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迪智慧范文

時間:2023-03-18 00:1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啟迪智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啟迪智慧

篇1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早就說過,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讀書越多,學生的思考越清晰,他們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世界上閱讀量最大的民族,而猶太人的智商也是世界第一的,這讓我們不能不把讀書和智慧兩者聯系到一起。長期的工作實踐也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不愛讀書的孩子不但表達困難,而且理解能力往往低下,可以說,這樣的孩子前途是不容樂觀的。

因此,我在反復做試題和熱愛讀書兩者中選擇了后者作為開啟學生智慧,解決學習困難,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手段,雖然我深知這是一條漫長的發展之路。

一、早早讀書

好習慣早養成,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當然也是越早開始效果越好。對于我這個班主任來說,學生一入學就開始引導他們讀書便成為我首要任務。

拼音還沒學會呢,我給孩子們講故事。我不在,聽錄音機里的故事。回到家里,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故事。

學會拼讀了,孩子們開始看拼音讀物。當然,識字量大的同學,可以驕傲地去看不注音的版本。

就這樣,一點點的,我班的孩子們都能讀書了。

二、循序漸進

讀書也要依據孩子年齡特點,根據書的內容有計劃地進行。

我班的讀書從孩子們喜歡的歌謠、童話開始。之后讀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神話故事為歷史故事的閱讀打下了基礎。

慢慢地,我們還讀整本書,如《小豬唏哩呼嚕》《夏洛的網》《小王子》《窗邊的小豆豆》……

進入三年級,我們讀《十萬個為什么》來開闊學生的視野,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激勵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讀《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成語千句文》了解中國歷史,豐富學生的積累,為各學科學習打下基礎;我們讀《愛的教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魯濱孫漂流記》《我的第一本安全護照》教學生如何生存,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戰勝困難,用榜樣激勵,實現自我教育。

現在四年級了,我們不但堅持閱讀、積累《中華成語千句文》,而且由面到點,放大優秀的人物形象,開始讀名人故事,名人傳記。我們還讀《史記》《資治通鑒》《三國演義》《隋唐演義》……

三、尊重個性

學生們接受的早期教育不同,個性有差異,閱讀水平有高低,閱讀興趣更會不同。只要孩子們樂于讀書,我不會限制他們選擇什么書來讀。只是引導他們:書籍是精神食糧,圖畫書是香噴噴的蛋糕;兒歌、古詩是甜蜜的牛奶;故事是必不可少的維生素……我們讀書也要注意營養均衡。老師推薦的書你可以當作正餐,你自己喜歡的書可以當作水果,吸引你的漫畫可以看作零食,你可以幾本書輪換來讀。這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四、形成習慣

每天讀15分鐘的書;每周去一次圖書館;每月去一次書店;每年訂一份刊物,這是我和我的學生一直以來堅持的。

為了讓它們形成習慣,我從一年級至今,每天都布置讀書任務,第二天要有交流和檢查。

每逢周六,我和家長、孩子相約在同一時間去圖書館,感受那種讀書的氛圍。班級的圖書角一入學就建立了,我帶頭為班級捐獻了四十多本書,很快班級的圖書就豐富起來了。這是一個開放的圖書角,孩子們可以自由閱讀。

最近,我們正在讀《三國演義》,恰巧學校為我們安裝了電子設備,于是我們每天看一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每次看后我們都有短暫的交流,有些孩子還把書和電視劇進行比較、補充閱讀,讓我竊喜。

五、啟迪智慧

讀書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不過有時候也可以利用閱讀進行強化教育。

低年級時,和孩子們講道理他們根本聽不懂,我就給他們講故事,帶他們背兒歌。比如:吃飯愛說話,我就讓他們背誦兒歌《好孩子》;犯錯誤還嘻嘻笑,我給他們講故事《小猴子臉紅了》……

現在,在做班級管理時,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請安靜下來,因為我深知,“定”能生智慧。當有的學生浮躁,做事不能專注,甚至影響他人時,我最常用的辦法還是引導他們看書,使他們安靜下來。

那一次,有個男孩和同學打起來,一問,原來是玩抓人時男孩手臂被抓疼了,所以他很生氣。我問:“你認為怎樣抓人呢?”他回答說,抓一點,不能大手抓。“你認為那樣能抓得住嗎?”我又笑著問。他默不作聲。我遞給他一本《愛的教育》,心平氣和地說:“回座位看看吧,學學如何與同學相處。”沒想到的是,他不但再沒和同學打架,還更加喜歡看書了,真是意外的收獲。

現在,無論是早自習還是課間,走進我班,總能看到很多孩子在看書。看著孩子們有空就拿出書來讀的專注神情,聽著各位老師發出的贊嘆:“你班孩子真好”,感受著一節節公開課上孩子們的精彩表現,我知道我的學生們已經開始收獲了。

在我的課堂上,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學科,我很少向學生傳授知識,因為每個問題都要他們自己探索出答案,他們或站,或坐,自由發表意見。他們的肢體是自由的,他們的思維是靈動的,他們永遠有自己的主見,幾乎沒有人會被難題壓倒,即使他們曾經為此流過眼淚。他們真的越來越聰明了。

篇2

有一個老人,在把樹剪好的時候.有一個婦女扔了一個紙團,那老人毫不猶豫的把紙團放進垃圾桶里。那個婦女又扔了一個紙團,他對兒子說:“兒子啊,你不認真讀書將來也會像他一樣"。老才知道那個婦女在教兒子,老人問那個婦女,問他是這里的什么人。那婦女說:“我是這里的高級管理部門”。

