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貿易范文

時間:2023-03-31 00:5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貿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商業貿易

篇1

1、餐飲:4

萬億餐飲市場,火鍋獨占鰲頭

1.1、規模:收入增長+城鎮化推進,4

萬億餐飲市場持續向好

中國餐飲服務市場近年來穩步快速增長。2017

年我國餐飲消費總額為3.96

萬億元,同比增長10.7%,連續3

年收入增速持續高于社零消費總額增速;餐飲消費占全國社零總額約10.9%,維持穩定。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收入延續反彈趨勢,餐飲業回暖。

人均收入和城鎮化率提升,驅動餐飲需求持續向好,預期2022

年餐飲收入6.28萬億元。

§

“十二五”期間餐飲高端需求受到抑制,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加,消費升級下餐飲支出持續增長。2017

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4

萬元,持續穩步增長。2017

年我國人均GDP

為0.88

萬美元,約為同期美國5.95

萬美元的14.8%,可比提升空間大。

§

§

此外,城鎮化穩步推進帶來更多城鎮人口,而快節奏、高壓力的城市生活使得人們更傾向于外出就餐。2017

年,我國城鎮人口占比58.5%,若是以世界銀行的可查最新城市化數據進行比較,顯著低于其他可比國家的80%-90%,可比提升空間明顯。目前我國外出就餐的比例已增至約三成,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這一比例仍將不斷提升。

§

1.2、分類:自營連鎖店日益流行,中式餐飲主導,火鍋為最大品類

自營連鎖餐廳日益流行。中國餐飲服務市場歷來分散,并由獨立運營餐廳主導,2017

年自營連鎖餐廳收入僅占中國餐飲服務市場銷售的4.3%。但是,自營連鎖餐廳擁有更強大的資本平臺,更高的品牌認知度、更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且提供優質食物及服務,因此預期其2017-2022

年將以11.4%的復合年增長率超越獨立營運餐廳及加盟連鎖餐廳的增長。

中式餐飲主導,火鍋為最大品類。中國餐飲服務市場由三個分部組成,即中式餐飲、西式餐飲及其他餐飲。中式餐飲是最大組成部分,2017

年市場份額為80.5%。中式餐飲總收入由2013

年的2.18

萬億增至2017

年的3.19

萬億元,CAGR=9.9%。預期2022

年將達到4.89

萬億元,CAGR=8.9%。在所有中式菜品中,火鍋占有最大市場份額,按2017

年收入計,其份額為13.7%。

1.3、機會:易標準化+高自由度+社交功能,火鍋是餐飲中的最佳賽道

易標準化,適合連鎖擴張。中餐不同于西餐,對于火候和調料的拿捏沒有明確的說明,需要廚師自行控制,因此很難標準化。而火鍋不具備這種天然劣勢。火鍋消費者自行選購食材、配置蘸料并且自己涮煮食物,因此火鍋企業只需嚴格把關原材料的質量,標準化相對容易。易標準化意味著火鍋企業可復制擴張。常見的火鍋食材包括薄肉片、綠葉蔬菜、根菜頭及蘑菇、肉丸、豆腐及海鮮。

高自由度,滿足多樣化需求。火鍋的高自由度體現在它有許多可選擇的東西,消費者可以選擇湯底、食材種類和份量、調料醬料,甚至決定食物加熱到幾成熟。靈活的選擇機制使得消費者在同等價位上有更多的飲食體驗,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體現了火鍋的高性價比。

火鍋具備社交功能。口味不同、偏好不同的人可以圍坐在同一個火鍋旁,拉進了社交距離。圍坐在火鍋的溫暖感和親切感、涮煮的自由愜意感、鮮爽刺激的食物帶來的滿足感,都是社交的催化劑。火鍋可以是朋友聚餐、家庭聚餐、工作聚餐等各種社交聚會的選擇。

2、火鍋餐飲:4362

億市場,海底撈執牛耳

2.1、規模:4362

億市場,非一線城市占九成,中高端增速較快

火鍋餐飲2017

年4,362

億元收入,近五年CAGR

為11.6%。據Frost

&

Sullivan數據,火鍋行業的規模從2013

年的2,813

億元增至2017

年的4,362

億元,CAGR為11.6%。未來五年,火鍋行業會繼續按CAGR

為10.2%增長,為中式餐飲中增速最快品類,預計到2022

年火鍋行業收入將達7,077

億元。

據Frost

&

Sullivan

數據,中國火鍋餐廳的數目由2013

年的約40.6

萬家增至2017年的60.1

萬家。受益于其受歡迎程度及可擴張性及高度標準化的獨特業務模式,火鍋餐飲相比其他中式餐飲擁有更大增長潛力。預期中國火鍋餐廳數量將在2022年增至89.6

萬家。

火鍋餐廳市場一線城市占比近10%,增速略微快于非一線城市,但差別不大。2013-2017

年一線城市火鍋餐廳市場CAGR

達12.44%,主要由于一線城市居民收入逐漸增長及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居民外出就餐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一趨勢持續推動一線城市火鍋餐廳市場的增長,預計2017-2022

年CAGR

約10.6%。非一線城市及農村地區市場規模受一線城市外出用餐文化的影響,以及城鎮化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增長潛力巨大。整體來看,火鍋作為大眾消費品在不同線城市之間的需求增速差別不大。

大眾火鍋市場份額最高,中高端火鍋增速最快。從消費層級來看,人均消費金額在60

元以下的大眾火鍋是主流,2017

年占比約70%,人均消費在60

元-200

元的中高端火鍋2017

年占比約28%。城鎮化及消費升級是推動中高端火鍋餐廳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此背景下消費者擁有更高的消費能力,更為重視食材品質和用餐環境是否舒適等因素。因此中高端市場的復合增速最快,2013-2017

年的復合增速為13.9%,預計2017-2022

年復合增速約11.3%,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2.2、分類:成癮性使川式火鍋最受歡迎,龍頭布局全產業鏈

2.2.1、辣味的成癮性使川式火鍋最受歡迎

火鍋細分品類眾多,川式火鍋約占64%。火鍋細分品類包括川式火鍋、北派火鍋、粵系火鍋、云貴系火鍋、江浙系火鍋、其他地方特色火鍋及海外火鍋。其中川系火鍋以麻辣鮮香著稱,一直是火鍋餐飲品類的主流,2017

年按收入計約占火鍋餐廳市場的64%左右。以北京、山東火鍋為代表的北方系和以海鮮、牛肉等火鍋為代表的粵系是另外兩類占比較大的火鍋細分品類。

辣味的成癮性使川式火鍋最受歡迎。辣味能夠讓人產生輕微痛苦感,大腦受到痛覺刺激時會釋放內啡肽來減少刺激,而內啡肽是會上癮的,因此辣味食品成癮性強,這也是小龍蝦、鴨脖、泡椒鳳爪、辣條等辣味食品能成為爆款的原因之一。

2.2.2、火鍋龍頭積極布局全產業鏈

火鍋產業鏈包括上游的原料生產基地、中游的火鍋調味料與料制品、下游的火鍋門店與火鍋外賣。

上游原料生產基地。火鍋產業鏈上游是火鍋配菜原料生產基地,并提供現代化配送服務。常用原料包括肉制品、綠葉蔬菜、辣椒、香油等。大型火鍋連鎖企業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以保證食品安全、降低采購與配送成本,如海底撈的蜀海國際提供食材和物流配送、小肥羊建立了養殖基地。

中游火鍋調味料與料制品。火鍋調味料包括火鍋底料與蘸料兩類,而火鍋料制品則以魚糜制品與速凍肉制品為主。火鍋連鎖品牌如海底撈、呷哺呷哺、德莊均自主研發并生產火鍋底料。布局火鍋調味料不僅打通產業鏈,節約成本,更是看中火鍋調味料細分市場巨大的潛在規模。

下游火鍋門店與火鍋外賣。火鍋產業鏈下游主要有傳統的火鍋門店和火鍋外賣。值得一提的是火鍋外賣市場。中國外賣市場在過去幾年增長迅速,2013

年總收入為465

億元,2017

年總收入2,091

億元,CAGR

為45.6%。預期2022

年外賣服務市場總收入將增至4,770

億元,CAGR

為17.9%,占2022

年中國整體餐飲服務市場的7.6%。火鍋餐飲品牌向外賣市場延伸具有先天優勢,海底撈在2010

年推出外賣服務,成為國內首家推出火鍋外賣的餐廳。2017

年外賣收入達2.19

億,同比增長50%左右。

2.3、盈利性:火鍋創收能力、盈利能力強于其他餐飲

火鍋行業的創收能力強于其他餐飲:據中國飯店協會《2018

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2017

年火鍋每平米營收為2.63

萬元,高于正餐、快餐及西餐;人均勞效23.3萬元,僅次于正餐的23.5

萬元;營業額增速24.7%,遠高于正餐、快餐及西餐。主要是由于火鍋門店營業時間較其他餐飲子行業更長,坪效高,翻臺率高。

火鍋行業的盈利能力強于其他餐飲:據中國飯店協會《2018

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2017

年火鍋行業平均凈利率為11.8%,遠高于正餐、快餐及西餐;人力成本比例為17.9%,三項費用比例為29.6%,遠低于正餐、快餐及西餐。主要是由于火鍋后廚簡單,門店管理標準化,成本與費用較低。

2.4、格局:高度分散,海底撈執牛耳

中國中式餐飲市場與火鍋餐飲市場均高度分散化。2017

年中式餐飲市場CR5

為0.8%,火鍋餐廳市場CR5

為5.5%。主要因為:

進入門檻方面:市場進入門檻相對較低;

連鎖占比低:行業獨立營運餐廳占主導,集中度高的自營連鎖餐廳份額小;

標準化擴張方面:中式餐飲難以標準化,因而難以高效組織管理,不利于擴張;

供應鏈方面:擴張后供應鏈跟不上,因而難以確保高質量、安全及新鮮的食材。

大型連鎖自營餐廳仍具較高競爭力。雖然中式餐飲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但是想要做好還是具有一定難度,一些大型連鎖自營餐廳具有一定壁壘:

