現場和談話過程成為一個開放的信息場,在這個場中,電視從云端重新回歸受眾,重新成為平民百姓享有平等話語權的平臺”,⑤確立了以民為本的文化風格。一批以普通大眾、尋常百姓為主體的電視談話節目,如《實話實說》、《往事》、《聊天》、《講述》、《熒屏連著你和我》、《天下父母》等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極力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不尋常故事,謳歌普通人的真實情感,努力追求平民視角和紀錄風格。節目將平民百姓請進直播室,讓昔日隔屏如隔山的主持人與觀眾面對面談話、交流,直接參與節目的制作。電視談話節目通過“談話”的方式審視著世俗社會人們的悲歡離合,也在探究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越來越多的平民百姓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參與到電視的傳播當中,他們帶著自己的故事和困惑走進電視。普通百姓不再是普通觀眾,而逐漸成為能夠向大眾傳播的電視節目的主角。

對平民主義的追求,是中國電視在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下的一種回應,更是人對媒介自身的一種全新的認識。“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讓老百姓說自己的話”,電視談話節目以平民化的風格、平等的交流氛圍、大眾的話題重新成為表述普通人思想理念和價值觀的公共論壇。《實話實說》選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和敘事方式,是一個最大眾化的節目。節目中平民百姓走上熒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袒露自己的心跡和經歷。

電視談話節目除了體現一種對平民化的文化追求,也深刻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人文關懷突出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不僅要求人們關注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關注社會的變遷,更要關注人的社會行為,關注支配這些行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與尊嚴。

如今的電視談話節目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了體現在創意、編導、制作中的一種“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對象的思想”,“一種對人的關注”的人文精神。我們從普通人的生存空間、生存境遇中感受到一種對人的關懷,通過節目中人物的日常遭遇、人物的心態和困惑,講述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情感體驗,進而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給觀眾一種心靈的觸動,一種對于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使我們從這種對周圍人的感動中體會到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理解與愛,感受到一種對于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傳達出對于人和生活的一種關懷。電視談話節目不僅在于讓人看到人,還在于讓人看清人,充分體現了百姓的思想、情感、意愿、性格和情操,充分體現了對人的尊嚴、價值的關懷和維護。

四、滿足受眾文化需求,舒緩精神壓力

電視談話節目一方面滿足“傾聽”的需求,另一方面張揚“傾訴”的魅力,把關注的視點轉移到普通百姓身上。“談話”這種方式更是讓社會普通百姓通過各種大眾文化途徑直接參與進來,以對話、談心等方式表達內心情感,盡情傾訴心中的喜悅、煩惱、困惑,甚至是憤怒、不平。同時,談話節目也使普通百姓獲得了傾訴的現實空間,以談話者的角色充分展露自己對平凡人生的種種智慧的洞見以及他們平凡中崇高的人生態度。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把朋友間隨心所欲的、沒有任何約束的聊天搬上熒屏,同時將豐富多彩的娛樂元素引入談話節目,從信手拈來的話題出發,肆意發揮,天馬行空……無主題的漫談正如朋友間聚會的閑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們日常談話的原生態。“不求高度,只求廣度;不求深度,只求溫度;不求結論,只求趣味”的節目定位,盡情追求當下世俗的快樂,滿足了受眾追求娛樂的文化心理需求。

電視談話節目通過“談話”這種最古老的交流方式,與“電視”這種現代最普遍的傳媒手段相結合,有效地滿足了當代中國人的現實心理需求,解除了經濟社會給他們帶來的沉重的道德倫理困惑,讓他們從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種種迷惘中緩解和解脫出來,也獲得一種文化舒緩。同時,它還把普通人悲歡離合展現出來,讓人們知道不僅是自己在飽受磨難,別人也同樣有煩惱和痛苦,掙扎和奮斗,從而使人們平靜下來,以一種平常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對待現實。