老人說:“你的手機可以借我一下嗎”。婦女很不情愿的把手機借給了他,婦女又對兒子說:“你看,他因為沒有知識連手機都買不起”。老人講完了電話,只見這里的部門(也就是在這里工作的人們)畢恭畢敬的跟老人說:“總理有什么事嗎”。老人說:“現在就把這個女人的職業給去掉”。說完,那婦女的職位沒了。老人對那孩子說:“人不止要學會知識,也要學會尊敬別人”。

(因為我不太會用,.:"號等,所以可能寫的不太好)

篇3

一、愛他,就要滿足他。大千世界,精彩紛呈,新生寶貝,萬物好奇。愛他,我們就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悅耳的音樂他愛傾聽,優美的舞蹈他愛比劃,奇異的線條他愛揣摩,多彩的畫筆他愛涂鴉,高高低低他愛跳,長長短短他愛跑,所有的所有,他都愛探個究竟。此時此刻,老師如果能夠因勢利導,全方位開放、滿足、啟迪,幼兒的多元潛能就會被深刻開發。孩子長大后如果能說會道,能唱會跳,能寫會畫,有思想、會創造、善于觀察、明辨是非,愛動手、勤鍛煉等,人生就不會太空虛,自信心高,成功率也高。

二、愛他,就要為他培養廣泛的健康的興趣愛好。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在起跑線上,你領先幾步,喝彩聲、掌聲都會首先投向你,這種鼓勵將會變為成功的動力。

三、愛他,課堂活動必須生動活潑。大量抽象說教不適合幼兒的接受。象課間談話課,習慣養成課等不宜單獨設立,而應該在生活、游戲中見機教育和培養。另外,如果用放羊式的管理模式,像猿人時代那樣放任自由,孩子的智慧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開發。愛迪幼兒園運用游戲法、嘗試法、情境激勵法、隨機啟迪法,堅持學玩結合原則,讓孩子在玩中學,玩中玩,讓幼兒輕輕松松學知識,不知不覺健體魄,快快樂樂長智慧。

四、愛他,就要運用先進的評價法。愛迪幼兒園運用了梯度評價法,自個評價法和閃光評價法,可以讓每個孩子隨時體檢成功的快樂感,提高自信心,促進興趣濃度。

五、愛他,就要為他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愛迪幼兒園園里每周開展“快樂星期五”活動作為單項才藝展示時間,每月一次畫廊更換,作為美術展示平臺,每學期一次藝術節活動,作為多元化才藝展示時間平臺,并錄成VCD發給家長作為成長記錄。孩子們更自信了,更活潑了,更大膽了,更愛上幼兒園了。

因為愛,愛迪幼兒園的老師阿姨們變得童心無限;因為愛,愛迪的老師阿姨們變得睿智廣博;因為愛,再苦再累也心甜;因為愛,再臟再煩也樂干。愛,能讓人寬厚,愛,能讓精神升華;愛,能讓人變得更加美麗;愛是水,滋潤著你我的心田;愛是金鑰匙,能夠打開孩子的心靈窗戶;愛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迪幼兒園,經過九年的釀造、沉淀,愛的文化,已經枝繁葉茂,果實累累。

篇4

關鍵詞:初中 音樂教學 智力 審美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時代變遷以及人們的情感抒發、生活感悟、美好愿望的寄托。音樂是一門具有豐富藝術特色的學科,是充滿藝術的聲音,通過賞析而產生的一系列的聽覺效應和心理情感體驗。初中開設音樂教學課程旨在發揮審美內涵的教育作用,培養初中生對音樂藝術持久而穩定的興趣和愛好。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以獨特的方式激發著人們的情感,以美的形象激勵著學生,提高著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欣賞和感悟的過程中產生聯想,延伸想象力、開發智力。那么,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如何以心賞美、啟迪智慧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教學感想。

一、提升初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初中音樂教學大綱重點指出以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實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綜合素質型人才培養,要實現這一能力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厭倦上音樂課,那么又何談以積極的心態學習音樂知識,欣賞音樂美呢?

首先應該和學生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用美好的師愛感染學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老師用魅力吸引學生,學生自然就會喜歡上音樂課。老師的魅力怎么來的呢?我認為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用好各種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術和廣博的綜合知識以及藝術的授課方式,來滿足學生的求知、道德和精神需求。我平時常跟學生們講,音樂教室的講臺更是每一位學生的舞臺,凡是健康向上的內容,都可以自由展示。因此初中音樂老師除了傳授音樂課本基本知識外,在完成課本知識教學的空余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擇課,選取當下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曲目,滿足初中生的求知欲。

有體育方面的《籃球火》;有生活中音樂廣告的《步步高音樂手機廣告歌曲賞析》,有電視劇插曲《仙劍奇俠傳三配樂賞析》;其中《仙劍奇俠傳三配樂賞析》是在學生們喜愛的網絡游戲音樂的基礎上,理性地與學生們交流了網絡游戲中音樂的制作過程及其吸引人之處等。關注學生感興趣的音樂話題,傾聽學生的聲音,老師引導學生賞析,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熱愛音樂,并喜歡上音樂課,有利于初中音樂老師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在發揮音樂興趣的基礎上慢慢領悟音樂的藝術美。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愚昧的人,一個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想象能給學生插上靈感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音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征,是構成審美功能的客觀前提,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打動人的心靈,愉悅人的精神,凈化和陶冶人的心靈,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使人獲得審美的享受。雕塑大師羅丹:“生活中到處存在美,就靠我們去發現。”音樂藝術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引起聽眾的同感、激動,產生聯想、想象,在音樂藝術的賞析中舒緩情緒、陶冶情操。教師有效的創新教學可以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

