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8:3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校體育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中職體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體育教學存在問題。在不少中職學校的教學中,體育教學常常被忽視,體育教學的器材設備和場地嚴重不足,不能有效保證體育課教學的有效開展。而學生對體育課教學興趣不高,課堂學習訓練沒有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不服從教師管理,課堂教學秩序混亂,教師管理方法不當等原因,造成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例如,在體育教學中經常出現如下現象:上課已經開始幾分鐘后,學生才散漫地來到操場,并且手拿飲料、食品,邊走邊吃;教師在示范講解項目動作要領時,學生在旁邊嬉戲打鬧,有的學生說笑話、做怪動作,分散學生聽課注意力;當教師指出學生的訓練問題時,學生不以為然或頂撞教師等。以上這些現象的發生,使教師需要不斷維持課堂教學秩序,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二)存在問題原因分析。1.學生原因。有不少中職學校的學生存在較多心理問題、思想問題,使學生不能較好地適應學校環境。由于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學生經常會出現情緒波動大、易發怒、不能專心學習、愛動等問題,甚至個別學生的挑釁行為與敵對心理比較嚴重,故意不遵守課堂紀律,不服從教師管理,尋釁滋事等。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機,由于中職學生學習成績普遍不好,學生上進心不強。社會上不少人對中職學生有偏見,再加上學生不能公正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易產生較強自卑心理,學習熱情不高,對體育學習缺乏興趣。由于中職學生存在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又得不到教師和學校的愛護和關心,心理失落感強,存在自暴自棄心理。這些原因造成學生上課不服從管理,問題較多。2.體育場地與器材原因。一些學校的體育場地和體育訓練器材、設施缺乏,投入卻嚴重不足。因缺少場地和練習設施、器材,影響了課堂教學進度。
二、中職體育教學課堂管理策略
(一)加強思想教育,保障教學秩序。要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嚴格的課堂組織紀律能有效避免學生的散漫自由、打鬧嬉戲等不良行為現象的發生。教師要和學校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采取多種措施和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和改正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強調和督促學生遵守上課時間,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加強課堂管理,嚴格執行課堂考勤制度,對于曠課、無故缺席或遲到的學生加強教育和交流溝通,并對學生進行積極批評教育,使學生能認識到錯誤,從而提高學生體育學習訓練的自覺性,為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奠定基礎。(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中職學生來自農村的人數較多,他們對體育鍛煉和健康理念知識掌握了解不多,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觀念,讓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在體育課教學時,要廣泛宣傳“陽光健身運動”“我健康、我快樂”“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等健康理念。讓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將素質教育的理念滲透到體育教學中,使學生建立終身鍛煉的觀念,加強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方法的指導。根據大多數學生喜愛觀看體育比賽的特點,教師應經常介紹國內國際重大體育比賽情況,與學生共同探討熱點體育話題,讓學生了解體育項目比賽規則與比賽精神,增強學生更好地遵守規則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遵章守紀的自覺性。在教學中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育和啟發學生了解各種體育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從而保證課堂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三)營造和諧氛圍,促進課堂管理。要想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管理效果,體育教師就要積極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對提高體育教學管理效果和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把對學生嚴格要求和信任尊重有機結合,要把學生當成朋友看待,積極構建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經常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情況,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學習問題、生活問題。運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體育學習訓練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和諧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中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篇2
胡勝等人在《戴明循環在體育教學管理中的運用》中,其對體育教學管理的概念進行了簡要界定,他認為體育教學管理是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需求,來完成體育教學活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并要對教學計劃實施的這一過程進行全面控制,確保體育教學中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以及技術,確保體育教學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體育管理學教程》一書也對體育教學管理的概念進行界定,其認為體育教學管理是一套適用于體育教學的管理理論與管理方法,而且該套理論與方法在本質上是較為成熟的,體育教學管理工作開展中要僅僅圍繞體育教學實踐,結合體育教學目標、教學特點以及體育教學內在發展規律,利用該套理論與方法對體育教學實踐中,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監督,而這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體育教學管理的重要地位。陳筠等人在《試論新時期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工作》中對體育教學管理工作內涵也進行了揭示,他認為體育教學管理工作在開展中,要緊握體育教學工作內在規律、特點以及自身屬性,按照體育教學工作既定目標來制定教學計劃,并對體育教學工作進行組織、控制以及監督的一個過程,因此,體育教學管理工作是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高職院校在該項工作開展中要將教學質量管理作為核心內容,確保體育教學工作質量可以適應當前人才培養體系要求。本研究通過對上述多種涵義的總結與歸納,認為體育教學管理應定義為: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自身規律為基礎,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主要出發點,通過運用高職院校內部的行政機關、學院以及教師等一切校內力量,通過對體育教學實踐的計劃、實施、協調以及管理,確保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現狀分析
本文利用文獻資料發、實地考察法以及專家訪談法對我省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總結,認為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存在以下問題:
(一)體育教學管理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
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中都存在組織機構設置單一,教學管理權限在實際操作中過于集中,所以體育教學管理工作在開展中嚴重缺乏靈活性,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學管理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學的功能性。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是因為體育教學作為一項靈活性極強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一般會根據天氣情況、學生具體情況來對教學活動進行安排,如果教學管理工作對體育教學設置明確的實施細則,則會對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產生極大影響。當前一些高職院校便安排一兩個人全權負責體育教學管理工作,這也是當前體育教學管理工作無法滿足高職教育發展要求的根本原因。
(二)體育教學管理制度執行力度薄弱。
本文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均制訂了管理制度,但是在深入研究中可以發現該類制度嚴重缺乏規范性,只有很少幾所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管理制度相對較為完善,基本可以達到本省教育廳下發的一些規章制度要求,并下發了一系列教學管理文件用于教學管理工作。大部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導致體育教學工作的相關制度規章不健全,甚至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沒有遵循相關規定。所以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體育教學制度的執行力度普遍較差,雖然很多院校根據教育廳要求制訂了管理制度,很少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會遵循這些規章制度,這也是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工作質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
(三)體育課程設置管理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高職教育事業會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情況產生極大影響,所以在教學目標設置中以促進學生就業為主要目標,為我國社會各行業培養出更多的專業型應用技術人才,高職體育教學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同時也更強調體育教師要基于學生就業需求,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學生未來從事工作的身體活動和適應能力,讓高職體育教學可以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現階段大部分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設置主要是以學生體質達標作為核心目標,但是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設置上存在嚴重的趨同化,并沒有充分考慮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所以在內容設置上過于簡單、項目過于單一,在體育評價方法設計上也嚴重缺乏多樣化,沒有將高職教育的自身特點及規律融入其中。
(四)體育教學計劃管理規范性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計劃管理不規范不僅體現在主體單一,而體育教學管理中也容易受到過多的行政干涉,體育教學計劃制定程序中的規范性也十分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學計劃管理工作的效用。體育教學計劃對體育教學時數、教學內容進行組織與安排,所以要求高職院校內部多個部門要積極參與其中,這對提高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計劃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有著很大作用,而當前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只依靠固定的幾個人員來編制體育教學計劃及教學管理計劃,這一部分人的體育知識素養不僅無法滿足其要求,導致高職體育教學計劃及管理計劃沒有緊緊把握住教學核心目標。
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發展對策
(一)加強體育教學組織機構的建設。
