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具范文

時間:2023-03-28 06:0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瓷茶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陶瓷茶具

篇1

在《茶經•四之器》中把用來煮茶、飲茶、貯茶、貯鹽的器具,包括煮飲茶前炙茶、碾茶等對茶再加工的輔器具,稱為“器”。可見在陸羽的思想里,“茶具”與”茶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指稱不同的事物,不能混為一談。陸羽的文化修養很高,他把這部有史以來第一部系統論述茶事的著作以“經”名之,而“經”是思想行為的準則,因此他將茶具與茶器分類并十分重視對“器”的闡述,從而提升了茶飲和茶器的文化品格。

但在一般文獻和生活中,“茶具”與”茶器”通用,多指后者。如唐代《封氏聞見記•飲茶》記載:“(常)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等;北宋蔡襄《茶錄》中仍將飲茶過程中所用器具稱為“茶器”。南宋審安老人寫《茶具圖贊》則將飲茶過程中所需器具稱為“茶具”。宋以后多稱“茶具”,如宋•林逋《復賡前韻且以陋居詫而誘之》詩云:“畫共藥材懸屋壁,琴兼茶具入柴扉”;元•王冕《吹簫出峽圖詩》云:“酒壺茶具船上頭,江山滿眼隨處游”;明•陶宗儀《南浦詞》云:“孤嘯拓篷窗幽情,遠都在酒瓢茶具”。古代有關茶具的文獻記載很多,文物實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茶具和陶瓷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陶器從土陶到硬陶再到硬陶,表明人們對燒陶技術的掌握也由低級發展到高級。釉陶火度再高尚去就可燒成瓷器茶具。陶瓷茶具在人們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細究中國茶文化和陶瓷藝術發展的歷史,以陶瓷制茶具的確是“合則雙美”的最佳組合,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必然選擇。從陶瓷茶具的歷史可以得知自古至今人們對待品茶,已不僅僅是日常的物質生活需要。飲茶不僅是滿足嗅覺和味覺——嗅茶香、聞茶味,其次還要滿足視覺和觸覺——觀茶湯,品茶具。甚至還有聽覺上的享受——以茶會友,清淡闊論。最后陶瓷茶具不僅僅是為了其倒飲茶,而且能體現主人的修養風度,所有的這些都被上升到一個精神文化的層次,茶具的設計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的設計和體現。現代茶具,式樣更新,名目繁多,做工更精細,質量也屬上乘。現代茶具廣義上指與飲茶有關的所有器具,主要可以分為四類:主泡器,即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壺、盅、杯、盤等;輔泡器,即泡茶的輔助用具,如茶荷、茶巾、渣茶拂等。備水器,即提供泡茶用水的器具,如煮水器、熱水瓶等。儲存器,即存放茶葉的罐子。不過,現代人指的“茶具”,是狹義上的茶具,即主泡器,也就是茶杯、茶碗、茶壺、茶盞、茶碟、托盤等。現代茶具種類雖然如此眾多,但它仍然與茶文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展現出了新的時代風貌。其中陶瓷茶具尤為人所鐘情。陶瓷茶具又分為陶器茶具,瓷器茶具和拓器茶具等。其中瓷器茶具又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黑瓷茶具等。其中瓷質茶具傳熱慢,體溫適用,與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澤古樸,特別是宜興紫砂為陶中珍品,用來沏茶香味醇和,湯色澄清,保溫性好,即使夏天茶湯也不易變質。

陶瓷茶具是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產品,實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礎,審美功能則是陶瓷茶具的靈魂。日用陶瓷審美是通過制品優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悅目的花面裝飾及陶瓷本身的質地美所帶給人們的精神愉悅來實現的。其中紫砂茶具又最受茶人的鐘情,除了其質地適合泡茶外(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茶不易餿),其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紫砂茶具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歷代陶藝家挖掘我國陶瓷文化內涵,按照文化藝術的規律,通過泥土的捏制而展示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紫砂茶具已超越了實用功能的束縛,成為了一種精神藝術品。陶瓷茶具是人們的飲茶活動和陶瓷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相結合的產物,并隨著飲茶活動和陶瓷藝術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變化,以適應和滿足不同時代和社會的人們的生活使用需求、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由于茶和陶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涉及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社會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禮儀風俗等諸多方面,陶瓷茶具的發展還涉及到哲學史、美學史、美術史、科技發展史、政治經濟乃至工商業發展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等眾多領域。在這些陶瓷茶具上,不僅可以品味出茶之精華的凝聚,還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積淀,哲學思想的內蘊,時代精神的映照,審美情趣的變化和文化交流的發展等等。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因素是作為日用陶瓷的基本要求和決定因素。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是雙重性的,既有物質性,又有精神性,其精神功能是以它本身的藝術形象來陶冶人們的思想感情,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陶瓷茶具的設計如果只注重其功能化、高檔化,而不顧其它因素,也就失去了這種精神功能,也就不會有多大的市場。現代日用陶瓷設計更多地將人的情感注入作品,無論在造型形體處理上還是在圖案紋樣中,極有力的表現出人對大自然的眷戀之情。

中國豐富的民族文化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正確發展現代陶瓷茶具設計就是要把民族化與全球化相結合。設計中若無中國文化、民族精神,就會失去它的韻味;但是過分的強調民族性,就會變成古董的再現。民族化和全球化不能分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深層次地研究茶文化,吸收其演變中的精髓,設計觀念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利用現代手法創造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陶瓷茶具作品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作者:楊娟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

篇2

纏枝紋的定義:在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中纏枝紋樣是最為廣泛的一種,又稱“纏枝花”。起源于佛教藝術中的忍冬紋,所以跟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基本構成是以波浪形、回轉形等枝莖樣式進行扭轉纏繞,纏枝紋在中國人的傳統里一直是美好、吉祥、繁榮、希望的象征。用纏枝紋作為茶具的裝飾題材最能反映中國人民對大自然的向往,對樸實生活的追求,也是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面貌、審美趣味、美學觀念以及風俗習慣的藝術形式。在現代各種藝術中都大量借助這種紋樣來進行創新的表達,現代陶瓷茶具也不例外。

纏枝紋在現代陶瓷茶具中的運用特征:纏枝紋在現代陶瓷茶具的設計中運用不是照搬和拿來主義,而是根據當下的審美觀念器物的使用特征及現代工藝技術條件等許多因素下進行合理適當運用的,其在運用過程中形成以下幾個特征。