電視談話節目作為一種表述方式的創新,其意義不僅在于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說話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一種思維方式的革新,即人人都有平等交流、表達意見的權利。總而言之,電視談話節目在我國還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隨著電視節目競爭的規范有序,一個真正的公眾平等對話、開放交流溝通、眾聲喧嘩的電視談話時代終將到來。

注釋

①時統宇:《電視批評理論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第237頁。

②朱菁:《從談話節目的崛起看電視傳播觀念的轉變》【J】,《電視研究》2001年第1期。

③[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學林出版社1999年,第198頁。

篇5

關鍵詞:綜藝節目;中學語文教學;啟示

中學語文是基礎學科,具有知識覆蓋面廣、針對性強、內涵豐富的特點。2015年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井噴”的一年,各大電視臺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爭奇斗艷,這方唱罷,那方登臺,頗有“百家爭鳴”之勢。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教學模式、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和改革,運用電視節目服務于教學越來越成為現代教育技術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而其中電視綜藝節目更是深受中學生的喜愛,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借鑒綜藝節目的創意性,實現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1.語文游戲法

有許多學生反映,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總是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教教材,陳舊的思想和枯燥的文字讓學生與教師找不到共鳴點。所以這個時候,教學方法的創新尤為重要。比如,在教學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的詩作時,我們怎樣引導學生去比較他們的作品風格、寫作背景、思想感情,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呢?我們可以借鑒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中“誰是臥底”的游戲。一次游戲安排7個學生,7個學生中有6個學生拿到相同的一個詞語(李白),剩下的1個學生拿到與之相關的另一個詞語(杜甫),這個學生便是臥底。每人每輪只能說一句話描述自己拿到的詞語,但不能直接說出那個詞語,既不能讓臥底發現,又要給同胞以提示。每輪描述完畢后,7人投票選出懷疑是臥底的那個人。通過語文游戲法,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2.語文表演法

在教學《皇帝的新裝》《范進中舉》時,我們可以借鑒《喜樂街》和《我們都愛笑》,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只能靠演員精湛的演技和機智的反應來完成一場戲。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直接根據文本進行分角色表演,學生都是有表演欲望和天分的,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更好地詮釋文本,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3.語文競賽法

語文教師在上單元或期末復習課時,可以借鑒益智類綜藝節目《一站到底》《漢字英雄》等,把需要復習的知識點,比如:古詩詞、拼音、漢字、成語等編成選擇題或問答題,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由教師充當主持人,讓每一個小組輪流搶答,多搶多得分,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組將會有獎勵。同時我們還可以學習綜藝節目的形式,進行寫作競賽或者詩歌朗誦比賽,以比賽的形式督促學生有效率地學習。

二、借鑒綜藝節目的情感特性,實現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教文育人,銘刻于心。”我從這句話理解到作為語文教師,除了教授課本上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育人。如,在《開講了》《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中,主持人所采訪的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他們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明星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是他們背后卻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他們克服磨難頑強的精神、他們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他們對親人的責任感,讓學生對人生都有一種自己的反思和感悟。比如,在教學《散步》這篇散文時,文本的中心是表達一家三代的相互依賴、相互包容的愛。教師可以通過一個采訪的形式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家”是什么,“愛”是什么,也可以引用明星的事跡引導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還要學會做人,擁有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借鑒綜藝節目的主持藝術,促進教師的全方位發展

一個節目的靈魂便是主持人,同樣的,在一堂語文課上,教師便是主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教師怎樣運用教學語言,怎樣與學生良好地互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我是歌手》冠軍直播夜,歌手孫楠中途意外退出,讓節目組和所有人措手不及,這時主持人汪涵臨危不亂,拿起話筒,安排時間,安撫觀眾,表明立場,從容淡定地處理了一場“事故”。汪涵的專業素養和應急能力讓觀眾拍手叫絕。而作為語文教師同樣的不僅要扎實地掌握語文課程知識,而且對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還要有所涉獵,因為只有教師自己具有廣博的知識,才能讓學生實現各學科知識之間的遷移和綜合。另外,教師的語言決定教師的風格。它應該是詼諧幽默、生動活潑的,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營造一個寓教于樂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篇6

