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通信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1:3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通信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網絡的發展,粘度或粘性(stickiness)這一概念被提出并廣泛應用。保羅(Paul)從網站角度出發,在對Yahoo“粘性”計劃的分析中將粘性定義為維持現有用戶并使其重復使用的能力;[1]而達文波特(Davenport)認為用戶粘度是指一個網站能夠吸引其用戶持久使用和訪問的能力;[2]布朗尼(Browne)從用戶角度出發,直接從消費者行為角度來定義粘性,他認為用戶粘性就是用戶主動放棄轉向其他替代網站的潛在可能,而堅持使用某網站的行為;[3]漢路威爾(Hallowell)則將用戶粘性定義為高頻率返回網站的行為。[4]國內對粘度的研究很少,通常將粘度看作是用戶忠誠度的一個測量指標。趙青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對粘性進行了分析,認為粘性是用戶持續使用某服務形成的一種伴隨心理變化的過度使用行為。[5]這些研究主要傾向于將用戶看作個體形式存在,通過提高網絡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來吸引用戶,很大程度上與用戶滿意度、用戶忠誠度的研究有交叉,而本文提出了用戶間粘度的概念,將粘度的概念置于用戶之間,即在使用某一類服務的過程中,存在于用戶間的相互關系的緊密程度。本文將視角定在網絡通信企業,它是基于網絡技術、為用戶提供通信服務的企業,其特殊性決定了網絡通信企業承擔的就是用戶在真實世界的溝通,因此網絡通信企業的用戶間粘度具有以下性質:1.社會性。用戶間粘度產生的根源在于用戶的社會關系,因此用戶間粘度也具有社會性。網絡通信企業用戶間粘度是用戶現實社會關系在網絡通信中的具體體現,而使用網絡通信手段是幫助用戶維系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社會性是網絡通信企業的重要特征之一。2.規模性。也是網絡外部性的體現,即當用戶通過購買特定產品或者服務加入某一網絡時,所獲得的效用依賴于同一網絡中使用同樣產品或服務的人數。因此只有某網絡擁有了足夠多的用戶,才能夠確保潛在效用得以實現;而當新用戶不斷加入,“協同價值”就會在老用戶身上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用戶越多的網絡通信服務平臺,其對用戶的吸引力越強。在同一服務平臺下,用戶的交流不僅更為便捷,同時也可能獲得更加低廉的資費,以最小的成本來滿足和維系用戶社會關系的需要。因此,規模越大的服務平臺,其吸引新用戶的能力就越強,老用戶對服務平臺的忠誠度也越高。3.市場性。網絡通信企業維系用戶間粘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服務平臺的市場規模,進而保證和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網絡通信企業所做出的維持或增強用戶間粘度的手段,從市場出發,目的也是為了獲得足夠的市場占有率。
二、重大事件分析———以基礎電信業為例
本文擬根據網絡通信企業用戶間粘度的特點,結合電信業重大的、具有標志性事件的梳理,根據中國移動(以下簡稱“移動”)、中國聯通(以下簡稱“聯通”)、中國電信(以下簡稱“電信”)三大電信企業的營運數據及財務報表中的數據進行整理,通過數據分析和整理,研究得出用戶間粘度的影響因素。
(一)網內外區別定價
所謂網內往外區別定價,是指運營商對己方用戶間和其他用戶間通信收費采用不同定價的方式,移動和聯通分別于2002年下半年與2012年采取了網內外差別定價(見表1),并對兩個關鍵時間點的單月用戶增長量進行了數據擬合分析。(見圖1、圖2)1.市場情況,包括市場占有率和市場飽和程度。2002年占有市場絕對優勢的移動率先提出進行網內外差別定價,而聯通屬被動應戰,移動正是利用了市場占有率大的優勢,通過網內外差別定價,增加用戶間的粘度,對占有率低的企業形成沉重的打擊。而10年后,逐漸壯大的聯通推出了“隨意打”,可以看出聯通的此次做法,使用戶增長量得以提升。同時比較2002年和2012年兩次區別定價事件的背景可知,用戶間粘度同樣與市場飽和度有關。在市場尚未飽和的情況下,區別定價會對用戶選擇產生明顯的影響;而市場飽和度較高后,區別定價對規模較為穩定的平臺產生的影響較小,而對規模較小的平臺則產生明顯的排擠效果。2.資費。網內外差別定價對于消費者而言,最大的表現就是資費的差異,即通信企業通過網內的低資費,將用戶鎖定在自己的平臺內,而這其中,轉換成本也是用戶必須考慮的因素。在用戶規模較大的平臺上,區別定價會使用戶綜合資費水平大幅下降,同時也會吸引新的用戶選擇本平臺以及吸引較小平臺用戶轉向此平臺。因此區別定價的形成,建立了一個相對封閉平臺,通過價格來形成壁壘,使網內外溝通產生不便。
(二)電信行業的重組改革
我國電信業發展的幾十年,政策下的重組改革仍是影響電信業的關鍵事件,每次改革都是對市場進行重新洗牌,對于用戶間粘度有重大的影響。我國的電信行業經歷了大致四次重組改革,具體事件和影響如表2所示。本文重點分析了2008年的合并重組,對于2008年8月-2010年2月的單月用戶增長量進行了數據的擬合分析,結合關鍵事件的分析得出以下影響用戶間粘度的因素。1.市場情況,包括市場占有率和市場定位。以2008年的重組為例,由于電信原先的用戶規模要大于網通,而聯通雖然吸收了網通,但由于CDMA的出售,在市場占有率上大幅下降,對其用戶增量在重組后一段時期也呈現了下降的趨勢。而電信在重組后因其準確的將市場定位在南方,并加速CDMA與原有南方小靈通用戶的整合,這一準確的市場定位使得電信在整體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反而在南方市場取得了相對優勢,用戶增長量有非常明顯的提升。2.服務情況。從2008年電信重組中可以明顯看出,聯通和電信在實現全業務覆蓋后,其后續的市場表現明顯優于沒有獲得固網經營資格的移動。其原因就是聯通和電信在后續致力于移動網絡和固定網絡的融合,使得用戶在同網通信、繳費和用戶體驗上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用戶增長規模。
(三)飛信業務的興起