初始投入資本方面:經營大型連鎖餐廳需要大額初始資金來支付租金、裝修費用、設備、員工工資等。新進入者想要連鎖經營面臨初始資本不足的現金流困境;

供應鏈方面:新進入者對食材供應商缺乏議價能力,且缺乏供應鏈管理經驗,使得食材的價格較高,新鮮度及質量難以保證;

管理經驗方面:餐飲服務行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除了好吃的菜品,還需要餐飲企業有好的管理機制以確保員工遵守公司制度、提供更好服務并且減少員工流失率。

§

海底撈執牛耳。海底撈是我國中式餐飲和火鍋餐飲的雙龍頭,且各項經營數據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在中式餐飲市場中:海底撈市場份額第一,2017

年為0.3%;

在火鍋餐廳市場中:海底撈市場份額第一,2017

年為2.2%,第二名僅為0.9%;

在全球中式餐飲市場中:海底撈市場份額第一,2017

年為0.2%。2017

年海底撈的海外收入達7.03

億元,而第二名的海外收入僅1.84

億元。

關鍵經營數據方面:2017

年海底撈年客流量高達1.03

億人次,位列行業第一。

各項關鍵績效指標如翻臺率、收入增速、每間餐廳年收入等,均在主要中式餐飲品牌中排名第一。

3、火鍋餐飲代表企業:海底撈vs

呷哺呷哺

3.1、定位:以服務著稱的中高端多人火鍋vs

極具性價比的快餐小火鍋

海底撈和呷哺呷哺處于不同的火鍋細分領域,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海底撈是傳統火鍋的領頭羊,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場,是川式火鍋;而呷哺呷哺是快速休閑火鍋店的開發者和龍頭,主要面向大眾市場,是臺式火鍋;海底撈以超預期的特色服務出名,客戶追求的是周到的服務和高品質的食材;呷哺呷哺以U

型吧臺設計出名,一人一鍋,客戶追求的是方便快捷的用餐,即高性價比。

因此從目標消費人群的角度看,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并不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當然呷哺呷哺2016

年推出中高端火鍋聚會餐廳品牌——“湊湊”,與海底撈目標消費群體出現一定重合,標識著兩者在未來開始直接的競爭。

3.2、收入端:海底撈加速開店,呷哺呷哺穩步擴張+升級

2017

年海底撈營業收入達106.37

億元,同比增長36.2%;2018

上半年營業收入73.43

億元,同比增長54.4%;營業收入加速增長主要是因為加速開店。從營收結構來看,餐廳業務收入占比在98%左右,是核心主業。其次是外賣業務,近兩年增長迅猛,目前占比2%。此外海底撈還在餐廳銷售底料包裝產品,但營收占比很低。

2017

年呷哺呷哺營業收入達36.64

億元,同比增長32.8%;2018

上半年營業收入21.29

億元,同比增長35.1%。主要為餐廳業務收入,占比近99%,其他為銷售調料產品收入。

從接待顧客總量來看,2017

年海底撈接待用餐顧客1.1

億人,同比增長32%,2018上半年達7131

萬人次,同比增長49%。呷哺呷哺2017

年顧客人次7214

萬,同比增長25%;2018

上半年3654

萬人次,同比增長12%。

從同店的單店銷售收入來看,海底撈2017

年同店單店收入約5477

萬元,是呷哺呷哺同店單店銷售收入的10.2

倍。

3.2.1、門店擴張:加速擴店,區域下沉vs

穩步擴店,繼續一二線

海底撈加速擴店,呷哺呷哺穩步擴店。

§

截至2018

年6

月底,海底撈有餐廳341

家,包括316

家境內餐廳及25

家境外餐廳,均直營。2017

年起,公司加速開店,2017

年新開98

家,2018

上半年新開71

家,預計海底撈2018

全年開180-220

家餐廳。到2020

年,預計將超過900

家餐廳,CAGR

約50%。

§

§

截至2018

年6

月底,呷哺呷哺共有808

家餐廳,其中呷哺呷哺店780

家,湊湊店28

家,均直營。呷哺呷哺穩步擴店,每年新增100

家左右。預計未來仍將保持每年100

家左右的新店擴張速度,到2019

年呷哺呷哺店可達939

家,CAGR

約15%。

§

海底撈區域下沉,呷哺呷哺繼續發力一二線。

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都起始于重點城市,但海底撈區域分部更加均勻,從一線向二三線城市擴張;

呷哺呷哺店鋪集中在北方,由北京、上海向其他城市擴張,且主要是一二線城市。

從盈虧平衡期和投資回收期來看,海底撈的首次盈虧平衡期為1-3

月,呷哺呷哺為3

個月,二者均快于行業。海底撈投資回收期通常在半年至一年左右,呷哺呷哺為16.7

個月。

3.2.2、翻臺率:海底撈高于呷哺

海底撈的翻臺率領先所有競爭者,甚至超過快餐廳,近兩年維持在5.0

次/天左右,一方面由于海底撈的服務,另一方面海底撈的營業時間從9

點-次日7

點,遠遠長于同行。但翻臺率過高一方面會使得員工勞累,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客戶的體驗,就餐前排隊時間太長,因此翻臺率將不是公司經營追求的核心指標,預計未來翻臺率將保持穩定。

呷哺呷哺2017

年翻坐率為3.3

次/天,領先于火鍋行業其他品牌。主要由于呷哺呷哺定位于快餐小火鍋(由于其獨特的U

型吧臺經營模式,故呷哺呷哺公布翻坐率而不是翻臺率,翻坐率比翻臺率更為嚴苛)。但由于作為正餐品牌的湊湊餐廳數量的增多,呷哺呷哺的翻座率一直在下降,從2015

年的3.4

次/天降到了2018

年H1

的2.8

次/天。

(翻臺率=年內服務總桌數/(年內餐廳營業總天數*平均餐桌數)

翻座率=年內服務總客數/(年內餐廳營業總天數*平均座位數))

3.2.3、客單價:海底撈穩定提升vs

呷哺店面翻新+新品牌促提價

由于餐廳的檔次直接對客單價進行了區分,所以客單價大幅提升的難度較大,多數情況是隨著CPI

的增長有小幅度的增長。

海底撈客單價穩定提升,增速略高于CPI

增速:海底撈的客單價在2018

H1

正式突破100

元大關,憑借優質的服務和品牌,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海底撈有這較強的提價轉移成本的能力,其客單價增速將一直快于CPI。

呷哺呷哺店面翻新+品牌推新促提價:呷哺呷哺的客單價在2018H1

也首次超過50

元達到52.2

元。未來隨著湊湊門店的進一步增加,呷哺呷哺的客單價還有提升的空間。

3.3、成本端:海底撈優質食材+高員工成本+低租金打造服務護城河

火鍋行業成本端主要是員工成本、租金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占比超過70%。2017年海底撈三項成本率為73.7%,呷哺呷哺為72.0%。

員工成本持續增長,保證優質服務。2015-2017

年,海底撈員工成本率分別為27.3%、26.2%、29.3%,而呷哺呷哺的員工成本占比穩定在23%左右。2017

年海底撈人均年薪約6.2

萬元,遠高于呷哺呷哺的3.9

萬元。海底撈以優質服務出名,服務完全依賴于員工,而培養優秀員工需要具有激勵性質的薪酬架構和完善的培訓體系。因此,海底撈的高員工成本在意料之中。而高員工成本也能創造高回報。2017

年海底撈人均創收21.2

萬元,高于呷哺呷哺的17.3

萬元。預計海底撈上市后,業務規模將不斷擴大,招募員工數量與培訓成本都將快速增加,員工成本占比還將持續增長。

全產業鏈布局控制原材料成本。海底撈2017

年原材料成本占比40.5%,高于呷哺呷哺的37.3%,兩者在同行業中處于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食材的優質。近年來隨著物價水平上升,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但海底撈的原材料成本占比由2015

年的45.2%下降至2017

年的40.5%。這是因為海底撈布局全產業鏈,控制原材料成本。

海底撈租金成本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海底撈的租金成本僅占營業收入的3.9%,主要因為:(1)憑借超高的翻臺率提升店鋪坪效,壓低租金成本占比。(2)早期門店大量選址于非商圈地段,且租約期較長,占盡優勢。(3)依靠強勢品牌影響力,無需依賴商圈引流,反而為商圈帶來人氣,獲取租金優惠。

3.4、盈利端:海底撈高周轉+高杠桿使得ROE

高于呷哺呷哺

海底撈和呷哺呷哺的凈利率均領先于同行。2017

年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凈利率分別為11.2%和11.3%。同行業其他餐飲公司凈利率均為高單位數,二者盈利能力領先于行業。

篇2

關鍵詞:商業貿易 電子商務 網絡。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貿易交易形式,與傳統商業貿易形式相比在更大程度上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對企業而言,則提供了更大的展示平臺和豐富的宣傳與交易途徑,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截止2010年,我國網民數量已達4.77億,電子商務規模達到4.7萬億,預計到2013年將突破12萬億,巨大的市場規模將為企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商機。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外商業貿易的貿易形勢正在逐步發生轉變,日益激烈和殘酷的市場競爭使得門戶網站和電子商務營銷成為了企業自我展示宣傳和增加銷售途徑的有效措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商業貿易中電子商務體系的構建受到了企業的高度重視,而當下我國電子商務體系存在哪些問題?商業貿易中電子商務體系又該如何構建?相關問題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分析。

1 商業貿易中構建電子商務體系的優勢。

1.1 成本降低。

傳統的商業貿易不僅需要支付大量的店面租金和員工工資,其產品宣傳推廣與客戶資源的開發也都需要耗費企業大量的成本,這在短期會對企業的現金流造成一定的壓力,尤其是中小企業,規模的擴大必然帶來成本的上升,這也成為限制中小企業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電子商務利用網絡作為企業宣傳和營銷的媒介,不需要專業的銷售場所和大量的業務人員,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商業貿易的成本。