(一)電視節目的品牌觀念

電視節目的品牌效應主要是由電視臺的主持人、名記者、名編輯、優秀的品牌欄目以及電視臺臺標等。他們都會為電視新聞節目帶來可觀的收視效益。在帶來效益的同時也在要求著這些名人在新聞采訪創作中要樹立明確的責任感與社會價值感,要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不可以將個人情感帶到工作中來,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制作人。

(二)電視新聞節目創新的意義

在這個新型社會中,人們不僅對信息的獲取量越來越大,而且對新聞信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新聞信息的媒體性,還需要新聞信息具有真實性、時新性。因此在電視新聞的創作過程中便需要大量的人才來完成這項工作,以求精益求精。但是因為工作的復雜性,有些工作人員難免會出現一些瑕疵,便產生了電視新聞節目落后于其他新聞媒介的后果。為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我們新聞人努力提高自身價值,為新聞節目創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電視新聞具有價值宣導作用,而這一作用正是其他新聞媒介所無法做到的,所以我們應該大力致力于新聞制作的創新來達到新聞制作創新的實效性意義。

二、電視新聞制作藝術的創新手法

(一)在制作觀念上創新

一直以來,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手法太過單一,表現形式不夠新穎,導致電視新聞節目與其他節目的脫節。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需要集思廣益,為了電視新聞節目的不斷向上發展。首先需要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在前期做好電視新聞節目的準備工作,要改變傳統的新聞主題,拋棄那些內容俗套且形式死板的電視節目。在這基礎上同時要做到符合社會的發展主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優秀的職業道德。《面對面》是中央電視臺的一檔長篇人物專訪節目,時長45分鐘,每周日晚21:30在新聞頻道播出。《面對面》秉持新聞性、權威性、關注度、影響力的訴求,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用對話記錄歷史,以人物解讀新聞。進入《面對面》的人物都是重量級的,他們中有新聞事件中的焦點人物,有新聞話題中的權威人物,有時代變革中的風云人物,有備受關注的公眾人物。他們因為非凡的影響力進入了《面對面》,而《面對面》讓他們更加具有影響力。所以新聞工作者也應該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與人民教師一樣有著堅不可摧的任務。同時新聞工作者在采訪過程中應避免人云亦云。應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來讓電視新聞節目更好的引導輿論。

(二)在新聞選題上創新

從近年來的新聞內容上來看,大多數新聞缺乏新意,不具有時新性。很多新聞內容呆板、沒有新意。很多電視臺為了利益只是盲目的追隨一些國外的綜藝,而不是去試著創新自己的新聞節目。導致了現在的電視上出現了很多山寨版節目。新聞選題是新聞播出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只有新聞選題選對了方向,后期的制作才會變得更有意義。才會讓電視新聞節目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朝聞天下》整合了早間時段原有的《6:00早新聞》、《媒體廣場》、《7:00早新聞》和《新聞早8:00》,并把收視效果不佳的專題類節目重播從早間移走,以新聞和服務資訊為主,打造出一個統一的品牌早間高收視平臺。

(三)在制作形式上達到創新

傳統的新聞形式只局限于報紙、廣播。并沒有真正的做到家喻戶曉。對此我們要打破這一局限,就要改變新聞節目的制作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留下我們大眾需要的并加以新穎的方式方法播出以及制作。同時我們要引進新的播出方式,不僅僅局限于廣播、報紙。我們可以申請采用直播的方式來播報新聞內容,并加以新穎的方式進行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可以加入一些現代網絡的一些流行詞語以及歌舞。我們都知道在2015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最受歡迎的“最炫小蘋果”是由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和筷子兄弟的小蘋果改編的。其受歡迎程度是我們每個人都見證的。由此可見,創新對一個節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改變原有的制作方式、加入新的制作方法才能讓新聞事業在其他行業中脫穎而出。不會被其他電視節目所拋棄。自21世紀以來,互聯網飛速發展。試問如果將互聯網的發展與電視新聞節目相結合會不會有一個更加出色的節目呢?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加入互聯網的相關信息,又或是換一種大眾普遍喜歡的播出方式。相信也會使電視新聞節目取得更高的一個層次。電視節目創新就是要在電視節目中加入原本沒有的電視信息,同時要將原有的電視節目信息與新加入的電視節目信息相融合。使之達到一個滿意的效果。