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不像小學生那樣在課堂上那么“自由”,“要面子,不好意思”,約束了他們放心大膽地歌唱。我覺得將課堂生活化,融入學生的大膽想象。自主學習、彼此交流、師生互動讓每位學生參與進來,可以讓音樂課成為真正的生命化課堂。同時將學生們非常喜歡的iPad、多媒體視頻播放等電子產品恰當地引入音樂課,就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想象力,這些電子產品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能提供直觀、多彩生動的形象,寓教于樂,誘發學生展開聯想,感悟音樂的藝術美。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見解

“探究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是新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個人覺得尊重學生的見解就是相信學生生來就是有創造天賦的,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和自主探究,更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使得學生的行為更富有個性。

初中音樂教學主要不在于知識和技能的習得,而是體現在熏陶、感染、凈化、頓悟等情感層面上。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用肯定的言語去尊重學生的見解,不要過早地作簡單評判,以免扼殺學生的創造潛能。初中音樂老師要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有機結合起來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讓學生真正地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展現學生的靈動性,而不是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音樂知識,變“被動”為“主動”,變“灌輸”為“發現”。如在《渴望春天》一課中,通過音樂賞析,讓學生描繪每個人心中不一樣的春天景象,通過融入自己的觀察和感悟,說出學習這一課的體會。

初中生正處于智力加強開發階段,音樂本身就是一門審美藝術,不同的初中生對于同一音樂的感受不一樣,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老師應給予關注、引導、鼓勵,而不是以統一的標準去要求,讓初中生積極參與到音樂課程的賞析中,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個性,去欣賞音樂作品,發表創新性見解。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提升初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尊重學生的個性見解,在這個過程中,啟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用心感悟音樂藝術,以心賞美、啟迪智慧。從學習音樂課程中拓寬視野,激發聯想,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不斷提升自我的鑒賞力、賞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士存.改進音樂教學.提高審美能力.[J].中小學電教(下). 2011(05).

篇5

【關鍵詞】化學 實驗 錯誤

一、實驗是啟迪智慧的鑰匙

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要做好實驗,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實驗教學是中學化學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思維培養、能力拓展、技能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學實驗教學有多種形式:發明創造實驗、性質驗證實驗、革新改進實驗、探究設計實驗,等等。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化學實驗是可以讓學生自己操作的,但往往很多老師不放心,就自己動手代勞。而針對另一部分化學實驗,教師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和課堂效果,對實驗作了很多限制,使學生在實驗課上只能照方抓藥,完全沒有創造的思維空間,只能按照教師的要求、教材的步驟機械化地進行實驗操作,根本不能達到實驗的教學目標,更談不上創新。這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是一種對社會、對學生極不負責的教學方式。

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經過了多次的失敗、改進、實驗、再失敗、再改進、再實驗……,最后才獲得成功的。如果教師把每一次實驗都看作是學生的一次發明實驗或創造實驗,那就不會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犯錯誤。

二、錯誤實驗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在確保不會對學生造成傷害的前提下,應讓學生自己思考,并自己動手操作實驗。這時,教師如果有意讓學生在實驗中犯一些技術性的小錯誤、常規實驗的小錯誤、甚至一些邏輯錯誤,實驗教學也許就會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在帶領高一學生做制取蒸餾水的實驗時,有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試管和蒸餾燒瓶都是玻璃儀器,加熱試管時老師沒有要求墊石棉網,但加熱蒸餾燒瓶時卻要求墊石棉網,這是為什么?首先學生能提出此問題,說明他經過了自己的思考仍沒弄清楚原因。對此,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建議這位學生自己做一次不墊石棉網直接加熱蒸餾燒瓶的實驗。接著,這位學生就開始動手做起來,結果導致蒸餾燒瓶炸裂。這時,筆者就順勢引出問題:試管直接在酒精燈上加熱沒有出現問題,而蒸餾燒瓶卻損壞了,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設想,如酒精燈火焰溫度不均勻、玻璃儀器的質量不過關、受熱面積不同等,直到下課了學生的討論還在繼續。

這一次實驗給了筆者很大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想象能力是十分豐富的,如果教師能夠適當地加以引導,其科學素養的提高就會卓有成效。雖然學生錯誤實驗可能損失少量的儀器、設備,但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價值遠不止這些儀器設備的價值。過去,有的學生在加熱燒杯中的液體時,總是想快一點,所以不墊石棉網進行加熱,結果實驗不成功,反而還損壞了儀器。通過錯誤實驗,學生由于無知而損壞燒瓶、燒杯的現象就很少再發生了,其實際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不少。

三、錯誤實驗是開啟智慧的窗口

開放實驗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事故,它們都會給學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如學生在做銅片與濃硫酸反應的分組實驗時,有一組學生由于加熱過急,濃硫酸急速噴向另一個學生的衣服。此時,教師及時讓學生采取恰當的應急措施,從而降低了這次事故的損失。課后,教師再利用此次錯誤實驗,組織學生反思實驗事故發生的原因和應急過程中的得失,使他們學會了如何冷靜地應對突發事故,并掌握了一些應對實驗突發事故的技能。