1.2 商業貿易更加便捷。

電子商務從商品展示到下單,再到訂單、付款以及發貨,可以完全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客戶理論上可以在任何地點與時間獲取到企業的產品信息并進行相關操作,而交易也可以在第三方交易平臺的支持下及時完成。不僅如此,企業和客戶雙方信息的變更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在網絡上及時反應,便于雙方更加快速高效地獲取信息,而企業與客戶還可以通過在線交流、留言、郵件等多種形式進行高效的信息交流與反饋。

1.3 加強企業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在傳統商業貿易中,對外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企業之間可以進行高效的互訪與交流,而企業也可以通過網絡快速地獲取采購、原材料、物流、加工等各個環節的資源,從而使自身的營銷策略具備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在電子商務平臺下,與其他企業有更加多元與便捷的交流與溝通的可能,因而能夠謀求更多的交流與合作機會。

1.4 加快研發速度,提升服務質量。

由于電子商務信息是以數據流的形式體現的,因而可以對客戶的數據進行分析與整合,建立起自身的電子商務信息數據庫,對客戶的喜好,產品的發展趨勢以及產品存在的問題和客戶希望改進的方向等都可以進行有效的分析,而這些都為企業產品的研發與更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企業的決策更加貼近實際和精確。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對顧客的需求和歸納,能夠對顧客的意見與投訴做出及時有效的反饋,從而為顧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能夠及時把握市場脈搏,實現準確的市場定位[1]”,從整體上提升自身的服務質量,使之更加靈活化與人性化。

2 當下商業貿易電子商務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我國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海關事務中嘗試網絡化操作,90年代電子商務大規模進入民用領域,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硬件設備的更新以及社會公眾消費觀念的變化,電子商務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隨著支付寶等第三方運作平臺在技術和運營等方面的逐漸成熟,我國的電子商務逐漸邁入了正軌,進入了高速發展期。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電子商務體系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2.1 電子商務的市場環境不夠成熟。

雖然網購的消費觀念在我國基本得到認可,電子商務市場環境基本形成,但是還不夠成熟,存在不少的問題。一是電子商務中交易雙方的信用問題,由于網絡環境下交易雙方通常無法獲取到更加直接和真實的資料,因而在交易中普遍存在著擔憂和不信任,這在BtoC類(銷售商對顧客)電子商務網站表現得尤為突出。根據國內某調查機構的一份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在淘寶、易趣等知名電子商務網站,顧客詢問后下單率雖有70%,但真正付款的卻低于50%。針對交易雙發的不信任,我國目前對于電子商務中產品描述以及買賣雙方的信息核實、驗證機制并不完善,這使得電子商務平臺存在大量的虛假廣告和不實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市場環境的進一步發展。

后續服務和配套服務的缺失是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環境不夠成熟的另一表現,電子商務途徑售出的產品往往不能和實體店售出的貨物享受同樣的后續服務和配套資源,有的商家雖然提供,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往往需要客戶自己承擔物流的費用與風險,因而這樣的服務往往流于形式。

2.2 法律體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國針對電子商務并沒有系統完善的法律出臺,而是以《電子商務管理條例》作為當下規范交易雙方行為和保護相關權益的主要法律手段,但是由于電子商務的特殊性,其取證和定案往往比較困難,在《電子商務管理條例》中,電子商務中常見的聊天記錄、圖片截圖等并不能作為有效的直接證據,而其他法律體系又缺乏將電子商務教育中網絡部分和實體部分有機銜接起來的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由于制定年代較遠,在電子商務領域諸如描述不清,信用卡手續費用糾紛、退換貨物費用等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法律體系的不夠完善,使得電子商務中買賣雙方的權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也成為了當下影響我國電子商務改革的重要方向。

2.3網絡安全問題較為突出。

與網絡經濟繁榮相伴隨的是網絡詐騙等犯罪行為的急速上升,2009年我國網絡詐騙涉案金額高達80億元,由干網絡設備和安全防護措施的不足,用戶在交易的過程中時刻面臨著“套卡、釣魚網站、盜取密碼、銀行卡信息泄露”等安全問題,而在大量的電子商務網站,用戶的購買信息可以隨意瀏覽,這些對干保護用戶的隱私和交易安全都是十分不利的。另方面,由干電P商務完全依賴干網絡計算機技術,當網絡或計算機發生異常時,往往使得正在進行的交易行為受到影響,有的款項“不翼而飛”,出現客戶已經付賬但賣家并未收到的呀青況,這實際上也是網絡安全應急措施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

3現代商業貿易中電子商務體系構建的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國電子商務改進措施和對策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考慮。

3.1建立并完善電子商務體系的架構。

這是現代商業貿易中電子商務體系構建的基礎性和前提性環節,在這一環節,企業需要明確和解決的是電子商務需要實現哪些功能,而相應的功能需要哪些資源配套,這一環節可以通過“功能填充”的模塊法對各個功能子系統進行細化,通過不斷的細分不僅可以使企業的電子商務體系更加健全和明細,對相應的崗位與職位職權更加明確,還便干通過劃分發現功能與人員設置上存在的問題,而這些系統架構主要包含了網絡平臺管理、數據庫維護、人員管理、客戶管理等方面。

3.2加強物流配送資源的整合。

電子商務本質上是一個虛擬的商業貿易交易平臺,貨物的配送和線下交易還是需要相當強大的物流資源予以配合,若物流跟不上產品的配送,那么電子商務線上交易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而企業應該與物流公司謀求更加貼切的合作,對于大型企業還應該考慮建設自身的物流基地,不僅可以解決貨物配送為題,還可以對外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利潤。而中小企業則可以合作建立物流基地,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不僅可以解決中小企業在資金方面的問題,還可以提供物流基地的使用效率。

3.3 完善電子商務配套管理和服務機制。

在這方面應該加強政府的參與和引導規范,一方面需要政府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對電子商務進行專項管理,將電子商務中的信息、商品展示等行為和用語規范化,并對電子商務中的買賣雙方行為進行規范和監督。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加大對社會計算機網絡硬件基礎的升級和改造。而在企業和客戶層面,應該完善產品的售后與服務體系,使得電子商務平臺的商品可以享有同等甚至更加實惠的售后與配套服務,同時加強物流與電子商務的資源整合。

3.4 完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

電子商務法律體系其核心在于加快推動《電子商務交易法》的制定和出臺,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對電子商務交易進行規范。一方面,需要對電子支付中的電子簽名、訂單號、交易號等電子信息的合法性進行確認,同時對盜竊、偽造、非法破譯、獲取他人電子信息的行為進行法律認定,為以后電子商務中的違法行為定罪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還應該將電子商務中的電子憑證、知識產權等與現實中的財務管理結合起來,以更加有效地保護電子商務中各方的合法權益。

3.5 加強網絡安全建設。

網絡安全建設是安全網絡支付和電子支付的基礎,也是電子商務的核心與技術支持,為了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網絡安全建設的提升必不可少,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將網絡安全與時間戳、數字加密、數字證書等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結合起來。以數字證書為例,若在電子商務中采用此項技術,可由政府或第三方機構即認證中心(CA)來簽發,證書通常包括公開密匙、口令、簽發機構、簽發對象和簽發日期等信息“。以數字證書為核心的加密技術可以對網絡上傳輸的信息進行加密和解密、數字簽名和簽名驗證,確保網上傳遞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以及交易實體身份的真實性,簽名信息的不可否認性[4]”,從而保障網上銀行系統應用的安全性。

電子商務在商業貿易中的滲透是計算機技術與網絡經濟結合下的必然發展趨勢,電子商務模式將在未來的商業貿易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并將逐漸成為一類企業商業貿易的主流和必須層次與系統,雖然當下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但只要充分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積極探索和創新,從電子商務系統建設與配套制度等多個層面入手,相信我國現代商業中電子商務體系的一定可以進入更加健康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宋德萱。現代網絡安全技術[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 付冷冷。電子商務的變革[J].科學管理研究,2003(2)。

[3] 汪芳,查爾斯,柯里亞。中國電子商務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篇3

關鍵詞:互聯網;商業貿易;流通體系;影響分析

從桌面電子商務到移動電子商務,從大宗貿易到零售體系,從O2O到上門服務,從垂直平臺到跨境電子商務,從社區眾包到社群微商,這些現象無不昭示著互聯網正在通過改變信息獲取、展示、連接的形式,推動著整個社會向新一代商業貿易和流通體系加速演化。

1塑造資源匯聚度更高的新型流通生態和組織模式

1.1資源、服務的網絡集散門戶和新型集聚形態形成

電子商務平臺將流通市場的各類資源、服務匯集到網上。平臺以第三方經營的模式,整合流通交易的供應方、需求方和其他第三方服務商。電商平臺可以聚集各種流通過程中的交易、金融、物流、信息服務,是傳統集貿市場、超市、百貨商店在互聯網上的存在形式。電商平臺可以成為各類市場主體的統一入口,具有流量匯聚、資源匯聚和服務匯聚的作用,比傳統集市型流通資源整合模式更加高效,是綜合門戶型實體流通模式在互聯網上的表現形式。電商平臺可以通過信息模塊延伸的方式,低成本地添加各種價格比對、零售消費信貸、店鋪轉換、支付及物流服務商挑選等配套服務,還能集成通用積分、各類折扣券、社交代付、打賞等創新型流通要素和功能,實現了各類流通資源在互聯網上的新型產業聚集形態。