三、結論

篇7

關鍵詞:娛樂節目;平民化;泡沫意識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電視技術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為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發展做好了技術準備。隨著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的不斷變化,綜藝節目從眾多的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以它獨特的綜合性、參與性、媒介性及藝術性,逐漸成為深受大眾歡迎的電視節目類型。

在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中,綜藝節目的備受矚目尤其表現在它的博采眾長。就它的科學技術支持而言,與電視藝術一樣,它綜合了光學、聲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等多門類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從藝術表現形式上來說,綜藝節目實現了對多門藝術的綜合,它汲取了各門藝術的優點,使它的表現力得達到最好效果。從受眾面來說,它擁有最為廣泛的受眾群體,涵蓋了不同的年齡、性別、群體、民族及文化層面。從電視技術方面來說,它是多種表現手法及多種構成元素的集中體現,使它的藝術表現力豐富多彩。

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經歷了一下幾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綜藝大觀》為代表的聯歡形式,它將歌舞、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創了我國綜藝節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卻很少;第二階段是以《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游戲娛樂形式,以明星的參與作為賣點,主持人和觀眾部分互動;第三階段是以《幸運52》為代表的益智形式,觀眾被請上舞臺,成為了節目中的主體,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可是這類互動的條件較苛刻,在節目錄制之前需要進行選拔和審核;第四個階段則是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這類娛樂節目的特點是平民參與和評判過程的完全公開化。特別是節目的全程跟蹤式直播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現在我國的綜藝節目正處于第四個階段,即“平民娛樂時代”。這種形式的娛樂節目的口號是“平民參與、觀眾做主”,肯定了娛樂本身的平民性以及與大眾進行親密接觸的可能性。

雖然我國的綜藝節目在我國的大眾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巨浪推動下,它在我國一直成上升的趨勢。但是隨著它的不斷發展,我們也不難發現,它已經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立意錯誤、格調不高、平庸媚俗、抄襲泛濫、創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產生錯誤的導向

作為一種通過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眾參與,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種娛樂氛圍的節目形態,娛樂節目不可否認的起到了傳播思想和觀點的作用。在現代社會,媒介傳播的“信息環境”成為判斷標準被人們用來認知客觀環境。作為當今“信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娛樂節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作為指導,否則就會給社會帶來一些隱性的問題,從而會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

比如現在風行的平民造星類娛樂節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長的一種普通人短時期內獲得成功的事例――鄰家女孩搖身變成大明星的飛躍。這類節目的立意就出現了偏差,它向人們展示出了一個一夜成名的模板,將平民大眾與成功明星之前通過造星的比賽聯系起來,使人們(特別是那些尚處于學生時代的年輕人)對成功的看法產生了一些誤解,他們因此認為造星的活動就是一個通往富裕、名譽、成功的直達電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話,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這樣一來,人們的心態就會變得越來越浮躁,而導致“泡沫意識”的產生。除這類節目外,還有一些帶有巨額現金獎勵的游戲類互動節目也存在同意的問題。