2007年,移動上線飛信業務,原本旨在即時通訊領域與騰訊QQ一較短長,但其推出的飛信用戶可以向移動用戶免費發短信的服務,迅速成為飛信服務的殺手锏,使得飛信為移動拓展了大量的用戶群。免費短信業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網內外區別定價,即移動用戶之間可以通過飛信互發短信完全免費。飛信軟件由原先設計的IM軟件變成了移動的附屬業務,因而從原先設計的自主發展變成了與移動相互依靠發展。雖然聯通和電信緊隨其后,也迅速推出自己的“飛信”,但聯通沃友和電信天翼Live的宣傳力度和投入都遠遠不及移動飛信,飛信業務的特點與影響如表3所示。本文通過分析飛信業務的特點及影響,以及對2007年5月移動推出飛信業務后的用戶增長量與聯通進行了對比,得出影響用戶間粘度的兩個因素:1.資費與服務。從飛信的特點可以得出,飛信業務的推出大幅降低了用戶間的溝通成本,滿足現代年輕人使用即時通訊的使用習慣。同時變相滿足用戶群發短信的需求,降低了群發短信的門檻。資費的降低和服務的提高促使飛信為移動帶來大量的忠實用戶,飛信誕生兩年后移動便有接近兩億的用戶規模,約占移動用戶總量的70%以上,從圖4的移動用戶增長量可以明顯的看出效果。2.平臺的開放程度。飛信是具有很強排他性的服務,它是服務于移動用戶,并且為移動用戶提供的增值服務,屬于移動的一部分。即使2013年飛信開放對聯通、電信用戶注冊的限制,但并未完全開放其服務。飛信中打通客戶端與手機間的免費短信業務并未對聯通、電信開放,因此聯通、電信用戶若要使用飛信,除非保持客戶端永遠在線或用戶愿意額外支付短信費用,否則仍然會有通信障礙,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一部分聯通、電信用戶轉而使用移動。
(四)3G與4G牌照的發放
2009年和2013年,國家向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發放了3G和4G牌照,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通過對3G和4G牌照的發放情況的分析,結合3G牌照發放后移動、聯通、電信用戶增長規模情況,可分析出影響用戶間粘度的以下兩個因素:1.技術創新。電信和網絡通信行業都有很強的技術創新性,并因此為用戶帶來更優質的使用體驗和通信質量。從3G與4G牌照發放的影響分析,新技術的應用確實能夠帶來一部分敢于嘗鮮的人群,并有機會將這部分人群轉化為忠實用戶。這部分人群急于利用新技術來提高通信質量和水平,并將這種體驗轉化為對企業的態度,用口碑和實際行動為企業帶來新的用戶。2.技術成熟程度。通過3G和4G的評價以及3G推廣后各運營商用戶增長規模分析可知技術成熟度是影響用戶間粘度不可忽視的因素。對于技術不夠成熟的TD-SCDMA,移動在3G運營之初的成績單明顯不如擁有成熟技術的聯通和電信,當TD-SCDMA頻繁遭遇信號覆蓋不夠、語音質量降低、支持終端太少的問題時,也使移動失去了很多新用戶,尤其是高端用戶,在用戶抱怨新技術不能滿足其基本使用時,移動在3G新用戶間的粘度也沒有做強。
三、結語
篇2
在網絡通信系統風險評估過程中脆性因素是關鍵性因素之一,通過對系統脆性進行有效評價不僅可以反映出系統風險整體情況,同時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將外部環境關系反映出來。通過將相關因素進行整合,從而得到風險結構模型,來對系統進行深入評估。單從脆性環境來看,系統在實際運作時會表達出特征性,并且這些特性在環境潛移默化作用下會逐漸與環境相適,當環境出現變化時,由于系統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必然會使得系統受到影響。基于上述關系一般可將系統視作封閉脆性系統與開放脆性系統[2]。
封閉脆性系統與外界環境并不會進行信息交互,而開放性脆性系統由于與外界環境會產生交互作用,因此容易受到脆性環境影響,脆性風險也就相對偏高。盡管封閉系統較開放脆性系統風險性更低,但由于系統自身的動態性變化受到了相關信息、能量支持,因此需要不斷降低系統開放性來保持網絡脆性系統的安全。從結構面來看,脆性結構由脆性事件及脆性因子所構成,脆性事件是脆性環境的構成基礎,它具有難以預測的特點。
脆性因子則依存于脆性事件當中,于是脆性因子便有了隱藏性、穩定性以及可預測性特征。那么在脆性環境分析過程中可對脆性因子先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參考來進行評定。在某個時間段內,脆性事件會在外部干擾作用下,可能產生系統崩潰事件集,在此基礎上通過熵對脆性事件集進行度量并將其轉換為概率函數以平均函數的方式對其進行分析來評定風險。在上述轉換作用下引出熵,并以熵作為絕對維度來衡量脆性因素,從而降低脆性事件的不確定性并控制其風險。
在網絡風險分析及評估時“風險”貫穿于整個過程當中,它是網絡通信安全模型的主要對象。在對其進行量化處理時可將網絡信息系統進行分解,從而獲取若干個信源到信宿過程中的區域及點,再將系統整體風險進行平攤,將其分配于各個區域及點上來作為參考值。對風險的動態性及關聯性進行綜合研判并生成模糊性的綜合判定規則[3]。以風險時空分布為基礎來確定風險在不同時段下及不同層次下的權重系數。
篇3
非分組型終端分為可視圖文終端、用戶電報終端、PC機終端等;而分組型終端包括數字傳真機、計算機、智能用戶電報終端(TeLetex)、專用電話交換機(PABX)、用戶分組裝拆設備(PAD)、用戶分組交換機、局域網(LAN)、可視圖文接入設備(VAP)等。數據電路可分為終端設備(DCE)和傳輸信道,傳輸信道分為模擬信道和數字信道。
2數據通信的分類
1)有線數據通信。①數字數據網(DDN),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用戶環路、DDN節點、數字信道及網絡控制管理中心。DDN是一種數字通信網絡,它把數字通信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光遷通信技術以及數字交叉連接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②分組交換網(PSPDN),又稱為X.25網,采用CCITTX.25協議。PSPDN采用存儲—轉發的方式,將用戶傳來的報文分割成一定長度的數據段,并在各數據段上添加控制信息,構成一個能在網上傳輸的帶有地址的分組組合群體。PSPDN的主要優點是為了達到多用戶同時使用,可同時開放多條虛通路于一條電路上,并具有先進的誤碼檢錯功能和動態路由選擇功能,但通信性能較差。③幀中繼網,起源于X.25分組交換技術,主要包括存取設備、交換設備、公共幀中繼服務網三部分。幀中繼網它可在幀中繼幀中將不同長度的用戶數據組包封,并在網絡傳輸前添加控制及尋址信息。2)無線數據通信。無線數據通信是以有線數據通信為基礎,而采用無線電波傳送數據的通信方式,也可稱為移動數據通信,它是計算機網絡與數據通信相結合的產物,可實現網絡計算機之間或人與計算機終端之間的通信。無線數據通信也是依靠有線數據網將網路應用擴展至便攜式用戶。
3網絡及其協議