1.2第三方中立平臺模式改善信息不對稱問題

首先,通過評價數據解決產品質量和信譽問題。電商平臺是市場交易的中立第三方,以交易制度維護和環境營造者的身份出現。與傳統的實體市場平臺不同的是,依托信息技術的進步,電商平臺掌握著每筆交易的具體數據,同時可以實時接收消費者的評價和投訴。傳統市場單次交易形成的商家逆向選擇和消費者道德風險問題都可以通過交易評價體系成為下次交易的口碑和聲譽,可以被實時的、近乎零成本的查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交易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其次,通過支付中介解決交易糾紛,提升交易效率。傳統的現貨現金交易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各種糾紛,互聯網平臺交易模式將支付與購買行為分離,成交后出現的任何問題可以通過中介支付機構的退款解決。如淘寶平臺的支付寶產品允許顧客在收到產品核查滿意后確認支付,商家在消費者確認支付后才能得到貨款。這種制度設計避免了部分交易欺詐行為,減少了交易糾紛,提高了交易效率。最后,電商平臺在營銷、物流、融資等方面更加便利。傳統市場的商家促銷活動需要大范圍投入廣告,而平臺的單一入口和大流量可以減少傳統促銷操作的復雜性。在平臺上,物流提供商由消費者進行多重選擇,改變了以往只能商家選擇配送物流,消費者完成“最后一公里”物流的模式,這使得消費者可以在家里方便購物。此外,由于支付工具和資金信息可以在交易平臺上實現綁定,各種分期付款、小額投融資變得更加便利,這些制度進一步降低了平臺的交易成本。

1.3流通市場的極致細分化與專業化水平提升

流通市場可以更大程度地滿足長尾化、定制化的客戶需求。反饋評價機制、銷售量等大數據的獲取,可以使各種需求變化信息更快捷地被供給方獲取,使供應鏈的敏捷性大大提升。專業化、創新型的營銷、物流、導購、金融服務不斷出現。例如平臺搜索引擎可以使優質產品信息更加精準的被潛在客戶獲取。預售制和冷鏈物流可以更有效的服務于產品鮮度要求高的客戶。導購網站專業的內容意見可以直達消費者,從而使好的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小額產品零售也能使用平臺服務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務等。

2大宗B2B貿易平臺和零售B2C平臺沖擊傳統實體渠道

在B2B和B2C平臺的沖擊下,線上貿易體系和線下交易體系可能形成邊界清晰、相輔相成、共生發展的新一代流通產業。標準化、高頻化的日常需求可以通過線上交易獲得,注重服務、注重體驗的產品流通和貿易則在線下交易完成。同時,交易過程的體驗也成為市場參與者關注的焦點:“方便快捷、及時定位需求”的B2B貿易流通體系,以及“與休閑娛樂融為一體、注重交付體驗”的B2C交易流通體系成為了市場發展的方向。線上流通平臺和線下流通實體鼎足而立的流通體系成為互聯網時代新一代流通體系的特征。

3O2O推進流通市場業態向“消費”時代邁進

3.1O2O實現流通市場的全渠道運營

線上線下融合(O2O)是在移動互聯網發展條件下,電子商務流通體系與實體流通體系融合發展的產物。通過O2O實現流通市場全渠道運營,是指流通市場的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打通,實現共同運營和配合發展。O2O營銷除了包含新興的線上營銷和傳統線下營銷之外,還包括如下幾種混合型的模式:(1)線上引流到線下,如各種線上成交、線下消費的形式,包括團購、預約服務、上門服務、打折券營銷等;(2)線下引流到線上,如地鐵廣告中的二維碼掃碼訂單,實體展示店線上成交等。(3)其他混合的模式,如線上成交、線下消費之后獲取線上返利,折扣等營銷模式。

3.2O2O推動服務業流通模式的變革

O2O預約上門服務正在改變傳統社區門店的服務產品流通渠道,如“美團外賣”(上門送餐),“美到家”(上門化妝)等都在用上門服務替代傳統渠道;O2O眾包模式正在改變傳統服務業的組織模式,如“人人快遞”提出人人都是自由快遞員,其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利用順路交通提供快遞服務;服務業O2O正在改變消費者的服務產品消費習慣,例如提供上門家政的“阿姨幫”應用,使原來按月雇傭單一家政人員的消費市場逐步轉變為按小時、按工作種類隨時雇傭多位服務人員的模式;服務業O2O還存在服務一體化整合模式,例如“餓了么”應用整合社區周邊品牌食品商家實現上門送貨。

3.3O2O將推動以定制化和需求實時響應為特征的場景化消費

O2O全渠道運營對流通渠道更深層次的影響是推動場景化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渠道化消費。O2O場景化消費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應用,實現消費者在各種生活場景中的各類即時性需求,能夠實現快速引流和成交。例如在百度地圖上同時可以看到目的地周邊的餐館、酒店、銀行、醫院等信息,可以隨時跳轉相關需求網頁并實現下單。未來,經過大數據分析司機消費者的習慣后,導航場景對司機消費需求的預測更加精準,地圖應用可能成為事實上的“交易渠道入口”。這種基于場景的O2O渠道有可能顛覆傳統渠道甚至電商平臺,未來的流通渠道可能成為終端到終端(P2P)的“無渠道”或“去平臺化”模式。

4關系型銷售網絡和共享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互聯網也在改變人類社會的組織和生存模式。以互聯網社交平臺為代表的線上交流互動正在改變傳統的社交模式。由這種新興社交模式衍生出的部落化社群商業業態也在改變著傳統流通體系。

4.1微商等新型營銷和導購模式不斷出現

微商等社交平臺改變了傳統的營銷和導購模式,形成了以熟人、圈子和關系為紐帶的商業推薦、營銷體系。例如,化妝品銷售商“韓束”2014年9月開啟微商渠道,依靠熟人關系、朋友圈關系進行產品推送,形成了商業信息快速傳播、上下游信任快速建立的銷售形式,實現了2015年1月單月微商銷售業績超3億元。微商在模式上也存在平臺、多級等不同模式,但依托朋友圈的刷屏銷售也引發了諸多爭議。

4.2集體訂單、分享專業產品知識等形式快速發展

微信群、QQ群等社群電商以集體訂單、分享專業產品知識的形式,提升了流通渠道的定制化和專業化程度。網絡社交平臺上的社群通過將有共同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有類似收入、興趣的消費群體,容易開發社群團購和C2B反向定制生產,經過社群充分討論的產品,一般具有極高的定制化程度。這種社群電商充分發揮了關系型網絡的優勢,有助于產品創新、迭代和升級。類似的社群電商企業包括“美兮村”、“豆果美食”、“贊客”等。

4.3社區化眾包成為新興共享經濟模式和業態

社區化眾包也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實現基于社區關系的交易渠道、共享經濟模式和業態。社區化眾包是利用社區居民的聚集性,開展產品本地化銷售和本地化物流的“眾包”模式。例如“趣活網”平臺立足于本地化的O2O和社會化營銷,以3公里,30分鐘保溫速遞送餐,同時對送貨員采用類似“人人快遞”的本地社區眾包模式進行整合,實現了渠道和配送,提升了O2O渠道“最后一公里”服務的社交屬性。

5C2B定制進一步重塑我國未來流通體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3D打印、云計算等技術的結合,未來的流通環節將更加扁平,C2B、C2M(從消費者到商家,從消費者到制造企業)的理念將重塑流通體系,流通渠道的概念內涵將極大豐富。

5.1C2B定制帶來流通渠道的“泛在化”

未來的商業區與旅游區融合,除了一些私人定制性、試穿試用性很強的商品(時尚、美妝)保留專門的門店外,傳統商場、商城可能轉化成為休閑旅游和享受面對面服務(咨詢、治療等)的場所。又如,物聯網帶來網絡終端平臺的泛在化,手機、汽車(車聯網)、冰箱(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都將具備上網購物的能力,成為隨時隨地可以獲得的“流通渠道”。

5.2推動流通渠道自身迭代更新的速度加快

篇4

關鍵詞:供給鏈融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Abstract:Astheintensificationofmarketingcompetitionand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thesystemofenterprisewhichis“largeandfull-scale”isbreakingdown,thecompetitionbetweencorporationsareturningaroundthoseofsupplychain.Inordertodecreasethecostoffinancing,increasetheamountofthesaleandenhancethecapabilityofcompetitionintheinternationalmarket,thoseenterprisesonthesupply-chainof“product-supply-sale”haveabigneedofSupply-ChainFinancing.Ourcommercialbankshouldconsiderthesituation,expedite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finance,andestablishthecoexistedandcontinuanceecologicalindustryofthebank,enterpriseandsupply-chainofcommodity.

Keywords:Supply-ChainFinancing,;CommercialBank;Riskmanagement

一、供給鏈融資的概念和特征

所謂供給鏈融資,是指對一個產業供給鏈中的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個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以促進供給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產—供—銷”鏈條的穩固和流轉暢順,并通過金融資本和實業經濟的協作,構筑銀行、企業和商品供給鏈互利共存、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和傳統的貿易融資業務相比較,供給鏈融資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供給鏈中尋找出一個大的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為供給鏈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給鏈失衡的新問題;另一方面,將銀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業的購銷行為,增強其商業信用,促進中小企業和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供給鏈的競爭能力。

從操作上看,供給鏈融資業務的特征可總結為“封閉運行,單筆操作”。銀行圍繞貿易本身進行程序設置和尋求還款保證,提供信貸時,著重關注的是融資鏈流程是否符合“封閉性、自償性和可控性”三原則。銀行對資金流向和物流信息進行監控,跟蹤融資的使用和進出口結算情況從而能夠有效的控制資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資的風險。同時銀行對于授信企業的考量不再強調企業所處的行業、企業規模、固定資產價值、財務指標、擔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強調企業的單筆貿易真實背景和供給鏈主導企業的實力和信用水平,從而使一些難以獲得信貸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貿易融資或的銀行的支持。將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統一起來控制管理,這就是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新階段。

二、我國供給鏈融資市場的發展目前狀況

在國際上,不管是作為供給鏈核心的大型制造企業,或是承擔供給鏈整體物流業務的大型物流企業以及承擔供給鏈資金流服務的金融企業,都在積極參和供給鏈金融活動,全球供給鏈融資理念已經形成。而我國供給鏈融資業務的發展起步較晚。