二、格調不高、平庸媚俗

我國的娛樂節目在剝離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卻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節目的文化內涵的弱化。現在有很多的娛樂節目,一味的為了提高收視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級趣味來反映所謂的“真我”,給社會的文化娛樂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響。如臺灣的《綜藝最愛憲》就是一個典型的以“惡搞”為噱頭的一個綜藝節目,節目主要以主持人惡整毫不知情的來賓為主線,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謂的笑點。而這些明星來賓也成為了“喜劇暴力”的犧牲者。這樣的節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過大腦的觀眾的短時間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沒有什么實質意義。還有許多游戲類節目,制作的水準不高,表現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鬧劇,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這類缺少文化氣息的電視節目如果充斥了我們的電視行業的話,那么我們的文化必將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娛樂節目的規范問題。

三、節目抄襲現象嚴重,缺少創新

搜索全國的較有名氣的娛樂節目,“目前該節目是法國人在中國進行技術指導,是用法國布料做的中國旗袍。收視率極高的《快樂大本營》的制片人兼導演也表示節目與香港10年前的《綜藝60分鐘》同出一轍。《玫瑰之約》、《相約星期六》則與臺灣同類節目換湯不換藥,而娛樂界有人士傳出,《非常男女》與日本一娛樂節目極為相象。其它的像《歡樂總動員》、《假日總動員》等都是《快樂大本營》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的來說就是不知名的抄襲知名的,大陸的抄襲港臺的,港臺的抄襲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

藝術創作就是要有創新,學習別的節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說明我們的很多節目編導的創造力都是很值得懷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個節目的收視率高,轟然群起炮制的結果就是不僅使被模仿的節目喪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來的節目自然也不會收到效益。

四、節目數量過多,浪費資源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各電視臺電視綜藝節目總量達十萬個小時,平均每天生產二百五十個小時。從節日慶典、各行各業、從中央到地方,各種主題晚會、欄目晚會應有盡有。這樣龐大的數目不僅不能說明我國的電視事業的發達,反而會給觀眾造成困惑,無從選擇。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娛樂節目的數量過多,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有許多的晚會類、游戲類的節目的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它們的供大于求,大多數的節目不盡不能得到收益,反而會因此浪費掉大量的資金。這樣的資源浪費真的是相當不必要的,我們一邊抱怨節目的制作費用低一邊又如此的浪費可利用的資源。我們應該提高每個節目的質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數量。

五、違背藝術創作規律

綜藝娛樂節目能夠讓多種藝術門類同時兼容并存于一體,這點為娛樂節目的創新創造大眾多的條件。可是,創新是不可以違背藝術創作的規律的,現在有一些娛樂節目任意篡改我國的一些傳統藝術,將他們進行改造,毀壞了它們原有的藝術樣式。像這樣的節目是絕對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堅決抵制這樣的節目的出現。

篇8

【關鍵詞】新聞資訊;節目;播音主持;藝術特點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結構不斷調整,文娛產業發展逐漸受到重視。隨著居民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其欣賞水平也在相應提高,電視節目必須做出新的調整以適應觀眾審美需求。新聞資訊類電視節目一向保持嚴謹嚴肅的風格,顯而易見,觀眾已經不滿足于這種表達風格,對新聞類電視節目提出更高的要求。

1.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具體藝術特點

1.1流暢播報新聞信息。通常情況下,電商資訊類的節目對于一個事件的報道時常是有規定的,但是一個事件優勢包含著較多的信息量,這就是新聞類資訊節目的一個突出性的特征。傳播信息是新聞資訊類節目的一個重要內容,新聞節目播出的目的就是講一個事件的影響傳播到社會上。在我們生活中看到的新聞類節目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新聞播音主持在播報新聞的時候語速都是比較快的,較快的語速就要求主持人能夠表達流暢,對于主持人的業務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不僅如此,新聞播報還要求整個播報環境嚴肅,因為通常報道的都是社會的熱點事件,播音者的態度很大程度上表示一個區域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形象,所以播報者在工作的時候必須要使用普通話進行表達,在涉及事件信息的方面要因此準確,盡量避免出現失誤,影響在公眾面前的形象。