體育教學管理工作開展中必須緊緊圍繞體育教學活動的自身規律,通過利用教育行政機關、學院以及教師等一切校內外力量,來確保體育教學各個環節進行計劃、實施、協調以及管理,確保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活動可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管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工作開展中必須要體現出高職院校的特點,不僅要進一步加強滲透性管理信息在管理中的反饋效率,同時也要將最新的教學管理理念、管理理論與管理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并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出配套的體育教學管理機制,這樣才能在體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配合下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確保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及能力可以滿足其職業生涯發展需求。
(二)合理制定體育教學管理制度。
本文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在制度建設上過于薄弱,鑒于教學檔案管理工作對體育教學管理的重要意義,要求高職院校要予以該項管理工作足夠的重視,不僅要將各類體育教學管理信息及時的儲存和傳遞,并要進一步提高各類體育教學管理信息的流通及利用效率。本文認為加強體育教學檔案管理工作不僅可以促進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健全,同時也有助于體育教師教學經驗的累積,例如,教師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設置過程中可以參考以往的教案,通過該種渠道加深對教材內容的了解與認識,這樣可以使教學計劃編制的水平有很大提升,對提高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有著重要作用。再者,通過計算機網絡、報紙、期刊等可以讓管理人員掌握更多的體育教學資料,將這些資料通過整合與提煉后應用到體育教學管理工作中,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及知識面。
(三)基于專業特點合理設置特色的體育課程。
課程設置是任何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內容,而體育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也會對體育教學質量管理工作產生極大影響,所以高職院校要將其作為體育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內容,緊緊圍繞每一個專業學生未來職業身體素質要求來對特色體育課程進行規劃,這樣不僅可以促進高職院校各類課程體系、教學資源的進一步整合,還能使學生在提高體育素養、體育技能以及體育技術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體能與職業綜合素質等。高職特色體育課程設置是未來高職體育發展中的一個必然趨勢,要求高職院校要予以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進行重新定位,并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機制進行重構,使其可以滿足當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實際需求。
(四)加強體育教學計劃的管理力度。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計劃管理力度會對教學實踐的整體質量產生極大影響,所以高職院校要通過調動體育計劃主體的積極性來確保體育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這也需要高職院校要為體育教學管理工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信息環境,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確保體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正常效用。再者,由于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體育教育管理者權責不明確的現象,所以建議高職院校要對體育教育管理群體結構進行優化。最后,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平衡體育學術能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禁止體育教學管理中受到過多行政因素的干擾,確定學術組織在高職體育教學管理工作中的主體地位。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高等醫學;公共管理;學生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018-02
隨著高等醫學院校的不斷擴招,大學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學生人數的增多,導致學生管理難度加大,許多學校軟件、硬件的增長與學生數的增多不成比例,導致學生平均教育資源不足,致使教學質量下滑,醫學生以后在臨床一線工作,沒有扎實的學習難以保證以后臨床的安全。另外由于現代法治日益健全,學生的維權意識增強,從而對傳統教育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戰。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
1.以人為本。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政府不再只是指令的機構,而是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者,公民享受公共服務,政府行為以服務于顧客的滿意度為中心,注重顧客的評價,并運用換位思考保證行政行為符合公眾的喜好。
2.治道變革。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行政行為中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低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忙于劃槳而忘了掌舵,而掌舵的方法則可以通過重塑市場,通過必要的措施影響私人部門的劃槳。
3.競爭機制。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管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有競爭才能保證有質量、有效率,可以讓私營機構也參與提供公共服務,迫使壟斷部門對顧客的需求變化作出適當的調整和必要的反應。
4.重視效率。新公共管理通過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重視結果,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手段追求效率,追求效率應該成為行政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5.用人制度。新公共管理推行臨時雇傭制,合同用人制等制度,打破傳統的無大錯不得辭退的規定,這樣才能提高政府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盡職盡責,主動參與管理,避免一旦錄取則高枕無憂、不去思變、固步自封的情況出現。
總的來說,新公共管理是一種理念和策略,它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管理體現在對顧客負責和滿意的宗旨上,新公共管理是一種程序和方法,強調以事實為依據,采用績效考評,并通過公平科學的程序和步驟提高組織效益;新公共管理是一種文化和哲學,它傾聽服務對象的心聲,尊重民眾的訴求,從而使管理更具人性化。
二、目前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1.管理服務意識缺乏。傳統學生管理側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務管理,主要手段是模塊式、教條化管理,缺乏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醫德醫風的塑造,另外學校將國家和學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地位強勢,認為學生應該適應學校,而不是學校盡可能創造條件配合學生。
2.教學管理投入不足。高等醫學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以下幾種情況出現。①大班上課,師資短缺,目前,醫學院校理論課普遍采用大班上課的形式,人數多時可達200多人,學生上課全憑個人自覺,教師無暇顧及每個學生的上課情況,于是遲到、曠課、玩手機等情況屢見不鮮。師生缺乏有效的交流,課后也難以給學生個性化的指導。②設備缺乏,平均資源不足,由于實驗課堂學生數量大,且設備增長趕不上學生增長,導致學生得到的動手操作機會較以往有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視頻教學,而操作技能是醫學生所需掌握的重要技能。
3.學生缺乏權益保護。由于學校涉及學生管理部門眾多,一旦出現問題,常常互相推諉,工作效率低下,醫學生課程繁重,課余時間少,很多時候不得不通過請假等方式辦理各項業務。且學校缺乏專屬學生權益保護部門,目前已有的學生權益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均隸屬學校管理部門,其工作內容僅限于舉辦相關活動和協助學校日常管理,未能很好實現對學生權益的保護。
4.管理系統缺乏共享。醫學院校的學生工作部門以學生事務為主要工作內容,教學工作部門以教學管理為主要工作重心,但各部門之間常常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學校層面,也很難做出縱觀全局的有效的良好決策。
三、公共管理視角下,高等醫學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改革的途徑
1.管理本質:以學生為中心。醫學高等院校首先應樹立服務學生的理念,以培養優質醫學生為其辦學的根本宗旨,而非高校產業化,醫學生的教育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務,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目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通過探索建立一種合作共治的模式,增加學生自主管理這一環節實現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的管理,例如社團學生權益部、學生管理委員會、班級心理委員等職位的設立,均是實現學生自治。
2.管理基礎:構建合理模式。通過構建合理的幫助學生成長的服務體系,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分工和定位,以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作為保障,盡可能地完善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條件,比如有條件的情況下在學生宿舍和教室配備空調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通道,并延長服務時間,提高效率、節省學生的辦事時間,積極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并構建反饋機制,免除學生的后顧之憂。
3.管理任務:提升服務質量。高等醫學院校的服務隊伍應當包括學校各級領導、全體教職員工,目前,大部分機關部門和教職員工還未形成服務理念,覺得自己是學生的管理者和領導者,有上下級的階級思想,學校應當通過引導和教育,使他們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思想,逐步樹立服務意識,把為學生服務當作自己的工作職責。此外,還應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宣傳教學服務的典型形象。激發員工的熱情,提高效率。還要完善高校人員服務培訓制度,設立各種平臺提高職工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完善自我,服務他人。
4.管理提升:注意預防干預。醫學院校學生課業壓力大,易導致學生出現各種問題,學校應該建立健全處理突發事件的機制,防患于未然,對征兆應該引起重視,還要積極預防和控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處理好并減少已成為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目標,把預防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防止或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就應該妥善處理,力求把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醫學院校培養了大規模的醫學人才,研究和解決醫學生的管理問題,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作。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今天,醫生的道德素質、技術水平正面臨廣大群眾越來越多的質疑,而作為培養和輸送醫學生的重要而唯一的通道――高等醫學院校,也面臨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學生教育管理改革勢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人才培養、社會發展、國家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武曉晗.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高等教育綜合改革[J].重慶與世界,2011,(21).
[2]蔣遠喜,趙蕾.從公共管理的視角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改革[J].教育研究.