(一)國內商業銀行供給鏈融資的主要模式

國內商業銀行基于中小企業的供給鏈融資模式主要包括三種方式:(1)應收賬款融資。這種模式一般是為處于供給鏈上游的債權企業融資,下游的債務企業在整個運行中起著反擔保功能。即一旦融資企業出現新問題,債務企業將承擔彌補銀行損失的責任;(2)存貨融資。當企業處于支付現金至賣出存貨的業務流程期間時,可以以存貨作為質押向金融企業辦理融資。銀行重點考察企業是否有穩定的存貨以及長期合作的交易對象和整合供給鏈的綜合運作狀況作為授信決策的依據。(3)預付賬款融資。這種模式一般是銀行為下游企業提供短期信貸支持。供給鏈中的下游企業往往需要向上游供給商預付貨款,才能獲得所需的原材料、產成品等,這種業務適用于供給商承諾回購條件下的采購融資。

(二)國內商業銀行供給鏈融資的開展狀況

和歐美企業相比,供給鏈融資在我國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但其發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發展銀行先后和國內三大物流巨頭——中外運、中儲和中遠簽署了“總對總”戰略合作協議,正式拉開了我國供給鏈金融活動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時間,已經有數百家企業分享到了供給鏈融資平臺帶來的便利。

中國工商銀行的供給鏈融資主要體現在“沃爾瑪供給商融資解決方案”中,利用沃爾瑪公司的優良信用,對其供貨商提供從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融資支持。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推出的“企業供給鏈融資解決方案”中,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創新推出了在線賬款管理方案、采購商支持方案、供給商支持方案、區內企業貿易融資方案、船舶出口服務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業務方案,針對企業供給鏈管理的各環節需求精心設計而成,為企業的供給鏈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專業的銀行支持服務,力爭實現銀企雙贏。

篇5

一、總體目標

根據《*縣商貿業發展布局規劃》,通過3年(2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建設,把人民西路(人民西路15-145號、人民西路22-214號)、大佛路(大*至勞動大樓)創建為集旅游、購物、休閑于一體的商貿特色街。

二、基本原則

擴大開放原則。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主動學習國際商貿業發展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引進新型商業業態,吸引更多國內外著名品牌企業落戶*,樹立“取長補短、互為推進”的競爭理念。

商旅結合原則。堅持商貿業與旅游業互相配合,充分發揮*旅游優勢,挖掘商貿特色,形成以商促旅,以旅活商的良性互動。通過商旅結合,創造新的市場需求,開發新的商貿空間,提供新的發展服務內容,創建商貿特色街區。

市場導向原則。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作用,形成消費為引導,企業為主體,政府有效監管和適度調節的良性發展機制,調動社會各種力量全力推進商旅特色街區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三、規劃導向

1、鼓勵類業態:*農特土產品銷售行業、休閑娛樂行業、西餐連鎖行業,旅游用品行業,以及老字號商店、國內外著名的專賣店和連鎖店。

2、限制類業態:普通副食店、雜貨店、餐飲店;普通服裝店,美容美發店,其他無特色的商店。

3、禁止類業態:五金建材、陶瓷衛浴行業;其他污染或噪音嚴重的業態。

四、業態布局

創建商貿特色街,重在理念創新、服務創新、經營創新、特色創新,重在科學謀劃,合理布局。

(一)調整業態:把現有的限制類、禁止類業態,通過市場手段逐步調整出來。主要包括以下3類:

1、建材類:包括建材、油漆、衛浴、五金等。這類業態與*規劃和特色街建設不相稱,應予引導搬遷,集中到建材專業市場。

2、餐飲類:包括普通早點、面店、小副食店等。這類業態面積較小,衛生狀況差,油污排放大,應該予以提升改造。

3、日雜類:包括雜貨店、理發室、服裝店及其他。這類業態沒有特色,檔次較低,應予調整。

(二)引進業態:在調整的基礎上,把鼓勵類業態引進來,形成有特色的商貿區。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農特產品類。匯集全國各地的特色農產品,突出*農特產品,吸引廣大旅客。

2、旅游用品類。匯集佛文化、石文化、茶文化、唐詩文化、絲綢文化特色產品,吸引特色工藝品,形成既有本土鄉情特色,又有共同賞識的旅游商品市場。

3、“老字號”類。積極引進各地中華老字號企業,突出街區文化與歷史品味。

4、珠寶古玩類。匯集黃金、珠寶、古董、書畫商店,形成高檔消費品區。

5、休閑娛樂類。匯集酒巴、西餐、健身等休閑業態,讓游客有休閑娛樂的地方。

6、其他符合布局規劃的業態。

五、政策扶持

1、對特色街區內符合業態培育要求的臨街房屋,經規劃部門對其規劃用途核準后,工商部門準予辦理相關手續。

2、對新進入或調整原有業態,且符合業態培育要求的門店,經有關部門認定,自開業(或調整)之日起3年內,免房產稅,工商管理費減半收取,業主經營形成的所得稅地方財政收入部分給予全額返還。

3、按照業態培育要求,安排部分公有店面房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按照業態布局要求統一招租。

4、對新進入或調整原有業態,且符合特色街業態培育要求的門店,營業面積在50平方米(含)以內的,獎勵0.5萬元;營業面積在50-100平方米(含)的,獎勵1萬元;營業面積在100-150平方米(含)的,獎勵2萬元;營業面積在150-200平方米(含)的,獎勵3萬元;營業面積在200-500平方米(含)的,獎勵5萬元;營業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獎勵8萬元。以上營業面積以街面實際經營面積為準。上述獎勵一次性核定,分年度支付,第一年度支付30%,第二年度支付30%,第三年度支付40%。其第二、三年度的獎勵分別到次一年度第一個月支付到位。

5、開展特色商店評比工作,對被評為最佳特色商店的,給予表彰和獎勵。

6、鼓勵調整業態在20*年底前搬離。在20*年底前搬離的調整業態,根據原經營面積的大小,按扶持政策第4條對應額度的1/3實施獎勵,并一次性兌現。

六、幾點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為了創建好“*商貿特色街”,成立由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商貿辦、公安、財政、建設、規劃、文廣、衛生、環保、城管、安監、旅游、國稅、工商、質監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特色街建設領導小組,并在縣商貿辦設立辦公室。

2、加強工作協調。各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相互協調,發揮各自職能,切實做好特色街的創建工作,特別要加大對現有不符合特色街建設要求的經營業態加強引導。要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努力把符合特色街建設要求的業態店引入特色街。

3、加強輿論宣傳。*廣播電視臺、《今日*》、*新聞網等媒體要大力宣傳特色街創建工作。積極做好招商宣傳,吸引中外廣大客商落戶特色街,不斷豐富特色街的業態。

篇6

一、制度創新,轉變職能

1、新一輪改革的“助推器”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是中國釋放的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信號。八十年代深圳的開放,開啟了中國改革的先河;九十年代浦東的開放,帶動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改革;2001年中國加入WTO,參與到全球經濟交流合作中,開放推動了改革,為中國發展釋放了巨大的紅利。十幾年來,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商品貿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我國在服務貿易方面還相當滯后。當前尤其需要進一步對外開放,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就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促進企業轉型,為經濟注入活力。

2、管理部門轉變職能

建立上海自貿試驗區,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國家和上海市相關管理部門紛紛制定實施細則和意見,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探索寬進嚴管措施。國家發改委表示,在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投資,將按照內外資企業一致的原則,管理方式上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由核準制管理改為備案制管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出臺“若干意見”支持自貿區建設,試驗區企業將試行認繳登記制、先照后證登記制、年度報告公示制等寬進嚴管措施,創造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優質營商環境。國家海關總署創新優化了海關監管模式,允許利用艙單備案信息“先入區,再報關”。銀監會自貿試驗區監管給力八條措施,鼓勵開展跨境投融資服務,支持民資進入區內銀行業。上海檢驗檢疫部門推出18項具體舉措,檢驗檢疫將全面推進“快檢快放”、“即查即放”。

二、試點將循序漸進

從商貿服務業來看,這次擴大開放領域新增了增值電信和游戲機、游藝機銷售及服務兩大項目。隨著電信增值業務的開放,全球一些云計算大牌供應商有可能搶先進入上海自貿區。而游戲游藝設備銷售及服務的開放,則意味著我國過去游戲機禁售規定的解除,這不僅將刺激游戲終端和游戲機產業,也將進一步促進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智能電視等的創新。

外界曾有在自貿區內設立免稅店的期待和猜想,但公布的方案中并沒有涉及免稅店。其實,從自貿區的功能來看,仍以產業功能為主,居住、生活只是輔助。而且,免稅店形成價格洼地,只會讓自貿區外的購買力轉移到區內,對整個市場的帶動不會太大。

從批發、零售行業的負面清單來看,列入特別管理的品類并不多,只涉及糧食、棉花、植物油、煙草、鹽、化肥、農膜、原油、成品油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商品,部分音像制品和文物;還有直銷、郵購和網上銷售。而在此之前,安利、麥考林等外資直銷、郵購業態早已進入上海市場很長時間,已經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了。

當然,這只是2013版的負面清單。筆者認為,今后的升級版本只會作“減法”,不會作“加法”。隨著開放試驗的推進、管理的完善、企業的適應,上海自貿區的開放力度會逐漸加大,開放的內容會增多。

三、商貿服務業的影響

1、促進消費規模和需求升級

從市場需求來看,上海自貿區設立后,將吸引外資企業入駐,會帶來更多的中高消費人群。自貿區也將吸引國內各省市企業的入駐,上海的商務活動和商務人口將大大增加,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長速度會加快,旅游人口也會相應增長,消費規模將擴大,消費需求會升級。

從市場供應來看,更多的商業新業態、新業種、新的經營模式將被引進,新的商品品類、品種、品牌進入,市場將更加豐富,消費者的選擇余地將大大增加。

從商品價格來看,商業企業將因流通環節減少、結算方便、流轉加快,而降低交易成本,再加上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促使商品優質低價、更新加快,最終讓消費者得到實惠。

2、促進內外貿一體化

在自貿區方案中,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是一大重點。貿易轉型升級有一個核心,就是內外貿易一體化。鼓勵企業統籌開展國際國內貿易,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