1)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ComputerNetwork),是指通過通信線路將多臺具有獨立功能、地理位置不同的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并通過網絡軟件及通信協議實現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按地理位置劃分,計算機網絡可分為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網際網四種。局域網是在一個較小的局部的地理范圍內,如一棟樓、一所學校等,它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種計算機網絡。城域網覆蓋范圍較局域網大,一般在10-100公里范圍內,通常是在一個城市轄區內;廣域網一般覆蓋范圍是整個國家(100-1000公里之間),連接該國家內各個地區的網絡。網際網一般指覆蓋全球的Internet。2)網絡協議。網絡協議是指在計算機網絡中進行數據交換所使用的語言,它分為很多類型,如OSPF、LDAP、HSRP、EIGRP、TCP/IP等,我們日常使用的協議一般是TCP/IP。它適用于各種大小不同的網絡。TCP/IP協議具有開放體系結構的特點,易于用戶管理。TCP/IP是相關協議的集合體,是一種標準網絡協議(含因特網協議和傳輸控制協議),它提供一種可靠的數據流服務,在程序之間傳送數據,IP協議(網絡之間互連的協議)用于計算機網絡互聯與通信。TCP/I協議具有跨平臺性,采用四層層級結構:網絡接口層,利用實際網絡傳送數據,即接收和發送物理幀;網絡層:負責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傳輸層:負責節點間數據傳送;應用層:負責應用程序間的溝通。目前,IP協議采用二進制,共計32位,如200.10.85.120可用來表示網絡上某臺計算機終端所使用的IP地址,它在網絡上是獨一無二的。
4結束語
篇4
對通信軟件進行數據記錄是逆向分析的第一步,我們可以使用二進制平臺DynamoRIO將軟件中貯存的數據和容量以及各個操作指令等大量的信息數據進行記錄和監控。二進制平臺只是一個工具,它上面包含很多的函數信息,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二進制平臺進行二次開發,然后再利用開發后的進行各項數據和信息的記錄和監控。在圖1的結構圖中我們能夠看出,在二進制平臺上有非常多的外部接口,每個接口上面都有各自的一些功能。通過上面的整個流程結構圖,我們就能夠把原有的目標函數,進行一系列的計算和處理,最后得到我們所要求的功能。
2創建線程提高效率
我們在進行網絡數據的傳輸時,都是通過線程進行的,在傳輸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個主線程,為了提高數據和信息傳輸的速度,我們葉可以同時創建幾個線程進行傳輸。但是由于線程數量的增加,也會使通信軟件的逆向分析變的復雜和困難。在進行創建新的線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每個線程進行序列號的標記,還要記錄線程的地址,母線程的程序代碼。這樣我們就能夠在通信軟件逆向分析的時候,有條不紊的進行,提高分析的效率。
3線程同步的分析
上面所講的在進行線程的創建后,進行各個線程進行同步的數據和信息的傳輸也是一個問題。要保證線程的同步就要使各個線程在進行傳輸的時候保持協調,當線程接到協作信號的時候才能進行工作,沒有接到信號的時候就處于休息狀態。在實際的運行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的線程已經執行完了,它的協作線程還處于執行狀態,這時完成的線程就要等待它的協作線程。我們為了使各個線程的工作盡可能的處于同一進度,就要使用事件對象進行線程的同步。這種方法是將摸一個正在工作的線程作為一個事件對象,當這個線程完成工作之后,再將這個事件對象設置成有效工作狀態,這個時候其他的一些線程才能夠進行數據和信息的傳送,這樣就能達到多個線程工作的同步性。這時也要將各個同步線程的地址記錄下來,方便逆向分析的需要。
4基于自動機的套接字I/O模型識別
主要有以下幾個模型:(1)select模型:該模型以集合的方式管理眾多套接字連接,其具體思想是調用select函數檢查當前多個套接字的狀態,根據select函數返回信息判斷套接字的可讀可寫性,然后有針對性的處理各個套接字連接,完成數據的發送或接收。(2)WSAAsyncSelect模型:該模型又稱為異步選擇模型,其具體思想是利用WSAAsyncSelect函數為套接字向某個窗口注冊網絡事件。并且在確定一定的事件后,就會向子程序發出指令,而且還會通知應用程序的時態,然后應用程序在進行工作。(3)WSAEventSelect模型:該模型又稱事件選擇模型,其具體思想是在套接字上將設定的網絡事件與某個通過API函數WSACreateEvent創建的事件綁定,應用程序通過查詢該事件的狀態判定套接字上是否發生了設定的網絡事件。
5結論
篇5
1)計算機本身系統帶的安全隱患。計算機是一個自動更新的系統,在每天甚至是每一個時段的更新過程中,可能會自動攜帶病毒。同時,人們在使用計算機時,由于打開了含有病毒的網頁,或者是接收了帶有病毒的鏈接等,這些操作都可能使得計算機染上病毒。而一些比較嚴重的計算機病毒則是由一些網絡黑客來操控的,一種惡意侵害計算機系統的行為。一些網絡黑客,出于不良目的,利用相應的網路技術,侵入用戶的電腦系統中,或者竊取用戶的重要信息,或許進行監聽活動等,總之給計算機的安全運行帶來了隱患。這些計算機系統本身的安全隱患,要想得到徹底處理,還需要用戶定期對電子計算機的系統進行監控,可以通過程序找到磁盤碎片整理,將不用的程序刪除掉,還可以利用殺毒軟件,將含有病毒的軟件和系統篩選出來,進行補丁和安全維護。總之,對于電子計算機系統本身攜帶的安全隱患,需要從最基礎的操作來進行改變。
2)計算機網絡通信中的防護體系不全面。我們國家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起步晚,因此,在最近幾年里對于防護體系的建立還不夠完善,這是有一定的社會因素的,其一是,由于我們國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錯過了技術的更新換代,因此計算機技術的引入比較晚,所以人才儲備不足,缺乏高端的計算機防護體系的操作人員;其二是國家對于計算機防護體系的建立重要性認識不足,無論是政策上還是資金上都沒有給予一定的支持,所以單獨憑借社會上的一些企業力量進行全面的網絡通信防護體系的建立是不可能的。因此導致安全隱患多。
3)計算機網絡通信中的防范意識不全面。一方面是運行商的防范意識比較薄弱,運行商將全部的經歷放在了新的技術的研發,以及新的市場份額的搶占上,因此,對于計算機網絡病毒的防范意識比較薄弱,這一方面沒有響應的技術支持和人力支持,所以難以得到落實;另外一方面使廣大用戶的防范意識也相對于薄弱,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問世方便了人們的溝通,尤其是異地信息的傳遞,快捷高效,人們為了更好的獲取信息,因此往往依賴于電子計算機進行網絡數據的傳輸,而這個傳輸的過程中經常會伴隨產生病毒。運營商與用戶雙方在傳遞信息數據時都缺乏防范意識,所以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2計算機網絡通信的防護措施