篇4
關鍵詞 全球化 多元文化教育 學生事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bstract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popularity development stage, with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increased every year, the university's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to adapt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trengthe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establish student-centered,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多元文化教育是西方20世紀80年代后逐漸興起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其影響遍及整個西方世界,不少國家將多元文化教育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從今天來看,多元文化教育已擺脫純粹的理論探究形態,深入到教育各個方面,尤其是學生事務管理。同時,一個專業的學生事務管理是促進多元文化教育的正向和諧發展。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含義
在20世紀50~ 6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幾乎是多元民族教育的代名詞,主要是從消除種族歧視、為不同種族或民族的人提供同等教育機會的角度來說的。20 世紀6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義擴展到對不同文化的尊重,不再僅限于消除種族歧視上。概要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促使學生了解并認同自己所屬的文化,并尊重與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進而掌握文化接觸的知識與技能、形成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教育活動。①
多元文化教育的總體目的,體現在學生個人、社會、文化三個方面:就學生而言,通過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使其正確認識民族、社會群體間的文化差異,正確判斷其他文化與自己文化間的關系及相互間的影響,養成處理不同文化的得當的行為模式,促進個人的自我發展。就社會而言,通過學生的社會化,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并適應多元社會生活的需要,促進社會各族群的和諧發展。就文化而言,通過學生的文化化,掌握所屬社會群體的文化,進而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適應不同文化的需要,在傳承各文化體系遺產的同時,促進所屬文化的變革。②
2 我國多元文化學生事務管理的現狀
2.1 我國高校多元文化現狀和背景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人口構成極為復雜,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文化差異和不同的生活習慣。因此,高校的學生也有著不同的少數民族學生和南北學生生活習慣差異化。同時隨著國家之間的聯合辦學和學校之間的合作項目增多,我國現階段的高校學生中有一部分留學生,隨著我國國際社會地位的提高,我國留學生從曾經以亞非拉地區學生為主發展到來自歐美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學生。這提高了我國高校多元文化教育難度和學生事務管理的復雜性。
2.2 我國學生事務管理不尊重多元文化教育的具體問題體現
(1)從事學生事務管理的老師不夠專業化,機構結構設置不合理。我國從事學生事務管理的老師從文憑上統計,大部分還是本科畢業,而具有碩士文憑的老師人數少,同時具有教育學和心理學文憑的老師人數比例較少。在結業指導、心理咨詢、學生發展指導方面的老師,呈現的是個兼職的狀態,不是研究這個專業領域的老師,也不是能全天為學生提供這方面服務的專職人員。在招聘學生事務管理老師的時候沒有兼顧到工作人員之間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搭配問題。
(2)沒有考慮到多元文化差異,對學生統一要求不尊重學生的發展。隨著高校的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地發展階段,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校學習,和跨省份的學習,我國現階段的高校沒有采取措施來滿足這部分人群的生活習慣、生活需要和發展方向不同。另一方面,由于來華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會給留學生的學習造成許多困難,由于留學生語言上的差異、知識結構上的差異、學習方法上的差異、學習勤奮程度上的差異都會給留學生帶來心理上的不適從而影響其留學效果。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條的規定,教育必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此而論, 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和制度的需要, 在生活和學習上沒有給學生需要留下個人空間。而且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過分強調“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堅持了以儒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教育傳統,強調學生對教師的絕對尊重,學生要服從學術權威和權力權威,個人的價值取向和需求要服從組織、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
(3)沒有回歸服務和促進“學生學習”。學生事務管理對學生的服務不僅著眼于學生當前的需要,而且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不但要服務學生個人,而且要促進學生生活、學習環境的改善;不僅要服務學生的主觀要求,而且要服務于社會對學生的要求。④
(4)為留學生提供的服務停留在表面上,是簡單的、單方面的文化傳播。我國高校設立了留學生服務中心或配有專門的老師、機構和服務,但是這部分的留學生是被圈限在為他們設置的服務區域里,使得他們不能進入我國真正的大學生人群中生活和學習,雖然為他們提供過中國節日和集體參加有中國特色的活動機會,只是讓留學生單方面的在課余時間學習我國文化,參加簡單的具有中國文化特性的活動和節日,沒有深入完全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和中國的家庭特征等。讓他們只是停留在表面體驗中國文化,沒有讓這部分的留學生完全領會中國文化的內涵。
(5)忽視人的社會化,使得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較慢。學生事務管理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存在,不斷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要,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把學生的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⑤我國現階段的學生事務管理在將學生社會化這方面是一個空缺,在就業指導和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使得學生陷入兩難境界,沒有幫助對學生自我評價和職業定向,傳授求職和擇業的技能,增加了學生在社會上的危機感、危險性,加大了大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過程中的成本。
3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下的學生事務管理建議
3.1 加強學生事務管理機構的建設
我國應該明確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內涵,建立專業化的標準、明確統一的工作職責和規范工作績效考核,從制度上進一步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地位、作用、實施、考核評估進行政策上的規定。同時,根據從事學生事務管理者的工作情況制定詳細點的工作細則,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加以細化,要求工作人員學校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項工作。在針對教師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根據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的自身職業規劃和個人興趣,鼓勵工作人員向心理咨詢師、職業咨詢師、形勢政策師等多個方面發展,為有能力和有意向的教師提供學習和培養機會,使之成為專業人才。
3.2 尊重學生的多元文化,大學文化豐富多彩
高校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源泉,校園文化就是國家文化的繼承和繁榮,他也是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共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大學文化的價值就在于把具有強制性的教育外化為雖帶有教育意圖但卻以學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的大學環境,它是一種以文化的形態或潛性課程參與教育全過程的非強制性教育手段,是通過教育環境的營造,以一種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價值認同、行為養成的方式實現教育目的并影響教育。⑥
學生事務管理者可以通過組織活動,讓來自于不同種族族群團體的學生理解文化差異,減少校園里人際關系方面的不良現象。如舉辦民族聚會或某個團體的特殊慶祝活動,主要目的是聯絡感情,消除成見,以利于學生對本民族及其他民族和社團所作出的貢獻產生良好印象和感覺。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大學生個人品質,增強對自己的文化和與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的尊重。
3.3 目標管理,回歸服務和促進“學生學習”
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學生事務管理的本質也是應該為服務學生和促進學生學習。現在學生事務管理理念的全人發展是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去衡量學生發展的方向,讓學生感到大學生活動不能夠自主,讓他們在完成學術學習后有過重的負擔。因此,我國的學生事務管理應該減少對學生的管理,要促進學生在教室外的學習、生活層面而非智力因素的成長和發展,為他們提高自由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管理不僅要整體服務學生,同時要使促進學生學習的專家,個體權益的捍衛者、個性化環境的倡導者。
3.4 針對留學生建立相互交流平臺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留學生教育發展迅速,1991年在華外國留學生首次超過萬人,2000年增加到5萬到如今2010年全年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總數首次突破26萬人。⑦外國留學生也是高校文化建設的一種寶貴資源,他是打開在校大學生眼界和開放性思維最便宜高效的途徑之一。我國學生事務管理不僅要提供國際化的服務,同時更要以國際化的標準尺來衡量,在為留學生提供優異的住宿條件或可選擇住宿環境,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為他們提供在中國家庭里的生活機會,以使來華留學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國文化。
在全球化和高校大眾化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學生的結構不再單一化,學生對自己的多元文化發展和需求多樣化與日俱增。因此,我國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要以國際化的標準,加快學生事務管理的師資隊伍和設置的專業化建設,在符合中國的國情、特色和人口結構的多元文化下,建立適合多元文化下的各國學生的平等、自由、多元發展下,促進學生發展和加強學生專業學習的學生事務管理。
注釋
①②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20-28.
③ 王恩林.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研究.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學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36-237.
④⑤儲祖旺主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教程.科學出版社,2008.