上海商業試行改革開放已經有20多年,這段時間海外商業企業紛紛進入上海。目前上海零售貿易中20%以上是外資企業實現的。但我國企業如何走出去沒有大的突破,進入國際市場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在自貿區總體方案中可以明顯看到,包括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開展境內外租賃服務、加快培育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功能等一系列政策,都松開了口子,對于中國企業走出去十分有利。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已經轉發了商務部等部門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包括支持企業正常收結匯、鼓勵銀行機構和支付機構為跨境電子商務提供支付服務、實施相適應的稅收政策(電子商務出口貨物實行增值稅和消費稅免稅退稅政策優惠),以及建立電子商務出口信用體系等措施,在已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服務試點的上海等5個城市試行,并將在全國有條件的地區實施。

長期以來,我們內外貿分割。內貿企業只做內貿經營,了解國內消費需求,但缺乏熟悉國際市場的買手(采購員),缺乏國際市場渠道;外貿企業只做外貿業務,具有國外客戶、國外信息渠道、國際貿易人才、了解國際市場等優勢,但對國內消費需求不熟悉,缺乏國內零售渠道。內外貿一體化,可以將這些資源優勢充分結合起來,內外貿互為依托,既可根據國內市場需求,進口適銷對路的商品,豐富國內市場、引導消費需求、培育消費熱點;又可實施“走出去”戰略,為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條件。

當然,實現內外貿一體化,還需要加快培養大批既懂內貿又懂外貿、具有豐富的實踐知識和管理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優化商貿企業的人才結構,促進企業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促進商貿企業轉型升級

上海商貿業二十多年的開放試點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地區)之間的差距,商業能級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商場設施等“硬件”方面,上海商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已經不相上下;但在經營品類、品種、品牌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在管理、營銷、服務等“軟件”方面的差距還非常大。國內商業企業促銷較多的是通過降價、送券等優惠來吸引消費,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商品品種、品類的豐富度不夠,經營同質化,缺乏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是主要原因。

在連鎖經營方面,內資企業在超市、便利店、大賣場等“超商”和快餐等業態連鎖已趨成熟,但百貨等業態連鎖鮮有成功案例。還有,內資商業在自營和自有品牌運營方面更是“短板”;而外資企業在這方面有成熟經驗。自貿區的設立和商貿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對我們商貿企業自營、商業自有品牌、百貨連鎖及增強軟實力等方面將有大的促進。

4、促進商業業態升級

上海作為我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試點的城市,零售、批發行業最早進入國務院批準的中外合資試點行列,餐飲行業1989年已經有中外合資試點(肯德基),零售行業1992年開始中外合資試點(第一八佰伴、東方商廈),批發行業1999年開始中外合資試點(百紅公司)。

外資超市、便利店、購物中心、百貨商店、專業專賣店、折扣店等先后進入上海,為內資企業提供了借鑒,促進上海新型業態不斷涌現,現代流通方式不斷興起。外資商業的進入促使國內商貿企業在市場份額被搶占時奮起直追,在競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自貿區的設立有利于國際新業態的引進,將進一步產生鯰魚效應。外資商業的業態、管理、運營、營銷等模式和經營理念將為上海商業轉型升級提供樣板。

5、促進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上的自貿區有一個共同趨勢,即由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并重轉變,更加注重服務貿易發展。我國以“世界的制造工廠”著稱,貨物貿易順差已經持續二十多年,但服務貿易卻是弱項,服務貿易逆差始終未能改變。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將充分利用服務業外資引入的機會,發揮外資服務企業的示范作用和鯰魚效應,為我國各行業提供新興服務產品,填補我國服務業的一些空白,并使我國在技術、研發、管理、經營的理念和方向、營銷手段及服務態度等各方面通過不斷學習進取提升自身服務水平與質量。

6、機遇與挑戰并存

設立自貿區對于商貿企業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擴大開放,更多外資企業進入上海,競爭將更趨激烈。企業能否適應新的市場環境,關鍵還看如何創新轉型。

另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融資租賃、外資投資性公司的發展,也有利于金融與商貿業投資的融合,對商貿業融資、商業地產的持續穩定發展有利;也有利于商貿企業的融資成本下降、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問題;文化娛樂等行業的開放,與商貿業將交相輝映、互相帶動。

篇7

國際貿易融資是商業銀行最為常見的傳統信貸品種之一,它與國際貿易、國際結算緊密相連。國際貿易融資是銀行對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相關的貸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潤豐厚,具有綜合性效益,是現代銀行有效運用資金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決了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增強了在談判中的優勢,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上發展國際貿易;同時,它也是國家貿易政策的組成部分,是鼓勵出口的積極手段之一,不僅可以調節進出口結構,而且對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尤其在這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刻,國際貿易融資的合理發展運用,將對企業對銀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普遍開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繁榮和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而得到很大發展。據統計,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經穩居世界第三位。據海關總署統計,2001至2006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79%,2007年增長23.8%,其中出口增長27.2%,進口增長20%,全年實現貿易規模1.76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使得企業對銀行融資需求增加,為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但從整體上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仍然較慢,從國際貿易融資額僅占銀行貸款余額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對應地貿易融資的收入在銀行的總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國外的一些銀行該項業務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體分析,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1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授信規模核定隨意性強,標準不一

各家銀行在核定國際貿易融資授信規模標準上有較大區別,有的銀行將國際貿易融資視同流動資金貸款處理,有的銀行則根據融資品種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數,融資政策的制訂多是根據自身對國際貿易融資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學的研究。在對國際貿易融資的認識和風險控制上,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有明顯區別,如對打包貸款這一傳統業務,外資銀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續上要簡化得多,他們更①本文作者:趙陽,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07級碩士研究生注重通過控制貿易全程來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而不是過分關注企業本身的規模和實力。相對而言,國內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流程設計相對不夠科學,手續煩瑣,可操作性不強。

2企業申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擔保難問題

一方面企業在找第三方擔保時,會顧慮對方將來會要求自己提供擔保,進而產生其難以控制的風險;另一方面部分申請國際貿易融資的企業為貿易公司,缺乏銀行認可的固定資產,如廠房、土地等,生產型出口企業的機器設備雖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費用高、手續煩瑣、時效性差,不符合國際貿易融資方便快捷的特點;第三,企業對國際貿易融資產品不熟悉,對各種金融工具不能合理運用。在銀行產品不斷更新、新的國際貿易融資名詞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大多數企業不能很好地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業務特點的業務產品,對各類融資產品無法靈活運用。3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有客戶風險、國家風險、國外行風險、國際市場風險和內部操作風險。這些風險的管理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將銀行相關部門之間、分支行之間高效有機地聯系起來。而目前我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業務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經營模式,外匯業務處理系統較為落后,國際結算與外匯信貸、外匯信貸與會計獨自運行,缺乏網絡資源的共享和統一協調的管理,以致無法達到共享資源、監控風險、相互制約的目的。

4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方式簡單,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基本仍維持傳統融資方式,即以信用證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為主,而較為復雜的業務如保理業務、福費廷業務則開展有限。隨著銀行業務國際化和我國加入WTO,國內銀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務及經營方式等方面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日益顯現,據統計外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已經占有中國市場份額的40%左右。近年來,根據市場的需要,各家銀行也在不斷推出新的融資產品,但因對業務理解的差異,在業務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對各種融資形式嚴格統一的標準,更缺少對各項業務相對比較規范、明細的統計資料。

5國際貿易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

受傳統授信業務理念影響,國內銀行融資業務對象集中于優質大中型企業。目前,各大銀行對優質大企業客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已經逐漸趨向飽和。而近些年來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0%左右由中小企業實現,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多戶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對商業銀行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對策建議:

(1)實行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授信規模控制方法。

國際貿易融資的客戶評價標準應有別于對流動資金貸款客戶的評價標準。評價時更多地根據客戶以前在海關、銀行、外匯局、工商、稅務等辦理業務的記錄,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客戶的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業績和整體實力。銀行應著手開發建立國際貿易融資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為客戶建立詳盡的業務檔案,通過業務了解客戶及客戶的交易對手,分析其實際履約能力,為國際貿易融資授信提供依據。根據不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建立不同的判別標準。不同種類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及該業務所能提供的保證、抵押或質押要求都有區別,銀行所承擔的業務風險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銀行應根據不同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制訂相應的產品標準及對客戶的授信標準。

(2)采取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擔保方式,豐富業務內涵。

首先,針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特點,創新思維,制訂操作性強的擔保方案。可由企業聯保或提供個人擔保,或開展與社會信用擔保機構的合作,對有條件提供抵質押的企業,可采取動產等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等融資擔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進口國的國家風險。第三,積極鼓勵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險。第四,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理解各類產品的特點和實質,適時向企業推介合適的業務品種,發揮理財顧問的作用。

(3)建立科學的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

建立風險防范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風險,是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前提條件之一。如確定融資條件和標準,建立風險指標監督體系,使用外匯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風險;完善分層授權設置、加強密碼管理;嚴格審查真實貿易背景、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和審批程序處理;定期與客戶進行溝通,追蹤業務狀況;成立信用審批中心和貿易融資業務部門,集中商業銀行內部有限的信貸業務專家,成立獨立的信用審批中心,以評估客戶的信用;集中目標結算和貿易融資人才資源,成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部門以專業處理貿易融資業務及其可能形成的業務風險,利用人才優勢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種業務風險。

(4)更新觀念,積極創新國際貿易融資產品。

首先,應在傳統的國際結算業務,如L/C、托收、信用證等業務的基礎上,根據對國際市場的分析,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如保理、福費廷等新業務在我國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應適當引導客戶對貿易融資的產品需求,逐步推出國內保理、福費廷、票據貼現等有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其次,國際貿易融資的產品設計要與貿易鏈有機結合,從貿易環節出發設計產品,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在采購和銷售中的融資需求。再次,要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將傳統方式與新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結合起來,使國際貿易融資服務“增值”。亦可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包括定單融資,動產質押開證、進出口保理、全球互聯網托收、網上開證等不同類型的創新產品,解決客戶在不同的貿易環節中的個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臺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增值服務。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產品,培育多元化的貿易融資客戶。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群體也隨之壯大。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不應再將貿易融資客戶的營銷范圍限制在傳統的外貿公司上,而應形成規模不