1.設計觀念的革新:社會在進步,生活在改善,人們對精神生活追求已愈強烈。所以這要求對茶具裝飾在原有的題材和裝飾上勇于突破和創新。在設計觀念上,傳統的纏枝紋裝飾,其形式分布規則、嚴謹、視覺略顯呆板,表現手法單一等,這些都能反應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和人們的思想封建保守,從中可以看出纏枝紋在古代運用的局限性。而現代隨著社會文化交流的頻繁,人們的思想開放了活躍了,陶瓷茶具運用纏枝紋也得到了與時俱進的浸染,構圖形式豐富,節奏明快,表現手法多樣化,面向世界發展,有其一定的全面性。還體現在它的用途之廣,例如,現在出現了很多以纏枝紋為背景的墻紙,在服裝上也出現大量的運用纏枝紋樣,如今的纏枝紋裝飾在各處都能看到其身影。

2.題材內容的延伸: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纏枝紋其題材內容上也紛紛有了新的畫面。相應的出現了纏枝雛菊、纏枝蘭花、纏枝薔薇、纏枝玫瑰等等新式的植物花樣,它們的線條穿插的生動有趣,設計美感光鮮奪目,裝飾飽和而不庸俗,例如雛菊,又名春菊,花色亮麗豐富,體型小巧玲瓏,氣質樸素典雅。象征著愉快、幸福,是對新生命的象征,對生的希望以及和平的向往,這樣的寓意極為符合這個時代的主題。

3.表現手法多樣化:現代陶瓷茶具在時代思想開放的影響下,在技術先進發展的條件下其表現手法日趨多樣。如:刻、畫、印、雕刻、鏤空、彩繪等各種技法。例如以雕刻技法表現的陶瓷茶具,纏枝紋通過立體的畫面得以呈現,立體的表現無論層次感還是視覺感受都更為強烈。這種表現方式深人們的喜愛和好評。另外, 裝飾紋樣在設計時, 往往要考慮是否能和本國的元素融合在一起,這樣形成一個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真正理解纏枝紋裝飾紋樣的本質,在當代的設計中, 賦予它新的內涵, 讓它具有更時代性的體現,充分地與現代設計元素相融合, 使其不僅具備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與藝術的文化內涵, 更具有現代設計的韻味和情感。

4.構圖形式豐富:所謂的構圖形式豐富,我個人理解一大部分就是造型與裝飾的關系。任何一件陶瓷器皿都包括造型與裝飾兩個方面,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因此在設計當中,要從整體上一起考慮,纏枝紋有極強的圖案美和設計美。無論多繁復,花葉枝都不繁亂,各部分和諧統一。所有的枝條都以曲線穿連,既符合自然情理又不受自然形態束縛,非常自然生動。在茶具上裝飾要具有一定的審美統一性,針對不一樣的外部造型,就要必須考慮選擇在什么部位進行裝飾,造型簡單的茶杯,它只選擇在口部和底部小面積的用纏枝紋進行裝飾,易顯簡潔大方,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纏枝紋本身構圖不是傳統纏枝紋那樣直觀曲線結構連貫整體式構圖。而半連續性的紋樣構圖,更能給人一種空間的想象,一種新穎的視覺美感。

纏枝紋在現代陶瓷茶具中運用的前景:首先,纏枝紋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裝飾紋樣,有著其一定的紋樣寓意。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各異,但是一直延續到現在。古代時期人類寄托“吉祥”的期望于各種神秘力量的庇佑,人類早期的吉祥意識里就是對生命力的基本渴求。正是在這種強烈意識的驅使下,開始出現了帶有祈福意義的圖案紋飾,正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此時表現在紋樣上的“吉祥”寓意也在隨之而變化,變的更為豐富和具體。

其次,纏枝紋更是一種題材,在裝飾上層次繁多、結構緊密、靈活生動、婀娜多姿的身影極具有典型的東方民族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浸染,它的構圖樣式更加豐富多樣,演繹出鮮明、直觀的時代特色,體現出中國傳統裝飾紋樣極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突出特點。所以,以上的總結我覺得纏枝紋這一具有神秘東方特點裝飾紋樣,它擁有無限的發展前景,我們要用智慧用行動將這一燦爛文化推廣到全世界,為纏枝紋這一傳統元素的設計注入強烈的時代氣息和鮮活的生命力。

結語

篇3

關鍵詞:傳統文化理念;陶瓷茶器;審美理念;實用藝術;設計研究

陶瓷茶器是飲茶過程中的重要器具,追求良好陶瓷茶具的應用,不僅是茶文化深層次發展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整個飲茶過程日益成熟的客觀表現。當然,對陶瓷茶具的應用追求不斷深化,不僅在于對整個茶具外在表現有著更高期待,同時也希望整個陶瓷茶器的設計標準有更高提升。傳統文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內核,也是經過幾千年發展對我國社會發展狀況最全面的濃縮和概括。因此,隨著當前人們對陶瓷茶器審美設計要求不斷提升,應用傳統文化理念的價值與作用就更加必要。

1傳統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及特征分析

我國是有著成熟文明體系的文化大國,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具有深層次文化內涵積淀的傳統文化理念。盡管我國曾經在近代遭受西方國家的侵略,但是我國文化并沒有出現斷裂現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始終傳承的文化體系。通過對傳統文化理念進行深層次分析,可以看到其具體內涵主要指的是:通過長期發展演變所形成的能夠集中反映我國民族特點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內容,可以說我國傳統文化就是對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文化和價值理念進行集中匯總的重要內容。具體而言,我國傳統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結合道家、法家等諸多學派思想的體系化融合,同時在近代,也體系化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具體內容形態。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實際上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和思想。無論是傳統的詩詞歌賦,還是各種藝術體系,甚至是價值理念,實際上都是傳統文化理念影響下的具體產物。想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認知和全面有效傳承,就必須對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特征進行有效認知。正是因為傳統文化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全面影響,決定了我們必須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進行全面認知。傳統文化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傳統文化理念具有世代相傳的基本特征,盡管我國在近代歷史上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同時受西方文化沖擊較大,但是從根本實質上看,我國傳統文化整體變化不大。因此,可以說我國傳統文化是一脈相乘的,因此認知傳統文化理念極具傳承價值。其次,我國傳統文化理念極具民族特色,從本質上看,我國傳統文化理念是我國所獨有的文化理念,而這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理念都不一樣。此外,我國傳統文化理念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經過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所形成的,因此研究我國現在的傳統文化理念就是對整個中華文明的成熟認知。最后,我國傳統文化理念內容豐富,體系全面,系統完善。我國傳統文化理念中不僅包含了對個人正確價值理念的約定,同時也對人與自然相傳、自我行為規范等等多項內容有著成熟約定。不僅如此,整個傳統文化理念中,還包含著具體的設計理念和內涵。可以說,陶瓷茶器設計本身就是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元素之一。無論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性,還是其內涵全面性,都決定了我們當前在開展任何一項工作時,都必須全面體系化應用傳統文化。