篇5
相關熱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關于體育各方面內容的研究越來越多,體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社會領域逐漸分化成公共領域和市場領域,在對體育事務的管理中,公共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遠遠超過了市場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體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顯性和隱性兩種形式,顯性研究的對象是發表于各類報刊上的論文,隱性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學術報告和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研究學位論文有著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評價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論文選題則是撰寫碩士論文的第一環節,并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對象,二是研究內容或研究領域,三是研究方法。選題的“三要素”構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的基本框架,也成為評價碩士學位論文的重要尺度。
通過檢索CNKI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筆者査到2002?2012年間710篇有關體育管理的碩士學位論文。其中,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總數的71.4%;涉及市場管理的203篇,占總數的28.6%。
在本文中,筆者對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內容(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質和研究領域)方面進行了深人的研究與分析,為體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1.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
從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間,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了高峰。從主觀上看,存在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相應的學位論文數量也必然增加;二是體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體育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各種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體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講,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國體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2.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
通過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的統計和分析,我們發現,在以體育公共管理為內容的研究領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競技體育管理、大學生體育管理和社區體育管理,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見,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的都是學生能看到、接觸到的體育事務。研究國外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而且這些論文的結論都是通過分析世錦賽、奧運會和其他大型比賽的數據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經費較少,研究條件有限,很少接觸到國外體育組織,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也很少能借鑒國外優秀科研成果。
在體育公共管理領域中,中小學體育管理、體育教學管理也是碩士學位論文常常關注的內容,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1%和6.6%,這說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學校教學環境。
目前,我國巳進人老齡化社會,但關于老年體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僅占總數的2.7%,這與目前社會發展形勢不相符,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體育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這方面論文只占論文總數的3.9%。文獻綜述類論文也很少涉及基礎理論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加強。
3.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體育科研方法是研究體育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研究體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規律⑴。因此,體育科研方法對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分析論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時,我們發現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種,即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査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資料過程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德爾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資料主要采用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
這507篇學位論文的統計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論文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數理統計的定量研究方法,說明這些學生重視研究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科學和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我國體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研究體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綜合研究巳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能更加全面、客觀、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體育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4.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
基礎性研究強調對客觀現象和事實進行理論性探索或實證性分析,檢驗理論依據與客觀事實的符合程度。雖然基礎性研究沒有強烈的應用目的,但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性研究,新知識和新領域的發展會受到阻礙。以獲取新思維和新知識的創造性研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并把應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形式展現出來。
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和開發性研究的基石,應用性研究是基礎性和開發性研究之間的橋梁,開發性研究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目的和歸宿。這三種研究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缺一不可。我們對這507篇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應用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3.7%,基礎性研究占的比例為19.2%,開發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1%。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碩士研究生擁有的資料和科研條件有限,進行基礎性研究的難度比較大;二是主觀上忽視基礎性研究,而直接進行研究性研究;三是應用性研究比基礎性研究更容易。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對基礎性研究的關注不夠,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5.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
5.1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
通過對這507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我們把這些論文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類:群眾體育類研究、學校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其中,絕大多數論文關注的是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中的管理現象及管理問題。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對我國體育公共管理的重視和關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這三類論文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生變化,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3%;2005年到2006年間,三類研究所占的比重較為接近;從2005年開始,競技體育類研究開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從2005年起,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異軍突起,并開始占據首位。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是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而2006年以后,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學校體育類研究所占比例從2008年開始變得較為穩定。
在學校體育類的研究中,中小學體育研究和高校體育研究為兩大研究熱點,也是碩士學位論文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國家大力發展群眾體育的背景下,群眾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正在發生悄然轉變,碩士學位論文關注的重點也從競技體育轉向了群眾體育。目前,對群眾體育類的研究已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已開始關注群眾體育。
5.2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
農村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農村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城市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城市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兩者的區別就是開展健身鍛煉的地域不同。不同區域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體育觀念、運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體育公共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間,農村體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體育研究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達到87.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產生、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很多的“體育問題”和“體育現象”都發生在城市體育中,這也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關注的熱點;二是由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體育資源、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體育熱點“話題”要多于農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三是由于體育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多為在校學生,他們學習、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體育研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研究的話題。
6.結束語
篇6
2004年是“十五”繼續教育進入全面發展的一年,也是落實北京市和通州區教委“十五”繼續教育工作意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我們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各級各類的培訓,教師培訓工作抓出成績、抓出實效,進一步推動了我區教師教育工作跨入新的發展時期。下面將2004年教學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好全區參訓教師的教學及教學組織工作
(一)、非學歷教育
1.啟動《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公共必修課培訓
2004年根據市區教委關于啟動公共必修課意見,我區組織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由我校教育理論組教師承擔面授、組織輔導工作。扎實、有效地做好《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通過講授、發放材料、錄制軟盤等形式,完成全區7218人的培訓任務。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師德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2.繼續教育面授專題培訓
為了提高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我們組織全區4209人參加學科面授專題培訓。 培訓學科小學有語文、數學、科學教育、美術、體育;中學有數學、歷史、地理、美術、體育、政治等,通過請專家、教授、特級教師、名師講學,使教師對學科前沿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全區中小學教師共有800人報名參加培訓, 通過學習,參訓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較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制作教學課件等。
4.新課程改革培訓
高中政治教師新課程培訓班。共40人參加培訓。培訓目標:幫助高中政治教師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課新課程標準,把握新課標的理念、結構和內容,從而提高了高中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為實施新課標、新教材做好師資準備工作。