1)加強互聯網的防護系統。互聯網的IP地址通常來說是一個廣義的開放性的,由于多個用戶通用一個路由器,或者是多個用戶共用一個信號,則可能造成一些釣魚軟件或者是含有病毒的網頁彈開,將病毒帶入到互聯網中。要想徹底的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建立起一個互聯網的防護系統,加強對于病毒入侵的防護。可以建立起完善的流量監控系統,密切關注平時的流量動態,如果流量出現異常,則需要立即進行安全檢查,也可以定期對系統進行安全隱患的排查等,實際可用的方法還是比較廣泛的,不同的用戶和互聯網應用中心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以維護互聯網信息的安全。
2)加強網絡傳輸信息的安全。隨著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依賴性的增強,大量的信息每天充斥在互聯網中,一些不安全的病毒隱患就會潛藏在其中,威脅用戶的信息安全,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監控系統,能夠及時的檢測傳輸信息的安全性,擴大檢測的范圍,一旦發現了病毒的蹤跡,立即啟動殺毒軟件進行殺毒。同時,對于一些特別重要的信息數據需要進行加密處理,加密的信息更加安全,收取信息的用戶必須有安全秘鑰才能打開,因此給了傳輸信息一個更加安全的保障。
3)完善網絡安全制度。目前我們國家的計算機管理還比較松散,責任劃分不明確,管理方法落實不到位,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的網絡安全制度,提高對于網絡通信安全的監管力度,并要求有專門的監督和管理人員,一旦出現相關的安全問題,能夠及時應對,并對一些責任現象進行追責,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這樣就能夠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網絡空間。
3結束語
篇6
1.1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簡析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是將計算技術和通信技術有機的整合的結果,按照一定的協議固定進行計算機之間的網絡信息數據傳輸。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是通過通信衛星或光纖等介質的有效連接,促進網絡資源共享,并對數據資源進行管理和維護[1]。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數據通信,主要是通過傳輸媒體對信號進行傳輸,是一種科學的、高效的信號傳輸方式;網絡連接,是一種科學技術,將各種通信設備進行連接,并形成一個有規律的結構體系;通信協議,主要是指對網絡通信協議結構體系的闡述以及體系結構中具體細節的分析規定。科技的進步使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有機統一,促進了網絡資源的共享,促進工作效率提高,促進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2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優勢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具有運行速度快、應用功能多樣化以及數據傳輸網絡化與數字化等優勢。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能夠將不同區域內的網絡數據信息進行溝通連接,促進網絡資源的共享,并促進現代辦公自動化的實現。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能夠將計算機與各種移動設備有效連接,并應用通信技術實現實時的動態監測,實現動態資源的高速共享。
2網絡服務體系搭建
2.1網絡服務體系的網絡結構分析
(1)物理層。物理層是網絡服務體系中的基礎結構。網絡結構中的物理層實質上是真實介質與虛擬系統連接的一個中樞介質,通過物理通訊介質進行網絡數據信息的傳輸反饋,屬于整個結構體系的搭建基礎。
(2)應用層。應用層是網絡服務體系中加強與用戶溝通的結構層次。應用層主要負責網絡結構體系中的服務功能,是網絡服務的基本結構[2]。用戶通過應用層進行網絡數據的瀏覽使用,例如,通過網站瀏覽圖片或文字,都是應用層范圍。
(3)鏈路層。鏈路層是網絡服務體系中保證數據傳輸的結構層次。鏈路層通過結構關系上的連接,進行各層次結構之間數據信息的溝通和傳輸,鏈路層沒有連接時,則不會產生應答服務。
(4)網絡層。網絡層是網絡服務體系中的主導結構。網絡層能夠對整體的網絡通信進行監測和管理,能夠對某個網絡連接進行拆除,當然根據需要也可以重新建立網絡連接。同時網絡層也具有對網路通信進行檢查的功能,對網絡出現的異常情況進行準確分析和解決,達到網絡維護的作用。
(5)傳輸層。傳輸層是網絡服務體系中的處理結構。傳輸層從某個角度來看與網絡層有著部分相似的功能。傳輸層主要負責處理部分基礎性的問題,與物理網絡是分開使用的關系。傳輸層對整個網絡系統進行準確的檢測,對出現的系統錯誤進行查找,并有效解決該問題。傳輸層能夠促進網絡運行的更加安全,保證網絡通信的平穩性。
(6)會話層。會話層是網絡服務體系中的傳送結構。會話層通過鏈接應用,進行數據間的高速傳送。傳送工作的數據形式有能力數據、加速數據、特權數據以及其他的常規數據。
(7)表示層。表示層是網絡服務體系中的數據信息處理結構。表示層的主要功能是對會話層對數據傳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查找,并及時處理出現的數據信息問題。
2.2搭建網絡服務體系網絡服務體系的搭建主要包括對硬件設備的連接和網絡結構體系的連接。硬件的連接過程是指對計算機相關的網卡、集成器以及路由器等設備的連接,形成外部硬件服務體系的搭建。網絡結構體系的連接屬于軟件設備的連接,根據各層次結構的功能和特點進行有效的服務體系搭建。
3結語
篇7