1.2準確表達新聞事實。電視新聞播報不僅要注重事件的實際情況,同時還要盡可能的而是用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兩方面可以相互促進,事實是藝術的基礎,播報著可以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用藝術的方式來講述新聞事件。在播報新聞的時候要注意三個方面,分別是準確、清晰、迅速。所以,我們要求主持人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不僅要發音標準還要再有限的時間內組織語言表達中心思想,充分的表達出新聞中的重要信息點,準確的報道新聞事件。新聞資訊類型的節目最重要的就是真實客觀的傳遞新聞內容,所以在播報的時候切忌夸大其詞,前后邏輯混亂,要最大程度的保持新聞的準確性。

1.3快速梳理有效信息。與其他類型的節目相比,新聞資訊類的節目多采用的是直播的形式,因為是不可重來的,這其實也就增加了播報新聞的難度,對主持人的臨場反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還要求主持人擁有更高的表達能力,能夠迅速的整理出事件的有效信息,并組織整理成新聞播報的內容。由于新聞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對于一些突發性事件,主持人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到事件的關鍵之處,并組織語言進行播報,及時的傳播事件內容。

1.4恰當傳遞新聞情感。電視新聞所要報道的內容,除了政治時事類型的新聞,還有許多與社會發展有關的時間,所以,播音主持人要依照不同的時間內容,選擇適合的表達形式,同時新聞資訊類的節目也具有藝術性的特征,這一點可以體現在與觀眾的線上互動,這一點對于新聞資訊節目主持人來說,容易與觀眾引起共鳴,吸引觀眾的眼球。

1.5適度發揮節目特點。電視節目的藝術性可以改變新聞播報的枯燥感,使節目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新聞資訊類的節目還要求要以真實為基礎,但是除了共性之外,主持人還可以格局實際情況的不同,設置一些節目環節,充分的發揮出節目的特點,在語言表達方面多使用藝術性的表達方式,有效調節現場的氣氛。比如白巖松老師在主持的時候就給人一種理性思考的感覺,能夠更好的體現出節目的深度;歐陽夏丹老師在主持節目的時候就更加注重口語話,主持風格更加活潑風趣。

1.6合適表達體態舉止。因為播報要求的是相對比較嚴肅的環境,因此在播報新聞的時候要求主持人不能有過多的肢體動作,要在公眾面前保持一個端莊穩重的形象。不過電視新聞節目還是需要主持人在藝術特征上有所創新,能夠有一點表達的自由空間,主持人在播報新聞的時候要結合新聞的內容特點,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利用表情和觀眾進行交流,但是要注意尺度不能過度反而顯得喧賓奪主。

2.電視新聞資訊節目播音主持藝術的表現形式

篇9

關鍵詞:電視文藝;審美特征;豐富性;親和性;大眾性;科技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6-0156-01

電視文藝是一種新興的文藝形式,從美學的高度與視角來研究電視文藝的審美特征,既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參照作用。本文就此進行探索性研究,以作引玉之磚。

具體而言,電視文藝的審美特征,可以分解為以下四大理論層面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豐富性

電視文藝的第一大審美特征,是它的豐富性。

這種豐富性,既表現在思想內容(題材、主題、形象、事件、情感等)方面,也表現在藝術形式(體裁、結構、語言、手法、風格等)方面。從電視文藝這一概念內涵上而言,它“主要是指電視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類文藝節目,其中包括: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藝術片、電視專題文藝節目,以及音樂電視(MTV)、電視文藝談話類節目、電視娛樂節目(如游戲類、益智類、乃至新近出現的真人秀節目)等等。同時,電視文藝還應當包括直播或播映的電視文學、電視音樂、電視舞蹈、電視曲藝雜技、電視戲曲、電視戲劇、電視電影,乃至于諸多藝術電視節目如藝術體操、冰上舞蹈、時裝表演等等。