中學政治骨干教師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研修班。聘請首都師范大學胡玉順教授到我區擔任本班指導教師。培訓目標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轉換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中學地理骨干教師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請區級教研員和教改實驗區有經驗的教師承擔培訓任務,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帶領學員到基層中學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區級骨干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師參加,學習時間為80學時。通過對網絡技術的學習,參訓教師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課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繼續教育專管員、信息員培訓
共16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全區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各單位信息員、專管員經過培訓,加強了繼續教育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6.區級骨干教師培訓
本學年主要對區校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共502人參加培訓。 對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師師德水平。并組織骨干教師結合工作實踐又撰寫了師德案例,區繼教辦已經對骨干教師上交的師德案例進行篩選,并組織專人將優秀案例編輯成冊,擬出版《骨干教師師德論文集》。
7、新教師培訓。為了提高新教師的培訓質量,本學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師培訓計劃,更突出實效性、針對性。注重了對新教師的師德、教育教學技能、教學基本功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全區共有261名新教師參加李培訓。
8、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參加“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由北京教育學院組織實施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培訓項目,自2004年7月開始到今年年底,開展了集中培訓、跟蹤指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培訓效果顯著,深受學校領導和學員的歡迎。
(二)學歷教育
在學歷教育方面,從總的趨勢看,參加培訓的人員是在逐年減少,重點已轉入非學歷教育,但是學歷教育的各項工作沒有放松,特別是緊緊抓住考前輔導工作,提高新生錄取率。2004年的專、本科考前輔導的應該說錄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師承擔的語文、政治、英語輔導的科目,開始成績是較高的,對提高錄取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訓
1.開展《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校本培訓教材的培訓
《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是我區“十五”繼續教育自編教材,教材內容主要是突出先進教育理念的宣傳,為加強教師自身修養、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提供幫助。此教材成為了全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理解和領悟的重要參考資料。各學校都組織教師進行了認真的自學,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學習體會,全區7218人參加培訓。目前,教師通過學習撰寫的心得體會等材料已陸續上交區繼教辦,由繼教辦組織教師進行成績評定,并選出優秀文章給予榮譽獎勵。
2、抓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今年6月份區教委人事科、區繼續教育辦公室對全區部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調研。通過聽校長匯報,召開教師座談會,查閱檔案材料,交換意見等形式,較全面地掌握了各單位校本培訓情況。通過校本培訓調研,我們感到:校本培訓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重要培訓形式。校本培訓是受到各級領導重視,受到校長、教師歡迎的一種培訓形式,應當廣泛推行這種培訓形式。但是,校本培訓開展不均衡。表現在領導重視程度、教師的認識程度不均衡;學校硬件設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師資隊伍不均衡等影響了部分學校較好地開展校本培訓。區教委人事科、繼教辦將調研情況上報教委后,教委認為有必要開展評選校本培訓示范校活動,帶動全區校本培訓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在區教委的領導下,我們將調研與查看基層學校上報材料相結合,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確定了13所中小學為校本培訓示范校,確定1所園本培訓示范園,通過幫教、幫訓、手拉手等形式,發揮優質校的教師、管理人員、設備的輻射作用,帶動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區學校辦學整體水平,推動全區普教工作走上新臺階。
二、抓好學校校內的教學工作
(一)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培訓
根據北京市教委《關于加強“十五”期間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和通州區教育委員會《關于中小學教師“十五”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結合師資培訓工作特點和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十五”期間我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及2004年校本培訓內容的計劃和具體安排。
今年10月學校召開教代會通過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論文評審條件》《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優秀班主任評選條件》。與會代表充分認識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師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發揮教師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自身個性發展,有利于學校學習性組織的建設。并深深的感到開展校本培訓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師素質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重要條件。并決定于11月開始培訓。本年度的培訓重點:
(1)組織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教材,采取自學和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并結合本職工作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通過學習,教師深刻認識到,培訓者必須不斷提高素質,才能真正樹立為基層服務的意識,才能為基層做好服務工作,才能保證培訓質量。
(2)、加強對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學習性社會的需要,提高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組織40歲以下教師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Authorware5.0培訓50學時。并將考核與競賽結合起來,激發教師學習積極性。
(3)、強化教師教科研意識,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開展專題論壇活動,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結合教師專業化和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訓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以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4)校本培訓管理
學校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建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主管教學校長、主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級干部任副組長,由師資培訓科研辦公室具體組織管理工作。學校為每位參訓教師建立檔案(一人一檔),記入繼續教育學分。并與評優、評先、晉職等掛鉤。
(二)、培訓者培訓。
為把我校建設學習性組織,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起草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師德培訓、計算機應用培訓、繼續教育科研課題論壇活動。教師積極性較高,學習興趣較濃,效果明顯。同時組織教師參與市區組織的各項培訓。
1、北京教師培訓中心組織的各學科培訓者培訓:
2、計算機教師參加因特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培訓;
3、推薦教師參加英語全國骨干教師、普通話新大綱、初中政治和語文骨干教師培訓;
4、組織小學教師參加北京市小學數學、語文學科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等。
5、推薦和組織政治、地理、英語、化學、物理教師參加北京教育學院組織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我校教師普遍反映受益匪淺,對提高培訓者素質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培訓,拓展了培訓者的學科知識面,在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較大提高,為更好的開展我區教師培訓奠定良好的師資基礎。
(三)教育科學研究
1、根據《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 的教學反饋、優秀案例評選、學分反饋等項培訓工作,組織編寫了 區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選編》。
2、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學習體會的評定學分工作,并將優秀論文編輯成冊。
3、強化研究意識,開展研修活動。學科教師圍繞“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探究”的主題,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專題研究。本學年末,根據研究情況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撰寫論文,學校組織論文評審,評選論文等級,學校給予獎勵,并召開學年度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論壇會,組織編寫“十五”繼續教育論文集。
4、開展繼續教育論壇活動。本學期論壇的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學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學及教育教學管理論文25篇,評出一、二等獎,中獎率占50%。為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堅持校內外調研制度。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開展聽課、評課、教學研究、專題研討等活動,其中本學期教師聽課共計380節,人均達到了20 節。把繼續教育的教研、教學活動著眼點放在適應教師新課程需要、為基層教學服務上,深受基層中小學的歡迎。
6、發揮教學指導組作用。本學期教學指導組的任務:
組織新教師學科專業培訓的開課匯報。共有13位教師講述了本人授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并就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會的教師深深感到:這種開課匯報形式好,教師間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本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各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開展教學觀摩課、研究課、公開課活動;
組織繼續教育論壇,制定教學論文評審條件,開展論文評審活動,為我校建成學習型、研究型組織出謀劃策。
三、本學期教學效果
1、培訓。
(1)本學期圓滿的完成了學歷教育、研究生課程班和繼續教育的各項培訓工作,得到基層學校、教師和聯合辦學單位的一致好評,培訓效果好。
2、獲獎。
(1)繼續教育辦公室和我校英語教師(張淑清)組織指導了我區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參加“北京市遠郊區縣小學英語教師技能展示”大賽,并獲得“最佳教學設計獎”,捧得獎杯和獎狀。
(2)學歷教育獲得“北京市師范大學2004年函授教育先進單位”獎勵。
(3)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得“北京市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3、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1)繼續教育辦公室組織部分我校教師參加編寫的《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集》一書初稿審閱、編輯工作已經完成,待出版發行。
(2)學校校本培訓領導小組組織了“現代信息技術培訓”課件和繼續教育論文評獎活動,獲得一、二等獎教師的比例占參評教師總數的50%。
(3)參與北京市繼續教育校本培訓課題研究,我校承擔的子課題《校本培訓制度與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編輯出版了《校本培訓管理制度匯編》初稿,發至全市教師進修院、校。
4、教師個人獲獎、登載論文、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等
(1)劉志田撰寫的《信息技術課的實踐創新與課堂實踐》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一等獎。
(2)王金華撰寫的《激發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方法研究》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二等獎。
(3)明紀英撰寫的《應用討論法引導新教師進行討論式教學》一文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術教育” 第六期登載;并指導我區兩位新教師孫雪濤、趙云撰寫了 《心路》《我的教學生活》論文, 在“信息技術教育” 第九期登載。
(4)張振松撰寫的《加強組織管理,切實抓好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工作》發表在《北京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學科郭淑琴、王金華參與了北京市高中教師《生活價值觀》課題研究,成為該課題組成員。
(6)王學一被北京教育學院聘請為北京市“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資源庫”項目專家。
(7)崔靜平獲得通州區教育系統名師稱號。
五、2004年師訓工作特點
1、層次多,任務重。2004年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關鍵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間開展的各項培訓今年全部啟動,包括提高學歷層次的培訓、三門必修課培訓、各學科骨干教師的培訓、小學、初中、高中的新課程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校本培訓等。同時參加培訓的人員多,全區7000多人都要參加不同層次的培訓,培訓任務相當繁重。