對于化學實驗,還有很多可以通過將錯就錯來進行,使學生在錯誤實驗中得到深刻的教訓或經驗,從而在今后的實驗中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如有的學生進行聞氣體氣味的實驗操作時,出于習慣或態度等方面的原因,操作總是不得要領――直接用鼻孔對準集氣瓶口吸氣。對此,教師可利用學生在錯誤實驗中得到的教訓,促使他們最終改正一些錯誤的操作。這樣的做法雖有違常理,但在特殊的環境中采用此法往往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對學生來說是“吃一塹長一智”,這也正是人們習慣說的“學無定式,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通過這樣的實驗,也使學生改掉了以往很多的不良習慣,如對藥品、試劑不再用手直接接觸,對化學藥品不再品嘗,等等。

四、結束語

用第三只眼去看待成功科學家的經歷,大多數科學家都是在實驗中經歷過無數次各式各樣的挫折和失敗后才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善于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必過于苛求,也不必對其所做的一切實驗都要求成功,而沒有任何錯誤。只要善于引導,即使是錯誤、失敗,遭受挫折,也都是寶貴的知識財富和經驗財富。

錯誤和教訓教育了學生,使學生變得更加聰明起來。讓他們在課堂上犯些小錯誤,目的是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少犯錯誤、不犯錯誤。錯誤實驗增添了化學教學的趣味性,也為學生增添了豐富的知識,開拓了他們的視野,開發了其潛在的創造思維,這是一把開啟學生智慧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化學(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化學(第二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關鍵詞]培養 科學 興趣 發展 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76

科學課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肩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對課堂教學也越來越重視,科學課的教材和教學課標都進行了改革與完善。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親身經歷一些簡單易行的觀察、實驗、采集、制作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知識的全面發展。

一、懸念,讓科學課堂成為充滿生機的有效空間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而有力的心理因素。只有學生對某種學習活動感興趣,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不會感覺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只有當學生有學習興趣時,他才能集中精力,積極思考,使知識與技能掌握得快速且牢固。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我一上講臺,首先詢問學生愛不愛看魔術,在得到學生的肯定回答后,我先將一條干手絹塞入茶杯底部,再將茶杯倒立,豎直扣入水中,最后豎直將杯子提起,擦干杯口,拿出手絹,讓學生觀察手絹是否沾濕。學生觀察后,回答:“手絹沒濕。”手絹分明已沒入水中,但為什么沒濕呢?學生觀看后都露出驚奇的表情。我順勢引導學生: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手絹不濕的秘密?學生齊聲回答:“想。”學生帶著疑問集中精力進入課堂,思維活躍,課堂自然有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教學節時省力,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益處。多媒體設備將繁瑣的概念與復雜的圖像,輕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強了課堂知識的直觀性,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言而喻。教學中,借助錄音、幻燈、音像等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在音、形、色方面的優勢,使學生將苦學變為樂學。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課堂就變活了。如在教學《美麗的大科學》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美麗的自然畫面,一邊用富有情感的語言,描述大自然中的美麗景象,學生的視覺與聽覺都得到了有效刺激,教學效果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二、觀察,讓科學課堂流溢和諧的實踐空間

科學知識的學習,最不能缺少的是觀察和實驗。科學新課標指出:“科學教學要注意觀察和實驗。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科學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這是根據科學的特點和科學課教學的實踐提出來的,符合科學教學的規律。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盡可能讓學生觀察實物,實際地認識實物,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而獲得知識并提高動手能力。如“水的性質”單憑教師講述,學生理解起來困難,如果教師能讓學生用眼、耳、鼻、舌、手等身體器官,將牛奶、豆漿、酒、鹽水等液體進行對比觀察,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并掌握。

學生要做好實驗,需明確觀察重點,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與具體的實驗步驟。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各種客觀事物與現象,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土壤的成分》一課時,我讓學生做用酒精燈加熱土壤的實驗。我首先指導學生學會使用酒精燈,然后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現象與氣味的變化。實驗完畢,我再引導學生說出加熱后的變化。學生得出結論,在給土壤加熱的過程中,觀察到土壤中有煙冒出,并伴隨著一股焦臭味。我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加熱后的土壤會冒煙,且發出焦臭味?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土壤中冒煙,并發出焦臭味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動植物殘體。教師在學生得到感性認識后,再給出結論:土壤中含腐殖質。通過實驗,使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理論上與主觀上的認識,從而對知識理解深刻、記憶牢固。

三、思考,讓科學課堂成為動態生成的探究空間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對培養他們的興趣與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觀察實驗是發展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徑。充分地思考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材料和充分的時間進行觀察和實驗。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寓科學知識于游戲中。一位優秀的教師在學生的發言與自己的要求不一致時,應耐心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答案,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怎樣測定太陽的高度》一課時,我在室內講好注意事項后,讓學生帶上儀器,自己到室外做實驗,最后總結自己的發現,我再適當地引導與補充,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篇7

關鍵詞:音樂藝術;啟迪智慧;作用;要素;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71-01

音樂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通過一定形式的音響組合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態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音樂能夠啟迪智慧,這是音樂教育實踐證明的真理。我們從音樂的概念和含義出發就能夠認識音樂、了解音樂、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理解音樂啟迪智慧、開發智力的作用。