篇8

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鋼貿行業 中小企業

自2010年鋼貿行業開始陸續出現各類風險或潛在風險事件,宏觀經濟下行是全國性的,而偏偏是涉鋼行業出現的問題如此引起關注。總結起來原因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投資過剩引起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房地產行業受到壓制、鐵路、公路建設放緩后需求不足;行業特點導致鋼貿企業現金流大,進行純批發的企業凈利潤率極低――二者引致的高收益誘惑也就大;鋼材價格近年來波動巨大,有進行類金融化杠桿操作的條件;鋼貿行業內企業實際控制人整體素質不高等等,基于以上原因,導致了鋼貿企業風險頻發。而繼之而來的媒體關注則將事態進一步放大,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但是,在陸續出現在公開媒體的文章中,也有不太恰當的分析。故本篇文章結合近年來同鋼貿企業打交道的經歷、商業銀行內外政策變化、目前商業銀行企業情況逐一分析得來。

1 鋼鐵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

凱恩斯主義盛行的大背景下,我國進行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經濟驅動模式成為了我國習慣性的經濟指導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支持了GDP的增長,而鋼材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必需品,各大鋼廠也因此多上項目,增加鋼材產量,導致了產能過剩。

但是這種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從兩方面來看:

第一,產品。體現為高端產品的產能不足和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例如,我部門的企業中有一戶自行開發、生產冷軋機的企業,通過其冷軋機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冷軋板帶,該產品用途很廣,如汽車制造、電氣產品、機車車輛、航空、精密儀表、食品罐頭等。冷板是由普通碳素結構鋼熱軋鋼帶,經過進一步冷軋制成厚度小于4mm的鋼板。由于在常溫下軋制,不產生氧化鐵皮,因此,冷板表面質量好,尺寸精度高,再加之退火處理,其機械性能和工藝性能都優于熱軋薄鋼板。目前受家電、汽車行業影響,冷軋鋼板雖然受到一定沖擊,但是價格變動幅度較小,基本能夠維持供需均衡狀態。

另有一種鋼材產品稱為“高速鋼”。高速鋼是一種復雜的鋼種,主要用于制造切削硬度HB≤300的金屬材料的切削刀具(如鉆頭、絲錐、鋸條)和精密刀具(如滾刀、插齒刀、拉刀)等等。從價格上看,該鋼種各個系列的產品價格1萬-9萬元不等,近年來價格基本處于穩定區間,可以證明這一產品處于供求相對平衡。

通過分析可得至少整個行業性的產能過剩的結論是不成立的。

第二,產能過剩是否一定導致風險蔓延到整個貿易環節。因為專業化分工和主輔分離的政策導向,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目前的鋼材分銷模式,是各家鋼廠不對終端客戶,都通過一級商,再銷售給二級批發商,再由二級批發商銷售給終端用戶或其余小批發商,而鋼廠只對其一級商有年度、季度或臨時性的提貨任務,而再往下的批發商則沒有類似剛性的任務,所以鋼廠低端鋼種的產能過剩存在、一級商存貨增加利潤壓縮存在,而其余批發商存貨積壓不一定存在,需要進行細致分析,需要關注的就是其經營模式。

大體上,經營模式可以分為兩類:存貨方式銷售和“走單”方式銷售。存貨方式銷售即從一級商或公開市場上采購鋼材,存在自有或租賃的倉庫內再銷售,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鋼材價格上漲的趨勢下可以通過囤貨獲得更多的額外利潤,劣勢在于資金占用量大,而如果鋼材價格下降,則有可能導致利潤降低或者“賠本”,附帶而來的存貨流通不便,處置困難。采用“走單”方式的企業不實體存貨,而是以銷定采,下游客戶需要多少貨,它們就向一級商采購多少,只是利用自己積累下的終端用戶或資金量大的優勢來進行銷售,這類經營模式的優勢在于資金周轉快,沒有占壓風險,劣勢在于不會獲得鋼材漲價時的超額利潤。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產能過剩導致的產品積壓和價格下降的風險對于第一類經營模式批發商影響較大,而對于第二類經營模式的鋼貿商影響相對較小。

2 行業經營者素質與高額利益誘惑

經營者素質低、資金量大、利益誘惑大將大大增加企業不按常規方式經營的可能。目前在京的鋼貿類小企業多為福建莆田籍人士,莆田人有行商天下的傳統,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北上東北將豐富的木材資源行銷全國,也是在全國持續進行大規模固定資產建設大背景下,許多人從建筑用木材行業上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且當時建筑物資相對不足,甲乙雙方地位相對平等,這批商人也較為容易的維護了不少時任建筑企業項目經理的關系,在完成了資本和人脈的初步積累后,因為建筑木材和建筑鋼材所面對的都是建筑類企業,維護關系不用再投入更大的成本,所以整合資源進入了鋼材貿易行業,目前這部分貿易商幾乎壟斷了北京的建筑木材市場,建筑鋼材市場也有大約70%的業務由這部分商人提供。

但是他們也有自身的問題,年少來京,受教育時間短,除了貿易之外,企業發展方向、管理思路都不是很清晰。這也導致了這部分企業經營很不正規,即使擁有了幾個億的銷售規模,其經營模式與其起步之初大多也沒有什么變化,例如避稅的方式更多不是通過抵扣而是通過個人卡流水,合同原始單據保留不全,企業實際控制人對于銀行操作方式和規模還不是很理解等等。

在鋼材價格波動巨大的情況下,鋼材貿易企業可以通過各個渠道籌集資金,進行低買、囤貨、高價賣出的經營來獲得超額利潤,這種經營是偏離正常經營思路的,因為在采購的時候,其并沒有落實下游銷售客戶,且有可能產生判斷錯誤產生存貨積壓。近7年鋼材價格走勢如下圖所示:

2006年至2009年鋼價波動巨大,雖然近年來波動幅度越來越狹小,但是也有獲得超額利潤的空間。防范這方面的風險主要是靠企業的實際控制人,需要其多年的經驗對于局勢做出相應的判斷,且真正有長期思路的控制人也不會以此為主要的利潤來源。

另外,近年來,鋼貿企業利潤空間壓縮,其利潤率大致為:純批發在5%左右;供給工地終端客戶在15%左右,但是一般有3個月以上的賬期,那么低利潤率加上資金沉淀量大,所以大量資金被挪離了企業主營領域,進入了利潤率極高的資金拆借等領域――目前的民間借貸收益2%-5%/月不等,甚至更高。照此計算,資金的年收益率將達到24%-60%的水平,差距是很大的。

如果企業經營者素質不高、風險意識淡薄,那么在高收益的誘惑下,很可能導致企業對于本身資金風險的忽視。以上兩種高額利益來源對于經營素質低沒有長遠思路的借款人來說,會產生巨大的誘惑。

管理此類風險的方法主要需把握:第一,企業經營規模,一般而言銷售規模越大企業會越正規,其單筆銷售利潤率雖然不高,但是因為銷量大,所以每年仍可以獲得比較可觀的利潤,所以違規經營的動機也就小;第二,實際控制人經營時間越長企業違規經營的可能性越低;第三,企業經營模式中直接銷售給中建、中鐵等大型終端客戶的比重較高時,其違規經營可能性也就較小;第四,企業實際控制人社會地位較高時(例如商會常務會長或常務副會長、家鄉的人大代表等),其違規經營可能性較小。

3 商業銀行鋼貿類小企業產品和行業風險分析

伴隨近年來國家對于中小企業扶持政策的逐步出臺,商業銀行也開始加強了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同時各商業銀行也紛紛創新品種來支持小企業的發展。但2009年以來鋼鐵行業逐漸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在2011年后顯現的愈發明顯,部分商業銀行對于鋼貿類中小企業貸款紛紛出現欠息、逾期、不良等現象,由此商業銀行鋼貿類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管理已經刻不容緩。

鋼貿企業銀行貸款出現風險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因為行業利潤下降,企業資金量大又無處釋放,鋼貿行業出現了行業金融化的問題,即大家不干貿易開始干拆借,或者集中幾個鋼貿圈內親戚朋友的資金開始投資地產、股權等長期收益項目。第二,通過貨場出租方的配合,欺騙質押監管企業和銀行,用一份商品質押重復融資,一份貨物可以融出幾倍的資金。某大型商業銀行的儲商銀項目也曾一度因此處于危機邊緣。

這樣來展開分析,先做一個假設,即小企業的自身是沒有持續經營能力的,這個假設雖然極端,但是并未完全脫離實際,因為第一,經驗數據來看,小企業的生存周期大致3-4年,第二,從各家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思路來看,也是更加依賴于抵押物、擔保等第二還款來源,即使有信用貸款品種也僅是補充。也就是說,小企業如果想要獲得銀行融資,需要“增信”,而增信的標的物又一般為抵押物、保證人、應收款、存貨、股權等等,也就是說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可以快速處置變現的標的來實現一旦出現風險能夠快速收回。但是當某個增信標的出現在銀行不知情的情況下重復利用時就會埋下風險損失的隱患。

而就標的物中的抵質押物,無論是房產、汽車、設備、流通股權,都需通過相關權力部門辦理抵押登記,因此信息公開對等,不存在此類狀況。而應收賬款,則以通過向核心企業確認的方式,在核心企業財務、采購部門都確認情況下,可以保證其不被重復利用。

通過分析,最終問題指向的品種是聯保和商品融資,歸結為實物增信與保證增信的重復利用。

商品融資的業務流程是:融資企業將商品質押給銀行,銀行委托專業監管公司監管,質押貨品是否可以發出需要征得銀行同意,而一旦貨物貶值達到一定幅度,銀行可以進行處置或融資企業補充質物。

聯保的業務模式是:三戶或更多的企業,每戶在融資的同時為聯保圈內的其他企業承擔相應份額的保證責任。例如,五戶企業,每戶貸款1000萬元,其中一戶企業融資得到1000萬元的同時,為其他4戶企業承擔保證責任,如果圈內的一戶企業出現問題,剩余4戶企業按照比例承擔對銀行賠償責任。

但是如果聯保圈都是親戚之間搭建,那么很容易就可破除其業務原理,其本身是一個經營主體卻得到了多份融資,多分融資的用途一致,且多為偏離主營業務范疇,而經營特點又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那么經驗風險概率就將失去作用,損失也無處分擔。

4 結束語

近年來伴隨我國金融體制的逐漸完善和各家銀行風控手段的不斷嚴謹,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保持在了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隨著經濟形勢放緩,同時出現產能過剩行業,商業銀行如何在放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限制的前提下讓利于企業,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又能良好的控制好產能過剩或一些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仍是一個值得金融界時刻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宋琳.從商業銀行角度淺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J].價值工程,2011(08).