大多數高校采用統一的考核方式和一致的考核標準,即期末閉卷考試方法。這種考核方法只重視課堂理論教學而忽視實驗教學,造成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學生通過期末考試,只能說明學生掌握了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但在實際應用中不能學以致用。以學生實際能力為出發點,轉變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完善計算機網絡課程考試方法。計算機網絡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為了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理論水平、動手能力及創新精神,必須采用一種積極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4]。學生最終成績的評定分為三個部分:期末考試成績、平時表現和實驗成績。為了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需要加大實驗環節在課程考核總成績中的比例。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30左右,實驗成績評定來源于出勤、學生實驗時的表現、實驗成果、實驗報告等。經實踐證明,這些改革舉措確實對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網絡通信平臺實驗教學設置
網絡通信實驗平臺包含IPV4/V6基礎實驗臺、無線實驗臺、防火墻實驗臺、VPN實驗臺、入侵檢測實驗臺、融合通信實驗臺和協議原理分析實驗臺等設備。下面以VPN實驗臺為例,采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實驗設備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IPSecVPN路由模式配置”是近年來設計的一個教學案例,經過了教學實踐的檢驗,并取得了較好效果。實驗采用分組進行的方式,1~3名學生為一小組,并確定一名學生為組長,學生分工協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首先,教師給學生講授相關的VPN工作原理、IPSec協議;然后,學生以團隊形式合作,人人動手實驗;最后,針對學生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單獨講解輔導。銳捷VPN實驗臺是集成了VPN、防火墻、入侵防御和流量控制技術的軟硬件一體化專用安全設備,有效地實現了“主/被動安全防御”的完美結合。經過簡單配置即可方便地在企業總部和分支機構、移動用戶以及合作伙伴之間建立安全的信息傳輸通道,對傳輸的數據進行有效的安全保護。VPN(virtualprivatenetwork)即“虛擬專用網絡”,是指利用加密技術在公用網絡平臺上安全地傳輸私有數據,從而形成不受地域限制,僅受統一網絡管理和控制的專用網絡。IPSec是指IETF以RFC形式公布的一組安全IP協議集,其基本目的就是把安全機制引入IP協議,通過使用加密的安全服務確保在Internet協議網絡上進行保密而安全的通信。
2.1IPSecVPN路由模式配置實驗
本實驗以IPSecVPN系統為研究對象,配置路由模式,分析基于IPSec的VPN系統中的隧道、加密、解密等關鍵技術。實驗需求:局域網A和局域網B,兩端都使用固定外網IP上網,兩端要建立IPSec來實現互訪。實驗采用如圖1所示的拓撲結構進行環境配置。實驗步驟為:1)VPN1的配置(1)配置內網用戶能正常訪問Internet。配置VPN1接口IP、定義本地用戶網段、配置內網訪問外網的地址轉換規則。(2)配置IPSec。配置隧道:添加設備(預共享密鑰:123456)、添加隧道(通信策略:“3DES+HMAC_MD5”)。VPN1添加IPSec隧道如圖2所示。2)VPN2的配置同配置VPN1一樣,配置內網用戶能正常訪問Internet、配置IPSec。VPN1、VPN2配置完成后,驗證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隧道協商狀態顯示為第二階段協商成功,說明IPSecVPN隧道建立起來了,局域網A和局域網B兩端內網可以互相通信。
2.2設計綜合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計算機網絡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改革中,從告訴學生“是什么、怎么做”,改變為由學生主動思考“為什么這樣做、怎么做、做的結果如何”,讓學生發揮創新精神,自主設計實驗[5]。計算機網絡實驗分為三個層次:基礎性實驗、擴展性實驗和綜合設計性實驗[6]。基礎性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驗證網絡技術的相關原理;擴展性實驗可供學生選做,以拓展學生的實驗技能;綜合設計性實驗多由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設立情景,鼓勵學生思考并形成合作團隊、自主設計實驗。例如,“小型Internet網絡方案的規劃與設計”實驗,要求學生針對實驗需求,自行組織團隊,設計一個小型網絡,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網絡基礎知識,查找網絡技術資料,設計和組建小型網絡系統的能力[7]。在學生進行網絡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輔助指導,學生分工合作,設計網絡拓撲結構,制定網絡布線方案,選擇網絡設備類型,并給出路由器和交換機的配置文件。通過這類實驗,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3師資隊伍的建設
計算機網絡課程要求授課教師除具備較扎實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通信技術基礎外,還要求教師有較為豐富的網絡工程和網絡技術實踐經驗。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非常重要。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1)通過選派優秀人才前往國內外知名大型軟件企業學習、培訓,達到師資培養的目的;(2)鼓勵和支持教師從事計算機網絡相關的科研項目研究;(3)通過實驗平臺開發與研制,將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融入實驗平臺的開發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效果。這些方法有助于讓教師在良好的教學實驗環境中得到鍛煉和培養,使教師的教學水平踏上新的臺階。
篇8