1.音樂啟迪智慧的要素

1.1音樂表現因素的啟迪。音樂表現要素體現了啟迪智慧的方式。首先,音樂的節拍、節奏要素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時間和數理的概念,使我們能夠在音樂的演唱或演奏、表演或欣賞中體會到音樂的律動感;其次,音樂的旋律與和聲要素,為我們提供了不同頻率的聲音的變化,使我們能夠在音樂的演唱或演奏、表演或欣賞中感受到不同音響運動的形式;最后,音樂的題材、體裁、風格等不同要素,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豐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態,使我們能夠在音樂的演唱或演奏,以及表演或欣賞其藝術效果的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升華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境界,忘我地融入到音樂。

1.2音樂與其他社會文化聯系的啟迪。由于音樂本身就是在其他社會科學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音樂與其他社會科學文化的廣泛聯系,也是音樂啟迪智慧、開發智力的重要內容與方式。首先,音樂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最為緊密。因為,音樂中的律制和頻率本身,就是以數學中的數字方式及其規律來體現的。只是這種數字方式經過了物理作用方式的轉換,又通過音樂自身特有的音響形式表現了出來。如音樂中音值排列的組合,一旦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音值結構的規律性,就形成了節奏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形式;而一定形式的節奏反復出現,就形成了一定的節奏型。音樂中音符排列的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音符結構的規律性,就形成了音程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形式;而不同音程排列的組合,按照一定的形式反復出現,就形成了一定的音型。音樂中不同音程橫向排列的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旋律結構的規律性,就形成了旋律的各種不同形式和類型。可以說,數學的另一種形式就是音樂,音樂的邏輯思維方式就是數學。音樂中包含著數學的數理關系因素,音樂中也體現著組合、排列、幾何、微分、積分等數學的基本內容和形式。

1.3音樂與物理聯系的啟迪。音樂是以具體的音響通過一定的時間表現出來的聲學形式,客觀地體現音樂自身的藝術效果。音樂所具有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要素和特性,也都是通過具體的物理聲學的音響形式客觀地表現出來的。音樂的四種性質(要素)本身就是以它的物理屬性為基礎的。音樂所具有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要素和特性的有機組合,不僅客觀地反映了其物理特性,也反映出了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屬性和特征。這些屬性和特征恰恰就是人們用來進行一定思想感情表現的形式,以及社會生活在一定音樂藝術中的反映。故而,音樂的各種不同音響表現形式,都可以歸屬于物理的聲學形式之中。其中包括發音的,從音響聽覺和時間上來講;機械的,從演奏或表演方式上來講;結構的,從物體形制和質量上來講等等。

2.音樂啟迪智慧的方式

2.1培養感知能力。在人的生長發育和發展過程中,最先發展的就是感覺和知覺能力,而感覺和知覺能力的發展,恰恰就是音樂才能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所以,人最先發展的才能就是音樂才能,而音樂才能的發展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我們每一個人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強,都是以感覺和知覺能力的發展為基礎的。人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音樂啟迪智慧來完成的,音樂啟迪智慧的方式,體現在它的功能作用上。

2.2培養綜合能力。音樂在其表現過程中,與文學、數學、歷史等文化課學習形式有著明顯的不同。文化課學習形式的特點,一般只需要讀書、思考或用筆書寫、聽記等方式來完成,采用的基本上都是靜態的學習方式;與外語學習相比較,外語學習雖然是由動態發音的練習方式與靜態學習的方式結合而成,但仍是以靜態學習形式為主;與體育學習相比較,體育雖是以動作的動態訓練學習方式為主,但卻缺少動態發音方式的訓練;與美術學習方式相比,美術學習方式除了思考之外,是以手部的描繪動作為主進行的,也可以說是最安靜、最靜態的學習方式了。而音樂的學習方式,除了包容上述種種學習方式的特點以外,還具有以肢體動作表現和發音動態過程結合的學習訓練方式。所以,音樂的學習訓練方式,就具有了思考、認知、朗讀(朗誦)、視唱、聽音、練耳、動手、動腳等,包括演唱、演奏、舞蹈、欣賞等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這些綜合的、集中的學習訓練方式,成為了音樂特有的學習方式,即口唱、耳聽、腦記、手動、眼觀、身體動作等綜合學習訓練方式。這種綜合學習訓練方式,不僅極大地強調了學習者的主觀感受和感官體驗,而且注重學習者注意力的集中與分配,強化了學習者的綜合記憶途徑。

篇8

關鍵詞:陶行知;兒童創新教育;啟示

幼兒教育最能反映教育的潛力,中國幼兒教育的發展應該在幼兒的創造力發現與培養上下功夫,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對于當代中國幼兒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對幼兒的發現和創新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陶行知兒童創造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看來,任何人都是世界的創造者,都具有很強的創造和發現潛力,這是自然選擇留給人類的財富。對于兒童來說,創造力的種子已經埋下,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使幼兒的創造力種子在體內生根發芽。無論是教育環境,還是幼兒教師,以及教育的載體和方式等等,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玩是幼兒的本性,在陶行知看來,幼兒在游戲中最能表現出他們巨大的想象力。陶行知認為,幼兒的創造力不應該受到教育理念的限制,應該給幼兒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讓幼兒放手去玩,在實踐中去琢磨。幼兒園應該把幼兒的童真保留,讓孩子學會玩,學會在純自然的狀態下去大膽地想、大膽地做,沒有對與錯的區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幼兒教師也要不斷創新教育手段,哄孩子不哭不一定是好老師,應該融入到孩子們中間,做他們的大朋友,引導他們在游戲中去思考,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幼兒創造力,點燃他們的創造之光。