2陶瓷茶器設計應用狀況分析

陶瓷茶器是飲茶的重要器具,對與整個茶文化來說,陶瓷茶器實際上就是茶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有著悠久成為的陶瓷文化,從先秦時期到現在,陶瓷茶具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正是基于茶器在飲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飲茶,還是品茶過程,使用茶具的具體狀況都有著重要影響。而陶瓷茶器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其應有的實用性,同時也必須對其文化內涵的融入進行有效關注。陶瓷茶器包含陶器茶器和瓷器茶器。整個陶瓷茶器實際上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在我國茶文化應用不斷成熟的今天,茶器與飲茶相匹配、相融合,可以說整個茶文化體系完善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和重要幫助。我國最早的茶器是陶器茶具,而在瓷器技術應用日益成熟之后,瓷器茶器就逐漸成為茶器主流。通過對瓷器茶具進行全面分類,其整體可以劃分為:白瓷、黑瓷和青瓷茶具等。隨著制瓷技術發展應用不斷成熟,如今彩瓷技術應用容易廣泛,而彩瓷茶器也有著完善應用。當然,人們在飲茶理念應用不斷成熟過程中,紫砂茶具作為陶器茶具的重要應用類型,其使用范圍也日益廣泛。實際上,陶瓷茶器的設計應用過程,也是傳統茶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在人們飲茶理念不斷成熟的今天,整個陶瓷茶器在設計過程中,其不僅對自身茶具質量有著較高期待,同時其對茶具的造型、紋理、裝飾乃至材料和色彩搭配等等,都有著極高期待。

3當前對陶瓷茶器審美設計的具體要求分析

我國有著成熟的陶瓷制作技術和陶瓷文化,同時也有著成熟的茶文化。而陶瓷茶器作為兩種文化的結合點,可以說其中濃縮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核。而隨著人們飲茶活動不斷成熟,對飲茶過程中所使用的陶瓷茶器也進行了不斷優化設計,尤其是其中融入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茶習慣以及自身審美理念和時代精神等等,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應用,其形成了極為成熟的文化體系。因此,其不僅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有效繼承,同時也是我們認知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當前,隨著人們對飲茶健康、養生價值認識日益成熟,如今人們對茶器的應用已經從單一物質上的使用實效發展為對茶具藝術內涵的深層次探索。而正是飲茶方式、飲茶風格和茶文化理念不斷發展,對整個陶瓷茶器審美設計有著更高期待。當然,陶瓷茶器設計過程中,其首先需要與人們的飲茶方式以及整個陶瓷技術體系化融合。不同飲茶方式,其使用的陶瓷茶器是不同的,瓷器茶具代替陶器茶具,就是人們飲茶方式變化影響的結果。當然,這也與整個陶瓷生產技術不斷提升有重要關聯。目前隨著人們現代生活方式應用不斷成熟,其對使用的陶瓷茶器有著更高期待。因此,其具體審美過程,必須完善融入時代變化的重要特點。陶瓷茶器審美設計更加注重文化內涵的融入,不僅是茶器本身的造型,還是其裝飾方法的具體應用,乃至整個茶器的構造,都需要有完善展現相應文化內涵。當前人們飲茶需求日趨理性,在人們整個飲茶過程中,不僅對茶葉品質有著較高期待,同時對飲茶器具也有著更高要求。

4傳統文化理念影響下的陶瓷茶器審美設計思路分析

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豐富的傳統文化理念不僅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內核,同時也是當前我們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所必須充分注重融入的內容。實際上,我國傳統文化理念是一種文化態度,也是一種成熟的文化觀,通過對傳統文化理念的內涵和實質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傳統文化是對我國社會環境和發展歷史有著更為直觀全面認知的重要內容。對于陶瓷茶器審美設計來說,想既要符合時代需求,又能發揮其茶文化傳承的基礎作用,就需要體系化結合傳統文化理念內涵,具體開展陶瓷茶具審美設計工作。在陶瓷茶器設計過程中,需要首先考慮茶器的地域性文化特點。事實上,地域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我國茶文化體系完善,具體到每個地區,也有著相對獨立的地域茶茶文化內容。因此,將地域文化融入到陶瓷茶器生產設計過程中,能夠給予整個茶具更具體、更形象的文化內涵和理念。結合人們對陶瓷茶器的具體要求,在進行茶器審美設計過程時,應該注重從造型形態審美、裝飾設計審美、使用選材審美以及文化元素審美等多個角度切入。通過對整個茶器的各個細節進行細致化結合,從而實現陶瓷茶器設計目的。陶瓷茶具作為重要的飲茶器具,在人們飲茶需求日益成熟的今天,不僅對其實際應用有較高期待,同時對茶具的造型和整體美感也有著實質性的要求。因此,在我國傳統文化理念指導下開展茶具設計工作,需要我們立足傳統文化特點和內涵,結合傳統文化的包容特性,充分注重滿足茶器設計的審美特性和時代特點。將我國傳統文化理念融入到整個茶器的設計過程中,不僅需要滿足茶器的實用性需求,同時也需要從審美內涵角度考慮整個茶器設計方法和思路。此外,目前陶瓷茶器在設計過程中,對以下內容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其主要指的是茶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茶器色彩的有效選擇,以及整個茶器形態的具體構造,其期待整個茶器形態更具活力、點線面要合理搭配、應用。而在材料的使用上,人們十分注重其具體使用感,因此要在材料應用基礎上,合理選擇素材。當然,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在設計過程中,其尤為期待充分融入相關情感價值。通過情感價值的賦予,能夠拉近茶器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進消費者的具體認知,從而發揮和實現陶瓷茶具的具體價值。

5結語

我國是傳統茶文化大國,無論是種茶歷史,還是將茶作為生活元素的歷史,都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經過幾千年的成熟發展,如今茶文化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文化體系。通過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體系化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茶文化其實就是傳統文化的內核,因此認知傳統文化理念,可以通過對茶文化的準確認知,進行有效嫁接和體系化融合。在設計風格及理念不斷“復蘇”的今天,通過深層次把握傳統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并且將該理念體系化應用到陶瓷茶器審美設計過程中,勢必能夠在滿足陶瓷茶器應用要求的同時,實現整個陶瓷茶器設計水平的實質性提升。

參考文獻

[1]郭北苑.傳統文化理念下茶的器具審美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3(5):126-130.

[2]陳建新.文化視域中的中國陶瓷對日本的影響[J].今日印刷,2013(19):98-105.

[3]戴向東.宋代茶器的禪宗美學研究[J].美術觀察,2014(1):245-249.

[4]鄭新新.基于本土化設計理念的產品開發[J].設計理念,2014(15):46-50.