1.1EPON網絡通信技術的概念及內涵基于以太網無源(光的傳輸及分配無需電源)光網絡,是一種采用點到多點(P2MP)結構的單纖數據雙向傳輸的光纖通信技術。EPDN技術始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這十年來的發展,如今已發展到大規模商用階段。EPON系統設備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線路側設備(OLT)、中間分光設備(POS)、用戶側設備(ONU)。EPON技術具有以下特性:首先,在物理結構和數據流上均實現了點到多點;其次,在光傳輸上使用無源分光器(無需電源);最后,采用WDM(波分復用)技術實現單纖雙向傳輸。
1.2EPON網絡通信技術基礎EPON網絡通信技術是以無源光網絡(PON)以太網(Ethernet)技術的結合發展而來。無源光網絡(PON)的概念由來已久,它具有節省光纖資源、對網絡協議透明的特點,在光接入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以太網(Ethernet)技術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以其簡便實用,價格低廉的特性,幾乎已經完全統治了局域網,并在事實上被證明是承載IP數據包的最佳載體。隨著IP業務在城域和干線傳輸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攀升,以太網也在通過傳輸速率、可管理性等方面的改進,逐漸向接入、城域甚至骨干網上滲透。而以太網與PON的結合,便產生了以太網無源光網絡(EPON)。它同時具備了以太網和PON的優點,正成為光接入網領域中的熱門技術。
1.3EPON網絡通信技術接入系統EPON網絡通信技術接入系統作為一個高效的通信技術接入技術,具有如下方面的特點:
1)EPON網絡通信技術的局端(OLT)與用戶(ONU)之間僅有光纖、光分路器等光無源器件,無需租用機房、無需配備電源、無需有源設備維護人員,因此,可有效節省建設和運營維護成本。
2)EPON通信技術采用以太網的傳輸格式同時也是用戶局域網/駐地網的主流技術,二者具有天然的融合性,消除了復雜的傳輸協議轉換帶來的成本因素。
3)EPON網絡通信技術采用單纖波分復用技術(下行1490nm,上行1310nm),僅需一根主干光纖和一個OLT,傳輸距離可達20公里。在ONU側通過光分路器分送給最多64個用戶,因此可大大降低OLT和主干光纖的成本壓力。
4)EPON網絡通信技術的上下行均為千兆速率,下行采用針對不同用戶加密廣播傳輸的方式共享帶寬,上行利用時分復用(TDMA)共享帶寬。高速寬帶,充分滿足接入網客戶的帶寬需求,并可方便靈活的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動態分配帶寬。
5)EPON網絡通信技術的點對多點的結構,只需增加ONU數量和少量用戶側光纖即可方便地對系統進行擴容升級,充分保護運營商的投資。
2關于EPON網絡通信技術的組網結構和技術應用的研究
通信光纜布放是隨著配電網電纜走向來實施的,通信網絡的結構應與電力配電網纜線結構相符合,結合現有幾種常用的配電網絡拓撲結構,設計EPON系統的網絡結構有以下幾種:
2.1EPON中單電源輻射網結構EPON鏈形組網,其結構契合單電源輻射網絡,在配電子站布放OLT,通過OLT的1個PON口級聯多個POS,POS可置于每一個分段開關處(例如桿塔或纜線分支箱),每個ONU置于FTU或其他箱體內。EPON單電源輻射網結構采用單線路電源供電,接線簡單、建設投資較少。當線路或設備故障、檢修時,用戶停電范圍大,系統供電可靠性較差。EPON單電源輻射網結構方式在農村電網占主導地位。
2.2EPON雙T組網結構或雙電源雙T網EPON雙T組網,其結構契合雙電源雙T網絡,在2個配電子站分別布放OLT,相對于手拉手網絡,其OLT的光方向基本一致,設備布放位置也區域相同。雙變壓器接線,具有T形接線的優點,節省電力電纜的用量,運行方式靈活,又使變壓器和低壓配電系統有備用,接線可靠性高。配電自動化是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信息傳輸平臺的通信系統則是配電自動化系統功能實現的基礎。EPON網絡通訊技術是一個新的信息傳輸平臺,它作為一種新型光纖接入技術,其優勢十分顯著,因為它施工簡單、成本低廉、性能優越。它能夠靈活地與配網線路環形、鏈形結構相融合,能良好地滿足配電自動化終端到配電子站通信安全、經濟的需求。
3總結
篇9
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網絡安全作出不同的解釋。一般意義上,網絡安全是指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兩部分。國際標準化組織把信息安全定義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控制安全則指身份認證、不可否認性、授權和訪問控制。
當今社會,通信網絡的普及和演進讓人們改變了信息溝通的方式,通信網絡作為信息傳遞的一種主要載體,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與多種社會經濟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這種關聯一方面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巨大的潛在危險--一旦通信網絡出現安全事故,就有可能使成千上萬人之間的溝通出現障礙,帶來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無法預料的損失。
2通信網絡安全現狀
互聯網與生俱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特征使人類所憧憬的信息共享、開放、靈活和快速等需求得到滿足。網絡環境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務創造了理想空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巨大推動力。然而,正是由于互聯網的上述特性,產生了許多安全問題。
計算機系統及網絡固有的開放性、易損性等特點使其受攻擊不可避免。
計算機病毒的層出不窮及其大范圍的惡意傳播,對當今日愈發展的社會網絡通信安全產生威脅。
現在企業單位各部門信息傳輸的的物理媒介,大部分是依靠普通通信線路來完成的,雖然也有一定的防護措施和技術,但還是容易被竊取。
通信系統大量使用的是商用軟件,由于商用軟件的源代碼,源程序完全或部分公開化,使得這些軟件存在安全問題。
3通信網絡安全分析
針對計算機系統及網絡固有的開放性等特點,加強網絡管理人員的安全觀念和技術水平,將固有條件下存在的安全隱患降到最低。安全意識不強,操作技術不熟練,違反安全保密規定和操作規程,如果明密界限不清,密件明發,長期重復使用一種密鑰,將導致密碼被破譯,如果下發口令及密碼后沒有及時收回,致使在口令和密碼到期后仍能通過其進入網絡系統,將造成系統管理的混亂和漏洞。為防止以上所列情況的發生,在網絡管理和使用中,要大力加強管理人員的安全保密意識。