而且,每一類電視文藝節目又可以再細分為多種類別。例如電視劇,就分為單本劇、連續劇、系列劇等。

由此可見,電視文藝的豐富性,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二、親和性

電視文藝的第二大審美特征,是它的親和性。

電視文藝的親和性,表現在它使愛眾親近,感到親切、直接。電視文藝是真正實現與廣大受眾親情互動、面對面交流與對接的新的文藝形式。在觀賞電視文藝節目時,受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想象性、參與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對節目的內容產生移情與共鳴。

許多電視文藝節目,都為廣大受眾打造出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平臺,成為真正的“百姓舞臺”。例如央視的“星光大道”欄目,上海電視臺的“中國達人秀”欄目等,都成為廣受歡迎與關注的電視文藝欄目,其中推出的草根明星,不勝枚舉。僅以“星光大道”為例,就有李玉剛、阿寶、玖月奇跡、鳳凰傳奇、劉大成等等。這也是有口皆碑的事實。

三、大眾性

電視文藝的第三大審美特征,是它的大眾性。

電視文藝作為大眾傳媒之一,大眾性是其根本屬性。它的快速性、便捷性、交互性、兼容性等優長,都成為它大眾性的憑借與依托。

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電視文藝的受眾數,高居各類文藝節目受眾量的榜首。迄今為止,電視文藝已經遍及我國城鄉各地,成為廣大群眾最喜愛的一門藝術。全國已擁有各類電視臺3000余個,每個電視臺都有數十個頻道,其中不乏文藝頻道。電視文藝已成為人民群眾休閑娛樂的首選節目。尤其是電視臺,更是人人喜愛的電視文藝節目。從1995年全看看播放的7000部集,到2000年全年播放12000部集,再到2011年全年播放5000余部集,再遞增之速,令人矚目。

可以說,電視文藝節目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緊連你、我、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最愛。

四、科技性

電視文藝的第四大審美特征,是它的科技性。

電視作為現代科技的產物,電視文藝作為科技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充分彰顯出它科技性的優勢。很顯然,電視文藝已成為現代傳媒的重要標志之一。

從人類傳媒的歷史視角都是,人類傳播媒介的發展變化速度在不斷加快:“從語言到文字,幾萬年;從文字到印刷,幾千年;從印刷到電視和廣播,400年;從第一次實驗電視到從月球播回實況電視,50年。”尤其是電視與互聯網結合,更為電視文藝插上了現代化高科技的翅膀,在藝術的天空中飛得更高、更遠、更久。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 電視新聞節目; 形態創新; 意見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4-170-001

一、全媒體與電視新聞節目形態概述

在新聞傳播學領域,主要從營運理念說、傳播形態說、整體運用說等角度解釋了全媒體。例如在2009年,彭蘭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文章中,闡述了“全媒體是業務運作的策略、模式,即運用全部媒體平臺而建成的報道體系。”這就是營運理念說。而傳播形態說認為,“全媒體是在借助光線、聲音、圖像等表現符號之后,通過多手段、多角度展現傳播內容的傳播形態。”通過傳播形態說,得知手機媒體、互聯網、電視、報紙等是全媒體的媒體形式。整體運用說從廣義、狹義的角度解釋了全媒體,廣義的全媒體是整合了媒介的形體、生產、傳播的應用;狹義的全媒體則是借助現代媒體技術,并在傳播渠道、內容運營模式上綜合新舊媒體的運用實踐。

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形式的個性化展示,是電視節目氣質、內容、形式的綜合性表現,被視為電視節目制作的核心。王啟祥認為,電視新聞節目形態承載著電視新聞的傳播;熊高認為電視新聞節目形態是“別于其余節目的內在特點”。可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展現除了基本的電視新聞節目樣式,其包括了編排方式、視聽符號、敘事方式與新聞題材等特殊性元素。

二、培養全媒體人才,為創新夯實人才基礎

首先,培養全能型記者。在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采、編、播正在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編輯、記者、主播與攝像等常常需要互換。如果在制作新聞時,依然是出動大隊人馬,這就在形式上處于落后了,也會降低生產效率、浪費人力資源。為此,有必要培養出全能性的記者。例如鳳凰衛視經常可以報道獨家頭條,就在于“一人一站”的記者站設置模式。如果出現新聞,記者就單槍匹馬的帶上衛星連接設備、攝像設備報道,這顯然對記者的業務能力、器材使用技能提出了要求。