篇4

2、色彩搭配要協調。配色時最好選與周圍的家具同色系顏色的茶幾搭配,盡量避免顏色跳躍過大,紅與綠、黑與白等顏色反差明顯的搭配風格。

3、看茶具的成色。用手觸摸茶具表面,看內壁是否光潔,不要選擇脫釉、釉破損、裂紋的茶具,這類茶具在使用過程中很可能會溢出金屬元素。

4、看材質。在選購陶瓷茶具的時,盡量不要選擇釉上彩、電鍍的陶瓷茶具。

5、茶具買回來后不要直接使用。在使用茶具前需要先用沸水煮上5分鐘,或用食醋浸泡2-4分鐘,以溶出茶具中含有的毒物質。

篇5

1、品茗尚品,有德納福。

2、皇天得道,尚德福祿。

3、崇尚品德,福安天下。

4、崇尚厚德,福至心靈。

5、崇尚美德,向往幸福。

6、尚德人家,百福臨門。

7、尚德人生,福運相伴。

8、樹立德業,福佑一方。

9、尚德茗傳,瓷福天下。

10、尚德人家,百福并臻。

11、尚品人生,德潤萬物。

12、德尚胸襟,福至心靈。

13、德馨尚品,幸福人生。

14、尚善若誠,福潤萬家。

15、厚德載物,福澤天下。

16、功德福到,品茶尚品。

17、大愛尚德,福滿天下。

18、尚等品德,幸福一生。

19、茶道中華,德福天下。

20、時尚之選,德福俱備。

21、尚德天下,福澤萬家。

22、時尚佳品,德福綿長。

23、尚品品質,頤享德福。

24、尚德有道,福傳天下。

25、尚德進取,傳福送吉。

26、崇尚道德,自然得福。

27、尚德一生,福澤無限。

28、茶具精品,瓷行天下。

29、尚品好茶,德福天下。

30、尚善之人,福德久遠。

31、以德為尚,福氣自來。

32、茶韻風尚,德潤福澤。

33、茶尚細品,德厚福馨。

34、舉尚大愛,以德福人。

35、尚德納福,一生慎獨。

36、德尚氣韻,福聚香茗。

37、尚德造物,福潤九州。

38、尚德源遠,茗至福全。

39、尚德明智,福傳萬家。

40、茶香飄溢,福澤永存。

41、尚德差距,瓷名天下。

42、德澤萬家,福滿天下。

43、尚瓷蘊德,福茗藏香。

44、雅尚生活,尊隆福貴。

45、品位茶尚品,茗香恒久遠。

46、品上等好茶,用好瓷茶具。

47、茶具好品質,精于上等瓷。

48、崇尚好品德,福喜自然到。

49、精彩人生路,自然好口福。

50、陶美于品質,茶蘊其香馨。

51、一器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52、尚品選精一二,斟福德滿八九。

53、品味濃香好茶,享受溫馨生活。

54、尚德陶瓷茶具,福壽環保同筑。

55、捧尚德福茶具,品清香好茶味。

56、尚品生活,德行天下,福澤萬家。

57、陶然醉羽品生活,陶瓷茶具德福。

58、尚善如水亦如茶,德澤天下福萬家。

59、尚品生活,德承百年,福澤天下。

60、屬于品牌的力量,經典因你而延續。

61、品高志遠行天下,精誠從容論茶道。

篇6

玻璃的、陶瓷的和不銹鋼的。

茶具是古代又稱茗器,同其他飲、食具一樣,它的發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致的過程。唐代茶神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列出了28種茶具的名稱。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經》說:“茶人負以(茶具)采茶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元畫家王冕《吹蕭出峽圖詩》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明初號稱“吳中四杰”的畫家徐賁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歌壺醒不敲。”

不難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常可以讀到“茶具”詩句。作為“茶之父”的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從2006年創刊伊始,本刊一直設置專門欄目介紹和茶具相關的知識和文化。在眾友人的支持下,八年來所得之文堪稱豐碩。于此精選一二,以期回顧,展望向前。

五大精品茶器

(一)

極品潮州工夫茶:無非泥爐、砂銚、橄欖炭

(2006年11月 總第10期)

葉漢鐘

曾有形容當時潮州人喝茶的文字:“無論嘉會盛宴,閑處獨居,商店工場,下至街邊路側,豆棚瓜下,每于百忙當中,抑或閑情逸致,無不借此泥爐砂珧。擎杯提壺,長斟短酌,以度此快樂人生。”此中,泥爐和砂銚等事就獻出了潮州工夫茶的“精細工夫”。

(二)

收藏古茶盞,緬懷蔡君謨

(2008年3月 總第25期)

涂振取

熘盞就是在斗茶之前,先將茶盞烤熱。斗茶的成敗。對于茶盞的要求很高。蔡襄倡導選用出產于閩地的兔亳盞是有其獨到的講究的。

閩地出產的黑色建盞,約始燒于五代晚期,它之所以能夠得以流行和推廣,本來就是與當時閩地民間流行斗茶相關聯的。品類繁多的“黑建”中,最有名的就是兔毫盞。有關兔毫盞在斗茶中的重大作用,文人們有大量的詩文加以描述和贊美。

(三)

金沙寺,紫陶祖庭何處覓?

(2008年4月 總第26期)

大茶

明代茶家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從此,金沙僧成為紫砂陶藝的創始者,而金沙寺亦成為紫砂陶業的祖庭。

1996年,江南茗耆寇丹先生率先探訪宜興古金沙寺遺址,并在當地村子里發現一塊載有金沙寺歷史沿革的殘碑。光陰似水,四季交替,十幾個春秋過去了,在紫砂陶藝大興的今天,千年古剎金沙寺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四)

供春壺存在嗎?

(2008年5月 總第27期)

韓其樓

從明?周高起著《陽羨茗壺錄》以來,一直把金沙寺僧和供春兩人尊為紫砂茶壺的藝術大師,尤以供春最為后人關注,是他把紫砂茶壺從一般粗糙的手工業品推進為工藝美術的創作。

供春壺造型新穎精巧,溫雅天然。質地薄而堅實,在當時已負盛名,所謂“供春之壺,勝于金玉”。供春所制茶壺,款式不一,有“龍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宮燈”等新穎式樣,但尤以“樹癭壺”為世人所寶重。也許是出于對自己絕技的矜重愛惜,供春的制品很少,流傳到后世的更是鳳毛麟角。

(五)

柔和的傳統美――訪日本燕市島倉堂“m起銅器”

(2013年8月 總第68期)

陳祥

日本新縣燕市,從一千多年前的中世時期器開始生產鐵器,此后鐵器的加工工藝被一代代的職業匠人所繼承和發揚。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年),這一地區成為東日本重要的生產菜刀、小刀、農具、木工用具、鐵釘等的金屬制造中心。大約在1764-1771年之間,仙臺的銅器制作工匠藤七遷居至此,他帶來了高超的“m起銅器”制作技術,同時結合燕市地區出產的優質銅材,為此后燕市的“m起銅器”工藝奠定了基礎。

五大茶器系列

(一)茶具漫話系列

陳龍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會,茶就作為藥飲(治病、解毒)介入人類社會生活。當年我們的老祖宗是用什么器具煮飲那采自常綠灌木(茶樹)的小芽和嫩葉呢?