篇9

關鍵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外貿企業;效益貢獻

一、前言

隨著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模式在我國外貿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關鍵的地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傳統外貿發展環境較為嚴峻,國際的外貿發展環境較為復雜;就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環境而言,現階段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越來越大,傳統外貿的發展遇到一定的問題,發展速度緩慢,成產成本不斷上升。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外貿企業必須尋找新型的發展模式,積極面對挑戰。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簡稱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出口企業直接通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實現貨物交易,而境外買家可以在互聯網上直接購買并實現支付。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外貿發展形勢,我國相關部門十分重視這一點子商務模式的發展,因此,研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對外貿企業的效益貢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與主要特征

1.市場發展較為迅速

現階段,我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較快,逐漸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型模式。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4萬億元,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外貿的增長速度。但是,與我國整體外貿市場份額相比,我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所占的比例相對不高。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將會進一步提高,在我國外貿整體規模中所占比例將會越來越大。

2.進出口規模相差較大

從我國外貿結構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國出口規模較大,主要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服飾、電子商品以及飾品等,其增速較快。其進口規模相對來說較小,進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奢侈的化妝品、奶粉以及糧食等。但是隨著我國相關部門出臺關于進出口方面的政策,網購的基礎環境開始不斷完善,同時,不少消費者逐漸養成境外購物的習慣,其進口規模將會進一步增大。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之所以會出現進口規模較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相關政策以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等。

三、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對外貿企業的效益貢獻

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作為一種較為新型的外貿發展模式,他對我國外貿企業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縮短貿易流程

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可以大大縮短貿易的流程,縮短交易所需的時間,進而大大提高外貿經濟效益。傳統的外貿方式要經過以下環節:一是外貿交易的雙方要進行貿易合同的簽訂;二是出口這一方要根據簽訂的合同在國內尋找相應的生產商,進行商品的生產,一到合同簽訂的交貨時間,將商品交給進口這一方,并將貨物運輸到相應的指定地點;三是進口這一方一般不進行商品零售,他們主要的售賣方式是將商品轉賣給他們國內的批發商;四是批發商再將商品銷售給零售商;五是零售商才能將商品賣給相應的消費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外貿交易方式要經過較多的環節,每經過一個銷售渠道的時候,其銷售成本就會不斷增加,最終零售商銷售商品的價格遠遠高于進口時的價格,進而導致消費者要花費更多的錢去購買進口商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十分不利于外貿發展。而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則可以解決以上問題。根據跨境電子商務的定義,國內出口企業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直接將商品出售給國外企業或消費者,而國外企業則可以直接在網上實現購買、支付和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外貿的流程將大大壓縮,出口這方的企業能與市場進行直接的接觸,并獲得中間環節的利益。除此之外,通過這樣的外貿形式,可以進一步降低商品的價格,進而積極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十分有利于外貿規模的發展。

2.創造較多的貿易機會

根據分析我們發現,通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這一方式,還可以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相關問題。在以往的外貿方式中,無論是出口商還是進口商,為了更好地進行合作伙伴的選擇,往往會花費較大的人力與物力,然而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這一模式不僅僅具有開放性,同時還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可以進一步解決國內外消息不流通的問題。通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這一方式,無論是出口商還是進口商可以對合作伙伴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對相應的市場進行深入的分析,在得到合作伙伴相關信息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全面掌握該地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市場的變化情況,讓市場信息不斷透明化,并及時得到相應的反饋。同時,相應的外貿企業還可以得到“長尾效應”。這一效應主要是指相關企業將徘徊在市場邊緣或是較為零散的需求信息收集,并進行一定科學分析,可以為相應的企業提供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傳統的貿易方式中,進行交易的形式主要是大宗商品,這種交易模式對于一些較大的外貿企業來說較為有利,但是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剛剛發展起來的企業來說,并不是十分有利。但是,在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這一模式中,外貿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規模與市場需求來選擇合理的交易模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為外貿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進而積極促進我國外貿行業的發展。

3.有利于外貿企業的轉型

在傳統的外貿方式中,國內大部分的制造商往往會采用貼牌生產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制造商往往只會根據所簽訂的合同進行相關產品的生產,然而自己的企業并沒有創造能力,不能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不可否認,這種外貿生產模式曾經大大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設置了一定的障礙,這導致我國始終存在于生產鏈的低端,導致我國外貿經濟效益不斷降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粗放型出口。通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這一模式就可以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不斷推動相關企業的轉型與升級。在這種外貿形勢下,相關外貿易企業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轉型升級:一是相關外貿企業通過對市場信息的分析與反饋,從而積極對自身的生產方式進行調整,不斷改善自己的生產經營模式,進而提高生產經營水平;二是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以上兩種方法可以進一步促進相關外貿企業的發展,推動其進行轉型以及升級。

四、總結

通過以上可以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在我國外貿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可以進一步推進企業的轉型與升級、創造更多的貿易機會并不斷簡化外貿的流程,讓進出口流程信息化、透明化,積極促進我國外貿行業的飛速發展。在此,對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特點以及對外貿企業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希望對相關企業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石良平,湯蘊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及政府監管問題研究--以小額跨境網購為例[J].上海經濟研究,2014,09:3-18.

[2]楊堅爭,鄭碧霞,楊立釩.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境電子商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財貿經濟,2014,09:94-102.

篇10

一、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風險意識欠缺,管理粗放

商業銀行從業人員對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在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對貿易背景真實性、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等缺乏有效調查和了解;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有的銀行缺乏風險管理和貿易融資方面的專業人才,導致無法有效識別風險,易出現操作風險;在貸后管理上,缺乏比較系統的實時監控貿易流程的貸后體系,銀行對企業違約下的第一還款來源難以掌控。上述種種,就造成團隊整體風險識別與防范能力較低的現象。

2.融資模式落后,產品創新性不足

目前,國內各銀行辦理的貿易融資業務仍是以出口進口開證、打包貸款、進出口押匯、商票融資等傳統方式為主,約占貿易融資總量的70%。而相對于進出口保理、福費廷、買賣方信貸等較為復雜的業務則開展十分有限,且各商業銀行的相關業務同質化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

3.缺少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雖然國內商業銀行和進出口公司也都有相應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體系文件、流程辦法等,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傳統經營方式、管理理念方法等的影響,經營方式粗放,為應對同業競爭,片面追求市場份額和業務量,有時不可避免的降低了貿易融資條件,忽略了對貿易融資風險的控制,缺乏對全球背景下的貿易融資業務的詳細了解、分析和研究,精細化管理程度不夠,缺乏科學有效的風險防范體系,無形中增加了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

4.缺乏精通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對商業銀行和企業內部員工的業務水平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國商業銀行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國際結算、信貸、法律等綜合知識能力有待加強,因而急需精通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需求。

二、商業銀行貿易融資風險防范對策

1.提高風險意識,建立健全科學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系

對存在于國際貿易融資中的各種風險,商業銀行要盡快建立健全科學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系,全面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對業務各個環節的風險管理,以實現對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有效防控。一是要制定符合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客戶評分體系,選擇其中的優質客戶作為重點發展對象。二是要做好貿易融資前期調查,把握貿易整體過程。銀行要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進出口商品的價格波動、國內外貿易政策等實時了解和掌握,應該清楚的了解整個貿易的上下游結構,以及交易是否真實。通過這一系列的前期調查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融資企業的背景,從而有效的降低風險的可能性。三是提升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精細化管理水平,嚴控內部操作風險,降低因操作失誤而導致的風險,做實貸后管理各項工作,關注企業資金流動,確保還款來源。

2.強化產品創新,著力融資方式多樣化

受當前全球經濟放緩等因素影響,企業的出口貿易融資需求不足。國內商業銀行當前貿易融資方式業務量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無法充分滿足國際貿易的需要。因此,應積極借鑒國際上先進的貿易融資產品和經驗做法,根據企業需求,通過提供專業化的金融解決方案,不斷開發新業務,擴大保付福費廷和新興組合融資等業務的覆蓋面,幫助客戶實現貿易融資方式多樣化,降低融資成本,獲得全方位伴隨服務。國際貿易融資的產品設計要與貿易鏈有機結合,從貿易環節出發,針對企業在采購和銷售過程中的需求設計合適的產品。比如,商業銀行可通過對進出口企業上下游貿易鏈所產生的資金流、物流的跟蹤,設計符合客戶需求的融資產品。銀行也可通過與物流公司的合作,設計物流融資產品,由專業的物流公司負責進出口商品的報關、報檢、運輸、監管,以實現銀行對物權的有效控制。而如果有物權為保障,銀行就可以不僅著眼于企業的規模等方面,可適當放寬授信條件,為企業進行資金融通。

3.加強貿易融資業務專業人才培養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是一項知識面較廣、技術性強、操作復雜的業務,對相關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很高。它既要求從業人員精通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又要求從業人員了解國際慣例和國際貿易規則、熟悉外匯管理政策。故而,商業銀行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養,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加強針對性、適崗性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和風險意識,提高員工識偽、防偽能力,加強內部管理,努力防范和化解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同時,考慮到貿易融資人才培養的長期性,還要注重對貿易融資業務后備人才的培養,防范因貿易融資業務人員流失而造成的人員斷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