其次,培養全媒體主播。主持人、播音員擔任著傳播新聞的任務,是電視臺與觀眾間的“橋梁”。在播報電視新聞時,各大電臺都引進了高科技,以改善觀眾體驗、提高節目水準。這時,就需要主持人熟練的掌握科技設備,以豐富節目內容。所以說,全媒體時代下的播音員除了具備知識豐富、反應敏捷、表達清晰與規范發音之外,還要學會控制科技設備。比如在《全媒體全時空》節目中,增加了攝影機數量、站點,并在播報時要刻意的走動,主持人要記住站點以及順序,同時,還要觸屏播放PPT,以及故意擺出虛擬手勢與新聞內容配合。所有這些要求,都對主持人的嘴、腳、手、腦子提出了綜合性要求。

三、創新情感元素

首先,人際化的傳播語言。主持人是電視新聞的發言人,在與觀眾進行著單方面的語言交流,雖未相見,但如果播音員用心服務,還是會受到觀眾支持的。傳播的人際化指的是以平等的姿態來交流,以口語化的形式來表達的對話形式,可以營造出輕松的氛圍。

“播”、“說”是傳播新聞的兩種方式。“播”是一字一句的照著讀,很書面化,出現排比、長句的幾率高,比較刻板、嚴肅。而“說”則是以輕松的口語來傳播新聞內容,大多為短句,結構簡單,能夠創造出交流、溝通的語境。例如《鳳凰早班車》節目中,節目主持人在輕松友好的氣氛下,以平和的口吻、“聊天式”的講述方式傳達著新聞態度。因語言風格的友好和善,也讓觀眾樂于接受。

其次,突出人文關懷的畫面。在全媒體時代,新媒體平臺上的新聞信息走向了快、平、短,日益多元化、碎片化。為了引起轟動,常常戳人痛處、挖人隱私,忽視了人文關懷。雖然社會上反應大,但卻很難受到好評。所以新聞工作者應該將“人文關懷”放在首位,肯定人性、人的價值,宣揚平等、自由、個性解放,以及尊重精神。例如在關于災害的采訪中,應該控制好畫面,尊重受災群眾的情感、情緒,不可侵犯個人的隱私。

四、創新視聽元素

演播室是播報新聞的重要場所,有必要加大演播室的視聽科技投入。在2012年,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展覽會上,新型演播室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融合了科學技術、舞美元素之后,在演播室中,以3D立體虛擬形式展現出的動漫、電影讓電視屏幕不再那么的乏味、單調。

例如在2013年,《湖南新聞聯播》進行改版,重新設計了演播室。半圓弧的主播臺具有旋轉功能,可在多角度拍攝,豐富了視覺形態。采用的數碼技術使得節目主持人、觀眾、科技設備間可以良性互動,豐富了觀眾參與方式,擴大了電臺影響力。

再如在2014年,《新聞聯播》節目也以嶄新的演播室向觀眾傳達著創新精神。新演播室采用了LED技術,分辨率十分的高,屏幕像素點為2.9mm,巨大的提高了清晰度。同時,編輯部、演播區間沒有了阻礙,觀眾可以看到編輯部的工作狀態,這就提高了《新聞聯播》的靈動感、通透感。

五、結語

電視是傳統媒體的一員,其影響力、受眾群體都非常的大。電視新聞節目在民眾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其節目形態影響著制作水準、傳播成效。為創新電視新聞節目形態,不僅要創新思路、創新動力,還要創新新聞元素、情感元素、視聽元素,以求在多變策略下,促進電視新聞節目的良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德剛,劉何雁.全媒體時代提高電視人媒介素養的途徑[J]中國記者,2014,(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