3、培訓的機構多。北京教育大會召開以后,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視,與師資培訓有關的大學、學院、教研部門等紛紛參與教師的培訓,我區現在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高校聯合辦學,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提高我區教師的水平。
4、培訓的要求高。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和教師本人的需求,對“十五”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過去教師一人在課堂上講授逐步擴展到學員上講臺,師生互動,開展教學實踐,帶著問題進行培訓等,突出繼續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今年我區針對教師的需求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培訓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課程培訓班、骨干班、專業課專題培訓班、學歷班、研究生課程班等。聘請了大學教授、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中小學骨干教師等,登上繼續教育講臺指導我區教師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培訓難度大。一是時間已過半任務卻沒有過半,逼人緊;二是教師培訓大樓建設期間,需要的教學設備不能完全滿足,硬件條件差;在此基礎上要完成培訓任務,難度較大。但是,在區教委和各基層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師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的培訓任務完成了,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謝。
篇7
【關鍵詞】 西安財經學院;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長效機制
大學之“大”乃是全面、普遍、高深、超越之意;大學之“學”乃是精神、思想、探索、創造力之旨。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就必須敢于走新路,走有自己特色的路,而不能按部就班、人云亦云、亦亦步趨。這就需要培養出一大批不畏權威、敢于開拓、富于創造性的創造型人才。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并能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西安財經學院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積極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培養出一批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陜西乃至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長期以來,西安財經學院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樹立育人和育才并重的教育價值觀,推進辦學類型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轉型,實施人才培養“質量工程”,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健康心理的培養,塑造和諧人格,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
深化教學改革,構建與學校定位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施教學質量工程,全面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改革,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以精品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設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專項研究課題,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不斷強化基礎課程和主干課程,擴大選修課程,突出專業特色,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建立應用型創新人才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提高人才適應能力。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體系的內涵和外延,把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教育、教師管理和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和校風建設等全部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輔修專業建設力度,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專業適應性;建立班級導師制,由各二級學院向本專業學生班級指定有一定威望的教師,對學生的學業設計、成才規劃、選課、生活等進行指導;根據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創建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學校內部質量保障與評價機制,逐步建立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長效機制。
二、以科研促教學,形成人才培養合力
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而科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推進器,以科研促進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只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才能提高現有學科水平和學校的國內外地位,豐富現有學科內涵,開拓邊緣新興學科,造就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培養出創新型學生。沒有科研的支撐作用,教師便不能及時深入地掌握學科前沿、動態,難以提高旨在培養創新能力的教學質量。基于這種理念,學校在狠抓教學質量的同時,特別強調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全面深化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圍繞教師的教學積累設計科研課題,每年根據教學實際提供50余項教學研究課題,大力支持教職工參加校內外教學改革研究活動;鼓勵教師活躍教案教學,隨時補充科研最新成果,把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把科研成果帶入課堂,把最新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項目、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加深對課本理論概念的理解及應用,并將有關研究論文作為課外閱讀資料。這種做法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課程質量;同時科學研究也使廣大教師更充分地掌握學科發展前沿,給學生以前沿的引導和培養。如陜西省級教學名師周作斌教授、王佐仁教授、劉小冬教授,陜西省“三五人才”鐵衛教授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為學生授課,開設學術講座。名師走進課堂,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了解了學科發展前沿,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名師的師德風范、教學藝術帶動著廣大教師潛心從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而由公共管理學院郝耕教授主講的《哲學案例分析》課,更是一個成功嘗試。這是一門選修課,郝耕教授把案例教學引進課堂,使枯燥乏味的哲學變得生動有趣,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和歡迎。
三、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近年來,為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更高需求,學校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技能規范要求,遵循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原則,按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實踐教學活動各環節——實驗、課程設計、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 (設計)等,組成一個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完善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增加對本科生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加快教學實驗室改造和建設步伐;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構筑校內外實習基地群,設立“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專項研究課題,加強對實踐教學內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與改革;積極組織教師和實驗室人員編寫反映我校辦學特色、專業特色、課程特色及最新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驗(實訓)教材、指導書和輔助教學資料。
學校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制定了《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章制度,對學生申請的科研與創新活動在人、財、物上給予大力支持,并指派教師進行指導,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學校每年舉辦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數學競賽、大學生英語競賽、大學生科技活動月和各類學術征文、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室內設計大賽、“CCTV杯”英語演講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等學科競賽,取得顯著成績。近五年來,學生在國家和省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獎20余項,學校大學生足球隊代表陜西高校多次進入全國八強,曾取得全國第四名的好成績。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首次組隊參加最具競爭力的國際性學科競賽——第27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第13屆跨學科建模競賽,取得2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的優異成績。
四、豐富校園文化平臺,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
學校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平臺,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學校大力加強學生社團建設,逐步形成涵蓋理論學習、學術科技、公益實踐、體育藝術、人文教育等各類別協調發展的學生社團建設格局。積極引導學生社團發揮“三自”功能,自主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努力形成具有學校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精品活動項目,引領和推動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目前,學校依托學生社團,推出的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英語文化節、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已成為有較大影響的品牌項目;學生社團發揮自身優勢,自主開展的“校園之星”風采大賽、模擬招聘大賽、flash網頁設計大賽等系列活動,貼近實際、貼近校園、貼近學生,引起學生廣泛參與;學生社團自籌經費,創辦的《藍風鈴文學報》、《區域財經論壇》、《管理論叢》、《經濟新視野》等刊物,已成為學生綜合素質拓展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舉辦的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豐富學生知識結構、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的“名人名家進校園”等高層次講座,拓展了學生的社會和文化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文化品位;積極推動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品位和鑒賞能力;組織的社會實踐團隊,利用寒暑假奔赴延安、商洛、寶雞、安康等全省各地進行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環境保護、支教掃盲、法制宣傳、社區援助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五年來,參加學生人數達4萬余人次。
學校還積極促進教學相長與網絡文化建設,搭建網絡互動平臺。依托校園網,積極整合教育資源,開通西財教育在線、英語在線、財務管理教學網站等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網絡教學答疑輔導;有計劃地引進大量具有較高權威性并適合學校特點的網絡課程、精品課程資源,開設網絡必修和選修課程,為師生教學提供互動平臺;開設“網上報告廳”,正面引導學生,牢牢把握網絡教育主動權;整合并開發教學質量評價監控系統、就業信息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等多個信息系統,有效發揮網絡傳播得快捷作用,實現師生溝通交互化;學校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網站設置網上黨校團校、理論輔導、學習交流等欄目,融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形成網上網下學生教育工作合力。
五、堅持開放辦學,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
篇8
[關鍵詞]高校;學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6 — 0124 — 03
21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規模發展階段,高校數量增多,在校生數量激增,現在全國高校數量在2000所以上,在校學生3000多萬,使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跨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如今高校從規模發展階段進入了內涵發展時期,而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其中學生工作是保證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這就需要從理論上不斷加強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從實踐中不斷探索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徑,以此來提升管理水平,創新管理機制。
一、人性化管理概述