經過了漫長的青銅時代,直至2000年前的漢代,隨著人工種茶、制茶和飲茶風尚的發生和發展,中國茶具又經歷了怎樣發生、發展和變革的過程?

隋唐以后,是中國茶業的空前芳容昌盛期。飲茶風尚的普及、陶瓷工藝的突飛猛進使中國茶具的發展達到鼎峰,名窯、名師、名作如雨后春筍般涌出。此間伴隨著中國茶葉與飲茶之風東傳西漸,中國茶具車載舟運大踏步走出國門,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珍愛的東方寶貨。中國茶具作為中華文明的信使,又是如何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發展的呢?

以上諸點都是本系列文章所關注的話題。文章系列定名為“茶具漫話”,是因有關古今茶具茶事話題太多,頭緒紛雜。因之,決定隨遇而安,不畫框框,不設界限,有話則長,無話則止。另多輔考古圖照,盡量讓文物說話。

(二)“兩且說壺”系列

且飲且讀

紫砂壺就其本質而言不過是泡茶之工具,而唐宋的煎茶、斗茶在形式上雖有著唯美追求與極致表現,但都用不上形制較小的紫砂茶壺。由宋代的紫砂萌芽開始,幾百年來,紫砂壺一直在等待一個追求簡約、自然的時代……明。在明代那個心靈解放的時代,紫砂壺終于結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脫了一身匠氣,來親近原本也淡然的茶。它不僅在實用上符合了明代泡茶法的要求而且在審美上也暗合了明人飲茶的自然、簡便、內斂、溫厚、清雅的風尚和精神追求。明中期,紫砂壺終于登上了茶文化的歷史舞臺,并長袖菩舞,舞了五、六百年。

“兩且說壺”專欄即以這幾百年紫砂文化歷史為背景,以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為思想內核,以紫砂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為行文之內在縱線,并由此橫向涉及到茶文化、陶瓷裝飾、美學藝術、人生哲學、歷史沉浮、中外文化交流諸端。

我們并不滿足于對紫砂技藝做泛泛而淺顯的基礎介紹,更著重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呈現出紫砂文化的獨特歷史風貌、歷代制壺名家對紫砂技藝和審美的精神追求以及作者對紫砂壺藝的獨特探索、思考與感悟。專欄各篇之間既有紫砂文化演進的內在聯系,又各有側重,或重紫砂文化產生的歷史根源,或重明清紫砂壺藝風格之演進,或重紫砂裝飾的解析與評價,或重紫砂壺造型的審美欣賞,或重文人壺的專題研究,或重紫砂藝術的對外傳播,以期綜合展示明清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紫砂壺里所蘊含的所有況味。

從2010年7月報道“流浪的茶多拉”活動開始,經“兩且說壺”專欄、“紫砂史話”專欄、“詩畔說茶”專欄,至2013年9月止,共發表紫砂及茶文化文章十幾萬字,分別刊登在30多期上。現分別精心節選各專欄文章如下。

(一)品味紫砂六大家(上)(2010年11月)

藝術大師的價值不僅在于留下多少驚世駭俗的藝術作品,更重要之處在于凝聚一種神韻,引領一代風尚,樹立一個精神和心靈的標桿經由傳統的熏染,技藝的錘煉,再有人品性情的融入,富有個性的作品便從此有了生命。

《易經?系辭傳》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制器雖有可觀,然,致遠恐泥于形而失其神。故孔子言,君子當“志于道,游于藝”。藝或器,若失去道,失去心靈境界,不過徒有其表,當我們透過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感受著紫砂工藝大師們在塑造作品時的構思時,藝術家們的創作執著也就隨著這精巧的茶器注入了我們的靈魂。

(二)詩詞里的紫砂壺(2011年7月 總65期)

從宋代開始,紫砂壺似乎一直在等待一群率真、任性的文人,也在等待一個追求簡約、自然的時代――晚明。在那個心靈解放的時代,紫砂壺終于結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脫了一身匠氣,來親近原本也淡然的茶。

(三)玩味紫砂之紫砂與錫(2012年7月 總77期)

自古以來,中國工藝美術品之間就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金銀、陶瓷、玉石、銅錫、絲綢等等,在造型、紋案、工藝上常常相互影響,互為借鑒。先秦時期的狀況就大致如此,《周禮?地官》上“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記載就說明這些行業都已有了專設的機構經營管理。這些器物在日常生活里也常常并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介紹陪葬品時說:“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并須停省。”蠟制品、玉、錫,連喪葬都不可或缺了。隨著后世工藝技術的進步,到了紫砂壺興盛的明中期之后,紫砂與錫、玉和木(尤其硬木)的關系尤可玩味。

(三)茶托進化史系列

雨窗聞笛

自從茶被當作飲料進入中國人的生活起,碗、盞、甌、杯就是人們最經常、最普遍使用的飲茶器,而且因每一個時代所崇尚的茶飲、飲茶方式、審美趣味不同而異。譬如,唐代尚煮飲,茶尚綠,類玉似冰的越州茶碗是首選。宋代尚點茶,茶貴白,“色貴青黑”的建盞則被推崇備至。再如明清時代,尚撮泡,與茶壺配套的茗杯及融泡、飲為一體的蓋碗就成了主流。

好花還需綠葉襯。不管飲茶方式如何嬗變,茶托卻一直與飲茶器如影隨形。茶托,又稱茶盞托、茶拓子、托盞、碗托、茶舟、茶船,是與飲茶器相配套、起到承托飲茶器的盤狀器皿,其造型、釉色、紋飾的演變亦遵循飲茶器的發展軌跡。它就像一個忠仆,輔弼飲茶器,既使飲者免于濺溢燙手,又讓啜茗變得更加優雅,可謂是飲茶器中最佳“配角”。

史上關于茶托的記載幾乎是“惜墨如金”,多散見于一些陶瓷文獻中,且至多是一筆帶過,因而只能從各朝的出土實物及部分文獻、詩詞、繪畫所提供的“蛛絲馬跡”并結合各時期的飲茶風尚、陶瓷藝術特點來厘清它那不甚明晰的演進脈絡。

(四)茶器變遷史系列

云適堂 陳鋼

古人說:“工欲菩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須具備一套適合的器具。人們品茶,不僅講究茶葉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環境等,還要講究茶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既可以沖泡出理想的茶湯,又可增強品茶時的文化氛圍。所以古人歷來很重視茶具。陸羽《茶經》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專門講茶具的,只是他將采茶、制茶的工具稱為“具”,而將煮茶、飲茶的工具稱之為“器”。縱觀茶器的發展歷史,對于茶器的講究并非一開始就有之,它是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和飲茶習慣的改變而逐漸形成的。

(五)《茶具圖贊》系列

程艷斐

篇8

關鍵詞:民族元素;唐山;骨質瓷;茶具;發展

1.研究背景

民族元素在唐山骨質瓷茶具中的應用研究從屬性、材質、設計上追溯其形成的根源。首先是其屬性――也就是喝茶的用具;其次是材質――骨質瓷;最后是在前者基礎上設計――民族元素。