二、陶行知兒童創造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

陶行知的兒童創造教育思想在當代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當代教育者來說應該仔細研讀,好好研究,把其教育精華運用到兒童的教育實踐中。下面就幼兒創造環境的營造,幼兒教師的思想引導,幼兒活動空間的拓展和幼兒操作的積極鼓勵四個方面分別進行具體論述。

(1)幼兒創造環境的營造。幼兒時期是創造力培養的關鍵時期,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需要營造適當的環境,這就要求教育者要給幼兒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這樣他們才能有自己的想法,才會有所創造。例如,積木就是一種培養創造力的玩具。從一歲半的孩子開始,他們都愛玩積木游戲,在孩子的積木游戲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孩子在困難面前會憤怒,會哭泣,會求助于大人。那么教育者在看到這些時一定要忍住,不然會直接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當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他會自己想辦法解決的,一次不行兩次,在失敗中成長。對于我們,要“靜待花開”,這就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培養創造力的環境。

(2)教師的思想引導。很多時候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要高于父母,更有說服力。那么幼兒教師對于孩子的教育就格外重要了,如果教師能夠注重對孩子的思想引導,就會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養成多角度,多方位看問題的習慣。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還應該提高幼兒教師對孩子的思想引導。例如,戶外體育游戲的時候,有幾個小朋友對自己的影子非常感興趣,在揮來揮去地擺動作。于是,在教學活動中,我用一個黑色的圓形圖片代表一個物體的影子,讓孩子說出它會是誰的影子呢?孩子們有的說是太陽,有的說是皮球,有的說是輪胎……這不僅充分發揮孩子想象力,還能夠理解影子的概念。教師還可以用圓柱體來給孩子們做個實驗。還有球,圓盤子,耙子等的影子都是圓形的。這既活躍了孩子的思維,又鍛煉了孩子的創造力。所以對于孩子來說,幼兒教師的思想引導是很重要的,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靠幼兒教師思想的引導。

(3)幼兒活動的空間拓展。在幼兒的教育中,活動空間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現在凡事都強調回歸自然,幼兒教育也是如此,孩子本應屬于自然的,就應該到自然中去觀察,去發現,去體會,去探索。大自然賦予孩子的永遠是最美的。對于孩子來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可以去認知,去感受,大自然才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著,大自然才是真正的教材。到自然中去認物,到自然中去鍛煉身體,到自然中去吸收陽光和雨露,還給自然一個天真的、健康的孩子。教育者可以利用一個晴朗的天氣,帶孩子們到公園去寫生,這樣孩子畫出來的畫是立體的,生動的,形象的,而不是平面的。這是自然賦予孩子的靈感,也是自然的真正本色。把平面的書本知識,用立體的大自然解釋出來,讓孩子們倍感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同時也增強對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

(4)幼兒操作的積極鼓勵。陶行知一直鼓勵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幼兒教育中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幼兒從事的活動和他們的想法在成年人看來是很好笑的,有時也會表現得很笨拙,也會出現失敗。作為幼兒教師,不能因為幼兒在實踐中表現得不靈活就不鼓勵幼兒去實踐,也不能因為他們在實踐中會遇到失敗就挫傷積極性,良好的幼兒教育要讓孩子在教師的積極鼓勵下學會大膽地操作。例如,幼兒園里都會有拼裝積木的游戲,盡管積木都擺在小朋友面前,但是,不同的小朋友在實踐過程中拼裝出來的圖形卻是不一樣的,而且,即便是一個小朋友,在不同的時候拼裝出來的積木圖形也不可能是一樣的。在拼裝積木的過程中,幼兒一定會有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并按照這種想法去把積木拼裝起來,這時,作為幼兒教師就要做幼兒實踐成果的欣賞者,鼓勵幼兒大膽操作,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正所謂教無定法,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求真求實求創造,來啟迪幼兒的發現智慧,點燃幼兒的創造之光!

參考文獻:

[1]王強.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對培養學齡兒童創造力的啟發[J].

現代教育科學,2012(4).

[2]徐凌艷.論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與現代創新教育理念的契合

[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3]洪英.以民間游戲為依托 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陶行知創

篇9

國際游戲協會主席Ms.Theresa Casey向大會作了題為“游戲與文化――幼兒的發現之旅”的報告。Theresa認為,游戲是兒童與周圍世界互動并理解周圍世界的方式,它涉及兒童發展的所有領域,并且是創造文化的手段。她提出,兒童主導的游戲應該是以“兒童可以獲得一系列資源,并按自己的意愿來使用這些資源”“如果兒童尋求建議,教育工作者會提示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等方式出現的。理想的兒童游戲環境應該是:一個兒童可以悠閑自在地做事和幻想,也可以喊叫和四處跑跳的地方;一個兒童可以接觸自然,也可以與同伴和社區互動的地方;一個兒童可以冒險,接受挑戰,也可以獲得情感的地方。成人要確保環境成為支持兒童游戲的動態的、變化的、吸引人的平臺,因為游戲環境應該充滿冒險與發現。