軟硬件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為了方便管理,部分軟硬件系統在設計時留有遠程終端的登錄控制通道,同時在軟件設計時不可避免的也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或是未發現的漏洞(bug),加上商用軟件源程序完全或部分公開化,使得在使用通信網絡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必要的安全等級鑒別和防護措施,攻擊者可以利用上述軟硬件的漏洞直接侵入網絡系統,破壞或竊取通信信息。
傳輸信道上的安全隱患。如果傳輸信道沒有相應的電磁屏蔽措施,那么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將會向外產生電磁輻射,從而使得某些不法分子可以利用專門設備接收竊取機密信息。
另外,在通信網建設和管理上,目前還普遍存在著計劃性差。審批不嚴格,標準不統一,建設質量低,維護管理差,網絡效率不高,人為因素干擾等問題。因此,網絡安全性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4通信網絡安全維護措施及技術
當前通信網絡功能越來越強大,在日常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們必須采用有效的措施,把網絡風險降到最低限度。于是,保護通信網絡中的硬件、軟件及其數據不受偶然或惡意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保障系統連續可靠地運行,網絡服務不中斷,就成為通信網絡安全的主要內容。
為了實現對非法入侵的監測、防偽、審查和追蹤,從通信線路的建立到進行信息傳輸我們可以運用到以下防衛措施:“身份鑒別”可以通過用戶口令和密碼等鑒別方式達到網絡系統權限分級,權限受限用戶在連接過程中就會被終止或是部分訪問地址被屏蔽,從而達到網絡分級機制的效果;“網絡授權”通過向終端發放訪問許可證書防止非授權用戶訪問網絡和網絡資源;“數據保護”利用數據加密后的數據包發送與訪問的指向性,即便被截獲也會由于在不同協議層中加入了不同的加密機制,將密碼變得幾乎不可破解;“收發確認”用發送確認信息的方式表示對發送數據和收方接收數據的承認,以避免不承認發送過的數據和不承認接受過數據等而引起的爭執;“保證數據的完整性”,一般是通過數據檢查核對的方式達成的,數據檢查核對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邊發送接收邊核對檢查,一種是接收完后進行核對檢查;“業務流分析保護”阻止垃圾信息大量出現造成的擁塞,同時也使得惡意的網絡終端無法從網絡業務流的分析中獲得有關用戶的信息。
為了實現實現上述的種種安全措施,必須有技術做保證,采用多種安全技術,構筑防御系統,主要有:
防火墻技術。在網絡的對外接口采用防火墻技術,在網絡層進行訪問控制。通過鑒別,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墻的數據流,來實現對網絡的安全保護,最大限度地阻止網絡中的黑客來訪問自己的網絡,防止他們隨意更改、移動甚至刪除網絡上的重要信息。防火墻是一種行之有效且應用廣泛的網絡安全機制,防止Internet上的不安全因素蔓延到局域網內部,所以,防火墻是網絡安全的重要一環。
入侵檢測技術。防火墻保護內部網絡不受外部網絡的攻擊,但它對內部網絡的一些非法活動的監控不夠完善,IDS(入侵檢測系統)是防火墻的合理補充,它積極主動地提供了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在網絡系統受到危害之前攔截和響應入侵,提高了信息安全性。
網絡加密技術。加密技術的作用就是防止公用或私有化信息在網絡上被攔截和竊取,是網絡安全的核心。采用網絡加密技術,對公網中傳輸的IP包進行加密和封裝實現數據傳輸的保密性、完整性,它可解決網絡在公網上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問題也可解決遠程用戶訪問內網的安全問題。
身份認證技術。提供基于身份的認證,在各種認證機制中可選擇使用。通過身份認證技術可以保障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認性及可控性等功能特性。
虛擬專用網(VPN)技術。通過一個公用網(一般是因特網)建立一個臨時的、安全的連接,是一條穿過混亂的公用網絡的安全、穩定的隧道。它通過安全的數據通道將遠程用戶、公司分支機構、公司業務伙伴等跟公司的內網連接起來,構成一個擴展的公司企業網。在該網中的主機將不會覺察到公共網絡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機器都處于一個網絡之中。
漏洞掃描技術。面對網絡的復雜性和不斷變化的情況,僅依靠網絡管理員的技術和經驗尋找安全漏洞、做出風險評估,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網絡安全掃描工具,利用優化系統配置和打補丁等各種方式最大可能地彌補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隱患。在要求安全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各種黑客工具,對網絡模擬攻擊從而暴露出網絡的漏洞。
結束語
目前解決網絡安全問題的大部分技術是存在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網絡功能的要求愈加苛刻,這就決定了通信網絡安全維護是一個長遠持久的課題。我們必須適應社會,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以保證網絡安全維護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張詠梅.計算機通信網絡安全概述.中國科技信息,2006.
[2]楊華.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計算機與網絡,2008
[3]馮苗苗.網絡安全技術的探討.科技信息,2008.
[4]姜濱,于湛.通信網絡安全與防護.甘肅科技,2006.
[5]艾抗,李建華,唐華.網絡安全技術及應用.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5.
[6]羅綿輝,郭鑫.通信網絡安全的分層及關鍵技術.信息技術,2007.
[7]姜春祥.通信網絡安全技術是關鍵.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05.