1.1茶具設計與茶文化。中國古代茶具設計的每一次革新都與其實用性緊密聯系。我們知道唐朝人喝茶是煎茶,宋人喝茶用點茶法,明代時完全拋棄了唐人和宋人的喝茶方式,茶具也是根據喝茶方式的不同而有新的設計。

中國茶道文化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據《茶之道》記載每當時代變革后,由于經濟原因或是皇朝領導的主流思想的變化,飲茶方式會變化,茶具隨之有豐富的變化。宋的點茶法與明代的“瀹飲”這兩種古代不同喝茶方式來分析茶具設計上的改變。

宋人用點茶的方式,點茶在這里的意思是滴注的意思。即把用絹紙緊密地裹團茶、烘焙、捶碎、在茶碾中磨碎、篩羅,用茶末放入茶盞,用茶瓶或執壺注水點綴。其中由于要把沸水快速沖入有茶末的茶盞中,這里的盛沸水的執壺(在當時也叫注子)的非常細壺嘴造型體現了宋人點茶的飲茶習慣。茶杯也是宋代建窯所產的黑色茶盞。之所以用黑色茶盞是因為當時宋人飲茶“以茶白為貴”。宋代蔡襄在《茶錄》記載,“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茶色白、宜黑盞”等。到了明代的喝茶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明朝是朱元璋皇帝從經濟角度考慮,廢團茶改散茶,這一舉動徹底革新了明代之后的人們飲茶的方式。朱權的著作《茶譜》中描寫他發明的瀹飲。即用茶壺盛散茶,沸水入茶壺,篦去茶葉飲茶水。不再用唐宋人所飲的茶末。這種用茶壺泡茶的方法,直接影響了茶具的造型,明代后茶杯變小、茶壺的嘴不被要求流水的速度感,所以不用過細。由于要觀茶色,明代以后,不同于宋時所用的黑色茶盞,白瓷杯被放在重的位置。

1.2唐山骨質瓷與民族元素。骨瓷,是18世紀七十年代由英國人發明,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唐山成功的燒出了第一爐被國際公認的骨質瓷產品,并大量出口。

唐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方瓷都,在1964年就開始了骨質瓷的研制工作,并于1973年獲得成功。唐山骨瓷是世界公認的最高檔的瓷種,該地生產的骨瓷屬中國首創,填補了中國高檔瓷生產的空白,開創了中國骨質瓷產業發展的紀元。該地生產的骨質瓷主要銷往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多個國家。

紅玫瑰骨質瓷在1986年,已經可以年產骨瓷198萬件,其中出口116萬件。外銷至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香港;所產中、西餐具也為首都以及其他各大城市的高級賓館所青睞。到80年代后期,各高級飯店已經幾乎無不使用唐山骨瓷,它已成為高檔國瓷中的佼佼者。

1.3民族元素。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只有具備上面四個特征的、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類共同體,才能稱作民族。

時代政策等背景從根本上影響了民族元素的陶瓷造型與裝飾。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唐代青瓷鳳頭龍柄壺(圖1)。這件瓷器很好的說明了唐代開放和吸收力極強的時代特征,國立強盛,政策開放。器物有明顯的西域特征,“除了龍柄和風首是中國人的概念外,壺的造型以及壺身凸裝飾的人物裝飾都是受西域影響。”馬未都說收藏記載。又如,遼代耶律羽之墓現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白釉皮囊壺》(圖2)。正如其名,皮囊壺顧名思義是用皮革制作的,這種材質不易碎、輕便、方便契丹族游牧民族游獵使用,后來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契丹民族開始使用中原的瓷器壺。有意思的是材料換成了瓷器,使用瓷質的壺仍舊用以前的造型。是出于契丹人的民族感情。

本文從骨質瓷茶具上來研究民族元素,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骨質瓷研發成功的最初的十幾年,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這十幾年主要有兩種民族元素的體現。

“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大量唐山骨質瓷作為高檔瓷出口至早期唐山骨質瓷的運用民族元素上根據受眾群體的不同。出口了很多帶有民族元素的骨質瓷。中國骨質瓷在國內第一次登臺亮相的地方叫“東方明珠”,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北京第一家香港中餐店。當時那里是北京唯一的“西方窗口”,所有剛剛進駐北京的外商們均匯聚與此,在此吃飯,在此聊天”。

2.民族元素在唐山骨質瓷茶具的發展研究

(1)八十年代的骨質瓷茶具背景就是剛改革開放初期,唐山的骨質瓷研發成功不久,經過一系列探索后,1986年唐山骨瓷市場迎來第一次高峰。此時期唐山骨質瓷以出口為主,其余作為酒店用瓷和高檔禮品等,因為價格昂貴基本不做民用。比如唐山骨質瓷的代表企業紅玫瑰陶瓷廠。這一時期的民族元素茶具主要表現為歐美風走的是國際路線。國內主要是采用神話故事作為裝飾。

(2)九十年代同八十年代借著改革開放機遇,唐山骨質瓷產業發展迅速,在國際上的聲譽逐年提高。1997年,唐山紅玫瑰骨質瓷代替英國瓷器為餐宴提供日用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唐山骨質瓷杯子,杯子背后的“一孩好”的文字是作為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語。此時是杯子為宣傳中國特色之一計劃生育政策的工具,這樣的宣傳語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元素,這是設計審美以外的另一個角度,這種應用是作為宣傳功能。

1991年5月15日至30日,香港舉辦一年一度的亞洲酒店用品展覽會,唐山第一瓷廠前往參展。這是中國骨質瓷第一次在國際高端市場亮相。1986年后,唐山骨質瓷成為國內進駐北京的五星級飯店的用瓷首選。

(3)二十一世紀前十年,這段時間的特點是骨質瓷的設計種類繁多。從一些出口的骨質瓷來看,明顯改變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只有異域民族元素的尷尬場景。十年間,中國經濟騰飛,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世界級的項目向世界展示中國品牌。骨質瓷茶具越來越成為普通百姓的能夠支付的起的瓷器。2000以后國營企業體制改組,骨質瓷廠轉為私營制。激烈的市場競爭了來了惡意競爭但不可否認同時推動了骨質瓷產品多樣化。

3.小結

瓷器、茶葉、絲綢、中國繪畫、漢代畫像石、龍圖騰、京劇臉譜等都是極具中國文化特征的元素。其中多樣的茶葉和茶具承載著中國茶文化。提取怎樣的民族符號應用在茶具上,使其更大氣,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深厚底蘊和開放后包容多元文化的民族魅力。目前唐山陶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是民族元素的設計是依著葫蘆畫瓢,直接把傳統的元素照搬上來。然而當代設計更多在于經過提煉和創造,把傳統的元素用到新的設計,讓傳統元素在當代復活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德)阿道夫?希爾德勃蘭特,潘耀昌譯.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美)斯蒂芬?貝利,菲利普?加納,羅蕩藥譯.20世紀風格與設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新生力量;當代;陶瓷藝術秩序;結合