國際游戲協會亞太地區副主席、日本千葉大學教授島村志仁作了題為“游戲作為對世界的理解方式”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深入探討了目前人們對兒童學習認識缺失的兩個方面,即兒童對所生活的社區或社會的歸屬感和自信(關乎自我的身份認同)。他認為,游戲本身并不決定怎樣才是快樂的人生,但游戲為兒童提供了機會,幫助其學會獨立選擇和決定自己將來成為怎樣的人以及創造怎樣的社會。據此,他提出,認真研究“兒童所需要的高質量的綜合游戲環境具有怎樣的特征,以及如何創建這樣的環境”是需要全社會各個層次的人們共同關注的,而且這還是一個保障兒童全面健康發展及其權益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問題。

香港智樂兒童游戲協會主席周鎮邦作了題為“從大腦發育看游戲”的報告。他認為,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不斷地體驗外部世界,并在相互作用中獲得自身之外的第一手資料。他強調指出,游戲是兒童的權利,游戲是兒童發展的重要元素,游戲在本質上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它對于促進幼兒體能、認知、智力、社交、表達、創意、情商發展具有獨特作用。因此,除了體能和技巧外,游戲是兒童認知經驗及智力發展的最佳“推進器”,也是兒童情緒經驗和社會性發展的最佳“調試器”。

臺北教育大學玩具與游戲設計研究所所長、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客座教授張世宗博士作了題為“從游戲到游藝――傳統童玩與現代樂育”的報告。他以傳統游藝研究與樂育作用作為切入口,提出了“樂育”(Edutainment)這一重要概念。他還區分了玩的三種類型,分別是“物玩”“境游”和“人戲”,并提出了“游藝學”(Ultimate Education Learning)的概念,認為游藝學是休閑和教育的綜合體。

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香港委員會主席、世界兒童基金會香港地區副主席孔美琪博士在《兒童游戲的國際趨勢:父母與教師的視角》的報告中介紹了香港地區的游戲開展情況以及OMEP的一項跨文化研究――早期教育中的游戲和學習。她從解讀香港《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出發,闡述了香港地區的家長和教師們的游戲觀、游戲指導、家庭與社區的游戲支持策略等。在談到OMEP(2003)的一項基于八個國家的跨文化研究時,她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個國家游戲的特點、游戲的開展情況以及相應的指導策略。

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副教授在《中國課程改革中的幼兒園游戲實踐分析》的報告中,分析了課程改革以來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實踐。她認為,教師對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認識和實踐,經歷了一個不斷面臨問題和產生困惑并不斷解決問題和消除困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體現自由意志的游戲本質的認識日益清晰。根據游戲的這一本質特征,她提出幼兒園游戲與教學“融合”和“并列”兩種實踐途徑,并建議實踐應從“游戲與教學并列”開始,教師應在教學和游戲中提高把握兩者關系的專業素養,逐步達到將兩者融合的境界。

在題為“玩具、結構游戲與兒童操作學習”的報告中,湖南師范大學曹中平教授分析了玩具的教育價值、學習功能以及結構游戲的特點,并重點介紹了兒童的一種獨特的學習類型――操作學習。操作學習的腦科學詮釋旨在重新思考幼兒園教育情境下幼兒學習過程的有效性與教育活動策略的有效性。

除了主會場的精彩報告外,大會還設立了四個分會場。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專家、學者以及幼兒園教師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經驗。香港教育學院胡馨允教授和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寶湖幼兒學校梁佩儀介紹了她們相關的研究成果。該研究以一個香港職前幼兒園教師所實施的方案教學活動為例,分析和探討在信息時代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玩教具設計和制作的可能性與實踐性。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劉宣文教授介紹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兒童玩具偏好研究的基本情況,認為兒童的玩具偏好受到社會、家庭、生物因素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成人可以通過反刻板模式等從認知層面和行動層面上改變兒童玩具偏好的態度和行為。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玩具與游戲研究所周平副教授針對兒童在玩耍中意外事故頻發的現象,介紹了預見意外傷害和控制風險的相關策略。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王春燕教授對游戲整合幼兒園課程進行了探析,從兒童的生活需要游戲、對游戲與學習關系的新認識、游戲與課程之間的必然聯系、游戲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出發,探討了游戲整合幼兒園課程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江蘇省省級機關第一幼兒園“游戲與教學一體化”課題組和與會代表分享了“游戲與教學一體化”的課程實踐經驗和思考。南京市第二幼兒園介紹了關于開放游戲開放指導的思考。

五個精彩紛呈的工作坊更是把本次研討會推向了。國際游戲協會主席Theresa Casey的“創意游戲的環境設計”、國際游戲協會亞太地區副主席島村志仁的“冒險性游戲場的設計和管理”,讓與會代表領略了國際視野中的游戲環境。臺北教育大學張世宗教授的“編織游藝”、香港智樂兒童游樂協會黃佩儀培訓師的“給幼兒園開展游戲機會――香港經驗分享”和南京師范大學邱學青副教授的“游戲治療”,則讓代表們充分感受和了解了游戲的多樣化及其價值。

篇10

歸納。

關鍵詞:《哲學與人生》;中職德育;“案例法教學”;生活實際;社會實踐活動

《哲學與人生》作為中職院校實施德育、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最主要根據地,對于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生發展中的基本問題,從而對促進自身職業生涯的更好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與幫助。