篇10
1.1通信工程的特點
1、工期緊迫。通信工程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與針對性,那么,工期的完整性不僅關系著投資的利益,影響市場拓展時機,也決定著企業后續發展,因此對工期的要求較高。通信工程建設是一個涉及很多施工單位的復雜的社會過程,也與建設單位組織管理制度密切聯系,要求員工全員全程參與,在建設成系統后還要讓用戶使用和維護,因此通信工程的維護期也被拉長。
2、技術復雜。通信工程是一種知識密集型工程,而信息技術是其根本依托。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新,又同其他技術結合發展,一些新的技術分支不斷出現,這些最后都會反過來影響到通信工程,進而在其工程中檢測技術、掌握技術、把握技術方向等方面加大了難度。
3、需求復雜。通信工程涉及專業廣泛,由于不安定因素復雜,其構成目標多樣化,可視性極低,因此對于最終需求無法單次或簡單解釋說明,需求不清而易引發扯皮、矛盾、糾葛、爭議或返工等問題。管理與需求的變更始終貫穿通信工程建設中。
4、風險因素復雜。通信工程建設過程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主要來自技術因素與非技術因素兩大部分。數據顯示,非技術因素占據風險成分中的絕大部分,這可能由建設單位與承建單位單方面,或兩者之間配合因素導致的工程失敗而未達到預定目標。
5、環境復雜。通信工程由于網絡規劃的需要,工程地點較分散,如環境惡劣的山區,交通滯落的郊區地帶,繁華的市區等;且工程地點周圍地理、交通、人文環境皆不相同,工程建設的影響壓力來自不同的方面,有如天氣、業主、市政工程等。
6、不確定因素多。通信工程中不可控因素復雜多樣,有如選定站址、運輸設備、挖傳輸管道等。這些都需要時間去協調控制,對項目預測管理、動態控制、前期準備等。
1.2通信工程進度控制的概述
通信建設工程主要根據兩大方面,即:工程按建設項目;單項工程。通信工程進度控制是指在項目實施階段的進度進行控制,其目的是通過控制實現決策控制時間內的目標,擬定出經濟且合理的進度計劃。進度控制是需要不斷調整進度計劃的。通信工程建設進度控制的終極目的是保障在規劃時間,工期內建設的投入使用或提前交付使用。
1.3通信工程進度控制方法
1、甘特圖。一種橫道圖或線形圖,主要用途是計劃安排與確定工程項目中各項工作的進度,具有制作簡單、方便、清晰的優點。
2、網絡計劃技術。一種進行計劃管理與組織生產的科學方法,利用網絡圖表達工程進度安排及工作間的邏輯關系。主要包括計劃評審技術與關鍵線路法兩種模式等。
3、其他進度控制方法。線形圖,包括時間距離圖,時間效率圖等。
二、通信工程項目的網絡優化方法
通信工程的最后形式是網絡規模的形成與擴大。隨著通信事業的大力發展,及政府給予的支持,在內部競爭的前提下,也逐漸對國際運營商開放,這要求各通信公司轉變經營理念與調整戰略目標。通信工程采用網絡計劃技術的優化方法可以方便地對通信工程項目施工進度安排。網絡計劃可以對初始網絡計劃圖進行優化,達到縮短工期、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成本低的目的。網絡優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內容方法。
2.1進度時間優化法時間優化法
是指在人財務俱全的前提下,以最短工期為目的,使一項工程盡快完工與發揮投資效果。關鍵線路作業是影響總工期的重要因素,為達到縮短工期,確保規劃時間里完成任務工程,應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時差。調動其他閑余部分物力跟人力,補充關鍵工序,加大集中使用,可有效縮短線路的持續時間。
2、采取組織措施。在合理允許的前提下,關鍵線路上的所有工序盡量進行平行和交叉作業。
3、采取技術措施。提高技術水平與改進工藝設備以縮短工期。通過以上措施,可以將關鍵線路轉化為非關鍵線路,并能以此進行后續的轉化調整,這將大大利于工程控制在規定工期內完成。
2.2時間與資源優化法
所謂資源是指完成工作所需資金、材料、人力、機械設備等。資源又稱生產要素,在應用網絡計劃技術時,應對各類資源認真研究,強化管理,合理調配使用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應用網絡計劃技術時,首先根據項目資源庫,描述所用資源名稱,單位時間費率或單個使用費率的資源費率,單位時間內可獲得的最高限量的資源限量,還有可獲得的時間等,再根據網絡計劃中各項工作的需求,將資源庫中的資源合理分配到對應的相關工作上,之后按照各工作的進度統計出每個單位時間內項目對資源的需求量,如果需求量超出資源限制量,仍需要對資源計劃工作做出調整。一般的,資源計劃安排存在兩種方法。
1、在規定工期內安排好各工作活動時間,使資源消耗均衡,但施工生產存在不均衡性,會出現單位時間對資源需求高低峰現象,那么可以采取調整施工進度計劃,確保單位時間資源需求量保持在平均水平,這樣就能合理有效利用空間與時間,減少臨時設施數量與資源儲存量,節約施工用地、降低成本。
2、在施工進度計劃中相對應的資源的需求量受到某一種資源限制時,若資源的數量得不到補充,將會影響工程進度,延長工期,甚至不能進行。那么,在資源受限制的條件下,就應該進行調整施工進度計劃,使各單位時間資源需求量全部達到滿足資源限量的要求,以求得工程施工進度計劃的順利進行。依據有限資源在各工作之間合理分配的原則,進行調整施工進度計劃,以求資源有限工期最短的進度計劃與簡單快捷的優化方法。資源安排與優化的最核心意義就是資源的調配,適量、適時、配備比例適當,投入資源不但要滿足資源使用率,還有項目實施的要求。此外,計算機技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應用,能夠解決非常復雜的資源安排優化工作,項目管理軟件可以對資源動態進行管理,使多種資源同步安排優化,滿足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變化需求。
2.3時間與成本優化方法
所謂時間成本優化是通過分析工程周期長短與其對應的費用多少之間的線性關系,減少時差,以求工程中間接與直接費用總和最低值的趕工日程。分類與優化方法如下:
1、工程費用的分類。工程費用包括直接與間接費用兩大內容。直接費用指與工程直接相關的費用,比如原材料費、能源費、工人工資等。間接費用則相反,包括折舊費、管理費等。
2、工期與費用的關系。延長工期會導致間接費用增加,縮短工期則會使直接費用增加。時間與費用的優化是通過分析工期與費用線性關系,降低成本,縮短工期,減少時差,達到最佳工期點與最低總費用。
3、優化的方法。繪制初始網絡圖,確定關鍵線路;若有多條關鍵線路,可以同時趕工,將時間控制一致;從關鍵線路費用率最小的作業時間著手,縮短總工期;計算費用節約額與提前竣工天數。
三、結束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網絡監督管理辦法