1.人性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人性化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模式提出來是經過管理理論和實踐100多年發展的結果。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管理領域形成了科學管理理論,其運用于管理特別是企業管理的代表就是“泰羅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把人視為物,以物為本,實現了管理的機械化、程序化和標準化,實行非人格化管理,他們主要依靠強迫、控制、指揮和懲戒等手段,輔之以金錢的刺激,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提高生產效率,也稱為傳統管理模式。科學管理理論重視物的因素,把人當成機器,制定和出臺規范化和標準化的措施,輔以金錢的刺激,對人實行嚴格管理,以此來提高效率,其忽略了管理過程中人的因素,未注意到管理和生產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20世紀20年代,以梅奧為代表的進行了著名的“霍桑試驗”,提出了人是“社會人”的假設,后來發展成為行為科學理論,該理論的主要代表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奧爾德弗的ERG理論、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沙因的“復雜人”理論、盧因的群體動力論、利克特的支持關系理論等。
行為科學理論是將人作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等假設基礎上來看待,而不在僅僅把人當成“經濟人”。它們認為人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人的因素是管理的核心因素,管理過程中應該采取“民主化”和“人性化”管理,通過多種方式滿足人的各種需求,以此激勵他們在管理中的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管理效率。行為科學理論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優化了管理的效果,它強調人的作用,關注人性,按照人性的需求和滿足來優化管理。
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產生了企業文化管理理論,它不僅汲取了科學管理理性的一面,又吸取了行為科學理論“人性”的一面,同時注重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的系統理論。“企業文化理論與以往理論不同,他不是將將激勵的理論和方法落實到單個員工身上,而是過渡到樹立企業的整體共同價值觀念上,以形成企業強大的凝聚力。同時在管理過程中注重文化的調控職能,把硬性管理技術和軟性管理藝術結合起來,剛柔并濟,從而在管理中將理性與人本主義結合在一起。西方管理客體思想由‘物本管理’演變為‘人本管理’。”20世紀90年代,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在生產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人是知識的載體,對人的管理從體力勞動者的管理轉變到腦力勞動者的管理,從而使人本管理發展到能本管理階段。能本管理,是以人的內在知識、智力、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為本,比人本管理更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更強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實現了知識經濟時代以能力特別是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價值。能本管理階段是人本管理的高級階段,是人本主義思想的集中根本體現,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現代管理論不僅強調了嚴格管理的理性一面,更關注管理過程中人性的一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這為在管理過程中采取人性化管理相結合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由于人性化管理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的成功。因而由企業管理領域擴展到多個管理領域,從而出現了人性化管理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
2.人性化管理的含義
所謂人性化管理,是一種管理模式,它注重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本,關注人性要素,尊重人、理解人,以此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業績。人性化管理的實質是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被管理者,給予其關心和幫助,為其提供發展空間,從而挖掘其潛力,發揮其創造才能,人性化管理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高校學生工作人性化管理是指學校對學生工作隊伍和對學生的管理過程中合理滿足從事學生工作隊伍人員的物質和精神性要求,十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工作隊伍工作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一種管理模式。
3.人性化管理的內容
人性化管理是根據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來實施管理的,是將人性學理論應用在管理理論中,由傳統的物本管理變為人本管理,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滿足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基本要求來實施的。首先是在管理過程中要采取各種措施滿足人的自然屬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人的生理的需要,如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身體需要和人的安全的需要,如生命、財產、職業等方面的安全需要。
其次是在管理過程中滿足人的社會屬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人的社會交往、受尊重程度和實現人的自身價值等方面。這就要求在管理過程中從管理理念到管理措施充分做到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滿足人的各種基本社會需要,為其成長和發展提供機會和廣闊的空間,從而實現人的自身價值。
最后是正視人性的特點,保留傳統管理模式的長處,以人性化管理為主導,做到人性化管理和傳統管理的有機結合。傳統管理在保證管理的有序化、規范化方面有其優勢,在管理過程中首先要實行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不能一味地排斥或反對傳統管理,相反人性化管理應該在傳統管理的基礎實施,做到人性化與和傳統管理的有機融合,在保留傳統管理優點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管理。因而在人性化管理的內容中首先必須制定和采取各種措施保證管理的法治化和規范化,并在此基礎上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
二、高校學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意義
1.高等教育理念的改變,需要高校學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我國高等教育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照搬了前蘇聯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原則和體系而形成的,其強調高等教育單純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服務,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和理論教學而忽視了人的發展及其能力的培養;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脫離社會經濟發展,閉門辦學,專業設置、學生數量和辦學規模隨意性大;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也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重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而輕實踐能力的培養,重專業素質培養而輕視人文素質教育。在這種理念下形成的高等教育機制和體制,在當代已經阻礙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對高等教育提出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還要承擔大眾化教育的艱巨任務,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因而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我國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高校的學生工作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應在“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下,樹立“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把學生看成高校的生存之本,學生工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全體學生的成人成才。
2.傳統管理模式的弊端,呼喚學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我國高校傳統的管理模式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管理理念上強調嚴格管理、絕對服從;管理體制和內容僵化,實行制度化、行政化管理;管理方法單調、多依靠經驗管理,缺乏創新。這種管理模式的優點是整齊劃一、循規蹈矩、易于操作、便于管理,但學生成為被管理對象,且始終處于一種被動地位。這種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管理形式單一、內容統一的機械式管理模式阻礙了管理人員和學生積極性的發揮,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創新性。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人才的創新性要求,這種管理模式已經阻礙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人才質量的培養。因而高校為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特點,需要在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上做出變化,改變傳統管理模式,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改變強制性管理而采取服務性管理,轉變教育管理理念變管理為服務。
3.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要求學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當今我國在校大學生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自我意識增強,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思想更加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生活條件優越,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就業壓力變大,心理承受力較差。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表明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校學生工作“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已經阻礙了人才的培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對人才創新性的培養要求。高校學生工作要順應時代潮流,改變以前剛性化管理模式,依據大學生的特點,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個體的學生做出符合學生個性特征的教育管理工作,從而實現人性化管理。
三、高校學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高校學生工作實行人性化管理,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工作和調動兩個主體的積極性。一是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調動學生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二是加強學風建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1.堅持人性化管理,調動學生工作隊伍工作積極性
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輔導員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培養一支責任心強、素質高的專業化工作隊伍。
(1)堅持以人為本,設計和制定工作制度
高校的輔導員、班主任是一支人數眾多的專兼職學生工作隊伍,加強這一支隊伍的建設,是做好學生工作的關鍵。各個高校在制度設計之初要根據人性化管理要求,制定輔導員、班主任的任用、培養和管理各項制度,為學生工作人員在制度層面創設一個培養人,提升能力的制度平臺。
(2)貫徹人性化理念,確立工作激勵機制
在管理過程中,要以人為本,關注學工隊伍人員的自身發展,滿足其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為此要確立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激勵措施,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是建立工作績效機制,設立專項經費,獎勵在工作中做出成績的輔導員或班主任;其次是建立職務和職稱晉升機制,教育部在2005年1月出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了輔導員具有教師和行政管理干部的雙重身份。要根據這個文件精神,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職務和職稱晉升機制,對于那些在輔導員崗位上工作達到一定期限,成績突出,而職稱問題又沒有解決的,可以設立非領導職務崗位,解決他們的待遇問題,從而為其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
(3)堅持人性化管理,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
在學工人員編制上,高校要按照教育部1:200(輔導員和學生)的規定,及時足額配備輔導員,減輕輔導員工作量,讓他們有時間有精力做好學生工作;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改善其生活條件、辦公條件,為其提供便利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上,加強輔導員、班主任業務培訓,通過建立定期專業培訓和日常例會等制度,加強工作交流和培訓,建立一支學習型的學生工作隊伍。
2.堅持人性化管理,調動學生學習、工作的積極性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兩個平臺建設,即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平臺建設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平臺建設。前者為學生成人成才提供一個安全的、有序的環境平臺,其是基礎性平臺,后者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提供了一個鍛煉和成長的平臺,其是層次提升的平臺。
(1)以人為本,打造安全、有序的學生常規管理平臺
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有科學合理的制度作保障,高校根據國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要依法治校,從嚴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規范管理行為;要將管理與加強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堅持以生為本,制定各種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抓好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首先是學生安全工作,主要包括財產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做好安全工作先要對學生灌輸自我保護的思想,然后是學生工作部門要抓住學生“人頭”,即要清楚學生何時何地在做什么,這就要求高校對學生在校期間要設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和檢查方法,做到管理到位,不能聽之任之;其次是加強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保證學生按時起身,按時上課,按時就寢,從而形成一個學習有氛圍,生活有規律,安全有保證的良好環境。