一:陶瓷市場的形勢

自2008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各行各業蒸蒸日上。景德鎮的陶瓷市場也一片光明,來自各省市乃至海外陶瓷商都前來采購,好不熱鬧。當時景德鎮的瓷器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到了只要是瓷器都能賣出去的地步。不管是藝術瓷還是日用瓷都很受歡迎,可就最近一兩年景德鎮的陶瓷市場處于“冰封其”,尤其是藝術瓷很難。藝術瓷體積有大有小,價格貴。當時人人都做藝術瓷,是以藝術瓷為主的市場。日用瓷、陶藝、雕塑擺件則就比較少人做,是一塊市場空缺。

二: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潮流

在景德鎮這塊眾多藝術家聚集的地方,有大師派的蓮社北路和景翰陶瓷廣場,有民間派的新都民營陶瓷園,當然也有青年學院派的雕塑瓷廠和陶瓷藝術一條街,以及長虹。在雕塑瓷廠內有兩個為青年藝術家提供的陶瓷市場:樂天陶社和巋然磁場。這里是很多青年藝術家的起航點,筆者也是在這里開始。這里可以看到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藝術家在這奮斗,也有不少國際藝術家,他們稱之為景票一族。我們相互交流自己的藝術心得,創作理念,尤其樂天陶社組織的每周五晚上7;30的講座。每周的講座可以讓我們獲得許多陶瓷信息和創作思維,因為在這講座的是來自世界愛好陶瓷藝術的藝術家。樂天和巋然磁場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廣告的推廣,吸引力全國各地的陶瓷商和游客來這邊采購,進貨。每周六和周日是雕塑瓷廠最熱鬧的時候,形形的青年陶藝家在這銷售自己的產品。青年藝術家是當代陶瓷創作的一股新生力量,他們基本受過高等教育,吸收外來文化。思想不拘泥,非常活躍。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區別于傳統,有不脫離現實生活。

三:80、90后進入消費主立軍

現在來景德鎮采購的商戶大多都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他們所欣賞的作品產品是和前一輩群體有很大差別的。50后、60后一輩生活在比較封閉的時代,價值觀和思想觀更趨向于傳統。80后、90后市新生時代,是改革開放時代。改革開放后中國恢復高考,實行市場經濟,思想文化活躍,一切欣欣向榮。80后,90后基本上過大學,受過高等教育,不管是工作,創業,還是消費他們都是主力軍。社會人民的審美觀進入多樣化需求,現在的人更多追求物的美,精神需求不斷提高。不再是以前的物質需求。推動著人們對文化藝術,創新產品需求的復雜化,多樣化。所以青年藝術家創作的東西是要符合消費主力軍,是有很大前景的。

四:創作中的前景

哲學告訴我們“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在變中求發展,在創作中求前景。作為青年藝術家我們有我們創作的優勢,創作前景;第一:國外文化藝術流入到中國,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思路提供了星星之火。俗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上世紀初,中國內憂外患,這是我國先輩革命家為尋求中國的出路之際。共產國際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也正是因為有了先進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才有了今天的中國。同樣的道理青年藝術家們接受了外來優秀的文化藝術,他們把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和外來文化藝術相結合創造新型的陶瓷藝術形式,新型的作品、產品。加上他們在市場上非常活躍,吃苦耐勞,在努力中尋找出了青年藝術家的一個新的平臺,并不斷推廣。第二:陶瓷和多種材質相結合形成的綜合裝飾的產品,陶瓷是從細膩柔軟的泥巴經過高溫燒制而成,所以他的可塑造性很強。可以做成日用的杯子,形狀很規則;也可以手捏成陶藝小杯;也可以雕刻塑造成雕塑等等。就陶瓷上畫畫而言,現在不單純是只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古彩,畫面只是中國畫,傳統圖案。我們能看到很多油畫、水彩、現代裝飾等效果的瓷上表現。還有產品,像茶具,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很多茶具的把子是木頭或則竹子,這種結合很漂亮,相得益彰。還可以看到陶瓷和玻璃相結合的茶具,布衣和陶瓷的結合。第三:銷售模式的新穎現在的市場出現陶瓷連動銷售,不是為賣陶瓷而賣陶瓷,會和其他產品一起賣。比如賣茶葉的可以連動茶具一起銷售,買茶葉的客戶群體一定會用到茶具或者茶杯。賣衣服的會連動陶瓷首飾一起銷售。只要陶瓷首飾能和服裝完美搭配,那是很受歡迎的。

五:青年陶藝家在互聯網中的優勢

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時代。年輕的一代對互聯網都非常熟悉,以前是人和人的全球化,是需要人到全球宣傳文化藝術。現在是互聯網的全球化,地球已經是一個地球村,青年陶藝能通過互聯網很方便地了解世界文化藝術的趨勢。這對創作提供了廣大的信息資源。青年藝術家們不要在舊的藝術模式中“縫縫補補”,要有我們的力量,我們學的文學藝術知識和智慧,利用互聯網的工具,建立一個新的陶瓷藝術秩序。青年藝術家是新的藝術秩序建設者。當代青年陶瓷藝術家和任何一代的陶瓷藝術家都不同,這是一個公平的秩序,要想在這個新的陶瓷藝術之林中生存,創作是必經之路。青年陶瓷藝術家的作品產品可以很方便地通過互聯網推廣、宣傳。現在出現了線下銷售和線上銷售。線上銷售已經成為主要的銷售趨勢,這是不可逆轉的。作品產品可以通過淘寶,微店,公眾號進行銷售宣傳。在我們銷售過程中,客戶往往會要求加微信,日后有什么新產品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分享,方便快捷。可以第一時間讓客戶知道我們有新的創作,看上了定然會下單。現在人都互聯網化了,現在很多人都用手機,不用不習慣。我們已經和互聯網密切不分。我們的審美觀念;我們的藝術信息形成模式;我們尋找事物;尋找陶瓷藝術作品;我們連接事物;我們聯系人;尋找投資;很多東西都跟互聯網有關,而我們青年陶瓷藝術家除了具備陶瓷藝術創作能力之外還擁有互聯網知識,這就是前景。

六:結語

篇10

器皿應適應茶事,不同時代的茶具所具有的獨特性是由所處時代的茶文化特性決定的。宋代市井文化與茶文化非常繁榮,飲茶方式也出現了變化,“斗茶” 時尚對飲茶器具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作為茶具的“碗”改為 “盞” ,而這種黑釉茶盞的特點也適應了當時 “斗茶” 的風俗,因而社會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從而使得福建、江西黑釉瓷器的生產日益興盛,吉州窯“黑釉盞”正是在當時的這種歷史背景下繁榮發展起來的。