那么,如何將哲學德育與學生的人生實際、職業生涯形成完美的契合呢?這成為擺在中職《哲學與人生》授課者面前一道亟待解決的教學難題。筆者從事中職哲學德育多年,愿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上述問題展開細致的分析與總結,旨在于拋磚引玉,促進同仁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一、強化職業教育,靈活運用“案例法教學”模式

《〈哲學與人生〉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哲學教學應當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遵循職業學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開展系列教學活動,著重突出職業性、時代性、時效性的現代哲學特征,從而為學生職業生涯的更好發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這就要求哲學德育教師靈活組織課堂教學形式,力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哲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推動其將自身真正融入學習環境當中。我個人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就經常利用“案例教學法”這一優秀的教學模式。

如,在學習第一課“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這章內容之時,我就向學生列舉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父親瘋狂地迷上了足球運動,因此,他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足球隊,夢想有一天兒子能代替自己以愿足球明星的美夢。剛開始兒子的足球技術迅猛發展,可是由于一次意外卻受了很嚴重的腿傷。醫生告訴這位父親最好不要讓兒子從事足球這項辛苦的體育運動了,因為兒子的腿傷再次復發的話會很難治愈。可是,父親一想“那么多知名球星也都負過傷,也都是靠著頑強的毅力與忍耐力扛過來的”,因此,他置兒子的苦苦哀求于不顧,命令他必須重返賽場。可是,不幸的是,兒子在之后的訓練中再次負傷,導致再也無法站立起來……

通過這個案例,學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重要性,并且這對于他們日后職業生涯的選擇又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響。

二、借助學生生活實際開展哲學教學

提到“哲學”一詞,人們普遍認為“內容高深、枯燥無味、理解起來存在著很大的難度”……總之,大多數人對哲學教育持有非常片面的認識。受到年齡因素、生活閱歷等多重因素的制約,中職學生更是無法深刻認識到哲學理論對于自身日常生活的積極正面作用。因此,他們在哲學課上往往表現得懈怠而懶散,缺乏對這一科目應有的濃厚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欲望。

鑒于哲學德育的這一尷尬現狀,《〈哲學與人生〉教學大綱》特意強調“課程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以及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實現哲學理論知識的更好理

解與把握,避免課堂上空洞說教局面的出現,強化實際課堂教學

效果。”

例如,第七課《知行統一與體驗成功》這章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學生在理解其涵義時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如果教師選擇刻意地忽視或者遺忘學生的主觀學習感受,不但實現不了預期中的理想教學效果,反而還會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以及負擔,嚴重打擊他們本就不大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考慮到這一情況,我積極調整了課堂上運用的教學策略。例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紙上談兵”這個故事,因此,我就以這個故事為基礎,讓學生思考趙括熟讀兵書卻導致戰爭失敗的原因;隨后,又借用“中職學生在學校學習了大量系統而專業的理論知識,可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實踐活動,他們畢業之后也很難適應社會對某一職務的具體要求”這一社會現象作為課堂教學材料。這兩個例子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或者見到的例子,借助這些熟悉的例子,學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了“只有認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這一

道理。

三、理論教學要同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密切的聯系

《教學大綱》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周邊可利用的社會實踐資源,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理論教學同實踐活動形成完美的結合,讓學生用理論指導社會實踐,反過來以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密切聯系。”

如,在學習“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挫折和逆境”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從深度以及廣度上加深對這一哲學觀點的認識與理解,并將其靈活運用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之中,我首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仔細聆聽處于逆境背景之下人們的心理活動以及想法,并要求他們將敘述者所講述的個人經歷進行簡單的概括與總結;隨后,又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之上,組織學生開展以“逆境下的積極心態vs逆境下的消極心態”為主題的辯論賽活動,如下就是學生的部分辯論賽過程:

(正方支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挫折和逆境”的觀點,反方則持反對意見,認為“逆境下的消極心態實屬正常,對于克服困難與挫折無甚影響。)

正方:古語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就說明人生是一個在曲折中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面對暫時的挫折與困境,我們必須持有積極而頑強的心態,這是我們未來獲得“大任”,實現成功的重要前提。

反方:那么,我們是否將這句經典名言理解為“只要消磨過了磨難與挫折,就可以收獲‘大任’、走向成功呢?”如此的話,消極應對也無何不妥,反正不管怎么樣,只要消極挨過困境等待自己的就是光明的未來。

正方:反方的認識是錯誤的。人生是一個在曲折中不斷發展的過程,我方的觀點是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挫折是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壓力、保持積極昂揚的精神面貌以及狀態的重要前提,有利于促使自己面對困境也不屈服,反而迎難而上、努力攀登成功的頂峰,這是實現成功的重要途徑;相反,遇到點困難與挫折就消極悲觀、怨天尤人,又何談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努力拼搏呢?更談不上收獲成功的鮮花與掌聲了。

……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既針鋒相對、又互相補充彼此的觀點,如此一來,不但切實幫助他們自身加深了對“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挫折和逆境”這一知識點的深刻認識,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還在于為其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這一哲學精神做好了最為充分的準備。

《哲學與人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對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樹立健康、和諧的思維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及意義。因此,作為中職哲學德育工作者來說,必須給予其高度的肯定與認識,并靈活組織課堂教學策略,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切實將哲學德育與學生的人生實際、職業生涯形成完美的契合,帶給他們無限的人生啟迪與智慧。

參考文獻:

[1]韋羨菲.《哲學與人生》的教學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10.

[2]張鈺鋮.品味哲學,體驗人生: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三味[J].考試周刊,201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