(2)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優點是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動力,高校學生工作要從關心學生切身利益著手,滿足現代大學生個體利益的需求。首先是進行思想引領,加強專業教育,以就業和創業為目標,改變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認識和態度,激發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其次是采取有效地激勵措施,設立各種獎學金制度,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綜合獎學金,專業的考級、考證過關獎,考研、考公務員獎等;再次是邀請知名學者、教授給學生開設一些高質量的講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是有針對性的分層次進行學習輔導。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設立學生學習互助組并且輔導員、班主任老師要經常關心和幫助他們,使其走出困境,順利畢業;對立志考研,考公務員和考各種專業資格證書的同學,學生工作人員要為學生參加輔導班,如考研英語、數學輔導班、公務員考試輔導班、司法考試輔導班,提供力所能及地幫助。
(3)以生為本,搭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平臺
高校學生工作要堅持學生為本,依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搭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平臺,為學生成人成才服務。這個平臺的建設主要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各種文體活動、技能比賽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得到鍛煉,提升素質。首先是開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結合一些愛國主義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開展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主題教育活動;其次是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的文體活動,如讀書活動、演講辯論比賽、學科競賽、文藝晚會和多種體育比賽等;再次是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市的各種素質大賽或文體比賽,讓他們在不同層次的舞臺上展現自己,鍛煉自己,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第四是建立和培養一批責任心強,敢于勇挑重擔學生干部隊伍。要充分利用當代大學生參加活動積極性高,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活動能力的特點,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讓其在參與學生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得到鍛煉,從而提高其組織管理能力和綜合素質;最后是深入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代大學生由于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自我控制和約束力差,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再加上就業壓力大,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而高校學生工作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對于那些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要配合醫院和家長做好治療工作,促其早日康復。
在社會經濟體制轉型的條件,高校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還處于探索和發展過程之中,高校學生工作應本著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以人為本,采取各種措施,探索出一條學生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升的路徑,從而提高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的管理水平。
本論文為淮陰師范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項目:《大學生課外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的階段性成果。
〔參 考 文 獻〕
〔1〕〔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決策新科學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 〔美〕托尼·布洛克特.管理理論與原則 〔M〕.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 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4〕 楊文士,張雁.管理學原理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篇9
1 缺乏悟性
一個人文化層次的高低,不是由知識多少決定的,也不是由技藝水平決定的,而是由悟性高低決定的。搞文化的人缺乏悟性,實在是不配從事這個行業。因為企業文化的任務,就是要啟發提升覺悟。如果自己都缺乏悟性,又怎么能去啟發提升別人?很遺憾地說,我接觸的絕大多數人,所謂的企業文化人,悟性太低甚至根本沒有。不少人可以寫的一手好字,好詩,好文章,畫的一手好畫,能夠設計出很漂亮的圖案,藝術水準和技藝水平都不錯,演講起來可謂是滔滔不絕,所寫的文章也可謂是洋洋灑灑,但總讓人覺得缺乏一種靈性。這種靈性,就是一種對天地人生的感悟能力。作為一個文化人,本來應該通天曉地,貫古通今,博覽群書,歷經滄桑,眼界開闊,視野廣大才行。悟性極高的人,甚至能夠與天地對話,在遠古和未來之間縱橫馳騁,心靈自由思想奔放,從不拘泥束縛在某個具體事務,也從不固執矜持在某個陳舊觀念。他們總是能夠全面地、聯系地、動態地看待問題。他們個性灑脫風度飄逸,完全沒有一般文人常見的迂腐酸氣,更沒有市儈俗人所有的貪欲銅臭。當然,這種境界普通人很難達到,但作為企業文化人,至少應該保留一點最基本的靈性,能夠領悟一些無形的東西,能夠透過表象看本質,能夠把握事物內在深藏的靈魂。缺乏這種基本的靈性和悟性,就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文化裝修工。既然自己只能停留在這個層次,就不要埋汰抱怨自己懷才不遇,命運不公,就不要責怪企業文化被邊緣化。
缺乏悟性并非只有基層企業文化人,就是一些所謂的專家大師權威學者,也同樣缺乏真正的悟性,他們只看到企業文化的外在表象,根本就不懂得其活的內在本質。整個企業文化理論和實踐,都建立在外在表象之上,而對企業文化活的靈魂,則完全沒有任何感悟和把握。他們的理論學說,都是東拼西湊抄襲而來,從洋人的故紙堆里剽竊而來。他們熱衷于從外向內宣貫落地,很少能夠由內而外啟發提升,因為他們自己都沒弄懂,什么是真正的企業文化。人的悟性來源于哲學頭腦,來源于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來源于對客觀實際的深入思考。現在很多的所謂專家大師權威學者,都不學習不領會哲學根本原理,也不愿意深入思考實際問題,當然無法達到悟性的境界。他們靠著自己的職稱地位做招牌,拿著洋人的只言片語當令箭,到處招搖撞騙欺世盜名。由于他們把持著理論學術高地,一般企業人士是沒法與他們爭辯的。因此,他們的企業文化理論學說,誤導了中國企業幾十年,并且還將繼續誤導下去,卻無法從根本上加以顛覆推翻。
2 不懂幽默
缺乏幽默感與缺乏悟性是直接相關的。正是因為沒有一種靈魂溝通的能力,所以才不會領悟事物之中的生趣靈機,不懂得他人的詼諧幽默,顯得非常僵硬呆板,一本正經。自己既不善于開玩笑,也不領悟別人的逗趣,常常誤解別人的友好善意,弄得場面十分尷尬掃興。搞企業文化的,就只能談論企業文化,談其他話題就是不務正業,歪門邪道。對豐富多彩的世界,缺乏一種心靈相通的渠道。缺乏幽默感的人,不論是講話還是做事,都讓人覺得生硬無趣,興味索然。因此,在與人溝通交流方面十分困難。有悟性懂幽默的人,總是能夠與人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一點能力的缺乏,是作為企業文化人的一個大忌。
3 氣量狹小
當今企業文化人普遍缺乏涵養,氣量狹小,心胸偏狹,不能容人恕己。一方面是因為缺乏中華傳統文化熏陶,缺乏身心修養和精神內涵,一方面是缺乏廣闊的開放視野,以及遠大的崇高追求。很多人總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眼睛從來不向外看。喜歡拿自己的好惡作為標準,看待和要求外面的一切。符合自己口味的就親近,不符合自己口味的就拒絕。一些人甚至有一種潔癖,不能容忍一點點與己不同的人和事。缺乏和諧包容的心胸,缺乏平等合作的精神,缺乏真誠仁愛的情懷,缺乏容人恕己的雅量,缺乏溝通交融的能力,缺乏互利共贏的境界。不合群,不團結,不寬容,不親和,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好冷嘲熱諷,好指桑罵槐,好批評指責,好使性子耍脾氣,對事拆臺多建設少,對人打擊多鼓勵少。即便是一個小小的QQ群,一個論壇空間,一份企業內刊,也動不動要求統一名片,禁止這禁止那,板著一副面孔踢人訓人。沒有一種海納百川包容一切的氣度,自己又沒有感召吸引他人的魅力,只能靠手中一點點可憐的管理權利,在那里發號施令,逞兇作威,盛氣凌人,顯得十分小家子氣。
對專家大師權威學者來說,氣量狹小表現為一種學霸作風。在企業文化理論學說上,自以為是自高自大,標榜自己攻擊別人,熱衷于自創門派自立山頭,拒絕吸取借鑒他人。大言不慚地聲稱自己正宗正統,拿企業的成就當作自己的成功案例。
4 不切實際
許多企業文化人從不介入和關心企業經營,不僅僅是因為崗位職能所限,也是因為自己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這些企業文化人整天只是玩文字搞文化,對企業具體實際問題漠不關心,毫無興趣,完全脫離企業現實需求,自己獨自在一旁浮想聯翩好高騖遠。留戀駐足于辦公室的桌椅電腦,從不深入企業車間和市場客戶。眼睛只會向上看,不會左右內外看,更不會向下看,一切以老板上級旨意惟命是從。
對專家大師權威學者來說,不切實際表現為主觀武斷。他們只看到企業文化的表象,不知道優秀企業文化不是憑空而來的,不能脫離環境條件產生、存在、發展和作用。他們以為自己可以編造一個企業文化體系,只要通過強行宣貫落地就可以成功。他們完全不考慮企業內外環境條件,主觀武斷地將空洞的教條強加給企業。他們只追求企業文化的“體系化”,也就是外表的高大全;卻不愿使企業文化“機制化”,也就是要發揮企業文化的實用功能。他們只顧播種插秧,卻不顧土壤的基本條件。
5 知識單一
不少企業文化人都是從大專院校出來,進入企業直接從事企業文化工作的。除了學校里那點可憐的書本知識,就是一些道聽途說的八卦新聞,要么就是網絡論壇的只言片語。特別是一些文科學生,對企業經營沒有任何感覺,也從不主動去博覽群書,增長見識,擴大視野,深入實際,總在辦公室里為文化而文化。知識面單一,學科偏狹,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理論,如質量管理,市場營銷,生產物流,財務金融等都沒有興趣,只會玩弄棋琴書畫,詩歌辭賦,電腦鍵盤,可樂煙酒。知識單一導致思想容易固步自封,沒有全盤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缺乏哲學修養和辯證思維,缺乏直面現實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毅力。一些基層企業文化人,更是整天沉湎于網絡虛擬空間,沉醉于虛無幻想和自欺欺人當中。
6 技能不專
不少企業文化人像萬金油一樣,什么技能都會一點,但又什么都不專深。本來,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這算是一件好事,因為在這些企業內,通常都是一人頂幾個人,乃至是幾個人用的。但缺乏一種自己特別專的技能,對自己個人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最好的情況是一專多能,既能應付多種任務需要,又能在某個領域追求卓越。沒有一項自己特別專深的技能,不僅可能影響目前的地位,而且也可能喪失更好的發展機遇。企業文化不管理論多么冠冕堂皇,最終還是要靠具體措施落實的。演講,培訓,書法,繪畫,寫作,賦詩,設計,制圖,策劃,組織,舞蹈,歌唱,表演,體育等等,都是自己可以專注發展的領域。一招鮮吃遍天,只要自己有一門專深的技能,只要自己堅持不懈地做到極致,就總會有一天出類拔萃,進入登峰造極的無上境界。也可以選擇一個跨學科領域,在這個領域里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做一個將軍里的詩人,詩人中的將軍。當無法在一個領域取得絕對優勢的時候,可以在跨領域里取得相對優勢。這種發展模式最容易獲得成功。
7 思想懶惰
現代人普遍思想懶惰精神渙散,滿足于物欲追求肉體刺激。作為企業文化人,如果也染上這種流行病,則必然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泥潭之中。思想懶惰首先表現為不愛學習,其次是不愿創新,最終是不思進取不想變革。這樣的人,將很快被現代社會所淘汰。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之快,思想活躍程度之高,都是過去無法想象的。如果放棄了自己的思想活力,整個人就會顯得古板老舊,跟不上時展的腳步。沒有先進思想的引領,企業文化就不可能保持先進。一步跟不上,就會步步跟不上。一旦落伍太多,要想重新追趕就會很困難。思想懶惰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思維機械片面僵化,不愿也不會全面聯系動態地思維,看問題做事情都容易陷入極端、偏激、片面、淺表、孤立、絕對、僵化、保守、務虛、空談的怪圈之中。這一點毛病,不僅一般企業文化人有,就是一些所謂的專家大師也根深蒂固。這些所謂的專家大師,習慣于書里來書里去,照搬抄襲洋人的理論學說,不愿意結合中國企業實際思考,不愿意面對經營中具體實際問題,滿足于演講出書,寫文章出論文,到處騙取錢財沽名釣譽。在他們的所作所為當中,看不到一點自己的獨立思想和務實態度。不僅帶壞了學風,也誤導了中國企業。
8 浮夸空談
墻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是古人對一些華而不實的人的描寫,也適用于當今的一些企業文化人,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專家大師學者權威。這些人理論上說起來頭頭是道,弄出一大堆文字圖表符號公式,用貌似科學的謊言愚弄老百姓,又是引經據典又是旁征博引,把企業文化吹得天花亂墜無所不能。這些人熱衷于形式主義,偏愛于表面功夫,擅長于瞎編亂造,習慣于胡吹亂侃。所建立的理論體系華麗無比,所操作的經典套路輕車熟路,從診斷、提煉、編造、宣貫,都形成了一個個模板工具,看起來是那樣的冠冕堂皇,嚴謹系統,但就是不急企業之所急,不想企業之所想,不研究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好端端的企業文化,被這些人弄成了一個天大笑話。這些人就像皇帝的新衣故事里的騙子一樣,用一個虛構的企業文化故事誘人上鉤。這些人至今也不愿承認現實,繼續在那里忽悠糊弄廣大企業。
9偏激浮躁
情緒偏激和心態浮躁,不是企業文化人特有的,而是當今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只不過由于文化人喜歡舞文弄墨,經常上網灌水,所以顯得比一般人突出明顯。企業文化人中間,也不乏很多憤青。一些專家大師權威學者,也總是帶有偏激情緒觀人睹物。企業文化人如果總是懷有情緒,帶著有色眼睛,就會更為加重自己以上各種毛病,尤其是心胸狹隘和脫離實際。心態浮躁的企業文化人,沒有放長線釣大魚的戰略眼光和恒久耐心,總是急于出業績出成就,容易導致自己脫離企業客觀實際,也不顧老板主觀意志,自說自話地搞企業文化,很容易使自己碰壁栽跟斗。心態浮躁的企業文化人,也容易失去內心的寧靜和空寂,讓心智被貪嗔癡慢疑阻塞,從而影響自己的智慧增長,不能吸收新知識新技能,不能做到務實公正客觀全面,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容易犯錯誤。
10 機械麻木
與偏激浮躁相反,一些企業文化人則陷于機械麻木的狀態之中。這些人每天機械地重復著份內工作,陶醉迷戀于自己的小日子小生活,沉湎癡迷在幾個人的小圈子里,對企業及周圍的一切都麻木不仁,失去應有的感覺和反應。這些人不僅懶得思想,也懶得言語,更懶得學習,懶得行動。他們很少或幾乎從不讀書,不看報,不研究,不思考。凡事隨波逐流,得過且過,與世無爭,不思進取。他們討厭改變,害怕變革,不想創新,懶于創造,習慣于老一套舊方式。只要是大多數人說對的東西,就絕對不會懷疑反對。只要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就拿來主義照搬照抄。自己總是跟著感覺走,永遠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老板上級的旨意就是一切,只要聽話照做即可。
總之,以上十個常見通病,影響企業文化人的成長進步,也影響企業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是所有企業文化人都應該克服糾正的。不僅是基層企業文化人,就是所謂的專家大師權威學者,也要自覺檢查自己身上所有的毛病。還是那句話,企業文化人要首先文化自己。沒有自己的修心養性,經常自我反省提升覺悟,做企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