1 吉州窯茶盞呈現黑色與宋代盛行的茶俗“斗茶”密切有關

宋代“斗茶”極為興盛,“斗茶”雙方互相攀比茶葉的品級等次、茶水的優劣、茶具的高下等等。具體來說,宋代“斗茶”法如下:先將茶葉制成半發酵的白茶,然后蒸壓成茶餅,再研磨成細細的粉末,品飲時注入初沸的水沖茶,攪動茶湯,水面會浮起一層白沫。衡量“斗茶”的輸贏,一是茶色,斗茶以茶色純白為貴,《茶錄》中提到:“以青白勝黃白”;二是水痕,觀察茶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衡量茶盞中白沫停留時間的長短,水痕早出者為負,晚出者為勝。

《方興勝覽》一書中提到:“茶色白,入黑盞,水痕易驗” 。宋代的斗茶法是“斗茶先斗色” ,茶具的選用自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黑色也就成為了斗茶茶盞的專用色。吉州窯茶盞的黑釉與雪白的湯花相互映襯、有利于辨別茶湯的優劣,湯花咬盞也易于辨別,適應了當時茶俗的需要。

2 吉州窯黑釉茶盞的燒制建立在民窯深厚的制瓷工藝的基礎之上

黑色是一種較為沉悶的顏色,吉州窯雖以黑色的色釉為基本裝飾,但卻能在吸收福建建窯的釉斑技術以及定窯的覆燒技術的基礎上,通過獨特的窯變工藝創新,燒造出紋飾多樣的黑釉茶具,打破了黑色的單調乏味。黑釉盞的高檔產品一般都施釉三次、通過間層的增加,窯變后呈呈現鷓鴣斑、鱔皮黃、兔毫斑、虎斑、玳瑁斑、剪紙貼花、木葉紋等諸多紋樣。吉州窯在掌握氧化亞鐵的立方晶系結晶、硅酸化合物釉料的變化以及把握燒制的火候、溫度、時間等技術上,成績顯著,為同時期的福建建窯所不及。每一件黑釉產品均有各自不定的變化因素,燒制的茶盞釉色千變萬化,顏色與紋樣無一雷同。

兔毫盞是吉州窯的重要產品之一,在兔毫盞的燒制過程中,利用溫度的變化,釉中鐵元素折出到表層,流動時形成如兔毫般的結晶體,非常優美細膩。宋代文豪蘇軾曾吟詠詩句:“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免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對黑釉窯變燒制出的兔毫盞推崇備至。最能展現了吉州窯特有工藝風格的是剪紙貼花、木葉紋的裝飾。在黑釉剪紙貼花盞的燒成過程中,先將民間剪紙紋樣貼于黑瓷坯體底釉上,通過釉的流動使剪紙圖案出現變化,結合灑釉工藝,使得茶盞表面形成霧狀斑點,更具有自然美。木葉天目茶盞呈現的樹葉裝飾都要經過特殊的工藝加工,以半片或一片桑、桐樹葉為材料,甚至還有二片、三片樹葉交錯的。在制作過程中,首先要在瓷胎上施一層黑色的底釉,樹葉上也要施上一層淡淡的色釉,然后將樹葉貼在茶盞的坯體上,入窯燒制出木葉紋樣。

3 吉州窯黑釉茶盞的胎體設計滿足了斗茶的實際需要

吉州窯黑釉茶盞造型很優美,為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具有其合理性。在尺度上,吉州窯茶盞比較小巧,降低了胎體的高度,適合人手把握;在造型設計上,均為敞口、小淺圈足的斗笠狀,茶盞的口徑、高度在比例上也非常協調。茶盞的口部設計很有特色,大都是“敞口或唇微外卷”。一種為圓潤的直口,斜弧腹;另一種口部如喇叭,微微向外撇,以適合飲茶時口唇的曲度,腹壁斜直。這種斗笠碗造型有利于“斗茶”時攪動茶水和觀察茶湯的色澤,同時也蘊藏著宋代陶瓷秀美的審美個性。

北宋蔡襄在《茶錄》中提到:“凡欲點茶,先須溫盞令熱,冷則茶不浮。”所以,宋人調膏之前,還要“溫盞” 。又云:“兔毫坯厚,久熱,用之適宜”。兔毫盞是宋代斗茶所用的專用碗,作為宋代吉州窯所燒制的著名品種之一,兔毫盞內外壁均有兔毫,坯微厚,有利于“溫盞” 。不僅僅是兔毫盞,吉州窯各類茶盞大都胎體較厚,保溫性能好,很久都不容易冷卻,這對品飲是有很有利的。

4 吉州窯黑釉茶盞的藝術手法受時代的審美趣味與民間習俗的影響

吉州窯的黑釉結晶斑作為其裝飾的主流部分,尋求的是一種“渾然天成”的質樸野趣,與兩宋時期“追求自然的趣味”這一審美傾向相吻合。宋代文人排斥純理性化的形式,推崇含蓄而內向的文化意蘊,對質地紋理抽象美的審美追求也臻于精微,甚至還達到極致。木葉紋天目茶盞的裝飾在我國陶瓷史上可謂獨樹一幟,茶盞純黑如漆,葉脈生動,富有真切的寫實性,而又給人以寧靜素淡、超凡脫俗的感覺,具有超現實的審美意象,令人神往。由于市井文化、都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宋代陶瓷的商品化和平民化特點也日益凸顯。吉州窯窯工不斷吸取民間藝術的精華,巧妙地將具有生活意義的民間剪紙花樣移植到黑釉茶盞的表面裝飾之上。這種窯變釉裝飾具有鮮明的民俗藝術風格,鄉土氣息濃厚,深刻反映了宋代陶瓷裝飾趨向于平民社會與日常生活的一種價值取向。剪紙貼花紋飾的表現內容大多直接來源于現實生活,質樸雅拙,以動物、植物的吉祥圖案和吉祥字樣紋飾為題材,采用寓意的表現手法,融入時代的審美趣味與民俗生活理念,寓意祈福納祥的美好意愿,成為中國古陶瓷獨放異彩的奇葩。

宋代茶文化是一種文人風格與大眾審美取向的綜合體現,斗茶之風造就了吉州窯黑釉茶具的高度成就。可以說,吉州窯黑釉茶盞作為宋代黑釉茶具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暗合了我國傳統美學的審美標準和宋代新興的文人審美品格,蘊涵了宋代美學的溫厚、平和與含蓄;另一方面,又由于走大眾化路線,適應了宋代民間茶俗的現實需要,成為雅俗共有的、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統一體。

參考文獻:

[1] 吳秀梅.宋代建窯和吉州窯黑釉瓷茶盞比較[J].農業考古,2011(05).

作者簡介:曾軍宏,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術教學與藝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